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

tomahawk183 页 37.452 MB下载文档
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
当前文档共18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国家教学成果奖附件-14025-田岳凤.pdf

高 等 教 育 国 家 级 教 学 成 果 奖 附 件 成 果 名 称 文化自信四重维度指导下的中医学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 田岳凤 王旭 李玮 张俊龙 崔轶凡 王军 焦锐 李娟 樊建楠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山西中医药大学 成 果 科 类 100501K 类 别 代 码 1011 推 荐 序 号 14025 成 果 网 址 http://jwc.sxtcm.edu.cn 推荐单位名称 山西省教育厅 推荐时间 2018 年 4 月 30 日 总 目 录 1. 教学成果报告 2. 成果曾获得奖励情况(4 项) 3. 项目组成员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22 篇) 4. 项目组成员的相关著作(14 部) 5. 成果推广证明(8 份)、媒体报道(2 份) 6. 实验班获省级及以上荣誉奖励情况(33 人次) 7. 实验班学生发表论文情况(41 篇) 国 成 高 等 教 育 家 级 教 学 成 果 教 学 成 果 报 告 果 名 奖 文化自信四重维度指导下的中 称 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成果完成人姓名 田岳凤 王旭 李玮 张俊龙 崔轶凡 王军 焦锐 李娟 樊建楠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 山西中医药大学 成 果 科 类 100501K 类 别 代 码 1011 推 荐 序 号 14025 成 果 网 址 http://jwc.sxtcm.edu.cn 推荐单位名称 山西省教育厅 推 荐 时 间 2018 年 4 月 30 日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 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这些 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 位。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创建,使延续了千百年的中医教育从以传统 的师承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院校规模教育为主的新格局,初步实 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现行高等中医药教育 未能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与临床,中医与 中药割裂式发展,传统师承等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 展利用,培养的人才缺乏传统文化底蕴、中医理论及临证思维、薄弱, 传统中医的特色优势在衰减等弊端。现代中医教育应当如何发展,是 政府和中医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 中医文化内涵和特色优势衰减 现代技术、知识对年轻人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渐 衰减,学生在进入中医高等院校之前,对中医药知之甚少。进入学校 后,面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抽象理论,面对大量《内经》、《伤 寒杂病论》等文言医著,在困惑的同时,增加了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怀 疑态度。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一个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断反复的 过程。 2. 中医理论基础薄弱 2 由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专业轻基础,重现代轻经典,忽视了 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学生缺乏人文底蕴。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 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依赖于理性思维去体会和感悟。学术视野 的狭窄,使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方式。没有扎实的中医学基 础, 加之中医临床实践时间的严重不足,出现面对病人自然无从下手 的局面。 3. 临证思维培养欠缺 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主要是沿袭了西医教育模式,几十年来我 国的中医院校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但培养的真正的中医并不多,名 中医更是罕见。根本原因在于中医教育严重西化,传统中医文化与中 医技能被轻视、遗忘。为了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 中,中医基本知识没有被放在突出位置,造成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不 精、西医不通、临床动手能力欠缺的现状。 4. 知识结构单一 在以“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下构成的高等中医教育的核 心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模式单一, 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临证为本, 寓教学于实践”的理念被丢弃。过多地沿用西医学教育的模式, 学生 缺乏将中医望、闻、问、切方法正确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中医思维,造 成理论、临床不能有机结合, 没有培养出能用中医思维方法看病的中 医,造成中医继承中严重的脱节。 三、改革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 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 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并指出中医药学是 “凝聚着 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3 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 中医药的发展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祖国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针对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 存在的问题,我们围绕中医思维、临证实践、人文底蕴和多元发展四 个核心要素,进行了文化自发、文化实践、文化自觉、文化自为四重 维度的中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由传统的“4+1”模式转变为 “2+2.5+0.5+A+B”模式。 四、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针对中医学文化内涵和特色优势衰减的问题,以文化自信 的四重维度理论,重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新构建的“2+2.5+0.5+A+B”模式。即 2 年基础,2.5 年临床,0.5 年理论提高,A 传统文化融入体系,B 第二课堂贯穿 5 年。2 年强基 础、诵经典,中医思维形成于文化自发中;2 年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 0.5 年临床实践,0.5 年理论提高,理论实践合一,思辨能力提升于文 化实践中;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自觉感悟文化精髓;第二课 堂多元发展,凸现文化自为。形成文化自信四重维度的完整育人体系。 (2)针对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问题,创建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 编写了《山西中医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大纲》 、 《山西中医学院 大学生素质成长手册》。将大学生的素质成长依托于第二课堂的思想 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创业就业素质 5 个平台, 在文化自为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针对不同培养模式,为客观评价改革效果,创建了“四度分 析模型”的成绩分析系统。 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实验班和平行班之间教学效果差 4 异,创建基于“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的教育测量学四度分析 模型。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成果已获得国家专利,发表了《基于“四度分析模型”的中医学专 业课程体系评价研究》论文。 五、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 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四重维度理论指导,结合正 在进行的改革,思想认识和实践效果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1)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激发学生文化自觉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精髓融入课程改革中, 增设了《中国文化概论》 、 《国学经典选读》等中国传统课程,总时数 达560学时,31学分。同时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 动,培育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2)通过中医课程的先行导入,实现学生文化自发 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 在进入大学前一直是在现代科学语言环境的熏陶中学习长大,对中医 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几乎没有接触,培植学生的传统中医思维至关重 要。一入学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藏象理论”学习后,渐进式地 加入《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同时开设相应的《医古文》 、 《中国医学 史》等中医人文课程;之后的《中药学》 、 《方剂学》在2、3学期进行; 四大经典课程在2-4学期完成后,第10学期再回到课堂进行《四大经 典精讲》,带着思考和问题再回到课堂,其认知和感悟能力是一个质 的飞跃,在文化自发中培养中医思维。西医课程在2学期后半段逐渐 加入。 5 (3)通过临床课程学习模式改革,增强学生文化实践 三、四学年“学生进诊室,患者进课堂”,全部临床课程在医院 完成。上午分小组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下午(晚上)小组授课,学生 的课程考核分为集中理论知识的笔试和直接面对患者“一对一”的实 践考核。几人一组的小组式教学,学生的疑惑在面对面的教学中迅速 得到解答,教师对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了于胸,凸显了学生在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文化实践的体会发表于《中医学专业临床课 程小组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等文章。 (4)通过二课堂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文化自为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 20 个模块的活动方案针对每个年级学生 的学习任务和特点设计,活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让同学们根 据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既注重整体规划又注重个性发展。 通过《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分步、分层、分年级地渗透到每个学生 的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多元发展能力提高于潜移默化的文化自为 中。该体系的创立始于实验班,推广于全校学生,受益学生 15300 余 名。发表了《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医药大学中的重要作 用》等文章。 上述内容以下图概括: 6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中医理论薄弱 解 决 途 径 临证思维缺少 传统的“4+1”模式 实 施 方 案 转变为“2+2.5+0.5+A+B”模式 文 化 自 发 强基础 诵经典 引发学生文化自觉 改 革 效 果 知识结构单一 以文化自信的四重维度为路径,构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四 重 维 度 实 施 方 案 传统文化缺乏 中医基本理 论、基础知识 (1-3 学期) 中医思维形成 于文化自发中 四大 经典 (2-4) 文 化 实 践 理论实践合一 增强学生文化实践 经典 精讲 (10) 临床课程 小组教学 (5-8 学期) 思辨能力提升 于文化实践中 刺激 文 化 自 为 文 化 自 觉 重视传统文化 学生感悟文化精髓 临床实习 (9学期及前 后寒暑假) 完善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文化自为 A B 国学,传统哲 学,中华文化等 思想、心理、文 化、专业、创业 5 平台,20 模块 (1-10 学期) (1-4 学期) 传统文化激发 于文化自觉中 素质成长显现 于文化自为中 培养学生成为对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的高素 质专业人才 7 六、研究成果 1. 以文化自信的四重维度理论作指导,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中医药 的文化自信正是传承发展的根基。为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对中医药理 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围绕着高 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中中医思维、临证实践、人文底蕴和多元发展 四个核心要素,建立了文化自觉、文化实践、文化精髓、文化自发四 重维度的中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4+1”模 式转变为“2+2.5+0.5+A+B”模式。 项目组成员发表了《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的探 索》等22篇研究论文;主编、参编著作14部;8所中医药大学学习、 借鉴、应用相关成果;《中国中医药报》 2次专题报道;实验班学生 33人次获国家奖励9项;58人次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治人与治 病》等41篇学术文章。 2. 创建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 为解决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问题,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知识 的延伸。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分为5个平台,20个模块。即:思想政 治素质平台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4模块;心理素质平台包括情 感情绪、人际交往等4模块;文化素质平台包括艺术修养、国学素养 等4模块;学术科技平台专业兴趣、专业提升等4模块;创业就业平 台包括创业教育、职业规划等4模块。每个平台及模块的内容根据不 同年级不同课程设置,考核成绩单列学分。编写了《山西中医学院第 二课堂素质教育大纲》 、《山西中医学院大学生素质成长手册》。 3. 创建了“四度分析模型”的成绩分析系统。 8 因培养方案不同,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实验班和平行班 之间教学效果差异。创立基于“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的教育 测量学四度评价模型,并运用于改革实验班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发表 了《基于“四度分析模型”的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研究》论文。 在贵阳中医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了成果交流。 七、成果的创新点 (1)新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新,模式的课程体系有突破。 以文化自信的四重维度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 想,将中医思维形成、理论实践合一、传统文化辐射、多元知识结构 四个改革要素置于文化自发、文化实践、文化自觉、文化自为四个维 度中。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 学文献数据库,均未有此相关内容和提法。 “2+2.5+0.5+A+B”新课程 体系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先提出和实施,把中医药人才培养置于文 化自信高度,中华文化精髓内化于心;通过中医药的理论自信与实践 自信,中医理念实践外化于行。 (2)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多元知 识体系的创新。 以促进学生中医药文化自觉及文化自发,创建了富有中医药文化 特色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突破以往活动单一、随意的特点,构 建了系统全面、有组织、应用性强、评价科学的平台式、模块化的第 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引导了学生的文化自为,与第一课堂共同构建 完整的育人体系。 (3)“四度分析模型”成绩分析系统,是教学测量学应用的创新。 9 2016 年 11 月“山西中医学院成绩分析系统 1.0”获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全部权利,为原始取得。运用于改 革实验班教学效果的评价中,为兄弟院校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和 可借鉴客观、高效的成绩评价方法。 八、成果推广和应用情况 (1)新的培养模式,应用于3个不同专业 自2011年此模式在中医学专业实验班开展以来,已连续7年在中 医学专业进行,独立成班。并将改革模式应用于针灸推拿学专业、中 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截止2017年12月,学校共有3个专业、7个年 级、19个实验班中开展,受益学生630名。 第二课堂素质素质教育的实践从教学改革实验班开始推广至全 校所有23本科专业(方向),并将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成绩单列学分。 截止2017年12月,受益学生15300余名。 (2)广泛交流,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获得赞誉 大会交流 在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术会议年会上,《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 革与内涵建设的探索》(2013年)、《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 模式的探索与思考》(2014年)、《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 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2016年)等改革实践文章均进行了大会交流, 获得荣誉奖励。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会上《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 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11 年)、《以整体观为 10 指导构建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工作体系》(2015 年)进行了大会交流, 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 兄弟院校借鉴 湖南中医药大学对理论实践合一的小组式教学;江西中医药大学 对第一、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陕西中医药大学对经典课程分段式教 学;贵阳中医学院对改革评价考试的“四度分析模型”以及上海中医 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对第二 课堂素质教育等改革内容进行了学习、借鉴和应用。 (3)显现成效,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选取2012 级中医1 班作为平行班和2012 级中医实验班进 行对照比较,选取了10 门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6 门基础、4 门临 床)进行分析评价。四度检测成绩有效性,10 门课程试卷质量优秀, 学生成绩受试卷质量影响小。单因素方差分析中,8 门平均成绩均高 于平行班,7门标准差低于平行班,实验班平均成绩高,离散度小。 其中6 门课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箱线图观察实验班成绩箱体较 小,分布比平行班整体靠上,成绩分布较为集中。成绩相关系数分析, 实验班两个相关系数与平行班的比较均明显增大。 实验班学生在第一、二届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均进入半 决赛,获得三等奖;2013-2017年间,实验班学生33人次获国家奖励9 项;58人次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治人与治病》等41篇学术文章。 11 附件 1:成果曾获得奖励情况 1. 2018.03 山西省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山西省教育厅 2. 2016.11 分析系统 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原 始 取 得 , 全 部 权 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3. 2014.12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的探讨 三等奖,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 4. 2014.10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 优秀论文,全国中医药高教学会教学管理、教学科学研究会 附件 3 项目组成员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1. 高 等 中 医 教 育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与 内 涵 建 设 的 探 索 [J]. 中 医 杂 志.2013,54(20): 1798 -1800(田岳凤,张俊龙,李玮,王军) 2. 大众教育背景下中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 2012,10(19): 49-50 (田岳凤,张俊龙,王军,郭继林, 李玮,孟颖霞) 3.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 2015,34(4): 60-62(田岳凤,王军,张俊龙,李玮,崔轶凡) 4. 基于中医学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各家针灸学说》教学模式改革 与实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601-1603(翟 春涛,田岳凤,乔云英.) 5. 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中医药 管理杂志, 2012,20 (4):343-345(王旭,李娟,冯丽梅) 6. 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医药大学中的重要作用[J]. 中 医药管理杂志,2011,19 (8):750-751 (王旭,樊凯芳,赵殿龙) 7. 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和能力的意义与途径探讨[J]. 西北医 学教育,2012,20 (2):220-222(王旭,冯丽梅,李娟,赵晓慧) 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 (11):85-87(王旭,李娟) 9. 高校学生工作转变逻辑和方法——基于供给侧改革语境批判[J]. 高等农业教育,2017,20 (3):13-16(王旭,鹿云) 10. 基于“四度分析模型”的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研究[J].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2017, 39(6):72-76.(李玮,田岳凤,田雅娟,李红晓) 11. 基于 Moodle 的中医学专业选修课平台改革与探索[J].山西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8, 19(2):69-71.(李玮,田岳凤,崔轶凡) 12. 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41):140-142.(李玮,李红晓) 13. 基于不孕症教学的三明治教学法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 2017, 36(6): 48-50.(崔轶凡,田岳凤,李培硕,李玮) 14. 中医学专业选修课课程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 2018,16(6): 5-7 (崔轶凡,田岳凤,李培硕) 15. 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山西中医, 2011,27(10): 1-3(崔轶凡) 16. 以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人才的实践探索. 中医教育, 2012,31(1) :12-15(张俊龙,田岳凤,王军) 17.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的战略思考[J].中 医教育,2013,32(2) :5-7(张俊龙,田岳凤,王军,李玮,崔 轶凡,焦锐) 18.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J].中医 教育,2014,33(5):8-12(王军,田岳凤,张俊龙,李玮) 19. 德尔菲法构建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J].中 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0) :16-18(王军,田岳凤, 张俊龙,李玮) 20. 大 学 生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途 径 的 探 索 [J]. 中 医 药 管 理 杂 志 , 2013,21(8): 829-831(李娟,王旭) 21. 小组式教学在护理专业临床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护理研究, 2018, 32(6): 959-960(樊建楠,田岳凤,焦锐) 22.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7, 15(20):2545-2546 (樊建楠) · 1798 · 中医杂志 2013 年 10 月第 54 卷第 20 期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2013, Vo l. 54, No. 20 · 中医教育 ·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的探索 田岳凤* 张俊龙 李 玮 王 军 (山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太原市晋祠路一段 89 号, 03002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 GJYJL12003);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金资助( J 2011081);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金资助( 54) t f sx@163. c om,( 0351) 2272209 * 通讯作者: y [摘 要]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高等中医教 育 课 程 体 系 的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就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的 改 革 和 内 涵 建 设 进 行 了 大胆实践,阐述了重视中医思维的先导性、加大中医文化的辐射性、提升经 典 学 习 的 感 悟 性、实 现 理 论 实 践 的 一 体 性 及 强 化 综 合素质的多元性 5 项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涵建设;改革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 的 发 展 ,中 医 药 人 才 总 量 的 严 重 同步教学 ,临床实践独立进行 ,使得学生对中医的认 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医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我国 识缺乏系统性和 逻 辑 性 。 因 此 ,加 大 对 现 有 课 程 体 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 而中医人才的教育具有培养周 系的内涵建设 ,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 期长 、临证实践强 、感悟要求高等特点 ,因此 ,几千年 培养出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精英人才 。 来 ,中医人才培 育 一 直 是 在 走 精 英 教 育 的 路 线 。 在 在我 们 开 展 的 教 学 改 革 实 践 探 索 中 ,将 中 医 专 中医药高 等 院 校 大 众 化 教 育 的 背 景 下 体 现 精 英 教 业的课程设置成 10 个教学模块 ,分别是中医基础模 育 ,中医类专业 的 课 程 设 置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现 有 的 块 、中医经典模块 、中医临床模块 、西医基础模块 、西 课程体系没有很好 地 突 出 中 医 学 特 点 ,中 西 医 知 识 医临床模块 、人文社科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 、大学英 受四时之气影响 ,感六淫之邪以致病 ,故临床诊病遣 生的提纲圭臬 ,更 是 辨 证 用 药 的 重 要 法 则 。 不 仅 适 方之时 ,尤当谨记这一法则 。 用于年长者 ,更 适 于 小 儿 这 一 特 殊 群 体 。 顺 应 四 时 3. 2 对用药的指导 李时珍在 《本 草 纲 目 · 四 时 用 药 例 》中 述 :“薄 阴阳的变化规律 ,通过起居 、饮食 、辨证 、治疗来主动 荷 、荆 芥 之 类 辛 温 ,顺 春 升 之 气 ;香 薷 、生 姜 之 类 辛 的角度强调小儿养 护 的 特 殊 性 ,更 是 从 “因 时 制 宜 ” 热 ,顺夏 浮 之 气 ;人 参 、二 术 、黄 柏 之 类 甘 苦 辛 温 ,顺 的角度体 现 “未 病 先 防 ”,“既 病 防 变 ”的 治 疗 原 则 。 长夏化成之气 ;芍药 、乌梅之类酸温 ,顺秋降之气 ;黄 因此 ,指导小儿养护 及 临 床 ,“春 夏 养 阳 ,秋 冬 养 阴 ” 芩 、知母之类苦寒 ,顺冬沉之气 。 所谓顺四时而养天 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法则 。 和也 。”又有论 “春夏以辛热方药回阳 ,秋冬以寒凉方 参考文献 药养阴 ”;“春 温 夏 热 ,元 气 外 泄 ,阴 精 不 足 ,药 宜 养 [ 1]王春芳,刘光伟,徐立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 四 时 养 生及用药探讨[ J].中医研究, 2011, 24( 10): 8-9. 阴 ;秋凉冬寒 ,阳气潜藏 ,勿轻开通 ,药宜养阳即言顺 应四时之 气 以 选 药 。”强 调 了 顺 应 四 时 之 气 指 导 选 药 ,观点虽然正确 ,但 临 床 也 不 能 照 搬 照 套 ,小 儿 体 质特殊 ,选药当更 为 谨 慎 ,不 忘 辨 证 论 治 之 本 ,以 小 儿独特的生理病理 特 点 为 核 心 ,顺 应 四 时 阴 阳 之 变 化 ,方能药到病除 。 4 结语 综上所述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不仅是中医养 调节小儿阴长而阳 充 的 发 育 过 程 ,是 从 “因 人 制 宜 ” [ 2]张晓平 .“春夏养 阳,秋 冬 养 阴 ”本 义 探 讨 [ J].中 医 杂 志, 2011, 52( 2): 175-177. [ 3]汪受 传 .中 医 儿 科 学 [M ].北 京: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2002: 13-17. [ 4]邓月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诸说辨 析[ J].福 建 中 医 学 院学报, 2006, 16( 5): 44-45. (收稿日期: 2013-04-12;修回日期: 2013-06-24) [编辑:黄 健] 2013 年第 20 期 田岳凤等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的探索 · 1799 · 语模块 、体育模 块 和 第 二 课 堂 模 块 。 通 过 模 块 间 的 程依旧偏少 。 我们 在 课 程 改 革 中 ,人 文 社 科 模 块 调 相互交错 、有序衔接 ,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及内涵结 整增设了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导读 、中医哲 构 ,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效果 。 学基础 、经典名篇选讲 、医德与生命伦理学及医学辩 1 重视中医思维的先导性 证法等课程的教学 时 数 ,充 分 发 挥 了 这 些 课 程 在 学 以古 代 哲 学 为 指 导 产 生 的 中 医 学 医 学 体 系 ,以 生通识教育与中医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价值 。 中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 化 为 思 想 基 础 去 观 察 认 识 世 界 , 文化所具 有 的 丰 富 社 会 科 学 和 人 文 科 学 特 点 ,儒 、 其思维方法以宏观整体为核心 ,强调相互联系 ,重视 道 、易诸学的兼容 ,整 体 观 、辩 证 观 的 运 用 都 深 刻 地 协调平衡 。 中医学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思 反映了当时社会哲 学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及 自 然 科 学 的 维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 中医院校大学生在进入大 发展水平 。 通过这 些 人 文 知 识 的 交 融 渗 透 ,领 悟 具 学之前一直是在现代科学语言环境的熏陶中学习长 有独特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精神 :注重整体 ,仁爱救 大 ,且理工科考生居多 ,之前的教育是以数 、理 、化为 人 ,修身崇德 ;贵和 尚 中 ,推 崇 和 谐 等 这 些 文 化 精 髓 主导的因果联系的 思 维 方 式 ,很 少 或 几 乎 没 有 接 触 在中医教育中应占 有 不 可 估 量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其 辐 过中医学理论 。 对 阴 阳 五 行 、藏 象 学 说 等 体 现 中 医 射作用贯穿于中 医 教 育 整 个 过 程 之 中 ,直 至 影 响 医 思维的中医学基础理论 ,感觉非常抽象 ,与从小就养 者的整个人生 。 中医文化这些丰富的人文营养元素 , 成的现代文化思 维 习 惯 格 格 不 入 。 因 此 ,要 学 习 和 成为中医大学生人文底蕴和品格塑造的发展之源 。 继承中国传统医学 ,当 务 之 急 乃 是 培 植 学 生 的 传 统 3 提升经典学习的感悟性 中医思维 ,强化中医思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 , [ 1] 中医大学生具有中医思维方式才可称之为中医 。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四大经典体现着中医 学的精 髓 ,其 融 哲 学 、历 史 、天 文 、地 理 、气 象 等 多 学 中医 基 础 模 块 包 括 了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 医 诊 断 科知识于一体 ,医 理 深 奥 ,是 一 个 循 序 渐 进 、反 复 学 学 、中药学和方 剂 学 。 一 年 级 学 生 首 先 学 习 的 就 是 习的过程 。 能够深刻理解经典的理论并运用于临床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理论学习后 ,渐进式地加入中医 实践是中医教学质量提高和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 诊断学的内容 ,同时开设相应的医古文 、中国医学史 的集中体现 ,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核心要素 。 等中医人文课程 。 对目前中医院校的课程存在中西 中医经典 理 论 的 形 成 、传 承 和 发 展 过 程 ,其 基 医学课程穿插进行 的 状 况 予 以 改 变 ,可 先 开 展 中 医 础 、思想 、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 目前中医药院校经典 基础课程 、中医文 化 的 学 习 ,待 中 医 思 维 形 成 之 后 , 课程之间各自独立 ,缺乏学术内容的联系 ,学生孤立 第二学期后半段再将西医课程逐渐加入 。 如此可使 地学习和理解各经 典 的 知 识 点 ,形 成 了 学 生 对 经 典 中医大学生在中医 理 论 指 导 下 认 识 和 诊 治 疾 病 ,按 知识专而狭的局面 ,更 谈 不 上 对 经 典 知 识 的 融 会 贯 照中医学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真正达到高等中医药教 通 [3]。 我们运用模 块 式 的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中 医 经 典 育的要求 。 在学生 对 中 医 基 本 理 论 、基 本 知 识 有 一 模块 ,打破了以往四大经典课程间的壁垒 ,将课程的 定认识的基础上 ,在第二学年开设中医哲学基础 ,在 衔接转为学术思想的衔接和体系内容的衔接 。 如此 学生对中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提升 。 强化了学生在已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中医 2 加大中医文化的辐射性 辨证思维 。 中医文化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 、人文科学 、天 四大经典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在对经 文学 、气象学和早期 人 体 科 学 等 多 元 素 知 识 而 形 成 典反复诵读和临证 实 践 中 感 悟 的 ,在 实 践 的 同 时 勤 的综 合 知 识 体 系 ,是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中 体 于思考 、反复领会 。 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在一 、二年 现中医药 本 质 与 特 色 的 精 神 文 明 和 物 质 文 明 的 总 级完成经典模块的 学 习 ,这 一 阶 段 要 求 每 周 有 相 对 和 。 中医 “天 人 合 一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统 一 ,防 病 治 固定的诵读时间 ,并 开 展" 经 典 知 识 大 赛" 以 巩 固 所 病 ,阴阳平衡等理论内涵始终是把人当作核心 ,注重 学知识 。 三 、四年级进入临床 ,将所学的经典知识在 以人为本 。 中国哲学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 临床进行实践和体 会 ,五 年 级 回 到 学 校 进 行 四 大 经 的整体 ,提出 “天人 相 应 ”,“天 人 感 应 ”等 思 想 ,在 中 典精讲课程的学 习 。 学 生 在 经 过 两 年 理 论 学 习 、两 医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年临床实践后 ,带着 思 考 和 问 题 再 回 到 课 堂 进 行 经 [ 2] 目前很多高校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都开设了人 典的学习 ,其认知和感悟能力会是一个质的飞跃 ,如 文知识系列讲座 ,然而相对于学习中医而言 ,此类课 此才可使经典保持永恒的价值 ,并得以发扬光大 。 中 医 杂 志 · 1800 · 4 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性 2013 年第 20 期 个模块 ;就业创业 教 育 平 台 ,包 括 职 业 认 知 、职 业 规 中医教育本身鲜明的特色和丰富临床实践技能 划 、就业帮助 、创业教育 4 个模块 。 每个平台及模块 具有特殊性 ,这便是师承教育的力量所在 。 师承教育 的内容根据不同年 级 不 同 课 程 设 置 和 特 点 ,安 排 对 由于对应性极强 ,对坚实中医基础知识 ,培养医学感 应的内容 ,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 悟能力 、临证动手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裨益 。 绩中 。 以一年级学 生 为 例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平 台 - 理 在第一 、二学年完成中医基础模块 、中医经典模 想信念模块开展 “梦 想 · 扬 帆 ”、“铭 记 历 史 ,成 就 未 块及部分西医基础模块的学习后 ,三 、四学年学生要 来 ”的主题班会 ;心理素质平台 - 情感情绪模块开展 驻医院 ,进临床 。 上午分小组跟随导师临床实践 ,下 “压力检验 ”活动 ;文 化 素 质 平 台 - 国 学 素 养 模 块 开 午 (晚上 )小组授课 。 同一门课程依知识单元的不同 展 “读经典 ,善践行 ”、“高 雅 音 乐 进 校 园 ”活 动 ;专 业 各小组独立进行教 学 ,四 个 学 期 完 成 中 医 临 床 模 块 素质平台 - 专业思 想 模 块 开 展 “专 业 认 知 度 ”调 查 ; 和西医临床模块的理论与实践的全部内容教学 。 如 就业 创 业 素 质 平 台 - 职 业 认 知 模 块 开 展 “第 一 印 此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密切结合 ,因人制宜 、因材 象 ——— 参观医院 、药厂 ”等活动 。 施教的方式针对性很强 ,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 第二课堂如此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极强的实践 其培养过程的严进严出 ,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 性 ,将学生的综合知识增长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在 时老师优良的医德 医 风 使 得 学 生 耳 濡 目 染 ,具 备 了 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思想道德情操 。 作为具有社 很快适应工作环 境 、解 决 工 作 中 难 题 的 潜 质 。 通 过 会属性和人文属性 的 医 学 院 校 ,不 仅 使 学 生 置 身 于 对学生的精英教育 ,其 诊 疗 技 术 和 辨 证 思 维 的 能 力 知识的海洋 ,更 应 成 为 品 德 升 华 的 殿 堂 。 同 时 更 坚 得到了全面提高 ,为今后尽快适应临床打下基础 。 定了学生投身中医药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目前全国中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均将此二者进 通过 两 年 中 医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实 验 班 的 实 践 ,我 行了结合 ,但结合 的 程 度 不 高 ,表 现 在 以 下 两 点 :一 们发现 ,实验班在学习与活动 、知识与能力等各个方 是临床针对性跟师 学 习 的 时 间 偏 少 ,不 能 系 统 地 学 面均较平行班突 出 ,呈 现 出 良 好 的 发 展 态 势 。 这 些 习领会老师的辨证 思 维 ;二 是 这 种 临 床 实 践 模 式 仅 只是我们改革工作的开始 ,在实践中摸索 ,在实践中 在部分医类学生中 展 开 ,严 重 影 响 了 广 大 学 生 对 中 调整 ,在实践中完善 ,在实践中提高将是我们改革工 医学知识的掌握 。 作的集中体现 。 5 强化综合素质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第二 课 堂 是 第 一 课 堂 的 补 充 和 延 伸 ,对 社 会 实 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 、团结协作精神 的养 成 都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与 第 一 课 堂 共 同 构 成 富 [ 4] 有中医文化特色 ,满 足 中 医 药 人 才 成 长 需 求 的 中 医 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 蕴含浓郁传统文化元素的 中医学 ,有着很 强 的 专 业 优 势 。 当 今 社 会 对 中 医 药 人才的需求 ,不仅仅 是 停 留 在 过 硬 的 专 业 技 术 和 丰 富的临床经验上 ,更 要 求 全 面 均 衡 发 展 的 综 合 性 人 [ 1]梁天坚 .从重视 中 医 思 维 谈 中 医 人 才 培 养 [ J].广 西 中 医 学院学报, 2010, 13( 3): 89-90. [ 2]张亚斌,蔡子鹤 .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J]. 医学与社会, 2010, 23( 10): 100-101. [ 3]陈晓,周国琪,陆 璐 明 .试 论 中 医 经 典 课 程 教 学 的 两 个 贯 通[ J].中医教育, 2007, 26( 4): 5-7. [ 4]尚 湘 原 .利 用 第 二 课 堂 加 强 医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刍 议 [ 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857-858. (收稿日期: 2013-06-09;修回日期: 2013-07-12) 才 。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力求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的综 [编辑:黄 健] 合素质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 ,勇 于创新 ,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中医药人才 。 我们将第 二 课 堂 教 育 分 为 5 个 平 台 , 20 个 模 块 。 分 别 是 :思 想 政 治 素 质 平 台 ,包 括 理 想 信 念 、爱 国主义 ,道德教育 、安 全 法 制 4 个 模 块 ;心 理 素 质 平 台 ,包括情感情绪 、人际交往 、恋爱与性心理 、创业就 欢迎邮购 《中医杂志 》光盘合订本 1951-1986 年( 4 张 光 盘) 480 元; 1987-1994 年 ( 1张 光盘) 260 元; 1995-2004 年( 1 张光盘) 280 元。 光 盘 合 订 本 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 志》的 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 业心理 4 个模块 ;文 化 素 质 平 台 ,包 括 艺 术 修 养 、国 汇款地址:北京东直 门 内 南 小 街 16 号 中 医 杂 志 社 北 京 学素养 、生活养成 、身 体 素 质 4 个 模 块 ;学 术 科 技 平 医海林音像书 店,邮 政 编 码: 100700,电 话:( 010) 64035632。 台 ,包括专业兴趣 、专业思想 、专 业 提 升 、实 践 创 新 4 //www. 网址: h t t t cm. ne t. cn。 p: j 49 大众教育背景下中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 田岳凤 张俊龙 王 军 郭继林 李 玮 孟颖霞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中医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医人才培养的精英特征;而中医学的文化属性又决 定了在培养中医精英人才的同时,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思想为指导,笔者对现有的中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了改革尝试,以期培养符合中医规律、具有中医思维,具备文化底蕴的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关键词:高等中医教育;精英教育;通识教育;改革实践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19.030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19-0049-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CM Talent Nurturing under the Popular Education Background Tian Yuefeng Zhang Junlong Wang Jun et al (Shanxi University of TCM,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stage of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ts own developed law of TCM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elit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Talent nurturing. Meanwhile, th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CM determin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ought, the author attempts to reform existing pattern of TCM education. In the hope of cultivate talents who accord with TCM law, possess TCM thinking and have cultural found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of TCM; Elit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practices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这是中国高 实践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 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 的根基。因此,数千年的中医药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 抓好精英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 发展,正是遵循了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理论与实 题。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 践相结合,医理与药物相对应的范式。 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医应当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保证中医的主 中医药人才总量的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医高等 体,即:中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其本身自有 教育大众化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必然要求。而中医人才 一套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为继承和创新提供保障。 的教育具有培养周期长、临证实践强、感悟要求高等 1.2 特点,因此,几千年来,中医人才培育一直是在走精 等中医教育将中医学的普遍性,即共性、规律性的知 英教育的路线。 识总结出来,集中讲授给学生,初步实现了中医药人 1 中医教育的发展特征及精英人才培养的实践 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1.1 祖国医学 而中医教育本身鲜明的特色和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又具 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产生于中国独特的文化 有特殊性,这便是师承教育的力量所在。师承教育由 背景之下,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医学实践的总结,并随 于对应性极强,对坚实中医基础知识,培养医学感悟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发扬,保持着强大 能力、临证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裨益。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及其医学范式 [1] 院校教育与师承结合的精英教育理念 现代高 的生命力 。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 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充分体现了精英教育的 其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培养方式和成长过程,即以临 特点,即针对性较强、严密性强、发展后劲大。这种 证经验为思维原点,以疗效为判断依据的认识论轨迹, 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构成以 盲目性;其培养过程严进严出,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 阴阳五行和脏腑学说为基本框架、独具特色具有鲜明 量;同时,老师优良的医德医风使得学生耳濡目染, 具备了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难题的潜质 [2]。 ※ 项目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GJYJL12003);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2011081); 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No.54) 通过对学生的精英教育,其诊疗技术和辩证思维的能 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为今后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打下 基础。 第 10 卷第 19 期·总第 147 期 50 1.3 中医药人才实践尝试 2012 年 10 月·上半月刊 在经历程序式的中医院 内涵。 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医鲜明的个 2.3 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尝试 性化诊疗特征被弱化,学生只会照搬书本进行临床实 属性,就必须加强国学教育,提高中医大学生的中医 践,丢失了中医学因人、因病制宜的理论核心。在改 人文素质,培育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其传 革实践中,我们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中医学专业人才 承发展中医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医乃仁 的培养分成五大模块进行,分别是中医基础模块、中 术”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 医经典模块、中医临床模块、西医基础模块和西医临 人文素养,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身心素质 床模块。在“重基础、诵经典、拜名师、多临床”的 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尊重中医学的人文 指导原则下,根据模块间的逻辑顺序以及模块内知识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调整、 门类间的逻辑顺序,一、二学年之内要将中医基础模 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将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不 块、中医经典模块全部完成,西医基础模块基本完成。 断地渗入、强化,内化于学生的个人修养与职业素质中。 三、四学年学生驻医院,进临床。学生上午分小组跟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医哲学基 随导师临床实践,下午或晚上小组授课,教学内容在 础、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国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 一个自然班分为几个部分,以小组为授课单位。四个 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国学经典选读、传统文化系列 学期完成中医临床模块和西医临床模块的理论与实践 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音乐欣赏、中国 教学。 古诗词鉴赏、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等 2 中医的文化特征及通识教育的实践 选修课程。 2.1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技 在第二课堂教育中我们建立了思想素质平台(理 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药文化在 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平台(人 其孕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 际交往、情感情绪)、文化素质平台(国学素养、艺 学等领域的精华,凝结了东方科学思维方法的精髓, 术修养)及专业素质平台(暑期巡回医疗、周末义务 体现了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 服务)。注重实践性、运用性的教育,解决“行”的 行为规范。 问题,使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特别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西医关注的多是人的自然 是培养从人文的视角和人文理解来看待人、社会、自 属性,中医则更加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长期以来, 然之间的关系,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培植其人文 由于忽视了中医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尊重中医学 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真 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精神认识的 正达到知行合一。 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停滞。 当代中医大学生不仅承担着继承与发扬祖国医 中医学是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它以阴阳五行 学,保证人类健康的社会责任,更肩负着弘扬祖国优 等人文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医学体系,在具有丰富人文 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中医药学术的精英教育与 内涵的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 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广大中 中医学倡导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 医药学子以医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起符合中医规 诚等核心理念对传播和推广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 律和中医思维的知识结构,以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的作用。 培植出提供知识营养和发展动力的文化土壤。将中医 2.2 通识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识 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关系深入到骨髓,才能 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 对中医药发展事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中医药学才能 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 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沿着自己应有的发展轨迹实现伟 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利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医 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并将其贯穿当代大学生人文修 大复兴。 z s 参考文献 养塑造的全过程 [3]。在当前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凸显 [1] 濮欣 . 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山文化名城建设 [J]. 中医药管理杂 出中医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过弘扬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感 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 学的根,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中医学在东 方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理论 志 ,2010,18(7):577-579. [2] 梁小伊 . 浅谈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 [J]. 教育理论与 实践 ,2005,25(9):12-14. [3] 张宗明 , 申宁 . 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J]. 医学与社会 ,2010,23(8): 97-98. (本文校对:张斌仁 收稿日期:2012-07-12) · 60 · 2015 年 07 月,34(4) 中医教育 ECM 【临床教学研究】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田岳凤 王军 张俊龙 李玮 崔轶凡 (山西中医学院 太原 030619) 摘要: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采用了院校教育与 师承教育结合的小组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 信息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教师对临床知识讲授的掌控性,强化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同时对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小组教学模式; 临床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3 doi:10.3969/j.issn.1003-305X.2015.04.613 中医学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医疗实践 内涵[1]。