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江苏省大学生资助政策简介.pdf
江苏省大学生资助政策简介 (2011 年版) 目 前 录 言......................................................................................................... .........................................................................................................11 ....................................................................... 江苏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 江苏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 .......................................................................11 第一类:国家奖助学金....................................................................... 1 ◆国家奖学金...............................................................................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2 ◆国家助学金............................................................................... 2 第二类:国家助学贷款....................................................................... 2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2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3 第三类:高校资助项目....................................................................... 4 ◆勤工助学................................................................................... 4 ◆特殊困难补助........................................................................... 4 ◆学费减免................................................................................... 5 ◆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5 第四类:专项资助项目....................................................................... 5 ◆普通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 5 ◆普通高校毕业生赴苏北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 6 ................................................... 个人征信系统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责任 个人征信系统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责任................................................... ...................................................66 ◆个人征信系统........................................................................... 6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通报制度................................................... 7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责任........................................................... 7 .............................................. 201 20111 年度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引 年度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引.............................................. ..............................................77 ◆2011 年度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机构.................. 7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咨询电话................................... 7 前 言 江苏跨江滨海、人文底蕴丰厚,历来尊师重教。近年来,我省大力实 施科教兴省战略,坚持全面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全省普通高等院校 124 所、 独立学院 26 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164.94 万人、在学研究生 12.55 万人。 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省有 关部门和各地、各高校共同努力下,形成了 “政府主导、高校联动、社会 参与”的新局面,仅 2010 年各级财政就安排落实高校学生奖助资金 9.59 亿元、资助 28.6 万名在校生,发放各类助学贷款 6.4 亿元、资助 12.07 万名 大学生,各高等院校还通过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方式资 助 16.38 万名学生、安排资金 1.15 亿元,圆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绝不让 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为便于我省高校学生(特别是新生)及其家长及时全面了解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让需要资助的同学熟悉资助措施、明白申请条件、掌 握办理步骤,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省教育厅财务处、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编印了这本政策简介,请各高校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给每一名新生并在校园 内广泛宣传。 