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2020年度).pdf
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2020 年) 高校 名称:上海师范大学 (公章) 代码:10270 2021 年 5 月 15 日 目 录|Contents 一 学位点总体概况..................................................................................... 1 1. 学位点基本情况 .............................................................................................. 1 2. 研究生招生情况 .............................................................................................. 3 3. 在校研究生情况 .............................................................................................. 8 4. 研究生导师情况 ............................................................................................ 12 5. 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 12 6. 研究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 22 7. 研究生教育年度发展目标 ............................................................................ 22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 27 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27 2.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28 3. 校园文化建设................................................................................................ 28 4.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 31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 32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 32 2. 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 34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 35 4. 学术训练情况................................................................................................ 35 5. 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 38 6. 研究生奖助情况 ............................................................................................ 39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 41 1. 健全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制度 .................................................................... 41 2. 一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 41 3.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 44 4. 研究生教育综改创新行动 ............................................................................ 44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 47 1.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 ........................................................................................ 47 2. 学位论文质量抽检情况分析 ........................................................................ 47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 52 六、改进措施 ........................................................................................... 53 一 学位点总体概况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 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11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进入上海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 数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和植物与动物学 5 个学科进入全球 ESI 前 1%学科。20 个学科上榜 2020 中国最好学科排名,3 个学科进入前 10%(第三方评估)。 1. 学位点基本情况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根据上海市学位点动态调整办法,2020 年我校原有二级学科 硕士点天体物理升级为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至 2020 年底,我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 学位授权点 9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3 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18 个,研究生 学位授权结构体系较合理。 表 1.1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结构表 一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予点 硕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 √ √ 应用经济学 √ 法学 √ 政治学 √ 社会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教育学 √ √ 心理学 √ √ 体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 √ 1 / 57 √ 一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予点 硕士学位授予点 外国语言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中国史 √ √ 世界史 √ √ 数学 √ √ 物理学 √ 化学 √ 天文学 √* 地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工商管理 √ 公共管理 √ 艺术学理论 √ 音乐与舞蹈学 √ 美术学 √ 设计学 √ 戏剧与影视学 √ 土木工程 √ 合计 9 注:打*号的表示本年新增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2 / 57 33 表 1.2 专业学位门类数量及结构情况表 专业学位类别 总数 全日制 法律硕士 √ √ 教育硕士 √ √ 体育硕士 √ √ 翻译硕士 √ √ 材料与化工硕士 √ √ 电子信息硕士 √ √ 艺术硕士 √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 √ 应用统计硕士 √ √ 应用心理硕士 √ √ 公共管理硕士 √ √ 金融硕士 √ √ 社会工作硕士 √ √ 旅游管理硕士 √ √ 图书情报 √ √ 新闻与传播 √ √ 农业硕士 √ √ 会计硕士 √ √ 合计 18 18 非全日制 √ √ 2 2. 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0 年,我校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 3255 人(含外国留学生 42 人),其中硕士研究 生 3043 人(含外国留学生 30 人),博士研究生 212 人(含外国留学生 12 人)。境内 硕博士研究生 321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3013 人,博士研究生 200 人。境外全日制研究 生 42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30 人,博士研究生 12 人。 3 / 57 2.1 博士生 2020 年,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人数为 1314 人,录取境内博士生 200 人,其中非定 向博士生 147 人,定向博士生 53 人,另外招收外国留学生 12 人。录取的博士生中毕业 于 985 高校的 7 人占 3.5%;毕业于 211 高校的 32 人占 16.0%;毕业于本校的 78 人占 39.0%。 83 32 53 7 78 7 生源高校… 985高校 32 83 78 147 985高校 本校 非定向生 定向生 211高校 其他高校 生源高校类别 图 1.1 博士研究生生源情况 表 1.3 2020 年博士生招录情况表 一级学科 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报考 人数 计划 人数 录取 人数 报到 人数 第一志愿 录取人数 硕博连读 人数 0101 哲学 117 14 14 14 14 0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88 15 15 15 15 0 0401 教育学 340 27 27 26 27 0 0402 心理学 86 11 11 11 11 0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349 47 47 47 47 1 0602 中国史 95 18 18 18 18 0 0603 世界史 37 11 11 11 11 0 0701 数学 53 24 24 24 24 8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49 33 33 33 33 16 1314 200 200 199 200 25 合计 4 / 57 2.2 硕士生 2020 年,报考我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6372 人,实际录取 1546 人;报考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 8725 人,实际录取 1467 人。招收录取外国留学生 30 人。按照录取硕士的本 科毕业学校统计,毕业于 985 高校的为 77 人,毕业于 211 高校的为 232 人,毕业于普 通大学类的为 1575 人,毕业于其他类学校的为 1129 人。