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公示稿.pdf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五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公众意见稿) 五原县自然资源局 2023年02月 前言 FOREWORD 《五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面细化和落 实上位规划要求,是五原县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 规划的基础。 本次规划编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 书记对内蒙古自治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资源本底条件为基础,把握县域社会经 济发展特征,加强全域管控、多规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为五原县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注:部分图片来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五原县自然资源局联系 目录 CONTENTS 01 规划概述 02 落实战略定位与目标 03 优化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04 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城区 05 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PLANNING OVERVIEW IMPLEMENT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GOLAS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WHOLE TERRITORY CREATE A HIGH-QUALITY URBAN CENTER 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 OF LAND AND SPACE GOVERNANCE 01 规划概述 PLANNING OVERVIEW 1.1 基本概况 ◼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河套平原腹地、黄河“几”字弯最北端。 隶属于巴彦淖尔市,县域总面积25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14万人,其中农 村人口10.95万人。 ◼ 县域南临黄河、北依阴山、东临包头、西接乌海,是一颗崛起在祖国北疆、拥 有璀璨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 ——数据资料来源为五原县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wuyuan.gov.cn/) 五原县在河套平原的位置 五原县在巴彦淖尔市的位置 五原在黄河“几” 字弯都市圈的位置 4 1.2 规划范围、层次与期限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五原县全域国土空间,总面积为2503.4平方公里。 规划层次 本次规划包含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 展望至2050年。 五原县行政区划图 5 02 落实战略定位与目标 IMPLEMENT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GOLAS 2.1 总体定位 发展定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 ——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 ——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县 ——黄河流域(河套灌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全区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区 2050年 2035年 2025年 塞上江南 绿色崛起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 绿色发展水平大幅跃 升;区域现代交通枢 纽基本建立;历史文 化保护和城市魅力打 造稳步推进。 建设现代化 生态田园城市 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 城市、国家现代农业 示范县、全国乡村振 兴样板区、全国“农 文旅”融合发展创新 示范县、全区科技引 领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面建成 河套文化名城 全面建成现代交通枢 纽,区域影响能力显 著提高,成为天蓝、 水绿、文化氛围浓厚、 独具魅力的河套文化 名城。 7 2.2 开发保护策略 区域协同战略 融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产业体系 产业升级战略 以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底线保障战略 统筹划定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底线 文化魅力战略 打造生态文化特色彰显的魅力城市 精明增长战略 构筑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的城乡空间 设施支撑战略 建设安全韧性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 8 03 优化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WHOLE TERRITORY 3.1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构建 “一心三轴、一廊三核三区” 的总体空间格局 强化底线约束,依托五原县特色生态文化优势,推进全域资源要素连通,推进城乡协 同共荣,构建“一心三轴、一廊三核三区”的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总体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 隆兴昌城镇三产融合发展核心 三轴拓展 县域综合发展轴线、县域城镇发展轴线、县域农业发展轴线 一廊带动 黄河沿岸生态绿廊 三核驱动 巴彦套海镇、塔尔湖镇、天吉泰镇3个重点镇组成的次级城镇发展核 三区协同 城镇综合发展区、城镇农业发展区、现代物流发展区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10 3.2 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443.94平方公里,按照国家要求依地块图斑严格管控基本农田。任 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占用。 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6.24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五原黄河自 治区级湿地自然公园等。生态保护红线在保留有限人为活动的基础上,强化刚性管控。