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瑾年 Invader137 页 83.162 MB下载文档
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当前文档共13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哲学与法政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pdf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目 录 哲学与法政学院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1) ............................................... 1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 6 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3) ........................................................... 11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5) ................................................................ 17 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6) .................................................................... 23 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7) ................................................................ 28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8) .................................................. 33 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1) ........................................................... 37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3) .............................................. 44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5) ........................................................... 54 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6) ........................................................... 66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1)....................................................... 80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2) .................................................. 85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3) ......... 91 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4) ........................................................... 96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6) .........................................................103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7) .........................................................109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301) ..............................................................114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401) .........................................................120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404) .........................................................130 哲学与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1) Marxist Philosoph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 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硕士应达到的要求: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 定的外语阅读能力。在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 专业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五)本专业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是在良好的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在 1978 年就跟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生。本学科的鲜明特点是,立 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解读,致力于对马哲史作原创性的研究;致力于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作原创性的研究;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来剖析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中出现的最新理论问题。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社 会哲学等。主要导师有张允熠、何云峰、毛勒堂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 详见招生简章。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该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尤其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贯通 和相融合的内在机制,以便探讨当代中国哲学的变革和未来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 该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与价 值论,从中真理与价值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属性及其与当代西方哲认论识论的相 互关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当代知识爆炸中的发展走向。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 该方向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重大社会现实 问题。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学位基础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前 沿 问 题 专 题 研 究 Seminars on Today’s Focuses in Marxist Philosophy(3 学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读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t Works(3 学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题 Seminars on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 Western Marxism(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专题 Seminars on Marxist Social Philosophy(3 学分) 哲学与思维方法 Critical Thinking(3 学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西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学习与研究方法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2 学分) 文化哲学 Culture Philosophy (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2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 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 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选题范围不超出哲 学及其分支学科,题目应是针对该领域内的前沿问题,或是自己研究后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 或是现代化建设中新出现的哲学问题。选题应具有新颖性、学术性、突破性和可行性。论文 写作前应广泛搜集资料,弄清国内外(至少国内)对本课程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各种有代表 性的观点及争论,写出综述一篇。学位论文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必须根据充分,论证有力,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文必须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和较强和逻辑感染力。语言通顺流畅,标点符号、引文、注释 均符合规范。 (二)学位论文撰写 写作程序: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 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 (2)题目选定后, 3 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 (3)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 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该计划在导师审阅后经系学位委员会批准,报研究 生院备案。 (4)学位论文写作既是科研能力锻炼的继续,又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写作和 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 (5)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实际投入到阅读、搜集资料、分 析整理资料、具体写作中的时间至少应有八个月的时间。 (6)论文格式按照《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排版。 (三)学位论文盲审 第 3 学年第 2 学期,每年 4 月份左右。 (四)学位论文答辩 第 3 学年第 2 学期,每年 5-6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 分送答辩委员。学位申请人必须在答辩之日的二个月前向同行专家寄送学位论文和空白的同 行专家评议书,回收的由同行专家签署的评议成绩应当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方可进入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 主席,答辩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也不参加投票。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 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五)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 七、参考书目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3 卷. 马克思.致安年柯夫(1846 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27 卷.第 476 页. 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46 卷上、下册. 列宁.哲学笔记(1914-1916 年).列宁全集[M]第 55 卷(中文第 2 版). 毛泽东选集(1-4 卷)[M]1991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 2 版). 邓小平文选(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八、附录: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4 附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哲学与法政学 院(系、 所) 研 方 学 专 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业 究 向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 院 课程类 课 程 别 名 称 学 周 总 学 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张允熠等 考试 陈泽环等 考试 张允熠 考试 何云峰 考试 张允熠 考试 毛勒堂 考试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修 学 马哲原理前沿专题 位 基 马哲经典著作研读 础 课 课 马哲史与西马专题 3 3 54 3 3 54 3 3 54 哲学与思维方法 3 3 54 程 位 马哲中国化与中西 专 文化交流专题 3 3 54 业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 课 展理论专题 3 3 54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学习与研究方法 2 2 36 崔宜明 考查 文化哲学 2 2 36 √ 张允熠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吴 考试 2 2 36 综合外语 A 学 位 公 必共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 科学方法论 学 公 选 课 程 √ √ √ √ √ √ √ √ 共 选 修 √ 修 专 业 选 修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 修课 √ 雁 考查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 讨 其他 培养 环节 专 业 调 实 查 习 √ 论文开题报告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学 哲学概论 考试 力者补 中国哲学史 考试 修课程 西方哲学史 考试 5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Chinese Philosoph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扎实的专业知 识基础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哲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在对中国古代哲 学和近现代哲学有系统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中一个阶段或若干阶段、学派、人物有深 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西方文化和我 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有系统的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个领域或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独 到的见解。具有较宽阔的视野,较强的古典文献阅读理解能力、较好的古典文化训练,较好 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毕业后能胜任本学科领域 及相关教育部门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或在其他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事业从事工作。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等。主要导师有石立善、郭美 华、王江武、苟小泉、蔡志栋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中国古代哲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问题。时间包括中国哲学的发生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研究特长包括:经学、东亚儒学、敦煌学、儒家哲学、道家哲学、 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宋明理学与心学研究等。 (二)中国近代哲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近代以来哲学问题。时间包括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中国 当代哲学。研究特长包括:中国近代哲学、近代哲学与中西文化比较、中国近代本体论、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等。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1 学分) (免修) 6 2.学位基础课程(不低于 9 学分) 中国哲学通史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3 学分) 先秦哲学原著选读 Readings of Pre-Qin (3 学分) 宋明哲学原著选读 Readings pf Sun-Ming(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程(不低于 9 学分) 经学史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3 学分) 中国近代哲学专题 The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3 学分) 中国哲学文献 The Works of Chinese Philosophy(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学习与研究方法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2 学分) 文化哲学 Culture Philosophy (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 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 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7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论文选题 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论文的选题应反映本学科领域内近期有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 术价值或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且具备完成论文的相应条件。 (二)论文开题 举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应事先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 题研究的意义,前人已经作出的工作,研究的基本主题和基本方法,研究的思路和论文的结 构,撰写的计划和进度,主要的观点和创新点,所掌握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 题。开题时间安排在第 3 学期期末。 (三)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不 断完善论文的观点、思路和结构。研究生投入论文写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的撰 写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四)论文盲审 按学校双盲评审统一要求进行,盲审无异议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 (五)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学位论文答辩应在答 辩一个月前开始,确定评阅专家和组成答辩委员会,并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论文评阅人, 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 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3 至 5 人组成,正高职称者占多数,其中至少有 1 名外单位专家。答 辩主席均在外单位专家中产生。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论文须获三分之二答辩委员 同意,方得通过。未获通过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硕士学位论文可在一年内重新申请 答辩一次。 七、参考书目 杨伯峻.论语.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3. 杨伯峻.孟子.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2. 陈鼓应.老子.老子译注及评价.中华书局.2003. 陈鼓应.庄子.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3. 高亨.周易.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2002. 梁启雄.荀子.荀子简释.中华书局.2001. 8 郭象.南华真经注疏[M].中华书局.2003. 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夫之.船山全书[M].岳麓书社.2005.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中华书局.1998. 八、附录: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9 附录: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中国古代哲学 2.