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张树政学俄语.pdf

upergirl你1 页 1.436 MB下载文档
张树政学俄语.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张树政学俄语.pdf

主编:郭勉愈 编辑:韩天琪 校对:王心怡 E-mail押sxzk@stimes.cn 2018 年 8 月 6 日 星期一 Tel: (010)62580692 8 印刻 SCIENTISTS 一颗永恒的巨星 —读《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 —— —王大珩传》 姻董佩茹 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年学者胡晓菁撰写的《赤 子丹心 中华之光—— —王大珩传》 (以下简称 《王 大珩传》),经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 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这也是令中国科学院长 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以下简称长光 所)许多人、令笔者十分高兴的事。这本书通过大 量的史料、档案,真实叙述了光学专家、战略科学 家王大珩院士的一生,包括他的家世、求学、献身 中国光学的经历,并描述了中国光学从无到有的 发展过程,既有人物故事,又包含学科史内容。同 时,这也是一部弘扬我国科学家为国家的繁荣昌 盛、为科学发展奉献一生的伟大精神的好书! 作为“王大珩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的 参与者之一, 笔者对于该书的写作过程也有一些了 解。据笔者所知, 该书作者应长光所领导之邀, 为配 合王大珩院士百年诞辰,于 2014 年起便着手策划 构思此书。 该书作者在葛能全先生和王扬宗教授这 二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的指导下, 一边紧张地采集资 料, 一边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写出了初稿, 此后她 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对书稿作了非常精细的修改, 为 此事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在 2014 年至 2016 年 作者多次往返于北京和长春两地工作, 笔者经 间, 也 常在长光所资料室里看到作者埋头阅读的身影, 因工作缘故和作者一道, 走访了曾在长光所工作过 的许多位老人,调研考证了一些学术细节疑问, 深 本书的顺利出版, 深了解这项任务的艰辛。可以说, 作者对传主形象和精神的塑造, 乃至整个采集项目 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 的顺利结题, 王大珩其人 笔者和王老相识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那 时候笔者还是长光所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 ,而 王老已是国际光学界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尽管 那时候他已经调往北京,但是他还是所里的名誉 所长,且经常回长春指导工作,深受全所上下爱 戴。1988 年 5 月,长光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召开“单点金刚石加工测量和应用技术研讨 会”时,笔者第一次见到王大珩院士。他温文尔 雅、平易近人,就是这么慈祥的老先生在学术研 王老 讨时却展示了他坚持学术观点倔强的一面; 心里最记挂的也是长春的同志们,每次见到长春 科漫君 来人,都要详细询问一番所里的新动向,当听说 所里取得了新的成果和新进展, 他总是感到由衷 欣慰, 发自内心地高兴。 作为 1955 年的学部委员,王老和笔者隔了 两代人, 但是王老的事迹在长光所几乎是口耳相 传。人人都知道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王 老在英国留过学, 在大名鼎鼎的昌司玻璃公司研 制过光学玻璃,1948 年他带着在英国多年的宝 之后更是在好友 贵科研经验回国并投奔解放区, 钱三强的引荐下带领科研人员建设了仪器馆(光 机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他领导了长光所一 系列军用光学项目,从“150-1”大型经纬仪,到 卫星相机,再到高速摄像机和“远望号”上的光学 设备, 这些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仅开创了中国光学 的历史,也为我国“两弹一星”立下过赫赫战功 ……这些事迹在《王大珩传》里都有详细的描述, 由此,笔者加深了对王老的印象,对王老的学术 成就、 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感到由衷折服。 