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野》2022年第4期.pdf
目录 政策解读 ................................................................................................................ 1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 1 专家观点 ................................................................................................................ 3 林蕙青: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3 刘玉威、白勇:内涵式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 6 杨文燮:深入双创教育内核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驱动力 ........................................ 8 院校动态 .............................................................................................................. 10 上海交通大学“三个坚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 10 四川大学“四个注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 12 中南大学“五力”并举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 14 国际视野 .............................................................................................................. 17 悉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机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 17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分析 ...................................................................................... 19 1 政策解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答记者问 一、《意见》针对大学生创业初期融资难提出针对性对策 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是一大难题,虽然有一些好项目,但是因为资金断裂无法继续, 也很容易失败。针对该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财税扶持和 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做好纳税服务,强化精准支持;鼓 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 创业融资难题;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 投智等。在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将有效落地。 二、针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情况,《意见》提出针对性扶持政策 一是落实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按有关规定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等。 二是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创业风险补贴、商业险 保费补助等方式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三是明确“五险一金”缴纳。规定毕业后创业 的大学生可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三、《意见》出台后带来的变化 一是各地各部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意见》提出的降低大学 生创新创业门槛、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办好中国国 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将 有力服务和引导更多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二是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协同支持大学生创新 创业的机制将更加完善、顺畅。《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覆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 方方面面,对各相关部门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 新创业,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 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意见》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和领域,有利于推动高校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 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意见》强调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此次在文件中将大赛以专门部分进行说明,突出了大赛在推动创新引领就业、创业 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持续办好大赛的重要性。 “互联网+”大赛自 2015 年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举办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 的高度关怀与指导。特别是 2017 年 8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 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极大鼓舞了全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 热情,为办好大赛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大赛秉持教育本色,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 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基 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 接。可以说,大赛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成为展示新时代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重要舞台。 五、如何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重在落实。为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方案》对 18 项具 体任务逐项明确了责任部门,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深入了解情况,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将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同时 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 (本文节选自:教育部 2021 年 10 月 25 日) 2 专家观点 林蕙青: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 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转变教育观念,深刻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 求,是具有面向未来、引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贯 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部署的高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核心要素, 构建新的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观,系统带动学校教育理念、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 学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全面变革。