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苏教高函〔2018〕36号.pdf

状态中失态╮31 页 554.353 KB下载文档
苏教高函〔2018〕36号.pdf苏教高函〔2018〕36号.pdf苏教高函〔2018〕36号.pdf苏教高函〔2018〕36号.pdf苏教高函〔2018〕36号.pdf苏教高函〔2018〕36号.pdf
当前文档共3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苏教高函〔2018〕36号.pdf

苏教高函〔2018〕36 号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18 年高等学校 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根据《“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要 求,2018 年将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现将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立项范围与数量 (一)立项范围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为 2012 年 1 月 1 日之后(由出版社 正式出版,以版权页的出版日期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 用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 2020 年 10 月 31 日前实现再版。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 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 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的教材;适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 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 践教学的教材;开发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的教材。教材能在 —1— 2019 年 10 月 31 日前实现出版。 (二)立项数量 遴选总量为 500 部左右,其中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的数量根 据申报情况确定。 二、申报要求 各高校依据限额申报,限额为本校专任教师数(以《江苏省 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2016 年末数据为准)的 0.4%,且本科 高校不超过 10 部,高职高专院校不超过 4 部(详见附件 5)。除 限额外,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每个专业可额外申报 1 部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教材;各高校可额外申报 1 部创新创业教 育类教材。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可申报 20 部。其他学会、研究会不安排申报。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安排限额用于申报修订教材和(或)新编教材。 三、申报材料 (一)修订教材 1.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申报汇总表》 (附件 2-1)1 式 2 份。 2.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申报表》 (附 件 3-1)1 式 5 份。教材的使用情况证明、获奖证书复印件等请 附在申报表后,无须另作附件。 3.修订计划书(包括修订原因、完整的修订方案等),1 式 5 份。 4.教材样书(如有教辅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请一并提 —2— 供)2 套。 上述材料 1、2、3 请同时提交电子文件。 (二)新编教材 1.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申报汇总表》 (附件 2-2)1 式 2 份。 2.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申报表》 (附 件 3-2)1 式 5 份。 3.工作方案(包括编写队伍、编辑力量、经费保障、出版、 发行、服务及培训等内容)1 式 5 份; 4.编写提纲和教材样稿,1 式 2 份。 上述材料 1、2、3 请同时提交电子文件。 四、其他 请各校于 2018 年 11 月 2 日前将书面材料报送或寄送至省高 等教育学会(地址:北京西路 15-2 号 1 号楼 112 室,邮编: 210024),有关电子文件同时发至邮箱:jsjpjc@126.com。申报工 作的有关文件、表格可从江苏教育门户网站下载。联系人:黄榕、 徐冰,联系电话:025-83302566、83335558。 附件:1.“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实施方案 2.“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汇总表 (含修订、新编) 3.“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表 (含修订、新编) —3— 附件 1 “十 十三五”江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提升高等学校教 材质量,充分发挥优秀教材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不 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重 点教材(以下简称“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 如下。 一、总体目标 省重点教材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学布局、分类建 设、重点引领、共建共享”为导向,遵循“选优、选精、选特、选 新”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高等教育的优势,调动高校高水平教 师参与,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整合国内出版社优 质教材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代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的优 秀教材,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二、建设要求 1.教材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 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反映人才培养模式 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 经教学实践检验效果显著,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2.本科教材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 —5— 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 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高职高专教材能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 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 3.