《王大珩传》结构清晰,全书按照时间线索, 把王老的人生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1915~1948 “清华大学和 年,是王老出生和接受教育的阶段, 留学英国期间的学习和训练, 奠定了他一生从事 ;1948~1983 年,他领导“长光 科学事业的基础” 所,投身于国防光学,在中国光学事业发展中大 ;1983~2011 年,他“立足于中国科学技 显身手” 术事业的整体发展, 发挥了一个战略科学家的作 用” 。这样的概述, 笔者认为基本上凸显了王老的 生平特点, 王老的求学和师承奠定了他的学术特 色, 他在长光所的工作经历也是他最主要的学术 贡献,而他晚年对国家的建言献策,更是促进了 新事业的发展。 我国一系列新规划、 关于王老其人,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 2005 第 20 届国际光学 年,作为中国光学界一件盛事, 委员会大会在长春举办。 笔者是这次大会的筹划人 之一, 从申办到筹备, 再到召开经历了会议的全程。 王老为这次会议能在中国的光学基地—— —长春召 多次与笔者联系, 开运筹帷幄、 悉心指导, 时刻关心 “光学界里的奥 大会的筹备进展。这个盛会被视为 林匹克大会” ,在长春召开也标志着长光所乃至中 国光学在国际光学界地位的确立。 王老不顾自己已 执意要来长春亲身参与这次大会, 经 90 岁的高龄, 为大会壮大声势。会上, 他不仅运用自己的影响力 帮助接待国际友人,还作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报告。 他当时的表现也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写的: “在 40 他几乎完全脱稿, 作了一场精彩的 分钟的演讲中, 报告。他对专业的精辟论述、 充实的讲演内容和流 令与会人员深感敬佩。” 利的英文, 事后我们得知, 为了作好这场报告, 他曾连续几晚不眠不休地作准 备, 还请来了自己的主治大夫顾瑛教授(现已是中 国科学院院士)帮他逐字逐句修改报告。王老对 光学的热爱,对长光所的热爱,真是令我们所有 人都深深感动! 王大珩,在我国光学界,在长光人的心中,是 一颗永恒的巨星。他不仅是长光所的老所长,也 是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更是长光精神的重要象 征!《王大珩传》勾起了笔者对王老的深切回忆, 这些回忆太宝贵,点滴都令人难忘怀! 长光所其事 《王大珩传》的另一个特色:它不仅是一部人 物传记,还叙述了中国光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 的光学基地—— —长光所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 较好地还原了研究所早期的所史。 其叙述恰当, 长光所始建于 1952 年,其前身是中国科学 院仪器馆。长光所的发展,经历了从研制民用光 学仪器到国防光学的过程,并经过参与军用光学 带动了研究所整体学科的发展。 仪器研制, 王老为长光所的发展倾注了心血。犹记得初 建所时长春铁北那一片荒芜的战后旧址工地,有 一个高高耸立的烟囱,那便是我国第一炉光学玻 一个汤”之后,研究所 璃的基础。经历了 “八大件、 已经完全建立了光学仪器研制的基础,并逐渐形 成了门类齐全的研究方向。为了持续发展,研究 银王大珩 年,王大珩在长 光所指导光学设计工作。 银 年 月, 王大珩在长春参加 “单 点金刚石加工测量和 应用技术” 研讨会。 银 年 月,王大珩参加在长春召 开的“第 届国际光学委员会大会”,会上 与 查尔斯·汤斯( · )合影。 所搬迁至南湖, 逐渐开辟了军用光学的一片广阔 天地。时至今日, 经过六十多年的长足发展, 不仅 分建、援建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光学机构,研究所 更是发展成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大型光学基地。 ,是研究所发展史 “大跃进”期间的“八大件” 上形成的第一个高潮。尽管它们是特殊年代的产 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并在 1958 年 10 物, 月 5 日至 11 月 9 日的中国科学院“自然跃进成 果展览会”上展出了,毛主席在郭沫若、吴有训、 张劲夫等中科院领导的陪同下,亲来参观,并赞 赏了光机所研制的高精度经纬仪。这也是研究所 的骄傲!经过 20 世纪 50 年代的艰难创业,光机 所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形成 了包括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材料、精密机械与 特种光学仪器研制、 电子学技术 计量、 物理技术、 并成为我国 在内的门类和规模齐全的研究机构, 首屈一指的大型光学研究和生产基地。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光机所经历了从民用到军 用的转型。配合导弹靶场光测设备的 “150-1” 大型 电视电影经纬仪的研制成功, 王老坚持 “一竿子插 到底” 带来的经验, 以及“任务带动学科, 学科和人 才在实践中成长” , 带动了长光所光、 机、 电、 控的整 体发展,并为研究所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队伍。 