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 城镇开发边界面积44.93平方公里,实行“详细规划和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并加强与水 体保护线、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保护线等控制线的协同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 “三区三线” 分布图 11 3.3 构筑安全韧性的生态空间 构建 “一廊六链,一心一区三点” 的生态空间格局 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 生态保护格局和“一廊六链,一心一区三点”的生态空间网络体系,维护生态安全和 生物多样性。 一廊:依托黄河、总干渠和沿河绿带打造南侧黄河流域生态廊道 六链:以总排干渠、五排干渠、六排干渠、七排干渠、义通排干渠和S311交通 生态廊道为依托,打造区域生态链,联通区域生态要素 一心:依托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林地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核心 一区:五原县全域作为河套灌区农田综合治理区 三点:其他以林地、湿地、水系为主的生态源地 生态空间规划图 12 3.4 构筑高效安全的农业空间 构建 “一环四区” 的农业空间格局 依托以生态为支撑的特色农业,结合五原县的区域优势、农业结构、产业特色与空间 布局等,塑造地理标志农产品,放大品牌价值,构建“一环四区”现代特色农业空间 布局。建设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协调、高效、融合发展。 农旅融合 发展环线 以五乌线-709县道-京藏高速-212省道为骨架,衔接重点产业发展基地, 串联核心自然文化资源,形成一二三有机融合的农旅融合发展环线 粮食生产区 重点发展优质小麦、高效玉米等粮食种植,适当发展有机水稻等 作物。 特色农业 生产区 重点发展葵花、甜瓜、番茄等特色农产品 种养结合 生态农业区 玉米、葵花等农业种植与肉羊、奶牛等生态养殖相结合 农业综合 生产加工和 服务区 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制造、农业观光等综合服务 农业空间规划图 13 3.5 构筑宜居适度的城乡空间 构建 “1+3+5” 的城镇发展格局体系 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深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程度, 构建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一般乡镇“1+3+5”城镇发展格局体系,形成 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 个中心城镇 个一般镇 胜丰镇、银定图镇、 新公中镇、复兴镇、 和胜乡 隆兴昌镇 个重点镇 巴彦套海镇、塔尔 湖镇、天吉泰镇 城镇体系规划图 14 3.6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推进城乡形态重塑、构建融合发展单元、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 “互动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协调”、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整体 推进城乡空间形态重塑、各类发展要素集聚,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 民全面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乡村振兴走廊 ◼ 以主要交通廊道为依托,建设乡村振兴走廊,带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单元 ◼ 农业型单元(包括新公中镇-复兴镇、和胜乡-胜丰镇) ◼ 园区型单元(天吉泰镇-巴彦套海镇) ◼ 公园型城乡融合发展单元(银定图-塔尔湖镇) 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图 15 3.6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明确全域村庄类型,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集聚提升类(45个) 特色保护类(16个) 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 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村庄 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 城郊融合类(5个) 搬迁撤并类(3个) 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相结合,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严控新建、扩建 其他一般类(48个) 保障村民生活、生产的需求,优化村庄环境,整体实行减量控制 全域村庄分类规划图 16 3.7 开展全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 打造“3423”国土综合整治的“特色五原模式” 3大整治分区 4类整治工程 • 水体湿地生态修复区 • 城镇高质量发展重点区 •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点区 2类重点区域 • • • •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 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程 全域土地整治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3大保障措施 • 单项整治重点区域 • 创新部门协作机制 • 综合整治重点区域 • 推进技术人才培养 •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图 17 3.8 促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 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不可移动文物 物质 层面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设 施 历史 文化 资源 已公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 层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古遗址7处 ⚫ 古墓葬4处 ⚫ 古遗址水利设施1处 ⚫ 近现代名人墓1处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 筑和设施7处 ⚫ 市级文保1处 ⚫ 区级文保5处 ⚫ 县级文保14处 ⚫ 自治区级传统美术1项 ⚫ 自治区级传统戏剧1项 18 3.9 打造全域自然人文魅力空间 构建“一带、三区、三轴多点”的全域魅力空间格局 一带:沿黄河生态景观带 三区:传统农业风貌区、生态农业融合风貌区、特色农业风貌区 三轴:沿国道110、省道212、省道311城乡景观风貌轴 多点:县域多个景观风貌构成差异化的风貌节点 城乡融合发展风貌 生态与农业融合风貌 特色农业风貌 