教材以学生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 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富有特色,能够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实际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广泛好评,有效提高教 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材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 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积极开发补充性、更 新性和延伸性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 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以及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多种 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备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 5.教材主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 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阅历;教材编写团队结构合理、实力较强; 高职高专教材主编应有企业实践经验,作者队伍应吸收行业企业 人员参加。 6.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规范,语言流畅; 图表准确,配合恰当;计量单位符合标准;装帧设计大方美观, 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印刷质量好,墨色均匀,校对差错率低。 三、教材类型 省重点教材分为修订教材和新编教材。 1.修订教材:出版时间不超过 6 年(从立项当年的 1 月 1 —6— 日计算,以版权页的出版时间为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使用 效果好的各种形式教材。教材有修订计划,能在立项后 2 年内实 现再版(以下统称为出版) 。 2.新编教材:反映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内 容创新、富有特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 学急需、填补学科专业空白的教材;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 学科的教材;体现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教材和实习实训类教材; 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双语教学(全 英文授课)的教材。立项后 1 年内由正规出版社正式出版。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不在省重点 教材遴选范围内。 四、遴选办法 1.2016 年-2020 年,省教育厅每年组织一次省重点教材遴 选立项工作,由各高校及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 员会依据限额择优申报。 2.申报省重点教材,应填写《“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 点教材申报表》。修订教材需提供教材样书和修订计划书(包括 修订原因、修订方案等);新编教材需提供编写提纲及样稿、工 作方案(包括编写队伍、编辑力量、经费保障、出版、发行、服 务及培训等内容)和论证报告(由出版单位出具)。 3.高校申报教材须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或第一编著者, 同一主编、同一课程、不同出版单位的教材不可重复申报。同一 课程的分册教材(如上、中、下册,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 —7— 非独立实训教材等)应合并申报。 4.在申报的基础上,省高等教育学会将组织专家评议、评 委会审议、网上公示,经省教育厅审定后产生当年的江苏省高等 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名单。 五、建设管理 1.省教育厅委托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省重点教材的立项建 设评审和出版教材审定工作。 2.立项建设教材在定稿后、正式出版前,经所在高校向省高 等教育学会提出书面申请,由学会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审定,审 定通过后正式确定为省重点教材。每年集中公布一次审定通过并 出版的重点教材名单,出版时间依据实际立项时间确定,以学校 报送备案为准。 3.教材出版时须在封面标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字 样,并在出版后及时报送教材样书至省高等教育学会备案。 4.各高等学校要将教材建设纳入学校“十三五”内涵建设的总 体规划之中,完善教材管理制度,健全教材评价机制,加大对省 重点教材的支持力度,确保立项教材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5. 为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省教育厅将按年度统计各高 校使用省重点教材的情况,并将其作为省重点教材后继申报与建 设的重要参考。 —8— 附件 2-1 “十 十三五”江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申报汇总表 申报学校(章) 填表人: 序 号 申报教材名称 联系电话: 主编姓名 职称 联系电话 教材适 用类型 手机: 所属专业分类代码及名称 门类 代码 门类 名称 二级类 代码 二级类 名称 版次 标准 书号 出版 社 备注 填表说明:1.本表由学校统一填写,内容和《“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表》一致,申报时交打印的文字资料和电子文档。 2.专业分类代码及名称请按所属层次填写门类、二级类代码和名称,如:07 理学 0712 统计学类;59 电子信息大类 5902 电子 信息类。详见附件 4。 3.教材适用类型只能选择“本科”或“高职高专”中的 1 种填报。 4.版次填写格式为“ 年 月 日第 版”,标准书号以 ISBN 打头。 5.申报品牌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教材和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须在备注中分别标明“品牌专业”“创新创业”。 —9— 附件 2-2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申报汇总表 申报学校(盖章): 填表人: 序 号 申报教材名称 联系电话: 主编姓名 职称 联系电话 教材适 用类型 手机: 所属专业分类代码及名称 门类 代码 门类 名称 二级类 代码 二级类 名称 拟出版 单位 拟出版 时间 备注 填表说明:1.本表由学校统一填写,内容和《“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申报表》一致,申报时交打印的文字资料和电子文档。 2.专业分类代码及名称请按所属层次填写门类、二级类代码和名称,如:07 理学 0712 统计学类;59 电子信息大类 5902 电子 信息类。详见附件 4。 3.教材适用类型只能选择“本科”或“高职高专”中的 1 种填报。 4.申报品牌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教材和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须在备注中分别标明“品牌专业”“创新创业”。 —10— 附件 3-1 编号 “十 十三五”江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修订) 申 报 表 申 报 学 校 教 材 名 称 主 编 姓 名 适 用 类 型 所属专业分类代码与名称 出 版 社 申 报 日 期 江苏省教育厅制 —11— 填 写 要 求 一、本表用 A4 纸张双面打印填报,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 他封面。 二、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 容的真实性负责。 三、封面中编号栏请勿填写。 四、封面中教材适用类型只能选择“本科”或“高职高专”中的 1 种填报。 五、封面中教材所属专业分类代码与名称的填写请参照附件 4。 六、教材使用情况证明、获奖证书复印件等请附在申报表后, 无须另作附件。 —12— 教材情况 教材名称 ISBN 号 主编姓名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教材形式 版 已印刷次数 与总册数 次 □文字 □文字+电子 适用的学科门类 适 用 范 适用的专业类 适用课程 □公共课程 □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品牌专业核心课程 围* 适用对象 本 □本科生 □专科生 使用课程名称 校 使 用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其他 使用时间 课内学时 使用人数 使用次数 情 况 奖项名称 等级 颁奖单位 获奖时间 获奖情况 注:*“适用范围”栏内的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以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13— 编者简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职务 所在院系 最终学历 学位 联系电话 主要教学、科研经历 主 编 或 第 一 编 者 情 况 曾获教学、科研主要奖励情况 参 姓 名 编 人 员 情 况 —14— 年 龄 职称 工 作 单 位 职务 承担编写的任务 教材简介 本教材的改革思路、主要特色与创新 (需与已出版的同类代表性教材比较) 教材基础及使用情况(包括教学的优点及不足、使用效果、使用学校及使用范围等) —15— 修订计划书概要 —16— 院 (系) 评价 意见 校教 材建 设委 员会 意见 学校 推荐 意见 学校(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校(院长)签字: 年 月 日 —17— 附件 3-2 编号 “十 十三五”江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 申 报 表 申 报 学 校 教 材 名 称 主 编 姓 名 适 用 类 型 所属专业分类代码与名称 申 报 日 期 江苏省教育厅制 —18— 填 写 要 求 一、本表用 A4 纸张双面打印填报,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 封面。 二、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 容的真实性负责。 三、封面中编号栏请勿填写。 四、封面中教材适用类型只能选择“本科”或“高职高专”中的 1 种填报。 五、封面中教材所属专业分类代码与名称的填写请参照附件 4。 六、“教材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七、有关证明材料请附在申报表后,无须另作附件。 —19— 教材情况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拟出版单位 计划出版时间 教材形式 □文字 □文字+电子 适用的学科门类 适 适用的专业类 用 范 □公共课程 □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课程 □专业课程 □品牌专业核心课程 围* 适用对象 主 编 或 □本科生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职务 所在院系 最终学历 学位 联系电话 □专科生 主要教学、科研经历 第 一 编 者 曾获教学、科研主要奖励情况 情 况 参 编 姓 名 年 龄 职称 工 作 单 位 职务 承担编写的任务 人 员 情 况 注:*“适用范围”栏内的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以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20— 教材简介 本教材的新编依据、改革思路、主要特色与创新 (需说明填补的空白、或与已出版的同类代表性教材比较) 原自编教材使用情况(包括教学使用效果、使用学校及使用范围等) —21— 工作方案概要 —22— 论证报告(由拟出版单位出具) 出版社盖章 年 月 日 —23— 院 (系) 评价 意见 校教 材建 设委 员会 意见 学校 推荐 意见 —24— 学校(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校(院长)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 4 专业分类参考目录(本科) 门 类 二级类 0807 电子信息类 0808 自动化类 0101 哲学类 01 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经济学类 0809 计算机类 0202 财政学类 0810 土木类 0203 金融学类 0811 水利类 0204 经济与贸易类 0812 测绘类 0301 法学类 0813 化工与制药类 0302 政治学类 0814 地质类 0303 社会学类 0815 矿业类 0304 民族学类 0816 纺织类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817 轻工类 0306 公安学类 0818 交通运输类 04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类 0819 海洋工程类 0402 体育学类 0820 航空航天类 0501 中国语言文学类 0821 兵器类 0502 外国语言文学类 0822 核工程类 0503 新闻传播学类 0823 农业工程类 03 法学 05 文学 0824 林业工程类 06 历史学 0601 历史学类 0701 数学类 07 理学 0702 物理学类 0826 生物医学工程类 0703 化学类 082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704 天文学类 0828 建筑类 0705 地理科学类 0829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0706 大气科学类 0830 生物工程类 0707 海洋科学类 0831 公安技术类 0708 地球物理学类 08 工学 082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09 农学 0901 植物生产类 0709 地质学类 0902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0710 生物科学类 0903 动物生产类 0711 心理学类 0904 动物医学类 0712 统计学类 0905 林学类 0801 力学类 0906 水产类 0802 机械类 0907 草学类 0803 仪器类 10 医学 1001 基础医学类 0804 材料类 1002 临床医学类 0805 能源动力类 1003 口腔医学类 0806 电气类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25— 1005 中医学类 1006 中西医结合类 1007 药学类 1008 中药学类 1009 法医学类 1010 医学技术类 1011 护理学类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202 工商管理类 1203 农业经济管理类 1204 公共管理类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 1206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1207 工业工程类 1208 电子商务类 1209 旅游管理类 13 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类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3 戏剧与影视学类 1304 美术学类 1305 设计学类 14 公共课及其他 —26— 专业分类参考目录(高职高专) 类别、二级类代码及名称 5501 水文水资源类 6007 邮政类 51 农林牧渔大类 5502 水利工程与管理类 61 电子信息大类 5101 农业类 5503 水利水电设备类 6101 电子信息类 5102 林业类 5504 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 6102 计算机类 5103 畜牧业类 56 装备制造大类 6103 通信类 5104 渔业类 5601 机械设计制造类 62 医药卫生大类 52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5602 机电设备类 6201 临床医学类 5201 资源勘查类 5603 自动化类 6202 护理类 5202 地质类 5604 铁道装备类 6203 药学类 5203 测绘地理信息类 5605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 6204 医学技术类 5204 石油与天然气类 5606 航空装备类 6205 康复治疗类 5205 煤炭类 5607 汽车制造类 6206 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 5206 金属与非金属矿类 57 生物与化工大类 6207 人口与计划生育类 5207 气象类 5701 生物技术类 6208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5208 环境保护类 5702 化工技术类 63 财经商贸大类 