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2013年报.pdf
".)% ,FZ-BCPSBUPSZPG"OJNBM.PEFMTBOE)VNBO%JTFBTF.FDIBOJTNT ˖ڍመߥᬒ̇Ӯᄴ Үྫྷഴۋˀ̠ዜႼჀူ᧗ཁࠃᰍࠈ ࣱऎઐն "//6"-3&1035 2013年报 A M H D 主 任 致 辞 …………………………………………………… 1 实验室总体概况……………………………………………2 实验室大事记………………………………………………4 学科组介绍…………………………………………………6 主 要 研 究 进 展 …………………………………………… 2 0 科 研 项 目 一 览 表 ………………………………………… 4 1 药 物 评 价 ………………………………………………… 4 3 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43 新 任 职 …………………………………………………… 4 4 发 表 论 文 列 表 …………………………………………… 4 5 授 权 发 明 专 利 …………………………………………… 5 2 申 请 专 利 ………………………………………………… 5 3 举 办 国 际 国 内 学 术 会 议 一 览 表 ……………………… 5 4 特 邀 报 告 ………………………………………………… 5 4 参加学术会议一览表……………………………………56 合作交流与人员访问……………………………………59 研究生学术论坛一览表…………………………………62 毕业研究生一览表………………………………………63 博士后出站一览表………………………………………64 在读研究生及博士后一览表……………………………64 65 2013年报 A M H D 主 任 致 辞 2013年“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围绕 研究所“一三五”创新目标,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全体人员齐心协力、 锐意进取,在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申请、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 了突出进展。 实验室围绕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模型创制、疾病机理解析和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药用动物天 然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开展工作。2013年共发表相关论文98篇,其中第一单位论文57篇,第一单 位SCI论文48篇,IF>5的论文21篇;2013年实验室共申请专利17项,获得授权专利14项,其中2项 为国际授权专利;受委托完成1个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2013年实验室成功申请973、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学院和云南省等项目37 项,其中主持27项,参加10项,新增科研经费3183.9万元。 实验室凝聚和建设了一支积极投身科研、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研究团队。2013年实验室共培养 毕业研究生23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10人;出站博士后3人;接收客座研究人员44人;1人获得国 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 “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1人入选“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 创新促进会会员。 2013年,共举办全国性的会议6次,PI、工作人员及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1次,国内外 学术互访48次,应邀作报告42次。此外,实验室不断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切实保障 了相关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机遇蕴含精彩,创新成就伟业。2013年,“十二五”进入攻坚期,研究所“一三五”发展规 划正稳步推进。身处这样一个调整、变革、创新的时代,做为国立研究机构的一员,我们要认清历 史责任,不忘国家的需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创新2020”的目 标,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历程承载新的梦想。2014年,正是我们创 造梦想、扬帆启航的关键之年,实验室将在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术委员会的指 导下,迎难而上,团结协作,大胆创新,共创2014事业辉煌,在新的起点上阔步前进! 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总体概况 一、学术委员会 主 任:孙汉董 院 士 副主任:张 云 研究员 梁 斌 研究员 孙汉董 院 士 裴 钢 院 士 张亚平 院 士 舒红兵 院 士 张学敏 院 士 陈 彪 教 授 牛立文 教 授 张克勤 教 授 陈新文 研究员 张 云 研究员 徐 林 研究员 郑永唐 研究员 姚永刚 研究员 陈策实 研究员 梁 研究员 委 员: 斌 二、实验室组织结构 中 国 科 学 院 动 物 模 型 与 人 类 疾 病 机 理 重 点 实 验 室 2 张 云学科组 赖 仞学科组 梁 斌学科组 杨 建学科组 徐 林学科组 支 撑 体 系 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灵长类饲养繁殖中心 国家发改委“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 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 中国科学院树鼩饲养繁殖基地 姚永刚学科组 胡新天学科组 李家立学科组 陈 功学科组 研 究 体 系 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创建 灵长类干细胞和基因操作研究 疾病机理/药理/离子通道研究 郑永唐学科组 周巨民学科组 陈策实学科组 赵旭东学科组 陈勇彬学科组 曹 毅学科组 转 化 体 系 药效学评价平台 国家发改委“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实验动物中心”/灵长类GLP 生物产业化中心 2013年报 A M H D 三、实验室领导 主 任:徐 林 研究员 副主任:郑永唐 研究员 陈策实 研究员 四、研究队伍 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0人,其中博士38人,硕士16人,学士12人;高级职称 24人,中级职称27 人,初级职称19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4人,“ 青年千人计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0人,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博士 硕士 本科 其他 实验室固定人员学历状况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30 31-40 41-50 ≥51 实验室固定人员年龄状况 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实验 室 大事记 2013年7月5-6日,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昆明成功举行。实验室PI以及来自昆明动物所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中心的7位客 座教授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宗旨是“交流、合作、创新”,它加深了实验室不同学科组之间以及实验室与离子通道药 物研发中心之间的了解,为彼此之间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未来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13年8月8日,实验室2013年年会在昆明动物所隆重举行,来自实验室11个学科组的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 议还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中港联合实验 室)参加。中港联合实验室陈伟仪教授、陈活彝教授和谭兆祥教授率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10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 2013年11月16日,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彭以祺携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委、局)的代 表一行90余人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徐林主任代表实验室向各位代表分别介绍了实验室定位、研究方向、团队建设、科研任务 及重大产出等方面的情况。 4 2013年报 A M H D 2013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阴和俊副院长视察了实验室,并重点视察了实验室的四大支撑体系: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 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灵长类饲养繁殖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和中国科学院 树鼩饲养繁殖中心。 2013年11月25-27日,“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办、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疾病动物模型项目负责人以及各大实验动 物中心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孙瑞娟副主任以及相关科学处工作人员全程参加了会议。 2013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在云南昆明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 次会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云南大学张克勤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陈新文研究员以及实验室PI和副研究员参加了会议。 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学习记忆的海马回路和动物模型 徐林,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 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动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学习记忆的海马回路机制研究,旨在阐 明神经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规律以及海马回路功能异常相关脑疾病如老年痴呆、毒品成瘾、 抑郁症、自闭症、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等;主要采用行为学、药理学、PET、光遗传、微电极阵 列、突触可塑性、免疫组化、表达谱等技术。结合疾病动物模型和丰富的天然资源优势,研发创 新药物。先后在Nature 、PNAS 、Neuron 、Cell 、JN S、Biol Psychiatry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 得杰出青年基金和百人计划。遗忘的功能和机制973项目首席。申请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已培养 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 Hippocampal Memory Circuitry and Animal Models Prof. Lin Xu,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Director, Key Lab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jor interest is to study the hippocampal circuitry in the processes of memory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addiction, major depression, autism,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etc.; Techniques routinely used are behavior, pharmacology, PET, optogenetic,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 for spik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mmmunohistology, western blots and expression profiles etc.;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plentiful diverse natural products in Yunnan and animal models to develop novel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Over 70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Nature 、PNAS 、Neuron 、Cell 、JNS 、Biol Psychiatry . Winner of NSFC “Distinguished Young Scientists” and CAS “Hundred Talents Project”; Chief scientist of 973 Project “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Forgetting”; Filed a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atents. Over 40 students got MSc or PhD. Email: lxu@vip.163.com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学科组主要从事海马记忆回路的机制研究;重点关注老年痴呆症、毒品成 杨跃雄 学士 副研究员 Mr. Yue-Xio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yangyx0553@yahoo.com.cn 周启心 博士 副研究员 Dr. Qi-Xin Zhou, Associate Professor qixin_zhou@126.com 毛榕榕 博士 副研究员 Dr. Rong-Rong Mao, Associate Professor talktomaomao@163.com 王丽萍 秘书 Ms. Li-Ping Wang, Secretary iamnfr@126.com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张 晨 Chen Zhang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井 亮 Liang Jing 甘 平 谭继伟 Ji-Wei Tan 焦春香 周 恒 Heng Zhou 马 晨 贾云芳 Yun-Fang Jia 李 勐 熊贵静 Gui-Jing Xiong 王 静 Jing Wang 柴安平 An-Ping Chai 单丽丽 Li-Li Shan 丁泽阳 Ze-Yang Ding 于成龙 Cheng-Long Yu 郭 昊 Hao Guo 李津南 Jin-Nan Li 唐研平 Yan-Ping Tang 李莹超 Ying-Chao Li 余大富 Da-Fu Yu 6 瘾、抑郁症、自闭症和创伤后应激综合症以及疾病动物模型的创建和创新药物研 发。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1)发现一种新型的长簇低频刺激可快速诱导出依赖于GABA-A受体和mAch 受体以及AMPA受体下膜的成年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抑制 (LTD)。这种LTD的机 制与以往报道的LTD不同,可能有某些特定生理功能;2)发现急性氯胺酮处理在 自由活动的清醒动物的海马CA1区诱导出LTD,同时损伤水迷宫空间记忆;多巴胺 受体激动剂可逆转氯胺酮的效应。提示了氯胺酮的拟精神分裂症状的细胞机制; 3)褪黑素可以逆转由阿片成瘾导致的海马神经元及外周血液线粒体DNA拷贝数的 减少和自噬小体数目的增加;4)增强海马Rac1蛋白活性将降低背景恐惧记忆并促 进随后的消退过程,提示Rac1活性升高加速记忆的遗忘;5)建立光敏感通道和多 通道电极同步记录的技术平台;6)建立和完善树鼩触摸屏认知任务及评价标准; 7)建立小动物PET成像技术,并成功检测出参与背景条件化恐惧记忆形成、巩固 和提取各阶段的脑区网络环路。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Ping Gan Chun-Xiang Jiao Chen Ma Meng Li We are interested in hippocampal circuitry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especially focus on animal models of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addiction, major depression, autism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etc., and paid much atten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models and drug discover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he main research process in 2013: 1) We found a patterned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that can induce adult rat hippocampal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which requires the coactivation of GABAARs and mAchRs, and endocytosis of AMPARs. 2) We reported that acute ketamine induced hippocampal LTD and spatial memory impairment in freely moving rats, which was reversed by D1/D5 receptor agonist. 3) mtDNA copy number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hippocampus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morphine-addicted rats mediated by autophagy, which was salvaged by melatonin. 4) Hippocampal Rac1 activation can reduce contextual fear and promote fear extinction,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forgetting. 5) We have set up the combined techniques of optogenetic and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rding, and 6) the touching screen system to test higher brain function in tree shrew, and 7) PET imaging technique in rat and tree shrew, by which we examined the brain region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es of contextual fear memory. 2013年报 A M H D 非人灵长类感觉运动整合学科组 胡新天,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人灵长类中枢系统神经生物学 的研究。先后在Science 、PNAS 、Neurosci Biobehav Rev 、PLoS ONE 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 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引进国 外杰出人次”及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称号。已培养博士4名、硕士研究生5名。 Nerve system coding discipline group Prof. Xin-Tian Hu, Principle Investigator, PhD Supervisor. His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information encod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different coding strategies in the non-hunman primate bra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animal models and mechanism studi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From his Lab, more than 2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Science, PNAS , Neurosci Biobehav Rev, PLoS One . Email: xthu@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非人灵长类大脑信息编码研究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建 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疾病机理的研究。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1)用MPP +颅内给药的方式建立PD模型,克服了MPTP建模中存在的三个问 题:a. 建立模型有较大的个体差异;b. 由于MPTP对外周神经,特别是消化系统的 毒性,一般模型猴的体质都较差,不但给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而 且模型将来的应用也提出了挑战;c. 停止给MPTP后,动物都会有症状逐渐减轻(恢 复)的现象,成功建立了成模一致性,稳定且身体相对健康的非人灵长类PD模型。 2)通过诱导的方法建立新型AD模型,模型动物已经出现记忆下降,过度磷 酸化Tau蛋白、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的减少等AD的经典症状,目前已经建成稳 定的接近自然发病状态的AD猕猴模型。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Our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information encod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different coding strategies in the non-hunman primate bra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animal models and mechanism studi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The main progress of our research in 2013 wa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 new stable and relatively healthy PD monkey model and a new monkey AD models with all the key behavioral and pathological symptoms.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杨上川 高级工程师 Shang-Chuan Yang, Senior Engineer yangsc@mail.kiz.ac.cn 王正波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Zheng-Bo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wangzhengbo1226@gmail.com 冯晓丽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Xiao-Li 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virgo1985712@163.com 李 波 秘书 Ms. Bo Li, Secretary Lib@mail.kiz.ac.cn 张玉华 技术员 Ms. Yu-Hua Zhang, Technician yuhua0041@msn.com 吴 晶 实验师 Jing Wu, Lab Technician wuj@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胡英周 Ying-Zhou Hu 秦冬冬 Dong-Dong Qin 杨美凤 Mei-Feng Yang 李 浩 Hao Li 林 海 Hai Lin 黄柏慧 Bai-Hui Huang 储训训 Xun-Xun Chu 郑 娜 Na Zheng 廖志星 Zhi-Xing Liao 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疾病机理遗传学与进化医学学科组 姚永刚,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 作)。主要研究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目前集中关注线粒体突变与疾病如老年痴呆 症、精神分裂症、麻风和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研究,同时致力于新型实验动物树鼩模式化和品系 创制。已在Am J Hum Genet 、Blood 、Mol Psychiatry 、Hum Mol Gene t、Autophag y、Nat Commun 等SCI 期刊发表论文和评述120余篇,被SCI引用2900次,h指数=29。担任 J Hum Genet associate editor、 PLoS ONE academic editor 、J Genet Genomics editorial board member、Infect Genet Evol receiving editor 和《动物学研究》主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多项奖励。 Division of Medical Genetics & Evolutionary Medicine Dr. Yong-Gang Yao,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fessor of Genetics and Acting Director of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Dr. Yao is working on the genetic basi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uman diseases, in particular for Alzheimer’s disease, schizophrenia, leprosy and LHON. He is currently chairing a project on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y of Chinese tree shrew and creating an inbreeding line.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20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and commentaries on SCI-indexed journals, including Am J Hum Genet , Blood, Mol Psychiatry , Hum Mol Genet, Autophagy and Nat Commun. Many of his papers are highly cited, with a total citation time of 2900 and an h index of 29. Dr. Yao serves as association editor of J Hum Genet, academic editor of PLoS ONE , receiving editor of Infect Genet Evol ,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 Genet Genomics and editor-in-chief of Zool Res . He received many awards including the State Natural Science Award of China (second class). E-mail: yaoyg@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余丹丹 硕士 助理研究员 Ms. Dan-Dan Yu, Research Associate yudandan@mail.kiz.ac.cn 张 文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Wen Zhang, Research Associate zhangwen@mail.kiz.ac.cn 王 东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Dong Wang, Research Associate wangdong@mail.kiz.ac.cn 杨禄秀 本科 助理实验师 Ms. Lu-Xiu Yang, Technician yangluxiu@mail.kiz.ac.cn 博士后 ( Postdoctoral Fellow) 郭 皓 Hao Guo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马 亮 Liang Ma 毕 蕊 Rui Bi 许 凌 Ling Xu 张登峰 Deng-Feng Zhang 范 宇 Yu Fan 苏凌燕 Ling-Yan Su 胡秋香 Qiu-Xiang Hu 王慧珍 Hui-Zhen Wang 吕 莉 Li Lv 李 晓 Xiao Li 武 勇 Yong Wu 向 群 Qun Xiang 彭 莉 Li Peng 李国栋 Guo-Dong Li 徐 敏 Min Xu 8 Website: http://www.mitotool.org/lab/index.html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疾病机理的遗传机制与进化医学研究,按照EAF (E = Evolutionary analysis; A = Association study; F = Functional assay)三层次,深入开展神 经和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解析和机制研究;另一个重点方向是树鼩生物 学研究,致力于树鼩品系创制和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等工作。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1)发现补体lectin通路基因FCN2 和MBL2 、补体旁路途径关键调控基因CFH 的遗传变异影响麻风易感,且FCN2 和MBL2 基因低转录活性的启动子单倍型是少菌 型麻风的风险因素,提示补体系统在麻风易感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发现成瘾过程中和吗啡处理的神经细胞株都存在mtDNA拷贝数显著降低 的现象。这种降低由吗啡诱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的自噬所致,并可被褪黑素 处理拯救。提示mtDNA拷贝数降低和血浆褪黑素减少有望作为成瘾过程中的生物 学标记,自噬是研究毒品成瘾机制的新视角。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Our curr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ree major directions: (1) Onset 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schizophrenia, leprosy, and LHON; (2)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drug addiction; (3) Biology of Chinese tree shrew and establishment of an inbreeding line of tree shrew. We are striving for EAF (E = Evolutionary analysis; A = Association study; F = Functional assay), Easy And Fun. The main research process in 2013: 1) Genetic variants of the FCN2 , MBL2 and CFH genes of the lectin and alternative pathways confer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leprosy in Han Chinese. Haplotypes / genotypes representing low FCN2 and MBL2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conferred risk to paucibacillary leprosy. 