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有温度的设计更具美的感染力.pdf

黑人Rap$1 页 2.082 MB下载文档
有温度的设计更具美的感染力.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有温度的设计更具美的感染力.pdf

创意人 05 2021 年 5 月 16 日 星期日 责任编辑 李勤 美术编辑 应毅 阜新路 80 米长的口袋花园。 为四平社区老旧楼道改造的 “The Red Stairs” 。 焕然一新的四平路街道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 本版受访者供图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造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来营造更具凝聚力的社 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执行主任倪旻卿表示, 希望能 引导和培养更多创意市民参与打造自己周边的社区,将艺术之美融入城市,助力城市更新。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有温度的设计更具美的感染力 打造友善的“第三场所” 用创意共建美丽的社区 在阜新路上一段狭长的绿化带内, 有 一座小小的口袋花园, 一系列集设计感和 功能性于一体的休闲玩乐设施成为市民 休闲社交的好场所, 而秋千、 滑梯、 跷跷板 这些设施则是孩子们的最爱。 这个 80 米长的口袋花园正是由同济 大学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设计 的, 并从 341 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荣 获美国体验环境图形协会 2019 全球设计 奖最终提名奖。 在此之前,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 四平社区老旧楼道设计的 “红楼梯” 项目 同样在国际上引起关注。作为社会创新 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的执行主任, 倪旻卿 表示公共空间是社会空间的 “容器” , 如果 说家是第一场所, 单位是第二场所, 那么 公共空间就是第三空间。 “通过设计, 希望 这个第三场所可以提升社区活力和凝聚 力, 或者可以刺激当地的经济, 促进当地 的社区文化的创新。 ” 倪旻卿指出, 特别是疫情大环境下出 现的社交隔离、 个体化和虚拟化、 流行病 孤独症这些都会使人们和社区变得脆 弱。 “我们有责任通过生动、 有意义的场所 来让我们的社区更具弹性, 通过设计营造 更友善的 ‘第三场所’ , 让大家能到公共空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四平社区 的合作, 并非只是由学院进行设计, 街道 进行实施这种简单的模式,而是一同探 索协同治理的过程。倪旻卿表示,许多 人印象中的社区改造、城市更新更像单 向的传输, 比如一个项目启动了, 社区的 居民只是接受服务,然后等待结果。然 而社区改造也好, 公共空间的打造也好, 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社区的居民要 参与其中,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其中。 “就 像习总书记说的, 人民的城市人民建, 我 们需要培养社区公民自主的创意能力, 发挥集体的力量。 ” 比如国外的一些社区里就有这样的 空间, 让居民聚在一起, 做一些木工、 手工之类的, 志同道合的人们在 这 里 进 行 交 流 ,彼 此 成 为 朋 友。实验室近期在进行的中 英 联 合 研 究 项 目 ,也 是 找 到了社区中的睦邻中心, 希 望 这 个“ 第 三 场 所 ”能 赋能创意公民的建设。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 与四平社区合作的过程 中, 不仅大量收集居民的意 见,还把他们邀请到学院位 间里重新恢复社交关系,激发原有的活 力, 也在无形中播种美育的种子。 ” 在“上海 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提 出了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 其中城市 公共空间的精心打造对于提升市民的获 得感和幸福感非常重要。倪旻卿举例说: “比如 ‘红楼梯’ 的设计, 人们离开家, 一推 开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楼道, 这种观感对 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 ‘口袋公园’ , 平淡无奇的绿化带可以挖掘更多的潜 力。公共空间的设计, 就是需要融合一些 能促进人们幸福感的元素, 去营造一个友 善的、 有温度的场所。 ” 倪旻卿 同济大学设计创 意学院副教授、 社会创新与可持 续设计实验室执 行主任 于社区的 “街边实验室” , 为居民提供设计 工具, 在社区中使用协同设计方式来激发 公民创造力, 鼓励居民在社区组织中体验 和分享创造所带来的乐趣, 形成积极开放 的社区文化环境。 四平社区有一群非常热爱编织的老 阿姨, 每个星期都会聚在老年活动室这样 的 场 所 自 娱 自 乐 ,被 人 们 称 作“ 巧 手 阿 姨”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现了这一 现象后, 将她们邀请到实验室与设计师一 起共创, 阿姨们的编织手艺就变成了一件 件时尚的首饰。他们共同推出了许多销 量很不错的产品, 如今这个社群有了一个 新的名称—— “织识份子” , 将吸收社区中 其他年龄段的编织手工爱好者。 学院与社区的合作, 以每年开放一个 空间的模式开展, 除了探索新空间的功能 形式, 还通过打造一个个社区公共空间将 社区居民串联起来。不仅提供一次互动, 而且是追求提供有黏性和社会性、 成为居 民持续沟通的新型社区公共活动空间, 以 此来培育公民的创造力, 以及与之共同产 生积极的社会价值并推动创意经济。倪 旻卿说, “ 我们希望培养公民自主的创造 力, 去改变或者说创造自己的社区, 创造 自己身边的环境。 ” 设计,让 “美”以致用 倪旻卿老师在社区共创工作坊上介绍口袋花园设计方案。 高校与社区合作的模式已经在同济 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持续了多年, 据倪旻卿 介绍, 学院设计课程时结合了许多社区的 主题, 同时学院也在实践面向 “复杂社会 技术系统” 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探索学科 交叉的设计新工具。倪旻卿表示: “ 项目 成立以来学院有 10 多门课涉及社区主 题。知识溢出社区, 让设计在真实情境中 发生, 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 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美育,无论是 低龄的孩子还是高校生都是如此。倪旻 卿认为美育在低龄阶段非常重要,让小 朋友从小认识美、欣赏美、体验美,形成 良好的审美模式,对于整个人生都是有 益处的。而在设计创意学院,美育的要 求变得更高,更复杂。 “ 我们的学生需要 通过认识、欣赏、体验美,乃至于创造美 去发现社会问题,通过设计去解决这些 问题。 ” 倪旻卿表示, 设计的概念如今越来越 广泛, 不再是设计一个符号、 一件物品或 者一个标识, 而更多的是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用于产品的样式, 用于空间 的改造,甚至也可以用于城市的环境问 题、 教育问题、 医疗问题、 养老问题、 社交 问题,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设计来找到解决 方案。设计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从符号 到物品, 到活动、 关系、 服务和流程, 或是 延伸到系统、 环境和机制, 从而推动城市 发展与更新。 联系我们 qnbyw@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