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pdf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丁 守 海 摘 要 : 乡镇层面的城镇化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不同 , 它除了从需求角度影 响存量劳动力的就业外 , 还会从多个维度冲击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供给意愿 , 并改变劳 动力蓄水池的容量 。 基于河南 、 湖南等五省的调查发现 , 城镇化普遍提高了各类劳动 力的非农供给意愿 , 但并没有绝对改善非农产业的劳动需求 , 因而导致了不同的就业 后果 。 依托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来推动城镇发展的地区 ,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 , 非 自愿型失业明显减少 ; 在那些脱离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而孤立推动城镇化的地区 , 非 农产业的发展滞后 , 非自愿型失业现象反而加剧 。 因此 , 在乡镇层面推动城镇化迫切 需要解决产业融合的问题 , 这有待于对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更系统的整体设计 。 关键词 : 城镇化 工业化 失业风险 产业融合 作者丁守海 , 经济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北京 100872)。 一 、 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 ( ur ban i z a t i on) 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 阶 段 , 系 指 人 口 从 农 村 向 城 市集中的过 程 。 外 来 语 “Ur ban” 作 为 形 容 词 , 其 所 指 既 包 括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城 市 ( c i t t own)。 城市化既可能表现 为 人 口 向 城 市 集 中 的 过 y), 也包括规模更小的城镇 ( 程 , 也可能表现为乡镇层面 的 城 镇 人 口 扩 张 与 规 模 膨 胀 。① 既 有 研 究 表 明 , 改 革 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对于促进就 业 特 别 是 转 移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但 这 一般都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城市 化 , 对 于 乡 镇 层 面 的 城 镇 化 会 对 就 业 带 来 怎 样 影 响 的问题 , 人们还很少进行研究 , 当然也没有 形 成 共 识 性 的 结 论 。 鉴 于 就 业 问 题 在 国 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 在新一轮城镇化背景下澄清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迫切 。 本文将致力于探讨乡镇层 面 城 镇 化 的 就 业 影 响 。 我 们 认 为 , 这 一 分 析 范 式 将 在 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 城 市 化 。 城 市 化 只 是 在 城 市 范 围 内 通 过 非 农 产 业 的 本文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 展 计 划 “中 国 宏 观 经 济 分 析 与 预 测 ” 创 新 团 队 的 研 究 成 果 之 一 ,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镇化研究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 ① 关于城市化内涵的辨析 , 参见简新华 、 黄锟 :《中国城镇化水 平 和 速 度 的 实 证 分 析 与 前 景预测 》,《经济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 · 30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发展 , 满足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 由于中 心 城 市 或 大 中 城 市 的 集 聚 效 应 明 显 , 其 就业带动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 而且 由 于 受 市 场 信 号 的 调 节 (如 托 达 罗 模 型 中 就 业 概 率的调节 ), 劳动力流入数量乃至劳动力供给总量基本能维持均衡的格局 。 但在乡镇 城镇化过程中 , 集聚效应和供 求 均 衡 这 两 个 因 素 都 将 面 临 更 大 的 不 确 定 性 。 首 先 ,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意 愿 将 受 到 巨 大 冲 击 , 不 仅 失 地 农 户 亟 待 就 业 务 工 , 非 失地农户的意愿也因种种因素的 作 用 而 有 所 提 高 。 这 些 新 增 的 边 际 劳 动 力 多 为 过 去 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主力 , 要么年龄偏大 , 要么属于家庭生产型 (如妇女 ), 离乡的意 愿不高 , 吸纳这部分人口主要靠 本 地 非 农 部 门 的 发 展 , 如 果 城 镇 化 不 能 促 进 非 农 产 业发展 , 这些劳动力的非自愿型失业将会 增 加 。 那 么 , 城 镇 化 到 底 能 不 能 反 推 非 农 部门的发展呢 ? 对这个问题 , 并没有一致的答案 。 因为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 , 乡镇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后果具 有 更 大 的 不 确 定 性 , 它 取 决 于 城 镇 化 的 推 进 方 式 , 在 不恰当的方式下就可能会酝酿失业风险 。 基于河南 、 湖南等五省调 查 数 据 , 我 们 检 验 了 上 述 逻 辑 推 理 。 研 究 发 现 , 乡 镇 城镇化普遍提高了各类劳动力 的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 但 与 此 同 时 , 城 镇 化 并 没 有 绝 对 地 反推非农产业的发展 , 或为新增劳动力提 供 新 的 就 业 机 会 。 不 同 的 城 镇 化 模 式 , 出 现了不同的就业后果 。 在那些依 托 中 心 城 市 辐 射 效 应 而 推 进 城 镇 扩 张 的 地 区 , 非 农 部门呈同步发展的势头 , 非自愿 型 失 业 率 明 显 下 降 ; 但 在 那 些 远 离 周 边 城 市 的 辐 射 效应而单独推进城镇化的地区 , 非农产业的发展滞后 , 非自愿型失业率明显上升 。 上述结论提醒我们 , 相对于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城 市 化 , 乡 镇 城 镇 化 将 面 临 更 迫 切 的 产业支撑问题 , 只有实现工业化带动城镇 化 、 城 镇 化 反 推 工 业 化 的 良 性 互 动 , 才 能 解决好就业问题 。 这需要对城镇 化 推 进 模 式 进 行 更 系 统 的 设 计 , 并 妥 善 处 理 好 城 镇 与城市之间 、 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 , 避免盲目冒进地推动城镇化 。 二 、 文献综述 可能是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地 实 现 了 城 市 化 的 缘 故 , 西 方 学 者 研 究 城 市 化 过 程 的 文献并不是很多 , 而且大都是以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城 市 化 为 研 究 对 象 , 样 本 也 集 中 在 较 早时期或发展中国家 。 它们零星地讨论了城市化的就业效应问题 。 这些文献的讨论维度大致 包 括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宏 观 层 面 , 城 市 化 对 劳 动 力 分 布 结构特别是在三次 产 业 间 分 布 的 影 响 ,①② 城 市 化 对 劳 动 力 供 给 、 就 业 吸 纳 乃 至 非 ① H.Mo i r,Dyn l a t i on s h i sb e twe e n Labo r Fo r c eS t r u c t u r e, Ur b an i z a t i on, and ami c Re p De v e l opme n t, o n omi cDe v e l opme n tandCu l t u r a lChang e,v o l. 2 6,no. 1,1 9 9 7, 1. 2 5-4 "Ec pp. G i bb sand W.Ma r t i n, b an i z a t i on,T e c hno l o heD i v i s i ono fLabo r:I n t e r n a t i on a l ② J. Ur gy,andt · 3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正规部门就业吸纳 能 力 的 影 响 。①② 在 一 篇 以 中 国 为 样 本 的 文 献 中 , 人 们 还 讨 论 了 城市规模结构的影响 , 并证明 了 城 市 规 模 对 农 民 迁 移 决 策 的 正 向 作 用 。③ 从 一 些 早 期文献开始 , 人们就注意到城 市 化 的 就 业 影 响 与 工 业 发 展 问 题 密 切 相 关 。④ 二 是 在 微观层面 , 人们讨论了城市化对 劳 动 者 个 体 求 职 行 为 或 雇 主 行 为 的 影 响 , 如 城 市 化 对年轻人职业流动性的影响 、⑤ 对雇主提供的就业岗位类型的影响 。⑥ 由于缺少对乡镇 层 面 城 镇 化 的 考 察 , 特 别 是 对 中 国 背 景 下 乡 镇 城 镇 化 的 考 察 , 这些文献很难为本文的研究主题 提 供 直 接 的 参 考 。 这 个 问 题 在 国 内 研 究 文 献 中 也 同 样存在 。 国内学者对城市 (镇 ) 化就业问题的考察大致分成以下两个分支 。 一是直接考察 了 城 市 化 的 就 业 影 响 。 从 结 论 上 看 , 他 们 大 多 是 持 肯 定 态 度 的 , 即城市化是促进就业 、 缓解就业压力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⑦ 如果忽视城市化建设 , 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 并对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⑧ 这些研究文献与西方研究范式 类 似 , 都 是 以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城 市 化 为 研 究 对 象 , 既 可 能包括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 , 也 可 能 包 括 以 乡 镇 为 基 础 的 城 市 化 , 它 们 即 便 能 证 明城市化带动了就业 , 也未必能说明乡镇城镇化也是如此 。 