中国近代哲学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学 基 课 学 业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苟小泉 考试 √ 郭美华 考试 √ 王江武 考试 三 四 五 六 72 2 2 36 1 1 18 中国哲学通史 3 3 54 先秦哲学原著选读 3 3 54 宋明哲学原著选读 3 3 经学史 3 3 54 √ 石立善 考试 中国近代哲学专题 3 3 54 √ 蔡志栋 考试 中国哲学文献 3 3 王江武 考试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学习与研究方法 2 2 36 崔宜明 考试 文化哲学 2 2 36 √ 张允熠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吴 考试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 2 2 36 与实践研究 学 程 位 专 任课教师 二 4 础 课 一 2 综合外语 A 共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课 方法论 位 学 开课学期 时 公 学 总 时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修 周 3.中国文化建设 分 学 必 中国哲学 √ √ √ √ 54 54 √ 课 公 共 选 选 修 修 课 程 √ 专 业 选 修 其他 实 培养 论文开题报告 环节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雁 考查 习 √ 评审 √ √ 答辩 哲学概论 考试 中国哲学史 考试 西方哲学史 考试 10 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3) Foreign Philosoph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硕士应达到的要求:精读相关经典著作,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具备良好的外语 读说听写能力,能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研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论文表达 语言清晰流畅,逻辑思路清晰;具备哲学洞察力,思维敏锐,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 解。 (五)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与唯理论,中世纪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分析哲学,20 世纪大陆哲学,以及价值哲学等。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西方价值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等。主要导师有 陈泽环、刘云卿、张志平等教授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西方价值哲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对西方道德哲学、价值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 (二)现代西方哲学 本研究方向又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英美分析哲学研究;二是欧洲大陆哲学研究。 (三)西方哲学史 本方向主要从事自古代希腊哲学至 18、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研究。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 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学分)(免修) 1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1 学分) (免修) 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9 学分) 古代希腊哲学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3 学分) 基督教哲学 Christianity Philosophy (3 学分) 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 Empiricism and Rantionalism Philosophy(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德国古典哲学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3 学分) 分析哲学 Analytical philosophy(3 学分) 20 世纪大陆哲学 Mainland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文化哲学 Culture Philosophy (2 学分) 学习与研究方法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 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 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12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 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在第三学期 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在确定论文选题时,研究生必须经过 认真调查研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历史和现实研究状况,并撰写该选题的 学术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研究 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学位课程成绩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的 开题与写作阶段。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论文写作必须合乎《上海师范大学研究 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 (三)学位论文答辩 第六学期初学位论文需进行双盲评审。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 (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学 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 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 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 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四) 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97. Aristotle. Meta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1989. Coplestonm. A History o f Philosophy. Contunuum. 2003. 莱布尼茨著,陈修斋译.人类理智新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2002. 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上下).商务印书馆.2004. 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13 贝克莱著,高新民、曹曼译.西利斯:哲学反思和探讨之链.商务印书馆.2000. 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二、三、四卷).商务印书馆,198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 Gilson, Etienne. God and Philosoph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1. A.S. McGrade( 麦 格 雷 迪 )编 . 《 剑 桥 哲 学 研 究 指 针: 中 世 纪 哲 学》(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Philosophy) 。北京:三联书店. 2006. Pekikan, Jaroslav.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V. 3: The Growth of Medieval Theology (600-1300)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1978). Bewkes et al.. and Keene. The Western Heritage of Faith and Reason. New York:Harper & Row. 1963. 阿兰·德利贝拉著. 姜志辉译.中世纪哲学.商务印书馆.2004. 黄裕生主编.西方哲学史第三卷:中世纪哲学.凤凰出版社.2005. 弗里曼特勒编著,程志民等译.信仰的时代——中世纪哲学家.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吉尔松著,沈青松译.中世纪哲学精神.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Blackwell. 1963. Edmund Husserl. Log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J. N. Findlay.. London and New York: Foutledge& Kegan Paul Ltd. 1982. 倪梁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胡塞尔著,倪梁康译.哲学作为严格科学.商务印书馆.1999. 施泰格缪勒著,张金言等译.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 胡塞尔著,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 重点期刊有:《哲学动态》、《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卷》、 Journal of philosophy 等。 八、附录: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4 附录: 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西方哲学史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必 综合外语 A 外国哲学 2.现代西方哲学 学 周 总 学 学 3. 西方价值哲学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3 3 54 √ 刘云卿 3 3 54 √ 吴广成 3 3 54 3 3 54 3 3 54 课 20 世纪大陆哲学 3 3 54 公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学习与研究方法 2 2 36 崔宜明 考查 文化哲学 2 2 36 √ 张允熠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吴 考试 修 任选一门跨专业 选修课 2 2 36 学 位 公 共 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研 √ 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 修 学 古代希腊哲学 位 基 基督教哲学 础 课 经验论与唯理论 √ 张志平 课 学 德国古典哲学 √ 位 专 分析哲学 √ 业 程 乐小军 刘云卿 √ 张志平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共 选 选 修 修 课 专 程 业 选 √ 雁 考查 学术讲座与文献 研讨 其他 专 业 调 查 √ √ 习 √ √ 培养 环节 实 论文开题报告 √ 15 评审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 答辩 哲学概论 考试 中国哲学史 考试 西方哲学史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16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5) Eth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硕士生应达到:比较全面地掌握伦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积极关注现实道德 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从事伦理学专业的初级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实际的道德建设工作。 (五)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 应用伦理学、伦理学原理、中外人生哲学。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应用伦理学、伦理学原理、中外人生哲学等。主要导师有王 正平、陈泽环、周治华、乐小军、张丽华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 招生简章。 (一)应用伦理学 包括应用伦理学基础理论、环境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等领域。 (二)伦理学原理 包括伦理学基本理论、道德哲学、道德结构与伦理学等领域。 (三)中外人生哲学 包括人生哲学、中国和西方伦理思想史。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1 学分(免 修) 17 2.学位基础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伦理学原理 Ethics Principle(3 学分) 中外人生哲学 Philosophy on life in and out of China (3 学分) 伦理学经典选读 Ethics Classics(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西方伦理思想史 History of Western Ethics(3 学分) 中国伦理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s(3 学分) 应用伦理学 Applied Ethics(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学习与研究方法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2 学分) 文化哲学 Culture Philosophy (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 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 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18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时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选题 的历史和现实研究状况,并撰写该选题之学术综述。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并经有关专家论证,保证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 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学位课程成 绩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的开题与写作阶段。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 2000 字符,中文摘要 800 字。学位论文格 式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排版。论文需要经过盲审,在每年 4 月初上交。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 必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 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 答辩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 请的学位。 七、参考书目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美].穆尔.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钱穆.晚学盲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美].蒂洛.伦理学与生活.第 9 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陈泽环著.道德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对生命的敬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德].卡尔·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 汤一介.瞩望新轴心时代——在新世纪的哲学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美].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建议阅览杂志与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 中国伦理学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学会、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 、 《哲学研究》、 《哲学动态》等杂志的相关论文 中国应用伦理学(http://www.aecna.com)、中国伦理学(http://www.cn-e.cn)等网站 八、附录: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0 附录: 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 应用伦理学 2. 伦理学原理 3.中外人生哲学 周 总 开课学期 学 学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综合外语 A 学 位 公 共 必 课 学 位 基 课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3 3 54 √ 王正平 3 3 54 √ 陈泽环 3 3 54 √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研 √ 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修 学 伦理学 伦理学原理 中外人生哲学 √ 础 课 伦理学经典选读 √ 乐小军 √ 考试 考试 考试 程 学 位 西方伦理思想史 3 3 54 专 中国伦理思想史 3 3 54 应用伦理学 3 3 54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学习与研究方法 2 2 36 崔宜明 考查 文化哲学 2 2 36 张允熠 考查 选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吴 雁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陈泽环 √ 张丽华 业 课 公 √ 王正平 考试 考试 考试 共 选 选 修 修 课 专 程 业 修 任选一门跨专业 选修课 √ √ √ 学术讲座与文献 其他 培养 环节 研讨 专业调查 实习 论文开题报告 √ 21 评审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 答辩 哲学概论 考试 中国哲学史 考试 西方哲学史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22 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6) Aesthet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以“坚持培养质量,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要求研究生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文化创新、文艺理论研究、建筑美 学。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美学原理、中西方美学史、艺术哲学等。主要导师有崔宜明、 牟春、黄家瑾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美学原理 本研究方向侧重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二)中西方美学史 本研究方向侧重中西方美学发展史研究。 (三)艺术哲学(含部门艺术) 本研究方向为艺术哲学、同时涉及各部门艺术(譬如电影艺术、建筑艺术等) 。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23 修) 2.学位基础课程(不低于 9 学分) 西方美学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y of Western Esthetics(3 学分) 中国美学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y of Chinese Esthetics(3 学分) 西方美学原著 Western Original Works for Aesthetics(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程(不低于 9 学分) 部门艺术 Department Art(3 学分) 艺术哲学 Philosophy of Art(3 学分) 现代西方美学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y of Modern Western Esthetics(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学习与研究方法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2 学分) 文化哲学 Culture Philosophy (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 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 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24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 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 成,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写作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份,学 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亚里士多德.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康德.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1964. 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1979. 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北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0.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中华书局.1980.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华书局,1988.