城乡景观风貌分区规划图 19 3.10 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依托五原县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形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 地—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农畜产品初加工点”三级加工物 流体系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 依托五原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基础,以畜禽加工、饲料加工、葵花加工、其他食品类精深 加工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为主 农畜产品物流基地 ◼ 以巴彦套海物流园区、天吉泰空港物流园为基础建成五原县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 农畜产品初加工点 ◼ 塔尔湖镇肉羊初加工基地、天吉泰水果蔬菜初加工基地、胜丰镇优质粮经复合加工基地, 配套烘干中心、商品化处理点等 ◼ 形成全方位的农畜产品种植、加工、交易产业体系,加强监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形成加 工产品统一的地理标志 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图 20 3.10 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促进一二三产协同化发展,依托五原县丰富的农畜资源 推动“农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旅游 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环线,坚持农旅融合,构建以“天赋河套·五原印 巷”为龙头,河套农博园、抗战纪念园、葵花公园、塔尔湖联丰等景 区为补充,辐射全县域的旅游格局 农业+文创 萃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精华,建设文旅创意 园、农业文创小镇、文创主题农庄等 农业+康养 依托塔尔湖度假景区、天籁湖度假景区、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健康 养生基地 农业+会展 依托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提升河套文化博览会、向日葵博览会 等农业展会的对外影响力,支持涉农企业、协会组团举行各类农业展 会,推动农业会展经济发展 农业+ 电商物流 依托现有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五原特色农畜产品,全力打造一二三 产业融合的网上电商平台,建成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五原 优质农畜产品销路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意图 21 3.11 打造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高效率、低耗费、一体化、人性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全面建成高效、一体、绿色、协同的现代化区域交通节点城市,实现五原 县融入巴彦淖尔市、对接甘其毛都口岸、接轨黄河“几” 字弯都市圈的区 域交通发展目标。 航空 铁路 规划落实机场的相关布局与发展要求 积极配合实施包银高铁建设工作 加强节点建设,形成民航运输网络 争取于2024年建成通车 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 规划保留现状京藏高速公路(G6) 推进S212南延(刘兆黄河大桥工程) 保留现状高速路出入口 在现状X701和X719基础上改建S31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22 3.12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推进乡村生活圈建设 垃圾压缩站 构建“乡集镇—村/ 组”两个社区生活 游戏场地 与乡村层面对农村 艺术角 乡村社区生活圈覆 盖率达到 100%。 邻里驿站 (党群服务点) 多功能运动场 老年助餐点 基本圈层 卫生室 示范睦邻点 自然村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的统筹。至2035年, 综合文化活动室 (党员远教播放点) 行政村 居村儿童之家 圈层级,强化县域 行政服务大厅(党群服务站) 公交站点 标准化 老年活动室 益智健身苑点 村民停车场 垃圾收集点 便利店 心理咨询室 村委会 室内健身室 儿童日常设施圈 智慧乡村平台 老人日常设施圈 中青年日常设施圈 乡村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 推进中心城区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 中学 按照平均规模2-4平 方 公 里、 服务 半 径 800-1000米,服务 常住人口规模5-1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养老设施 小学 幼儿园 儿童游乐园 社区行政设施 菜市场 万 人 规划 十五 分 钟 家 生活圈。至2035年, 城 镇 社区 生活 圈 覆 公园 大型超市 小型商超 社区文化设施 室内体育场馆 盖率达到100%。 儿童日常设施圈 中青年日常设施圈 老人日常设施圈 15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 23 3.13 构建高效稳定的市政保障体系 供水与排 水设施 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域的供水体系。坚持集中分散相结合,优 电力设施 建设网架坚固、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安全可靠、调度灵活、管 通信设施 加快网络和重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 燃气设施 积极扩大供气份额,保障城区发展及居民生活用气需求,规划期 环卫设施 化布局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设施,雨水系统实现全覆盖。 理科学、电能优质、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供电网。 内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农村基本实现气化。 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 化、资源化;各乡镇逐步形成桶装收集-压缩转运-回收利用-综 合处理的回收处理方式,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供热设施 近期整合低参数、小容量的热源点;远期淘汰燃煤小锅炉,提高 全县供热效率,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0%。 综合市政设施体系 24 3.14 构建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体系 健全综合防灾体系 构建绿色循环的 能源体系 构建集约高效的 排水系统 加快环保设施建设 韧性城市 完善供水设施建设 防震抗震 提高防震抗震标准,五原县中心城区及城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抗震 设防标准达到地震基本烈度VI度的能力。 