小组教学是合作式教学,是师生、生生全员 体系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针对中 合作模式。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单是工作者, 要充当 医学特殊性开展的师承教育,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 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与学生之 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中医学理论 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合作-参 的深刻蕴意。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临床课程的教 与”关系。小组式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小组成 学多为教师边临床边教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实 员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 质上并不紧密,往往是课堂讲授理论,临床传授技 中医学鲜明的实践特点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表 术,二者结合的关联度不高。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 现的尤为突出,如何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和 内容学生会记熟,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领悟需要 感悟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临床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跟师的临证实践中, 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和技术,才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的小组式教学立足于在临床实 能很好地体会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当今高等中医 践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与教 药教育规模化、规范化的教育背景下,各院校都在开 师合作,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问 展不同方式的师承教育,如何使学生读懂中医、学好 题。这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 中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高等中医教育需要解 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目前在高等教育 决学院式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最佳效应问题。我 的课程中小组式教学往往局限于实验课程[2]。将该 们从 2011 级中医学专业学生入手,采用临床课程小 模式应用于临床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大班授课的 组式教学模式对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进行了探索。 机械、枯燥,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对教学的 1 小组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掌控性。 小组式教学不是分解教学任务,而是引导学生 2 小组式教学模式的尝试 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的组织管理方式,讨论的本义 依据学校教学改革提出的“重基础、诵经典、拜 不仅是学习知识, 还有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在参 名师、多临床”的原则 [3],根据中医学专业课程间的 与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分析、总结、归纳、演绎等思维 逻辑顺序,第一、二学年将中医基础课程、中医经典 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素质的深刻 课程全部完成,西医基础课程基本完成,三、四学年 田岳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No.ZG006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No.GJYJL12003),山西省教育 厅教学改革项目(No.J2013080),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No.54),山西中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No.2013102) 2015 年 07 月, 34(4) 中医教育 ECM 学生驻医院,进临床。改变目前中医学本科教学中 前四年课堂教学, 最后一年临床实践的传统模式,以 两年基础、两年实践、一年提高的方式进行改革。临 床课程采取半天临床跟师实践、半天课堂小组授课, 以小组为单位多门课程多个教学内容并进的模式, 以期提高学生中医思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2011 级中医实验班 40 名学生分为 5 个小组,每 · 61 · 临床课程,学生分 5 组。上午在临床,下午由带教老 师对所带小组进行理论授课,教学内容实行“轮排 制”, 学期终了,按教学计划完成全部教学内容, 学生 进行临床课程理论和实践考核,见表 1。理论考核 占 60%成绩、实践考核占 40%成绩;实践考核中,随 诊记录占 10%、随诊心得占 10%、技能考核占 20%。 小组式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的传统角色发生了 组 8 人,从 2013 年 9 月开始进入临床,进行中医内科 改变,教师从大班授课的主导变为小组授课的引导, 个组,妇科、儿科各 1 个组。第 1 周各课程集中理论 的理论认识;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跟从变为主动参与, 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其中,内科 3 授课;第 2 周起,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 3 门 以上午临床实践的感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疾病 以自己对临床实践的见闻参与疾病学习的思考。 表 1 中医实验班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第 2—15 周课程表 组别 节次 内容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1组 1-4 临床 中内 A 教师 中儿 A 教师 药理/时政等 中内 B 教师 自主学习 中儿 中妇 A 教师 中内 中妇 2组 1-4 临床 中内 C 教师 中妇 B 教师 自主学习 中妇 中儿 B 教师 药理/时政等 中儿 中内 D 教师 1-4 临床 中内 E 教师 中儿 C 教师 自主学习 中儿 药理/时政等 中妇 C 教师 中内 F 教师 1-4 临床 中内 G 教师 自主学习 中内 中儿 中儿 D 教师 药理/时政等 中内 H 教师 中妇 D 教师 1-4 中内 J 教师 中内 K 教师 中妇 E 教师 中儿 E 教师 3组 4组 5组 5-8 理论 5-8 临床 5-6 临床 5-6 临床 临床 自主学习 5-6 临床 中内 中内 中内 中内 中内 药理/时政等 中妇 中内 中妇 中内 中内 中妇 中儿 说明:上午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 下午分 5 组进行理论授课。每组学生每 3 周依次轮换, 共计 15 周。 3 小组式教学模式的体会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感 [4] 知过程 ,是学生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经典知识认 升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对中医实践能力的感 悟,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 对其能力提升和 习惯养成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识和理解升华的阶段,是领会中医辨证论治核心内 (2)突出了教师对知识讲授的掌控性。教学模 涵的感悟阶段。因此,临床课程的教学既是对中医 式的改变对教师讲授知识的要求提高,从一班一式 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知识的巩固, 又是全面掌握中医 的讲授变为一组一式。虽然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一致 理论体系的必备条件。 的,但讲解的方式及每节的内容会随着上午临床实 目前,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在理论授课部分完 践的不同而变化。用理论来阐释临床实践的内涵, 成后,实践的方式大致可分为:随堂见习、集中见习 需要教师有深度的理论功底和深刻的中医感悟。授 和跟师学习 3 种类型 。随堂见习对知识的掌握针 [5] 对性强,但教学时数受限;集中见习时间相对保证, 课对象由 40 人变为 8 人,便于教师开展探究式、抛锚 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以实现。 但教学内容不够集中; 跟师学习内容详尽,而知识学 (3)提供了师生对知识探讨的交流平台。8 人 习不够系统。小组式教学克服了以上不足,保证了 一组的教学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授课都使得教 临床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无缝衔接。 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拉近,学习中的疑惑可以在面对 3.1 取得的成效 面的教学中迅速得到解答,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 (1)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式 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模式使中医学临床实践性的特点得到了集中体 程度明了于胸。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增强,强 现,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对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鉴 化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别诊断、辨证治疗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结 明晰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指向。 合紧密, 对知识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在理解中加 入了学生自己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处理,由此大大提 3.2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讲授难度增大。教师在下午讲授的 · 62 · 2015 年 07 月,34(4) 中医教育 ECM 教学内容是根据上午临床实践的情况决定的,尽管 中医思维、增强其感悟能力的实践中刚刚起步, 这种 是在自己负责教学篇章的系统内,但以往的教学定 模式的采用引发了我们对高等中医教育教师怎么 位顺序被打破,同时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掌控 教、学生怎么学深层次的思考,在教学方法、方式改 程度决定教学的效果。随之出现了以往在同一讲授 变的前提下,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效应的 水平的教师, 现学生评价差异明显的状况,引发了我 最大、效果的最优。我们开展这项探索也只有一年 们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再认识。以往擅长记忆的女生 多的时间,能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良好的 学习的效果弱于思考偏多的男生,引发了我们对中 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目标,还有待在今后工 医临床教学模式的再思考。 作不断总结完善以及实施效果的检验。 (2)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大。一班一式教学教 师理论授课的教学内容只需进行一次讲解,见习中 参考文献 针对已授内容进行说明。一组一式教学教师对同一 [1]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 内容相一致, 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顺序。 [2] 何汶静,祝元仲.小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医 内容需进行 5 次的讲授,上午见习内容与下午授课 (3)学生的适应差异较大。我国的教育体制决 定了学生从小接受教育的方式就是老师按照规定的 顺序、目标进行讲授,学生按照老师的每项要求按部 就班地进行学习、复习。小组式教学模式打破了这 种格局,教学的灵活性和实践的变化性使相当一部 分学生不能适应, 男女生之间的适应差异非常明显。 版,2001 学,2011,17(1):159-160 [3] 张俊龙,田岳凤,王军.以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人 才的实践探索[J].中医教育,2012, 31(1): 12-15 [4] 成玉,夏丽娜,周宜.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改革中医临 床课程教学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7,9(1):16-17 [5] 杨作成,邓长柏,陈淳媛,等.临床见习所面临的困难与对 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1): 199-200 4 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乎中医药发展的大 事,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模式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 (收稿日期: 2014-11-10) Reflection on small group model for teaching TCM clinical courses TIAN Yue-feng, WANG Jun, ZHANG Jun-long, LI Wei, CUI Yi-fan (Shanx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619) Abstract: Teaching TCM clin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ivating TCM professionals. The small group teaching model was adopted in our teaching reform, which was characteristic of a combin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ster-apprentice teaching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initiative of the students. This mode helped to highlight teachers’control over clinic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romote students’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practice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small group teaching model; clinical course; application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年第 12 卷第 11 期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 Vol. 12,No. 11 · 1601·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中医学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各家 针灸学说 》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翟春涛 田岳凤 乔云英 【摘要】 为发挥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在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效应的最大化,我们以前期 中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则为基础,对《各家针灸学说》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该课程作为针灸推拿 学专业的专业课,研究历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与学术传承,涵盖了针灸理论、针灸临床的学术成就 和实践经验及其传承发展等内容,与其他学科既有联系和交融之处,又有其深邃的内涵,是一门多边 缘学科。通过对《各家针灸学说》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使学生博采众长,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 及临证经验,提高其针灸思想理论的认知和感悟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及针灸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各家针灸学说;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07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for Theo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sution Based on Curriculum Structure Reform of TCM ZHAI Chun - tao,TIAN Yue - feng,QIAO Yun - ying (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zhong Shanxi 030619) 【Abstract】 Aiming to optimize the effects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succession education in higher TCM personnel training,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CM curriculum reform,the teaching mode for Theo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sution was reformed. This course is the specialty in th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the acupuncture academy and academic inheritance of the medical masters of dynasties. It includes acupuncture theories,acupuncture clinical achievement,experiences and inheritance. This course interact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has broader connotation. It is multi - crossing disciplines. Through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for this course,it contributes to inherit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f masters in dynasties,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s of acupuncture theories and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of acupuncture culture.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Theo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sution; Teaching Mode 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科学技 机结合是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 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发扬。 中医人才的培养 我们本着“重基础、诵经典、拜 名 师、多 临 床 ”的 原 始终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存在,其最主要、最普 则,对中医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改革 ,改 遍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和学院式教育。 师承教育 变了目前中医学本科教学中前 4 年课堂教学,最后 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实 1 年临床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在第 1、 践中不断领悟中医学的深刻意蕴; 学院式教育将中 2 学年完成中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及部分西医基础课 医学的普遍性,即共性、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出来,讲 4 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下午或 程的学习,在第 3、 [1] 授给学生,二者各有利弊 。 因此,如何将二者有 晚上小组授课完成中医临床及西医临床课程的学 习,第 5 学 年 回 到 学 校 进 行 经 典 精 讲 等 课 程 的 [2] DOI: 10. 13935 / j. cnki. sjzx. 171133 基金 项 目: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 GJYJL12003) ;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J2016079) 作者单位: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通讯作者: 田岳凤,Email: tyfsx@ 126. com 学习 。 《各家针灸学说 》是以研究历代医家的针灸学 术思想与学术传承为主的一门课程,涵盖了针灸理 论、临床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和实践经验及其传承发 · 1602·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年第 12 卷第 11 期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 Vol. 12,No. 11 展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既有联系和交融之处,又有 想内容进行补充,加入自己在学习过程的感悟,形 他深邃的内涵,是一门多边缘学科。《各家针灸学 成一份详细的文稿。 小组讲授结束后,每组推选一 说》系统地阐述了古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临床 名成员将其准备的文稿,在全班进行讲授,可以采 经验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 用多种模式,如 PPT 讲授、板书讲授或百家讲坛模 针灸理论知识、增强针灸临床知识的积累,还可以 式等。其余学生可以对其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或 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专业课程 者对有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对其讲授的 改革后,《各家针灸学说》安排在学生系统学习基础 内容进行点评及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 。 在 课、 专业课及临床实践结束后的第 5 学年第 2 学期 考试考核上,设立医家思想阐释、语言表达能力、分 开设。此阶段,学生在前期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 析思考感 悟 等 多 方 面、多 层 次 的 成 绩 作 为 考 核 依 习中,已经从理论上涉略了一些医家的学术思想 , 据。课程改革后,《各家针灸学说 》的考核成绩由传 在临床实 践 中 获 得 了 一 些 针 灸 医 家 的 治 疗 经 验。 统的闭卷考试转变为按照一定的权重综合得到最 在第 5 学年第 2 学期开设《各家针灸学说 》,可以有 终成绩。通过该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积累更多的知 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继承古代医家的学术 识,其知识面也不断扩大。 思想及临证经验。 介于《各家针灸学说 》内容涉猎 面广,不仅包含针灸文献,还包括了一些史志等方 2 模式改变的教学效应 面的内容,因此学习的起点高,教学难度大,对师生 《各家针灸学说》教学实践改革中,学生在自学 的基本素 养 要 求 也 比 较 高,因 此 在 课 程 结 构 改 革 过程中,不仅能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涉猎的关 中,我们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各家针灸学说 》教学 于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中获得的临床经验 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 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 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及临证经验,还能提高其对针灸思想理论的认知和 感悟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及针灸文化的 1 《各家针灸学说》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承和思维的创新。 《各家针灸学说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熟 2. 1 对针灸思想理论的认知和感悟能力的提高 悉历代医家的成长经历,针灸学术思想、学术经验、 中医理论的形成、传承和发展过程,其基础、思 临床特点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以及所属流派 ,从 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目前,中医药院校 5 年制本 [3] 。在 科教育主要采取前 4 年理论学习,第 5 学年集中实 中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我们对《各家针灸 习的培养模式。《各家针灸学说 》一般开设在进入 学说》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由传统的“以教师为 临床之前的第 4 学年。 由于没有临床实践的锤炼, 本位,以教为主 ”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学生主动查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通常会认为该课程与其他理 阅收集相关文献,感悟学习为主 ”的教学模式,目的 论课程如《伤寒论》《经络腧穴学》《针灸医籍选读 》 是以兴趣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其感受到自 等有很多相关交互的内容,在学习时难免会感觉到 己的潜能,达到最终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枯燥。如《伤寒论 》24 条论述太阳中风,初服桂枝 而进一步丰富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各家针灸学说》教材中介绍了 59 位古代、 5位 汤,风邪太盛,郁阻经络,病重药轻,单用汤药难以 近现代医家的针灸学说、思想与临床经验。 在课程 驱邪,故先刺风池、风府鼓舞阳气,疏通经络,再服 4 名学生分为 1 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 设计中, 桂枝汤,先针后药,病可痊愈。又如《伤寒论 》231 条 趣,选择其中 1 位医家。 要求首先阅读教材中该医 先用刺法,以泄经络闭郁之热,再与小柴胡和解少 家的生平、学说与贡献及其学术思想,根据自己平 阳,其病可愈。 学生认为《伤寒论 》中已经学过,在 时所学选择其中感兴趣的某一学术思想; 在教师的 《各家针灸学说 》中为何还要再讲解。 课程结构改 指导下,通过在图书馆、数据库及网络等媒介中查 4 学年进入临床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 革后,在第 3、 找其相关资料,将其内容进行提炼。 每位学生将自 识在临床中被实践和体会,第 5 学年回到学校再进 己总结提炼的医家的学术思想先在小组内进行讲 行《各家针灸学说》的学习时,学生会带着临床实践 授,其他组员在听取其讲授后对其讲授内容进行质 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进行学习,会认识到《各家针 疑,学生结合其他组员的问题将自己提炼的学术思 灸学说》不再是前面所学理论课程的重复,而是将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年第 12 卷第 11 期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 Vol. 12,No. 11 · 1603· 前面所学理论进行了融会贯通与升华。 由此,大大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发 提高对针灸思想理论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 再如唐 展起来的,中医药文化详尽地记载了中医药学的系 代王焘主张“针能杀人,唯取灸法 ”; 元代窦默专执 统理论和丰富经验。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莫如用针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二者派别的不同, 中医药学仍充满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各家针灸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感悟重针派与重 学说》课程研究了历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理论、 灸派的分歧,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成就、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完善了针灸学的学术 实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体性 体系。《各家针灸学说 》在编写过程中史料广辑博 从古至今,师承教育模式都一直伴随着中医的 收, 选择的内容不仅限于针灸文献,在经史子集、史 发展,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 志等方面也全面搜罗。 结合中医学专业课程结构 的贡献。如张仲景师从于同郡张伯祖,后传其学于 改革及《各家针灸学说 》教学改革,学生通过《各家 卫汛。历史上众多医学流派的产生亦来源于师承 针灸学说》的学习不仅可以意识到迄今仍有大量束 教育,如以张元素、李杲为代表的易水学派等。 可 之高阁的仅见于历代综合性医学著作、文史类著作 见,师承模式对中医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 中的许多针灸宝藏,有待广泛搜索开发,如《百子全 不可磨灭的贡献。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医药教 书· 道家类 · 至游子 》说: “阴尽阳纯,则长生焉。” 育主要以学院式教育为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 又说: “……阴消而纯阳矣,可以长生。”还可以从学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正规中 习古人的治学态度与思维方式中汲取营养 ,获得灵 医药人才。研究发现,学院式教育模式在中医教育 感,开启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思维,进行科学研究。 2. 2 中也存在不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因材施教 [4] 等不足 。我们进行的中医学课程体制改革,第 1、 3 小 结 2 学年完成中医基础、经典课程和部分西医基础课 《各家针灸学说 》为学生后期学习过程中拓展 4 学年进入临床实践及跟师学习, 程的学习后,第 3、 针灸知识面的一门拔高课程,其中记载了历代医家 因材施教。第 5 学年回到学校再进行经典课程精讲 的治学经验、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对学生以后的学 及《各家针灸学说》的学习。 习产生深远影响。 中医专业课程结构改革后,此门 《各家针灸学说 》是阐明和研究针灸学术发展 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向了以学生为本、重视思辨感悟 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主要学说和历代著名医家 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使得学生了解和 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一门学科,是一扇全面了解 掌握历代针灸名医的经验,并能博采众长,从中获 历代医家临证思维方式的门户,是理论与实践有机 得启示与借鉴名家的临床诊疗技能与实践经验 ,为 沟通的桥梁。该课程在课程结构改革后安排在第 5 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教学、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学年学习,学生带着临床中的体会与思考,通过《各 参 家针灸学说》的学习,对学生基础理论的加固,临床 知识的完善以及拓宽知识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还 能促使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如在临床上鼻出血 灸上星穴治疗,虚劳羸瘦灸膏肓穴治疗,均疗效颇 佳。在《各家针灸学说》学习中,发现鼻出血遵王执 中灸上星法,虚劳羸瘦遵庄绰灸膏肓法,通过临床 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有更深体会,能够很好地将理 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 3 培养针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思维 考 文 献 [1]田岳凤,张俊龙,李玮,等.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 2013, 54( 20) : 1798 - 1800. 设的探索[J]. 中医杂志, [2]田岳凤,王军,张俊龙,等.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模式 2015, 34( 4) : 60 - 62. 的探索与思考[J]. 中医教育, [3]高希言,田岳凤. 各家针灸学说[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27 - 35. [4]李磊,陈仕杰. 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10) : 894 - 896. ( 收稿日期: 2017 - 08 - 04) 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2.04.044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2012 年 4 月第 20 卷第 4 期 343 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药大学生 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王 旭 李 山西中医学院学工部 娟 冯丽梅 (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高校 深 化 教 育 改 革 的 重 要 内 容 。 第 二 课 堂 是 提 高 大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的 有 效 途 径 。 文章对 山 西 中 医 学 院 大 一 至 大 四 学 生 有 关 思 政 教 育 、心 理 素 质、文 化 教 育、学 术 科 技、职 业 规 划 等 方 面 的 想 法、要 求, 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中医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思考。 关键词:调查问卷;素质教育;中医药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9203 ( 2012)04-0343-03 第二课 堂 活 动 是 以 育 人 为 宗 旨 ,以 培 养 学 生 的 “做一个讲文明 、有 道 德 的 当 代 大 学 生 ”等 活 动 ,哪 些 基本技能和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为 重 点 ,以 丰 富 的 形式比较好 ? 有 69% 的 人 认 为 主 题 实 践 形 式 较 好 , 资源和 空 间 为 载 体 来 展 开 的 一 系 列 开 放 性 教 学 活 。 第二课 堂 作 为 第 一 课 堂 教 学 的 有 益 补 充 ,以 30% 的人认 为 辩 论 形 式 较 好 , 29% 的 人 认 为 先 进 人 物的学习形式比较 好 。 这 说 明 主 体 实 践 活 动 是 目 前 其灵活多样的教学 方 式 ,在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方 式 、动 学 生 喜 闻 乐 见 的 活 动 形 式 ,是 我 们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政 手能力 、科 研 意 识 以 及 兼 顾 学 生 的 个 性 化 等 创 新 人 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参考的活动形式 。 动 [ 1] 才培养 方 面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已 为 教 育 工 作 者 广 为 共 针对通过何种方式 更 容 易 提 高 自 身 安 全 防 范 水 识 ,对于开发学生潜 能 、培 养 团 队 协 作 精 神 和 科 研 创 平这个问题 , 50% 的人 认 为 安 全 讲 座 、围 绕 班 级 开 展 新能力有着重要 意 义 [2]。 为 了 解 目 前 中 医 药 大 学 生 活动 ,观看安全教育片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 全面素质的 状 况 ,以 及 当 代 中 医 药 大 学 生 对 第 二 课 在问到开展什么教 育 活 动 可 以 有 效 引 导 学 生 正 堂活动方式 、方法等 方 面 的 意 见 和 建 议 ,掌 握 中 医 药 确树立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 观 ? 有 60% 的学生认 为 大学生成长 和 进 步 的 规 律 ,探 索 在 新 形 势 下 如 何 构 观看爱国主 义 影 片 、图 片 展 、参 观 烈 士 陵 园 、博 物 馆 建有中医文 化 特 色 ,满 足 中 医 药 人 才 培 养 需 求 的 第 等活动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 二课堂教育 体 系 ,我 们 组 织 了 关 于 第 二 课 堂 的 问 卷 1. 2 心理素质问卷分析 调查 。 以 期 培 养 具 有 坚 定 信 念 、创 新 精 神 、实 践 能 心理素质问卷主要 针 对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素 质 展 开 力 、人文素 养 的 中 医 药 人 才 。 从 而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调查 。 比如问到大学 生 应 学 习 和 掌 握 的 心 理 知 识 与 进我校大学 生 第 二 课 堂 建 设 ,构 建 基 于 第 二 课 堂 的 技能包括哪些 ? 有 64% 的人选择人际交往和适应教 中医药大学 生 素 质 教 育 体 系 ,更 好 地 服 务 于 中 医 药 育, 54% 的人选择心理 指 导 和 情 感 情 绪 教 育 , 52% 的 大学生成长 、成才 。 人选择人 格 教 育 , 51% 的 人 选 择 意 志 教 育 。 说 明 这 1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些都是学生认为自身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这次问卷调查覆盖 面 广 、内 容 全 ,涉 及 到 我 校 大 在问到 适 合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模 式 有 哪 一至大四年级的四 个 年 级 的 学 生 。 问 卷 内 容 涉 及 到 些 ? 有 44% 的人 选 择 开 设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 程 , 76% 思政教育 、心理素质 、文 化 教 育 、学 术 科 技 教 育 、职 业 的人选择开展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寓教于乐的心理 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 问卷共 57 道问题 , 41 道为 健康教育活动 , 35% 的 人 选 择 开 展 心 理 咨 询 和 辅 导 。 选择题 , 16 道开放式问答题 。 其中 ,思政教育 10 道 , 说明在开展对大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时 要 采 取 多 样 文化教 育 20 道 ,学 术 科 技 教 育 13 道 ,职 业 规 划 14 的活动方式 。 道 。 共发放问卷 1000 份 ,收回问卷 980 份 ,有效问卷 1. 3 文化教育问卷分析 956 份 。 1. 1 思政教育问卷分析 在问到 如 果 开 展 “读 国 学 经 典 ,育 道 德 人 才 ”、 文 化 教 育 方 面 包 括 艺 术 修 养 、国 学 素 养 等 。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了 解 程 度 的 问 题 ? 有 71% 的 人 选 择 “知 道 一 点 ”。 说 明 大 多 同 学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缺 乏 344 2012 年 4 月第 20 卷第 4 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了 解 ,这 是 需 要 加 强 的 方 面 ,也 是 我 们 第 二 课 堂 建 从调查中 了 解 ,很 多 同 学 了 解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设的一个着 手 点。 对 希 望 通 过 何 种 途 径 了 解 中 医 重要性 ,但没有明确 的 目 标 和 具 体 措 施 ,对 就 业 问 题 传 统 文 化 时 ? 有 61% 的 人 选 择 学 校 组 织 的 实 践 活 的认识也不很全面 。 动, 47% 的 人 选 择 名 家 讲 座 。 说 明 这 两 种 方 式 是 大 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喜欢的活动方式。 问 到 如 果 有 机 会 认 识 国 学 ,了 解 中 医 文 化 来 提 问到是否接受过创业就业方面的培训时 ,有 35% 的人 接 受 过 , 65% 的 人 没 有 接 受 过 。 就 业 方 面 ,有 高自 身 素 质 ,你 愿 意 去 参 加 活 动 吗 ? 有 90% 以 上 的 62% 的人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是 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 61% 的人认为个人综合素 同学选择愿 意。 说 明 进 行 国 学 素 养 活 动 的 必 要 性 质是就业最重要的素质 。57% 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在提 和迫切性。 供职业规划教 育 方 面 提 供 就 业 服 务 。 这 说 明 大 部 分 作为一名中医人才 ,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 学 生 认 为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重 要 ,但 对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应具备什么 ? 有 72% 的人认为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 。 具体内容 不 是 很 了 解 ,希 望 学 校 帮 助 制 定 。 问 到 你 说明多数学 生 已 经 意 识 到 医 德 在 从 医 历 程 中 的 重 要 认为哪些校园活动对自我创业有帮助 ? 有 60% 的人 性 ,是合格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 但在具体怎么 选择实习及兼职 , 35% 的 人 选 择 开 设 创 业 相 关 课 程 , 培养 、如何加强这方面素质是第二课堂需解决的问题 。 32% 的人选择各种 创 业 比 赛 。 问 卷 调 查 还 显 示 很 多 学生没有接受过就 业 、创 业 方 面 的 培 训 ,很 多 学 生 都 在问到你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素质主要是什么 ? 有 42% 的人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创新精神 , 45% 的 人 认 为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 说明这两种素质是目前中医药 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素质 。 1. 4 学术科技问卷分析 有增强自身能力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需求 。 2 启发与思考 2. 1 对思政教育平台的启发 思 政 教 育 是 软 知 识 ,要 及 时 调 整 思 政 教 育 的 方 学术科技平台主要 是 针 对 提 高 学 生 专 业 学 习 兴 式 。 比 如 ,调 查 显 示 学 生 对 三 观 理 解 不 透 彻 ,说 明 趣的 方 式 、方 法 ,哪 些 活 动 对 专 业 学 习 、培 养 科 研 意 三观教育方式和活动形式没有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识与创新意识有帮助等方面进行调查 。 大学 的 三 观 教 育 是 一 种 加 强 ,一 种 纠 正 。 三 观 教 育 哪 些 方 式 有 助 于 提 高 学 生 对 中 医 的 兴 趣 ,有 在初等 教 育 中 搞 得 好 坏 直 接 影 响 到 大 学 的 教 育。 50% 的人认 为 走 访 名 医 , 42% 的 人 选 择 基 本 技 能 竞 赛与专业技能展示 。 哪 些 形 式 是 检 测 读 书 效 果 的 好 三 观 教 育 是 初 等 教 育 的 一 个 缺 口 ,也 是 我 们 高 等 教 形式 ,有 45% 的学生认为读书讨论检测读书效果好 , 对 学 生 展 开 三 观 教 育 ,甚 至 通 过 入 学 前 教 育 ,引 导 46% 的人认 为 读 书 心 得 是 检 测 读 书 效 果 的 好 形 式 。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提 高 思 想 关于你认为中医经 典 的 课 外 辅 助 学 习 手 段 哪 些 方 式 品德素质。 较好 ? 有 35% 的 人 认 为 经 典 诵 读 ,社 团 或 班 级 读 书 2. 2 对心理素质平台的启发 会较好 ; 43% 的 学 生 认 为 中 医 四 大 经 典 经 文 背 诵 竞 赛较好 。 育 的 缺 口 ,这 就 启 示 我 们 要 抓 住 大 一 、大 二 这 两 年 当代大学 生 心 理 素 质 教 育 是 更 专 业 ,更 重 要 的 问 题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在 提 高 大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关于学生参 加 社 会 实 践 情 况 的 调 查 ,有 22% 的 中占有重 要 地 位 。 我 们 要 用 适 合 学 生 的 教 育 模 式 , 人参加过随本地名 医 出 诊 , 27% 的 人 随 老 师 出 过 诊 , 有针对性地开展维 护 心 理 健 康 的 基 本 技 能 和 技 巧 活 39% 的人参加过系 部 或 社 团 义 诊 活 动 。 说 明 我 院 学 生的专业社 会 实 践 活 动 丰 富 多 彩 ,参 加 学 生 人 数 有 动 。 帮助大学生树立 正 确 的 、科 学 的 心 理 健 康 意 识 , 限 ,所以应加强并扩 大 三 下 乡 的 人 数 ,使 人 人 都 有 参 态与情绪 ,正确地面 对 大 学 生 活 中 的 人 际 关 系 、恋 爱 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 在 问 到 您 认 为 哪 些 活 动 对 促 进 问题 、学 习 与 成 才 、人 格 发 展 、未 来 的 择 业 与 就 业 。 医学专业学习有帮助 ? 有 68% 的人认为 社 会医疗实 以 达 到 提 高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素 质 ,促 进 他 们 的 心 理 健 践活动对 促 进 医 学 专 业 学 习 有 帮 助 , 39% 的 人 认 为 康 发 展 与 人 格 的 健 全 ,以 全 面 推 进 中 医 药 大 学 生 的 名医讲座 对 专 业 学 习 有 帮 助 。 从 学 生 的 角 度 看 ,他 素质教育 。 们更喜欢用实践的 方 式 来 学 习 知 识 。 学 术 科 技 问 卷 中总结出学生提出的 促 进 专 业 学 习 兴 趣 的 好 方 法 : a 2. 3 对文化教育平台的启发 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 ,文化教育平台要以培养人 好形式对第二课堂 的 活 动 设 计 有 很 大 作 用 。 科 研 方 文精神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导向 ,结合专业特点 ,结 面 ,有 70% 的人选择希望参加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 合社会热点问题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用学生喜欢的 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 主题团日活动 、各类讲座 、文化体育活动 、争鸣谈以及 1. 5 职业规划问卷分析 走访文化古迹等形式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系统地 认 识 与 识 别 心 理 异 常 现 象 ,学 会 调 整 自 己 的 心 理 状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2012 年 4 月第 20 卷第 4 期 345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得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相互 但是我们在 活 动 形 式 、学 生 的 创 新 及 实 践 能 力 等 方 融合 ,相互促进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面还缺乏 系 统 、有 效 的 培 养 方 式 。 第 二 课 堂 缺 乏 统 2. 4 对学术科技平台的启发 一的规划 ,学生个体 参 与 活 动 缺 乏 系 统 有 效 的 引 导 , 学术科技平台实际 上 是 第 一 课 堂 专 业 教 学 的 延 存在活动形式 、方式 单 一 与 学 生 参 与 积 极 性 等 问 题 , 伸和提升 ,是 一 种 有 形 教 育 与 无 形 教 育 的 结 合 。 开 使学生在校 园 生 活 中 缺 乏 主 体 意 识 ,个 性 发 展 和 素 展各种活 动 要 以 学 生 所 学 专 业 和 个 人 爱 好 为 基 础 , 质提升受 到 限 制 。 通 过 调 查 问 卷 我 们 得 到 启 示 ,也 突破第一课堂 “一 对 多 ”的 单 向 交 流 模 式 ,弥 补 课 堂 寻找到学生喜爱的 活 动 方 式 和 形 式 。 在 第 二 课 堂 活 教学 内 容 、形 式 的 局 限 性 和 片 面 性 ,达 到 知 识 的 互 动设计中 ,我们将采 用 以 老 师 带 头 和 指 导 ,给 出 主 题 通 ,促进所 学 专 业 知 识 的 学 习 和 消 化 。 我 们 设 计 活 和思路 ,具 体 的 活 动 形 式 让 学 生 自 己 设 计 的 方 式 进 动要以贴近专业需 求 ,满 足 学 生 需 要 为 宗 旨 ,以 专 业 行 。 这种方 式 或 许 更 适 合 他 们 ,更 能 调 动 他 们 积 极 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 学 术 科 技 活 动 为 载 体 ,多 在 实 践 性 ,增强他们主体意识 ,增强动手 、创新能力 。 活动 、创新活动上下 功 夫 ,促 进 专 业 学 习 。 提 高 大 学 4 结语 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 以 致 用 的 能 力 ,培 养 大 学 生 的 创 以上是对 这 次 学 生 问 卷 调 查 情 况 的 初 步 报 告 。 新意识与精神 ,增强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提 升 大 学 生 的 职 通 过 调 查 问 卷 ,对 我 们 了 解 和 认 识 当 代 大 学 生 的 现 业生存能 力 与 就 业 竞 争 力 。 培 养 热 爱 医 学 、具 有 一 状 、特点等系列问题 ,深 入 了 解 他 们 对 第 二 课 堂 活 动 定专业知识 基 础 与 学 习 能 力 、创 新 意 识 与 实 践 能 力 的要求和看法等方 面 有 许 多 启 示 。 学 生 们 提 到 的 很 强的现代中医药人才 。 多 问 题 以 及 改 进 建 议 ,对 我 们 改 进 活 动 设 计 启 发 很 2. 5 对职业规划平台的启发 大 ,并 对 下 一 步 如 何 构 建 中 医 药 大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教 通过调查 问 卷 我 们 看 到 在 职 业 规 划 方 面 ,第 二 育体系的第二课堂的研究打下基础 。 课堂应该加 大 宣 传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意 义 ,采 取 有 效 我们将以此为基础 ,总结并反思活动模式中存在 措施引导学生建立 适 合 自 己 的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 详 细 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活动方案并逐步 介绍 职 业 规 划 的 概 念 、意 义 、方 法 和 步 骤 等 ,在 有 条 实施到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 ,从而增强第二课堂活动 件和必要的情况下 ,可 进 行 相 关 的 职 业 测 试 ,积 极 引 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在中医药大 导学生建立适合自 己 的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 以 就 业 指 导 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 课为载体 ,进一步宣 传 职 业 知 识 ,通 过 开 设 就 业 指 导 参考文献 课程 ,为学生系统宣 讲 就 业 形 势 和 就 业 政 策 、职 业 生 [ 1]丁丹,王芝华 .高校第二课 堂 育 人 模 式 探 析[ J].湖 南 科 技 涯规 划 指 导 、就 业 观 念 与 择 业 心 态 、求 职 技 能 、就 业 制度和毕业生权益 维 护 、自 主 创 业 等 就 业 知 识 ,帮 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 、适合自己的择业观 。 3 问题与展望 在高等医 学 院 校 ,第 二 课 堂 不 但 是 医 学 教 育 的 重要组成部 分 ,而 且 也 是 培 养 医 学 专 业 学 生 人 文 素 学院学报, 2008( 2): 103-105. [ 2]章喜明,胡景鑫,罗健东,等 .基 础 医 学 第 二 课 堂 教 学 中 培 养学生创新素 质 的 尝 试 [ J].山 西 医 科 大 学 学 报:基 础 医 学教育版, 2007, 9( 3): 265-267. [ 3]林展,黄小玉 .医学专业学生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与 第 二 课 堂 建 设的思考[ 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6): 145-147. (收稿日期 : 2011-05-19) 质的绝好 路 径 [3]。 目 前 我 院 的 课 外 活 动 丰 富 多 彩 , 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櫀 · 信息 ·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 2012 年 4 月 13 日 ,科技部科技基础 性 工作专项 重点项目" 中医药 基 础 学 科 名 词 术 语 规 范 研 究 项 目" 在京启动 ,由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中 国 医 史 文 献 研 究 所 承担 。 这是 继 中 医 药 基 本 名 词 审 定 公 布 ,中 医 临 床 各科名词审 定 后 的 进 一 步 工 作 ,旨 在 囊 括 全 部 中 医 药名词 ,满足实际需要 。 项目组 将 规 范 中 药 、方 剂 、针 灸 、推 拿 、养 生 、康 复 、医史文献等 10 个 学 科 约 8000 条 名 词 术 语 ,订 出 正名 、英 文 对 译 名 ,做 出 定 义 性 注 释 ,建 立 中 英 文 术 语数据库 。 此 次 项 目 组 还 将 对 约 800 条 重 点 、疑 难 名词术语考证研究 ,编 撰 《中 医 名 词 考 证 与 规 范 》,为 规范提供 坚 实 支 撑 。 项 目 完 成 后 ,全 部 中 医 药 规 范 名词术语将达 1. 3 万条 ,废弃同义词近 3 万条 。 并建 设中医药 同 义 词 查 询 数 据 库 ,举 办 成 果 推 广 班 。 其 成 果 将 转 化 为 国 家 规 范 ,并 编 撰 成 书 或 光 盘 形 式 出 版发行 ,百度等大型搜索网站列为搜索首选项 。 本成果还将转化成 国 家 标 准 ,由 国 标 委 审 定 、批 准 、公布 ,向 全 国 各 科 研 、教 学 、生 产 、经 营 及 新 闻 出 版等单位提供服务 ,全社会共享 。 (吴潇湘 ) 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1.08.044 750 2011 年 8 月第 19 卷第 8 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在 中医药大学中的重要作用 王 旭 樊凯芳 山西中医学院 赵殿龙 (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 的,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其 理 论 的思维模式亦深深打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烙印。鉴于目前中医药大 学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缺 失 的 现 状 ,充 分 利 用 第 二 课 堂 对 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 的 思 想 和 精 髓 ,建 立 中 医 思 维,培 养 良 好 的 人 文 修 养和道德水准。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第二课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9203 ( 2011)08 0750 02 近年来 ,为 了 适 应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迅 速 发 展 和 明万物的性 质 及 变 化 规 律 ,而 后 中 医 学 充 分 吸 收 了 市场竞争的 严 峻 形 势 ,作 为 培 养 人 才 的 重 要 基 地 高 阴阳哲学的精华 ,使 阴 阳 成 为 中 医 理 论 的 根 基 ,以 此 等院校纷纷 开 展 了 第 二 课 堂 ,不 仅 对 第 一 课 堂 进 行 来解析 自 然 界 万 物 万 象 及 人 体 生 理 病 理 的 变 化 规 了有益的补 充 和 延 续 ,同 时 也 为 提 高 大 学 生 综 合 素 律 。 还有中 医 的 五 行 学 说 、整 体 观 念 等 都 深 受 古 代 质和能力 提 供 了 有 效 途 径 。 在 高 等 中 医 院 校 ,第 二 哲学的影响 。 课堂不但是 专 业 医 学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而 且 也 正是在古 代 哲 学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中 医 学 形 成 了 是培养医学 专 业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的 绝 好 路 径 ,尤 其 对 强调宏观整体 ,突出 相 互 联 系 ,重 视 和 谐 平 衡 的 思 维 于根植于传 统 文 化 的 中 医 学 ,利 用 第 二 课 堂 加 强 传 方式 。 而这 些 内 容 对 于 现 代 的 中 医 学 生 来 讲 ,若 不 统文化教育对于学习中医起着重要作用 。 具有一定 的 传 统 文 化 基 础 ,是 难 以 理 解 的 。 只 有 了 1 中医药大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解了古代哲学 关 于 “气 ”的 理 论 ,才 能 理 解 中 医 学 的 1. 1 传统文化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 中 医 学 源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深 ,历 经 数 千 年 而 不 精 气 神 学 说 ;只 有 理 解 了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的 五 行 衰 ,其独特 的 理 论 体 系 是 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背 景 下 形 的概念 。 总之 ,中医学 与 传 统 文 化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 成和发展的 ,与中国 传 统 文 化 有 着 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 拥有丰 富 而 扎 实 的 传 统 文 化 是 学 好 中 医 学 的 基 本 其理论 的 思 维 模 式 亦 深 深 打 着 传 统 文 化 思 想 的 烙 功 ,有了这个基本功 才 能 深 刻 理 解 中 医 理 论 ,才 能 更 印 。 因此 ,中医学作为 一 门 医 学 科 学 ,具 有 着 浓 厚 的 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 。 文化色彩 ,仅 从 医 学 的 角 度 去 看 待 和 学 习 它 是 不 全 1. 2 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医思维的土壤 学说和阴阳学说 ,才 能 体 会 中 医 学 的 “五 行 ”“、阴 阳 ” 面的 ,应将 其 置 于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大 背 景 下 学 习 和 思维是人 类 认 识 活 动 的 高 级 形 式 ,是 人 类 反 映 思考 ,才能 更 全 面 理 解 和 掌 握 中 医 学 经 久 不 衰 的 学 客观世界的一种能 力 ,思 维 方 式 一 旦 形 成 ,就 会 起 着 术思想和精髓 。 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 多 数 人 所 接 受 和 采 用 ,自 觉 或 不 中医 学 中 的 阴 阳 、五 行 、精 、气 、神 等 许 多 概 念 , 自觉地对人们认识 客 观 世 界 产 生 能 动 作 用 。 中 医 作 均取 源 于 古 代 哲 学 ,但 又 赋 予 了 自 身 的 特 有 内 为 研 究 人 体 生 命 规 律 的 一 门 学 科 ,人 类 认 识 它 也 有 容 。如 中 医 的 精 气 神 学 说 是 在 古 代 哲 学 关 于 着 一 定 的 思 维 活 动 和 方 式 ,建 立 了 正 确 的 符 合 中 医 “气 ”和 “精气学说 ”的 基 础 上 被 《内 经 》充 分 利 用 形 成 理 论 特 征 的 思 维 模 式 ,就 拥 有 了 学 好 中 医 的 核 心 武 的 ;“阴阳 ”观念在 殷 商 时 期 就 已 存 在 ,到 西 周 中 晚 期 器 ,对其 学 术 概 念 和 理 论 的 理 解 自 然 也 会深刻到位 。 