2) mtDNA copy number is decreased in the hippocampus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rats upon chronic morphine treatment, as well a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opiateaddicted patients. Morphine causes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increases autophagy, leading to mtDNA copy number reduction. Melatonin can restore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prevents mtDNA copy number loss. Reduction of mtDNA copy number may be a biomarker for opiate addiction. 2013年报 A M H D 表观遗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课题组 李家立,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表观遗传 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课题组负责人。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研究,尤其在关 于表观遗传系统特异改变对神经元功能失调及其死亡的影响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已在 Nat Med 、Nat Neurosci 、Curr Biol 、J Neurosci 和 J Biol Chem 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2014年入 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Epigenetic basi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Prof. Jia-Li Li, Principle Investigator, Key Lab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jor interest is to study the molecular epigenetic basis in various huma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T and AD. By use of genetic, molecular, biochemical approaches, we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initiate and execute neurodegeneration. Email: lijiali@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研究兴趣是探索和发现在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中哪些表观遗传 系统变化具有疾病的特异性以及其变化的的原因及机制。研究重点是阐明在特定 类型的神经元功能及退行性病变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修饰、脑特异性 microRNAs(miRNAs)以及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等特异性变化的影响及机理。 同时,课题组还致力于鉴定和筛选具有纠正特异性表观遗传系统变化的小分子功 能化合物,从而为将来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张 莹 秘书 Ms. Ying Zhang, Secretary zhangying@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蒋德伟 De-Wei Jiang Research Fields Our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studying the mechanisms of degenerative process in various huma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T and AD. We use genetic, molecular, biochemical approaches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initiate and execute neurodegeneration, with a focus on studying epigenetic basis in neurodegeneration. Our studies recently identified alterations in epigenetic systems that act on cell cycle regulator and neuronal gene to execute neuronal death in A-T.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particularly covalent histone modifications and DNA methylation, play critical roles in regulating chromatin dynamics and therefore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gene expression. Therefore, to expand our study in other ma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D is our main interests. Our research interests also lie in revealing new methods by which to delay or prevent degenerative process in huma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Our approaches involve identifying abnormally epigenetic markers, includes histone modifications and DNA methylation that modulate gene expression and suppression. 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分子免疫药理学 郑永唐,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 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伦理 学委员会主任。学科组围绕艾滋病防治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 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抗HIV药物、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HIV限制因子TRIM5和湄公河地 区HIV跨境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等研究。至今在PNAS 、AID S、Nucleic Acids Res 、J Immunol 、 Retrovirology 、JMC 、JAIDS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1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9篇。参编专著 10部。申请和合作申请50个专利,26个专利获得授权。获省部级奖6项,其中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1)。培养博士20名,硕士20名。 Molecule Immunopharmcology Prof. Yong-Tang Zhe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eputy Direc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o carry out basic, forward-look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ur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HIV/AIDS studies, including anti-HIV drugs, the AIDS primate animal models, the mechanism of antiviral restriction factors TRIM5α to HIV infection , HIV Molecular Epidemiology in Mekong River region. Ten book chapters and more than 31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cluding 199 SCI papers in PNAS、AIDS 、Nucleic Acids Res 、J Immuol 、Retrovirology 、JMC 、JAIDS ect. Application and joint applications for 50 patents, 26 patents authorized. Six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level award were gained, including The 1st Yunnan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and The 2nd Natural Science Award. 20 people obtained PhD and 20 people obtained Master degree. Email: zhengyt@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王睿睿 博士 副研究员 Dr. Rui-Rui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wangrr02@mail.kiz.ac.cn 杨柳萌 硕士 副研究员 Ms. Liu-Me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lmyang@mail.kiz.ac.cn 张高红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Gao-Hong Z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zhanggh@mail.kiz.ac.cn 庞 伟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Wei Pang, Assistant Professor pangw@mail.kiz.ac.cn 刘丰亮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Feng-Liang Liu, Assistant Professor 罗荣华 本科 实验师 Rong-Hua Luo, Experimentalist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周衍衡 Yan-Heng Zhou 陈 鑫 Xing Chen 母 丹 Dan Mu 张兴杰 Xing-Jie Zhang 陈 欢 Huan Chen 朱 林 Lin Zhu 姚志红 朱家武 张喜鹤 田仁荣 张琳萄 张晓亮 郑宏毅 张明旭 罗梦婷 雷爱华 陆翠林 10 Zhi-Hong Yao Jia-Wu Zhu Xi-He Zhang Ren-Rong Tian Lin-Tao Zhang Xiao-Liang Zhang Hong-Yi Zheng Ming-Xu Zhang Meng-Ting Luo Ai-Hua Lei Cui-Lin Lu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本学科组围绕艾滋病防治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 用性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1)抗HIV药物药效学评价和机制关键技术研究及 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IV新药;2)建立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艾 滋病发病机制、药物及疫苗的评价研究,为AIDS的防治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3) 中国灵长类动物MHC遗传学研究;4)HIV限制因子TRIM5α在限制HIV感染中的 作用机制研究;5)湄公河地区HIV跨境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13年度主要工作进展: 1)筛选药物1000多个,发现50多个活性化合物,FNC获得CFDA临床研究批 件;2)正在进行3个化合物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3)用HIV-1R3A和stHIV-1sv分 别感染4只北平顶猴;4)用SIV病毒感染了12只中国猕猴,进行了抑制免疫活化的 实验;5)潜伏激活剂刺激SHIVwhu感染猴病毒的活化;6)首次鉴定出了21个新的 树鼩MHC等位基因;7)研究了TRIMCyp多聚化与HIV-1限制能力的关系,提出了 TRIMCyp与HIV-1衣壳蛋白相互作用的新假说。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The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1) Study anti-HIV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compound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lead compounds; (2) Establish non-human primate model for studying the immunopathogenic mechanism of HIV/AIDS and evaluating antiviral strategies and vaccines; (3) MHC genetics research in primates of China; (4) Study the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antiviral restriction factors TRIM5α and TRIMCyp to HIV1 infection; (5) HIV cross-border spread in Mekong River region, including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 HIV resistance. Main progresses in 2013: 1) Over 1000 compounds were studied for their anti-HIV-1 activity, and more than 50 compounds with highly anti-HIV-1 activities were found, FNC has been approved for clinical trials by CFDA; 2) Pre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in vitro of 3 anti-HIV drug candidates are being peformed; 3) 4 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 were infected by HIV-1R3A and stHIV-1sv strains respectively; 4 ) 12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were infected by SIV strain and their immune activation were inhibited by a CD24-Fc protein; 5) A HIV latent activator- LPS was used to activate the SHIVwhu in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6) A total of 21 full-length alleles in tree threw were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7) A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merization and HIV-1 restriction of TRIMCyp was performed, and a new hypothesis about interaction between TRIMCyp and HIV-1 capsid was proposed. 2013年报 A M H D 基因调控与表观遗传课题组 周巨民,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染色质高级结构, 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和DNA损伤与修复的机制的研究。已在Cell 、Molecular Cell 、Genes Dev 、PNAS 、MCB 、J Virology 和Development 等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多篇具有广泛 影响的学术论文。 Epigenetics and Gene Regulation Prof. Ju-Min Zhou, Principle Investigator.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pigenetic mechanism of higher order chromatin organization, long distance enhancer-promoter interactions, viral host interactions and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Our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Cell , Molecular Cell , Genes Development , PNAS, Development , MCB, J Virolog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 Email: zhoujm@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1. CTCF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表观遗传调节蛋白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帮助机体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抵抗外界压力刺激起着重要作用。学科组发现CTCF被损伤的区域招募。通过ChIP 肖 裕 博士 副研究员 实验,证明CTCF确实会结合到双链断裂的DNA区域。这种结合也受ATM抑制剂的 Dr. Yu Xiao, Associate Professor yuxiao-bio@hotmail.com 干扰。敲低CTCF后我们发现DNA损伤同源和非同源修补受抑制。这一系列实验证 明CTCF在DNA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2. 用HSV感染细胞时发现HSV的复制区会招募到CTCF。敲低CTCF减低HSV 基因转录并抑制病毒复制。由于HSV在复制时会产生双链断裂的DNA末端,从而 激活DNA损伤修复机制并招募rH2AX。有趣的是rH2AX虽然被招募但并不进入复 制区。发现CTCF的作用机制是组织病毒复制区,从而阻挡rH2AX的渗透,避免了 rH2AX引起的对病毒基因的抑制。 3. 建立了树鼩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模型。发现从角膜接种的HSV-1可以潜伏 于三叉神经中枢,并可以在激活。此外,被接种的动物角膜具有类似人类角膜炎 陈桂俊 硕士 秘书、技术员 Ms. Gui-Jun Chen , Secretary, Technician Chen guijun198692@163.com 杨丽萍 硕士 秘书、技术员 Ms. Li-Ping Yang, Secretary, Technician yangliping567@126.com 郑文海 硕士 技术员 Mr. Wen-Hai Zheng, Technician zhengwenhai2013@gmail.com 的症状。这些结果表明树鼩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适合做为模型对HSV感染机制进行 深入研究。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pigenetic basis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the role of chromatin in DNA damage response, viral latency and viral host interactions.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ar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CTCF participates in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DSB) repair. CTCF is a zinc finger DNA binding protein with a number of essential nuclear functions. We found that CTCF is recruited to DSB foci in a ATM dependent manner after enzyme induced double strand DNA breaks. Knocking down CTCF leads to a reduction of DSB repair, suggesting that CTCF play an essential and direct role in DSB repair. CTCF organizes HSV-1 replication center. HSV-1 replication triggers DNA damage response. Similar to DNA DSB foci, we found that CTCF is recruited to HSV-1 replication foci by the ATM pathway. Importantly, knocking down CTCF greatly reduced the number and intensity of HSV-1 replication compartments. rH2AX, a histone variant specific to DSB foci is found to surround HSV replication compartment. In CTCF KD cells, rH2AX is found to infiltrate HSV foci suggesting that CTCT is recruited to protect the viral genome from the silencing activity of rH2AX. HSV-1 latency in tree shrew. The tree shrew is an emerging animal model for human diseases. We have developed an HSV-1 latency infection model in Chinese tree shrew. Latent HSV-1 resides in trigeminal ganglion and could be reactivated by explant. Latent animal could spontaneously shed active viru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ree shrew could be used to study the HSV-1 infections.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郎丰超 Feng-Chao Lang 李卓然 Zhuo-Ran Li 李丽红 Li-Hong Li 鲁丹枫 Dan-Feng Lu 李 欣 Xin Li 杨 睿 Rui Yang 高海霞 Hai-Xia Gao 张秋平 Qiu-Ping Zhang 胡本霞 Ben-Xia Hu 俞亚芬 Ya-Fen Yu 付锦林 Jin-Lin Fu 1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 陈策实,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云南省高端 科技人才,杰青。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 心和药物研究所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5年先后在美国弗吉里亚大学和艾莫蕾大学从事博士后 研究。2006起在阿尔巴尼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癌症研究中心任独立的助理教授、副教授。2010年 全职回国工作。主要从事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蛋白质泛素化修饰,基因转录调控、癌症动物模 型等转化医学研究,先后在Cell Death Differ , Cancer Res , Oncogene , J Pathology , Nat Genetics 等国际重 要学术刊物发表了40多篇SCI论文,H指数为20。被国际会议和研究所邀请作报告70多次,同时被 10多家机构邀请为基金评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二审专家),受邀为近30个SCI期刊审稿。培 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10多人。 Cancer Biology Ce-Shi Chen Ph.D., Principle Investigator, graduated from Nankai University in 1994, earned his Ph.D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in 1999, accepted his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nd Emory University from 1999 to 2005, was appointed as Tenure Track 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 at Albany Medical College from 2006-2010, and was recruited to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AS in 2010. His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breast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protein ubiquitination, gene transcription, and cancer animal models. He published more than 40 SCI papers in Cell Death Differ, Cancer Res , Oncogene, J Pathology , and Nat Genetics . His current H-index is 20. He has been invited to be reviewers for more than 10 funding agents and over 30 scientific journals. Email: chenc@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刘 蓉 博士 副研究员 Dr. Rong Liu, Associate Professor liurong@mail.kiz.ac.cn 夏厚军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Hou-Jun Xia, Assistant Professor xiahj_81@hotmail.com 周忠梅 大专 实验师 Ms. Zhong-Mei Zhou , Technician zhouzm@mail.kiz.ac.cn 张海林 硕士 实验师 Ms. Hai-Lin Zhang, Technician zhanghl0327@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贾 琳 Lin Jia 王春艳 Chun-Yan Wang 秦君英 Jun-Ying Qin 吴 静 Jing Wu 时培果 Pei-Guo Shi 孔燕杰 Yan-Jie Kong 陈 曦 Xi Chen 李富兵 Fu-Bing Li 葛广哲 Guang-Zhe Ge 李思源 Si-Yuan Li 邵 明 Ming Shao 12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乳腺癌靶向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涉及干细胞、细胞周期、凋 亡、迁移、蛋白泛素化修饰,基因转录、癌症动物模型、抗癌药物研发、诊断标 志物发现等方向。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包括:1)KLF5转录因子上调mPGES1 炎症基因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从而证明KLF5和mPGES1可以 作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2)发现蛋白质E3泛素连接酶BCA2促进p21泛 素化降解和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发现抑制BCA2显著抑制ER阳性乳腺癌细胞 增殖;3)发现蛋白质E3泛素连接HECTD3促进MALT1和Caspase-8泛素化从而引起 癌细胞抵抗药物治疗引起的细胞凋亡;4)分析19例树鼩自发乳腺癌,发现pTEN/ PIK3CA 基因在其中5例发生突变,激活下游AKT信号通路,为深入研究乳腺癌发生 机理以及防治人的乳腺癌奠定基础。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We are interested in breast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specifically in stem cell, cell cycle, apoptosis, protein ubiquitination, gene transcription, animal models, drug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Our major progresses in 2013 include: 1.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KLF5 in triple negative basal type breast cancer. We found that KLF5 increased the mPGES1 downstream target gene expression and PGE2 production. 2. A new E3 ubiquitin ligase BCA2 targets cell cycle dependent kinase inhbitor p21 protein for ubiquitn-mediated degradation and promotes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positive breast cell proliferation. 3. E3 ubiquitin ligase HECTD3 promotes cancer cell survival from cisplatin and TRAIL by ubiquitinating MALT1 and Caspase-8. 4. We analyzed 19 spontaneous breast tumors from tree shrew and found that the pTEN and PI3KCA genes are mutated in five tumors. These work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3年报 A M H D 肿瘤干细胞生物学 赵旭东,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云南省高 端科技人才计划”。长期从事肿瘤和干细胞等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发现HUWE1-N-MycDLL3-Notch信号级链及其在神经系统发育和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发现Id基因家族通过 抑制Rap1Gap调节神经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在干细胞巢中的定位,维持干细胞特性;在整 体动物水平证实了PLAG1在多形性腺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已在Nat Cell Biol ,Dev Cell ,J Clin Invest ,PNAS 等刊物发表论文13篇。自学科组2011年成立以来,已招收博/硕士研究生9 人。 Tumor Stem Cell Prof. Xu-Dong Zhao, Principle Investigator, Lab of Tumor Stem Cell. Dr. Xudong Zhao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cancer and stem cell related research. He made the important discovery that a recently discovered gene, namely HUWE1, binds and promotes the degradation of N-Myc. He generated Huwe1 conditional knockout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used them to study neural differentiation. He also studied the role of Id genes in the maintenance of neural and glioblastoma stem cell by generating Id1-Id2-Id3 triple knockout mice and found Id genes enable the attachment of stem cell to niche by inhibiting Rap1Gap expression. 13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at Cell Biol 、Dev Cell 、J Clin Invest 、PNAS etc. Email: zhaoxudong@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在肿瘤干细胞和动物模型平台上研究癌症发病机理和药物研发。