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

日、久生情32 页 1.653 MB下载文档
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
当前文档共3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20年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考核报告(完整版).pdf

批准立项年份 2006 通过验收年份 2010、2016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2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 实验室名称: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余宏杰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卫国荣/021-54237215 E-mail 地址:grwei@fudan.edu.cn 依托单位名称:复旦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陈泠/021-54237912 2021 年 3 月 10 日填报 填写说明 一、年度报告中各项指标只统计当年产生的数据,起止时间为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年度报告的表格 ..行数可 ...据实 ..调整 ..,不设附件,请做好相 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年度报告经依托高校考核通过后,于次年 3 月 31 日前在实验室网站公开。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栏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本年度 ...由实验室人 员在本实验室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取得的重要 成果。其中: 1.“论文与专著”栏中,成果署名须有实验室。专著指正式出版的学 术著作,不包括译著、论文集等。未正式发表的论文、专著不得统计。 2. “奖励”栏中,取奖项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按照其排名计算 系数。系数计算方式为:1/实验室最靠前人员排名。例如:在某奖项的获 奖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实验室人员为第一完成人,则系数为 1;若排名 最靠前的为第二完成人,则系数为 1/2=0.5。实验室在年度内获某项奖励 多次的,系数累加计算。部委(省)级奖指部委(省)级对应国家科学技 术奖相应系列奖。一个成果若获两级奖励,填报最高级者。未正式批准的 奖励不统计。 3.“承担任务研究经费”指本年度内实验室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运 行补助费和设备更新费。 4.“发明专利与成果转化”栏中,某些行业批准的具有知识产权意义 的国家级证书(如:新医药、新农药、新软件证书等)视同发明专利填报。 国内外同内容专利不得重复统计。 5.“标准与规范”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地方标准的数量。 三、“研究队伍建设”栏中: 1.除特别说明统计年度数据外,均统计相关类型人员总数。固定人员 指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 2 年以上的全职人员;流动人员指访问学者、博士 后研究人员等。 2.“40 岁以下”是指截至当年年底,不超过 40 周岁。 3.“科技人才”和“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栏,只统计固定人员 ....。 4.“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指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任职情况。 四、“开放与运行管理”栏中: 1.“承办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其中,国内 学术会议是指由主管部门或全国性一级学会批准的学术会议。 2.“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实验室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外 专局等部门主管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工 程(如:ITER、CERN 等)项目研究,以及双方单位之间正式签订协议书的 国际合作项目。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方向 2 环境安全与人群健康 研究方向 3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研究方向 4 研究方向 5 实验室 主任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学术 委员会主 任 姓名 余宏杰 研究方向 传染病流行病学 出生日期 1971.12 职称 姓名 赵根明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63.8 职称 姓名 阚海东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74.1 职称 姓名 何更生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65.1 职称 姓名 林东昕 研究方向 出生日期 1955.10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发表论文 SCI 195 篇 EI 篇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部 国外出版 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奖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项 二等奖 项 4411.9 万元 纵向经费 3453.1 万 元 横向经费 958.8 万元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6 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6 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6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教授 任职时间 2018.6 重大疾病流行病学 2018.6 论文与专著 研究水平 与贡献 奖励 项目到账 总经费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标准与规范 发明专利 申请数 2项 授权数 2项 成果转化 转化数 项 转化总经费 万元 项 行业/地方标准 项 国家标准 实验室固定人员 46 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院士 人 千人计划 人 人 特聘 3 人 讲座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人 青年长江 1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1人 青年千人计划 人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17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个 姓名 钱序 阚海东 阚海东 研究队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WHO“生殖健康与研究司”科学与技术 委员 委员会 环太平洋盆地环境与健康科学联盟 委员 (PBC) 中国区编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辑 阚海东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副主编 周志俊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编委 周志俊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长期 短期 长江学者 科技人才 建设 8人 余宏杰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cupational Health WHO,禽流感临床治疗指南专家委 员会 Secretary 委员 Associate