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度拟新上专业的公示-重要通知-德州学院教务处.pdf
附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 (2019 年修订) 校长签字: 学校名称(盖章):德州学院 学校主管部门:山东省 专业名称:人工智能 专业代码:080717T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工学 电子信息类 学位授予门类:工学 修业年限:四年 申请时间: 2021-7-23 专业负责人: 张建臣 联系电话:0534-8985663 教育部制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德州学院 学校代码 10448 邮政编码 253023 学校网址 http://www.dzu.edu.cn 学校办学 □教育部直属院校 □其他部委所属院校 基本类型 公办 □民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现有本科 上一年度全校本科 69 专业数 学校所在省市区 本科毕业人数 学校性质 □哲学 经济学 学校主管部门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综合 ○语言 ○农业 ○政法 ○林业 ○体育 ○医药 ○艺术 ○师范 ○民族 ○理工 ○财经 专任教师 总数 4798 招生人数 上一年度全校 已有专业 学科门类 地方院校 1316 专任教师中副教授及以 上职称教师数 564 山东省教育厅 建校时间 1971年 首次举办本科 教育年份 2000年 曾用名 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 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 1971年,前身是德州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德州学 院。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 历史沿革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批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 (300 字以内)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 建设单位;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 我校近五年增设本科专业7个:软件工程、商务英语、数据科学与大 学校近五年专 数据技术、车辆工程、生物信息学、舞蹈学、智能制造工程。 业增设、停招、 近五年停招专业情况:应用物理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自动化、 撤并情况(300 纺织工程、交通运输、生物工程、公共事业管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城 乡规划、工程管理、日语、应用统计学、园艺、汽车服务工程、生物信息 字以内) 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近五年撤销专业情况:经济统计学、应用心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 术、动物科学、产品设计。 学校简介和 2.申报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代码 学位 专业类 门类 所在院系名称 080717T 专业名称 工学 修业年限 电子信息类 专业类代码 工学 门类代码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学校相近专业情况 相近专业 1 (填写专业名称) (开设年份) 相近专业 2 (填写专业名称) (开设年份) 相近专业 3 (填写专业名称) (开设年份) 增设专业区分度 (目录外专业填写) 增设专业的基础要求 (目录外专业填写) 人工智能 四年 0807 08 该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上传教师基本情况表) 该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上传教师基本情况表) 该专业教师队伍情况 (上传教师基本情况表) 3.申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图像处理、模式识 别、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 人才需求情况(请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预测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岗位需求。此处填写的 内容要具体到用人单位名称及其人才需求预测数) 1.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10月31日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领导,做 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引 导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 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 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国家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成功应用,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纷 纷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产业,将促进其发展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 战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密集出台相关政 策,更在2017、2018、2019以及2020年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可以看到 我国政府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决心,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 定性力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广泛应用,该领域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人才供给总 量却严重不足,这也是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 战略后,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市场已进入高 关注、高需求、高发展的阶段,因此不断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人 工智能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根据国家教育 部门测算,我国 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 500万,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人才 需求量将达到 594万,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而国内供求比例为1:10,比例 严重失衡。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当务之急。 2.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就业范围广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从797家中国人工智能骨干企业 中的581家应用层企业的应用领域分布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分布在十八个应用领域。 其中,企业技术集成与方案提供、智能机器人两个应用领域的企业数占比最高,分别为 15.43%和9.66%。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新媒体和数字内容、智能医疗、智能硬件、金 融科技、智能商业和零售和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数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8.91%、8.91%、 7.65%、7.03%、6.65%、6.52%、6.15%。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以 及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就业领域不断拓展,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视觉、 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智能金融、智能制造、智能教育、智能医 疗健康、自动驾驶等。就业岗位类型包括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人工 智能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硬件工程师、人工智能架构工程师、人工智能项目管理人员等。 目前在这些岗位中,算法 /机器学习类岗位人才保有量占中国人工智能总人才量的46%,而 其它岗位的人才保有量仍较低。 具体到地方,山东省的人工智能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 《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山东目前以人工智能软硬件、核心算法服务为主营 业务的人工智能企业已有12家,传统产业+人工智能转换升级的企业约有270余家。在各细分 领域中,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各子类别中占比最大。山东现有智能机器人制 造及上下游相关企业120余家,2018年度总产值约200亿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技术在 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到2022年,山东省人工智能企业预计达到500家以上,实现全省16市全 覆盖。到2025年,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 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申报专业主要就业领域 3.申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年度计划招生人数 80 预计升学人数 20 预计就业人数 60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5 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15 大国重器自动化设备(山东)股份有限 公司 10 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 申报专业人才 需求调研情况 (可上传合作 办学协议等) 4.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表 4.1 教师及开课情况汇总表(以下统计数据由系统生成) 专任教师总数 32人 具有教授(含其他正高级)职称教师数及比例 4人,12.5% 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其他副高级)职称教师数及比例 17人,53.1% 具有硕士以上(含)学位教师数及比例 32人,100%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及比例 13人,40.6%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数及比例 3人,9.4% 36-55 岁教师数及比例 29人,90.6% 兼职/专职教师比例 专职,100% 专业核心课程门数 19门 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数 32人 4.2 教师基本情况表(以下表格数据由学校填写) 姓 性 出生 拟授 专业 最后学历 最后学历 最后学 研究 专 名 别 年月 课程 技 毕业学校 毕业专业 历 职 领域 术职 务 张建臣 男 刘建军 女 毕业学 /兼 位 职 1974.08 人工智能导论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 工程力学 硕士 数据库技 专职 学 术 深度学习 1971.8 教授 山东师范大 学管理科学 硕士 不确定理论 专职 数据挖掘 与工程 吕文志 男 1966.12 人工智能伦理 教授 韩金姝 女 1972.11 数字图像处理 教授 王国胜 男 1966.10 模式识别 计算机视觉 教授 戎丽霞 女 1976.05 数据结构 副教授 王洪丰 男 1980.6 操作系统 李天志 男 1977.01 分布式与并行 副教授 谢延红 女 李海军 男 胡凯 男 大连理工大学 运筹学与 控制论 中国科学院 天文技术 研究生院 与方法 北京邮电大 信号与信 学 息处理 长沙理工大 计算机应 学 用技术 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 计算机应 学 用技术 广西大学 计算机应用 技术 计算 1975.11 算法设计与分 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 析 1972.8 副教授 昆明理工大学 模式识别与 模式识别 1976.05 数据挖掘 副教授 山东大学 智能系统 软件工程 硕士 与智能计算 计算机教育 专职 博士 计算机应用 专职 博士 硕士 机器学习 专职 与模式识 别 智能计算 专职 博士 机器学习 专职 硕士 硕士 大数据分 专职 析 计算机教育 专职 硕士 模式识别 硕士 计算机网络 专职 专职 4.