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大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pdf
邵阳市大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第二章 发展环境...................................................................................... 10 第一节 发展机遇................................................................................ 10 第二节 严峻挑战................................................................................ 13 第三章 发展构想......................................................................................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 发展定位................................................................................ 18 第四节 发展战略................................................................................ 20 第五节 发展目标................................................................................ 21 第六节 2035 年远景目标................................................................... 22 第四章 加强产业链条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4 第一节 优化发展重点布局................................................................ 25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31 第三节 创品质品牌,促进农业融合发展........................................34 第四节 强链条补短板,推动工业升级发展....................................42 第五节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46 第六节 促进大循环,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48 第七节 打造湘南湘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 51 第五章 建成邵阳市湘中湘西南文化体育中心引领区......................... 54 第一节 大力推进教育兴区................................................................ 55 第二节 全力推进文化强区................................................................ 58 第三节 打造康养休闲中心................................................................ 63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争当创新高地排头兵............................. 66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67 第二节 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68 第三节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 69 第四节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70 第五节 持续推进创新发展................................................................ 70 第七章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71 第一节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71 第二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3 第三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80 第八章 聚集新基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82 第一节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82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84 第三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86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87 第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绿大祥发展底色................................. 89 第一节 构建生态空间格局................................................................ 89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92 第三节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95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97 第十章 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建设宜居幸福大祥................................. 99 第一节 促进充分就业增收.............................................................. 100 第二节 建设健康大祥区.................................................................. 102 第三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5 第四节 发展养老服务...................................................................... 107 第五节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109 第十一章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平安大祥........................... 110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格局.............................................................. 110 第二节 建设法治大祥...................................................................... 113 第三节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15 第四节 筑牢安全发展体系.............................................................. 116 第十二章 强化发展要素支撑,保障规划实施................................... 117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17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118 第三节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 120 第四节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120 邵阳市大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起步期,是我区全面贯彻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 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湖南考察重要指示 精神,全面建设创新、活力、美丽、幸福新大祥区的关键时 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攻坚节点,也是开启实现现代化 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邵阳市大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 称“十四五”规划)重点阐明我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 要目标、战略导向、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我区未来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战略部署,是我区开拓创新、奋 力前行的重要指引和行动纲领。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和全省 发展格局变动所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 “十四五”规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建 设美好城区、建成四个大祥(小康大祥、法治大祥、活力大 1 祥、美丽大祥)”为奋斗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 以加快推进“三城二区一枢纽”建设为实现路径,创新实践, 攻坚克难,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主要指 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体趋稳,基本实现“三区第一,全 市第一方阵”的经济站位,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连续 5 年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稳居全市第 一方阵、三区第一。2016 年至 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由 139.5 亿元增至 190.3 亿元,年均增长 8.3%;财政总收入由 5.7 亿 元增至 6.03 亿元,年均增长 3.38%;规模工业增加值由 34.1 亿元增至 38.9 亿元,年均增长 5%;固定资产投资由 74.7 亿 元增至 158.1 亿元,年均增长 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62.1 亿元增至 92.1 亿元,年均增长 8.84%;进出口总额由 1 亿美元增至 3.96 亿美元,年均增长 31.7%;实际利用内资由 26.3 亿元增至 55.4 亿元,年均增长 16.1%;实际利用外资由 1970 万美元增至 4036 万美元,年均增长 15.4%。全面小康工 作 2016—2018 连续三年荣获省市先进。 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全区 GDP 拉动力较为强劲, 其中,投资、出口实现了年均两位数的增长。 2 图1 2016-2020 年大祥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变化情况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二三产业结构占比更加优化,三产比例显著提升,产 业结构由 4.8:40.5:54.7 调整优化为 3.9:29.2:66.9。投资结 构进一步优化,增加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对投资的促进拉 动作用显著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由以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 资为主体向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棚改民生工程项目投 资为主体转型,符合我区加强第三产业投资的经济发展理念。 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大力推进“六大强农”行动,被评 为全市先进县市区。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顺利通过验收,建 成标准化厂房 7.6 万㎡,签约农产品加工企业 19 家。推进市 区两级农业产业园培育和创建工作,认定区级农业特色产业 3 园 2 家,成功申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园 2 家,省级特色产业 园 1 家;全区认定示范家庭农场 10 家,创建示范合作社 10 家。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 213 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4 家,市级龙头企业 24 家,全区规模以上 (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75 家。区域公 用品牌宝庆朝天椒(地理标志产品)已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 专家评审;“粮安野香米”和“映霜红桃”荣获“中部农博 会金奖”;6 个优质农产品入选全市“邵阳红”区域公用品牌; 打造了神骏黑木耳、召伯蜜柚、野香优莉丝稻米、映霜红桃 等一批独具大祥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创建市级示范村、区级示范村、乡级示范村社区,成功 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工业 园区集中,工业布局日益优化。实现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 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一园一业”,打造特色园区。 “十三五”期间,全区投资实施基础设施项目 35 个,雨溪、 横冲工业园、农科园实现“五通一平三集中”,产业承载力 明显增强。园区内企业快速集聚,一区三园共有规模工业企 业 37 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 68.5%。2020 年底,全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55 家,比 2016 年净增 10 家,实现规 模工业总产值 166.4 亿元, 年均增长 8%;工业增加值达到 38.9 亿元,年均增长 5%;产值过亿元企业 5 家。 4 现代服务业发展特色明显。“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 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且具有比较鲜明 的特色。大力推进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建设,推进宝庆号工 艺美术品产业项目发展,形成了以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娱乐 业、新闻出版印刷业,工艺品生产、文化体育演出为主导的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现代物流产业加速发展,依托大型批发 市场、零售市场,打造覆盖全区、辐射邵阳市的高效快捷的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力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建设城市综 合体,打造核心商贸中心。 图2 2016-2020 年大祥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3.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5 加强产学研项目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共建人才培训、研发基地。科学规划实施技改项目,建立重 点工业项目储备库,确保大部分企业纳入全省技术改造导向 计划。全区共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国家高新技术企 业 9 家,高新产品 20 个,培育专利示范企业 1 家,45 家规模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十三五”期间共获得专利 200 件, 所获专利数是“十二五”时期的 4.2 倍。加快推进信息化与 工业化融合发展,湘中玻璃、云峰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 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4.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与化解。防范和化解政府隐性债务 风险,降低综合负债率,政府债务风险持续稳定在绿色安全范 围。清理整合融资平台,有序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加强生 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管理。建立健全应急 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大力开展产业扶贫、驻村扶 贫、对口帮扶等行动,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 结合,完善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雨露计划”“两免一补”等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先诊疗后 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有序推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 疗、住房安全等突出问题动态清零;全区贫困人口农村饮水 安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贫困人口安全饮水保障率达 100%。 6 至 2020 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电商扶贫工作 被评为全省先进,顺利通过省扶贫工作实地考核验收。 污染防治成绩突出。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 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反馈问题、督办单整改和办结销号。 蓝天保卫战综合得分在全市排名前列。严格落实“河长制”, 建成桃花新城、湘中幼专一体化污水处理厂。持续推进黑臭 水体、垃圾污水、工业企业污染、机动车排放污染、农业面 源污染等问题整治,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要求。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关停、取缔砂石场、粘土砖厂、搅拌 站等设施,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污染企业“退城入园” 行动,河长制工作荣获 2019 年度全市先进单位。 5.城市建设开创新局面 城市品质与功能进一步提升,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打下良 好的基础。体育新城初具规模,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职教新城规划已经完成,邵水风光带生态廊道启动建设。城 市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城区路网日臻完善。体育公园、湘中 幼师高专、火车南站交通枢纽扩改等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集约 开展。城市主街干道提质改造,临街建筑综合整治美化、亮 化,城乡街巷路面、下水道、绿化带、水电气管网及路灯等 管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停车位应需而增,公共设施更加 完善。推进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雨溪街道高速公路沿 线老旧小区改造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城北街道沿江桥至西湖 7 桥段沿资江地段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全国文明 城市创建,认真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展完成植树,加 强道路绿化,大力建设城市小游园和秀美村庄。 6.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 “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 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全程电子化、一企一证、食品药 品许可注册便利化、消防执法及监管、民兵调整等改革事项 顺利实施。宅基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加速 推进“一件事一次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 100 件事 项中,区本级负责的 40 件事项全部实现“一窗受理”“一次 办好”。深化改革工作 2016-2019 年连续四年获得全市先进, 全面小康工作 2016-2018 年连续三年荣获省市先进;2019 年 在全市率先实施绩效考核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了科学完善、 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经验做法被《省委改革简报》典 型推介。加强招商引资,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成绩斐 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额从 2016 年的 1 亿美元增长 到了 2020 年的 3.9 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 31.7%,远远超过 我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期末完成外贸出口总额 16000 万美元”的外贸发展目标。 7.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 全感和幸福感。2016-2020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 23581 8 元增加到 33362 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 15810 元增加 22751 元。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群众出行、上学、就医、 饮水、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区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 标准达每人每月 65 元,农村低保标准达 4080 元/年。养老机 构护理床位改造和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集中供养率均达 50%以上。完成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和农村及城镇低保适龄妇 女“两癌”免费筛查任务,落实乡镇卫生院 2 名全科医生全 覆盖。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文化下乡活 动,组织开展“蔡锷杯”干部职工冬季团体跑步比赛等系列 活动。营造全区拥军优属浓厚氛围,扎实做好退役军人优抚 优待、社保接续补缴等工作。“一二三四五”群众工作机制 作用明显,特别防护期实现“零登记”“零事故”“零非访”, 被评为全国“两会”信访维稳安保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 被评为全省先进;综治民调被评为全省良好。 图3 2016-202 年大祥区城镇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 9 第二章 发展环境 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世情、国情、省情、市情的新 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大祥区面临的新机遇新使命,是科学 谋划“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准确研判“十四 五”时期国内外所出现的新变化,对于大祥区制定“十四五” 规划蓝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未来前景十分光明,未来挑战也 十分严峻。 第一节 发展机遇 1.新一代科技革命催生新经济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 球经济结构,是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从经济增长理论看,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将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致大 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基础设 施的巨大投资需求,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疫情催生 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彰显数字经济对打通国内大循环,拉动 内需、促进消费的强大动能。从分工角度看,新一轮科技与 产业革命下协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 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拓展了范围经济,挖掘 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因此,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塑造的 经济发展新动能已初露端倪,未来更是潜力巨大。大祥区有 新经济产业园的良好平台,有列入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 10 重大机遇,在新经济发展版图中已经抢占了先机,占据了有 利位置,十四五时期,新经济产业将成为大祥区新的经济增 长点。 2.双循环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 外部环境下,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作出重大部署,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高举 经济全球化大旗,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未 来的发展进程不仅仅依靠、依赖和利用国际市场,将更加注 重利用自己的内需优势,以此构建独立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大祥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金 融、物流、教育、体育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大祥区将面临更广阔 的市场和更大的内需,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十四 五时期,大祥区应抢抓国家重大政策,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 升价值链,实现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 3.“三高四新”战略定位赋予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提出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11 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 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 为湖南发展锚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 是谋划推动湖南“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这是湖南的重大发展机遇,也对大祥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祥区应对接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找准发展定位,承担发展使命,走出具有大祥特色的新路子, 在十四五时期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4.区域定位新态势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邵阳市进一步拓展“二中心一枢纽”战略 定位,致力于打造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体 育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给大祥区带了新的机遇, 必将激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祥区的 职教新城和体育新城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优质的历史文 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是邵阳市重要的文化、体育、红色教 育基地,是邵阳市建设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体育中心的重要 依托。在未来的五年,大祥区应该积极对接邵阳市发展战略, 融入“二中心一枢纽”的建设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 中心老城区改造升级,扩大建成区规模,提升城市的功能与 品质,吸引人口和经济的集聚;建设集智慧、教育、体育、 文化于一体的融合示范先行区;加快职教新城、体育新城建 12 设,大力发展教育配套产业,建设引领未来、辐射全省的人 才高地,打造大祥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利用人文历史及 自然景观,进一步完善功能和配套,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和品质休闲生态宜居区,将大祥区建设成为邵阳市的城市会 客厅与文化地标;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的区位交通条件,加强 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对接,用好 “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个国家级平台,积极承 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第二节 严峻挑战 1.世界大变局引发经济格局重构 世界经济进入大国博弈新时期,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 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场景应用 革命、产业变革同步爆发与世界经济版图调整成为时代发展 主线,全球新的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 流行使加速世界格局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 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 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 全球范围内配置技术、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难度增 大。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 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 准备。