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2012年报.pdf
AMHD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2012年度报告 ANNUAL REPORT 2012年报 A M H D 主 任 致 辞 …………………………………………………… 1 实验室总体概况……………………………………………2 实验室大事记………………………………………………4 研究团队介绍………………………………………………6 主 要 研 究 进 展 …………………………………………… 2 0 科 研 项 目 一 览 表 ………………………………………… 3 8 药 物 评 价 ………………………………………………… 4 1 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41 新 任 职 …………………………………………………… 4 1 发 表 论 文 列 表 …………………………………………… 4 2 授 权 发 明 专 利 …………………………………………… 4 8 申 请 专 利 ………………………………………………… 4 8 举 办 国 际 国 内 学 术 会 议 一 览 表 ……………………… 4 9 特 邀 报 告 ………………………………………………… 5 0 参加学术会议一览表……………………………………51 合作交流与人员访问……………………………………53 研究生学术论坛一览表…………………………………56 毕业研究生一览表………………………………………57 在读研究生及博士后一览表……………………………58 59 2012年报 A M H D 主 任 致 辞 2012年是国家“十二五”和科学院“创新2020”全面铺开之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科学院 /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围绕研究所“一三五”创新目 标,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在基础研究、 科研项目申请、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进展。 实验室主要围绕实验动物与动物模型创制、疾病机理解析和药物作用潜在靶点识别研究、药用 动物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开展工作。2012年共发表相关论文91篇,其中第一单位论文51篇, 第一单位SCI论文36篇,IF>5的论文19篇;参编专著1部。2012年实验室共申请专利15项,获得授权 专利9项;受委托完成2个新药的抗HIV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科研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2012年实验室成功申请国家、省部级、国际合作等项目 45项,其中主持36项,参加9项,新增科研经费4676万元。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作为973首席科学家主 持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1项。 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实验室凝聚和建设了一支积极投身科研、勇于攀登高峰的 研究团队。2012年实验室共培养毕业研究生21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8人;接收客座研究人员64 人;2人成功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人入选“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1人顺利加入中国科 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学术交流是思想永葆先进的不竭源泉。实验室PI及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努力 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领域。2012年,共举办全国性的会议6次,PI、工作人员及研究生参加国内外 学术会议43次,国内外学术互访39次,应邀作报告20次。此外,实验室不断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 创新和完善,切实保障了相关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12在探索与忙碌、适应与收获的彷徨和喜悦中渐行渐远,我们迎 来了充满未知与希冀的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 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 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的事业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在当下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实验室将在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的关 心支持下,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不断接受新一轮改革浪潮的洗礼,策马 扬帆驶向新的征程! 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总体概况 一、学术委员会 主 任:孙汉董 院 士 副主任:张 云 研究员 委 员: 孙汉董 院 士 周 俊 院 士 裴 钢 院 士 曹雪涛 院 士 陈 霖 院 士 张亚平 院 士 牛立文 教 授 田志刚 教 授 丁玉强 研究员 刘吉开 研究员 陈新文 研究员 李玛琳 教 张克勤 教 授 黄云超 教 授 张 云 研究员 徐 研究员 郑永唐 研究员 姚永刚 研究员 林 授 二、实验室组织结构 中 国 科 学 院 和 云 南 省 动 物 模 型 与 人 类 疾 病 机 理 重 点 实 验 室 2 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 支 撑 体 系 中国科学院灵长类饲养繁殖中心 郑永唐学科组 张 云学科组 中国科学院树鼩饲养繁殖基地 赖 仞学科组 曹 毅学科组 张华堂学科组 灵长类干细胞和基因操作研究 姚永刚学科组 基于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疾病机理 研究与药物评价 胡新天学科组 梁 转 化 体 系 林学科组 国家发改委“国家昆明高等级生 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 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创制 研 究 体 系 徐 重大新药创制药效学评价平台 国家发改委“昆明国家生物产业 基地实验动物中心” 生物产业化中心 斌学科组 陈策实学科组 赵旭东学科组 周巨民学科组 陈勇彬学科组 2012年报 A M H D 三、实验室领导 主 任:徐 林 研究员 副主任:郑永唐 研究员 四、研究队伍 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8人,其中博士42人,硕士19人,学士11人;高级职称 24人,中级职称34 人,初级职称20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3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1人。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博士 硕士 本科 其他 实验室固定人员学历状况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30 31-40 41-50 ≥51 实验室固定人员年龄状况 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 室 大事记 2012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2012年年会”在昆明动物所隆重举行,来自 实验室15个学科组的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此次年会共分为Poster现场评比、学术报告和颁奖典礼3个环节。 2012年5月26日,科技部基础司杨小生副司长视察了“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听取 了学科组长在灵长类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果进展;重点对实验室及实验室支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4 2012年报 A M H D 2012年7月9日和7月21日,云南省科技厅分别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进行现场和会议评估。 2012年11月30-12月2日,由实验室主办的“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云南昆明成功举行。来自全国50多 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科学院相关领导应 邀出席该会议。 2012年12月1日,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 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 实验室”在云南昆明召开 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四 次会议。 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学习记忆 徐林,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 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动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神经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规律的 研究,旨在揭示神经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理;重点关注毒品成瘾、抑郁症、 焦虑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发生机理以及相关动物模型的基础和应用研 究;结合疾病动物模型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新药物和新手段。 先后在 Nature 、PNAS 、Neuron 、Cell 、J Neurosci 、Biol Psychiatry 、 Hippocampus 等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 60余篇,参编专著2部。先后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973先进个人”等奖项,申请多 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Learning and Memory Prof. Lin Xu,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Director, Key Lab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fundamental basis of neuronal information 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al and the underlying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building animal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a series of psychiatry disorders including drug addiction, depression, autism, Schizophrenia and AD; utilizing the natural plant recourses to develop novel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anti-psychiatry disorders. More than 60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Natur , PNAS , Neuron , Cell, J of Neurosci , Biol Psychiatry , Hippocampus and 2 chapters neuroscience books. Won rewards including “Tan-jiazheng life scientific innovation prize”, “973 special advanced individual” etc. and applied a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atents. More than 30 postgraduated students got MSc or PhD. Email: lxu@vip.163.com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杨跃雄 副研究员 Yue-Xio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yangyx0553@yahoo.com.cn 周启心 副研究员 Qi-Xin Zhou, Associate Professor qixin_zhou@126.com 毛榕榕 副研究员 Rong-Rong Mao, Associate Professor talktomaomao@163.com 王丽萍 秘书 Li-Ping Wang, Secretary iamnfr@126.com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张 晨 Chen Zhang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井 亮 Liang Jing 朱顒颙 Yong-Yong Zhu 段婷婷 Ting-Ting Duan 谭继伟 Ji-Wei Tan 周 恒 Heng Zhou 贾云芳 Yun-Fang Jia 熊贵静 Gui-Jing Xiong 王 静 Jing Wang 柴安平 An-Ping Chai 单丽丽 Li-Li Shan 许新丽 Xin-Li Xu 丁泽阳 Ze-Yang Ding 于成龙 Cheng-Long Yu 李津南 Jin-Nan Li 唐研平 Yan-Ping Tang 李莹超 Ying-Chao Li 余大富 Da-Fu Yu 6 杨 媛 Yuan Yang 郭 昊 Hao Guo 甘 萍 Ping Ga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神经可塑性和学习记忆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重点关 注毒品成瘾、抑郁症、自闭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发生机理和动物模型的基础和 应用研究以及基于疾病动物模型的抗精神类疾病的新药开发。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1)大麻素作用于海马CA1区胶质细胞上的大麻素受体,可产生内源性的突触 长时程抑制(LTD),导致工作记忆的损伤;此项工作与加拿大IMHR张遐学科组 合作发表于 Cell (2012)上。2)吗啡戒断导致的严重负性情绪,与杏仁核区内源性突 触长时程抑制(LTD)直接相关,使用阻断GluR2下膜的短肽Tat-GluR3Y可阻断杏 仁核内源性LTD,同时防止负性情绪的产生,此项工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刘 景根学科组合作发表在 J Neurosci (2012)上。3)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找到了一段短 肽(Tat-A2)能够特异性阻断GluR2亚基上膜,从而特异性阻断突触长时程增强 (LTP)的表达,同时tat-A2能够特异的阻断特定阶段恐惧记忆的提取,提示恐惧 记忆的提取存在依赖不同机理的不同时段。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neural plasticity, learning and memory, animal models of brain diseases such as drug addiction, depression, autism, schizophrenia and AD, etc. We also focus on the new drug development based on animal models and natural plant sources. The main research process in 2012: 1) Exogenous cannabinoids induce endogenous long term depression (LTD) in hippocampus CA1 area via activating the astroglial CB1 receptor and greatly impair working memory. This work is published in Cell (2012) cooperated with Xia Zhang group in IMHR, Canada. 2) Aversive memory associated with morphine withdrawal is directly mediated by endogenous LTD in amygdala. Tat-GluR3Y which blocks GluR2 subunit endocytosis can inhibit the endogenous LTD in amygdala and block the occurrence of aversive memory. This work is published in J Neurosci (2012) cooperated with Jing-Gen Liu in SIMM. 3) A synthesized peptide Tat-A2 which blocks GluR2 subunit exocytosis can block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expression in hippocampus CA1 area in a specific time window in a dose dependent manner. This peptide can block fear memory retrieval in a certain time window, indicating that fear memory retrieval depends on distinct mechanism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This work is cooperated with Jing-Fei Huang in KIZ. 2012年报 A M H D 分子免疫药理学 郑永唐,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 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伦理 学委员会主任。学科组围绕艾滋病防治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 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抗HIV药物、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HIV限制因子TRIM5和湄公河地 区HIV跨境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至今在 PNAS 、AIDS 、Nucleic Acids Res 、J Immunol 、 Retrovirology 、Antiviral Res 、JMC 、JAIDS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 177篇。参编专著10部。申请和合作申请45个专利,23个专利获得授权。获省部级奖6项,其中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1)。培养博士18名,硕士18名。 Molecule Immunopharmcology Prof. Yong-Tang Zhe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eputy Direc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o carry out basic, forward-look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ur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HIV/AIDS studies, including anti-HIV drugs, the AIDS primate animal models, the mechanism of antiviral restriction factors TRIM5α to HIV infection , HIV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n Mekong River region. Ten book chapters and more than 28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cluding 177 SCI papers in PNAS, AIDS , Nucleic Acids Res , J Immuol, Retrovirology , Antiviral Res , JMC , JAIDS, ect. Application and joint applications for 45 patents, 23 patents authorized. Six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award were gained, including The 1st Yunnan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and The 2nd Natural Science Award. 18 people obtained PhD and 18 people obtained Master degree. E-mail: zhengyt@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本学科组围绕艾滋病防治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 用性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 1)抗HIV药物药效学评价和机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研 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IV新药; 2)建立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艾滋 病发病机制、药物及疫苗的评价研究, 为AIDS的防治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3)中国 灵长类动物MHC遗传学研究; 4)HIV限制因子TRIM5α在限制HIV感染中的作用机 制研究; 5)湄公河地区HIV跨境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12年度主要工作进展: 1)筛选药物1000多个,发现20多个活性化合物, 完成 临床前药效评价药物2个; 2)完成体内药效学评价候选药物1个,疫苗评价1个; 3) 初步建立了平顶猴感染HIV模型; 4)氯喹可在体内外有效地抑制SIVmac239感染中 国猕猴的pDC激活;5)在猕猴中发现和鉴定了一种新的具有调控功能的MHC IA剪 接异构体; 6)研究表明中缅边境缅北地区是HIV-1重组的“大熔炉”; 7)研究分析 了云南省5地州静脉吸毒人员中HIV、HBV和HCV的共感染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Our research interest is HIV/AIDS study. The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1) Study anti-HIV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compound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lead compounds, specifically natural products; (2) Establish non-human primate model for studying the immunopathogenic mechanism of HIV/AIDS and evaluating antiviral strategies and vaccines; (3) MHC genetics research in primates of China; (4) Study 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antiviral restriction factors TRIM5α and TRIMCyp to HIV1 infection; (5) HIV cross-border spread in Mekong River region, including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HIV resistance. Main progresses in 2012: 1) Over 1000 compounds were studied for their antiHIV-1 activity, and more than 20 compounds with highly anti-HIV-1 activities were found; 2) Pre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in vitro of 2 anti-HIV drug candidates, and in vivo pharmacodynamic evaluation of 1 drug candidate and 1 vaccine were completed; 3) Preliminary HIV-1 infected 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 model was established; 4)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pDCs derived from SIVmac239-infected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in vitro and in vivo; 5)A novel monkey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MHC IA and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immune system was found; 6) Northern Myanmar is a big forge for HIV-1 recombination among CRF01_ AE, B0 and C; 7) The prevalence of HIV, HBV, HCV and co-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drug use behaviors among injecting drug users in 5 prefectures of Yun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王睿睿 副研究员 Rui-Rui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wangrr02@mail.kiz.ac.cn 杨柳萌 副研究员 Liu-Me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lmyang@mail.kiz.ac.cn 张高红 助理研究员 Gao-Hong Z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zhanggh@mail.kiz.ac.cn 庞 伟 助理研究员 Wei Pang, Assistant Professor pangw@mail.kiz.ac.cn 刘丰亮 助理研究员 Fei-Liang Liu, Assistant Professor 戴正喜 助理研究员 Zheng-Xi Dai, Assistant Professor 罗荣华 实验师 Rong-Hua Luo, Experimentalist 韩建保 研究实习员 Jian-Bao Han, Research Assistant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张兴杰 Xing-Jie Zhang 周衍衡 Yan-Heng Zhou 姚志红 Zhi-Hong Yao 张喜鹤 Xi-He Zhang 雷爱华 Ai-Hua Lei 郑宏毅 Hong-Yi Zheng 张明旭 Ming-Xu Zhang 崔雪青 Xue-Qing Cui 罗梦婷 Meng-Ting Luo 张琳萄 Lin-Tao Zhang 张晓亮 Xiao-Liang Zhang 田仁荣 Ren-Rong Tian 朱 林 Lin Zhu 母 丹 Mu Dan 朱家武 Zhu Jia-Wu 陈 欢 Chen Huan 陈 鑫 Chen Xing 陆翠林 Lu Cui-Lin 吴润东 Wu Run-Dong 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 张云,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 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生物毒素学会亚太地区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天然毒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生物毒素学会 会刊 Toxicon (SCI影响因子2.53) 编委,国家核心期刊《动物学研究》执行副主编。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主要从事动物多肽毒素分子与功能多样性、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研 究。主要以第一和通信作者在国际国内核心刊物 Cell Mol Life Sci 、J Thromb Haemosta 、J Proteome Res 、 Int J Biochem Cell Bio 、J Biol Chem 、Eur J Immuno 、Thrombo Haemosta 、BMC Genomics 等发表 论文125篇,其中SCI期刊引用1000次。