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pdf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 进复核工作的通知 皖教秘高〔2020〕42 号 各高职院校: 为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我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 作,根据《安徽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计划(2017-2020)》,现 就开展高职院校诊改试点复核工作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复核对象 诊改复核对象为诊改试点院校。具体名单见附件 2。 二、复核时间 2020 年 12 月底前完成首批 8 所诊改试点院校复核。 对第二批 23 所、第三批 22 所和第四批 21 所诊改试点院校的复核具体时间 另行通知。 当年不具备复核条件的学校可申请延期复核,最长延期 1 年。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复核工作,按照《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 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详见附件 3)要求,认真做 好各项复核准备工作,积极配合专家组工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 2.客观公正。高职院校诊改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见附件 1)要组织复核专 家加强学习,准确把握诊改文件精神,深入研究诊改相关理论,积极参与全国诊 改专委会、省诊改专委会的培训学习与诊改实践,严格按照《安徽省高职院校内 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复核工作规程及专家工作手册(试行)》 (详见附件 4),坚持聚焦核心要素,关注诊改轨迹,尊重校本特色,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认真做好高职院校诊改复核工作,确保复核质量。 3.严肃纪律。诊改复核专家遴选实行回避制度。复核专家要严格贯彻中央 “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相关规定要求,不得擅自接受邀请对 已列入复核名单的学校进行诊改辅导、讲座等。不得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如 —1— 有妨碍复核结论公平公正的言行,一经查实,将取消专家资格并在一定范围内通 报。 附件 1:安徽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名单和工作职责.doc 附件 2:安徽省诊改试点院校名单.doc 附件 3: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doc 附件 4: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复核工作规程及专家工作手册(试行).doc 安徽省教育厅 2020 年 4 月 9 日 附件 3: 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 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 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 《关于印发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 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称司函[2015]168 号) 、 《关 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 的通知》(教职称司函[2016]72 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 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等文件精神,进一步 做好我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 特制定本工作指引。 —2— 一、复核目的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把握诊改制度建设方向,突出高职 院校质量保证主体的地位和责任,督促高职院校有效落实内 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简称学校实施方案), 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简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 改为手段,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自主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营造现代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生 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 量。 二、基本原则 复核工作以教育部诊改工作通知为指导,以学校实施方 案为依据,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为重点。 (一)聚焦核心要素。坚持以学校诊改工作为基础,聚 焦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简称五个层面) 的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的机制建设和运行 情况。 (二)关注诊改轨迹。坚持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 基于学校平台数据分析,以轨迹变化为关注点,辅以实际调 查研究,做出与事实相符的判断。 (三)尊重校本特色。坚持一校一策,尊重学校的历史 文化和办学自主权,针对学校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引 导学校科学定位、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有效可 行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三、复核内容 —3—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 复核目标链与标准链(简称两链)的科学性、系统性、 可行性、实施情况及成效。复核五个层面“8 字形质量改进 螺旋”(简称螺旋)建设的科学性、覆盖面、可行性、实施 情况及成效。复核学校质量文化与机制引擎(简称引擎)驱 动与运行情况及成效。 1.两链打造与实施 (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 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 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 是否有有效机制。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 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3)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 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 检测。 (4)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 人发展计划及与之相应的目标与标准。 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 具体、可检测,与自身基础适切。 (5)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目标是 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学校是 否建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度。 2.螺旋建立与运行 —4— (1)学校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 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 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 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2)是否建立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改 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 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3)是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周期是否 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4)学校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改,周期是否合理, 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5)五个层面的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 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3.引擎驱动与成效 (1)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是否 普遍接受诊改理念,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 (2)学校是否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 激励制度,将考核与自我诊改相结合,体现以外部监管为主 向以自我诊改为主转变的走向。 (3)各个主体的自我诊改是否逐渐趋向常态化。师生 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 (二)平台建设与应用 复核学校平台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支撑情况,重 点复核平台的顶层设计、建设、应用及成效。 —5— 1.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平 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的功能: (1)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 (2)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 (3)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 2.