此后, 无论是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 还是船体 为 变形测量系统,长光所为我国的尖端武器发展, 国防科学事业发展, 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长光所也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中国光学 发展, 走向世界!在一个多甲子的岁 从这里起步、 月里, 这个研究所大树分枝, 孵化了新的事业。正 如《王大珩传》中所说,它“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了 5 个金灿灿的‘蛋’,孵出了一窝‘机’ ” 中, ‘下’ —长春光机学院、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光 —— 电技术所、安徽光机所,以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光 学研究机构、 科研院校, 都有长光所的影响在内。 目前长光所的发展,正如贾平所长在《王大 “长光所在中科院的领导 珩传》 “序言” 里所提到: 下,正以‘四个率先’为统领,大力弘扬‘博大精 深、 科学务实、团结奉献、开放共赢’的长光精神,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的 ‘研产学并举’发展道路,聚焦光 电技术创新, 引领精密仪器与装备领域的成果转 化, 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养高级创新人才, 建设国际一流的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研究基地, 再创中国光学摇篮的新辉煌。” 战略科学家的长远眼光 王老不但是一名光学专家,更是一位战略科 学家。为何这样说呢?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他调入 北京以来,他的舞台除了中国光学事业,更立足 于整个中国的科技事业。他不断为国家建言献 策, 促进了一项又一项事业在中国发展。在《王大 珩传》中, 该部分内容表现得完整、 充分! 首先是众所周知的“863”计划。 1986 年 3 月 3 日,王大珩连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 科学家,向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上书,题 目是《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 建议》。该建议书仅仅过了两天,就得到邓小平 的批示。此后各部门快速而高效地 落 实了 此 事,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并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实施。为了纪念“纲要”缘 起的 1986 年 3 月,以“863”命名!至于“863”计 划实施后,多少学科直接受益,在多大程度上 促进了中国科技发展,如今科技界已有定论, 此处不加赘述,但王老的高瞻远瞩,他着眼于 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已经被时间和中国科学 发展的成就所证实! 还 有 中 国 工 程 院, 自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起,科技界就不断呼吁要建立中国工程技术方面 的最高学术机构。王老一直是这件事情的积极推 动者和参与者,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他先后 向国家提交过 4 次正式的提案或建议。尽管在这 过程中,他经历过一系列的挫折,但从未放弃。 1994 年 6 月,中国工程院成立,同时实行院士制 度。无论是建院前, 还是建院后,王老一直积极参 与工作,并促进中国工程院的不断发展! 王老晚年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是他有关“大 航空技术是战略性高 飞机” 的提案。他始终认为, “运十” 的研 技术, 中国要发展, 且时不我待!他从 制背景和教训出发, 在考虑是“军用”还是“民用” 。在“大飞机” 问题上,王老的落脚点还是“民用” 项目上马之前, 他一直四处奔走,组织专家论证。 王老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提议,要搞“大 飞机” 。他的期盼是:让国产大飞机翱翔于蓝天。 2007 年国家批准大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 立项。2017 年 5 月 5 日,C919 大型客机首飞成 功,全国人民在电视里看到了直播,由我国自主 研制的大型干线民用飞机已自由翱翔于蓝天!中 国人民做了百年的飞机梦已经实现! 