至少可以说 , 相对于传统意 义 上 的 城 市 化 , 乡 镇 城 镇 化 的 就 业 效 应 并 不 是 那 么 容易识别 。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人 们 对 中 国 城 市 化 道 路 选 择 的 争 论 折 射 出 来 。 改 革 以 来 , 人们就中国究竟应选择以大 中 型 城 市 为 主 导 , 还 是 以 小 城 镇 为 主 导 的 城 市 化 道 路 , 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⑨ 尽管 在 早 些 时 候 , 随 着 乡 镇 企 业 崛 起 , 一 些 学 者 强 调 小 Pa t t e rns, r i canSo c i o l ogi ca lRe v i ew , vo l. 27,no. 5,1962, "Ame pp.667-677. s Obe r son Wi l k i nson,The Ur ban i za t i on of Japane s e Lab o r,1868-1955, ① Thoma Amhe r s t,MA:Un i ve r s i t f Ma s s a chus e t t sPr e s s,1956. yo ① t hur aman,Urban i s a t i on and Emp l oymen t: A Ca s e S t udy o f Dj aka r t a, ② S.Se " In t e rna t i ona lLab o rRe v i ew , vo l.112, no.2,1975, pp.191-205. ③ Chun-Chung AuandJ.Ve rnon Hende r son, eCh i ne s eC i t i e sTooSma l l? v i ewof Ar "Re , , , , udi e s vo l. 73 no. 3 2006 pp. 549-576. Ec onomi cSt ④ W.Moo r e, ndus t r i a l i z a t i on o ft he Labo r Fo r c ei n a Deve l op i ng i z a t i on and I Urban Economy:Labo rAt t i t ude st owa rdI ndus t r i a l i z a t i oni n Unde rdeve l opedCoun t r i e s, "The Ame r i canEc 156-165. onomi cRe v i ew , vo l. 45,no. 2,1955, pp. F i nneyandJ. Koh l ha s e, f e c to f Urban i z a t i onon Labo rTurnove r, l ⑤ M. TheEf "Journa of Regi ona lSc i enc e, vo l. 48,no. 2,2008, 311-328. pp. ⑥ f i c e Emp l oymen t, and t he Wave o f L.Sh i l t on and J.Webb, adqua r t e r s, Of He Urban i z a t i oni nt he New Yo rk C i t i on, lof Rea l Es t a t e Fi nanc e and " Journa y Reg Ec onomi c s,vo l. 10,no. 2,1995, 145-159. pp. ⑦ 杨宜勇 :《城市化创造就业机会与城市就业空间分析 》,《管理世界 》2000 年第 2 期 。 ⑧ 李文 :《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4 期 。 ⑨ 赵新平 、 周一星 : 《改 革 以 来 中 国 城 市 化 道 路 及 城 市 化 理 论 研 究 述 评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2002 年第 2 期 。 · 32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城镇模式在中国特色城市 化 建 设 中 的 特 殊 作 用 ,① 但 随 着 时 间 推 移 , 人 们 逐 渐 认 识 到小城镇模式的不足 , 并开始重 视 大 中 城 市 发 展 的 必 要 性 , 以 发 挥 其 辐 射 带 动 的 作 用 。② 这种认识上的转变也反 映 到 政 策 调 整 上 , 从 十 一 五 规 划 开 始 , 我 国 对 城 市 化 规模结构的定位 , 从片面强调小城镇优先发展 , 转向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 对既有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 人们也进行了反思 , 强调要对其进行功能改造与升级 ,③ 以顺应农村城镇化 、 城镇城市化 、 城市现代化的中国版城市化逻辑次序 。④ 上述转变反映 了 人 们 对 小 城 镇 经 济 功 能 的 担 心 , 至 少 , 它 不 如 城 市 那 么 明 显 , 后者的规模效应 、 集 聚 效 应 、 辐 射 效 应 及 经 济 效 率 已 得 到 诸 多 研 究 的 证 明 。⑤⑥ 但 对小城镇来说 , 人们还很少能明 确 地 证 明 其 经 济 效 率 就 一 定 是 高 的 或 低 的 , 人 们 也 很少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 , 为此提供判断 证 据 。 更 重 要 地 , 在 中 国 特 色 城 镇 化 模 式 下 , 行政机制经常取代市场机制 , 成为重要 的 资 源 配 置 力 量 , 它 是 否 会 违 背 客 观 规 律并损害城镇化的内在效 率 , 也 是 值 得 关 注 的 。⑦ 就 业 是 引 致 性 需 求 , 小 城 镇 经 济 效率的不确定性必然延伸到就业领域 , 我们有理由对其就业效应持谨慎态度 。 另一些学者则直接考察了乡 镇 层 面 城 镇 化 的 影 响 , 它 们 可 以 为 本 文 的 研 究 提 供 一定的参考 , 但价值有限 , 因 为 它 们 有 两 个 重 要 缺 陷 。 一 是 在 考 察 维 度 上 , 只 侧 重 从劳动供给角度分析城镇 化 影 响 , 如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相 关 主 体 的 迁 移 决 策 、⑧ 失 地 农 民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等 ,⑨ 而 忽 视 了 对 劳 动 需 求 变 化 的 考 察 。 我 们 知 道 , 就 业 是 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共同作用 的 结 果 , 只 考 察 城 镇 化 对 劳 动 供 给 的 影 响 , 而 不 考 察 它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 就难以洞 察 城 镇 化 对 就 业 影 响 的 全 貌 。 第 二 个 缺 陷 则 源 于 考 察对象的狭隘性 。 有些文献虽然 直 接 考 察 了 城 镇 化 的 就 业 影 响 , 但 研 究 对 象 多 集 中 瑠 这就限制了研究的视野 。 瑏 于失地农民或失地农民中的某一特定群体 , 如妇女 , ① 叶克林 :《论以小城镇为主体的中国城市化模式 》,《管理世界 》1986 年第 5 期 。 ② 高珮义 :《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社会科学 》1990 年第 5 期 。 ③ 洪银兴 、 陈雯 :《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 ——— 以江苏为例的分析 》,《经济 研究 》2000 年第 12 期 。 ④ 秦兴方等 :《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 ——— 江苏的实践及其启 示 》, 《管理世界 》2002 年第 3 期 。 ⑤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 《城市化 、 产业效率与经济增 长 》, 《经济研究 》2009 年第 10 期 。 ⑥ 王小鲁 :《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 》2010 年第 10 期 。 ⑦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 “推进模式” 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 0 1 2年第7期。 ⑧ 卫龙宝等 :《城镇化过程中相关行为主体迁移意愿的 分 析 ——— 对 浙 江 省 海 宁 市 农 村 居 民 的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5 期 。 ⑨ 成得礼 : 《城 乡 结 合 部 地 区 失 地 农 民 劳 动 供 给 的 影 响 因 素 : 成 都 与 南 宁 的 证 据 》, 《改 革 》2008 年第 9 期 。 瑏 瑠 孙良媛 、 李琴 、 林相森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失 地 农 村 妇 女 就业及其影响因素 ——— 以广东省 · 33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不可否认 , 城镇化的一个重 要 表 征 就 是 空 间 扩 张 , 它 必 然 涉 及 征 地 的 问 题 , 失 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理应成为城镇 化 就 业 效 应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但 城 镇 化 只 会 影 响失地农民的就业吗 ?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城 镇 化 是 个 系 统 工 程 , 通 常 会 与 其 他 的 政策举措相配套 , 产生出很多间接影响因素 。 例如 , 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引导下 , 很多地方的城镇化是与新农村建设并行推进的 , 集中居住后的农户往往离农田更远 , 耕作变得更不便利 , 这会引导他们放弃农 业 生 产 , 转 向 非 农 领 域 谋 生 , 就 业 状 况 也 会随之改变 。 再如 , 过去很多留守劳动力之 所 以 困 守 农 村 而 不 能 转 移 , 很 大 程 度 上 源于家庭分工的制约 ,① 城 镇 化 可 能 会 改 变 这 一 状 况 。 随 着 城 镇 的 发 展 , 饭 店 、 幼 儿园 、 养老机构等也会兴起 , 在一定程度上 , 它 们 能 将 留 守 劳 动 力 从 繁 重 的 家 庭 生 产任务中解放出来 , 劳动供给与就业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 综上所述 , 目前国内外文献 尚 未 系 统 地 阐 释 乡 镇 城 镇 化 的 就 业 效 应 问 题 , 它 们 要么定位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 化 , 要 么 不 能 综 合 权 衡 供 求 两 方 面 因 素 的 影 响 , 抑 或 只局限于狭隘的考察对象 , 而不能通览全 体 。 