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王灃华:《论西晋诗学》.pdf
论西晋诗学 曹 旭 王澧华 内容提要 本文从西晋诗学的展开、西晋诗学的特征、西晋诗学产生的原因、西晋诗学的 意义四方面,论证了西晋诗学的内涵在于 :众多有才华的诗人创造了新的诗歌美学 ;以才 高辞赡、举体华美、如翔禽之有羽毛、衣被之有绡縠的诗歌,形成了新的诗歌经典 ;决定 “永明体”、 “宫体” 了宋、齐、梁、陈,乃至初唐一百年诗歌发展的方向;此后的“元嘉体”、 和初唐诗歌,都是对西晋太康以来的形式美学的延续、继承和发展。风骨与情采、诗歌精 神与诗歌漂亮的毛羽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建安风骨和西晋太康的宫商声律、 文采情辞—— “太康”和“建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三国志》众英雄空忙一场。公元 265 年,司 马炎迫使魏帝“禅让” ;十五年后,又南下灭了东吴。 一 晋人的美学开始激动人心 : 西晋诗学的展开 破蜀、代魏、灭吴——演义结束,终成三国归晋。 汉末差不多七十年来的分裂、割据,至此告一段落。 结束三国后的西晋,犹如群山归顺五岳,江 由分裂、割据带来血与火的洗礼,慷慨与苦痛的 河注入大海 ;三国人才云集,八方俊杰来京,在 歌唱也暂告停息。新的统一大帝国,开始告别阴 太康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 霾转向晴朗的天空。 新朝、新政、新人、新的时代、新的创作心态 那是 :新的政令、新的气象,新的人物、新 以及纸在和平条件下大批量生产,写作、抄写、复制、 的春天。请读一读左思的作品——这位来自山东、 收藏变得容易和普及的情况下,决定了西晋诗学在 出身小吏家庭的诗人,已经和其他敏感的诗人一 创作题材和艺术表现方法上的开拓创新 ;表现了与 样,嗅出了空气中春天的气息。写出了他敲开洛 前朝,包括与建安诗学截然不同的新景象。 阳上流社会大门的《三都赋》 。在《三都赋》的结 (一)拉开西晋诗学序幕的张华 尾,左思用坚决的态度、自信的立场和强硬的语气, 先是妙解音律的傅玄,用汉魏以来的乐府诗 大声警告那些留恋旧朝,不敢正视现实的人们说 : 体表现更为广阔的内容。描写社会问题和妇女问 日不双丽, 世不两帝。天经地纬, 理有大归。 题,多有感人的佳篇。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诗,宛 左思以三都归于一都,喻三国归晋 ;以天上没有 转清巧,既善比兴想象,又富音乐节律 ;已经和 两 个 太 阳、 世 上 没 有 两 个 帝 王, 喻 新 晋 朝 的 统 音节激扬、笔法古直、语言刚劲的建安有所不同, 一。那是对新朝气象的赞美,对开国伟业的颂歌 ; 包孕了一种新诗风 ;到巧用文字、务为妍冶的张 一种愿意在新朝干一番事业的表态。从分裂到统 华出现,才确定了西晋诗歌的大方向,一点一点 一——这就是《三都赋》的主旨。 拉开西晋情采诗学的大幕。 《三都赋》宣告前朝的结束,前朝文学的结束; 张华是西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作 宣告新的时代,新的文学——西晋诗学将要君临 为西晋初年诗坛的坐标 ,张华主要有两个贡献 : 天下了。 一是通过学习、倡导王粲的“情辞” ,把魏响 转为晋调 ;把建安以来的慷慨激昂,变为西晋的 清丽靡嫚 ;把“风云气” ,换成“儿女情”。张华 ·40· 论西晋诗学 魏末时作《鹪鹩赋》托物言志,得到阮籍的赞扬 ; 张协开启了晋人的精致,为后世清绮一派之先导。 入晋后,以《情诗》脍炙人口 ; 《文心雕龙·时序》 潘岳美姿仪,诗文与陆机齐名,并称“潘、 篇说 : “茂先摇笔而散珠。”《乐府》篇说 : “张华 陆” ,是当时的诗坛领袖。潘岳诗歌的好处是文词 新篇, 亦充庭万。” 《明诗》篇说: “茂先凝其清。 ” 《时 如飞鸟一般毛羽轻捷,水一般清绮,绢绸一般飘 序》篇说: “张华短章,奕奕清畅。”张华以“情多” 举,翩翩奕奕;善以淡笔写深情,尤善为哀诔之文, 的诗歌创作,改变建安以来重“气”和重“风骨” 以《悼亡诗》主题类型在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的诗歌潮流。所以锺嵘说他 : “虽名高曩代,而疏 锺嵘《诗品》以为,作为陆机的副手,潘岳是和 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陆机一起组成上接魏、下通宋的西晋诗轴的中心 二是张华位居高官,名重一时,在政治和文 学上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爱惜人才,奖掖 后进,提携新锐 ;当时俊彦如陆机、陆云、左思、 陈寿、束皙、挚虞等人,均出其门下。 诗人。侄儿潘尼,少有清才,与叔父潘岳俱以文 章见知,并称为“两潘” 。 陆机的文学,在当时就产生很大影响,张华 叹其“大才”;东晋葛洪《抱扑子》说 : “(陆)机 亡国的西蜀诗人和东吴诗人,刚到洛阳,无 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 ;五河之吐流,泉 疑是失落而寂寞的。张华了解他们,鼓励他们, 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 赞美他们,邀请去他家作客。一时间,张华家的 乎!”锺嵘说他是“才高辞赡,举体华美” 、“咀 客厅,成了三国归晋以后重要的文化沙龙和文学 嚼英华,厌饫膏泽”的“太康之英” 。以为他源出 集散地。这些情况,在《晋书》、《南史》 、《世说 曹植,是建安接通元嘉,曹植连接谢灵运的枢纽 ; 新语》里多有记载。在张华的努力下,至太康, 是西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为《晋书· 陆 西晋诗坛,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作家, 机传》写评语的唐太宗甚至誉为“百代文宗,一 如钟嵘《诗品序》说 : 人而已。”