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

别荡失太早 v2lst◢7 页 572.589 KB下载文档
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语文校测样题.pdf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2021 年招生考试试卷(样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 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 从思维层面看,科学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能够从纷繁多变 的客观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发现本质,归纳概念。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 化、丰富化,用感性的方式捕捉现实的生动瞬间,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科学思 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前者犹如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 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后者犹如把内存 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美 感的图像。 从艺术主题层面看,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 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在科技时代,不论是宇宙奥秘,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 动能,还是光学电子,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同时,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 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 成为艺术家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另外,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 索的动因和引领。文艺复兴绘画的突破,就是基于人类对透视学、解剖学的认识;印象派的 兴起,是基于人们对光学的研究和掌握;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实验与探索, 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从艺术语言层面看,科技时代的艺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作的媒介和载体,以全新的表 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当今的艺术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 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当代艺术创作有很多正在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 论和科学实验的路径,来作为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方式。他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田野调查、 资料分析、材料实验,结构设计,尝试艺术表现的各种可能性,探索多种未知的领域。当代 1 艺术的疆域也正借助于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形式和内涵更加多样,艺术边界的拓展与科学的 发展密不可分。 从受众层面看,一方面科技让大众欣赏艺术有了更多的选择。远古时代人们只能在岩石 上、墙壁上欣赏艺术;造纸术发明后,我们在纸上欣赏艺术;近现代人们在博物馆里欣赏高 雅艺术,而当下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在电脑中、在手机上恣意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科技也让艺术大众化。科技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艺术已不再是少数人 把玩品鉴的奢侈品。随着印刷技术、3D 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阅读画册来感受艺 术;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已成为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新技术广泛及时传播的公 共品,我们的手机、微信,以及我们身处的各种各样的空间都能以多种新奇的方式呈现出原 汁原味的艺术。 科技时代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关注科学,开始对科技发生兴趣,他们正在借助科技的力量 推动艺术的创新。科学和艺术结下的果实将会非常丰硕,并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与启迪。 (摘 编自张杰《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 ) 1.下列不属于文中科技思维的一项是( ) (3 分) A.做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材料实验,结构设计 B.用数字编码记录丰富多彩的景色 C.在无法精确表达时重视个人感受 D.追求明确地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 2.不能作为“艺术已不再是少数人把玩品鉴的奢侈品”原因的一项是( ) (3 分) A.艺术作品不再限于实物、纸布等,各种可能性多起来 B.艺术已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 C.当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D.艺术已经成为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公共品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古至今,大众实现艺术体验的形式都要借助于科学。 B.科学技术为艺术欣赏增添了个人化的选择。 C.当代艺术作品要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路径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D.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都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是相通的。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头通过对科学与艺术的比较,阐明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B.文章从思维、艺术主题、艺术语言、受众等层面出发论述了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在论证中大量描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展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艺术的探索与 创新。 D.文章用诸多实例,展示了艺术作品中科技发展及研究成果的身影。 2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科学主题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B.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方法,与科技成果的创新密不可分。 C.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如 3D 打印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了艺术享受的多元化。 D.科学领域的创新是艺术领域实现新的探索的基础和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 “天 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 “天下”而又“第一” ,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 “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 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 ,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 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 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 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 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 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 [注] 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 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 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 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 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 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 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 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 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 称之为“秀才” ,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是取笑秀才的 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 ,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 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 ,刘邦 3 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 “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 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 ,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 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 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 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 [注] 语出《诗经•小雅•小旻》 :“我视谋犹,伊于胡底?”