主要研究方 向有:通过遗传工程等方法建立癌症动物模型,在动物模型和肿瘤干细胞平台研 究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筛选肿瘤干细胞特异性分子标记,研究其功能 以及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建立肿瘤干细胞特异性的细胞毒性、分化、抗 血管形成等药物筛选平台,进行药物筛选;树鼩转基因技术的建立。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有: 利用慢病毒载体表达癌基因及沉默抑癌基因,建立了树鼩胶质母细胞瘤模 型、小鼠肺癌模型;利用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不同悬浮培 养或贴壁培养条件的选择对结果有较明显影响,悬浮培养条件不易发现影响细胞 粘附的药物。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Our research focu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ncer development and anticancer drug screening by utilizing cancer stem cell and animal models. The main projects are establishment of animal model of cancer by genetic-engineering and screening of cancer stem cell-specific markers and anti-cancer stem cell compounds. We are also working on the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Tree Shrew. In 2013, We established Tree Shrew glioblastoma model and mouse lung cancer model by lentiviral expression of oncogenes and silence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We did compounds screening by using GBM stem cells and found that the suspension culture or adherent culture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sults, suspension culture is not good to screening the compounds which affect cell adherence instead of killing cells.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程道梅 博士 博士后 Dr. Dao-Mei Cheng, Postdoc chengdaomei@mail.kiz.ac.cn 王 路 秘书 Ms. Lu Wang, Secretary wanglu@mail.kiz.ac.cn 严兰珍 技术员 Ms. Lan-Zhen Yan, Technician yanlanzhen@mail.kiz.ac.cn 戴红娟 研究实习员 Ms. Hong-Juan Dai, Research Assistant 杨晓艳 技术员 Ms. Xiao-Yan Yang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孙 彬 Bin Sun 涂 秋 Qiu Tu 周 霞 Xia Zhou 郭 颖 Ying Guo 童耀辉 Yao-Hui Tong 杨 东 Dong Yang 代 智 Zhi Dai 李 媛 Yuan Li 刘婷婷 Ting-Ting Liu 1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肿瘤信号转导 陈勇彬,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肿瘤以及干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研 究,主导研究了Hedgehog (Hh)和Hippo (Hpo) 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获得中共中央组织 部“青年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优秀青年基金”人才项目支持。利用果蝇遗 传修饰筛选得到了新的调控Hh信号通路的蛋白分子;发现了Hh信号通过调控Smo功能并传递信号 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在果蝇和哺乳动物系统中高度保守。在果蝇和小鼠生物模型中研究了调控细胞 生长和增殖的Hippo信号通路,在果蝇系统中发现了参与调控Hippo信号通路的新分子;在小鼠中 发现,小鼠Hippo同源蛋白Mst1和Mst2在特殊组织器官中有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基因敲除Mst1 和 Mst2 可以诱发小鼠肝癌 (liver cancer)的发生,该研究为将来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靶点。已经在Genes & Development , Developmental Cell , PLoS Biology , PNAS, Cell Research 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4篇。 Tumor Signal Transduction Prof. Yong-Bin Chen, Principle Investiga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lab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ing on characteriz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edgehog (Hh) and Hippo (Hpo) signaling pathways, establishing tumor models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animals including tree threw and monkey, developing drug screening platforms for serial tumors.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high profile journals, such as Genes &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Cell , PLoS Biology , PNAS and Cell Research et al. Email: ybchen@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杨翠萍 博士 副研究员 Dr. Cui-Pi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cuipingyang@mail.kiz.ac.cn 葛龙娇 秘书 Ms. Long-Jiao Ge, Secretary longjiaoge@mail.kiz.ac.cn 尚 昆 实验技术员 Mr. Kun Shang, Technician 865650072@qq.com 赵兴桂 实验技术员 Ms. Xing-Gui Zhao, Technician 徐 丹 博士 临时工作人员 Ms. Dan Xu Temporary Technician xudan_6677@163.com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江丽萍 Li-Ping Jiang 申秋硕 Qiu-Shuo Shen 胡振玉 Zhen-Yu Hu 杨 勇 Yang Yong 戴百章 Bai-Zhang Dai 14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课题组未来主要研究各种调控肿瘤和干细胞功能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筛 选治疗肿瘤或提高干细胞功能的新药。希望在Hh和Hpo信号通路的分子机理研究 以及肿瘤诊断、监测和设计新型抗肿瘤药物等方面取得进展。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受Cell Research邀请撰写了Hh信号通路的综述,总结了近几年磷酸化在Hh信 号通路中的功能研究,并比较了哺乳动物与果蝇系统中Hh信号通路相似与不同之 处。Hedgehog(Hh)信号通路对胚胎发育和成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维持都十分重要,其 功能的缺失常常导致各种肿瘤的发生,包括基底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结肠癌和 肺癌等。Hh的受体蛋白是12跨膜蛋白Patched(Ptc),当与Hh结合以后,其对Hh信号 通路信号传递分子,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Smoothened(Smo)的抑制功能得 以释放,从而导致Smo被高度磷酸化并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修饰后的Smo被激活 从而有效地传递上游信号给下游转录因子Cubitus interruptus(Ci)/Gli,活化后的全长 的转录因子Ci/Gli可以进一步激活H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磷酸化在Hh信号通 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h蛋白作为一种成形素(morphogen),其不同浓度可 以调控Hh信号通路核心分子的不同磷酸化水平,从而有效控制下游基因的不同表 达水平。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The major interest of our lab is inductive signal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umor and stem cell. We use Drosophila, Chicken, mouse, monkey and tree threw as model systems to study the fundamental and prevalent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tumor and stem cells self-renew,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so on. We are also establishing tumor models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animals including monkey and tree shrew, and developing drug screening platforms for serial tumors in the lab. Dr. Yongbin Chen was invited to write a review about Hh signaling pathway for Cell Research, in this review, he focuses on the pivotal roles that phosphorylation plays in Hh signaling pathway, and compares the conserved and different functional mechanisms between Drosophila and mammalian systems. 2013年报 A M H D 分子与实验病理学 曹毅,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恶 性肿瘤生物标记物、恶性肿瘤生物免疫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人体和实验 病理诊断工作。在 Lancet, Brain , Eur J Immunol , Int J Cancer , Glycobiology , Cancer ,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等专业刊物和书籍发表论文45篇。 Molecular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Prof. Yi Cao,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eputy Direc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biomarkers of cancer, cancer immunotherapy,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human and experimental animal tissue samples. More than 45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books, for example, Lancet, Brain, Eur J Immunol , Int J Cancer, Glycobiology , Cancer , and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 Email: caoy@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发现新的肺癌生物标记物及肺癌早期诊断和生物免疫治疗的 研究。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集中在,通过对12q13 区域的20个重要功能基因进 行筛查,发现RACGAP1 和MCRS1 在肺癌中异常高表达。RacGAP1 和MCRS1 异常表 达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如癌细胞病理性分裂、肿瘤生长、凋亡、细胞周期、 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MicroRNA 参与MCRS1表达调控和功 能。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We are interested in discovery of new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s of lung cancer. We examined mRNA expression of 20 genes within chromosome band 12q13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ver-expressions of RACGAP1 and MCRS1 were newly found in lung cancer. Furthermore, abnormal expressions of RACGAP1 and MCRS1 were associated with cytokinesis defects, cel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cell cycle arrest,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RACGAP1 and MCRS1 may be new cancer-related genes and biomarkers in lung cancer.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张 哲 硕士 实习研究员 Zhe Zhang, Research Assistant lxj-zb@163.com 徐 玲 硕士 秘书 Ms. Ling Xu, Secretary xuling@mail.kiz.ac.cn 段何仙 技术员 Ms. He-Xian Duan, Technician duanhexian0116@163.com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刘敏霞 Min-Xia Liu 张 晨 Chen Zhang 蒋成兰 Cheng-Lan Jiang Madiha Kanwal 周可成 Ke-Cheng Zhou 林清海 Qing-Hai Lin 刘江南 Jiang-Nan Liu 1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动物毒素与人类疾病机理 张云,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1963年生,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毕业,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巴斯 德研究所合培博士(1992年获博士学位),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学科负 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 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生物毒素学会亚太地区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 理事,天然毒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生物毒素学会会刊“Toxicon ”编委,国家核心期刊“动物学 研究”副主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 Animal toxin and human diseases mechanisms Prof. Yun Zhang, Born in 1963, obtained bachelor’s degree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hD in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and Pasteur Institute in France. Now 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Director, Key Lab of Animal Models and Human Disease Mechanisms,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ia-Pacific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logical toxins, Director of Chinese Socie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irecto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atural toxin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ological toxins journal "Toxicon ", the national core journals "Zoological Research " deputy editor, National Food expert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 reviewer. Th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deciphering human diseases mechanisms by using animal toxins. Email: zhangy@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李文辉 博士 副研究员 Dr. Wen-Hui Lee, Associate Professor leewh@mail.kiz.ac.cn 向 阳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Yang -Xiang, Assistant Professor Yang_xiang000@hotmail.com 李盛安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Sheng-An Li, Assistant Professor Lishengan@163.com 王严戒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Yan-Jie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729972420@qq.com 王惠芬 秘书 Ms. Hui-Fen Wang, Secretary 2874907454@qq.com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赵 峰 Feng Zhao 杨新旺 Xin-Wang Yang 郭小龙 Xiao-Long Guo 刘 杰 Jie Liu 周凯峰 Kai-Feng Zhou 张 悦 Yue Zhang 张玉衍 Yu-Yan Zhang 刘 龙 Long Liu 汪琳燕 Lin-Yan Wang 兰新强 Xin-Qiang Lan 石玉林 Yu-Ling Shi 16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第一,以动物毒素为探针,研究人类疾病机 理的相关机制;第二,挖掘动物毒素为主的天然产物并致力于药物开发。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1)在前期发现蛋白酶激活受体是三叶因子受体的基础上,继续以大蹼铃蟾皮 肤分泌蛋白三叶因子为分子探针,揭示了抑素蛋白参与蛋白酶激活受体调节的机 制,在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方面更进了一步。2)通过对临床大量的样本分 析,发现人血清三叶因子是肾损伤的重要标志物。3)通过对大蹼铃蟾皮肤以及血 液的转录组测序,发现两栖动物具有非常强大的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系统和 获得性免疫系统都和哺乳动物比较类似。4)发现了天然抗菌肽的选择性免疫激活 功能和败血症预防效应,为将我们前期发现的OH-CATH30开发为临床治疗败血症 的药物积累了临床前基础数据。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ly, deciphering the human diseases mechanisms by using animal toxin as the natural probes. Secondly, exploring the new type animal toxins and developing them into clinical drugs. The main research process in 2013: 1) Based on our previous finding that 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s (PARs) as the receptor of trefoil factors, we use the Bm-TFF2 as the molecular probe to find that prohibitins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ARs, strengthening our knowledge of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regulation. 2) based on the clinic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FFs are the molecular markers of kidney injury. 3) we carried out th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Bombina maxima skin and blood and revealed that amphibians possess the powerful immune systems including the native immune system and adaptive immune system. 4) we found that natural antimicrobial peptide OH-CATH30 possess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immune system an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epsis. This provide the basic date for developing it into clinical drugs for treating sepsis. 2013年报 A M H D 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学科组 赖仞,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得国家技 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中国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目前任中国 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云南省昆虫学会荣誉理事长,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学会副理事长、J Venom Res 副主编。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来源的活性多肽与活性蛋白组 学、功能、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天然活性多肽的分子改造和药物研发,先后在PNAS 、Mol Cell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 、FASEB J 、Allergy 、Eur J Pharm Biopharm 、J Control Release 、Free Radic Biol Med 、JBC 、Hypertentiosn 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云南省自然科学 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 Functional proteomics of natural drug Prof. Ren Lai,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research fellow of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is team mainly focus on peptideomics and proteomics of natural medicines,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bioactive peptides and proteins,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native peptides/proteins and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re than 120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PNAS , Hypertension, Mol Cell Proteomics , J Proteome Res , FASEB J , Allergy, Eur J Pharm Biopharm , J Control Release, Free Radic Biol Med and JBC . He was the winner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 He is the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J Venom Res . Email: rlai@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学科组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与多肽组学研究,涉及天然药物来源的 活性多肽/蛋白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基础和应用研究。研究技术方法涉及蛋白质/ 多肽组学、药理学、电生理技术、疾病动物模型造模及应用等。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蜈蚣是常用的动物中药药材,用于治疗中风和疼痛等疾病。学科组近期对蜈 蚣来源的活性多肽及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 列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蜈蚣神经毒。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最近与澳大利亚Glenn King 教授团队合作,从中国金头蜈蚣中识别了一专一的钠离子通道1.7亚型(NaV1.7) 抑制剂多肽µ-SLPTX-Ssm6a。NaV1.7离子通道是研发无成瘾性镇痛药物的重要靶 标,该通道的选择性抑制剂几乎可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因此,NaV1.7离子通道 高度选择性抑制剂是目前镇痛药物研发的热点。金头蜈蚣来源的µ-SLPTX-Ssm6a 对离子通道1.7亚型(NaV1.7)具有高度选择性,对其他离子通道没有作用或作用 很弱。通过小鼠镇痛动物模型研究表明,µ-SLPTX-Ssm6a具有比吗啡更强的镇痛 作用。最近,该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接受发表。该工作被Nature and Nature Medicine作为亮点工作重点报道,被认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镇痛候选药 物。 Research Fields and Progress in 2013 We mainly focus on peptideomics and proteomics of natural medicines,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bioactive peptides and proteins,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native peptides/proteins and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techniques routinely used are: Peptideomics/proteomics, patch-clamp whole-cell, 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y. Main progresses in 2013: Prof. Lai’s team and researches of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have discovered a toxin from centipedes capable of blocking pain. Researchers have characterized a newly discovered component of centipede toxin that inhibits the particular sodium channel that can help people not to feel 'pain'. The venom is sai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established pain-relief medication morphine.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centipede venoms, which to date have been largely unstudied, might provide a new source of potential drugs for treating chronic pain and other conditions. This study was highlighted by Nature and Nature Medicine.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容明强 博士 副研究员 Dr. Ming-Qiang Rong Associate Researcher rongmingqiang@ mail.kiz.ac.cn 李东升 高级工程师 Mr. Dong-Sheng Li , Senior Engineer lids@mail.kiz.ac.cn 李建云 秘书 Ms. Jian-Yun Li, Secretary lijy@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唐 璟 Jing Tang 郝 雪 Xue Hao 张治业 Zhi-Ye Zhang 杨仕隆 Shi-Long Yang 刘 杰 Jie Liu 张美玲 Mei-Ling Zhang 康 迪 Di Kang 龙承波 Cheng-Bo Long 申传斌 Chuan-Bin Shen 段自磊 Zi-Lei Duan 胥 诚 Cheng Xu Hakim 唐小芃 Xiao-Peng Tang 李博文 Bo-Wen Li 罗 雷 Lei Luo 1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脂类代谢与疾病学科组 梁斌,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承担中科 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和面上项目等。主要围绕脂肪储存和 分布的调控机理,利用遗传、生物化学、基因组学、脂质组学等技术和方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 阐述脂类在肥胖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在Cell Metabolism 、J Lipid Research 、 PLoS ONE 、BMC Genomics 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 余篇。 