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烟台日报电子报刊.pdf

perpetual1 页 742.426 KB下载文档
烟台日报电子报刊.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烟台日报电子报刊.pdf

A08 烟台街 2023.10.21 星期六 责编/王欣 美编/谭希光 烟台民意通热线 6601234 文检/杨艳萍 烟台故事 渠水清清 史纪明 30 多年前,在我家乡的村落后面,有两条横贯东西的水渠,渠水清澈明净,不知疲倦地流向下游两侧的 菜园和农田, 浇灌着各种作物茁壮生长。 这两条水渠便是门楼水库西干渠一支渠和二支渠。 横下一条心,修起两条干渠 1958 年 11 月至 1960 年 5 月,烟台人 民举全市之力,在清洋河中段修建了蓄水 能力 1.98 亿立方米、兴利库容 1.05 亿立 方米的门楼水库,不仅根治了下游水患, 还为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积蓄了水源。 之后,又相继修建了总长 54 公里的东西 两条干渠配套工程。 西干渠沿清洋河左侧向北,至福山城 转向西北,于北于家村顺海岸线向西达黄 庄,纵贯门楼、福山镇、臧家、古现、八角 5 个乡镇。一期工程 1964 年春至 1965 年 秋,以原幸福自流渠改扩建,长 19.6 公里, 渠首最大流量每秒 4 立方米,可灌溉农田 2000 公顷(3 万余亩);二期工程 1974 年 12 月至 1980 年 3 月,自柳子河延伸至黄 庄。改扩建后西干渠全长 32.3 公里,最大 流量 8 立方米/秒,实际灌溉面积 2870 公 顷(4.3 万亩)。 东干渠沿清洋河右岸向北延伸,至崇 义村东转向大沽夹河,过河后由东向东 北,延伸至只楚,止于南车门村北,全长 21.7 公里,最大流量每秒 10 立方米,灌溉 面积 4000 公顷(6 万亩)。 西干渠一支渠起自福山镇三里店村 前,向东途经三里店、城里、西北关、栾家 疃、汪家疃、东北关和宋家疃村的农田和 菜园,止于永福园村南,全长约 4 公里,最 大流量每秒 0.5 立方米。三里店至汪家疃 东约两公里地势低洼,渠道由堆土法筑成 堤坝,堤坝上开渠。堤高约 5 米,底部宽 约 20 米,上部宽约 6 米,其中渠道宽 2 米, 两边各 2 米,自行车技艺高的年轻小伙子 可在上面骑车。为保证这段渠道的安全, 水利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巡逻,发现渗漏点 及时报告停水维修,防止溃堤;堤坝外两 侧栽植了棉槐条,用于加固堤坝。 修这段堤坝水渠的时候,我还是个刚 读完小学的少年,亲眼看到几百名民工用 小推车,从来回二三公里的西山推来泥 土,每车绑 3 个车篓,足有 300 公斤重,他 们个个汗流浃背,一车挨一车倒下土,然 后一层一层夯实。工地上,推车的、打夯 的忙忙碌碌,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瓦工按 图纸要求砌筑跌水池和放水闸门,技术 人员紧张而认真地测量着,干部在推土 打夯现场指挥工程进度和质量,协调工序 之间的衔接,整个工地劳动竞赛一个接着 一个。 6 个 月 后 ,工 程 竣 工 。 开 渠 放 水 那 天,水渠上彩旗飘扬,水渠下锣鼓喧天,周 边村的老百姓都前来观看,像过年一样热 闹。西干渠闸门一开,渠水流进一支渠, 经烟潍公路跌水后进入堤坝水渠,由浑浊 变清澈,平静东流,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 雀跃起来。 自打修成一支渠,家乡村庄后面多了 一条高于地面的“河流”,成为一道独特的 风景。渠水春夏秋三季犹如一条银带,不 间歇地流向下游,保证了粮田和菜田的用 水;夏天,渠道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半大小 子跳进渠中戏水,巡逻人员发现了会及时 驱散他们;在支渠下面的水道旁,洗衣服 的妇女们一字排开,忽而棒槌敲衣声声, 忽而笑语连连。 西干渠二支渠起自城西村北炮山前, 向东经姜刘疃、 栾家疃、 汗河等村庄流向盐 场村北,开凿工程量相比一支渠较少。渠 道地上部分没有那么高,基本是按西高东 低的地势行走, 渠水流量约大于一支渠。 菜畦菜沟,非常方便,不仅节省了大量人 力物力财力,而且蔬菜产量较用井水时翻 了一番,水灵鲜嫩的黄瓜、茭瓜、西红柿、 辣椒、茄子和大白菜等品种,深受烟台蔬 菜公司和市民的喜爱。