才确定阴阳的 哲 学 范 畴 ,春 秋 末 期 老 子 以 “阴 阳 ”说 而 “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 [ 1-2] 作者简介:王旭( 1972- ),男,硕士,讲师,学生处处长。研究方向: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电子邮箱: xuwang7266@163. c om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是整体关联的思维 方 式 ”[3],其 理 论 和 实 践 最 全 面 地 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其独 特 的东方思维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 。 例如中医 中 的 整 体 思维是在 中 华 和 合 文 化 、“天 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下 形 成 ,不 仅 重 视 人 体 生 命 本 身 2011 年 8 月第 19 卷第 8 期 751 3 第二课堂是提高中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中医 学 与 传 统 文 化 之 间 水 乳 交 融 的 关 系 , 加 强 传 统 文 化 的 教 育 对 学 生 学 习 中 医 学 、建 立 中 医 思 维 起 着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 ,同 时 对 于 提 高 个 人 素 质 修养 、道德水平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 的整体性 ,而且尊重 人 体 与 自 然 界 、社 会 环 境 的 相 互 鉴于目前高等中医 院 校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匮 乏 的 现 关系 。 还有在中国古 代 重 视 “形 而 上 之 道 ”的 思 想 影 状 ,我 们 可 利 用 第 二 课 堂 ,通 过 开 展 形 式 多 样 的 活 响下形成中 医 的 取 类 比 象 思 维 ;在 古 代 哲 学 阴 阳 思 动 ,对中医 学 生 进 行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 比 如 可 外 请 相 想的影响下形成中医的辩证思维等均是如此 。 关专家定期开展有 关 古 代 哲 学 、古 代 思 想 史 、古 典 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 医 学 一 脉 相 承 、休 戚 相 关 ,其 学 、训诂 、音律 、经典导 读 等 方 面 的 系 列 讲 座 ;可 举 行 认识论和方 法 论 直 接 影 响 着 中 医 思 维 的 形 成 ,重 视 参观博物馆 、展览馆 、公 园 、文 化 遗 址 、名 胜 古 迹 等 活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 培 养 学 生 中 医 思 维 方 式 的 必 经 之 动 ,增强学生对传统 文 化 的 认 同 感 ,深 化 学 生 对 传 统 路 ,只有打下坚实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基 础 知 识 ,才 能 更 文化的认 识 。 充 分 利 用 校 园 网 络 ,设 立 优 秀 传 统 文 好地深刻理解中医 理 论 ,掌 握 中 医 学 的 精 髓 和 特 色 , 化为主要内 容 的 网 页 ,上 传 古 典 书 籍 、教 学 录 像 、古 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 代文化常识等内容 ,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 。 2 高等中医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匮乏的现状 自从 20 世纪初新文 化 运 动 的 兴 起 ,随 着 西 方 文 大 医 药 家 照 片 和 摘 录 ,有 历 代 经 典 名 句 的 文 化 长 廊 化的传入 ,中国传统 文 化 受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冲 击 ,以 等 ,以营造良好的校 园 文 化 氛 围 ,让 学 生 在 洋 溢 着 浓 文史哲为主的中国 传 统 文 化 知 识 结 构 转 变 为 以 数 理 厚 文 化 气 息 的 环 境 下 学 习 ,提 高 学 生 研 习 中 医 的 兴 化为主的西方科学知识结构 。 趣及个人素质修养 。 在校园文 化 建 设 中 可 通 过 建 历 代 名 医 雕 塑 、挂 受现代科 学 主 流 思 想 的 影 响 ,各 中 医 院 校 在 专 还可举办学术沙龙 、兴 趣 小 组 、举 行 传 统 文 化 知 业教学活动 中 更 加 注 重 医 学 技 能 的 培 养 ,而 忽 略 了 识竞赛 、参与校外的 国 学 普 及 与 传 播 活 动 等 ,提 高 学 传统文化的教育和 中 医 思 维 的 培 养 。 表 现 在 课 程 设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置上 ,传统文化课程 门 类 偏 少 甚 至 缺 失 。 同 时 ,因 在 针对高等中医院校第一课堂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 有限的教育 时 间 内 要 掌 握 中 西 医 两 套 本 领 ,使 得 高 现状 ,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 ,利用第二课堂对传统文化 等中医教育中学生 没 有 充 足 的 时 间 学 习 传 统 文 化 知 进行渗透性的教育 ,不仅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识 ,这就决 定 了 学 校 的 目 标 定 位 和 质 量 标 准 等 方 面 而且对于促进中医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 传统文化教育的匮乏 。 4 结语 除此之外 ,在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中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渗 综上所述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 透亦不够 ,不足以影 响 学 生 的 感 性 认 识 ,不 能 有 效 地 景下 ,适时 、合理地吸收了古代百家之长 ,将百家之说 培养学生学 习 中 医 的 兴 趣 ,致 使 中 医 学 生 没 有 稳 固 巧妙地融会贯通 ,运用于对生命与人体的认知中形成 而持久的专 业 思 想 ,更 谈 不 上 深 刻 准 确 地 理 解 中 医 的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相通 。 作为培养中医 的理论 、概念 、经典和建立中医学思维 。 人才的高等中医院校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 高等中 医 院 校 现 行 的 这 种 教 育 模 式 培 养 的 学 传统文化教育 ,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好中医学 ,建立 生 ,忽略传统文化的 基 础 与 源 头 作 用 ,使 中 医 学 与 传 中医思维 ,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准 。 统文化发生 断 裂 ,许 多 学 生 采 用 西 医 思 维 方 式 考 虑 参考文献 问题 ,而不能自如运 用 中 医 的 方 法 治 疗 疾 病 ,所 谓 创 [ 1]郑娅 .试 论 中 医 学 的 人 文 文 化 特 征 [ J].湖 北 民 族 学 院 学 新有余 ,继 承 不 足 。 因 此 ,加 强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培 养 具有强烈中医文化 认 同 感 、真 正 领 悟 中 医 理 论 精 髓 , 把握中医独特思维 方 式 是 现 代 中 医 药 人 才 成 长 的 必 檨檨檨殎 然趋势和重要任务 。 报:医学版, 2004, 21( 3): 1. [ 2]杨善民 .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 /OL] 3]楼宇烈 .唤醒“自然合理”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 .[ J // /GB/4 /4 /5 h t t t h e o r e op l e. c om. c n 9 1 5 7 9 1 6 4 5 4 2 3 6 1. h tm1. p: y. p (收稿日期 : 2011 03 22)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檨檨殎 《中医药管理杂志 》意见反馈举报电话 : 010-84466285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殎 DOI:10.13555/j.cnki.c.m.e.2012.02.022 西北医学教育 2012 年 4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电话: 029 - 82657860 E-mail: xbyj@ mail. xjtu. edu. cn 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和能力的意义与途径探讨 王 旭,冯丽梅,李 娟,赵晓慧 (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积极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是使中医学事业蒸蒸日上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 培 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可推动中医传统理论向现代理论的变革 ,实现中医现 代化; 可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提高疗效。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有三条途径,一是学 校下大功夫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是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形式多 样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医; 科学精神;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2769(2012)02 - 0220 - 03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承载着华夏几千 年的文明积淀,曾经在历史上遥遥领先,为人民的健康 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医药大学生具有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 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都突飞猛进 ,而中医 精神,中医药的现代化才有希望。 本文对中医药大学 生科学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作一探讨 。 1 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培养的意义 学却因存在着一些用现代科学还不能很好解释的机 理,没能很好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而发展缓慢 ,其 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得不到广泛的认同。 要打破 这种僵局,突破中医学与现代科学的隔阂,必须培养跨 学科人才,提高中医人才的科学素养,加强其科学精神 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仍然是重视医学理 论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科学精神与 创新精神的培养,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 同时 中医学校多是专业院校,学生与其它专业交流机会较 少,知识面相对狭窄,科学与人文素养均有待提高。虽 然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一些中医院校开设的专业 多样化,如设立医药管理、市场营销、外语等实用性专 业,但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本身的素质提高并没有多 少实质的推动。所以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大学生的素质 教育被提上日程,引起人们的重视,纷纷进行改革,在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互促进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 素质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去年山西中医学院启 动 了 《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 的课题研究。其中一重要内容是关于中医药大学生的 科学素养教育。中医药大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知 收稿日期: 2011 - 11 - 30 基金项目: 山西中医学院校级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 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 王 旭,男,现为山西中医学院学生处处长。 通讯作者: 冯丽梅,女,博士,副教授。 · 220· 科学精神是指追求探索事物真相的精神,它集中 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团结 合作。 1. 1 推动中医传统理论向现代理论的变革 ,实现 中医现代化 中医传统理论是实践经验与哲学理论的直接结 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产物,这就注定了中医学很 难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通过精确的定义 、严密的逻辑 推理来阐明其中的科学原理,这无形中会让人们误解, 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中医传统理论的形成方式造成了 它的封闭性、停滞性,无法在实证事实的检验中得到验 证、修正、变革改进; 更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通,始 终游离于现代科学的边缘,不能与之互动,不能吸收利 [1] 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加速发展 。 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承担着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和义务,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 ,使他们能 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对中医的科学体系 进行科学的分析、验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成果、技术 和表达方式对中医原有的理论体系进行诠释与重建 , 使中医学中的科学知识和规律能用现代科学方式加以 昭示,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加以表述,从而使中医理论与 现代科学得以沟通和融合,使中医学能更快速的吸收 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而走上加速发展的道路 , 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 1. 2 指导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医学的作用在于解决病症,维护生命健康。 在学 西北医学教育 2012 年 4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电话: 029 - 82657860 校所学习的知识,所作的理论研究,都是为了在中医药 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制定出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 。只有 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 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 E-mail: xbyj@ mail. xjtu. edu. cn 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医生 ,才能在日常 的实践中细心观察各种病例、主动思考其共同特征及 提升科学素养 其特殊性、发现疑点和难点,查阅相关文献,求教专家, 不断总结,不断积累,进而形成研究课题,再运用科研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精密的有机系统,单纯依靠 医学是很难全面深入的了解,所以医学的发展需要生 技能,努力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能够取得 创新式成果,并能将研究的结果运用到临床上 ,让科研 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的介入与合作 。 因此医学生有必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对当代的中医 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临床疗效,而在实践中 形成反馈,促进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形成实践- 药大学生在注重医学理论教学,夯实医学基础知识的 同时,可以在第一课堂开设相关学科课程 ,在第二课堂 研究-实践的良性循环。 同样具有深厚理论知识与科 学精神的中药学人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思考、创 中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解现代科学、参 与科研的更多平台与机会,鼓励本科生自主进行课题 新,促进中药学发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更好地指 导临床实践。 研究、自主研发与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科学精 神及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使他们更 2 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及能力培养的途径 2. 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营造良 好地与相关学科人才交流合作,能够借用相关学科的 知识来丰富促进中医的发展,同时运用中医学的理论 好学习氛围 来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各学科之间形成合作互动,促 成一个多学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 在医学院校中,由于医学生未来的工作关乎人的 生命和健康,所以传统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 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理论、新方法,以 期学生能够胜任医疗工作。 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 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而满堂灌、满负荷的 学习,大量的记忆背诵,使学生没有时间来认真思考和 消化所学的知识。在考试中,重知识概念轻知识运用, 无形中促使学生只重视死记硬背,忽略知识的融会贯 通。因此,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强硬记忆, 应对考试,而抑制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知识理 解与运用,磨灭了创造性,导致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得 不到激发。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实行者,教师在科学精神 及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 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教学创 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的单 一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予充分的发 挥空间;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给予指导,最终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相 信科学、尊重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 这样在思想 上给予较大的自由空间,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运 2. 2 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 作者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实践第二课堂活动 ,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 中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 一是科学讲坛,可以 不定期邀请中医药专家、学者为我院学生做专业学术 专场讲座,更多邀请我省各大院校各学科专家 ,为学生 开丰富多彩的科普讲座及科学史的讲座 ,不拘泥于医 学,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或者播放视频介绍最新 科技进展,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扩展科学知识。二 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组织学生参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 的课题,举办山西中医学院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大学 生小发明活动、学术论文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 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 “挑战杯”等大赛等。 有计划地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活动,既可以巩固、充实学生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 又可以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理的内在动机 ,提高了学生 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生科研活 动的开展,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思考问 题,帮助他们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他们加 深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将有利 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办研究型协会, 用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推动学生 追求真知,形成实践创新的良好学风,以增强学生的求 鼓励倡导学生自觉自愿组成学习研究型协会或学习兴 趣小组。是学生自治型组织,完全是学生自己管理、自 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己组织,研究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系校学生部门 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协调指导教师及其他学生需 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能给教师提供自由发挥创造 力的空间,而且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 索精神,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这样有利于形 要帮助解决的事宜。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 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学习工作的主动性 · 221· 西北医学教育 2012 年 4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电话: 029 - 82657860 等,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自主互助学习风气 、学习氛围 的形成,还会无形中促进教师们的学习研究动力 ,促进 设或 计 划 为 学 生 开 设 系 列 选 修 课 有 :“中 国 古 代 哲 学”、“中医哲学基础”、“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国传 我院向学习研究型大学迈进。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科研方案,开展科学精神交流会等。 学院选出优秀实 统文化系列讲座”、“国学经典选读 ”等,通过第一课堂 形式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与科学。 施方案,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并实施给予一定奖励 。 这是一个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活动,同时还能培 同时第二课堂紧密配合,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 如 此次第二课堂改革准备开展“读经典、诵经典 ”的传统 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丰富校园文化。 尤其是优秀 实施方案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 文化经典诵读、国学名家进校园等活动,还有传统艺术 ( 如国画、民乐、书法、剪纸等) 、传统保健运动 ( 如太极 励,会提高设计者本人的成就感,促其不断进步,还可 能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促进第二课堂 拳、八段锦等 ) 等系列活动。 我院已有传统文化学生 协会承载着宏扬传统文化的职能,如太极拳协会让学 的良性发展。五是让学生参与科研社会实践,可以让 学生利用假期对医疗社会现象、当地医学状况等现实 生体验我国传统功夫,艺翔书画艺术协会让学生领略 书画、剪纸等传统艺术的魅力。 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 问题进行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学校进行评比奖励。 还可以开展药膳、中医药摄影大赛等活动。 通过社会 课堂的紧密结合使我院大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 ,感 悟传统思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接受中医、继承 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拓展思路,开拓 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 ,提高科研 中医,建立中医思维。 同时从古人的创造过程中感受 到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之重要,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大学 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生医学科学精神之培养。 只有很好的了解古人,继承 前人,才可能产生新思想,更好地发明创新。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大 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运用学习,检 验所学,积累经验,在科研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 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培养科学精神及能力。 2. 3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文 化素养 古今中外,任一学科有成就者无一例外地具有良 好的文化素养与广泛的知识领域,这使他们更容易产 生新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解。所以目前加强大学生的文 化素养成为我国大学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医药大 学生则尤为必要。众所周知,中医理论在其形成时融 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及其他文化成果 ,尤其是 E-mail: xbyj@ mail. xjtu. edu. cn 总之,作为培养者的中医药大学应注重第一课堂 , 抓住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 ,营造 一种求实、探索、创新的校园氛围,着力培养大学生的 科学精神与能力。 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供长远的发展动力。作为 21 世纪的中医药大学生, 抓好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 锻炼自己的科学精神及能力,在学习中坚定自己的信 念,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学习 中勇于创新。只有具有科学精神和能力才能更好的承 担起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要使中医学在现代医 学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医学事业蒸蒸日上,积 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当代中医学生是现代科学教 育的产物,思维方式西化,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使得 极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及能力是一个必不可 少的要素。 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对中医理论不能完全理解或认 同。所以应注重加强对中医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之感 参考文献: 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之不同,提升学生对中医 的接受力与感悟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1]邢玉瑞. 论科学精神与中医理论研究[J]. 山西中医学院学 2002, 2( 3) : 4 - 5. 报,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摘要的写作规范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山西中医学院为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已开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 摘要是一篇独立成章,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概括论文的主旨。一般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 加评论和解释; ◆ 根据论文的内容、类型、信息量决定其详简程度,一般为 300 字左右为宜,可以用结构式摘要( 分为目的、方法、结果、结 论四部分) 或概要式摘要( 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 ; ◆ 摘要中如有尚未规范化的名词、术语、缩略词、符号等,应于第一次出现时加括号注原词或予以说明; ◆ 摘要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或字号排印以示区别。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殨 · 222· Vol. 24 No. 11 第 24 卷 第 11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2 年 11 月)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 Nov. 2012)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王 旭,李 娟 ( 山西中医学院 学生工作部,山西 [摘 太原 030024)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既要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 同时也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以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 道德教育、 安全法制教育四个教育模块为切入点, 将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 6285( 2012) 11 - 0085 - 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现代 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从更高层面、更为系统地丰富和深化了大学生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 供了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 然要求。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不断加强和改进的今 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时为我们提供了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坚持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 思主义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 完善的理论成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社会主义荣辱观。而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 代精神, 大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 设者和接班人, 会都要懂得和践行这些内容,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 值体系所要求的。因此, 本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全 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 和就业创业素质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思想政 治素质是其核心。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是以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为最终价值诉求的。 在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 我们要将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就能保证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 [2] 教育工作朝着有序、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大 ( 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马克 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 二、思想政治素质 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引导受 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逐渐与教育者的 * 2011 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 本科) 立项课题( J2011077) “基于第二课堂的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收稿日期]2012 - 10 - 24 [作者简介] 王 旭( 1972 - ) ,男,山西朔州人,山西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 85 第 24 卷 第 11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 年 11 月 期望形成和发展趋于一致的过程,而且也是大学生 在校园文化环境、教职员工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中 、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 [4]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性目标 。 通过马克思 在社会各种优良品格熏陶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高 校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 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思想武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各项工作当中,加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 用和第二课堂的潜移默化作用。 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正确把握错综复 杂的社会现象本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增强辨别是 ( 二) 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大学生 素质教育体系 非的能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在多元价值取向中明 确方向、坚定信心,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和侵蚀。 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五种基本素质, 即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就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学习必须立足两个课堂 的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依托 ,向大学 业创业素质等五个方面。然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 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 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 同时以第二课 堂为依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活动 。 道德、安全法制等四个模块。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 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 如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班级团日活动、主题班会 相结合,构建立体交叉、多维角度的教育体系,以改 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 [3] 准则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变枯燥的“说教”教育,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 更易为大学生接受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教育引导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爱国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爱国 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 ( 二) 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同学们 主义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生 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 , 的爱国情怀 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基本任务是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行,思想道德素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精髓。爱国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 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首要的标 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任何其他价值观所不能替代 [5] 的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 准是看是否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的安全稳 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安全法制教育是大学生 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也是大学生思想政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安全法制、 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遵纪守法观念,自觉抵 治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针对爱国主义教 育的体现形式和载体: 一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 御国内外不健康思潮的腐蚀,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健 康成长。 育,如《军事理论 》的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五四系 列活动的相关内容相结合,与学生军训相结合。 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能够形成高度 的民族向心力和感召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 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因此,应当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全面构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 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大学生 是活动中深化爱国主义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对新时 期下爱国主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价值 的实现与爱国主义的体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民 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引导和 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 统一、繁荣和富强上来。 如紧紧围绕 12·9 等特殊 纪念日,开展以“中华颂 ”为主题的歌咏比赛、电影 展等主题教育活动; 开通网络德育阵地、建设主题网 站,使网络成为时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通过瞻仰烈士陵园,祭拜革命前辈、文化先贤等实地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参观活动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的距离,在与革命前 辈的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感受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 。 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 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思想 ,又是大学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化 为大学生的人生追求,进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86 第 24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三)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 三观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 在促进学生提高基本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方面,一是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通过专题讲座、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题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强化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明辨荣辱、分 想的能否树立,直接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否后继有人,决定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二 是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 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 诚信教育,打造诚信校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共 同营造学校的“精神史诗 ”。 这方面要既注重学习 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克服个人本位主 先锋楷模,又注重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用典型人物 鼓舞人,用生动事实感染人,用真情实感教育人,引 义的功利化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通过播放改革开放以来的影视作品,举办 导学生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三是 利用实习机会对毕业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 主题展览,邀请先进人物、劳模做专题讲座,让同学 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认识。 们从不同角度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 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大 同时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长 效机制,开展“暑期三下乡 ”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 学生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决心。 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领会是非、善恶、美 丑的界限。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 要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就要维护好 校园的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 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促进他们 的健康成长。 础,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 育。当代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往往成为社会不法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构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平台,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组织和个人引诱行骗的目标,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觊 觎并伺机利用的目标。他们时刻企图从年轻人身上 主题,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 域的运用和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 打开突破口,进而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 谋。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展板、班团活动等载体 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新途径。高校思想政 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在保证学生人身与财产安 全的同时,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并帮助青年学 治教育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为依托,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 生从思想上牢固构筑起抵御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 侵蚀的思想防线。 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完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为着 ( 四)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道德教 眼点,创新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育确立目标 以“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在本质上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 容是一致的,是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一种重申 。 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成为知荣知耻、有着良好 道德修养的优秀公民。帮助大学生确立最基本的价 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为 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提供了正确的道德准则 。 正确的伦理道德观不但能够抵御外来的野蛮伦理和 道德愚昧的干扰,并能够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省和 [参考文献] [1] 陈宝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 2008( 3) : 35 - 38. 考[J]. 思想教育研究, [2] 李前进,陈祝峰.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2010( 3) : 83 - 84. 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 [3]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理想信念是核心[J]. 高校理论 2004( 12) : 8. 战线, [4] 李 影.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的引 2009( 11) : 52 - 53. 导作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5] 崔青青. 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J]. 高校理论战线, 2009( 8) : 53. 检讨自身内在的道德缺失和弱点,从而使大学生朝 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更新和升华自己 。 87 2017-3, 3: 13-16 高等农业教育,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17-3, 3: 13-16 DOI: 10. 13839 / j. cnki. hae. 2017. 3. 003 高校学生工作转变逻辑和方法 ——— 基于供给侧改革语境批判 王 旭,鹿 云 (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69) 摘要: 供给侧改革不仅联系着需求和制度 ,还影响着人才供给质量,尤其是学生工作模式转变。 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必须明确学生工作面临的逻辑困境,以摆正学 生工作转变内在要素的关系; 必须具有时代敏感度,以确定学生工作转变的逻辑定位,全面把 握供给侧改革语境与学生工作转变的必然关系 ; 必须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将学生工作从各种 惯性思维和传统中解脱出来,直面不断发展中的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 ,在批判中不断重构和延 伸工作方法。 关键词: 学生工作; 逻辑; 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2-1981( 2017) 03-0013-04 当下的中国经济 发 展 进 入 新 常 态,“供 给 侧 改 革”几乎是渗透于各类交流场域的一个主题话语,并 对其他话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也辐射到人 才供给的教育行业中。高校如何应对“供给侧改革 ” 的挑战成为一个愈发紧迫的问题 。之所以如此,从方 法论上看,其根源在于对学生工作缺乏有效批判 。因 此,人才培养就要直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正视我 们的传统和困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到这场深刻 的反思和改革中。对此我们必须搞清楚三个问题: 学 生工作面临的逻辑困境,确定学生工作转变的逻辑定 位,在批判中不断重构和延伸工作方法。 由此,我们 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差,实现人才供给同需求有效对 接和匹配。 一、传统需求侧改革: 瓶颈中学生工作反思 2015 年 11 月 10 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 一次会议上提出了: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 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 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 [1] 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 。 供给侧改革作为顶层设计 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和改变 。 需求侧改革不仅对经济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同 时映射到高校人才供给质量,学生工作教育和管理模 式上。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来看,尤其是高校扩招 以来,我们基本就是按照需求侧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来 发展,结果导致了学生工作陷入需求侧瓶颈,学生工 作水平、学生工作内容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 出现各种类型的缺口。 这些问题不仅困扰了人才培 养质量的提升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制约了我国社会转 型中劳动力因素的供给。因此,经济社会需求侧的困 境,引起了人才需求的两难,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瓶颈。 第一,学团队伍工作理念固化,迎合市场口味。 伴随高校扩招的步伐,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误区,即 学生工作教师就是班主任的思维定势和逻辑构成 ,将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固定在“管理者”和“服务者 ”的角 色上。 工 作 中 我 们 一 味 迎 合 市 场 需 要,即 满 足 客 户———学生的需要,一味地投入服务,包括保姆式的 照顾,家长式的关爱,领导一样的管理等等; 还有辅导 员的时间、精力、知识等等以粗放型的方式不断投入 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工作模式 和思维惯性,我们整个学团队伍的工作理念,即以学 基金项目: 2016 年山西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 提升中医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方法研究( 2016ZSSZ010) ; 2014 年山西 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 从独白到复调———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晋教科函[2014]14 号) 。 收稿日期: 2016-12-09 作者简介: 王旭( 1972 - ) ,男,组织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 ENT RESEARCH · 14·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3 期 生为主体,投入关爱,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这些工 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 作理念强调一个方向的投入,有着明显的单向度、线 生产率增强经济动能。 性特点,从而拘囿了新的理念的培育和成长 。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是未来中国在竞争中保 第二,学团队伍工作动力不足,忽视人才需求。 持主动,赢得优势的核心资源。 高校作为输送人才,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 储备人才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虽然与经济有着不同 [2] 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鉴于这种 的要素、规则、目标等差异,但是基本原理和思路是一 对辅导员的双重定位,高校在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过 样的,即存在着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要求。 诸如,我们 程中,通常也是在两个维度上给予学生工作队伍成长 人才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供给跟进断层 。 的空间。然而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并没有给学团队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困境,高校学生工作的改革也 伍教师的成长带来优势,相反多重保障却削弱学团工 必须要从逻辑和历史方面入手融入特定的时代背景 作队伍的发展。两条路径,双重可能,逻辑上也带来 中,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提升人的素质现代 了两难境地,必然会导致学团教师的工作动力严重缺 化,彰显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诉求。 乏,再加上不同的评价标准加速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其一,拷问“学生工作方法 ”的教条滞后,彰显学 迅速转岗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工作队伍 生工作中供需关系的历史逻辑。传统教育理念下,高 内忧外患,必然导致在更高的层次、更丰富的内容上 校学生工作定位在“管理”和“服务”层面,忽略了“教 无法适应人才成长中的急需养料 。结果就是,教与学 化”的功能。这一理念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尤其伴随 之间的脱节,学团队伍教师本身的真实水平无法得到 着高校扩招,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更是疲于繁复的管 充分的发挥。 理工作,无暇学生的真实需求。传统的学生工作方法 第三,学团队伍工作能力欠缺,疏略教育结构。 遵循固化规定和要求,采用单向度的管理方式,表达 需求侧改革,注重于外在的投入和消费拉动,按照市 着一成不变的内容。结果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良莠不 场的需求学生工作队伍只能按照各种要求不断地投 齐的学生工作队伍,教条落伍的工作模式,单向破碎 入,整体上来看,都是停留在外延发展上,忽视内涵建 化的工作方法,忽视不断变化的供需关系的历史逻 设。学工队伍更多地按照本专业的需求来出产论文 、 辑,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系统 。实 际上,高等学校的发展不论是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学 著作、课题,忽略了对本职工作理论上的探讨创新 ,实 ; 践上的探索开拓 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激励 生管理工作都不能与现实的话语背景割裂开来 ,否则 因素、导向动力、扶持机制,结果造成了学工队伍的学 会使其在整体上变得模糊且与历史绝缘。 社会转型 生工作能力要比其本身的专业能力相差较远 。 学校 阶段,依据新的历史逻辑,变化了的供需内容,构建新 根据市场的需求将教育重心放在学生技能培养和知 的工作模式,促进学校“教”与“学”的供给关系改进。 这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考量,也是“供给侧 ” 识传播等要素的投入,而忽略人才发展构成软性因素 的培养和投入,学生成长构成要素极其不平衡。学工 改革下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 其二,破除“市场”和“政府”思维固化,彰显学生 队伍的教化功能经常被忽视,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具影 响力和持久性的因素———文化和德育———式微,高校 工作内容提升的价值逻辑。传统教育中,学生工作的 成为了职业加工厂,学工队伍教化功能逐渐丧失,人 “教育”功能常常被“管理 ”和“服务 ”所淹没,更多是 才质量核心竞争力堪忧。 充当“传声筒”的角色。 