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 其弟陆云,文章清省自然,旨意深雅。诗文 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 不及陆机, 而持论过之。沈德潛 《古诗源》卷七则曰: 兴也。 “清河五言甚朗練,摛采鲜净,與士衡亦复伯仲。 ” (二)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人才实盛 在当时,左思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左思的诗 “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兄弟 ; “二陆” 风与潘岳、陆机、陆云等人截然不同。与大多数 指陆机、陆云兄弟; “两潘”指潘岳、潘尼叔侄; “一 诗人继承曹植、王粲相比,左思源出于贞骨凌霜 左”指左思。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中, 的刘桢,语言劲直,笔力充沛,骨气端翔。这使 又以陆机、潘岳、张协、左思,构成西晋诗学重 他的诗风在当时迥异于时流。这就是刘勰《文心 要的四轮。 张协主要承传王粲的诗风,语言清丽,具有 雕龙·才略》篇说的 :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 锐于《三都》, 拔萃于《咏史》 , 无遗力矣。”左思《咏 凄怨的悲情美。其代表作品《杂诗》,气骨强于潘 史》诗八首,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一气贯注, 岳,词采绮丽于左思 ;在工于状物抒情,善于模 非一时所作 ;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成为中国诗 拟刻画,洗练传神,形象逼真方面,甚至是谢灵 歌史上之典型。其“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非 运的老师 。弟张亢成就较小,可以略而不提。兄 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为左思诗歌品格,亦为 张载字孟阳,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 六朝诗歌最高贵之品格。 著《剑阁铭》。谓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被誉为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以外,西晋诗坛 “文章典则” ,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诗逊弟张协, 上还有七、八十位诗人,仅锺嵘《诗品》品及的, 而文为劲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二说 : 中品就有晋冯翊太守孙楚、晋著作郎王赞、晋司 “景阳诗写景生动,而语苍蔚,自魏以来,未有是 徒掾张翰、晋侍中石崇、晋襄城太守曹摅、晋朗 也。” 《何义门读书记》说 : “诗家炼字琢句始于景 陵公何劭、晋太尉刘琨、晋中郎卢谌、晋弘农太 阳,而极于鲍明远。 ”又说: “胸次之高,言语之妙, 守郭璞、布衣诗人郭泰机等。下品诗人有 :晋中 景阳与元亮之在两晋,盖犹长庚、启明之丽天矣。” 书嵇含、晋河内太守阮侃、晋侍中嵇绍、晋黄门 ·41· 文学评论 2011年第5期 枣据、晋太仆傅咸、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晋骠骑 念的变化,推动了诗歌内涵的发展,这使西晋初 王济、晋征南将军杜预等人。锺嵘没有品及的, 年和太康时期的诗歌,从主题、形式和意义的层 应该还有相当数量的诗人。 面上都朝新的方向转型。 《文心雕龙· 时序》篇说 : “晋虽不文,人才 譬如,以前曹操开始的用汉乐府古题写新事, 实盛。……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 有时属于偶一为之 ;至西晋,则更加普遍,成为 斯谈,可为叹息。”对晋的“人才实盛”这一点, 一种习惯,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其中言志的 几乎是没有争议的,锺嵘的看法也和刘勰一致。 成分减弱,抒情的成分更重。又如,汉乐府从叙 但对晋的诗学成就,钟嵘的看法就与这位前辈不 事讲唱的形式,至西晋,讲唱的形式逐渐弱化, 尽相同。 转变为真正的抒情诗 ;原来授之口耳的声歌,以 锺嵘对西晋诗人给予高度评价。 《诗品》上品 及在建安军旅中唱的“歌”,到了西晋,转型为视 十二人( “古诗”算一人) ,汉二人:李陵、班婕妤、 觉的“诗”, 落到了文人的案头,这些都是质的飞跃。 (“古诗”时代不确定);魏三人:曹植、刘桢、王粲; 诗歌观念发生变化,引起诗歌题目的变化、内容 晋五人: 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 刘宋一人: 的变化、写法的变化、意象的变化,使诗歌逐渐 谢灵运。十二人中,西晋占了五人,将近上品的 与原来伴随它的歌唱形式彻底剥离,就五言诗的 一半。中品三十九人,晋代(含东晋)十六人。 层面看,也与乐府诗越走越远 ;西晋初年至太康 由此可以看出,在锺嵘的心目中,太康虽然比不 的二、三十年间,西晋太康诗人做的一项重要的 上建安,但诗人辈出,出现“勃尔复兴,踵武前王, 工作,就是将汉魏浑厚的铠甲从诗的表面卸下来, 风流未沫”的“文章之中兴” ,是建安以来的诗歌 换成了西晋流行的丝织品便服 ;诗歌脱去业余的 的又一个高峰。 