Laboratory of Lipid Metabolism and Diseases Prof. Bin Lia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research interesting is to understand the regulation of fa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roles of lipids in obesity, diabetes, and other metabolic diseases by using genetics, biochemistry, genomics and lipidomics. Email: liangb@mail.kiz.ac.cn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吴晓云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Xiao-Yun Wu, Research Associate wuxiaoyun79@163.com 张玉茹 博士 助理研究员 Dr. Yu-Ru Zhang, Research Associate zyuru_2004@163.com 常 青 秘书 Ms. Qing Chang, Secretary changqing0102125@163.com 李昀海 研究实习员 Mr. Yun-Hai Li, Research Assistant vet308@yahoo.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谢苍桑 Cang-Sang Xie 王海臻 Hai-Zhen Wang 张静静 Jing-Jing Zhang 张治国 Zhi-Guo Zhang 丁毅弘 Yi-Hong Ding 张林强 Lin-Qiang Zhang 廖莎莎 Sha-Sha Liao 姜 雪 Xue Jiang 吴杰宇 Jie-Yu Wu 刁志清 Zhi-Qing Diao 张 伟 Wei Zhang 学科组主要围绕脂肪储存和分布的调控机制、以及代谢性疾病树鼩和猴子模 型的建立和机制研究两个方向,在即将过往的2013年主要取得以下两个方面的进 展: 1. 非灵长类代谢性疾病模型的建立 非酒精性脂肪肝树鼩发病机理研究 利用高能量食物饲喂树鼩,成功建立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树鼩模型,实现了从 脂肪肝到肝脏纤维化的病程,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新机制。 2. 秀丽线虫脂肪储存调控机制 1)秀丽线虫中脂类代谢基因比较基因组和功能研究 比较分析了线虫、果蝇、大鼠、小鼠和人基因组中脂代谢途径基因,构建了 脂类代谢途径网络图,发现几个影响脂肪含量的新基因。 2)普洱茶抑制秀丽线虫食物摄取和脂肪的合成 研究发现普洱茶抑制秀丽线虫对食物的摄取,下调SREBP和SCD来抑制脂肪 的合成,从而降低秀丽线虫脂肪含量。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2013 Our long-term goal is to understand the regulation of fat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In 2013, we made achievements in below areas: 1. Tree shrew model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High energy diet successfully induce NAFLD in tree shrew that displays symptoms from simple steatosis to steatohepatitis and fibrosis. This tree shrew model reveals new mechanism of the pathogenesis of NAFLD. 2. Fat storage in C. elegans 1)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functional study of lipid metabolic genes in C. elegans. We built a database containing 471 lipid genes from the C. elegans genome,and then assigned most of lipid genes into 16 different lipid metabolic pathways that were integrated into a network. Besides, we found 6 new genes which affecting fat sotorage. 2) Pu-erh tea inhibits food uptake and the biosynthesis of fat to reduce fat storage in C. elegans. Our current work demonstrated that Pu-erh tea inhibits food uptake and digestion, as well as down-regulates the biosynthesis of fat via SREBP and SCD to reduce fat storage. 18 2013年报 A M H D 离子通道结构功能疾病机理及药物研发 杨建,学科组负责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中心主任,美国哥伦 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压门控钙通道 (VGCC)和瞬时感受器电位(TRP)通道 的综合研究,采用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膜片钳、X-射线晶体学、 光学影像等多种手段对这两大类离子通道的结构、功能和调控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分子水 平、细胞水平、动物水平解析由于这些通道基因突变或功能失常造成的人类疾病(如包括 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多囊肾等)的发病机理,应用多种技术(包括高通量荧光检测 筛选)研发以这些通道为靶点的天然活性分子和药物。在Physiological Reviews 、Nature 、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 、PNAS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Ion channel structure, function, channelopathy and drug discovery Prof. Jian Ya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irector of Ion Channel Research and Drug Development Center (ICDC),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o (1) study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 (VGCCs) and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 channel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pproaches including molecular biology, biochemistry, cell biology, patchclamp, X-ray crystallography and confocal imaging; (2) Elucidate, at the molecular, cellular and animal levels,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human diseases (including Alzheimer’s disease, autism and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that are caused by or associated with mutations and/or dysfunction of VGCCs and TRP channels; (3) Search for active natural compounds and develop drugs targeting these channels using various screening techniques (including fluorescence-based high throughput screens). Research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journals such as Physiological Reviews , Nature , Nature Neuroscience , Neuron and PNAS. Email: jianyang@mail.kiz.ac.cn 学科组研究方向及2013年度主要研究进展 本中心的研究方向是从天然产物(动物、植物和传统中药)中寻找选择性作 用于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离子通道(VGCCs, TRP, BK, Kv通 道)的活性分子,研发以这些通道为靶点的能给治疗人类疾病如如高血压、心律 不齐、癫痫、偏头痛和疼痛治疗的特异性药物。 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1)发现了一些常见的临床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特定类型的离子通道的激活相关。 2)发现了许多植物和传统中药(如云南白药,三七和天麻)中的某些成分可 以增强或抑制某些特定类型的离子通道的活性。 3)搭建了一个高效的天然产物分离平台,能快速地对多种天然产物中的活性 成份和化合物分子进行分离和纯化。 4)分离得到了作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离子通道的单体分子。 Research Areas and Progress in 2013 ICDC’s main research focuses on finding active molecules from natural products (including animals, pla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selectively act on physiological important and disease-related ion channels such as VGCCs, TRP channels, BK and Kv channel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specific drugs targeting these ion channels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an diseases and disorders such as hypertension, arrhythmia, epilepsy, migraine and pain. Main research process in 2013:(1) We discovered that some serious side effects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commercial drug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specific types of ion channels. (2) We found that components from many pla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activity of specific types of ion channels. (3) We built a facility to separate and purify active components and single molecules from plan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4) We obtained single molecules that show robust effects on specific types of ion channels. 研究团队(Research Team) 工作人员(Laboratory Staff) 杨 建 研究员 Prof. Jan Yang 崔建民 研究员 Prof. Jian-Min Cui 周 鸣 研究员 Prof. Ming Zhou 秦 峰 研究员 Prof. Feng Qin 徐浩新 研究员 Prof. Hao-Xin Xu 王 树 副研究员 Shu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wangshu@mail.kiz.ac.cn 年 寅 副研究员 Yin Nian, Associate Professor nianyin@mail.kib.ac.cn 唐 丹 管理员 Dan Tang, Lab Manager tangdan@mail.kiz.ac.cn 胡金升 实验员 Jin-Sheng Hu, Technician hujinsheng@mail.kiz.ac.cn 恭 烨 实验员 Ye Gong, Technician gongye@mail.kiz.ac.cn 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s) 叶臣君 Chen-Jun Ye 苏德源 De-Yuan Su 郭洪照 Hong-Zhao Guo 赵 红 Hong Zhao 姜河海 He-Hai Jiang 1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进展 一、实验动物及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自发代谢性疾病猕猴筛选 猕猴因进化和生理等与人类非常接近,广受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视,被用于肥胖、糖尿病、心 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为了研究探索猕猴群体中自发肥胖和高血糖状况,2013年初,梁 斌课题组对昆明动物所饲养繁殖的1200只猕猴的体检,猕猴年龄从2岁到26岁。体检项目包括测量 体重、体长、腰围、臀围、空腹血糖、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值。经过统 计分析并参考国内外报道,获得本所猕猴正常生理数值,并初步筛选出肥胖猕猴和疑似自发2型糖 尿病猕猴。选取同年龄段正常猕猴、肥胖猕猴和疑似自发糖尿病猕猴抽血检查,检查谷草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生理数据分析和血液生化分析表明,部分中老年猴子出现 糖、脂代谢异常,进一步经过静脉注射糖耐量实验(IGTT)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后,确定1 只14岁雌性猕猴已患自发性2型糖尿病。此外,还筛选出几十只肥胖的猕猴。 ● MPP+ 颅内诱导新型猕猴PD模型研究进展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帕金森氏病(Parkinsonism,PD)位列第二,其主要病变部位在中脑黑 质和纹状体。其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导致了纹状体中多巴胺(dopamine,DA)浓 度下降。PD 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目前,在PD的治疗方面已 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然而,由于相关基础研究尚无关键性突破,临床治疗始终缺乏有效手段。 因此,建立稳定有效的PD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对解答特 定人群对这些疾病的易感性,新型药物开发和新型治疗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为了建立稳定的身体相对健康的非人灵长类PD模型,胡新天课题组使用MPTP(1-甲基-4-苯 基-1,2,3,6-四氢吡啶)的代谢物M造模,从给药途径,年龄和给药剂量与频率入手进行研究,结果显 示三组不同剂量给M的食蟹猴都能成功建模,其行为评分在停药后一个月不随时间和给药剂量而变 化,保持稳定,每组不同的猴子在给药建模过程中其帕金森行为症状发展的走势基本一致,三组不 同剂量的食蟹猴在建模过程中体重变化一致且平稳,并没有出现显著性下降的趋势,免疫组化实验 也表明黑质区DA能神经元大量丢失。综上所述,从神经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验证了该 课题组已经成功建立了稳定的、较为健康的PD食蟹猴模型。 20 2013年报 Middle Low High A M H D Int ramuscular Inject ion 12 PD Score 10 8 6 4 2 0 Health 1st week 2nd week 3rd week 4th week 5th week 6th week 7th week 8th week 9th week 10th week 11th week 12th week 13th week R 1st R 2nd R 3rd R 4th R 5th R 6th R 7th +Ldop a 慢性侧脑室M给药建立的食蟹猴帕金森模型的Kurlan评分结果 Low High Middle 10 Weight (kg) 8 6 4 2 6t h R 4t h 3r d 5t h R R R 1s t 2n d R R ee 2n k d w ee k 3r d w ee k 4t h w ee k 5t h w ee 6t k h w ee k 7t h w ee k 8t h w ee k 9t h w ee 10 k th w ee 11 k th w ee 12 k th w ee 13 k th w ee k ea H 1s tw lth 0 MPP+脑室给药建模的食蟹猴体重变化趋势图 ● 环境因素诱导的新型猕猴AD模型研究进展 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一。老年性痴 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甚至意识模糊。其主要病理表现为大脑皮层 神经元细胞间隙出现beta-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神经元细胞内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性痴呆不仅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目前对AD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 法。因此,利用与人类进化上最为相似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来建立接近“自然”发病状态的AD动物模 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对解答特定人群对该疾病的易感性,及新型药物开 发和新型治疗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老年痴呆症模型建立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啮齿类 上进行,鲜有在非人灵长类上的报道,而且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一般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而 且这些AD模型不能或者只是部分模拟出β-淀粉样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等AD的病理特征。因此,建 立接近“自然”的猕猴AD诱发模型是此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 为了建立接近“自然”发病状态的AD猕猴模型,胡新天课题组以小鼠上建立的技术和方法为 基础,在饮用水中加化合物A长期饲喂的方法或颅内给与化合物A的方法建模,然后利用国际通用的 WGTA装置对试验猴的短时空间记忆能力进行测量,再通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的方法来测量过度 磷酸化Tau蛋白、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的减少等AD的经典症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目前 2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已经建成稳定的接近自然发病状态的AD猕猴模型。 甲醇对猕猴认知功能的影响 长期饲喂甲醇对pT181和pS396磷酸化的影响 ● 树鼩胶质母细胞瘤模型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性差急需发展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动 物模型在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中具有重要作用。树鼩在进化上更接近于人,应该可以建立 更好的人类胶质母细胞瘤动物模型。 树鼩胶质母细胞瘤H&E染色,左为正常树鼩海马;右为树鼩胶质母细胞瘤。 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建立肿瘤模型,具有肿瘤发生机制明确、模拟人类肿瘤起源于局部少量细 胞、操作简单等优点。研究表明过表达Ras 和沉默p53 可在小鼠中成功诱导了胶质母细胞瘤。赵旭东 课题组构建了表达H-RasV12 (Human)和沉默P53 (针对树鼩P53 )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成病毒注射 22 2013年报 A M H D 到树鼩海马区,观察树鼩成瘤情况。树鼩在注射病毒之后最早在39天就开始有发病现象,5个月内树 鼩全部发生胶质母细胞瘤。发病树鼩取脑做H&E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能看见明显的病变 区,并且发病区的确位于海马区,另外H&E染色结果显示在病变区存在细胞异常增生并且包含不同 种类细胞、侵袭生长、细胞坏死、及血管增生等现象,说明他们构建的树鼩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与人 类胶质母细胞瘤非常相似的病理学特征。接下来该课题组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检测树鼩胶质母细胞 瘤是否具有与人类胶质母细胞瘤相似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阐明树鼩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相较于小鼠模 型的优势。 ● 树鼩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 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尽管目前已有啮齿类动物模型可供研究 NAFLD,但是这些模型并不是十分合适,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所需实验周期长,而且用相似 的实验条件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等。因此寻找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显得十分重要。梁 斌课题组采用高脂低胆固醇食物和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来对树鼩进行诱导,在10周时,高脂低胆固醇 组树鼩出现肝脏脂肪变性,而高脂高胆固醇组树鼩则在肝脏脂肪变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脂肪性 肝炎和纤维化。同时,该课题组还开展了树鼩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研究。 ● 树鼩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期模型 动物模型的问题是疱疹病毒(HSV)学科急待解决的问题。HSV-1做为模式病毒,其潜伏感染 机制还不清楚,主要原因是缺少适宜的动物模型。目前常用的小鼠和家兔潜伏感染模型缺乏与人类 的相似性。比如啮齿类免疫反应与人类差别较大、小鼠潜伏感染后HSV-1病毒不存在临床再激活现 象以及小鼠与家兔模型结果相矛盾。树鼩在进化上接近灵长类,因此对HSV-1潜伏感染的反应与人 类接近,可以解决小鼠模型和家兔模型存在的问题。 潜伏感染树鼩三叉神经中枢HSV-1 LAT的原位杂交,表明有病毒潜伏特异基因表达 2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感染树鼩三叉神经中枢HSV-1 LAT的原位杂交,表明有病毒潜伏特异基因表达 被感染树鼩眼部角膜炎在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周巨民课题组用含106 PFU的HSV-1 17+眼膜划痕接种树鼩四周后,解剖动物,取其三叉神经中 枢,原位杂交检测LAT的表达;以三叉神经中枢外植体共培养实验检测HSV-1病毒再激活情况。动物 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树鼩可建立单纯疱疹病毒潜伏感染模型,且有病毒再激活现象。同时发现树鼩 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后,可出现典型的类似人的角膜炎症状,有望成为理想的角膜炎模型。 ● 小鼠肺癌模型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 内,每年约有30%的癌症患者中死于肺癌。 根据肺癌癌症基因组学研究结果,EGFR 、P53 和CDKN2A 是人类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三个基 因。人类肺癌是由多个驱动基因变异引起的,为了能尽量模拟这一点,赵旭东课题组构建了高表达 癌基因EGFRVIII 和敲降抑癌基因p53 和Cdkn2a 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成病毒颗粒后感染小鼠肺组织、诱 导肺癌的形成。目前,已有部分小鼠发生肺癌,后续他们将在此基础上研究相关基因对于肺癌发生 发展的影响。 小鼠肺癌模型:左侧为正常肺,右侧为肺癌 二、疾病机理解析与药物作用潜在靶点识别研究 ● 自噬参与毒品成瘾 毒品成瘾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使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且对家庭和 24 2013年报 A M H D 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毒品的成瘾性表现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渴求和依赖行为,呈慢性复发性依赖病 程。目前对于毒品成瘾的治疗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强制戒断后复吸率很高。因此,研究成瘾的生 物学机制对于成瘾的治疗与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线粒体是机体能量工厂,与机体代谢息息相关。线粒体代谢异常与多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相 关。为了阐明线粒体是否在毒品成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姚永刚和徐林课题组从细胞、啮齿类 动物模型和海洛因成瘾病人三个层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发现海洛因成瘾者的血液、吗啡成 瘾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液,以及吗啡处理的神经细胞株都存在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降低的现象,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降低由吗啡诱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的自噬所致。采用线粒体抗氧化剂褪 黑素处理,可以拯救吗啡诱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进而拮抗吗啡诱导的神经元自噬及其形态结构改 变,恢复细胞中的线粒体DNA拷贝数。在建立吗啡成瘾的小鼠模型过程中,预先给予低剂量的褪黑 素处理,可以阻断吗啡诱导的小鼠运动行为敏感化和痛觉耐受,这一过程与褪黑素拮抗吗啡诱导的 海马组织中的自噬发生直接相关,表现为自噬减少,线粒体DNA拷贝数恢复到接近对照个体水平。 对海洛因成瘾者脱毒后为期6个月的跟踪观察发现,病人血浆中的褪黑素水平相对于开始脱毒时有所 升高,相应的,病人血液中的线粒体DNA拷贝数在脱毒康复过程中也有所升高,但两者都没有恢复 到在正常人群中观察到的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线粒体DNA拷贝数降低和血浆褪黑素减少有望作为 成瘾过程中的生物学标记,自噬是研究毒品成瘾机制的新视角(Autophagy , 2013, 9: 1395-1406)。 Melatoni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Morphine Autophagy mtDNA copy number Reduction Potential biomarker Autophagy Addiction ● Rac1蛋白和多巴胺参与调控恐惧记忆过程 采用海马依赖的背景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徐林课题组发现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案或抑制剂抑制海 马Rac1的活性将导致动物背景恐惧记忆增强以及消退训练之后背景恐惧记忆的自发恢复;反之,激 活海马Rac1的活性将促进背景恐惧记忆的消退。实验结果提示抑制海马Rac1的活性可能是动物对背 景恐惧记忆的遗忘受损(初始获得或(和)后来消退时),是其背景恐惧记忆增强的分子机制。恐 2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惧记忆的精确性是另一个影响恐惧记忆强度的因素,相似场景引起的过度记忆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 障碍综合症的发生。实验结果提示,在记忆编码的特定时间窗内增强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可以提高情 景记忆提取的精准性,减少负性记忆的过度提取,从而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所帮助。 海马内Rac1蛋白参与背景恐惧记忆巩固和消退 多巴胺调控恐惧记忆的记忆精准性 ● 一种新型的与细胞发放模式相关的LTD的分子机理探究 利用离体膜片钳和自由活动的清醒动物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徐林课题组发现了一种新型的 与细胞发放模式相关的突触长时程抑制(LTD)。以往的理论认为高频刺激产生突触长时程增强 (LTP),而低频刺激产生LTD,而他们发现与海马GABA细胞发放模式类似的长簇低频刺激可快 速诱导出LTD。这种LTD与传统的低频诱导LTD在诱导机理上有所不同,它不依赖于NMDA受体的 26 2013年报 A M H D 激活,而是依赖于GABA A受体,然而两种LTD在维持机理上又是一致的,都依赖与AMPA受体的下 膜。这种LTD的发现提示除了频率编码和时序编码以外,神经元的编码方式还存在其他的特殊形式和 特殊机理,可能在一些特殊的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一种新型的依赖于GABA A受体的LTD ● 急性氯胺酮处理诱发海马长时程抑制机理探究 徐林课题组采用自由活动的清醒动物突触可塑性记录技术发现,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可在 大鼠上诱发拟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包括一些阳性症状和认知损伤,同时在海马CA1区记录到了突触长 时程抑制(LTD)。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海马CA1区的LTD介导了ketamine引起的认知损伤但与其他 阳性症状无关。阻断多巴胺D1受体或AMPA受体内吞可阻断这种LTD,同时缓解认知损伤。此项研究 对临床上难治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伤的机理和治疗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 Hh信号通路进化过程中的功能比较 Hedgehog(Hh)信号通路对胚胎发育和成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维持都十分重要,其功能的缺失常 常导致各种肿瘤的发生,包括基底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结肠癌和肺癌等。Hh的受体蛋白是12跨膜 蛋白Patched(Ptc),当与Hh结合以后,其对Hh信号通路信号传递分子,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 蛋白Smoothened(Smo)的抑制功能得以释放,从而导致Smo被高度磷酸化并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 修饰后的Smo被激活从而有效地传递上游信号给下游转录因子Cubitus interruptus(Ci)/Gli,活化后的 全长的转录因子Ci/Gli可以进一步激活Hh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磷酸化在Hh信号通路中起着十分 2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重要的作用,Hh蛋白作为一种成形素(morphogen),其不同浓度可以调控Hh信号通路核心分子(比 如Smo, Cos2/Fu等)的不同磷酸化水平,从而有效控制下游基因的不同表达水平。实验室陈勇彬研究 员长期从事Hh信号通路的研究并在该领域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受Cell Research 邀请撰写了Hh信 号通路的综述,总结了近几年磷酸化在Hh信号通路中的功能研究,并比较了哺乳动物与果蝇系统中 Hh信号通路相似与不同之处(Cell Res , 2013, 23: 186-200)。 ● KLF5转录因子上调mPGES1 炎症基因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其中以ER/PR/HER2三阴性的乳腺癌恶性程 度最高,至今缺乏靶向治疗的药物。陈策实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证实KLF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 并促进肿瘤的增殖,是三阴性乳腺癌一个潜在治疗靶点。一般认为KLF5是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转录 来行使功能的。但是KLF5在乳腺癌如何发挥作用迄今仍缺乏全面的了解。 该课题组早期研究用microarray鉴定发现microsomal prostaglandin synthase-1(mPGES1 )受到 KLF5的诱导,可能是KLF5一个潜在的靶基因。mPGES1参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和COX2偶联在一起 负责将花生四烯酸催化为前列腺素E2(PGE2)。PGE2是一种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促进炎症并 抑制细胞凋亡的生长因子。因此合成PGE2的酶COX2和mPGES1都是抗癌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最近 他们发现在多个乳腺癌细胞系中瞬时过表达或敲低KLF5都相应地提高或降低了mPGES1 mRNA 和蛋白 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KLF5能够直接结合mPGES1 基因的启动子并促进其转录和表达。