由于其工作岗位及性质的限 二、当下供给侧改革: 学生工作的现实逻辑 制,学生工作人员通常会在行政思维惯性的影响下 , “我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是结构性减速,经济增 以“官方政策 ”和“市场导向 ”为规定和内容,刻板的 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的下落,伴随的是中国经济的 说教和管理学生,结果造成了内容上的固化、滞后、呆 总体质量、效 益、生 态 及 可 持 续 性 向 中 高 端 水 平 迈 板,缺乏时代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往往不能体现和凸 [3] 进。” 结构性改革作为新常态下两个突出矛盾的应 显我们工作的价值逻辑。 高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工 对手段,即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跟进不 作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一个 [4] 足 。这成 为 当 代 中 国 整 体 转 型 正 面 临 的 现 实 逻 “脱眛”的社会化过程: 即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学生在 辑,供给侧改革则是整体转型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 器物层面的“现代化 ”与精神层面、旧体制的脱节和 要素是推动中国比较优势增长的核心。 需要是推动 启蒙; 另一方面要完成学生在真空环境下成长的“无 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供给是人类发展的技术支持,需 知”与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限制和接轨。 因此,从学生 求和供给是增强中国活力的双轮要素 。在需求侧上, 成长的历史需求和学生工作内容供给方的内在要求 , 需求层次、需求合理性、需求度等直接刺激中国活力; 都需要摒弃原有的范式局限和约束 ,最大限度地通过 在供给侧上,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 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来体现出其价值逻辑 。 ■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 ENT RESEARCH 总 303 期 王旭等 高校学生工作转变逻辑和方法 · 15· 其三,冲破“学生工作方法 ”的传统模式,彰显学 革必须秉承的态度; 另一方面,对“学生工作 ”的科学 生工作中教育主体的主体逻辑。一直以来,我们在教 批判态度和方法,是我们直面“学生工作 ”历史和现 育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个误区,即强调教育者 ( 管理 实逻辑所面临的困境,并在具体研究和实践中不断重 者) 在教育( 管理) 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受教育者 构和延伸“学生工作 ”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可靠依据。 ( 被管理者) 的主体参与。 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形成主 因此,我们在路径上的重构必须以需求侧的深入探讨 客体二元对立,强调受教者的共性,忽视学生个体差 为前提,以供给侧的分析和论证为坐标,推动学生工 异,疏略其主体价值和逻辑。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我 作在内容、方法、质量等方面的重构与延伸。 们逐渐采用一种教育者 ( 管理者 ) 的主导作用,同时 第一,教育内容整合,以立德树人引领理想、信 强调受教育者 ( 被管理者 ) 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主客 念、道德的思想教育。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目 体二元格局,而形成一种“主———主 ”关系的对话格 的就是将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实践 局。力图“通过动态的、多向的、全面的 ( 包含着行为 的目标。人才的构成要素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能 、成 影响、手势、面部表情等 ) 对话,达到效果的最优实 熟的理解能力、健康的体魄等物质的载体,同时,还应 [5] 现。” 但是,在实践中“对话 ”模式往往表现为虚假 具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 [7] 对话的开展,师生之间未能找到共鸣的“频率 ”,主客 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 等渗透性的软性因素。 在 体分离趋势依旧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虽有所提升, 教育实践中,学生工作教师承担了更多的繁杂的事务 但是却拉低教师的主体逻辑,我们的困境依然存在。 性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被简化为琐碎的“事 ” 今天,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 而非生动的“人 ”,结果教师无暇顾及“人 ”的“尊德 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 性”与“道问学”,最终的局面是学生工作不论从哪个 [6] 间” ,互联网以多样化、平等性、互动式为内在 规 层次上都难以入人心。在需求侧改革中,我们以市场 定,消解了主客体的地位。“主—客 ”之间关系,甚至 为坐标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技能方面 ; 在供给侧改 “主—主”关系,都将被主体间性的关系格局所替代。 革中,人才成长的持久动力、核心竞争力都将体现在 学生的话语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师生之间的关系模式 学生工作的人文使命之中。 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形成一种能充分展示价值理性与 高校学生工作不仅局限于处理学生日常的事务 , 交往理性的主体间性模式。另一方面,目前教育资源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与人文精神 。 怀特 , 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明显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 海德曾说过: “没有人 文 教 育 的 技 术 教 育 是 不 完 备 我们要提供更“新 ”、更“优 ”的资源。 这就要提供内 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教育应该培 [8] 容、服务、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供给,不仅注意 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技术精艺的人。” 因此,我 学生和市场的需求,更需要教育者 ( 管理者 ) 从供给 们必须要将学生工作的内容进行整合 ,将中华优秀文 侧的角度进行反思。从这两个层面来说,冲破传统的 化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理念凝练升华形成我们的价 [9] , 学生工作模式 将教与学的从主客体的传统思维范式 值、理想、信念,将“坚持立德树人 ” 作为我们工作 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强调其主体逻辑实现的内在和外 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从“三观 ”引领为切入点进行 在驱动的实现。唯有如此,方能使我们的学生工作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 、 、 。 理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青年学生保 满活力 富有成效 备受青睐 三、未来重构与延伸: 学生工作的路径走向 持政治定力、国家荣誉感、社会行为稳定性。 对学生 学生工作的教育实践面临着历史传统的圭臬 ,同 而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 时也面临着现实环境的挑战。 对学生工作困境的追 心,讲清社会制度层面的变革,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 溯和反思,恰恰是为了发现其内在逻辑困境和现实逻 主导趋势,引领学生政治行为。在变革中强化学生的 辑根据。对学生工作进行构建,摆脱其表面的强化, “三观”引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榜样的 实效不佳的困境。总体而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感染力。另一方面,从人文素质的培养入手进行以中 的整体特征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为内涵式发展 ,即体 国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教化工作 。 如 现在发展理念和思路上,就是要实现从需求侧改革向 果人文素养缺乏,即使精准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持久 供给侧改革的转变。 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注重规模、 地彰显其所依托的文化特质。 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工 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上来。 作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讲座、论坛、调研等各种形式的 学团队伍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因素 ,就必须 活动强化学生在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加强中国传统 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 文化核心的文化特质教育。同时,我们要通过自身的 从方法论上看,一方面,科学的正视传统,客观的 文化修养来影响、感染今天高校学生工作中所存在着 批判与反思,这是“学生工作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 的缺失。借助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以立体架 ■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 ENT RESEARCH · 16· 高 等 农 构方式大力推动人文正能量的传递和发扬 。 第二,教育方法提升,以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主动提升的合力。 在高校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教 育者,他们都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但是传统语境中, 甚至一直以来我们迎合需求侧的要求,采用说教、灌 输、强制的手段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 。虽然在有限期 内快速地增加累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往往也缺乏激 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们需 要在内容供给、制度供给、社会供给方面进行深入研 究,当然在教育方法供给方面也要进行研究和改革 。 学生不再是我们话语的接受者,而是与我们平等的交 流者。因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挖掘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当前的首要 工作,不是简单的述说和交流, 而是要将学生拉入到我 们的话语中。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以问题意识为导 调动学生主动、 独立、积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 向, 事务性的、 专业性的问题) 。以问题意识的培养入手, 逐 科研、 实践紧密结合,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 步将理论、 过问题的提出, 论证分析, 解决方案验证, 带动学生自己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开拓性研究的能力。 第三,教育媒介综合,以信息教育媒介改进传统 教育媒介的综合整体。传统教育或者说是管理中,教 与学,管理与被管理的发生大多是以课堂、学校为空 间,以面对面交流为载体和方式,但是这种媒介受时 空有限性的限制,内容单一、方式僵化、效果短暂。科 技发展,“互联网 + ”势不可挡,信息技术在深刻影响 人们日常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重塑着传 统教学技术,同时移动、个性化、便利的学习方式和快 捷、有效、机动的管理模式也在形成。 在今天的教育 业 教 育 第3 期 和管理活动中,互联网技术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教育 媒介,传统的教育媒介也不可抛弃。当然还存在着其 他的教育媒介。因此,供给侧改革的话语下,我需要 将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综合,形成最能促进学生能力提 升有效媒介。建设“互联网 + ”在教育、管理、服务等 方面的全方位应用,在工作中形成师生合作参与的模 式,引导学生借助教育媒介自我管理 、自我决策、自我 成长。这也是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趋势 ,也是高校学 生工作模式切合时代趋势的追寻和延伸 。 四、结语 “人类的文明进步有赖批判精神的存在,否则社 会生活将停滞不前,甚至流入僵化没落……只有容许 [10] 批判的余地,才有好的社会和好的个人。” 秉持这 种批评的精神和发展的理念,我们正视所面临的社会 变化。供给侧改革虽然侧重于经济研究领域 ,但是供 给侧改革理论为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改进提供了一 个视角。需求侧为导向的改革,注重的是按照市场目 注 标,忽视了人才成长的核心要素; 供给侧改革的导向, 重的是产品质量的完善, 重视人才成长的系统支持。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和方法的探索是一项 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管理的多个方面。我们回溯以 往是为了发现当前学生工作的困境和不足 ,研究供给 侧改革的话语背景则是寻找学生工作转变的现实逻 辑,探讨学生工作改革的路径则是推动高校教育发展 [11] 和延伸 。正确、全面地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内在特 性和本质,对于我们从理论研究角度科学认识学生工 作的内在机制有重要意义,全面把握学生工作的理论 与实践,方法与反思间的辩证关系,推进我们高校教 [12] 育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 / OL]. ( 2015 - 11 - 10) [2016 - 12 - 01]. http: / / new s.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2015 - 11 /10 / c_1117099915. htm. [2]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 / OL]. ( 2015 - 11 - 16) [2016 - 12 - 01]. http: / / w w w . moe. edu. cn / srcsite / A02 / s7049 /201511 / t20151116_219213. html. [3]李杨. 2016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9. [4]吕景泉. 职业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10) : 15 - 19. [5]陈嘉映,王庆节. 存在与时间[M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78. [6]习近平.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 2015 - 12 - 17( 01) . [7]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 2010 - 08 - 21) [2016 - 12 - 01]. http: / / w w w . moe. edu. 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moe_177 /201008 /93785. html. [8]滕大春. 外国教育通史( 第 5 卷)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368. [9]《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坚持立德树人———二论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关于高等教育重要指示精神[N]. 中国教育报, 2016 - 04 - 30( 01) . [10]陈友松,雷沛鸿. 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357. [11]张小锋. 就业困难学生长效帮扶机制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 2016,( 3) : 97 - 100. [12]王征.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生态型就业指导系统的构建[J]. 高等农业教育, 2015,( 8) : 74. ( 责任编辑与校对 刘彦伯) ■ 教育发展研究 EDUCATIONAL DEVELOPM ENT RESEARCH 第 39 卷 檰檰殕 · 72· 第6期 2017 年 11 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No. 6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ovember Vol. 39 2017 教学 研究 檰檰殕 檰檰殕 基于“四度分析模型 ”的 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研究 檰檰殕 李 玮,田岳凤,田雅娟,李红晓 (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 摘 030619) 要: 通过自主建立的“四度分析模型”,对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进行 针对性的评价。在体系结构评价中,避免了单次考试中试题的可靠性不佳 、难易度失偏等偶然因素,更加 客观地反映课程之间关系紧密程度 、整体性,真实反映课程调整后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单因素方差 分析、箱线图以及成绩相关系数等统计学方法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 关键词: 四度分析模型; 课程体系; 评价 Doi: 10. 16588 / j. cnki. issn1002 - 1108. 2017. 06. 018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 1108( 2017) 06 - 0072 - 05 高等中医药教育一直在探索院校教育和师承 盖范围、考试大纲、难易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考试成 教育结合的最大效应,本着“重基础、诵经典、拜名 绩,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 采用信度来描述试卷 师、多临床 ”的原则,山西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学专 的可靠性,效度来衡量考试结果对考试目标实现 业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改革。 第一、二学年将 程度的指标,建立一个基于“信度、效度、区分度、 中医基础课程、中医经典课程全部完成,西医基础 难度”的教育测量学四度评价模型,这样可以减少 课程基本完成,三、四学年学生 驻 医 院,进 临 床。 单次考试试卷的差异性,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 改变目前中医学本科教学中前四年课堂教学,最 习效果。建立好评价模型以后,对各课程进行评 后一年临床实践的传统模式,以两年基础、两年实 价,对各课程模块进行相关性分析。 [1] 践、一年提高的方式进行改革 。 改革后的实验 班与平行班执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 信度能够描述考试的可靠性,信度高的试题 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 [2] 四度分析的意义 定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各课程授课时间、 度是衡量考试结果对考试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 顺序、考核等亦不相同,传统的评价方式只能反映 效度反映了考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信度、效度 每个班的均分、及格率等差别,不能准确反映实验 较低的考试表明试卷容易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 班和平行班之间培养方案的差异。 加之试卷的覆 响,不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在筛 1 。效 基金项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项目编号: GJYJL12003; 2.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 20171107; 3.山 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项目编号: 2016102。 作者简介: 李玮( 1982 - ) ,男,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系统设计。E - mail: lw_sxtcm@ 126.com。 通讯作者: 田岳凤( 1963 - )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E - mail: tyfsx@ 163.com。 第6期 李 · 73· 玮,田岳凤,田雅娟,等 . 基于“四度分析模型”的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研究 选的时候首先应该剔除信度低于 0. 6、效度低于 表示 10 门课程试卷质量优秀,学生成绩受试卷质 0. 2 的课程[3,4]。难度能够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 量影响较小 区分度能够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程 3 度,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试题区分度。 试 3. 1 [6] 研究结果 [5] 2 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门课程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实验班 题区分度过低表示成绩不具有分析价值,区分度 低于 0. 2 的课程应该剔除 。 和平行班 10 门课程的成绩进行组间比较。 其中, 。 研究对象 有 6 门课程出现统计学差异。见表 2。 选取 2012 级中医 1 班作为平行班和 2012 级 表2 中医实验班进行对照比较,按照“重基础、诵经典、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平行班、实验班平均成绩对比 平行班成绩 课程 实验班成绩 F值 P值 拜名师、多临床”的指导思想,选取了 10 门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79. 72±10. 5726 83. 07±6. 2784 5. 6852 0. 0017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 6 门基础课程、4 门临床课程 中医诊断学 77. 58±13. 2788 81. 87±5. 7274 11. 6130 0. 0009 进行分析 评 价,分 别 是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诊 断 方剂学 79. 54±15. 3443 84. 70±8. 1981 10. 7329 0. 0014 学、黄帝内经、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 黄帝内经 78. 64±12. 9364 77. 79±8. 7995 0. 2808 0. 5973 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首 伤寒论 81. 82±6. 1019 先利用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检测其成绩的有 金匮要略 78. 98±13. 7292 80. 60±7. 6013 1. 0645 0. 3048 效性,见表 1。 中医内科学 75. 38±12. 9154 76. 82±6. 1439 0. 1012 0. 7510 中医外科学 75. 58±13. 7678 83. 57±9. 5375 4. 1356 0. 0003 表1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平行班、实验班四度分析表 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85. 09±6. 1472 5. 9338 0. 0167 班级 信度 效度 区分度 难度 中医妇科学 74. 51±7. 4075 平行班 0. 75 0. 33 0. 36 0. 52 中医儿科学 76. 55±8. 7366 75. 79±10. 5758 0. 3083 0. 5800 实验班 0. 79 0. 35 0. 47 0. 49 平行班 0. 76 0. 25 0. 35 0. 34 实验班 0. 87 0. 37 0. 39 0. 37 平行班 0. 64 0. 44 0. 45 0. 49 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 实验班 0. 69 0. 49 0. 33 0. 45 10 门 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平均成绩均高于平行班 , 平行班 0. 74 0. 29 0. 36 0. 39 7 门课 课程中有 8 门课程平均成绩均高于平行班, 实验班 0. 83 0. 38 0. 41 0. 42 程标准差低于平行班,表明实验班总体平均成绩 平行班 0. 81 0. 43 0. 34 0. 55 实验班 0. 77 0. 35 0. 48 0. 49 较高,离散度小,分布集中。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 平行班 0. 79 0. 32 0. 44 0. 47 实验班 0. 74 0. 45 0. 47 0. 42 科学等 6 门课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平行班 0. 74 0. 41 0. 35 0. 63 或 P<0. 05。 实验班 0. 80 0. 36 0. 30 0. 55 3. 2 平行班 0. 61 0. 42 0. 35 0. 47 实验班 0. 68 0. 43 0. 39 0. 49 平行班 0. 59 0. 39 0. 33 0. 36 实验班 0. 67 0. 43 0. 36 0. 32 分位数、中位数 5 个数据节点构成。 上四分位数 平行班 0. 61 0. 34 0. 19 0. 24 和下四分位数之间分布了 50% ( 即 75% - 25%) 的 实验班 0. 73 0. 32 0. 26 0. 23 数据,反映了中间一半数据的离散程度,其数值越 78. 72±8. 6742 5. 9204 0. 0168 结果显示: 实 验 班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诊 断 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中医外科学、中医妇 箱线图观察两个班成绩分布 箱线图是一种用作显示一组数据分散情况资 料的统计图,由最大值、最小值、上四分位数、下四 小,说明中间的数据越集中; 其数值越大,说明中 结果显示,所选取的 10 门课程信度均在 0. 6 间的数据越 分 散。 中 位 数 是 一 种 测 量 数 据 的 方 以上,可靠性好,效度大都集中在 0. 4 左右,难度 法,相对于平均数比较不受数据极大值,极小值偏 大都在 0. 3 ~ 0. 6 之间,区分度也分布在 0. 4 左右, 差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分布数列 · 74·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7] 的代表性 第 39 卷 。 实验班成绩箱体较小,分布比平行班整体靠 上,表明成绩分布较为集中,学习效果较好。 从及 格人数来看,实验班 10 门课程无不及格人数,平 行班班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 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均有 1 ~ 2 名学生不及格。 见图 1、图 2。 图2 3. 3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实验班成绩箱线图 成绩相关系数分析 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 度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是按积差方法计算, 同样以 两变量与各自平均值的离差为基础, 通过两个离差相 [8] 平行班 乘来反映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 。将实验班、 图1 4。 各科成绩相关系数分析比较, 结果见表 3、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平行班班成绩箱线图 表3 中医基 中医 础理论 诊断学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平行班各科成绩相关系数 方剂学 黄帝 内经 伤寒论 金匮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要略 内科学 外科学 妇科学 儿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1. 0000 中医诊断学 0. 4152 1. 0000 方剂学 0. 3059 0. 2917 1. 0000 黄帝内经 0. 5915 0. 4459 0. 4931 1. 0000 伤寒论 0. 5603 0. 2588 0. 5936 0. 5429 1. 0000 金匮要略 0. 4812 0. 4650 0. 4028 0. 4924 0. 5862 1. 0000 中医内科学 0. 5035 0. 5302 0. 5001 0. 6719 0. 4151 0. 5862 1. 0000 中医外科学 0. 2179 0. 3100 0. 4704 0. 3250 0. 3707 0. 5621 0. 5718 1. 0000 中医妇科学 0. 4239 0. 2130 0. 5020 0. 4800 0. 4971 0. 4085 0. 5980 0. 4637 1. 0000 中医儿科学 0. 4167 0. 4206 0. 4644 0. 4156 0. 3712 0. 4933 0. 5243 0. 3346 0. 497 1. 0000 表4 中医基 中医 础理论 诊断学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实验班各科成绩相关系数 方剂学 黄帝 内经 伤寒论 金匮 中医 中医 中医 中医 要略 内科学 外科学 妇科学 儿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1. 0000 中医诊断学 0. 8264 1. 0000 方剂学 0. 3829 0. 5726 1. 0000 黄帝内经 0. 5374 0. 6233 0. 3940 1. 0000 伤寒论 0. 6354 0. 6945 0. 5347 0. 7725 1. 0000 金匮要略 0. 5182 0. 5607 0. 4120 0. 5189 0. 7845 1. 0000 中医内科学 0. 6675 0. 7323 0. 4348 0. 4411 0. 8160 0. 5586 1. 0000 中医外科学 0. 7371 0. 5739 0. 7363 0. 4593 0. 5656 0. 5729 0. 6887 1. 0000 中医妇科学 0. 6926 0. 5410 0. 7706 0. 6813 0. 7386 0. 6130 0. 7275 0. 5924 1. 0000 中医儿科学 0. 6835 0. 6283 0. 6837 0. 7104 0. 5981 0. 6302 0. 7351 0. 5297 0. 4971 1. 0000 第6期 李 玮,田岳凤,田雅娟,等 . 基于“四度分析模型”的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研究 结果显示,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以后,各 [9] 成了中医思维形成的困难 · 75· 。 课程之间相关系数普遍高于平行班,例如,中医基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医课程整体课 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相关系数 0. 8264,相比平行 序提前,例如,中医诊断学课程由二学期提前至一 班 0. 4152,相关性较为明显;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相 学期期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之间 关系数 0. 7845,相比平行班 0. 5862 相关性较为明 相互交错、渗透,形成有机整体。 中医经典课程提 显。为了研究方便,再将基础课程、经典课程、临 前至二、三、四学期,课程分布更加集中。 实验班 6。 床课程平均成绩再做相关性分析 ,得出表 5、 基础课程、经典课程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人 表5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平行班基础、 才培养方案调整课序更加符合中医特点,学生更 经典、临床课程相关系数 容易建立中医思维。对于一直在现代科学语言环 中医基础课程 中医经典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 1. 0000 中医经典课程 0. 4152 1. 0000 中医临床课程 0. 5059 0. 4917 中医临床课程 境中学习成长的中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强 化中医思维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中医大学生 [10] 具有中医思维方式才可称中医 1. 0000 4. 2 。 课程衔接的有序 从表 3、表 4 来看,实验班绝大多数课程相关 系数高于平行班,这是由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以 表6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实验班基础、 经典、临床课程相关系数 中医基础课程 中医经典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 1. 0000 中医经典课程 0. 3981 1. 0000 中医临床课程 0. 7833 0. 6038 后,课程设置依次递进,课程内容有序衔接,各课 程之间联系加强。 基础课程、经典课程集中到前 中医临床课程 两年,学生学习的时候各门课程知识相互交叉渗 透,整体性更加明显。从表 5、表 6 来看,实验班基 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经典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相 1. 0000 关系数明显高于平行班。 实验班学生在一、二年 级学习完成基础课程、经典课程的学习之后,中医 结果显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相关系 思维已经 基 本 建 立,在 三、四 年 级 学 习 临 床 课 程 数达 0. 7833,经典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相关系数 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 0. 6038,两个相关系数与平行班的比较均明 4. 3 早期实践的感悟 显增大。 平行班随堂见习教学时数受限、集中见习时 讨论 间教学内 容 不 够 集 中、跟 师 学 习 知 识 不 够 系 统。 通过“四度分析模型”对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 实验班学生在基础课程两年的集中学习后,中医 学教学改革实验班课程体 系 的 评 价 研 究 可 以 看 思维基本形成,对经典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开始驻 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方案更有利于高等中医药 医院,进临床。其临床课程采取半天跟师实践、半 人才的培养成长规律。 改革后的方案突出了以下 天课程小组授课,多门课程多个教学内容并进的 几个特点。 模式。保证了临床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无缝衔接, 4 4. 1 中医思维的强化 使中医学临床实践性的特点得到了集中体现 。 从本研究纳入分析评价的 10 门课程来看,实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跟随导师临床实践, 验班学生多数课程成绩优于平行班。 以往中医学 对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治疗有 专业课程体系中,中医、西医基础课程在一、二年 了感性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学生对知 级同时开设,第一学期开设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 识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在理解中加入了对知 体解剖学等。学生需要不断在中医宏观的哲学思 识信息的分析处理,提升了其对中医理论的再认 维与现代医学微观的实证思维之间转换,导致他 识和对中医实践能力的感悟 们难以摆脱既成现代文化思维的影响,无形中造 主动思考的状态,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1] 。 学生始终处于 · 76·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 39 卷 教师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了然于胸,师 度及效度研 究[J]. 中 华 临 床 医 师 杂 志 ( 电 子 版) , 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增强,提升了学生独立思 2017, 11( 02) : 198 - 201. 考的能力,明晰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指向 。 [5] 董照伦,陈长香.医师信任患者量表中文版的效度和 在新时期如何继承祖国医学,培养造就高水 信度初 步 研 究[J]. 中 国 心 理 卫 生 杂 志,2016,30 平的中医药人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山西中 医药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也仅仅是开展了几年,还 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 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 调整,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将始终贯穿于 我们的教学改革工作中。 ( 07) : 481 - 485. [6] 陆一.把握通识教育的真实效果: “复旦大学通识教 育学生调查”工具的研制与信度、效度检证[J].复旦 2016, 14( 01) : 23 - 30. 教育论坛, [7] 金仁成,李应琛,马远,等. WSNS 中基于箱线图的误 差自校正定位算法[J].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岳凤,王军,张俊龙,等 .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 组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5,34 2017, 17( 07) : 28 - 33. [8] 孙红果,邓华.样本自相关系数与偏自相关系数的研 2016, 5( 01) : 35 - 39. 究[J].蚌埠学院学报, [9] 张伯礼. 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J]. 中国中医基础医 2017, 23( 05) : 593 - 594. 学杂志, ( 04) : 60 - 62. [2] 郑棒,李曼,王凯路,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在某高 校医学生中的信度与效度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16, 48( 03) : 424 - 428. [3] 黄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反思与建构[J]. 教育 2017, 38( 02) : 90 - 96 + 158. 研究, [10] 郭春秀,王德军,谭达全.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 2013, 29( 03) : 3 - 5. 中医思维[J].湖南中医杂志, [11] 杨若俊,郭晓梅,周晓娜,等. 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 提高中医思维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 2016, 14( 04) : 5 - 6 + 22. 育, [4] 孙振晓,刘化学,焦林瑛,等.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信 ( 修回日期: 2017 - 10 - 20)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欢迎网上投稿 作者简介格式: 基金项目: 1.XXX 课题( 项目) ,项目编号: XXX 号; 2.YYY 课题( 项目) ,项目编号: YYY 号; 3.ZZZ 课题( 项目) ,项目编 号: ZZZ 号。 作者简介: AAA( 1980 - ) ,男,主任医师,硕博士,教授副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XXXXXXXXX。E - mail: aaaa@ qq.com。 通讯作者: BBB( 1980 - ) ,女,主任医师,硕博士,教授副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XXXXXXXXX。E - mail: bbb@ qq.com。 作者简介相关内容请按格式填写相关要素,且注意标号和点号的使用,不要一逗到底。 参考文献格式: 作者.篇名[J].期刊名,年度,卷数( 期数) : 页码. 作者.篇名( 第 2 版) [M].出版社城市名: 出版社名,出版年度: 页码. 作者.篇名[D].学校城市名: 学校名,年度. 参考文献不能缺少相关要素,且注意格式和标号点号的使用,不要一逗到底。 三个及三个以上作者只写三个,格式为: “aaa,bbb,ccc.”和“aaa,bbb,ccc,等.”。 [J]指 J、M、S、D 等参考文献标识码。 投稿方式: 进入网址 http: / / www.gyzx.cbpt.cnki.net 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注册投稿并留下有效联系邮箱和电话。 联系电话: 0851 - 88233051; 0851 - 88233056 邮编: 550025 地址: 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医药教学 2018 年 第 19 卷 第2期 基于 Moodle 的中医学专业选修课平台改革与探索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elective course platform of TCM based on Moodle 李 玮,田岳凤,崔轶凡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 晋中 030619) 摘要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中,在必修课环节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在选修课环节尽管从模块划 分、 课程设置、学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受限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等条件, 改革效果不甚明显。Moodle 是当前 国际上一个主流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体现了构建主义的 教学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有各自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互助合作,互 相补充,共同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当前教学改革中选修课环节的瓶颈, 引入 Moodle 技术构建一个选修课平台, 能够拓展 学生视野, 提升学习品质。 关键词 Moodle 平台; 选修课;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8)02-0069-0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资源呈现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选修课时间与必修课时间冲 多样化趋势。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网络教学 突等原因,在实际的选课过程中,仍然存在优质教 平台,其中 Moodle 平台由于本身的开源、易二次 开发等特点,广大教师可以参与到平台的设计与 开发中, 倍受人们的关注。Moodle, 又名为模块化面 向对象动态学习环境,是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的简写。Moodle 平 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环境,实现学习 咱1暂 资源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的个性化 。 Moodle 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 活动,将教学活动整合到课程设计之中。Moodle 为教师提供了支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的十几 种课程活动,包括作业、论坛、测验、问卷调查、作 业、词汇表、聊天、投票、Wiki、Blog 等 咱2-3暂。Moodle 将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融为一体,使教学更生动、 操作性更强。此外,开发者可以依据定义的接口开 发新的模块。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课程 体系改革 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为此,探索性地 提出基于 Moodle 选修课平台改革,以增加网络平 台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品质。 虽然目前尔雅等教育公司提供了网络教学平 台,但由于他们对高校教学管理不擅长,对学生的 学习兴趣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录制视频、知识版 权等原因,提供的课程大都是大学生创业基础、国 学等公共课程。而在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案中,语言艺术类提供 19 学分、医学相关类提 供 44.5 学分、中医学类提供 26.5 学分、西医学类 提供 36 学分、网络通识类提供 18 学分,要求中医 学专业学生分别在以上各类别中修满 2 学分、2.5 学分、2 学分、2.5 学分、1 学分,合计 10 学分。目前 学生仅能从尔雅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修到 1 个 学分,严重影响了学习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构建 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让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更 中,选修课作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学生。 能够补充必修课环节学生知识结构的不足,提高 1 Moodle 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中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后,任选课种类增 加到语言艺术类、医学相关类、中医学类、西医学 类以及网络通识类五类,课程门数增加到 112 门。 1.1 Moodle 平台的介绍 Moodle 是一个 B/S 结构的 Web 应用系统,核 心组件是构建在 LAMP 框架上的。该框架包括: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GJYJL12003);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71107); 山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16102) [作者简介]李玮, 男, 硕士, 讲师 [通讯作者]田岳凤,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69 中医药教学 2018 Vol.19 No.2 Linux 操作系统,Apache 网络服务器,MySQL 数据 学资源。医学相关类、中医学类、西医学类课程,由 品均是开源软件,是国际上成熟的架构框架(图 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太少,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库,Perl、PHP 或者 Python 编程语言,所有组成产 1) 。 咱4暂 于学校自身特点,选课学生较多,现有的网络教学 所以主要从这三类课程中选择选课学时数较多的 课程开始课程建设。 3 模块设置 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主要分为教、学、互动、考 核四个部分。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视 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供学生了解、学习。 图 1 LAMP 系统组成 Moodle 几乎可以在任何支持 PHP 的平台上 安装,它具有全面的数据库抽象层,支持大部分 主流数据库 。利用 Moodle,现今主要的媒体文件 咱5暂 都可以进行传送,使可以利用的资源极大丰富。 学生经过选课以后可以登录学习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互动方式了解学习状况,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学习。学期末,学生学习 完成以后可以申请考试,系统随机抽取题库中题 目考核学生,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学习时间、互动记 录、考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Moodle 平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框 架由两 在对媒体资源进行编辑时,利用的是用所见即所 得的编辑器,教师能够很快掌握 Moodle 的基本 种角色构成,教师充当的是设计者和指导者的角 表单都被检查,数据都被校验,传送时通过 MD5 分组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监控指 操作与编辑。Moodle 注重全面的安全性,所有的 咱6暂 加密,保障了数据安全性 。 1.2 Moodle 平台的部署 Moodle 本就是基于 Linux 开发的,在稳定性 上具有先天优势,另外 Linux 系统的性能和安全 性也更优越,可信度更高,因此选择使用 Linux 作 为 Moodle 的运行系统 咱7暂。目前可用的 Linux 核心 系统较多,例如 CentOS,Ubuntu,Gentoo,Redhat, 色,主要活动有六项,分别为整理学习资源、确定 导学生活动、反馈与评价;与教师的活动相对应, 学生的活动主要也有六项:自学学习资源、组成 协作小组、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活动、师生的 交互、生生协作交流咱10暂。 根据各种角色需要完成的任务,构建以下模块 (图 2): FreeBSD 等,综合统一性、稳定性、持续更新能力、 较多技术支持和易上手操作等一般用户的需求咱8暂, 选择 Ubuntu 作为 Moodle 运行操作系统。 Moodle 是基于 PHP 脚本语言编写的,其基本 运行环境包括:安装 Web 服务器(Apache,Nginx, IIS 等)、PHP 和 MySQL SERVER。目前常 Apache 具有稳定、功能丰富、安装配置简单等优点,支持 更多的并发连接,效率更高,选择使用 Apache 来 搭建 Moodle 学习管理平台 咱9暂。 2 课程选择 中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后现开设的任选课共有 112 门,其中,语言类、网络通识类课程可以使用 现有的尔雅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开放优质的教 70 3.1 图 2 中医学专业选修课平台模块 用户信息模块 3.1.1 学习者 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学生首先必 中医药教学 2018 年 第 19 卷 第2期 须通过选课系统进行选课,选课成功以后,由管理 合的试卷生成方法。平时测验中,教师可以按照章 员将选课学生数据导入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 节内容录入完整试题,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实时推 后才能开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教学 送给学生。在期末测试中,教师首先需要在题库中 安排和学习资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PPT、教学 录入试题以及相关属性,包括题目类型、难度、分 视频等),结合自身基础学习,系统会自动记录学 布章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实时添加或 习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表学习心得, 删除。期末测试开始前,教师指定测试范围、难度 供其他人借鉴;可以在论坛中提出问题或者参与 等,系统随机为每位学生单独生成试题。单选、多 讨论;可以在固定时间参加老师的实时交流;可以 选、判断、填空等题目系统可以实现自动阅卷,主 选择试卷进行自我测验;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学 观题需要课程助教老师手动阅卷。 习的评价和建议。 3.1.2 教师 教研室在前期准备好课程的教学资 3.4 学习评价模块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分为自我评价和教 料后,就可以登录平台,发布课程信息、教学大纲、 师评价。自我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平时测验成绩,学 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源; 生在学习完某个章节后,完成教师要求的自我测 可以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活跃 试题目,可以查看分数和标准答案,以了解自己的 度,并对之做出评价;可以在论坛里提出一个主题 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学生学习进度、平时测验结 让学生讨论,或者就某个主题参与学生的讨论 果、论坛和实时互动活跃度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态 中;可以每周定时开展实时交流,学生的参与活 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根据教师反馈,实时 跃度可以记录到平时成绩中;可以添加补充试 修改学习计划,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 卷,或者修改部分试题及答案;平台自动收集学 生自测时候错误试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平台 3.5 协作交流模块 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采用实时交流和论坛讨论 收集的错误率高的试题,开展谈论或者修改教学 两种方式。教师在学期初可以在公告中告知学生, 设计或课件;教师也可以发表心得,供学生学习时 每周设定固定时间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老师可 参考。 以通过在线考勤、提问等方式了解情况,指导学生 3.1.3 管理员 管理员主要负责平台的维护,选 后期的学习。论坛讨论不限时间,学生在学习中遇 课成功学生信息的导入,教师信息的审核与管理; 到问题可以随时发起讨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学 课程的维护,包括和教师协同建设课程自定义模 习心得,供其他同学借鉴;教师也可以适时提出主 块;负责论坛和留言板管理,以及各种技术性问题 题,引导学生学习。 维护。 3.2 课程管理模块 3.6 自定义模块 Moodle 提供了用户自定义的扩展模块,管理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的个人能力、教 员可以根据教师要求,合作开发模块,发布到平台 学水平、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非常大 上。结合医学选修课的特点,构建了仿真模拟等模 的影响,在网络平台下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逐 渐减低,整个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图片、视频 块,在经络学选修课程中,利用 3DMAX 建立仿真 人体穴位模型,对人体经络、穴位实现三维定位。 等资源都由教研室所有老师共同制作完成。主讲 学生可以进行仿真点穴、针刺等测试,模型可以实 教师可以控制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在章节 时准确地反馈穴位精准度。仿真模型的建立,一方 学习结束后,实时推送相关测试题目,平台自动收 面让学生脱离课本平面知识,更加直观地了解人 集答题错误的题目反馈给教师,以改进教学设计。 体穴位分布,另一方面,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 3.3 试题管理模块 试卷管理是网络教学平台上最为复杂、最为 重要的一个模块。结合目前试卷的生成的两种主 要方式手动出卷和自动出卷,构建两种方式相结 互相练习定位不准等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习效果。 4 结 语 71 中医药教学 2018 Vol.19 No.2 结合山西中医药大学网络信息化建设、医学 完善选修课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图像视频、题库 课程特点及学生需求,建立选修课网络平台,是解 建设等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 决目前教学改革过程中选修课环节不足的一个必 规章制度,保障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调用学 要途径。一方面需要教研室教师通力合作,不断 生积极性,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家华,邹琴, 祝智庭. 基于 Moodle 平台的在线学习深度分析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6,37(12):46-51. [2]姚颖. 基于 Moodle 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22): 8-9. [3]林先津, 江瑞忠. 基于 Moodle 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8): 190-193. [4]冯桂莲. Linux 下 LAMP 服务器集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软件工程师,2015, 18(12): 20-22. [5]戴一平. MVC 设计模式在 PHP 开发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3): 33-37+43. [6]林军来. 基于 Moodle 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探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简子洋. Linux 系统下 Moodle2 学习管理平台的搭建与优化[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6): 73-75. [8]阔宇. 基于 Moodle 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3. [9]黎文阳. 大数据处理模型 Apache Spark 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8): 55-60. [10]朱大松. Moodle 教程活动模块的教学应用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72 (编辑:梁葆朱) · 48 · 2017 年 11 月,36(6) 中医教育 ECM 基于不孕症教学的三明治教学法实践探索与思考* 崔轶凡 田岳凤# 李培硕 李玮 (山西中医药大学 太原 030619) 关键词: 三明治教学法; 中医妇科学;不孕症 中图分类号: G642.1 doi: 10.3969/j.issn.1003-305X.2017.06.195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时代来临,高校学生的学 习需求、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等都悄然发生变化,仅 仅依靠传统课堂授课已经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 更遑论帮助其迅速、高效达成学习目标。随着传 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现代课堂出现了一些新 [1] 的特征,如混合化、开放化和互动化等 。本教研室 从 2012 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妇科学课程入手,通 过三明治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符合现代中医药课堂 2 不孕症教学实践 2.1 选择依据 选择不孕症为三明治教学法实践内容主要基于 以下因素: (1)重要性。不孕症是中医妇科学临床各论重 点学习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本病的病因病机、辨 证论治和处方用药。 (2)综合性。不孕症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几乎全 教学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部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内分泌知识 1 三明治教学法的特征 以及免疫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 三明治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小班教学,穿插学生 有机联系。 小组讨论、同学交叉学习和学生学习汇报等环节,使 (3)难易性。不孕症难易程度适中, 教学素材相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交流、探讨、沟通 对丰富,教师可以提供规范、全面的学习素材;学生 的新型教学方法[2]。1990 年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 可以相对容易地开展自主学习,无论是学习程度好 院首次提出, 并逐渐向世界各国医学院校推广, 由于 的学生,还是较为普通的学生, 都能找出适合的切入 其强调了学生的高度参与性与主动性,因此也称为 点进行学习准备。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4)实践性。不孕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病, 分析病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临床课程之 案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临床能力信 一,其鲜明的实践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和感 心,又能帮助其提高临床实践技能, 在实践中不断领 悟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在三明治教学实践中,学 悟中医学理论的深刻蕴意。 生被分成 7~8 人的小组共同学习。教师不再是传统 课堂里的“权威”,学生也从原来的“服从者” “ 聆听 者”转变为“合作者”和“参与者”。学生成为学习过 程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与 2.2 实践过程 (1)课前准备。