和上一年相比,一志愿报考人 数增加了 14.96%,录取的硕士生中毕业于 985 高校、211 高校比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77 232 985高校 1129 211高校 普通大学 1575 其他学校 单位:人 图 1.2 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 表 1.4 2020 年学术学位硕士生招录情况表 一级学 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报考 人数 计划 人数 录取 人数 报到 人数 第一志愿 录取人数 复试 总分线 0101 哲学 106 43 43 42 19 300 0202 应用经济学 45 44 44 42 2 343 0301 法学 26 50 50 50 10 325 0302 政治学 49 34 34 34 9 325 0303 社会学 14 18 18 18 5 325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109 59 59 59 33 325 0401 教育学 1512 136 136 136 100 331 13 0402 心理学 874 43 43 43 43 367 1 0403 体育学 196 45 45 45 44 277 3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1435 182 182 181 174 355 8 5 / 57 录取推免硕 士生人数 1 一级学 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报考 人数 计划 人数 录取 人数 报到 人数 第一志愿 录取人数 复试 总分线 录取推免硕 士生人数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83 38 38 38 27 355 2 0503 新闻传播学 232 30 30 30 21 355 4 0602 中国史 192 49 49 49 12 324 0603 世界史 66 26 26 26 12 324 0701 数学 151 63 63 63 33 288 0702 物理学 27 59 59 57 15 288 0703 化学 54 112 112 112 7 288 0704 天文学 2 8 8 8 0705 地理学 191 52 52 52 52 295 0710 生物学 153 136 136 135 55 288 0713 生态学 22 18 18 18 12 288 0784 教育技术学 78 16 16 16 16 322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34 30 30 30 8 264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20 33 33 33 8 264 0814 土木工程 11 15 15 13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5 42 42 42 1 264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6 18 18 18 3 264 1202 工商管理 136 34 34 34 9 345 2 1204 公共管理 112 56 56 56 7 345 1 1302 音乐与舞蹈学 156 26 26 26 26 347 6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128 20 20 20 12 347 1 1304 美术学 37 7 7 7 7 347 1 1305 设计学 10 4 4 4 3 347 1 6372 1546 1546 1537 785 合计 6 / 57 2 288 4 2 6 264 58 表 1.5 2020 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录情况表 一级学 科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 报考 人数 计划 人数 录取 人数 报到 人数 第一志愿 录取人数 复试 总分线 录取推免 硕士生人 数 0251 金融硕士 135 61 61 61 14 343 3 0252 应用统计硕士 71 28 28 28 20 343 1 0351 法律硕士 614 150 150 143 53 325 0352 社会工作 114 50 50 50 24 325 0451 教育硕士 3387 372 372 369 331 331 40 0452 体育硕士 229 43 43 43 43 294 1 0453 汉语国际教育硕 士 245 57 57 57 57 336 0454 应用心理硕士 957 45 45 45 45 342 0551 翻译硕士 452 81 81 81 81 362 0552 新闻与传播硕士 263 21 21 21 21 375 0854 电子信息硕士 83 52 52 51 23 264 0856 材料与化工硕士 5 41 41 40 1 264 0951 农业硕士 15 23 23 23 11 253 1252 公共管理硕士 228 120 120 120 33 175 1253 会计硕士 453 62 62 62 62 211 1254 旅游管理硕士 21 10 10 9 4 175 1255 图书情报硕士 252 24 24 24 24 208 1 1351 艺术硕士 1201 227 227 226 202 347 10 8725 1467 1467 1453 1049 合计 表 1.6 性别 类别 58 2020 年招录研究生(境内学生)生源情况表 博士生(N=200) 类别 2 硕士生(N=3013)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男 97 48.50% 901 29.90% 女 103 51.50% 2112 70.10% 学术学位 200 100.00% 1546 51.31% 7 / 57 博士生(N=200) 硕士生(N=3013) 类别 人数 比例(%) 专业学位 生源情况 招录方式 人数 比例(%) 1467 48.69% 非定向 147 73.50% 2867 95.15% 定向 53 26.50% 146 4.85% 985 高校 7 3.50% 77 2.56% 211 高校 32 16.00% 232 7.70% 普通大学 145 72.50% 1575 52.27% 普通学院 11 5.50% 1129 37.47% 本校毕业 78 39.00% 377 12.51% 外校毕业 122 61.00% 2636 87.49% 统招 175 87.50% 2897 96.15% 推免/连读 25 12.50% 116 3.85% 表 1.7 2020 年招录全日制研究生(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生源情况表 博士生(N=12) 硕士生(N=30) 类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男 4 33.33% 8 26.67% 女 8 66.67% 22 73.33% 学术学位 12 100.00% 10 33.33% 专业学位 0 0.00% 20 66.67% 外国留学生 12 100.00% 30 100.00% 港澳台学生 0 0.00% 0 0.00% 性别 类别 国(境)别 3. 在校研究生情况 至 2020 年底,学校在校研究生 8842 人。从在校研究生 8674 人(不含留学生)的 分类情况来看,博士研究生 795 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4426 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453 人,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938 人,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515 人。同比去年,研究生总数增加 285 人,博士研究生增加 90 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增 8 / 57 加 184 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加 11 人,学术型研究生人数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均有 小幅增长。 在校留学生 168 人,其中博士留学生 45 人,学术学位硕士留学生 58 人,专业学位 硕士留学生 65 人。 退学研究生 178 人,含博士研究生 42 人,学术硕士研究生 47 人,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 89 人。有 160 人因超最长修业年限而主动申请或予以退学。 515 795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2938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4426 单位:人 图 1.3 在校研究生(不含留学生)类别情况 45 博士 65 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单位:人 58 图 1.4 在校研究生(留学生)类别情况 表 1.8 一级学科名称 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与结构情况表 在校生数 (不含留学生) 留学生数 退学人数 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博士 哲学 133 57 3 3 4 2 理论经济学 1 2 9 / 57 2 一级学科名称 在校生数 (不含留学生) 硕士 留学生数 博士 硕士 退学人数 博士 硕士 博士 应用经济学 116 2 法学 137 2 1 政治学 130 10 1 社会学 58 马克思主义理论 151 60 1 1 教育学 465 122 7 5 2 心理学 141 37 2 2 3 体育学 131 中国语言文学 525 外国语言文学 119 新闻传播学 99 中国史 140 88 6 世界史 71 48 2 数学 184 59 物理学 153 化学 326 天文学 15 2 地理学 150 1 生物学 378 环境科学与工程 45 生态学 44 信息与通信工程 9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2 软件工程 2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8 工商管理 109 8 公共管理 116 2 1 2 3 250 21 31 3 5 23 3 1 3 2 1 4 1 74 2 2 3 10 / 57 1 在校生数 (不含留学生) 一级学科名称 硕士 留学生数 博士 硕士 退学人数 博士 硕士 艺术学理论 24 音乐与舞蹈学 64 美术学 18 设计学 10 1 戏剧与影视学 73 3 合计 4426 795 58 45 博士 47 42 表 1.9 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与结构情况表 在校生数(不含留学生) 专业学位类别 非全 日制 留学生数 总数 全日 制 1 1 66 4 62 0 0 0 1 6 3 3 7 7 1 1 41 41 8 8 1 1 0 0 总数 全日制 法律硕士 397 397 教育硕士 974 675 299 3 3 体育硕士 77 77 0 0 0 翻译硕士 150 150 1 1 工程硕士 260 247 1 艺术硕士 667 667 汉语国际教育硕 士 143 143 应用统计硕士 84 84 应用心理硕士 104 104 0 公共管理硕士 222 19 203 金融硕士 215 215 11 11 社会工作硕士 85 85 1 1 旅游管理硕士 12 12 0 0 0 合计 3453 2938 515 65 65 13 总数 全日 制 退学人数 0 0 非全 日制 0 0 2 11 / 57 非全 日制 0 2 4 4 0 0 0 0 0 89 22 67 4. 研究生导师情况 2020 年全校新增硕士生导师 113 名。学校共有研究生导师 1067 名(不含校外兼职 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 196 名,硕士生导师 871 名。在博士生导师中,教授(研 究员)占 100%;在硕士生导师中,教授(研究员)156 人,占 17.91%。在博士生导师中, 具有海外学历者 38 人,占 19.39%;硕士生导师中,具有海外学历者 93 人,占 10.68%。 博士生导师中,55 岁以下教师占 51.02%;硕士生导师中,45 岁及以下教师占 50.17%。 91 33 硕导 357 96 博导 276 45岁及以下 67 46-55岁 55岁及以上 45岁及以下 46-55岁 55岁及以上 图 1.5 专任导师年龄结构情况 表 1.10 导师年龄结构情况表 合计 博导 硕导 类别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45 岁及以下 470 44.05 33 16.84 437 50.17 46-55 岁 355 33.27 67 34.18 288 33.07 55 岁及以上 242 22.68 96 48.98 146 16.76 合计 1067 100.00 196 100.00 871 100.00 12 / 57 表 1.11 导师职称结构情况表 合计 博导 硕导 职称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正高 352 32.99 196 100 156 17.91 副高 715 67.01 0 0 715 82.09 合计 1067 100.00 196 100.00 871 100.00 表 1.12 具有海外学历的导师结构情况表 类别 具有海外学 历导师人数 导师数量 占导师数量比例(%) 博导 38 196 19.39 硕导 93 871 10.68 合计 131 1067 12.28 5. 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本学年,我校共授予博士、硕士学位 2889 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 139 人,授予 硕士学位 2750 人,包括全日制科学硕士学位 1379 人,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1251 人,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120 人。本学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总人数比去年增长 4.2%。 