要在大学里努力培育“双创”文化,使“双创”教育成 为“双创”文化,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大学精神。 各高校都要把这项改革作为办学治校的大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 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把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新时代合格大学生必备 的教育内容,着眼于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着力强化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培养,整体谋划、系统设计,真正把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短板补上来。 二、聚焦关键环节,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 习实践等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要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宽广度上推动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完善通识教育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双创”课程体系建 设,将“双创”教育理念、内容全方位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三要打破创新创业教育知 识界限,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和课程新体系,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由单一学科和专业向跨学科和跨专业融合发展。四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以开发学 习潜能、激发学习动力为目的,加强课堂教学设计,解决单纯知识传递和忽视能力、素 质培养的问题;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忽视学生主 体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教学模 3 式创新不足的问题。“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都应该成为“双创”教育最先 的试验田。五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加强线上线下学 习以及研究型、项目式等学习方式的评价,加强非标准化答案式的评价,更好地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队伍“双创”教育水平和能力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着力于教师“双创”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坚持全员参与、 专兼结合,鼓励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发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素,聘请有创新 创业实践经验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进校园、上讲台。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形成以教学贡献为核心的教师晋升奖励政策机制,使广大教师重视、投入创新创业教育。 要开展教师“双创”教学能力提升的系统化、制度化培训,通过培训、到行业企业挂职 等方式,使教师队伍“双创”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四、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创新创业合力 要积极探索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起面向未来 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要加强学校内部统筹协同,整合教务、学生、就业、科研、团 委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坚持优势互补,积极推动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聘、学生互 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要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的合作, 形成全社会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提升教育向国 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供给能力,从机制上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企业界跨界融合,使教育 界近距离接触社会需求,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经验相结合,实现高校与 社会优质资源的良性互动。高教学会以本次双创分会理事会换届为契机,引入企业专家, 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分会注入新鲜血液,激发活力。四是大力推进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总之,通过汇聚各类优质资源,健全校校、校企、校所、 校地以及国际合作,构建起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大格局。 五、加强机制建设,保障“双创”教育深入推进 4 一是政策激励机制。落实好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创业学生复学等政策,支持本科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 深化产教融合,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二是条件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学校各类研究基地、 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向创新创业学生开放。进一步加大高校创新创 业基地建设,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为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更 好的条件保障。三是指导服务机制。针对不同高校、不同学生、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需 求,提供全程化、全要素、个性化深度服务。指导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 大学生市场主体,实现创新、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四是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 计,完善协调机制,不断提高各方面政策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耦合度,有效促进创 新创业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 (本文节选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19 年 12 月 14 日 ) 5 刘玉威、白勇:内涵式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功利价值”向“育人价值”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纷多,理论观点 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这一思想对于教 育领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人们对于创新 创业教育的理解要么过于强调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么将其作为解决大学生就 业的“可选项目”,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和掩盖。基于内涵式发 展理念,我们不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解决实践领域各类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更 要将其上升到提升国民素质和创造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将其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突破口,将关注点从“功利价值”“精英式”以及“片段 化”向“人才培养”“全纳式”和“终身化”转变,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 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变化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路向的根本性转变。 