2012 级中医实验班 48 名学生分 为 6 个小组,每组 8 人。课前 1 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 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并鼓励其通过相关网络资源, 思考的能力, 充分释放其创造力与想象力,积极自主 利用检索工具进行知识拓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地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完成学习任 学生遇到问题应及时向教师提出。各组学生在教师 务。 的指导下形成讨论稿。 崔轶凡,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田岳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No.GJYJL12003),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No.J2013081) 2017 年 11 月, 36(6) 中医教育 ECM 教师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不孕症的辨证论 治”分解为以下问题: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出发, 哪些 病理因素会导致不孕症的发生(如瘀血、痰浊等); 哪 · 49 · 了教学质量。 3.1 取得的成效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三明治教 些脏腑功能失调与不孕症关系密切(建议从肝、肾、 学法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自 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着手分析); 能否举出知名 主学习和及时与教师沟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 中医医案印证不孕症的典型证候类型(如气滞血瘀 证、寒凝血瘀证等)的诊断和治疗”。以上问题既清 动起来,主动思考、分析学习内容。见表 1。 表 1 三明治教学法的学生问卷结果 晰易懂, 又涵盖了疾病概念、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 问卷内容 学生人数 占全班比例(%) 证治疗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逐渐 加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85.4 学会对学习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提 培养了中医思维 41 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拓展了学习视野 40 83.3 (2)课堂讨论。在三明治教学法的课堂上, 每次 每组学生实施发言轮换制,时长 5~6 min。要求规定 锻炼团队精神 对本方法不适应、不熟悉 个人发言、讨论时间短, 难 时间内清楚表达观点,并且用相对完整的论据支撑 以充分表达观点 论点。组间讨论时,其他组的同学对于发言组同学 缺乏对学习资料的甄别、 的观点应提出有针对性的质疑,推进讨论内容的不 整合能力 断深入与扩展。 本次课堂教学中,第二组学生提出傅青主治疗 愿意再次参加三明治教学 法实践活动 45 38 14 11 93.8 79.2 29.2 22.9 16 33.3 48 100.0 不孕症多从“温阳化瘀”入手;第六组学生则提出我 (2)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在三明治教 国岭南妇科流派治疗不孕症多从“清热利湿”入手。 学法课堂上,教师给予每一位学生陈述观点、发表意 在组间讨论时两组同学各抒己见,将课堂气氛推向 见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 高潮。在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后,教师引导性地进行 参与,完成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了探索新 总结:以上 2 种不同侧重点的治疗原则归因于我国 知、讨论学术的和谐氛围。 南北方气候、饮食以及女性秉赋差异等。通过这样 “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和结果方 的教学形式, 学生既巩固了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面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动机状态、思 的知识, 又提升了全面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能力。 维状态等的总和。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参考相关问 (3)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记录每次三明治教学 卷,笔者设计了 8 个问题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堂学 布置 1 道难度类似的病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在 10 地表述个人见解;③当他人发言时, 是否能认真聆听 实践成绩。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为 6 个小组分别 min 内以书面形式完成西医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 的临床意义、中医证候类型的诊断、辨证分析、治法、 方药等,占总成绩的 40%。教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 习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课堂表现、课后提交作业情 况等方面综合评价, 占总成绩 60%。 3 三明治教学法体会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从理论到实 践的感知过程,是学生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经典知 识认识和理解升华的阶段,是领会中医辨证论治核 心内涵的感悟阶段[4]。目前我们很难实现全部床边 教学,知识性教学内容还需依靠课堂教学完成。传 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较少营造接近真实临 习状态。①是否愿意踊跃发言;②是否能清晰流利 并参与讨论;④是否能够认真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⑤ 是否愿意与小组成员积极配合;⑥是否在课堂上始 终能够精力集中;⑦是否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的 参与度;⑧是否能完全理解教师所表述内容。每个 问题有 2 分(不好)、4 分(一般)、6 分(好)、8 分(较 好)以及 10 分(很好)5 个层次。每个问题满分为 10 分,基础分为 2 分,问卷应答率为 100%。见表 2。 (3)突出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本教学改革 团队自 2013 年 9 月开始对 2011 级中医实验班学生 进行临床课程小组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将以上班级 学生分为 5 组后, “ 授课对象由 40 人变为 8 人,便于 教师开展探究式、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的灵活和 床的学习情景,缺乏师生互动, 学生对大量记忆性知 多样性得以实现”。基于以上研究成果, 在小组式教 识感到枯燥,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三明治教学法在 学模式内继续探索三明治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上不足,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升 生更好地体会中医学特色与优势。 · 50 · 表 2 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分析表 学生类型 学习状态描述 积极型 始终保持积极的参与度, 精 相对固定”“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难易程度适中, 方便 学生人数 占全班比例(%) 神集中, 发言踊跃, 表达能 力强 慢热型 16 33.3 够参与其中, 并积极表达自 回答和拓展”, “ 小组发言人应该有明确的轮换制 度”, “ 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适当点 评”。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与其进行有效 沟通,答疑解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 在课堂前期参与度不高, 以 听为主, 随着讨论的开展能 23 47.9 极性、主动性,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4.2 加强个性化指导 因材施教是三明治教学法的特点,也是其遵循 己观点, 表达能力较好 游离型 2017 年 11 月,36(6) 中医教育 ECM 精力不集中, 对于他人发言 的原则。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 和讨论只参与自己较为感 参与度以及考核结果,及时发现不同学习程度、学习 兴趣部分, 对于不感兴趣或 自认为 “听不懂、学不会”的 5 10.4 部分以翻看资料为主, 表达 能力一般 三明治教学法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并不 是课堂的“旁观者”,而是更加需要具备掌控课堂节 奏的能力。当学生发言出现冗长、离题等情况时,及 时给予提醒;当讨论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时,应强 调本阶段学习目标和讨论中的核心知识点,指引讨 论的方向, 推动讨论的进程。 3.2 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时间增加。实施三明治教学法,势 必占用学生课余时间, 使其学习本门课程时间增加, 如果使用频率过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 担。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与教师缺乏有效 沟通,则会使课前准备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失去支 撑。 习惯的学生遇到的个性化难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 指导。 4.3 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医临床课从以往的 “课堂讲授理论,临床传授 技术”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式” 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实践能力, 并将两者融 会贯通,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分析、整 合、归纳、演绎,最终内化于心的过程。 通过在中医妇科学三明治教学法的实践活动, 阶段目标明确,专业训练分层到位, 教学活动真正建 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的 培养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6]。相信在以后 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 果。 参考文献: (2)学生适应性差异较大。三明治教学法是任 务驱动的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 [5] 课前准备与课堂参与情况 。对于习惯于传统讲授 式教学, 听从教师安排完成任务的学生来说,适应这 种新的角色分工并不容易。尤其是在最初几次接触 本教学法时, 这种差异性表现得较为明显。 (3)教师授课难度增加。虽然教学的核心内容 是一致的,但讨论内容会随着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 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师掌握 知识的要求提高。三明治教学法鼓励学生探究性学 习、创造性发言, 这就更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和深刻的中医感悟。 4 努力方向 4.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中,有学生提出: “教师 应提供少而精的学习素材”, “教师课前辅导时间应 [1] 周桂桐,张志国,张伯礼.科研思维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 计—教学设计改革工作启示[J].中医教育,2016,35(3): 1-3 [2] 张英,李春华,孙王乐贤.在临床见习带教中应用三明治 教学法的探讨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 107-108 [3] 许瑜函,朱慧,谭梦晖,等.“三明治”教学法设计下学生课 堂参与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16, 14(1): 107-112 [4] 田岳凤,王军,张俊龙,等.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小组式教 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 2015, 34(4): 60-62 [5] 赵永娟,赵凤芹,石少敏,等.“三明治”教学法在内科学临 床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126-127 [6] 郑秀敏.“三明治”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 探索,2004(2):46-48 (收稿日期: 2017-04-1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第 16 卷第 6 期 · 总第 278 期 2018 年 3 月 · 下半月刊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1 中医学专业选修课课程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探索※ 崔轶凡 田岳凤* 李培硕 (山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山西 太原 03061 9) 摘 要: 在中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选修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按照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凸显中医学特色、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的目的对中医学专业选修课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将限选 课分为医学人文类、自然科学类、中医学类以及西医学类四类,任选课分为语言艺术类、医学相关类、中医学类、西医学 类以及网络通识类五类,为培养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中医学;选修课;课程结构;教学改革 doi:10.3969/ j.issn.1672-2779.2018.06.001 文章编号: 1672-2779(2018)-06-0001-03 Pra ct ice a n d Exp lo ra t io n o n Cu rricu lu m S t ru ct u re Ad ju s t m e n t o f Ele ct ive Co u rs e s o f Tra d it io n a l Ch in e s e Me d icin e CUI Yifan, TIAN Yuefeng*, LI Peishuo (Teaching Affair Office,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030619, China)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ole of elective course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ring teaching practice in our school, we adjusted th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s of TC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CM, improved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broadened academic horizons. To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level talents of TCM characteristic, the limited cours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four classes, such as medical humanities, natural sc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optional cours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such as language arts, medical rel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elective course; curriculum structure; teaching reform 随着对中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整体认识的不断深化, 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 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选修课的地位和作用越 1.2 凸显中医学特色 中医理论是医理与哲理的结合, 来越受到重视。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依 又是医理与文理的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 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内核,也是 包括限制性选修课 (限选课) 与任意选修课 (任选课) 中医药思想的理论基础。国学经典著作不仅传达了中 两大类。选修课虽然所占学分较少,但并不是必修课 国传统文化信息,而且充满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 程的“附庸”,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课程领域。在我 在选修课程体系中纳入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科学和人文 们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中,对中医学专业的选修 科学特点的课程,其辐射作用必将贯穿于中医教育整 课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力求与必修课紧密联系,相 个过程之中;这些丰富的人文营养元素,也必将成为 互渗透,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为培养中医特色 中医学专业学生人文底蕴和品格塑造的发展之源[2]。 鲜明的高层次人才服务。 1.3 完善知识结构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 1 课程结构调整的宗旨目标 1.1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型中医人才的培养是弘扬 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医学模式 的发展要求中医专业学生不仅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 中医事业的重中之重,创新性思维对于中医学科发展 必须掌握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在选修课 至关重要,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创业的硬件系 体系中纳入哲学与历史、文学与艺术、自然与科学、 统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 经济与社会、伦理与法律、生物与医学等课程,对于 核心,在选修课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术 培养学生通专并重、文理兼融的综合素质 [3],无疑是必 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努力实现创新创业 要,而且是必须的。 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深度融合、有机融合 1.4 拓宽学术视野 中医学专业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 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系统掌握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中 [1] 医思维解决临床各科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开设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 【No.GJYJL12003】;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 【No.J2013081】 * 通讯作者: tyfsx@163.com 一些帮助其深入理解历代中医名家丰富多彩的学术理 论,拓展认识中医学个性化学术思想的选修课程,是 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这些课程生动展示了中医学 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第 16 卷第 6 期 · 总第 278 期 2018 年 3 月 · 下半月刊 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医家之间学术上 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创 的传承与争鸣,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新领导力、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与创新 脉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方法、创业管理-易学实用的创业真知等课程,对学生 2 课程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 2.1 课程结构基本构架 选修课课程结构调整初衷是建立 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规范的理论指导。开设介绍学科 前沿、讲解研究方法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中医科 “课程设置依次递进、课程内容有序衔接,课程形式灵 研素养、医药市场营销、医药企业管理学、药品临床 活多样”的基本构架。从课程设置来说,以中医学类任 推广技巧等课程,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 选课为例,低年级开设难经选读、中药真伪鉴别等基础 开设国学经典选读、中国传统哲学导读、中国传 类课程,高年级则开设中医特色疗法、中医科研成果讲 统文化系列讲座、中国文化概论、中华诗词之美、唐 堂等临床类、提高类课程,既与不同年级学生学习能力 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思 相匹配,又提升了专业知识高度。从课程内容来说,以 想-对话先秦哲学、国学智慧等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人 语言艺术类任选课中英语类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 文科学等的课程,充分发挥在学生通识教育与中医专 英语语音、英美国家概况、英语影视欣赏等难度较低的 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价值。 入门类课程;三、四年级开设医学英语、商务英语入 开设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思路、行为医学、社会医 门、高级英语读写译等难度相对较高等实用性课程。从 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概论、法医学、医患沟通学、 课程形式来说,推拿手法学、FLASH动画、网页设计等 课程以实训、上机等授课形式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医学方法论、卫生法学、医院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 的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广泛涉猎现代医学、法学、管理 2.2 限选课 限选课分为医学人文类、自然科学类、中 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类以及西医学类四类。 人际沟通、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帮助 开设难经选读、内经理论临床案例选讲、络病学、 (1) 医学人文类: 12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 5 学分。 本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著作、中国传统哲学 名家医案解析、易水学派常用方证临床解读、门氏中 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初步建立中医思维,继承与弘扬 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相对于必修课中的中医学课程 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卫生 来说,属于研究型、提高型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学 法学等课程,初步建立社会医学、整体医学观念,增 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激发学习中医的热情。 强法制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 课程结构调整的效果分析 3.1 调整后的优势 (1)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 医经方实证、三部六病解析、中医特色疗法、针刀医 (2) 自然科学类:5学分,要求学生修满 1.5 学分。 本类课程旨在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 学习能力是现代中医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5]。通过选修 能;掌握信息技术在医院日常流程中的运用过程;培 课结构的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进行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维以及科学探索的能力。 自由度更大的选择。一些课程需要当作基础知识熟练掌 (3) 中医学类:16学分,要求学生修满8学分。本 类课程旨在展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通 握,另外一些则是为开阔眼界做一般了解。利用尔雅通 过学习中医名家临证的诊治经过程,揭示其独特的学术 习的过程,包括学习节奏、时间和进度,及时对学习效 思想,强化学生中医思维,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学习内容由依从教师讲授到超越讲 (4) 西医学类:16.5学分,要求学生修满8.5学分。 本类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现代医学临床各科的重要概 授范围,并向广博与纵深方面发展,学习方法从以记忆 念理论,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系统掌握医患沟通的技 巧,正确处理医患沟通中的矛盾,满足患者对医疗信 (2)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选修课作为必修课有益 的、不可或缺的补充,要求授课教师积极选课、精心 息的需要。 备课、认真授课,不断提高以下能力: ① 更新知识的 2.3 任选课 任选课分为语言艺术类、医学相关类、中医 能力。信息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教师 学类、西医学类以及网络通识类五类。语言艺术类提供 需要将本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19学分、医学相关类提供44.5学分、中医学类提供26.5 学分、西医学类提供36学分、网络通识类提供18学分, ②“捕捉”研究热点的能力。教师需要紧密关注学科 前沿动态,关注国内外时政大事,通过改进授课方法, 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分别在以上各类别中修满 2 学分、 把人文、科学与创新融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2.5学分、2学分、2.5学分、1学分,合计10学分。各类 任选课中的不同课程进行了灵活的组合,以期能够达到 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 选修课结构调整的四个目的,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识课平台、智慧树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自我监控学 为主的再现型向以理解型为主的应用型转变。 ③掌控课堂的能力。选修课上课人数较多,学习习惯 与学习特点各异。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第 16 卷第 6 期 · 总第 278 期 2018 年 3 月 · 下半月刊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3 加需要具备掌控课堂的节奏的能力,强调本阶段学习 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 目标和核心知识点,有序推动教学进程。 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通过中 3.2 调整后的不足 选修课课程结构调整后,增加了知 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中对于选修课课程结构的调整实践, 识门类、课程以及学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中医学专业学生呈现出专业思想稳固、知识结构完整, 虽然选课范围扩大,但由于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介绍 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发展趋势。当然,我 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盲目选课的现 们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最终达到 象。学生往往根据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上课时间是 培养“基础扎实、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 否方便进行选课,在低年级就完成了所需的选修课学 劲大,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分,高年级时则缺乏继续选课的动力,导致部分临床 参考文献 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由于选修人数少而未能开课,既影 [1]王红云,吴志平.构建中医学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1):57-59. [2]田岳凤,张俊龙,李玮,等.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的探 54(20):1798-1800. 索[J].中医杂志,2013, [3]王鹏,彭代银,王键,等.中医类医学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 医教育,2015,34(3):1-4. [4]张星平,赵琰,安冬青,等.加强重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建设[J].北京中 37(8):520-522. 医药大学学报,2014, [5]章红英,车念聪,刘宁,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首都医科大 学学报(社科版), 2008:123-125. [6]王健胜,侯桂玲.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吉 2015, 31(6):33-34.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本文编辑:杨 杰 本文校对:翟春涛 收稿日期:2018-01-09) 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拟在学生进行选课之前,通过 教务处、中医临床学院、学生处、团委等多种渠道,向 学生充分介绍每一门选修课的设置意义、主要授课内 容、授课手段、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历届学生选择本 课程的意见反馈等,以引导学生更科学、有效地选课。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作为大学 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优化大学生知识结 仲景学术思想在研究生 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张建伟1 王学敏1* 许路军2 袁 彬3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2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3 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201 5级,河南 郑州 450008) 摘 要: 通过运用仲景的学术思想来培养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其独立解决临床中遇到难题的能力,使我院在校多 名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仲景学术思想独立分析、解决临床中 遇到的各种难题。 关键词: 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生培养;中医临床思维 doi:10.3969/ j.issn.1672-2779.2018.06.002 文章编号: 1672-2779(2018)-06-0003-03 Th e Ap p lica t io n o f Zh o n g jin g 's Aca d e m ic Th o u g h t in Cu lt iva t in g t h e Tra d it io n a l Ch in e s e Me d icin e Clin ica l Th in kin g Ca p a cit y o f Gr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 ZHANG Jianwei 1, WANG Xuemin 1 *, XU Lujun 2, YUAN Bin3 (1. Nephrology Depar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2. Nephrology Department, Zhengzhou Nin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3. Grade 2015 of PHD Candidate,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By applying Zhongjing's academic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develop the graduate student '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in clinical medicine, formed its own independent of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especially the use of Zhongjing's academic thought of independent analysis,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Keywords: Zhang Zhongjing; academic thought; graduate student cultiv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漫长的临床实践经验不断累 经验的结晶,其蕴含着从古至今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 积、总结而形成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众多医家学术 想和智慧。中医思维及学术的传承,存在家传、拜师 或自学三种主要形式;改革开放前,其中以家传、拜 ※ 基金项目: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项目 【No.2015JX19】 * 通讯作者: wangxueminyb@163.com 师的师承关系占据着中医学术传承的主流。但是,随 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不断发展 山 西 中 医 2011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SHANXI J OF TCM Oct. 2011 Vol. 27 No. 10 · 1· ·学术探讨· 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崔轶凡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之于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它不但是中医学核心理论的基础,而且对中医学者思维方式 的形成,医德观念的建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现代中医教育培养模式中,其重要作用似乎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通过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些新思 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7156( 2011) 10 - 0001 - 03 Approach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on Talent Cultivation for TCM CUI Yi - fan ( Shanxi TCM College,Taiyuan,030012,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has inextricabl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the core theory of TCM,but also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holars' thinking wa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cept of medical ethics. However,in modern TCM educational mode,its important role seems to have not been given to deserved attention. The author hop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 as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the training of TCM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lent cultivation for TCM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 Theodor Jaspers, 1883—1969) 有 一 个 很 著 名 的 命 题———“轴 心 时 代”。他在 1949 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中 说,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 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 “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 在 轴心时代里,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 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 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提 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 响着人类的生活。” 与西方 古 希 腊 哲 学 短 暂 的 发 展 态 势 有 所 不 同,中国的诸子百家哲学,尤其是孔子和老子的学 说,贯穿并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思想发展史 ,当 然也包括中医药发展史。 笔者旨在通过研究中国 传统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教 育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希望能为培养高 素质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些新思路 。 作者简介: 崔轶凡( 1977—) ,女,医学博士,讲师,山西中医学 院( 太原 030024) 。 1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独 特的哲学,必然会产生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具体科 1. 1 学。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并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的过程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贯穿始终的 。 中医 学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发展自然也无法脱离中 医传统哲学的语境。笔者试举“气”与“神 ”的概念 加以说明。 ( 1) 气: 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 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是宇宙 [1] 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老子·四十二章 》说: “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气由道生,无形 而运行于 天 地 之 间,聚 合 而 生 万 物。《庄 子·知 北 游》中提出: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 死。…… 故曰: 通天下一气耳。”这很可能是《黄帝 [2] 内经》的“气”一元论宇宙观的理论来源 。《列子· 天瑞》则认为,“( 气 ) 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 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当然,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的“气 ”与中医学 · 2· 山 西 中 医 2011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SHANXI J OF TCM Oct. 2011 Vol. 27 No. 10 概念中的“气 ”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后者概念内 涵的某些方面受到前者的影响与启示,也是不争 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云: “以我知彼,以 表知 里,以 观 过 与 不 及 之 理,见 微 得 过,用 之 不 的事实。中医学以“气 ”来阐释机体生命的本质, 认为生命是“气 ”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结果,虽然 殆”; 《内经· 灵枢 》详尽论述了五脏六腑、形体肢 节的病理变化在面部的不同反应 ,以及如何根据面 可能源于古代气功家的自身体验,但与天地阴阳 [3] 二气的升降、交感理论对医学的渗透不无关系 。 部的色泽及其浮沉、清浊、散抟和泽夭等情况,辨别 疾病的病理、病位、病程,推断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 2) 神: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 》中朱伯昆指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 》谓: “平人者不病也。常以 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大法 出: “神,最初指主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天 神,后来经过《易传 》和历代易学家、哲 学 家 的 解 释,演变为用来说明物质世界运动变化性质的范 畴。”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神 ”是指调控宇宙 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及 规律。《周易 · 系辞上 》说: “阴阳不测谓之神。” 《荀子· 天论 》说: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 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 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中医学的“神 ”,既有对传统中国哲学神学说 的继承,也 有 发 挥。 前 者 如《素 问 · 气 交 变 大 论 篇》: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 彰其兆”; 《素问 · 天元纪大论篇》: “夫五运阴阳 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 本始,神明之府也。”后者则是在类比古代哲学中 神为宇宙万物之主宰的基础上,又确立了“神 ”为 人体生命之主宰的概念,即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 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输布,情志活动的调畅等,都 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从而产生了“神是人 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的概念。 培养“中医思维 ”: 所谓“中医思维 ”,是指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 ,在 1. 2 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及其 所体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变易思维、 ……”这些都是具体的例证。 所以,中国传统哲学 思想是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离 开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完整性就被破坏,就失去了中医学的根本和精要。 巩固中医学医德观念: 上古及夏商时代,天命 在人的思想中是占据首位的,在人的内心深处认为 1. 3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天命,这无疑给人类对自然 的探索带来消极的影响。 老子可以说是第一个以 理论形式宣传无神论的思想家,他提出: “以道莅 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道 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引下,人们开 始了对自然界的积极探索,也使医学与巫术彻底决 [5] 裂,真正走上了探索之路 。 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医生的终极目标是什 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的帮助 。在中国传统 哲学的话语体系里,诸如“易”、“仁”、“诚”、“道 ”、 “空”一类的“概念 ”显然具有某种特定含义,甚至 可以代 表 最 高 层 次 的 精 神 追 求。 孔 子 曰: “我 欲 仁,斯仁至矣”;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 诚,乐莫大焉 ”; 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 ”; 庄 子 曰: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 得而不可见”。这些至高境界,自然而然地成为中 [4] 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等 。 中国传统哲 学思想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几千年的传播和衍 医学人才甚至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 境界。 生中不断发展。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包括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都是来自于古 从这个视角看待中国哲学,可以清楚地发现人 生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于人生的最大乐趣,既不是 代哲学的范畴; 中医思维的形成,更是得益于古代 哲学思想的熏陶。 感官欲望的满足,也不是外在知识的获取,更非永 恒的彼岸世界,人的“安身立命 ”之 地、心 灵 的 安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 》的问世是中医形成完 整理论 体 系 的 标 志。 在 这 部 中 医 学 的 开 山 之 作 顿、生命的归宿都归结于心灵的境界 。这种境界具 有显著的审美色彩,又包含有浓厚的道德和宗教成 里,随处可见传统哲学思想的闪光点,传统哲学的 光芒照亮了中华先民探索生命科学的道路 ,指导 份,是所谓中国特色思维模式的典型体现,这种心 灵的境界,早已融入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血液之 着后学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黄帝 内经》中所提出的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优秀的中医学人才,当然是他们的一部分。 2 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等诊治方 法 与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中 的 认 识 论 一 脉 相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各 山 西 中 医 2011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SHANXI J OF TCM Oct. 2011 Vol. 27 No. 10 · 3· 有优点,也都有不足。 现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 式,尽管已成为中医药人才比较成熟的主流培养 学基础,实现中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徐灵胎谓: 医 之为道,非聪明敏哲、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 模式,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代中医药教育 记、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强调“故为此道者,必具 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摒去俗事,专心数年,更 工作者应该深化对中医人才自身素质和成长环境 的研究,从内外两方面探索中医人才的成才规律, 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深化中医临床 辨证思维等核心素质形成来源的研究,明确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对培养中医思维的作用,建立中医 思维与古代哲学思维的对应关系,以进一步优化 [6] 明确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 。 中医学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 为手段,以《黄帝内经》、《伤寒论 》等为“宪法 ”和 [7] “法律”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医药学家,大都具 有较高的文史哲学等造诣。 当代发展中医教育的 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 ”。 中医 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中医教育必 须遵循这种范式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是按中医 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 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特色 鲜明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34. [2] 朱未来,王元勋. 古代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 2008, 27( 1) : 12 - 14.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难题之一是中医人才成熟期太晚。 虽然原因是多 方面,但就个人而言,及早掌握《周易》、《道德经 》、 [3] 孙广仁. 精气考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 ( 4) : 《内经》中包含的以直觉意象思维为基础的整体观 辩证思维,勤而行之,尽快与古人思想模式接轨, [4] 王梅红,吴锦娟,付爱珍,等. 论中国传统哲学教育与中医大 吸收他们的智慧成果,早入医门的时间有望提前。 要想在新时代下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中医人才 ,培 养出高水平的医师,全面提高中医界人才队伍的 整体素质,则必须加强传统哲学的教育。 2010, 29( 6) : 21 - 23. 学生中医思维培养[J]. 中医教育, [5] 王佩丽,叶高翔. 先秦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影 2008( 5) : 83 - 85. 响[J]. 浙江社会科学, [6] 鞠新刚,姜真,王庆国.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 中 2008, 27( 2) : 73 - 78. 医教育, [7] 王存明. 循证医学与 中医 学[J]. 中国中 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5, 11( 4) : 254 - 255. 结语 3 14 - 17. 中医传统哲学对中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两者之间的血脉相 ( 收稿日期: 2011 - 07 - 14) 本文编辑: 王存明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殞 连关系,在培养中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其哲 《山西中医 》2012 年征订启事 《山西中医》是由山西省卫生厅主管,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 药、 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系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全国 中医药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 《山西中医》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体现时代水平、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刊方针,注重实用性,临床与理论并 重, 普及与提高兼顾。本刊辟有学术探讨、名医经验、临证心得、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园地、傅山医学研究、三晋名 医、名医轶事、医案医话、医史文献研究、专家论坛、特约专稿、针灸推拿、方药纵横、实验研究、基层园地、医院管理、 中医文化、护理之苑、综述、随笔等栏目,选登全国各地文章,荟萃不同流派经验。2012 年,我们将继续在提高办刊 质量和突出本刊特色上下功夫,真诚回报广大读者、订户多年来对《山西中医》的厚爱与支持,为繁荣中医药学术、 振兴中医药事业更好地服务。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山西中医》为月刊,每月 15 日出版,大 16 开本, 64 页,每册定价仍为 5. 00 元,全年 60. 00 元。本刊统一刊号: ISSN1000 - 7156 CN14 - 1110 / R。国内邮发代号: 22 - 30,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国外邮发代号: BM977,中国国际图书 贸易总公司订 阅。本 社 亦 代 办 邮 购,地 址: 太 原 市 并 州 西 街 16 号,邮 政 编 码: 030012,电 话: ( 0351 ) 4173499, 4668082,电子邮箱: sxzy. j@ 163. com。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殞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殞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殞 中医教育 ECM · 12 · 2012年 01 月 ,31(1) 以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人才的实践探索 * 张俊龙 田岳凤 (山西中医学院 王军 太原 030024) 摘要 : 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 , 在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 通过人才 培养目标重新确立 、 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 教学设计的优化 、 评价体系的建立 4 个方面对中医药人才培养 模式进行了实践和尝试 。 在体现高等教育实效性的同时 ,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 以期探索一条培养 中医药高等医学精英的新路 。 关键词 : 中医教育 ; 人才培养 ;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 低 与 “三 个 符 合 ”密 切 新并重 , 知识 、 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格局 , 使人才 相 关 :符 合 社 会 发 展 对 人 才 的 要 求 ,符 合 人 才 成 长 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 ,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 规律的要求 ,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 作 量。 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祖国医学 , 培养的中医药人才 在此原则的指导下 , 经过反复的调研和论证 , 必须具备对中医理论和实践很好继承和创新的素 收集与我们培养人才相关的不同方面 、 不同层次的 质和能力 ,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大时代对人才的质量 信息 。 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汇总 、 分析 , 确立了 “ 按 要求 。 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理论水平高, 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思想 、 教育理论指导下 强 , 发展后劲大 , 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 ” 的培 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 。 它体现在培养方案 、 养目标 。 知识体系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评价等诸多方 2 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 面 ,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 。 山西中医学院自 2009 年在各医学专业中进行 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革 的 核 心 ,没 有 恰 当 的 知 识 体 系 和 教 学 内 容 ,改 革 了 全 方 位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围 绕 “按 中 医 药 人 的目标则难以实现 。 才 成 长 规 律 办 中 医 药 高 等 教 育 ”的 办 学 理 念 ,进 行 2.1 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 。 构建原则 本着知识结构完整的原则 , 按照知识内在的逻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辑联系 , 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 打破课程壁垒 , 以知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竞争的优势定位 , 差 识 模 块—知 识 门 类—知 识 单 元—知 识 点 的 结 构 重 异化的定位可取得人才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组教学内容 。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保证 “ 三 和优势 , 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 “ 三个符合 ” 的集中体 基 ”、 减少重复 、 加强渗透 、 避免遗漏 、 补充新知的思 现 。 目标的确立以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 遵循中医药 路 , 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化 、 整合 , 构建层次分明的模 人才培养规律为核心 , 既要发挥现行中医药人才培 块 化 知 识 体 系 ,保 证 教 学 内 容 的 合 理 布 局 ,实 现 知 养中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优势 , 又要继承古代中医药 识结构的整体优化 。 人才培养注重临床和注重个性培养的优势 。 二者互 2.2 1 为补充 , 扬长补短 , 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 , 传承与创 张俊龙 , 男 , 博士 , 教授 , 副校长 , 博士生导师 # 通信作者 : 田岳凤 , 女 , 博士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No.J2011076 ) 层次结构 模块化知识体系由知识 模 块 、知 识 门 类 、知 识 2012 年 01 月 ,31(1) 中医教育 ECM · 13 · 单元和知识点构成 。 学 问 题 为 宗 旨 ,是 根 据 教 学 对 象 和 教 学 目 标 ,确 定 2.2.1 知识模块 合 适 的 教 学 起 点 与 终 点 ,将 教 学 诸 要 素 有 序 、优 化 依照课程的性质 , 将本专业的全部教学内容划 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 。 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 改 安排 ,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2]。 