120 139 1251 1379 单位:人 博士学位 全日制科学硕士学位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 图 1.6 研究生学位授予情况 13 / 57 表 1.13 博士学位授予情况表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博士学位人数 哲学 哲学 12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8 教育学 15 心理学 7 中国语言文学 53 中国史 18 世界史 11 数学 10 环境科学与工程 5 环境科学与工程 0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合计 139 表 1.14 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情况表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硕士学位人数 哲学 哲学 42 理论经济学 1 应用经济学 39 法学 43 政治学 44 社会学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 48 教育学 135 心理学 46 体育学 38 中国语言文学 164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14 / 57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硕士学位人数 外国语言文学 38 新闻传播学 33 艺术学 —— 中国史 47 世界史 23 数学 58 物理学 38 化学 103 天文学 4 地理学 45 生物学 118 生态学 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教育技术学 11 信息与通信工程 32 化学工程与技术 3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15 软件工程 2 工商管理 34 公共管理 36 艺术学理论 8 音乐与舞蹈学 17 戏剧与影视学 20 历史学 理学 理学 工学 管理学 艺术学 15 / 57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硕士学位人数 美术学 7 设计学 2 合计 1379 表 1.15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情况表 类别 专业学位门类 授予专业学位总人数 全日制人数 在职攻读人数 法律硕士 184 184 教育硕士 420 338 体育硕士 33 33 翻译硕士 68 68 工程硕士 74 72 艺术硕士 215 215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73 73 应用统计硕士 46 46 应用心理硕士 53 53 公共管理硕士 45 9 金融硕士 112 112 社会工作硕士 43 43 旅游管理硕士 5 5 —— 合计 1371 1251 120 82 2 36 表 1.16 授予博士学位人数及学习年数情况表 门类 哲学 一级学科名称 哲学 授予博士 学位人数 学习年数(年) ≤2 2-2.5 12 16 / 57 2.5-3 3-4 4-5 6 2 2 5-6 ≥6 2 门类 法学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博士 学位人数 学习年数(年) ≤2 2-2.5 2.5-3 3-4 4-5 5-6 ≥6 马克思主义理 论 8 3 3 教育学 15 4 6 1 1 3 心理学 7 3 1 1 1 1 中国语言文学 53 20 12 7 4 10 中国史 18 8 7 2 世界史 11 2 4 2 数学 10 6 3 5 3 1 2 教育学 文学 1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环境科学与工 程 环境科学与工 程 1 2 1 1 0 人数 139 55 39 15 10 20 占比 100% 39.6% 28.1% 10.8% 7.2% 14.3% 合计 表 1.17 门类 哲学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科学硕士学位人数及学习年数情况表 授予科学 硕士学位 人数 学习年数(年) ≤2 2-2.5 2.5-3 3-4 39 3 4-5 哲学 42 理论经济学 1 应用经济学 39 37 2 法学 43 40 3 政治学 44 44 社会学 16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 48 45 2 1 教育学 135 130 4 1 心理学 46 43 3 1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17 / 57 5-6 ≥6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科学 硕士学位 人数 学习年数(年) ≤2 2-2.5 2.5-3 3-4 体育学 38 37 1 中国语言文学 164 157 5 外国语言文学 38 37 1 新闻传播学 33 32 1 艺术学 —— 中国史 47 45 2 世界史 23 22 1 数学 58 55 2 物理学 38 38 化学 103 102 天文学 4 4 地理学 45 43 2 生物学 118 116 2 生态学 9 9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教育技术学 11 11 信息与通信工程 32 30 化学工程与技术 33 33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30 25 环境科学与工程 15 15 软件工程 2 工商管理 34 33 公共管理 36 35 4-5 1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理学 工学 1 1 2 4 2 1 管理学 18 / 57 1 5-6 ≥6 1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授予科学 硕士学位 人数 学习年数(年) ≤2 2-2.5 2.5-3 3-4 4-5 5-6 ≥6 艺术学理论 8 7 1 音乐与舞蹈学 17 17 戏剧与影视学 20 20 美术学 7 6 设计学 2 2 人数 1379 1325 45 6 1 1 占比 100% 96.1% 3.3% 0.4% 0.1% 0.1% 艺术学 艺术学 1 合计 表 1.18 授予学 专业学位类别 位人数 ≤2 授予专业硕士学位人数及学习年数情况表 学习年数(年) 类别 2-2.5 2.5-3 3-4 4-5 法律硕士 184 83 86 13 2 教育硕士 420 354 24 16 20 体育硕士 33 33 翻译硕士 68 67 工程硕士 73 68 6 艺术硕士 215 206 7 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73 47 18 8 应用统计硕士 46 39 7 应用心理硕士 53 50 2 公共管理硕士 45 金融硕士 112 社会工作硕士 43 旅游管理硕士 5 合计 5-6 ≥6 全日制 人数 非全日 制人数 184 4 2 338 82 33 1 68 72 2 2 215 73 46 1 36 4 92 18 2 39 4 4 53 1 9 36 112 43 4 1 5 人数 1371 804 474 57 29 5 2 1251 120 占比 100% 58.6% 34.6% 4.2% 2.1% 0.4% 0.1% 91.2% 8.8% 19 / 57 表 1.19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数及异议篇数情况表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盲审数 异议篇数 哲学 哲学 13 3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8 2 教育学 17 3 心理学 9 2 中国语言文学 57 6 中国史 19 1 世界史 11 0 数学 11 1 环境科学与工程 4 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 0 149 18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合计 表 1.20 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数及异议篇数情况表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盲审数 异议篇数 哲学 哲学 42 3 理论经济学 1 0 应用经济学 39 0 法学 43 2 政治学 42 3 社会学 17 0 马克思主义理论 48 0 教育学 146 8 心理学 48 3 体育学 40 5 中国语言文学 162 0 外国语言文学 37 4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20 / 57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盲审数 异议篇数 新闻传播学 33 2 艺术学 0 0 中国史 47 1 世界史 23 0 数学 58 0 物理学 38 0 化学 103 2 天文学 4 0 地理学 45 2 生物学 118 5 生态学 9 0 教育技术学 0 0 信息与通信工程 32 2 化学工程与技术 35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0 2 环境科学与工程 15 1 软件工程 2 0 工商管理 34 0 公共管理 36 1 艺术学理论 10 1 音乐与舞蹈学 17 0 戏剧与影视学 20 1 美术学 7 0 设计学 2 0 1383 51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工学 管理学 艺术学 合计 21 / 57 表 1.21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数及异议篇数情况表 盲审数类别 盲审 数 异议篇数 法律硕士 187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类别 异议篇数类别 全日制人 数 非全日制人数 全日制人 数 非全日制人 数 2 187 0 3 0 435 19 341 94 16 6 体育硕士 35 2 35 0 6 0 翻译硕士 67 0 67 0 1 0 工程硕士 74 3 72 2 4 0 艺术硕士 223 6 223 0 9 0 汉语国际教育硕 士 67 2 67 0 1 0 应用统计硕士 46 0 46 0 1 0 应用心理硕士 53 2 53 0 3 0 公共管理硕士 47 7 9 38 0 0 金融硕士 108 3 108 0 7 0 社会工作硕士 43 0 43 0 1 0 旅游管理硕士 5 0 5 0 0 0 合计 1390 58 1256 134 52 6 6. 研究生毕业与就业情况 列入就业方案的毕业研究生 2775 人, 其中博士研究生 124 人, 硕士研究生 2651 人。 研究生整体就业率为 90.38%。其中,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100.00%;科学硕士毕业生就 业率为 89.56%;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 90.32%。 22 / 57 表 1.22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签约率和就业率情况表 培养单位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较去年 人文学院 343 309 90.09% -7.37% 教育学院 395 357 90.38% -9.34% 哲学与法政学院 419 347 82.82% -15.65% 马克思主义学院 89 82 92.13% -2.79% 外国语学院 137 130 94.89% 12.08% 商学院 166 143 86.14% -11.02% 对外汉语学院 109 102 93.58% -6.42% 旅游学院 20 19 95.00% -5.00% 音乐学院 65 65 100.00% 0.00% 美术学院 111 97 87.39% -12.61% 影视传媒学院 123 101 82.11% -17.89% 体育学院 70 70 100.00% 0.00% 数理学院 231 226 97.84% -2.16% 生命科学学院 144 133 92.36% -5.89%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176 159 90.34% -2.10%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73 73 100.00% 1.15%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104 95 91.35% -8.65% 总计 2775 2508 90.38% -7.11% 23 / 57 100.00% 98.00% 96.00% 97.89% 96.63% 96.46% 97.49% 94.00% 92.00% 90.38% 90.00% 88.00% 86.00%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图 1.7 近五年研究生就业率情况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由于疫情影响,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均 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仅有音乐学院、体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等四 个培养单位有所上升。 就业率 100.00% 100.00%97.84% 100.00% 93.58%95.00% 100.00% 90.09%90.38% 92.36%90.34% 92.13%94.89% 91.35% 87.39% 86.14% 90.00% 82.82% 82.11%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图 1.8 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就业率情况 科学学位毕业研究生分学科门类就业率:绝大多数学科博士毕业研究生整体就业率 为 100.00%,不存在明显差异。各学科硕士毕业研究生的整体就业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理 24 / 57 学(93.01%)、工学(90.18%)、法学(89.19%)、文学(88.79%)、教育学(88.53%)、 哲学(88.10%)、经济学(87.50%)、管理学(87.14%)、艺术学(86.79%)和历史学 (82.61%)。 就业率 100.00% 89.19% 90.18% 87.14% 88.53% 87.50% 93.01% 88.79% 86.79% 88.10% 82.61%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法学 工学 管理学 教育学 经济学 理学 历史学 文学 艺术学 哲学 图 1.9 科学学位硕士毕业生分学科门类就业率情况 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研究生整体就业率签约率为 90.32%,较去年略有下降,和同年度 学术学位研究生整体就业率相比高 0.76 个百分点。 