获云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获得中国科 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特别奖等。已培养博士22名、硕士研究生9名。 Biotoxin and Human Diseases Prof. Yun Zha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group focus on the diversity and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 from amphibian and reptile speci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biological importance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 from amphibian and reptile species, our result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tools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More than 12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Cell Mol Life Sci , J Thromb Haemosta , J Proteom Res , Int J Biochem Cell Bio, J Biol Chem , Eur J Immuno , Thrombo Haemosta , BMC Genomics . Up to now, SCI papers cited our research results were over 1000. Email: zhangy@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李文辉 研究员 Wen-Hui Lee, Professor leewh@mail.kiz.ac.cn 向 阳 助理研究员 Yang Xiang, Assistant Professor yang_xiang000@hotmail.com 李盛安 助理研究员 Sheng-An Li, Assistant Professor lishengan@163.com 王严戒 助理研究员 Yan-Jie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wangyanjie@mail.kiz.ac.cn 王惠芬 技术员 Hui-Fen Wang, Technicia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江 萍 Ping Jiang 杜廷义 Ting-Yi Du 赵 锋 Feng Zhao 杨新旺 Xin-Wang Yang 郭小龙 Xiao-Long Guo 严 超 Chao Yan 王 宣 Xuan Wang 周凯峰 Kai-Feng Zhou 刘 杰 Jie Liu 张 悦 Yue Zhang 8 学科组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毒素蛋白多肽分子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研 究。通过对两栖爬行动物毒素蛋白多肽家族的结构变异与功能分化,作用机理和 生物学意义进行的系统研究,为探索生物适应机制及其分子基础,功能基因组进 化特征,人类自身生理、病理分子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了优良基础知识和研究模 型。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集中在:1)血小板激活调控新机制揭示潜在心血管 疾病药物研发新靶点;2)新型肽类抗生素体内保护临床耐药菌感染药效学;3) 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揭秘等方面。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Our group carried out long-term, systemic research on the diversity and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 from amphibian and reptile speci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biological importance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 from amphibian and reptile species, our result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tools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work that focuses on biological adaptation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functional genomic group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uman diseases. In addition, our observations provided 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drugs. 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es of the lab in 2012 were made in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1) Novel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 revealing new target in angiocardiopathy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 In vivo protective effects of a specific antimicrobial peptide against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 3) Pharmacodynamics of effective molecular cluster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entipede species of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2012年报 A M H D 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学科组 赖仞,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昆 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云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J Venom Res 副主编。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来 源的活性多肽与活性蛋白组学、功能、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天然活性多肽的分子改造和药物 研发, 先后在 Mol Cell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 、FASEB J 、Allergy 、Eur J Pharm Biopharm 、 J Control Release 、Free Radic Biol Med 、JBC 等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 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 余名。 Bioinformatics and System Biology Prof. Ren Lai,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ssistant Direc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peptideomics and proteomics of natural medicines,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bioactive peptides and proteins,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native peptides/proteins and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re than 11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Mol Cell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 , FASEB J , Allergy, Eur J Pharm Biopharm, J Control Release , Free Radic Biol Med and JBC . Email: rlai@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与多肽组学研究,涉及天然药物来源的 活性多肽/蛋白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技术方法涉及蛋白质/ 多肽组学、药理学、电生理技术、疾病动物模型造模及应用等。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1. 蜈蚣毒素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及蜈蚣毒素活性多肽挖掘 蜈蚣是一类重要的传统中药,以前还未有人对其毒素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研 究。通过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和电生理技术对蜈蚣毒素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挖掘了大量作用于离子通道的活性多肽并申请了一批发明专利,为解释蜈蚣作为 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作了重要贡献,是世界上对该领域的首次报道,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容明强 助理研究员 Ming-Qiang Rong, Assistant Professor rongmingqiang@yahoo.com.cn 李东升 高级工程师 Dong-Sheng Li, Senior Engineer lids@mail.kiz.ac.cn 李建云 秘书 Jian-Yun Li, Secretary lijy@mail.kiz.ac.cn 研究结果发表于 Mol Cell Proteomics . 2. 抗血栓双功能多肽的识别及作用机制研究 我们与NIH John F. Andersen博士团队合作发现,牛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含一 独特空间结构域,该结构域可同时结合血小板膜受体aIIbb3和类十二烷酸物质(是 导致血栓、血管硬化的重要因素),可同时通过抑制血小板和清除类十二烷酸来 达到抗血栓目的,该研究结果发表于 J Biol Chem .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peptideomics and proteomics of natural medicines. The techniques we routinely used are: Peptideomics/proteomics, patch-clamp whole-cell, 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y. Main progresses in 2102: 1. Proteomics of centipepde venoms and their bioactive peptides identification We identified many bioactive peptides acting on ion channels from centipede venoms. The high level of biochemical diversity suggests that centipede venoms might be attractive subjects for prospecting and screening for peptide candidates with potential pharmaceuticals. 2. Bi-functional anti-thrombosis protein Cooperating with Dr John in NIH, we have identified a domain from horsefly anti-thrombosis protein, which have both functions to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scavenge leukotriene.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刘 涵 Han Liu 王 滢 Ying Wang 木丽仙 Li-Xian Mu 唐 璟 Jing Tang 郝 雪 Xue Hao 张治业 Zhi-Ye Zhang 杨仕隆 Shi-Long Yang 肖 瑶 Yao Xiao 刘 杰 Jie Liu 张美玲 Mei-Ling Zhang 康 迪 Di Kang 龙承波 Cheng-Bo Long 申传斌 Chuan-Bin Shen 段自磊 Zi-Lei Duan 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非人灵长类感觉、运动及其整合学科组 胡新天,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脑信息编码方式及其不同信息 编码方式之间转化机理的研究和创制非人灵长类的神经中枢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并研究此类疾病 成病机理并寻找重大精神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先后在 Science 、PNAS 、Neurosci Biobehav Rev 、PLoS ONE 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 业技术人才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次”及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已培 养博士4名、硕士研究生5名。 The Laboratory of 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of NonHumanprimates Prof. Xin-Tian Hu, Principle Investigator. Our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information encoding and transforming mechanisms between different brain structures. In addition, we are developing the animal model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nd researching their mechanisms using non-human primates. More than 2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Science, PNAS, Neurosci Biobehav Rev , PLoS ONE and other journals . Email: xthu@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学科组主要从事大脑信息编码研究及建立非人灵长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 王建红 副研究员 Jian-Hong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Wjh@hotmail.com 杨上川 高级工程师 Shang-Chuang Yang, Senior Engineer yangsc@mail.kiz.ac.cn 王正波 助理研究员 Zheng-Bo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wangzhengbo1226@gmail.com 冯晓丽 助理研究员 Xiao-Li 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virgo1985712@163.com 毛 羽 助理研究员 Yu Mao, Associate Professor maoyusuccess@hotmail.com 陈南晖 助理研究员 Nan-Hui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nhchen@163.net 李 波 秘书 Bo Li, Secretary Lib@mail.kiz.ac.cn 张玉华 技术员 Yu-Hua Zhang, Technician yuhua0041@msn.com 吴 晶 实验师 Jing Wu, Lab Technician wuj@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胡英周 Ying-Zhou Hu 李 秦冬冬 Dong-Dong Qin 林 杨美凤 Mei-Feng Yang 邬 黄柏慧 Bai-Hui Huang 郑 储训训 Xun-Xun Chu 10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浩 Hao Li 海 Hai Lin 剑 Jian Wu 娜 Na Zheng 型,并在建模的过程中寻找重大精神神经疾病早期诊断指标。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集中在用MPTP颅内给药成功创制了健康的稳定的PD 猕猴模型,并且在建模过程中发现快速跳视也许是帕金森氏病早期诊断指标等方 面。我们具体的进展如下:1)我们在行为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给药7个月后猕猴 的Kurlan量表评分已达9分(中重度PD),停药8个月后虽然PD评分有所恢复,但 是其受损的精细运动能力已无法恢复;2)猕猴的体重在成模后与停药后都增加, 体温与呼吸频率都在正常范围;3)侧脑室MPTP给药半个月后在PD症状还没有出 现时,猕猴快速跳视潜伏期显著性增长和峰值速度显著性下降,该结果表明快速 跳视异常的出现明显早于帕金森行为症状的出现,提示快速眼动跳视异常也许可 能成为帕金森氏病早期诊断指标。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mechanisms of brain information encoding, transformation , and the developement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animal model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early diagnostic indexes of these diseas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s. The main progress of our research in 2012 wa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 stable and relatively healthy PD monkey model and a finding suggesting the rapid saccadic eyemovement may be an early diagnostic indexes of PD. 2012年报 A M H D 疾病机理遗传学与进化医学 姚永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组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副所长(主持工作)。主要从事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目前 集中关注线粒体突变与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精神分裂症、麻风和Leber氏遗 传性视神经病变等诱发因子与发病机制研究,同时致力于新型实验动物树鼩 模式化和品系创制。目前已在 Am J Hum Genet 、Blood 、Mol Psychiatry 、Hum Mol Genet 、Hum Mutat 等SCI 期刊发表论文和评述100余篇,被SCI引用2540 次, h指数=29 。担任 J Hum Genet Associate Editor 、PLoS ONE Academic Editor 、J Genet Genomics Editorial Board Member、Infect Genet Evol Receiving Editor和 《动物学研究》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多项奖励。 Division of Medical Genetics & Evolutionary Medicine Dr. Yong-Gang Yao,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fessor of Genetics and Acting Director of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r. Yao is working on the genetic ba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uman diseases, in particular for Alzheimer’s disease, schizophrenia, leprosy and LHON. He is currently chairing a project on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y of Chinese tree shrew and creating an inbreeding line.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commentaries on SCI-indexed journals, including Am J Hum Genet , Blood , Mol Psychiatry , Hum Mol Genet and Hum Mutat . Many of his papers are highly cited, with a total citation time of 2540 and an h index of 29. Dr. Yao serves as association editor of J Hum Genet, academic editor of PLoS ONE , receiving editor of Infect Genet Evo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 Genet Genomics and editor-in-chief of Zool Res. He received many awards including the State Natural Science Award of China (second class). E-mail: yaoyg@mail.kiz.ac.cn Website: http://www.mitotool.org/lab/index.html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开展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分析和分子机制解析研究,集中关注阿尔 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麻风、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另一个重点方向是 树鼩生物学研究,致力于开展树鼩品系创制和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等工作。2012年 在精神分裂症、麻风等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1) 通过分析湖南的汉族精 神分裂症病例和对照人群,我们未能验证近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报道的9个易感位 点,表明不同人群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性存在差异。2) 发现mtDNA遗传背景不影 响麻风易感,但mtDNA拷贝数影响瘤型麻风发病。此外,我们的研究支持MRC1 和 IFNG 基因是麻风的易感基因。3) 发现LHON原发突变m.14484T>C可导致母系遗传 性高血压病。对LHON患者有必要开展常规血压测量、动脉硬化检查等心血管评价。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The main research in Yao lab is aimed to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ba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uman disorders. Our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wo major directions: 1) Onset 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schizophrenia, leprosy, and LHON, with a concentration on mitochondrial gene mutations and dysfunction; 2) Biology of Chinese tree shrew and establishment of an inbreeding line of tree shrew. We are striving for EAF (E = Evolutionary analysis; A = Association study; F = Functional assay), Easy And Fun. In 2012, we made several progresses on dissecting th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schizophrenia, leprosy, and other human diseases. We evaluated risk loci for schizophrenia distilled from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n Han Chinese from central China but failed to validate the reported association, gave direct support to the notion of high 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schizophrenia. We found that mtDNA copy number, but not haplogroup, confers a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leprosy in Han Chinese from Southwest China. Moreover, genetic variants of the MRC1 gene and the IFNG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leprosy. We provided a paradigm for diverse phenotypes of the primary LHON mutation m.14484T>C and suggested for the necessity of routine cardiac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LHON mutatio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余丹丹 助理研究员 Dan-Dan Yu, Research Associate yudandan@mail.kiz.ac.cn 张 文 助理研究员 Wen Zhang, Research Associate zhangwen@mail.kiz.ac.cn 王 东 助理研究员 Dong Wang, Research Associate wangdong_1983@yahoo.com.cn 李云龙 助理研究员 Yun-Long Li, Research Associate yunlongli.km@gmail.com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郭 皓 Hao Guo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冯月梅 Yue-Mei Feng 马 亮 Liang Ma 刘小红 Xiao-Hong Liu 毕 蕊 Rui Bi 许 凌 Lin Xu 张登峰 Deng-Feng Zhang 范 宇 Yu Fan 冯家祺 Jia-Qi Feng 苏凌燕 Ling-Yan Su 胡秋香 Qiu-Xiang Hu 王慧珍 Hui-Zhen Wang 吕 莉 Li Lv 李 晓 Xiao Li 郭洪照 Hong-Zhao Guo 1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免疫生物学 张华堂,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 才,云南省免疫学会会员,云南省微生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委 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灵长类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主要从事HIV/AIDS性传染的免疫预防方法 和机理研究,同时致力于HBV树鼩体内外感染模型和机理的探讨。相关研究渐已在国内外学术 期刊中发表。 