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交流小结.pdf
2019年秋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交流感想 2020-06-16 21:27:14 交流小结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交流感想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某某 2019年9月,我作为复旦大学的交换生,来到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交流。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一所高等学府里,体验了不同的精彩生活,也收获了学识和眼界的提升。 一、异域下的风土与人情 UC Irvine位于大洛杉矶都会区南部Orange County的Irvine市。毗邻西太平洋,这个小城全年气候舒适,在我交换的三个多月里,只下 过一次雨,和同样临海的上海虽都气候湿润,但是天气更加温和一些,一年四季能感受到更多的是阳关肆意地洒在身上。 特色专业方 面,由于Irvine为南加州IT产业中心(暴雪、西部数据等企业的总部均坐落于此),因此就我所读的CS领域在教学质量和就业方面都 很有优势。 不同于古典的欧洲、或是新兴的亚洲,一千个学生眼里,可以有一千个美国。在出行前,一些同学想象中的美国,是纽约的 高楼大厦,在令一些同学心目中,则是大学城的钟楼石墙。但要问UCI是其中哪一方的话,确实答案只能是都不是。1965年建校的UC Irvine,建校之初已过古典校园建设时期,倒是赶上了第一波现代规划与建筑的热潮。William Pereira(代表作旧金山泛美大厦、洛 杉矶国际机场等)主持规划的校区没有任何古典钟楼,而是处处坐落着粗野派现代建筑。无论UCI校园还是Irvine整座城市,都在那一 波热潮下被设计得规整得令人难以置信。 美国人爱好体育与健身世界闻名,而美国大学更是各项运动健将的集中地。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南加州居民更是十分热爱运动,而 区域内UCLA、UCI、USC等院校均为美国运动界贡献有加。UCI尽管因为没有美国人最热爱的橄榄球球队而备受调侃,但却是篮球名 校。另外其西靠太平洋、东接圣贝纳迪诺山脉,无论是平地的公路自行车、山中的滑雪、还是洋面的帆船,这里均有绝佳的环境供居民 们尽情运动。在交流期间我最经常去的地方之一就是ARC,就是UCI的娱乐健身中心,这里的设备齐全,而且每天都有许多热爱健身的 小伙伴 UCI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族裔多样到甚至与中国学生预想的美国校园大相径庭。解释一下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这个绰号。其实这个绰号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更顺口地映衬UCI这个缩写。UCI亚裔比例超过50%不假,然而其中很大一 部分是越南裔学生(Westminster小西贡即位于Orange County,County内越南裔居民众多),其次才到华裔和韩裔(Irvine市长 亦连续由韩裔担任)。另外实际上亚裔美国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美国本土族裔,绝不等同于初来乍到的中国或其他亚洲留学生,因此实 际上对中国留学生的社交圈影响不大。所以总体来说,UCI华裔不能说就占那么大大比例(由于UCI extension开设IUPP预科项目、 会比其他院校稍多一些),长期就读的其他‘亚洲人’也不多,多的只是亚裔美国人。亚裔之后,UCI人数最多的是包括拉丁裔(Latino) 在内的白人。由于靠近墨西哥,拉丁裔在白人里占了很大的比例。总体来讲,UCI的黑人学生是非常少的,传统白人学生也不像其他美 国院校那么多,二三代亚裔和拉丁裔学生较多算是UCI学生族裔分布方面的一大特点。因此,作为一位来自中国的交换生,在UCI里感 受到的不仅有世界各地的同学展现的包容,更有一种独特的归属感。 二、异国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 在UCI的校园里,最神奇或者美妙 的地方在于,你可以看到在校园中心的草坪上欣赏演唱会的人山人海,也能被图书馆里时刻的人满为患所感叹。总体来说学习压力没有 在复旦大,但是想要在课程中取得好的成绩,也需要在图书馆里伴着夜色自习。 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我所修读的计算机学院里,有多位来自MIT和Stanford的教授。学校建有6座图书馆。我经常去的3个图 书馆,分布在校园圆心和直径上的两点。剩下的1个在医学院,还有2个是特殊的收藏图书馆,特殊收藏图书馆类似于展览馆。另外,学 校还有写作中心、学术指导中心、图书商店、电信室和实验室。学校机房的电脑也有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软件,而且环境非常 安静,是我自习的另一个非常好的去处。 另外,与国内的学习体验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的老师会在第一节课上明确给出自己的office hour,而且非常鼓励和欢迎学生在office hour里找professor沟通。在我学起刚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还不太适应,甚至语言沟通都有些 障碍,我鼓足了勇气在一门课程老师的office hour里去和professor咨询了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老师热情的态度让我逐渐融化了陌生 感。这个学期里我坚持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每周的office hour都要去这位老师的办公室和他沟通,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口语,另一 方面也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当然,在美国的同学身上,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中国学生不具有的特质。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讲出自 己的疑问和看法、也乐于在下课后去讲台边和老师争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更善于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最为令人印象 深刻的是,在一门课程上,有一位胡子已经白了的老人每周都会去听课而且很认真的记笔记,在他的脸上洋溢的是对知识的好奇、也是 老当益壮的自信。 三个月的交流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知道期末季结束的那个晚上,我才探索完整个校园,但回想起来,校园里的那些 熟悉的地方又让自己非常留恋。UCI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有归属感,会慢慢爱上的一所学校。”当你身在其中可能感到平淡无奇,波澜不 惊。但是当你离开她,在Irvine 的感受一定会是值得去念想的。通过这次交流的机会,我感受了世界另一端的国家的生活,那里的人们 热情礼貌、那里的同学积极向上,但是同样也感受到了复旦这所母校带给学生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再次去到欧 文,走过那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