就业率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97.84% 88.68% 95.89% 91.04% 100.00% 100.00% 86.79% 73.41% 85.98% 93.75% 97.83% 100.00% 76.74% 图 1.10 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分学科门类就业率情况 教育类相关学科学术学位毕业研究生毕业人数 239 人,整体就业率为 89.54%,较上 一年度下降 9.98 个百分点;教育类相关学科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共就业 371 人,整体 就业率为 97.84%,较上一年度下降 1.28 个百分点。 25 / 57 本年度我校毕业研究生进入教育系统就业的总人数 1100 人,占全校毕业研究生总 数的 39.64%。其中,毕业研究生进入高教系统(高校、科研院所)就业的人数为 208 人,占 18.91%;毕业研究生进入基础教育系统就业的人数为 892 人,占 81.09%,分布 于上海、外省市的 587 所中小学及幼儿园。 7. 研究生教育年度发展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强化学术诚信意识,营造良好学风。积极推进一流研究生 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规范学位点管理办法,打造学位点优势与特色,扎实做好学位点 评估,“以评促建”提升学位点内涵质量。按需做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积极筹划新 一轮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使研究生学位授权体系更趋优化。深化招生制 度改革,加强研究生招生关键环节管理工作,使研究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深化“一 体两翼”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超修业年限研究生管理办法,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 推进研究生海内外教育研习,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 以分类管理机制建设为导向,提高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推进研究生教 育管理信息化,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6 / 57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研究生教育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层面由校长、书记、分管副校长、 分管副书记直接领导,职能部门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有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研 究生工作部部长 1 人,副院长和副部长 4 人,研究生院内设招生办、培养办、学位办、 评建办、综合办,研究生工作部内设思政办、奖助办、团委、研究生会等。学院层面由 院长、书记及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副书记、教务员、辅导员、学科负责人等组成。 全校研究生教育专职管理人员 106 人,其中校领导 4 人,研究生院/研工部共 19 人,学 院共 83 人。 研究生院/研工部是学校层面实施管理的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 研制和出台研究生教育政策,指导各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院层面具体 落实学校各种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定以及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表 2.1 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情况表 类别 人数 校领导 4 研究生院(研工部) 19 学院 83 合计 106 27 / 57 备注 副院长、副书记、教务员、辅导员 2.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 小落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提升育人内涵,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引领研究生成为学校“高 尚品德的示范者、学术创新的先行者、校园文化的引领者、优良学风的代表者”。 2.1 坚持思想引领,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扎实推进研究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 育形式,开展“学习有声”、“研究生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遴选各培养单位的优 秀研究生骨干,根据研究生专业特色,结合学习体会,线上朗读原文,分享感悟;线下 开展读书分享会和讨论会,引领广大研究生同学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青春使命,切实 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2.2 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研究生思政教育实效性 根据研究生特点,强化研究生分层分类的思政教育模式。在一年级研究生中开展以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为主的适应性教育;在二年级研究生中开展以“都市 文化”为主题的“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为主的学术能力与规范教育;在三年级研究 生中开展以“爱校荣校”为主的毕业教育。针对博士研究生、女性研究生、毕业研究生 等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化的指导,开展女博士沙龙、研究生励志成才讲座等活动,通过 将普遍性的思政教育与差别化个性化指导相结合,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感染力和引领力。 2.3 依托“五自”平台,拓展研究生思政教育深度和广度 依托“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关爱”的“五自”平台,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向深向广。用好新媒体新技术, 28 / 57 自我教育卓有成效:学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上海师范 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发布科学研究、学风诚信、校园文化等原创图文,使研究生 在具体化的情境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共鸣;我校负责运营上海市学位办微信公众 号“申小研”,面向沪上研究生推送研究生教育有关微信,充分展现沪上研究生的学习 生活以及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成果,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全员育人环境,自我激励点燃 梦想:通过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演讲大赛等各类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营造“以 文化人”的全员育人环境。聚焦卓越人才创新,自我管理增长本领:聚焦研究生骨干自 我管理、社交沟通、持续创新等能力的提升,创办研究生卓越人才训练营。启动网络维 权通道,自我服务提升效能:学校在原有的研究生维权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研究生 权益服务中心,并开设了线上“研究生权益提议系统”,支持研究生通过合理途径反映 诉求。关注研究生发展,自我关爱呵护身心:开展“励志成才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切 实关心其生活、情感、健康、发展等。 2.4 探索激励机制,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探索激励机制,做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工作作为研究生人才培 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赛项目”与“赛育人”相结合,努力打通“创业”和“创投” 通道,全面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工作。通过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研究生数模竞赛、中 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和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重大赛事项目的前期孵化培育 工作,加强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热情,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增强研究生锤炼报效祖国 的扎实本领,激发研究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为学校争光添彩 的社会责任感。以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申报工作为契机,通过上海市大学生 科技创业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宣讲、成功企业家经验分享会、成功创业研究生校友沙龙等 活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 3. 校园文化建设 2020 年开设校级学术论坛 12 场,参与研究生数 800 余人次;开设校级讲座 22 场, 29 / 57 参与研究生数 2100 余人次。 近十余年来,我校围绕“都市文化”主题,成功举办了 14 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 坛,形成了较好的特色与品牌,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20 年由研究生院和人文学 院联合举办“都市文化·江南文化精神学术论坛”学术论坛,利用“都市文化”优势学 科群的学科辐射作用,对江南文化等相关主题进行研讨。整个活动将分为一个主题论坛 和“都市文化”和“江南文化精神”等两个分论坛,包括名师学术前沿报告、相关专业 专家点评、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论文评奖等四个模块。突出现场点评、提问、 答疑和讨论等互动环节,研究生和专家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产生思想碰撞、启发学 术灵感。 配合我校研究生学思节的举办,前期以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讲座、学术讨 论会为主导,开展征文与理论研讨。通过海报、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同兄弟院校信 息资源共享,面向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开展研究生学术征文,吸引广大研究生积极参 与学术交流,为其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优秀知识成果的交流, 推进学术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表 2.2 市级以上学术论坛及参与学生情况表 论坛名称 上海市研究生:都市文化·江南文化精神学术论坛 论坛次数 1 专家数 12 参与研究生人数 200 表 2.3 校级学术论坛、讲座及参与学生情况表 校内 年度 场次 参与研究生人次 学术讲座 2020 22 2100 学术论坛 2020 12 800 30 / 57 4.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本年度学校投入研究生教育经费总额达 8916.37 万元。其中,研究生教育日常经费 868 万元,学位点建设经费 50 万元,研究生奖助学金 6167.37 万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 养经费 666 万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 370 万元,各类专项经费 795 万元。根据国 家奖学金政策,本学年发放学业奖学金总额 2300 万元,覆盖在校的每位全日制(有固 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868 370 50 研究生教育日常经费 795 学位点建设经费 666 研究生奖助学金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 6167.37 各类专项经费 单位:万元 图 2.1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31 / 57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我校在去年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增学位点的培养方案。