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表 于学斗 男 1973.08 最优化原理 张学军 男 1963.11 段文秀 女 1977.02 任传成 男 刘春雷 男 宋秀芹 女 王丽丽 女 丁义 男 孙志卓 男 硕士 数据挖掘 专职 计算方法 副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软件 与理论 副教授 山东师大学 数学 学士 电子商务 专职 数字逻辑 副教授 计算机应 专职 用 数字图像 专职 处理 智能计算 专职 山东科技大 学 1972.07 数字图像处理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 学 1982.11 自然语言处理 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计算机软 件与理论 矿物加工 工程 凝聚态物 理 硕士 1966.11 计算机科 学 天文技术 与方法 信号与信 息处理 计算机应 用技术 学士 中国矿业大 控制理论 学(北京) 山东大学 控制理论 与控制工 程 北京邮电大 信号与信 学 息处理 博士 副教授 山东师范大 学 1981.3 GPU并行计算 副教授 中国科学院 大学 1967.03 知识表示与推 副教授 北京邮电大 理 学 1973.02 计算机组成原 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 理 学 Python应用 刘豪睿 男 1978.12 智能控制理论 副教授 于瑞玲 女 与方法 1975.05 智能硬件与新 器件 讲师 王荣燕 女 1982.04 语音信号处理 讲师 由延军 男 1979.07 多智能体系统 讲师 西北工业大 兵器科学 学 与技术 李召军 男 1986.02 智能系统工程 讲师 郑文艳 女 1980.08 讲师 大连理工大 计算机应 学 用技术 山东科技大 计算机软 学 件与理论 赵全钢 男 1977.06 人工智能伦理 讲师 王广超 男 1983.03 刘聪 1990.6 计算机组成原 男 计算方法 操作系统 于士军 男 理 1987.05 智能控制理论 与方法 1974.11 数字信号处理 徐志敏 女 1976.04 朱恒伟 男 离散数学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计算机教 专职 育 大数据处 专职 理 信息处理 专职 计算机系 专职 统结构/嵌 入式系统 电力电子 专职 博士 计算机应 专职 用 博士 博士 机器学习 专职 与模式识 别 系统仿真 专职 博士 人工智能 专职 硕士 系统仿真 专职 硕士 计算机网络 专职 讲师 计算机应用 技术 北方民族大学 软件工程 硕士 软件工程 专职 讲师 山东师范大学 软件工程 硕士 软件工程 专职 车辆工程 硕士 智能车辆 专职 哈尔滨理工大 通信与信息 学 系统 山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软件 与理论 硕士 通信 专职 硕士 计算智能 专职 讲师 讲师 讲师 济南大学 西华大学 4.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表 4.3.专业核心课程表(以下表格数据由学校填写) 课程名称 课程 总学时 课程 周学时 拟授课教师 授课学期 专业导论(人工智能导论) 48 3 张建臣 4 程序设计基础 64 3 谢延红 1 离散数学 48 3 徐志敏 2 数据结构 80 4 戎丽霞 3 数字信号处理 56 3 于士军 4 算法设计与分析 48 3 谢延红 4 计算机组成原理 72 4 孙志卓 4 操作系统 80 4 王洪丰 4 最优化理论 32 2 郑文艳 5 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 32 2 刘豪睿 5 机器学习 64 3 王洪丰 6 机器人学 64 3 孙志卓 6 模式识别 32 2 李海军 5 计算机视觉 64 3 朱恒伟 6 自然语言处理 64 3 刘春雷 6 数字图像处理 48 2.5 任传成 5 语音信号处理 48 2.5 王荣燕 6 多智能体系统 32 2 由延军 6 Python应用 48 3 李召军 3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拟承担 课程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现在所在单位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及获奖情况(含教改项 目、研究论文、慕课、 教材等) 从事科学研究 及获奖情况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课程及学时数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业设计(人次) 注:填写三至五人,只填本专业专任教师,每人一表。 行政职务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男 姓名 王洪丰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无 德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拟承担 深度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 现在所在单位 课程 觉 博士202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信号智能处理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课程师资培训项 及获奖情况(含教改项 目》,教育部高教司,2018,参与。 目、研究论文、慕课、 教材等) 1.主持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课题《FAST脉冲星候选体识别》。 从事科学研究 及获奖情况 2.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3.发表SCI和EI论文4篇。(1)Pulsar candidate selection using ensemble networks for FAST drift-scan survey.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62, 959507 (2019). (2)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using Pseudoinverse Learning AutoEncoders.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20. (3)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for Detecting Candidates of Supernova Remnants.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9. (4)Weighting features before applying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to pulsar search, 12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Science, ICIS 2017, Shanghai, P.R. China, 2017.10.25 –10.28. 4.获奖:荣获北京市科协“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2019 年10月。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0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46.5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数据结构 54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13 课程及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操作系统 220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女 姓名 王丽丽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无 德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拟承担 机器学习、大数据开发技术、 现在所在单位 课程 python程序设计 2019年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天文大数据处理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1. 项目:王丽丽,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大数 及获奖情况(含教改项 据应用师资培训》,教育部高教司,2018.07 目、研究论文、慕课、 2. 项目:王丽丽,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人工智能师资培 教材等) 训》,教育部高教司,2019.12 3. 项目:王丽丽,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大数据背景下 企业培训信息化研究》,山东省职工教育协会,2018.03 4. 获奖:王丽丽,《程序设计基础》获2020年观摩课校级三等奖,2020 年11月 从事科学研究 及获奖情况 1. 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星系物理参数测量方法研究及 LAMOST星系增值星表的构建”,2020.1-2022.12 2. 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 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3. 发表两篇SCI二区文章:(1)Spectral classification and composites of galaxies in LAMOST DR4,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8,474(2):1873–1885 (2)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chemical distribution of HII regions in the Galactic anti-center area from LAMOST.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30, pp.114301, 2018.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0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27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数据库系统原理,90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34 大数据开发技术,90 课程及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程序设计基础,90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54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刘春雷 拟承担 语音信号处理 课程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 性别 男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现在所在单位 博士 2011.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凝聚态物理 智能语音 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无 及获奖情况(含教改项 目、研究论文、慕课、 教材等) 从事科学研究 发表智能语音方向3区SCI论文1篇 及获奖情况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大学物理,数字电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课程及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路,离散数学 总计 200学时 5 7 男 姓名 刘豪睿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无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拟承担 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控制理论与 现在所在单位 课程 方法 2010.0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 学校、专业 伺服控制,故障诊断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教改项目两项,研究论文2篇。 