在功能上 KLF5和mPGES1过量表达或者敲低都能够调节PGE2产生,调控下游p21 、p27 及Survivin 的表达和乳腺 细胞的增殖。大量乳腺癌临床样本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mPGES1表达与ER/PR/HER2三阴性肿瘤呈显 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作为KLF5的下游基因,mPGES1有可能为三阴性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潜在的诊 断预后标志物和药物靶标(J Biol Chem , 2013, 288: 26731-26740)。 28 2013年报 A M H D KLF5诱导mPGES1表达促进PGE2合成的示意图 ● 发现蛋白质E3泛素连接酶BCA2促进p21泛素化降解和ER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 通过对含555个泛素连接酶siRNA文库的筛选,鉴定出一个新的具有癌蛋白性质的含RING指结构 的E3泛素连接酶BCA2/RNF115。抑制BCA2显著抑制多种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导致细胞 周期捕获在G1期。早前加拿大学者Arun Seth发现该E3泛素连接酶过量表达在ER阳性乳腺癌,促进癌 细胞生长,但是机制不明。通过和Arun Seth合作,陈策实课题组发现该泛素连接酶通过使其底物-细 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泛素化,导致p21蛋白降解,从而促进细胞周期从G1进入S期,并促进乳腺 癌细胞在体外的生长。这是国际上第一篇报道BCA2作用分子机制的科研论文,该项研究具有非常高 的原创性以及较大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能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测病人治疗后的结果以及 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Neoplasia , 2013, 15: 1028-1035)。 敲低BCA2在ER阳性乳腺癌细胞减少Edu标记的DNA合成 2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 发现蛋白质E3泛素连接酶HECTD3促进MALT1和Caspase-8泛素化从 而引起癌细胞抵抗药物治疗引起的细胞凋亡 癌症治疗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 是肿瘤细胞具有原发的耐药性以及 治疗后逐渐产生抗药性。顺铂、紫 杉醇、放疗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 疗实体瘤的治疗方法,它们通过诱 导细胞凋亡杀死癌细胞。但是癌细 胞抗药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陈策实课题组首次发现在乳腺癌和 宫颈癌细胞抑制E3泛素连接酶 HECTD3表达后能让癌细胞对顺铂 更加敏感。小鼠实验也证明了这一 点。进一步研究发现敲低HECTD3 表达使癌细胞对紫杉醇以及放射治 疗也更加敏感。为了探索其分子机 制,课题组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免疫 HECTD3泛素化修饰Caspase-8引起凋亡抗性的机制 共沉淀实验发现MALT1(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1)是 HECTD3的底物蛋白。HECTD3 通过其N端DOC结构域与MALT1的DD结构域直接作用,然后促进 MALT1泛素化修饰。有趣的是这种泛素化修饰不像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底物蛋白降解,相反使MALT1 蛋白在顺铂存在的情况下更加稳定。这是因为HECTD3介导的MLAT1多聚泛素化链结构不是通过泛素 分子传统的赖氨酸48位延伸,而是通过泛素分子其它赖氨酸残基延伸。 MALT1已知在淋巴细胞的NF-kB信号通路活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实体瘤中的角色还没有 任何研究。该研究首次发现在实体癌细胞中敲低MALT1表达能够增强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这个功 能虽然比敲低HECTD3微弱一些,但是足以说明MALT1和HECTD3的抑制细胞凋亡功能基本一致。相 反,过表达MALT1则能抑制细胞凋亡并挽救敲低HECTD3引起的顺铂敏感性增加。此项研究表明, HECTD3至少部分通过稳定MALT1来促进癌细胞存活。这些结果为克服癌症治疗抗性提供了新的治疗 策略(Neoplasia , 2013, 15: 39-48)。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HECTD3通过其DOC结构域与caspase-8的死亡受体结构域(DED)相互 作用泛素化修饰caspase-8,但是这种链接不是通过传统的K48多聚泛素化链,而是K63多聚泛素化 链。这种修饰不会导致caspase-8通过蛋白酶体降解,其主要功能是阻止caspase-8进行活化。与此一 致的是,HECTD3能够抑制TRAIL、TNFa、以及FasL等细胞外凋亡信号引起的caspase-8的激活,最终 30 2013年报 A M H D 促使癌细胞免于凋亡。研究还发现HECTD3在50%以上乳腺癌中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癌抗凋亡的一种 全新机制。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HECTD3通过泛素化caspase-8促进癌细胞的存活的作用机制,为克服 肿瘤的耐药性提供了重要线索(Cell Death and Disease , 2013, 4: e935)。 ● 新型实验动物树鼩MHC I 类分子研究进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不仅参与移植排斥和T细胞分化发育,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 免疫调节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MHC还与许多疾病的易感性和病程进展都密切相关。树鼩(Tupaia belangeri )是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树鼩MHC的研究特别是 MHC I 类基因的研究现在尚属空白。郑永唐课题组初步阐明了树鼩MHC I类分子的结构、多态性和剪 接体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的SNP和平衡选择。 郑永唐课题组首次从19只中缅树鼩中分离出了21个全长的MHC I类分子。与灵长类相比,这些 分子的CD8+T细胞结合位点,N-糖基化位点和4个形成链内二硫键的半胱氨酸位点都很保守,表明这 些分子很可能会行使MHC分子的传统功能--递呈抗原。通过分析发现树鼩MHC 基因也表现出以下特 性:1)高度的多态性;2)单元型遗传;3)连锁不平衡。树鼩MHC 分子与人和恒河猴相比相似度虽 然很高,但是少了5个氨基酸--分别位于外显子2, 5和6。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树鼩MHC分子也是由8 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外显子长度与灵长类相似而内含子的长度有较大的差异。核酸序列 分析发现外显子2和3表现出了很高的多态性,其他位点则表现的比较保守。同时还发现树鼩MHC I 类 分子存在各种形式的剪接异构体,其中所有的剪接都发生在外显子2到4之间。该研究结果为应用树 鼩开展相关免疫学和疾病模型等生物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Gene , 2013, 522: 147-155)。 ● 补体通路基因遗传变异影响麻风易感 麻风(Leprosy)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引起,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 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肢端残疾、畸形、失明甚至毁容等症状,饱受社会的歧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约5%的人群对麻风分枝杆菌易感。麻风临床症状复杂,其发生发展与机体的遗传背景以及免疫状态 有关。云南省是我国麻风重灾区,目前仍有若干地区尚未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 补体系统是连接机体先天免疫与后天免疫的桥梁,表现出丰富的免疫多样性与遗传多态性,影 响机体对于传染病的易感。前人关于补体系统与麻风易感的研究多基于小样本,得到的结论在不同 研究中存在差异。姚永刚课题组的博士生张登峰和合作者针对来自云南玉溪地区较大样本的麻风病 例与正常对照人群,开展了补体系统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麻风易感的关联分析,发现补体lectin通路 3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基因FCN2 和MBL2 、补体旁路途径关键调控基因CFH 的遗传变异影响麻风易感,且FCN2 和MBL2 基因 低转录活性的启动子单倍型是少菌型麻风的风险因素。该结果提示补体系统在麻风易感中发挥重要 作用。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Human Genetics , 2013, 132: 629-640)。 ● 疱疹病毒研究进展 疱疹(包括口腔疱疹和生殖器疱疹)不能治愈是由于HSV-1可以在神经元终生潜伏感染。因 此,深入研究潜伏感染机制尤其是HSV-1和宿主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1)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HSV-1通过诱导miRNA协助免疫逃逸。尽管HSV-1病毒的潜伏感染已经被详细研究,但是很多机 理还尚不清楚。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周巨民学科组发现HSV-1感染细胞之后,延伸状态的RNA Pol II 在mir433 基因簇上富集。这意味着病毒感染会诱导mir433 的表达。通过qPCR和small RNA-seq发现,病毒 感染后,mir433 的表达量有所增加。通过对mir433 的功能预测,证实mir433 的主要靶分子是MICB 。 MICB(MHC class I polypeptide-related sequence B)是自然免疫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的 主要配体,它普遍存在于细胞表面。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微生物感染等作用时,MICB的表达会增 加,以增加被NK细胞识别的机会,从而被免疫系统清除。有趣的是MICB的3’UTR能被mir433在两 个位点识别,从而调控MICB 的翻译水平。这也暗示,HSV-1诱导mir433 的表达与HSV-1的免疫逃逸 和潜伏感染的建立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HSV-1通过抑制组蛋白变体H1.2来帮助宿主细胞逃避凋亡。H1.2是细胞核到细胞质传导凋 亡信息的主要分子。周巨民课题组发现,HSV-1感染BJ细胞后能够有效地降低有转录活性的RNA PolymeraseII在H1.2(HIST1H1C)基因上的结合。RNA-seq、qRT-PCR 和 Western Blot 结果证实 HSV-1和hCMV可以抑制H1.2的表达从而使感染的细胞延迟凋亡或避免凋亡。这表明,疱疹类病毒感 染时能通过抑制H1.2表达,减弱细胞凋亡的信号,从利于被感染细胞的生存。 32 2013年报 A M H D HSV-1和hCMV抑制H1.2表达。A.ChIP-seq数据表明RNA聚合酶在H1.2基因上的结合在HSV-1感染后消失。 B. qRT-PCR证实HSV-1和hCMV感染后H1.2 RNA水平下降。C. hCMV感染48小时后H1.2蛋白水平下降。 2)CTCF在HSV-1复制中的作用 CTCF 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蛋白参与了众多生物过程,它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帮助机体抵抗外 界压力、刺激中起着重要作用。周巨民课题组在用HSV-1感染细胞时发现CTCF能被病毒复制区招 募,这一过程受ATM途径控制。CTCF的结构分析证实被招募的关键区是其结合DNA的锌指区域。他 们发现,敲低CTCF会导致病毒转录、复制水平降低,同时导致病毒复制区数量减少、结构松散或不 能形成。这些结说明,CTCF可能参与DNA损伤修复,而这一功能可能也被HSV-1利用,帮助HSV-1 进行复制增殖。 CTCF被HSV-1病毒复制区招募并受ATM途径控制。ATM抑制剂Ku55933能抑制HSV-1复制区形成,也能抑制 CTCF招募到病毒复制区。 3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3)CTCF直接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HSV-1复制区招募DNA损伤修复蛋白。因为CTCF被病毒复制区招募,周巨民课题组推测CTCF可 能直接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通过激光损伤实验,他们发现CTCF被招募到损伤区域,并且依赖其 锌指结构。通过彗星电泳实验,他们发现CTCF敲低会影响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并且可以使细胞停留在 细胞周期的G1期。这些数据证明了CTCF确实会通过参与损伤修复过程来维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 CTCF被DNA损伤修复区招募依赖于锌指区。我们用把全长(FL)、CTCF的N端(N)、C端(C)、锌指区 (Z)、N端加上锌指区(NZ)和C端加上锌指区(CZ)分别加上RFP或GFP荧光蛋白。转染的细胞用激光处理后 直接在100x荧光显微镜观察。图中可见全长CTCF可以被招募,单独的锌指区也可以被DNA损伤区招募。但N和C 端都不能被招募。 敲低CTCF增加UV引起的DNA损伤。彗星电泳实验(comet assay)是将细胞原位裂解,保留其DNA并进行电 泳以观察基因组DNA完整程度的实验。U2OS癌细胞在正常条件下经过处理后基因组完整,成圆形。UV照射后会 有彗星样的尾巴出现,表明DNA受损伤,碎片在电场下移动。敲低CTCF并进行UV照射情况下拖尾加长,表明 CTCF有保护基因组稳定性的功能。它的敲低导致DNA损伤加重。 34 2013年报 A M H D CTCF敲低导致细胞周期停顿。Hela癌细胞中敲低CTCF导致细胞周期受阻,表明CTCF对正常细胞周期起重要作用。 ● 秀丽线虫脂肪储存调控机制 1)秀丽线虫中脂类代谢基因比较基因组和功能研究 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此,筛选引起肥胖的基因和蛋白,研究能量代谢的平衡 等问题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秀丽线虫是近年来研究肥胖症和脂肪代谢的良好的模式生物。 但是关键问题是线虫中有有多少基因参与脂类代谢?分别是参与哪条脂类代谢途径?这些基因和代 谢途径在人和模式生物中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又如何?生物学功能又是什么?因此,本研究将结合系 统生物学和文献追踪的方法,构建了包括467个基因的秀丽线虫脂类代谢基因数据库,同时构建线虫 中脂类代谢通路图谱。系统生物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35个脂代谢基因在人和模式生物(包括大、小 鼠、秀丽线虫和果蝇)完全保守;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保守的基因中有71个基因是人类代谢性疾病相 关基因。此外,>70%的秀丽线虫脂代谢基因在人类中存在直系同源物进一步说明线虫是研究脂代谢 疾病的优秀模式生物。为了验证467个基因的功能,通过RNAi干扰技术,Nile Red染色固定观测脂肪 含量的方法我们发现有21个基因功能丢失后严重的影响了线虫的脂肪含量、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等 表型。本研究探明人和上述模式生物中共有的脂类代谢基因,同时构建了脂类代谢图谱,将为治疗 代谢性疾病新药的筛选和评价选择动物模型提供科学依据。该结果发表在BMC Genomics 期刊上。 2)普洱茶抑制秀丽线虫食物摄取和脂肪的合成 3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普洱茶(Pu-erh tea)产于云南省南部地区,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涵蕴,而且长 期被认为具有减肥、降脂、降血糖、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功效。但对普洱茶减肥降脂的 机制却不十分清楚。通过饲喂秀丽线虫不同浓度的普洱茶,梁斌课题组发现普洱茶的确能降低秀丽 线虫的脂肪含量和脂滴的大小,同时,线虫咽部的摄食速率及其对食物的吸收也随着普洱茶浓度的 升高而相应的降低。另外,普洱茶能够下调线虫主要脂肪调控因子SREBP及其靶基因硬脂酰辅酶A脱 氢酶SCD 的表达,同时SREBP和SCD突变体抵抗了普洱茶的减肥效果。因此,梁斌课题组的工作揭示 了普洱茶通过抑制食物的摄取和消化,同时通过下调SREBP和SCD来抑制脂肪的合成从而达到减肥的 目的。该研究论文正在撰写。 三、动物活性物质结构功能解析与药效学评价 ● 蜈蚣中药成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蜈蚣是常用的动物中药药材,用于治 疗中风和疼痛等疾病。赖仞课题组近期对 蜈蚣来源的活性多肽及其发挥药效的作用 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 列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蜈蚣神经毒。在前期 工作基础上,最近该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 Glenn King教授团队合作,从中国金头蜈 蚣中识别了一专一的钠离子通道1.7亚型 (NaV1.7)抑制剂多肽µ-SLPTX-Ssm6a。 NaV1.7离子通道是研发无成瘾性镇痛药物 的重要靶标,该通道的选择性抑制剂几乎 可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因此,NaV1.7离 子通道高度选择性抑制剂是目前镇痛药物 研发的热点。金头蜈蚣来源的µ-SLPTX-Ssm6a对离子通道1.7亚型(NaV1.7)具有高度选择性,对其 他离子通道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弱。通过小鼠镇痛动物模型研究表明,µ-SLPTX-Ssm6a具有比吗啡更 强的镇痛作用(PNAS , 2013, 110: 17534-9)。 ● 两栖动物强大的免疫系统揭密 任何生物包括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适应环境,并在不同的有害因素,刺激下保持自身的 稳态。两栖类动物是从水生的鱼类演化到真正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群,在脊椎动物的系统进化中 占有非常关键的位置。两栖动物分布广泛,在平原、丘陵、高山的各种复杂生态环境中均可发现它 们的踪影。一方面,两栖动物皮肤须担负呼吸,保持水分和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其裸露的皮肤也 36 2013年报 A M H D 成为微生物入侵的薄弱区域;另一方面,许多物种又可以生存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如充满各 种微生物的泥水塘。而这些动物如何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并生存繁衍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疑问。 利用产自云南山区的大蹼铃蟾(Bombina maxima )为研究对象,张云课题组的赵锋博士和向阳 博士等首先开展了大蹼铃蟾皮肤和血液转录组的深度测序和免疫系统分析,进一步进行了两栖动物 自身模型天然免疫应答功能性实验,揭示了大蹼铃蟾健全和强大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并 首次阐明两栖动物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的存在及其在宿主抵御微生物感染中的重要功能。文章 已在线发表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DNA Res 杂志。 ● 天然抗菌肽的选择性免疫激活功能和败血症预防效应 传统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导致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耐药菌株,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 大威胁。在与致病菌变异竞争的过程中,自然界各种来源的抗菌肽成为人们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 新希望,但目前人们对抗菌肽的认识和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其直接杀灭细菌生长的效应上。 败血症是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伴随有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状的一种危重疾病,病原微生物 感染诱导促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多种重要器官衰竭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30-70%),目前还没 有特效治疗方法,特别是由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死亡率正在逐年升高。 张云课题组在前期大量研究工作和相关发明专利“爬行动物cathelicidin抗菌肽及衍生物及其应 用”(专利号:ZL 2008 1 0058260.9)基础上,深入揭示该抗菌肽在体内外具有选择性的免疫激活作 用。在各种标准和临床耐药菌株诱导的败血症动物模型中,cathelicidin肽选择性地激活体内天然免 疫响应,在不引起大量有害炎症因子激活的同时,通过p38 MAPK信号通路选择性地刺激炎症抑制细 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和释放,对于全身性和致死性败血症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 用。该研究揭示了天然抗菌肽的选择性免疫激活和调节功能, 也提示目前已知的大量天然抗菌肽分子 的免疫调节和炎症抑制功能有待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并为大量天然抗菌肽用于临床感染性和免疫性 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J Med Chem , 2013, 56: 9136-9145)。 ● 揭示新的肾损伤血清候选标志物 脊椎动物三叶因子(trefoil factors, TFFs)广泛表达和分布在上皮系统中,与上皮粘膜保护,损 伤修复和肿瘤密切相关。自三叶因子发现三十多年来,揭示其生理病理功能,分子作用机制是相关 领域科学家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的工作希望以血 清三叶因子作为临床肿瘤发生和肿瘤转移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以两栖动物皮肤高活性的三叶因子为分子探针,张云学科组首先揭示了三叶因子与蛋白酶激 活受体的关系(Cell Mol Life Sci , 2011, 68, 3771),同时阐明抑素蛋白调节蛋白酶激活受体的新机制 (J Thromb Haemosta , 2012, 10, 411),在目前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该课题组的杜廷义博士等与云 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罗惠民主任合作开展了以大样本为基础的血清三叶因子含量与临床疾病相关性的 研究,结果表明人血清三叶因子3(TFF3)在肾损伤患者中急剧升高,并与病人肾功能衰减的恶性程 3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度呈正相关。肾病患者的TFF3的血清和尿液含量远超过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肾小管中 TFF3的高表达提示其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该研究工作的临床意义在于揭示了血清和尿液三叶因子3 (TFF3)作为肾损伤和肾病病理进程标志物的可能性,同时表明在临床研发以三叶因子作为疾病诊 断标志物时必需结合肾功能变化的必要性。 ● 新型核苷类逆转酶抑制剂-DB02抗HIV活性研究 HIV逆转录酶抑制剂是“鸡尾酒”疗法的重要的药物组成。然而,耐药株的快速出现使得该疗 法的疗效大大降低,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开发高效、低毒、抗耐药性的抗HIV新药是艾滋病药物研 发的当务之急。郑永唐课题组和云南大学何严萍教授课题组合作,于2011报道了一类新结构化合物 S-DACOs,它们具有较强的抗HIV活性。 郑永唐课题组对这类化合物中活性较强的DB-02的抗HIV广谱性、耐药性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 究。结果显示DB-02的细胞毒性很小,对不同的HIV实验株、不同亚型和嗜性的临床株都有显著的抑 制效果,活性优于国内一线用药奈韦拉平。表型耐药实验、基因型耐药实验、定点突变实验和分子 模拟对接证实,V106A是DB-02诱导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此外,DB-02与4类已批准上市的抗HIV药 物联合用药实验显示具有协同和相加加作用。表明DB-02是一个潜在具有应用前景的非核苷类的逆转 录酶抑制剂。郑永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还为进一步优化S-DACO类化合物提供了帮助,这将有利于研 发耐药屏障更高、毒性更低的新的化合物(PLoS One , 2013, 8: e81489)。 38 2013年报 A M H D ● 基于肿瘤干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筛选 癌症干细胞是癌症发生、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癌症干细胞正成为癌症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癌 症治疗的主要靶标。采用癌症干细胞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较目前普遍采用的癌症细胞系具有明显优势。 为此,赵旭东课题组建立了癌症干细胞株用于遴选抗肿瘤药物。研究发现,悬浮培养的肿瘤干 细胞可筛选细胞毒性药物,但不易发现影响细胞粘附的药物;贴壁培养的肿瘤干细胞既可筛选细胞 毒性药物,也可筛选影响细胞粘附的药物。 四、平台建设 ● 建立光敏感通道和多通道电极同步记录的技术平台 海马神经元感染AAV-CaMKII-ChR2病毒后,光敏感通道蛋白ChR2将特异表达于椎体神经元的 胞膜以及向外发出投射的轴突末端上。该通道蛋白经473nm波长激发光照射后开放,使大量胞膜外阳 离子流入胞内进而兴奋轴突末端引发递质释放。徐林课题组在一侧CA3区注射此病毒,使ChR2蛋白 特异地表达在CA3锥体神经元的膜上,并经过轴浆运输传递至轴突末端,因此由CA3发出投射纤维膜 上都会表达ChR2蛋白。徐林课题组将光纤和32通道的记录电极同时埋置于对侧海马的CA1区。记录 电极记录到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有大量spike发放,473nm激光照射将抑制神经元spike的发放。由 于473nm激活的ChR2均存在于注射病毒侧的CA3的投射纤维上,因此推测海马CA3发出的纤维投射到 对侧CA1的神经元并与之形成突触连接,从而抑制CA1锥体细胞的神经兴奋活动。他们建立了光敏感 通道技术和多通道记录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将推进海马精细环路基本规律的研究工作。 473nm激光激活对侧海马CA3的投射纤维而抑制CA1锥体神经元的spike发放 ● 建立和完善树鼩触摸屏认知任务及评价标准 触摸屏测试被广泛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认知测验。测试时被试动物直接面对出现在计算机 3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屏幕上的视频刺激,通过触摸完成测试任务。徐林课题组使用触摸屏成对辨别测试(PDT)系统对不 同年龄阶段树鼩的认知能力进行检测,并于啮齿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树鼩与大鼠相比具有更好的 学习能力。30天后检测结果发现成年树鼩的记忆能力为最佳,并且在自然衰老树鼩中没有发现显著 的记忆衰退,其机制值得深入探讨。这一任务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后期筛选老年痴呆树鼩模型及治疗 老年痴呆症的新药研发打下基础。 树鼩触摸屏认知任务及评价标准的建立 ● 小动物PET成像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从设备采买、相应实验室设施建设到设备调试,徐林课题组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建立了小动物 PET成像技术,目前已能正常进行实验。并应用此项技术获得恐惧记忆的各阶段的脑PET影像数据,初步 获得参与恐惧记忆各个阶段的脑区环路活动的实验结果。数据显示恐惧记忆过程中,纹状体和杏仁核的 活动是动态变化的,可能通过海马与杏仁核和纹状体的相互抑制来实现恐惧记忆的形成,巩固和提取。 PET成像技术显示参与恐惧记忆巩固阶段的脑区环路活动变化 40 2013年报 A M H D 科研项目一览表(经费单位:万元) 项目/课题 作用 负责人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新增经费 1 亚细胞代谢调控及其相关老 年痴呆症等疾病机理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973计划) 2013-2014 34 姚永刚 参与 2 海马脑区局部环路和调控机 制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B类) 2013-2014 250 徐 林 主持 3 学习与记忆相关脑区之间的 神经网络活动规律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B类) 2013-2014 250 胡新天 主持 4 老年痴呆症的脑影像遗传学 关联研究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 科技专项(B类) 2013-2014 90 姚永刚 参与 5 中医药活化潜伏HIV-1促进病 毒库清除的策略研究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 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 技重大专项“十二五” 计划课题 2014-2016 130 张高红 参与 6 抗艾滋病化学1 类新药“二苯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 胺酯”(SJP-L-5)的候选 重大专项“十二五”计 划课题 药物研究 2013-2015 25 王睿睿 参与 7 肿瘤生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 项目 2014-2017 200 陈策实 主持 8 优秀青年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 项目 2014-2016 100 陈勇彬 主持 9 肿瘤细胞生物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 项目 2014-2016 100 刘 蓉 主持 10 KLF5在乳腺癌干细胞的角色 及乳腺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和 靶向药物研究 中科院干细胞先导专项 2013-2014 33.9 陈策实 主持 11 云南省高端人才 云南省科技厅 2014-2016 200 陈勇彬 主持 12 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 云南省科技厅 2014-2016 50 陈勇彬 主持 13 蜈蚣毒素专一性Kv1.3抑制剂 的药物化学及其对银屑病治 NSFC-云南联合基金 疗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4-2017 210 赖 仞 主持 14 中缅越老边境地区高危人群 HIV-1分子流行病学、病毒进 化及跨境传播动力学研究 NSFC-云南联合基金 2014-2017 105 庞 伟 参与 15 遗忘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云南省联合支持国家计 划项目资助项目 2013-2017 200 徐 林 主持 16 情绪相关的皮层下通路——基 于猕猴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 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2014-2016 100 胡新天 主持 4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项目/课题 作用 负责人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新增经费 17 海马突触可塑性与创伤记忆 的提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4-2017 83 周启心 主持 18 蛙皮肤修复肽促进伤口愈合 的分子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4-2017 82 赖 仞 主持 19 药用蜈蚣蛋白质肽类药效分 子群的鉴别及其药理学作用 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4-2017 70 李文辉 主持 20 树鼩败血症模型的创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4-2016 30 李盛安 主持 21 非晶状体晶状体蛋白与三叶 因子复合物在大蹼铃蟾抗感 染免疫中的作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14-2016 24 向 阳 主持 22 HLA Iα3缺失异构体在免疫 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4-2017 70 戴正喜 主持 23 猕猴TRIM5α不同等位基因限 制HIV-2复制的作用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6 32 郑永唐 合作 24 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艾滋病 患者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对疾 病进程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4-2017 20 罗荣华 参与 25 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体系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2013-2015 258 张 云 主持 26 LED光源安全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 2014-2015 100 胡新天 主持 27 铁和铁蛋白调控脂代谢的分 子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 2013-2016 20 张玉茹 主持 28 西部之光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 2014-2016 50 刘 蓉 主持 29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中国科学院 2014-2017 40 刘 蓉 主持 30 抗艾滋病化学1.1类新药注射 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新产 用DT-8临床前预研究 品开发)项目 2013-2015 12 郑永唐 参与 31 肿瘤干细胞特异性的抗 肿瘤药物筛选技术的建 立和应用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 点项目 2013-2016 40 赵旭东 主持 32 单纯疱疹病毒树鼩模型的建 立及感染机制研究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 划重点项目 2013-2015 40 周巨民 主持 33 云南特有传统药用动物墨江 蜈蚣与药典品种少棘蜈蚣蛋 白质/肽类药效分子群的辨识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 划重点项目 2013-2016 40 李文辉 主持 34 树鼩基因组数据库与生物信 息平台搭建 云南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 2014-2016 10 余丹丹 主持 42 2013年报 A M H D 项目/课题 作用 负责人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新增经费 35 新融合模式形成的树鼩 TRIMCyp病毒限制功能研究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 划面上项目 2013-2016 10 刘丰亮 主持 36 铁影响脂肪储存的分子机理 研究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 划项目 2013-2016 40 邹晓菊 参与 37 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关键 技术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 2013-2014 35 赖 参与 仞 药物评价 ★ 阿兹夫定(Azvudine, 化学药品第1.1类),郑州大学委托抗HIV临床前药效学研究。