Immunobiology Prof. Hua-Tang Zha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He leads the group to built up a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novel mucosal vacc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HIV/ AIDS. They have been using the natural isolates of vaginal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s the delivery vehicles. They have developed a series of in vitro immunological systems with the discriminating power for quick and cost-effective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known and novel microbicides, mucosal vaccines and adjuvants. The group has also been wo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ee shrew models of HBV infe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They have been trying to develop the world-first set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studies of regulatory T cells in tree shrews. Email: zhanght@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郭 彦 工程师 Ms Guo Yan, Engineerer guoyan@mail.kiz.ac.cn 王 超 研究实习员 Mr Wang Chao, Research Assistant wangch84@mail.kiz.ac.cn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王文举 Wen-Ju Wang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韩妙君 Miao-Jun Han 徐雯雯 Wen-Wen Xu 李明利 Ming-Li Li 宋 杰 Jie Song 刘晓亮 Xiao-Liang Liu 12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HIV/AIDS性传染的免疫预防方法和机理研究,同时致力于 HBV树鼩体内外感染模型的建立和相关机理的探讨。 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集中在:1)新型粘膜免疫疫苗的创制和HIV/AIDS性传 染免疫预防方法研究;2)树鼩三型干扰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功能验证;3)树 鼩乙型肝炎慢性感染模型建立的探索。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basic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IV/AIDS immunobiology, with a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mucosal vacccines using natural isolates of vaginal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delivery system. We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ee shrew models of HBV infec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Our main progress in 2012 were focused on: 1) Development of novel mucosal vaccine and approaches to immune prevention of HIV/AIDS by sexual transmission; 2) Cloning, sequence analysis and function validation of Type III interferon of tree shrew; 3) Explor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model of tree shrew. 2012年报 A M H D 分子与实验病理学 曹毅,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恶性肿 瘤生物标记物、恶性肿瘤生物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人体和实验病理诊 断工作。在 Lancet , Brain , Eur J Immunol , Int J Cancer , Glycobiology , Cancer ,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等专业刊物和书籍发表论文45余篇。 Molecular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Dr. Yi Cao,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eputy Direc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biomarkers of cancer, cancer immunotherapy,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human and experimental animal tissue samples. More than 45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books, for example, Lancet , Brain, Eur J Immunol , Int J Cancer , Glycobiology , Cancer , and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 E-mail: caoy@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发现新的肺癌生物标记物及肺癌早期诊断和生物免疫治疗的 研究。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集中在,通过对12q13 区域的20个重要功能基因进 行筛查,发现RACGAP1和MCRS1在肺癌中异常高表达。RacGAP1和MCRS1异常表 达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如癌细胞病理性分裂、肿瘤生长、凋亡、细胞周期、 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有关。RacGAP1和MCRS1可能是新的肺癌基因及生物标记物。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discovery of new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s of lung cancer. We examined mRNA expression of 20 genes within chromosome band 12q13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ver-expressions of RACGAP1 and MCRS1 were newly found in lung cancer. Furthermore, abnormal expressions of RACGAP1 and MCRS1 were associated with cytokinesis defects, cel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cell cycle arrest,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RACGAP1 and MCRS1 may be new cancer-related genes and biomarkers in lung cancer.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常 宏 助理研究员 Ho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changh@mail.kiz.ac.cn 徐 玲 秘书 Ling Xu, Secretary xuling@mail.kiz.ac.cn 段何仙 技术员 He-Xian Duan, Technician duanhexian0116@163.com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刘敏霞 Min-Xia Liu 张 晨 Chen Zhang 蒋成兰 Cheng-Lan Jiang 张 哲 Zhe Zhang 张云东 Yun-Dong Zhang 张葵东 Kui-Dong Zhang 周可成 Ke-Cheng Zhou 林清海 Qing-Hai Lin 刘江南 Jiang-Nan Liu 1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 陈策实,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云南省高端 科技人才。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和药 物研究所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5年先后在美国弗吉里亚大学和艾莫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6起在阿尔巴尼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心任独立的助理教授、副教授。2010年全职回 国工作。主要从事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基因转录调控、癌症动物模型等转 化医学研究, 先后在 Cell Death Differ , Cancer Res , Oncogene , J Pathology , Nat Genetics 等国际重要学 术刊物发表了近40篇SCI论文,H指数为18。被国际会议和研究所邀请作报告近50次,同时被10多 家机构邀请为基金评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二审专家),受邀为近30个SCI期刊审稿。培养博 士后、博士研究生10多人。 Cancer Biology Ceshi Chen Ph.D, Principle Investigator, graduated from Nankai University in 1994, earned his Ph.D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in 1999, accepted his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Emory University from 1999 to 2005, was appointed as Tenure Track 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 at Albany Medical College from 2006-2010, and was recruited to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AS in 2010. His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breast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protein ubiquitination, gene transcription, and cancer animal models. He published about 40 SCI papers in Cell Death Differ, Cancer Res, Oncogene , J Pathology and Nat Genetics . His current H-index is 18. He has been invited to be reviewers for more than 10 funding agents and over 30 scientific journals. Email: chenc@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刘 蓉 副研究员 Rong Liu, Associate Professor liurong@mail.kiz.ac.cn 夏厚军 助理研究员 Hou-Jun Xia, Assistant Professor xiahj_81@hotmail.com 周忠梅 实验室主管 Zhong-Mei Zhou, Lab Manager zhouzm@mail.kiz.ac.cn 张海林 助理实验师 Hai-Lin Zhang, Technician zhanghl0327@mail.kiz.ac.cn 孔燕杰 助理实验师 Yan-Jie Kong, Technician Kongyanjie26@163.com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王泽华 Ze-Hua Wang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秦君英 Jun-Ying Qin 贾 琳 Lin Jia 王春艳 Chun-Yan Wang 吴 静 Jing Wu 陈 曦 Xi Chen 杜成志 Cheng-Zhi Du 时培果 Pei-Guo Shi 李富兵 Fu-Bing Li 葛广哲 Guang-Zhe Ge 14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乳腺癌靶向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涉及细胞周期、凋亡、迁 移、干细胞、蛋白泛素化修饰,基因转录、癌症动物模型、抗癌药物研发、诊断 标志物发现等方向。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包括:1)KLF5调控乳腺正常干细胞 并且维持基底型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Hippo信号途径的TAZ和YAP增加KLF5的蛋 白稳定性,促进KLF5的下游基因表达、细胞增殖以及肿瘤生长,从而证明KLF5、 TAZ和YAP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2)鉴定出一个新的具有癌 蛋白性质的E3泛素连接酶RNF126。发现抑制RNF126显著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 RNF126促进p21泛素化降解,从而促进细胞周期从G1进入S期;3)采用慢病毒在 树鼩乳腺导管特异表达癌基因PyMT ,在短期内高效成模,经过免疫组化和病理学 研究发现这些肿瘤为导管内乳头状癌。同时克隆了多个乳腺癌相关基因包括ER 、 HER2 、pTEN 、p53 等,并建立了多株树鼩乳腺癌细胞株,为深入研究乳腺癌发生 机理以及防治人的乳腺癌奠定基础。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breast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specifically in cell cycle, apoptosis, stem cell, protein ubiquitination, gene transcription, animal models, drug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Our major progresses in 2012 include: 1) The role of KLF5 in triple negative basal type breast cancer. We found that TAZ and YAP, two transcription coactivators in 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stabilize KLF5, increase KLF5 downstream target gene expression, and promote tumor growth. 2) A new E3 ubiquitin ligase RNF126 targets cell cycle-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21 protein for ubiquitin-mediated degradation and promotes tumor growth. 3. W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 novel breast cancer model in treeshrew by injecting lentivirus overexpressing the PyMT oncogene. We also cloned a couple of breast cancer related treeshrew genes including ER , HER2, pTEN and p53 . Several treeshrew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were established. These work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in treeshrew. 2012年报 A M H D 脂类代谢与疾病学科组 梁斌,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承担中 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等。主 要围绕脂肪储存和分布的调控机理,利用遗传、生物化学、基因组学、脂质组学等技术和方 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阐述脂在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先后在在 Cell Metab 、J Neuroscience 、PLoS ONE 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 余篇。其发在 Cell Metab 的文章同期配发专门评述。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Laboratory of Lipids Metabolism and Diseases Prof. Bin Lia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fa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roles of lipids in obesity, diabetes, and other metabolic diseases by using genetics, biochemistry, genomics and lipidomic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papers Neuroscience , PLoS ONE .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such as Cell Metab, J Email: liangb@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围绕脂肪储存和分布的调控机制,2012年主要取得以下两个方面 的进展: 1. 树鼩代谢性疾病模型的建立 1)链脲佐菌素诱导树鼩2型糖尿病 本研究小组通过使用多次小剂量的STZ注 射成功创建树鼩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糖耐受明显受损,且出现明显糖脂代谢紊 乱;未出现糖尿病乳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等并发症。 2)非酒精性脂肪肝树鼩模型 我们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成功诱导了树鼩非 酒精性脂肪肝,病理解剖显示树鼩肝脏积累大量脂肪,并出现肝脏纤维化。 2. 秀丽线虫脂肪储存调控机制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吴晓云 助理研究员 Xiao-Yun Wu, Lecturer wuxiaoyun79@163.com 常 青 秘书 Qing Chang , Secretary changqing0102125@163.com 李昀海 研究实习员 Yun-Hai Li, Technician vet308@yahoo.cn 发现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 SCD)调控脂滴大小; 铁影响线虫脂肪含量;普洱茶能够降低线虫脂肪含量。 博士后(Postdoctoral Fellow) 张玉茹 Yu-Ru Zhang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Our group focused on the mechanisms of fa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The progresses we have made in 2012 were listed below: 1. Tree shrew models of human metabolic diseases Streptozotocin induced type 2 diabetes of tree shrew. Our group successfully induced type 2 diabetes in tree shrew by using STZ. The STZ induced tree shrew display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dysfunction of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c, 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human type 2 diabetes. Tree shrew model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W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e tree shrews model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by induction with high fat and cholesterol diets. 2. Fat storage in C. elegans Stearoyl-CoA Desaturase (SCD) regulates the size of lipid droplet. Iron influences fat storage in C. elegans . Pu-erh reduces fat accumulation in C. elegans .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谢苍桑 Cang-Sang Xie 王海臻 Hai-Zhen Wang 张静静 Jing-Jing Zhang 李 娟 Juan Li 丁毅弘 Yi-Hong Ding 张林强 Lin-Qiang Zhang 廖莎莎 Sha-Sha Liao 姜 雪 Xue Jiang 刁志清 Zhi-Qing Diao 1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课题组 周巨民,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染色质高级结构,病 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和DNA损伤与修复的机制研究。已在 Cell 、Mol Cell 、Genes Dev 、PNAS 、 MCB 、J Virology 和 Development 等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论文。 Epigenetics and Gene Regulation Prof. Jumin Zhou, Principle Investigator.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 of higher order chromatin organization, long distance enhancer-promoter interactions, viral host interactions and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Our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Cell , Mol Cell , Genes Dev , PNAS , Development , MCB and J Virology. Email: zhoujm@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肖 裕 副研究员 Yu Xiao, Associate Professor xiaoyu@mail.kiz.ac.cn 刘 江 助理研究员 Jiang Liu, Assistant Professor liujiang@mails.gucas.ac.cn 陈桂俊 秘书、技术员 Gui-Jun Chen, Secretary, Technician chenguijun@mail.kiz.ac.cn 方 萍 技术员、秘书 Ping Fang, Technician, Tecretary fangping@mail.kiz.ac.cn 李丽红 技术员 Li-Hong Li, Technicia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郎丰超 Feng-Chao Lang 杨德英 De-Ying Yang 李卓然 Zhuo-Ran Li 李 欣 Xin Li 杨 睿 Rui Yang 高海霞 Hai-Xia Gao 张秋平 Qiu-Ping Zhang 胡本霞 Ben-Xia Hu 16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我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远距离表观遗传机制的基因调控,DNA损伤修复 应答,病毒潜伏感染机理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最近的研究进展如下: 1. CTCF参与DNA双链断裂(DSB)修复。CTCF可以参与远距离表观基因组的 组织。通过一种酶切诱导的DSB系统,我们发现CTCF会通过ATM途径招募到DSB 区域。敲低CTCF会导致DSB修复模式的变化,这提示CTCF在DSB修复中起着直接 而重要的作用。 2. HSV-1复制增殖需要CTCF参与。HSV-1复制过程引发强烈的DNA损伤修复 反应。类似于酶切诱导的DNA损伤反应,CTCF受ATM调控招募到HSV复制区。重 要的是,敲低CTCF显著的减少病毒复制区域和颗粒数量。而DSB标志蛋白rH2AX 呈现环绕病毒复制区的分布;敲低CTCF后,rH2AX则会渗透进病毒复制区,提示 CTCF可能保护病毒基因组避免rH2AX的沉默作用。 3. 建立HSV-1潜伏感染的树鼩模型。树鼩是新兴的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 型。为了避开HSV感染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局限,我们正致力建立树鼩的感染模 型。初步的结果业已证明HSV-1确实可以在树鼩神经系多个区域建立潜伏感染。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pigenetic basis long-range gene regulation, DNA damage response, viral latency and viral host interactions.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r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CTCF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DSB) repair. CTCF is a zinc finger DNA binding protein, which is involved in large scale epigenome organization. We found that CTCF is recruited to DSB foci in a ATM dependent manner after enzyme induced double strand DNA breaks. Knocking down CTCF leads to a shift in the type of DSB repair, suggesting that CTCF play an essential and direct role in DSB repair. 2. CTCF is important for HSV-1 replication. HSV-1 replication triggers DNA damage response. Similar to DNA DSB foci, we found that CTCF is recruited to HSV-1 replication foci by the ATM pathway. Importantly, knocking down CTCF greatly reduced the number and intensity of HSV-1 replication compartments. rH2AX, a histone variant specific to DSB foci is found to surround HSV replication compartment. In CTCF KD cells, rH2AX is found to infiltrate HSV foci suggesting that CTCT is recruited to protect the viral genome from the silencing activity of rH2AX. 3. HSV-1 latency in tree shrew. The tree shrew is an emerging animal model for human diseases. To circumven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ly used rodent models, we are developing the HSV-1 latency infection model in Chinese tree shrew. Preliminary evidence suggest that HSV-1 indeed establish latency in various parts of tree shrew nervous system. 2012年报 A M H D 肿瘤干细胞生物学 赵旭东,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云南省高端科 技人才计划”。长期从事肿瘤和干细胞等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发现HUWE1-N-Myc-DLL3Notch信号级链及其在神经系统发育和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发现Id基因家族通过抑制Rap1Gap 调节神经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在干细胞巢中的定位,维持干细胞特性;在整体动物水平证实了 PLAG1在多形性腺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已在 Nat Cell Biol ,Dev Cell ,J Clin Invest ,PNAS 等刊 物发表论文13篇。