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由“项目思维”向“体系构建”转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求各类教育要素的深度参与和 介入。当前,要在已有办学体制和工作机构设计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校潜在教育资源, 发挥要素功能实现的最大化。一是高校要理顺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创新创 业工作机构,将创新创业工作置于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推 进,探索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二是要建立就业、教学、学生工作、团委、科研等部门 齐抓共管的创业教育协调机制,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从“全员育人”的 角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长效发展;三是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 各类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要调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 制度建设、聘任与晋升绿色通道等方式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效果评价上, 要着重探索数量与质量、整体与个性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要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 6 准为基础,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打下基础。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由“课外活动”向“课堂教学”转变 2010 年 5 月,教育部下发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结合 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文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工作方向。此 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 以提高双创教育的系统性。从当前来看,高校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要高度重视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通过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创业必修和选修学 分等形式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二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在建设好“就 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现有创业课程的同时,重点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 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三个方 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三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可通过邀请 商界精英来校讲座、带领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参观学习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形式 增强创业教育教学效果。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教育过 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授课效果。 (本文节选自:《北京教育》2019 年 11 月 18 日 ) 7 杨文燮:深入双创教育内核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驱动力 一、双创发展促进革新人才培育 双创教育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促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 成果的产出与落地更加贴合社会需求,这是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的 重要目的。双创教育向受学生传递的不仅是技术与知识层面的内容,更传递了不满足于 现状、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精神,及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创造发展机会与 价值的理念。 双创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认知思辨能力、 转化革新能力、管理把控能力等,弥补了高等教育传统常规的不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 发展规划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双创教育的深入开展 为全人教育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落地载体,对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革新与完善,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专创教育各方面改革仍需加强 双创教育的内核是创新,而创新教育唯有跟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方是完整的双创教 育。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才能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从实际 操作层面需进一步加强,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师资层面:高校教师普遍缺乏深入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能力,不少教师缺乏对专 业领域及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经历。需尽快解决教师层面能力短缺的问题,让专 业教师真正具备指导学生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内核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学生层面:学生的双创教育应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课程场景不限于教室, 或可在企业或园区进行。同时,课程时间不仅限于课内,课外应设置大量实践与调研。 因此,在学生层面设立教学课程,需以小班化、研讨式课程形式展现,要有交流与互动, 考核形式应有更多过程式与实践性的内容。 8 三、高校应为学生项目提供更多孵化服务与支撑 高校应从双创课程与氛围层面,推动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营造浓郁的 校园双创氛围,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从双创体验与训练层面,让学生 深刻认知双创,深刻体悟双创精神内涵,并且在校期间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的准备过程 中;从实践与落地的层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水平与成效,推动关键领域科技成果 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学生自主 创业、师生共创提供更多的孵化服务与支撑。 (本文节选自:新华网 2021 年 07 月 26 日 ) 9 院校动态 上海交通大学“三个坚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目标驱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 才的重要途径,致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交大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由学 校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创业学院、学生创新中心等,探索完 善基础实践训练、交叉创新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创教学体系,形成先进产业技术研 究院、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研究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内外创新 成果转化体系。