对 于 中 国 城 镇 化 的 就 业 影 响 问 题 , 还 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更系统的 专 门 研 究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不 仅 需 要 理 论 上 的 辨 析 , 更 要利用有代表性的调研数据 , 通过实证考察 , 揭示问题的真实面貌 。 三 、 理论辨析与研究假说 首先来看城镇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我们知道 , 劳动供给决策并 非 完 全 取 决 于 个 体 理 性 , 在 相 当 程 度 上 , 它 取 决 于 家庭理性 ,② 因此 , 我们将以家 庭 为 单 位 进 行 分 析 。 令 农 户 的 时 间 禀 赋 可 以 配 置 于 四个领域 : 务工 、 农业生产 、 家 庭 生 产 、 闲 暇 。 除 务 工 时 间 外 , 其 余 三 个 领 域 的 时 间通常都有很大的重合性 。 留守 农 村 的 时 间 往 往 既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活 动 , 也 用 于 家 务 劳动或闲暇 , 很难严格区分 , 同 时 也 考 虑 到 本 文 主 要 考 察 的 是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问 题 , 我们只对时间禀赋 T 做二分处理 , 即非农部门的务工时间 L 和留守农村的时间 h。 时间配置原则是家庭效用 U 的最大化 , 家庭效用主要 取 决 于 总 收 入 I和 家 庭 生 产活动的产出 G: 前 者 决 定 了 家 庭 的 消 费 水 平 ; 后 者 对 生 活 质 量 也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至于闲暇 , 它与家庭生产活动 相 互 交 融 , 如 陪 伴 孩 子 的 过 程 既 可 以 视 作 家 庭 生 产 , 也可以视作享受闲暇 , 因此不再单独列出 。 令工业工资为 W, 农业生产 的 单 位 收 益 为 A (它 也 可 以 视 作 务 工 的 机 会 成 本 ), 那 么 , 当 配 置 L 于 务 工 时 , 工 资 收 入 为 ① 为基础的研究 》,《管理世界 》2007 年第 1 期 。 ① 丁守海 :《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与工资上涨 ——— 基于家庭 分工 的视角 》, 《中国社 会科学 》2011 年第 5 期 。 ② G. Be cke r, r ft heAl l oc a t i ono fTime, onomi cJourna l, vo l. 75,no. A Theo "TheEc yo 299,1965, 493-517. pp. · 34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WL。 进一步 , 令消耗于务工地点与家庭 之 间 的 往 返 时 间 为 R, 那 么 留 守 时 间 为 :h T-L-R)A, 与工资收入合并后可得到家 =T-L-R, 对应的农业生产收益为 :( 庭总收入 :I= ( T-R)A+ (W-A)L。 家 庭 生 产 活 动 的 产 出 也 同 样 取 决 于 留 守 时间 h, 令生产函数为 :G=g ( h)。 基于上述条件 , 可构建家庭的时间配置模型 : max U ( I,G) s. t. I= ( T-R)A+ (W-A)L G=g ( T-R-L) 0≤L≤T-R 令拉格朗日因子为 λ, 可构建如下的拉格朗日方程 : Z=U (( T-R)A+ (W-A)L,g ( T-R-L)) +λ ( T-R-L) ( 1) 根据变量 L 的边际条件 、 非负约束以及互补松弛条件 , 可得 : Z Z =U′IW-U′Gg ′-λ≤0;L≥0;L =0 L L ( 2) 再根据 λ 的边际条件 、 非负约束以及互补松弛条件 , 得到 : Z Z =T-R-L≥0;λ≥0;λ =0 λ λ ( 3) 任何家庭都必须配置一定时间于家庭 生 产 活 动 , 因 此 有 :h=T-R-L>0, 对 应于 ( 3) 式 , Z 1) 式 , 则 拉 格 朗 日 >0, 从其互补松弛条件可 得 :λ=0, 代 回 ( λ 方程退化为原目标函数 ,( 2) 式的边际条件也退化为普通的极值条件 : U =U′IW-U′Gg ′=0 L 考虑 到 边 际 替 代 率 为 : MRSG,I = ( 4) -U′G -pG , 边 际 转 换 率 为 : MRTG,I = = U′I pI -W , 其中 ,pI、pG 分别代表收入和家务劳动价格 , 即家庭生产的边际产出 g ′及 工 ′ g 资 W。 于是 : MRSG,I=MRTG,I ( 5) 上述原理可用图 1 表 示 。 图 中 第 三 象 限 为 时 间 预 算 线 , 它 满 足 L+h=T-R; 第二象限为收入线 , 它满足I= ( T-R)A+ (W-A)L; 第四象 限 为 家 庭 生 产 函 数 , 它满足 G=g ( h)。 假设对应 于 时 间 预 算 线 上 的 Q0 点 , 家 庭 配 置 时 间 L0 于 务 工 , 并配置 h0 于留守农村 , 那么 , 从 第 二 象 限 可 以 看 出 , 此 时 的 总 收 入 为 I, 家 庭 生产活动的产出为 G, 二者在第一象限交汇到 A 点 。 依此类推 , 可得若干个组合点 , 它们构成家庭生产可能性边界 S。 进一步 , 令无差异曲线如 U 所示 , 它与 S 相切于 E 点 , 这时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 , 即满足 ( 5) 式 。 这就是家庭选择的均衡点 , · 35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收入与家务劳动的产出分别为I*和 G*, 务工和留守的时间分别为 L*和 h*。 下面我们来看城镇化会通过哪些渠道影响非农劳动供给 。 第一 , 城镇空间的扩大 。 如果 是 在 本 地 务 工 , 那 么 用 于 务 工 地 点 与 家 庭 之 间 的 时间将缩短 , 务工将变得更为便捷 。 在图 1 中 , 从 R 减少为 R′, 时间分配预算线将 从 T-R 外移至 T-R′, 家庭生产可能 性 边 界 向 外 移 动 , 如 从 S 移 动 至 S ′, 它 与 无 差异曲线的切点也会外移 , 如从 E 点移动至 E′, 务工时间 L 由此增加 。 第二 , 城镇社会 服 务 功 能 的 完 善 。 这 将 提 高 家 庭 生 产 活 动 的 效 率 , 如 幼 儿 园 、 餐饮服务 、 养老机构等的兴建 , 可使家庭妇 女 在 付 出 较 少 时 间 的 情 况 下 , 完 成 同 样 的家庭生产任务 。 在 图 1 中 , 这 相 当 于 家 庭 生 产 函 数 向 外 移 , 如 从 g ( h) 移 动 至 h), 与上述情形一样 , 这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 务工时间也相应增加 。 ′( g 第三 , 征地 。 其影响包括两 个 方 面 。 首 先 是 因 为 耕 地 减 少 , 单 位 农 业 生 产 的 收 益将下降 , 如从 A 降为 A′, 它使第二象限的收入预算线变得更陡 。 其次是征地补偿 款 , 如 M, 总体上应该使收入预算线的截距上移 , 并达到I ′= ( T-R)A′+ (W- ′ ′, A′)L + M 的位 置 。 经 过 类 似 的 推 导 , 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 也 应 该 外 移 , 如 移 至 S 均衡点也会外移到 E′ ′。 但由于 收 入 预 算 线 I ′上 移 ,E′ ′点 对 应 的 务 工 时 间 L 不 一 定 增加 , 也可能减少 , 其原因就在于征地补偿 款 使 预 算 约 束 软 化 了 。 最 终 结 果 取 决 于 家庭偏好 : 如果家 庭 更 偏 好 于 收 入 , 那 么 MRSG,I较 小 , 无 差 异 曲 线 更 平 缓 ,E′ ′点 的位置更高 , 务工时间就会 增 加 ; 相 反 , 如 果 家 庭 更 偏 好 于 闲 暇 或 家 庭 生 产 , 务 工 时间就会减少 。 第四 , 其他渠道 。 如前面提到 的 城 镇 化 与 新 农 村 建 设 并 行 推 进 , 集 中 居 住 后 的 农户离农田更远 , 使耕作更为不便 , 这等同 于 农 业 生 产 成 本 上 升 , 单 位 农 业 生 产 的 净收益下降 。 与征地的第一个影响一样 , 它将增加非农劳动供给意愿 。 城镇化的最终影响要看上述 几 种 效 应 的 综 合 结 果 。 如 果 将 农 户 分 为 征 地 型 和 未 征地型两种 , 那么对后者来 说 , 就 没 有 征 地 影 响 , 而 余 下 几 种 效 应 均 为 正 , 因 此 劳 动供给必然增加 。 对于被征地农户 , 如果家庭更偏好收入 , 那么 , 四种效应也为正 , 劳动供给必然增加 ; 如果更偏好闲暇或家 庭 生 产 , 则 收 入 效 应 为 负 , 而 其 余 三 种 效 应为正 , 劳动供给的最终变化取 决 于 对 它 们 的 比 较 。 除 非 家 庭 极 度 偏 好 闲 暇 或 家 庭 生产 , 否则收入效应难以抵消其他三种效应 , 劳动供给仍应呈增加态势 。 我们认为 , 在农村传统习俗特别是劳动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即 便 预 算 约 束 软 化 , 也 很 少 会 出 现 放 弃 劳动的情形 , 收入效应吞噬其余三种效应应属罕见 , 因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 假设 1: 城镇化会使各类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意愿增加 。 由于农村精壮劳 动 力 多 已 外 出 务 工 , 城 镇 化 释 放 的 边 际 劳 动 力 多 为 留 守 人 员 , 他们要么年龄偏大 , 要么是家庭生产型 (如妇女 )。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 , 他们的离 乡意愿并不高 , 要消化这部分新增劳动力 , 主 要 靠 发 展 当 地 的 非 农 产 业 来 进 行 。 那 么 , 城镇化是否一定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并扩大劳动需求呢 ? · 36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对这 个 问 题 , 我 们 很 难 像 考 察 劳 动 供 给 那 样 , 构 建 一 个 系 统 的 框 架 进 行 分 析 , 但通 过 对 既 有 文 献 的 梳 理 以 及 对 经 验 事 实 的 考 察 , 还 是 可 以 得 出 一 些 有 益 结 论 的 。 从文献梳理的角度看,正如前面所提 到 的,既 有 研 究 并 不 能 确 定 城 镇 化 的 经 济 效 率及产业发展后果,它带有一 定 的 不 确 定 性。从 经 验 事 实 的 角 度 看,我 们 也 可 以 找到正反两方面的证据。正面的以日 本 为 例,日 本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非 常 注 重 与 工 业 化 的 协 同 。 东 京 、 大 阪 、 名 古 屋 等 城 市 群 的 人 口 快 速 膨 胀 , 于 20 世 纪 80 年 代 初 , 就 集 聚 了 全 国 总 人 口 的 40% 以 上 ,① 与此同时 , 这些城市也快速发展为日本最 重要的工业带 。 由于工业化与城 市 化 良 性 互 促 , 工 业 发 展 为 新 增 人 口 提 供 了 大 量 的 就业岗位 , 所以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并没 有 出 现 大 的 失 业 问 题 。 