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设。 3.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 哪些成效。 四、复核程序 (一)学校自我诊断 学校按照实施方案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诊改制 度,并至少在三个以上层面开展了诊改工作的前提下,依据 本指引明确的复核内容,逐项诊断,撰写学校内部质量保证 体系自我诊断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 1)。 (二)学校申请复核 高职院校在达成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和内部质量保证体 系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向省诊改专委会提出复核申请,并提 供相关网站网址和学校平台登录账号。 (三)专委会制定计划 省诊改专委会根据试点院校申请,报省教育厅批准,制 定复核工作计划,邀请和培训复核专家。 (四)专家组复核 1.网上复核 申请复核的学校按照工作计划,必须提前两周在学校相 —6— 关网站或平台公布有关信息,提供的材料清单及分类文件夹 详见附件 2。 专家组成员浏览学校提供的网上信息,针对复核内容审 阅学校相关材料与信息,了解学校诊改工作状态,形成初步 意见。 2.现场复核 专家组进校,通过数据分析、状态考察、面上调查、深 入研讨、取样分析、多维建构等多种形式,围绕复核内容进 行现场复核。专家组进校工作时间 2-3 天(复核工作规程另 行制定)。 现场复核后形成现场复核报告,以会议交流形式向学校 反馈复核相关情况及建议。 (五)公布复核结论 专家组在现场复核报告基础上形成复核结论,经教育厅 审定后,通过教育厅指定的网站向社会公布。复核结论分为 2 种。 1.有效——在体系和平台建设上同时达到以下要求: (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形成,至少有包括专业和课 程层面在内的三个层面的螺旋已经建立并运行有效。 (2)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先进、可行,并正按规划要求 和实际节点扎实推进。 2.待改进——尚未同时达到上述“有效”结论要求。 结论为待改进的学校,须在完成待改进的任务后申请再 复核。 —7— 五、工作要求 (一)复核工作严格遵循教育部诊改工作通知有关“工 作组织”和“纪律与监督”等要求,坚持以促进学校诊改制 度建设为重心,不得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学校内部常规管理和 日常教学工作的议论、评价上,更不得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和 教学秩序。 (二) 试点院校复核工作以省诊改专委会为主组织实施, 省诊改专委会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复核工作, 切忌赶进度、走形式,避免复核工作评估化、项目化、运动 化。 (三)复核专家必须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光明磊落。 被确定为复核专家组成员后,不得接受邀请参加被复核学校 的诊改辅导、讲座等活动,如有违反,即从复核专家名单中 剔除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被复核学校不得超标准接待,不 得给专家送纪念品,不搞迎来送往,不搞与复核无关的活动。 —8— 附件 1 XX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参考格式) 学校名称: 一、学校诊改工作概述 对照指引中的复核内容,概述学校在纵向两链打造,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 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建立与运行,质量文化与机制引擎驱 动与成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等的总体情况,以及学校诊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成效主要聚焦目标达成情况)与存在的瓶颈或短板。建议在 2000 字左右。 二、学校自我诊断参考表 诊断内容 诊断内容提示 诊断结论 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 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 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 两链打造与实施 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 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 体、可检测。 —9— 3.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 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 确、具体、可检测。 4.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 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与 自身基础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 与之相应的目标与标准。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 具体、可检测。 5.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目标 确定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 要求相适切。学校是否建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 展计划的制度。 1.学校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 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 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螺旋建 立与运 学校 2.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 层面 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 行 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专业 1.学校是否建立专业建设质量诊改运行制度,诊 层面 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 —10— 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现有专业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 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1.学校是否建立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诊 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 课程 层面 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 作。 2.现设课程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3.诊断 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 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1.学校是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周 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教师层 2.所有教师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面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 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1.学校是否建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改的制度, 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学生层 2.所有学生是否按制度实施自我诊改。 面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 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根据自身基础进 —11— 行改进。 1.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 普遍能接受诊改理念,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 2.学校是否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 引擎驱动与成效 考核激励制度,将考核与自我诊改相结合,体现 以外部监管为主向以自我诊改为主转变的走向。 3.各个主体的自我诊改是否逐渐趋向常态化。 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 1.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了顶 层设计,平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 校诊改工作的以下功能: (1)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 平台建设与支撑 (2)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 共享。 (3)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 2.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 设。 3.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12— 取得了哪些成效。 校长(签字) : 年 月 日 注:1.报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务必写实,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2.每一项的“诊断结论”需阐明目标达成情况,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建议在 500 字左右。 3.每一项的“拟改进措施”需突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建议在 200 字左右。 —13— 附件 2 诊改复核学校材料清单 —14—

安徽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