5209 安全类 58 轻工纺织大类 6301 财政税务类 53 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 5801 轻化工类 6302 金融类 5301 电力技术类 5802 包装类 6303 财务会计类 5302 热能与发电工程类 5803 印刷类 6304 统计类 5303 新能源发电工程类 5804 纺织服装类 6305 经济贸易类 5304 黑色金属材料类 59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 6306 工商管理类 5305 有色金属材料类 5901 食品工业类 6307 市场营销类 5306 非金属材料类 5902 药品制造类 6308 电子商务类 5307 建筑材料类 5903 食品药品管理类 6309 物流类 54 土木建筑大类 5904 粮食工业类 64 旅游大类 5401 建筑设计类 5905 粮食储检类 6401 旅游类 5402 城乡规划与管理类 60 交通运输大类 6402 餐饮类 5403 土建施工类 6001 铁道运输类 6403 会展类 5404 建筑设备类 6002 道路运输类 65 文化艺术大类 5405 建设工程管理类 6003 水上运输类 6501 艺术设计类 5406 市政工程类 6004 航空运输类 6502 表演艺术类 5407 房地产类 6005 管道运输类 6503 民族文化类 55 水利大类 6006 城市轨道交通类 6504 文化服务类 —27— 66 新闻传播大类 6601 新闻出版类 6602 广播影视类 67 教育与体育大类 6701 教育类 6702 语言类 6703 文秘类 6704 体育类 68 公安与司法大类 6801 公安管理类 6802 公安指挥类 6803 公安技术类 6804 侦查类 6805 法律实务类 6806 法律执行类 6807 司法技术类 69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6901 公共事业类 6902 公共管理类 6903 公共服务类 70 公共课及其他 —28— 附件 5 各校申报限额 学校名称 名额 学校名称 名额 常熟理工学院 4 三江学院 4 常州大学 5 苏州大学 10 常州工学院 4 苏州科技大学 5 东南大学 10 泰州学院 2 河海大学 9 无锡太湖学院 4 淮海工学院 5 西交利物浦大学 3 淮阴工学院 5 宿迁学院 3 淮阴师范学院 5 徐州工程学院 5 江南大学 8 徐州医科大学 4 江苏大学 10 盐城工学院 6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2 盐城师范学院 5 江苏警官学院 2 扬州大学 9 江苏科技大学 5 中国矿业大学 8 江苏理工学院 4 中国药科大学 4 江苏师范大学 6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2 金陵科技学院 4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3 南京财经大学 5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2 南京大学 9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2 南京工程学院 6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2 南京工业大学 8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8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3 南京理工大学 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2 南京林业大学 6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3 南京农业大学 7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2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3 南京审计大学 4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3 南京师范大学 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3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2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2 南京体育学院 2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2 南京晓庄学院 4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7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2 南京医科大学 4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2 南京艺术学院 3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3 南京邮电大学 7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4 南京中医药大学 4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2 南通大学 8 其他高校 1 南通理工学院 2 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 20 —29— 学校名称 名额 学校名称 名额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2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 南通职业大学 3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2 苏州市职业大学 4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2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2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4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2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2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3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3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3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3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3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2 扬州市职业大学 4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2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2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2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2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 其他高校 1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2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2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2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2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2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2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2 —30— 注:以上各校申报限额不含品牌专业及额外 创新创业教育类推荐项目。 —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