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

Deprecating。(讽刺)20 页 470.05 KB下载文档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
当前文档共20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pdf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教科技〔2020〕233 号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申报 2021 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 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教科 技〔2020〕203 号)精神,为做好 2021 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 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创新人才计划”)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及范围 1.申请者须符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 办法》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七条所列各项基本条件:①我 省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科技人员,具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本计划支持 — 1 — 的研究工作;②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恪守高 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③ 具有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已取得比较突出的创新性成果,并对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思;④获得博士学位;⑤ 年龄未满 40 周岁[1981 年 1 月 1 日(含)以后出生]; 2.创新人才计划支持范围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正在申 请和已获得国家人才计划(基金)和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更 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支持者,不在支持范围;已获得河南省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基础研究 专项以及本计划资助者,不在支持范围; 3.各单位要坚持公开遴选、择优推荐的原则,注重与部门、 地方和学校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衔接,适当向重点建设的科研 平台(基地)倾斜。 二、申报类别 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精神,推动我省高校 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步伐,创新人才计划组织实施实行分类评价, 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软科学、技术服务和转移四类。申请 者申报选择其中之一,并在申请书上注明申报类别,如“申报类 别:基础研究”,不能多选。 三、申报领域 按照如下 19 个领域归口申报:1.数学;2.物理;3.化学; 4.化工;5.农业;6.林业;7.生物;8.电子科学技术;9.计算机 — 2 — 与通讯;10.基础医学;11.医疗卫生与临床;12.药学;13.中医 学;14.能源;15.资源;16.环境;17.材料;18.先进制造;19.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四、申报方式及材料 (一)申报要求及受理时间 1.创新人才计划网上申报工作依托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 服务平台(简称“云平台”)进行,同时报送 2020 版《河南省高 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附件 1,以下简称“申请书”)、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科研基础简表》 (附件 2)纸质材料。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申请; 2.实行限额申报。各高校申报名额请登录云平台查看,并 严格按照规定的数量申报。为支持国家和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 设,决定给予每个中心 1 项申报名额。对于验收未通过或延期验 收的计划承担高校,适当缩减申报数量; 3.电子材料申报、审核时间:2020 年 6 月 23 日—7 月 31 日,申请学校科技管理部门须在 7 月 31 日 16 时前在系统中完成 审核提交工作; 4.纸质材料受理时间:2020 年 8 月 4 日-5 日。受理地点: 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秘书处(中原工学院中原路校区基础 实验楼 606 房间,联系人:夏老师,电话:18638761260)。不接 受邮寄材料,逾期和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材料不予受理; 5.纸质材料要求:申请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 — 3 — 面打印,不得超过 60 个页码(包括相关证明附件材料)。每单位 报送《申请书》1 份(A4 纸型,云平台打印生成自评计分表装订 附后)、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科研基础简表》 15 份(附件 2,须与申请书信息一致,A4 纸型双面打印限 2 页); 电子讲稿不用报送纸质文档。 (二)申请人事项 1.申请人要认真阅读本通知和《实施办法》,通过所在学校 系统管理员分配的账号登录云平台(参与建设高校通过各学校子 域入口登录,未参与建设高校通过云平台门户网站入口登录),下 载 2020 版申请书,申请书填写完成并经过检查保护后,通过云平 台在线提交; 2.申请人须在申请书中进行填写计分,并在系统中完成实 证材料上传。