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任务,研究制定《上海交通大学新时期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等,为学生在校期间休学创业提供资源和服务。对于指导 学生科创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予以认定,进一步激发教师积极性、 主动性。 坚持多方联动,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 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成立前瞻技术研究院、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科 技金融学院等,持续加强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造课赛创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强化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创业基础》等 18 门双创通识教育核心课、《创业机会 识别》等 34 门双创选修课,建成覆盖 200 余门课程的专创融合课程群。深入开展“校 企行”专项行动,推动百余个项目精准对接。制定《上海交通大学校企合作课程申报规 范》,近三年开设校企合作课程 150 余门次。围绕“创新、创业、创投”三要素,加强 校内校外协同联动,通过设立未来母基金、直投基金等,运用市场化的办法,重点支持 学校师生和校友种子期、成长型科创企业发展,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与上海市闵行区政 府深入合作,制定涵盖成果转化、空间整合利用、标志性成果打造、整体运营机制等 4 类 23 项工作任务,建成 50 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 位的支持保障。 10 坚持资源带动,打造多维创新生态链条。以学校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重 点建设好学生创新中心、“零号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三个项目。加强国家大学 科技园建设,按照创新创业、特色展示、技术研发、产业园区等功能进行布局,建设“众 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构建适合各阶段学生参与的 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包括本科生研究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暑期科研 见习、海外研修计划、䇹政项目等,每年新立项国家、市、校、院四级双创训练计划项 目 2000 余项,努力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经历一次完整的科创训练。完善科创竞赛管理 办法,出台《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资助实施办法》,充分激发院系和学科办学主体活力, 建设覆盖学校主要学科方向的 100 个科创工作室,支持 40 余家院系科协和科技创新创 业类社团组织,推动“学科办赛”“一院多赛”品牌建设。举办励志讲坛、大师讲坛、 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讲座活动,连续四届举办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联合 暑期创业学校,组织开展学生双创成果展、优秀毕业设计展、研究生交叉学科论坛等活 动,营造良好的双创育人文化氛围。 (本文节选自:上海交通大学 2022 年 03 月 16 日) 11 四川大学“四个注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注重结对共建,推动校企融合从“主动脉驱动”向“毛细管渗透”转型。拓展双创 示范基地合作,面向企业类双创示范基地发布牵手合作清单,与相关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结对,通过互聘导师、联合开课,共建研发基地、成果转化中心、学生实践基地,联合 举办双创赛事、孵化项目等方式,推动校企间融合由“主动脉驱动”向“毛细管渗透” 合作转型,落实到教学科研和企业主营业务等各项具体工作中。2021 年以来,开展创新 创业培训、路演、项目对接等活动 82 场,学生创业项目活动 724 项次,组织 165 名企 业家和投资咨询专家对 600 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培训辅导。加强协同育人基地建设, 新建优质实习基地 30 个,打造三星堆遗址等省级实践教育基地 10 个。“智能基座”产 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在产业核心领域联合开发课程 33 门,覆盖学生 2000 余人次。通过 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捐赠、技术转化及产品联合研发、学生联合培养、人员联合培训等 合作模式,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 25 个。实施“社会实践金课培育计划”,聘 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打造社会实践金课 8 门,开设《创造性思维》等双创课程 61 门。 注重项目孵化,推动发榜揭榜从“尝新式探索”向“主业态推进”转型。将“企业 出题、高校揭榜”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产业资源引入人才培养主渠道,引 导师生应需研发。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增设企业命题组,主动邀请企业命题, 鼓励师生团队申报。2021 年,共有 54 家企业命题 128 个,精选 13 个项目立项;与数字 文创孵化器企业联合召开文创类项目“揭榜挂帅”发布会,8 个文创类创业项目成功入 选;2022 年,联合企业出资 1000 万元,面向师生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命题 71 项,20 个师生团队成功入选。依托校企联合研发平台与项目,线上线下多渠道针对企业 需求定制命题,截至 2022 年 1 月,已有 20 个项目成功立项,立项数量较上年度提高 54%, 经费增加 48%。 12 注重活动组织,推动产创融合从“场景化营造”向“精准化对接”转型。以中国国 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实施“金牌双创项目发现计划”,组织企 业专家与师生高频、深度、多样化互动,协同孵化双创项目。持续开展“碰创”路演、 “不服来辩”复活赛、直聘 CEO 等系列活动,在创业集训营组建 6 个行业类班级,助 力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构建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矩阵,建立专门对接渠道,推动导师与团 队深度对接。研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熟度量表》,强化初创项目科学化评价。联 合相关企业举办“1+N”校企融通创新创业专场活动,共建“双碳”新平台,30 个校企 双创项目同台路演;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举办双创“校企行”专场活动,6 支科创团队与 9 家投资机构线上对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区域双创 示范基地携手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联网项目供需对接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项目 20 个。推荐科创项目参加成都“蓉漂杯”创新创业大赛,推动项目成功落地生物医药产 业功能区。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斩获 6 金、2 银、5 铜。 注重岗位供给,推动创业就业从“跟进式服务”向“主动型带动”转型。持续完善 “以创促就”工作机制,开拓挖掘就业岗位。走访邀请企业进校招聘,2021 年以来举办 现场宣讲和空中宣 50 余场,及时发布线上招聘信息,累计覆盖学生 4 万余人次。联合 企业申请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探索校企在实习就业领域深度合作。实施短期助理聘 用制度,每年聘用近 200 名短期科研助理参与创新研发。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 通过发放“创新券”、减免工位费等方式,支持入驻双创团队 140 个,对初创企业进行 精准帮扶。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每年新增入驻大学生创业项目 10 余项,吸纳应届毕 业生就业、在校生实习 100 多人。