在纷繁诡谲的国际形势中,大祥区如何把握“大变局”, 促进经济社会稳中有进、进中有好地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压 13 力与挑战。 2.高质量战略导向提出新要求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向全 球均值收敛,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也需要同步切换到高质量 轨道,推动由后发追赶型借鉴型经济体向创新型引领型经济 体的历史跨越。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发 展的主旋律。目前,大祥区科研投入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与产业的对接与融合缺乏广度和深度,导致很多产业缺 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难 点。在今后的五年,大祥区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 驱动,促进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大力引进科研机构和创新 人才,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3.同质化发展引发新竞争 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如大数据、大健康、大金 融、大物流等产业都是邵阳市内各区县、全省乃至于更大区 域争相发展的重点,这种竞争不仅会导致各地争相利用优惠 政策吸引优势产业资源,而且也会给大祥区吸引市场中相关 优势产业资源带来竞争压力。随着邵东县以华为电子科技园 为重点的信息产业链进步完善,将进一步威胁大祥区承接高 新数字产业的竞争力。在十四五时期,大祥区应鼓励市场主 体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各地区形成优 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14 4.区域布局调整带来新挑战 随着全市工业退城入园的政策,原大祥区域范围内的二 纺机、湘中制药、通达汽零、邵阳电机、兴达精密机械制造 等一批骨干规模企业外迁邵阳市经开区或其他地方,造成大 祥区财税收入锐减,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深远影响。同时, 随着邵阳市城市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市委市 政府等行政中心逐渐搬离大祥区,步步高邵阳店、友阿国家 广场、沃尔玛邵阳店等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纷纷进入双 清区,大祥区金融业、物流业、商贸服务业等传统优势日益 削减,现代服务业发展也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产业聚集能 力以及对人才、资金和技术的吸引力都在逐渐减弱,经济社 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 新机遇,也给大祥区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 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必须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深 刻认识我区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增 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5 第三章 发展构想 “十四五”时期是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发展任务更加艰 巨的时期,“十四五”规划是大祥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大祥区上下必须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努力实现预定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 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 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 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 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 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稳进 高新”工作方针,兴产业、强实体、抓改革、扩开放,积极 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 16 和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五城三园三中心”,高 质量建成“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奋力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祥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把握“十四五”发展大局,坚持强实体、兴城镇、优环 境、促开放、惠民生,建设好“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 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统领全局、把握方向的核心作用,不 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充分 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模范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 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 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优质 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加 普惠便利,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更高质 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7 坚持开放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和湘南湘西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 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借鉴沿海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破 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谋划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模式和机制 安排。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 高开放发展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 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办好发展和安全 两件大事,坚持发展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 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 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紧紧围绕邵阳市“十四五”时期的“二中心一枢纽”战 略定位及建成“五个强市”的发展目标,根据邵阳市功能布 局和产业发展定位,大祥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教育旅 游、金融、农产品加工。据此,确定大祥区“十四五”时期 发展总定位为“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 智慧大祥区。紧抓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不断推进的机遇, 以新经济产业园为核心,通过引 58 同城创新性较强、智能化 程度较高的新兴企业,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区域电商、现 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专业的园区开 18 发载体,成为大祥创新引领的龙头工程。深度推进物联网、 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祥区城市现代化深 度融合,大力推进全域数字化,奋力争将大祥区打造成为全 市领先的新型示范型智慧城区。着力建设大祥智慧湖,重点 建设数据存储中心、云计算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 据产业双创中心。通过大数据和各种云平台应用相结合,加 强旅游、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等核心系统之间的综 合集成,通过大数据把碎片化的数据规模化,实现数据资产 化,推进大祥各领域高效、智能和精细化的管理、运行和服 务,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行的智能化,将大祥区打造成为 大数据企业区域总部聚集区、技术研发及服务外包中心。大 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集 质量,建设大祥区“城市大脑”,推动各部门、各区专用网 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推动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 游、体育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区数字化、全域数字化。深入 贯彻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和《湖南省数字乡 村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 年)》精神,大力推进大祥区数 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农业生产 智能化、经营网络化试点,将大祥区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的 数字乡村示范区、农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区、农业经营网络化 示范区、数字乡村治理样板区。 文化生态城。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牢固树立 19 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 设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首位。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在湖南考 察讲话,认真保护“一湖四水”的要求,认真做好邵水、资 水在城区一二级水源保护,充分利用大祥优质的生态资源, 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文化 强国、文化强省战略,依托大祥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 以体育新城、职教新城为核心,深入挖掘宝庆历史文化、召 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底蕴和典故,着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用生态擦亮大祥发展底色,用文化 打造大祥名片。 第四节 发展战略 围绕“十四五”时期我区“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 的发展定位,全力实施“教育兴区、文化强区”战略。 教育兴区。充分利用大祥大学聚集、职业学校汇聚的优 势,持续保持义务教育资源优势不动摇,依托教育人才和科 技优势,大力发展教育及其配套产业,积极推进地产经济, 充分发挥教育人才聚集优势,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 积极推进数据湖建设,以教育优化营商环境,以教育助推我 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化强区。深入挖掘传承大祥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 湖湘文化、古城文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 设,讲好大祥区故事,抓好文化传承,挖掘传统文化价值, 20 用文化基因提振发展信心,用文化精髓陶冶心灵,用文化元 素做强产业,让传统文化释放当代价值,打造文化强区。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 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控,跨界区域、城市 乡村等区域融合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第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占比明显提 升,工业规模化、服务业高端化、农业品牌化取得明显成效。 到 2025 年,力争 GDP 实现年均增长 8%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 8.86 亿元,年均增长 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以 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 年均增长 10%。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 步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 2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 重力争达到 68%,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29:68。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 重增加到 2025 年的 2%以上。 社会文明快速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 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公共服务能 力大幅度提升。 21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国民平 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人均拥有公共文 化体育设施面积显著提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 的比重实现新的跨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 9.5%,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 5‰以内,基本医 疗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到 100%。 生态质量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单 位 GDP 能耗指标数值明显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到 2025 年末,单位 GDP 能耗下降到 0.42 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 4.15 吨标 准煤/万元;森林覆盖率达到 45%左右。 附表 指标 序 分类 号 大祥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增长率 指标 (%)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90.3 279.6 8 预期性 2 财政总收入 亿元 6.03 8.86 8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8.1 254.6 10 预期性 经济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2.1 148.3 10 预期性 发展 5 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38.9 62.65 10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42026 67683 10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4036 6500 10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内资 亿元 51.4 89 10 预期性 22 9 % 77.8 82 / 预期性 % 0.7 2 / 预期性 % 25 30 / 预期性 件 2.39 6 / 预期性 元 33362 50429 8.5 预期性 元 22751 35869 9.5 预期性 民生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4 <4.5 / 预期性 福祉 16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 万人 0.45 1.5 / 预期性 % 88 95 / 约束性 张 38.8 39 / 预期性 % / 15 / 约束性 20 单位 GDP 能耗降幅 % / -15 / 约束性 21 单位 GDP 用水降幅 % / -15 / 约束性 2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m³ 56 45 / 约束性 23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100 / 约束性 24 森林覆盖率(%) % 32.96 45 / 约束性 % 85.5 90 / 约束性 % / -10 / 约束性 98 / 约束性 10 创新 驱动 11 12 13 城镇化率 研发经费投 入占 GDP 比例 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 值占 GDP 比重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 利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14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8 19 绿色 发展 25 26 安全 保障 每千民老人拥有养老 床位数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 放降幅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 良天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降幅 33 食品安全合格率 % 34 社会安全指数 -- 91.51 92.51 / 约束性 35 耕地保有量 公顷 6994 6994 / 约束性 23 第六节 2035 年远景目标 在实现“十四五”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努力,即 到二○三五年,我区现代化水平居邵阳前列,成为最具竞争 力和带动力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在湘中湘西南地区率 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展望二○三五年,大祥区经济实力、开 放水平、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大幅跃升,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引领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政 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建成更 高水平的平安大祥;擦亮大祥文化名片,全民健康素养提升 至新水平,建成全国文化名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广 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成更有魅力的绿色大祥;公共 服务水平实现优质化均等化,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 本形成,全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章 加强产业链条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推进产业链建设,坚持以教育配套来撬动、以新经 济(创新)来驱动、以园区(平台)来带动、以商贸物流来 拉动、以项目建设来推动,促进一二三产相互融通,抓牢 5G 技术、物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有序推 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 24 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重点做强农产品加工物流、文化及 教育配套、金融商贸会展服务、新经济产业、总部经济等五 大主导产业,推进大祥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发展重点布局 围绕“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按照农业集中连片 发展、工业入园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则,推动产 业布局优化,加快形成“五城三园三中心”发展战略新格局。 “五城”,即高铁新城、能源新城、教育新城、体育新 城、美食新城。 高铁新城。依托呼南高铁、渝湘粤高铁等铁路建设,高 规格构建集铁路、公路、公交、中长途汽车、城市轨道交通 等为一体的邵阳高铁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依托综合交通 枢纽中心建设高铁新城先行区和高铁新城综合区,着力发展 现代服务业、新型金融业、科教新业态,建设高铁物流园, 形成百亿产值产业新城,全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城区、高端 服务业态区、金融产业集聚区、低碳循环示范区”,建成现 代化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 能源新城。突出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煤电、水电、 光伏、风力等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智慧能源城市。 积极推动宝庆电厂二期落地建设,发展壮大邵阳云峰水泥及 配套余热发电工程。以犬木塘水库为核心,加快建成装机容 25 量 34 兆瓦、年发电量 1.15 亿千瓦时水电工程。加快推进蔡 锷、罗市集中式光伏发电,开发光伏 100 万千瓦,同步推进 全区分布式光伏建设,开发光伏 100 万千瓦。积极争取罗市 风力发电项目落地建设。 教育新城。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教育强区。重 点建设新建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区教师发 展中心。依托邵阳学院、邵阳职院、湘中幼师高专等院校, 整合资源办大办强职业教育,建好湘中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大学生创业园等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快推进职教城建设。实 施民办教育促进工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综合体,围绕职教 城建设一批金融、旅游、研学、劳动教育等产业基地。 体育新城。完善体育中心周边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体育 消费新业态,大力推动体育会展、体育宾馆、体育旅游、体 育休闲和赛事经济发展,着力打造邵阳市体育经济发展的核 心增长极,全面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健身 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产业,培育壮 大球类、服饰等体育用品产业。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 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休闲、商业综合开发。积极 26 实施“体育+”工程,加强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体育产 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增效。创建全民健身主题特色 品牌活动,大力扶持和推广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 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更多的国际 活动在体育新城开展, 力争 1—2 项全国性体育赛事落户大祥。 美食新城。有序推进红旗路美食街建设,打造成集特色 小吃、购物、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美食商业街区,力争建成 世界美食聚集地、大祥的新亮点和城市新名片。打造一批风 格鲜明、紧跟潮流的特色餐厅,建设湘印机老厂区、红旗路 美食街等夜间消费地和“网红打卡地”。引导餐饮企业增加 在线预订、网上预约、外卖等营销模式,搭建美食商业街区 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举行各类美食主题活动,吸引具有代 表性的特色餐饮企业入驻,打造特色餐饮聚集区。加大对餐 饮“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培育本土美食品牌,打 造宝庆饮食文化新地标。 “三园”,即国家农业科技园、蔡锷故居文化博览园、 新经济产业园。 国家农业科技园。推进具有鲜明大祥特色、生产工艺先 进、资源开发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促进农产品加工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品附加 27 值,壮大品牌效应,把国家农业科技园打造成具有湘西南特 色农产品加工中心。加快推进双创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园、 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区、农产品精加工物流产业园及园区管 理中心、生态种养生产示范区和生态农业扩展区建设。培育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 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的功能。强化创新链,支 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到 2025 年,力争园区入驻企业达 50 家,其中规模企业 20 家,实现 园区总产值 50 亿元。 蔡锷故居文化博览园。充分挖掘好文化底蕴,继续保护、 开发和利用好蔡锷故居,延伸打造雷瑜故居,深入挖掘红色 文化资源,加大合理利用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红色教育基地。申报湖南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示范基地,争 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争取将省级全民国防教育基 地、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对台交流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 升格为国家级基地。建设研学教育基地,积极发展研学旅行, 精心打造“缅怀革命先烈”、主题党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 等个性化红色精品教育基地。加快形成“瞻红色,品文化” “住民宿,享宝庆美食”“传非遗,购农产品”等特色品牌。 加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蔡家米酒、蔡家豆腐等 系列农产品,加快建设蔡锷故里文旅融合示范区,把蔡锷故 28 居文化博览园打造成 4A 级景区。 新经济产业园。依托区内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移动 互联网、区域电商、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 业,大力引进创新性较强、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兴企业,高 质量建设新经济产业园。聚焦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远程 办公、智能生活消费场景、在线文娱、在线教育、在线研发 设计、在线医疗等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 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拓展、品牌网络营销推 广、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鼓励发展无人 零售、智慧餐厅、直播工厂等智能服务体系应用新场景,推 进数字技术与实体服务业融合发展。到 2025 年,园区实现总 产值过 20 亿元。 “三中心”,即金融中心、康养中心、商住中心。 金融中心。做强现代金融业,大力推进基金、保险、证 券等金融业态发展,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业集聚区。积极引进 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争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信托机 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到大祥设立分支机构,引导省内 外商业银行来大祥开设信贷业务,支持中小银行、金融租赁 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大祥落户发展,把大 祥建成湘西南重要金融中心。 29 康养中心。依托体育中心、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檀香 园、云溪谷、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加快建设康养休闲基地, 重点打造体育新城休闲会展园、檀香园康养休闲园、云溪谷 生态休闲度假区、台上花卉康养休闲区。发展康养+互联网产 业,整合健康服务信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 平台建设。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推动康养和旅游产业融合, 扶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发展养生、 保健、美容、养老等高端旅游业态,利用市级医院集聚优势, 创立“医、护、养、学、研”一体化新型健康养生、养老服 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将大祥建 设成为湘西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 休闲中心。 商住中心。加快推进六岭公园、西外街、二纺机、白洲、 中驰、深塘等棚户区改造和 474 个老旧小区改造及其周边配 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完成罗市农 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片区二、三期建设,抓好蔡锷故里将军文 旅产业片区、板桥召伯窑址文化旅游片区和新城大道至蔡锷 故居沿线扩改翻建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居住品质。大力 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引进企业总部,吸引销售中心、采购中 心、会展中心等总部项目落户大祥,发展规模连锁项目和大 型商贸业态,打造集精品住宅、商务楼宇、高档酒店、大型 30 购物、精品百货、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区 服务业发展能力。整合中心城区商贸网点,优化布局,打造 餐饮、购物、娱乐特色街区,努力把大祥建成全市核心商圈。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以产业高端、产品终端、科技尖端、服务前端为导向,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文化产业、教育配套、新经济、循环 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农产品加工。