粗糙,变成专业的纯粹 ;一种比建安诗歌更“文 人化” 、更“纯粹化”、更“精致化”的诗歌产生了。 二 情采绮靡的世界 :西晋诗学的特征 这就是西晋“太康体”的总倾向——在失去了汉 魏的古朴之后,收获了晋人的情采和绮丽。 西晋太康诗学不同于三曹七子的“建安风骨” , 也不同于嵇康、阮籍的“正始之音”,它产生了一 种新的质素,形成了诗歌史上特有的“太康体”—— 严羽《沧浪诗话》总结如是说。 太康诗风的内涵,结合沈约、刘勰、锺嵘、 (二)情采绮靡·举体华美·务为妍冶的表现 形式 太康诗歌有异于前代诗歌的鲜明特征。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 “降及元康,潘、陆特秀, 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 (一)诗学观念变化导致诗歌的纯粹化和精致化 也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的“晋世群才, 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 首先是社会的变化,社会由建安的激烈动荡 正始,力柔於建安; 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严羽等人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几个特征 : 转向太康的和平安逸,使太康人的生活和诗歌的 此其大略也。 ” 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安时期的诗歌是一匹 这就是说,太康时期,一是文章不同于班固、 作战用的战马,至西晋太康和平的环境里被“豢 贾谊 ;二是诗歌体貌也异于曹植、王粲。诗歌词 养”起来。虽然“马”还是“马”, “诗”还是“诗” , 采绮靡于正始,风骨比不上建安。他们以“妙” 但许多方面都改变了。原来每天要跑步、要驰骋 在“析文”而“自妍”;以“流靡”为时尚而标榜。 沙场,面对硝烟的,现在不必了,现在有的是时间, 不遗余力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 有的是精饲料,有的是养尊处优。原来写完以后 如《诗品》评晋张协 : “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 许多无暇顾及的“推敲” ,现在可以慢慢来,色彩 构形似之言……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才。词采 可以像绘画一样慢慢地调配,对偶可以像假牙一 葱 蒨,音韵铿锵。 ” (《诗品· 晋黄门郎张协》条) 样慢慢地镶嵌,直到满意为止。原来许多想不到、 评潘岳: “《翰林》叹其翩翩奕奕,如翔禽之有羽毛, 也不会产生的新事物、新感觉、新景象,又在寻 衣被之有绡縠……谢混云 : ‘潘诗烂若舒锦,无处 找新的母体、新的意象和新的表达方式。诗学观 不佳。 ” (《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评陆机 : “才 ·42· 论西晋诗学 高辞赡,举体华美……咀嚼英华,厌饫膏泽。 ” (《诗 品· 晋平原相陆机》条)评张华“巧用文字,务 为妍冶。 ”其中,“尚巧似”、 “巧用文字”、 “巧构 三 新晋朝·新诗人·新载体 : 西晋诗学产生的原因 形似之言”,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岳等人的特点, 也是西晋诗学的时代特点。 (一)统一发展的话题 :三国归晋与西晋诗学 “巧用文字”、“务为妍冶”,对五言诗像对俊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安文学,是分裂中渴望 俏的媳妇一样从头到脚进行妆点、打扮、涂脂抹 统一,战争中渴望和平,破坏中渴望建设的文学 ; 粉,头上插满山花。那时,词彩纷披、宫商靡曼 ; 是人的自主精神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渴望建 诗歌的辞藻更华密,更繁茂了;诗歌的句式更骈偶, 功立业,改造社会,重获和平、幸福生活的文学。 更整饬了 ;诗歌的描写手法更立体,更多样化了 ; 而西晋的文学却是“复兴的文学” 、 “统一的文学”、 声律更繁缛,更讲究了;在理念上,诗歌必须言情, “和平的文学” 。 必须绮靡,被强调到前所未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文学总与政治、经济、生产力乃至文化政策 (三)缘情绮靡理论与创作的互动 纠葛在一起。开国之初,西晋中央推行政治制度 假如说,《毛诗大序》是汉人阐释《诗经》和 改革,把汉代繁琐的“三公九卿制”,改为办事效 诗学理论的代表 ;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建安 率更高、分工负责更为明确的“三省制”。这就大 时期文论的代表,那么,陆机的《文赋》,则是西 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这次政治制度的改革,不仅 晋太康诗歌理论的代表。 造就了太康盛世的和平繁荣,也成了隋唐“三省 陆机《文赋》详细地区分了文体,把曹丕的 六部制”政治体制的基础。在民生方面,司马炎 “诗赋欲丽”,发展成“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 省徭役,倡孝治,采取了种种举措发展经济,社 浏亮。 ”曹丕把诗、赋合在一起说,陆机则是分开 会生产力很快得到恢复,繁荣的经济,使生活富足、 来说,分别加以论述。陆机区分了诗、赋的本质, 安逸,个别人甚至达到了《晋书· 食货志》上所 说诗是“缘情”的, 赋是“体物”的,因为“缘情” , 说的“世属升平,物流仓府,宫闱增饰,服玩相辉。 