一 级学科平台下的博、硕士课程体系正在完善中。调整了全校博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学 分;为推动文理互动学科融合,增设全校硕士研究生通识课程。按博士生、科学硕士生 和专业硕士生三个培养层次,进一步完善了校级学位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以及院级学 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1.1 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 博士研究生共开设校级公共外语课 2 门,总计 3 门次;开设公共政治课必修课“马 克思主义与当代”1 门,共计 2 门次。 博士研究生共开设院级各类专业课 307 门数,计 343 门次,其中文科类开设专业课 261 门数,计 297 门次;理工科类开设专业课 46 门数,计 46 门次。博士研究生课程门 数与门次比去年小幅增加。 1.2 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 科学硕士研究生(除外国语学院)共开设校级公共外语课 35 门次;公共政治课分 别开设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3 门次,文科类必选的“马克思主 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7 门次,理工类必选的“自然辩证法概论”7 门次。此外,为了 拓展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学校还开设了“英语口语”18 门次。 科学硕士研究生共开设院级各类专业课 1284 门数,计 1444 门次,其中文科类开设 专业课 939 门数,计 1033 门次;理工科类开设专业课 248 门数,计 311 门次;艺术类 开设专业课 97 门数,计 100 门次。 32 / 57 2000 1500 1284 1444 1000 343 307 500 0 博士课程开设总门数 博士课程开设总门次 硕士课程开设总门数 硕士课程开设总门次 图 3.1 学术学位研究生院级专业课开设情况 1.3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共开设 2 门课,分别为综合外语 A 和综合外语 B, 计 26 个课程门次;公共政治课共开设 2 门课,分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 辩证法,计 10 个课程门次。与去年持平。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共开设院级各类专业课 677 门,计 846 门次,其中教育 硕士开设专业课 124 门数,计 133 门次;艺术硕士开设专业课 213 门数,计 236 门次; 工程硕士开设专业课 52 门数,计 110 门次;其他类别专业硕士开设专业课 288 门数, 计 367 门次。由于本学年度新增三个专业学位类别,所以与去年相比,专业学位的专业 课总门数和门次有所增加。 236 213 250 200 133 150 124 100 50 116 110 74 52 1722 42 34 28 2727 1820 1515 20 17 9 1616 30 1313 16 1313 1212 0 课程开设的总门数 课程开设的总门次 图 3.2 专业学位研究生院级专业课开设情况 33 / 57 1.4 全日制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满意度情况 学校向部分在读研究生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 4500 余份,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重难点讲解和教学效果等 5 个维度,对学校开设的综合外语和政治理论类公 共课进行了满意度情况征询。 数据表明,89.01%同学对教师教学态度表示满意,83.81%同学认为教学内容有很高 的理论水平,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86%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灵活,能启发引 导,能激发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与学生有较好的互动;85.52%的同学认为教师授课语 言生动,讲解熟练,重难点突出;87.32%的同学认为教师授课能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考 核内容适合教学要求,教学效果好。 2. 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我校制定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上海 师范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实施细 则》《硕士生导师职责、遴选和流动的暂行规定》《“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博士生导师 遴选办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管理办法》 《上海师范大学学位点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试行)》等。 第一,导师选拔。严格按照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相关遴选管理办法,每年开展 一次的新导师选拔和增补工作。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型硕士生导师需在校学位委员会上审 议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主要由学院遴选,将名单提交研究生院备案。今年新聘学 术型硕士生导师 113 名,无新增博士生导师。 第二,导师培训。学校坚持研究生新导师上岗培训制度。7 月学校举行研究生新晋 导师培训会议。邀请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到毕业的流程、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对新导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规范新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 带教名师与新导师们分享了自己的带教经验。同时,各学院召开导师大会,组织开展导 师岗位培训和业务研讨,及时商讨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 57 第三,导师考核。优化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对 研究生导师的考核严格遵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执行。 3.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 1 号)和《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2020〕12 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校发 文《上海师范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试行)》,重视导师师德 师风建设,举行校级和院级相关培训,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 落实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养方面的基本 岗位职责,导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实训指导等工作有 机结合,做到“七要”,即要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要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 范、要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要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要增强研究生的社 会责任感、要不断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要注重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健全和完善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作 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全力营造创 新创业文化氛围,为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动力源泉;思想政 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格局。 4. 学术训练情况 4.1 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奖情况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共 580 篇,学校对其进 行了奖励,奖励金额达 42.392 万元。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科研论 文 517 篇,在 CSSCI、SCIE、EI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218 篇。与去年相比,本年度研究生 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提高。 35 / 57 19 34 26 43 46 26 29 56 44 257 单位:篇 文A 文B 文C 文D 文科其他刊物 理A 理B 理C 理D 理科其他刊物 图 3.3 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奖励情况 表 3.1 研究生科研论文奖励情况表 理A SCI 一区 /ESI 理B SCI 二区 理C SCI 三区 理D SCI 四区 /EI 其 他 刊 物 学院 文 A 文 B 文 C 文 D 其他 刊物 人文学院 2 6 25 16 62 111 教育学院 13 12 5 6 49 85 5 5 3 70 83 马克思主义学院 2 1 16 19 外国语学院 1 1 10 12 哲学与法政学院 商学院 2 对外汉语学院 旅游学院 5 3 1 14 1 1 6 2 总计 22 10 1 4 音乐学院 3 3 美术学院 15 15 36 / 57 学院 文 A 文 B 文 C 文 D 影视传媒学院 其他 刊物 生命科学学院 1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理C SCI 三区 理D SCI 四区 /EI 其 他 刊 物 4 1 19 26 46 29 257 总计 9 3 14 11 5 9 42 2 5 3 21 6 38 37 30 9 3 1 80 2 6 1 6 2 22 1 2 6 16 25 56 26 43 34 580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合计 理B SCI 二区 9 数理学院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理A SCI 一区 /ESI 44 注:统计范围为 2019 年学生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篇数。 4.2 研究生科研创新获奖情况 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赛事的前期孵化培育工作,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 深度。我校研究生在第十六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团体)、第十六届“挑战杯”上 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 类)、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 赛区、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 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创意设计赛全国赛、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 赛(团体)、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团体)、第十届全国大学生 广告艺术大赛、第十一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展示活动、第十一届“格致杯” 物理师范生实验教具设计大赛、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第二 十五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第四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 意作品(团体),共获得奖项 343 个,涉及人次 475 人次,较去年有较大增幅。 