操作步骤为:①下载申请书;②逐项填写申请书(首 先选择申报类别等基本信息,再进行内容填写);③申请书中第三 (代表性成果)和第四(科教结合成果)两项填写完成后,申请 书自动核算得分;④申请书全部填写完成并在线提交;⑤点击项 目名称,在子页签中逐项为每条计分成果上传实证材料(pdf 格 式,每项不超过 10M,如:科研项目立项或结项证明彩色扫描件、 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彩色扫描件、代表性论文、学术著作首页扫描 件、论文分区收录引用检索证明等);⑥返回列表页面,下载打印 《科研基础计分表》(系统自动生成);⑦点击添加证明材料,在 线提交有效身份证明材料(pdf 格式文件,包括:身份证、学历、 — 4 — 学位证书等彩色扫描件),统一命名为“单位+申请人姓名.pdf”。 有效身份证明材料、计分实证材料和《科研基础计分表》均 须打印纸质材料,以附件形式装订在申请书内; 3.填写《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科研基 础简表》,内容须与申请书内信息一致,A4 纸型双面打印(限 2 页); 4.制作电子讲稿,格式为 ppt 文件(含语音讲解,Office 2010 兼容格式,30M 以内),通过云平台点击添加证明材料进行在线提 交。电子讲稿时长不超过 10 分钟,内容主要包括:申请人基本情 况、科研工作基础及创新成果、拟开展的研究及预期成果、经费 预算等。如超时,将以电子讲稿不合格处理。 (三)申请学校事项 1.请各单位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 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要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 等程序,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 推荐工作要与本年 度河南省各类科技人才计划(基金)及教育厅其他人才计划项目 申请工作做好对接,严禁同一人多头申报; 2.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以 及科研基础评价得分进行初审,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各单位需 对本校申请材料真实性负责,一经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和虚假证明 的,将取消申报资格; 3.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汇总本单位申请材料,在规定时 — 5 — 间内审核电子材料并报送纸质材料。 本通知及有关电子表格,可在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云服务平 台下载。网址:http://www.rcloud.edu.cn 省教育厅科技与信 息化处工作电话:0371-69691667,云平台技术支持工作电话: 4008001636 附件:1.《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2020 版 格式) 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人 科研基础简表 2020 年 6 月 16 日 — 6 — 附件 1 申报类别:( ) A 基础研究 B 应用研究 C 软科学 D 技术转移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申 请 书 项 目 名 称: 申 报 类 别: 申 报 领 域: 申 请 人: 专业技术职务: 所 在 学 校: 通 讯 地 址: 联 系 电 话: 申 请 日 期: 001 河南省教育厅 二〇二〇年制 — 7 — 填 写 说 明 一、编写前要仔细阅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实施办法》和当年关于受理申请的工作通知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 “申报类别”包括:A 基础研究;B 应用研究;C 软科学; D 技术转移。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 请人清单上注明申报类别,如“申报类别:A 基础研究”。 四、“申报领域”包括:1.数学;2.物理;3.化学;4.化工; 5.农业;6.林业;7.生物;8.电子科学技术;9.计算机与通讯;10. 基础医学;11.医疗卫生与临床;12.药学;13.中医学;14.能源; 15.资源;16.环境;17.材料;18.先进制造;19.管理科学与工程。 每份申请书选填且仅填其中之一。请在申请书、申请人清单 上注明申报领域的具体类别,如“申报领域:计算机与通讯”。 五、“专业技术职务”指受聘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如教授、 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六、申请书页面用 A4 纸,内文用 4 号宋体字打印,标题用 4 号黑体字打印,行距用固定行距 22 磅,于左侧加软封面装订成册 (不要用塑料封面或塑料文件夹)。 七、如无特殊说明,本表各栏不够填写时,可自行加页。 八、此申请书上报一份。附件和申请书一起装订,申请材料 (包括附件)双面打印,不得超过 60 个页码。 — 8 — 一、基本情况 姓 名 性别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民族 研究方向 申请人 信息 办公电话 手 机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邮编 最终学位及学校、时间 所在工作单位(院、 系、 所、实验室、中心) 起止年月 地点 学习、工作单位 任职 个人简历 (自大学 填起) 主要学术 任职 — 9 — 二、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 — 10 — 三、代表性成果(2017 年 1 月 1 日以来) (一)知识贡献(1-5 累计限 2 项) 1、论文(仅限基础研究类人才、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年、卷 (期) 、页 他引 次数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发表时间 论文类别 分值 著作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第 1 或是通讯作者的论文,且论文署名第 1 单位为申请人依托单位。 2、学术著作(仅限基础研究类人才、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号 著作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注:仅填写署名第 1 的学术著作。 