相 对 而 言 , 发 展 中 国家更容易出 现 城 市 化 不 能 带 动 产 业 发 展 及 劳 动 需 求 扩 张 的 非 良 性 循 环 。 如 巴 西 1980 年城市化率已达到 52% , 但工业部门只能提供 20% 的就业岗位 , “城市病 ” 由 此而生 。② 既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与 产 业 发 展 的 关 系 存 在 正 反 两 种 可 能 , 而 城 镇 化 特 别 是行政机制主导的城镇化的经济绩效 , 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 由此推出第二个假设 。 假设 2: 城镇化的产业发展后果具有不确定性 , 它未必能扩大非农劳动需求 。 综合假设 1 和 2, 一 方 面 , 城 镇 化 使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增 加 , 但 另 一 方面 , 又未必能扩大非农劳动需求 , 非自愿型失业就可能会上升 , 故有第三个假设 。 假设 3: 在不当的城镇化推进模式下 , 农村劳动力的非自愿型失业可能会增加 。 图 1 城镇化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分析 ① 参见 The S t a t i s t i c s Bur e au o fPr ime Mi n i s t e rs Of f i c e,Japan St a t i s t i ca l Year b o ok , ② Tokyo:J apanS t a t i s t i c a lAs soc i a t i on,1982. 参见高波 :《工业化 、 城市化与经济 发 展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4 年 , 第 62— 63 页 。 · 37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四 、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的统计性说明 我们将基于河南 、 湖南 、 山 东 、 四 川 、 甘 肃 等 五 省 的 调 查 数 据 展 开 分 析 。 它 们 分布在东 、 中 、 西 三 个 地 区 , 均 为 剩 余 劳 动 力 集 中 的 农 业 大 省 , 有 较 强 的 代 表 性 。 调研分三个阶段实施 : 第一轮调查于 2010 年 7 月至 8 月进行 。 先从每个省抽取 2 个 县 , 然后从这些县抽取 50 个乡镇 , 再从每个乡镇抽取 30 个农户 , 这样 , 共 有 1500 个农户样本 。 调查获取的是 2009 年的信息 。 第二轮调查于 2012 年 7 月至 8 月进行 。 样本与上一轮相同 , 属于追 踪 调 查 。 在 第 二 轮 调 查 中 , 共 有 149 个 农 户 样 本 因 全 家 外出 、 搬迁 等 原 因 而 缺 失 , 因 此 实 际 样 本 数 减 少 为 1351 户 。 此 轮 调 查 获 取 的 是 2011 年的相关信息 。 第 三 轮 调 查 则 于 2013 年 6 月 至 8 月 进 行 , 主 要 通 过 电 话 进 行 回访 , 并就乡 镇 层 面 的 一 些 信 息 做 补 充 调 查 。 在 此 轮 调 查 中 , 有 效 样 本 数 为 1209 户 , 反映的是 2012 年的情况 。 (一 ) 实证研究模型与变量说明 我们构建如下三类检验模型 。 模型 1: 检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非自愿型失业的影响 。 利用这三轮调查 , 我们构建如下基于面板数据的离散选择模型 : eyit* p( yit=1) = yit* e +1 s. t. yit*=β0+ ( INDit+γLOSij)URBANit+ ∑γZit+eit β1+φ 其中 , 下标i代表各受访者 ;t代表 2009 年 、2011 年和 2012 年 。 被解释变量 y 为二元离散选择变量 , 在问 卷 中 凡 回 答 “在 过 去 一 年 里 想 到 非 农 部门找一份工作 ”, 但又 “找不到这样的工作机会的 ” 的 , 视为非自愿失业 ,y 取 1; 没有这样经历的 (包括已在非农部门工作的和自愿失业的 ), 则 y 取 0。 解释变量包括 在 潜 函 数 y* 中 。 其 中 , 核 心 解 释 变 量 为 URBAN, 即 城 镇 化 率 。 我们在核算这一指标时 , 除包括 本 乡 镇 拥 有 非 农 业 户 口 的 人 数 外 , 还 包 括 在 本 乡 镇 生活但没有本地非农户口的外来常驻人员 (年居住时间半年以上 )。 为了考察城镇化 与 工 业 化 协 同 的 情 形 , 并 比 较 不 同 情 形 下 城 镇 化 的 就 业 影 响 , 我们专门设置哑元变量IND。 具体地 , 我们用各乡镇非农产业在总增加值中的比重 , 表示工业化程度 , 然后用它除以 城 镇 化 率 得 出 一 个 系 数 , 反 映 工 业 化 相 对 于 城 镇 化 的水平 , 再对各乡镇计算该系数的平均值 。 对于那些系数小于该平均值的乡镇来说 , 代表城镇化受工业化 支 撑 的 程 度 相 对 较 小 ,IND 取 0, 并 作 为 基 准 组 ; 相 反 , 如 果 大于平均值 , 代表城镇 化 受 工 业 化 支 撑 的 程 度 相 对 较 大 ,IND 取 1, 作 为 比 较 组 。 比较组和基准组城镇化对非自愿型失业的影响差异 , 反映在系数 φ 上 。 · 38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类似地 , 为比较城镇化对被 征 地 农 户 和 非 征 地 农 户 的 就 业 影 响 , 我 们 再 设 置 哑 元变量 LOS。 对于未征地农户 ,LOS 取 0, 作为基准组 ; 对于被征地农户 ,LOS 取 1, 作为比较组 。 城镇化对两组样本非自愿型失业的影响差异反映在 γ 上 。 Z 为控制变量 , 即可能对非 自 愿 型 失 业 造 成 影 响 的 其 他 一 些 因 素 。 非 自 愿 失 业 作为一种就业后果取决于供求 两 个 方 面 因 素 , 其 中 , 供 给 因 素 包 括 以 下 七 项 。 ( 1) 家庭抚养比 RAI SE。 研 究 表 明 , 家 庭 人 口 结 构 会 对 劳 动 供 给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 例 如 , 抚养比越高 , 家庭经济压力越大 , 劳动供给压力也越大 , 但家务劳动负担也会越重 , 并制约劳动供给特别是妇女的劳动供给 , 所以影响是多重的 。① 我们用 16 岁以下孩 子与 60 岁以上老人占家庭人数的比重表示抚养比 。( 2) 家庭人均耕地面积 (亩 ) 的 对数 LAND。 它 越 大 , 农 业 生 产 所 需 要 的 劳 动 力 越 多 , 越 会 制 约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 ( 3) 农业收益的 对 数 AGRI。 按 刘 易 斯 模 型 的 预 测 ,② 务 农 收 益 作 为 机 会 成 本 , 会 对工业劳动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 我 们 用 家 庭 农 业 生 产 的 净 收 益 , 除 以 以 农 业 为 主 要 职业的劳动力人数 , 得到劳均务农收益 。( 4) 工业工资的对数 WAGE。 它与农业收 益结合起来 , 可以反映务工的 比 较 收 益 , 进 而 会 对 农 村 劳 动 力 务 工 决 策 产 生 影 响 。 实际上 , 作为成本 , 它也会影响工业部门的 劳 动 需 求 , 因 此 也 可 以 作 为 一 个 需 求 因 素来看待 。 对于未务工的受访者 , 用当地小 工 工 资 来 代 替 工 资 。 ( 5) 家 庭 财 富 的 对 数 WEAL。 它会影响到家庭预算约束的松紧程度 , 进而影响到劳动供给决策 , 我们 用家庭资产总价值来 表 示 。 ( 6) 家 务 劳 动 的 替 代 手 段 APPL, 如 家 用 电 器 的 使 用 , 能减轻家务劳动负担 , 并刺激劳动供给 。 我们用农户是否有洗衣机作为其替代指标 。 ( 7) 农村生活的社会化服务网络 CARE。 我们以附近是否建有幼儿园来代表 。 至于非农劳动需求 , 最好是 用 非 农 产 业 增 加 值 来 表 示 , 但 这 样 可 能 会 与 城 镇 化 指标发生相关性 , 并产生内生性问题 , 因此 我 们 用 如 下 指 标 来 替 代 。 即 在 本 乡 镇 外 务工的人数与本乡镇劳动力总数之比 OUT。 一般认为 , 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 移 , 涉及成本收益的核算 , 距 离 越 远 , 交 通 成 本 等 费 用 就 会 越 大 。 显 然 , 如 果 本 地 就业机会多 , 人们更愿意就近务工而不是 外 出 , 外 出 务 工 的 比 例 应 该 更 小 。 因 此 它 既能反映本地对非农劳动的需求 , 与城镇化指标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 。 还有一些人力资本方面的变量 , 会同时影响劳动供给和需求 , 主要有以下几项 。 ( 1) 年 龄 AGE。 ( 2) 婚 姻 状 况 MARR: 已 经 结 婚 的 , 取 1; 尚 未 结 婚 的 , 取 0。 ( 3) 是否担任过村队干部 LEAD: 担任过干部的 , 取 1; 未担任干部的 , 取 0。 它反 映了受访者的社会能力 。( 4) 教育年限 EDU。 ( 5) 是 否 拥 有 技 术 等 级 证 书 SKILL。 ( 6) 曾经外出务工 的 年 数 EXPER, 这 可 以 视 作 工 作 经 验 。 上 述 指 标 会 对 企 业 是 否 Ga r c i aandJ.Mo l i na, l t h Ra t i on i ngi nSpa i n, i ed eho l dLabourSupp ① I. Hous "Appl y wi vo l. 30,1998, Ec onomi c s, 1557-1570. pp. ② W. A. Lewi s, cDeve l opmen twi t h Un l imi t edSupp l i e so fLabo r, s t e r Economi " Manche Scho o lof Ec onomi candSo c i a lSt udi e s, vo l. 22,1954, 1-32. pp. · 39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录用受访者产生影响 , 如一些企 业 更 愿 意 招 青 年 未 婚 工 人 , 而 不 招 大 龄 或 已 婚 劳 动 力 ; 同时 , 这些指标也会对受访者自身的非 农 供 给 意 愿 产 生 影 响 , 如 对 于 年 纪 较 大 的受访者来说 , 通常更愿意做点家务或农活 , 而不是出去打工 。 模型 2: 检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意愿的影响 。 与模型 1 一样 , 被解释变量 y 也 是 二 元 离 散 选 择 变 量 , 凡 回 答 “在 过 去 一 年 里 想到非农部门找一份工作 ” 的 受 访 者 , 视 为 具 有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的 意 愿 ,y 取 1; 否 则 ,y 取 0。 核心解释变量也包括 URBAN、IND×URBAN、LOS×URBAN。 控制 变量 Z 为影响非农劳动供给意愿的其 他 一 些 因 素 。 