江苏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 我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以财政资助为保障、助学贷款 做辅助、高校与社会资助共同发展”,具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奖助学金由中央和省政府共同设立,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 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奖助对象是全日制本专科(含成人高校普通班、高 职、第二学士学位)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信品优学生, 覆盖面接近在校生总数的 20%,具体政策内容如下: 1 ◆国家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等方面特别突出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学生,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学年 8000 元,每学年申请和评审一次,奖学金一次性发放、颁发国家教育部印 制的《国家奖学金荣誉证书》并记入学籍档案。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的 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 5000 元,奖励面约占 在校生的 3%,按学年申请和评审,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并记入学籍档案。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各年级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 活俭朴的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 3000 元,具体标准由各校根据实 际情况分 2000、3000、4000 元三档发放,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 16%,按学 年申请和评审,高校收到国家助学金经费后补发本学年以前月份的国家助 学金、以后月份按月发放。 ◇在一个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同时申请 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国家励志奖学 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 奖学金。 第二类: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用于弥补财政助学资金缺口、扩大资助范围、增强资助 力度,资助对象是具有中国国籍、诚信守法、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完成学 业所需基本费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本专科及研 究生新生和在校生。国家助学贷款按学年申请和审批、一次性发放,用于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学年不超过 6000 元,执行同期同档 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承担,毕业 (或提前终止学籍)后的利息由其全额承担,鼓励借款学生提前还贷(不 加收除应付利息以外的其他任何费用) ,具体政策内容如下: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面向校内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前提是高 2 校必须与经办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符合条件的学生在开学后向高校学生资 助管理中心咨询办理,实行高校初审和经办银行终审制度。 ☉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借款学生毕业后六年。毕业 后继续攻读学位的借款学生应及时向经办银行申请办理展期手续,展期后 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学生继续攻读学位期间仍可获得财政贴息。 ☉借款学生应严格履行还款义务,毕业离校前须与经办银行签订还款 计划,还本付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允许借款学生根据就业和收入水平自 主选择毕业后 24 个月内的任何一个月起开始偿还贷款本息,具体还贷事宜 由借款学生在签订还款协议时向经办银行提出申请)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江苏省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委托我省各 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结算代理金融机构,面向江苏籍在省内外普通高校 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和新生,学生和家长(法定监护人)作为共同 借款人,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以借款人信用作担保的国家助学 贷款。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通过贷款资格审查,符合条件 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向入学前户籍所属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受理(详 见“2011 年度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引”),国家开发银行终审通过 后贷款资金统一划拨至借款学生本人账户。