自学科组2011年成立以来,已招收博/硕士研究生7人。 Tumor Stem Cell Prof. Xudong Zhao, Principle Investigator, Lab of Tumor Stem Cell. Dr. Xudong Zhao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cancer and stem cell related research. He made the important discovery that a recently discovered gene, namely HUWE1, binds and promotes the degradation of N-Myc. He generated Huwe1 conditional knockout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used them to study neural differentiation. He also studied the role of Id genes in the maintenance of neural and glioblastoma stem cell by generating Id1-Id2-Id3 triple knockout mice and found Id genes enable the attachment of stem cell to niche by inhibiting Rap1Gap expression. 13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at Cell Biol, Dev Cell , J Clin Invest , PNAS etc. Email: zhaoxudong@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在肿瘤干细胞和动物模型平台上研究癌症发病机理和药物研发。主要研究方 向有:通过遗传工程等方法建立癌症动物模型,在动物模型和肿瘤干细胞平台研 究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筛选肿瘤干细胞特异性分子标记,研究其功能 以及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建立肿瘤干细胞特异性的细胞毒性、分化、抗 血管形成等药物筛选平台,进行药物筛选。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有:实验室自建的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已达12株; 已成功建立基于肿瘤干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筛选体系;发现了Huwe1蛋白的核定位信 号;建立胶质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our research focu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ncer development and anti-cancer drug screening by utilizing cancer stem cell and animal models. The main projects are establishment of animal model of cancer by genetic-engineering and screening of cancer stem cell-specific markers and anti-cancer stem cell compounds. By the end of 2012, we have generated 12 glioblastoma stem cell lines from clinical samples; established a glioblastoma stem cell-based platform for anti-cancer compounds screening; identified th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in Huwe1 protei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刘 莹 助理研究员 Ying Liu, Assistant Professor liuying@mail.kiz.ac.cn 王 路 秘书 Lu Wang, Secretary wanglu@mail.kiz.ac.cn 严兰珍 技术员 Lan-Zhen Yan, Technician yanlanzhen@mail.kiz.ac.cn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程道梅 Dao-Mei Cheng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孙 彬 Bin Sun 涂 秋 Qiu Tu 周 霞 Xia Zhou 郭 颖 Ying Guo 童耀辉 Yao-Hui Tong 杨 东 Dong Yang 1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肿瘤信号转导 陈勇彬,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肿瘤以及干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 究,主导研究了Hedgehog (Hh)和Hippo (Hpo) 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利用果蝇遗传修饰 筛选得到了新的调控Hh信号通路的蛋白分子;发现了Hh信号通过调控Smo功能并传递信号的分子 生物学机理在果蝇和哺乳动物系统中高度保守。在果蝇和小鼠生物模型中研究了调控细胞生长和 增殖的Hippo信号通路,在果蝇系统中发现了参与调控Hippo信号通路的新分子;在小鼠中发现, 小鼠Hippo同源蛋白Mst1和Mst2在特殊组织器官中有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基因敲除Mst1和Mst2可 以诱发小鼠肝癌的发生,该研究为将来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靶点。已经在Genes Dev ,Development Cell ,PLOS Biology ,PNAS ,Cell Res 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Tumor Signal Transduction Prof. Yong-Bin Chen, Principle Investiga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characteriz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Hh and Hpo signaling pathways,establishing tumor models in the primate animals including tree threw and monkey,developing drug screening platforms for serial cancers. More than 1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Genes Dev , Development Cell , PLOS Biology , PNAS and Cell Res . Email: ybchen@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杨翠萍 副研究员 Cui-Pi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cuipingyang@mail.kiz.ac.cn 葛龙娇 秘书 Long-Jiao Ge, Secretary longjiaoge@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叶臣君 Chen-Jun Ye 李 妤 Yu Li 陈 欣 Xin Chen 田 钊 Zhao Tia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课题组未来主要研究各种调控肿瘤和干细胞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筛 选治疗肿瘤或提高干细胞功能的新药。希望在Hh和Hpo信号通路的分子机理研究 以及肿瘤诊断、监测和设计新型抗肿瘤药物等方面取得进展。 2012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是发现与干细胞和肿瘤功能密切相关的Hedgehog (Hh)信号通路的新分子调控机理。本课题组通过遗传学手段发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 两个Primary Cilia聚集表达的分子Evc和Evc2, 可以帮助Smo传递Hh信号并激活下游 转录因子Gli,同时促进活化形态的Gli在Primary Cilium中聚集表达。研究发现Evc/ Evc2作用于Smo膜蛋白的下游,Sufu(抑制Hh信号通路蛋白分子)和转录因子Gli 的上游;还发现Hh信号刺激可以促进Smo与Evc/Evc2蛋白结合,而这种蛋白相互作 用依赖于Smo蛋白 C-末端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rimary Cilium这一独特的细胞器。该 研究不仅首次填补了哺乳动物Hh信号通路级联反应的空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 病相关基因Evc /Evc2 的分子学功能,同时为未来Hh信号通路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 了新的靶点。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2 The major interest of our lab is inductive signal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umor and stem cell. We use Drosophila, Chicken, mouse, monkey and tree threw as model systems to study the fundamental and prevalent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tumor and stem cells self-renew,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so on. We are also establishing tumor models in the primate animals and developing drug screening platforms for serial cancers in the lab. Hedgehog (Hh) signaling plays pivotal roles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adult tissue homeostasis in species ranging from Drosophila to mammals.We provided evidence that two ciliary proteins, Evc and Evc2, the products of human disease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 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 act downstream of Smo to transduce the Hh signal while act upstream of Sufu to promote Gli activation. Furthermore, they demonstrated that Hh stimulates binding of Evc/Evc2 to Smo depending on phosphorylation of Smo C-terminal intracellular tail, which recruits Evc/Evc2 to activate Gli proteins by antagonizing Sufu in the primary cilia. 18 2012年报 A M H D 实验动物中心 吕龙宝,中心负责人,2000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兽医 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非人灵长类的基础生物学、标准化管 理和树鼩实验动物化及品系创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2年来,通过对多种非人灵长类的规范化、 标准化管理,在饲养繁殖、疾病防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具备较强的技术 服务能力。在猕猴、食蟹猴、滇金丝猴、平顶猴、熊猴、红面猴和树鼩等多种动物的人工繁育关 键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中心围绕非人灵长类的战略资源保存与利用、树鼩实验动物化的国 家重大战略布局,开展符合国际管理规范的非人灵长类标准化和实验动物化研究。发表论文10余 篇,获授权专利1项,参与实验动物相关国家标准制定3项。 Email: lvlb2006@163.com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中心定位:立足于云南丰富的非人灵长类和树鼩资源,通过标准化管理,建 立符合国际管理规范的非人灵长类和树鼩资源平台和实验平台,形成支撑重大疾 病研究、药物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树鼩的实验动物化,实现新型实验动物 树鼩品系创制的突破。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灵长类中心。 资源特色:现有七个种的非人灵长类种群4700余只,其中树鼩2700余只。按 国际管理规范进行管理,遗传背景清楚,是国内种群最多、年龄结构多样化的非 人灵长类种群,比较适合用于科学研究。 实验条件:2008年通过AAALAC认证。现在拥有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面积为 4000多平米、洁净等级为十万级到万级的灵长类动物实验室,包括生理、生化、 病理、微生物、免疫、手术和解剖等功能完善、定位明确的多个专业实验室,并 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2012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1. 通过树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认证,为全国首家获得树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 2. 树鼩种群扩大到2700余只,并且通过全同胞交配的方式建立树鼩近交系目 前已经繁殖到子二代 ; 3. 繁殖出3只滇金丝猴,250只猕猴; 4. 从越南引进250只平顶猴,为下一步建立平顶猴资源平台和艾滋病实验平台 奠定坚实基础; 5. 获树鼩繁殖笼授权专利一项; 6. 全年向国内外19家单位提供实验猴120余只,树鼩1030余只,猴子和树鼩组 织、血样等500余份。 研究团队 王计平 高级工程师 wjp5678@126.com 严 晔 高级工程师 yany@mail.kiz.ac.cn 常云艳 高级工程师 changyy@mail.kiz.ac.cn 李 贵 工程师 lg1701@126.com 陈佳琦 助理工程师 15608807250@126.com 马玉华 助理工程师 mama_00@163.com 胡正飞 助理工程师 huzhengfei163@yeah.net 王 芸 助理工程师 wangyun@mail.kiz.ac.cn 邬继文 助理工程师 wujiwen2010@126.com 1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进展 一、实验动物及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树鼩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中缅树鼩拥有很多有价值的新型实验动物的特点,很适合创制各种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目 前树鼩已用于很多疾病的研究,比如抑郁症、近视、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癌症等。实验 室利用二代测序技术高质量地完成了中缅树鼩的全基因组测序,总覆盖度高达79,并做了详细的生 物信息分析。通过构建树鼩与其他14个哺乳类动物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了树鼩与灵长类的亲缘关系 最近,具有替代猕猴等大型灵长类实验动物用于研究的遗传基础,这为树鼩将来应用于感染与免疫 学、神经生物学、代谢、肿瘤等各种医学研究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基因组分析发现,树鼩在神经 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具有更高同源性,在免疫学和神经生物学应用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 工作已被Nat Commun 接受发表。 a Chinese tree shrew northern tree shrew 100 90.9(80.6-106.2) marmoset 100 43.7(35.6-57.1) rhesus macaque 26.7(22.2-35.6) orangutan 100 16.3(12.8-22.5) gorilla 100 96.4(86.7-111.2) 100 7.7(6.1-10.7) chimpanzee 100 5.9(4.5-8.3) 100 human mouse 100 104.7(94.5-121.2) 25.4(13.6-44.1) 100 rat 86.5(75.3-102.5) 100 rabbit 198.8(169.9-218.6) dog 92.1(79.0-107.8) 100 cow 206.8(176.9-222.0) opossum platypus Million years ago 200 160 120 80 40 0 100 7.1(2.7-13.7) b tree shrew 109 122 98 89 118 111 mouse rhesus macaque 340 165 7,301 92 285 1,263 human 80 69 117 ● 自发性肥胖、高血糖猕猴筛选 猕猴因进化和生理等与人类非常接近,广受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视,被用于肥胖、糖尿病、心脑 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为了研究探索猕猴群体中自发肥胖和高血糖状况,梁斌课题组对昆 明动物所饲养繁殖的1357只猕猴(雄性:583,雌性:774,年龄1-25岁)进行肥胖和高血糖症的筛 选。猕猴按年龄分为幼年组(0-3岁)、青年组(4-6岁)、中壮年组(7-9岁)、中老年组(10-12 岁)和老年组(13岁以上),以BMI≥38,腰围/臀围≥0.78作为成年猕猴肥胖的筛选标准。经筛选, 得到84只肥胖的猕猴,其中有10只呈现重度肥胖,而且年龄在10岁以上。132只成年猕猴(雌性: 103只,雄性:29只),空腹血糖浓度≥5.60 mmol/L,其中28只猕猴的空腹血糖>7 mmol/L,且多数 年龄在10岁以上,可能存在糖尿病的风险。结合肥胖和血糖指标,共发现22只猕猴(雄性:10只, 20 2012年报 A M H D 雌性:12只)不仅肥胖,且空腹血糖≥5.60 mmol/L,占 总体1.62%,其中14只年龄在10岁以上。这些结果表明, 所检测的猕猴群体随着岁数的增长,其BMI值和血糖 值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中老年猕猴占据主要比例; 这一状况与人类群体相一致,意味着在这个猕猴群体 中,存在潜在的自发性肥胖和高血糖猕猴。目前,正 在对这些肥胖、高血糖猕猴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 新型实用猕猴PD模型的建立 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静脉或肌注给药诱导的帕金森猕猴虽是目前公认的 理想动物模型,但仍有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模型的毒副作用大、不同猕猴个体对药物反应差异大 且症状不稳定。胡新天课题组通过慢性低剂量侧脑室注射MPTP的方式建立毒副作用小、症状稳定且 个体差异不明显的猕猴帕金森模型,并对PD猴的行为水平、基本健康情况及基本生理状况进行了研 究。此外,监测该模型建立过程中快速跳视的潜伏期与峰值速度的变化,发现快速跳视异常的出现 明显早于帕金森行为症状的出现,揭示快速跳视也许能会成为帕金森发病早期的诊断指标。 ● 树鼩触摸屏认知检测模型的建立 触摸屏认知检测系统在非人灵长类认知检测中最为常见,并且在啮齿类中已有初步应用。徐 林课题组建立了Bussey-saksida 测试系统(Bussey-saksida touch screen chambers),用以对树鼩高级 认知功能进行检测。通过独特的梯形墙壁形状加强动物的注意力,可进行成对选择/视觉辨别和反转 (PD)、配对联想学习(PAL)、视觉空间条件学习(VMCL)、消除(EXT)、5选择序列反应时 间任务(5CSRT)、唯一测试的非匹配位置(TUNL)、自行塑造(AUTO)、位置辨别学习(LDL) 等实验。该模型可用于成瘾、老年痴呆等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研究。 ● 乳腺癌树鼩模型创制 树鼩在进化上比啮齿类更接近于人,可能比啮齿类更适合建立人类乳腺癌动物模型。树鼩容 易自发乳腺癌,陈策实课题组收集研究了多例树鼩自发乳腺肿瘤,并采用致癌剂DMBA联合孕激素 2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诱导树鼩产生乳腺癌,但是该方法成模效率低、时间长。采用慢病毒在树鼩乳腺导管特异表达癌基 因PyMT ,可以在1个月内高效成模,经过免疫组化和病理学研究发现这些肿瘤为导管内乳头状癌, 这些肿瘤与人的乳腺癌在病理学上非常类似。同时,该学科组克隆了多个乳腺癌相关基因包括ER 、 HER2 、pTEN 、p53 等,并建立了多株树鼩乳腺癌细胞株,为深入研究乳腺癌发生机理以及防治人的 乳腺癌奠定基础。 ● 链脲佐菌素诱导树鼩2型糖尿病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是一种链球菌 毒性,被广泛用于诱导1型和2型糖尿病。梁斌课题组 通过使用多次小剂量的STZ注射来创建树鼩2型糖尿 130 120 100 0 1 2 3 4 5 7 ● 非酒精性脂肪肝树鼩模型 11 control C B 8 10 11 12 14 16 14 16 A 20 15 10 5 0 0 1 2 3 4 5 35 剂量STZ注射可以诱导树鼩出现类似2型糖尿病病症 用于创建树鼩2型糖尿病模型。 10 25 乳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等并发症。结果表明:多次小 7 时间(周) control 9 C B 12 A 30 血糖(mmol/L) 成模率以及成模稳定性,2次注射A剂量的STZ较适合 9 30 明显糖脂代谢紊乱;肾功能显著受损;未出现糖尿病 和糖尿病肾脏损伤。综合考虑STZ注射的次数,各组 8 时间(周) 空腹血糖(mmol/L) 周高血糖,尿糖显著阳性;糖耐受明显受损,且出现 A 140 STZ诱导(右图:高浓度为A,中浓度为B,低浓度为 尿症状,但平均体重未减轻。各组成模树鼩持续8-16 B 110 病动物模型。对树鼩采用高、中、低三个不同剂量 C)。注射STZ后,树鼩出现明显的多饮、多食和多 C 150 体重(g) 产生的天然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胰岛B细胞有特异 control 160 25 20 15 10 5 0 0 20 40 60 时间(分) 90 120 18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轻者出现 肝脏脂肪样变(Hepatic Steatosis),重者出现肝脏癌变(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目前,由于人 22 2012年报 A M H D 们饮食营养过量 、缺乏运动,更易引起非酒精性肝脏病变。通过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来研究非酒 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和探讨其治疗手段显得极为必要。树鼩作为一种非人低等灵长类动物,常用 于生物医学研究。梁斌课题组分别用普通食物和不同脂肪含量的高脂食物(HFD1、HFD2、HFD3) 进行饲喂诱导,10周后发现,标识肝损伤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丙 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含量水平显著上升。同时,饲喂高脂食物的实验树鼩 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明显上升;在组织形态学上,肝脏细胞浆内出现大量脂滴,肝细胞 核被挤向细胞边缘,呈现典型的脂肪变性。综上所述,通过高脂食物诱导的树鼩非酒精性脂肪肝模 型的病理表型及生理指标参数与人类相一致。 ALT AST 1200 1200 1000 CON HFD1 HFD2 HFD3 800 600 400 ALT(U/L) AST(U/L) 1000 CON HFD1 HFD2 HFD3 800 600 400 200 200 0 0 Baseline 3rd week 6th week Time Con 9th week Baseline 12th week 3rd week 6th week Time 9th week 12th week HFD2 HFD1 HFD3 ● 建立并鉴定树鼩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模型 动物模型的问题是疱疹病毒(HSV)学科急待解决的问题之-。HSV做为模式病毒,其潜 伏期感染机制还不清楚,关键是受到动物模型的限制。目前常用的小鼠和家兔-潜伏感染模型缺 乏与人类相关性。比如啮齿类免疫反应与人类差别较大,小鼠潜伏HSV-1病毒不存在临床再激 活现象,小鼠与家兔模型结果相矛盾。树鼩在进化上接近灵长类,因此对HSV潜伏感染的反应 与人类接近,可以解决小鼠模型和家兔模型存在的问题。目前周巨民课题组已经初步建立了树 鼩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模型。 GFP 标记的HSV-1 * * TG DRG Brain SC * TG DRG Brain SC * TG DRG Brain SC 63hpi Uninfected infected #1 infected #2 control HSV-1在树鼩三叉神经TG、背神经节DRG、大脑Brain、 脊髓SC神经和原代神经元潜伏感染 2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二、疾病机理解析与药物作用潜在靶点识别研究 ● 发现与干细胞和肿瘤功能密切相关的Hedgehog (Hh)信号通路的新分子 调控机理 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及成体组织器官的功能 维持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常常导 致各种人类疾病包括各种肿瘤的产生,如基底细胞 瘤、髓母细胞瘤、肺癌和肝癌等。Hh信号通过7次跨 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Smoothened(Smo)传递给下游 转录因子Gli,但是哺乳动物系统中将信号从膜蛋白 Smo传递给转录因子Gli的中介蛋白及其分子调控机 理并不清楚。 陈勇彬课题组通过遗传学手段发现与疾病 (Ellis-van creveld syndrome)密切相关的两个Primary clia(以微管蛋白为基础的细胞器)聚集表达的分子 Evc和Evc2, 可以帮助Smo传递Hh信号并激活下游转录因子Gli,同时促进活化形态的Gli在Primary cilium中 聚集表达。研究发现Evc/Evc2作用于Smo膜蛋白的下游,Sufu(抑制Hh信号通路蛋白分子)和转录因子Gli 的上游;还发现Hh信号刺激可以促进Smo与Evc/Evc2蛋白结合,而这种蛋白相互作用依赖于Smo蛋白 C末端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rimary cilium这一独特的细胞器。该研究不仅首次填补了哺乳动物Hh信号通路级 联反应的空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相关基因Evc /Evc2 的分子学功能,同时为未来Hh信号通路相关肿 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Cell Res , 2012, 22: 1593-1604)。 ● KLF5转录因子在乳腺癌干细胞的角色解析 KLF5转录因子对维持胚胎干细胞干性必须,陈策实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KLF5调控乳腺正 常干细胞的数量并且维持基底型三阴性乳腺癌干细胞数。Hippo肿瘤抑制信号途径的TAZ癌蛋白共转录 因子在乳腺癌干细胞维持和扩增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TAZ和同源蛋白YAP通过其WW结构域结 24 2012年报 A M H D 合KLF5的PPXY序列,拮抗WWP1 介导的KLF5的蛋白降解,促进KLF5的下游基因表达、细胞增殖以及 肿瘤生长。而抑制TAZ/YAP的蛋白激酶LATS1可以通过TAZ/YAP抑制KLF5的表达和活性。这项研 究首次证实了TAZ/YAP促进乳腺细胞的增生机制是部分通过保护KLF5免受WWP1介导的泛素化降 解,从而增强KLF5对下游癌基因表达的控制并且促进细胞周期进展;提示KLF5可能是Hippo肿瘤抑 制信号途径中的关键下游成员,并且证明KLF5、TAZ和YAP可以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Carcinogenesis , 2012, 33: 59-67;Am J Pathol , 2012, 180: 2452-2461)。 ● 发现新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酶RNF126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蛋白泛素化在维持细胞稳定性和调 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周期)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系统功能紊乱与多 种肿瘤(如乳腺癌等)产生和发展关系密 切。E3泛素连接酶决定了泛素化底物的特 异性,大量研究表明其可能是肿瘤靶向治 疗的有效靶标。目前大量的E3泛素连接酶 的功能还不清楚。鉴定E3泛素连接酶所修 饰的底物蛋白,以及阐明它们与人类疾病 (如恶性肿瘤)的关系将是该领域需要解 决的重要课题。陈策实课题组通过对含555 个泛素连接酶小RNA文库的筛选,鉴定出 一个新的具有癌蛋白性质的含RING指结构的E3泛素连接酶RNF126。抑制RNF126显著抑制多种癌细 胞增殖,导致细胞周期捕获在G1期,通过蛋白芯片扫描,研究发现该泛素连接酶通过使其底物-细 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泛素化,导致p21蛋白降解,从而促进细胞周期从G1进入S期,并促进乳腺 癌和前列腺癌细胞在体外以及体内的生长。