Edit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 Editorial Board Member 余宏杰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余宏杰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余宏杰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何纳 BioScience Trends 编委 赵根明 Global Vaccine Data Network 执行委员 姜庆五 国际欧亚科学院 院士 WHO、TDR 结核病麻风布路里溃 疡疾病负担专家委员会 委员 徐飚 Global Health Action 编委 访问学者 国内 人 国外 人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4人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3人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发展 徐飚 流行病与卫生 统计 学科 1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学科 2 98 人 劳动卫生与环 境卫生学 学科 3 在读硕士生 科硕 109 人 MPH 238 人 承担研究生课程 1667 学时 与人才培 养 承担本科课程 4420 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2部 承办学术会议 开放与 国际 次 营养与食 品卫生学 国内 (含港澳台)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2次 5 项 运行管理 实验室面积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4500 M2 实验室网址 http://healthsafety.fudan.edu.cn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60 万元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1. 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 2020 年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 全体成员在齐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之时,发挥学科优势,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开 展大量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的一年。本实验室在这一年中以第 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影响因子>10 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各类论著 11 篇,尤 其在新冠肺炎研究领域,余宏杰教授和阚海东教授团队先后在 Science、 Nature、NEJM 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详情如下表所示: 序 发表 影响 号 年份 因子 1 2020 41.85 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 题目 刊名 张娟娟 Ajelli Changes in Science M、余宏 contact 杰 patterns shape the dynamic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2 2020 41.85 孙开元、 余宏杰 Transmission 王微、高 heterogeneities 立冬 , kinetics, and Science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 3 2020 42.78 刘元, 宁 宁治, Yu Aerodynamic 治, 陈 Chen, analysis of 宇, 郭铭 Kin-fai SARS-CoV-2 in Ho, 阚 海 two Wuhan 东,伏晴, hospitals Nature Ke Lan 4 2020 74.70 刘为勇、 蓝柯、孙 Detection of NEW ENGLAND 张祺、陈 自镛、余 Covid-19 in JOURNAL OF 俊波 宏杰、刘 Children in MEDICINE 映乐 Early January 2020 in Wuhan, China. 5 2020 30.31 王微 余宏杰 Global, BMJ regional, and national estimates of target population sizes for COVID-19 vaccination. 6 2020 24.45 张娟娟, Ajelli Evolving Lancet Litvinov M,余宏杰 epidemiology Infectious and Diseases a M,王微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side Hubei Province in China: a descriptive and modeling study. 7 2020 24.45 魏项林、 余宏杰 The transfer Lancet 杨娟、高 and decay of Infectious 立冬、王 maternal Diseases 莉莉、廖 antibodies 巧红 against enterovirus A71, and dynamics of antibodies due to later natural infections in Chinese infants: a longitudinal, paired motherneonate cohort study. 8 2020 21.60 陈仁杰 阚海东 Moving towards Lancet Global clean cooking Health in China 9 2020 12.34 牛越,陈 阚海东 仁杰 Ozone exposure European leads to Respiratory changes in Journal airway permeability,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10 2020 12.34 姚烨、潘 王伟炳、 No association European 金花、刘 阚海东 of COVID-19 Respiratory 芷希、孟 transmission Journal 夏 with temperature or UV radiation in Chinese cities 11 2020 12.12 杨娟、陈 鑫华 余宏杰 Disease burden Nature and clinical Communication severity of the s first pandemic wave of COVID19 in Wuhan, China. 1. 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本实验室成员在新冠肺炎(COVID-19)科研攻关与防控方面成果转化和服 务社会方面贡献突出。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1) 人群接触模式的变化塑造了中国新冠肺炎暴发的传播动力学 余宏杰课题组于 2020 年 2 月 1 日至 10 日在武汉和上海分别开展了人群 社会接触的电话调查,随机抽取了 1,193 个样本,定量测量了疫情暴发期间两 地全年龄组人群的社会接触模式的变化。研究发现增加社会距离期间,武汉和 上海的日平均接触人数减少了 7-9 倍,多数发生在家庭内。估计了新冠病毒易 感性存在年龄差异。相对于 15-64 岁人群,0-14 岁人群易感性更低(OR=0.34, 95%CI 0.24-0.49),65 岁及以上人群易感性更高(OR=1.47, 95%CI: 1.121.92)。严格增加社会距离类措施足以将疫情控制在流行阈值下。尽管主动关 闭学校无法中断传播,但可将高峰期发病率降低 40-60%。为干预措施的效果评 估以及下一阶段的防控决策提供了及时的科学证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主刊。 2)湖北省外新冠肺炎的进化流行病学和传播动态学研究 研究根据监测病例定义的变化,分阶段分析了湖北省外 COVID-19 的人口 学特征,估计了潜伏期、代际间隔、有效再生数等流行病学参数。研究发现, 病例从发病到入院隔离的时间逐渐缩短,体现了各级政府控制疫情的更快行 动。平均代际间隔短于潜伏期,表明病例在症状出现前可能存在传染性。各省 疫情动态变化存在异质性。截至 1 月 30 日,平均有效再生数均下降至流行阈 值下。