围绕蔬菜、优质稻、食用菌、特色水果、 畜牧、水产等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扩大农产 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打造融合发展的产业集 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重点壮大湖南浩天米业有 限公司,打造集原料种植、加工、包装、物流为一体的粮油 种植加工基地;建设湖南省绿翔香果食品限公司,发展罐头、 果汁饮料加工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功能性食品、绿 色饮料和休闲食品等“绿色、生态、有机”食品品牌。孵化 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项目和龙头企业,积极 鼓励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纵深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和 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 2025 年,全 区农林产品加工年产值达 20 亿元以上。培育农产品名牌企业 5 家以上。横冲生物科技产业链年产值达到 10 亿元以上。 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31 积极推动宝庆码头、宝庆古城墙、宝庆八景、西外街仙人井、 宝庆文化古街区、蔡锷故居博览园一批文化项目的修复和建 设。加快文化创新、文旅创新,推动文化演艺、节庆会展、 体育赛事等产业发展,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推动 乡、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提质 改造。以“欢乐潇湘”“宝庆群艺汇”“周周乐”等品牌活 动以及节庆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动乡(街道)、村(社区)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 传承工作,推动“羽毛画”“唱花书”“阿文书法”等非遗 项目的传承发展。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鼓励支持文 化项目、企业落户发展。 教育配套产业。以地产经济、旅游休闲、教育培训等产 业为核心,以区域教育资源为载体,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布局, 打造国际化、幼小初高全龄覆盖的一站式教育集群,带动大 量高知人群涌入大祥购房置业。以大量外来学生的流入带动 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重点承接一批国内优质培训机构,打 造邵阳市优质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大量人口的流入带动旅游 休闲产业的发展。到 2025 年,教育配套相关产业总产值过 50 亿元。 新经济。以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新经济 产业园、大数据湖等项目建设。聚焦无人工厂、工业互联网、 远程办公、智能生活消费场景、在线文娱、在线教育、在线 32 研发设计、在线医疗等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 字化、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应用场景开放拓展、品牌网络 营销推广、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推动新经济产业飞速发展。 到 2025 年,实现总产值过 20 亿元。 循环经济。以以宝庆煤电、海螺云峰水泥、航天旺材、 凯浩环保建材、盛昶环保建材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 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 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以雨溪循环经济产业园宝庆电厂、 海螺云峰水泥等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努力 打造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到 2025 年,实现总产值过 10 亿元。 健康养老。依托大祥区优质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引进 培育一批高端康养企业,做大做优文旅、农体、医疗健康养 老产业,打造现代服务业和品质休闲康养集聚区。到 2025 年, 实现总产值过 10 亿元。 专栏 1 新兴产业链培育行动 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生产企业,加快 建设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建立食品提取、加工、保鲜等技术产学研合作 平台。突出粮油、果蔬茶、畜禽、水产、中药材等精深加工重点子链条, 着力打造产业链条。逐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 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形成较大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打造配 套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文化产业:依托大祥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围绕“互 33 联网+”,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 听、知识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围绕“文化+” , 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寻找与信息、旅游、教育、农业、体 育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契合点,培育新的消费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引进一批文化创意、视频制作等文化龙头企业,打造邵阳市现代文化展示 高地。 教育配套产业:充分利用大祥区区位和教育资源优势,引进一批优质 教育培训企业,加快教育地产发展,打造集优质教育、高端地产、都市休 闲为一体的教育配套产业链,提升大祥区城市教育品牌影响力。 循环经济:加快引进废料回收利用、废水利用等企业,打造集回收、 加工、研发、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支持雨溪循环经济产业园创建省 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循环经济大祥样板。 新经济: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数字产业,进 一步完善光纤网络及 5G 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引进华为大数据、腾讯、 京东等互联网品牌企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工业、公共服务、生活服 务业等领域深度融合。 健康养老:以蔡锷故居博览园、板桥乡的立新、邵北、龙头片区以及 省道 S217 沿线为依托,利用其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医疗优势, 发展文旅、农体、医疗健康养老产业。 第三节 创品质品牌,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以生态文化城建设和智慧生态休闲农业为重点,大力提 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大力发展都 市休闲农业,建设邵阳市城市公园、都市田园、快乐家园、 休闲乐园。争取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省级现 代农业产业园(优质农产品集聚区)、新创建省级现代农业 特色产业园 3 个、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10 个。 34 1.做优做强都市特色品牌农业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 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 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五小”水利工程以及节水灌溉等 项目,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探索高标准农田建管护一体 化新机制,提高项目综合效益,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 效供给。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各个乡镇集中精力抓好特色产 业,打造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批特色农旅贸、农科 教等综合性现代农庄与示范基地。续建罗市镇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示范项目,新建大祥区绿色蔬菜基地,加快绿色油茶 精深加工、生态肉类综合加工、绿色蔬果加工等基地建设, 以生态猪肉、家禽精深加工为核心,打造集生态生猪和水产 养殖、自动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加工基地。 打造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工、交易、配送等基地。“十四五” 期间,创建罗市、板桥 2 个省级特色产业片区,创建农产品 加工特色片区、稻田虾农业综合种养特色片区,新增绿色产 品认证 20 个,所有农产品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新增“邵阳红”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品 50 个,全区建 成 3 万亩高标准种植、养殖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全区“两品 一标”认证产品达 50 个以上。 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梯队建 35 设,通过政策倾斜、优化服务和资金扶持,重点培育一批关 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产品竞争 力强的领军型龙头企业,支持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控股、 划拨、委托经营、融资租赁、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实行兼 并联合,加快培育一批种养结合、覆盖全产业链的大企业大 集团。高标准建设好国家农业科技园,重点培育壮大一批符 合都市消费需求、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 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集群。 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扎实推进农业“三品一标” 和 ISO9000、HACCP、GAP 等质量安全认证。充分利用现代信 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身份证” 管理体系,打造更多知名“大祥”品牌。探索建立“生产有 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农产品质 量安全产地追溯管理体系,提升农业品牌内质。继续调整优 化农业结构,加大整合品牌开发力度,加强绿色食品、有机 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做大做强区内绿色蔬 菜、水产、优质稻、精品水果品牌,“稻虾”、“稻鱼”、 “稻蛙”种养生态立体农业品牌。打造大祥宝庆朝天椒农产 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对获得全国、 全省知名品牌称号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 予重点倾斜。 36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以全区的蔬菜主导产业 和板桥、蔡锷、罗市的特色水产产业为重点,加快配套农业 标准的制定,形成我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与农产品质量安 全相适应、生产技术规程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衔接、检测方 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综合执法三大体系建设。完善区、 乡镇、村三级监管队伍,建立健全延伸到基地、村组的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着力加强乡镇监管服务专业化建设和 村级协管员配备,做到各级“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 设备”。到 2025 年,建设 10 个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建 立 1 个综合性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每个乡镇建 立 1 个专门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主要生产基地全部建 设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 专栏 2 农业品牌打造工程 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结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发展蔬菜 水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粮食、油茶、蔬菜水果、畜 牧水产、竹木加工等特色品牌。力争到 2025 年形成 1-3 个特色农产品 品牌。争创 1-2 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农业企业品牌培育: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强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 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争创农业品牌,提 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同行业、同产品的企业兼并 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到 2025 年培育 6 个经营收入超 1 亿元的农业企业品牌,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 1 个、省级龙头企业 10 个、市级龙头企业 25 个。 37 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按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培育前景,重点 扶持打造蔬菜区域公用品牌。配套出台相应的培育措施,大力推进区域 公用品牌创建,力争到 2025 年全区达到 1 个地理农产品标志,打造 1 个综合产值过 10 亿元的农业产业品牌。 2.着力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建设 扶植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 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 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效对接,大力发展规 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 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 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 设施建设,推进田间地头冷库、产地冷链加工中心等设施建 设。支持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 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大力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重点推进机插 秧、机抛秧、统防统治、稻谷烘干等薄弱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 程,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助力农资供求对接和农产品产销衔接。 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培育 “农批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开展预冷、加工、 冷链运输、冷库仓储、冷链配送等服务,加快区、乡、村三 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国家农业科 38 技园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的仓储、冷链物流基地,打造成为 全市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业物联网、物流配送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 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 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 探索建立农产品分等分级制度。推进农超、农校、农企、农 社对接。 促进农业高效融合发展。创新养生养老、商务会议、农 旅文创、户外休闲、科普研学、山乡度假等新型农旅业态, 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片 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按照 3A 级以上景区标 准进行提升,重点抓好云溪谷生态园、大祥湘商产业园、邵 阳市檀香园生态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特色农旅产品,谋划原 生态观光体验、农业采摘和城市慢生活等主题项目集群,探 索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同步跨界融合 发展新模式。 3.推动绿色农产品加工规模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 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壮大品牌效应。围绕蔬菜、优质稻、 食用菌、特色水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 品优势区,扩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打 39 造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重点 壮大湖南浩天米业有限公司,打造集原料种植、加工、包装、 物流为一体的粮油种植加工基地;建设湖南省绿翔香果食品 限公司,发展罐头、果汁饮料加工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 色的功能性食品、绿色饮料和休闲食品等“绿色、生态、有 机”食品品牌。孵化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项 目和龙头企业,积极鼓励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纵深发展, 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 融合。力争到 2025 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 25 亿元以上。培 育农产品名牌企业 5 家以上。横冲生物科技产业链年产值达 到 10 亿元以上。 4.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采取“政府牵头、部门组织、 企业主创、多元投入”的思路,在全区范围内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要素有效聚集、产业体系 健全、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管理灵活、综合 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到 2025 年,创建国家现 代农业产业园 1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农产品集聚 区)1 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 3 个、市级现代农业 特色产业园 15 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 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争创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到 2025 40 年,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 60% 以上,创建专业合作社 200 个,家庭农场 500 个,培养壮大 集体经济组织 55 个。加大全区合作社质量整体提升力度,积 极向农业部争取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县。 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 产品流通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村环保能源服务、农 业信息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农业产业化服 务,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灵活的新型农业生 产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 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 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一 主多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专栏 3 绿色农业发展工程 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推进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双创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服务与推广 区、建设农产品精加工物流产业园及园区管理中心、生态种养生产示 范区和生态农业扩展区等建设。 现代农业品牌孵化工程:争创农业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 度和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特色养殖、休闲农业 等特色产业,扶持油茶、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系列产品发展。到 2025 年,着力打造 1-2 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创 1-2 个省级以上名 牌产品(著名商标),新增农产品绿色认证产品 20 个以上,90%的大 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生态健康养殖标准。 41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工程。推进生态型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全面完 成 5 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建设设施蔬菜基地 5 万亩,标准化蔬 菜基地 3 万亩,其中地理标志产品宝庆朝天椒 1.2 万亩。建成葡萄、 草莓、黄桃、酥脆枣、蜜柚等五大精品水果标准化种植基地 10000 亩, 实现水产养殖水域 1.6 万亩,其中“稻+”模式达到 10000 亩水域。 所有农产品进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全区农产品质量 安全合格证全覆盖。全区每个乡镇建立 1 个动植物检验检疫室,建设 现代化的基层动植物防疫体系;全区“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 50 个 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高层次科技人员的引进、抓好 本土专家的培育、引入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 的联动机制,建立 2 个省级以上的科研平台,构建稳定的人才、技术 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组建一个真正懂技术、善管理、 沉得下的基层科技服务团队,下乡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通 过产业调研,不断优化和壮大基层科技服务队伍。 一二三产业融合工程: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事景观,大力发展 以农家美食体验、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农耕体验等体验式休闲为主 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规范建设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创建一批 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避暑养 生型、庭院休憩型、田园采摘型、临水观景型和农事体验型农家乐。 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片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生 态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业态。 第四节 强链条补短板,推动工业升级发展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 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 育发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畅通 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到 2025 年末, 42 力争规模企业达到 80 家,年产值达到 230 亿元;推动企业“云 化”发展,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深度“上云”, 中小企业“上云”率达 90%以上;培育企业积极转型,向“专”、 “精”、“特”、“新”方向发展,做细分行业的小巨人, 全区力争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省级“小巨人”企业 6 家以上。 1.推动传统工业提质升级发展 围绕宝庆电厂、云峰水泥废弃物大力发展新型材料。鼓 励发电企业、水泥企业引进先进脱除集成系统技术,推进企 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到 2025 年,全区形成销售收入 超过 100 亿元的产业 1 个,即以邵阳电业局和宝庆煤电为主 的电力能源业;过 50 亿元的产业 1 个,即裘革、毛发、羽绒 等外贸出口产业。 2.推动园区产业聚集发展 把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根本载体,严控项目准入,围绕 主导产业,聚焦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延链、补链、强 链招商,推动产业链不断提档完善延伸;要提升园区承载能 力,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资源要向 园区集中,打造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园区可持续发展能 力。不断完善园区环境,赋予传统产业创新的动力,助推新 产业新经济的增长,为全区发展装上新的“发动机”;各乡 镇、街道要做好“腾笼换鸟”的工作,排查“僵尸企业”、 低效产能,逐步解决项目落地“碎片化”的问题,重点项目 43 招引向园区倾斜,做到园区之外不再落户企业,推动全区产 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培育和孵化雨溪循环经济产业。围绕宝庆煤电,以云峰 科技有限公司为配套龙头,利用电厂产出的副产品粉煤灰、 脱硫石膏等为原料,大力发展和培育环保建材产业,形成以 航天旺材、凯浩环保建材、盛昶环保建材、宝晟环保建材等 环保建材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配式建 筑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加强与邵 阳金拓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生产脱硫石膏产品。到 2025 年, 建成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示范区项目引进和建设全部到位, 产业布局全部完成。 培育和孵化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农产 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农业科技服务、 农业产业孵化的优势、利用靠近板桥乡、檀江街道全市无公 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的优势,引导粮安科技、浩天米业、新 巾帼、万兴食品、好家伙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 发展农产品脱水、净菜包装、调味品生产、保鲜、新产品开 发等精深加工以及冷藏物流配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 农产品的附加值。发挥大祥区“宝庆朝天椒”等农产品的资 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业,努力建成绿色食品 生产加工和冷藏物流基地,促进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资源的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44 培育和孵化大祥产业开发区(横冲片区)生物科技产业。 利用奇特肥业和天一生物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优势,横冲 工业片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皮革服装。 专栏 4 新型工业发展提升工程 龙头产业培育工程:在国家农业科技园重点发展油茶、肉、水产、 林果蔬菜等加工,续建装配式建筑基地项目、航天旺建材年产 30 万 方蒸汽加压砌块生产线、年产 30 万方蒸汽加压砌块项目、年产 50000 吨有机生态肥生产线建设项目、以竹代塑生产线、一次性竹筷生产线 技术改造项目,新建装配式建筑配套产品标准化厂房 12 万平方,办 公、研发中心 5000 平方米。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并提供税收、人才、用地用电、融资等优惠政策。 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努力实施宝庆电厂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工 作,使燃煤火力发电机组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天燃气机组排放 限值;重点推进海螺云峰水泥二期矿山扩建和厂区卫生防护区房屋搬 迁,支持云峰水泥厂引进先进脱除集成系统技术,推进其清洁生产和 资源循环利用。继续实施高档家具门窗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建设、邵阳 市玻璃加工及高端节能门窗产业升级改造。 绿色农产品深加工配套工程:推进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 完善与农业食品加工相关的质检、食品安全等配套设施;建设一批冷 链、冷藏等大宗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交 易,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建立食品提取、加工、保鲜等技术产学研 合作平台。 