该项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原创性以及较大的应用潜力,研 究结果可能用于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预测病人治疗后的结果以及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 物。该研究结果已经被国际著名期刊Cancer Res 接受发表。 ● MHC IA选择性剪接及其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前普遍认为选择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是机体增加蛋白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 机体调控蛋白表达的一种重要机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是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一组基因群,其基因产物不仅参与移植排斥和T细 胞的分化发育,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节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MHC I类分子(MHC I)在不同物种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剪接,产生新的剪接异构体。但到目前为止对MHC I类 分子选择性剪接的研究往往仅停留在鉴别新的MHC异构体上,而对其在免疫系统中精细调控却知之 甚少。 2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为探讨剪接异构体对全长型MHC IA分子的影响以及在免疫调控中的作 用,郑永唐课题组以猕猴为模型,在 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发现和鉴定 了一种新的MHC IA剪接异构体,命名 为MHC IA-sv1。通过运用生物化学和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发现MHC I A-sv1虽缺少α3结构域,但却可以表 达于细胞膜表面。另外,MHC IA-sv1 的糖基化模式和蛋白降解速度明显异 于全长型的MHC IA分子。特别有趣的 是,MHC IA-sv1能与MHC IA形成全新 的异源二聚体结构,此结构不再结合 β2微球蛋白。进一步研究还表明此异 源复合体能显著地抑制MHC IA蛋白的 泛素化,从而促进其蛋白的稳定性。这种新的顺式调控模式为我们理解MHC I剪接异构体对免疫应答 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本研究在审稿过程中获得了国际同行专家的一致高度认可,被认为是MHC剪接领域的一项重要 进展(J Immunol , 2012, 188: 2285-2296)。 ● 肺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联合运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经过系列的筛选,曹毅学科组发现几个新的肺癌相 关基因。经系统的功能研究发现,新的肺癌相关基因MCRS1 和RacGAP1 在肺癌细胞中高表达,且 MCRS1 与肿瘤细胞的增生、凋亡、细胞周期、细胞运动等相关。因此,他们将聚焦于研究MCRS1 的 26 2012年报 A M H D 病理生理功能、机理和临床意义,希望发现新的肺癌诊断标记物和治疗靶点,从而研发肺癌早期诊 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 中缅边境地区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吸毒人群是我国HIV-1感染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Injecting drug users, IDUs)尤其是跨境注射 吸毒导致的艾滋病重组流行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 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毗邻著名的毒品生产基 地“金三角”,云南省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吸毒现 象较为普遍。了解当前中缅边境地区注射吸毒人 群HIV-1流行重组情况,将为动态监测我国注射 吸毒HIV-1感染人群中病毒亚型及其变化,预测 AIDS流行分布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解该人群的HIV病毒流行特征,郑永 唐课题组与江苏大学生命科学院张驰宇副教授合 作,从中缅边境缅北地区注射吸毒人群HIV-1感 染者的血浆样品中,扩增了HIV-1的4个基因片 段,进行了HIV-1分型和重组分析。结果发现, 在该人群中, HIV-1表现出极高的亚型间重组率 和极罕见的重组特征:共鉴定出68个重组型,这 些重组主要发生在CRF01_AE、B和C亚型之间。 B/C 亚型和CRF01_AE/B/C 重组型是最主要的重 组型别,分别占重组型的54.4% 和42.6%。在这 68个重组型中,其中的64个重组模式未见报道,为HIV-1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tion forms, URF)。在这4个基因片段中,pol 和vif-env 基因重组最为频繁。pol 基因的亚型间重组率为78.3%; vifenv基因的亚型间重组率为77.6%。这2个基因的重组率远高于周边地区的云南省东南地区、云南省德 宏州和缅甸中部地区。该研究结果表明中缅边境缅北地区是HIV-1重组的“大熔炉”。在该地区注 射吸毒人群中产生的大量新的重组HIV-1病毒提示我国应加强中缅边境地区HIV-1病毒的亚型监测和 防控工作(AIDS , 2012, 26: 1121-1129)。 ● 新型粘膜免疫疫苗的创制和HIV/AIDS性传染免疫预防方法研究 张华堂课题组已原位分离和系统鉴定了健康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6种11株乳酸杆菌,并在混合 培养中发现,这些天然共生的菌种能够直接影响单核样DC前体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特别是其中的5 种10株乳酸杆菌可以显著上调捕获和杀灭HIV-1的Langerin/CD207,同时抑制HIV-1感染播散所必需 的DC-SIGN/CD209以及CD4和CCR5等关键分子的表达。该研究正在创制全新的表达载体,以建立表 2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达抗原、佐剂、融合阻断剂以及微生物杀灭剂等活菌菌苗系列。该研究首次发现,原位分离的女性 生殖道特有的共生菌具有诱导Langerin表达的功能,提示在回植和定植后可在性传染的入口处捕杀 HIV-1,遏止感染和播散。因此,进一步研发成为粘膜疫苗投送体系后,可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同时,单核样DC前体细胞可以作为体外评价体系,通过表型分析和功能检验,可在临床试验前直接 评价粘膜免疫疫苗、佐剂以及各类抗HIV/AIDS制剂的功效和安全性。 ● 疱疹病毒研究进展 疱疹不能治愈是由于HSV可以在神经元终生潜伏感染。除了引起疱疹外,近来发现HSV-1进入 CNS,其数量随着年龄增加,并与脑炎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潜伏感染机 制尤其是HSV-1和宿主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1)HSV-1通过诱导miRNA实现免疫逃逸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周巨民课题组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了HSV-1感染之后,延伸状态的RNA Pol II在基因组上的分布。通过比较正常BJ细胞和HSV1感染后的BJ细胞的ChIP-seq,他们在BJ细胞发 现了受病毒感染诱导的一个microRNA簇,它包含有8个microRNA基因,其中mir431 和mir433 均被报道 与病毒感染过程相关。MICB是自然免疫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的主要配体,它普遍存在于细 胞表面。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例如紫外线,微生物感染等作用时,MICB的表达会增加,以增加被 NK细胞识别的机会,从而被免疫系统清除。因 此,HSV-1诱导mir433 的表达与HSV-1的免疫逃 NC CTCF ICP4 KU55933 CTCF ICP4 逸和潜伏感染的建立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CTCF在HSV-1复制中的作用 CTCF 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蛋白参与了众多生 物过程,它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帮助机体抵 抗外界压力刺激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证 据表明,CTCF可以通过抑制致癌基因的表达保 证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也可以在外界诱导细 胞凋亡的环境中(UV和高渗)保护细胞。CTCF 是否参与DNA损伤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尚没有 28 CTCF recruitment to HSV replication foci and can be prevented by ATM inhibitor 2012年报 A M H D 报道。周巨民课题组在用HSV感染细胞时发现HSV的复制区会招募到CTCF,这一过程受ATM控制。 由于HSV在复制时会产生双链断裂的DNA,从而招募rH2AX,他们研究了CTCF在这一过程中的作 用。研究发现,敲低CTCF将减低HSV Sce l site 复制并减少rH2AX的招募。这些结说 N- GFP ① GFP ② 0 明,CTCF可能参与DNA损伤修复, 而这一功能可能也被HSV利用,帮助 了HSV的复制增殖。 DR1, -2K CMV promoter DR2, -200 Sce-GFP DR4, +2.5K PGK-Puromycin 3)CTCF直接参与DNA双链断裂 的修复 根据上面研究线索,他们推测 CTCF可能直接参与DNA双链断裂的 修复。通过ChIP实验,证明CTCF确 实会结合到双链断裂的DNA区域。这 种结合也受ATM抑制剂的干扰。敲 CTCF binding to double strands breaks detected by ChIP 低CTCF后发现DNA损伤同源修补增 加,证明CTCF在DNA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 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 )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类 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天然宿主。患者通常会出现肢端残疾、畸形、失明甚至毁容等症状,饱受社会的 歧视。虽然麻风早在两千多年前或更早就已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流行,这一古老疾病的病因直到 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具体的致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云南省是我国麻风重灾区,具有流行 时间长、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等特点,目前仍有数十个县尚未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针对麻风分枝杆菌丢失大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和对宿主严重的生存依赖性,姚永刚课题组推测 宿主细胞“能量工厂”线粒体的差异可能影响麻风分枝杆菌的感染。通过对玉溪地区麻风患者和正 常对照个体线粒体DNA(mtDNA)遗传背景的分析,发现mtDNA遗传背景不影响麻风发病,但瘤型 2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麻风患者中具有更高的mtDNA拷贝数,提示线粒体在麻风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PLoS ONE , 2012, 7: e38848)。 另外,他们针对近期文献报道与麻风相关的MRC1 和IFNG 基因进行了基因分型,在所研究的 来自玉溪地区的527例麻风病人和583例对照人群中,没有验证到前人报道的MRC1 基因(rs1926736, p.G396S)和IFNG 基因(rs2430561, +874 T>A)的易感位点,但他们在这两个基因上发现其他的易感 位点。分析结果显示MRC1 基因的rs692527和rs34856358位点变异与少菌型麻风显著相关,IFNG 基因 rs3138557位点变异与多菌型麻风显著相关。该结果支持MRC1 和IFNG 基因是麻风的易感基因,但提 示不同人群的易感遗传变异存在差异(Hum Genet , 2012, 131: 1251-1260)。 ● 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复杂的精神疾病,以思维障碍为主要临床相,伴有感知觉、情感和意志行 为方面的异常以及认知功能的损害,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失调、意志缺乏等。该病多起病于 青年时期,全球人群终身患病率高达1%,但病因至今未完全明朗。由于精神分裂症遗传率很高 (80%),解析其遗传易感性一直是该病的研究热点。近期,国内两个研究组分别对我国精神分裂 症患者开展了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得到了两组完全不 同的遗传易感位点。为了对该结果进行不同地理人群的验证,姚永刚课题组通过和中南大学湘雅二 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陈晓岗课题组的通力合作,选择来自湖南地区汉族976个病例和1043个正常对照 样本,集中对报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报道的9个阳性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未能在湖南病例对照人 群中验证报道的结果,提示不同地理人群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的复杂性。显然,对于精神分裂症遗 传易感性的解析,需要更多的手段、新思维和勇气。该文章已被国际著名期刊Mol Psychiatry 接受发 表。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突变导致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全世界的患病人数已接近10亿,每年有接近760万的 患者死于该病。我国每年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医疗费高达360多亿元,高血压病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 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母系遗传性高血压病(Maternally inherit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IEH)是 30 2012年报 A M H D 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的高血压病的一种遗传模式,线粒体DNA(mtDNA)突变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 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姚永刚课题组对来自云南的一个母系 遗传性高血压病家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 们在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中发现了Leber遗 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原发性突变 m.14484T>C,但该家系成员未表现出任何 LHON临床症状如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或 丧失,高血压是该家系中唯一外显的临床表 型,提示m.14484T>C突变在该家系中表现出 疾病的异质性。进一步对mtDNA基因组进行 测定,未能发现其他潜在的致病突变。含有 m.14484T>C突变的母系成员大动脉硬化程 度均比不含有该突变的非母系成员严重。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动态血压水平、 高血糖、高血脂等加速动脉硬化的因子在母系成员和非母系成员中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遗传因素是 导致母系成员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对含有m.14484T>C突变的母系成员永生化淋巴细胞株进行的细 胞功能测定显示,线粒体呼吸率和线粒体膜电势均较正常人永生化淋巴细胞株显著性下降,胞内氧 化自由基水平增高,并且含m.14484T>C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质量出现代偿性增高。他们的研究结果 表明,视神经病变突变原发突变m.14484T>C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对LHON患者 有必要开展常规血压测量、动脉硬化检查等心血管评价。该结果也显示了mtDNA突变致病的复杂性 (BBA-Mol Basis Dis , 2012, 1822: 1535-1543)。 ● 秀丽线虫脂肪储存调控机制 1)SCD对脂滴大小调节机制的研究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 coenzyme A desaturase, SCD)是脂肪合成的关键酶,它在饱 3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和脂肪酸中引入一个双键,从而将其转化为单 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表明SCD影响生物体的脂肪 含量,但是关于SCD影响脂肪含量的具体机制目 前还不是很清楚。脂滴是甘油三酯等中性脂在细 胞内储存的位点,脂滴的大小和数量体现脂肪含 量。 在秀丽线虫中,fat-6 、fat-7 基因编码SCD。 fat-6;fat-7 双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脂肪含量明显 降低,脂滴变小。有报道胰岛素受体的编码基因 daf-2 与脂肪含量紧密相关,daf-2 单突变体的脂 滴相对于野生型变大,梁斌课题组通过实验发现 daf-2;fat-6 ;fat-7 三突变体的脂滴大小与fat-6;fat-7 双突变体类似,这表明SCD对脂滴大小的调节不 依赖于daf-2 ,而且daf-2 对脂滴大小的调节依赖 于SCD。将SCD的产物油酸外源加入秀丽线虫培 养基中,结果发现fat-6;fat-7 双突变体脂滴大小部分恢复,但比野生型脂滴小。外源油酸使脂滴增大 与甘油三酯增多和磷脂酰胆碱与磷脂酰乙醇胺的相对含量发生变化有关。 2)隐杆秀丽线虫中铁调节脂肪含量的研究 铁是生物代谢过程中必须的元素,许多疾病都与铁的代谢紊乱高度相关,如帕金森症、地中 海贫血、二型糖尿病等。近期有研究报道,脂肪肝和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且机体内铁的水平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高度相关。但是铁在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理到目前还没有报道。在秀丽线虫中,随着培养基中铁浓度的提高, 脂肪含量明显升高,并出现了大量的直径大于4微米的大脂滴。同时,其铁蛋白-1的GFP信号强度明 显增强。证明与哺乳类相比,线虫对铁的响应依赖一条非常保守的信号途径。通过对转录因子、激 酶、磷酸酶、细胞色素等2000多个基因的大规模RNA干扰筛选,梁斌课题组发现一些基因在铁调控 在培养基中添加柠檬酸铁铵后,秀丽线 虫的脂肪含量明显增加。 32 当肠道细胞膜上的Na+ 泵被沉默后,培养基中 的铁含量增加无法造成线虫脂肪含量的增加。 2012年报 A M H D 线虫脂肪含量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这些基因被选择性沉默后,铁调控线虫脂肪含量的作 用被明显的抑制。此外,定位于肠道上皮细胞膜的Na+泵也会显著抑制高铁环境下线虫的脂肪含量升 高。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铁在代谢与能量平衡中的作用,并对肥胖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 的理论基础。 ● HUWE1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机制研究 HUWE1是一种含HECT结构域的E3 泛素连接酶,调节多种细胞周期和肿瘤相 关分子如p53、CDC6、N-myc、C-myc、 Mcl-1和组蛋白的降解。已发表文献表明 U2OS DY488 DAPI Merge CY3 DAPI Merge HUWE1(WT) HUWE1除在脑、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 胞中定位于细胞核之外,其余检查组织中 HUWE1(Δ1000aa) HUWE1定位于细胞质中,前期研究发现在 多数细胞系中HUWE1定位于细胞核。因此 澄清HUWE1蛋白亚细胞定位并阐明HUWE1 的核定位机制对研究HUWE1的生理功能极 HUWE1(Δ273aa) 为重要。赵旭东课题已采用免疫荧光法检 测了不同细胞系中内源HUWE1的定位情 HUWE1(NLS1M) 况,发现HUWE1在不同细胞中定位有明显 差异,而且他们已经构建了HUWE1的各种 缺失突变体和部分定点突变体,为进一步确定HUWE1核定位关键序列奠定基础。 ● 血小板激活调控新机制揭示潜在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发新靶点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并在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转移和炎症反应等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栓形成是造成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致命和致残心脑血管疾病的重 要因素。血小板激活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达到防栓、 治栓的目的是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凝血酶是体内激活血小板的强力和主要激 动剂,凝血酶主要通过激动血小板膜上的蛋白酶激活受体1而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导致血栓形 成。由于蛋白酶激活受体1广泛表达于体内各种组织和细胞,造成药物研发中通过拮抗该受体而抑制 血小板活化的策略具有“投鼠忌器”的限制。张云课题组首先从云南产两栖动物中获得具有激动人 血小板的活性多肽单链三叶因子Bm-TFF2并阐明蛋白酶激活受体1介导了其生物学活性(Cell Mol Life Sci , 2012, 68: 3771-3780),进一步以Bm-TFF2为分子探针,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与小鼠不同,抑素蛋 白Prohibitins在人血小板膜上表达并对血小板激活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拮抗抑素蛋白Prohibitins可 专一性阻断凝血酶激动蛋白酶激活受体1而诱导的血小板激活。上述研究揭示了人血小板激活调控的 新机制;也提供了在基于阻断血小板激活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研发中,以抑素蛋白 3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Prohibitins作为新药物作用靶点的新策略。 PHB参与调节PAR1功能的过程 Nucleated cells 三、动物活性物质结构功能解析与药效学评价 ● 药用昆虫天然活性物质发掘 牛虻唾液腺中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活性物质,近几年来,赖仞课题组从牛虻唾液腺中识别了大量 的抗血栓功能物质。最近,该课题组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与美国NIH John F. Andersen博士领导的团 队合作研究发现,牛虻唾液腺中的一个血小板聚集抑制因子含有一独特的空间结构域,该结构域既 是血小板膜受体aIIbb3的结合位点,同时也结合类十二烷酸物质。类十二烷酸包括血栓烷、白三烯、 前列腺环素和前列腺素等4大类物质,具有导致血管收缩、发炎等生物功能,是导致血栓、血管硬 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双功能蛋白不仅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同时也以通过清除类 十二烷酸来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可同时结合血小板膜受体和类十二烷酸的双功能结构域的识别为开 发高效抗血栓药物提供了先导模板(J Biol Chem , 2012, 287: 10967-76)。 此外,该课题组还对蜈蚣毒液活性多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目前世界上的首次报道。他们 首次证明蜈蚣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通道,并含有多种药用候选分子。他们与湖南师范大学梁宋平 教授以及澳大利亚King. F. Glenn教授课题组合作,采用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从传统有毒药用 动物—蜈蚣毒液中识别了30种神经毒素或神经毒类似物,这些神经毒素作用于Na+、K+、Ca2+等离 子通道。该工作首次证明了蜈蚣毒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通道毒素,以及蜈蚣是一类不可忽视的有毒 药用动物。此外,该研究同时挖掘了多种药用候选分子。该结果也揭示了蜈蚣作为非常成功的捕食 性节肢动物(甚至可以捕捉比自己身体大很多的物种,如青蛙、老鼠等)的生存策略及发挥其策略 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Mol Cell Proteomics , 2012, 11: 640-650)。 34 2012年报 A M H D ● 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揭秘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其中药药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华 本草》记述,蜈蚣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 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以及毒物咬伤等的治疗。虽然蜈蚣的药用价值被国 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用蜈蚣配 成的中成药和处方在百余种以 上,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对蜈 蚣药效分子群的识别和相应的药 理学活性解析的研究,使得蜈蚣 蕴含的丰富的天然药用活性物质 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成为有效利 用蜈蚣药用价值和创新药物研发 的重要瓶颈。 张云课题组采用先进的现 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 术和手段,对蜈蚣的药效分子群 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迄今为止最 全面系统的揭秘,新识别了400 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该 课题组进一步与华中科技大学分 3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丁久平课题组合作,揭示了许多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不同的细胞 膜离子通道(包括钠、钾、钙离子通道等)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人类离子通道是产生生物电信号和 胞内钙离子信号的膜蛋白分子,离子通道功能的紊乱可导致人体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种疾病, 是目前药物开发中排名第二的药物靶点。上述研究成果不仅科学地诠释了传统中药蜈蚣的药理药效 学基础,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蜈蚣药用的有效性,也提供了蜈蚣中药材更科学的标准制定、炮制和 应用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同时识别了一些导致过敏、出血等相关副作用的物质,为安全利用蜈蚣药 材提供了有益指导。一大批结构新颖的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发现,也为基于蜈蚣药效成分的现代创新 药物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J Proteome Res , 2012, 11: 306-319)。 ● 新型肽类抗生素体内保护临床耐药菌感染药效学重要进展 感染是目前医院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统计,仅在美国,每 年败血症的发病率为75万人,其中死亡22.5万。抗生素市场总额大约在300亿美元左右,半个世纪以 来没有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新类型抗生素。随着传统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在临床上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耐药菌株,如携带NDM-1质粒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万古霉素致病菌等,目前临 床使用的抗生素对这些耐药菌已无疗效,成为目前特别是今后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在与致病菌变异竞争的过程中,自然界各种来源的抗菌肽目前成为人们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 的希望,但毒性和低下的体内药效成为限制大多数抗菌肽用于临床药物研发的瓶颈。