及获奖情况(含教改项 目、研究论文、慕课、 教材等) 从事科学研究 SCI/EI检索论文8篇,发明专利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及获奖情况 近三年获得教学研究经 1 近三年获得科学研 8 费(万元) 究经费(万元)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 1000 近三年指导本科毕 35 课程及学时数 业设计(人次) 6.教学条件情况表 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 3000(台套) 验设备数量(千元以上) 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 914 验设备总价值(万元) 开办经费及来源 财政拨款 生均年教学日常支出 5万元 (元) 实践教学基地(个) 26 (请上传合作协议等) 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下设“FAST人工智能 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实验室”、“电商物流综合仿真实验室”、“移动智能设备实验室”、 及保障措施 “商务智能与数据分析”四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包括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电子信息、自动化等背景的专业教师,具备GPU服务器集群等先 进的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基础,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实施提供了软、硬 件保障;学院还有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训平台:包含14个全天 开放性实验室,例如:机器人应用创新实验室、智能小车应用创新实验 室、无人机应用创新实验室、商务智能信息分析实验室、物流综合仿真 实验室、天文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智能计算系统设计实验室、云计算实 验室、大规模数据存储实验室、物联网应用实验室、智能驾驶实验室、 运动控制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同 时校外与国内20余家IT产业公司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能为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提供基础条 件。 我院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海量数据 存储”、“计算智能与决策”、“数据挖掘与商务分析”。近几年发表 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60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 6项,在研省级、市级、校级课题40多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软科学优 秀科研成果一等奖5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5项、山 东省高校省级优秀实验技术成果奖26项、市级和校级科研成果奖70多 项。 主要教学实验设备情况表 教学实验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工业机器人实训系统 R1-A10 1 2021年 1100000 四足机器狗 DOGOTIX MIC01A 1 2021年 19000 机架控制与管理平台 CII-RCMS 6 2021年 81000 CII云教学领航中心 CII-PTED-BASE 1 2021年 187000 CII-PTED-EDStd 上网行为管理与审计设 RG-UAC 6000备 E10C CII教学云标准版 1 6 购入时间 2021年 2021年 设备价值(元) 156700 97800 机架控制与管理平台 CII-RCMS 6 2021年 81000 CII云教学领航中心 CII-PTED-BASE 1 2021年 187000 CII教学云标准版 CII-PTED-ED- 1 2021年 156700 6.教学条件情况表 Std 工业机器人实训系统 R1-A10 1 2021年 1100000 四足机器狗 1 2021年 19000 智能仿人机器人 DOGOTIX MIC01A NAO 6 1 2020年 153000 机器人 Yanshee 1 2020年 23800 机械臂 Dobot 1 2020年 6500 大疆无人机 Mavic Mini 1 2020年 2867 15 2020年 72000 树莓派人工智能小车 CT-EEE-M-1903 STM32智能手环 CT-EEE-M-1904 10 2020年 46000 STM32智能飞行器 CT-EEE-M-1905 10 2020年 48000 GPU服务器 4028GR 1 2020年 19990 15 2020年 72000 树莓派人工智能小车 CT-EEE-M-1903 STM32智能手环 CT-EEE-M-1904 10 2020年 46000 STM32智能飞行器 CT-EEE-M-1905 10 2020年 48000 专用服务器 PowerEdge T640 1 2019年 32416 大数据平台服务器 NF5280M5 1 2019年 19899 工作站 T5820 2 2019年 39900 专用服务器 U8-420 1 2019年 19900 联想服务器 1 2019年 17590 SAP ERP技术服务 Tinksystemst55 8 SAP ECC6.0 1 2019年 86000 人工智能实验平台 NAO-6 1 2019年 228000 网络存储专用服务器 ds98+ 1 2019年 19580 嵌入式系统创新实训套 件 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 FS_ROBOT 2 2019年 74000 MS-VSP 1 2019年 200000 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 MS-VSP 1 2019年 200000 1 2018年 135000 1 2018年 60000 1 2018年 268000 大数据基础及实战(含 RB-SZ hadoop与spark)课程 资源 RB-JC 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 课程资源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教学 [Realboard]V1.0 与实践支撑平台 6.教学条件情况表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教学 与实践支撑平台服务器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虚拟 桌面服务器(核心设 备) 微机工作站 网络安全云管理平台 YH-RB 1 2018年 24000 YH-VDI60 2 2018年 139000 T7920 1 2018年 42500 SimpleSPC 10 2018年 244900 信息安全云资源平台 SimpleSPC-FOD 智能车大赛开发套件 TC11/10x系列 4 2018年 180000 18 2017年 36000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HTC VIVE 1 2016年 338110 DASP智能数据采集和信 号分析系统 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 学管理平台 智能家居实训系统 DASP-V10 1 2016年 147000 OWMLab 1 2015年 286900 MSZH 1 2015年 113600 机架式数据专用服务器 NF5540M3 10 2015年 190000 数据存储设备(服务 器) 存储硬盘 SA5212H2 1 2015年 27500 G50 1T 48 2014年 23280 专用服务器 np3020.E3-1220 3 2013年 15150 计算机 I5&I7 708 2012-2020年 2210000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应包括申请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支撑该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等方 面的内容)(如需要可加页) 一、申请增设专业的主要理由: 1.政策及产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成功应用,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主要发达国 家已纷纷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和相关产业,将促进其发展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 全的重大战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密集 出台相关政策,更在2017、2018、2019以及2020年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 能,可以看到我国政府把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决心。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技术发 展白皮书》中着重阐释当前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虚 拟现实、自主事物、区块链这八大技术领域。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 战略方向。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提出“人工智 能作为重点布局的11个领域之一”;201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草案)》中提出“重点突破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我国将人工智能写 入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李克 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谈及人工智能,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 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20年,中国共 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 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列举出的几大前沿科技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被放在 了前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重要性上的优先级。最新发布的《2020中国技术发展白 皮书》中着重阐释当前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虚拟现 实、自主事物、区块链这八大技术领域。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 方向。目前,在多层次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我国在人工智能国 际同行中均有不错的表现,在世界人工智能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国人工智能的发 展已驶入快车道。 山东省是传统制造业大省,为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山东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山东省新一代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鼓励全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 动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在优势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 见》,提出以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良性互动、融合创新、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 计划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 产业变革,通过人工智能促其“提层次、强实力”。