3.1 设计的环节 革后的教学内容由中医基础模块 、 中医临床模块 、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把握以下 4 个环 西医基础模块 、 西医临床模块 、 人文社科模块 、 英语 节 。 ① 从 “ 为什么学 ” 入手 , 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 模块 、 体育模块 、 第二课堂共 10 个模块组成 。 教学的目的 。 ②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 2.2.2 知识门类 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 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 依据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 知识门类是课程 要 , 即确定 “ 学什么 ”。 ③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 , 使 的分化或重组。 一个模块下包含有若干个知识门 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 , 应采用什么策略 , 即 “ 如 类 。 如中医基础模块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诊 何学 ”。 ④ 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 根据 “ 学 断 学 、中 药 学 和 方 剂 学 4 个 知 识 门 类 ;人 文 社 科 模 到了什么 ” 的评价结果 , 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正 , 以 块 下 包 括 思 政 教 育 、心 理 知 识 、医 学 哲 学 知 识 和 中 确获得成功的教学 。 国文史知识 4 个知识门类 ( 子模块 )。 3.2 2.2.3 知识单元 优化的目标 根据不同知识模块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 , 采 知识单元是知识门类的组成元素 , 反映了该门 取 多 种 教 学 方 式 和 方 法 ,促 进 基 础 与 临 床 、理 论 与 类的组成结构和教学内容 。 教材以单元成册 , 是传 实 践 的 衔 接 、渗 透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和 主 动 统教材篇章的重新梳理。 如中医基础理论分为导 性。 读 、 中医学哲 学 基 础 、 藏 象 理 论 、 气 血 津 液 理 论 、 经 理 论 教 学 突 出 “ 必 需 性 、 整 体 性 ”, 强 调 核 心 知 络 理 论 、病 因 理 论 、病 机 理 论 和 养 生 防 治 原 则 8 个 识和核心内容的主体功能 , 保证学生熟练掌握本专 单元 。 每个单元的内容由目标要求 、 知识点 、 思考与 业 必 需 的 基 础 知 识 、基 本 理 论 ,同 时 要 明 确 各 知 识 测试组成 。 目标要求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提出的纲 模 块 、各 知 识 门 类 间 的 内 在 联 系 ,以 确 保 知 识 体 系 领 性 要 求 ,根 据 本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的 重 要 程 度 ,依 此 的完整性 。 列出掌握 、 熟悉 、 了解的内容 。 知识点分为必备知识 实 践 教 学 突 出 “ 实 用 性 、 技 能 性 ”, 以 培 养 学 生 和拓展内容两部分 。 思考与测试要求在内容和形式 的 实 践 能 力 为 根 本 ,强 化 实 践 环 节 ,中 医 学 专 业 学 上满足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目标考核的要求 , 满足 生从三年级开始进入临床 , 实行上午分小组临床 , 相应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 满足继续深造升学考试 下 午 分 小 组 授 课 的 方 式 ,丰 富 实 践 教 学 内 容 ,保 证 的要求 。 学生熟练掌握适应本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 、 专业技 2.2.4 知识点 能 。 使学生在毕业进入行业后 , 能很快地将所学到 知识点是模块化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 其 的理论应用于工作之中 , 表现出对岗位良好的适应 内 容 相 对 独 立 ,目 标 具 体 ,要 求 在 规 定 的 教 学 时 数 性。 内完成 。 知识点的确定是框架设计的关键环节 , 确 4 评价体系的建立 定知识点的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不同门类 、 不同单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 、 合理性和正 元的学术特征 , 将核心知识环节确定为知识点 。 如 确导向性 。 建立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式考核机制 , 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包含了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和五 将 平 日 考 核 、阶 段 考 核 和 终 极 考 核 有 机 结 合 ,体 现 行学说 3 个知识点 。 知识点中的必备知识要精炼 , 考核评价体系的 “ 全程性 ”。 突出要点和特点 。 拓展内容要求体现 2 个层面 : 一 4.1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是对经典内容的赏析 , 如中医基础门类以经典警句 采用特尔斐专家咨询法 (Delphi Method ) [3] 等科 解 读 为 主 ,方 剂 学 门 类 以 经 典 方 论 评 析 为 主 ,中 医 学方法 , 依据教育管理学及教育测量学建立立体 、 临床门类以经典医案示范为主 ; 二是对研究进展的 动态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体现 , 要优选近年具有代表性 、 公认性 、 权威性的研 4.2 究成果 。 3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实 验 前 期 :选 取 学 生 的 高 考 成 绩 、利 用 调 查 问 教学设计的优化 卷 对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学 习 方 法 、学 习 习 惯 等 方 面 进 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 , 以解决教 行调查 ,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 中医教育 ECM · 14 · 习状况进行判定 , 以保证研究的可比性 。 2012年 01 月 ,31(1) 医 药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突 出 了 中 医 教 育 的 特 色 ,顺 应 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 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 。 实验期 : 根据不同知识模块 、 知识门类 、 知识单 元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内 容 等 采 用 表 现 性 测 验 法 、档 案 袋评价法等教育评价法 , 结合我们重新确定的人才 参考文献 : 培养目标 , 构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 李维平 . 人才成长的共同规律 [J]. 中 国 人 才 ,2006 (7 ):38- 39 实验后期 : 对毕业生就业率 、 考研率 、 执业医师 [2] 通 过 率 、用 人 单 位 对 毕 业 生 总 体 评 价 、毕 业 生 自 我 钟 志 贤 . 大 学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的 十 大 走 向 [J]. 中 国 高 教 研 究 ,2007 (1 ):88-90 总体评价进行跟踪调查 。 中医不单单是一种自然科学 , 更是一种文化 。 [3] 我们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 , 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是 卢 丽 静 . 高 校 师 范 生 教 学 技 能 评 价 体 系 研 究 [D]. 武 汉 : 华 中师范大学 ,2011 中医知识, 更是中医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 ( 收稿日期 :2011-07-19 ) 法 。 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尝试 , 遵循了中 Training TCM talents based on growth rules of TCM talents ZHANG Jun-long, TIAN Yue-feng, WANG Jun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own development laws and medical paradigm. The model of training TCM talents was practiced and tried from 4 aspects including re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building of modularized knowledge system,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and setting -up of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of refl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CM will be fully performed for exploring a new way of training TCM elites. Key words: TCM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 《中医教育 》杂志广告收费标准 版位 规格(mm ) 彩色(元) 封二 24×17 6 000 元 / 页 封三 24×17 5 000 元 / 页 插页 24×17 3 000 元 / 页 封底 24×17 6 000 元 / 页 1.广告内容必须符合广告法和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 2.客户须提供经过北京市药监局备案的菲林 。 3.款到刊登 。 4.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中医教育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中医临床版 )》 杂志同时刊登广告者价格 可具体协商 。 联系办法 : 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中心广告部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 邮政编码 :100029 电话 :(010)64286150 传真 :(010)64286848 E-mail :lixiaorui99@126.com 联系人 : 李晓锐 2013 年 03 月, 32(2) 中医教育 ECM ·5·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 的战略思考* 张俊龙 田岳凤# 王军 李玮 崔轶凡 焦锐 (山西中医学院 太原 030024)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人才培养的质量所决定。以院校教育为主 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中医理论薄弱、实践能力缺乏、传统中医的特色优势衰减等弊 端。提出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课堂讲授与师承授受、中医与西医的 3 个关系,变革 目前的中医教育模式, 以再现中医药学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doi:10.3969/j.issn.1003-305X.2013.02.003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办学理 要求我们在弘扬祖国医学的同时,以中医药人才成 念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 长规律培育新世纪的中医药人才。 的关键时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 1 中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 [1] 长规律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国《高等 中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漫 教育法》中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具有 长医学实践的总结,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不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教育必 断完善和发扬,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有其 须服从、服务于高等教育这一目标。人才培养是高 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中医教育必须遵循这 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教育质量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种范式和规律,即以临证经验为思维原点,以疗效为 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 判断依据的认识论轨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 和必备条件。 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构成以阴阳五行和脏腑学说为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的创建,使延续了千百年的 中医教育从以传统的师承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 基本框架、独具特色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中医学理 论体系,这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根基。 院校规模教育为主的新格局,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 中医人才的培养始终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存 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 在,其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这是一 化,这无疑是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 种针对中医学的特殊性而进行的教育。师承教育强 地看到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 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 注意因材施 才培养模式单一、中医理论薄弱、实践能力缺乏、传 教,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 不断领悟中医学的深刻 统中医的特色优势在衰减等弊端。吸纳了深厚的民 意蕴。1956 年以后,我国广泛开始了以现代中医药 族文化内涵的祖国医学,通过上千年的理论总结与 高等院校为主的教育。学院式教育,是将中医学的 临床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临床实践技 普遍性,即共性、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出来,讲授给学 能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更 生。因此,在学院式教育中,学生难以学到中医的特 张俊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 ﹟通信作者:田岳凤,女,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No.GJYJL12003),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 重点项目(No.J2011081),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No.54) ·6· 2013 年 03 月,32(2) 中医教育 ECM 殊性 [2]。近年来,人们在关注中医特色的同时,自然 验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新。继承是基础, 没有继 会反思学院式教育对中医特殊性的传承影响。 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继承谈创 2 目前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困境 新,教育就会走向歧途。继承的核心是中医经典理 单一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得不 论的学习,以《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到充分发挥,传统师承教育的缺失,基础知识的薄 《温病学》四部经典著作奠基,系统学习并下溯到历 弱, 实践能力的降低,都是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严 代医著。进入临床再针对性地选读几家的医案、医 峻问题。 话。经典是中医之本,是取之不尽的理论源泉, 学生 2.1 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 学到“原汁原味”的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通过医 现代技术、知识对年轻人的强烈冲击,造成了与 案等临床实例便于提高其辨证论治能力。这种既可 国学知识、素养欠缺相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 以深化中医理论又容易接近临床实践的方式,是建 逐渐衰减。学生在进入高等中医药院校之前,对祖 立以 “中医文化素质”和 “中医临床能力”为核心的新 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进入学校后,面对与中国古 的培养模式。 代哲学密切关联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抽象理论, (2)课堂讲授与师承授受的关系。现行中医高 面对大量《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文言医著,在 等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 这种 困惑的同时,增加了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怀疑态 “填鸭式”教学方式占据了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 度。中医专业思想的根植,是文化信念与医学理论 而中医学理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只 实践相结合, 不断升华的过程。 有在实践中得以体会和感悟,目前的教育方式将中 2.2 严重西化的中医教育忽视了师承教育力量 几十年来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了成千上 医学的学习人为地割裂成了 2 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按照新模式,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 万的学生,但培养的真正中医并不多,名中医更是罕 高动手能力为目的。因此,合理安排课堂与实践比 见,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教育严重西化。现行的中 例是关键,而中医学本身的特点是基础学科与应用 医药教育模式主要是沿袭西医模式,传统中医文化 学科一体, 理论思维与临床实践统一。建立 “以学生 与中医技能被轻视、遗忘。为了更好地适应医疗市 为中心、实践为重点”的高等中医教育改革模式,在 场的需求,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多以中西医并 本科生中施行师承制。师承制要求跟师临证学习, 重为办学指导思想。在以 “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 强调师的经验和生的悟性,实施临床导师制的教学 思想下构成的高等中医教育的核心体系,传统中医 方式,让学生在临床各科跟导师临诊,训练其临床辨 师承教育“临证为本、寓教学于实践”的理念被丢 证的思维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领悟中医的学术体 弃。过多地沿用西医学教育的模式以及以教师为中 系[4]。这是实现课堂、实践内容同步,造就新一代名 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将中医望、闻、问、切方法正 中医的有效捷径。 确运用于临床实践的中医思维,造成理论、临床不能 (3)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 有机结合, 使得中医的继承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未见到突破性成绩。从目前 2.3 课程设置的偏倚造成中医理论基础薄弱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 的基石,内容抽象, 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思维去体会 和感悟。由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专业轻基础,重 [3] 临床实际分析,单纯的中医治疗已经很少了,这种情 况反馈到高校教育上,必然是中医类学生中、西医 2 套理论都必须学习、掌握。基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独 立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内容,由于学制的所限, 学生往 现代轻经典,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 。学生缺乏 往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5]。必要的课程整合,是保 人文底蕴, 学术视野的狭窄, 无法形成良好的中医思 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整合后的课程以“西医 维方式。没有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加之中医临床实 重基础、技术;中医重经典、临床”为核心。 践无论是从时间上, 还是师资上都严重不足,临证面 对病人自然无从下手。 3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人才 3.1 处理好 3 个关系, 再现中医药学强大的生命力 3.2 变革目前中医教育模式, 培育新一代名中医 2009 年 4 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分析了我国中医 药的现状,指出了中医药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 (1)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医药创新要在继承 题,提出了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 坚持以 前人经验,并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丰富临床经 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2013 年 03 月, 32(2) 中医教育 ECM ·7· 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设计新的临 4.1 以科学先进的理念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 教学改革一定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核心 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 教学模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 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新的人才培养 方案要保证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 基本理论功底,强化中医经典的学习,注重中医学独 具特色的临证经验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加 强人文科学素质教育,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 奠定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物质基础。 4.2 以创新的思维构建模块化的知识体系 本着知识结构完整的原则,按照知识内在的逻 辑联系,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课程壁垒,以知 识模块—知识门类—知识单元—知识点的结构重组 教学内容。尽量减少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克 服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差的问题,优化原有的课程体 系,精简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推行 小批量、长周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对理 论知识的跟踪式结合。 4.3 以与模块化体系协同的形式优化教学方法和考 核评价体系 按照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 根据不同知 识模块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和方法,促进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课堂讲授 与跟师学习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导 向正确、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灵活多样的形 式着眼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评定。 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 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关键在于人们对培养模式整体的认识、对实施培 养模式方式的理解,而且还包括了在这个过程中教 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先进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的 办学特色,先进的理念需要不断地继承、发展。而一 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则体现在学校建立了遵循规律 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床实践模式, 切实做到以中医基础指导临床实践,以 参考文献: 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等多 项措施,明确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 向。国家的政策, 人民的愿望, 社会的需求使得我们 深刻地认识到中医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为 此, 我们制定了山西中医学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工作方略。 (1)指导思想。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把 握中医药人才成长特征,以培养学生中医药理论和 实践能力为特色优势,以培养学生中医传统文化底 蕴为发展之源,以培养学生现代科学和医学知识以 及创新思维能力为活力资源,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辩 证统一。 (2)基本原则。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借鉴传统中 医 “通国学、诵经典、拜名师、多临床”的成才规律,开 展研究工作。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 4 个基本原 则。①保持中医特色优势,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临 床类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把四大 经典、中医各家学说作为主干课程,进行分化与重 组, 形成 “导读、精读、提高”的教学模块, 着力培养学 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思维能力。②尊重中医药学的 人文属性,培育传统中医文化底蕴。中医药作为中 华民族的瑰宝,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蕴含着丰 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 要体现。因此,应当设置相应的 “国学”课程,培育学 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既能增强学生传承发展中医药 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中医药创新与发展开辟 源泉。③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辨证统一,促进学科知 识开放交融。要将新兴、交叉类相关课程充实到课 程体系中,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 技, 努力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 能力,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活力资源。④探索临 床实践新模式,提升学生中医继承能力。要把 “早临 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思想贯彻到改革方案之中, 临床实践引导基础理论的巩固和深化。积极探索 “师承授受”的中医精英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 步充实和完善中医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 4 实施新培养模式的工作方略 围绕“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 育, 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 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实施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合理优化 教学方法和综合集成培养方案 4 个实施步骤。 [1] 袁贵仁.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教育事业 科学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 2010(5):4-8 [2] 张瑞,王庆宪.中医教育事业的困惑、症结与出路[J].医学 与哲学, 2008,29(4):57-58 [3] 洪雁.关于中医教育的定位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6,20(3):71-72 [4] 沈玉洁.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 报,2007(2):89-91 (收稿日期: 2012-11-02) (英文摘要下转第 34 页) · 34 · 2013 年 03 月,32(2) 中医教育 ECM 模块, 迅速掌握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3.1 学习单元内容独立,学生易于把握教学主线 采用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教学法建立公文写 作课程体系包括 6 个模块,教学内容各个单元相对 过实践模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目前,有研究表明高校开始普遍树立“能力本 位”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出 “应用性”的 特征,构建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 独立,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且教学内容与能 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4]。 “ 职业性、针 力培养目标一对一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之初明确 对性、实用性”[5]可能成为未来技能型课程发展的一 掌握教学内容主线, 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大趋势,而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未来可能作为一种 3.2 转换教学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教学法重在实践,课程 满足课程需求的培训模式实践技能类课程教学中被 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各模块中通过情景模拟等实践方式达到理论学习与 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目的,使教学中老师的角色由单 纯讲授变成引导学习,由学生被动地听与看变成主 动地参与和实践。教学方法的调整使课程教学主体 参考文献: [1] 尹燕.高职口译课程模块式教学模式探讨[J].民营科技, 2010(8):88-89 发生转换, 明显改善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 刘登高.MES 引进我国十年来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培 以往公文写作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 [3] 赵静.浅谈管理文秘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2008, 3.3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理论教学的方式 难于体现课程本质特征,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采用 模块式技能培训(MES)教学法后,课程内容上更加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技 训,1997(8):11-14 27(4):49-50 [4] 李定清.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7(1): 1-4 [5] 卿玲丽.高职教育课程模块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能的获取,相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来说,模块的学习 2011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产生一定吸引力,通 (收稿日期: 2012-10-30) (英文摘要上接第 7 页) Following growth laws of TCM talents, and cultivating special TCM talents ZHANG Jun-long, TIAN Yue-feng, WANG Jun, LI Wei, CUI Yi-fan, JIAO Rui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education quality is decided by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Higher TCM education based on institutional education has defects of singl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weaker theory, deficient practical ability and decayed TCM traditional advantage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laws of TCM talent growth,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lectures and discipular education, an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reforming present TCM educational mode and reproducing the strong vitality of TCM. Key words: TCM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ducational modes; reform practice ·8· 2014 年 9 月,33(5) 中医教育 ECM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王军 田岳凤# 张俊龙 李玮 (山西中医学院 太原 030024) 摘要:目的 为客观评价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效果。方法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 2011 级该专业 107 名 学生的 18 门课程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及排名,采用秩和检验对实验班和平行班学生排名进行比较;采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各门课程的平均成绩及及格情况构成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共提取了专业基 础模块应用感悟能力、专业基础模块记忆理解能力、外语学习能力、身体素质 4 个公因子,实验班在综合评 分、专业基础模块应用感悟能力及记忆理解能力排名在前两个等级的百分比高于平行班。实验班中医诊断 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教学效果优于平行班。结论 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有 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关键词: 因子分析; 学生成绩; 教改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doi:10.3969/j.issn.1003-305X.2014.05.120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大时代对人才的质量要求, 标。目前,高校对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两种: 山西中医学院坚持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 一种是对原始分数求平均值,另一种是 学分加权 高等教育,以中医学专业为重点,自 2009 年在各医 [1] 法。两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比较笼统,且在 学专业中进行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 众多课程中,因有些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导 医学专业经广泛调研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即 “培养 致综合评价时就会出现部分信息重叠的现象[2]。为 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特色鲜 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学改革效果,笔者分别运用基础 明的高层次人才”;在此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按照 统计和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班与平行班专业 “保证‘三基’、减少重复、加强渗透、避免遗漏、补充 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了对比,综合评价了学生 新知”的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分化、整合、更新,构 在复杂多元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能力,认为中医 建起多层次、综合化的模块化知识体系,并编写了特 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色的系列模块化知识体系教材。为达到最优教学效 1 资料及方法 果, 依据 “明确需要和目的, 确定内容和目标,采取全 1.1 资料 教学设计,形成优化的教学方案。2011 年开设中医 生的 18 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作为统计资料。选取 新模式,评价教学效果”4 个环节对知识门类进行了 学专业实验班,开展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实践研究。 教学效果的评价依赖于学生在复杂多元学习过 程中的学习成绩,它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各种能 力的程度,其综合得分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指 以 2011 级中医学专业实验班、平行班 107 名学 的课程为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 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正常人 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外语 1~4、体育 1~2。 1.2 统计方法 选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王军,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信作者:田岳凤,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No.ZG006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学改革项目(No.GJYJL12003),山西省教 育厅教学改革项目(No.J2013080),山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No.54),山西中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No.2013102) 2014 年 9 月, 33(5) 中医教育 ECM ·9· 对 18 门课程考核成绩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学生排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0.05 将被认为差别 生综合成绩的评价则以 18 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为 2 结果 对各门课程不及格情况构成比进行组间比较;对学 变量,分别用 x1、x2、x3……x18 表示,对其进行因子 分析, 提取公因子, 计算每个学生的因子得分及综合 评分, 并进行排名; 采用秩和检验对实验班和平行班 有统计意义。 2.1 各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班和平行班 18 门课程进行组间比较,结 果见表 1。 表 1 各门课程的平均成绩比较(分) 课程名称 平行班成绩(x±s) 实验班成绩(x±s) F 统计量 P 医古文 74.612+8.641 77.225+5.161 3.01 0.0857 66.985+15.356 71.600+10.347 2.85 0.0945 80.467+10.390 84.600+5.207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学 中医诊断学 方剂学 内经选读 伤寒论 温病 金匮要略 正常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84.642+7.416 73.662+6.578 82.868+6.062 81.413+8.479 84.5+4.224 31.22 <.0001 84.375+2.467 2.25 0.1368 16.20 0.0001 14.47 76.395+17.219 78.325+12.315 0.40 78.027+15.816 81.400+5.874 75.776+14.085 75.632+9.055 74.913+6.820 79.500+5.831 79.925+5.668 81.448+11.155 82.925+10.292 外语 3 75.187+10.592 77.350+11.313 体育 1 78.971+7.022 80.975+6.850 外语 4 体育 2 5.57 75.700+5.841 69.145+7.591 77.426+9.201 79.711+10.949 85.461+5.707 0.9122 80.300+4.719 外语 1 外语 2 0.01 80.525+5.161 81.225+8.766 85.200+6.236 实验班医古文、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 经选读、温病、金匮要略、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病理学、外语、体育平均成绩高于平行班,18 门课程 中 14 门课程均分高于平行班 1.5~6.6 分,其中中医 诊断学、方剂学、温病、病理学平均成绩组间比较有 统计学意义(P<0.05,P<0.01)。 对各门课程及格情况构成比进行组间比较,结 果显示中药学平行班及格情况构成比 75%,实验班 90%;正常人体解剖学平行班及格情况构成比 85%, 实验班 100%;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比较有统计学 意义(P<0.05)。 2.2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1)变 量 相 关 性 的 检 验 。 采 用 KMO 检 验 和 Bartlett 球形检验,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 KMO 检验统计量为 0.878,大于 0.5,表明 适宜采用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检验 P<0.001,表 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 (2)公因子的提取。总方差解释结果显示:第 1 个因子的特征根为 8.437,第 2 个因子的特征根为 2.53 1.69 7.44 0.46 3.42 1.04 0.57 1.29 0.05 0.02 0.0002 0.5307 0.1148 0.1963 0.0074 0.4968 0.0673 0.3105 0.4512 0.2592 0.8214 1.429,第 3 个因子的特征根为 1.366,第 4 个因子的 特征根为 1.132,前 4 个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 1,解 释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 68.69%,因此提取 4 个公因 子进行分析。见表 2。 (3)因子载荷及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初始 因子的综合性太强,难以找出因子的实际意义, 因此 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结果显示第一因子主要影响变量为中诊、中药、方 剂、内经、伤寒、金匮、生理,可主要抽象为 “专业基础 模块的理解感悟能力”; 第二因子主要影响变量为医 古文、中基、解剖、病理、温病,可主要抽象为 “专业基 础模块的记忆理解能力”; 第三因子主要影响变量为 外语 1、外语 2、外语 3、外语 4,可抽象为 “外语学习能 力”;第四因子主要影响变量为体育 1、体育 2,可抽 象为 “身体素质”。见表 3。 (4)计算各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以计算每个学生在 4 个公因子方面的因子得分, 并据此得分进行排名。 (5)计算综合评分。按照旋转后公因子的方差 · 10 · 2014 年 9 月,33(5) 中医教育 ECM 表 2 总方差解释 初始特征值 成分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1 8.437 46.873 46.873 8.437 46.873 46.873 4.170 23.169 23.169 3 1.366 7.588 62.402 1.366 7.588 62.402 3.057 16.981 60.423 2 1.429 4 7.940 1.132 5 6.287 0.916 6 18 7.940 6.287 54.814 68.690 3.649 1.488 20.273 8.267 43.442 68.690 77.847 … 0.120 1.132 73.777 4.070 … 1.429 68.690 5.087 0.733 … 54.814 … 0.664 100.000 注: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表 3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1 医古文 中 基 解 剖 中 诊 内 经 中 药 方 剂 伤 寒 生 理 金 匮 病 理 温 病 外 语1 外 语2 外 语3 外 语4 体 育1 体 育2 2 3 0.113 0.764 0.316 0.444 0.497 0.173 0.269 0.685 0.686 0.817 0.669 0.469 0.727 0.554 0.514 0.421 0.061 0.356 0.267 0.315 0.161 -0.104 0.768 0.263 0.371 0.080 0.295 0.100 0.347 0.554 0.687 0.585 0.628 0.212 0.161 0.428 0.164 -0.046 4 0.012 0.118 -0.019 0.287 -0.119 0.196 -0.051 0.440 0.227 0.120 0.411 0.203 0.246 0.157 0.016 0.128 0.097 0.144 0.115 -0.015 0.632 0.081 0.196 0.765 0.203 0.008 0.859 -0.024 -0.188 0.804 0.668 0.241 0.040 0.807 贡献率(23.169%、20.273%、16.981%、8.267%)对 4 个公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每个学生的综 合评分。见表 4。 (6)两组综合评分及各因子排名的秩和检验。 图 1 综合评分及第一、 二因子得分排名情况 3 讨论 为客观分析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效 果,分别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因子分析 综合评分前 40 排名中实验班学生占 45.0%,高于平 方法对实验班和平行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单因素方 占 40.0%,高于平行班 4.2%,41~80 排名中实验班学 药学、方剂学、温病、正常人体解剖学、病理学教学效 排名中实验班学生占 42.5%,高于平行班 8.2%,41~ 息的重叠,在对各门课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因 其 P 值虽未小于 0.05,但实验班在综合评分、第一、 因子分析通过将相关性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为 行班 12.2%;第一因子得分前 40 排名中实验班学生 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中医诊断学、中 生占 47.5%,高于平行班 16.2%;第二因子得分前 40 果优于平行班。考虑到部分专业基础课之间评价信 80 排名中实验班学生占 42.5%,高于平行班 8.2%; 子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因子排名中表现出在前两个等级的百分比高于平 一类,利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 行班的趋势。第三、四因子得分两组排名相近, 组间 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5、图 1。 信息[3],避免了单指标的片面性、评价指标间相关性 2014 年 9 月, 33(5) 中医教育 ECM · 11 · 表 4 各因子得分、 综合评分及排名 学号 第一因子得分 第二因子得分 第三因子得分 第四因子得分 综合评分 综合排名 11020103 1.86274 0.76337 0.50143 -0.69562 0.613978 1 11020234 1.75801 0.24747 0.73826 -0.32594 0.555902 3 0.93673 1.04041 11020104 11020217 11020425 11020229 11020404 11020412 11020218 11020422 … 1.12384 0.82717 0.95180 0.55633 1.17353 -0.19992 0.88583 0.93796 0.59459 0.29543 … 0.60078 0.69822 0.20132 0.61055 0.87333 0.93177 0.05011 1.49614 0.69326 … 0.506412 0.456633 0.27902 0.45404 0.41664 -0.29088 0.442093 0.50103 0.35257 0.405511 0.60650 1.09918 0.552264 1.22952 0.51874 0.52649 0.581055 0.80272 … 0.413846 … … 2 4 5 6 7 8 9 10 … 表 5 两组综合排名及各因子排名情况检验结果 实验班 n=40 平行班 n=67 项目 评价指标 综合评分排名 1~40 18 45.0 22 32.8 81~107 8 20.0 19 28.4 41~80 第一因子得分排名 16 81~107 5 17 81~107 6 17 1~40 13 81~107 10 41~80 第四因子得分排名 19 1~40 41~80 第三因子得分排名 14 1~40 41~80 第二因子得分排名 n 1~40 41~80 81~107 17 15 13 12 % 35.0 40.0 47.5 12.5 42.5 42.5 15.0 32.5 42.5 25.0 37.5 32.5 30.0 % n 26 24 21 22 23 23 21 27 23 17 25 27 15 38.8 35.8 31.3 32.8 34.3 34.3 31.3 40.3 34.3 25.4 37.3 40.3 秩和统计量 P值 -1.318 0.187 -1.459 0.145 -1.504 0.133 -0.515 0.607 -0.426 0.670 22.4 造成的评价信息的相互干扰,能合理、客观地反映学 验班采用模块化知识体系加强了不同知识模块、知 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指 识门类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必备与拓展知识的传授 导教学实践。 与探讨确保学生在掌握 “三基”的基础上, 开阔视野,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发现影响中医学 拓展思维;教师采用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最优化教 专业基础模块的应用感悟能力(F1)、专业基础模块 使得实验班专业基础模块的应用感悟能力及记忆理 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 4 方面,即 的记忆理解能力(F2)、外语学习能力(F3)、身体素 质(F4)。 根 据 各 公 因 子 的 方 差 贡 献 率(F1: 23.169%、F2:20.273%、F3:16.981%、F4:8.267%),可 学方案,实施案例式、PBL 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解能力表现出排名在前 2 个等级的百分比高于平行 班的趋势。研究结果提示实施教学改革后,在中医 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效果评价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方 以看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专业基础模块的应用感 面,实验班学习效果较好;在外语学习能力、身体素 悟能力(F1)和其记忆理解能力(F2)。 质方面,实验班、平行班学习效果相近,故教学改革 在充分分析学生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基础上,本 研究显示综合评分排名前 40 的学生中,实验班学生 所占百分比高于平行班 12.2%;排名 80 以后的学生 中,实验班学生所占百分比低于平行班 8.4%。实验 班综合评分排名表现出高于平行班的原因在于:实 应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在加强英语课自主性 学习环节和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下,进一步优 化教学设计,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切实 提高教学质量。 · 12 · 2014 年 9 月,33(5) 中医教育 ECM 参考文献: [1] 张俊龙,田岳凤,王军.以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人 才的实践探索[J].中医教育,2012,31(1): 12-14 [3] 张丽荣,周明英.因子分析学生成绩用于评价临床医学专 业课程设置[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91-93 [2] 连冬艳,许洪范.因子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成绩评价的应 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1,3(6): 123-127 (收稿日期: 2014-02-25) Teaching reform effect evalu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based fundamental courses for Chinese medicine program WANG Jun, TIAN Yue-feng, ZHANG Jun-long, LI Wei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Abstract: Obj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effect of fundamental courses for Chinese medicine program. Method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as adopted. 107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heir scores on 18 courses were comprehensively graded and ranked. Students’rankings were compared by rank-sum tes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parallel clas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chi-square test methods were also adopted to compare pass constituent ratios and average scores of each course between each group. Results 4 common factors were chosen for analysis.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class do better job than those from the parallel class in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grade, ability of application and perception, and ability of memorization and comprehension. Teaching efficiency of such courses as Chinese diagnostics, Chinese pharmacology, Chinese formulas,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human anatomy and pathology is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compared with the parallel class. Conclusion Teaching reform of fundamental courses can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capability. Key words: factor analysis; student score; teaching reform effect (英文摘要上接第 4 页) Lo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highlight special advantage in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DONG Yu-jie, WANG Jian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use the concept of“dislocation development”for reference to their ow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is need to prope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tself, and also to serve lo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seek for innovation in concepts, search for support in policy, make objective optimization in environment, and integrate resources at best. This is a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project. Development levels in path design, key points in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safeguard measures in target achievement are suggested as main focus for highlight of special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Key words: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local university of TCM; feature and advantage 第 12 卷 第 20 期 · 总 第 196 期 2 0 1 4 年 10 月 · 下 半 月 刊 146 德尔菲法构建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王 军 田岳凤 * 张俊龙 李 玮 (山西中医学院教务处, 太原 030024 ) 摘 要: 目的 建立科学、 客观、 系统的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 考核 评 价指 标体 系 。 方法 在文 献 研究 基础 上 , 构建 基础 模 块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 , 编制专家问卷 。 采用德尔菲法 ,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基础模块评价指标体系 。 结果 最终 确定的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2 项一级指标、 10 项二级指标、 23 项三级指标。 结论 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 程度较高, 经两轮咨询后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 结果可信。 