37 / 57 表 3.2 研究生重要竞赛获奖人次情况表 序 号 1 2 3 奖项名称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人次) (人次) (人次) 三等奖 (人 次) 第十六届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团体) 2 25 47 18 1 4 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品竞赛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 4 2019 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 类) 5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 区 6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 7 8 6 6 1 14 12 66 108 12 21 2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创 意设计赛全国赛 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团 体) 3 5 4 9 24 29 1 4 4 1 1 9 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团体) 10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11 第十一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展示活动 12 第十一届“格致杯”物理师范生实验教具设计大赛 2 13 第三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 3 14 第二十五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 3 6 15 第四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团 体) 3 14 9 54 176 232 合计 5 13 5. 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2020 年由于全球疫情,我校传统的研究生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研习交流项目、和赴台 湾师范大学研习交流项目被迫中断。同时,其他类型的研究生海(境)外学术交流项目 也受到很大影响。本年度,学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联合培养(涵盖网络授课)、 国际学术会议(远程参会)、国际组织实习(远程在线)等方式,共选派 45 名研究生 参与海(境)外交流学习。 38 / 57 6. 研究生奖助情况 学校形成了生源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科研成果奖励、 “三助”计划等多元长效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本学年,我校共发放各类研究生奖助学金 9688.59 万元,较去年增加约 1950 万元,基本覆盖了全体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各类资助 学金的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740 89 80.22 312 2300 6167.37 单位:万元 生源奖学金 国家学生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学业奖学金 科研成果奖励 三助费 图 3.4 研究生奖助体系情况 表 3.3 学院 研究生奖助学金情况表 获各类奖学金研究生人次 总计 博士 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人文学院 192 681 140 1013 教育学院 58 576 350 984 哲学与法政学院 31 541 458 1030 马克思主义学院 18 157 46 221 外国语学院 135 203 338 商学院 183 174 357 131 130 272 旅游学院 57 9 66 音乐学院 66 166 232 美术学院 36 290 326 对外汉语学院 11 39 / 57 获各类奖学金研究生人次 学院 博士 总计 学术学位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影视传媒学院 172 231 403 体育学院 128 78 206 384 228 650 生命科学学院 442 47 489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466 128 594 199 20 265 189 125 314 4543 2823 7760 数理学院 38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46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394 合计 注:表中数据指本学年获国家奖学金、生源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的人次之和。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681 576 541 单位:人次 384 157 135 183 131 博士 66 57 36 学术学位硕士 172 128 专业学位硕士 图 3.5 各学院获各类奖学金人次情况 40 / 57 442 466 199 189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健全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制度 为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我校推出一系列研究生教育综合改 革举措,分别以学校发文方式推出《上海师范大学学位点建设管理办法》《上海师范大 学专业学位点建设管理办法》《超修业年限研究生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科研和创新 能力培养的暂行规定》等管理文件,出台了《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 果认定办法》《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学习成绩综合排名办法指导意见》等,要求各 学院制定具体的落实办法。调整博士生公共课程学分,修订学院绩效考核指标,推出校 级研究生通识课程,推行“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专题系列讲座,以提升学位点建设及 研究生培养质量。 2.一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2.1 完成硕士研究生线上复试和博士研究生在线考核工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应形势及时做出应对,为避免人 员聚集,2020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调剂工作采用在线方式,博士研究生招生采用根据材 料审核进行初选与在线综合考核的方式。积极研究挑选相关合适的互联网通讯平台并科 学制定发布相关在线考核细则和方法,全程跟进学院招生工作过程,确保在线考核工作 安全进行,顺利完成 2020 年招录工作。 2.2 探索云端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2020 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学位申请工作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严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先 锋岗上的党员教师们群策群力,提前研究工作方案,先后出台了《2020 年春季研究生教 育和研招工作安排(第一号)》《应对疫情防控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通知(第 二号)》《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研究生线上教学的通知(第三号)》《关于做好 2020 年 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线上答辩的通知(第四号)》。在研究生院和各二级学院的 41 / 57 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得以创新性地顺利开展,特别是在云教学、 云答辩等方面探出一条新路,促进了线上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推动学位云申请方式改革。 2020 年上半年有 8200 余名研究生完成线上注册,共有 16 个学院 680 门课程开展线上教 学,近 600 名授课教师为研究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授课;开展学位申请过程中的云查 重、云盲审、云答辩,圆满完成全校 2700 余名研究生、350 余场线上学位论文答辩。 2.3 大力推进研究生高端教育实践 大力推进研究生高端教育研习实践,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本学年 我校拓展了上海地区的研究生高端教育实践基地,增设上海市大同中学为研究生高端实 践基地,将原有 2 个月的实习周期延展为 3 个月,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百余名研究生进入 基地进行浸润式研习活动。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高端教育实践项目暂停。6 月起, 研究生院与六所实践基地学校反复沟通,精准对接,对实习学科、带教导师、实习时间 等内容作了重新调整,同步与人文、数理、化材等相关学院沟通互动,根据需要及时补 充部分学科的实习研究生。在做好防疫方案和全方位部署落实的前提下,第 17 期研究 生高端育实践再次起航,77 名研究生赴上海高端教育实践基地实习。 表 4.1 2020 年研究生高端教育实习学科分布情况表 学 科 学校 语文 历史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大同 2 1 1 1 2 1 附中 2 2 2 1 2 南模 3 1 2 1 七宝 3 2 1 实验 4 2 3 位育 5 1 合计 19 9 政治 生物 1 1 10 1 1 1 12 3 1 2 1 14 3 1 1 1 1 1 1 1 1 14 1 1 2 1 2 1 14 10 5 13 5 8 6 42 / 57 1 地理 体育 1 1 小计 13 77 2.4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学校建设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实践基地)230 个,参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生共 921 名;其中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基地 173 个,参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生 757 人,同比去年,专 业学位人才培养基地数减少 37 个。其中,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 个基地为“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师范 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位育中学以及徐汇区人民法院等 4 个基地为上海市示范性专业学 位实践基地。 5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 才培养基地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人才培养基地 单位:个 人才培养基地 173 164 学术型 单位:人 757 参与基地活动人数 图 4.1 人才培养基地情况 2.5 立德树人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活动 贯彻落实《上海师范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试行)》文件 精神,健全和完善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 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全力营造 43 / 57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动力源泉;思想 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赛事的前期孵化培育工作,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的 深度,获中国研究生数模竞赛荣获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5 项,三等奖 47 项,总成绩位 列全国第 11 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上海赛区获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7 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全 国总决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获奖数量与质量上均创历史新高。 3.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2020 年全校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 113 名,在全校层面组织开展了新晋导师培训活动。 