它 们 与 模 型 1 的 区 别 在 于 , 去 掉 了乡镇层面的劳动需求变量 OUT, 其余 13 个控制变量则均予以保留 。 模型 3: 检验城镇化对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 。 人们希望通过城镇化 , 促进 非 农 部 门 发 展 并 扩 大 劳 动 需 求 , 以 解 决 城 镇 化 释 放 出来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我们将设置如下模型来检验这一情况 :① Git=α0+ ( α1+δNEARit)URBANit+ ∑ξVit+ui+λt+εit 其中 , 下标i代表各乡镇 ;t代表 2009 年 、2011 年和 2012 年 。 在上述模型中 , 被解释 变 量 G 为 反 映 各 地 非 农 产 业 发 展 状 况 的 指 标 。 具 体 地 , 我们参照常用的度量工业化程度的指标方法 , 用非农产业在当地 GDP 中所占比重来 表示 。 核心解释变量为城镇化率 URBAN, 它与模型 1 的计算方法相同 。 城镇的区位不同 ,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可能不同 。 那些紧邻县城或中心城市的 乡镇 , 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辐射机会 , 城镇扩张也通常能更好地带动非农产业发展 , 偏 远乡镇则机会较少 。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 我们设置哑元变量 NEAR: 如果该乡镇为县 城城关镇或毗邻某一中心城市 ,NEAR 取 1; 否则取 0。 再设置 NEAR 与 URBAN 的 交叉变量 , 城镇化对两组样本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差异 , 反映在系数 δ上 。 V 为控制变量 , 主要包括两类 。 一是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 LABOR。 很多工业项目迁入内地的原因 是 获 得 当 地 丰 富 的 劳 动 力 资 源 , 如 富 士 康 内 迁 。 从 这 个角度讲 , 农村劳动力的丰裕程 度 会 对 非 农 产 业 的 发 展 带 来 影 响 。 二 是 当 地 的 矿 产 资源 RESOU。 区位优势 、 劳 动 力 资 源 、 自 然 资 源 优 势 , 通 常 是 各 乡 镇 发 展 非 农 产 业的重要支撑点 。 如果该乡镇发现矿产资源 ,RESOU 取 1; 否则取 0。② ui 和 λt 分别为截面效应和时间效应 , 所以 , 上述模型为双效应模型 , 引入它们 能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住遗漏变量带来的干扰 。 ① 模型可能存在一个问题 , 即非农产值比重会对城镇化造成反作用 。 但正如李强等所指出 的 ,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城镇化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来主导推进的 , 因此城镇化有很强的外 生性 , 在相当程度上 , 它取决于政府意图而非工业化的内在推动 , 如各地的造城运动 。 从 这个角度讲 , 非农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内生影响可能并不是很强 。 (参见李强 、 陈宇琳 、 刘精明 :《中国城镇化 “推进模式 ” 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7 期) ② · 40 · 鉴于乡镇样本数量不多 , 为了不过度消耗模型自由度 , 我们未引入过多的控制变量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二 ) 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我们以乡镇为 单 位 , 计 算 几 个 核 心 变 量 的 统 计 指 标 。 以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率 为 例 , 先以各乡镇为单位 , 计算被调查劳动力中有过非自愿型失业经历的样本所占的比率 , 再对所有乡镇计算相关的统计性指标 。 其余指标依此类推 。 表 1 核心变量的统计性指标 变 量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非自愿型失业率 年 单位:% 份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2009 9. 55 33. 03 4. 10 72. 08 2011 11. 61 36. 23 4. 65 74. 25 2012 12. 98 38. 74 5. 33 75. 43 2009 35. 26 30. 28 13. 28 83. 69 2011 39. 43 39. 05 15. 17 85. 05 2012 41. 85 28. 83 17. 40 88. 71 2009 25. 26 19. 73 12. 64 37. 92 2011 20. 07 26. 81 10. 75 34. 73 2012 22. 38 30. 10 11. 86 35. 18 2009 59. 22 45. 75 46. 30 73. 15 2011 66. 03 39. 28 50. 83 77. 26 2012 69. 34 51. 60 52. 57 80. 60 非农部门意愿型 劳动供给比率 表 1 显 示 ,2009 年 各 乡 镇 的 平 均 城 镇 化 率 为 9. 55% ,2011 年 升 至 11. 61% , 年 平 均 增 加 1. 03% ,2012 年 达 到 12. 98% , 比 上 年 增 加 1. 37% 。 不 同 乡 镇 的 城 镇 化率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乡镇 因 为 本 身 就 是 县 政 府 所 在 地,城 镇 化 率 非 常 高,城 镇 化 率 甚 至 超 过 70% , 而 其 他 一 些 乡 镇 的 非 农 业 人 口 比 重 还 不 足 10% 。 至 于 工 业 化 率 ,2009 年 平 均 为 35. 26% , 即 超 过 1/3 的 增 加 值 来 自 于 非 农 业 部 门 ; 到 2011 年 , 平 均 工 业 化 率 上 升 到 39. 43% , 年 均 增 加 2. 09% ;2012 年 则 超 过 了 40% 。 再 来 看 几 个 核 心 的 就 业 指 标 。2009 年 , 平 均 的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率 为 25. 26% , 即 在 过 去一 年 里 有 近 1/4 的 受 访 者 , 经 历 过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2011 年 , 该 比 率 出 现 较 大 幅 度 的 下 降 , 降 至 20. 07% ; 但 2012 年 又 回 升 至 22. 38% 。 关 于 非 农 部 门 意 愿 型 劳 动 供 给 比 率 ,2009 年 平 均 为 59. 22% , 即 有 近 60% 的 受 访 者 表 示 , 在 过 去 一 年 里 愿 意 并 试 图 向 非 农 部 门 提 供 劳 动 ;2011 年 该 比 例 上 升 至 66. 03% ;2012 年 则 进 一 步 增 加 到 69. 34% 。 · 4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五 、 城镇化对非自愿型失业的影响 我们运用面板l og i t模型 , 估计模型 1。 首先分别 用 固 定 效 应 模 型 和 随 机 效 应 模 型来估计 , 然后根据 Hausman 值判断 , 究 竟 应 该 选 择 哪 一 模 型 的 结 果 。 结 果 表 明 , Hausman 值为 0. 29, 即使在 10% 的 显 著 性 水 平 下 , 也 不 能 拒 绝 固 定 效 应 模 型 与 随 机效应模型的结果不存在系统 性 差 异 的 原 假 设 , 为 保 证 估 计 结 果 的 有 效 性 , 应 选 择 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 。 另一个需处理的问题是对结果的解释 , 这也是l og i t模型 最困难之处 。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 , 我们 直 接 报 告 各 变 量 的 回 归 系 数 , 而 不 再 计 算它们对响应概率的边际效应 。 当 然 , 从 各 系 数 的 正 负 情 况 已 经 可 以 判 断 出 各 变 量 对非自愿型失业的影响方向 。(见表 2) 表 2 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非自愿型失业的影响 解释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Z值 常数项 2. 328 3. 067 0. 759 *** RAI SE -0. 099 0. 026 -3. 808 LAND 0. 086 0. 063 1. 360 AGRI -0. 005 0. 004 -1. 328 WAGE -0. 161** 0. 058 -2. 779 WEAL *** -0. 282 0. 069 -4. 063 APPL 1. 012 0. 917 1. 104 CARE ** 0. 003 0. 001 2. 884 OUT 0. 353** 0. 126 2. 807 AGE * 0. 019 0. 009 2. 095 MARR 0. 263 0. 415 0. 633 LEAD 0. 038 0. 031 1. 207 EDU 2. 571 3. 185 0. 807 SKILL *** -0. 539 0. 125 -4. 320 EXPER -0. 096*** 0. 024 -3. 962 URBAN ** 0. 065 0. 023 2. 855 IND×URBAN -0. 122*** 0. 025 -4. 893 LOS×URBAN *** 0. 009 3. 590 0. 031 对数似然比 -127. 63 Wa l d 统计量 95. 38 样本数 3558 *** ** * 、 、分别代表通过 1% 、5% 、10% 的显著性检验。 注: 从表 2 可以看出 ,RAI SE 的 系 数 为 -0. 099, 这 表 明 当 家 庭 人 口 负 担 系 数 增 加 时 , 农村劳动力的非自愿型失业概率会减 少 。 如 前 所 述 , 随 着 家 庭 人 口 负 担 系 数 的 · 42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增加 , 需照顾的孩子或老人数量增多 , 家务 劳 动 负 担 也 会 随 之 加 重 , 这 会 在 相 当 程 度上制约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意愿 , 相应地 , 非自愿型失业的概率也会减少 。 LAND、AGRI的系数均不显 著 , 说 明 家 庭 人 均 耕 地 面 积 及 务 农 收 益 指 标 对 非 自 愿 型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 。 究其原因 , 可能在 于 目 前 务 农 与 务 工 收 入 差 距 悬 殊 , 达 到 数倍甚至十数倍 , 远远超过刘易斯当年预测的 30% 或 50% , 因此 , 务农收益的微小 变动可能很难对农村劳动力的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产 生 很 大 影 响 , 相 应 地 , 也 不 会 对 非 自 愿型失业造成显著的 影 响 。 