成立扶贫帮困创业平台“融乐坊”,为身体残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助力学生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努力推动实现毕 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本文节选自:四川大学 2022 年 04 月 25 日 ) 13 中南大学“五力”并举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 提升组织领导聚合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制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 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厚植“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允 许失误、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横向落实到部门、纵向覆盖至班级”的网 格化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三级组织体系,2005 年即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牵头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二级学院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干,学生班级设立创新创业教 育委员。探索开展考核评估,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双一流”学科引导性绩效、二 级单位日常教学管理服务考核,坚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年度定量考核,形成比学赶超的 良好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学奖项申报要求,将创 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师、导师表彰纳入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每年有 1200 余名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针对学生实行多样化激 励,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创业成绩优异者可优先转专业,创新创业学分可转换替 代全校性选修课程和课外研学学分,对课外实验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学生 自主项目予以支持,许可学生创业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无偿使用学校科技成果。设立优秀 学生创新创业奖、创新实践团队奖,近 5 年来累计表彰奖励项目 111 个、学生 671 人。 学校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省部级以上平台 24 个。 发挥价值塑造引领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才观。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促 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化学生品德锤炼、 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举办“学风、诚 信、责任、创业”主题教育等活动,持续开展创业素质提升工程,举办“启程致新、砥 砺深耕、敢闯会创”、“启程力行、绽放青春、建功立业”等系列培训。鼓励学生扎根 中国大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才干,自 2005 年起连续 17 年组织“创新创业从点滴 做起”“创新创业在变化中进行”寒假读书调研实践,累计 11 万人次参与,形成心得 体会 4.8 万篇、调研报告 1.4 万篇;2015 年以来设立大学生“扶贫”项目、“扶贫·红 14 旅”项目、“红旅·乡村振兴”项目等 160 项;组织 282 支团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 旅”活动;学校连续两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 之旅”高校先进集体奖。强化学生“创新成才、创业报国”意识,每年举办“创响中国” 中南大学站活动,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组织学术研讨、实践调研、“红旅”活 动成果展示以及创业项目、乡村振兴项目路演推介等,2018 年以来累计开展专场活动 450 场,吸引 5 万余名学生参与。 激发专创融合内生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 程建设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和能力,增强知识储备,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学,在学科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创业 基础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推进教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学科 研究新进展、创新实践新经验、社会发展新需求等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在传授专业知 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支持教师基于学科专业背 景开发、开设相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101 门次,包括大学科类 61 门次、创业基础类 3 门次、素质拓展类 37 门次,着力打造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模块。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教材、促教改,支持教师编写出版《创业设计与实务》 等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30 部。支持创新创业教改项目 186 项、896 名教师参与,持续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改革研究与实践。《创业基础(创办你的企业)》 等 7 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增强科创协同驱动力,拓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新空间。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人才需求,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兴趣、专业基础和科研方向,进行知识运用和跨专业实践 训练,支持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学生可自主选课题、选导师。学 校已建成 1027 人的创新创业导师库、100 个创客空间,组织实施“师生共创”项目 174 项;2012 年以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3 万余项、5.5 万余人参与,其中国家级项目 4 15 千余项、2 万余人参与。深化政产学研多方协同培养,利用 408 个校外教学实践、实习 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与 12 家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开展“校企行” 共建,与国内相关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创新创业研习基地,组织 团队瞄准对接企业需求,近两年向企业推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751 项。实施国际跨文 化交流能力培养计划,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国际研习营,资助 147 名学生带着项目赴国 外高校、企业研习训练,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人才竞争力。 强化平台载体支撑力,夯实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保障。构筑教学相长创新创业教育 培训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研究实验中心、创新创业设计训练室以及多媒体影音工作室、 综合服务平台等,形成“教育培训—实训实践—项目孵化—成果产出”全链条服务保障 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田”,成立 VR 创新 实验室、3D 设计训练兴趣小组等,指导学生亲身参与研发和项目管理服务,开展跨学 科、跨专业实践训练,助力提升职业素养和执行力、领导力。构建多元化的主题训练模 块,组织新生“苗圃行动”、创新创业训练营和“百千万”帮扶工程,每年组织 170 批 次、8000 名新生体验实验实训,2 万余名学生参与相关培训。建设双创成果展厅,设立 创新创业“星光榜”,集中展示杰出校友、优秀学子创新创业事迹和成果,编撰出版“创 享中南”系列丛书,用身边榜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在创新 创业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青春光彩。 (本文节选自:《教育部简报》2020 年 06 月 02 日第 17 期) 16 国际视野 悉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机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一)塑造独特高校品牌我国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的过程中要立足于 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塑造独特的高校品牌价值。 