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追忆张树政:大真大爱,一生情系微生物.pdf

In you me heat你在我记忆1 页 642.038 KB下载文档
追忆张树政:大真大爱,一生情系微生物.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追忆张树政:大真大爱,一生情系微生物.pdf

新闻热线:010—58884060 E-mail:adaxuqian@126.com 2017 年 2 月 27 日 星 期 一 ■责编 QIAN YAN REN WU 许 茜 维护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的“城市猎人” 周一有约 王晓洁 陈 旭 “拿出手机就骑车”,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方 便。根据共享单车平台之一“摩拜单车”提供的数 据,2017 年春节期间,14 个摩拜运营城市中,骑行 距离最远的一单达到 30 公里,各城市使用的峰值 大多集中在下午或者傍晚。在广州,得益于温暖 的天气和新春赏花习俗,即使在除夕凌晨时分,仍 有超过万人骑共享单车出行。 然而,在使用共享单车的人群中,还有一个不 为人知的特殊群体——“猎人”,他们“潜伏”在城 市各个角落,寻找违规停放的共享单车,维护共享 单车的秩序。 27 岁的高小超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业余时间 喜欢在街头巷尾“打猎”。大年初七,他便当起了 “猎人”。 在北京市鼓楼大街附近,高小超打开手机,用 摩拜单车 APP 锁定了“猎物”位置。在导航指引 下,小高进入一个建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小区,不 过 10 分钟,他就找到了“猎物”——一辆违规停放 的共享单车,然后把车子停放到小区外面的公共 区域。 高小超来自河北石家庄,玩过乐队、喜欢摄 影,是一名网页设计师。2016 年,共享单车出现 在北京,这让高小超欣喜不已。 “之前从家到地铁口要走 10 分钟左右,从公 司到地铁口差不多也要走 10 多分钟。有了共享 单车,每天能节省不少时间。”高小超说。 高小超成为共享单车不折不扣的粉丝。不 过,在使用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少问题。有人乱停 乱放单车,也有人给车上私锁,甚至有人把车停在 自家小区楼内或干脆搬到家里。于是,高小超加 入“猎人”队伍,纠正这些不良行为。 “打猎”是摩拜单车粉丝们的自发行为。粉丝 们觉得,维护共享单车秩序是举手之劳的“正能 量”。去年底,一个摩拜粉丝在北京后海发现一辆 落水的共享单车,拍摄图片后发到群里,又有人把 情况反映到单车运营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 终打捞起了这辆落水的单车。 “这些不当使用共享单车的人,有刻意的,也 有无意的。可以通过扣除使用者信用积分的方 式,提醒他们规范用车。”高小超说。 摩拜单车的工作人员李婷告诉记者, “ 打猎” 前沿人物 5 人物点击 是用户们的自发行为,公司不支出任何费用。如 今,摩拜单车的北京粉丝群里,不少人都当过“猎 人”。他们和高小超一样,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找失 落的单车,默默纠正大城市里存在的“小问题”。 一 开 始 ,高 小 超 的 家 人 并 不 支 持 他 当“ 猎 人”。但当家里人也开始使用共享单车时,体验到 了高小超工作的价值。现在,高小超的父母还会 向街坊普及规范使用单车的经验。 共享单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 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期间, 北京市政协特别邀请人士曹长胜呼吁,市民应该 主动维护共享单车、规范停放。北京市政协委员 王静提出,目前北京市自行车专用道设置比例少, 未来政府应积极改善骑行环境。 (据新华社) 朱赢椿:让虫子“写”书 朱赢椿 蒋兴良:让电网与冰雪“绝缘” 寻找最美科技人员 本报记者 刘 垠 从重庆大学驱车 700 多公里后,不顾疲累的 车 子 一 头 扎 进 浓 雾 ,循 着 悬 崖 边 的 土 路 缓 缓 上 山。终于,车里的寂静被司机拉上手闸的声音划 破,人们长长出了口气。 这里是地处湘西、云雾深处的雪峰山试验基 地。化不开的浓雾中,前面的人变的影影绰绰。 “这不算啥子,雾大时面对面的人都看不清咯。”