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 (3).pdf
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 2017-03-27 14:46:41 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的四个月中,我领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接触了和复旦迥然不同的上课体验。短短四个月,足以让我受益匪 浅。 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期间,我主要学习了西方1850-1940年的艺术史。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西方的艺术史课程,带给我极深 的感触和挑战。 在这这个课程中,令我感到最为惊喜的是,是我们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室,延伸到了博物馆甚至音乐厅。记得老师在 讲梵高的那堂课上,我们就是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面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授课,而在国内,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条件。至今我都记 得,班上同学围绕在梵高的作品前,老师仔细对我们讲解画中每一处色彩的运用,每一个常人难以发现的细节。 就算今天图像资源已经 唾手可得,但是真正看到画作和面对电脑图像的时候区别还是很大的。透过电脑等媒介,我们无法对于画作的实际尺寸有着明显确切的 感知,而只有当真正面对画作的时候我们才能对画作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同时,在电脑图像中,我们无法观察到油画细腻而丰富的笔 触,水粉画每一处用色的渲染,而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构成了每一幅作品独一无二的个性。 带给我新颖的授课方式和视野的同时,这节 课同样带给我不小的挑战和障碍。 首先,是语言问题带给我的障碍。虽然荷兰是以荷兰语为母语,但是荷兰是欧洲英语普及度最高的国 家之一,大家都具备相当不错的英语水平。同时,在该节艺术史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是从美国各所大学来到阿姆斯特丹交流的同学。 英语作为他们的日常用语,使用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和他们相比,语言的表述成为了我的短板和障碍。 比如做一个简单的pre,对我和 我的复旦同学来说,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那些专业词汇的查找,在我们写完我们的稿子以后,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检查我们是否有语法 错误。这些基本的准备工作就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而该节课上,对阅读的要求极高,每周都会布置大量的阅读材料。字典加参考书 成为了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史用词广泛且高深,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形容词都需要字典的辅助。 其次,最大的问题还是来源于文化 的不同。艺术作为一种形而上,不仅要求对于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于作品的理解更是植根于对于文化的理解。但是,对于欧美文 化,我始终是站在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去理解,相较于班上其他的欧洲同学和美国同学,对于其理解本身不够深入。面对一副美术作品 的时候,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他们能很轻易读出有些物件背后的隐喻,从而理解作品,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陌生的知识,我需要从头 学起。 这样的学习过程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带给我的启发确是巨大的。同时,也让我具备了一定西方艺术史的基础知识,对我在 未来的学习中,意义甚大。 在荷兰交流期间,课堂之外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荷兰的诸多博物馆了。荷兰的博物馆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荷 兰是全世界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国家,而阿姆斯特丹是荷兰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城市。这些博物馆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并且为我未来的学 术项目以及将来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加上欧洲其他国家参观的博物馆,交流的四个多月内,我一共参观了三十余家博物馆, 范围涵盖极广。从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比如卢浮宫,荷兰国立博物馆到伦勃朗故居和荷兰黄金时代的贵族住宅,再到海事博物馆和安妮之 家。从艺术到科学,从过去到现在,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场所。其实现在中国流行的欧洲历史,相较于 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的历史,荷兰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会被忽略,但是在荷兰,我却领略到了低地国家的魅力。从他们古老的教堂钟楼 里沿着狭窄而陡峭的楼梯一级级爬上顶端,从亲手制作伦勃朗时代运用的颜料中,从荷兰绅士运河边的住宅中,从荷兰航海时代的船只 里,从荷兰收容犹太人的秘密住宅中,我都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特有的时代激荡和历史韵味。 在自己曾经接触过的历史书写和居住环境 中,一直以来我都习惯着一种“大国语境”,只关注那些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国家,但是荷兰却展示给我一种别样却精彩的异域 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参观这些博物馆的过程中,除了展品和展览本身带给我的知 识,荷兰先进的博物馆运营理念也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在博物馆衍生品的经营上,大多数荷兰博物馆都不仅仅只是售卖自身博物馆的衍 生品,同时还售卖其它博物馆的,甚至引入一些知名品牌的相关产品。同时,博物馆衍生品尽量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人的需求。 比如针对儿童开发的名画玩偶等等。交流回来的这一学期,我打算运用我在荷兰博物馆积累下的素材,比如博物馆运营,比如博物馆盈 利项目的开发等等,完成我的学术项目。 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却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