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 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与“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 群更加紧密,新业态新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幅提升,成为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同时,为确保《意见》落地, 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10大智能提升重点工程,借助示范企业和项目,将重点在智能 产品、核心基础、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优秀产品,着力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聚 焦“十强”产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 模式及典型案例,着力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 2020年8月22日,德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会于德州学院正式成立,来自德州市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6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德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会是德州市 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方面的相关企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组成的学术型、公益型社会组织, 以面向全市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组织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等为 主要职责。研究会的成立将为德州市信息产业提供高质量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 务、技术转让,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行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助力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与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做大做强德州市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促进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德州市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工作部署,积极 建设试点示范企业,德州市有四家企业及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 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无论从国家、省到德州市都急需培养出一大批人工智能专业 人才。人工智能专业的申报,能够积极促进本省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是促进人工智能 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时间 2017年7月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 规划》 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 体达到 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 新中心。 2018年4月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 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支持高校 新行动计划》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 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 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2019年3月 2019年6月 2020年1月 2020年2月 《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 通过在人工智能主要细分领域,选拔领头羊,先锋 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知 队,树立标杆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加快 道意见》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 首次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 则——发展负责任的人 人工智能,突出了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这一主 工智能》 题。 《关于“双一流”建设 明确指出高校应以产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 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 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相关学科专 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 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 养的若干意见》 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 提出在疫情管控、诊疗、办公、教育、疫苗研发等 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 多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 情倡议书》 2020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列举出的几大前沿科技 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被放在了前三 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位;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 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广泛应用,该领域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人才供给 总量却严重不足,这也是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将人工智能上升为 国家战略后,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市场已 进入高关注、高需求、高发展的阶段,因此不断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 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当务之急。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2.办学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德州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建设高水 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学校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 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已与地方产业接轨,与德州 市12个县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进行了多轮集中对接交流,共同探索校企合作、产教 融合新模式,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190余项。同时,学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 突破,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学校依托科研平台,组建了多个高水平科 研团队,催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十三五”以来,共主持纵向科研项目356项。 目前,全球共有400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占据约为45%,独占 鳌头,加拿大、中国、印度、英国位于第二梯队。美国各大高校较早就开展人工智能研 究,人工智能领域学术能力排在世界前20的学校中,美国占14所;而该排名的前八个席位 都为美国所占据。雄厚的学术研究实力,帮助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 位。国内具有人工智能专业或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知名度较高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等。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积极申报、建设人工智能专业以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需要。2018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35所高校首批建设本科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9月首批人工智能专业 的本科新生入学。2020年,教育部再次审批通过18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2021年3 月,教育部新增审批通过13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截止目前,全国已有345所高校开 设人工智能专业,而山东有2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从数量上可以看到在山东省对 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需求较为迫切。而对于德州学院来讲,增设这个专业非常符合鲁西 北地区学科布局的需要。据最新数据显示,在2020年高考结束后国内十大热搜专业中,人 工智能排名第一位。 近年来,学校极为重视新工科专业建设,在大力扶持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 申报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人工智能作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典型的交叉学 科,主要涉及数学、深度计算、算法开发、机械设计、自动化、信息学等领域,是实现科 研创新和引领超越的基础,是普适性技术,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为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总体目标和布局服务的,最终目的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时应该“服务于不同的学习 需求”。我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将不断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学科的同时,高度重视与市场的结 合,并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市场急需的紧缺人才,为中国尽快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 羊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2019年5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 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与“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更加紧密,新业态新模式大规模推广 应用,“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全国一流乃至世界有重 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广泛分布于软硬件支撑层、前沿算法技术、垂直应用等各 个领域。