身 着老旧的灰工作服,手捂一只仅露半张脸的“雷锋 帽”,55 岁的蒋兴良一瘸一拐爬上电气特高压试 验塔,转头不忘叮嘱: “ 雾大湿滑,你们小心脚下”。 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为腰疼所困的蒋兴良 在雪峰山基地收获覆冰除冰研究新进展,不仅首 次在自然环境试验特高压直流绝缘子长串覆冰及 放电规律,而且研究并提出风机叶片电热除冰方 法,实现了导线的电脉冲除冰。 野外坚守 30 年,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蒋兴良的工作是让高压线与冰雪“绝缘”,先后奔 赴高海拔、高山冰雪等生命禁区做试验,建立世界 首个野外自然覆冰试验基地,成功破解西电东送、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输电难题…… 穿越生命禁区 刷新高海拔研究纪录 蒋兴良的科研领域关系千家万户,主要研究 极端恶劣环境下电网外绝缘、覆冰与防冰减灾,一 年中近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寒冷、高湿和缺氧等极 端恶劣的地方。 2003 年至 2006 年,蒋兴良带领团队从重庆大 学实验室拉运几十吨的试验装备,沿着青藏铁路 沿线从 2800 米到 5100 米的格耳木、峰火山、唐古 拉山、那区、拉萨,不惧严寒无视烈日,冒着生命危 险在野外进行长达 9 个月的现场试验研究。 彼时艰难犹在眼前,蒋兴良却用调侃戏谑的 方 式 还 原 。 在 5050 米 的 风 火 山 试 验 时 ,海 拔 太 高、氧气不足, “ 白天还能勉强坚持,晚上根本无法 躺着睡觉,躺下去就感觉喉咙被勒紧似的。做了 十来天试验,每晚我只能坐着睡觉。”蒋兴良说,最 后实在坚持不下去,大家开车二百多公里到 4200 米的三江源头小镇休息了一晚。 “ 虽然海拔只差 800 米,但有种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高原上的科学试验,挑战生命极限的不只是风 雪和缺氧。有一次,在望昆车站做试验时,试验变压 器一台大型设备出了故障,厂家修复至少要 1 个月, 费用且难估算。几位参与试验的老师,最终同意了 蒋兴良的大胆决定:现场拆卸变压器,自己修理。 修复过程远比想象的艰险。在吊装变压器铁 芯过程中,学生冉启鹏伸着脑袋进去查看时,吊装 滑轮突然松动,2 吨多重的铁芯下坠。一片惊叫 声中,滑轮滑了几米后嘎然而止,而铁芯距离学生 的脑袋仅有 10 公分。 说到惊心动魄处,蒋兴良语速加快、声音变 大, “ 这件事给我后来所有的现场试验一个极大教 训,无论多么困难,首要的是师生和工人的安全。” 接 下 来 的 高 原 试 验 中 ,蒋 兴 良 为 师 生 们 购 买 了 120 万元的工作保险。 2005 年 9 月,蒋兴良从青藏高原试验返回重 庆,同事开玩笑说他就像一条被柴火烘干的黑腊 肉。就是这股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的犟劲儿,他一 举攻克青藏铁路供电工程外绝缘和隧道电气间隙 设计的难题,海拔 5000 米获得的研究成果至今无 人超越,负责完成的研究成果“恶劣环境中电气外 绝 缘 放 电 特 性 及 其 在 电 网 中 的 工 程 应 用 ”获 得 200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探寻覆冰成因 八年“垒”就试验基地 身高 1 米 66 的蒋兴良,脸庞黑瘦,背有点驼, 走路时左腿微瘸,稍不留意就会湮没在人群中,人 们亲切地叫他“民工教授”。 蒋兴良虽然一直进行覆冰积雪的研究,由于 经费和重视其问题,研究还不大深入,提出建议并 未被采纳。直到 2008 年,我国南方发生大面积冰 灾,13 个省级电网受损,造成全国 169 个县停电, 经济损失超千亿元。 “ 如果能了解融冰规律,缩短 融冰除冰时间,能给国家省下多少电。”蒋兴良说, 在对全国覆冰广泛调查后发现,湖南雪峰山历年 来覆冰重复频率高,覆冰类型多样、程度严重,是 研究电网覆冰的理想场所。 没有专用经费,蒋兴良积极寻求地方政府、企 业支持,广泛发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投身基地建 设。蒋兴良和团队自行设计、请民工施工,自己开 挖 土 石 ,平 整 试 验 场 地 ,搭 建 活 动 板 房 。 5 个 月 蒋兴良在检查试验塔上的设备 后,世界首个自然(覆冰)试验基地的基本试验构 架建设完成。 在 2008 年 11 月—2009 年 2 月第一个覆冰季 节,试验基地还只有简易的试验构架和试验线段, 活动板房内温度几乎和外面一样。蒋兴良依然记 得那种刺入骨头的冷冽,狂风吹得板房嘎吱欲裂, 板房屋顶凝结的水滴像小雨一样滴入被子与口 鼻,晚上无法入睡。