WAGE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负 , 为 -0. 161, 说 明 随 着 工 业 部 门工资的提高 , 非自 愿 型 失 业 的 概 率 会 下 降 。 WEAL 的 系 数 为 -0. 282, 说 明 随 着 家庭财富 基 础 的 增 加 ,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概 率 也 会 降 低 。CARE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正 , 为 0. 003, 说明随着社 区 生 活 服 务 网 络 的 完 善 , 出 现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的 概 率 会 增 加 , 当 然 , 影响程度比较小 。 这可能与它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刺 激 了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意愿有关 。OUT 的系数为 0. 353, 说明随着外出务工比例的增加 , 非自愿型失业的 概率上升 。 因为外出务工比例与本地非农 就 业 机 会 呈 反 比 , 它 越 大 , 说 明 本 地 务 工 的机会越少 , 对于那些只愿在本地务工的劳动力来说 , 就可能会出现非自愿型失业 。 AGE 的系数 显 著 为 正 , 为 0. 019, 说 明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加 ,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的 概 率 更 大 。 实践中 , 很多非农部门在 招 工 时 都 会 有 年 龄 限 制 , 所 以 年 龄 越 大 , 找 不 到 工 作 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SKILL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负 , 为 -0. 539, 说 明 当 劳 动 力 拥 有 一 项 技术专长时 , 出现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的 概 率 就 会 大 大 降 低 。 类 似 地 ,EXPER 的 系 数 也 为负 , 为 -0. 096, 说明当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时 , 出现非自愿型失业的概率也会降 低 。 这两个指标都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对务工机会的积极作用 。 下面再来看 核 心 解 释 变 量 的 情 况 。URBAN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正 , 为 0. 065, 说 明 对那些最基本的受访样本 (即本地 工 业 化 对 城 镇 化 支 撑 力 度 相 对 较 低 而 家 庭 又 没 有 被征地的人 ) 来说 ,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 , 出 现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的 概 率 有 所 增 加 。 之 所以出现这一情况 , 可能的原因 就 在 于 , 城 镇 化 通 过 多 种 渠 道 把 这 部 分 劳 动 力 释 放 出来 , 提高了非农劳动供给意 愿 , 但 城 镇 化 自 身 并 没 有 明 显 地 增 加 非 农 务 工 机 会 , 造成了非自愿型失业 。 对于这一问题 , 我们在后面还会通过检验城镇化对非农产业发 展的影响做进一步的 验 证 。 交 叉 变 量 IND×URBAN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负 , 为 -0. 122, 说明相对于最基本的受访者 , 对那 些 处 于 工 业 化 对 城 镇 化 支 撑 力 度 相 对 较 大 的 乡 镇 但家庭又没有被征地的劳动力来讲 , 城镇化使其出现非自愿型失业的概率有所降低 。 合计起来 , 城镇化的总影响由正转为负 , 并降至 -0. 057, 说明对这些样本来说 , 城 镇化会减少非自愿型失业概率 。 显然 , 这些 乡 镇 工 业 化 的 发 展 较 快 , 非 农 就 业 机 会 较多 , 非自 愿 型 失 业 自 然 也 会 减 少 。 另 一 个 交 叉 变 量 LOS× URBAN 的 系 数 为 0. 031, 说明相对于最基本的受访者 , 那些处于工业化支撑力度相对较小的乡镇而家 庭又被征地 的 劳 动 力 , 城 镇 化 造 成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的 概 率 更 大 , 影 响 要 高 出 0. 031, 合计起来 , 达到 0. 096。 可能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 一是征地使其加速脱离农业 , 非农 · 43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劳动供给意愿更明显 ; 但另一方面 , 城镇化缺乏产业发展的支撑 , 就业机会较少 , 非 自愿型失业概率更会增多 。 综合来看 , 上述结果大致验证了假设 3 的预测 。 六 、 城镇化对非农劳动供给及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于上述分析结果 , 我们已 经 零 星 地 从 供 求 两 个 维 度 进 行 了 尝 试 性 的 解 释 , 但 这些解释是否成立 , 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来加以验证 。 (一 ) 城镇化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 对于模型 2 的面 板 l og i t模 型 , 估 算 结 果 表 明 , Hausman 值 为 -0. 66, 依 据 类 似于前面的分析理由 , 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见表 3) 表 3 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意愿的影响 解释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Z值 常数项 -1. 893 RAI SE 1. 687 -1. 122 *** 0. 011 -5. 300 ** -0. 056 LAND -0. 023 0. 008 -2. 793 AGRI -0. 001 WAGE 0. 001 -0. 899 *** 0. 040 4. 623 *** 0. 183 WEAL -0. 009 0. 003 -3. 558 APPL 0. 080 0. 063 1. 276 CARE * 0. 013 2. 090 *** 0. 027 AGE -0. 144 0. 043 -3. 329 MARR 1. 038 1. 051 0. 988 LEAD 0. 252 0. 329 0. 765 EDU 0. 064 0. 035 1. 832 *** SKILL 0. 118 0. 032 3. 734 EXPER 0. 250 0. 231 1. 082 ** URBAN 0. 039 0. 014 2. 757 IND×URBAN 0. 304 0. 187 1. 628 0. 028 4. 031 LOS×URBAN *** 0. 112 对数似然比 -138. 33 Wa l d 统计量 107. 65 样本数 3558 表 3 显示 ,RAI SE 的系数显著为负 , 为 -0. 056, 说明家庭人口负担系数越 大 ,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 给 意 愿 会 更 小 。 如 前 所 述 , 随 家 庭 人 口 负 担 系 数 的 增 加 , 家务劳动会变得繁 重 而 制 约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LAND 的 系 数 为 -0. 023, 说 明 人 均 耕 地面积越大 , 非农劳动供给意愿 越 小 。 WAGE 的 系 数 为 0. 183, 说 明 随 着 工 业 部 门 工资的提高 ,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意愿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 WEAL 的 · 44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系数显著为负 , 为 -0. 009, 说明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 , 非农劳动供给意愿会有所下 降 , 但幅度并不是很大 , 可见家庭 预 算 约 束 的 松 紧 程 度 可 能 并 不 是 影 响 劳 动 供 给 的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这也能大致 证 明 , 前 文 关 于 农 户 更 偏 好 收 入 而 不 是 闲 暇 或 家 庭 生产的假设是基 本 贴 近 现 实 的 。CARE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正 , 为 0. 027, 说 明 社 会 化 服 务网络越完善 , 农村劳动力 的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越 大 。AGE 的 系 数 为 -0. 144, 说 明年龄越大 ,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越 低 , 这 与 经 验 判 断 相 符 。SKILL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正 , 为 0. 118, 说明当拥有 一 项 技 术 专 长 时 ,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会 明 显增加 。 下面再来看核 心 解 释 变 量 的 情 况 。URBAN 的 系 数 为 0. 039, 说 明 对 那 些 最 基 本的受访者 (处于工业化支撑力度相对较低的乡镇而家庭又没有被征地的人 ) 来说 , 城镇化使其非农劳动供给意愿明显增加 。 对他们而言 , 虽然不存在征地因素的作用 , 但城镇化进程中其他一些间接因素 (如潜在务工地点与家庭距离变近 ), 也会使其非 农劳动供给意愿提高 。 交叉 变 量 IND×URBAN 的 系 数 不 显 著 , 说 明 不 管 工 业 化 的 支撑力度大或小 , 城镇化都会使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增 加 , 二 者 区 别 不 大 。 交叉变量 LOS×URBAN 的 系 数 显 著 为 正 , 为 0. 112, 说 明 相 对 于 最 基 本 的 样 本来说 , 那些处于工业化支撑力 度 相 对 较 小 的 乡 镇 而 家 庭 又 被 征 地 的 受 访 者 , 城 镇 化对其非农劳动供给意愿的作用要更大一些 , 合计起来 , 总效应达到 0. 151。 