人才与科技创新发展工程:支持建设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员工培训 服务的服务机构,以成长学院、动力快车课堂、研学摇篮等多种形式、 组织企业管理者参与研学活动,走进大学课堂和优秀企业,面对面沟 通和交流学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 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 45 能力、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支持围绕特色产业链、创新链、资 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 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 能力和网络化协同水平,促进产、学、研、政金资源集聚共享,建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常态化机制。到 2025 年,全区科技型企业总 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长 10-15 家,每年实 现 3 家以上中小企业发明专利零的突破,中小企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 利授权量、研发投入资金、新产品综合效益倍增;到 2025 年,建立 1-2 家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 3-5 家中小企 业技术创新核心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强的创新工 程师、咨询师。 第五节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大数据发展战略,以数据要素为 关键,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中的 重要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新 业态,构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下经济社 会发展新动力和新优势。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 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智慧湖” 建设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重点,以招商引进大数据平台企 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行业 信息化解决方案、数字内容业等。大力发展数字引领下的教 育、医疗、智能生活新消费场景,大力推动互联网、云计算、 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政务管理等方 46 面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信息化发展。通过引进大数据重点企业,强化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展智慧园区、智慧工厂、 智慧物流、智慧物业、数字化车间试点应用。做好数字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数字乡村大 数据中心、农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农业经营网络化试点、新 农人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 7 大 工程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建成邵阳市大数据服务 产业中心,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5G 应用更加 普遍,自然村光纤通达率能达到 100%。 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研发、设计、信 息服务、咨询策划、广告等服务平台,引导平台企业积极探 索服务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发展餐饮、娱乐、家 政、交通等生活服务平台,鼓励发展无人零售、无人机配送 等智能服务体系应用新场景,推进电商与特色产品等线上线 下融合。建设数据征信平台和企业投融资对接平台,大力发 展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研制特色产业协同管控系统解决方案, 推动传统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对服务 业的转型提升作用显著增强,电商、物流、金融等行业以及 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实体经济,网络交易额突破 100 亿元。 47 专栏 5 智慧大祥建设工程 大祥区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充分运用物联网、互 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指挥中心、数据中 心、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平台,建设智 慧政务、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综治、智慧环卫、智 慧司法、智慧应急管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治理、智慧消防 等智慧应用的信息服务。 大祥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大中院校集聚优势,建设集精品 酒店、3D 数码影院、文体艺术中心、文创孵化中心、教育培训中心、 软件研发中心、资讯科技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创孵化运营平台 和产业集群基地,成为邵阳文创产业大发展新的中心。 大祥 5G 网络基站建设:配合全市 5G 基站建设,区域内到 2023 年实现城区、乡、村 5G 网络全覆盖。 邵阳市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双创示范基地;新增众创空间等新 型创业孵化载体 5 家,孵化面积 2.3 万平方米;新增企业孵化器 10 家,孵化面积 1.8 万平方米,新增企业加速器 4 家,孵化面积 48 万 平方米。 第六节 促进大循环,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依据大祥 区的产业优势,坚持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培育新型服务业并举, 加速科技创新与服务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大祥区高新技术 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好邵阳智慧湖。 1.推动商贸物流业跨越发展 以共享共用为原则多措并举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居民消 48 费,促进吃穿用、住房、汽车、信息等实物消费提档升级, 优化教育、文化、旅游、家政、康养等服务消费,完善“互 联网+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发展商贸物流经济,加大交通干线、 特色仓储物流培育力度,积极构建高铁经济合作带。以大祥 区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项目为依托,发展农产品 冷链物流,完善区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网络;以城南物流园、 武陵山片区农机物流园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覆盖全区、 辐射邵阳市的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完善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心带动、轴线拓展” 的中心城区商业空间布局和“便利性商业、体验性商业、辐 射性商业”三位一体的市区商业空间布局。依托绿色农产品 电商物流园,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高标准建 设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为邵阳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构筑交易 平台。积极推进家俬、建材、体育用品、服装、副食品、日 用商品经营等特色专业市场群建设;实施大型电子商务平台 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形成农产品进城和 工业品下乡畅通、线上线下融合、涉农商品和服务消费双升 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到 2025 年,建设 1 家年销售 5 亿元以上的综合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 家年销售 额超亿元的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 1 个具有一定影响 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49 专栏 6 商贸物流发展工程 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模连锁项目和大型商贸业态,打造集精品 住宅、商务楼宇、高档酒店、大型购物、精品百货、休闲娱乐为一体 的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区服务业发展能力,着力引进企业总部、大力 发展总部经济。整合中心城区商贸网点,优化布局,打造一系列的餐 饮、购物、娱乐特色街区。 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物流仓储项目,实现大祥物流仓储 条件根本性改善。续建邵阳市绿色农产品电商物流园、湘商国际生态 商贸城、邵阳市金满田种子仓储农资物流中心、大祥区威斯珈冷链物 流配送中心、邵阳中驰国际广场等项目,新建城南物流园区、武陵山 片区农业机械物流园、易达综合仓储物流、大祥区铜岭农产品综合批 发市场、武陵山片区农业工程机械展示交易中心、红旗路商业中心等 项目,打造集仓储、运输、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综合物流基地。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交通设施,实施公路窄路加宽、S338 改建、邵九公路建设,推进绿色农副产品流通中心、村物流站项目建 设,建设先进技术与涉农产品批发交易区、溯源、认证、检疫检验区, 安全食品展示体验区,易厨 速配线上中心区,普惠金融服务区,安 全食品健康理疗中心区,国际美食休闲广场等。 2.建设邵阳市现代金融中心 围绕建设邵阳市现代金融中心,积极引导国内外金融企 业聚集大祥区,形成金融业航母。鼓励和引导国内外金融机 构向大祥现有金融服务区集聚,积极推动区域金融产业发展, 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政银保 担投”金融链条,健全信贷风险缓释机制,推进基金、保险、 证券、小额贷款等金融业态发展。根据大祥区教育集聚的优 势,创新教育金融服务,开展“银行机构+学生教育”等特色 50 贷款模式,围绕学生助学贷款、消费升级等,开发信贷产品, 打造“邵阳市金融核心板块”。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农业、 绿色等产业金融,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与电商发展相 结合,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产品,为成果和 产品转化提供金融基础。 3.培育驻市总部经济核心高地 聚焦数字经济、旅游、物流、建筑等重点方向,构建优 质产业生态系统,做强做专大祥区总部经济承接平台,形成 区域性产业集群和技术研发中心。健全总部经济政策扶持体 系。根据总部型企业落户、发展、壮大的需求,及时牵头制 定相应总部型企业扶持政策。加快楼宇平台的建设,搭建权 威部门认可的、官方支持的民间性经济发展论坛,为总部经 济发展营造氛围;加快财富大楼、财富大厦的建设,增强吸 引力。发展规模连锁项目和大型商贸业态,打造集精品住宅、 商务楼宇、高档酒店、大型购物、精品百货、休闲娱乐为一 体的城市综合体,提升城区服务业发展能力,着力引进企业 总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第七节 打造湘南湘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高地 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精准精细招商引资, 积极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 1.突出产业承接重点。依托大祥区现有产业基础和劳动 力、资源等优势,围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 51 级,有力有序承接沿海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的产业,因地制宜 承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家具建材业、特色轻 工产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产业、现代商贸 和物流业等,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促进产业迈 向价值链中高端。以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为依托,重点承接 发展竹木、茶油、水产、林果蔬菜加工等现代农业与特色农 产品,建立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湘西南最大 的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依托蔡锷故居、资江风光带、农业 特色片区等历史人文景点,重点承接发展历史文化、休闲度 假、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2.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强大祥区与沿海地区的人才、 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对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 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 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依 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 的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持续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 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十四五期 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中 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 化能力、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到 2025 年,全区科技型 52 企业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以上,国家高科技企业由 9 家增加至 18 家以上,每年实现 2 家以上中小企业发明专利零 的突破,中小企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研发投入资 金、新产品综合效益倍增;一批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强的创 新工程师、咨询师。 3.提升承接平台功能。优化园区土地规划与用地保障, 鼓励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 业园区承载能力。发展“飞地经济”,鼓励与粤港澳大湾区、 长株潭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采 取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园区产业发展平台、双创公 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提升综合 平台服务能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全力打造智慧园区。 聚焦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生、数字经济、金融服务、 特色农产品等重点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现代 农业、文化旅游特色片区,把特色片区打造成产业转移的承 接地。 4.扩大招商引资。围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数字产业、 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依托骨干企业,建链、强链、 补链、延链,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链。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并 举,坚持招商引资与经济贸易相结合,重点引进 500 强企业 在大祥区设立总部机构,从项目引入到落地提供一条龙式全 流程服务。充分利用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沟通平台, 53 重点对接邵阳籍在东南亚、粤港澳、长三角、长株潭就业生 活的企业家群体,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 项目商洽会、包装推介会、成立异地商会组织等形式招商。 加强与中国贸促会、商务部投促局、重点行业协会、区域重 点商会等专业招商机构的合作,完善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 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完善招商配套服务体系。 专栏 7 园区产业行动 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以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技术中心、农 业监测、育种基地等为主,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建设好国 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到 2025 年,国家农业科技园总产值突破 50 亿元。 蔡锷故居文化博览园:以基础设施完善、相关配套产业建设为主 导,引入 1 家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到 2025 年,把蔡 锷故居文化博览园打造成 4A 级景区,文化旅游收入达 1 亿元以上。 新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模 式、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 用,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 业化,力争到 2025 年实现园区总产值突破 20 亿元大关。 大祥产业开发区:到 2025 年,力争入驻企业达到 80 家,其中规 模企业达到 50 家,产值达到 230 亿元。 第五章 建成邵阳市湘中湘西南文化体育中心引领区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战略 部署,按照“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思路,通过载体打造、 旅游叠加、功能延展等实现文化产业链延展,提升文化软实 力和竞争力,建成邵阳市游客集散中心,打造邵阳市文化体 54 育产业引领区和康养休闲中心。到 2025 年,全区年接待游客 总量力争达到 1800 万人次,旅游年总收入达到 180 亿元。创 建 1 个 3A 级风景区、1 个 4A 级风景区,新增星级乡村旅游区 (点)5 个。 第一节 大力推进教育兴区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泛 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大力发展教育配套产业,全面实现教育强区。 学前教育普惠工程。推进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 发展,构建以公益性、普惠性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民办幼儿园转制公办,每年完成 5 所民办幼儿园转 制。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 导等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将原六甲、雷喻教学点进行整体改 造作为幼儿园办学;对檀江幼儿园、大祥区第一幼儿园进行 整体提质改造;新建西苑幼儿园、板桥幼儿园;整体收购二 纺机幼儿园(国营)并进行提质改造;整体收购 10 所以上城 区小区配套幼儿园改造项目。到“十四五”期末,全区公办 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 6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 园幼儿占比达到 80%以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 义务教育均衡工程。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巩固义 务教育成果。按照小学服务半径 1 千米、初中服务半径 1.5 千米的标准布点学校,规划全区基础教育结构和布局体系。 55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 展。完成祥凤实验小学改扩建,完成西苑小学、曙光小学、 六岭小学、敏州路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完成桔园学校 异地重建,全面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到 2025 年全区中小学办 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到 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达到 97%以上。 职业教育提升工程。依托邵阳学院、邵阳职院、湘中幼 师等一批院校整合资源办大办强职业教育,建成涵盖本科院 校、高职学院、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高度共享的 职教新城。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快推进职教新城建设,主动对 接,重点争取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将市计算机学校、市工业学 校等职业学校下放给我区,并对其进行改扩建,有效扩大基 础教育资源。对接邵阳市支柱产业和旅游服务、信息技术、 财经商贸等新兴产业,整合形成机械制造、电气技术应用、 电子商务、财经商贸等专业学科群,形成邵阳市职业教育与 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办学格局,实现职教围绕产业而发展、 产业围绕职教而升级、职教与产业互利共赢的总目标,实现 职业教育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 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快速转变。完善实训设 施,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促 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和办学实力明显提升。 教师队伍培育工程。完善教师补充渠道。通过公开招聘、 56 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引进区外在编在职教师等渠道,继续加 大中小学教师补充力度。培养造就教学名师,支持名师工作 室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造就一批本土教育家, 新建大祥区教师发展中心。 落实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 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领域。更 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加快形成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建设 好全区示范性创客基地,为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及培训高素质 学生创造条件。争取扩大城域网总出口带宽达到 5G,到 2025 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 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 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 “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发展教育配套产业行动工程。围绕职教新城建设,建设 一批教育地产、教育金融、教育旅游、教育休闲产业基地, 促进教育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快速发展,优化区域营商环 境,以教育配套来撬动周边地产升级,以教育推动中高端人 才的聚集,以教育推动新经济业态的发展,建成大祥区经济 发展新的核心。 57 专栏 8 教育提质工程 思想政治精品教育工程:积极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示范课堂”,努力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精品课”。加强和改 进学校体育美育,建立板桥乡龙头、召北劳动生产教育实践基地,建 成一批集科技、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 基础教育提升工程:包括:大祥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参照标 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整体能力改善与提升;桔园、敏 州路街区九年制一贯学校建设;北大培文邵阳国际、石齐等民办学校 建设;幼儿园分区域建设工程,新建及整体收购幼儿园 16 所;规划 新建桃花一小、一中等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大祥区教育城域网,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学生计算机房更新、多媒体班班通等信息化设备设施,推进智慧校园 建设,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多媒体教室普及率均达到 100%, 所有城区学校和 90%以上的农村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第二节 全力推进文化强区 加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区工作的突 出位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 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 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深化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推动理想信念教 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 会的凝聚力和正能量。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大力开展文明城 市创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 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家庭、家教、 家风建设,扎实推进灵魂铸造、尊老爱幼、志愿服务和文明 58 劝导等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拓展新时代 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展以 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 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社会舆情应急管理,提高舆论引导 能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绝对安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创建全国社会信用 体系建设示范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 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推动乡、街道 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提质改造。以 “欢乐潇湘”“宝庆群艺汇”“周周乐”等品牌活动以及节 庆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动乡(街道)、村(社区)群众文化 活动的开展。大力推进“六化”建设,通过开展机关文化、 企业文化、廉政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建 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健全公共体育服 务体系。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大祥区檀香园自行车 运动公园,分批启动面铺中学、檀江中学、雨溪中心完小、 蔡锷中心完小等学校运动场提质改造工程。新建足球场 3 座, 59 完成台上村健身步道建设,推动建设健身步道 10 公里。加强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 体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深化体教融合,实施青少年 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 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 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 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推动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 乡空间发展规划,确保文物安全。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 传统建筑保护,做好宝庆府古城墙修缮工程及育婴堂三期维 护工程,扎实做好可移动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羽毛画”“唱花 书”“阿文书法”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稳步实施文物保 护利用改革,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实施非遗人才 研培计划,持续开展非遗数字化记录、整体性保护。精心打 造具有邵阳记忆的历史文化标识,以宝庆古城墙、仙人井古 街区、白公城等的修缮、保护为重点保留宝庆古城记忆,挖 掘展示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 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 实施以城带乡的文化帮扶计划。