构建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形成性评价、 突出中医特色 、 强 调基本技能、 引导自主学习, 可以为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考核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基础模块课程考核; 评价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doi:10.3969/ j.issn.1672-2779.2014.20.086 文章编号: 1672-2779(2014)-20-0146-03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衡量和检测人才培养 技能、 四诊技能4项二级指标和13 项三级指标。 目标实现进度及其效果的重要工具, 是能否真正全面 1.2 形成专家咨询表 在 基 础 模 块 课 程 考 核 评 价 指 标 。 教育部 《本科医学 体系条目池基础上形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包括两部 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提出 “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 分: 基础模块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咨询 绩的全过程评定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 表、 专家基本信息和权威程度量化表。 发展为目标 , 进行考核方 案的改革 。” 我 校 中 医 学 专 1.3 选择咨询专家及实施调查 根据德尔菲法要求及课 业教学改革工作自 2009 年 12 月启动以来, 重新定位了 题研究目的, 选择中医药行业校内外专家为咨询专家, 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了模块化知识体系, 刊印了配套 专 家需具备 10 年 以上相关 教学经历 , 高 级 技 术 职 称 , 教材,开设 了实验班 ,积 累 了 一 定 的 教 改 经 验 熟悉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趋势。 采用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1-2] [3-4] ;随 着 教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如何构建科学、 合理的评价 研究者当面发放及电子邮件咨询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方法, 通过考核方案的改革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全过 1.4 研究方法 采 取 德 尔 菲 法 进 行 两 轮 专 家 咨 询 , 对 程评定, 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引导、 反馈、 激励、 调 评价指标体系初级框架中的指标进行筛选。 请专家就 节的作用,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提升学生 一、 二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 可操作性进行打分。 其 学习品质成为我们面临的课题。 中重要性按 5 , 4 , 3 , 2 , 1 打分, 可操作性按 3 , 2 , 1 1 资料与方法 1.1 构建基础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 采用文献研究 打分, 此外设计开放性问题, 请专家对指标提出意见 法, 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题涉及的不同院校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 1.5 资料收集及统计学方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查 , 剔除填写不 完整和不 符合要求的 问 卷 。 采 用 Microsoft Excel2003 对咨询结果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 SAS9.2 统计 学、 方 剂学、 正常人 体解剖学、 生 理 学 、 生 物 化 学 、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每一轮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病理学、 药理学等课程 分, 计算其重要性、 可操作性的算术平均数、 标准 考核评价办法进行广泛深入的汇总、 分析、 总结, 初 差、 变异系数、 满分率。 算术平均数越大, 提示对应 步拟定基础模块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条目池, 包括 指标的 重要性越高 , 可操作性 越 好 。 变 异 系 数 越 小 , 基础理论、 基本技能2项一级指标。 基础理论包括课堂 提示专家对该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 按照算术平均 表现、 纸笔测试、 中医歌诀诵读、 探究式学习、 小论 数驦 3.5 , 或满分 率驦 0.3 , 或变异 系 数 驥 0.2 的 标 准 对 文/研究报告 5 项二级指标和 12 项三级指标; 基本技能 指标进行了筛选 [1-2]。 包括实验技能操作、 标本辨识及绘图技能、 中药辨识 2 结果 2.1 专家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选择咨询专家 20 人, 均具 有高级职称, 其中正高职称10名, 占50.00% 。 教学管理 及教师双肩挑人员占40.00% , 专职教师占50.00% , 临床 教师占10.00% 。 学科涉及医学、 理学、 管理学等门类。 2.2 专家的熟悉程度 咨询专家中, 没有人表示对评价 库》、 《维普期刊全文数据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为检索数据库, 对课 ※ 基 金 项 目 :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No: ZG0065];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No: GJ YJ L12003]; 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No: J 2013080]; 山 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No: 54];山西中医学院教学改革 项目[No: 2013102] * 通讯作者 和修改建议。 指标不熟悉, 对不同评价指标很熟悉、 熟悉或较熟悉 第 12 卷 第 20 期 · 总 第 196 期 2 0 1 4 年 10 月 · 下 半 月 刊 的专家所占百分比为 85% 。 2.3 专家的积极程度 第一、 二 轮 专 家 咨 询 发 出 问 卷 20 份 , 收 回 有 效 问 卷 20 份 , 回 收 率 为 100% , 表 明 专 家咨询的组织较好。 2.4 专家的权威程度 基 础 理 论 课 程 考 核 评 价 指 标 体 系中一级指标判断依据系数达 0.8 及以上, 表明指标的 判断依据对专家的影响程度较其他指标大。 专家熟悉 程 度 系 数 均 数 为 0.72 、 0.73 , 说 明 专 家 对 所 咨 询 的 问 题 熟 悉 。 专 家 权 威 系 数 均 数 在 0.76 、 0.78 , 说 明 专 家 权威程度较高, 保证本次研究指标的可靠性。 2.5 评价指标体系 2.5.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初 步拟定的一 级指标中 , 专 家 咨 询 指 标 重 要 性 的 均 数 分 别 为 4.95 、 4.75 , 可 操 作 性 的 均 数 分 别 为 2.80 、 2.70 。 专 家 认 为 基 础 理 论 指 标重要性略高于基本技能, 评价的可操作性亦略高于 基本技能。 二级指标中, 专家咨询指标重要性的均数 在 4.35~4.85 , 在基础理论评价指标中, 专家认为纸笔 测试最为重要, 而探究式学习重要性均数较低; 在基 本 技能评价指 标中, 实验技 能操作重 要性均 数 最 高 。 可操作性的均数范围在 1.75~3.00 , 在基础理论评价指 标中, 纸笔测试的可操作性最强; 基本技能各项评价 指标中实验技能操作的可操作性最强, 而探究式学习 的可操作性均数较低。 三级指标中, 专家咨询指标重 要性的均数在 4.00~5.00 , 在基础理论评价指标中, 专 家认为纸笔测试评价指标中的期末测试最为重要, 而 探究式学习评价指标中的团队协作、 小论文 / 研究报告 评价指标中个人见解的重要性均数较低; 在基本技能 评价指标中, 问诊技能、 望、 闻、 切重要性均数为 5.00, 可见专家认为中医四诊技能最为重 要 。 可操作 性的均数为 1.90~3.00 , 在基础理论评价指标中, 纸笔 测试评价指标中期末测试的可操作性最强, 而探究式 学习评价指标中的学习态度、 团队协作的可操作性较 低 , 其 均 数 为 1.90 、 2.05 ; 基 本 技 能 各 项 指 标 中 实 验 技能操作中的实验操作、 标本辨识及绘图技能中图谱 课件辨认可操作性最强, 而实验技能操作评价指标中 的实验态度评价可操作性较低。 2.5.2 第一轮专家咨询后指标体系修改情况 根据计算 结果和专家们在开放性问题中提出的修改意见, 共删 除三级指标2个, 调整二级指标1个, 三级指标 1 个。 评 价指标体系所做修改如下: ① 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 标 “探究性学习” 的可操作性均数为 1.75。 专家认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易实施, 建议修改为 “小组式 主题讨论”。 ②评价指标体系中探究性学习的三级指标 “学习态度” 的可操作性均数为 1.90, 变异系数在所有 指标中最高, 达 44.85% 。 专家认为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较难评估, 建议修改为 “参与度 (即参与小组学习的 次 数 )”。 ③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中 探 究 性 学 习 的 三 级 指 标 “团 队 协 作 ” 的 重 要 性 均 数 为 4.00, 在 所 有 指 标 中 最 低。 专家认为 “团队协作” 与另一项三级指标 “能力 锻炼” 有交集, 建议将 “团队协作” 删除, 纳入 “能 力锻炼” 项中考量团队协作能力。 ④ 评价指标体系中 147 小论文/研究报告的三级指标 “论文立意” 和 “个人见 解” 的重要性均数为 4.00, 在 所有指标中 最低。 专家 认为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阶段, 提出 “个人见解” 的 可能性较小, 不宜单独作为一项指标考量, 建议纳入 “论文立意” 中, 通过论文立意是否新颖来评价。 2.5.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重要 性的平均分数在 4.35~5.00 之间, 远远超过重要性一般 等 级 的 评 分 标 准 3.5 分 , 最 高 的 是 四 诊 技 能 ( 均 数 为 5.00) , 其 变 异 系 数 在 4.52% ~20.76% 之 间 , 满 分 率 在 45.00%~100.00% ; 指标可操作性的平 均分数在 2.45~ 3.00之间, 最高的是纸笔测试相关的期末考试, 其变异 系 数 在 10.61% ~21.16% 之 间 , 满 分 率 在 40.00% ~ 100.00% ; 专家认为修改后评价指标重要性、 可操作性 都较高 (具体见表1)。 第二轮专家咨询各项指标分值的 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较第一轮专家咨询更为理想, 而且 在开放性问题中没有专家提出修改意见, 专家意见趋于 一致, 因此本轮专家咨询没有对指标进行删减及修改。 表 2 基础理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指标 (% ) 重要性满分率 可操作性满分率 一级 基础理论 95.00 85.00 指标 基本技能 85.00 75.00 课堂表现 55.00 55.00 纸笔测试 80.00 100.00 二级 指标 中医歌诀诵读 60.00 85.00 小组式主题讨论 60.00 45.00 小论文 /研究报告 55.00 70.00 实验技能操作 85.00 90.00 标本辨识及绘图技能 70.00 75.00 中药辨识技能 70.00 80.00 四诊技能 90.00 65.00 出勤情况 55.00 85.00 课堂提问或随堂测试 55.00 75.00 阶段测试 55.00 80.00 期末测试 85.00 100.00 参与度 75.00 50.00 知识获取 55.00 45.00 能力锻炼 75.00 45.00 表达能力 50.00 60.00 论文立意 45.00 50.00 理论论证 50.00 50.00 实验前准备 70.00 70.00 实验操作 95.00 90.00 实验记录 70.00 85.00 实验态度 75.00 55.00 实验报告 80.00 85.00 图谱课件 75.00 90.00 标本、模型 80.00 85.00 尸体结构、活体观察 75.00 75.00 各类药物标本识别 70.00 85.00 三级 指标 药房查方配药 50.00 65.00 问诊技能 100.00 85.00 望、闻、切技能 100.00 60.00 辩证技能 95.00 70.00 3 讨论 德尔菲法是一种客观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 断的技巧, 该法通过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 见, 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 使专家的 意见逐步趋 向一致, 是目 前公认的 具 有 广 泛 代 表 性 、 同时又较为可靠的收集专家建议的研究方法 [5-6]。 本课 第 12 卷 第 20 期 · 总 第 196 期 2 0 1 4 年 10 月 · 下 半 月 刊 148 题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考核评 价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专家判断依据系 数、 熟悉程度系数、 权威系数均数在 0.7 以上, 表明本 研究的咨询结果可信。 依 据 教 育 部 《 本 科 医 学 教 育 标 准 —中 —— 医 学 专 业 》 及我校中医 学专业 “培 养基础扎实 、 经 典 牢 靠 、 实践能力强、 发展后劲大” 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模 块化知识体系, 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中医学专业基础 模块 课程考核评 价 指 标 体 系 [7-8],突 出 了 以 下 特 点 : ① 体现形成性评价: 在评价体系中选择多种过程性评价 方式, 促进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 略, 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② 突出中医特色: 加入中医 歌诀诵读、 经典片段诵读等内容, 夯实学生中医理论 知识基础。 ③ 强调基本技能: 加入实验操作技能、 标 本辨识技能、 中药辨识技能等评价指标, 提高学生实 际操作能力。 ④ 引导自主学习: 加入小论文、 研究报 告等评价指标, 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 生主动查询资料、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 础上, 不同课 程可根据学 科特点及教 学 目 标 的 不 同 , 采用 “菜单式” 选择方法组合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设 计侧重点各异的课程考核评价实施方案, 按照我校统 一制定的考核评价标准及反馈制度, 充分发挥考核评 价的导向作用, 以便达到中医学专业实验班培养目标 的要求; 同时也为其他院校中医学专业基础模块课程 考核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林 志 强 ,张 旭 日 . 我 国 高 校 考 试 方 式 与 考 试 制 度 改 革 研 究 [J]. 河 南 社 会 科 学,2011 ,19 (6 ):136-138. [2] 张少杰,张心余 . 再论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J]. 黑龙江教育,2012 ,19 (12 ):1-2. [3]田岳凤,张俊龙,李玮,等.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的探索 [J]. 中医杂志,2013 ,54 (20 ):1798-1800. [4] 张俊龙,田岳凤,王军,等 .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培养特色中 医药人才 的战略思考 [J]. 中医教育,2013 ,32 (2 ):5-8. [5] 郭秀花 . 实用医学调查分析技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7-239. [6] 徐蔼婷 . 德尔菲法的应用及难点 [J]. 中国统计,2006 ,(9):57. [7] 曾志嵘,俞守 义,王冬,等 . 运 用 Delphi 法构建专 家评价教师 课堂教 学 质 量 体系 [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 ,26 (2 ):68-71. [8]戴一鸣,乔旺忠 . 德尔菲法、优序图法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 中医教育,2011 ,30 (5 ):8-11. (本文编辑:周先锁 本文校对:崔秩凡 收稿日期:2014-07-29 ) 综合性三甲医院中医皮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 刘冠东 李 勇 查旭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 ) 摘 要: 综合 性三 甲 医院 作为 培 训基 地已 普 遍开 展专 科 医师 培训 。 中 医专 科医 师 培训 是中 医 院专 科医 师 成长 过程 中 的必 经阶 段。 中医皮肤专科作为中医外科学的一个分支, 专科性强, 对于中医皮肤专科医师培训既要抓住共性, 也要重视其专性 。 在培 训过程中 , 充 分利 用 综合 性三 甲 医院 医教 研 体系 , 联合 皮 肤专 科医 院 为亚 专科 培 训基 地 ; 中 西 医培 训结 合 , 注 重 临床 能力 培 养; 西医为盾, 中医为矛, 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等三个方面, 探索中医皮肤专科医师培训的道路。 关键词: 综合性三甲医院; 中医皮肤专科医师; 规范化培训 doi:10.3969/ j.issn.1672-2779.2014.20.087 文章编号: 1672-2779(2014)-20-0148-02 中医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中医 1 充分利用三甲医院 建立亚专科培训基地 院校教育之后, 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 以中医 我国第一批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的 住院医师的 身份, 接受 以提高临床 能力 为 主 的 系 统 、 医院, 绝大部分为综合性三甲医院。 综合性三甲医院 规范的培训。 培训目的是使中医住院医师达到某一 存在学科多样、 功能科室专一、 医教研平台完善等优 临床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势。 与专科医院相比, 综合性三甲医院中床位数、 病 要求, 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中 种数、 手术量等较多, 培训期间的轮科制度, 能全面 医专科医师。 然而,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 由于培训 巩固和加强各学科临床基础及专业知识, 为日后专科 医师的学习经历、 学历水平, 科室的发展规模以及 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性三甲医院临床科室众 培训基地的师资质量、 硬件配套、 管理水平、 重视 多, 功能科室尤其是医教科或继续教育科, 对于医师 程度等条件的约束, 以至于规范化培训医师质量有 规范化培训的管理、 监督以及考核有着相当重要的意 所差别。 义。 专职部门负责制定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 专职 在中医院校培养体系中, 中医皮肤科学作为中医 科员负责落实方案并对临床科室和培训医师进行监 外科学的一个章节, 在中医学的临床课程中总体地位 督, 分阶段作科学严格的考核, 避免流于形式, 根据 不高, 且课时分配相对较少, 与西医院校的皮肤病课 培训结果评价反馈, 不断完善培训方案, 保证培训医 程建设存在着一定差距 。 毕业后参与中医专科培训的 师的高素质。 综合性三甲医院作为培训基地, 尤其是 皮肤科医师的中西医水平均一般, 西医皮肤基础不牢 高等院校 的附属医院 , 由富有临床 经验 、 教 学 心 得 、 固, 中医皮肤术业不专, 造成临床思维局限。 针对在 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带教, 高等级实验中心可提供先 中医院校中对中医皮肤病教学的重视不足, 在中医皮 进多样的科研设备和雄厚的技术支持, 有着强大而且 肤专科医师培训中尤应重视并有针对性。 完善的医教研平台。 [1] 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3.08.015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2013 年 8 月第 21 卷第 8 期 829 论课程之间 的 时 间 差 ,更 改 善 了 因 缺 乏 典 型 病 例 而 过程回顾 ,达到自 我 评 估 和 自 我 改 正 的 目 的 。 同 时 , 使理论课与临床见习脱节的情况 。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 试 作 为 目 前 最 能 体 现 学 生 临 床 技 4. 2 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能综合能力 的 终 结 性 评 价 方 法 ,在 大 学 临 床 实 训 中 优化探究式课程 充分应用 临 床 实 训 中 心 的 硬 件 优 势 ,采 取 小 班 教学 、小组训练的形 式 ,进 一 步 优 化 探 究 式 课 程 的 教 心也能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实施 。 4. 4 打破学科壁垒 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 学内容 。 采 取 PBL、 TBL、案 例 引 导 、示 范 讲 解 等 多 由于临床实践技能 贯 穿 于 医 学 生 学 习 的 整 个 环 种教学方法 ,运用模 拟 技 术 、多 媒 体 技 术 、网 络 技 术 、 节 ,整 合 了 症 状 学 、体 格 检 查 、实 验 诊 断 学 、护 理 操 标准化病人等手段 ,通 过 临 床 实 训 中 心 的 理 论 授 课 、 作 、手术学基本操作 、资 料 采 集 和 医 患 沟 通 等 多 个 内 学生互练 、模拟训练 等 多 种 途 径 ,充 分 贯 彻 以 教 师 为 容 ,事 实 上 形 成 了 一 个 跨 学 科 、多 层 次 、综 合 性 的 全 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的 教 育 教 学 思 想 ,激 发 医 学 生 的 新课程体 系 。 理 论 课 见 习 作 为 其 中 的 一 个 内 容 ,能 学习兴趣 和 对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主 动 性 。 真 正 做 到 从 否尝试从实践教学 的 整 体 出 发 ,综 合 考 虑 ,明 确 理 论 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 践 到 理 论 ,力 求 引 导 医 学 生 通 过 课课程各实 践 教 学 环 节 的 任 务 和 目 标 要 求 ,按 照 系 动手 、动脑 、主动思维 ,巩固 、内化临床技能 。 统化 、分层次 、模块化 、渐 次 递 进 的 基 本 要 求 ,使 实 践 4. 3 丰富考核和评价方式 教学与理论 教 学 既 相 互 独 立 又 相 互 衔 接 ,融 合 临 床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理论考 核 和 操 作 考 核 相 结 合 且 以 操 作 考 核 为 各种基本技 能 理 论 与 实 践 ,从 而 使 学 生 课 堂 所 学 知 主 ,过程性评价和终 结 性 评 价 相 结 合 ,这 些 是 临 床 技 识能融会贯通 。 能教学最有效的考 核 与 评 价 方 式 。 通 过 临 床 实 训 中 参考文献 心的摄像 、录播功能 ,既 可 以 有 效 地 帮 助 教 师 对 学 生 [ 1]国际医学教育学 会 .医 学 教 育 全 球 最 低 基 本 要 求 [ J].国 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2, 23( 2): 1-5. 进行过程性 评 估 ,完 善 临 床 技 能 教 学 质 量 督 导 和 质 (收稿日期 : 2013-03-27) 量管理 ,也 可 以 帮 助 学 生 通 过 观 摩 对 比 、细 节 放 大 、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索 * 李 娟 山西中医学院学工部 王 旭 (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当 今,网 络 已 成 为 当 代 前 大 学 生 衣 食 住 行 、知 识 获 取、交 友 沟 通、消 费 交 易 的 一 个 重 要 渠 道 ,同 时 也 为 大 学 生 思 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要把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 育 的 重 要 阵 地 进 行 建 设 ,充 分 利 用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 能 要 从 三 个 方 面 入 手,学 校 应 加 强 校 园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网 络 建 设 ,辅 导 员 利用好网络,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7-9203 ( 2013)08-0829-03 当前的 互 联 网 环 境 正 从 学 习 活 动 、社 会 交 往 和 习 、生 活 提 供 服 务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教 育 和 引 导 ,不 断 文化生活等 各 个 方 面 对 大 学 生 的 行 为 模 式 、价 值 取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 治 教 育 的 渠 道 和 空 间 。 加 强 网 络 向 、政 治 态 度 、心 理 发 展 、道 德 观 念 产 生 着 潜 移 默 化 思想政治教 育 队 伍 建 设 ,形 成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的影响 。 网络思想政 治 教 育 是 一 门 研 究 我 国 网 民 的 作体系 ,牢牢把握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主 动 权 。”因 此 , 思想和行为发展规 律 以 及 对 网 民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加 强 校 园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网 络 建 设 ,完 善 高 校 网 络 辅 的学科 。 中共中央 、国 务 院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导员队伍的建设 ,培 养 学 生 通 过 网 络 自 己 建 设 、自 我 进大学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意 见 》指 出 ,“主 动 占 领 网 管理 、自我服务的能 力 ,是 大 学 生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络思想政治 教 育 新 阵 地 ,要 利 用 校 园 网 为 大 学 生 学 的重要途径 。 [ 1] * 基金项目: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第三批立项项目:提升中医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方法研 究(课 题 编 号: 2013117)。 作者简介:李娟( 女, 硕士, 助教, 学生教育管理科副科长。研究方向: 学生教育管理。E-ma 1 9 8 3—), i l: s x z 1 0 2 3@1 6 3. c om yxy 830 2013 年 8 月第 21 卷第 8 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络平台中 ,平等式 、隐 蔽 式 的 交 流 可 使 内 向 的 学 生 也 1. 1 目前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状况 随着互联 网 的 发 展 ,网 络 正 日 益 改 变 着 人 们 的 能 够 毫 无 顾 忌 地 敞 开 心 扉 ,各 种 观 点 和 情 感 交 流 更 生活 方 式 、学 习 方 式 、交 往 方 式 、娱 乐 方 式 甚 至 是 语 强的网络思想政治 教 育 可 以 大 大 提 高 思 想 教 育 的 高 言习惯 ,已对人 们 的 学 习 、工 作 、生 活 和 健 康 起 着 深 效性 。 远的影响 。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 2011 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 2011 年 12 ( 4)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快 捷 性 。 巨 大 的 速 度 优势 ,是信息网 络 最 重 要 的 特 征 。 对 于 新 的 社 会 形 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 已 达 到 5. 13 亿 ,其 中 20~29 岁 势 和 社 会 形 态 以 及 发 生 的 事 情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者 可 的网 民 占 比 例 最 高 ,达 到 29. 8% 。 大 专 及 以 上 学 历 利 用 网 络 平 台 快 速 的 对 学 生 进 行 及 时 、正 确 的 思 想 人群中互联 网 使 用 率 在 2011 年 已 达 96. 1% 。 以 职 教育和引导 。 业结构分类 ,学生仍 然 是 网 民 中 规 模 最 大 的 群 体 ,占 比为 30. 2% 。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大学生仍是网民的 1. 3 网络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学生经常 上 网 ,是 我 们 把 网 络 作 为 大 学 生 思 想 主体 。 网络 是 一 个 工 具 ,可 以 搭 建 人 与 人 沟 通 的 桥 政治教育的重要阵 地 来 建 设 的 主 体 条 件 。 网 络 的 发 梁和纽带 ,也可以成 为 青 少 年 沉 溺 于 网 络 的 杀 手 ,大 展给思想政治教育 既 带 来 了 机 遇 也 带 来 了 挑 战 。 各 学思想政治教育者 应 利 用 好 这 把 双 刃 剑 为 大 学 生 思 种 文 化 价 值 观 在 网 络 上 大 行 其 道 ,成 为 思 想 意 识 形 想政治教育做贡献 。 态 激 烈 冲 撞 的 战 场 ,对 青 年 一 代 健 康 成 长 产 生 着 深 1. 2 网络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从思想政 治 教 育 的 角 度 来 说 ,网 络 既 带 来 教 育 远 的 影 响 ,给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树 立 牢 固 社 会 手段的现 代 化 ,也 使 教 育 观 念 和 内 容 实 现 现 代 化 。 接受新生事物 ,网络 无 处 不 在 、无 时 不 在 地 改 变 着 他 因此网 络 给 大 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带 来 了 难 得 的 们的工作 、学习 、生活 方 式 ,对 于 他 们 而 言 ,上 网 已 成 机遇 。 为一种时尚 。 ( 1)网 络 使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范 围 具 有 广 阔 性 。 网络思想政 治 教 育 超 越 了 时 空 限 制 ,能 使 不 同 区 域 2 把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具有真实性 、直 接 性 。 这 种 平 等 性 、针 对 性 、互 动 性 主义核心价值观带 来 了 新 的 挑 战 。 青 年 大 学 生 乐 于 的大学生同 时 接 受 教 育 ,突 破 了 教 育 的 时 空 限 制 和 2. 1 学校层面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 1)学 校 要 深 刻 认 识 到 网 络 的 发 展 给 思 想 政 治 同步限制 。 这为高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提 供 了 更 为 广 阔 教 育 工 作 带 来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加 强 校 园 网 络 建 设 。 的空间 ,有 利 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经 常 化 。 高 校 校 园 我院深刻认识到网 络 信 息 化 的 飞 速 发 展 和 青 年 大 学 网为广大师 生 提 供 了 参 与 校 园 生 活 、沟 通 信 息 的 网 生 使 用 网 络 的 现 状 要 求 ,因 此 主 动 占 领 思 想 政 治 网 络平台 。 此已成为影 响 校 园 生 活 和 高 校 管 理 工 作 的 络阵地 ,利用网络的 优 势 和 特 点 吸 引 青 年 大 学 生 ,利 重要内容 ,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 用 网 络 开 展 实 现 教 育 和 交 流 的 互 动 ,推 进 大 学 生 思 ( 2)网 络 使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具 有 形 象 性 。 网 络 信 息量大 ,在网络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信 息 交 流 具 有 声 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延伸和拓展 。 色俱全 、图文并茂 、声 情 融 会 等 特 点 。 这 种 信 息 的 表 ( 2)加 强 网 站 的 组 织 领 导 。 学 院 把 网 站 建 设 纳 入 到 学 生 整 体 工 作 中 加 以 推 进 ,并 注 重 网 站 信 息 内 述 ,可 以 为 大 学 生 提 供 真 实 的 表 现 效 果 ,感 染 力 极 容 的 更 新 和 网 上 舆 论 引 导 ,由 负 责 宣 传 工 作 的 老 师 强 。 特别是多媒体技 术 使 大 学 生 的 多 种 感 官 同 时 感 审核 。 专题网站立足 校 园 生 活 ,紧 贴 时 政 大 事 ,在 新 知 ,在 形 象 、生 动 、直 观 的 教 育 中 , 思 想 得 到 极 大 闻资讯 、学 习 生 活 、就 业 考 研 、心 理 咨 询 、生 活 服 务 、 升华 。 休闲娱乐 、网上互动 等 方 面 下 功 夫 ,及 时 地 反 映 学 生 ( 3)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具 有 平 等 性 、针 对 性 、互 动性 。 当代的大学生 受 到 新 时 期 的 民 主 、平 等 教 育 , 关注的热 点 和 难 点 问 题 ,并 积 极 加 以 引 导 。 真 正 办 在思想政治 的 学 习 上 ,他 们 不 喜 欢 传 统 的 被 动 式 教 生网站 。 育 ,而崇尚平等 、互动性的教育方式 。 网络就提供这 一平等 、交互性的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学生由传 ( 3)建 立 健 全 规 章 制 度 。 一 是 建 立 网 站 信 息 岗 位责任制 ,明 确 相 关 领 导 、部 门 主 管 、网 络 信 息 员 等 统的 被 动 式 接 受 “灌 输 ”教 育 ,变 为 主 动 参 与 思 想 交 的 岗 位 职 责 ,强 化 管 理 责 任 和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 流 ,在思想 碰 撞 中 自 然 而 然 地 接 受 到 引 导 。 这 种 方 有关要求 。 二是建立 了 工 作 站 值 班 制 度 、信 息 上 传 、 式能使思想政治教 育 工 作 者 获 得 真 实 的 思 想 信 息 需 信息上报 、信息审核 等 工 作 站 相 关 制 度 ,使 网 站 运 行 求 ,从而为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研 究 及 展 开 针 对 制度化 、规范化 。 三是 建 立 表 彰 制 度 ,每 年 对 信 息 工 性和实效性教育提 供 了 契 机 。 在 这 个 自 由 平 等 的 网 作进行考核 ,表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 成了贴近学 生 、突 出 特 色 、关 注 度 高 、引 领 时 尚 的 学 中医药管理杂志 J ou r na lo fTr ad i t i ona lCh i ne s e Med i c i ne Managemen t 2013 年 8 月第 21 卷第 8 期 831 ( 4)加 大 经 费 投 入 。 学 院 不 断 加 大 对 思 想 政 治 教育主题网站的经 费 投 入 ,配 备 专 用 的 服 务 器 、计 算 站 ,将教育功能与服 务 功 有 机 结 合 ,才 能 吸 引 大 学 生 机 、扫描仪 、照相机 、摄 像 机 等 设 备 ,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目光和 关 注 ,引 导 他 们 积 极 进 取 。 该 专 题 网 站 在 网站的运行提供 必 需 的 物 资 保 障 。“杏 林 网 ”还 设 有 服务上着重体现了 学 习 和 生 活 两 个 方 面 。 设 立 考 研 专门的勤工助学岗 位 ,用 以 留 住 有 技 术 专 长 、热 爱 网 信息和主干课程学 习 资 料 ,开 通 了 “杏 林 论 坛 ”,为 同 络建设的同学 。 学 们 学 习 交 流 与 资 源 共 享 提 供 了 更 加 便 捷 的 平 台, 2. 2 形成 学 生 自 我 管 理 、自 我 服 务 、自 我 教 育 的 思 开设了让 同 学 们 展 示 自 我 心 情 文 字 的 校 园 SNS 社 想教育主题网站运行机制 区 。 自行设 计 研 发 协 会 电 子 注 册 系 统 ,为 社 团 会 员 网络思想 政 治 教 育 要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主动性 、创造性 ,形成 学 生 自 我 管 理 、自 我 服 务 、自 我 三是实现教育与 服 务 相 结 合 。 作 为 思 想 教 育 网 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帮助 。 教育的思想教育主 题 网 站 运 行 机 制 。 以 山 西 中 医 学 3. 1 推进专业思想教育和中医药对外宣传相结合 作为中医 院 校 专 题 思 想 政 治 网 站 ,突 出 中 医 特 院校园网建 设 为 例 ,学 校 在 建 设 校 园 新 闻 网 的 同 时 色 ,传播 中 医 药 文 化 是 首 当 其 冲 的 任 务 。 《杏 林 网 》 也加强了学生 自 办 网 站 《杏 林 网 》的 建 设 ,并 真 正 地 开通 了 中 医 药 百 科 栏 目 ,涵 盖 了 中 药 本 草 、中 医 名 实现了 “学 生 建 、学 生 管 、学 生 用 ”,通 过 学 生 自 己 的 家 、中医 典 藉 、方 剂 大 全 、中 医 词 典 、中 医 偏 方 等 内 力量 、学生独特的视 角 ,来 建 设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主 题 容 ,无声的内容既当 好 了 中 医 药 相 关 知 识 的 解 说 员 , 网站 。 也 当 好 了 对 外 传 播 中 医 药 文 化 的 宣 传 员 ,还 当 好 了 以学生建 、学 生 管 、学 生 用 为 理 念 ,在 网 站 的 设 计 、开发 、运行 、维护等 各 个 环 节 ,吸 引 学 生 的 广 泛 参 专业思想教育的推动员 。 3. 2 推动引导作用和心理教育相结合 与 。 学院学 生 处 单 独 设 立 杏 林 学 子 园 工 作 站 ,建 立 大学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已 越 来 越 受 到 关 注 和 重 一支以学生为主的 网 站 建 设 和 管 理 队 伍 ,负 责 《杏 林 视 。《杏林网 》和心 理 健 康 教 育 与 咨 询 中 心 联 合 推 了 网 》日常的管理和 维 护 。 工 作 站 设 技 术 部 (具 体 负 责 出心理健康 教 育 专 栏 ,设 有 中 心 简 介 、心 理 知 识 、心 技术维护 、前 台 、后 台 设 计 )、采 编 部 (负 责 新 闻 信 息 灵鸡汤 、心 灵 驿 站 等 子 栏 目 ,重 点 倡 导 健 康 心 理 ,排 采访和编辑 )、文秘 部 (负 责 工 作 站 对 内 对 外 联 系 )等 解心理障碍和疾病 等 ,充 分 发 挥 了 知 识 的 引 导 作 用 。 三个部门 。 目前工作 站 有 20 名 学 生 。 其 中 ,技 术 部 下一步将着重通过心 理 BBS(电 子 公 告 牌 )或 通 讯 软 以中医学 (医药信 息 管 理 方 向 )学 生 和 在 计 算 机 方 面 件 在 线 的 交 流 ,与 有 心 理 压 力 或 障 碍 的 青 年 大 学 生 有专长的学生为主 体 ,全 面 参 与 到 网 站 的 建 设 、运 行 进行匿名 的 即 时 沟 通 。 以 减 少 他 们 的 心 理 压 力 ,放 和维护中 。 同 时 ,学 生 会 、各 系 部 学 生 分 会 、各 班 宣 下 讳 疾 忌 医 的 保 护 ,可 以 毫 不 隐 讳 自 己 的 想 法 和 观 传委员 、学 生 社 团 宣 传 干 事 作 为 网 站 信 息 员 向 网 站 点 ,讲出真 心 话 ,让 心 理 辅 导 者 迅 速 找 到 根 源 ,对 症 报送信息 。 下药 。 2. 3 辅导员队伍要把握好 、坚守住网络阵地 一是把学生 自 建 网 络 站 点 、网 上 BBS、微 博 、 qq 3. 3 推动繁荣校园文化和展示时代风貌相结合 《杏林 网 》建 立 了 供 青 年 大 学 生 发 布 信 息 的 论 群作为思想政治教 育 的 阵 地 。 二 是 发 挥 教 育 管 理 和 坛 ,使其成为师生信 息 交 流 和 反 馈 的 中 转 站 ,使 其 成 引导功能 ,主 动 引 导 和 规 范 大 学 生 的 网 络 使 用 和 网 为了荟萃思 想 ,进 行 讨 论 、学 习 的 园 地 ,使 其 成 为 反 络传达的内容 。 映和解 决 生 活 、学 习 、成 长 各 方 面 困 难 的 基 地 。 同 3 推进思想教育和服务功能相结合 时 ,网站注 意 及 时 更 新 信 息 ,紧 贴 学 生 生 活 ,立 足 校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要 生 存 发 展 必 须 要 有 自 己 的 园内部 ,加 大 宣 传 力 度 ,全 面 反 映 学 校 的 教 研 活 动 、 特色 。 以山西中医学院学生网站建设的特色为例 : 文 体 活 动 和 社 团 活 动 ,成 为 了 展 示 大 学 生 时 代 风 采 一是专题网站网 名 寓 意 深 刻 。 如 专 题 网 站 取 名 的窗口 、服务大学生 成 长 成 才 的 平 台 、提 升 大 学 生 综 “杏林 ”既贴 近 学 校 生 活 ,又 贴 近 专 业 特 点 ,而 且 “杏 合素质的 园 区 、引 领 大 学 生 舆 论 方 向 的 坐 标 。2009 林 ”还寓意通过网 站 把 树 苗 培 育 成 郁 郁 葱 葱 的 树 林 。 年 ,杏林网电子杂志 《杏 仁 》创 刊 ,杂 志 以 展 现 学 生 风 此名既含义深刻 ,又一目了然 ,便于记忆 。 采为主题 ,每期采用 校 园 生 活 专 题 的 形 式 ,用 更 加 新 二是贴近 学 生 ,合 理 设 置 栏 目 。 “杏 林 网 ”目 前 鲜活泼的形式开拓了同学们的网络视野 。 建有新闻资讯 、学校 政 策 、勤 工 俭 学 、心 理 中 心 、学 习 参考文献 交流 、校园文 学 、新 生 咨 询 、协 会 管 理 、学 生 论 坛 、杏 [ 1]刘基,王首道 .关于网络思想政 治 教 育 及 研 究 的 几 个 问 题 林家园 、中 医 药 百 科 、许 愿 墙 、电 子 杂 志 《杏 仁 》等 栏目 。 [ 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12): 15-18. (收稿日期 : 2013-03-22) 网络出版时间:2018-03-27 11:19:36 · 959 · 护理研究 2018 年 3 月第 32 卷第 6 期(总第 602 期)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272.R.20180327.1119.076.html 人,可由急诊科高年资医师和主管护师进行管理,充分 利用急诊科医疗 资 源,对 病 情 不 稳 定 病 人 立 即 与 心 内 科取得联系,可 减 少 不 必 要 的 医 疗 资 源 浪 费。对 病 情 控制良好病人,重视疾病的全程把握,强调责任制和全 程优质护 理,即 做 到 1 名 责 任 医 师 和 1 名 护 士 负 责 2 例或 3 例病人从 院 前、院 中 及 出 院 后 的 全 程 医 疗 和 护 理工作,能做到病情的无缝隙交接,更全面把握病人病 情变化及特殊要求,对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质量,提高病 人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8]。 本研究结果 显 示:观 察 组 的 急 诊 就 诊 时 间 显 著 缩 短,主要体现在病情极为危重和较稳定病人,可通过绿 色通道快速完 成 检 查、诊 断 来 缩 短 初 次 就 诊 过 程。 观 察组的急诊冠脉 造 影 和 支 架 置 入 时 间 显 著 缩 短,主 要 原因为与急诊 科 与 心 内 专 科 的 快 速 联 系,对 急 需 PCI 抢救病人快 速 准 备 造 影 室,预 备 支 架 耗 材,降 低 占 床 率,缩短急诊 造 影 和 支 架 置 入 时 间,是 提 高 抢 救 成 功 率、降低并发 症 发 生 率 的 关 键 环 节 [9]。 观 察 组 并 发 症 发生率降低,急诊留观室滞留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率 明显提高。因此,责 任 制、全 程 优 质、分 级 分 区 护 理 可 以显著缩短 STEMI病 人 急 诊 就 诊 时 间、降 低 滞 留 率、 提高护理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 高晓津,杨进刚,杨 跃 进,等 .中 国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心 血 管 危 险 因素分析[ J].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3): 206 210. [ 2] 于佩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行 急 诊 PCI术 的 全 程 护 理[ J].护 士 进 修杂志, 2012, 27( 15): 1378 1380. [ 3] 朱秀芬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抢 救 效 果 的 影 响 [ 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13 15. [ 4] 曾少媚,黎春常 .分 级 分 区 管 理 模 式 在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病 人 分 流 干 预中的应用[ J].护理研究, 2015, 29( 5B): 1753 1754. [ 5] 李春盛,李宁 .大型综合医 院 急 诊 科 运 用 ABC 模 式 的 实 践[ J].中 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8( 9): 559 611. [ 6] 彭娜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抢 救 效 果 的 影 响 [ J].心 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 6( 11): 4 6. [ 7] 梁晓雅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 治 疗 术 中 严 重 并 发 症 的 急 救 护 理 [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0): 1876 1878. [ 8] 程宝珍,张小红,牛 娟,等 .急 诊 全 程 优 化 护 理 在 抢 救 急 性 心 肌 梗 死患者中的应用[ 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5): 9 11. [ 9] 刘瑛 .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 急 诊 患 者 安 全 护 理 中 的 应 用 [ J].护 理 学杂志, 2013, 28( 11): 46 47. (收稿日期: 2017 03 31;修回日期: 2018 02 08) (本文编辑 崔晓芳) 小组式教学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 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樊建楠,田岳凤,焦 锐 Pr a c t i c a le xp l o r a t i ono fg r oupt e a ch i ngi nc l i n i c a lc ou r s et e a ch i ngr o f o rm , , ( FanJ i annan T i anYu e f e ngJ i aoRu iShanx iUn i ve r s i t fCh i ne s eMed i c i ne, Shanx i030619Ch i na) yo 摘要:[目的]探讨小组式教学在护理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方法]选取 2013 级本科护理两个班的学生并随机设为 试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模式,试验班将传统理论讲授模式与小组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课程结束后比较两个班学生的 学习成绩, 并调查试验班学生对小组式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过程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试 验班大部分学生对小组式教学模式评价较高。[结论]将小组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组式教学;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骨科;泌尿系统;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do i: 10. 3969/ i s sn. 1009 6493. 2018. 06. 037 j. 小组式教学 是 以 学 习 小 组 为 基 本 形 式,系 统 利 用 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 教学目标 的 教 学 活 动 形 式。 小 组 式 教 学 以 教 服 务 于 学,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充分唤 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认知发展 及决策技能有着 积 极 的 影 响,由 于 其 课 堂 改 革 效 果 显 著,被广泛应用 于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中。本 研 究 将 小 组 式 教学应用于 外 科 护 理 学 教 学 中,取 得 了 较 好 的 效 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基金项目 国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十 二 五 ”中 医 药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课 题,编号: GJYJL12003;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编号: J 2013081。 樊建楠,讲师,硕士研 究 生,单 位: 030619,山 西 中 医 药 大 学; , 田岳凤(通讯作者)、焦锐单位: 山西中医药大学。 030619 作者简介 樊建楠,田岳 凤,焦 锐 .小 组 式 教 学 在 护 理 学 专 业 临 床 课 程 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J].护理研究, 2018, 32( 6): 959 960. 引用信息 文章编号: 1009 6493( 2018) 06 0959 02 1. 1 研究对象 在我校 2013 级高中起点的本科护理 专业中随机抽取 两 个 班 并 随 机 设 为 试 验 班 和 对 照 班, 两个班级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均相同。 1. 2 方法 1. 2. 1 教学方法 选 取 《外 科 护 理 学》教 材 中 泌 尿 系 统病人护理和骨科病人护理两个专科护理系统作为授 课内容,共计 30 个 学 时。对 照 班 30 个 学 时 均 采 用 传 统理论讲授模式,试验班将传统理论讲授压缩到 10 个 学时,只讲授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其余 20 个 学时采 用 小 组 式 教 学 模 式,全 班 分 为 9 组,每 组 5 人, 分组 学 习 疾 病 的 临 床 表 现、护 理 评 估、护 理 措 施、健 康 教育,课堂上教师 组 织 各 组 汇 报 自 主 探 究 的 内 容 及 成 果,针 对 汇 报 内 容 全 班 共 同 进 行 质 疑、评 价 或 补 充,最 后由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对整节教学内容进行完整梳理 并归纳总结教学 重 点 与 难 点,通 过 小 组 学 习 真 正 实 现 “参与式”课堂。 1. 2. 2 效果评价 采 用 过 程 考 核 和 终 末 考 核 相 结 合 · 960 · 的方式综合评定 学 生 的 学 习 成 绩,并 采 用 不 记 名 问 卷 调查方式调查试验班学生对小组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2 结果 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过程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 <0. 01),终 末 考 核 成 绩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意义( P>0. 05),说 明 传 统 教 学 和 小 组 式 教 学 只 是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 于 学 生 的 终 末 考 核 都 能 达 到 同 样 效果。有 84. 44% 的试验班 学 生 对 小 组 式 教 学 方 式 持 赞成态度, 93. 33% 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 高学习主动性, 91. 11% 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加深对所学 知识的理解, 91. 11% 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82. 22% 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提高沟通表达 能力, 88. 89% 的 学 生 认 为 有 助 于 提 高 团 队 合 作 能 [1 ] 。说明小组 式 教 学 模 式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更 能 调 动 力 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讨论 3. 1 护理教育的人文知识应得到足够重视 外科护理 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涵盖的疾病种类多且 知识点繁琐,所以本研究首先选择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 采用小组式教学。但中医类院校的护理教育应突出中 医特色与人文特色,体现出差异化培养。中医以阴阳五 行为基础构建医学体系,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和人文品 格,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2],这也与现代 护理理论中的整体护理理念相一致,所以培养合格人才 的护理教育应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而我国 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仍偏重于生物学层面,以我校为例, 现行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中,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需完 成 2876 个学时的理论课教学,其中护理人文类课程共 有 252 个学时,仅占到 8. 8% 。而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直接影响到护理本科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欧美一些 国家的 护 理 教 育 体 系 中,护 理 人 文 类 课 程 比 重 可 达 到 [] 2 0%~30% 3 。 在 人 文 教 育 领 域,情 感 体 验 远 比 理 论 说教对人的影 响 大。如 在 护 理 心 理 学 教 学 中,使 用 小 组式情景演练模 式 让 学 生 增 强 对 疾 病 的 心 理 体 验,掌 握交 往 技 巧,与 病 人 进 行 有 效 交 流,了 解 不 同 疾 病、不 同年龄病人的心 理 特 征,有 助 于 为 病 人 制 定 合 理 的 护 理计划 [4]。在护理管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式教学模式学 习管理学原理,演绎医院管理实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深度和边缘学科 知 识 广 度,同 时 能 够 锻 炼 学 生 倾 听 及 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 3. 2 改革护理临 床 实 践 模 式 势 在 必 行 现 阶 段 高 等 护理教育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联系并不紧 密,两者的关联 度 不 高。往 往 是 学 校 的 课 堂 教 育 只 讲 授理论,学 生 的 临 床 技 术 和 临 床 思 维 并 没 真 正 建 立。 目前小组 式 教 学 在 护 理 教 育 中 也 只 在 理 论 课 上 小 范 围、小课时中有所应用,并没有突破式进展。而我校在 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中探索性采用小组式 教学模式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校 2011 级中医实验班 学生分为 5 组,每 组 8 人,从 2013 年 9 月 开 始 进 入 临 CHINESE NURS ING RESEARCH Ma r ch, 2018Vo l. 32No. 6 床,上午在临床,下午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小组进行理论 授课,教学内容实行“轮排制”,学期结束时按教学计划 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此种教学方式成效显著,学生始终 处于主动思考的 状 态,强 化 了 中 医 临 床 思 维 和 中 医 临 床实践能力,对学 生 学 习 能 力 的 提 升 和 习 惯 的 养 成 起 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下一步在护理教育改革中可以 借鉴此模式,突破传统“ 3+1”模式,即 3 年在校理论学 习, 1 年 临 床 实 习;尝 试 “ 2+2”模 式,前 两 年 的 理 论 教 学完成医学基础 课 程 及 护 理 基 础 课 程 的 学 习,后 两 年 开展临床课程学 习 与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小 组 式 教 学,半 天 临床实践,半天课堂小组授课,立足于在临床实践环境 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 3. 3 教学模式应 与 培 养 学 生 能 力 密 切 结 合 我 国 的 教育体制决定了 现 阶 段 的 学 生 更 习 惯 于 按 照 大 纲、教 材规定的顺序接 受 教 育,小 组 式 教 学 模 式 教 学 的 灵 活 性和实践的变化 性 打 破 了 传 统 格 局,使 一 部 分 学 生 难 以适应,所以 会 出 现 虽 然 93. 33% 的 学 生 认 为 小 组 式 教学模式有助 于 提 高 学 习 主 动 性,但 只 有 84. 44% 的 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式的情况。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是课堂教学改革,课 堂 教 学 改 革 不 是 对 传 统 课 堂 的 修 修补补,而应该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真正主动参 与到课堂中,但没 有 任 何 一 种 教 学 方 式 能 够 适 用 于 所 有课程,也没有任 何 一 种 教 学 方 式 能 适 用 于 某 本 教 材 的全部章 节。 在 外 科 护 理 学 的 小 组 式 教 学 实 践 过 程 中,本研究选取泌 尿 系 统 病 人 护 理 和 骨 科 病 人 护 理 两 个专科护理系统作为授课内容,整体效果良好,但泌尿 外科的小组式教学效果优于骨科内容的效果。以骨盆 骨折为 例,骨 盆 骨 折 中 的 LC(暴 力 来 自 侧 方 )骨 折、 APC(暴力来自前 方)骨 折、 VS(暴 力 来 自 垂 直 方 向 的 剪力)骨折、 CM(暴力 来 自 混 合 方 向)骨 折 因 其 专 科 性 太强学生难以完 全 掌 握,仍 需 要 教 师 以 课 堂 教 学 方 式 进行系统讲解。归 根 结 底,教 学 方 式 只 能 服 务 于 教 学 内容,故而教师要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和 自 身 文 化 背 景 认 真 学习教学方式,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应 合 理 运 用 教 学 方 式 将 教学内容最优化。 4 小结 护理教育的 发 展 是 迅 速 的,但 护 理 教 育 的 改 革 才 刚刚起步,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并 使学生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如 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精英的护理人才,仍然是护理教 育者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 1] 樊建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外 科 护 理 学》教 学 中 的 应 用 [ J].全 科护理, 2017, 15( 20): 2545 2546. [ 2] 田岳凤,张俊龙,李 玮,等 .高 等 中 医 教 育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与 内 涵 建 设的探索[ J].中医杂志, 2013, 54( 20): 1798 1800. [ 3] 李亚洁 .介绍美国护理教 育 和 科 研 工 作 [ J].中 华 护 理 杂 志, 1997, 32( 2): 120 122. [ 4] 穆荣红,李琼,李娜娜 .高等护 理 教 育 中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改 革 的 思 考 [ 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11( 2): 149 151. [ 5] 田岳凤,王军,张俊 龙,等 .中 医 学 专 业 临 床 课 程 小 组 式 教 学 模 式 的探索与思考[ J].中医教育, 2015, 34( 4): 60 62. (收稿日期: 2018 01 25;修回日期: 2018 03 02) (本文编辑 崔晓芳) 附件 4 项目组成员的相关著作 1.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各家针灸学说》主编 (田岳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年 7 月。 2.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推拿学》,副主 编(田岳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9 月。 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科研思路与方法》 , 编委(田岳凤)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年 9 月。 4.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 , 副主编(王旭)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 8 月。 5.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规 划》 ,编委(王旭)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 7 月。 6.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ACESS 中医药数据 库教程》 ,编委(李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 3 月。 7.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概论》,编委 (崔轶凡)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9 月。 8.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预防医学》 ,编委(王 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9 月。 9.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循证医学》 ,编委(王 军)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 8 月 10.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健康教育》,编 委(焦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 7 月。 11.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大纲,主编(王旭) 12. 山西中医学院大学生素质成长手册,主编(王旭) 13. 山西中医学院大学生活小秘书,主编(王旭),山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2016 年 5 月 14.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文集《精与诚》 ,主编(王 旭)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年 8 月 附件 5 成果推广目录 1. 湖南中医药大学证明 2. 江西中医药大学证明 3. 贵阳中医学院证明 4. 陕西中医药大学证明 5. 上海中医药大学证明 6.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证明 7. 