覆冰太严重,断电一个星期, 大雪封山车辆上不了山,后勤供给无法送达。老 师和同学们只好拿雪擦手洗脸,啃干方便面,一个 星期都没刷牙。 彼时创建基地的艰辛,定格在大伙身着解放 鞋劳保服、浑身沾满稀泥的老照片中。蒋兴良属 牛 ,不 仅 倔 强 而 且 不 按 常 理 出 牌 。 自 2008 年 以 坚守野外 30 年 不惧伤痛无悔初心 30 年间,蒋兴良潜心研究怎么在各种极端天 气 下 保 证 供 电 ,这 让 双 腿 遭 了 老 罪 。 2005 年 夏 天,他感觉双腿麻木,左肋骨隐隐作痛,医生要求 做全面检查,可蒋兴良一心惦记青藏高原的试验 和学生,认为空闲一点再去吃药或做个理疗就没 事了。 直到 2015 年 9 月,疼痛难忍的他去重庆第三 军医大检查,医生确诊为脊椎管瘤,必须立即手 术,否则会造成瘫痪。医生要求手术后至少卧床 三个月,但在手术后不到一个月,蒋兴良又跑回雪 峰山,亲自督促和实施基地大型试验装备的建设。 蒋兴良深知,覆冰防冰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世 大真大爱,一生情系微生物 ——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树政 留声机 刘黎琼 1954 年 ,张树政在中国科学院菌保会做实验 张树政在中国科学院菌保会做实验。 。 “终生求知好学务真务实心底无私,一生光明 磊落对人对事清白无暇。”在学生金城研究员眼 里,这幅挽联恰切熨帖地概括了老师张树政。这 位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 究员的一生,纯粹而挺拔。 2016 年 12 月 10 日 ,她 和 情 系 一 生 的 微 生 物 科学,挥手作别。 讲真话做真学问 张树政在微生物生化及酶学研究方面有重要 贡献,在白地霉糖代谢、红曲霉糖化酶结构与功 能、糖苷酶和耐热酶等的研究中均有新的发现,居 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由她开创并由其学生继续完 成的黑曲霉糖化酶的应用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这一切都源于她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生物 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实验科学。对数 据弄虚作假、坐办公室不做实验等行为,张树政嗤 之以鼻。她厉行严格的实验操作,要求所有实验 必须亲自上手,实验重复三次,直至实验数据重复 规律相符。 “文革”中,张树政只能依附在学生黎高翔的 固定化酶组工作,但她没有怨言,接受了学生分配 的研究工作。她一如既往埋头苦干,每天孜孜不 倦地做实验,年终提交了完整而详实的实验数据 论文,众人敬佩不已。 来,六个春节是在试验基地度过,有五个春节带妻 儿上山过年, “ 我经常哄劝妻儿,雪峰山试验基地 空气好、水好,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健康卫生,比重 庆好多了。” 如今的雪峰山试验基地,从简易平板房变身 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自然覆冰试验基地,持 续攻关的系列科研也进入成果收获期: “ 电网大范 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荣 获 201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应对电网 覆冰灾害防御方面,蒋兴良和团队揭示了超特高 压分裂导线覆冰融冰的规律,建立了电流融冰的 物理数学模型,理论计算方法指导研制的直流融 冰装置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大规模推广,成功 实施数百次直流融冰。 张树政的治学是出了名的认真。上世纪 80 年 代她曾为一个生物化学名词的汉译查找了两个星期 的文献,1990 年代又为一个真菌学界争议的名词翻 译了上百页的最新版《真菌学词典》,先后修改 10 稿 方才发表。无论是自己做论文,还是修改学生论文, 她都是精雕细琢,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容出错。 而她“务实求真和无畏打假的精神”更是给学 者朱正美“很大震撼,受到极其深刻的教育,留下终 生难忘的印象”。那是 1990 年,在国家基金委召开 的一次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的评审会上,在审查、讨 论一项国家一等奖时,张树政以确凿证据,逐一指 出申请书上多项内容的真实“出处”,甚至拿出了复 印材料作为铁证,提出了反对意见。