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 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要为群众 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 60 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加快完善乡(街道) 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建设,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制向农村 延伸,完善“村村响”、农家书屋建管用机制,完成广播电 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开展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宣传教 育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举办论坛 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历史、红色文化发展高峰论坛,邀请 专家名流为促进文化繁荣、助力传统文化旅游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深度挖掘宝庆码头历史文化、古 文化街区、召伯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 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资江南岸风光带、古城 墙、茶麻古道、宝庆八景等打造邵阳旅游目的地;以蔡锷故 居博览园这张名片打造以研学、红色教育、国防教育与周边 特色农业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产业链;依托全国武陵山片区名 人故里精品旅游路线建设,精心打造集特色文化片区、中小 学生研学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科技馆等于一体的蔡锷故居生态文化旅游基地。打造 以“大祥故事”为主题的龙头片区特色文化旅游村。着力把 宝庆古城墙、白公城、仙人井古街区打造成邵阳打卡地,建 设大祥区白公城·非遗美食夜市,留住宝庆 2500 年底蕴和邵 阳记忆,全力打造大祥区西外街·文旅休闲街区,把我区建 设成为湘西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 61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传播平台与内容表达的创新, 以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 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演艺创意等,提 高融合度,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增量。推动文化与数字产 业相结合,加快数字文化系统建设。加大内容创意和信息技 术的融合力度,支持我区文化企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华为等的合作发展。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增强城 区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商业购物等供给能力。加快文化创 意产业园建设,争做邵阳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头雁。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座落大祥区 的优势,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 育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创建活动,加 快推进全民健康设施建设与管理,着力构建区、乡镇(街道)、 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 15 分钟健 身圈。大力开展健身走(跑)、工间操、骑行、登山、徒步、 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大力扶持和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等民间民俗 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创建“一 县一品”全民健身主题特色品牌活动。健全完善全民健身组 织网络,建设区级体育总会,100%的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建 有体育社会组织,100%的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提高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倡导科学健身理念,推进国民体质 62 监测工作常态化。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消费新业态,充分利 用体育新城,大力发展体育地产、体育会展、体育旅游、体 育休闲和赛事经济,着力打造邵阳市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增 长极,全面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积极实施“体育+”工程,加 强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协同增效。“十四五”期间,力争 1-2 项全国性的体育赛事 落户大祥。 第三节 打造康养休闲中心 以体育新城、蔡锷故居、檀香园、云溪谷、曹家整形公 司总部等为依托,全面提升大祥区旅游文化产品的档次和品 位,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打造高端康养休闲基地,开发特 色、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重点打造 S217 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发展带、资江南岸历史文化古街区、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 体育新城休闲会展园、檀香园康养休闲园、云溪谷生态休闲 度假区。到 2025 年,将大祥区建设成为湘西南独具特色、个 性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休闲地。 康养+互联网产业。进一步整合健康服务信息,实现医疗 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探索发展药品和 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研制、推广适应广大乡镇和农村地 区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进一步发展“医 疗+互联网”服务产业,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 63 台建设,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线上线下签约服务。 进一步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产业,发展“5G”时代远 程医疗,推进虚拟现实、智能语音和影像识别技术在多种医 疗康养场景下的应用。 康养+旅游产业。进一步推动康养和旅游产业融合,融合 现代农业因素,发展以农业生产、农耕体验等为调养手段的 农业休闲旅游,扶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 体。以曹家整形公司总部等为依托,积极挖掘保健按摩和中 医药康养文化,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和观赏经济共同发展。大 力推进罗市、清风高端康养片区建设,构建生态体验、多元 素养生、休闲度假等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等产 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体育新城休闲会 展园、檀香园康养休闲园、云溪谷生态休闲度假区,。 康养+文体产业。在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将“养生”与“养 心”融为一体,以“养心”为本,是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的文 化前提。从国学文化、中医药文化、武术太极、饮食文化等 挖掘养生文化资源,加强大祥区养生文化挖掘宣传,增强文 化对康养的吸引力,吸引高端外来人口来大祥休闲养生。进 一步推动体育运动和康养产业融合,以体育新城为依托,发 展体育赛事类,发展自然人文资源下的休闲运动产品、健身 类的体育旅游项目、文化民俗体育活动等。 康养+医疗产业。以养老、养生、医疗为切入点,对规模 64 较大的康养机构以公办、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社会力量举 办等多种方式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各类医疗机构;鼓励规模较 小的养老机构通过组建联合体、与医院签订服务协议、设置 延伸门诊和延伸病房等方式,以购买医疗服务方式解决养老 机构的医疗需求;支持医疗机构举办养老院和与社会资本合 作开办养老院。积极探索实施康养+医疗项目,为康养人群提 供持续的日常保健、健康促进、中医康复、养老护理及其他 生活便利服务。为我区居民、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高品质的“医养结合”服务。 推进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康养旅游向全域推进、向 农村拓展、向文化延伸,推动旅游业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 生态元素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城镇品质,推动旅游与城镇融 合发展。推进资江两岸的灯化亮化工程,依托宝庆森林公园、 松坡公园、新塘花海、罗士红树林,大力发展文化、农旅产 业。 专栏 9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工程 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至旅游景点的道路建设,续建好邵九公 路(蔡锷大道),改扩建市区至蔡锷故居旅游道路(金山-六甲)。 完善景区的水电、信息、监控等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基 地。 65 景区景点开发工程:以打造“大祥故事”为主题的龙头片区特色 文化旅游村;充分发掘召伯历史文化遗产,以召伯文化为支撑,高标 准打造“文物保护好、生态环境美、文化魅力足”的召伯文化特色旅 游片区。重点建设蔡锷故居景区配套开发项目、召伯宋窑遗址保护项 目、宝庆码头、宝庆六景恢复建设、宝庆竹刻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开发 研习所及竹木非遗产品展示馆、市电影公司综合文化中心、罗塘 3D 科技艺术村和罗塘片区、板桥片区、蔡锷片区、龙头片区、台上片区 等美丽乡村,加大邵阳市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城北街道资江 南岸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打造邵阳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生态田园休闲工程:建设 5 个以上乡村旅游体验基地及 20 个市 级美丽乡村;续建云溪谷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五星级生态农庄、田园 综合体、山水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园等系列项目。 红色旅游开发工程:推进蔡锷故里生态文化博览园 4A 级景区创 建;依托全国武陵山片区名人故里精品旅游路线建设,精心打造集特 色文旅片区、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于一体的蔡锷故居生态文化旅 游项目。 康养产业建设工程:依托百果洲、檀香园、云溪谷、曹家整形公 司总部、湘商产业园等要素,推进康养基地建设。发展养生、保健、 美容、养老等高端旅游业态,创立“医、护、养、学、研”一体化的 新型健康养生、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 展。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争当创新高地排头兵 立足大祥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特征、产业特色,积极主 动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湖南“一带 66 一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全市“两中心 一枢纽”发展战略,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坚持引 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夯实开放合作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与境外和周边地区合作交流,努力把大祥区打造成 湘南湘西开放发展新高地,充分发挥大祥区在全市的科教资 源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 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塑造大祥发展新优势,争当打造具有核 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排头兵。 第一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推动更深层次 改革,形成更多改革成果。加强已部署重点改革进展情况总 结评估。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 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 制度。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重大制 度性安排,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紧盯国家、省、 市改革政策,积极争取各项改革试点,努力将大祥区打造成 为改革先行先试区。充分借鉴各地改革经验,深化金融、科 技、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税收 入质量,扎实推进政府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深化“放管服” 改革,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 审批、城市管理、城乡建设用地等领域改革,加快优化生产 67 生活环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 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 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农 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深入推 进新型城镇化改革和特色产业改革试点,探索形成改革发展 “大祥经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 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构建改革长效机制。加强改革试点统筹 力度,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发展活力营造等事关全区发展的 重大问题,制定系统性改革文件。加快推进监管体系、激励 制度等改革长效制度设计,构建符合新时期的改革生态。持 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十 四五”期间,力争获得 2 项左右国家改革试点权限, 5 项左 右市级改革试点权限。 第二节 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依托有竞争力的绿色 农产品、商贸物流、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化与“一带一路” 沿线地区、国家“上下游”产业合作,积极引进境外产业资 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围绕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产业开发区、罗市农产品特色产 业片区、美丽乡村四大平台,开展招商引资,主动参加全球 68 邵商大会、进口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广交会、港洽周、 珠洽会等活动,深入开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交流,推进 绿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经济合作, 积极主动有序承接、吸纳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转移。升级完 善各类开放平台,充分利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 设,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老乡、回 故乡、建家乡,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深化营商环境 提升行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市场化、国际化、 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农产品深加工、 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农 业等重点产业承接。 第三节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 配合市里加快推进检验检疫、公路口岸等平台建设,增 强大祥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加快园区平台建 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建好开放型 经济的主阵地、主战场,完善体育新城、产业园区建设,增 强外来资本投资大祥区的吸引力。加快市场平台建设,努力 打造湘南湘西重要商贸物流重要阵地。加快交通平台建设, 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加快人力资源平台 建设,充分利用大祥区科研优势,加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强外资吸引力。加快社会化公 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69 第四节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湘南湘西等重 点区域,以及大型央企、省企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对外通道 建设,深化创新合作,打造重要产业配套基地和产业转移承 接地。大力拓展开放空间,从单纯的经济开放向科技教育、 城镇功能、社会管理等全方位开放转变,从园区为主体的局 部开放向城市全面开放转变。进一步前瞻谋划和系统设计新 常态下跨域合作的目标取向、重点领域、主要任务与具体步 骤,更好地推展跨域合作。推进大祥区与湘南湘西地区的经 济一体化发展,深化与湘南湘西区域各县市区的横向协作, 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市场,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高地,促进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 互惠、共同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持续推进创新发展 紧紧围绕争当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的排头兵,积 极推进研发、孵化、转化、放大“四位一体”科创体系建设, 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十四五”期间,建立 1-2 家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 3-5 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服务机构,年专利申请量 880 件, 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达到 6 件。搭建政府平台,助推知识产 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省、市、 区相关科技政策,推动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工作衔接,创新 70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激励政策,优化创新生态。积极培 育创新主体,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大祥区的科研优势,以新兴产业为重点,鼓励企业 设立各类研发平台。积极推进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智慧大 祥工程建设,配套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公共技术 服务和成果转化及交易平台、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 第七章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 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城市引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支持 特色产业片区有序发展,加快发展美丽乡村,推进城乡融合 发展,推动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 第一节 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打造精品城 镇,形成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形成“两心三区”空间格局,“两 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宝庆古城墙、资江和邵 水等人文历史及自然景观,进一步完善功能和配套,建设邵 阳文旅会客厅、景观与文化地标、门户与窗口,打造现代服 务业聚集区和品质休闲生态家居区;以南部片区为核心,加 快建设职教新城、体育新城,按照“学教研产城”整合发展 71 思路,大力推进邵阳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创新发展,加快推 动平台集聚、政策集聚、要素集聚、高起点打造引领未来、 辐射全省的人才高地。“三区”:依托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 努力培育罗市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区;依托蔡锷故居文化博 览园,培育蔡锷研学游文旅产业区;依托召伯窖址,培育龙 头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区。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 集质量,建设大祥区“城市大脑”,推动各部门、各区专用 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 调顺畅,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聚焦医疗、教育、养老、 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数据集开 放,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在社会信用、医疗健康、普惠 金融、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社 会化典型应用。整合区域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打造 “云上游大祥”示范项目。 专栏 10 精品小城镇发展导向 罗市:依托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努力打造罗市农产品加工特色 产业片区,重点发展以高端康养、生态环保农业、观光休闲农业、 农副产品加工、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的康养休闲产业。引进一批国内 知名康养企业,建设高端康养示范区,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强镇。 雨溪:培育和孵化雨溪循环经济产业,围绕宝庆煤电,以云峰科 技有限公司为配套龙头,大力发展和培育环保建材产业。紧密对接大 祥区经济发展需求,重点打造地方特色专业,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打 72 造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基地。 檀江:建设一批优质蔬菜、特色水产等供应基地,打造邵阳地区 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开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果茶、健康 畜禽、道地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完善物流基础 设施,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城。 城南:依托蔬菜产业优势,结合清风、台上美丽乡村、檀香园等 田园风光,打造市区周边生态康养、休闲胜地和邵阳东部城镇群现代 都市农业示范区。以城南片区为核心,加快建设职教新城、体育新城, 按照“学教研产城”整合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邵阳高等教育提质扩容、 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平台集聚、政策集聚、要素集聚、高起点打造引 领未来、辐射全省的人才高地。 板桥:加大政府引导,建立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 组成部分的农业循环经济机制,理顺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种植 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组成的产业链条,建 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依托召伯窖址,挖掘召伯文 化等文化内涵,努力打造龙头乡村民俗风情旅游片区园,改善城镇 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打造田园景观与古镇风貌和谐共融的现代 田园古镇。 蔡锷:依托蔡锷故居文化博览园,努力打造蔡锷研学游与一体的 旅游产业,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休闲农庄、庭院经 济,打造全市红色旅游及研学游教育基地。 第二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我区“智慧大祥区、文化生态城”的定位,把大祥 区建设成为全市乡村振兴样板区、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都 市农业示范区、乡村治理引领区。 优化农业农村布局。充分发挥邵阳国家农业和农产品深 加工科技园核心区的主导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 73 蔬菜产业为主业,优质“稻+”生产、特色水产养殖为两翼, 精品水果、油茶和休闲农业等为辅助的农业产业格局,加大 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的投入, 打造一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建成一批现代农 业特色产业园,创建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至 2025 年,在稳定壮大蔬菜、水产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 力发展精品水果、油茶、“稻+”种养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努力将我区农业发展成为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环 境优美、生态环保、人民满意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专栏 11 现代农业 10 大百亿产业布局 粮食产业:主要打造板桥乡、蔡锷乡、檀江街道双季稻功能区;板 桥乡、罗市镇“稻+”优质稻米生态种养循环区。 生态蔬菜产业:主要布局在城南街道、板桥乡等乡镇(街道)建设 设施蔬菜基地 5 万亩。 特色水产养殖业:以罗市镇、板桥乡、蔡锷乡为核心,辐射全区, 实现水产养殖水域 1.6 万亩。 现代畜牧业:主要布局在蔡锷乡、板桥乡,辐射全区,实现生猪出 栏 15 万头以上,存栏 7 万头以上;肉牛存栏 1.2 万头,出栏 1.7 万头; 羊存栏 4.8 万头,出栏 7 万头。 74 精品水果产业:以蔡锷乡、板桥乡为核心,重点发展葡萄、草莓、 黄桃、酥脆枣、蜜柚等精品水果,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 10000 亩。 完善乡村振兴基础保障。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完善乡村振兴基础保障。提高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水平。全面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站场设 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 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农村饮水问题全面得到保 障。推进农村能源革命,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围绕“智 慧乡村”建设,推进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装备技术集成应用。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大型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 市场建设网上交易平台,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电 商及乡村物流建设,运营农村电商平台。 提升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村用地保障机制, 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 度,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 摘、仓储等设施建设。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健全农村人才培 育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优化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坚持把农 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提升财政支农效能。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 75 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农业科 技研发、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研发推广、农产 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烘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 共资源合理配置。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 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依法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建设,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 握在手中。加快现代粮油产业经济体系建设,粮油产业得到 进一步发展;依法管粮管储制度更加健全,粮食安全管理能 力和管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落实省委、省政府“千村美丽、 万村整治”工作部署,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域美 丽乡村。