张云课题组在 前期大量抗菌肽研究工作和相关发明专利“爬行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及衍生物及其应用”(专利 号:ZL 2008 1 0058260.9)基础上,建立了临床耐药菌感染动物模型,深入开展了眼镜王蛇毒OHCATH30抗菌肽及衍生物的体内药效学评价,结果表明在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头孢哌酮钠 36 2012年报 A M H D 无效的情况下,OH-CATH30及衍生物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低于毒性剂量10倍以上),对于全身性和 致死性耐药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为新型抗耐药微生物感染药物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 供了坚实的体内药效学基础。 四、平台建设 ● 肿瘤干细胞特异性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平台 肿瘤干细胞是指在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近年来,肿瘤干 细胞被认为是癌症发生、转移和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是癌症治疗的主要靶细胞。若将荧光素酶 基因定点敲入癌症干细胞的分子标记基因nestin 启动子的下游,则可有效地筛选特异杀死癌症干细胞 或者诱导癌症干细胞分化的药物。 赵旭东课题组已设计出识别nestin 基因的Talen核酸酶,活性测定确认其具有良好的序列识别和 切割能力。用于敲入luciferase 基因的同源重组载体已完成。为了将Talen表达载体和同源重组载体引 入肿瘤干细胞同时避免非同源整合至基因组中,已将Talen酶和同源重组序列(含luciferase )分别置 入腺病毒载体中,通过腺病毒感染将基因引入肿瘤干细胞中。目前,他们已经成功包装了整合Talen 和同源重组序列的腺病毒,并证明了该病毒可成功介导肿瘤干细胞发生同源重组。筛选出定点整合 了荧光素酶基因的肿瘤干细胞后将建立基于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筛选平台。 3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科研项目一览表(经费单位:万元) 序号 38 项目/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新增经费 项目/课题 作用 负责人 1 遗忘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973计划 2013-2017 700 徐 林 主持 2 基于蛋白质赖氨酸修饰的肿 瘤标志物鉴定与检测方法 973课题 2013-2017 250 陈策实 主持 3 赖氨酸翻译后修饰及对蛋白 质功能的调控作用 973课题 2013-2018 80 陈勇彬 参与 4 海马脑区局部环路和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B类) 2012-2013 280 徐 林 主持 5 老年痴呆症的脑影像遗传学 关联研究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B类) 2012-2013 160 姚永刚 主持 6 学习与记忆相关脑区之间的 神经网络活动规律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B类) 2012-2013 275 胡新天 主持 7 KLF5在乳腺癌干细胞的角色 及乳腺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和 靶向药物研究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先导 专项 2012-2013 173 陈策实 主持 8 肝炎等重大人类疾病的灵长 类模型研制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重大科学目标导向课题 2012-2016 100 郑永唐 参与 9 艾滋病免疫抑制疗法和根治 策略研究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 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科 技重大专项“十二五” 计划课题 2012-2015 100 郑永唐 参与 10 优化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基 序疫苗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 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科 技重大专项“十二五” 计划课题 2012-2015 60 郑永唐 参与 11 青年千人计划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2-2015 250 陈勇彬 主持 12 青年千人计划 中共中央组织部 2012-2015 200 赵旭东 主持 13 云南省高端人才计划 云南省科技厅 2013-2015 200 赵旭东 主持 14 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 2012-2015 150 陈勇彬 主持 15 非酒精脂肪肝树鼩模型的创 建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 省联合基金项目 2013-2016 200 梁 主持 斌 2012年报 A M H D 项目/课题 作用 负责人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新增经费 16 基于活化针对病毒保守区T细 胞免疫反应的新型艾滋病疫 苗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 省联合基金项目 2013-2016 86 郑永唐 参与 17 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 麻风易感性关联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100 姚永刚 主持 18 猕猴岛叶在阿片类药物奖赏 记忆提取中的作用及其神经 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85 王建红 主持 19 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功能研究 80 陈勇彬 主持 20 应用基因工程小鼠研究转录 因子KLF5在乳腺(癌)干细 胞中的功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80 刘 蓉 主持 21 早期逆境负面效应的逆转-基 于非人灵长类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78 胡新天 主持 22 抑 素 蛋 白(prohibitin)1 调控 蛋白酶激活受体 (proteas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activated receptor)1 内化转 运及降解的功能和机制 70 张 云 主持 23 共感染/超感染在中缅边境注 射吸毒人群HIV-1高度重组中 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70 庞 伟 主持 24 慢性免疫活化在SIVmac感染 猕猴艾滋病模型中的致病机 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60 张高红 主持 25 新的肺癌相关基因MCRS1 异 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浸 润的关系及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70 曹 毅 主持 26 五倍子非单宁抗HIV活性成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研究 24 郑永唐 参与 27 两栖动物镇痛肽odorranaopi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结构与功能研究 24 赖 仞 参与 28 早期逆境与后期抑郁行为-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3 于非人灵长类的研究 16 冯晓丽 主持 29 全沟硬蜱钠通道抑制剂 IPTX-I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 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5 容明强 主持 30 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2型糖 尿病树鼩模型创建初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 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4 吴晓云 主持 3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项目/课题 作用 负责人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新增经费 31 TRIM5α在巨噬细胞极化中 的作用机制及极化对HIV-1 复制的影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3 刘丰亮 主持 32 大蹼铃蟾三叶因子(Bm- TFF2)在对其自身皮肤创伤 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 2013-2016 23 张 勇 主持 33 常染色体显性视神经萎缩患 者OPA1基因突变分析及功 能验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3 张阿梅 主持 34 乳腺癌树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3 夏厚军 主持 35 Symplekin在细胞间黏附及 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3 常 宏 主持 36 组蛋白甲基化酶复合物 COMPASS催化的 H3K4me2, H3K4me3对 果蝇发育调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 2013-2015 21 肖 裕 主持 37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核心组 分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 光”人才培养计划“西 部博士资助项目” 2013-2015 20 张 文 主持 38 人TRIM5及其基因多态性影 响免疫反应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 光”人才培养计划“西 部博士资助项目” 2012-2015 20 刘丰亮 主持 39 染色质高级结构和细胞命运 决定的分子机理 中国科学院院重点部署 项目 2013-2015 110 周巨民 参与 40 中科院特聘研究员 国际人才交流计划 2012-2013 20 周巨民 主持 41 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引进计划 云南省委组织部 2013-2015 100 周巨民 主持 42 抗血栓化学1类新药“牛虻 抗 栓酶”粉针剂的临床前研究 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 计划 2012-2014 100 赖 仞 主持 43 阿尔茨海默病树鼩药物诱导 模型创建 云南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 2012-2015 10 李云龙 主持 44 一个新的泛素连接酶RNFX在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 腺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划面上项目 2012-2015 10 刘 蓉 主持 45 抗HIV工程类抗体研发项目 深圳市生物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 2012-2014 80 郑永唐 参与 40 2012年报 A M H D 药物评价 ★ 受贵州汉方委托,郑永唐课题组2012年7月完成天右金深口服液抗HIV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 受郑州大学委托,郑永唐课题组2012年8月完成FNC抗HIV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 序号 获奖人 获奖类别 1 郑永唐 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 戴正喜 第三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 3 周启心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4 姚永刚 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5 马 亮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6 王 东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7 毕 蕊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8 王 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资助科技创新类 9 陈策实 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国际会议项目 10 刘丰亮、郑永唐、李 洪 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11 夏厚军、张高红、郑永唐 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12 周衍衡、刘丰亮、郑永唐 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新任职 ★ 姚永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12.4-) ★ 姚永刚 《PLoS ONE》Academic Editor(2012.1-) ★ 姚永刚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Receiving Editor(2012.8-) ★ 陈策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评审专家(2012.1-) ★ 陈策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2.10-) ★ 郑永唐 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10-) ★ 郑永唐 科技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2012.5-) ★ 郑永唐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6-) ★ 姚永刚 《动物学研究》主编(2012.8-) 4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 郑永唐 《中国天然药物》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编委(2012.12-) ★ 郑永唐 《病毒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编委(2011.10-) ★ 郑永唐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七届委员会编委(2012.1-) ★ 郑永唐 《国际免疫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编委(2012.7-) ★ 陈策实 《动物学研究》第八届编委会编委(2012.8-) ★梁 《动物学研究》第八届编委会编委(2012.8-) 斌 ★ 郑永唐 河南省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8-) ★ 郑永唐 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2.1-) ★ 郑永唐 云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2.9-) ★ 王睿睿 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2012.1-) 发表论文列表 ◆ 第一单位SCI论文(36篇) Yang C, Chen W, Chen Y, Jiang J. 2012. Smoothened transduces Hedgehog signal by forming a complex with Evc/ Evc2. Cell Res , 22(11): 1593-1604. Yang S, Liu Z, Xiao Y, Li Y, Rong M, Liang S, Zhang Z, Yu H, King GF, Lai R. 2012. Chemical punch packed in venoms makes centipedes excellent predators. Mol Cell Proteomics, 11(9): 640-650. Zhi X, Chen C. 2012. WWP1: a versatile ubiquitin E3 ligase in signaling and diseases. Cell Mol Life Sci , 69(9): 1425-1434. Pang W, Zhang C, Duo L, Zhou YH, Yao ZH, Liu FL, Li H, Tu YQ, Zheng YT. 2012. Extensive and complex HIV-1 recombination between B’, C and CRF01_AE among IDUs in south-east Asia. AIDS , 26(9): 1121. Dai ZX, Zhang GH, Zhang XH, Xia HJ, Li SY, Zheng YT. 2012. The beta2-microglobulin-free heterodimerization of rhesus monkey MHC class I A with its normally spliced variant reduces the ubiquitin-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MHC class I A. J Immunol , 188(5): 2285-2296. Zhang Y, Wang Y, Xiang Y, Lee W. 2012. Prohibitins are involved in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mediated platelet aggregation. J Thromb Haemost , 10(3): 411-418. Zhao D, Zhi X, Zhou Z, Chen C. 2012. TAZ antagonizes the WWP1-mediated KLF5 degradation and promotes breas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umorigenesis. Carcinogenesis , 33(1): 59-67. Zhou Z, Liu R, Chen C. 2012. The WWP1 ubiquitin E3 ligase increases TRAIL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Int J Cancer , 130(7): 1504-1510. Guo H, Zhuang XY, Zhang AM, Zhang W, Yuan Y, Guo L, Yu DD, Liu J, Yang DK, Yao YG. 2012. Presence of mutation m.14484T > C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maternally inherit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but no expression of LHON. BBA-Mol Basis Dis , 1822(10): 1535-1543. Yang X, Lee WH, Zhang Y. 2012. Extremely abundant antimicrobial peptides existed in the skins of nine kinds of Chinese odorous frogs. J Proteome Res, 11(1): 306-319. Liu ZC, Zhang R, Zhao F, Chen ZM, Liu HW, Wang YJ, Jiang P, Zhang Y, Wu Y, Ding JP, Lee WH. 2012. Venomic 42 2012年报 A M H D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Centipede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J Proteome Res , 11(12): 61976212. Wang D, Feng JQ, Li YY, Zhang DF, Li XA, Li QW, Yao YG. 2012. Genetic variants of the MRC1 gene and the IFNG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leprosy in Han Chinese from Southwest China. Hum Genet , 131(7): 1251-1260. Zhi X, Zhao D, Zhou ZM, Liu R, Chen CS. 2012. YAP promotes breas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 partially through stabilizing the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Am J Pathol , 180(6): 2452-2461. Li SA, Lee WH, Zhang Y. 2012. Efficacy of OH-CATH30 and its analogs against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 vitro and in mouse model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 56(6): 3309-3317. Zhou YH, Yao ZH, Liu FL, Li H, Jiang L, Zhu JW, Zheng YT. 2012. High prevalence of HIV, HCV, HBV and co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mong injecting drug users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PLoS ONE , 7(8): e42937 Wang D, Su LY, Zhang AM, Li YY, Li XA, Chen LL, Long H, Yao YG. 2012. 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but not haplogroup, confers a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leprosy in Han Chinese from Southwest China. PLoS ONE , 7(6): e38848. An S, Chen L, Wei JF, Yang X, Ma D, Xu X, He S, Lu J, Lai R. 2012.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new allergens from the venom of Vespa magnifica. PLoS ONE , 7(2): e31920. Guo Y, Xu WW, Song J, Deng W, Liu DQ, Zhang HT. 2012. Intracellular overexpression of HIV-1 Nef impairs differentiation and maturation of monocytic precursors towards dendritic cells. PLoS ONE, 7(7): e40179. Zhang AM, Jia XY, Guo XM, Zhang QJ, Yao YG. 2012.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 m.10680G > A is associated with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in Chinese patients. J Transl Med , 10: 43. Hao X, Yang H, Wei L, Yang S, Zhu W, Ma D, Yu H, Lai R. 2012. Amphibian cathelicidin fills the evolutionary gap of cathelicidin in vertebrate. Amino Acids , 43(2): 677-685. Yang Y, Xiong GJ, Yu DF, Cao J, Wang LP, Xu L, Mao RR. 2012. Acute low-dose melamine affects 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behavior in rats. Toxicol Lett , 214(1): 63-68. Chen Z, Yang X, Liu Z, Zeng L, Lee W, Zhang Y. 2012. Two novel familie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skin secretions of the Chinese torrent frog, Amolops jingdongensis . Biochimie, 94(2): 328-334. Ma JP, Xia HJ, Zhang GH, Han JB, Zhang LG, Zheng YT. 2012. Inhibitory effects of chloroquine on the activa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 SIVmac239-infected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Cell Mol Immunol , 9(5): 410-416. Zhang QY, Zhang M, Cao Y. 2012. Exposure to morphine affects the expression of endocannabinoid receptors and immune functions. J Neuroimmunol , 247(1-2): 52-58. Chang H, Zhang C, Cao Y. 2012. Expres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ymplekin regulates the assembly and function of the epithelial tight junction. Histochem Cell Biol , 137(3): 319-327. Wang Y, Yan H, Yang H, Wei L, Xiao Y, Ye H, Lai R, Liu R. 2012. Proteomics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coupled with pharmacological test reveals the diversity of anti-thrombosis proteins from the medicinal insect, Eupolyphaga sinensis . Insect Biochem Mol Biol , 42(8): 537-544. Zeng L, Sun QY, Jin Y, Zhang Y, Lee WH. 2012.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mplement-depleting factor from king cobra, Ophiophagus hannah . Toxicon, 60(3): 290-301. 4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Lei W, Huang Y, Zhang Y, Yu G, Wan S, Lee W. 2012. The frog trefoil factor Bm-TFF2 activates human platelets via Gq and G12/13 signaling pathway. Toxicon , 59(1): 104-109. Han M, Wang H, Zhang HT, Han Z. 2012. The PDZ protein TIP-1 facilitates cell migration and pulmonary metastasis of human invasive breast cancer cells in athymic mic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422(1): 139-145. Zhang X, Yang LM, Liu GM, Liu YJ, Zheng CB, Lv YJ, Li HZ, Zheng YT. 2012. Potent anti-HIV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a pine cone extract from Pinus yunnanensis . Molecules , 17(6): 6916-6929. Bi R, Zhang AM, Jia X, Zhang Q, Yao YG. 2012.