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迅速隔离病例、追踪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严格限制人 群流动和接触、提高人群对疾病和预防的认知等防控措施,有效地切断了病毒 在社区水平的传播,为阻断湖北省外的本地传播和扩散蔓延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 。 3)儿童新冠肺炎的监测 在新冠病毒感染的年龄差别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本团队科研人员率先回顾 性分析了武汉市同济医院三家分院自 2020 年 1 月 7 日至 15 日纳入的 366 例儿 童(≤16 岁)住院病例,用 RT-PCR 检测了病例咽拭子样本,发现了 6 例 SARSCoV-2 阳性病例。该研究首次发现在武汉市暴发 SARS-CoV-2 感染疫情的早期 即有少量儿童病例,并且儿童感染后可引起中度至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这些 发现提示有必要将 COVID-19 纳入常规监测,以全面了解其疾病谱。该研究成 果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4) 新冠肺炎疾病负担和临床严重性 余宏杰课题组利用多种公开来源数据,包括被动监测报告和主动筛查的新冠 肺炎的发病、死亡数等,系统校正了疫情期间就医行为改变和疫情不同阶段实 验室检测漏诊的影响,定量测量了 2019 年 12 月至 2020 年 3 月武汉市不同年 龄组人群新冠肺炎的发病率、就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深入分析了出现 SARSCov-2 广泛社区水平传播且疫情已结束的武汉市的新冠肺炎的疾病负担和临床 严重性。研究结果表明,此研究期间武汉市新冠肺炎的临床严重性和疾病负担 超过了季节性流感和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临床严重性堪比 1918 年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与流感的年龄模式不同,新冠肺炎的疾病负担和临床严重 性在老年人中最高,而在儿童中较低。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我国在应对潜在的 第二波新冠肺炎流行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为仍在进 行 中 的 全 球 大 流 行 的 防 控 提 供 参 考 。 此 研 究 成 果 发 表 在 《 Nature Communications》。 5) 新冠肺炎的传播动力学与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效果 余宏杰课题组基于 2020 年 1 月 21 日至 4 月 2 日期间湖南省确诊的 SARSCoV-2 感染者的个案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数据,开展了流行病学模型研究, 旨在阐述个体水平上新冠病毒传播的异质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实施后新冠肺 炎的传播动力学特征,以及针对个体与群体的干预措施对新冠肺炎传播的影 响。本研究揭示了由接触模式与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共同决定的新冠肺炎传播的 异质性,估算了各种接触模式下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深入分析了针对个体与 群体水平的干预措施对接触模式与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定量评估了生物学因 素、行为学因素与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新冠肺炎传播的相对贡献。研究成果旨 在为全球各国放松和/或重新实施干预措施时提供重要科学证据,从而最大程 度地减少新冠肺炎对全球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 。 6)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策略 余宏杰团队揭示了由新冠疫苗接种目标、人口结构、慢性基础性疾病患病 情况、人群接触模式、新冠肺炎疫情进展与人群接种意愿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各 类疫苗优先接种人群,深入分析了全球、WHO 区域与国家尺度上针对新冠疫苗 的实际需求,并定量测算了各类疫苗优先接种人群的规模。本研究为全球、WHO 各区域和各国新冠疫苗的分配与接种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证据,为早期新 冠疫苗产能受限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做好疫苗分配,以实现新冠疫苗防控 效果的最大化提供了直接证据。鉴于本研究的重要科学及公共卫生意义,BMJ 以快速通道形式发表了论文,并请耶鲁大学的 Jason Schwartz 撰写了专家评 述。 7)手足口病毒 EV-A71 母传抗体研究 余宏杰课题组联合湖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在湖南省安化县开展 了母婴配对纵向队列的血清流行病学及随访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母亲 EV-A71 抗体能有效传输给新生儿,但迅速衰减到保护性阈值以下,尤其是母亲 抗体滴度较低的婴幼儿。现行 EV-A71 疫苗免疫策略仅针对 6 月龄以上儿童, 难以保护 6 月龄以下的婴儿。应尽早在 1 月龄时开展疫苗接种,但尚需进一步 研究 6 月龄以下婴儿接种 EV-A71 疫苗的剂量、安全性和保护效力。另外,考 虑到低龄婴幼儿接种现有 EV-A71 疫苗的潜在安全性问题,可探索在妊娠期间 或妊娠前对母亲进行 EV-A71 疫苗接种,以通过母传抗体间接保护婴幼儿的可 行性。另外,约 2/3 的儿童在 3 岁左右仍然对 EV-A71 易感,可考虑对 6 月龄 至 5 岁儿童进行强化免疫,为相应年龄尚未感染 EV-A71 的儿童提供保护。本 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母亲 EV-A71 抗体跨胎盘传输效率和母传抗体的动态变化特 征,为制定 EV-A71 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了直接科学证据。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 环境安全与人群健康 1)武汉市两家医院 SARS-CoV-2 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新冠肺炎 COVID-19 在全球的暴发和流行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切 断传播途径是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新冠肺炎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被 证实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而对其气溶胶传播途径还所知甚少。阚海东老师和武 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在 2020 年 2-3 月的新冠肺炎暴发期间,通过测量 武汉两家指定医院和公共场所 30 个地点的气溶胶中病毒 RNA 浓度,来研究 SARS-CoV-2 的空气动力学性质,深入分析了 SARS-CoV-2 病毒的空气传播及气 溶胶沉积情况,为 SARS-CoV-2 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提供了一个真实世界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两所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 但在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提示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 病毒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医院楼栋通道等可检出 一定的气溶胶病毒载量,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 溶胶传播风险。此外,团队通过分析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的 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粒径分布,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 提出了病毒气溶胶“沉降(衣物/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 研究结果对预防公众感染和保护医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此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2) 臭氧暴露导致呼吸系统健康损害机制及其影响 大气臭氧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空气污染问题。