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小结(5).pdf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小结 2019-03-12 10:08:05 一、美国自然人文风貌初探 在正式开学之前与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我与其他几名同学一同,分别报名了美国西部与美国东北部的旅游 团。参观了华盛顿、波士顿、盐湖城等东西海岸的主要城市,也游览了黄石公园、大峡谷、大瀑布等著名自然景观。虽然大多数景点止 于浅尝,但是依然体验颇丰。 在美国西部游玩时可以发现,美国尽管经济发达,但是地广人稀。在出了加州之后就极少见到高速公路旁 有连续的城镇,大多在地图上出现的小镇都是不超过五十户的“村落”大小的聚集地。在爱达荷州的第三大城市停留时其“市中心”的繁华 程度大致与上海郊区差不多,这是对于美国的初映像。 此外,美国的自然环境保存良好。路上常常有大片大片的未开垦的平原,其风景 可能不亚于某些景区,但是少有游人。空气质量也是十分优越的,我的过敏性鼻炎在进入美国一周之后就完全“痊愈”(尽管回国之后又 开始发作)。 在学期结束后的美国东部的游览集中在美国的几个大城市中,从繁华程度来看,上海的市中心完全不输于曼哈顿、波士顿 等城市。不过相比于美国的几个大城市,上海的街道似乎更有“人情味”,这一点开始让我十分困惑。在进一步观察后发现,美国大城市 的市中心街道一般较窄(尤其是纽约)行道树较少,给人一种独有的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剥离感,这一点让我不是非常习惯。 二、美 国大学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在美国西部的游玩结束后,我就来到了戴维斯为开学事项作准备。戴维斯地处加州北部,位于首府萨克 拉门托与旧金山之间。夏天气候干燥,冬天多雨。校园北部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其他三面被农田环绕。 戴维斯分校是加州大学的分校中 面积最大的一个。但是与预想的不同,占据其面积多数的是球场、试验田与试验用养殖场和球场。建筑十分稀疏,走在其中有一种独特 的“荒凉感”。 在设施方面,个人认为美国大学的教学设施总体是优于国内的。但是这一点并不是硬件条件上的不同,而是大学对于学生 的人文关怀有所差距以自习条件为例,戴维斯设置的教室数量较少,在上课时间基本没有空教室,但是除了图书馆之外有大量类似于南 娱的自习空间。按照能否进行讨论也分了安静自习区和小组讨论区,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习区域都配有咖啡机、打印机等设施,学习十 分便利。 学校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还可以从一件事情上得到体现。2018年秋天加州北部出现了历年来最严重的山火,尽管山火的起 火点距离戴维斯有200多公里,但是其烟尘依然飘散到了这里(AQI最高达到300,虽然在国内不起眼,但是对于美国似乎已经是很不 得了的事了)。学校在老兵节后决定暂时停课一天,并在第二天复课。在复课消息出来后,学生们反响激烈,大多数当地学生在社交网 站上发泄不满,认为在这种天气下上课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其实他们就是不想上课罢了)。部分学生在第三方平台上发起请愿,让 学校继续停课。我与其他中国学生对此感到荒谬,认为学校并不会给予理睬。但是在第二天早上到达学校后,我就收到了学校发来的停 课通知,并同时附上了来自董事会对“没有听取社区意见”而感到抱歉。此次停课一直持续到了感恩节结束。虽然精神可嘉,但是这种过 于重视学生意见的行为是否会对学校发展有负面影响还值得商榷。 同学与老师给人的感觉十分复杂,给人一种独特的亲近的“疏离感”。 一方面,美国的教育注重于交流,认为外向和擅长与人打交道是成熟的标志,这与东方人认为内敛和冷静是一个成熟的人的品质所不 同。我在校园里骑自行车的时候不慎将膝盖擦破,在路边对伤口进行处理的时候路过的学生几乎都问我“你还好吗”。另一方面,这种问 候似乎只停留在表面,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似乎能与你谈得很好,但是下次见面仿佛按了reset按键。这种疏离感应该是迥然不同的文化 教育的结果。 三、美国大学课堂学习与课程安排 美国大学的课堂与复旦大学也是不同的。收到美国人个性外向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 敢于随时举手提问,提问的频率远远高于国内课堂。而且无论问题有没有水平,老师也会热心给予解答,并鼓励更多的人提问。在不同 的课堂上我都听到老师讲述“你的问题可能也是别人的问题”,并专门在每节课留出时间进行Q&A环节。 另一方面,课堂上同学的水平 似乎比复旦学生低不少。从他们提出的问题来看,70 % 的问题证明他们基础课学得不扎实,20 % 的问题如果放在国内老师可能反问 一句“你刚才上课听了么”只有1成问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老师公布的得分结合考试难度来看,他们的成绩也低于国内的水平。当然 不排除戴维斯在美国国内排名并不是那么高而导致的这一现象。 在选课的时候,由于戴维斯只在选课网站上给出最基本的课程描述,在 开学时老师才会通过邮件发送详细的大纲,导致我有一门课(无机化学基础)与国内一门已经学过的课(物理化学IA)的教学内容基本 重合。不过这也给予了我比较国内外大学对于同一课程授课内容、考核风格的不同的机会。 从授课内容来看,国外大学同类型的课的难 度是远低于国内的。国内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属于戴维斯研究生课程,而在本科生阶段只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这与美国大学生较低的数 学水平可能有关。 授课方式上,由于近年来复旦对于本科生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考评逐渐严格。念PPT和教材的老师已经几乎绝迹, 所以个人认为讲课的水平上二者几乎没有差异。不过部分美国老师会安排更多的小组讨论与课堂互动,这或许也与美国人开放的个性有 关。 从考核方式上来看,国内外大学有着较大的不同。绝大多数国内大学的专业基础课以期末考试的表现决定等第。尽管复旦限制了期 末考试在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但是大多数课程一般采用的是最高比例,而且将平时分尽量给满以照顾在及格线边缘的同学,所以在竞争 较高等地的时候基本以期末考试为标准。而美国大学基本将学期成绩等分给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出勤。若想要获得较好的 成绩需要一个学期不间断的努力。 另一方面,复旦大学有着“臭名昭著”的30 % A与A-的限制,而戴维斯采用的是教师自主安排各个等 第的比例。一般教师使用正态分布模型,或者规定学期总成绩>90分的为A,较为宽松。 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以及给分标准的不同带来的 是考试难度的显著不同,美国考试注重于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仅紧扣基础教学内容,少见陷阱和花样,而且在考试前老师还 会上传一份题型和考试重点十分相似的“practice exam”供学生练习。而复旦的考试重点在于区分度,所以老师一般都会在考试中包括 难题和拓展知识。 结合考核内容和授课内容,以及询问美国学生的结果来看,还可以发现国内外高校教育的层次区别。理科的教学通常 包括一系列从简单到难的专业课,以化学为例,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构成了完整的从基础到深入最后到应用的知识框架。国 内大学在教授最基础课的时候就会包括最难的一些内容,但是在考核的时候大多关注较为简单的概念,并把少量较难的概念作为区分学 生的标准。随着课程等级的提高,课程的授课内容变化并不是非常大,但是考核的重点难度升高。而美国的课程内容随着课程难度的增 加变化十分显著,考核内容大多紧扣课程。至于那种考核更加符合大学教学还有待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