开辟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校要紧跟 国家的步伐,充分发挥和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明确优 势和不足,根据自身的科研实力、人才资源和学科特点选择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着 力点,以此来塑造独特的高校品牌价值。高校品牌价值的形成能够为孵化平台提供附加 值,提高孵化成功率,而成功的孵化产品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提升高校品牌价值,由此形 成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丰富创业孵化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是一个多阶段、动态化的发展过程。 悉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机制对处于各个阶段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具有针对性 的孵化方式。例如,对处于早期的或缺乏经验的创新创业者进行基础性的商业、产品设 计、金融课程培训,在短时间内引导创业新人步入正轨;对有一定基础的创新创业者采 用研讨会、导师援助的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对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者则采用竞赛或真 实情境下的创业实践等方式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实现。我国高校创建孵化平台也应尊重 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律和创新创业者的个体差异性,丰富创业孵化方式,分阶段、模块化 地安排合理的创业孵化方式。 (三)革新创新创业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思维逻辑”。 我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机制改革就必须从革新创新创业理念出发。我国高 校要强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理念,使创新创业教育孵化过程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拓展 创新与创业内涵的理念,厘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使孵化过程有规律可循;支持教师投 身于创新创业事业的理念,调动更广泛群体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挥“教师引领学生” 的榜样作用。 17 (本文节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20 年第 9 期) 18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分析 一、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友导师机制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对校友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使校友 获得相对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积累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将来的创业过程中从容应对、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1. 终身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校友在大学就读期间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 称之为在校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校友在大学毕业后所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称之为终身 创新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对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文化、思想、课程、活动、 网络等全面展开,对学生特别是毕业后创业的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斯坦福大学对校友 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贯穿校友的创业全过程,对校友的成功创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校友导师机制 斯坦福大学的校友导师项目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校友指导服务的各个细节都相当 完善。学校拥有超过 3000 人的校友导师库,每年维系着上千校友和在校学生的导师关 系。斯坦福大学将校友导师项目的使命归纳为三点: 第一,创造导师机制,让学生们有 组织地联系校友;第二,每一次校友指导都强调开放、真诚和感谢的重要性以保证高效 的互动,让学生和校友导师理解导师制的真正意义;第三,通过导师项目有苦有乐的不 同体验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担当校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导师制在斯坦福通过 正式的关系,如指导老师和学生以及更多非正式通过互联网和近距离接触。这所大学广 泛涉及来访的企业家、咨询教师、讲师和研究员,这些个人可以迅速地从建议具体任务 到英勇故事,或提供实时的战略会议。许多教师通过担任董事会成员来延伸对当地企业 的指导。在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无缝对接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基于校友互动机制的创新创业资源 1.地域互动 19 斯坦福的校友们与学校、硅谷以及加州一直保持某种联系。大约有 18000 家校友创 办的企业总部在加州,全球年销售额大约 1. 27 万亿美元,雇佣 300 万员工;1990 年以 后毕业的校友中,25%的创业者将公司建立在离学校 20 英里以内的地方;39%校友的公 司成立位于斯坦福大学 60 英里范围或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之内;15%的非美国籍毕业 生留在了硅谷地区创业或工作。 2.课程互动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可以通过终身教职的教师、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经验丰 富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甚至可以提供关键介绍给资助者。斯坦福大学的创 业教育做法是在课堂上汇集前沿的理论和现实世界的专业知识。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咨 询顾问许多来自当地的企业,校友广泛参与合作开设极受欢迎的课程,许多企业家协会 在校园里,如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 ( SEN) ,斯坦福大学大学生创 业的企业协会 ( BASES) ,斯坦福鼓励这种保留。 3.平台互动 成立于 2011 年的斯坦福大学官方校友联盟组织: 斯坦福天使投资人与企业家团体 ( Stan-ford Angels & Entrepreneurs) 旨在促进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以校友 为主导的组织提供了学生、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资助的机会,为学生、校 友、初创公司发展搭建了一座桥梁。大量校友的创业不仅为斯坦福大学在校生们树立了 良好的榜样,也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实习、工作等各类机会。毕业生创办的公司通过持 续的接触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研究、工作和其他机会。 4.捐赠互动 近年来,斯坦福大学获得企业支持的合约及校友和社会捐赠数量稳步增长。纽约的 教育援助委员会 ( Council for Aid to Education) 公布报告显示,美国大学所获的捐款随 着证券市场复苏在 2013 年也上涨 9% ,创下 338 亿美元的新纪录。其中斯坦福大学十 年来稳居获赠捐款的榜首,报告指出,斯坦福大学在 2012 年创下超过 10 亿美元捐款的 20 纪录后,2013 年又以 9. 316 亿美元问鼎获赠捐款最多的大学。这些捐款主要用于校园教 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供研究资助和奖学金。 5.杰出校友的示范作用 创新创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斯坦福大学校友给毕业生们的示范作用,包括惠普的创始 人 DavidPackard 和 Bill Hewlett、 Gap 公司联合创始人 Doris Fisher、耐克公司创始人 Phil Knight 等。 (本文节选自:《高等理科教育》2018 年第 2 期)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