所以必得“绮靡” ;因为“体物” ,所以必得“浏亮”。 于是王君夫(恺)、武子(济) 、石崇等更相夸尚, 其中透露出的创新意识,是晋人的共同特点。 舆服鼎俎之盛,连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 从《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至陆机《文 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其间经过历代诗人的 之树”的地步。 创作,也经过历代理论家的琢磨。尽管从意义上 重视文化建设,除了沿用以前州县荐举的方法, 说,“言志”和“缘情”并不互相对立 ;因为“志” 改革曹魏原来有活力的体制,还不遗余力地奖掖、 是“情志”,本身包含了“情”的成分 ; “诗言志”, 拔擢、表荐人才。为人才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 也不只是为政教服务,也有自我抒情的成分。但是, 良好的人文环境。譬如,灭蜀平吴之后,多次向吴、 陆机提出的“缘情”说,仍然是到了西晋太康才 蜀征召人才,征求吴、蜀的卓异之士,有时甚至 会有的对诗歌与情关系更深刻的认识。和偏于表 用了强迫的手段。由此有了李密的《陈情表》 、陆 达思想的“言志”来说, “缘情”更多地是诗歌“文 机的《赴洛道中作》和陆云的《岁暮赋》等作品, 人化” 、“纯粹化”和“精致化”的产物,更多地 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新晋朝心态的宽大,对文士的 带有感性的色彩,也是太康的色彩。因为理论是 恩宠,对人才的渴望,这些都是西晋诗风形成的 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反过来又指导创作。 条件和原因。 看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便可窥知这一时代 在政治改革、发展经济的同时,西晋新朝还 (二)南北士风、文风的碰撞与交融 文学创作的风貌和倾向。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 西晋诗学得以个性地展开,除了人才的荟萃 的新理论,正是太康诗人包括他自己创作经验、 集中,还在于南北融合的变化 ;三国诗学、南北 体会的深化和总结,同时又与创作互动,指导和 诗学的会通。结束南北分裂状态以后,四海一统、 影响了太康诗风。 八方云集,蜀川和东吴的人才纷纷来到洛阳,陆机、 陆云兄弟和左思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中原、蜀汉、 ·43· 文学评论 2011年第5期 东吴文化互相交流、交融,由此创造出一种新的 赋》的成功, 实有川蜀文化和东吴文化人士的参与, 诗学质素和新的诗学品格。 是一个南北文化交流以后出现的篇章。 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必然带来拒斥和碰撞, 这些都是正常的。《世说新语》和《晋书》津津乐 道地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 《世说新语·简傲》篇载: (三)西晋太康诗学 :源出建安,又扬弃建安 太康诗歌情采绮靡、举体华美的风格特征, 是在源出建安,又扬弃建安以后产生的。 陆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 说源出建安,锺嵘《诗品》已经把溯流别的 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 路线图划得很明确。在锺嵘看来,西晋诗人众多、 “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 无他言,唯问: 才力富赡、创造力旺盛,潘岳如江,陆机如海, 兄弟殊失望,乃悔往。 进入上品的人数也最多。但是,西晋诗人并不是 《晋书·陆机传》说 : “卿吴 尝诣侍中王济,济指羊酪谓机曰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自有源流的。 除了阮籍出于《小雅》以外 ,其他四位上品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 中何以敌此?”答曰: 诗人都源出建安。如“晋平原相陆机诗” ,“其源 时人以为名对。 出于陈思”; “晋黄门郎潘岳诗” , “其源出于仲宣”; 素以“亡国之余”视南人的王济,既是皇亲国戚, “晋黄门郎张协诗” ,“其源出于王粲”; “晋记室左 声名又著,瞧不起陆机,“羊酪”云云,并非比较 思诗” , “其源出于公干” 。 南北风物,而是意在轻辱。最激烈的一次是与卢 志发生的冲突。《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 : “陆逊、陆抗,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 : 不仅上品诗人,中品诗人也如此。在中品诗 人中,大多数诗人没有“源出” ,重要的有“源出” 的中品诗人,也都源出建安。如“晋中散嵇康诗”, “如君于卢毓、卢廷。” 是君何物?”答曰 : “其源出于魏文”; “晋司空张华诗”, “其源出于王 卢志也许是无心的,但敏感的陆机自尊心受不了, 粲”; “晋太尉刘琨诗”, “其源出于王粲”;跨两晋 于是针锋相对,大家都不客气,对对方的祖先都 的“晋弘农太守郭璞诗” , “宪章潘岳” ;如果算 直呼其名,场面一时很尴尬。事后陆云对陆机说 : 上东晋,“宋征士陶潜诗” , “其源出于应璩,又协 “可能因为相隔太远,他不知道,何必弄成哪样?” 左思风力” 。