总的来看 , 上述结果说明 , 城镇化明显刺激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意愿 , 而不管工业化的支撑力度如何 , 抑或农户 是 否 被 征 地 , 这 验 证 了 假 说 1 的 预 测 。 当 然 , 对于被征地的农户来说 , 作用更明显 。 (二 ) 城镇化对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们利用乡镇层面的数据 , 对模型 3 进行回归检验 。(见表 4) 表 4 城镇化对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 解释变量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常数项 -1. 607 ( 1. 084) -1. 446 ( 0. 993) LABOR 0. 098 ( 0. 076) 0. 091 ( 0. 063) RESOU 11. 075*** ( 3. 230) 10. 430*** ( 2. 881) NEAR — 1. 219*** ( 0. 267) URBAN -0. 806 ( 1. 225) -0. 913 ( 0. 995) NEAR×URBAN 1. 910** ( 0. 707) 2. 012*** ( 0. 610) F (_u i) 65. 03 · 45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1 期 续表 4 解释变量 固定效应模型 LM 调整 R2 样本数 随机效应模型 151. 87 0. 339 144 Hausman 0. 343 144 20. 15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F (_u i)、LM 分别为固定截面效应和随机截面效应的检验值。 表 4 显示 ,F (_u i) 值 为 65. 03、LM 值 为 151. 87, 它 们 均 能 在 1% 的 显 著 性 水平下拒绝固定截面效应或随 机 截 面 效 应 不 显 著 的 原 假 说 , 因 此 , 不 宜 采 取 混 合 回 归方法 。 最后一行显 示 , Hausman 值 为 20. 15, 它 能 在 1% 的 显 著 性 水 平 上 拒 绝 固 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无系统性差异的原假说 , 为确保回归结果的一致性 , 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 从固定效应模型 的 结 果 看 ,LABOR 的 系 数 并 不 显 著 , 说 明 当 地 劳 动 力 资 源 并 没有对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明 显 影 响 。 对 照 中 国 当 前 的 现 实 就 可 以 发 现 , 在 产 业 转 移尚未大规模展开的情况下 , 一 些 乡 镇 特 别 是 中 西 部 地 区 的 乡 镇 , 虽 然 劳 动 力 资 源 丰富 , 但无法与工业资本结合 , 对 当 地 非 农 产 业 发 展 的 潜 在 作 用 也 无 法 发 挥 出 来 , 它们倒经常会通过跨地区迁移支持外地非农产业的发展 。RESOU 的系数显著为 正 , 为 11. 075,① 说明矿产资源对乡镇非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现在来看 核 心 变 量 的 情 况 。 URBAN 的 系 数 不 显 著 , 说 明 对 于 基 准 组 的 样 本 (即非城关镇或远离中心城市的乡镇 ) 来说 , 城镇化并没有明显促进当地非农产业的 发展 。 交叉变量 NEAR×URBAN 的系数显著为正 , 并达到 1. 91, 说明与基准组样 本相比 , 比较组 (即城关镇或毗 邻 中 心 城 市 的 乡 镇 ) 的 城 镇 化 , 对当地非农产业的 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 其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 非农产业的 GDP 占比就 能提高 1. 91 个百分点 。 将这两组样本的结果综合起来 , 大致能验证假设 2 的预测 。 七 、 结论性评语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以城市为 中 心 的 城 市 化 模 式 , 本 文 探 讨 了 乡 镇 层 面 上 的 城 镇 化的就业影响 。 理论分析和基于河南 、 湖南 等 五 省 调 研 数 据 的 实 证 分 析 都 证 明 , 乡 镇城镇化的就业效应具有较大的 不 确 定 性 。 它 并 不 是 静 态 地 满 足 存 量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需求 , 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冲击农 村 各 类 劳 动 力 的 非 农 劳 动 供 给 意 愿 , 并 改 变 劳 动 力 蓄水池的容量 。 可以说 , 它将使城镇面临更 大 的 就 业 压 力 , 这 种 压 力 将 传 导 到 非 农 产业的发展上 。 但相对于传统意 义 上 的 城 市 化 , 乡 镇 城 镇 化 并 不 足 以 保 证 非 农 产 业 的发展 , 其经济效率和产业发展的后果因 不 同 的 推 进 模 式 而 不 同 。 我 们 发 现 , 在 依 ① 2009—2012 年 , 有些乡镇发现了新的矿产资源 , 因此在固定效应模型中该变量未被消除 。 · 46 ·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托周边城市而推进城镇化的地 区 , 非 农 产 业 发 展 较 快 , 农 村 劳 动 力 的 非 自 愿 型 失 业 率也较低 ; 但在远离周边城市的地区 , 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更为明显 , 非自愿型失业现象也更为普遍 。 上述结论提醒人们 , 城镇化 是 一 个 系 统 工 程 , 在 实 现 城 镇 规 模 扩 张 、 人 口 膨 胀 的同时 , 必须寻求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 只有 真 正 实 现 了 工 业 化 促 进 城 镇 化 、 城 镇 化 反推工业化 , 才能妥善解决农村 劳 动 力 的 就 业 问 题 , 才 能 真 正 实 现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所提出的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 以及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 这就需要在整 体上设计好城镇化的推进模式 , 正 确 处 理 城 镇 与 城 市 之 间 、 城 镇 与 城 镇 之 间 的 关 系 问题 。 虽然城镇化的人口集聚 效 应 , 为 发 展 第 二 、 第 三 产 业 创 造 了 一 定 的 条 件 , 但 鉴 于乡镇产业基础的薄弱性 , 要发展非农产 业 , 必 须 借 助 中 心 城 市 、 周 边 城 市 甚 至 其 他乡镇的外力 , 利用它们的辐射效应和带 动 作 用 , 通 过 产 业 链 的 分 工 、 配 套 和 互 补 等前后向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 , 弥补自身 产 业 发 展 基 础 的 不 足 。 例 如 , 承 接 周 边 城 市的产业或加工环节的转移 , 发 展 本 地 的 制 造 业 , 一 些 中 西 部 地 区 城 镇 甚 至 可 以 越 过周边城市 , 与 东 部 地 区 发 达 城 市 直 接 对 接 , 承 接 飞 地 转 移 项 目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各乡镇企业应结合自身禀赋条 件 的 比 较 优 势 , 规 划 本 地 的 产 业 项 目 , 避 免 主 导 产 业 的雷同与恶性竞争 。 在差异化产业格局下 , 各地之间才能展开互补性的合作 。 总之 , 乡镇城镇化的推进 , 不能闭门造车 , 更不能 盲 目 冒 进 , 要 通 过 嵌 入 或 延 伸 已 有 的 产 业链 , 整合更多的产业资源 , 处理好与其他 城 市 及 城 镇 的 产 业 关 系 , 才 能 为 城 镇 化 提供更强的产业动力 。 也唯有如此 , 城镇化的发展才不会出现大的失业问题 。 〔责任编辑 : 梁 华 责任编审 : 许建康 〕 · 47 · No.1 January2014 So c i a lS c i enc e si nCh i na A mon t h ly ABSTRACTS ( 1)Quan t ima t i ono ft h eLe ad i ngPo s i t i ono fCh i nasPub l i cOwn e r s h i t i t a t i v eEs pand I t sDe v e l opmen t a lTr end s Pe iChanghong· 4 · Tak i ngt heope r a t i nga s s e t so fd i ve r s i f i edf o rmso fowne r sh i ft he me anso f po r odu c t i ona st h e ma r i n a lc r i t e r i onf o r me a s u r i ngt h e i rr e l a t i v edomi nanc e,t h i sa r t i c l e p g e s t ima t e st hea s s e ts c a l eandchang i ngsha r eo fpub r sh i n l i candnon-pub l i cowne pi ndus t r t endst hee s t ima t i ono ft he s ef a c t o r st os e c onda r e r t i a r r ima r yandex yandt y p yi i ndus t r heba s i so fe a r l i e re s t ima t i ons.Ther e su l t sshowt ha tt het o t a lope r a t i ng yont a s s e t so fCh i n a r ima r e c ond a r ndt e r t i a r ndu s t r r ea r ound487. 53t r i l l i on sp y,s ya yi y we fwh i cht hea s s e t so ft hepub l i c l c onomya c c oun t edf o r258. yownede yuanby2012,o 39t r i l l i onyuan,o r53pe r c en t.I ns e c onda r e r t i a r ndus t r heva l ue-added yandt yi y,t a ndemp l o n ts h a r eo ft h enon-pub l i c l e de c onomya c c oun t edf o r67. 59pe r c en t yown yme l i c l and75. 