既往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臭氧 暴露与呼吸系统不良健康结局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臭氧暴露对呼吸系统影响 的机制却不完全明晰。团队在国内首次利用暴露舱严格控制臭氧暴露水平,开 展人体随机、双盲、交叉对照研究。本研究发现,臭氧急性暴露可导致健康成 年人呼吸系统刺激性症状、肺功能降低及呼吸道上皮通透性增强,同时可导致 健康成年人鼻腔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降低、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并伴随着呼吸 道糖稳态的失衡,从而可能增加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本研究的结果为臭氧 致呼吸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组的改变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今后大气污染的呼吸 系统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3)家用固体燃料对健康的影响 阚 海 东 课 题 组 对 基 于 中 国 慢 性 病 前 瞻 性 研 究 项 目 (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的一项固体燃料使用与高死亡风险关联的队列研究进行了讨 论,该研究显示中国家庭在停止使用固体燃料,转为使用清洁能源和通风设施 的 5 年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60%以上。这项研究填补 了目前对此类能源转变对健康影响时间进程上的空白。研究者建议,在今后的 研究中应同时考虑停止使用固体燃料和采用清洁燃料,并对家庭能源结构和通 风设施的一系列转变的成本和健康效益进行全面评估,这将是政府在改善公共 健康的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并且,减少固体燃料的使用或提高固体燃料燃 烧效率将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有额外的健康益处。目前全球约 30 亿人仍在使 用固体燃料,因此促进家庭能源过渡和促进使用通风设施的干预措施将大大解 决环境问题并改善全球健康。此研究成果以评述发表在《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4)气温与 COVID-19 关联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在我国及海外 199 个国家和地区爆发疫情,以往的 研究表明,气温升高将会导致 SARS 病毒传播能力下降。基于此研究目的,本 实验室姚烨、阚海东、王伟炳等老师组建了多学科团队,实现了生物统计学、 流行病学和环境健康的多学科融合,通过全国多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 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和紫外线与累计报告病例数和 COVID-19 基本 再生数(R0)的关系,探讨新型冠状肺炎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报道了 COVID-19 的传播能力不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随着紫外线暴露的增加而改变。此外,该 研究也没有发现 COVID-19 累积病例数或 R0 与相对湿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有显著关联。同时,研究成果已通过重要气象信息市领导专报,以政策建议的 形式报送上海市政府。并建议:不能依靠春季回暖来抑制病毒的传播,鉴于目 前研究未发现春季气温回暖对新冠肺炎流行有抑制作用,建议继续执行适度严 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同时,提示了今年春季气温偏高且有冷空气影响,易引发 感冒等疾病,降低人体免疫力。该研究成果以 letter 的形式发表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3.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在食品健康领域,我实验室研究人员针对我国食品和环境中存在的多环芳 烃、三聚氰胺、抗生素、N-亚硝胺和塑化剂等污染物,分别开展了人群和毒理 学研究,揭示其在食品和环境中的暴露特征及对人群健康的潜在风险,发现了 重金属镉、铅和汞的免疫毒理学作用新机制,为国家和地区重点污染物防控策 略制定和食品和饮用水卫生标准制修订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在水与健康方向,立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和地 区合作项目,建立了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等重要特征污染物检测方法,开展了 消毒副产物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估,完成了基于毒性通路的污染物低剂量混合暴 露效应评价方法构建,整合了暴露组理念和毒性通路技术建立了健康风险评估 技术。开展了淮河流域特征污染物暴露特征分析和长江流域重要城市饮用水中 消毒副产物特征研究。 二.科研奖项 1.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儿童养育和青 少年健康行为干预模式”(蒋泓、史慧静、钱序等); 2. 2020 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 余宏杰; 3. 2020 年“中国高被引学者”阚海东; 4. 2020 年,阚海东课题组发表的 2019 年 NEJM 论文获评“中国医学重大进 展”、“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5. 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并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 誉(何纳) ; 6. 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人才计划(蔡婧)。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2020 年新立项科研项目数 70 项, 其中纵向项目 39 项,获批总经费 2793.73 万元,横向项目 31 项,获批总经费 1274.39 万元。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 号 经费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万 类别 元) 综合应用新发感染识别和 1 及时抗病毒治疗干预技术 2018ZX107 减少艾滋病死亡和二代传 21102-004 何 纳 18.1- 338.1 国家重大科技 21.12 1 专项子课题 播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 2 的流行病学研究--华东 (上海) 82041028 何纳 20.3-21.3 100 国自然新冠防 控应急专项 国孕产妇营养与健康科学 3 调查”之子课题四“孕产 2019FY101 妇营养与健康实验室检测 004 史慧静 20.124.12 国家科技部科 62 技基础资源调 查专项子课题 数据采集” “中国消化系统肿瘤高-低 发区域影响因素的综合调 4 查”之子课题三“肝癌高 发和低发区域影响因素的 2019FY101 103 张铁军 20.122.12 国家科技部科 198 技基础资源调 查专项子课题 综合分析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防控研究”之子课题四 5 “基于自然人群队列,建 2019YFC13 立消化系统癌症和肺癌高 15804 19.12- 索晨 21.12 科技部国家重 231 点研发计划重 点专项子课题 危人群早筛液体活检模 型” 生物、社会和卫生服务因 6 素对结核病疾病谱变化与 结局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 2018ZX071 5012-004 徐 飚 18.121.12 156 室外大气污染与室内环境 7 因素对儿童“哮喘-鼻炎- 818611380 湿疹”等相关疾病健康效 