到 2025 年,创建 8 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 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其他所有行政村(社区)都达 到区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积极构建“规划引领布局美、融 合发展产业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宜居宜游生活美、健康文 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围绕“五美”目标,充分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自治功能,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导向, 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战场,大力推广 户用沼气和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生活污水、垃圾 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重点对所有河道的黑臭水体、村庄内 及周边坑塘、沟渠的黑臭水体、垃圾污水进行全面治理,保 76 持农村环境净化美化,争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市区,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专栏 12 乡村分类建设重点 城乡融合型村庄:中心城区、学院路街道、城南街道、雨溪街道 所在地的城市近郊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 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城市后花园。 集聚提升型村庄:现有规模较大的以传统农耕、工贸等为主的中 心村,农耕类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工贸类村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就地吸 纳农业人口。 特色保护型村庄:梳理全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 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合理发展乡村旅游和 特色产业。 搬迁撤并型村庄:对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不宜生产生活、 “空心化”严重的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搬迁合并 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还田还林还草还湿。 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 进基层党组织振兴。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完善“四位一 体”村级治理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推 动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法治乡村 建设,引导农民学法用法守法,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 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健全公民道德规范,以德治滋养法治、 涵养自治。 专栏 13 乡村共建共治重点 77 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优配强村党组织 书记,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凝聚力、战斗力。 乡村自治组织建设:依法组织开展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充实 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务公开。实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建立村级权 力规范运行和有效监督机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查处力度。 法治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大乡村法治文化广场 建设力度,健全司法行政工作室,配备专(兼)职法律调解员,并定 期组织驻村法律顾问开展法治讲座。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 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乡村德治建设: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建设一批具有 鲜明特点、乡村特色的农村(社区)四德建设品牌。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 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补齐短板,排除问题隐患,精准精细精实,扶贫扶志扶 智,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 准施策发力,逐步由脱贫摘帽向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转变,做 到脱贫攻坚后政策不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 帮扶关系不变。进一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摘帽不 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 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保持现有帮扶工作体制机制不变, 保证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不减,驻村工作队和结 对帮扶责任人继续发挥好作用,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巩固 提质增效。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推进巩固拓展扶贫成果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作为衔接乡村振 78 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结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健康产业发 展和特色产业片区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 收。坚持把乡村产业作为巩固脱贫的基础,为巩固脱贫成果 提供稳定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支撑。社会保障有效衔 接,强化政策落实。在现有贫困监测和帮扶的基础上,对防 止返贫监测对象进行分类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 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对 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帮助实现转移就业。对无劳动能力 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 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因病、 因残、因灾等意外变故返贫致贫的家庭,及时落实健康扶贫 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加大 返贫防控力度,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在贫困人口脱贫以后设 定缓冲期,进一步强化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建立健 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落实好现行健康、教育、兜底保障等 各项防止返贫政策和措施。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狠抓返 贫风险防控。围绕“一区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布 局,引导集中连片发展,推行重度规模经营,打造上档次、 有特色帮扶产业,积极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 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增强产业帮扶的带动力和长 效性。不断深化劳务协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规范 79 推进建设一批订单稳定、生态友好的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 结合实际需求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促进低收入人口就地就 近就业。 第三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 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生 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城乡融合发 展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大祥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和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确保全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三项指标全部达到省定办 学标准,确保每个乡镇建好一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建立健 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全面提 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 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统 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各村镇文化中心建设,基本 实现公共文化网络全覆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主要道路网络建设, 提升农村公路服务能效,推进城乡公路一体化发展,将檀江、 雨溪街道纳入主城交通体系,推动通信、信息、燃气等基础 设施向农村延伸,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数字乡村示范区、农 业生产智能化示范区、农业经营网络化示范区、数字乡村治 理样板区。积极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和可再生资源回 80 收,完成板桥乡、檀江街道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强农村给排 水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年行动,加 快推进 4 个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 25 个行政村生 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农村无害化 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完成“空心房”整治任务。 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流 转机制、农村宅基地置换机制、农村投融资体制、城乡户籍 制度、城乡社保制度等多方面综合配套改革,激活农村土地、 资金、人力等多项生产要素,提倡农业规模化集中化发展, 提升农村新型社区的各项配套服务功能。 专栏 14 城乡融合建设重点 城镇污染防治:做好水源保护、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加速推 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运行,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居民小区排水雨污分流比例,提升污水收集处理 率,至“十四五”末期使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8%;加快乡镇污水处 理厂(站)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到 2025 年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有一 座污水处理厂(站)投入运行,使乡镇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95%。 城乡住房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 户区改造和城乡 CD 级危房改造工作,打通“瓶颈路”、“断头路”, 接通微循环路,2021—2025 年期间完成余下 11 个街道 303 个老旧小 区和 6 个棚户区改造,落实保障性住房重点民生项目改造和建设,使 城区路网结构趋于合理,道路畅通,公共休闲广场、公园、小游园分 布均衡,城市绿量稳步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45%,居民生活环 境大幅得到提升,具备全国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标准。 乡村建设行动:重点抓好特色产业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 81 动罗市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片区初具规模,建成以罗市镇罗市社区, 板桥乡蔡家村、龙头村、召伯村,蔡锷乡蔡锷村、罗士村,雨溪罗塘 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 全面提升。 第八章 聚集新基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保障 通过互通、补缺、延伸、加密、提质等方式集中力量补 齐基础设施短板,聚焦“两新一重”,加快构建适度超前、 互联互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 点抓好犬木塘水库、火车南站交通枢纽、资江南岸闭合圈等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按照“打通通道、互联互通、提升功能 方便快捷”的要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种运输 方式统筹协调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对外通道建设。加快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配合抓 好邵阳火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推进国省干线公路 升级改造,启动 S338 一级公路高标准提质改造工程、S232 渡头桥至体育新城公路工程,加快推进 S217 改建工程,建设 邵九公路,形成区域快速通道。 完善内部交通网络。以乡村公路为建设重点,加快打通 “断头路”,提升公路路网密度和质量,形成区乡村一体、 辐射周边高效便捷的大交通格局。加快雨檀公路、雪峰南路、 82 等公路建设,强化乡镇间联系,构建承上启下的区内公路网 络。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完善提升工程,抓好“四好”农村公 路建设,重点实施农村公路资源产业路、旅游公路路网联通 建设,推进建制村通乡镇通双车道,统筹布置城乡公交线路, 实现乡镇街道办事处通公交车,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推 进生命防护工程及路网结构项目工程建设。按照建养结合、 管养并重原则,加大农村公路管护力度。 专栏 15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邵阳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站房(其中包含南北站房 及线上候车室)、进出南北站房匝道、火车站南广场(其中包含地下 室、公交车首末站、的士等待区、商业及社会车库等)、区域内 14 条市政道路、邵阳客运总站、邵阳公共汽车总站、邵阳城市轻轨总站。 干线公路建设:继续推进省道 S338 戴家坪至罗市桥公路工程建 设;尽快启动省道 S232 渡头桥至体育新城二级公路建设;扩建省道 S236(原 S217)新邵石槽铺至邵阳市罗市桥公路城南街道至罗市镇 段(新邵石槽铺至邵阳市罗市桥公路城南街道至罗市镇段原为二级公 路,拟按一级公路标准进行扩建,在罗市集镇段改线绕开集镇进行修 建);启动雨檀公路建设(雨檀公路起于雨溪街道办事处,起点与 G207 国道相连,经雨罗路,在曹家铺与 S236 相交,新建段沿六甲、 83 檀江、多田、横冲等村终于李家山村,与 S232 相连)。 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建制村到乡镇通双车道,通组公路建设,修 建通组公路 90 公里;修建断头路、边界路 30 公里,保证主要道路相 互连通;产业园区道路建设,重点建设大祥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 级集中工业区道路,拟建设产业道路 34 条 78 公里;加快旅游公路建 设,对市区至蔡锷故居 Y018 线罗蔡旅游道路进行改造升级,水泥混 凝土路面改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总长度 10 公里;农村公路养护, 对罗市桥至蔡锷公路、双江至荷叶公路、雨罗公路等主要县乡道进行 大修,总长 30 公里;农村公路招呼站建设,在主要交通干线上建设 农村公路招呼站 30 处,方便群众乘车出行;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对 全区 100 公里(隐患里程 20 公里)道路建设生命防护设施,对全区 通客运班车的路段生命防护设施全覆盖;高标准建好“四好”农村公 路;推进所有乡镇实现通公交车,推进所有建制村通客运班车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以国家能源战略调整为契机,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形成安全、稳定、清洁、高效的能源保 障体系。 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坚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加 强城乡电网规划和建设完善电力输送体系。完成雨溪变电站 建设,续建罗市变及其配套工程,启动板桥变电站建设。加 大电力设施保护力度,提高电网输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 建设结构合理、调度灵活、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实施农村 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完 成农村 10KV 线路和低压线路升级改造。 加强燃气供应保障。推进气化大祥工程,加大天然气管 84 网铺设与市政道路的同步建设力度,建设燃气供应干网,配 套完善支线管网和储气设施。扩大管道天然气覆盖面,提高 城区生产生活用户数量,实施重点镇和沿途乡村供气工程。 稳步发展天然气交通运输,加快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建设,以 城市出租车、公交车、城际大巴为重点,鼓励使用液态天然 气和压缩天然气汽车。提高燃气覆盖率,基本满足公交车、 中短途汽车用气需求。 提高农村能源供给水平。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工程,重点解决农村地区供电能力不足、电压低、线损高等 问题。建设多元化的农村清洁能源生产结构,加快开发利用 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统筹推进 城乡燃气工程建设,推动管道天然气向农村延伸。 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建立以 居民区、单位内部停车场、公交车及环卫、物流、邮政等专 用车辆停车场站配建的充电基础设施为主体,以城市公共建 筑物配建的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路内临时停车位配建 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为辅助,以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为支撑, 能够满足全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要求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 网络体系。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充电服务 设施建设。落实各种形式的充电优惠政策。到 2025 年,中心 城区基本建成平均服务半径为 5 公里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网 络体系。 85 专栏 16 能源保障重点 气化大祥工程:加快推进大祥区范围内农村居民用气管网铺设工 程。 大祥罗市变及其配套工程:新建 220 千伏罗市变电工程;新建 110 千伏及 10 千伏配套线路。 大祥城市配电网建设工程:以全市“六路一城”(市府路、资园 路、北塔路、邵水西东路、邵水西路、体育新城)、“两院四路”(市 委大院、市政府、城北路、学院路、五一北路、西湖路)管网建设为 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大祥配电网结构,推进邵水西路、体育新城、城 北路、学院路、西湖路城市配电设施网络建设。 大祥智慧静态停车场及充电桩建设工程。根据全市智慧静态停车 场及充电桩建设布局,建设大祥坪智慧静态停车场(充电桩)及区范 围内充电桩建设。 第三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把握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机遇,加快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全光网城市和农村及贫困地区宽带网络 建设,着力抓好以 5G、物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以人工 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扩 大下一代网络技术规模化商用部署,推动大数据、物联网、 云计算在民生和社会领域的应用。完成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 网络进村入户工作,加强农村通信网络改造升级和全覆盖, 推动农村宽带网络、5G 网络设施全覆盖和乡镇、村(社区) 重要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 86 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大 力发展乡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推进 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电信、联通、移动等运营商 继续深化全区 4G 网络覆盖,加快推进 5G 网络面向室内、交 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 盖;着力做好网络运维、监测和优化等工作,提升网络服务 水平。 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着力 增强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和保障能力,构建复合型、多功能 的现代化水利网络体系。一是完善防洪体系。着力补短板, 增加“上蓄”、完善“中防”、扩大“下排”。启动犬木塘 水库建设,加快城区防洪堤闭合圈建设,狠抓资水重要河段 白田神滩及西外湾保护圈治理工程、资江南岸防洪堤提质改 造,启动市住建局人防办至资江二桥段防洪堤建设,加固病 险水库。至 2025 年,城区资水干流、邵水、檀江重点防洪保 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规划城区防洪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 标准,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重 点区域建成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综合防御体 系。二是完善供水体系。推动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 面建设大祥区区域一体化供水网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千吨万人人饮工程的覆盖率达到 100%;基本完成灌区的 87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基本解决衡邵干旱走廊区的干旱 问题;确保一般干旱年份,全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 严重干旱年份居民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全区干旱灾害年均 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 GDP 的比重控制在 0.5%以内。三是加快 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与水库大坝安 全监测系统等监测站网建设,完善水利信息数据库、防汛抗 旱决策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推进水利政务信息 化,开展水利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 础设施,逐步构建覆盖全区的感知透彻、安全高效、决策智 能、服务主动的“智慧水网”,提高防汛抗旱指挥调度、水 资源调控和水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专栏 17 水利安全建设重点 犬木塘水库大型枢纽工程:包含枢纽、灌区两大部分,水库总库 容 1.4 亿立方米,兴利库容 0.36 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 121.7 万 亩,年均引水量 3.16 亿立方米。电站装机 3 万千瓦,年发电量 1.13 亿度。 (大祥总投资约 30 亿元,主要涉及水库枢纽工程及总干渠 12km、 支渠 11km 建设和工程范围内的征地、拆迁) 资水重要河段白田神滩及西外湾保护圈治理工程:新修防洪堤 5.998 公里及新建三处排水涵闸。 雨溪段防洪保护圈建设工程:疏浚、护岸、防洪堤,新建堤防 17.3km。 邵水檀江防洪保护圈建设工程:疏浚、护岸、防洪堤,新建堤防 14.2km。 大祥区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及巩固提升工程:续建千吨万人工程 1 处。 88 东风泵站更新改造及东风灌区、天子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等建设工程:东风泵站更换水轮泵 6 台、更换电泵 10 台、更换上水 铸铁管道 1676M;改造两灌区主渠道长 11.075KM、支渠及排水渠 19.777KM、节水设施等建设。 大祥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在板桥、蔡锷乡、罗市镇、檀江、城 南、雨溪、学院路街道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新建及改造小渠道, 山塘,河坝,电泵站,水窖 大祥区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在老屋桥、龙家桥、天子山、美 子冲、罗市、瓦子塘、彩塘等 17 座水库新建排水棱体、防汛公路、 改造输水涵洞、防汛公路等。 黄家坝、檀江坝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对闸基闸体灌浆,闸墩和溢 流面加固,建防渗面板,更换闸门和启闭设施,建消能防冲设施,上 下游河岸加固。 第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绿大祥发展底色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导向,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 治理成效,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丽大祥。 第一节 构建生态空间格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城乡生态系统,构建城绿交融的生态空间格局,努力打 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 1.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区域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地建 89 设,通过林地绿地、城市公园、区域绿道串联,提升区域生 态环境品质,构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格 局。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全面保护,实施防护林体系建 设、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土保持、水源涵 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注重国土 空间合理开发,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强化自然 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护,实施生态环境治 理工程,开展耕地保护与修复、废弃工矿用地环境修复等工 程,构建生态屏障。 2.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空间 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提高城 市绿色发展水平,将大祥区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美丽宜居城市。加快建设主题公园、社区公园、街头 花园、微绿地、城市绿道、生态走廊等城市绿色斑块,不断 增加城市绿量,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推广立体绿化方式, 发展绿色建筑,加强现有旧城区的屋顶、天台、阳台和庭院 绿化,推进城市道路两侧绿化美化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式单 位和园林式小区。促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将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环境管理,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现代 化、智能化水平,改善城市面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创建全国森林城市、文明城市。 3.打造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 90 强化规划引领,加强美丽乡村、特色自然村落保护开发 和农居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打造田园水乡风光线和 生态水韵风情线。“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重点打造罗市农产品特色产业片区,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 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沿罗市镇、板桥乡、蔡锷乡主干道,高起点设计施工和高质 量完成生态廊道绿化建设,打造风光秀美的绿色生态景观带。 以田园景观为特色,推动道路绿化美化,打造 4 条景观带, 即:龙头—召伯—立新农业产业景观带、台上—清风农业产 业景观带、檀江河(罗市社区—檀江社区段)景观带、S217 (清风村—罗市社区段)景观带。 专栏 18 生态宜居重点工程 大祥区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板桥、蔡锷、台上、罗塘 片区(含罗塘 3D 科技文化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 境整治、产业发展等。 大祥区绿色廊道建设:主要建设内容:绿色廊道建设,沪昆高速、 207 国道、217 省道等道路两旁绿化及资江南岸、邵水、檀江等水道 旁绿化。 邵阳市大祥区智慧环卫一体化: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智能化云平 台系统 2 套。城区主次干道清扫 209.7364 万㎡,小街小巷清扫 187.8727 万㎡,公厕清洁 79 座(蹲位清洁 794 个),垃圾中转站维 护 19 座,资江、邵水河岸边坡清扫 10.2795 万㎡,体育新城清扫 102.8901 万㎡,城区牛皮癣清理 2 项。年垃圾收集 89556.4 吨,年 91 垃圾转运 89556.4 吨。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 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改善河湖水域生态环境 坚守水生态环境底线,确保水质水量有保障、河湖水域 不萎缩、生态功能不衰减、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打造 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水域及湿地面 积达到 10%以上。