其中,浪潮生产的人工智能计算服务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歌尔的智能 电声器件及智能电子配件销量居全国第一,国内每六台身份证阅读设备至少有一台来自神 思电子;创泽机器人、海天智能等企业深耕机器人研发技术,结出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 人、服务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丰硕成果;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垂直领域百 花齐放,涌现出海信、哈工大机器人(山东)研究院、杰瑞工控等一批领军企业。目前, 具有山东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处于 领先水平。山东目前以人工智能软硬件、核心算法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人工智能企业已有12 家,传统产业+人工智能转换升级的企业约有270余家。在各细分领域中,智能机器人产业 在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各子类别中占比是最大的。山东现有智能机器人制造及上下游相关企 业120余家,2018年度总产值约200亿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 平。到2022年,人工智能企业预计达到500家以上,实现全省16市全覆盖。到2025年,人 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有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与“十强”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成为全 国一流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产业集群。 德州市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工作部署,积极建设 试点示范企业,德州市有四家企业及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 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无论从国家、省到德州市都急需培养出一大批人工智能专业人 才。人工智能专业的申报,能够积极促进本省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是促进人工智能产 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 4.学校新工科建设需求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 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 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 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 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云计算、机器人等用于传统 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 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近年来,学校极为重视新工科专业建设,在大力扶持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 申报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人工智能作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典型的交叉学 科,主要涉及数学、深度计算、算法开发、机械设计、自动化、信息学等领域,是实现科 研创新和引领超越的基础,是普适性技术,在各个学科中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支撑该专业发展的学科基础: 1.师资情况: 在人才聚集方面,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研究员为我校 “天衢英才”杰出人才,聘请中科院特聘研究员罗阿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张同杰教授 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特聘教授。组建了具有人工智能背景和计算机背景知识的研 究人员33人,博士学位研究人员占比达70%,其中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专业的博士多人,为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 智力基础。另外,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师具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背景,在人工智能应用方 面具有较好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合理。努力构建校(院)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 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队伍。 2.实验实训设备及图书情况: 我校图书馆现有图书232万册,能满足学生借阅学习需求,我院下设“不确定系统实 验室”、“物流管理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四个校级 重点实验室。拥有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自动化等背景的专业教师,具备 GPU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人工智能实验教学基础,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实施提供了软、 硬件保障;学院还有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训平台:包含7个全天开放性实验室, 例如:机器人应用创新实验室,智能小车应用创新实验室,无人机应用创新实验室,商务 智能信息分析实验室,物流综合仿真实验室,商务智能信息分析实验室,天文大数据创新 实验室等。同时校外与国内20余家IT产业公司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能为“人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工智能”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提供基础条件。 我院先后成立了校级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联合成立 了市级重点实验室“不确定系统实验室”;2018年,学校成立“天文科学研究院”,结合 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天文大数据的分析 与处理;2020年6月,学校联合青软实训、华为成立了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大数 据中心),引产入校,在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 作;2020年8月,学校成立“天文科学研究院数据中心”,为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科研 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撑。基本满足该专业正常实验教学运行。 3.学科平台情况: 我院在人工智能方向有着很好的学科基础。自2012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 设了一些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方向的课程,并在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数据工 程方向中设置了部分人工智能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上述专业的建设,为本专业的 筹建积累了较好的办学经验。 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优势资源,有望形成较完整的人工智 能基础理论研究体系。早在2003年,我院的王国胜博士就主持成立了校级重点实验室“人 工智能实验室”;2006年,时任计算机系主任的宁玉富教授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联合成立 了市级重点实验室“不确定系统实验室”;2018年,我校成立“天文大数据研究院”,结 合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天文大数据的分 析与处理; 2020年8月, 我校(院)联合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建“天 文科学研究院数据中心”,为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支撑。 2020年,我校获批山东省“天文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搭建了天文大数据处理平台, 围绕海量数据存储与云计算、天文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为山东省天文 的特色学科和特色研究平台增光添彩。目前来看我院的人工智能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海量数据存储”、“计算智能与决策”、“数据挖掘与商务 分析”。上述人工智能专业(学科)方面的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布局,将有力地加快我 国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 突破,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 4.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我校重视校企精准对接,致力于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校企合作由原来的实 训性合作拓展到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基地、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师资团队、应用型科研等建设。自2011年开始,与浪潮集团、青岛青软、青岛英谷和山东 骏文等多家企业合作办学,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尝试性地对“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软件开发”等专业方向开设了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课 程,满足了新兴产业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 2020年6月,学校联合青软实训、华为成立了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大数据中 心),引产入校,在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职业认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20年8月,我校与德州市科协等机构组织筹备了德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会, 致力于全市人工智能领域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产业振兴和科学普及,推动德州市人工智 能技术研究行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助力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2020年11月,我校获批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训基地”,采用了校企合作企业--青软 创新集团联合华为、阿里和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开发的U+新工科智慧云平台,引进大 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成熟的培养体系、解决方案以及管理和教学内容,筹建 省级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将基地打造成为立足山东省、辐射华东乃至全国的 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认证机构、专业群建设示范基地、师资培养基地。 2021年1月,我校与德州市大数据局、山东黑马集团共建互联网产业学院,推动政企 校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项目+团队”“人才+基 地”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互联网+产业”“大数据+商业”工程,为新时代区域经济建设 做出积极贡献。 