05 赵卓慧 18.120.12 300 8 活方式相关疾病的预防作 07 何更生 20.12 国自然基金中 300 何纳 19.8- 瑞(典)合作 项目 用机制 XXX 关键技术研究 瑞(典)合作 项目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表 18.1- 专项子课题 国自然基金中 应的多城市研究 型”新策略研究膳食对生 818611380 国家重大科技 922 军委科技重大 21.12 9 项目军民融合 专项 10 沛儿 13 在中国苏州市区儿 WI232403 童中对肺炎的保护效果 赵根明 18.120.12 1375 美国辉瑞制药 有限公司 11 重点行业场地健康风险与 2019YFC18 阚海东 20.1- 生物标志物的关联模型 23.12 04504 120 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 (参与) 大气臭氧污染对心肺系统 82030103 阚海东 12 的健康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20.10- 297 国家自然科学 25.12 基金委重点项 目 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原 2019YFC02 陈仁杰 13 理与方法(参与) 2019.12- 58.2 21.11 14801 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 (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 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 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带头人 主要骨干 赵根明、何纳、徐 1.重大传染病研究 余宏杰 飚、王伟炳、姜庆五 等 屈卫东、周志俊、史 2.环境安全与人群健康 阚海东 慧静、夏昭林、吴庆 等 3. 食品安全与人群健康 何更生 张蕴晖、赵卓慧、陈 波、厉曙光等 2. 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1 钱 序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8 14 2 史慧静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2 14 3 阚海东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6 14 4 屈卫东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2 14 年限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5 张蕴晖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44 14 6 陈仁杰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35 14 7 周志俊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7 14 8 何更生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5 14 9 陈 波 管理 男 博士 教授 42 14 10 汪 玲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62 7 11 余宏杰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0 4 12 赵根明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7 14 13 徐 飚 研究 女 博士 教授 59 14 14 何 纳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2 14 15 王伟炳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7 14 16 张铁军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6 14 17 郑英杰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51 14 18 秦国友 研究 男 博士 教授 41 6 19 蒋 泓 管理 女 博士 副教授 44 14 20 王 霞 管理 女 博士 副教授 42 14 21 赵金镯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43 14 22 郑唯韡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37 14 23 蔡 婧 技术 女 博士 副教授 37 11 24 周 颖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45 14 25 张玉彬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0 14 26 王和兴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41 14 27 张志杰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0 14 28 张 涛 技术 女 博士 副教授 44 14 29 胡 屹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0 14 30 陆一涵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0 14 31 丁盈盈 研究 女 博士 副教授 37 14 32 王 管理 女 博士 副教授 38 11 娜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 序号 年限 在实验室工作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33 胡 艺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40 8 34 熊成龙 技术 男 博士 副教授 44 14 35 高俊岭 研究 男 博士 副教授 44 6 36 郑琰 研究 女 博士 39 3 37 余勇夫 研究 男 博士 34 1 38 杨 娟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9 4 39 索 晨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5 4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4 2 40 Maryam Zaid 青年研究 员 青年研究 员 年限 41 张若昕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5 2 42 徐燕意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2 4 43 孟夏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3 2 44 姚烨 研究 男 博士 青年副研 32 3 45 徐珂琳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2 2 46 董瑞华 研究 女 博士 青年副研 32 1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 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实验室工作期限 1 汪千力 博后 女 38 中国 复旦大学 2017 年-2021 年 2 陈俊波 博后 男 31 中国 复旦大学 2017 年-2021 年 3 张娟娟 博后 女 29 中国 复旦大学 2019 年-2021 年 级 博 男 31 中国 复旦大学 2020 年-2022 年 女 31 中国 复旦大学 2020 年-2022 年 级 博 男 29 中国 复旦大学 2020 年-2022 年 29 中国 复旦大学 2020 年-2022 年 29 中国 复旦大学 2020 年-2022 年 校 超 4 蔡俊 后 5 周永红 博后 市 超 6 刘聪 后 校 超 7 牛越 级 博 女 士 8 张济明 博后 男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 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在“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 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在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依托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 目(2015-2020)以及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简称地高建项 目,2019-2023)的资助和建设,重点实验室全面参与了科研共享平台的建 设,包括生命全程健康管理平台、环境与健康平台、重大慢病及传染病防控 平台。