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期限按学制加 10 年确定、最长不超过 14 年, 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 2 年为“不还本金、只付利息”的宽限期。学制超 过 4 年或应届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延长宽限期 但不调整贷款期限。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审查:每年上半年,省内高校非毕业班学 生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应届高考录取新生在考前向其所在高级 中学申请,就读于省外普通高校的非毕业班学生和前两类申请结束后因突 发事件急需资助的学生向入学前户籍所属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 ☉申请时须提供学生和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学 生本人在当地邮储行开办的借记卡,以及: (1)省内高校在校学生还须提供 本人学生证原件、通过所在高校贷款资格审查后取得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 款证明;(2)应届高考录取新生还须提供大学录取通知书原件、通过所在高 级中学贷款资格审查后取得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证明; (3)就读于省外普 通高校的学生提供所在高校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证明和学生证原件, 3 前两类申请结束后因突发事件急需资助的学生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借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应严格履行还款义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的利息按年计收,学生毕业后第 3 年起的每年 12 月 21 日按“等额本金法” 分期偿还本金和当期贷款利息(最后一笔本金和利息于合同到期年份的 8 月 31 日偿还) 。 ◇在我省高校就读的非江苏籍学生若想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 助,请向入学前户籍所在省份的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咨询。 ◇在一个学年内,每名学生只可以接受一种国家助学贷款资助,已经 获得贷款的学生不得重复申请;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同时可以 在政策范围内申请国家奖助学金。 第三类:高校资助项目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我省高等院校(含民办)从事业收入中 提取 4%~6%专项资金,除部分用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支出外,其余 均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指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按劳取酬改善学习和生活 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学生勤工助学时间每周不超过 8 小时、每月不超过 40 小时,校内勤工助学 岗位分为固定岗(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以 每月 40 工时确定的月薪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确定)和临时岗(每小时酬金参照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确定、不低于 8 元) ,校外勤工助学酬金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用人单位、高 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入聘用协议)。 ◆特殊困难补助 特殊困难补助是高校辅助性资助措施之一,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 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临时性、特殊性经济困难,主要扶助身患 大病重病或者遭受意外伤害、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造成学习和生活困难以及 遇到其它突发性特殊性经济困难而确需资助的学生,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按程序评议确定补助对象和金额,通常一次性补助数百元。 ◆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 4 难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 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高校结合学生本人表现及经济状况,在认真 调查的基础上逐一审核、研究决定减免对象和金额。 “绿色通道 ” ◆新生入学 新生入学“ 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 财政部规定,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都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 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学校应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核实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资助。 第四类:专项资助项目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行业和地区就业, 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济负担,国家和我省制订了以下专项资 助政策措施: 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 ◆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 为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积极应征入伍服役,提高兵员征集质量,推进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财政部、教育部和总参谋部决定自 2009 年起补偿 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实际缴纳学费和国家 助学贷款本息,在高校毕业生入伍后一次性补偿到位。 ☉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总额等于每学年补偿金之和:每学年补偿 金上限为 6000 元,实际缴纳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高于上限的按 6000 元补 偿,实际缴纳学费或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低于上限的则在 6000 元以下按照两 者就高原则补偿;补偿学年数按实际缴纳学费的学年数确定、但不高于国 家规定的标准学制。 ☉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应首先在高校登记学费补偿申请信息,兵源地 的区县人武部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其补偿申请表上盖章确认,高校回收 学费补偿申请表并集中申请财政补偿资金后逐一发放给毕业生。 ◇补偿对象仅限 2009 年后(含当年)取得毕业文凭的全日制普通本专 科、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含成人高校普通本专科生)。在校期间已 享受免除全部学费政策的学生,定向生、委培生,国防生、部队招收的大 学毕业生干部,以及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的士官等其他形式到部 队参军的高校毕业生不包括在内。 ◇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应征入伍高校毕业生应优先将补偿款用于偿付 贷款本息,被部队退回的高校毕业生须返还已经补偿的学费。 5 毕业生赴苏北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 ◆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毕业生赴苏北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苏北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我省补偿 2009 年(含当年)后应届毕业生到苏北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 3 年以上 (含 3 年)的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读期间的学费,每服务满一年即可获 得三分之一的学费补偿款、三年补偿完毕。 ☉学费补偿总额等于每学年补偿标准之和:每学年补偿标准上限 为 6000 元,实际缴纳学费低于上限的按实际缴纳数补偿,实际缴纳学费高于 上限的按照 6000 元标准补偿。补偿年数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学制计算。 ☉高校毕业生在上述基层单位就业后凭本人与就业单位签署 3 年以上 就业协议向乡镇财政所申请,再报送当地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终 审通过的毕业生将获得学费补偿分年拨付审核表(须每年审核一次) ,每年 应补偿学费由省财政集中划拨到其银行账户。 ☉除因正常调动、提拔和工作需要换岗而离开苏北地区基层单位外, 对于未满 3 年服务年限、提前离开苏北基层单位的毕业生将被取消学费补 偿资格并从当年起停止对其学费的补偿 ◇普通高校毕业生赴苏北基层单位就业学费补偿对象不包括定向、委 培以及在校期间已享受免除学费政策的学生。 ◇苏北基层单位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市所辖县(市) 和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宿迁市宿豫区,县级政府驻地以下地区(不含 县级政府驻地)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政府机关、农村 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 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等。 个人征信系统与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后果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商业性金融信贷业务范畴,借款人应树立诚信守法 按时还贷观念,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熟悉还本付息计划和操作方法,以 免因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而承担法律责任。 ◆个人征信系统 个人征信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的重要基础设施,采集、保存、整理个人信用信息,只要与银行发生过借 贷关系就能在国内各商业银行信贷网点查到其个人信用报告。 ◇个人征信系统收集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识别信息(姓名、身份证号 6 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贷款信息(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 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和信用卡信息。 ◇个人信用报告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个人征 信系统为个人积累信誉财富,也会曝光不诚实守信的借款人,使其在全国 各地都难以办理住房贷款等个人信贷业务。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通报制度 为及时提醒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严格履行还款义务,江苏省学生 资助管理中心将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对连续拖欠还款超过 90 天且不 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实施通报,通报内容包括借款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毕业学校、首次就业单位、违约金额和时间等。 ◆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后果 国家助学贷款获得者必须遵守《贷款通则》和《合同法》等法律法规, 按照《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贷款人如果违 约则将承担以下后果:(1)经办银行对其违约还款金额计收罚息;(2)经办银 行将违约信息录入个人征信系统,全国各金融机构均可查询到该不良记录; (3)金融机构可以诉讼严重违约的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令其承担相关法律 责任;(4)经办银行和各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以将违约情况通报毕业生所 在单位及其家长,以便协助回收国家助学贷款本息。 2011 年度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引 本指引只适用就读于省内外普通高校的江苏籍学生(含当年高考录取 新生)在家乡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外省籍江苏高校在校生和新生请 向当地学生资助机构咨询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011 年度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受理机构 市县名称 工作地点 咨询电话 联系人 南京市教育局 南京市北京东路 26 号 025-83639929 童震 白下区教育局 南京市白下区西八府塘 30 号 025-84538980 周老师 鼓楼区教育局 南京市马台街 17 号 4 楼 025-83266171 杨老师 建邺区教育局 南京市江东中路 269 号 025-87778258 金建雯 秦淮区教育局 秦淮区菱角市 38 号 025-52255015 韦梅芳 高淳县教育局 高淳县镇兴路 229 号教育局规划建设科 025-57338613 杨勇 江宁区教育局 江宁区天元东路 58 号致远大厦 615 室 025-51196592 王欣 溧水县教育局 溧水县中山西路 12 号 025-57212442 葛红霞 六合区教育局 南京市六合区延安北路25 号 江浦街道文昌路 6 号 025-57757161 025-58112160 赵钰 浦口区教育局 栖霞区教育局 南京市尧化门街 189 号 025-85570527 王宁 陆燕英 7 市县名称 工作地点 咨询电话 联系人 下关区教育局 中山北路 540 号 025-58591689 嵇玲 雨花台区教育局 南京市雨花南路 2 号 025-52883591 段修坤 玄武区教育局 玄武区如意里 20 号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社 会事业处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扬村路 166 号 025-84550120 025-84550119 025-57020278 周 宁 姚维平 郑丽君 无锡市教育局 0510-68789000 勇伟 北塘区教育局 新金匮路 1 号市民中心 12 号楼无锡教育 惠民服务中心 凤宾路 58 号 1122 室 0510-83158122 邹培楠 滨湖区教育局 无锡市金城西路 500 号 0510-81178597 朱丹霞 崇安区教育局 无锡市连元街 36#809 室 0510-82724534 窦晓纯 惠山区教育局 无锡市惠山新城文惠路 18 号 0510-83592208 肖骊 江阴市教育局 江阴市文化西路 45 号 0510-86824673 陈燕 南长区教育局 无锡市南长区扬名路 12 号 0510-85052675 朱伟 锡山区教育局 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华夏中路 12 号 无锡新区教育局 无锡新区天山路 5 号 0510-88200263 0510-88200407 0510-85226219 刘俊浩 秦元 黄清芳 宜兴市教育局 宜兴市教育西路 27 号宜兴市高校招生办 公室 103 室 0510-87978033 吴建芳 徐州市教育局 徐州市新城区汉风路 1 号行政中心二期 西区 F 楼 丰县人民中路 4 号 0516-83711025 0516-89233602 杜涛 朱德庆 孙婕 徐州市鼓楼区文化教育 体育局 贾汪区教育局 二环北路鼓楼区社区教育中心 0516-87725136 罗传刚 贾汪区民和路区实验小学对过 15262078009 张燕 沛县教育局 沛县原沛师综合楼三楼西侧 0516-89624538 王德同 邳州市教育局 文化路 19 号 0516-86626229 范旭 泉山区教育局 徐州市建国西路 210 号 李茹 睢宁县教育局 睢宁县中央大街西路睢城镇中心小学院 内 铜山新区彭祖东路(铜山区青少年活动 中心) 利民路 13 号 13952172207 18952173650 0516-80376847 0516-83530306 任明 0516-88930298 吴梦冬 郑思 维 王乾 丰县教育局 铜山县教育局 新沂市教育局 云龙区文教体局 卓秋波 0516-80803408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社 会事业局 徐州市和平大道 66 号 云龙区行政办公 中心 408 室 经济开发区高铁商务区科技研发大厦 413 室 0516-83255015 陈健 李翠华 常州市教育局 常州市新市路 9 号 0519-88123710 金坛市教育局 0519-82881952 溧阳市教育局 金坛市北门大街 2 号 (中行三楼) 溧阳市南环路 45 号 董雅芬 宋历轮 胡祝俊 0519-87222716 李建兵 戚墅堰区教育局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大道 168 号 天宁区教育局 常州市天宁区翠虹路 1 号 0519-89863206 0519-89863199 0519-86801502 高云荣 范小芬 裴小生 武进区教育局 武进区湖塘镇延政东路 80 号 0519-67897031 刘汶中 新北区社会事业局 510 室计财处 0519-85127771 马雯斓 钟楼区教育局 常州市星港路 88号(钟楼区区政府五楼 543 0519-88890543 邵筱英 8 市县名称 工作地点 咨询电话 联系人 办公室) 苏州市教育局 苏州市公园路 198 号 202 室 0512-65221203 李丽 沧浪区教育局 苏州市十梓街 338 号 0512-65210127 周晓明 常熟市教育局 常熟市环城南路 32 号 0512-52773852 张爱华 苏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 苏州高新区运河路 8 号 工业园区教育局 苏州工业园区翠园路 151 号工商大厦 0512-68251888-1157 0512-68251888-1178 0512-66680132 王承湘 田涵 谢磊 金阊区教育局 苏州市西环路 3068 号金阊区教育局 0512-68668141 朱红 侯东廷 昆山市教育局 震川西路 171 号 0512-55236073 顾嗣浩 平江区教育局 苏州市临顿路菉葭巷 12-1 号 0512-67707561 董元艳 太仓市教育局 太仓市县府东路 99 号 0512-53549665 郭双锦 吴江市教育局 吴江大厦 B-19 