很明显,西晋诗学的大观,是从建安 陆机说 : “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 之源来的,而且是连在一起的。如前所言,专门 即便有激烈的碰撞和拒斥,但交流、交融仍 论五言诗的锺嵘,把建安看成《风》 、《骚》以来 然是西晋文化的主流。《晋书·陆机传》中说 : “太 的第一个高峰,把西晋太康看成是源出于建安的 康末, (陆机)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 第二个诗学高峰。建安诗学撒下天罗地网,整个 重其名,如旧相识,曰 :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 ’” 太康诗人无可逃遁。太康时代的“情采”、 “绮丽”,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 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曹植诗歌词采华茂的延伸 “(陆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 和发展。太康诗人追求辞藻、句式、对偶、佳句、 犹讥其作文大治,谓曰 : ‘人之作文,患于不才, 某个动词的特别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曹植、 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权倾一时的贾谧,也 王粲诗歌合理的继承。钟嵘说陆机源出曹植, 张华、 非常欣赏陆机 ;陆机从吴国来到洛阳,就是贾谧 潘岳、张协、刘琨源出王粲,左思源出刘桢,正 多次催促的结果 ;后来陆机委屈地“拜路尘”跟 是从这些意义上说的。 随贾谧,其实是有原因的。 说扬弃建安,太康诗人深知自己的任务,在 张华欣赏陆机,也批评陆机,说他“才”太多, 建安“尚气” 、 “言志”的“风骨”以后,要开辟 使诗歌芜杂 ;同时指导陆机创作,文章要“清省” , 新的“重采” 、“尚情”的新格局。建安的色彩, 诗歌要重“情” 。此外,根据王隐、臧荣绪和房玄 是血与火的喷涌 ;是时代在剖腹产 ;凤凰在大火 龄的《晋书》记载,左思写作《三都赋》成功, 中涅 槃 ;西晋的色彩,则是粉红、嫩绿、和平发 除了厕所间也放着纸笔,同时也请教从西川来的 展的主题 ;是园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细 张载和从吴国来的陆机,西川和吴地的风土人情, 流”的景象。政局稳定了,生产力恢复了,老百 无疑是《三都赋》的组成部分 ;可知左思《三都 姓有饭吃,天下太平,即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 ·44· 论西晋诗学 战争用的号角、刀矛,一旦换成丝竹、管弦 ;生 活变了, 诗歌风格不得不变。不仅诗歌风格会改变, 甚至连走路的姿势、谈话的表情也变了。 所以,扬弃建安风骨,那是不得不扬弃 ;缘 了相当的生产规模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认为,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 体为草隶书的《平复帖》 ,就是陆机用笔写在麻纸 之上的。陆云《与兄平原书》说 : 情绮靡,那是不得不绮靡。因为其时,风骨似乎 成了不急之务;而诗歌的语言、对偶、声韵、节奏, 景猷有蔡氏文四十余卷,小者六七纸, 大者数十纸,文章亦足为然。 仍不能满足诗歌日益发展的需要,跟不上社会生 景猷是荀崧,字景猷,西晋人,与陆机、顾荣等 活的脚步 ;形式美尚如雉鸡,需要太康诗人集体 人友善。陆云所见荀崧藏有的“四十余卷”蔡氏文, 努力地扑上去抓捕。 就是写在纸上的。陆云自己写信,也说 : “书不工, (四)技术的原因 :纸较大规模地生产对诗学 的影响 纸又恶,恨不精。 ” 《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写《三 都赋》: 纸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产生了,产生的原因, 门庭籓溷皆着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许多中国科技史的专家都做过研究,大体上是因 (赋成之后)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 为制麻、捣丝,把茧捣烂抽丝以后,留在帘席或 纸贵。 其他工具上有一层薄薄的纤维体,把薄薄的纤维 都是西晋用纸的例子,可见当时纸在社会上运用 体晾干剥下,就是纸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之普遍。 纸是制帛过程中的衍生品。虽然公元前就有纸被 观念有时决定工具,工具反过来也可以改变 发明的证据 。至东汉的蔡伦,作为负责皇室御用 观念。纸的廉价、易得,大量使用,使写诗变得 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的主管,他总结西汉以 更加方便和容易 ;同时流传、保存更方便,这些 来造纸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方法,在原 都促进了诗学观念的变化。可知,纸愈普及,诗 材料和工艺上不断创新、开拓,利用树皮、碎布(麻 歌愈普及,原来受制于载体的诗歌形式发生改变, 布) 、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终于制 诗可以写得更多、更长 ;原来受制于材料的篇幅 作出“蔡侯纸” 。这就是《后汉书·蔡伦传》上记 放开了,更多的词采、更多的描写、更多的感情、 载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更多排比的形式,有了足够展现的平台。