意为: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结局不堪设想。 ( 《季羡林随想录》 )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认为“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与“为什么人要吃饭”这两个问题是不同的, 前者是值得问“为什么”的。 B.一万年以前的猪与今天的猪没有智慧上的不同,而人成了人之后智慧如同雪球越滚 越大,这完全是读书的结果。 C.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之后,人们把脑海里的记忆搬到 纸上,保存智慧就可以靠书了。 D.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某一时期现象的一个方 面,没有看到文化传承的真正力量。 7.文章反复用“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有什么作用?(3分) 8.文章在说明读书为什么是好事的时候,先后采用了哪些证明方法?各方法证明的要点是 什么?(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5 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9~10 题。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下列有关这首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词的前两句写雨声中从容而行,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B.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不是写实,而是写自己当时什么都不怕的心态。 C.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D.这首词写的是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之事,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4 10.指出上阙和下阙中最能反映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分) (二)文言文阅读(9 分) 11.请用符号“/”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 分)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 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 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 12.请将下列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 (1)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 《史 记·平准书》 ) (2)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论语·泰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拮据jū:因缺钱而境况窘迫 冗rǒnɡ长:文章、讲话芜杂而累赘 执拗niù:固执倔强 B.氛fèn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 肖xiào像:以一个人为主体的画像或照片 绮qǐ丽:鲜艳美丽 绵亘ɡèn:延续不断 C.感喟kuì :有所感触而叹息 编篡zuǎn:编辑 驰骋chěnɡ: (骑马)飞快地跑 稽qǐ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D.玷diàn辱:使蒙受耻辱 谛dì 听:仔细听 估ɡǔ量:估计 清冽liè:清凉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 ....,场面十分热闹。 B.犯了错误首先应该检查自己,无动于衷或者自我作古 ....,都是不对的。 5 C.他深谙经营之道,对顾客相敬如宾 ....,令消费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生意越发红 火。 D.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 ....,早 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 (3 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汉字的起源,我们会想起结绳的故事。 据说现代也 还有结绳纪事的民族。 ①中国上古所谓结绳,不知能像“基波”那样复杂否; ②这故事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 ③秘鲁所用的绳, ④有各种不同的高度与厚度。 ⑤众绳错综变化, ⑥所打的绳结, ⑦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⑧可以代表思想。 ⑨不能说是古人捏造出来的故事。 ⑩据说秘鲁古代也有类似的办法,叫做“基波”(quippos), ⑪但至少结绳的事是有的, A.②⑨⑪⑩①③⑧⑦⑤⑥④ B.②⑩③⑦⑥④⑤⑧①⑪⑨ C.⑨②⑩③⑤⑥⑦④⑧①⑪ D.⑨⑩①②⑪③④⑤⑦⑥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在达尔文之前,人和动物在形态学上的本质区别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出现了种种 假设。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里也提到,人类的形态特点表现为能说话的口、能劳动 的手,或者再加上能直立的腿。 ( ) 。阐明这个问题是在 达尔文的时代,比较经典的说法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通过制 造和使用工具,形成了与猿的根本区别。例如灵活而万能的手就是这样形成的。至于人为什 么能直立行走,他的解释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森林的消失、草原的形成,早期的猿不得不 从树上下到平地;由于平地的不同环境影响作用,他们就学会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就把前 肢、把手解放出来了,手形成以后就可以制造工具,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了。这就是恩格斯 的解释。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至于人类的口、手、腿是怎么形成的,不是该文要阐明的重点 B.由于该文的重点不在于阐明这种器官上特点的形成,所以阐述不多 6 C.但这种器官上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他并没有阐明 D.只是他没有阐明人类的口、手、腿是怎么形成的 17.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应该修改,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直立行走前肢就变成手了 B.直立行走就把前肢也就是把手解放出来了 C.直立行走就把手解放出来了,代替了前肢 D.直立行走就把前肢解放出来,变成了手 18.上面文段中有两句话是应该删除的,请找出并说明删除的理由。(5 分) 四、作文(4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俄两国于 2006 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 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 。 2009 年至 2010 年,中国和俄罗斯分别举办了“俄语年”和“汉语年” 。 2012 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俄罗斯旅游年” ,2013 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中国旅游年” 。 2014 年 3 月 28 日, “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在俄罗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市隆重开幕。 2016 年和 2017 年是“中俄媒体交流年” ,中俄两国在新闻报道、媒体产业、新兴媒体、 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交流和合作。 2018 年 2 月 7 日上午,“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 2020 年 8 月 26 日,“中俄科技创新年”开幕式以双方组委会主席北京、莫斯科两地视 频连线方式举行。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