确保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0%。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主 要河道 100%实现生态空间有效管控,对邵水及檀江流域推进 农村水电绿色化改造,严格控制生态水量下泄,河湖生态环 境水量基本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性逐步提高,水生态系 统功能逐步恢复,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 失治理面积达到相应省级标准。积极推进各乡镇农村河塘整 治,开展板桥溪、雨溪、黄草坪溪等小河道、小河沟、小塘 坝和小湖泊的清淤疏浚、河渠连通、岸坡整治等项目,整治 农村沟渠水网,采用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建设生态河塘。 2.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统筹推进地上地下、山水林田生态 92 环境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 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率先碳排放达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 合治理,实施化肥农业零增长行动,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提 升固体废物专业化处置能力。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管控和 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落实农田做好水 源保护、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加速推进乡镇垃圾转运站 和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和运行。启动邵水上游沿岸及支流 檀江沿岸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区内邵水河、 资江重点流域截污。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至“十四五” 末期使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 98%;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站) 建设,到 2025 年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 行,使乡镇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95%;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垃 圾转运站。对所有河道的黑臭水体、村庄内及周边坑塘、沟 渠的黑臭水体、垃圾污水进行全面治理。 3.积极推行垃圾分类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全面覆盖”的原则,有计 划、有步骤、有方法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 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工作。2021 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 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比例达到 55%以上,全市建筑垃圾 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 35%;2025 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 类处理系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与科普教育活动,充分 利用好媒体舆论传递理念并营造有效氛围,引导居民逐渐养 93 成垃圾分类习惯。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建立生活垃 圾处理收费与分类政策激励并行机制。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示 范小区建设,开展垃圾分类农村试点活动,在召伯村、台上 村、罗塘村、板桥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行动,通过 试点,总结经验,建立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 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研发推广农业废弃物、工业和建 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 处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推进垃圾分类提 质增效,强化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协同安全处置和循环利用。 专栏 19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94 1.邵阳市资江干流资江南岸雪峰桥至桂花桥水环境综合治理工 程:主要建设内容:(1)主要工程为铺设 5km 排污管道及附属工程, 污水管管径 DN1200 。(2)邵阳市珑湖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 污水提升泵站及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为 5 万 T/d。(3)邵阳市 蓬莱岛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整治蓬莱岛内河 1.1km,对蓬莱岛周边 3.2km 河岸进行生态护岸。(4)资江南岸雪峰桥至桂花桥段河道生态 护岸工程总长 4.15km;资江干流雪峰桥至桂花桥段水、电、气、通信 等地下综合管网 4km。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1)清洁生产环境建设 50 个村。(2)生活污染治理 建设 50 个村。(3)清洁管理机制建设 50 个。建设规模:示范建设 60 户,农业清洁生产 458 亩,清洁生产技术入户率 92%以上,生活污水、 垃圾处理率 85%以上。 3.大祥区乡镇污水处理及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 各乡(镇)、街道集中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管网建设等。 (2)七个乡(镇)街道拟建污水管网 159 公里。(3)雨溪及河州社 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4.大祥农村污水处理厂及垃圾转运站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 罗市镇、蔡锷、板桥乡新建垃圾转运站各一座。(2)蔡锷、板桥各新 建一处日处理污水 3000—5000 吨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 第三节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大力推广绿色低 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幸福大祥筑牢坚实的生态根 基,推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紧紧依托大祥区良好的生态禀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 95 式,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生态产品,积极构建低碳环保的生 态产业体系,加快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发展壮大区域 经济。严守生态红线,严把项目建设审批关和产业准入关,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园区、绿色 工厂。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教育配套产业、都市农业 等,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 的食品、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和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 2.积极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 模式和消费模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 匹配相适应,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 益。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 全面节约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水资源消 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 环境保护。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以规模生猪养殖场为 重点,因地制宜、因场施策,着力推进粪污收集、处理、利 用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加强对 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回收等方面的废弃物综合 利用,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化发展,农业面污染源得到有效治 96 理。选择台上村、板桥村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 点示范,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体系。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大力推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加强绿色发 展理念的宣传,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和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减少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 推广绿色出行,完善绿色交通体系,推进绿色交通工具的使 用,加快轨道交通、智慧公交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 备建设,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到 2025 年,全区公交车基本 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推行绿色办公,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提高办公设备和资产使用效率。发展绿色建筑,推广装配式 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鼓励装配式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 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 第四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 决策部署,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建立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 建立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空 间发展目标,优化城镇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 97 确定空间发展策略,高标准绘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尽快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 划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真正实现“多规合一”,解决好各类 规划不衔接、不协调的问题。 2.构建以河长制为抓手的河湖管理机制 以河长制为核心,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 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机制。完成区内邵水河、资江重点流域 截污,推动区、乡(镇)、村河长体系构建,大力推进河湖 管理范围划界确权,探索建立主要河道水域生态红线制度, 强化河道管理及饮用水源地保护。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 求,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 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完善涉河涉湖建设项目 监管制度,研究制定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强化河湖 采砂管理,逐步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健全完善水功 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 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组织主要河 道开展重点执法检查和清畅整治,聘请巡查保洁员负责河湖 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加强开展智慧河湖建设,对各条河流 建立监管和控制平台,实施电子眼监测,利用无人机巡河, 建立天地一体的河湖管理机制。 3.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 98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改革 创新统一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依法明确各方监测事权, 建立部门间分工协作、有效配合的工作机制,统筹实施覆盖环 境质量、城乡各类污染源、生态状况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加 快构建上下协调、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客观反映污 染治理成效,强化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预测预报和风 险评估。 4.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开展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试点示范行动,建立美丽乡 村集体管护、承包管护、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管护 机制,完善专业化市场化建设,运行管护与农户自主管护相 结合的机制。建立环境污染治理管理制度、农村生活垃圾分 类机制、清扫保洁管理制度、落实建管“村社区为主”工作 机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生活污水 及垃圾处理,建设机制健全、保障到位、工作落实、规范运 行、长效治理的管护格局,全面提升农村综合环境质量,大 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章 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建设宜居幸福大祥 牢固树立协调、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 99 加大民生投入,补足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短板,加 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社 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同步并适度超前发展,不断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幸福大祥区。 第一节 促进充分就业增收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 创业支持力度,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 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就业优先 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坚持分类施策, 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强对灵活就 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支持,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 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 实行公益岗位兜底帮扶,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到 2025 年末,实现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0.4 万人,城 镇新增就业 1.5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 0.8 万人,就业困难 人员再就业 0.4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 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 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 100 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高质量建设一批创业培训(实训)基 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园,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 实现个人发展。鼓励和引导妇女、退伍军人、残疾人利用 “互 联网+”等形式自主就业创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以企业、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 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新型学 徒制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广泛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困 难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未就业人员创业培训,保障有劳动能 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力都能得到培训、实现就业。加强军队 转业干部免费适应性和专业性培训、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 和技能培训。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 业工作的首位,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参与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加强就业援助,精准识 别就业援助对象,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实施优先扶持和重 点帮助。大力推进电商助残,全面落实退役军人自主就业(择 业)、残疾人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免费 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保障机制, 持续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 建立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资产性、经营性收入的长 101 效机制,突出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企业工资 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城乡居 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 资收入稳步增长,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 GDP 增幅,职工工资收入明显增长。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全面深入推行 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 健全劳动关系预测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积极 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加大基 层调解规范化建设力度,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提升 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和效率,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第二节 建设健康大祥区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 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让广大人民群众就 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 等健康服务。 1.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结构布局,健全上下 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 村流动。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 设。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 102 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乡镇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 村卫生室一体化,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城乡居民 15 分钟医疗 服务圈。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均衡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 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薄弱 领域和环节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全面改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 育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 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食品安全技术支 持体系建设。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提升传染病疫情控制和救治能力。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 调、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 体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技术方案,加强监测、预警网络 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信息系统。加强卫生应急 准备,提高新发再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公共安全和卫 生应急的风险沟通。完善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提 高医院对特殊事件的发现、报告和识别能力。 2.加强重大疾病防控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重大传 103 染病防控。加强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全面推进综合 干预,减少和控制各类高危人群的危险行为,高危人群干预 覆盖率达 90%以上。强化结核病和耐多药肺结核的规范化诊 治、管理,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重点地方病的防 治。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继续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的基层 综合防控工作。强化精神疾病防治。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救治 管理,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 80%以上。开展 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 险评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 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 3.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模式,控制三级 医院普通门诊规模,引导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首 诊。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 层。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实现签约服务。 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临床学科和专科建设发展的 规划引导和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学科和专科,重点支 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传染病等薄弱领域重点专 科诊疗能力提升。全面提升区人民医院综合能力。加强医疗 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文件体系、 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 机制,建立医疗安全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加强医师执业管理, 104 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 4.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乡村三级中医 药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加强基层中 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到 2025 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 镇卫生院和 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药材 保护和发展,建立湖南中药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好道地药 材和稀缺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构建中药材种植资源保护体 系,打造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推 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专栏 20 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1.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体系(包括区人民医 院、疾控中心、妇幼中心、板桥乡、罗市镇卫生院、城南、檀江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建立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3.建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重点装备重大传染病实验室 检测和中毒检测设施,提高病因检测能力。 4.建设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区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完成率 达 80%。 5.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 网络直报率达 100%,报告完整率和及时率达 95%以上。 第三节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 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社 105 会保障全覆盖。巩固完善工伤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机制。建 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老 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普及无障碍知 识,保障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到 2025 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 保险参保率达到 100%,征缴收缴率达到 95%以上,社会化发 放率达到 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98%以上,医 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 95%。 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人为本的社 会救助政策体系,落实特殊贫困群体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完 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重点 解决好特殊人群、边缘人群、困难人群的保障问题,提高失 能特困供养老人集中供养率,加强对老年人、未成年人、重 度残疾人、严重精神病障碍患者和重病患者等社会特困群体 的救助力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强化与其他社会救 助制度的转介衔接。增强救助时效性,实现应救尽救、托底 救助,加强临时救助与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衔接。到 2025 年, 低保标准增长率达到 20%,救助率保持在 100%。 建立更为全面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孤残儿童福利 保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养育补贴标准,“十四五”期 间,孤残儿童养育标准年均提高 5%左右。加快村(社区)日 间照料中心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健全孤儿、“三留守”人 106 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困境儿童发现、救助机制, 做到对困境儿童生活、医疗、教育全方位快速施保。