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genome sequence variation of Chinese families with mutation m.3635G > A and Leber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Mol Vis , 18: 3087-3094. Li SY, Xia HJ, Dai ZX, Zhang GH, Fan B, Li MH, Wang RR, Zheng YT. 2012. Dynamics and functions of CD4(+) CD25 (high) regulatory T lymphocytes in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infection with SIVmac239. Arch Virol, 157(5): 961-967. Li Y, Zhang DF, Zhang SW, Zeng Y, Yao YG. 2012. Screening for mutation R882 in the DNMT3A gen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 Int J Hematol , 96(2): 229-233. Xu L, Chen SY, Nie WH, Jiang XL, Yao YG. 2012. Evaluating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Chinese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based on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implication for using tree shrew as an alternative experimental animal to primat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J Genet Genomics , 39(3): 131-137. Xiang Y, Gao Q, Su W, Zeng L, Wang J, Hu Y, Nie W, Ma X, Zhang Y, Lee W. 2012. Establish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immortalization of a fibroblast cell line from the Chinese red belly toad Bombina maxima skin. Cytotechnology , 64(1): 95-105. Huang N, Yang LM, Li XL, Zheng CB, Wang RR, Yang YP, Zheng YT. 2012. Anti-HIV activities of extracts from Puerh tea. Chin J Nat Medicines , 10(5): 347-352. ◆ 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4篇) Liu Y, Zhou QX, Hou YY, Lu B, Yu C, Chen J, Ling QL, Cao J, Chi ZQ, Xu L, Liu JG. 2012. Actin polymerizationdependent increase in synaptic Arc/Arg3.1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is crucial for the expression of aversive memory associated with drug withdrawal. J Neurosci , 32(35): 12005-12017. Hu G, Li X, Zhang X, Li Y, Ma L, Yang LM, Liu G, Li W, Huang J, Shen X, Hu L, Zheng YT, Tang Y. 2012. Discovery of inhibitors to block interactions of HIV-1 integrase with human LEDGF/p75 via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and bioassays. J Med Chem, 55(22): 10108-10117. Han M, Wang H, Zhang HT, Han Z. 2012. Expression of TIP-1 confers radioresistance of malignant glioma cells. PLoS ONE , 7(9): e45402. Yan XW, Liu H, Yang XN, Che QL, Liu R, Yang HL, Liu XH, You DW, Wang AL, Li JX, Lai R. 2012. Bi-functional peptides with both trypsin-inhibitor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re frequent defensive molecules in Ranidae amphibian skins. Amino Acids, 43(1): 309-316. Meng P, Wei L, Yang S, Liu H, Liu R, Lai R. 2012. A novel frog skin peptide containing function to induce muscle relaxation. Biochimie , 94(12): 2508-2513. Yan H, Wei L, He X, Liu H, Yang S, Lai R, Rao D. 2012. A novel myotropic peptide from the skin secretions of the tree frog, Polypedates pingbianensis . Biochimie , 94(8): 1718-1723. Yan JW, Huang N, Li SK, Yang LM, Xing WQ, Zheng YT, Hu YH. 2012.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novel 44 2012年报 A M H D amprenavir-based P1-substituted bi-aryl derivatives as ultra-potent HIV-1 protease inhibitors. Bioorg Med Chem Lett , 22(5): 1976-1979. Guo DL, Zhang XJ, Wang RR, Zhou Y, Li Z, Xu JY, Chen KX, Zheng YT, Liu H. 2012.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of 5,6-dihydroxypyrimidines with anti-HIV activity. Bioorg Med Chem Lett , 22(23): 7114-7118. Yang X, Dong L, Lv L, Yan X, Lai R, Liu R. 2012. A beta-defensin 1-like antimicrobial peptide from the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 Gene , 509(2): 258-262. Yan XW, Zhong J, Liu H, Liu CB, Zhang KY, Lai R. 2012. The cathelicidin-like peptide derived from panda genome is a potential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 492(2): 368-374. Wang JH, Chen YM, Carlson S, Li L, Hu XT, Ma YY. 2012.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orphine and scopolamine, MK801, propanolol on spatial working memory in rhesus monkeys. Neurosci Lett , 523(2): 119-124. Wang Y, Huang N, Yu X, Yang LM, Zhi XY, Zheng YT, Xu H. 2012. Anti HIV-1 agents 6. synthesis and anti-HIV-1 activity of indolyl glyoxamides. Med Chem , 8(5): 831-833. Yang RG, Yang LM, Ke YZ, Huang N, Zhang R, Zheng YT, Xu H. 2012. Synthesis of new 2-(N-Arylsulfonylindol-3yl)-3-aryl-1,3-thiazolidin-4-ones as HIV-1 inhibitors in Vitro. Lett Drug Des Discov , 9(4): 415-420. Fan LL, Huang N, Yang RG, He SZ, Yang LM, Xu H, Zheng YT. 2012. Discovery of 5,6-dihydro-indolo[1,2-a] quinoxaline derivatives as new HIV-1 inhibitors in Vitro. Lett Drug Des Discov , 9(1): 44-47. ◆ 其他SCI论文(26篇) Han J, Kesner P, Metna-Laurent M, Duan TT, Xu L, Georges F, Koehl M, Abrous DN, Mendizabal-Zubiaga J, Grandes P, Liu QS, Bai G, Wang W, Xiong LZ, Ren W, Marsicano G, Zhang X. 2012. Acute cannabinoids impair working memory through astroglial CB1 receptor modulation of hippocampal LTD. Cell , 148(5): 10391050. Wang XB, Hu GQ, Gao XW, Wang Y, Zhang W, Harmon EY, Zhi X, Xu ZP, Lennartz MR, Barroso M, Trebak M, Chen CS, Zhou JL. 2012. The induction of yes-associated protein expression after arterial injury is crucial for smooth muscle phenotypic modulation and neointima formation. Arterioscl Throm Vas , 32(11): 2662-2269. Luo X, Shi YM, Luo RH, Luo SH, Li XN, Wang RR, Li SH, Zheng YT, Du X, Xiao WL, Pu JX, Sun HD. 2012. Schilancitrilactones A-C: three unique nortriterpenoids from Schisandra lancifolia . Org Lett , 14(5): 12861289. Liu J, Wang LD, Sun YB, Li EM, Xu LY, Zhang YP, Yao YG, Kong QP. 2012. Deciphering the signature of selective constraints on cancerous mitochondrial genome. Mol Biol Evol , 29(4): 1255-1261. Zeng LF, Wang Y, Kazemi R, Xu S, Xu ZL, Sanchez TW, Yang LM, Debnath B, Odde S, Xie H. 2012. Repositioning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s for cancer therapeutics: 1, 6-naphthyridine-7-carboxamide as a promising scaffold with drug-like properties. J Med Chem , 55(22): 9492-9509. Kuang YQ, Pang W, Zheng YT, Dupre DJ. 2012. NHERF1 regulates gp120-induced internalization and signaling by CCR5, and HIV-1 production. Eur J Immunol , 42(2): 299-310. Xu XQ, Francischetti IMB, Lai R, Ribeiro JMC, Andersen JF. 2012. Structure of protein having inhibitory disintegrin and leukotriene scavenging functions contained in single domain. J Biol Chem , 287(14): 10967-10976. Subik K, Shu L, Wu C, Liang Q, Hicks D, Boyce B, Schiffhauer L, Chen D, Chen C, Tang P. 2012. The ubiquitin E3 ligase WWP1 increases CXCL12-mediated MDA231 breast cancer cell migration and bone metastasis. 4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Bone , 50(4): 813-823. Wu HB, Li JX, Zhang QZ, Yan XL, Guo LR, Gao XL, Qiu MF, Jiang XG, Lai R, Chen HZ. 2012. A novel small Odorranalectin-bearing cubosomes: preparation, brain delivery and pharmacodynamic study on amyloidbeta(25-35)-treated rats following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Eur J Pharm Biopharm , 80(2): 368-378. He JD, Peng MS, Quang HH, Dang KP, Trieu AV, Wu SF, Jin JQ, Murphy RW, Yao YG, Zhang YP. 2012. Patrilineal perspective on the austronesian diffusion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PLoS ONE , 7(5): e36437. Huang SZ, Zhang XJ, Li XY, Kong LM, Jiang HZ, Ma QY, Liu YQ, Hu JM, Zheng YT, Li Y, Zhou J, Zhao YX. 2012. Daphnane-type diterpene esters with cytotoxic and anti-HIV-1 activities from Daphne acutiloba Rehd. Phytochemistry , 75: 99-107. Ma XD, He QQ, Zhang X, Yang SQ, Yang LM, Gu SX, Zheng YT, Chen FE, Dai HF. 2012. Synthesi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docking studies of N-phenylarylformamide derivatives (PAFAs) as non-nucleoside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 Eur J Med Chem, 58: 504-512. Zhang ZR, Zhu Q, Yao YG, Jiang XS, Du HR, Liu YP.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calpain-3 (CAPN3) gene in chicken. Mol Biol Rep , 39(4): 3517-3521. Liu YY, Liu HL, He YQ, Li SL, Zheng YT, Wang HY, Gong XH. 2012.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association study of CCR5, CXCR4 and SDF-1 in different Chinese ethnic populations. Infect Genet Evol , 12(5): 1072-1078. Liu J, Jia Y, Xu Q, Zheng YT, Zhang C. 2012. Phylodynamics of HIV-1 unique recombinant forms in China-Myanmar border: implication for HIV-1 transmission to Myanmar from Dehong, China. Infect Genet Evol , 12(8): 19441948. He D, Zheng Y, Tam S. 2012. The anti-herpetic activity of trichosanthin via the nuclear factor-kappaB and p53 pathways. Life Sci , 90(17-18): 673-681. Sanz-Soler R, Lorente C, Company B, Sanz L, Juarez P, Perez A, Zhang Y, Jin Y, Chen R, Eble JA, Calvete JJ, Bolas G. 2012. Recombinant expression of mutants of the Frankenstein disintegrin, RTS-ocellatusin. Evidence for the independent origin of RGD and KTS/RTS disintegrins. Toxicon , 60(4): 665-675. Huang SZ, Zhang XJ, Li XY, Jiang HZ, Ma QY, Wang PC, Liu YQ, Hu JM, Zheng YT, Zhou J, Zhao YX. 2012. Phenols with anti-HIV activity from Daphne acutiloba. Planta Med, 78(2): 182-185. Li SF, Di YT, Luo RH, Zheng YT, Wang YH, Fang X, Zhang Y, Li L, He HP, Li SL. 2012. Cycloartane triterpenoids from Cassia occidentalis . Planta Med , 78(8): 821-827. Yin H, Li Y, Zheng Y, Ye X, Zheng L, Li C, Xue Z. 2012. Photoinactivation of cell-fre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by 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Lasers Med Sci , 27(5): 943-950. Li XN, Lei C, Yang LM, Li HM, Huang SX, Du X, Pu JX, Xiao WL, Zheng YT, Sun HD. 2012. Three new arylnaphthalene lignans from Schisandra propinqua var. sinensis. Fitoterapia, 83(1): 249-252. Wu XD, Cheng JT, He J, Zhang XJ, Dong LB, Gong X, Song LD, Zheng YT, Peng LY, Zhao QS. 2012. Benzophenone glycosides and epicatechin derivatives from Malania oleifera . Fitoterapia , 83(6): 1068-1071. Tang CL, Liu YJ, Wang B, Gu GL, Yang LM, Zheng YT, Qian H, Huang WL. 2012.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andrographolide derivatives as potent anti-HIV agents. Arch Pharm , 345(8): 647-656. Chen JC, Xu ZZ, Yang LX, He XY, Chen C, Zhang GH, Zheng YT, Qiu MH. 2012. A new N-containing cucurbitacin from Hemsleya endecaphylla . Chem Nat Compd , 48(4): 591-593. 46 2012年报 A M H D Chen SY, Yao YG, Liu YP. 2012.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ten common farm animals based on mitochondrial 12s Rrna gene polymorphisms. Anim Biotechnol , 23(3): 213-220. Li RX, Xu W, Wang Z, Liang B, Wu JR, Zeng R. 2012. Prote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r and skeletal muscle in the Chinese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Protein Cell , 3(9): 691-700. ◆ 非SCI论文(15篇) Cao Y, Gao HP. 2012. Prevalence and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and lung cancer in Xuanwei city and Fuyuan coun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Front Med , 6: 217-220. Rashed K, Zhang XJ, Luo MT, Zheng YT. 2012. Anti-HIV-1 activity of phenolic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Diospyros lotus fruits. Phytopharmacology , 3(2): 199-207. Xia HJ, Wang CY, Zhang HL, He BL, Jiao JL, Chen CS.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 spontaneous breast tumor in tree shrews (Tupaia belangeri chinenesis ). Zool Res, 33(1): 55-59. 曹光, 刘丰亮, 张高红, 郑永唐. 2012 . 灵长类动物中 TRIMCyp融合基因模式及对逆转录病毒复制的限制作用. 动物学研究, 33(1): 99-107. 陈欢, 王睿睿, 郑永唐. 2012 . 美国 FDA 关于抗 HIV 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标准. 中国药理学通报, 28(10): 1352-1355. 黄宁, 杨柳萌, 王睿睿, 朱海亮, 郑永唐. 2012 . 白藜芦醇衍生物体外抗 HIV-1 活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新药杂志, 21(7): 740-745. 李明利, 田巍威, 高跃东, 郭彦, 黄京飞, 张华堂. 2012. 树鼩干扰素家族的基本构成及分子特征分析. 动物学研 究, 33(1): 67-74. 李盛安, 李文辉, 张云. 2012. 树鼩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及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评价. 动物学研究, 33 (1): 1-6. 田巍威, 高跃东, 郭彦, 黄京飞, 肖昌, 李作生, 张华堂. 2012. 树鼩CD4 全长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动物学研究, 33(1): 60-66. 田巍威, 高跃东, 郭彦, 黄京飞, 肖昌, 李作生, 张华堂. 2012. 树鼩CD127全长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国际免疫学杂志, 35(4): 293-299. 王静, 周启心, 吕龙宝, 徐林, 杨跃雄. 2012. 社会竞争失败病因学的抑郁症树鼩模型. 动物学研究, 33(1): 92-98. 吴绪军, 宗慰, 孙永梅, 胡新天, 马原野, 王建红. 2012. 恒河猕猴吗啡成瘾模型的初步建立.动物学研究, 33(1): 89-91. 邹晓菊, 丁毅弘, 梁斌. 2012. 普洱茶减肥、降脂机制的探讨. 动物学研究, 33(4): 421-426. 朱惠芳, 张远旭, 赵旭东. 2012.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动物学研究, 33(3): 337-342. 朱林, 韩建保, 张喜鹤, 马建平, 吕龙宝, 张高红, 郑永唐. 2012. 人工饲养中国猕猴中SRV、STLV和BV的流行病 学调查. 动物学研究, 33(1): 49-54. 4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授权发明专利 序号 专利号 发明名称 发明人 专利权人 授权公告日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03.21 1 201120303506 人工饲养繁殖树鼩专用笼具 吕龙宝、马玉华 李 贵、邬继文 常云艳、王计平 2 200710066302.9 人源性抗菌肽及其衍生物的 用途 李文辉、张 云 赵 晖、申吉鸿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03.21 3 201010039183.X 模拟老年痴呆病变的非人灵 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杨美凤、胡新天 马原野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04.25 4 201220159329.9 脑部电损毁电极 杨上川、胡新天 姜慧慧、马原野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08.28 5 201220161472.1 微电极推进器 杨上川、胡新天 吴 晶、马原野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09.26 6 201110053657.0 地鳖虫抗血栓酶Eupolytin1 及其基因和应用 赖 仞、杨海龙 王义鹏、肖 瑶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10.03 7 Leber遗传学视神经病变线 201110001713.6 粒体DNA突变G10680A的 快速检测方法 姚永刚、张阿梅 中国科学院昆明 动物研究所 2012.11.23 8 5-甲基-1,3苯二酚或其衍 生物用于制备治疗或预防抑 200710066088.7 郁症的药物或功能食品中的 用途 陈纪军、徐 林 周 俊、吕 俊 毛蓉蓉、田 孟 周启心、张雪梅 沈 勇、江志勇 左爱学 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 明动物研究所 2012.07.12 9 郝小江、郑永唐 三宝木内酯A-D,其药物组 何红平、黄 宁 200010218391.3 谭承建、李春燕 合物,制备方法和应用 邸迎彤、王睿睿 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 明动物研究所 2012.09.18 申请专利 ★ 赖仞、容明强、刘涵。无指盘臭蛙促皮肤修复多肽AH90和CW49的应用。申请号: 201210174272.4(申 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 赖仞、杨仕隆、容明强。少棘蜈蚣多肽毒素omega-SLPTX-Ssm1a的应用。申请号:201210174880.5(申 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 杨上川、吴晶、胡英周、马原野、胡新天。深部硬脑膜穿孔装置。申请号:201210102811.3(申请日 期:2012年8月11日) ★ 杨上川、胡新天、王正波、王文超、马原野。脑微量组织取样器。申请号:201210110829.8(申请日 期:2012年8月29日) 48 2012年报 A M H D ★ 周兆平、郑永唐、易俊波、雷明军、苏庆宁。抗HIV基因工程重组病毒及其制备方法及抗HIV基因工程药 物。申请号:CN201210166678.8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6日) ★ 赖仞、杨仕隆、容明强。少棘蜈蚣多肽毒素mu-SLPTX-Ssm6a及其基因和应用。申请号:201210453532.1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3日) ★ 赖仞、容明强、杨仕隆、肖瑶、康迪。少棘蜈蚣多肽毒素kappa-SLPTX-Ssm4a及其基因和应用。申请号: 201210509418.6(申请日期:2012年12月4日) ★ 赖仞、容明强。多肽GH27在制备预防及治疗山羊腹泻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201210534909.6(申请日 期: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李建云。多肽DM29在制备增加山羊天然免疫功能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 201210535362.1(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多肽CA19在制备山羊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1210535264.8(申请日期: 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李建云。小分子多肽CW14在制备山羊抗菌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201210533946.5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调节肽GM21在制备调节山羊免疫功能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201210533879.7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多肽DZ24在制备治疗山羊细菌或真菌性炎症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201210533839.2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山羊抗菌肽GC41的应用。申请号:201210534979.1(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2日) ★ 赖仞、容明强。多肽GC25在制备治疗抗感染药物中的应用。申请号:201210534951.8(申请日期:2012 年12月12日) 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一览表 序号 会议名称 会议类别 会议日期 参加人数 1 昆明秀丽线虫学术研讨会 国内 2012.08.03-08.05 28 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 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学术研讨会 国内 2012.08.16-08.17 26 3 第一届中国乳腺癌干细胞高峰论坛 国内 2012.10.11-10.14 105 4 第一届灵长类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 国内 2012.11.30-12.02 225 5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 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国内 2012.12.01 20 6 基于生物生存策略的生物资源发掘青年科学家论坛 国内 2012.12.22 25 4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特邀报告 [1]如何写好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陈策实,昆明动物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交流会(昆明, 2012.2.16) [2]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美国纽约州卫生部Wadsworth中心 (Albany,2012.3.27) [3]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美国St Juda儿童研究医院 (Memphis,2012.3.30) [4]Non-lens betagamma-crystallin and trefoil factor complex triggers innate immunity by activating NLRP3 inflmmasome,向阳,2012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成都,2012.4.14) [5]蛋白泛素连接酶在乳腺癌的遗传畸变与靶向治疗,刘蓉,中国青年遗传学论坛(昆明,2012.6.8) [6]环境因素与滇东北地区肺癌DNA甲基化的关系研究,常宏,中国环境及职业暴露与肺癌基因组研究协 作组第二次会议(北京,2012. 