于是,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 词藻铺展开来了,结构对称起来了,对偶有了排 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 得满满的空间,感情也有了含蓄表达的余地 ;在 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纸的鼓励和诱惑下,诗人大批涌现,这是“人才 造纸术因此得到推广。此后,造纸原料不断扩展, 实盛”的基础。所有的才华,开始驰骋起来、舞 造纸工艺不断改进,造纸成本下降,便于携带, 蹈起来、飞翔起来,这就是晋诗了。 纸从被用于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逐步普 可以断言,技术的原因: 纸的生产有一定规模, 及到全社会,并最终取代竹简和木牍。到了西晋, 诗歌写作、流传变得更容易,对西晋太康时期的 在公文、书籍、绘画、书法等方面,形成了纸的 诗学观念的改变、创作的兴盛、理论的发展,起 大批量生产和用纸的高潮。 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纸的发明,特别是使用的普及,社会文 化便大大向前跨进一步。人们用纸来记录文字, 表达思想。载体的变化,新的媒介,大大方便了 四 决定中国诗学华美绮丽的新方向 : 西晋诗学的意义 人们的读写,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深度和广 度,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从公元 420 年,宋武帝刘裕代晋起,到公元 在建安时代,社会需要纸张,更需要刀矛、 八世纪上半叶的唐开元、天宝年间,差不多经历 剑戟 ;而西晋统一、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是 南朝的宋、齐、梁、陈和隋、初唐,大约三百年 纸张和技术革命的保障 ;另一方面,三国归晋所 间,中国诗学基本上走的是西晋张华、陆机、潘岳、 引起的诗学革命和艺术革命,其中纸的发明和有 张协等人开辟的缘情绮靡、华美亮丽的道路。 ·45· 文学评论 (一)左太沖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宋元 嘉三大家与西晋诗学 2011年第5期 善摹物状, 善写物情。故知张协之 “巧构形似之言”、 张华之“巧用文字”,即鲍照之“善制形状写物之 继汉末建安、西晋太康以后,中国诗学发展 词”。在骨力方面,鲍照有点像西晋的左思 ;自己 到刘宋的元嘉,又形成一个高峰。元嘉三大家是 也在宋孝武帝刘骏面前,与左思兄妹比较过 : “臣 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他们所继承的,虽然也 妹才自亚于左芬,臣才不及太冲尔。”( 《诗品》“鲍 有建安的慷慨和精神,但主要是西晋情采、绮靡 令晖”条)但总体倾向,仍然是发展了諔诡、奇异、 和巧似,走的是被“八王之乱”打乱了的西晋太 倾炫心魂和善摹物状,善写物情的主流。其中“总 康诗学没有走完的道路。 四家而擅美”的四家,指张协、张华、谢混、颜延之; 这一论断是有根据的。元嘉三大家是: 谢灵运、 两代,指张协、张华、谢混所属晋代和颜延之所 颜延之、 鲍照。我们先看谢灵运, 锺嵘《诗品》说他: 属宋代。说的是鲍照对西晋诗学的继承和对宋初 “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 诗歌的超越。 荡过之。 ” 三大家以外,刘宋时期其它诗人,如由晋入 源流虽然出于建安的曹植,那是锺嵘建立《诗 宋的陶渊明。 《诗品》说他“其源出于应璩,又协 经》——曹植——陆机——谢灵运诗歌轴心的需 左思风力” ,这是晋诗人左思以自己诗歌的风力、 要。但仍然认为,谢灵运参酌了西晋张协诗歌的 情辞和隐居的方式,影响了陶渊明。以前大家的 体貌。如评谢灵运“名章迥句,处处间起 ;丽曲 着眼点都在左思风力影响陶渊明诗风上,也很少 新声,络绎奔发。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 注意到左思最后的隐居结局对陶渊明的影响。 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都与评张协的“文巧构 此外,宋豫章太守谢瞻、宋仆射谢混、宋太 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 尉袁淑、宋征君王微、宋征虏将军王僧达五人诗, 旷代之高才。词彩葱 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 都受西晋诗人张华的影响。《诗品》五诗人条说他 (《诗品·张协》条)意颇近之。其中“故 亹亹不倦。” 尚巧似,而逸荡过之”,是针对张协说的,应该是 们: “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 谢灵运与张协的关系,而不是与曹植的关系,这 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等人诗歌里的“清浅” 一点此前我们没有注意。 和“风流媚趣”,都是西晋太康时期张华的嫡传。 得风流媚趣。 ”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刘宋时期谢瞻、 锺嵘以为,谢灵运在驰骋诗歌想象的“逸荡” 除了学习继承,刘宋时期的诗人还发自内心 方面,超过张协,其实说的是,元嘉诗歌在情采、 地觉得西晋太康的诗歌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词藻、想象力方面,更是超越了西晋的太康。 