通过修订制度、遴选新导师、组织导师培训、加强导师考核等多种形式,完善导师全过 程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和学术指导能力。 强化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博士点对全校教师教育相关学科的辐射引领作用,建强优化 学科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以教育学一级学科发展引领,发挥全校课程与教学论 建设委员会的功能,强化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的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发展,包括博硕士 学位点的研究生导师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平台建设和中小学基地建设等。加强教 育学院与人文、数理、外语等其他相关学院的联动,加强课程与教学论对全校教师教育 学科的专业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人事处、研究生院及相关学院的沟通协同,补充当 前基础教育紧缺或急需的课程教学论师资,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和团队优化。 积极对接上海中小学幼儿园的改革动向和师资需求,建立服务于上海基础教育的课程与 教学论相关的师资团队。 4.研究生教育综改创新行动 本年度学校获得 592 个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达 16234.7 余万元。其中大文科项目 301 个,项目经费 2905.7 万元,包括横向项目 114 个,纵向项目 187 个;理工科项目 291 个,项目经费 13329 余万元,包括横向项目 82 个,纵向项目 209 个。与去年相比, 文理工科的项目总数、项目总经费与纵向项目数都有较大增幅,横向项目数有所下降。 44 / 57 250 单位:个 200 150 100 50 0 大文科项目(横向) 大文科项目(纵向) 理工科项目(横向) 理工科项目(纵向) 1101.7 大文科项目(横向) 1804 大文科项目(纵向) 1742 理工科项目(横向) 11587 理工科项目(纵向) 单位:万元 图 4.2 科研项目数及科研总经费情况 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项目建设周期五年,旨在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教 育学两个学科为主,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借助纳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 之契机,本年度我校继续推进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提高一流研究生培 养质量。以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为主,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强化研究生 拔尖人才学术能力提升工程、服务上海城市发展需要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工程、 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保障体系构建工程“三个工程”。 2020 年度,经个人申请、院校两级审核,遴选设立博士生工作坊、博士研究生拔尖 人才培育、硕士生学术新人培育、创新实践赛事培育、科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端实 践基地建设、全英语课程建设、在线慕课课程建设、校通识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等 10 大类共 248 个项目,项目经费达 437.60 万元。包括博士生工作坊项目 9 项,博士研 究生拔尖人才培育项目 74 项,创新实践赛事培育项目 15 项,高端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12 45 / 57 项,科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3 项,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 6 项,硕士生学术新人培育 项目 106 项,校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6 项,一级学科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7 项,在线慕课课 程建设项目 10 项。 表 4.2 序号 1 2 3 总计 2020 年上海市地高大一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立项情况 项目大类 强化研究生拔尖人才学 术能力提升工程 服务上海城市发展需要 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提升工程 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 升的保障体系构建工程 3 项目类别 项目数 经费(万元) 博士生工作坊 9 36 博士研究生拔尖人才培育 74 74 硕士生学术新人培育 106 63.6 创新实践赛事培育 15 9 科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3 34 高端实践基地建设 12 60 全英语课程建设 6 36 校通识课程建设 6 30 一级学科核心课程建设 7 35 在线慕课课程建设 10 60 10 248 437.6 46 / 57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 以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为契机,深化学位点内涵建设,优化学科布局。根据《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学位〔2017〕9 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 2020 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 (学位〔2020〕 22 号)和《上海市 2020 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和要求, 结合学校实际,我校积极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以进一步优化学校研 究生教育结构布局。 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对博士硕士学位点申请提出了清晰的方向定 位。加强广泛宣传,并开展学位点建设及未来发展需求等的各类调研工作。认真研读本 次学位授权点审核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学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申请的工 作方案,并多次召集相关学院院长和学科负责人研究与布置落实。 学校成立有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作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校长担任 领导小组组长。学校层面主要负责新增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的筹划、协调、程序监督和 质量把关等,各学院与学科具体负责新增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材料准备等工作。 在实施办法上,我校坚持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为目的,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提 高质量为核心,优先鼓励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学科申 报相应级别的学位授权点。 在理性分析申报实力的基础上,各学科提出申报意愿,并严格按照本次学位授权点 审核办法要求,积极准备相关的申报材料。特别在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学术带 头人和骨干人员不重复、实事求是填写申报材料等方面做好重点把关。经过上上下下的 反复论证和多次修改,形成最后申报材料的《简况表》(含培养方案)。 在申请程序上,我校严格按照上海市学位办相关文件要求,拟申请学位授权点进行 了同行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修改《简况表》(含培养方案)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审议。10 月 19 日,我校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经委员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 同意 13 个学科申请 2020 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其申请材料在单位官方网站进行网上 47 / 57 公示,结果无异议。 为此,我校申报 2020 年新增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 个,即教育博士;申报新增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 个,包括地理学、天文学、法学、生物学、化学、戏剧与影视 学、音乐与舞蹈学、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申报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3 个,包 括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MBA)、生物与医药。 2. 学位论文质量抽检情况分析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校采用线上送审的方式进行学位论文全员盲审。委托学位 论文送审平台,由学生自行上传学位论文,研究生院审核后与送审平台一起制定送审方 案,完成学位论文盲审工作。本年度我校共有 149 篇博士学位论文和 2773 篇硕士学位 论文(含科学硕士学位论文 1383 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390 篇)参加盲审。 在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中,一次通过率为 99.73%,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盲审成绩 获得双优的博士学位论文 12 篇(优秀率为 8.1%);盲审成绩获得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450 篇(优秀率为 16.23%),明显高于去年。在提出学位申请的人中共有 40 人延期申 请学位,1 人涉学术不端撤销学位。其中重复率检测超过学校规定延期的有 8 人,盲审 异议延期的有 23 人,未通过论文答辩延期的有 9 人。 我校博士学位论文在国务院学位办 2019 年的抽检中全部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在上 海市学位办 2019 年的抽检中有 2 篇存在问题。 8 9 23 单位:人 重复率检测超过规定 评审异议 未通过论文答辩 图 5.1 延期申请学位情况 48 / 57 表 5.1 博士研究生如期取得学位情况表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如期取得学位率 哲学 哲学 50.0%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37.5% 教育学 26.7% 心理学 42.9% 中国语言文学 37.7% 中国史 44.4% 世界史 18.2% 数学 6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6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合计 表 5.2 41.9% 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如期取得学位情况表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如期取得学位率 哲学 哲学 92.9% 理论经济学 0% 应用经济学 94.9% 法学 93.0% 政治学 100% 社会学 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93.8% 教育学 96.6% 心理学 93.5%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49 / 57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如期取得学位率 体育学 97.4% 中国语言文学 95.7% 外国语言文学 97.4% 新闻传播学 97.0% 艺术学 100% 中国史 95.7% 世界史 95.7% 数学 94.8% 物理学 100% 化学 99.0% 天文学 100% 地理学 95.6% 生物学 98.3% 生态学 1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3.