综合防灾 消防 构建消防体系,将中心城区划分为3个消防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1个消防站。 系统 防洪排涝 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新建拿山河南岸防洪堤,提高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能源系统 构建以碳中和为导向的能源体系,推进电力设施及廊道建设,完善全市天然气设 施布局。 供水系统 规划给水干管沿规划主干路敷设,与现状供水管网形成环状。 市政 系统 排水系统 构建集约高效的排水体系,完善各区域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污方式,结 合城市主干路网,减少污水直排。 环卫系统 推进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体化,建设无废城市,实现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率达100%。 25 04 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城区 CREATE A HIGH-QUALITY URBAN CENTER 4.1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 构建“三心三带三轴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心:公共服务核心,商业服务核心、综合服务核心 三带:义和渠亲水活力景观带,新永沟亲水活力景观带,生态隔离带 三轴:S212产城融合发展轴,S311城镇综合发展轴、G110城镇综 合发展轴 四组团:新能源产业组团、城区组团、现代产业组团、商贸物流组团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27 4.2 塑造蓝绿交织的开敞空间体系 坚持宜绿则绿、宜林则林,依托五原良好的生态基底,打造“蓝绿交织、城绿交融” 的蓝绿空间体系;规划增绿,见缝插绿,构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三级 公园绿地体系,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构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体系 综合公园3处:为城市中内容丰富、设施齐全、适合开展户外活动、规模 较大的绿地。 专类公园4处:为城区内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 社区公园:为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 地,分为15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5-10分钟生活圈公共绿地。 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体系规划图 28 4.3 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撑体系 构建“3+11”社区生活圈体系,划分15分钟生活圈3个,5-10 分钟生活圈11个 15分钟生活圈:配置公 园、中学、大型超市、 文化活动中心 ,体育健 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5-10分钟生活圈:配置 幼儿园、小学、超市、 儿童游乐场、商业、老 年活动室、社区服务中 心、菜市场等公共服务 设施 设施类型 15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 加强与区域的交通联系,城区构建“五横四纵”的主干路网体系 对外交通:加强与周边县 市交通联系,打造完整的 环形放射状路网结构 主干路网体系:五横四纵 • 五横:北环路、隆兴 昌大街、世纪大道、 南环路、滨河街 • 四纵:冯玉祥路、新 华路、东风路-荣丰路、 东环路 交通设施:保留现状客运 站,结合现状情况及服务 范围新增多处停车设施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29 05 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 OF LAND AND SPACE GOVERNANCE 5.1 健全规划传导机制 建立健全以“县级总体规划-苏木乡镇级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控制 性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规划”为主线,专项规划为补充的国土 空间规划体系。通过控制线管控、用途管控、指标管控、清单管控等方式, 将总体规划刚性内容层层落实,指导具体空间利用和项目建设。 总体规划 专项规划 明确指标 刚性管控 为实现特定功能对特定空间 向下指导 分解要求 拟定开发保护要求 五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指导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传导 苏木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指引 详细规划 落实地块用途 决定开发强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内) 村庄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外) 绿色照明专项规划 体育设施专项规划 …… 全域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31 5.2 落实重大项目保障 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各类专项规划要确定的重大工程用地, 重点落实国家、省、市相关规划和计划确定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 民生、乡村振兴等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自然资源 保护与利用 完善 民生保障 构建 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施 乡村振兴 5.3完善实施保障机制 完善配套政 策法规体系 自然资源资 产管理机制 规划管理监察 考核问责机制 信息平台 建设 32 共享新机遇 共谋新发展 共建新家园 五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期待您的共同参与 反馈意见的方式 电话意见:请致电 0478-5212659 联系人:史女士 请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以便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反馈意见有效时间:公式期内 ———————————————————————— 书面意见:请邮寄至五原县新华北路10号正南方向180米,五原县自然资源局 邮编: 015100,联系人:史女士,联系电话: 0478-5212659 公式方式和地点 网上公示: 五原县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wuyu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