由于列举的材 料翔实,无辩驳的可能,参审者一致通过了她的意 见,驳回了这份看起来“很有分量”的申请。 从无到有仿制国外先进仪器 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成立之时,百废 待兴,先进仪器甚少。1955 年,张树政在北京生 物制品研究所学习纸色谱及纸电泳技术,见到了 界难题。只有坚持不懈地深挖钻,才能揭开覆冰 的形成规律和导致灾害的神秘面纱。 “ 我们在恶劣 环境下进行试验,最终目的是建立动态的数学模 型,通过模型模拟计算野外自然覆冰的各种状况, 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摆脱人工模拟的艰辛 和野外恶劣环境的束缚。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的 研究目标。”蒋兴良深信,任何事情,只要坚持总会 有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8 年间,蒋兴良每年往返重庆 到雪峰山的 700 公里近二十回,自己购买私家车 7 年来中,至今行车不过 10 万公里,其中 8 万公里用 于接送往返基地试验的师生们。 滤纸电泳仪,但单位无力向国外购买,她和同事们 一起分析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做一台。 于是,仅用一台报废汽车的电瓶和发报机用 直流电源,她最终做出了电泳仪。没花一分钱, 也 没 聘 请 任 何 专 家 ,这 项 简 易 而 好 用 的“ 创 新 ” 成 果 在 日 后 的 科 研 工 作 中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丝 毫不比国外的先进仪器差。张树政的第一篇论 文《霉 菌 淀 粉 酶 的 纸 上 电 泳 分 离 和 鉴 定》,就 是 在这个“汽车电瓶电泳仪”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出 来的。这篇篇幅不长、在当时颇具创新性的论文, 是我国最先公开发表的有关曲霉产生的淀粉酶种 类的研究报告。 化学教育家方乘教授曾是张树政的导师方心 芳先生的老师,听说张树政做出了电泳仪,很是兴 奋,专门派人从西北大学来北京学习制作电泳仪 的技术,于是当时就传出一句佳话——“老师的老 师请教学生的学生”。 后来,张树政研究组在实验中需要一台等电点 聚焦仪,他们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自主攻关,自力更 生,协调各方力量,做出了具有同等功效的设备。由 此,她带领学生们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等电聚焦和聚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应用于红曲糖化酶的 研究,并在世界上首次得到了这种酶的结晶。 张树政晚年曾对记者说,为了科研事业和自 己的理想,她放弃了很多女性应该享有的幸福,对 亲人,她也有着许多追不回的遗憾,但她是为了做 自己喜欢做和应该做的事,甘愿付出这么多,她觉 得值得。 中国设计师朱赢椿作品——一本纯然由昆虫爬行痕迹自然形成 的“无字天书”,近日在德国莱比锡被评选为 2017“ 世界最美的书”银 奖作品。 “世界最美的书”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书籍装帧艺术评比。今年 “世界最美的书”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球 32 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评作 品近 600 件,最终推选出 14 本 2017“ 世界最美的书”,分别来自世界 7 个国家和地区。 虫子们怎么创作?朱赢椿在个人工作室“随园书坊”外开了一个 菜园,虫子啃噬菜叶留下的痕迹,被他当作“生命的偈语”采集留存。 此外,他还让虫子身体沾上墨汁,在白纸上爬行,留下虫子的“墨宝”。 《虫子书》里满满都是字,但这些虫子写的字无异于“天书”,读者 看不懂,书店里翻的人多,买的人少。 朱赢椿倒是不急,因为早有思想准备,初做样书时有很多朋友提醒 他这步迈得太大,他的回答却很任性: “我不管,我就要一步迈这么远。” 朱赢椿种菜五年,收集到的虫子相关素材十分丰富,加之专业做 书二十多年,熟知各种打造畅销书的诀窍,完全可以找出一种读者喜 闻乐见的方式。并且此前出版的《虫子旁》,暖图加美文,温情脉脉地 呈现观虫日志,已算一个成功案例。 