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有机污染物高效去除的表面微电场催化原理-公示内容.pdf
2023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 水体有机污染物高效去除的表面微电场催化原理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 1. 胡春(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1、2、3 主要提出者。 项目总体学术思想提出和验证,首次建立了催化剂表面电荷定向不均匀分布方法体 系,构建了表面贫富电子微区,形成不同能量强度的微电场(MEF);揭示了其对 吸附的 ECs, 表面电荷重排的电能-动能-热能能量转换放电,降低其反应能垒的机制; 阐明了低能量物质引发吸附的 ECs 表面裂解矿化原理;发展了 MEF 驱动,水中溶解 氧协助的 ECs 表面自矿化原理与 H2O2 或太阳光协助的水中 ECs 高效矿化原理。是代 表性论文 1 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 2、3、5 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 4 的参与作者。) 2. 吕来(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2 和 3 主要贡献者。 首次提出双反应中心多相类芬顿反应的概念,发展了表面微电场驱动有机污染物能 量利用的类芬顿和自净化技术。是代表性论文 2、3、5 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 4 的通讯作者。)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 3. 展思辉(教授、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2 和 3 的贡献者。 位、工作单位) 强化双反应中心多相类芬顿体系构建,引发污染物可持续供电子表面裂解,实现多 种有机污染物风险有效控制。是代表性论文 4 的第一作者。) 4. 王裕猛(无、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3 的主要贡献者。研 发基于金属-有机型表面多微场耦合高能量微电场的自净化体系,引发吸附有机污染 物表面连续裂解矿化,实现了有机污染物水质风险的自消除。是代表性论文 3 的第 一作者) 5. 俞汉青(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3 的贡献者。强化金属-有机型表面微电场构建,协助探索界面反应机制,实现多种 有机污染物自净化。是代表性论文 3 的参与作者。) 6. 张丽丽(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 心、是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3 的贡献者。协助构建自净化体系。是代表性论文 3 的 参与作者。) 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