河南中医药大学证明 8. 河北中医学院证明 9. 中国中医药报媒体报道 2011.01.21 10. 中国中医药报媒体报道,2010.12.22 ! 0121 年 30 月 00 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王 韬 !"#$% $&'( )* +,%-#+#)$%. !"#$&(& /&-#!#$& 版面制作!张元芬 东 子 !"#!$#!% ! %% %纪念国医大师方和谦逝世一周年 本报记者 周 多 危 重 病 人 "只 用 西 药 难 以 控 制 病 情 " 服 用 方 老 开 的 中 药 后 "往 往转危为安 # 一位患有肺癌的普通患者 心 怀 感 激 地 说 "自 己 下 岗 最 困 难 的 时 候 "方 老 向 他 伸 出 了 关 爱 之 手 #不 仅 免 费 为 他 诊 病 %开 药 "还 经 常 温 和 地 开 导 他 "鼓 励 他 增 强 信 心 "战 胜 疾 病 #吃 着 方 老 开 的 一剂只有几块钱的 药 汤% 他 的 病 国医大师方和谦 王韬 摄 情很快就得到了缓解与控制 # 方老不仅精于中医经典和各家学 !行 医 智 圆 行 方 "治 学 尊 古 不 泥 "为 人 德 取 延 和 #$ 是 国 医 大 师 方 和 谦 一 生 的 说" 而且对西医学亦能为我所用# 他认 写照 # 在 方 老 逝 世 一 周 年 之 际 " 他 的 半 身 为 "中 西 医 学 术 都 需 要 古 为 今 用 "精 益 求 雕塑铜像也在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落 精 "继 续 进 步 #作 为 现 代 中 医 "应 利 用 现 成 #人 们 在 缅 怀 %追 忆 方 老 的 同 时 "更 多 代科学工具取长补短" 应提倡中西医并 的是 感 动 和 激 励 # 他 如 同 一 面 旗 帜 " 一 座 举 " 使之殊途同归 # 丰碑 " 一 个 时 代 的 精 神 象 征 " 值 得 后 人 永 !要 学 会 借 助 现 代 医 学 知 识 促 进 中 远学习 # 医 学 的 发 展 #$ 方 老 的 话 " 是 外 孙 刘 新 桥 缅怀方老" 就是要学习他的行医之 终 生 铭 记 的 格 言 #刘 新 桥 随 诊 时 "常 见 外 道 %治 学 之 道 %为 人 之 道 "把 他 宝 贵 的 学 公使用现代医学标准进行诊断与评判" 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永远传承下去" 将他 也常使用一些疗效比中药好的西 药 #他 殚精竭虑奉献了毕生心力的中医药事业 常 说 '! 医 学 的 目 的 就 是 简 % 便 % 廉 % 捷 地 传 承 下 去 "发 扬 光 大 "造 福 于 人 民 健 康 " 治 好 病 人 "哪 个 药 效 果 好 就 用 哪 个 药 "心 中不要固执于中西医界限的划分 #$ 以告慰他的在天英灵 # 智圆行方 汇通中西医 方 老 在 #$ 载 的 行 医 生 涯 中 " 以 治 疗 内科 疑 难 杂 症 疗 效 卓 著 而 享 誉 京 城 #他 重 视 ! 天 人 相 应 $" 提 出 ! 燮 调 阴 阳 " 以 平 为期 $ 的 生 理 观 & 重 视 扶 正 " 善 用 补 法 " 提 出 ! 正气 为 本 " 扶 正 以 祛 邪 $ 的 治 疗 观 & 学 宗仲景 " 善 用 和 法 " 提 出 ! 和 为 扶 正 " 解 为 散邪 $ 的 学 术 观 点 & 创 制 了 ! 和 肝 汤 $%! 滋 补汤 $ 等著名方剂 # 方 老 遣 方 用 药 "看 似 平 淡 无 奇 "用 量 少 " 然药 力 专 " 配 伍 得 当 " 辨 证 精 准 # 为 达 到最佳治疗效果" 他总是仔细斟酌一方 一 药 "一 克 一 钱 "绝 不 因 其 繁 而 简 之 #很 尊古不泥 温故而知新 方 老 终 其 一 生 "授 业 解 惑 "桃 李 遍 布 海 内 外 # 从 &' 世 纪 (' 年 代 " 方 老 作 为 国 家 级名老中医继承人导师" 先后培养了四 批 共 )' 名 弟 子 # 他 从 事 中 医 四 部 经 典 与 内 科 教 学 工 作 *' 余 年 " 积 累 了 大 量 关 于 ( 内 经 )%( 伤 寒 论 )%( 金 匮 要 略 ) 以 及 内 科 病证的讲稿# 这些讲稿是方老最为珍贵 的遗产 " 是他一生教学的心血与精华 # 据 国 医 大 师 路 志 正 回 忆 " 在 &' 世 纪 年 +' 代 初 " 他 与 方 老 利 用 晚 上 业 余 时 间 组织中医同道复习中医经典" 以温故知 新 # 方 老 精 通 ( 伤 寒 )" 但 从 不 自 诩 为 ! 经 颖 方 派 $" 主 张 ! 经 方 $%! 时 方 $ 不 可 偏 颇 " 要 融会贯通 " 随证治之 " 始能获效 # 在北京鼓楼中医医院名医馆馆长陈文 伯的心中 "方老不仅仅是学兄 "而且是最尊 敬的老师 #方老提倡学习经典必须读原著 " 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 #因此 "方老精通典 籍 "旁及诸家 "崇尚脾胃学说 "世称 !温补学 派 $之一师 #方老在继承 !补土派 $的基础上 提出 ! 虚人病表建其中 $" 重视 ! 保胃气 $ 诸 法则 #同时强调 !凡养生者 %治病者 "无不以 脾胃为根本 " 治疗诸脏虚损 " 注重温补 % 培 中 %升清阳 $三法 # !要在理解中求变化 " 在变化中求发 展 #$!读书要活 "不可死于句下 #要读活书 % 活读书 #$ 方老的徒弟权红说 " 他治学严 谨 " 诲人不倦 " 所有学生都为他高屋建瓴 % 举重若轻 %润物无声的大师风范所折服 # !文 革 $后 "恢 复 正 常 工 作 "他 讲 课 深 入 浅 出 "引 人 入 胜 "结 合 临 床 "举 一 反 三 " 使深奥的理论通过范例教学而简明晓 畅 " 让 学 生 有 顿 开 茅 塞 之 感 # 事 隔 ,' 年 " +* 岁 的 方 老 再 一 次 讲 授 ( 伤 寒 论 ) 全 文 " 那原汁原味的中医学术论述" 使我们终 身 受 益 #方 老 也 因 此 成 为 北 京 中 医 药 !薪 火 传 承 ,-, 工 程 $ 名 医 大 讲 堂 授 课 第 一 人 #他 活 到 老 %学 到 老 %奉 献 到 老 的 治 学 之 道 以 及 提 携 青 年 才 俊 %启 发 后 学 %甘 为 人梯的精神" 体现了一代名老中医的师 长风范 # 德取延和 精神传后人 方老经常教导后人" 要熟记孙思邈 的 ( 大 医 精 诚 )# 其 实 " 这 早 已 成 为 他 行 医 做 人 的 准 则 #他 谦 和 为 人 %精 诚 为 医 的 风 范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着 无 数 后 辈 "更 蕴 藏 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 他的学生范春琦说" 方老的大爱表 现在几十年如一日关心病人上# 他治病 不分尊卑" 上至政府官员" 下至平民百 姓 "远 为 异 国 贵 客 "近 到 街 坊 邻 居 "他 无 不 一 视 同 仁 #方 老 出 门 诊 时 "常 常 不 到$ 点就到诊室" 为的是让早晨挂号等候的 患者早点回家休息# 遇到外地患者或病 重 患 者 请 求 加 号 "他 总 是 尽 量 满 足 "从 不 轻 易 改 动 出 诊 时 间 #他 大 都 使 用 草 药 "很 少 用 虫 药 "药 费 非 常 便 宜 #很 多 患 者 将 信 将疑地带着药回家" 又满心欢喜地前来 复 诊 #为 减 轻 患 者 经 济 负 担 "他 主 动 将 特 需门诊的 &'' 元挂号费降至 )'' 元 # 路志正与方和谦是同行好友" 他们 之 间 的 深 厚 友 谊 整 整 延 续 了 #' 载 # 多 年 来" 他俩经常讨论北京市中医药事业发 展的有关事宜" 尤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 中医治疗急症的传统特色" 并为其坚持 不 懈 "努 力 拼 搏 "亲 密 合 作 #为 了 提 高 中 医学术和临床疗效" 两人经常一起讨论 疑 难 病 例 交 流 经 验 "取 长 补 短 "拓 宽 了 中 医治疗疑难急危重症的辨证思路# 他还 与谢海洲% 巫君玉等朋友一起为北京中 医 学 术 发 展 %组 织 建 设 %人 才 培 养 等 方 面 做出了重要贡献 # ! 方老心地善 良 纯 朴 " 待 人 温 和 谦 逊 " 为 人 处 世 的 风 范 一 如 他 的 名 字 #$ 首 都 医 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陈彤云记 得 "有 一 次 "一 向 待 人 和 善 的 方 老 拿 着 一 张 !捧 杀 $中 医 言 论 的 报 纸 "却 难 以 抑 制 愤 怒 的 情 绪 #他 一 怒 为 中 医 的 举 动 "可 见 他对中医的热爱 % 对中医药事业的忠诚 # 接过方老的接力棒继续前进" 是中 医药后学们的共识# 朝阳医院院长封国 生 说 "! 方 和 谦 名 老 中 医 工 作 室 $ 整 理 和 总 结 了 方 老 的 学 术 思 想 %临 床 经 验 "以 拍 摄 电 视 片 %制 作 纪 念 画 册 %塑 造 铜 像 等 形 式 "挖 掘 和 展 示 了 方 老 的 成 长 之 路 %治 学 精神和医德医风" 目的是让大家铭记他 为 中 医 药 事 业 所 做 出 的 卓 越 贡 献 "学 习 % 继承和弘扬他的崇高精神" 为促进中西 医结合而不懈努力 # 斯人已逝 " 风范长存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 +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侧记 ++ ! 田岳凤 郭继林 山西中医学院 )& 月 )0 日 " 山 西 中 医 学 院 召 开 了 专 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第一阶段项目中期总 结暨第二批项目启动大会" 总结了自 &''( 年 )) 月 酝 酿 启 动 以 来 " 在 专 业 改 革 与建设工作中完成的大量工作 # 多年以来" 山西中医学院吸取三晋 文 化 的 精 髓 "凭 借 着 一 支 精 诚 合 作 %团 结 奋 进 的 教 师 干 部 队 伍 " 凭 借 着 !艰 且 益 坚 "持 重 笃 行 $的 特 有 品 质 和 风 格 "始 终 致力于中医药本科教育实践" 立志在中 医药高等教育框架内进行全方位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走出了一条中医药高等 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 明确中医药高等教育新方向 以本科教学为中心" 这是山西中医 学院贯彻始终的战略思想" 也是指导学 院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一条红线 # 像山西中医学院这样一所地方行业 院 校 "奢 望 学 校 的 教 学 %科 研 建 设 全 面 开 花 并 不 现 实 "因 此 必 须 准 确 定 位 %突 出 重 点% 形成特色" 有所不为才可能有所作 为 #始 终 坚 定 不 移 地 抓 本 科 教 学 "已 成 为 山西中医人不变的情怀与永远的追求 # 中 医 药 高 等 教 育 在 *' 年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培 养 了 大 批 的 中 医 药 人 才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中 医 事 业 的 发 展 #然 而 "单 一 的 培 养 模式使得传统师承教育缺失" 中医药的 特色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导致专业 思想不牢% 中医思维缺乏% 基础知识薄 弱 %实 践 能 力 偏 低 等 缺 陷 "都 是 新 形 势 下 中 医 人 所 面 临 的 严 峻 问 题 #此 种 困 境 "与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的 培 养 模 式 %课 程 设 置 及 其 教 学 内 容 %教 学方式等有着必然联系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与 规 划 发 展 纲 要 *&')'1&'&' 年 +) 和 (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 干意见) 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带 来 了 更 为 广 阔 的 前 景 #国 家 的 政 策 %人 民的愿望% 社会的需求使得学校深刻地 认识到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学校领导审时度势" 决心要在中医药本 科教育教学工作中走出一条新路# 这既 有形势所迫的一面" 更有他们以科学发 展观为统领" 谋发展% 思进取的主动一 面# 为此 " 学校在 &''( 年 )) 月 ,' 日召开了 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 专题部署专 业改革与建设工作" 会议提出了专业改 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工作 方略 # 从学校党政领 导 到 各 系 部 主 任 "从 知 名 教 授 到 普 通 教 师 "大 家 形 成 了 !按 中 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 的共识" 坚定了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的 信心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 共识已经达成" 但需要进一步解放 思想才能转化为行动中的巨大 动 力 #思 想 有 多 远 "行 动 就 有 多 远 #在 专 业 改 革 与 建设的道路上" 必须冲破一切思想症结 和体制障碍" 在改革发展的大路上奋力 前行 # 首先"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改 革工作的前提和落脚点" 没有明确的人 才培养目标" 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就会 失去正确的方向 " 甚至陷入盲目的状态 # 而中医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 学范式" 中医教育必须遵循这种范式和 规律& 而当前学院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 恰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 挥 #因 此 "专 业 改 革 与 建 设 的 终 极 目 标 就 是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 教育 "培 养 理 论 水 平 高 "实 践 能 力 强 "发 展后劲大 " 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 # 其次" 专业改革的中心就是培养原 则 问 题 "要 按 照 !读 经 典 %拜 名 师 %早 临 床%多 感 悟 $的 中 医 药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构 建!一 体 两 翼 $的 培 养 原 则 "即 中 医 基 本 理论和实践能力是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一翼 " 现代科学知识是一翼 # 专业改革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 作 "需 要 付 出 艰 辛 的 努 力 "更 需 要 统 一 协 调 % 整 体 推 进 # 从 &''( 年 )) 月 启 动 该 项 工 作以 来 "学 院 多 次 召 开 工 作 会 %汇 报 会 % 启动会% 论证会等对专业改革与建设工 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 各项目组根据要 求 进 行 了 扎 实 细 致 的 工 作 "申 报 投 标 %专 家 评 议 %修 正 立 项 %项 目 启 动 %前 期 调 研 % 专题研讨" 按照下发任务书的进度一项 项完成# 各项目组深刻认识到专业改革 与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紧 迫 性 和 必 要 性 "学 校 内 外 形 成 !人 人 关 心 改 革 " 人 人 思 考 改 革 $ 的良好氛围 # 抓住 ( 四个步骤 ) 落实改革目标 围 绕 教 改 目 标 " 抓 住 ! 四 个 步 骤 $" 层 层 递 进 "步 步 落 实 "是 学 校 对 全 面 推 进 专 业改革与建设提出的总要求# 专业改革 与建设实现的预期目标就是要构建一套 模 块 化 的 知 识 体 系 "一 套 科 学 化 的 教 材 " 一套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 最终形 成 一 个 独 具 特 色 的 %教 育 理 念 新 %操 作 能 力强% 实践效果佳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培 养模式 " 实现传统中医药教育的回归 # 深化专业改革与建设" 关键就是正 确把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总要求" 严格 执 行 ! 四 步 递 进 法 $" 紧 密 结 合 学 校 具 体 实际来落实推进 #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第一步 # 构建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是第二步# 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专业改革与建 设工作的核心" 模块化知识体系由知识 模块% 知识门类% 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组 成"打 破 课 程 壁 垒 "整 合 课 程 内 容 "设 计 新 颖 %布 局 合 理 %整 体 优 化 "是 一 个 开 放 % 动 态 %综 合 的 知 识 平 台 #模 块 化 知 识 体 系 要 解 决 !教 什 么 $的 基 本 问 题 "没 有 科 学 的课程内容体系 " 改革就会流于形式 # 确立教学方法是第三步# 教学方法 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手段和途径" 是把教 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桥梁"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它能解决 !怎 么 教 $的 基 本 问 题 "没 有 恰 当 灵 活 的 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改 革终将落空 # 改革的最后一步是综合集成# 综合 集成是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最终步 骤 "用 综 合 集 成 的 思 想 "谋 划 和 推 进 专 业 改革与建设工作" 就要把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连接整个系统的关键要素" 着眼全 局 "统 筹 协 调 "把 各 个 子 项 目 !无 缝 隙 连 接 $整 合 为 一 个 有 机 的 整 体 "使 系 统 中 的 每 一 个 环 节 高 度 协 调 "平 衡 发 展 "从 而 最 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 # 总之" 专业改革与建设涉及到学院 整 体 建 设 的 方 方 面 面 "范 围 之 广 "力 度 之 大" 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国中医 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 远 意 义 "这 注定成为山西中医学院发展历史上浓墨 重彩的一笔 # !"#$%&'() 治疗颈腰椎病面向全国招生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第 四 批 临 床 适 宜 技 术 推 广 项 目 " 钩 活 术 中 医 特 异 针 疗 法 "&''+ 年 ( 月 成 立 !全 国 钩 活 术 治 疗 退 变 性 脊 柱 关 节 病 临 床 教 育 基地$"&''( 年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继教学 分 项 目"&''( 年 * 月通过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 级 专 家技术鉴定#&''( 年 # 月钩活术成为国家中 医 药 管理局第四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年 * 月 )) 日成立国家级钩活术专业委员会# 钩 活 术 ,, ,独 创 术 式 "直 达 病 所 "针 眼 大 小 的 皮 损 "不 缝 合 "不 换 药 "痛 苦 小 " 无 不 良 反 应" 已有 )0 年的临床历史"$ 年的培训经验#!钩 活 术 $用 于 治 疗 颈 椎 病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骨 质 增 生 症 %椎 管 狭 窄 症 %手 术 失 败 综 合 征 %带 状 疱 疹后遗神经痛等# 学员应具备条件' 学员必须具备国 家 法 定 行医资格 *包括乡医+" 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内 % 外 %骨 科 %针 灸 科 %疼 痛 科 医 师 #开 班 时 间 '&')) 年 ,!)& 月 "每 月 )# 号 全 天 报 道 ")$ 号 开 课 "食 宿 自 理 "统 一 安 排 "学 费 &)'' 元 "学 期 $ 天 #参 加 学 习 者 需 携 带 身 份 证 %相 应 资 格 证 *注 册 证 +的 复 印件及本人近期免冠小二寸照片 , 张*不收区 保 范 围 学 员 +# 全 国 加 盟 连 锁 * 区 保 + 正 在 进 行 时 -- 钩 ! 针 发 明 人 "钩 活 术 创 始 人 #全 国 适 宜 技 术 师 资 培 训 老 师 #钩 活 术 专 业 委 员 会 主 任 委 员 魏 玉 锁 院 长 亲 自 答 疑 "独 自 办 班 "没 有 授 权 任 何 的 代 办 代 培 机 构 "全 国 独 家 "谨 防 假 冒 $ 报到地点! 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总部' 石家庄市新华区清真寺街南段路西&福源街 30号' 免费电话! 511673017061 咨询电话!&1833'494:5344 3;0814;:366 &1'3838330159: &短信' 乘车路线!石家庄火车站乘出租车 31元以内即到钩活术总部 网 址!<<<=>?@A@?BA@=CD<<<=EFGF.30H=C?I <<<=JFG301=C?I <<<=>@CK301=C?I " !"#$%&' ! 中医是当今炙手可热的一 个 话题 ! 却有两个相反的处境 " 一个 是学术界激战已久的 # 中医存废 之争 $% 另一个是近年来迅疾掀起 的对中医养生的膜拜 & 这两个处 境都不应是中医的 立 身 之 地 !中 医 也 不 该 是 ' 非 主 流 (! 更 不 是 某 些利欲熏心者的挡箭牌 & 中医之 所以有今天的尴尬境遇 ! 是因为 它作为传统文化被现代社会欣然 接 受 !而 在 )科 学 (的 领 域 里 却 被 人质疑着 & 作为 +' 后 *(' 后 的 中 医 学子 ! 也在感受着这种矛盾 & 我们这些踏入中医院校的 年 轻人 ! 刚入校门时并未思考太多 ! 选择中医院校只是把中医看成三 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 ! 真正抱 着振兴中医信念投身其中的少之 李 又 少 &然 而 !当 踏 入 杏 林 之 后 !在 社会大环境对中医问题的拷问氛 哲 围下 ! 我们开始不由自主地审视 和 思 考 #中 医 (了 %当 我 们 被 折 服 时 !便 决 定 投 身 其 中 &事 实 上 !中 医的魅力折服了一批又一批人 & 当媒体上 ! 打假斗士们为 探 讨中医科学与否而口水飞溅时! 我只觉得是浪费时间 & 也许这只 是现代传媒开辟出的一条新的收 视之道 & 银屏上那些人攻讦老中 医 时 的 #小 人 得 志 (之 像 !唯 有 让 我生出沉重的悲哀 & 在这些争论 中 ! 最平静的那个人永远是被攻 击的老中医 & 他们平静是因为他 们知道 " 中医的理不是不明 ! 只是 那些认为不明的人选择了认定它 不明 ! 他们无需为这种固执和愚 蠢浪费时间 & 窗户就在那里 ! 那些 人自己选择了放弃推开的权利! 而且紧紧锁住也拒绝别人的效劳 ! 那就注定要失去享 受推窗而现的一片鸟语花香 ! 而把自己困死在一堵绝 路之墙的面前 & 流言和攻讦虽然面目狰狞 ! 却只是远不足以谋杀 中医的纸老虎! 真正令人忧惧的是产生流言的源 头+ ++ 以 ) 科 学 $ 主 义 遮 蔽 一 切 的 现 代 价 值 观 ! 这 个 真 正扼住中医脖子的可怕杀手 & 任何事物都要经受社会价值观的考验 ! 然而历史 行进到今天 !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古代社会的价值观 已经相去甚远了 ! 古老的中医在今天社会价值观的评 判中已经成为 ) 非主流 $ 的弱者身份 & 然而 ! 事实上社会 价值观是可变的 ! 即 在 这 个 价 值 观 下 会 发 生 . 存 / 亡 ! 在 那 个 社 会 价 值 观 下 却 会 发 生/存.亡 &如 此 !倘 若 实 践证明 . 和 / 对当今 社 会 都 有 益 ! 又 为 何 不 能 并 存 呢 , 而且 ! 判断医学的标准永远是能否治病救人 ! 如若一味 舍本逐末 ! 未免有失偏颇 & 理易明 ! 但在当代社会价值观下 ! 事情就不那么简 单 了 ! 中 医 发 展 之 途 可 谓 坎 坷 & 作 为 #+' ( 后 *#(' ( 后 的 中医学子 ! 面对无聊无知的口水战我们没有兴趣 ! 真正 令我们担忧的是 "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造就的 * 现代模式 的中医教育和中医从业环境下 ! 我们能否学好中医 ! 能 否将它继承下去甚至发扬光大 , 面对人民群众 # 下一代 中医在哪里 ( 的疾呼 ! 我们深深地叩问自己 & 历 史 给 #+' ( 后 *#(' ( 后 的 这 代 人 铺 就 了 一 条 艰 难 的中医之路 ! 但是无论这条道路将被推推搡搡地挤向 哪里 ! 在飘满药香的中医校园里 ! 我们一颗颗年轻火热 的心都已经投身如火如荼的中医事业 & & 作 者 为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基 础 医 学 院 14 骨 伤 班 本 科生 ' !八 "后 学 子 的 中 医 之 途 中小学应增加 中医药文化课程 ! 吴 剑 四川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中医药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 & 中医药源远流长 ! 博大 精 深 ! 是 中 华 文 明 的 重 要 标 志 之一 ! 是华夏子孙得以薪火相传 的 重 要 保 证 ! 为 人 类 文 明 和健康促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最 近 ! 针 灸 申 请 人 类 非 物 质文化遗产成功 ! 既是国际 社 会 对 中 医 药 文 化 的 高 度 肯 定 !也 有 对 中 医 药 文 化 生 存 *发 展 *继 承 和 创 新 不 足 的 担 忧& 曾经 ! 取消中医药的声 音 不 绝 于 耳 ! 西 医 以 其 强 大 实 力攻城略地 ! 而中医临床特色疗 法 逐 渐 消 失 ! 道 地 中 药 材 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 中医药的教 学 科 研 难 有 突 破 ! 民 众 对 中 医 药 普 遍 存 在 疑 问 &在 年 轻 人 -特 别 是 中 小 学 生 .中 对 中医药无知 * 茫然 ! 认为中医药来得 慢 * 吃 着 苦 * 没 有 用 的 人很多 /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 ! 不 仅 面 临 中 医 药 工 作 者 的断层 ! 也面临使用者的文化隔膜 & 现 在 !国 家 高 度 重 视 中 医 药 事 业 !出 台 了 许 多 扶 持 * 发 展 中 医 药 事 业 的 政 策 !包 括 资 金 支 持 *政 策 倾 斜 *人 才 培养 * 机构建设 * 教学科研等 ! 但是 ! 如 果 没 有 了 中 医 药 的 消费者 ! 中医药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 可口可乐 * 麦当劳 的 发 展 经 验 也 告 诉 我 们 ! 要 发 展 某事物需要从娃娃抓起 & 在 中 小 学 课 程 中 ! 应 增 加 中 医 药知识的内容 ! 在社会实践 课 程 中 ! 也 要 增 加 中 医 药 体 验! 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真正中医药知识的教育和熏陶& 同时 ! 中医药专家要进学校 讲 课 ! 中 医 院 要 对 社 会 实 践 的孩子们开放体验 ! 让浓浓 的 中 医 药 文 化 温 暖 我 们 每 个 国人的心 & ! 0123 年 3 月 03 日 星期五 !"#$%&' !" !"#$% $&'( )* +,%-#+#)$%. !"#$&(& /&-#!#$& 责任编辑!高新军 版面制作!张元芬 李永芳 编者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向温家宝总理提出这个问题 &! 钱之问 " 成为 中国教育界公认的难题 & 中医药的特殊成才规律 # 决定了中医药教育成为难题中的难题 & 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还存在不足 # 现 状值得反思 #如何在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杰出人才 #是中医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关键词 &山西中医学院的探索和经验也许能为业界提供一条较好的思路' '' 四步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前 !) 遵 循 中 医 药 人 才 成 长 规 律 办 中 医 教 育 # 的 理 念 在 我 校 已 深 入 人 心 !) 培 养 什 么 人 ! 怎 样 培 养 人 !怎 么 教 %教 得 好 !怎 么 学 %学 得 好 # 已成为广大师生共同思考的核心问题 *) 专业 怎 么 办 !教 学 应 该 怎 么 改 #已 成 为 校 领 导 %系 部主任亟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 全院上下分析 教改 % 讨论教改 % 研究教改的意识已在潜移默 化中形成 $ 在开展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过程 中 !教 师 参 与 人 数 之 多 !投 入 精 力 之 大 !探 讨 范围之广 ! 表现出的热情之高是办院历史上 前 所 未 有 的 $我 们 高 兴 地 看 到 !通 过 大 讨 论 ! 广大教师认清了形势 ! 坚定了信心 ! 形成了积 极解放思想 ! 主动投身改革 ! 潜心研究教学的 良好氛围 $ !! ! 一个中心 " 即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 育 # 培养理论水平高 $ 实践能力强 $ 发展后劲大 $ 中医特色鲜明 的高层次人才 ! ! 四个步骤 " 即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科学构建模块化 知识体系 $合理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 张俊龙 山西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常务副院长 有关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 有老中医称中医教育培养 " 中医掘墓人 #$ 国 医大师 %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教授更 是 痛 心 地 称 &" 我 们 是 一 代 ' 完 人 (! 完 蛋 的 完 $# 当前 !) 办什么样的高等中医药教育 ! 培 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 # 已成为各中医药院 校迫切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 #$%&'()"*+, 以院校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 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 缺乏学术争 鸣 $ 中 医理论没有突破 $ 中医药传统 特 色 优 势 衰减等弊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以 !"#$ 年 北 京 % 上 海 % 广 州和成都成立的四所中医学院为标志 ! 掀开 了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的一页 $#% 多年来 ! 全国 各地陆续开办中医药高等教育 ! 积极探索实 践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 实践证明 !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我 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为培养中医药人才 % 促进中医药事业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作 为中医药人才培养 % 中医药科学研究 % 中医 药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基地 ! 中医药院校一 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开展规模化教育! 改变了以往 ) 小而散 # 的传统师承教育 ! 培 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量中医药人 才 ! 另一方面建立了以中医药为主体适应现 代医疗体系 ! 具备完整的高等教育层次的教 育体系! 培养多层次% 现代化的中医药人 才$ 由于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 ! 中医药院校 教 育 也 逐 渐 暴 露 出 一 些 不 足 和 缺 点 $!"&' 年 在湖南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 教育工作会议 ! 研究了在调整中加强高等中 医教育的问题 ! 特别强调了中医单位保持和 发扬中医特色的问题 !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 中医教育工作产生了导向性的影响 $ 但在现阶段 !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 尽管实 现了中医人才培养规模化 % 标准化 ! 但以院校 教育为主的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着人才培养模 式 单 一 %缺 乏 学 术 争 鸣 %中 医 理 论 没 有 突 破 % 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衰减等弊端 $ 与接受传 统中医教育相比较 ! 有关中医药高等教育的 质量问题已引起业内高度关注 ! 中医药理论 尤其是经典理论的精髓学习掌握较差 ! 理解 浅 了 !精 华 丢 了 *辨 证 论 治 能 力 差 !用 西 医 思 维 代 替 中 医 诊 疗 !整 体 观 缺 乏 !味 道 变 了 *临 床 实 践 能 力 差 !没 有 感 悟 能 力 !缺 乏 底 蕴 !没 有厚度 $ 有关这些 ! 卫生部副部长 % 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王国强在 (%%) 年于成都召开的中医药院 校校长会议上深刻阐述了 ) 中医药理论教育 与中医临床实践脱节 # 攸关中医药高等教育 发展这一关键问题 ! 抓住了中医药院校教育 教学改革的重点 ! 并指出 ) 中医教育是发展的 基 础 $教 育 搞 不 好 !不 仅 会 毁 了 中 医 !也 毁 了 学生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年 -. 和 + 国 务 院 关 于 扶 持 和 促 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指出 !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 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 ! 强 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 养 $ 这是当前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 和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 -.%&'/01234 围 绕 ! 一 个 中 心 "# 统 筹 把 握 ! 四 个 步 骤 "# 解 决 ! 培 养 什 么 人 "$! 教 什 么 "$! 怎 么教 " 以及 ! 怎么学 " 的问题 (%%" 年 !! 月 ! 山西中医学院启动了专业 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 ! 紧紧围绕 ) 一个中心 #! 统 筹 把 握 ) 四 个 步 骤 #! 稳 步 推 进 ! 步 步 落 实 ! 已取得了显著的基础性阶段性成果 $ ) 一个中心 # 即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 中医药高等教育 ! 培养理论水平高 % 实践能力 强 % 发展后劲大 % 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 才 $) 四个步骤 # 即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科 学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 % 合理优化教学方案 设计 %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 逐 步 形 成 %分 类 改 革 "整 体 推 进 &的 工 作 第 一 步 !确 定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解 决 #培 养 什么人 $ 的问题 思路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改革和建设 的前提和落脚点 $ 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 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陷入盲目的状态 $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 的 优 势 定 位 $说 到 底 !是 一 种 差 异 化 定 位 !是 为了能够与他人有竞争性的区别 ! 取得人才 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优势 $ 全国高等 中医药院校尤其是老牌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 养上积累了许多品牌和优势 ! 形成自己特有 的办学特色 ! 而我们开展怎样的教育 ! 培养什 么样的人才 ! 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过程必 须解决并处理好的首要问题 $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以社会需求为导 向 ! 要 把 握 ) 两 条 规 律 #! 突 出 ) 一 个 特 色 #$ 一 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 即立足对用人单 位 %毕 业 生 %在 校 生 的 广 泛 调 研 和 全 面 分 析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 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 培养 规格 ! 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需要 $ 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 ! 特别 是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 按照中医人才 的培养规律 ! 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 ! 传承与创 新 并 重 !知 识 %能 力 与 素 质 协 调 发 展 !使 人 才 培养模式中的各要素更加协调 ! 相互促进 ! 使 得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能 够 符 合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三 是突出专业特色 $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 ! 要根据 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和战略发展方 向 !立 足 学 校 实 际 !客 观 分 析 历 史 传 统 %学 科 特 色 %资 源 条 件 !明 确 自 己 的 发 展 方 向 !加 强 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确立符合自身定位 % 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 三是弹性化原则 $ 建立多级分层的模块 结构 $ 不同专业或方向 ! 根据 ) 菜单式 # 知识点 组合知识单元 ! 构建侧重点各异的知识模块 $ 其弹性结构非常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整体优 化 * 能够高效 % 灵活地适应不同专业或方向培 养目标的要求 * 能够适应不同学习基础 % 发展 需求学生的要求 ! 能够创建充分发挥学生自 主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环境 $ 四是动态化原则 $ 模块化知识体系要及 时 吸 纳 中 西 医 学 的 新 理 论 %新 成 果 %新 技 术 % 新方法 ! 使得知识体系处于动态 ! 可以自我更 新 ! 保持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 对知识体系要不 断 补 充 !不 断 创 新 !不 断 更 替 !做 到 引 领 学 科 前沿 ! 永葆知识先进 $ 这样的设计 ! 决定了每个知识模块具有 特定的功能 ! 所有的知识模块组装起来 ! 就组 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 ! 完成既定人才培养 目标和人才成长所需的知识 ! 重点解决了 ) 教 什 么 #的 关 键 问 题 $特 定 的 功 能 %优 化 的 组 合 决定了模块化知识体系具有开放性 % 动态性 % 综合化的特点 ! 是传统课程难以比拟的 $ 教材既是模块化知识体系内涵的集中体 现 ! 又是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有效载体 $ 编辑出 版特色的系列的模块化知识体系教材在专业 建设和改革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主要通过定目录 % 定体例 % 出样稿 % 分任务 % 撰写和提交六个步骤完成 $ 在编写中要着重 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 一是教材的整体编写 要保证质量 ! 确保优秀 $ 二是知识点中的必备 知 识 !要 语 言 精 炼 %简 明 扼 要 和 重 点 突 出 !努 力 做 到 厚 的 要 薄 %繁 的 要 简 %生 涩 的 要 顺 畅 % 难懂的要明了 $ 三是知识点中的拓展部分 ! 要 围 绕 它 的 研 究 进 展 !寻 求 新 理 论 %新 知 识 %新 发现 % 新诠释 % 新思想 ! 广为拓展 ! 努力使学生 加深理解 ! 扩大知识面 % 拓展视角 $ 第 二 步 !构 建 模 块 化 知 识 体 系 "解 决 %教 什么 & 的问题 第 三 步 "优 化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解 决 %怎 么 教 & 的问题 遵循目标化原则 $ 综合化原 则 $ 弹 性 化原则 $ 动态化原则 四个环节 ( 明确需要和目的 # 确 定 内 容和目标 # 采用何种策略 # 评价教学效果 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专业改革与建 设工作的核心 $ 没有符合与支撑培养目标的 知识体系 ! 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理想人才 ! 实 现不了培养目标 ! 改革也会流于形式 ! 成为空 谈$ 关于模块化知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是 &紧 紧 围 绕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按 照 )保 证 '三 基 (% 减 少 重 复 % 加 强 渗 透 % 避 免 遗 漏 % 补 充 新 知 #的 思 路 !对 课 程 内 容 进 行 分 化 %整 合 %更 新 ! 构建起多层次 % 综合化的模块化知识体 系 !并 对 教 学 内 容 进 行 统 筹 安 排 !合 理 布 局 ! 整体优化 $ 我们所设计的模块化知识体系层次结构 由知识模块 % 知识门类 % 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组 成 $ 知识模块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 ! 将传统 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 ! 每一部分 有着不同于其它部分的特性 * 知识门类是知 识模块的子模块 ! 由若干个知识单元构成 * 知 识单元下包含若干知识点 * 知识点是模块化 知识体系中的基本要素 ! 其内容相对独立 ! 一 般只含有一项具体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 在规 定的课时内完成 $ 制定模块化知识体系必须遵循四个基本 原则 $ 一是目标化原则 $ 确定不同知识模块的 目标定位 ! 其功能指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 现 $ 做到培养目标需要什么知识就传授什么 知识 ! 需要什么能力就锻炼什么能力 ! 突出知 识模块的针对性 $ 二是综合化原则 $ 通过水平型综合 , 知识 模块内不同知识单元的综合 - 和垂直型综合 ,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综合 -!打破传统的课程 界限 !实现各个学科知识的充分交叉 % 融合 ! 形 成综合化的知识模块 %知识单元 %知识点 $ 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 !以解 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 标 !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 将教学诸要 素有序 %优化地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 教学设计的成果是教学方案 ! 包含教学 方法 ! 教学模式 ! 以教案和评价体系的形式出 现 $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 教学质量 !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 多的知识 ! 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 力 !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 具体而言 !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 教学 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选择教学 目标 ! 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 教学设计以计划 和布局安排的形式 ! 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 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 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 分析 教学问题和需求 !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 使教 学效果最优化 *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 知识 % 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 它能使 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 教 学 设 计 需 要 把 握 好 下 列 四 个 环 节 $一 是 从 )为 什 么 学 #入 手 !明 确 学 生 的 学 习 需 要 和教学的目的 $ 二是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 从而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 即确定 ) 学什么 #$ 三是 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需要的 教 学 内 容 ! 应 采 用 什 么 策 略 ! 即 ) 如 何 学 #$ 四 是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 根据 ) 学到 了什么 # 的评价结果 ! 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 改 ! 以确获得成功的教学 $ 为做好教学设计 !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系统性原则 $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 象的分析 %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 评估等元素组成 ! 是一个相对独立 ! 又相互依 遵循教育外部和内部 关 系 规 律 #突 出专业特色 存的整体 $ 必须保证系统中各元素的协调与 统一 $" 程序性原则 $ 教学设计中的诸元素具 有程序性特点 ! 即元素有序地排列 ! 且前一个 制 约 % 影 响 着 后 一 个 ! 环 环 紧 扣 $# 可 行 性 原 则 $ 教学设计要符合主客观条件 ! 并保证具有 操作性 $$ 反馈性原则 $ 测评教学效果可以获 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 ! 可以此修正 % 完善原有 的教学设计 $ 第 四 步 "提 升 学 生 学 习 品 质 "解 决 %怎 么 学 & 的问题 学生要有 ! 三心二力 "# 即上 进 心 $ 责 任心 $ 自信心 # 意志力和自制力 拥有优良学习品质的学生是日后能否成 才的关键 ! 学习品质由三方面构成 ! 即学习能 力 % 学习行为 % 学习态度 $ 三个方面相互影响 ! 相互制约 $ 学习行为就是依据学习各学科的方法和 经验而进行的学习动作 $ 各学科的学习方法 和经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善诸如预 习 % 听课 % 复习 % 阅读 % 作业 % 交流 % 考试等学习 环节而必须遵循的秩序 ! 学习行为的规范主 要依赖于学习环节的完善 $ 学习态度是隐藏在学习行为中的心理因 素 !学习计划的落实 %学习目标的实现 % 学习兴 趣的提高都能使学生培养起一个积极的学习 态度 $明确的学习目的 %清晰的学习认知 % 浓厚 的学习兴趣都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良好的促进 $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一个学生形 成坚毅的学习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学生学习能力是由一个学生的智力水 平 %知 识 储 备 %个 性 特 点 三 方 面 构 成 的 $智 力 水 平 包 含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观 察 力 %想 象 力 %创 造力 % 记忆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 知识储备包 含 自 然 知 识 %文 化 知 识 %社 会 知 识 !一 个 学 生 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他的理解能力 % 逻辑推 理能力 % 记忆力 % 创造力都会有巨大的推进作 用 $ 学生的个性特点 ! 包含自信心 % 自制力 % 意 志 力 %上 进 心 %责 任 心 $在 学 生 的 学 习 过 程 中 会有许多的困难 ! 战胜这些困难 ! 要求学生要 有上进心 % 对于学习工作的责任心 % 坚强的意 志力和自制力 ! 以及对于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 就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 ! 中医大 学生为了什么而学习 / 我们知之甚少 $ 学业不 佳的学生最需要什么 / 我们知之甚少 $ 成绩优 良的学生还需要什么 / 我们知之甚少 00 归 根到底 ! 中医学子学习品质到底如何 ! 有什么 样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是我们教学改革的落 脚点 ! 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最后关口 $ 因此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会使学 生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进取状态 ! 使学生的 智力系统处于最佳的发挥水平 ! 并不断激发 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素质 ! 使学习过程变成 学生心理成熟和人生优化发展的过程 $ 56%&789:;< !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 规 律 办 中 医 教育 " 的理念深入人心 # 全院上 下 分 析 教 改 $ 讨论教改 $ 研究教改的意识形成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进行的专业建设 与教学改革在山西中医学院已开展一年多! 根 据 专 业 建 设 的 不 同 和 改 革 要 求 的 不 同 !我 们采取 ) 分类改革 ! 整体推进 # 的工作思路 ! 确 定了首批的 !) 个项目团队 ! 达到了初步的预 期效果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正 以良好的态势向纵深推进 $ 大力推进教育理念转变 按照中医药学人才成长的规律办中医药 高等教育是我们改革的宗旨 ! 先进的教育理 念 % 精 心 设 计 的 改 革 方 案 是 改 革 的 灵 魂 $目 根据不同专业在我校的办学历史 % 学科 优势 % 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 我们采取 了 ) 分类改革 ! 整体推进 # 的工作思路 ! 对整个 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 做到了统筹兼顾 % 协调有 序 % 整体推进 $ 中医专业 % 针灸推拿两个省级品牌专业 ! 办学历史长 ! 师资基础好 ! 采取了颠覆性回归 的改革方式 ! 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 ! 真正按照 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 实现传统传承模式的回 归 与 超 越 !培 养 出 理 论 水 平 高 %实 践 能 力 强 % 发展后劲大 % 中医特色鲜明的人才 $ 药学类 % 中西医结合专业以及人文社科 等专业模块! 立足学科特点和办学实际情 况 ! 采取了系统性梳理的改革方式 ! 根据不 同知识的逻辑关系 ! 将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和 迁移 ! 构建了系统 % 条理的知识框架和层次 结构 $ 护理专业以及外语教学 % 体育教学等专 业模块 ! 或是办学时间短 ! 或是学科力量有 限 ! 采取了选择性模仿的改革方式 ! 对本学 科领域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胆进 行借鉴或模仿 ! 以求尽快缩短差距 ! 最终达 到提炼出% 创造成具有我院独特风格的目 标$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 )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 高等教育 # 的办学理念 !!) 个项目团队进行了 专 家 %教 师 %学 生 的 不 同 群 体 的 调 研 和 学 校 % 用人单位 % 兄弟院校的不同层面的调研 ! 采取 了问卷调查 % 实地考察 % 座谈研讨等不同形式 的调研 $ 先后对 (% 多个兄弟院校进行了实地 考察 ! 向 ,( 个用人单位 %(%%% 余名 在 校 生 %&%% 余名毕业生发放了调研问卷 * 召开了 (% 余次 专题研讨会和座谈会 $ 通过广泛的调研 ! 分析 调研数据 ! 探寻造成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 求 % 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之间偏差的根本 原因 ! 进而对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 确立 了 )培 养 理 论 水 平 高 %实 践 能 力 强 %发 展 后 劲 大 % 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 # 的符合专业 发展特点的差异化培养目标 ! 解决了 ) 培养什 么样的人 # 的根本问题 $ 初步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 以培养理论水平高 % 实践能力强 % 发展后 劲 大 %中 医 特 色 鲜 明 的 高 层 次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的实际知识需要作为知识内容取舍和知识结 构组合的标准! 研究团队打破原有课程之 间 % 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 ! 分析相关的知 识要素和技能要素 ! 按照知识模块 1 11 知识 门类 1 11 知识单元 1 11 知识点四个层级的知 识分类方法 ! 对知识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 合% 分化% 提炼% 更新! 构建出了多层次% 综合化的模块化知识体系库 $ 中医学专业根 据培养方案的要求 ! 在模块库中选择恰当的 知识点% 知识单元% 知识门类进行优化组 合 ! 合理布局 ! 构建出侧重点各异的知识模 块 ! 完成了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一个核心 任务 ! 解决了 " 教什么 2 的基本问题 $ 中医 学 专 业 的 改 革 构 建 了 , 个 知 识 模 块 ! (, 个 知 识门类 ! (," 个知识单元 ! *()$ 个知识点 $ 目前 ! 模块化知识体系教材编写工作正 在顺利进行中 !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我校 既是一项涉及面广% 参与人多的系统工程! 又是一项靠质量立本 % 靠优势发展的强校工 程 ! 既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我校 的生动实践 ! 又是立足行业人才成长规律培 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探索 $ 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 更好地服务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这所地方院校的根 本使命 $ 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分析形势 ! 以科学 的态度研判改革形势 ! 在医疗卫生体制稳步 改革的大背景下 !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在 中 医 药 高 等 教 育 中 ! 形 成 ) 山 西 现 象 2! 打 造 ) 山西模式 2! 叫响 ) 山西品牌 2$ 附件 6 实验班获省级及以上荣誉奖励情况 1. 2015 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总决赛三等奖. 刘博文、徐嘉平、徐慧远 2. 2015 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东北华北赛区复赛一等奖. 刘博文、徐嘉平、徐慧远 3. 2015 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东北华北赛区复赛二等奖. 郭淑娟、任金丽、付锦澜 4. 2016 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品读中医经典,服务健康中 国”新媒体征文大赛优秀奖,《内经中关于痈疽篇的思 考》,王思雨 5. 201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 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评选提名奖, “经”久不衰,薛婧 6. 2017 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半决赛 三等奖, 薛婧、畅亚茹、叶苏漫、靳茜 7. 2017 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华北赛区复赛二等奖, 薛婧、畅亚茹、叶苏漫、靳茜 8. 2017 年,北京华夏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学伤寒,背伤寒”基本功大赛 团体组优胜奖,王海军、王珊、刘园园、杜毓洁、李珊珊 9. 201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奖, 《门九章教授治疗消渴“肾阳虚证”临床经验撷要》 , 刘仕奇 10. 2016 年, “创青春”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 《明 眸穴位贴》 ,寇秘榔、李萌、韦亮 11. 2017 年,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二等 奖, 《食道林餐饮经营模式》 ,寇秘榔,宋博、金江源 12. 2017 年,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 奖, 《从摘除松果腺大鼠与肝郁大鼠免疫功能变化探讨“肝 应春”的作用机制》,刘仕奇,贾宇平,张峰 附件 7 学生发表论文目录 1.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治病之道宛若魔方之理. 2013-02-08 2.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轻灵几味药 却可疗重疾. 2013-02-22 3.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治人而非治病. 2013-03-01 4.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方以载法 学方学法 2013-03-08 5.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通关者 上下顺而致平和 2013-03-22 6.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2013-03-29 7.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桂枝为五苓散之灵魂 2013-04-12 8.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用药需辨体质 2013-04-19 9.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小儿之病治以和法.2013-04-26 10.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2013-05-10 11.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辨证论治不是中医治疗的全部.2013-05-17 12. 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察苔随想.2013-05-24 13.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湿热证治各有别.2013-05-31 14.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专病不妨加用专药.2013-06-06 15.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甘姜苓术汤之悟.2013-06-21 16. 裴晋云,冯文全.咳嗽也需治郁,中国中医药报.2013-06-28 17. 冯文全,裴晋云.一则咳嗽病案的思考,中国中医药报.2013-07-05 18. 冯文全,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平淡之中见神奇.2013-07-19 19. 裴晋云,.冯文全.中国中医药报,椎动脉型颈椎病验案.2013-07-24 20. 冯文全,裴晋云.中国中医药报,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的异同.2013-08-02 21. 孙学达.中国中医药报,“享受”发热 无为而治.2014-02-10 22. 贾南,唐建兰.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2015-9-3 23. 王雪莹.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学方须求“法”,2015-9-7 24. 李美娜.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 ,“君子致中和”体悟,2015-9-12 25. 李鸿健,朱梦赟.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补脾莫忘调气机,2015-9-14 26. 汤云凤,张岩瑶.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桑菊饮合止嗽散治咳嗽, 2015-9-17 27. 李宁.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失眠,2015-9-28 28. 高嘉,张君.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麻杏二三汤治小儿咳嗽,2015-10-12 29. 张德艳,王田田.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小青龙汤合四君子汤治咳嗽, 2015-10-20 30. 赵更,孙成龙. 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赵尚华创制阳和通脉汤的思路, 2015-11-3 31. 王雪莹,卢骏.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治人与治病,2015-11-23 32. 钟如彬,赵燕.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四妙汤加味治过敏性紫癜, 2015-11-30 33. 崔亚静,郑帆.2011 级,中国中医药报,更年期综合征的分型辨治, 2015-12-7 34. 李黎靖. 2012 级,新中医青年,乳癖和癥瘕同时施治验案举隅,2016 35. 裴晋云. 2013 级,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小舍医话-跟师高建忠随笔,2017 36. 马晶鑫. 2013 级,中国中医药报,跟师高建忠体会“用药如用兵”,2017-9-1 37. 刘博文. 2013 级,中国中医药报 , 贾 跃 进 应 用 丹 栀 逍 遥 散 经 验 , 2017-9-11 38. 刘博文. 2013 级,中国中医药报 ,贾跃进治疗郁证经验,2017-9-18 39. 刘博文. 2013 级,中国中医药报,贾跃进用桂枝经验,2017-9-27 40. 蓝天田,梁鹏. 2014 级,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本质探源,2017-10-26 41. 曹卓青,马晶鑫,贾丹. 2013 级,中国中医药报,高建忠治眩晕经验, 2017-1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