这些平台为队列与精准预防研究院、疫苗与疾病预防研究院、人群暴 露组学研究院提供了支撑和推动作用,实现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护理、 环境、计算机与信息等学科的交叉发展,多方向科研共享平台,促进学科交 叉和融合促进稳步增长。 1. 生命全程健康管理平台 自 2016 年始打造“上海队列”,重点实验室继续用科学研究建设生命全 程健康管理平台,继续完成上海成人队列、亲子队列和孕前队列的建设任务, 达到了建设累计 10 万层级人群队列的总目标。本平台 2020 年度共投入 102.1 万建设经费。 1)成人队列--在完善队列数据,生物样本库信息化管理,队列随访,松江区 队列人群健康信息管理,生物样本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院内建立了 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专用物理空间,初步实现了队列和随访数据的远程登录功 能,为学科教师和研究生更方便地利用队列资料提供了方便。 2)亲子队列--目前基于此队列已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生命早期历程因素对 儿童健康的纵向研究,应用表观遗传组、代谢组和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研究 孕期压力性情感因素、孕期环境化学物暴露对子代儿童健康损害的母源/胎源 机制和生物标志物,出生后养育照护的保护作用等。队列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 2020 年本团队牵头成功申报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第五轮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儿少卫生与妇幼卫生学”(GWV-10.1XK08)。 3)孕前队列--基于此队列平台开展了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自然基金面上项 目,获得了上海市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学科带头人项目,培养硕士研 究生 2 名,培养研究生在《中华围产保健杂志》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2. 环境与健康平台 1) 大气污染与健康--结合 CMAQ 模型和地面监测数据,建立了全国 1x1 公里 分辨率的臭氧(O3)暴露预测模型。针对交通型空气污染这一研究热点,团 队在上海地区开展了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多组学手段,探索了大气污染 导致人体健康危害的微观机制。构建了全国水平大气污染和气象条件的综合 健康指数 Air Health Index(AHI),正在申请相关专利。基于本学院建设 的高峰队列,根据人群家庭住址信息,构建了队列人群的大气污染高精度暴 露数据库。本年度内,团队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SCI 论文 20 余篇,包括 Nature、EST、EI 等国际权威期刊。 2) 职业环境与健康--本方向完成了原定职业卫生与健康方向的设备平台建 设,增加了生物样本存贮和单细胞工作站平台的设备。同时继续完善了在重 金属和农药毒理学研究、儿童环境健康,以及新现化合物如多溴联苯、酚类 化学物暴露与儿童生长、发育的关系的数据库建设和分析。 3)食品和营养卫生--基于前瞻性队列的分析膳食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 提出孕妇血浆甾醇水平与体内 Th1/Th2 平衡相关;分析了学龄儿童暴露于新 烟碱的社会人口学影响因素及可能的膳食暴露来源,并对其暴露水平进行风 险评估;探究了 1988~2018 年间上海市居民环境暴露镉水平及主要膳食来 源,分析了相应的健康风险,探讨了膳食指南和饮食结构对其的影响等。发 表论文 8 篇,其中 SCI 收录 5 篇。 3. 重大传染病及慢病防控技术与转化平台 本平台支持了新建 BSL-2+病原生物实验室建设及认证并投入使用;支持 了首批孕前队列中新出生人群的随访研究,相关问卷、随访指南与标准等获 专利授权;支持了 HIV 感染与神经认知障碍关联机制研究的随机化临床干预 实验,取得重要研究发现。 本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平台建设为实现重点实验室为主的公共卫生与预 防医学一级学科在 2021 年成为国内顶尖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并进入 国际一流的公共卫生学科阵容奠定了关键基础。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 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 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实验室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固根本,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宗旨,提 倡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带动教学,从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经费投 入等方面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1. 课程建设和新编教材 2020 年新增 1 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预防医学》郑频频 教授主讲),新增 1 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医学统计学》) ,另外《预防医 学》、 《全球卫生导论》 、 《卫生技术评估》以及《食品安全》4 门慕课课程于 2020 年 4 月入选首批“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课程。有 2 项新冠防控案例-《公共卫生学院服务于新冠疫情应急防控的案例研究》和《紧缺物资调度配 售方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入选 2020 中国专业学位中心案例库,是全国同类学 科唯二入选。 《儿少卫生学》课程获得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验收 通过;另外持续加大虚拟仿真课程及平台建设投入,2020 年新立项启动建设 1 门虚拟仿真课程(营养卫生与食品安全)。2020 年新冠期间,完成全部课程 教学的网络授课与课程录制。 本年度新出版教材有: 《大气 PM2.5 与健康》(赵金镯主编),《流行病学 常识与解读》 (徐望红主编)。 2. 教学成果 获 2020 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立德树人、服务需 求、妇幼儿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史慧静、汪玲、蒋泓、钱序、姜友 芬、谭晖、梁霁、王书梅、童连)和二等奖 1 项:《多学科背景下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创新》何更生、何纳、葛慧、陈晓敏等。 2020 年新增复旦大学“钟扬式教学团队”1 个(何纳领衔),“钟扬式科研团 队”1 个(余宏杰领衔) 。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 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2020 年在四青人才的申请方面继续获得突破,环境卫生学教研室赵卓慧 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生科院郑琰研究员也依托流行病学学科获得中组 部青年拔尖人才。 新增的其他人才项目有东方青年学者 1 人(孟夏) ,浦江人才 1 人(孟 夏),上海市人才蓄水池 1 人(Maryam Zaid),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人才计划 (蔡婧) 。本年度新进站博士后 4 位,出站博后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 1 人 (董瑞华)。 在引进优秀青年方面,新引进青年研究员 1 人(余勇夫) ,青年副研究员 1 人(董瑞华) ,博新计划 1 人(刘聪),上海市超博 1 人(牛越)。