除了这三件大事以外,王老在我国科技战略 上的观点和想法还有很多,他的主张一直是,不 能被落下!他立足于长远,以建言促进科学的长 “科技战略发 远发展,正如书里所写, 他真是中国 展的尽责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 与物理研究所) 延伸阅读 读懂一位光学家的心声 —《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 —— —王大珩传》的写作心路 姻胡晓菁 《张树政学俄语》参考资料: 1. 张树政院士讣告 2. 2015 年 10 月 16 日 《中国科学报》刊 载文章《张树政:大爱寄情微生物》 3.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 书《梦想成真—— —张树政传》 2014 年的 6 月,在葛能全和王扬宗二位先生 的敦促和指导下, 我一头扎入了《赤子丹心 中华之 光—— —王大珩传》的写作中。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几乎是两耳不 在采集工作之外, 我一心一意写作, 闻窗外事, 这中间的滋味,回味起来,既有甘甜,也 有辛酸。 在采集工程启动之时,王老已经辞世三年, 我此前并未见过他本人,只知道他是“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是我国光学领域的重要开拓 者。对于人物的真实性格, 及他如何开拓事业,我 真是一无所知!在对人物没有丝毫把握的情况 下,我当时的想法,一是要先写出传记,二是要写 最重要 好传记。为了了解情况,我做了大量阅读, 的材料,一是王老存于长光所的大量遗存资料, 包括王老的书信、手稿、笔记、讲话稿、报告稿,还 有与他相关的各类文书和科研档案;另外就是王 老存于中国科学院的人事档案,包括他的履历、 自传等等;还有一些公开和非公开的出版物,例 如传记、报道,内部资料。在一年的时间里,我竭 力搜集材料,所找到的每一件材料我都仔细读 过,不放过一丝一毫线索。我一边如饥似渴阅读, 一边摘录,王老的人生脉络在我心中清晰起来, 我也仿佛看到了一位光学专家、战略科学家渐渐 成长的过程。 阅读之外,便是通过寻访历史见证者—— —曾 辅 在长光所工作过、 与王老熟识的老人们的口述, 每一位先生眼中的王老 助我了解历史。有趣的是, 都不一样。有的人告诉我王老对下属和晚辈和蔼 可亲的事迹;有的人和我描述了王老生气时候的 有的人和我说, 模样; 他是一位一心投入工作的老 专家; 有的人却说,王老为人幽默,会开玩笑,还会 讲相声!在不同人心中, 传主的形象不一样,我能 做的,只是多找几位先生,请他们回顾历史,讲述 他们心目中的王老,然后再将这些不同侧面拼凑 在一起, 逐渐重塑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写作中,我以为自己渐渐读懂了这位光学 家的人生—— —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学生, 参加“一 运动时的热血; 二九” 我看到了他怀着对未来的憧 憬, 奔赴英伦刻苦学习和工作时的青葱模样;我看 到了他带着在昌司玻璃公司的积累,回国投奔解 一名丈 放区时的情怀; 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儿子、 夫、一位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我看到了他满怀建 设新中国的热情,在仪器馆与年轻人共同创业的 艰辛;我看到了他作为一名成熟的科研者和管理 带领光机所上下投身国防光学的热情;我看到 者, 了他高瞻远瞩,成长为一名战略科学家的广博心 我笔下的王老从逐渐成形到丰 胸!历经数稿修改, 满, 他的故事也逐渐生动起来。 但是, 我真正读懂了他吗?作为一名光学家, 他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光学发展的历史,正如他所 光学到底是老, 还 说: “光学老又新, 前程端似锦!” 光学前程 是新?在他的心中,过去是未来的基础, 在行进中发展, 远大, 而中国的科技也是要放眼远 量! 作为这部传记的作者,我感到王老的故事还 值得我们再去探索,囿于篇幅,这部传记并未能完 全、 真实还原王老的一生,也未能完全凸显出王老 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如果给我更多一点的时 间, 我体会到的王老可能又是另外一个形象!我更 能够用更精练的笔触, 用更多的 希望还有后来者, 为读者展现一位更贴近真实的王大珩, 并更 史料, 好地展现新中国光学发展史!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社址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 猿 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19园 新闻热线院园员园原62580699 广告发行院园员园原62580666 62580707 传真院园员园原62580899 广告经营许可证院京海工商广登字 20170236 号 零售价院1援5园 元 年价院288 元 工人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