20pe r c en to ft het o t a lr e spe c t i ve l i si nd i c a t e st ha twh i l eCh i na spub y y.Th owneda s i t i on,t l i cowne s s e t sr e t a i nt hel e ad i ngpo hec on t r i bu t i ono ft henon-pub r sh i p e c onomyi sdomi nan t.Ch i ne s es o c i a l i smsf undamen t a le c onomi cs t emi sadynami c ys one,andt husp r ov i de st heo r e t i c a lf ounda t i onsf o rowne r sh i e f o rmandt hepo l i c f pr yo ot he twonon-va c i l l a t i ons nt hep t ageo fCh i ne s es o c i a l i sm. adhe r i ngt r ima r "i ys ( 2)Emp l oymen tI s s u e si nt h eDe v e l opmen to fSma l l e rUr banCen t e r si nCh i na Di ngShouha i· 30 · Urban i z a t i ona tt het ownsh i i l l agel eve l si sd i f f e r en tf r om ur ban i z a t i on pand v c en t e r edonl a r rc i t i e s.Apa r tf r om a f f e c t i ng emp l oymen to ft hel abo rs t o cki n ge t e rmso fdemand,i ta c t sa sa mu l t i-d imens i ona lsho ckt ot hel abo rsupp l n t en t i ons yi o fr ur a ll abo randchange st hec apa c i t ft hel abo rpoo l.Ont heba s i so fsur veysi n yo a na ndo t h e rt h r e ep i ndt h a tu r b a n i z a t i ona tt h i sl e ve lgene He n a n,Hun r o v i n c e s,wef r a l l y r a i s e st h enon-a r i c u l t u r a ls upp l n t e n t i on so fd i f f e r en tf o rmso fl abo r,bu tt h i so c cur s g yi w i t hou ta na b s o l u t eimp r o v eme n ti nt h ed ema ndf o rl abo ro fnon-ag r i cu l t ur a li ndus t r i e s, l e ad i ngt ova r i ab l eemp l oymen tr e su l t s.I nr eg i onsr e l i ngont her ad i a t i one f f e c to f y r omo t et r owt ho c e n t r a lc i t i e st op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g ft own s h i e v e l opme n t,i ndus t r i a l i z a- pd t i onandur ban i z a t i on,t he r ei sa ma rkedf a l li ni nvo l un t a r l oymen t.I nt ho s e yunemp r eg i onst ha ta r ecu to f ff r omt hes r i s t i ce f f e c to fne a r byc i t i e sanda r ep r omo t i ng yne g · 204 · ABSTRACTS sma l l-s c a l eur ban i z a t i onont he i rown,deve l opmen to fnon-ag r i cu l t ur a li ndus t r i e sl ags nvo l un t a r l oymen ti n t ens i f i e s.The r e f o r e,weur t l edt o beh i ndandi y unemp gen y ne hep r ob l em o fi ndus t r onve r ei np r omo t i ngur ban i z a t i ona tt het ownsh i s o l vet yc genc p andv i l l agel eve l s,andt h i si nt ur ndependsonourdev i s i nga much mo r es t ema t i c ys omp r ehens i ve mode lf o rp ban i z a t i on. andc r omo t i ngur ( 3)Th eHi s t o r i co f Ma r x sTr an s c end i ng We s t e rnCen t r a l i sm yandLo g YeXi anmi ng· 48 · Ba s edonas c i en t i f i cc r i t i f We s t e r nc en t r a l i smf oundedont hr e ed imens i ons queo andonh i seve rmo r ep l o r a t i ono fwo r l dh i s t o r e s e a r chandc r i t i so f r o f oundexp yr que r omt he1870son,Ma r xex t endedh i sunde r s t and i ngo ft hegene c ap i t a l i sm,f r a land s e c i f i cr e l a t i on so fc a i t a l i smf r om We s t e r nEu r op et ot h er e s to fwo r l dwh i l et hr owi ngo f f p p n f l u e n c eo f We s t e r n-c e n t e r e de xp r e s s i on sl i ket hes t agna t i ono fo r i en t a ls o c i e t t h ei " y. Het ho r ough l r a n s c e nd e dt h et h e o r h a tEur ope wa sun i i na l l onc l uded yt yt que"andf yc c i en t i f i cc r i t i f We s t e r n-c en t r i ct hough tf o rmsand d i s c our s es t ems.On h i ss queo ys t h i sba s i s,hepo i n t edou tapo s s i b l edeve l opmen tpa t hf o rRus s i anr ur a lc ommune s hewho l eo fRus s i a,p st hey we r ei nt he wo r l dh i s t o r i c a lc ap i t a l i s te r a, andt l a c eda t ha td i f f e r edf r omt he We s t e r ndeve l opmen tmode lbu twa si n t ima t e l onne c t edwi t h yc c ap i t a l i sm.Thushef ur t he rdeve l opedand pe r f e c t edt hes c i en t i f i ct heo r fs o c i a l yo f o rmsandenr i chedt heh i s t o r i c a lc onno t a t i onso fc r i t i so fpo l i t i c a le c onomy. que ( e r ei 4)Th sNo t h i ngOu t s i d et h e Mi nd":Fr om On t o l o oCon s t r u c t i ono f Me an i ng g yt ChenShaomi ng· 68 · Be s i de si n t e r r e t i ngt h i ngso rp r i nc i l e st hr ough me t apho r s,Wang Yangmi ngs p p t heo r f mi nd,a sac omp l e t e wo r l d ou t l ook,s t i l lhadt o de a l wi t ht hei s sue o f yo t h i ngs-i n-t hems e l ve s.Theke i n ti nunde r s t and i ngt hep r opo s i t i ont ha tThe r ei s ypo no t h i ngou t s i det he mi nd"l i e si nt het r ans i t i onf r om on t o l ogyt ot heo r fme an i ng. yo r e c i s eimp Thep l i c a t i oni st ha ts epa r a t edf r om t he mi ndsc onc e r ns,t he me an i ngo f anno tbec on f i rmed,no rc ant he i rva l uer e l a t i onsh i t h manbee s t ab l i shed. t h i ngsc pwi Af f i rmi ngt hei ndependen tex i s t enc eo ft h i ngsanda f f i rmi ngmi nda st hec ond i t i onand s our c eo f me an i ngimp l i e st ha twha twec a l lt h i ngsi nt he mi nd"br oad l e f e r st o yr t h i ngsi nd i f f e r en tc ons c i ousa c t i v i t i e s.Th i ngst ha ten t e rt he mi ndo rc ons c i ousne s s l i c i tanemo t i ona lr e spons e,o ra r eevent akeni n t oi nhe r en tc ogn i t i ono rs chema, ande a l lr ep r e s en tt he man i f e s t a t i on,t od i f f e r en t deg r e e s,o f br i ng i ng t h i ngsi n t ot he mi nd.Mov i ngf r om ob e c t sou t s i det he mi ndt oob e c t s wi t h i nt he mi ndi nvo l ve sa j j r a lg ft he c ond i t i ons wh i ch make man i f e s tt he me an i ng o ft he my r i ad r a sp o gene t h i ngs.Ana l z i ngt her e l a t i onsh i twe ent h i ngsandt he mi nd exh i b i t edi n man y p be · 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