6. 9-10) [7]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lung cancer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曹毅,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学 院(香港,2012. 6. 21) [8]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赖仞,2012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成都,201.8.24-26) [9]E3 ubiquitin ligases and cancer targeted therapy,陈策实,西安交大医学院(西安,2012.8.28) [10]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第四军医大学(西安,2012.8.27) [11]抗HIV药物和艾滋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郑永唐,河南中医学院(郑州,2012.9. 6) [12]An evolutionary decipherment of mtDNA haplogroup effect on diseases in Han Chinese,姚永刚, The 1st meeting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nese populations (GDCP)(上海,2012.9.8-9.10) [13]E3 ubiquitin ligases and breast cancer,陈策实,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2012.9.16) [14]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 江西南昌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南昌, 2012.9.19) [15]牛虻抗血栓多肽结构与功能,赖仞,北京大学-拜尔医药保健新药研发及转化研究论坛(北京,2012.10.31) [16]Mifepristone suppresses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via down-regulating KLF5 expression,陈策实,冷泉港核受体与疾病会议(New York,2012.11.2) [17]Decreased mti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in hippocampus and peripheral blood during opitate addiction is medicated by autophagy and can be salvaged by melatonin,姚永刚,第9届亚洲线粒 体研究与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5届中国线粒体2012学术会(北京,2012.11.2-11.5) [18]抗氧化多肽组学-新型抗氧化系统,赖仞,Innovations for green and healthy living, ageing and anti- aging(香港,2012.11.13-16) [19]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和挑战,姚永刚,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昆明, 2012.11.30-12.01) [20]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广西医科大学(南宁,2012.12.4) 50 2012年报 A M H D 参加学术会议一览表 序号 时间 会议名称 地点 参加人员 1 2012.02.18 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 昆明 郑永唐、王睿睿 2 2012.03.03-03.06 KIZ/CUHK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 验室联合年会 香港 徐 3 2012.03.18-03.23 Ubiquitin signaling/NF-B signaling and biology: from bench to bedside 加拿大 陈策实 4 2012.03.25-03.27 973计划项目和中科院重大项目联合学术年会 武汉 郑永唐 5 2012.03.31-04.04 AACR 2012 annual meeting 美国 陈策实、赵旭东 6 2012.03.31-04.05 Keystone symposia on eukaryotic transcription 美国 周巨民 7 2012.04.06-04.08 2012年脂质代谢与器官损害国际学术研讨会 成都 吴晓云 8 2012.04.11-04.13 第四届干细胞年会春季会议 杭州 王 9 2012.04.14-04.16 第四届中国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国际研讨会 上海 李文辉 10 2012.05.18-05.20 第五届世界癌症大会 北京 陈策实、王春艳、 陈 曦、秦君英、 时培果、刘 蓉 11 2012.05.21 2012第四届小动物分子影像学技术进展及应 用研讨会 北京 陈策实 12 2012.05.25-05.26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 实验室暨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 理重点实验室2012年学术交流会 昆明 陈策实、赵旭东、 周巨民、徐 林、 张 云等13人 13 2012.06.07-06.10 中国青年遗传学论坛 昆明 刘 蓉 14 2012.06.09-06.10 中国环境及职业暴露与肺癌基因组研究协作 组第二次会议 北京 曹 毅、常 15 2012.06.16 感染与免疫暨抗病毒治疗西安论坛 西安 郑永唐 16 2012.06.18-06.20 中国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与合作大会 南京 郑永唐 17 2012.06.22-06.25 第14届国际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会 上海 张华堂、王文举、 王 超、李明利 18 2012.07.02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 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北京 郑永唐、杨柳萌、 王睿睿 林、郑永唐 路 宏 5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序号 时间 19 2012.07.29-07.31 20 2012.08.03-08.05 52 会议名称 地点 参加人员 大连国际肿瘤前沿论坛 大连 陈策实、夏厚军、 时培果、刘 蓉 昆明秀丽线虫学术研讨会 昆明 梁 斌课题组全体 工作人员和研究生 21 2012.08.19-08.20 第五届灵长类生物医学国际研讨会 昆明 庞 伟、胡新天、 冯晓丽、王正波、 毛 羽 22 2012.08.24-08.26 2012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 成都 张 梁 23 2012.09.13-09.15 第九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 床分会 杭州 余大富、柴安平、 贾云芳、熊贵静 24 2012.09.14-09.18 第二届北美华人生命科学协会德洲分会国际 会议 南京 陈策实、王泽华、 孔燕杰 25 2012.09.20-09.23 第二届国际神经高峰论坛 沈阳 王正波 26 2012.09.21-09.26 第11届中国生理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南京 胡新天 27 2012.09.23-09.25 第九届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丽江 曹 28 2012.09.27-10.01 Dynamic organization of nuclear function 美国 周巨民 29 2012.09.28 云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 大会 昆明 郑永唐 云、赖 斌、向 仞、 阳 毅 30 2012.10.11-10.14 第一届中国乳腺癌干细胞高峰论坛 昆明 郑永唐、张 云、 曹 毅、李文辉、 陈策实课题组全体 工作人员和研究生 31 2012.10.14 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代表大会 北京 郑永唐 32 2012.10.18-10.21 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重庆 郑永唐、杨柳萌、 赵旭东、徐雯雯、 张华堂等12人 33 2012.10.20-10.22 第一届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 西安 陈勇彬 34 2012.10.22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首届华人科学家 医学高峰论坛 上海 陈策实 35 2012.10.26-10.28 Hippo团队2012年学术交流会 北京 陈勇彬、陈策实、 王春艳、时培果、 刘 蓉、李富兵 36 2012.10.29-11.03 冷泉港核受体与疾病会议 美国 陈策实 37 2012.10.31 北京大学-拜尔医药保健新药研发及转化研 究论坛 北京 赖 仞 2012年报 A M H D 序号 时间 会议名称 地点 参加人员 38 2012.11.02-11.05 第9届亚洲线粒体研究与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 5届中国线粒体2012学术会 北京 姚永刚、毕 蕊、 冯月梅、苏凌燕、 王慧珍 39 2012.11.13-11.16 Innovations for green and healthy living 香港 赖 40 2012.11.18-11.20 Plasticity in the basal ganglia: dopamine and beyond 北京 周启心、贾云芳、 徐 林 41 2012.11.30-12.01 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 昆明 姚永刚、张阿梅、 王 东、马 亮、 胡秋香、冯家祺 42 2012.11.30-12.02 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 昆明 实验室全体PI及部 分研究生 43 2012.12.12-12.15 香山科学会议“进化、肿瘤和个体化医疗” 学术研讨会 北京 陈策实、赵旭东 仞 合作交流与人员访问 [1]2012年2月19-20日,刘阳教授(University of Michigan Health System)、苏立山教授(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和张立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访问了郑永 唐实验室。访问期间,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和在建的“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 全灵长类实验中心”,并与实验室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2]2012年2月25-28日,郑永唐研究员和王睿睿副研究员应邀访问了郑州大学和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 院艾滋病研究所,与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座谈。 [3]2012年3月3-6日,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徐林研究员和郑永唐研究员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期 间,双方介绍了各自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科研发展情况和研究现状,并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 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的发展现状、研究成果与未来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与 讨论。 [4]2012年5月22-26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美国贝勒医学院Li Yi副教授访问了昆明动物所,并做了题 为“乳腺癌起始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 [5]2012年5月25日,范德比尔特大学龙继蓉博士访问姚永刚实验室,并为全所师生作了题为“Genetic epidemiology study of breast cancer in Asia”的学术报告。 [6]2012年6月2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 学钟毅教授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孙坚原研究员访问徐林实验室,他们分 别为全所师生做了题为“记忆与遗忘”和“Vesicle release, retrieve and recycle at the calyx of held synapse”的学术报告。 [7]2012年6月4-5日,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副校长郑振耀教授、生物医学学院院长陈伟仪教 授、中医中药研究所冯国培教授等一行9人访问了昆明动物所。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林研究员、副主任郑 永唐研究员以及相关合作领域的科研人员与代表团一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座谈。 [8]2012年6月6-7日,澳大利亚再生医学研究所Julian Heng博士访问了赵旭东实验室,并为昆明动物所师 生作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cerebral cortical development in mice”的学术报告。 5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9]2012年6月7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周军教授访问了陈策实实验室,并为昆明动物所师生作了题为 “发育和疾病的细胞骨架基础”的学术报告。 [10]2012年6月20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病童医院Sanjay K. Sigh博士访问了赵旭东实验室,并为昆明动物 所师生作了题为“A novel microRNA based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glioblastoma stem cell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的学术报告。 [11]2012年6月20日,意大利摩德纳•雷焦•艾米利亚大学Domenico D'Arca博士访问了赵旭东实验室。 [12]2012年6月28日,美国德州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蒋进教授访问了陈勇 彬实验室,并作了题为“Dissecting cancer pathways using model organisms: from Hedgehog to Hippo”的学术报告。 [13]2012年6月29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袁卫民教授来昆明动物所进行 了交流并作了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and viral modulation of CD1/NKT antigen presentation pathway”的学术报告。 [14]2012年7月6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杨英姿博士访问了陈勇彬实验室,并作了题为“Wnt signaling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的学术报告。 [15]2012年7月31日,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凌飞研究员访问了郑永唐实验室,并作了题为 “食蟹猴与中国恒河猴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MHC及TRIM5抑制HIV/SIV复制的机制研究带来了契机”的 学术报告。 [16]2012年8月9-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诊断中心张弛宇研究员访问了郑永唐实验室, 并就相关合作研究进行了讨论。 [17]2012年8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少兵访问了梁斌实验室,为实验室全体师生讲解了脂滴的研究 进展。 [18]2012年8月16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 副主任邢金良教授到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做了题为“Mitochondrial genome instability and tumorigenesis”的学术报告。 [19]2012年8月22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学系张遐教授以及美国Emory University教 授、中国科学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李晓江教授访问了徐林实验室,并分别为全所师生做了题为“Glia and memory”和“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的报告。 [20]2012年8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邵鹏柱(P.C. Shaw)教授访问了郑永唐实验室,与实 验室相关人员讨论了RFCID/HHSRF合作项目的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21]2012年8月28日,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向世华教授访问了郑永唐实验室并作了“HIV-1 gp120 V3-loop and envelope trimer stabilization”的学术报告。向世华教授还参观了分子免疫药理学 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并就拟开展的合作研究与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了讨论。 [22]2012年8月31日,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洪主任医师和艾滋病亚洲区域项目云南项目主管朵林先 生访问了郑永唐实验室,分别做了“HIV新发感染率在艾滋病防制中的作用”和“边境高危人群艾滋病 流行现状”的学术报告,并就拟开展的合作研究与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了讨论。 [23]2012年9月5-7日,郑永唐研究员应邀访问了河南中医学院并做了“抗HIV药物和艾滋病灵长类动物模 型研究”的学术报告。 [24]2012年9月13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院长助理、科学研究部主任徐建青研究员访问了郑永唐 实验室,并作了“AIDS vaccine development”的学术报告。 54 2012年报 A M H D [25]2012年9月14日,山西医科大学崔永萍教授访问了陈策实实验室,并为昆明动物所师生作了题为“恶 性肿瘤癌变机理研究”的学术报告。 [26]2012年9月20日,美国Dart Neuroscience LLC 的Executive Vice President、R&D的Tim Tully博士访问 了徐林实验室,并做了题为“Augmented cognitive training”的学术报告。 [27]2012年9月23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相国来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 流,并做了题为“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学术报告。 [28]2012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Cell Research》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党生 博士访问了陈勇彬实验室,并作了题为“How to publish high profile journal: tips and case studies” 的学术报告。 [29]2012年9月25日,美国George Mason大学研究助理教授郭佳博士访问了郑永唐实验室并作了题为 “Role of actin dynamics in HIV infection of memory and naive CD4 T cells”的学术报告。 [30]2012年10月15-11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Nigel Fraser教授作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访 问了周巨民实验室。在访问期间, Nigel Fraser教授作了题为“Herpes simplex virus: lytic, latent and therapeutic infections”的学术报告以及“Fundamental virology, an introduction”等免疫学专题报 告。 [31]2012年10月22日,广西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张健访问了陈策实实验室,并作了题为“肿瘤微环境与恶性 肿瘤发生、浸润与转移”的学术报告。 [32]2012年10月24日,美国希望之城癌症研究中心Man Lun Richard Yip博士访问了陈勇彬实验室,并作 了题为“In search of biologically active chemical probe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的学术报 告。 [33]2012年11月2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外科宗康拉研究员访问了张华堂实验室,并为昆明动物所师生作 了题为“肿瘤免疫的历史与现实”的学术报告。 [34]2012年11月5日,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郭磊博士应邀访问了周巨民实验室,并为全体师生做了题为 “Study of in vivo transcription repression by HSV1 ICP22”的学术报告。 [35]2012年11月5-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春福教授访问了周巨民实验室,参与了实验 室4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并为昆明动物所师生作了题为“HSV-1 serine/threonine kinase US3 hyperphosphorylates IRF3 and inhibitsthe IFN-β production”的学术报告。 [36]2012年11月7日,美国克罗拉多大学教授韩珉访问了梁斌实验室,并与实验室全体人员探讨了如何做 研究等相关问题。 [37]2012年11月10日,应姚永刚研究员邀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David Chan教授来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 流,并做了题为“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mitochondrial dynamics”的学术报告。 [38]2012年12月4-6日,应赵旭东研究员邀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邹方东教授访问了实验室。 [39]2012年12月23日,应陈策实研究员的邀请,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 Irvine)药物药理研究室副教 授,泌尿科终身副教授资晓林博士至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流,做了题为“Secreted Wnt antagonists and bevacizumab resistance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therapy” 的学术报告。 5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学术论坛一览表 序号 时间 报告名称 1 2012.03.29 2 56 报告人 导师 Thomsen-friedenreich (TF, CD176) 介导的白血病免 疫治疗研究 易 濒 曹 毅 2012.03.29 肺癌消减杂交文库的建立与筛选:新的肺癌相关基因 ERGIC3 的表达与功能 吴明松 曹 毅 3 2012.05.31 The weight-cutting mechanisms of Pu-erh tea in C. elegans 丁毅弘 梁 斌 4 2012.05.31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function study of lipid metabolic genes in C. elegans 张玉茹 梁 斌 5 2012.06.28 B94在乳腺癌中的功能 贾 琳 陈策实 6 2012.06.28 Identification of KLF5 deubiquitinases 秦君英 陈策实 7 2012.07.30 视觉注意对听觉诱发的P50感觉门控影响 胡英周 胡新天 8 2012.07.30 季节性情感紊乱的非人灵长类模型 秦冬冬 胡新天 9 2012.08.30 MicroRNA expression signature in HIV-1 resistant CD4+T cells induced by CD3/CD28 costimulation 徐雯雯 张华堂 10 2012.08.30 女性生殖道粘膜疫苗递送系统新的体外评价模式和判 定指标研究 宋 张华堂 11 2012.09.28 Addiction memory 贾云芳 徐 林 12 2012.09.28 早期应激对成年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易感性 及传代的研究” 杨 徐 林 13 2012.12.21 Association of human TRIM5α and APOBEC3G expression levels with susceptibility to HIV-1 朱家武 郑永唐 14 2012.12.21 Transcriptome-wide analysis of non-model species ( B. maxima and S. subspinipes dehaani ) 赵 峰 张 15 2012.12.21 树鼩RLR信号通路功能研究初探 许 凌 姚永刚 杰 媛 云 2012年报 A M H D 毕业研究生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学位 1 朱颙颙 博士 徐 林 2012.05 2 黄 宁 博士 郑永唐 2012.05 3 张 旋 博士 郑永唐 2012.11 4 王严戒 博士 张 云 2012.11 5 李盛安 博士 张 云 2012.11 6 刘子超 博士 张 云 2012.11 7 张 文 博士 姚永刚 2012.05 8 王 东 博士 姚永刚 2012.11 9 武 静 博士 赖 仞 2012.01 10 刘存宝 博士 赖 仞 2012.05 11 安 输 博士 赖 仞 2012.10 12 易 濒 博士 曹 毅 2012.05 13 张虹雨 博士 曹 毅 2012.05 14 袁 强 硕士 徐 林 2012.05 15 刘亚娟 硕士 郑永唐 2012.05 16 杨 洋 硕士 张 云 2012.11 17 龚 伟 硕士 姚永刚 2012.10 18 杨雪宁 硕士 赖 仞 2012.05 19 董 丽 硕士 赖 仞 2012.05 20 张云东 硕士 曹 毅 2012.10 21 李 硕士 梁 斌 2012.10 娟 导师姓名 毕业时间 5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在读研究生及博士后一览表 序号 硕士生 博士生 林 单丽丽、许新丽、丁泽阳、 于成龙、郭 昊、李津南、 李莹超、唐研平 谭继伟、杨 媛、段婷婷、 井 亮、余大富、熊贵静、 贾云芳、周 恒、王 静、 柴安平、甘 平 2 郑永唐 母 丹、雷爱华、陈 欢、 郑宏毅、陈 鑫、张明旭、 陆翠林、罗梦婷、张晓亮、 张琳萄、崔雪青、吴润东 朱 林、张兴杰、姚志红、 周衍衡、朱家武、张喜鹤、 田仁荣 3 张 云 严 刘 江 萍、杜廷义、赵 郭小龙、杨新旺 王 滢、刘 涵、木丽仙、 唐 璟、张治业、郝 雪、 杨仕隆 1 58 导师 徐 超、王 杰、张 宣、周凯丰、 悦 博士后 张 晨 杨 淬 锋、 4 赖 仞 肖 瑶、刘 杰、张美玲、 康 迪、龙承波、申传斌、 段自磊 5 曹 毅 张 哲、张葵东、周可成、 林清海、刘江南 吴明松、刘敏霞、张 蒋成兰 6 张华堂 李明利、宋 徐雯雯 7 姚永刚 范 宇、冯家祺、苏凌燕、 胡秋香、王慧珍、吕 莉、 郭洪照、李 晓 冯月梅、马 毕 蕊、许 8 梁 张林强、廖莎莎、姜 刁志清 王海臻、谢苍桑、张静静 张玉茹 9 陈策实 杜成志、陈 曦、时培果、 李富兵、葛广哲 贾 琳、王春艳、吴 秦君英 王泽华 10 赵旭东 周 代 孙 11 周巨民 李 欣、高海霞、杨 张秋平、胡本霞 睿、 郎丰超、杨德英、李丽红、 李卓然 12 胡新天 朱小庆、黄柏慧、储训训、 郑 娜 胡英周、秦冬冬、杨美凤、 李 浩、林 海 13 陈勇彬 叶臣君 斌 杰、刘晓亮 雪、 霞、郭 颖、童耀辉、 智、刘婷婷 彬、涂 晨、 王文举 亮、刘小红、 凌、张登峰 静、 秋 郭 皓 程道梅 AMH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教场东路32号 邮编:650223 电话:0871-65197869 传真:0871-65197869 网址:www.amh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