蔬菜卖上了好价 钱,生产队集体收入增加了, “ 劳动日”就 高了,社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小青年也 好找对象,农业村的大姑娘都争着往菜园 村嫁。1970 年前后,我还是“光棍”时,和 母亲两人过日子,生产队的劳动日值一块 四五,一个劳力每年开支都在 300 元以 上,当时可顶农业村至少三四个整劳动力 的收入,可见差别之大。 清澈的一支渠水催开了蔬菜生产科 技之花,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蔬 菜产量和质量。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东北关大队成 立了 10 多人的蔬菜科研队,先后进行了 大白菜、大辣椒、黄瓜、西红柿、茭瓜、茄子 等近百个杂交组合的试验,其中有 20 多 个杂交组合的一代种推广到大田。选育 的“福东 1 号”包头大白菜、 “ 福东大椒 2 号”大辣椒、 “福东茭瓜 1 号”和“福东茭瓜 2 号”杂交种等 6 个项目获得山东省、地区 科技成果奖。在科技队的指导带动下,全 大 队 蔬 菜 种 植 面 积 达 67 公 顷(1000 多 亩),占耕地面积 70%以上,年供应烟台市 蔬菜公司 400 多万公斤。这里培育出的 大白菜、大辣椒等优良品种,每年还为全 国各地提供菜籽 1500 多公斤。 三里店蔬菜科技队选育的“核桃纹” 大白菜,特点是个头硕大、菜帮薄、味道 鲜,菜叶纹理非常美观,宛如核桃皮。由 于一支渠浇水及时、水质好,成熟白菜每 棵重量可达 15 公斤,亩产约 1 万公斤,全 大队种植面积 6.7 公顷(100 多亩),成为 蔬菜收入中的主力军。1970 年,全国农 业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召开,三里店用木箱 子装着“核桃纹”大白菜,送去参展,之后, 其种子迅速在全国多地推广。 进了盐场村,大队党支部组织社员在盐碱 地试种水稻。先是将盐碱地挖成台田,修 建排水沟渠,引用二支渠的水,采用沟排 的方式对盐碱地进行稀盐,然后及时将盐 水排走。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优良水稻 品种,实行科学种植,很快获得了成功。 1966 年,全大队种植水稻 200 公顷(3000 亩),亩产达到 436 公斤,之后的最高年份 亩产达到 700 多公斤。盐碱地刨出了“银 娃娃”,1976 年,全村农副业两项收入实 现“双百万”——粮食总产 100 万斤(50 万公斤)、副业总收入 100 万元,彻底改变 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社员的餐桌也由高粱 米粥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饭。 盐场出产的大米质地优良,色白、粒 大、软糯、味香,一时间盐场大米蜚声福山 内外。至 1986 年的 20 年间,城区周围家 庭用盐场大米招待客人成为一种荣耀。 人们托亲拜友、争先恐后到盐场大队买大 米或用玉米换大米,为的是春节待客能吃 上盐场产的大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 都是门楼水库的功劳啊! 我第一次吃盐场大米是 1970 年, 在为 一位朋友家扎仰棚时,他用自产的大米干 饭招待我, 那软糯喷香的感觉终生难忘。 上世纪 80 年代末,由于门楼水库蓄 水作为城市用水,西干渠一二支渠清清的 渠水不再显现,福山城后泊逐渐失去了种 植蔬菜和水稻的优势。代之而来的是上 世纪 90 年代初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 建立,工商业取代了农业,农民变成了市 民,社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有渠水灌溉,蔬菜产量翻番 水是生命之源。西干渠一二支渠的 水,改变了福山城后泊的生产条件,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 一支渠灌区范围是菜园区。历史 上三里店、西北关、汪家疃、栾家疃、东 北关和宋家疃等村庄村民的主要生活 来 源 靠 种 菜 ,蔬 菜 收 获 后 ,推 或 挑 到 烟 台 街 和 福 山 大 集 上 卖 ,收 入 比 种 粮 食 高。