不遗余力地加以赞美,代表诗人谢灵运经常说 : 再看颜延之, 《诗品》“颜延之”条说 : “其源 出于陆机。故尚巧似。体裁绮密。” “汤惠休曰: ‘谢 “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这个“古今”, 甚至包含锺嵘以为他源出的曹植。 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都证明了“太 《诗品》是一张覆盖汉、魏以来晋、宋、齐、 康之英”陆机对颜延之的影响。在状物摹写的方 梁诗人的网络图,刘宋时期的诗人,除了下品未 法上,颜延之崇尚“巧似”、 “体裁绮密” 、 “然情 著渊源的外,上品一人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 喻渊深” ,正是陆机“才高辞赡,举体华美” 、 “咀 中品评刘宋十二位诗人,除谢惠连一人未著源出 嚼英华,厌饫膏泽”的遗传。《何义门读书记》卷 外,有八位诗人都源出西晋太康诗人 ;余下宋 謝 四六曰 :陆机《答贾长渊》“铺陈整赡,实开颜光 世基、宋 參軍顧邁、宋 參軍 戴 凱 三人,虽然也未 禄之先。 ” 著源出,但锺嵘说他们“文虽不多,气调警拔。 鲍照也一样, 《诗品》“鲍照”条说鲍照 : “其 吾许其进,则鲍照、江淹,未足逮止。 ”《诗品》 源出于二张(张协、张华) 。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所录刘宋诗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源出太康,说明 得景阳之 諔 诡,含茂先之靡嫚。”“贵尚巧似,不 刘宋时期的诗歌,基本上走的是西晋太康的道路, 避危仄。 ”说的是,鲍照也源出西晋的张华和张协。 (二)齐梁诗人站在西晋诗学的延长线上 其中还分析了倜傥、 諔 诡、奇异、倾炫心魂的东 西晋诗学对刘宋诗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 西来自张协,华靡柔曼的部分则来自张华。所以 齐梁诗学的方向,更是延续西晋太康和宋元嘉风 ·46· 论西晋诗学 格的延长。至于“永明体”和宫体诗在诗歌美学上, 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 同样是对西晋太康以来的形式美学的继承 。 经纶,而长于清怨。 ”《诗品》评“梁光禄江淹诗”, 如《诗品》说齐吏部谢朓诗 : “微伤细密,颇 没有明言源出,只说: “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 在不伦 :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 但“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 往警遒。 ”谢脁源出谢混,谢混又出于张华,所以 郭璞,谓淹曰: ‘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谢 脁 也有“细密”的特点。齐黄门谢超宗、齐浔 淹探怀中,得一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 阳太守丘灵鞠、齐给事中郎刘祥、齐司徒长史檀 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说: “淹 超、齐正员郎锺宪、齐诸暨令颜测、齐秀才顾则 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 心七诗人, 《诗品》说: “檀、谢七君,并祖袭颜延。 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 ‘前 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追溯这些诗人 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 的风格特征,最后都会通过颜延之而找到陆机的 此人大恚曰 : ‘那得割截都尽 ! ’顾见丘迟,谓曰 : “文章渊泉” 。 ‘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 ’自尔淹文章踬矣。” 萧子显《南齐书 • 文学传论》说 :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 三体 :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 按照《诗品》的记载,则江淹受晋诗人郭璞的影 响,而按照《南史》的说法,则影响江淹的是张协; 张协除了影响江淹,还影响了齐梁诗人丘迟。 终致迂回,宜登公宴,本非准的。而疏慢阐缓, 太康后的元嘉、永明、天监三个时期,是南 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此体之源, 朝文学创作最鼎盛的时期。这些时期的诗歌风格, 出自灵运而成也。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 虽然各有特色。但总体上说,是继承西晋诗学而 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 来的。刘宋以后,乃至齐、梁、陈的诗学,都放 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清采。 弃了建安而走太康的道路,是走在西晋诗学的延 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 长线上的。 类从。