2013年4月30日获 SFDA药物临床研究批件(批件号:2013L00941, 2013L00942, 2013L00943)。 个人或集体荣誉称号 序号 获奖人 获奖类别 1 赖 仞、熊郁良、张 肖昌华、王婉瑜 2 徐 3 陈策实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 4 陈勇彬 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 5 陈勇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优秀青年” 6 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优秀青年” 7 赵旭东 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8 陈勇彬 云南省高端人才 9 陈勇彬 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 10 刘 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奖学金 11 毕 蕊 国家奖学金 12 张登峰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13 范 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林 蓉 蓉 宇 云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4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序号 获奖人 14 刘 15 蓉 刘敏霞、周可成 16 张 晨 17 周启心 获奖类别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优秀墙报奖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优秀墙报奖 2013年云南省教育卫生科研工会“先进女职工工作者”称号 新任职 44 ★张 云 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3.10-) ★赖 仞 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委(2013.10-) ★ 姚永刚 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1-) ★ 姚永刚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理事会专家(2013.1-) ★ 陈策实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2013-) ★ 赵旭东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2013) ★ 陈策实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2013-) ★ 赵旭东 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2013) ★ 姚永刚 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10-) ★ 陈策实 云南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013-) ★ 陈策实 云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2013-) ★张 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2013.12-) 云 ★ 赵旭东 云南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3.9-) ★赖 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013.12-) 仞 ★ 郑永唐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013.5-) ★赖 仞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013.5-) ★徐 林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第二届主任 ★ 郑永唐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副主任(2013.3-) ★ 陈策实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副主任(2013.3-) ★ 郑永唐 《动物学研究》第八届编辑委员会执行副主编(2013.1-) ★ 郑永唐 云南省免疫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2013.9.7-) ★ 郑永唐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13.05-) ★ 郑永唐 云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2-) ★ 郑永唐 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2013.10-) ★ 郑永唐 云南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11-) ★ 王睿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2013.6-) ★ 杨柳萌 云南省免疫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2013.9.7-) 2013年报 ★ 李文辉 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秘书长(2013.12-) ★ 周启心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3) ★ 李东升 云南省昆虫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2013.9.-) A M H D 发表论文列表 ◆ 第一单位SCI论文(48篇) An S, Chen L, Long C, Liu X, Xu X, Lu X, Rong M, Liu Z, Lai R. 2013. 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allergens diversity identification by proteomics. Mol Cell Proteomics , 12(7): 1818-1828. An S, Shen C, Liu X, Chen L, Xu X, Rong M, Liu Z, Lai R. 2013. Alpha-actinin is a new type of house dust mite allergen. PLoS One , 8(12): e81377. Chen YB, Jiang J. 2013. Decoding the phosphorylation code in Hedgehog signal transduction. Cell Res , 23(2): 186-200. Dai ZX, Zhang GH, Zhang XH, Zheng YT. 2013.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plice variant of rhesus macaque MHC IA. Mol Immunol , 53(3): 206-213. Du TY, Luo HM, Qin HC, Wang F, Wang Q, Xiang Y, Zhang Y. 2013. Circulating serum trefoil factor 3 (TFF3) i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LoS One , 8(11): e80271. Duan TT, Tan JW, Yuan Q, Cao J, Zhou QX, Xu L. 2013. Acute ketamine induces hippocampal synaptic depression and spatial memory impairment through dopamine D1/D5 receptors. Psychopharmacology , 228(3): 451-461. Fan L, Yao YG. 2013. An update to MitoTool: using a new scoring system for faster mtDNA haplogroup determination. Mitochondrion, 13(4): 360-363. Fan Y, Huang ZY, Cao CC, Chen CS, Chen YX, Fan DD, He J, Hou HL, Hu L, Hu XT, Jiang XT, Lai R, Lang YS, Liang B, Liao SG, Mu D, Ma YY, Niu YY, Sun XQ, Xia JQ, Xiao J, Xiong ZQ, Xu L, Yang L, Zhang Y, Zhao W, Zhao XD, Zheng YT, Zhou JM, Zhu YB, Zhang GJ, Wang J, Yao YG. 2013. Genome of the Chinese tree shrew. Nat Commun, 4: 1426. Feng YM, Jia YF, Su LY, Wang D, Lv L, Xu L, Yao YG. 2013. Decreased 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in the hippocampus and peripheral blood during opiate addiction is mediated by autophagy and can be salvaged by melatonin. Autophagy , 9(9): 1395-1406. Hu YZ, Jiang HH, Liu CR, Wang JH, Yu CY, Carlson S, Yang SC, Saarinen VM, Rizak JD, Tian XG, Tan H, Chen ZY, Ma YY, Hu XT. 2013. What interests them in the pictures? — Differences in eyetracking between rhesus monkeys and humans. Neurosci Bull , 29(5): 553-564. Huang N, Wu MY, Zheng CB, Zhu L, Zhao JH, Zheng YT. 2013. The depolymerized fucosylated chondroitin sulfate from sea cucumber potently inhibits HIV replication via interfering with virus entry. Carbohyd Res , 380: 64-69. Huang YG, Li YF, Wang LP, Zhang Y. 2013. Aberrant expression of trefoil factor 3 is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metastasis. J Cancer Res Ther, 9(3): 376-380. Huang YG, Li YF, Wang LQ, Zhang Y, 2013. Trefoil factor 1 gene alternations and expression in 4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colorectal carcinomas. Tumori , 99: 695-700. Jiang P, Xiang Y, Wang YJ, Li SM, Wang Y, Hua HR, Yu GY, Zhang Y, Lee WH, Zhang Y. 2013.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prohibitin 1 are related to tumori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t J Clin Exp Pathol , 6(10): 2092-2101. Jiang P, Yu GY, Zhang Y, Xiang Y, Hua HR, Bian L, Wang CY, Lee WH, Zhang Y. 2013. Down-regulation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4 in lung adenocarcinoma is associated with a more aggressive phenotype.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 14(6): 3793-3798. Jiang P, Yu GY, Zhang Y, Xiang Y, Zhu Z, Feng WY, Lee WH, Zhang Y. 2013. Promoter hypermethylation and down-regulation of trefoil factor 2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Oncology Lettter . [Epub ahead of print]. Li SA, Xiang Y, Wang YJ, Liu J, Lee WH, Zhang Y. 2013. Naturally occurring antimicrobial peptide OHCATH30 selectively regulat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protect against sepsis. J Med Chem , 56(22): 9136-9145. Li Y, Chen X, Wang ZH, Zhao D, Chen H, Chen WL, Zhou ZM, Zhang JR, Zhang J, Li HM, Chen CS. 2013. The HECTD3 E3 ubiquitin ligase suppresses cisplatin-induced apoptosis via stabilizing MALT1. Neoplasia , 15(1): 39-48. Li Y, Kong YJ, Zhou ZM, Chen H, Wang ZH, Hsieh YC, Zhao D, Zhi X, Huang J, Zhang J, Li HM, Chen CS. 2013. The HECTD3 E3 ubiquitin ligase facilitates cancer cell survival by promoting K63-linked polyubiquitination of caspase-8. Cell Death Dis , 4: e935. Liang YR, Liu MX, Wang P, Ding XJ, Cao Y. 2013. Analysis of 20 genes at chromosome band 12q13: RACGAP1 and MCRS1 over-expression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 52(3): 305-315. Liu H, Zhao B, Chen Y, You D, Liu R, Rong M, Ji W, Zheng P, Lai R. 2013. Multiple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 protein 2 contains the ability to support stem cell self-renewal. FASEB J , 27(8): 3298-3305. Liu R, Zhang Z, Liu H, Hou P, Lang J, Wang S, Yan H, Li P, Huang Z, Wu H, Rong M, Huang J, Wang H, Lv L, Qiu M, Ding J, Lai R. 2013. Human β-defensin 2 is a novel opener of Ca 2+-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 and induces vasodilation and hypotension in monkeys. Hypertension , 62(2): 415-425. Wang J, Chai AP, Zhou QX, Lü LB, Wang LP, Yang YX, Xu L. 2013. Chronic clomipramine treatment reverses core symptom of depression in subordinate tree shrews. PloS One , 8(12): e80980. Wang JH, Rizak JD, Chen YM, Li L, Hu XT, Ma YY. 2013.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orphine and dopaminergic compounds on spatial working memory in rhesus monkeys. Neurosci Bull , 29(1): 37-46. Wang ZH, Nie Z, Chen WL, Zhou ZM, Kong QH, Seth AK, Liu R, Chen CS. 2013. RNF115/BCA2 E3 ubiquitin ligase promotes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targeting p21Waf1/Cip1 for ubiquitin-mediated degradation. Neoplasia , 15(9): 1028-1035. Wei L, Wu J, Liu H, Yang H, Rong M, Li D, Zhang P, Han J, Lai R. 2013. A mycobacteriophage-derived trehalose-6,6'-dimycolate-binding peptide containing both antimycobacter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bilities. FASEB J, 27(8): 3067-3077. Wei L, Yang J, He X, Mo G, Hong J, Yan X, Lin D, Lai R. 2013.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potent 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antimicrob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peptide. J Med Chem , 56(9): 35463556. 46 2013年报 A M H D Wu MS, Tu T, Huang YC, Cao Y. 2013.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identifi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lung adenocarcinoma: ERGIC3 as a novel lung cancer-related gene. BMC Cancer , 13: 44. Wu X, Chang Q, Zhang Y, Zou X, Chen L, Zhang L, Lü LB, Liang B. 2013.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weight, fasting blood glucose, sex and age in tree shrews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J Anim Physiol Anim Nutr , 97(6): 1179-1188. Wu X, Zou X, Chang Q, Zhang Y, Li Y, Zhang L, Huang J, Liang B. 2013.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and the regulation of Stearoyl-CoA desaturase genes. Biomed Res Int , 2013: 856521. Xia H, Wang C, Chen W, Zhang H, Chaudhury L, Zhou Z, Liu R, Chen C. 2013. Kruppel-like factor 5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microsomal prostaglandin E2 synthase 1 gene transcription in breast cancer. J Biol Chem , 288(37): 26731-26740. Xiang Y, Wang X, Yan C, Gao Q, Li SA, Liu J, Zhou K, Guo X, Lee W, Zhang Y. 2013. Adenosine5'-triphosphate (ATP) protects mice against bacterial infection by activation of the NLRP3 inflammasome. PLoS One , 8(5): e63759. Xiao MS, Chang L, Li WL, Du YS, Pan Y, Zhang DF, Wen Y, Luo J, Li XY, Yao YG. 2013. Genetic polymorphisms of the CASP8 gene promoter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n Han Chinese from Southwest China. PLoS One, 8(7): e67577. Yang LC, Li MH, WILSON Fraser A1, Hu XT, Ma YY. 2013. Prefrontal attention and multiple reference frames during working memory in primates. Chinese Sci Bull , 58 (4-5): 449-455. Yang S, Xiao Y, Kang D, Liu J, Li Y, Undheim EA, Klint JK, Rong M, Lai R, King GF. 2013. Discovery of a selective NaV1.7 inhibitor from centipede venom with analgesic efficacy exceeding morphine in rodent pain mode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110(43): 17534-17539. Yang XW, Wang Y, Lee WH, Zhang Y. 2013.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he venom gland of the social wasp Vespa tropica . Toxicon , 74: 151-157. Yao YG, Kajigaya S, Samsel L, McCoy JP Jr, Torelli G, Young NS. 2013. Apparent mtDNA sequence heterogeneity in single human blood CD34+ cells is markedly affected by storage and transport. Mutat Res , 751-752: 36-41. Yi B, Zhang Z, Zhang M, Schwartz-Albiez R, Cao Y. 2013. CD176 (Thomsen-Friedenreich antigen) antiserum treatment leads to a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a murine model of leukemia. Oncol Rep , 30: 1841-1847. Zhang AM, Wang H, Sun P, Hu QX, He Y, Yao YG. 2013. Mutation p.G83R in the transthyretin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hereditary vitreous amyloidosis in Han Chinese families. Mol Vis , 19: 1631-1638. Zhang DF, Huang XQ, Wang D, Li YY, Yao YG. 2013. Genetic variants of complement genes ficolin-2, mannose-binding lectin and complement factor H are associated with leprosy in Han Chinese from Southwest China. Hum Genet , 132(6): 629-640. Zhang XH, Dai ZX, Zhang GH, Han JB, Zheng YT. 2013.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balancing selection, and genomic organization of the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 MHC class I gene. Gene , 522(2): 147-155. Zhang XJ, Lu LH, Wang RR, Wang YP, Luo RH, Cong Lai C, Yang LM, He YP, Zheng YT. 2013. DB02, a C-6-cyclohexylmethyl substituted pyrimidinone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with 4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nanomolar activity, displays an improved sensitivity against K103N or Y181C than S-DABOs. PLoS One , 8(11): e81489. Zhang YR, Zou XJ, Ding YH, Wang HZ, Wu XY, Liang B. 2013.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functional study of lipid metabolic gen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 BMC Genomics , 14: 164. Zhang Z, Mu L, Tang J, Duan Z, Wang F, Wei L, Rong M, Lai R. 2013. A small peptide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inflammatory acne vulgaris. PLoS One , 8(8): e72923. Zhao F, Yan C, Wang X, Yang Y, Wang GY, Lee WH, Xiang Y, Zhang Y. 2013. Comprehensive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frog (Bombina maxima ) immune system. DNA Res . [Epub ahead of print]. Zhi X, Zhao D, Wang ZH, Zhou ZM, Wang CY, Chen WL, Liu R, Chen CS. 2013. E3 ubiquitin ligase RNF126 promotes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by targeting the tumor suppressor p21 for ubiquitinmediated degradation. Cancer Res , 73(1): 385-394. Zhu YY, Jing L, Duan TT, Yuan Q, Cao J, Zhou QX, Xu L. 2013. Patterned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induces a form of long-term depression dependent on GABAA and mACh receptors in the hippocampus. Neuroscience , 250: 658-663. Zhuang XY, Yao YG. 2013.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nuclear-mitochondrial shuttling of TERT are involved in cell proliferation arrest induced by G-quadruplex ligands. FEBS Lett, 587(11): 16561662. ◆ 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5篇) Che ZP, Huang N, Yu X, Yang LM, Ran JQ, Zhi X, Xu H, Zheng YT. 2013. Microwave-assisted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of 2-alkyl- 2-(N-arylsulfonylindol-3-yl) -3-N-Acyl-5-Aryl-1,3,4-oxadiazolines as Anti-HIV-1 agents. Comb Chem High Throughput Screen , 16(5): 400-407. Chen YB, Jiang J. 2013. Decoding the phosphorylation code in Hedgehog signal transduction. Cell Res , 23(2): 186-200. Cheng YY, Chen H, He HP, Zhang Y, Li SF, Tang GH, Guo LL, Yang W, Zhu F, Zheng YT, Li SL, Hao XJ. 2013. Anti-HIV active daphnane diterpenoids from Trigonostemon thyrsoideum . Phytochemistry , 96: 360-369. Li DX, Zhuang XY, Zhang YP, Guo H, Wang Z, Zhang Q, Feng YM, Yao YG. 2013. Effects of Tai Chi on the protracted abstinence syndrome: a time trial analysis. Am J Chin Med , 41(1): 43-57. Lian W, Wu MY, Huang N, Gao N, Xiao C, Li Z, Zhang ZG, Zheng YT, Peng WL, Zhao JH. 2013. AntiHIV-1 activity and 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 study of a fucosylated glycosaminoglycan from an echinoderm by targeting the conserved CD4 induced epitope. Biochim Biophys Acta , 1830(10): 4681-4691. Liu D, Wang Y, Wei L, Ye H, Liu H, Wang L, Liu R, Li D, Lai R. 2013. Snake venom-like waprin from the frog of Ceratophrys calcarata contains antimicrobial function. Gene , 514(2): 99-104. Shi X, Li J, Zou X, Greggain J, Rodkaer SV, Faergeman NJ, Liang B, Watts JL. 2013. Regulation of lipid droplet size and phospholipid composition by stearoyl-CoA desaturase. J Lipid Res , 54(9): 2504-2514. Song Y, Ji S, Liu W, Yu X, Meng Q, Lai R. 2013. Differen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bioactive peptides in 48 2013年报 A M H D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from distinct region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 77(5): 1075-1079. Tian XG, Liu CR, Jiang TZ, Rizak J, Ma YY, Hu XT. 2013. Feature-reduction and semi-simulated data 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based cortical parcellation. Neurosci Bull , 29 (3): 333-347. Wang G, Wang Y, Ma D, Liu H, Li J, Zhang K, Yang X, Lai R, Liu J. 2013. Five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he Kuhl's wart frog skin secretions, Limnonectes kuhlii . Mol Biol Rep , 40(2): 10971102. Wang Q, Wang RR, Zhang BQ, Zhang S, Zheng YT, Wang ZY. 2013.