0512-63981962 曹琦 吴中区教育局 苏州市吴中区教育局文曲路 303 号 0512-67081180 沈洁 相城区教育局 相城区阳澄湖东路 8 号 10 号楼 0512-85182103 范宪华 张家港市教育局 张家港市暨阳中路 77 号 0512-58153912 李忠 南通市教育局 南通市世纪大道 6 号 0513-85215746 杨春 启东市教育局 启东市汇龙镇人民中路 726 号 0513-83102068 朱峰峰 如皋市教育局 如皋市民服务中心 A309 0513-87623090 王永山 崇川区教育局 南通市段家坝路 91 号 0513-85797075 徐爽 港闸区教育局 南通市港闸区城港路 58 号 0513-85609853 海安县教育局 海安镇宁海南路 24 号 0513-88914679 海门市教育局 海门镇公园巷 33 号 0513-82212405 0513-82212810 如东县教育局 如东县教育局(掘港镇幸福路 18 号) 0513-84131234 王克健 高丽 陆玉萍王桂 春 张 杰 李永辉 金 霞 陈雪梅 通州市教育局 通海路 56 号 0513-85361988 马琳 连云港市教育局 连云港市苍梧路 23 号 0518-85822307 王志祥 东海县教育局 东海县牛山镇和平东路 208 号 0518-87237729 李广文 赣榆县教育局 灌南县新东南路 10 号教育局东四楼 灌南县教育局 灌南县新东南路 10 号教育局东四楼 灌云县教育局 伊山镇胜利西路 81 号 0518-83220063 0518-83220098 0518-83220063 0518-83220098 0518-88852739 姜红波 陈加玲 姜红波 陈加玲 任礼兵 海州区教育局 海州区中南路 85 号 0518-85210199 姜君修 连云区教育局 连云区中华西路 64 号 0518-82317302 刘老师 新浦区教育局 市新浦区普庆路 3 号 0518-85506376 郭燕 淮安市教育局 淮安市健康西路 31 号 0517--83667873 陈 楚州区教育局 楚州区永怀西路 6 号教育大厦 6 楼 0517-85101298 李建华 洪泽县教育局 教师进修学校(洪泽县城育才 2 号) 051787290010 尹奇 周宗宇 淮阴区教育局 淮安市承德北路 528 号 0517-84938131 包立清 金湖县教育局 金湖县建设西路 2 号 0517-86902005 蔡厚坤 涟水县教育局 涟水县教育局(红日路东首,红日金城 大楼二楼) 0517-82383325 童玉芳 飞 9 市县名称 工作地点 咨询电话 联系人 清河区教育局 淮安市西安路 116 号 1306 室 051783601675 苏跃青 清浦区教育局 淮海南路都天庙街 100 号 0517-83932716 王金淮 盱眙县教育局 盱城镇东方大道1号开发区产品展示馆 2楼 13915174554 詹承峻 盐城市教育局 盐城市开放大道 60 号 0515-88228917 陈立华 滨海县教育局 育才西路 1 号 大丰市教育局 大丰市金丰南路 1 号 0515-84230951 0515-84232215 0515-83510950 徐远耀 唐亚萍 张海燕 东台市教育局 东台市东亭中路万寿宫巷 0515-85100565 冯树鸿 阜宁县教育局 上海路(原大关南路) 顾春贤 建湖县教育局 建湖县近湖镇汇文东路 368 号 0515-89716213 0 0515-86216039 射阳县教育局 射阳县合德镇兴北路 11 号 0515-82358579 亭湖区教育局 毓龙东路 69 号 0515-89808165 叶丛书 徐同群 孙吉平 响水县教育局 县教育局一楼资助中心办事大厅 0515-86781039 项文举 盐都区教育局 盐都区新区日月路 1 号 0515-88435252 应文忠 凌荣俊 蒋 谨 扬州市教育局 扬州市淮海路 54 号 0514-87361236 陈珊银 仪征市教育局 0514-83450399 陆妤 宝应县教育局 仪征市工农南路 5 号教育局 8 楼学生资 助管理中心 宝应县东门大街隅园巷 11 号 0514-88288041 朱梅 高邮市教育局 府前街 62 号 0514-84631191 居永娟 广陵区教育局 南通西路 60 号 0514-87365502 陈 伟 邗江区教育局 扬州市中兴路六号 0514-87880324 杨凌 江都市教育局 0514-89686661 徐源 维扬区教育局 江都市龙川北路行政集中办公区内市教 育局 扬州市维扬路 469 号 0514-87895008 杨永兵 开发区教育局 扬州市维扬路 108 号开发大厦 0514-82982651 朱洁 镇江市教育局 镇江市健康路 15 号 0511-88916337 焦叶飞 丹徒区教育局 丹徒新城龙山路 0511-88976018 郭建霞 丹阳市教育局 丹阳市云阳镇全福路育才巷 3 号 0511-86573726 黄永强 京口区教育局 0511--84402958 句容市教育局 镇江市南门大街靳家巷 33 号<京口区特教中心 三楼> 宁杭路 132 号 润州区教育局 镇江市电力路 30 号 0511-87269864 0511-87262733 0511-85271680 刘萍 金辉 陈国富 朱志燕 张惠 新区教育局 扬中市教育局 镇江新区大港东丰路 5 号(镇江新区实 验小学内) 扬中市中电大道 8 号 0511-85386165 0511-83176662 0511-88357175 汪开义 戴敏荣 孙丰祥 泰州市教育局 泰州市鼓楼南路 366 号 0523-86999833 李文林 高港区教育局 0523-86966687 沈晓坤 海陵区教育局 教育局 502 室(高港区政府东门向南 300 米) 泰州市海陵区南山寺路 76 号 0523-86998258 吕春霞 姜堰市教育局 姜堰市上海路 88 号 0523-88086057 窦银林 靖江市教育局 合兴路 36 号(原教师进修学校) 18914533218 张志刚 泰兴市教育局 中兴大道 58 号 0523-87728137 徐平 10 朱红梅 市县名称 工作地点 咨询电话 联系人 兴化市教育局 兴化市兴化大道西侧 0523-83242838 王桂乐 宿迁市教育局 宿迁市太湖路 261 号 0527-84389535 董克甫 沭阳县教育局 泗洪县教育局 沭阳县青少年广场多功能厅 泗洪县青阳镇珠江路东 2 号 0527-83691005 0527- 86223554 纪先利 李锐 泗阳县教育局 泗阳县众兴镇北京东路 7 号 0527-85230267 颜怀忠 宿城区教育局 宿迁市洪泽湖路 5 号 0527-84239723 杜利华 宿豫区教育局 宿豫区书山路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 0527-84492308 巩宁波 ◆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咨询电话 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025-83335573、83335173,电子邮箱:jsai d@ec.js.edu.cn,网站地址:http://aid.ec.js.edu.cn;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 025-83273877。咨询时间:8:30~11:30、15:00~18:0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