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威尔明顿分校交流小结(4).pdf
19秋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明顿分校交流小结 2020-06-17 19:45:41 大三上我到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明顿分校(以下简称UNCW)交流。 进入大学后我一直缺乏明确的目标,大二我意识到,大学已经过去一半时,就更加迷茫焦虑了。所以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了这次 交流。很幸运,我至今仍然觉得,这次交流或许是我大学生活里最为特别的且值得反复回味的一段经历了。 一、办手续 由于报名较晚且事先没有准备,前期工作的一切都很赶,也让我体验了一把“走流程办手续”的繁琐。所幸同去UNCW的复旦校友有微 信群,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两校的老师也及时反馈,前期准备倒还算忙而不乱。 到了美国,办校园卡、办银行卡、打疫苗、短期旅行等等,一切手续都要自己从头办起。这时就非常庆幸自己是English Major。英语 专业说实话并不一定代表到国外生活毫无障碍,但至少我有和人沟通的底气。重点并不在于能看懂听懂多少或者说得多地道,而是要敢 于去请教或者“麻烦”别人。毕竟作为“外国人”,所有人都会多一份耐心和理解。 二、衣食住行 威明顿是美国南部的一个沿海小镇,地势平坦开阔,生活节奏不快,非常宜居。不过交通对没有私家车的我们来说比较不便。尽管学校 设置了校车免费载学生到校外的主要站点,但出行大部分时候还是要打Uber。当然,如果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走路,从校园走到最近 的两个商店街单程大约需要15-30分钟。 饮食方面,我买了meal plan中的all access 5。主食堂不限用餐次数,每周有5次可以免费 到校园内的快餐店吃,另外每学期还有150刀的food dollar可以额外用于快餐店和便利店。饮食其实并没有不健康。虽然有不少食物 的确重油重糖,但只要避开这些,还是可以保证均衡饮食的。食堂和快餐店menu都有标注卡路里和含糖量,而且几乎每餐都可以获得 充足的蔬菜水果,也有vegan窗口和套餐,味道也不差。 我的宿舍是4人公寓式套间,每人单独卧室,4人共用客厅、厨房、洗衣房和2个浴室。我们的客厅很有生活气息。一位美国室友从家中 搬来了电视、小桌、沙发床垫以及大量DVD,于是周五晚上就成了寝室四人愉快的movie night:煮一壶棉花糖热可可,一人倒一杯握 着靠在沙发床上,一起看《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和《真爱至上》到深夜,比party可有意思多了。室友很贴心地为我开了英文 字幕(美国电影默认不显示字幕)。有时我会听到美国和中国的同学抱怨ta们室友的迷惑行为,这时心底就非常感激自己的可爱室友 们,让我在威城过得挺愉快。 三、校园生活 体育运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各种比赛也是体现school spirit的方式。有次和室友看学校的女排比赛,气氛相当热烈,我喊得嗓子 都哑了。篮球是整个北卡系统的重头戏,毕竟乔丹就毕业于北卡教堂山。各校校队之间赛事频繁,所以北卡整个州的篮球水平都颇高, 教堂山队甚至是全美大学生联赛的多届冠军。来UNCW交流不可错过的大事件之一就是校队和教堂山队的比赛。比赛当天我也去凑热 闹抢票,可惜排队的人实在太多,没有抢到。 学习依旧是重点。学业压力虽然不大,但ddl非常紧凑,每节课都有小任务。交流之前曾听说富兰克林的成功学对美国人影响很深,现 在看来的确是这样:在这里学习生活,scheduling的能力非常重要,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某个小任务。此外,教授们的大纲上会非 常细致地列出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和课后作业并尽量严格地执行,每隔一段时间会review一次大纲并简述下一阶段的几个任务和节点。 我的一位教授甚至每节课前都会发邮件提醒这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 美国课堂非常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教授们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如点名、小组讨论等)确保每节课每个学生或小组都有发言。作 业的形式也比较多样。我选的一门童话文学课就要求学生创作2页童话改编的漫画,附上artist’s statement。此外,视频作业、音频 作业也很普遍。 这门童话课让我受益良多。以一个现代女青年的角度再去读那些几百年前的童话,就发现那些作品不再是关于善恶终有报或是王子公主 的美好爱情,而充斥着暴力与父权。我们讨论常见的童话元素的象征意义,各种大众的小众的现代影视改编(尤其是Disney),讨论 儿童教育,讨论女性。这门课的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而且非常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或者说“输出”去make a difference。我在自己的童话改编作业中就融入了一些对父权的思考,对此也有些自得。 我还修了一门“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因为对文本内容不算太熟,这门课对我负担不小。不过从文学而非宗教的角度去解读《圣 经》还是非常新颖且有收获的。另外还有一门日语课,身为中国人,学起日语自然是有些优势的,但是日语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待遇很 公正。 不过这两门课令我收获最大的还是关于“成见”以及“反成见”的一些思考。在一个美国的大学里,一个来自中国的英语系学生,戴着看起 来很嘻哈的红色棒球帽(遮阳),抱着本字典一样厚的蓝色硬皮精装版《新耶路撒冷圣经》,去上日语课(《圣经》课之后就是日语 课),想来还是有些显眼的。一路上我经常会听到路人对我的一些基于刻板印象的评价。身为外乡人,身为“他者”,或多或少难逃此类 影响。我自己通过读《圣经》也打破了一些以前对宗教经典的固有印象。 有一门专门为交流生开设的课,第一堂课老师让我们分享初来美国的印象,我的一个中国同学当即回答:“Freedom!” ,顿时大家都笑 了。我打心底里觉得不好笑,这既是对美国也是对中国的成见。一位朋友说我太敏感了,说那只是在开玩笑。但我以及另一位朋友觉得 恰恰是玩笑最为危险。在这门课上我们还讨论到教育问题。大家普遍认为东亚三国的中学是填鸭式教育、管理过于严苛、竞争过于激烈 等等。我很不满,说中国的教育问题没那么严重;另一位中国同学A却道,上海地区或许是如我所言,但在她的老家却是确实存在这些 问题且并无夸大的。我无法反驳,不论她的观点如何,在上海和老家都接受过教育的A显然比我更有发言权。我一直自认为是个没什么 偏见的人,但在交流中我却还是发现,自己依旧有不少先入为主的观念。 只能说,此时就更需要主动去和人打交道,比如室友、老师、host family、student mentor、课上认识的美国同学等等。越是沟 通,越是发现原来大家真的很不同,但听取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失为一大收获。留学生群体可能是最能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彼此的存在 了,大家交流沟通是都能互相尊重,也不会过于刻意地避开一些话题不谈。 四、感想 交流的收获不是出国旅游能比得上的,能力上的提升或是眼界、视角上的改变,这些都不是通过旅游能轻易得到的。旅游是通过景观、 美食等等被展示出来的事物去了解大众认为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众多的“他人”(尤其是本国人)眼中的文化。交流却是自己去感 受、探索、思考,最重要的是交流要与当地人沟通。我现在愈发觉得沟通真的很重要,也因此感受到自己学外语的价值。此前我说过, 在交流之前我非常迷茫焦虑,现在,尽管目标还是不太明确,但交流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身的提升和变化,也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 不只是复旦的学生。听起来或许有些玄乎,不过我感受到了自己与世界是相连的。比如说,以前读国际新闻时总难免觉得那是别人家的 事,现在能够发自内心地多关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