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targeting PCAF bromodomain as potent inhibitors of HIV-1 replication. Med Chem Comm, 4(4): 737-740. Yan H, Liu Y, Tang J, Mo G, Song Y, Yan X, Wei L, Lai R. 2013. A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 from skin secretions of the tree frog Theloderma kwangsiensis . Zoolog Sci , 30(9): 704-709. Yao YG, Kajigaya S, Feng X, Samsel L, McCoy JP Jr, Torelli G, Young NS. 2013. Accumulation of mtDNA variations in human single CD34+ cells from maternally related individuals: effects of aging and family genetic background. Stem Cell Res , 10(3): 361-370. Zheng Y, Ye FP, Wang J, Liao GY, Zhang Y, Fan QS, Lee WH. 2013. Pu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 cloning of Da-36, a novel serine protease from Deinagkistrodon acutus venom. Toxicon , 67: 1-11. Zhu Y, Li Z, Liu H, He X, Zhang Y, Jin J, Che J, Li C, Chen W, Lai R, Liu J. 2013. Novel analgesic peptides from the tree frog of Hyla japonica . Biochimie . [Epub ahead of print]. ◆ 其他SCI论文(26 篇) Fu Y, Chen YM, Yao T, Li P, Ma YY, Wang JH. 2013. Effects of morphine on associative memory and locomotor activity in the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 Neurosci Bull , 29(3): 270-278. Gao XM, Li YQ, Shu LD, Shen YQ, Yang LY, Yang LM, Zheng YT, Sun HD, Xiao WL, Hu QF. 2013. New triterpenoids from the fruits of Schisandra wilsoniana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Bull Korean Chem Soc , 34(3): 827-830. Gao XM, Niu DY, Meng CY, Yao FQ, Zhou B, Wang RR, Yang LM, Zheng YT, Hu QF, Sun HD, Xiao WL. 2013. Novel bioactive dibenzocyclooctadiene lignans from Schisandra neglecta . J Brazilian Chem Soc , 24(12): 2021. Gao XM, Wang RR, Niu DY, Meng CY, Yang LM, Zheng YT, Yang GY, Hu QF, Sun HD, Xiao WL. 2013. Bioactive dibenzocyclooctadiene lignans from the stems of Schisandra neglecta . J Nat Prod , 76(6): 1052-1057. Gilder AS, Chen YB, Jackson RJ 3rd, Jiang J, Maher JF. 2013. Fem1b promotes ubiquitylation and suppresses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Gli1.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440(3): 431-436. Gu GL, Lin HY, Liu YJ, Yang LM, Zheng YT, Wang B, Tang CL, Qian H, Huang WL. 2013. Synthesis and anti-HIV-evaluation of novel andrographolide derivatives. Lett Drug Des Discov, 10 (2): 155-163. He DX, Jin J, Zheng YT, Bruce IC, Tam SC, Ma X. 2013. Anti-angiogenesis effect of trichosanthin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430(2): 735-740. He QQ, Zhang X, Yang LM, Zheng YT, Chen FE. 2013.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5-fluoroquinolone-3-carboxylic acids as potential HIV-1 integrase inhibitors. J Enzyme Inhib Med 4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Chem , 28(4) : 671-676. Huang SZ, Zhang X, Ma QY, Zheng YT, Xu FQ, Peng H, Dai HF, Zhou J, Zhao YX. 2013. Terpenoids and their anti-HIV-1 activities from Excoecaria acerifolia . Fitoterapia , 91: 224-230. Li SF, Zhang Y, Huang N, Zheng YT, Di YT, Li SL, Cheng YY, He HP, Hao XJ. 2013. Daph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stems of Trigonostemon lii and their anti-HIV-1 activity. Phytochemistry , 93: 216-221. Li YY, Chen WY, Li X, Li HB, Li HQ, Wang L, He L, Yang XP, Wang XC, Huang YL, Yao YG. 2013. Asymptomatic oral yeast carriage and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profile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in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BMC Infect Dis , 13: 46. Liang CQ, Hu J, Luo RH, Shi YM, Shang SZ, Gao ZH, Wang RR, Zheng YT, Xiong WY, Zhang HB, Xiao WL, Sun HD. 2013. Six new lignans from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 Fitoterapia , 86: 171-177. Liang CQ, Shi YM, Li XY, Luo RH, Li Y, Zheng YT, Zhang HB. Xiao WL, Sun HD. 2013. Kadcotriones A– C: tricyclic triterpenoids from Kadsura coccinea . J Nat Prod , 76(12): 2350-2354. Liu R, Huang L, Li JY, Zhou XZ, Zhang HY, Zhang T, Lei YL, Wang K, Xie N, Zheng YT, Wang FS, Nice EC, Rong LJ, Huang CH, Wei YQ. 2013. HIV infection in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J Infect Dis , 208(8): 1221-1230. Liu YP, Lai R, Yao YG, Zhang ZK, Pu ET, Cai XH, Luo XD. 2013. Induced furoeudesmanes: a defense mechanism against stress in Laggera pterodonta , a Chinese herbal plant. Org Lett , 15(19): 49404943. Miao YW, Peng MS, Wu GS, Ouyang YN, Yang ZY, Yu N, Liang JP, Pianchou G, Beja-Pereira A, Mitra B, Palanichamy MG, Baig M, Chaudhuri TK, Shen YY, Kong QP, Murphy RW, Yao YG, Zhang YP. 2013. Chicken domestication: an updated perspectiv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genomes. Heredity (Edinb), 110(3): 277-282. Ren FF, Shi Q, Chen YB, Jiang AG, Ip YT, Jiang HQ, Jiang J. 2013. Drosophila Myc integrates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to regulate intestin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during midgut regeneration. Cell Res , 23(9): 1133-1146. Shang SZ, Chen H, Liang CQ, Gao ZH, Du X, Wang RR, Shi YM, Zheng YT, Xiao WL, Sun HD. 2013. Phenolic constituents from Parakmeria yunnanensis and their anti-HIV-1 activity. Arch Pharm Res , 36(10): 1223-1230. Sun J, Zhong H, Chen SY, Yao YG, Liu YP. 2013. Association between MT-CO3 haplotypes an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 chicken. Gene, 529(1): 131-137. Tu Z, Zhuang X, Yao YG, Zhang R. 2013. BRG1 is required for formation of senescence-associated heterochromatin foci induced by oncogenic RAS or BRCA1 loss. Mol Cell Biol, 33(9): 1819-1829. Xie BB, Chen CX, Guo YH, Li YY, Liu YJ, Ni W, Yang LM, Gong NB, Zheng YT, Wang RR, Lü Y, Liu HY. 2013. New 23-spirocholestane derivatives from Ypsilandra thibetica . Planta Med , 79(12): 10631067 Xie YG, Liu YF, Luan C, Han FF, Lai R, Groleau D, Feng J, Wang YZ. 2013. Effects of amino acid deletion and substitution on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frog peptide palustrin-OG1. Protein Pept Lett , 20(7): 813-819. 50 2013年报 A M H D Yang GY, Wang RR, Gao ZH, Li YK, Yang LM, Li XN, Shang SZ, Zheng YT, Xiao WL, Sun HD. 2013. Bioactive lignans from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Schisandra wilsoniana . Nat Prod Commun , 8(4): 467-470. Yang GY, Wang RR, Mu HX, Li YK, Li XN, Yang LM, Zheng YT, Xiao WL, Sun HD. 2013. Dibenzocyclooctadienne liganans and norlignans from fruits of Schisandra wilsoniana . J Nat Prod , 76(2): 250-255. Yin Y, Gu Z, Pan L, Gan L, Qin DD, Yang B, Guo J, Hu XT, Wang TH, Feng ZT. 2013. How does the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brain ischemia monkey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 8(16): 1445-1454. Zheng M, Bi R, Li W, Landeck L, Chen JQ, Lao LM, Cai SQ, Yao YG, Man XY. 2013. Generalized pure cutaneous Rosai-Dorfman disease: a link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not associated with mitochondrial DNA and SLC29A3 gene mutation? Discov Med, 16(89): 193-200. ◆ 非SCI论文(9 篇) Liu XH , Yao YG. 2013. Characterization of 12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the Chinese tree shrew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Zool Res , 34(E2): E62-68. Wang J, Xu XL, Ding ZY, Mao RR, Zhou QX, Lü LB, Wang LP,Wang S, Zhang C, Xu L, Yang YX. 2013. Basal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 domesticated tree shrews (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 ). Zool Res , 34 (E2): E69−E74. Wu XY, Li YH, Chang Q, Zhang LQ, Liao SS, Liang B. 2013. Streptozotocin induction of type 2 diabetes in tree shrew. Zool Res, 34(2): 89−96. 雷爱华, 庞伟, 张高红, 郑永唐. 2013. 平顶猴在HIV/AIDS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动物学研究, 34(2): 77-88. 庞伟, 吕龙宝, 王芸, 李贵, 黄东体, 雷爱华, 张高红, 郑永唐. 2013. 北平顶猴(Macaca leonina )血液学和血液生 化指标参考值的测定与分析. 动物学研究, 34(2): 89-96. 徐林, 张云, 梁斌, 吕龙宝, 陈策实, 陈勇彬, 周巨民, 姚永刚. 2013. 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 述. 动物学研究, 34(2): 59-69. 许凌, 范宇, 蒋学龙, 姚永刚. 2013.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动物学研究, 34(2): 70-76. 张阿梅, 姚永刚. 2013.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和挑战. 遗传, 35(2): 123-135. 张旋, 杨柳萌, 郑永唐. 2013. HIV-1整合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 29(1): 14-17. 5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授权发明专利 序号 专利号 1 ZL201110154641.9 52 发明名称 发明人 D29分枝杆菌噬菌体来源 赖 的PK34多肽及其应用 刘 专利权人 授权公告日 仞、杨海龙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涵、肖 瑶 物研究所 2013.02.06 2 5-甲基-1,3苯二酚或其 衍生物用于制备治疗或预 陈纪军、徐 2694881(加拿大) 防抑郁症的药物或功能食 周 俊 品中的用途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 物研究所; 林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物研究所; 昆明晶镖生物有限 公司 2013.02.19 3 2193789(欧盟) 5-甲基-1,3苯二酚或其 衍生物用于制备治疗或预 陈纪军、徐 防抑郁症的药物或功能食 周 俊 品中的用途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 物研究所; 林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物研究所; 昆明晶镖生物有限 公司 2013.02.20 4 ZL201010533724.4 牛虻抗血栓酶tablysin 及 赖 其基因和应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物研究所 2013.03.20 5 修饰的玉米核糖体失活蛋 邵鹏柱、郑永唐 香港中文大学; ZL201010159724.2 白前体及其应用和蛋白纯 黄锦波、罗嘉懿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化方法 王睿睿、麦雅丝 物研究所 2013.03.27 6 ZL201220753276.3 一种用于树鼩的一次性捕 徐 获笼具装置 王 林、杨跃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静、张 晨 物研究所 2013.06.19 7 ZL201210174272.4 无指盘臭蛙促皮肤修复多 赖 肽AH90和CW49的应用 刘 仞、容明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涵 物研究所 2013.07.29 8 ZL201210535264.8 多肽CA19在制备山羊饲 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仞、容明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物研究所 2013.08.14 9 ZL201320174632.0 树鼩全脑切片模具 杨上川、胡新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葛龙娇、黄柏慧 物研究所 2013.09.18 10 ZL201320175021.8 用于大动物立体定位仪的 杨上川、胡新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耳杆高度可调耳杆座 王正波、胡英周 物研究所 2013.09.18 11 ZL201320190992.X 双向微电极推进器及微电 杨上川、胡新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极 王正波、吴 晶 物研究所 2013.09.18 12 刘吉开、郑永唐 低分子量岩藻糖化糖胺聚 赵金华、吴明一 ZL 201110435559.3 糖的羧基还原衍生物及其 黄 宁、李 姿 制备方法与用途 高 娜、文丹丹 连 武、何江波 赖 仞、马冬莹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 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物研究所 2013.10.02 杨上川、胡新天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王正波、王文超 物研究所 马原野 2013.10.16 多肽GC25在制备治疗抗 赖 仞、容明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 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李建云 物研究所 2013.10.16 13 ZL201210110829.8 脑微量组织取样器 14 ZL201210534951.8 2013年报 A M H D 申请专利 ★ 赖仞、安输、容明强、李东升。尘螨过敏原Der f 8和 Der f 20及其基因和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033693.X(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 赖仞、安输、容明强、李东升。尘螨过敏原Der f 24和Der f 25及其基因和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033790.9(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 赖仞、安输、容明强、李东升。尘螨过敏原Der f 26和Der f 27及其基因和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034057.9(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 赖仞、安输、容明强、李东升。尘螨过敏原Der f 28及其基因和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034025.9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 赖仞、安输、容明强、李东升。尘螨过敏原Der f 29和Der f 30及其基因和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034209.5(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 赖仞、郝雪、刘欢。人干细胞自我更新支持因子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124548.2(申请日期:2013年4月11日) ★ 赖仞、郝雪、刘欢。人干细胞自我更新支持因子(hSDNSF)的体外重组表达技术。专利申请号: 201310125347.4(申请日期:2013年4月11日) ★ 陈策实、夏厚军、何保丽。一种乳头注射慢病毒建立树鼩乳腺癌模型的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310133542.1(申请日期:2013年4月18日) ★ 王静、柴安平、徐林、杨跃雄。一种树鼩社交行为监测箱。专利申请号:201320267846.2(申请日期: 2013年5月15日) ★ 姚永刚、张阿梅。一种用于检测TTR基因突变G307C的试剂盒。专利申请号:201310236550.9(申请日 期:2013年6月14日) ★ 于成龙、周恒、张晨、毛榕榕、徐林。一种评价缺血后脑功能损伤的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 201310294583.9(申请日期:2013年7月15日) ★ 赖仞、张治业、李东升、刘蕊。金环蛇蛇毒抗菌肽在制备抗发炎因子药物中的应用。专利申请号: 201310300378.9(申请日期:2013年7月17日) ★ 杨上川、胡新天。用于磁共振的大动物头部固定装置。专利申请号:201320520310.7(申请日期:2013 年8月23日) ★ 杨上川、胡新天。检测非人灵长类动物惊吓反射的猴椅。专利申请号:201320520404.4(申请日期: 2013年8月23日) ★ 杨上川、胡新天。全脑切片排刀。专利申请号:201320519429.2(申请日期:2013年8月26日) ★ 赖仞、张治业、高蓝。姚虻抗血栓多肽Vasotab Yy的应用。专利申请号:201310445188.6(申请日期: 2013年9月27日) ★ 柳红、吴蓓丽、郑永唐、谢欣、蒋华良、彭攀峰、罗荣华、李静、李建、朱亚、陈颖、张浩楠、杨柳萌、 周宇、陈凯先。一种1-(3-氨基丙基)取代环状胺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及用途。专利申请 号: 201310746752.8(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5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一览表 序号 会议名称 会议类别 会议日期 参加人数 1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 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 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联 合学术年会 国内 2013.03.31-04.01 50 2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发展战略研 讨会 国内 2013.07.05-07.06 20 3 2013年研究生年会 国内 2013.08.08-08.09 200余人 4 第二届中国乳腺癌干细胞高峰论坛 国内 2013.10.11-10.14 96 5 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类动 物模型学术论坛 国内 2013.11.25-11.27 60 6 “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 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国内 2013.12.27 28 特邀报告 [ 1 ]泛素连接酶与肿瘤细胞周期调控,陈策实,云南省“六学会”新春联谊会(昆明,2013.1.11-1.12) [ 2 ]Id proteins are essential for stemness of neural and cancer stem cell,赵旭东,第一届BD创新杯全 国中青年学者免疫学论坛(2013.1.19) [ 3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and breast cancer targeted therapy,陈策实,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遗传学 研究所(长沙,2013.4) [ 4 ]KLF5 is essential for stemness of normal and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陈策实,首届上海肿瘤干细 胞国际研讨会(上海,2013.4.19-4.20) [ 5 ]The HECTD3 E3 Ubiquitin Ligase Suppresses Cisplatin-induced Apoptosis via Stabilizing MALT1, 陈策实,BIT第六届世界癌症大会(西安,2013.5.23-5.25) [ 6 ]Decreased 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in hippocampus and peripheral blood during opiate addiction is medicated by autophagy and can be salvaged by melatonin,姚永刚,SBS Research Day 2013 & Neuroscience Symposium 2013 (香港,2013.6.6-6.7) [ 7 ]中国精神疾病研究与神经科学10年,徐林,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届学术会 议(昆明,2013.6.28) [ 8 ]靶向KLF5转录因子治疗基底型三阴性乳腺癌,陈策实,山西医科大学(太原,2013.7) [ 9 ]Aberrant Protein ubiquitination regulates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陈策实,美洲华人生物科 学学会第14届年会(西安,2013.7.18-7.22) [10]米非司酮: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策略?陈策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2013.8) [11]米非司酮: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策略?陈策实,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昆 明,2013.8) 54 2013年报 A M H D [12]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合肥, 2013.9) [13]The role of 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济南, 2013.9) [14]A new regulator of stearoyl-CoA desaturase in C. elegans,张静静,第三届中国秀丽线虫学术研究 会(安徽,2013.9.6-9.8) [15]Genetic screen fat regulators in C. elegans,吴杰宇,第三届中国秀丽线虫学术研究会(安徽, 2013.9.6-9.8) [16]Dietary iron regulates fat storage in C. elegans,姜雪,第三届中国秀丽线虫学术研究会(安徽, 2013.9.6-9.8) [17]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手段识别尘螨过敏原的多样性,赖仞,第八届中国蛋白质组学会议 (重庆, 2013.9.10-9.13) [18]Identification of novel E3 ubiquitin ligases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breast cancer,陈策实, 北京细胞生物学会首届北京青年学者论坛(北京,2013.9.29) [19]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cancer stem cell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Ceshi Chen, The 7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Cancer Association(Yokohama,Japan,2013.10.310.5) [20]Stearoyl-CoA desaturase in lipid metabolism,梁斌,第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大会-暨 2013国际衰老生物学和衰老性疾病研讨会(浙江杭州,2013.10.10-10.13) [21]CD176 (Thomsen-Friedenreich antigen) as a target for anti-tumor immunotherapy,from bench to bedside,曹毅,18th World Congress on Advances in Oncology(希腊Crete,2013.10.11) [22]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张云,第11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青岛,2013.10.17) [23]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cancer stem cell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Ceshi Chen, Sha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ncer stem cells (上海,2013. 10.17-10.19) [24]Discovery of a selective NaV1.7 inhibitor from centipede venom with analgesic efficacy exceeding morphine in rodent pain models,赖仞,第11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青岛, 2013.10.17-10.20) [25]抗HIV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及研究,郑永唐,江南大学研究生院“名师讲坛”第31期(无锡, 2013.10. 