农业合作化以后,这里成为烟台市 的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全部送到蔬菜 公司,分配到菜店供应市民。蔬菜是水 催 生 的 ,菜 田 离 开 水 则 无 法 长 出 菜 来 。 过去这里种菜用的是地下水,提水经历 了 辘 轳 提 水、水 车 推 水、柴 油 机 抽 水 等 几 个 阶 段 ,农 民 劳 动 强 度 很 大 不 说 ,重 要的是漤水(咸水)井较多,蔬菜长得不 水 灵 ,口 感 不 鲜 嫩 ,相 比 甜 水 菜 有 明 显 差距,价格相应偏低。 有了一支渠后,用甜甜的渠水浇灌菜 园,小闸门一开,清澈的水顺着水道,流进 盐场大米,蜚声福山内外 西干渠一二支渠灌区几个有涝洼盐 碱地的村庄,如姜刘疃、蒲湾、栾家疃、城 西、城里、西北关等,用支渠的水在涝洼盐 碱地种植水稻,改变了原有的种植结构,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二支渠灌区之一的盐场村,过去是福 山人无不知晓的盐碱涝洼泊,村名原为流 盐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登宁场盐 大使在此建盐课司官署后,更名盐场。这 里地势低洼,湾塘多、芦苇多、碱蓬子野菜 多,历史上人们总结的状况是“春天地面 泛盐白茫茫,夏天地里积水一片汪,冬天 芦苇凄凄一片荒凉”。盐碱涝洼地不长玉 米、小麦和蔬菜,农民只能种耐碱耐涝、勉 强生长的高粱,日子过得很苦,不乏逃荒 讨饭者。1964 年,西干渠二支渠的水流 往事如昨 妈妈教我 能吃苦才有甜 徐世刚 这几天夜里我老是做梦, 梦到 妈妈,白天也老想起她,最想她念 叨的那份 “苦” 。 苦的感受谁都有过, 那份滋味 恐怕每个家庭、每个人在不同时期 都是不同的。 天下的妈妈都爱唠叨, 只要你 没离开她的视线范围, 你的所作所 为她都要数落几句或者是叮嘱一 番。其实仔细品味, 这唠叨或数落 声中不知渗透了多少无微不至的 呵护,包含了多少深重的情怀,蕴 藏着多么伟大的母爱! 我妈妈也不例外。记得我小 时候,爸爸一大早起床,饿着肚子 脚蹬自行车 40 多里,到县城里干 瓦匠活,晚上摸着黑回家,挣点辛 苦钱。妈妈也是起早贪黑, 除了照 顾我们姊妹几个的吃喝拉撒睡, 还 要到生产队当劳力挣工分。每年 的秋收季节, 妈妈白天去生产队里 干活, 晚上还要拖着疲惫瘦弱的身 子, 要么挑着担子、要么手推车子,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 把分 的地瓜(连带蔓)、玉米棒(连带秸 秆)等农作物搬回家,个中的苦不 言自知, 但她从不说苦。 印象最深的是春天,妈妈经 常带我去山里剜点苦菜和其他野 菜,以菜补粮,当饭充饥,她不时 地 哼 着 电 影《苦 菜 花》中 的 插 曲 “苦菜花开闪金光……永远跟着 共产党……”,哼完了还会认真地 对我说: “ 苦菜是苦,能吃才是福 啊!记住啊,吃苦才有甜,不吃苦 哪有甜啊……” 岁月如梭,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 但耳边始终 少不了妈妈的念叨, 她总是提醒我 们 “不能忘了苦日子呐” ! 长大后我离开妈妈外出求学、 参加工作, 慢慢领悟到了妈妈念叨 的良苦用心, 便凡事都用 “苦” 作根 基, 始终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尤 其是参加工作以后, 在我的生命字 典里坚持用“苦”作首页,信守“苦 作基石, 一路铺就恬淡知足的清淡 人生” …… 妈妈在我成家后不久就因积 劳成疾早逝了, 那时的我刚过而立 之年。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文中写 道: “ 苦才是人生,累才是工作,如 果你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 告诉 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坚持住 因为你在走上坡路……” 这个 “苦” 字, 勾起我对妈妈的无尽思念。妈 妈, 再叫多少次也听不到您爽脆的 答应声了, 喊多少遍也看不到您的 身影了, 再也听不到您那熟悉的唠 叨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