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00% 教育技术学 1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93.8%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3.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00% 软件工程 0% 工商管理 97.1% 公共管理 97.2% 艺术学理论 87.5%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理学 工学 管理学 艺术学 50 / 57 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如期取得学位率 音乐与舞蹈学 100% 戏剧与影视学 100% 美术学 85.7% 设计学 100% 合计 96.1% 表 5.3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如期取得学位情况表 类别 专业学位门类 如期取得学位率 全日制人数 在职攻读人数 法律硕士 86.4% 184 0 教育硕士 84.3% 338 82 体育硕士 100% 33 0 翻译硕士 98.5% 68 0 工程硕士 91.9% 72 2 艺术硕士 95.8% 215 0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64.4% 73 0 应用统计硕士 84.8% 46 0 应用心理硕士 94.3% 53 0 公共管理硕士 80.0% 9 36 金融硕士 82.1% 112 0 社会工作硕士 90.7% 43 0 旅游管理硕士 80.0% 5 0 合计 87.2% 1251 120 51 / 57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日愈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 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城市发展需要的学位点特色优势不够明显、研究生教育国 际化程度不够高、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借助上海市新一轮高水平大 学建设的契机,借助上海一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上海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推动 一流研究生教育改革,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3.1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要的学位点特色优势不够明显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一流学科优势不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 发展需要的学位点特色优势不明显。借助高水平大学建设,我校亟需进一步优化研究生 学位点结构布局,突显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世界史、中国史、数学、环境科学与工 程等博士学位点的特色与优势,以对接上海城市发展需要的服务能级。 3.2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 近年来,我校通过海外研习、国际联合培养、交流访问、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渠道, 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学术创新的能力。但总体上我校研究生参 与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和层次还很有限,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 学术交流、各种形式访学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3 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和经费政策调整,加上教学周期性的变化,研究生培养经费投 入不足且“常态支持”不稳定,特别是在学位点建设、导师队伍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 设、国际交流等方面投入不足,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已取得建设成效的项目难以保证持 续性提升,更不易于推动新的改革项目。 52 / 57 六、改进措施 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围绕聚焦服务国家发 展战略和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需求,聚焦对接上海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 核心竞争力,从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要求出发,强化学位点整体建设与特色 打造,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积极申报新增学位授权点,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推 进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强化研究生拔尖人才学术能力提升工程、服务上海城市发展需 要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和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保障体系构建工 程,着力创新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优化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评价机制,建 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共同致力于一流研究生培养质量。 1. 构建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师范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研究生 学术道德规范》,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以一级学科为单位, 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将《学术规范与论文指导》纳入每个学科的课程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努力形 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按照“分类指导,分别教育”的原则,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在一 年级研究生中开展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新生‘五个一’入学教育”为主的诚 信、爱校和适应性教育;在二年级研究生中开展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主的学术能力与 学术规范教育,激发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在三年级研究生中开展以爱国荣校、严 谨治学为主的毕业教育,增强研究生为校争光、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2.2 进一步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 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四大 品牌”建设需求,对标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要求,推动一流学 53 / 57 位点的优化布局与特色建设。构建学位点常态化的校外专家评估体系和专家库,形成一 级学科学位点自我评估机制。每年定期编制和发布“年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完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根据上海市学位点动态调整要求和学校发展战 略需要,对确实有必要作出调整的已有学位点要积极引导及早调整,进一步优化学位授 权布局。强化专业学位博士点和硕士点发展,积极谋划上下联动,在全国新一轮学位授 权点申报中争取新增博士点至少 2 个、硕士点 2 个。 2.3 加大研究生优秀生源拓展力度 提高招生单位和导师拓展优秀生源的积极性,学校层面采取网上、现场宣传等方式 进行招生宣传,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相关学院举办研究生暑期夏令营,吸引优秀 的本科毕业生参加夏令营,通过夏令营介绍优势特色学科,吸引推免生报考我校。督促 招生学院加大本学院学科的招生宣传,鼓励导师利用讲座访学等各种机会加强学院学科 的介绍。继续对录取的推免生以及优秀生源新生进行奖励。将一志愿上线率以及录取考 生的生源质量作为对学院评估的指标。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提升生源质量。 同时,制定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编制方案与测算指标体系,将招生名额向学术活跃 度高的学科、学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倾斜。招生计划支持学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高 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 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需,对优势特色、重点建设的学科学院予以优 先计划保障。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缺乏、培养能力明显较弱、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 求不足的学科学院减少其招生规模。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向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 目的导师和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倾斜。学位授权点评估、博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思政 工作、考试招生违规等问题突出的学院,招生计划将给予必要限制,性质恶劣、造成严 重后果或者整改不力的调减招生计划。 2.4 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健全鼓励学术探索和学术发展的研究生激励制度,着力 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以上海市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依托,强化 一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推进研究生拔尖人才学术能力提升。以中国语言文学和 54 / 57 教育学等高水平学科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他学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提 升。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点,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健全鼓励学术探索 和学术发展的研究生激励制度,重点实施博士生学术工作坊、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 硕士生学术新人培育、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优秀博士生论文文库出版资助等项目, 全面营造学术争鸣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2.5 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体系 健全学院和导师责权机制。激励培养研究生培养学院的积极性,合理配置研究生培 养学院相对稳定的研究生管理队伍,加强对所属学位点的内涵建设水平和研究生管理水 平。强化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完善研究生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 师的遴选、聘任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培训和发挥名师 效应,提高对研究生的指导水平。坚持新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定期召开全校导师大会, 积极组织开展导师岗位培训和业务研讨,及时商讨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等的联动,不断推进双导师制度,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 构合理、责任感强和科研水平高的研究生导师团队。 55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