三、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依托德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校(院)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方面 形成了良好的人才交流机制。校(院)依托科教融合资金,2018年2020年先后投入了300 余万元进行人工智能学科的实验室和平台建设,为校(院)人工智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创 新平台建设提供了较大的助力。 德州学院目前已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 子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将与上述专业形 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并能有效整合各专业,扭转上述专业因业务面过窄、特色不突出状 况,并对上述专业教学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总体上有利于学校办学格局的调整和优化。 我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思路是立足地方经济和行业特色,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纽带, 重点突破多个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探索培养新工科人才。具体规划如下: 7.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1)贯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找准新专业定位,秉承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 新行动计划》倡导的创新引领、科教融合、服务需求等理念; (2)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以及工程认证标准; (3)学习新工科建设理念,建设应用型新工科,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建立交叉融合 的新体系。 (4)根据人工智能发展和学校学科专业定位的总体规划,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放 眼全球的全方位、多层次且具有行业特色的新工科示范性专业。 (5)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人 工智能硬件工程师、人工智能架构工程师,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科学家。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 专业实验、教学计划等内容) (如需要可加页) 德州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科类专业>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80717T)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植根德州,面向山东,融入京津冀,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 素养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具备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控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掌握 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熟悉人工智能相关的工程技术,具备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以及创新 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如下目标: 1.能够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使用和设计现代工具、发挥终身学习能力,有效解决所从 事的人工智能领域及产业中进行研发、设计、制造、运维工作遇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得到认 可,提升影响力; 2.能够前瞻行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分析、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提出有 效、合理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分析和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及产业中实施的复杂工程所遇到的问 题; 3.能够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运用系统化和工程化思想,权衡、兼顾、融合社会、健康、安 全、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等非技术因素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及产业中的 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实施和管理; 4.能够针对所从事领域的具体项目特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具备多学科沟通、交流能力 , 进行有效的项目交流、组织、实施和团队管理,担任团队的管理角色; 5.能够具备坚定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熟 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成为诚实、守信、产生正能量、可 用、服务社会的人才。 二、毕业要求 (一)毕业要求通用标准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复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控制科学、智能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 础原理和方法,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运用人工智 能专业思想与方法、知识与技术,依照人工智能工程相关的标准与规范针对特定的用户或系统 需求,给出人工智能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实施、管理与运维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 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问题研究:能够基于人工智能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 究,包括制定技术路线、设计实验、分析与预测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 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相关方法、 工具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理解国家宏观发展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具体工程应用场景 及其相关学科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人工智能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 境、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 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 角色。 10.沟通:能够就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依照相 关的工程标准或行业规范,进行报告专业和交流表达;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领 域的英语资料文献,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尽心刚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 合作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管理和成本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2.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 识,能够通过理解、归纳、总结过程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图见表3。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 本专业毕业要求 具体指标点 1.1能够将数学与物理知识、方法与思想,用于人工智能领域复杂 工程中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 1.工程知识:具备良好的工程知 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 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 于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 1.2能够将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与方法,用于人工智能 领域复杂工程的算法分析、软件开发与实现 1.3能够综合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设计等基础知识,设计用于解 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平台、算法,实现相关系统的开 发、部署和运行 2.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原理,用于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 题的识别与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统 计学、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和 工程科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识 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以获得 有效结论。 2.2能够结合数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人工智能原理、算法等专 业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与表达并获取有效结论,具备 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试图改进复杂问题求 解方法 2.3具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 息的能力 2.4应能够在课程实验、实习实践、大学生创新竞赛、毕业设计 (论文)等中,应用数学、统计学、控制科学的方法对相关复杂 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表述、推理与验证等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 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的解决方案,能够运用人工智能 专业思想与方法、知识与技术, 依照人工智能领域工程相关的标 准与规范针对特定的用户或系统 需求,给出人工智能系统的规划 与设计、部署与实施、管理与运 3.1应掌握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能 够针对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3.2应能够根据不同人工智能工程应用需求确定设计目标,提出相 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解决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创新 思维能力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维方案,并能够再设计环节中体 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 素。 4.