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 3 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 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1、2020 届毕业博士生刘聪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第十一届复旦大 学学术之星特等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 2020 届毕业博士生牛越获得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2 批站前特别资助、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以研究生为代表发表的高影响因子论文: 1. Wei Wang, Qianhui Wu, Juan Yang, Kaige Dong, Xinghui Chen, Xufang Bai 1, Xinhua Chen, Zhiyuan Chen, Cécile Viboud, Marco Ajelli, Hongjie Yu.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estimates of target population sizes for COVID-19 vaccination. BMJ. Dec 2020,371,m4704 (王微)。 2. Yue Niu, Renjie Chen, Cuiping Wang,Weidong Wang, Jing Jiang, Weidong Wu, Jing Cai, Zhuohui Zhao, Xiaohui Xu, Haidong Kan Ozone exposure leads to changes in airway permeability,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 Eur Respir J.2020 Sep 3,56(3),2000165(牛越)。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 5 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The 14th APRU Global 1 其他 陈美意 硕士 Health Conference 2020 钱序 (APRU)线上 The 14th APRU Global 2 其他 秦鸣妍 硕士 Health Conference 2020 钱序 (APRU)线上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 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为加强与校外公共卫生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国内优秀人 才依托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平台,联合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根据<<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细则>>,2019 年重点 实验室围绕重大和新发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关键技术、二类疫苗全生 命周期研究、环境安全与人群健康、营养与食品安全四个重点研究方向,设 置开放课题,共资助 10 个项目,3 万元/项,2019 年开始正式实施。到 2020 年五个项目已结题,还有五个还未结题。具体情况如下表。 序 号 课题名称 1 住房特征及室内环境与 乌鲁木齐儿童哮喘等疾 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 查研究 经费额度 承担人 3万 王婷婷 3万 张 职称 承担人单 位 课题起止时间 副 教 授 上海市健 康医学院 201812201912 云南大理 大学 201812202112 浙江省疾 病预防控 制中心 20181220200611 湖南省疾 病预防控 制中心 201812202112 安徽省疾 病预防控 制中心 201812202112 中缅边境地区结核病分 2 子流行病及跨境传播动 态 力学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 3 肺结核按病种支付方式 3万 陈 3万 高 立 冬 彬 设计与评价 副 主 任 医 师 湖南安化儿童肠道病毒 4 CV-A6 和 CV-A10 感染 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5 6 安徽省疫苗信心测量及 疫苗事件的影响研究 宫颈癌筛查行为和治疗 成本研究 主 管 医师 3万 王斌冰 3万 贾 漫 漫 河南省肿 瘤医院 201812202112 3万 田林玮 教授 香港中文 大学深圳 研究院 201812201912 3万 苗豫东 副 研 究员 河南省人 民医院 201812202112 麦壳来源植硅体与太行 7 山区食管癌的关系:病例 对照研究 8 欠发达地区二类疫苗接 种服务利用模型构建与 供给优化研究-以河南省 为例 新上市五价轮状病毒减 9 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免疫 3万 吴强松 源性和保护效果评价 PM2.5 暴露对孕妇及新 10 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3万 苏秀娟 副 主 任 医 师 徐汇区疾 病预防控 制中心 20181220200115 主 治 医师 同济大学 附属第一 妇婴保健 院 201812201912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 1 传播动力学及干预措施 评价学术研讨会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 2 点实验室 2020 年度学术 委员会会议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复旦大学公共卫 生学院 公共卫生安全教 阚海东 2020.10.2425 100 余人 全国 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公共卫 生学院 公共卫生安全教 林东昕 2020.10.24 20 余人 全国 育部重点实验室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 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 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 填写。 重点实验室 2020 年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学科建设与 发展。 2020 年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6 项,总经费 605.58 万元,具体如下。 项目名称 苏州地区住院儿童流感疾病负担及流感 疫苗效果评估 负责人 资助单位 项目金额/万元 张涛 法国基金会 39.00 苯中毒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Benzene Poisoning Workers in Shanghai Validating the Chinese Par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NIH-NCIN 夏昭林 USA 蒋泓 悉尼大学 在中越两国基于文化的移动戒烟干预项 目 年行动基金 郑频频 中国免疫政策制定的循证证据 4.8 无烟草青少 促进在中国把电子烟的限制纳入控烟政 策 13.1 余宏杰 郑频频 52.87 (TFKAF) 伦敦卫生与 459.18 热带医学院 美国国立卫 36.63 生研究院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2020 年度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重点实验室多位师生投身于应急科研攻 关,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上海市新冠疫情应急科研项目、应急管理和决策咨询服 务。学生组建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147 名同学积极投身所在家乡的疫情防 控工作,累计服务 4252 小时。博士生张天天带领的“口罩团队”用 16 小时为 上海市商务委开发了口罩预约配套信息管理系统,保障了上亿之口罩安全有效 的发放,获得了上海市商务委的感谢信。 重点实验室的相关老师积极提供政策建议,促进改善防疫策略。