28) [26]Stearoyl-CoA desaturase in lipid metabolism,梁斌,第十三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暨第十次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南昌,2013.10.28-11.1) [27]KLF5转录因子和乳腺癌靶向治疗,陈策实,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昆明,2013.11) [28]Stearoyl-CoA desaturase in lipid metabolism,梁斌,2013年第一届中国lipidall学术研讨会(北京, 2013.11.8) [29]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cancer stem cell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陈策实,第五 届南京肿瘤生物学诊断和治疗进展国际研讨会(南京,2013.11.15-11.17) [30]Id蛋白在维持神经和肿瘤干细胞特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赵旭东,第一届生物技术临床转化专题研讨 会会议(昆明,2013.11.16) [31]抗抑郁症药物快速起效的神经可塑性机理,徐林,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 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 (昆明,2013.11.25-11.27) 55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32]我国灵长类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与未来——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研究发展 为例,姚永刚,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 (昆明, 2013.11.25-11.27) [33]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陈策实,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类动物模 型学术论坛(昆明,2013.11.25-11.27) [34]HIV-1感染北平顶猴模型的创建及研究,郑永唐,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类动 物模型论坛(昆明,2013.11.25-11.27) [35]BK离子通道激动剂在灵长类和啮齿类实验动物中的降血压功能差异性研究,赖仞,疾病动物模型学术 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 (昆明,2013.11.25-11.27) [36]猕猴新型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模型的建立,胡新天,疾病动物模型学术及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 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 (昆明,2013.11.25-11.27) [37]乳腺癌靶向治疗,陈策实,苏州大学(苏州,2013.12) [38]KLF5转录因子和乳腺癌靶向治疗,陈策实,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上海,2013.12) [39]KLF5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cancer stem cell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Ceshi Chen, 第五届中法干细胞大会(昆明,2013.12.14) [40]艾 滋 病 免 疫 学 与 灵 长 类 动 物 模 型 研 究 , 郑 永 唐 , 中 国 免 疫 学 会 第 四 届 新 进 展 研 讨 会 ( 桂 林 , 2013.12.21) [41]KLF5转录因子和乳腺癌靶向治疗,陈策实,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研讨会(苏州, 2013.12.21-12.22) [42]乳腺癌抗癌药物研究,陈策实,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2013.12.23) 参加学术会议一览表 序号 时间 1 2013.01.11-01.12 2 地点 参加人员 云南省“六学会”新春联谊会 昆明 陈策实、周忠梅 孔燕杰 2013.01.17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赖氨酸翻译后修 饰及对蛋白质功能的调控作用》项目启动会 上海 陈策实 3 2013.01.19-01.20 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换届选举 会议暨学术年会 武汉 田仁荣、余丹丹 许 凌 4 2013.02.28 中国环境及职业暴露与肺癌基因组研究协作 组第三次会议 北京 曹 5 2013.03.18-04.08 “表观遗传和癌症药物”Keystone研讨会 美国科罗拉多州 周巨民 6 2013.04.06-04.10 AACR anunual meeting 7 2013.04.19-04.20 首届上海肿瘤干细胞国际研讨会 上海 陈策实 8 2013.04.19-04.21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 武汉 曹 毅、刘敏霞 周可成、张 晨 2013.05.08-05.09 The 1st Cell Death & Disease Symposium /The 4st Sino-British Workshop on Cell Death, Stem Cell and Cancer 上海 曹 9 56 会议名称 WashingtonDC 毅 陈策实、刘 毅 蓉 2013年报 序号 时间 10 2013.05.16-05.18 11 会议名称 A M H D 地点 参加人员 第三届《自然遗传》疾病基因组学国际 研讨会 上海 王 东、马 亮 张登峰、张玉茹 2013.05.23-05.25 第六届世界癌症大会 西安 陈策实、李富兵 孔燕杰 12 2013.06.06-06.07 SBS Research Day 2013 & Neuroscience Symposium 2013 香港 姚永刚、徐 郑永唐 13 2013.06.20-06.23 第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昆明 姚永刚 林 14 2013.06.28-06.30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 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 昆明 毛榕榕、周启心 杨跃雄、王丽萍 张 文、马 亮 毕 蕊、余丹丹 许 凌、吕 莉 15 2013.07.12-07.21 第二届博士研究生免疫学暑期学校 北京 田仁荣 16 2013.07.18-07.22 2013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 西安 陈策实、李富兵 秦君英、葛 菲 李 臻、时培果 张海林、葛广哲 杜成志 17 2013.07.23-07.25 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研讨交流会 昆明 李东升 18 2013.07.26-07.28 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 会 19 2013.07.27-07.29 第二届全国免疫学博士生论坛 北京 张喜鹤 20 2013.08.22-08.24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人兽共患病” 长春 郑永唐 21 2013.08.23-08.25 云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3年度学术年会 昆明 赖 仞、李东升 22 2013.09.06-09.08 第三届中国秀丽线虫学术研究会 安徽 梁 姜 斌、张静静 雪、吴杰宇 23 2013.09.06-09.30 “真核生物DNA稳定性及基因组修 复”Cold Spring Harbor 国际研讨会 美国纽约 24 2013.09.07 云南省免疫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昆明 赵旭东、王 25 2013.09.10-09.13 第八届中国蛋白质组学会议 重庆 赖 26 2013.09.23-09.26 中国科学院科研一线党支部书记培训交 流会 北京 李东升 27 2013.09.25-09.28 2013年全国生物安全与防护装备学术研 讨会 银川 郑永唐、杨柳萌 罗荣华 28 2013.09.26-09.29 发育生物学会议 南京 陈勇彬 29 2013.09.29 北京细胞生物学会首届北京青年学者论坛 北京 陈策实、秦君英 孔燕杰 30 2013.10.03-10.05 新疆昌吉 The 7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日本Yokohama Japanese Cancer Association 赖 仞、李东升 周巨民 路 仞 陈策实 57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序号 时间 会议名称 地点 31 2013.10.10-10.13 第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生物医学研究大会-暨 2013国际衰老生物学和衰老性疾病研讨会 浙江杭州 梁 斌 32 2013.10.10-10.12 18th World Congress on Advances in Oncology 希腊Crete 曹 毅 58 参加人员 33 2012.10.16-10.21 第11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 青岛 张 云、李文辉 向 阳、李盛安 赵 锋、杨新旺 赖 仞、容明强 李东升、杨仕隆 34 2013.10.17-10.19 2013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ncer stem cells 上海 陈策实、刘 35 2013.10.25-10.26 第十二届全国乳腺癌会议 上海 陈策实 36 2013.10.25 第三届中国Hippo会议 杭州 时培果 蓉 37 2013.10.25-10.29 2013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昆明 郑永唐、王睿睿 庞 伟、罗荣华 陈 欢、陈 鑫 张明旭、崔雪青 张晓亮、郑宏毅 陆翠林 38 2013.10.27-10.31 第五届国际生命条形码大会 昆明 姚永刚 39 2013.10.28-11.01 第十三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暨第 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40 2013.11.08 41 江西南昌 梁 斌 2013年第一届中国lipidall学术研讨会 北京 梁 斌 2013.11.09-11.11 2013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长沙 陈策实 42 2013.11.09-11.13 美国神经科学年会 43 2013.11.12-11.14 2013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应用论坛 上海 童耀辉、杨 周 霞、郭 44 2013.11.15-11.17 第五届南京肿瘤生物学诊断和治疗进展国际 研讨会 南京 陈策实 45 2013.11.23 2013年CSCO西南肿瘤学论坛 昆明 陈策实 46 2013.12.07 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次会员 代表大会 昆明 张云课题组全体 人员 47 2013.12.10-12.14 48 2013.12.1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赖氨酸翻译后修饰 及对蛋白质功能的调控作用》项目年终总结 会 上海 陈策实 49 2013.12.14 第五届中法干细胞大会 昆明 陈策实 50 2013.12.20-12.22 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新进展研讨会 桂林 郑永唐、杨柳萌 田仁荣、郑宏毅 张琳萄、张明旭 51 2013.12.21-12.22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研讨会 苏州 陈策实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美国圣地亚哥 San Antonio 周启心、杨跃雄 刘 东 颖 蓉 2013年报 A M H D 合作交流与人员访问 [1]2013年1月4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郑撼球博士访问陈策实研究员实验室,为全所师生作了题为“From Mechanism to Therapeutics: Jagged1 in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的学术报告,并与实验室师生 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2]2013年1月6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邀请汕头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灏教授至昆明动物所做了题为 “肿瘤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从分子机制到临床转化” 的学术报告。 [3]2013年1月7日,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谭明副教授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第二次访问昆明动物所, 做了题为“MicroRNA-125b, a Key Mediator for Snail-Induced Stem Cell Propagation and Chemoresistance” 的学术报告。 [4]2013年1月10-28日,应姚永刚研究员邀请,人类线粒体DNA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德国汉堡大学数 学系Hans-Jürgen Bandelt教授到昆明动物所,针对线粒体DNA在系统发育构建、单倍型类群与疾病 相关性、线粒体DNA在肿瘤中的作用以及线粒体DNA数据网络图的构建与姚永刚课题组研究人员进行 学术交流。 [5]2013年1月12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 室周建华研究员访问实验室,作了题为“慢病毒感染与免疫”的学术报告。 [6]2013年1月14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员,做了题为“N6methyl-adenosine (m6A) in RNA: An Old Modification with A Novel Epigenetic Function” 的学术报 告。 [7]2013年1月24日,应姚永刚研究员的邀请,美国贝克曼研究所张利生博士到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 为“胆酸和核受体信号通路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及微小RNA-657在肝脏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的学术报 告。 [8]2013年1月30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免疫学系米庆胜副教授访问昆明动物研 究所,作了题为“Tiny RNAs are Big Players: microRNAs regulate iNKT cells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学术报告。 [9]2013年3月11日,应周巨民研究员的邀请,宾夕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所黄齐洪副教授应邀来昆明动物 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做了“Discovery of Metastasis Genes by a Functional Genomics Approach” 的精彩报告。 [10]2013年3月14日,应姚永刚研究员的邀请,美国国家希望城医疗中心林伟强博士到所做学术交流,并 做了题为“DNA2突变导致人肌无力的研究及哺乳动物DNA2对维持染色体端粒稳定性的作用”的学术 报告。 [11]2013年3月18日,应姚永刚研究员的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常青局长应邀来所做了 “科学基金的国际合作战略与资助体系”的精彩报告。该报告详细地介绍了国家科学基金的国际合作 战略以及资助体系,为我所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格局及申请渠道,及今后 申请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和基金提供了信息。 [12]2013年3月21-24日,应姚永刚研究员的邀请,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助理研究教授李家立到所做 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表观遗传系统改变对小儿共济失调毛细血管综合症(A-T)的神经退行性病 变进程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13]2013年3月25日,应姚永刚研究员的邀请,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国际灵长类学会(IPS)主席Tetsuro Matsuzawa(松泽哲郎教授)来所交流,并为全所师生做了题为“Comparative cognitive science: 59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research, conservation, and welfare of the chimpanzees”的精彩学术报告。 [14]2013年4月8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深圳大学苏庆宁教授访问实验室,作了题为“抗HIV工程类抗 体”的学术报告。 [15]2013年4月25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美国Nebraska Center for Viology的Charles Wood教授访问实 验室,作了题为“HIV病毒特性对母婴传播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16]2013年4月27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到所做了题为“蛋白 质组学及其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的精彩报告,并与多个实验室达成了合作协议. [17]2013年4月29日-5月6日,陈勇彬研究员应邀访问了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蒋进实验室,与相关领域 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合作。 [18]2013年5月7日,应周巨民研究员的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Paul M. Lieberman 教授和Yan Yuan 教 授应邀来昆明动物所,分别做了“Identifying Molecular Targets for Inhibition of Oncogenic Human Herpesviruses”和“Small Peptides Regulate Herpesviral Reactivation”的精彩报告。 [19]2013年5月10日,应姚永刚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Philipp Khaitovich研 究员到所进行学术交流,为所内师生们做了题为“Molecular features of human brain evolution”的精 彩报告。 [20]2013年5月13-16日,应姚永刚研究员邀请,东南大学张志珺教授到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就下一步合作 进行了讨论。 [21]2013年5月19-7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Nigel Fraser教授作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访问 了实验室。 [22]2013年5月29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王建华研究员和张弛宇研究员访问实验 室,分别作了题为“Histamines Enhances HIV-1-induced Modulation of DC to Skew Naïve T Cell Differentitation toward Regulatory T Cells”和“中国湖州地区H7N9流行病学初步研究”的学术报告。 [23]2013年6月3-5日,应姚永刚研究员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 授Victor Chun-Kong Yu来昆明动物所进行学术交流,为全所师生们做了题为“Dissecting the core regulatory control of apoptosis signaling mechanisms operating in mitochondria”的精彩报告。 [24]2013年6月19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研究所秦樾研究员为昆 明动物所师生们做了题为“STAT Signaling Relies on Both Modular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and Acetylation”的学术报告。 [25]2013年6月20-21日,Dr. Linheng Li和Dr. Xi He(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Kansas City, MO)访问了赵旭东实验室。访问期间,分别做了题为“Niche, signaling, and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Stem cells”和“Targeting both active and quiescent cancer stem cells-an efficient way to treat colon cancer”的报告,并与实验室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26]2013年6月25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福州大学陈海军副教授应邀给昆明动物所师生们做了题为 “Fragment-Based Drug Design: Novel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STAT3”的学术报告,并与陈 策实研究员进行深入的合作。 [27]2013年7月4-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员访问了赵旭东实验室,做了题为 “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的报告,并与实验室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28]2013年7月17-23日,应姚永刚研究员的邀请,美国费城Wistar研究所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医 学院副教授Rugang Zhang来昆明动物所进行了为期6天的访问和学术交流,为全所师生们做了题为 60 2013年报 A M H D “Cellular Senescence and Cancer: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Takes the Center Stage”的精彩 报告。 [29]2013年7月17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美国NCI-Frederick资深科学家祁瑛博士和柏林格殷格翰中国 区生物工艺开发和技术转移总负责人朱向阳博士访问实验室,分别作了题为“Study of HLA/KIR genes and HIV control”和“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bio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d bispecific antibody”的学术报告。 [30]2013年7月30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美国纽约Albert Einstein医学院袁自强教授访问实验室,并做 了题为“Inactivation of menin promotes global DNA methylation in tumorigenesis”的学术报告。 [31]2013年8月7日,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Dr. Pei Wang访问了陈勇彬实验室。访问期间做了 题为“Using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study huma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s”的学术报告。 [32]2013年8月10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美国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张利生博士访问实 验室,作了题为“Farnesoid X receptor, Inflammation and Liver Tumor”的学术报告。 [33]2013年9月7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罗雄剑博士应邀到姚永刚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 [34]2013年9月8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郭鹏教授到所做了题为 “Essential role of KLF5 in the regulation of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GF-β” 的报告。 [35]2013年10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于政权访问梁斌实验室,并为全所师生做了题为“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microRNA on mammary gland development”的学术报告。 [36]2013年10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HoYi Mak副教授访问梁斌实验室,并为全所师生做了题为 “Regulation of cellular fat storage at the ER-lipid droplet interface”的学术报告。 [37]2013年10月21-23日,赖仞研究员和容明强应邀参加在陕西西安召开的预防胡蜂蜇人、伤人防治工作 的讨论会。 [38]2013年10月21-23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遐教授应邀到实验室交流访问。 [39]2013年10月28-30日,郑永唐研究员应邀访问了江南大学并作了题为“抗HIV药物临床前药效学评价 及研究”的学术报告。 [40]2013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赵允研究员和周兆才研究员访问了陈勇彬实 验室。访问期间分别做了题为“Ter94 ATPase complex targets K11-linked Ubiquitinated Ci to proteasomes for partial degradation”和“From the molecular features of SUN-KASH complex to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nuclear envelope”的学术报告。 [41]2013年11月5日,美国密歇根大学放射肿瘤学部的孙毅教授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到所做了题为“SAGSCF E3 ubiquitin ligase in regula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tumorigenesis in lung and pancreas”的学 术报告。 [42]2013年11月11日,应周巨民研究员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Hongtao Zhang教授到所做 了题为“A ‘Sweet’ Target in Prostate Cancer: the Therapeutic mAb F77 Recognizes a Tumor Specific Glyco-modification ”的学术报告。 [43]2013年11月18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云南大学邹成刚教授访问实验室,并作了题为“微生物宿主 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的学术报告。 [44]2012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长麟教授应邀访问了张云实验室,与实验室师生进行了学术交 流和讨论,并为全所师生作了题为“磁共振方法的发展及其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中的应用”的学 术报告。 61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45]2013年11月21日,应陈策实研究员邀请,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吕有勇教授到所做了题为“肿瘤基 因组与肿瘤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胃癌适应性基因突变与细胞癌变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的学术报 告。 [46]2013年11月28日,应郑永唐研究员邀请,美国南卡来罗纳医科大学蒋为教授访问实验室,并作了题为 “艾滋病感染的B细胞功能缺损机制”的学术报告。 [47]2013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研究员访问了赖仞和张云实验室。访问期间,与 实验室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48]2013年12月5-6日,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凌飞博士访问了赵旭东实验室,做了题为“Using zebrafish as the model system to study liver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的报告,并与实验室师 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研究生学术论坛一览表 序号 时间 报告名称 报告人 导 师 1 2013.03.29 无指盘臭蛙皮肤中的皮肤修复肽及其促进皮肤愈合机 制的研究 刘 涵 赖 仞 2 2013.03.29 秀丽线虫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调控脂代谢 的机理研究 谢沧桑 梁 斌 3 2013.03.29 E3泛素连接酶HECTD3调节MALT1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陈 曦 陈策实 4 2013.06.22 海马突触的长时程增强在负性情绪相关记忆中的作用 井 亮 徐 5 2013.06.22 CTCF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 郎丰超 周巨民 6 2013.06.22 Huwe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杨 赵旭东 7 2013.09.29 新的肺癌相关基因MCRS1病理生理功能及其机制研究 刘敏霞 曹 2013.09.29 Decreased brain dopamine level diminishes morphine induced motivation but not hedonia or learning in rhesus monkeys 晏 婷 胡新天 9 2013.09.29 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complex temporal dynamic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vaginal and gut microbiome: an investigation in thre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Macaca 朱 林 郑永唐 10 2013.12.27 CFH variants confer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Alzheimer’s disease in Han Chinese 张登峰 姚永刚 11 2013.12.27 银屑病治疗的研究 康 迪 赖 仞 12 2013.12.27 Prohibitin is involved in activated internal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 郭小龙 张 云 8 62 东 林 毅 2013年报 A M H D 毕业研究生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1 段婷婷 2 学 位 导师姓名 毕业时间 博士 徐 林 2013.05 冯月梅 博士 姚永刚 2013.05 3 井 亮 博士 徐 林 2013.05 4 木丽仙 博士 赖 仞 2013.05 5 王 滢 博士 赖 仞 2013.05 6 吴明松 博士 曹 毅 2013.05 7 周衍衡 博士 郑永唐 2013.05 8 杜廷义 博士 张 云 2013.11 9 江 萍 博士 张 云 2013.11 10 刘 涵 博士 赖 仞 2013.11 11 刘敏霞 博士 曹 毅 2013.11 12 许新丽 博士 徐 林 2013.11 13 张兴杰 博士 郑永唐 2013.11 14 李 娟 硕士 梁 斌 2013.01 15 陈 欢 硕士 郑永唐 2013.05 16 杜成志 硕士 陈策实 2013.05 17 雷爱华 硕士 郑永唐 2013.05 18 肖 瑶 硕士 赖 仞 2013.05 19 张 哲 硕士 曹 毅 2013.05 20 冯家祺 硕士 姚永刚 2013.06 21 储训训 硕士 胡新天 2013.11 22 王慧珍 硕士 姚永刚 2013.11 23 张玉华 硕士 胡新天 2013.11 63 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出站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导师姓名 1 张玉茹 梁 斌 2013.06 2 郭 姚永刚 2013.10 3 张 晨 徐 2013.11 皓 出站时间 林 在读研究生及博士后一览表 序号 师 硕士生 博士生 林 丁泽阳、于成龙、郭 昊 李津南、李莹超、唐研平 马 晨、李 勐 谭继伟、井 亮、余大富 熊贵静、贾云芳、周 恒 王 静、柴安平、甘 平 单丽丽、焦春香 2 郑永唐 陆翠林、陈 鑫、张明旭 罗梦婷、张晓亮、张琳萄 崔雪青、吴润东、姜 瑾 连晓东、王 萍 朱 林、姚志红、母 丹 陈 欢、郑宏毅、朱家武 张喜鹤、田仁荣 3 张 云 张 悦、周凯丰、刘 杰 汪凌燕、刘 龙、张玉衍 赵 4 赖 仞 刘 杰、张美玲、康 迪 龙承波、申传斌、段自磊 唐小芃、李博文、罗 雷 唐 璟、张治业、郝 雪 杨仕隆、胥 诚、Hakim 5 曹 毅 周可成、林清海、刘江南 张 晨、蒋成兰 MadihaKanwal 6 姚永刚 武 吕 马 亮、许 张登峰、范 7 梁 张林强、丁毅弘、姜 刁志清、吴杰宇、张 廖莎莎 8 陈策实 陈 曦、李富兵、葛广哲 李思源、邵 明 贾 琳、王春艳、吴 静 秦君英、时培果、孔燕杰 9 赵旭东 童耀辉、郭 代 智、李 孙 李 10 周巨民 李 欣、高海霞、杨 睿 张秋平、胡本霞、付锦林 俞亚芬 郎丰超、李丽红、李卓然 鲁丹枫 11 胡新天 朱小庆、黄柏慧、郑 廖志星 胡英周、杨美凤、李 林 海 12 陈勇彬 申秋硕 13 杨 建 叶臣君、苏德源、郭洪照 赵 红、姜河海 14 李家立 1 64 导 徐 斌 勇、向 莉、李 群、彭 莉 晓、胡秋香 雪 伟 颖、刘婷婷 磊、李仕容 娜 博士后 锋、郭小龙、杨新旺 凌、毕 蕊 宇、苏凌燕 王海臻、谢苍桑、张静静 张治国 彬、涂 媛、杨 江丽萍 蒋德伟 秋、周 东 霞 浩 程道梅 ".)% ڦڠὙ̇ӮᄴࣉஓˋڣᡸՁNJNJNJᥪᎃὙ ႂពὙNJNJNJNJ͛ᄽὙ ᎩڦὙXXXBNIEPSH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