研究:能够基于人工智能原理 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人工智能领域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制 定技术路线、设计实验、分析与 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 效的结论。 3.3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 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1应理解与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针对人工智能 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实验方案或解决方 案 4.2能够针对智能系统软硬件设计、图像处理算法设计等人工智能 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和测试平台、 获取实验数据 4.3应能够在课程实验、实习实践、大学生创新竞赛、毕业设计 (论文)等中,研究与开发专业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人工 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 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并能够理解相关方法、工具的局 限性 。 6.工程与社会:理解国家宏观发 展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 够基于计算机相关背景知识进行 合理分析,评价人工智能工程实 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 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 和评价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 持续发展的影响 。 5.1应能够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工程实践中必要的现代工具,包括相 关算法、开发语言、开发框架、开发环境以及支撑复杂工程的软 硬件平台 5.2应能够选择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方法、环境与工具,针对复 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预测与模拟,并能够 理解与表述问题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6.1应理解社会、安全、健康、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 能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理解其与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应用的影响 6.2应能在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从人文与社 会、健康与安全、伦理与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能 够体现应尽义务、操守与责任 7.1应理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的 应用对当前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重要 性,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影响方 面的分析与评价 7.2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获 人工智能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掌握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 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 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8.1具有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欣赏品味。坚持道 德上正确的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和社会做出奉 献。在实际问题中体现身心健康、正确价值观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 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 9.1应理解尊重个人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性,理解个人、团队、社会 的关系,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利益统一性 8.2理解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核心理念,在人工智能相关工程实践中 坚守职业操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2应参加一定的跨院系、跨专业的社团组织或竞赛等科技活动, 或参加一定的工程实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调研等,并能够 在多学科背景下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倾听其他团队成员的意见, 具备团队组织协调能力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 业界同行及公众进行有效沟通, 能够依照相关的工程标准或行业 规范,进行报告专业和交流表 达;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阅 读本专业领域的英语资料文献, 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 景下尽心刚沟通和交流。 10.1学生应能够在各种教学和实践环节中,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解 决方案与同学、同行及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 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观点,准确回应提问等 11.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 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 力;能够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和 成本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1.1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 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意 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 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 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10.2学生应具有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外语文献阅读与文献检索能 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2能够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和成本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12.1 应能够理解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掌握一 定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具备适应社会 发展的能力 12.2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能科学有效的管理时间,具备时间观 念,制定并执行时间规划表 三、课程设置 (一)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科学 (二)核心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最优化理论、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机器人学、计算机视觉、 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 处理。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高级程序设计课程设计、Python应用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数据 结构课程设计、机器学习课程设计、机器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实践、人工 智能综合应用创新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四)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课程 (1)通识必修课程:37学分 公共必修课指导性教学计划进程 各学期周学分分配 类别 公 共 基 础 平 台 课 程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 学 分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1 3 5 7 2 4 6 考核 方式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形势与政策 2 0.25 0.25 0.25 0.25 大学英语 10 3 3 2 2 考试 公共体育 4 1 1 1 1 考查 大学生创业教育 1 1 考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指导 1 军事理论与训练 4 4 合计 37 12.25 考试 3 考试 3 考试 5 考试 0.25 0.25 0.25 0.25 1 考查 考查 1 考查 考查 7.25 6.25 10.25 0.25 0.25 0.25 0.25 (2)通识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0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质类、科学素养类、艺术审美类、创新创业类四个模块。其中,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10学分,每个模块至少修满2学分。 2.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各类课程标准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25.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 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51);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 (3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25.5)。 3.学时与学分 工科类本科专业修读总学分170学分。 理论教学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计算机上机和其它技能课等每32学时计1学分;生 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等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毕业论文 (设计)12学分。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修读要求 (一)修读年限与授予学位 本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三至八年。