加强残 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全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引导群众、社会 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推动救助社会化。建 设区福利中心和儿童福利中心(含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中 心),至 2025 年儿童福利中心实现全覆盖,孤残儿童养育标 准年均提高 5%左右。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 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拓宽妇女 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完善 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 进人口均衡发展。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 为。建立妇女享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 提高农村妇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 加大贫困“两癌”妇女救助力度。执行城乡生育补贴制度, 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贯彻落实儿童优先 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 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完善学校家庭社 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早期发 展,探索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提升儿童综合 素质。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加强留 守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境儿童保障制度。优化儿童发展环 107 境,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提高城乡社区儿童 之家建设水平。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预 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加强家庭、 家教、家风建设。 第四节 发展养老服务 开发储备社会养老、医疗养老项目,全面建成以居家为 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的覆盖城乡的 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社会化养老、医养结合的服务中心。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产业。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通过特许经营、 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 养结合机构。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 成社区 15 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深化养老服务供 给侧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尽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 长和多层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至 2025 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体系基本建成。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 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 保健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促进中 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 108 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 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引进和培育 大型高端医疗企业、养老企业和专业运动企业,打造具有邵 阳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药康体文化养生品牌。 第五节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把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坚守安全底线,正 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全区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建设,努力让全区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着力加强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 体系、监管责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 设。建成大祥所有品牌农产品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记 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全程可追溯、 互联共享的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着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 格化管理和源头治理。 全面实施风险管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评估、 监测、预警和风险交流,建立健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科学 监管制度,严防严管严控风险隐患,确保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全面加强全程控制。严格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 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覆盖所有食品类型的安全标 准、覆盖各类生产经营行为的良好操作规范,全面推进食品 安全监管法治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 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 109 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 实施智慧监管。 积极引导社会共治。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严格落实各乡镇街道属地管理责任和各有关部门监管责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 快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安 全社会共治格局推进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 设,实行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强化属地责任, 建立严格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农业投入品使 用管理。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农村、 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 第十一章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平安大祥 紧紧抓住和筑牢安全生产、平安稳定和公共安全底线, 努力展现社会治理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为建设平安 和谐智慧大祥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成法治大祥。2025 年,全区社会矛盾调处成功率、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 度都达 90%以上。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格局 完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 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转变治理方式。 110 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 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探 索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推动社会 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推进社区和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 设。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村(社区)综合 服务管理平台的社会治理功能。加强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 安现代警用装备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动“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提质升级。完成“雪亮工 程”城乡社会末端感知系统布局,探索风险预警闭环处置模 式。深入开展禁毒斗争,积极推进禁毒重点整治和专项行动, 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毒品治理体系,着力打造共 建共治共享的毒品治理格局。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 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发挥信 访主渠道作用,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注重民意收集与信 息反馈,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完善化 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 制。注重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 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有效防范和化解劳资纠纷、征地拆迁、 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矛盾。 111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好新一轮村(社区)“两委” 班子换届,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加强基层教师、医生、农技等人才培养。加大从乡镇(街道) 选拔干部和基层遴选优秀干部力度,完善从优秀村(社区) 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招录乡镇公务员、招 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的长效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 序列,加大村(社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注重发挥 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社 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群团组织作用。 打造诚实守信社会环境。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升级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发达信用市场,提高社会诚信法治 化水平。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化推进 信用+政务服务工作,完善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平台 建设,加快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政务 一张网、市场监管平台等综合性平台对接。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慧化。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 新的双轮驱动,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智慧综治建设, 全面推广“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提质治理水平。加强 网上舆论宣传和互联网管理工作,夯实档案基础工作,推进 档案馆库建设,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强化网络虚拟社 112 会治理,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第二节 建设法治大祥 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建设“法治大祥”为目标, 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政府、严格公正司法、加强社会 法治为重点,全面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法 治化水平。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 单管理,规范权力运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督察机制,打造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完善重大决策程序,探索委托专业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研 究机构等第三方评估模式,实行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决 策违法责任倒查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综合执法、 联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政务和行 政承诺考核制度,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政理政。 坚持司法公正。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 的深层次问题,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落实 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相衔接的具体规定。进 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完善错案预防、纠正、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快 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 制度,健全司法救助机制。 113 健全司法救济。充分发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在深化改 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健全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整合优化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 积极打造“基础设施信息化、基层阵地普及化”的公共法律 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作用,加快完善 涉众型风险防范处置、舆情管控引导、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 建立政府法律顾问聘任工作制,推进“智慧矫正”建设、促 进执法监督、着眼创建省级法治示范县(区)目标,将法治 文化融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文化建设,实现法治宣传 阵地、法治教育基地、高标准公共法律服务阵地全覆盖。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普法教育宣传,深入推进法律 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引导全 民自觉守法。认真落实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 明创建内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入开展法 治宣传教育,扩大公民法治教育覆盖面。积极做好在中小学 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相关衔接配套工作,进一步加强法治教 师、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政府支持、企 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城乡 环境改造、市政建设、新农村建设、基层文化建设,加大社 会主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14 第三节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单位为重点,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工作格 局。深化职能融合重塑,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 指挥体系,推进以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 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衔接、运行顺畅的事故灾害应急救援指 挥网络。健全完善区防灾减灾、防汛、火灾防治议事协调机 构,健全完善区安委会工作制度,推动形成协同共治局面。 建立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分类别评估体系,完善灾害 风险业务管理资料数据库。修订完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推 动相关部门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气象服务保障, 协调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的风险防控, 重点排查河流、山洪灾害、城市防洪、抗旱供水等的风险隐 患,建立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 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重大火灾隐患的安全生产风险 监测、评估、预警。推进应急队伍体系和政府综合应急救援 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精干 实用的应急队伍体系。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 所建设。加强应急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 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公众应急救援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专栏 21 应急管理重点工程 115 大祥区应急指挥中心及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大祥区应 急指挥中心,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救灾物资储备机 制;建设以生活类物资储备为主,以防护用品及生命医疗物资储备为 辅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 大祥区山洪灾害预警及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新建水雨情监测信息 系统、水资源监控系统、水务管理平台,建设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及配 置相应设备与物资。 应急救援 5G 网络及通信:加快部署 5G 网络,全面构筑应急救援 “万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农村民居安全示 范工程建设、安全示范企业建设、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新 型救援队伍建设。 第四节 筑牢安全发展体系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 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强化国家安全保障。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 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持党管武装,全 面深化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力量和国防动员专业队伍建设, 做好双拥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维护国家整体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产业安 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 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 全保障能力。以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社会 治安、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国防事业建设等为重点,加大 116 公共安全投入,充分运用现代化、智能化手段,深化“平安 大祥”建设。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 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开 展灾前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建立完善灾害风险业务管理资料 数据库。加强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农村消防建设, 提升全民消防意识,积极推动消防事业发展。到 2025 年,事 故总量、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亿元 GDP 死亡率下降 30%以上;工矿 商贸就业人员 10 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20%以上;道 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 30%以上;消防、火灾 10 万人口死亡 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 第十二章 强化发展要素支撑,保障规划实施 全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提高政治和思想觉悟,切实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深入整 合全区现有资源,强化要素资源保障,严格考核监督,科学 编制好发展规划,确保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 用,确保党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上管方向、谋大局、定 政策、促改革,提升党领导规划实施的能力。充分发挥规划 领导小组在规划执行中的督导作用。加强党组织建设,增强 117 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着力提升党员队伍的发 展力、创新力、执行力,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 质和科学发展本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知识 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更好地 把握形势、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 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 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 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激发 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 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 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 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坚持把要素保障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战略重点,充分发 挥资源、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保障,切实推进规划落实。 提高土地效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农村集 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激励与倒逼 机制,完善低效建设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健全长期租赁、 118 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建设用地市 场供应体系。完善土地准入和退出机制,成立土地储备中心, 强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的整 体控制,严控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加强财税保障。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构 建综合治税平台。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 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严格金融风 险管理,构建科学有序的收入管理机制,逐步改善收入结构, 构建共享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财政资金贴息 措施,持续推动减税降费,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 政策范围,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政 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债务管理制度,防范财政风险。 增强人才支撑。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 万人计 划”、省“芙蓉人才”和“宝庆人才”行动计划等重大人才 工程,落实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奖励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政策。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培 育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落实 人才政策,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留住人才。建设统一规范、流动自由、便捷高效人才服务体 系,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大祥落户推进力度。抓好农村劳动力 119 转移就业培训、乡土人才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借力政策红利。树立向政策要项目、用政策促实施的发展 理念,进一步研制出台有利于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有利于优势 产业加快升级、有利于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有利于营造良好 发展氛围的政策措施,以强化政策供给促进规划实施。 第三节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 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坚持以规 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聚焦基础设施、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大领域,开辟重点项目 建设“绿色通道”,对涉及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重大项目, 优先予以土地保障。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 储备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 动机制。加强项目实施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更大力度 推进年度区重大项目建设。对已签约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做 到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协同做好项目落地中的规划选址、 建设用地、审批、资金筹措,创造条件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集中力量为项目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亲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第四节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依法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 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明确各部门、各 乡镇街道工作职责和任务。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 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对纳入年度区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120 的规划,要严格按规定履行相应程序,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根据有关法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提请 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创新评估方式,探索开展年度评估,引 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完 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完善规划实施 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 沟通和交流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 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