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 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 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三)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盛唐与西晋诗学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录唐开元二年至天 这段话,是萧子显站在齐梁史学家和诗学批评家 宝十二载(714—753)期间常建、李白、王维、 高适、 的立场上,对当代诗学的流派所作的评价。是否 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二十四人诗二百三十四 正确,是否客观,暂且按下不表。仅从此评价中 首(今本实存二百二十八首) 。他谈选诗的标准说: 可以知道,齐梁的诗歌,仍然是刘宋时期诗歌风 璠今所集,颇异诸家 :既闲新声,复晓 格的延续,走的仍然是西晋太康重情慕采、“尚巧 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 似”和缘情绮靡的道路。 为俦 ;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载 : “新声”和“文”指律诗,“古体”和“质”指古 (武陵王晔)学谢灵运体,以呈高帝。帝 诗。说律诗、古诗、不同风格诗歌兼而取之。其 “见汝二十字,诸儿作中,最为优者。 极曰 : 本质表明了盛唐诗的基本特点 :即论气骨、精神, 但康乐放荡,作诗不辨有首尾,安仁、士衡 与文采、情辞具备,集大成地融合在一起。殷璠 深可宗尚,颜延之抑其次也。” 的意思是,论气骨、精神,建安诗也比不上盛唐 ; 萧道成推崇潘岳、陆机而贬抑大谢,固然有其局限, 论声律和文采、情辞,盛唐诗更是超过西晋的太康。 但其论谢诗“不辨有首尾” ,却颇有见地。灵运如 西晋诗学当然不会与盛唐争锋,但是,它是 此,后人学其作者,文才又逊,造成“阐缓疏慢” 前辈。这里要注意的是,殷璠论盛唐诗的特征时, 典正无情之作,诚有以也。这一记载,也说明太 以“建安”和西晋的“太康”并举,表面上是说 康诗学在齐梁的地位。 明他选诗的“两大标准”,其实也透露出盛唐诗歌 梁沈约是锺嵘《诗品》里品评的最后一位诗人, 《诗品》说他 : “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 的“两大来源”——建安的风骨和西晋太康以来 的宫商声律与文采情辞。 ·47· 文学评论 2011年第5期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说: “开元十五年(727) 太康情采绮靡的路,众诗人都没有走错,也没有 以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此一是说明,盛唐诗歌 白走 ;在合起来大方向的前面,一轮盛唐诗歌帝 是从开元十五年(727)开始成熟的。因为在这一 国的红太阳正冉冉升起。 时期,李白、王维、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批 准 号 崔颢等人已经崛起,主持诗坛,唐诗出现崭新的 11BZW019)、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批 气象 ;二是,这里的“声律”,和前面说的“宫商” 准号 10YJA751006)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 乃是互文。指诗歌宫商声律、文采情辞、对偶、 学成果(项目编号 S30403) 亮字等形式美学的东西 ;其来源,仍然是西晋的 太康。 “宫商”所代表的诗歌形式美学,则可以说是 由太康以后至盛唐三百多年来诗人共同努力的结 果。至此, “建安”和“太康”被唐人糅合在一起, 并让它们找到了各自的意义。证明了,在唐人眼 里“太康”与“建安”并列,以及它们对形成唐 参见日本学者林田慎之助《中国中世纪文学批评史》第 三章第三节,曹旭译,即将出版。 参见《诗品》“谢灵运条”评谢灵运 : “其源出于陈思, 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参见《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曹旭、 杨远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 期)。 阮籍其实是“魏人”,因为西晋朝廷于撰写“晋史”时, 诗美学的不同贡献。比起明清选诗家和评论家来 已有当起于何时的论辩,有人即主张始于魏正始年间, 说,作为唐人的殷璠,对唐诗与建安、太康关系 还有人主张将魏嘉平以来朝臣全都列入,见《晋书·贾 的论述,应该更有经典意义。 谧传》、《初学记》卷二一引陆机《晋书限断议》等。 直到初唐的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序》中大声疾呼,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 魏风骨,晋、宋莫传。 ”建安话题才重新被人注意。 由西晋奠定的“情采绮靡”的道路, 才朝“建安风骨” 的方向作了一些调整。 “建安”和“太康” “文”和“质” , “风骨”和“丹 , 彩”, “风云气”和“儿女情” ,建安风清骨峻的路, ·48· 参见《论先唐文学的游仙主题》(朱立新,《上海师范大 学学报》2010 年第 4 期)。 见钱存训《纸的起源新证:试论战国秦简中的纸》, 《文献》 2002 年第 1 期。 参考《宫体诗与萧纲的文学放荡论》(曹旭、文志华, 《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 4 期)。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