毕业最低修读学分达到170学分,符 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毕业标准与要求 在学校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学分,而且满足 下列条件:思想品德考核鉴定合格;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且达到规定标准;参加《国家学生 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 五、指导性教学计划安排表如表2所示 表1 人工智能专业各类课程学分统计表 专业认证标准课程类别 标准要求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至少15% 工程基础类 工程及专业相关 专业基础类 至少30% 专业类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小计 26 0 15.29% 0 15.29% 21 0 12.35% 0 12.35% 14.5 0 8.53% 0 8.53% 13 15 7.65% 8.82% 16.47%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至少20% 34 0 20% 0 20% 人文社会科学类 至少15% 37 10 21.76% 5.88% 27.65% 145 25 85.3% 14.7% 100% 小计 总计 170 100%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表2 课 程 类 别 公 共 基 础 平 台 课 程 课程 编号 my-0001 my-0002 my-0003 my-0004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学 分 学时分配 总 学 讲 其 时 授 实 他 践 各学期周学分分配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学年 学年 学年 学年 1 2 3 4 5 6 7 8 考核 方式 3 6 4 3 2 3 2 3 考试 3 6 4 3 2 3 2 3 6 4 3 2 3 2 5 9 6 6 4 3 2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 Policies 2 6 4 3 2 大学英语 College English 10 公共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4 课程名称 (中英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mpendium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 考试 3 考试 5 考试 my-0005、 my-0006、 my-0007、 my-0008、 my-0009、 my-0010、 3 2 0. 2 5 0. 2 5 0. 2 5 0. 2 5 0. 2 5 0. 2 5 0. 2 5 0. 2 5 3 3 2 2 考试 1 1 1 1 考查 1 考查 考查 my-0011、 my-0012 dw-0001、 dw-0002、 dw-0003、 dw-0004 ty-0001、 ty-0002、 ty-0003、 ty-0004 cy-0001 xs-0001 xs-0002 xs-0003 大学生创业教育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 业指导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军事理论与训练 Military Theory and Training 2 2 4 1 6 0 9 6 3 2 1 2 8 1 2 8 1 3 2 3 2 1 3 2 3 2 1 3 2 3 2 4 1 4 8 3 2 4 2 周 1 考查 1 4 考查 考查 备 注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计 数 学 与 自 然 科 学 课 程 sx-0001 sx-0002 xg-0-0001 sx-0007 wd-0001 wd-0003 xg-0-0002 高等数学Ⅰ-1 (其他高校没 有) Advanced Algebra I-1 高等数学Ⅰ-2 (其他高校没 有) Advanced Algebra I-2 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大学物理I College physics I 大学物理实验I Physical Experiment of College 离散数学 Discrete Mathematics 合计 xg-0-0004 xg-0-0005 xg-0-0006 工 程 基 础 课 程 xg-0-0007 数字电路 Digital Circuit 数据结构 Data Structures 计算机组成原 理 Principle of Computer Composition 操作系统 Operating System 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 程序设计基础 Fundamentals of Programming 合计 8 2 0 0 6 96 96 6 96 96 3 48 48 3 48 48 4 64 64 1 32 3 48 48 26 4 3 2 4 0 0 3 2 3 56 40 16 4 80 48 32 4 考试 4 72 56 16 4 考试 4 80 48 32 4 3 56 48 8 3 3 64 32 32 21 4 0 8 2 7 2 13 6 37 8 9 2 2. 2 5 7. 6. 2 2 5 5 1 3 6 5 1 9 0. 2 5 0. 0. 0. 0. 2 2 2 2 5 5 5 5 6 考试 6 考试 3 考试 3 32 考试 4 考试 1 考查 3 0 6 9 考试 8 3 0 0 0 0 3 考试 考试 3 0 3 考试 3 8 7 0 0 0 0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工智能导论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ython应用 Python Application 最优化理论 Optimization Theory 算法分析与设 计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智能控制理论 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of intelligent control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48 40 8 2.5 48 32 16 2 32 32 0 2.5 48 32 16 2 32 32 0 3 64 32 32 14. 5 2 7 2 2 0 0 7 2 3 64 32 32 3 考试 3 64 32 32 3 考试 3 64 32 32 3 考试 2 32 32 2 考试 2 32 32 2 考试 2 32 32 合计 15 2 7 2 1 7 6 9 6 数字图像 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 ng 2.5 48 32 16 合计 专业必修 课程 专 业 课 专业选修 课 2. 5 2.5 自然语言 处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 ng 机器人学 Introduc tion to Robotics 计算机视 觉 Computer Vision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 ion 深度学习 Deep Learning 考试 2. 5 考试 2 考试 2. 5 考试 2 考试 3 0 0 2 . 5 2 . 5 2 . 5 5 考试 2 0 0 2 0 0 0 0 0 4 1 1 考试 0 0 考查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单片机 及嵌入 式系统 Microcon trollers and embedded computer system 机器人 操作系 统 Robot operatin g system 语音信号 处理 Speech signal processi ng 数据库系 统原理 Database System Theory 专业英语 Professi onal English 多智能体 系统 Multiagent System 机器人环 境感知与 运动控制 Robot environm ent percepti on and motion control 边缘计算 Edge Computin g GPU并行 计算 GPU Parallel Computin g 2.5 48 32 16 考查 2.5 48 32 16 考查 2.5 48 32 16 考试 2.5 48 32 16 考查 2 32 32 0 考试 2 32 32 0 考查 2 32 32 0 考试 2 32 32 0 考试 1.5 32 16 16 考查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硬件 与新器件 Intellig ent hardware and new devices 电子技术 基础 Electron ic Techniqu e Foundati ons 计算机网 络 Computer Network 合计 xg-0-0022 工 程 实 践 与 毕 业 设 计 ( 论 文 ) xg-0-0025 认识实习 Cognitio n Practice 高级程序 设计课程 设计 Course Design of Program Design Foundati on Python应 用课程设 计 Course Design of Python Applicat ion 数字信号 处理课程 设计 Course Design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 数据结构 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Data Structur e 1.5 32 16 16 考查 1.5 32 16 16 考查 2.5 48 32 16 考查 12. 5 2 7 2 1 9 2 8 0 1 2 . 5 2 4 1 . 5 2 . 5 1 考查 2 2 考查 2 2 考查 2 2 考查 1 1 考查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xg-0-0028 xg-0-0029 机器学习 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Machine Learning 机器人操 作系统课 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Robot operatin g system g 智能信息 处理创新 实践 Innovati ve practice of intellig ent informat ion processi ng 人工智能 综合应用 创新实践 Innovati ve practice of applicat ion of artifici al intellig ence 毕业实习 Graduati on Practice 毕业论文 (设计) Graduati on thesis (Design) 2 2 人文 素质 类 科学 素养 类 考查 2 5 考查 5 5 考查 5 考查 4 4 考查 8 8 考查 34 合计 公 共 选 修 模 2 3 2 3 2 2 5 5 1 2 2 3 2 3 2 考查 2 3 2 3 2 考查 8.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艺术 审美 类 创新 创业 类 块 任选 合计(规定选修) 总计 2 3 2 3 2 考查 2 3 2 3 2 考查 3 2 1 6 0 3 2 1 6 0 23 56 13 12 2 10 170 45 2 59 2 24 .2 5 26 .2 5 27 .7 5 26 .7 5 6 2 2 21 .2 5 21 .7 5 9. 75 12 .2 5 9.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意见表 总体判断拟开设专业是否可行 √是 □ □否 (1)符合学校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申报的人工智能专业符合学校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 (2)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德州市积极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工作部署,建设了 试点示范企业。2019年5月,德州市有四家企业及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 “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人工智能专业的 申报,能促进省市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3)行业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状况良好 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自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但人才供给总量却严重不足,人才需求旺盛。 (4)学生就业范围广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0》,人工智能技 术已经广泛分布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智能医疗健 康、自动驾驶等十八个应用领域。就业岗位类型包括机器学习算法工程 师、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等。 (5)具备良好的学科基础条件、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 拟招生人数与人才需求预测是否匹配 本专业开设的基本条件是否 符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专家签字: √是 □ □否 教师队伍 √是 □ □否 实践条件 √是 □ □否 经费保障 √是 □ □否 10.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应出具省级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对增设专业意见的公函并加盖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