而这次的《虫子书》,他偏要走极端,用一本读不懂的“天书”,将 读者隔绝在外。朱赢椿说: “ 我想冒一个险,做到极致,让它达到一个 高度,然后我们可以再落下来。” 这是一条孤傲的路。朱赢椿也的确有傲气,听听他用作自我介 绍的冷笑话: “ 我的家乡在淮阴,据我所知,淮阴出过两个人,第一个 是韩信,第二个是朱赢椿。” 傲慢——除了“傲”之外,朱赢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慢”。从《虫 子书》的创作过程就可看出他的生活态度: “ 开半亩田,种五年菜,邀 百种虫,集千形文,成一本书。”在工作室外的菜园子里,他煞有介事 地放了一个“慢”的交通标志,一来提醒客户不要火急火燎地催他交 稿子;二来提醒客人缓步慢行,注意脚下,不要踩到他的虫子邻居。 (据新华社、腾讯文化综合报道) 第二看台 大漠“追星”记 刘 海 和很多“90 后”一样,23 岁的王岩喜欢“追星”。然而,他的偶像 是一位在大漠深处奉献多年的时任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这位与风沙对着干了一辈子的汉子,30 多年如一日,带领白芨 滩干部职工以每年治沙造林 3 万亩的速度,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 起一道东西长 45 公里、南北宽 10 公里的绿色屏障,守护着黄河以及 河岸万顷良田。曾获得感动中国“双百”人物、 “ 全国治沙英雄” “ 全国 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虽然已经过去近 4 年时间,王岩依然清晰地记得人生中第一次“追 星”的情形:满怀希望而来,却连“偶像”的面都没有见到,失望而归。 “我们班同学都特别想见他,王劳模,因为他工作繁忙,结果也没 有见上。”王岩的话语中满是遗憾。 那时的王岩,是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 生,那是他和同学们第一次到白芨滩实训。 对王岩来说,把治沙英雄当作偶像和日后选择治沙作为职业都 并非心血来潮。 王岩的家乡在灵武市崇兴镇台子村,一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庄。 也许是从小饱尝村庄遭受沙漠侵袭之苦,也许是家里好几位亲人都 走上了治沙路,王岩从学生时代起就对治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 年,王岩考入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成为 防沙治沙工程系的一名新生。这所前身为宁夏林业学校的学院有着 30 年的办学历史,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培养防沙治沙人才为己 任的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学生们系统学习防沙治沙专业技术,并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 第一次到白芨滩实训,给王岩留下深深的震撼, “ 把一个寸草不 生、寸草不长的沙漠变绿了,我觉得挺伟大的。”2014 年,王岩圆满完 成学业,如愿加盟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一名光荣的 治沙人。更令他高兴的是,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而且有机会 一起工作。 “我刚来的时候王有德还没有退休,我亲眼见过他工作,大热天 的,50 多岁的人还拿着锹在沙地里干活,让我们这些无从下手的年 轻人都感觉很羞愧。”王岩说。 劳模精神的感召,加上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让王岩像一只铆足了 劲儿的陀螺。然而,治沙远比想象中辛苦。 “7 月份的时候我到一线沙区去治沙,去的第二天胳膊上一层皮 就掉了。到第二年开春的时候,站在远处看那个山绿了,特别有成就 感,因为特别不容易。”王岩说。 在白芨滩,像王岩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追随父辈 甚至祖辈脚步走上治沙路的“白芨滩二代、三代”,在日复一日的努力 工作中,成就着心中的理想。 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看来,他们是“有 知识的一代”,也是“继承了白芨滩精神的一代”。 (据新华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