3、专利(仅限应用研究类人才填写) 编号 专利名称 全部署名 授权时间 排名 专利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授权且有效的专利,第 2 完成人权重系数为 0.8。 — 11 — 4、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情况(限应用研究类、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新成果名称 授予单位 第一完成人 取得时间 排名 成果类别 分值 第一完成人 作品类别 分值 结项时间 项目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成果,第 2 完成人权重系数为 0.8。 5、科普作品(限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号 作品名称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排名 注:仅填写署名前两位的作品,第 2 作者权重系数为 0.8。 (二)科学或技术贡献(6-7 累计限 3 项) 6、项目(限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技术转移类人才填写) 编 号 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 资助经费 (万元) 项目负责人 立项时间 注:仅填写主持的项目(第 1 负责人) ,项目类型不包括子课题,非期限内立项且结项项目权重系数为 0.6,同一项目不重复计分。 7、项目或被采纳成果(限软科学类人才填写) 编 号 项目(或被采纳成果)名称 项目编号 (采纳单位) 采纳 时间 立项 时间 结项 时间 第一完成人 项目(或被采纳成果)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主持(第 1 负责人)的项目或第 1 完成人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成果,项目类型不包括子课题,非期限内立项且结项 项目权重系数为 0.6,同一项目不重复计分。 — 12 — (三)标志成果(限 2 项,仅填写排名前三位的获奖) 编号 授予单位 及时间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排名 获奖人 奖励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署名前三位的成果奖励,第 2 完成人权重系数为 0.7,第 3 完成人权重系数为 0.5。 (四)学术影响力(限 1 项) 编号 任职的学术会议、平台、组织等名称 任职时间 学术任职类别 分值 注:仅填写申请人本人的任职情况。 四、科教结合成果(2017 年 1 月 1 日以来) (一)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限 2 项,仅填写署名第 1 的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 编号 课程或规划教材名称 依托单位、出版社名称 课程建设或教 材出版时间 课程或教材类别 分值 获奖类别 分值 (二)指导学生获奖(限 2 项,仅填写指导教师署名的奖励) 编号 奖励名称 授予单位 获奖时间 教师排名 注:硕士生由学校研究生处出具指导证明,本科及以下学生由学校教务处出具指导证明。 — 13 — 五、获资助后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关键科技问题及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应按照 3 年建设期限(2021 年—2023 年)撰写明确、切实可行并具有 可考核性(重点突出在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学科发展、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 以及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贡献)。 — 14 — 六、经费预算(金额单位:万元) 预算科目 省财政资助经费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1.科研业务费 ①测试/计算/分析费 ②能源动力费 ③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经费 ④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⑤其它 2.实验材料费 ①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②其它 3.仪器设备费 ①购置费 ②试制费 4.劳务费 5.管理费 6.其他(不含财务规定不能支出的科目) 合计 学校配套 自 筹 有关的其他经费来源 其它来源 其他经费合计 — 15 — 七、学校(院)科技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对申请者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及研究工作设想的科学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 以及是否同意申报,所需人力、物力条件保障等签署具体意见) 负责人签名: (签章) 年 — 16 — 月 日 附 件 目 录 1.有效身份证明 2.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 3.技术职务证书 4.科研项目立(结)项证明 5.科技成果奖励证明 6.知识产权(专利等)授权证书及有效证明、转化及经费 到账证明 7.论文、论著及收录检索证明 8.学术组织(机构、平台)职务证明 9.精品课程或规划教材证明 10.指导学生获奖证明 11.其他证明 12.科研基础计分表 — 17 — 附件 2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申请人科研基础简表 学校: (签章) 姓 名 性 别 最终学位 专业技术 职 务 申报领域 身份证号 所在工作单 位(院、系、 所、实验室、 中心) (自大学本科学习开始填写至今) 申 请 人 学习工作 经历 信 息 (以 2017 年 1 月 1 日以来所获科研荣誉为主) 个人荣誉 — 18 — 民 族 研 究 特 色 及 主 要 业 绩 — 19 —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 20 — 主动公开 2020 年 6 月 18 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