撰写多篇 政策建议,包括《新冠疫情下中国应有序开展对外援助》、 《中国应加强与各国 际多边组织的合作》 、 《正确看待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 《新冠病毒疫情与一带 一路卫生合作的思考》 、 《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 应用》,向中办、上海市政府等提交了 5 份内参,其中 1 份内参的内容被中办 录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影响及思考》文章摘要 被世界卫生组织 COVID-19 数据库收录。 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分享中国经验,为预防和遏制输入性新冠病例引 起的社区水平传播,提供有效策略(发表于 Bulletin WHO);发现温度与新冠 肺炎的传播没有显著关联,提示天气转暖不会减少新冠传播;首次提供全球尺 度下气象因素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的证据,提示气象因素对新冠传播 没有显著影响;分析识别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的新 冠疫苗需求量最高,为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全球防疫资政服务、实现全球卫生 研究决策转化提供科学证据。 在创新科学普及上,指导学生获得“第十四届环太平洋大学协会全球卫生 学生案例竞赛”亚军。围绕控烟、食品安全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主流媒体 和网络社交平台上开展 70 余次专访和 80 余场讲座,推进健康传播;深入社区 进行健康科普创作,开创国内首部互动式控烟情景剧;新冠疫情中,以“线下 读本”结合“线上解读”的方式,全方位地推进科学抗疫。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1 林东昕 男 研究员 65 所在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 学院肿瘤医院 是否外籍 否 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 2 高 福 男 研究员 5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陈化兰 女 研究员 51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 否 研究所 4 曹务春 男 研究员 57 军科院微生物流行病所 否 5 郑玉新 男 教 授 60 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否 6 施小明 男 研究员 44 7 于云江 男 研究员 56 8 吴永宁 男 研究员 57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否 9 胡志斌 男 教 授 42 南京医科大学 否 10 邬堂春 男 教 授 54 华中科技大学 否 11 余宏杰 男 教 授 49 复旦大学 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 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 究所 否 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 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2020 年 10 月 24 日上午,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星楼 1 楼会议室召开 了 2020 年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出席会议人数 约 50 余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林东昕院士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吴凡 副院长、上海医学院科研处陈冷老师、学院领导、重点实验室领导和相关学 科老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重点实验室主任余宏杰教授主持。上海医学院吴凡副院长 对专家们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肯定了本年度重点实验室在完善我国预 防医学战略体系、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公共卫生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一系 列进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以及在建言献 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并向专家们汇报了设立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的工作进展。希望在学术委员会带领 下,重点实验室能够抓住契机,继续为医学教育改革、学科的发展、人才的 培养以及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公共卫生学院何纳院长对专家们的 莅临指导、上海医学院领导的支持和重点实验室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 谢。 在林东昕院士的主持下,余宏杰主任进行了 2020 年度重点实验室工作汇 报,重点介绍了新冠肺炎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其他领域工作进展 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林东昕、曹务春、邬堂春、施小明、胡志斌、吴永 宁、周晓华、陈瑞、田怀玉、王超龙等专家进行了点评。专家们高度肯定了 重点实验室在新冠肺炎领域的工作思路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工作紧紧围绕国 家和国际需求,在高水平论文发表的同时,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工作务实 高效。同时专家们对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中肯意见、建议和更高要求。 实验室应重视发展机遇下运行机制的优化、学科间的平衡以及与国家层面的 对接、争取加入到生物安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去。未来进一步围绕“四个面 向”开展工作,立足于上海,服务于国家。 随后,在阚海东副院长的主持下,专家们听取了重点实验室 2 位青年骨 干的工作汇报,分别是“疫苗可预防的新(再)发传染病流行病学”—杨娟 青年副研究员、“人群接触与传染病传播动力学”—张娟娟博士后,专家们 逐一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最后,何纳院长做了会议总结性发言,对各位专家对重点实验室以及青 年骨干科研工作提出的真诚建议表示诚挚感谢。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 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 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复旦大学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校领导通过 多种途径了解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情况,指导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聚集和 定位。今年学校资助重点实验室包括基本运行费和竞争性项目在内合计经费 60 万元。 为落实学校关于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凡是进入实验室工作的 人员均要参加安全培训,新进实验室人员必须安全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实验室 工作。根据实验工作特点制订了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有危险性的场所、设备、 设施、物品及技术操作均贴有警示标识。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 制定了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实验试剂管理、仪器设备安全合理使用、 科学的实验操作流程等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在安全管理方面,通过学生工作 微信群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共建高效、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