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5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1. 八、附录: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26 附录: 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美学原理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必 学 位 公 共 课 2.中西美学史 学 周 总 学 学 美学 3.艺术哲学 开课学期 一 分 时 时 综合外语 A 2 4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 2 2 36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1 1 18 西方美学专题研 究 3 3 54 √ 中国美学专题研 究 3 3 54 √ 西方美学原著 3 3 54 艺术哲学 3 3 54 部门艺术 3 3 54 现代西方美学专 题研究 3 3 54 英语口语 2 2 计算机应用 2 学习与研究方法 文化哲学 二 三 四 五 √ √ √ 修 学 位 基 础 课 课 学 位 专 程 业 课 公 共 选 修 选 修 专 课 程 业 选 修 专业外语(限 选) 任选一门跨专业 选修课 专 其他 培养 环节 业 调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崔宜明 牟春 考试 崔宜明 考试 √ 刘云卿 考试 √ 黄家瑾 考试 √ 黄家瑾 考试 √ 牟春 考试 36 研究生院 考查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崔宜明 考查 2 2 36 √ 张允熠 考查 2 2 36 √ 吴 雁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 实 查 习 √ 论文开题报告 评审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任课教师 六 √ 答辩 哲学概论 考试 中国哲学史 考试 西方哲学史 考试 27 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7) Religious Studie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硕士应达到的要求:通过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习,能够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 了解中外各大宗教和宗教史的发展规律,形成研究宗教学问题的扎实学术功底;能够运用马 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宗教问题和信仰;对宗教在社会主义 新形势下的发展特点以及使宗教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决 策意见和理论依据。能够较熟练地阅读宗教古籍文献和外文资料,并对宗教现象做出科学的 分析。研究生毕业的主要趋向是高校和其他各类学校的宗教学、世界文明和文化课师资;充 实政府的民族宗教事务部门的干部队伍;并为机关、企业、社区提供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和民 族团结的干部。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宗教学理论研究、佛教研究和民间宗教研究、道教研究、基 督教研究、伊斯兰教研究等。主要导师有侯冲、牛宏、吴雁、吴广成、王招国、任小劼等教 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宗教学理论研究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宗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二)佛教研究和民间宗教研究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佛教佛教文献和民间宗教研究。 (三)道教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道教史、道教文献和佛道教关系研究。 (四)伊斯兰教和宗教心理学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中国伊斯兰文化史和宗教心理学研究。 (五)基督教研究 28 本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与基督教文化传播史、基督教建筑文化、中国基督教文化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 (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1 学分) (免修) 2.学位基础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宗教学导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Religion(3 学分) 民间宗教导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Popular Religions (3 学分) 佛教基础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道教专题研究 Daoism Special Field Studies(3 学分) 伊斯兰教专题研究 Islamic Special Field Studies(3 学分) 基督教专题研究 Christianity Special Field Studies(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宗教理论与政策 Religious Theory and Policy(2 学分) 道教文献导读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Daoism Documents (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四)社会实践(不少于 120 学时)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 29 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 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学院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一 篇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 与学位授予挂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确定论文选题时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选题 的历史和现实研究状况,并撰写该选题之学术综述。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并经有关专家论证,保证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 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学位课程成 绩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的开题与写作阶段。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 2000 字符,中文摘要 800 字。学位论文格 式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排版。论文需要经过盲审,在每年 4 月初上交。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 必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 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 答辩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 议书上签字。 (四)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 请的学位。 七、参考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0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商务印书馆.1995. 詹·乔·弗雷泽.金枝[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M].台湾正闻出版社.1993.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渥德尔,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M].商务印书馆.1987. 陈 垣.中国佛教史藉概论[M].中华书局.1977 年. 方广锠.佛教典籍百问[M].今日中国出版社.1987. 陈士强.佛典精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M].东大图书公司.1997.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 八、附录: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31 附录: 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所) 学院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1.宗教学理论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学 位 必 公 共 课 修 学 课 位 基 础 课 程 公 宗教学 2.佛教研究 3.道教 学 周 总 学 学 4.伊斯兰教 5.基督教 6.民间宗教 7.宗教心理学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宗教学导论 3 3 54 √ 吴广成 考试 民间宗教导论 3 3 54 √ 侯冲 考试 佛教基础 3 3 54 √ 王招国 考试 伊斯兰教专题研 究 3 3 54 √ 吴雁 考试 道教专题研究 3 3 54 √ 伍小劼 考试 基督教专题研究 3 3 54 吴广成 考试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专业外语(限 选) 2 2 36 √ 吴雁 考试 宗教理论与政策 2 2 36 √ 牛宏 考查 任选一门跨专业 选修课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综合外语 A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 √ √ √ 共 选 选 √ 修 修 课 专 程 业 选 修 学术讲座与文献 研讨 其他 专业调查 培养 实习 环节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评审 √ √ 答辩 哲学概论 考试 中国哲学史 考试 西方哲学史 考试 32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8) Philosophy of Science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 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 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 成果。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科学哲学及生命伦理学、科学史及学科哲、科学史及科学哲 学史等。主要导师有王幼军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科学哲学及生命伦理学 本方向主要着重于生物学哲学,进化论史,遗传学史,科学与宗教,生命伦理学。 (二)科学史及学科哲学 本方向主要着重于数学史,物理学史,数学哲学,逻辑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与科学教 育的关系。 (三)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史 本方向主要着重于天文学史,科技思想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低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0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1 学分) (免修) 2.学位基础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科学哲学原理 The Principle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3 学分) 科学史原著选读 Reading Selected Classic Works(3 学分) 科学思想史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ought(3 学分) 33 3.学位专业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中国古代科技史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3 学分) 学科哲学 The Philosophy in Subjects(3 学分) 科学史 Science History (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7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7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学习与研究方法 Study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2 学分) 文化哲学 Culture Philosophy (2 学分)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2 学分) (三)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本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在广泛阅读专业文献的基础上 ,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 法。在撰写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积累学术研究的经验。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 举办研究生沙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指导学生撰写专 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专业学习、学位论 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在导师指导下确立专业研究方向,各门课程合格,论文通过,方能授予学位。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34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业 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 成,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份,学 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柯瓦雷著,邬波涛、张华译.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柯瓦雷著,张卜天译.牛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伯特著,徐向东译.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库恩著,吴国盛、张东林、李立译.哥白尼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林德伯格著.西方科学的起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哈罗德多恩等.世界史上 的科学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八、附录: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35 附录: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课程类别 哲学与法政学院 1.科学哲学及环境伦理学 课 程 名 称 综合外语 A 必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公共 与实践研究 课 修 学位 方法论 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哲学原理 科、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2.科学史及学科哲学 学 分 周学 时 3.科学与宗教 总 开课学期 学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3 3 54 任课教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 √ √ 考核 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王幼军 考试 王幼军 考试 基础 科学思想史 3 3 54 课 科学史原著选读 3 3 54 √ 孔庆典 考试 学位 学科哲学 3 3 54 √ 王幼军 考试 专业 科学史 3 3 54 王幼军 考试 课 中国古代科技史 3 3 54 孔庆典 考试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学习与研究方法 2 2 36 崔宜明 考查 文化哲学 2 2 36 √ 张允熠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吴 雁 考试 任选一门跨专业选修课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课 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学 公 √ √ √ 共 选 修 选 修 课 专 程 业 选 修 √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其他 专业调查 培养 实习 环节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写作与答辩 评审 √ √ 答辩 同等学力 哲学概论 考试 者补修课 中国哲学史 考试 程 西方哲学史 考试 36 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1) Jurisprudence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专业上对法理学、法律社会学有较深研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合理的知识 结构,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富于理论探索和创新 精神。 (三)身体上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精神状态。 (四)可以胜任法学理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各种法律及其相关实务工作。 (五)本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法理学与法律方法;法律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法律 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内容。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等。主要导师有蒋传光、夏邦、施延亮、 石文龙、夏纪森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法理学 本方向把法理学法理层面上的基础性研究与法哲学哲理层面上的深度性研究紧密结合, 把法理学、法哲学基本理论的理论性研究与解决法治重大实践问题的现实性、对策性研究紧 密结合。追求法理基础的扎实性、视野的国际性、研究主题的现实性。其发展前景在于能够 有力地促进法理学基本理论的夯实、拓宽与提升,促进中国法哲学的尽快成熟与形成,进而 推动中国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的更大发展,同时也能够站在法学理论较高的起点上有力的带 动我校法学学科整体水平的尽快提高。 (二)法律社会学 本方向试图打通法理学、法哲学研究与部门法研究的沟通渠道,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国家 建设和上海地方建设实际而设置的一个研究方向。该方向的优势在于,学科组成员既有专门 从事法理、法社会学研究的教授,也有从事民商法、行政法和社会法学研究的教授;既有多 位教授进行理论研究,也有多位教授参与立法工作。其特色在于能够将法理、法社会学理论 与立法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法学与部门应用法学紧密联系起来。其发展前景在于将促 进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的结合,法学理论与立法工作的结合,从而在促进法学理论发展的同 时,促进法治建设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7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法理学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Jurisprudence(3 学分)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史 History of the Marxist legal Thoughts(3 学分) 西方法哲学 Western Law Philosophy(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法学原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 of Jurisprudence(3 学分) 法制现代化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Modernization of Legal Systems(3 学分) 比较法社会学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law (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中国传统法文化专题 Subject Study of of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of China(限选,2 学 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 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 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8 3.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 文一篇。 4.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宪法学及行政法学专业的专业 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 成,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的撰写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 有创意,不违背学术道德。学位论文撰写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 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 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 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副 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 字。 (四)学位授予 39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列宁选集(1-4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毛泽东选集(1-4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文选(1-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6. 吕世伦主编.列宁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 吕世伦主编.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8. 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导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9. 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10. 夏勇.民权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1.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 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4. 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5. 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 [台]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8.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9.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1.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2. 李龙.西方法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3. 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学思潮源流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24.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1999. 25. 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6. 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7. 刘星.法律是什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28. 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9. [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等译.湖北: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3. 40 30. [英]奥斯汀·M·琴亨戈.法理学基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1. Brian Bix,Jurisprudence: Theory and Context, 4nd ed,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6 32. Jules Coleman & Scott Shapiro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Oxford, 2004). 33.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4. 公丕祥主编.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35. 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3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8.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景跃进等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9.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0.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申政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1. [以]S·N 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8. 42.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3. 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编,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一至第六卷) ,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5-2000. 44. 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5. [德]K·茨维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2. 46.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7.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8. 沈宗灵.比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9. 陆昕,徐世虹主编.中外法律文化大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0. 史彤彪.中国法律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51. 林榕年.中外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2.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八、附录: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41 附录: 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学院 1. 法理学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必 学 综合外语 A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公 论与实践研究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课 方法论 修 学 法理学专题研究 位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基 史 学 科、 专 业 法学理论 2. 法社会学 学 周 总 学 学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3 3 54 √ 蒋传光等 考试 3 3 54 √ 蒋传光 考试 蒋传光等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 √ √ 础 课 课 西方法哲学 3 3 54 其他 3 3 54 学 法学原著选读 3 3 54 √ 王启才等 考试 位 法制现代化专题研究 3 3 54 √ 刘作翔等 考试 3 3 54 刘作翔等 考试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刘诚 考试 2 2 36 √ 夏邦等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程 √ 专 业 课 公 比较法社会学专题研 究 √ 共 选 修 选 修 课 程 专 业 选 修 中国传统法文化专题 (限选) 跨一级学科选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其他 专业调查 √ √ 培养 实习 √ √ 环节 论文开题报告 √ 42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 √ 答辩 宪法学 考试 刑法学 考试 民法学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4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3) Constitutional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要求研究生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基础理论和专 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的能力;具有从事专业教学以及相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五)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宪法学、行政法学、比较宪法、比较行政法、行政诉讼 法学等。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行政法学、宪法学、教育法等。主要导师有马英娟、石文龙、 王宏、韩思阳、李冷烨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行政法学 本研究方向涉及行政法学原理、中外行政法比较以及政府监管制度的研究。 (二)宪法学 本研究方向涉及宪法学原理、中外宪法比较以及具体宪法实践的研究。 (三)教育法学 本研究方向涉及教育法学原理、中外教育法比较以及教育法治实践的研究。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 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44 修) 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法理学专题 Jurisprudence(3 学分) 宪法学原理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Law(3 学分) 行政法学原理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比较宪法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Law(3 学分) 比较行政法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3 学分) 行政诉讼法专题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立法与政府监管专题 Subject Study of Legisl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限选,2 学 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 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一篇。 4.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 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45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 量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 文是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 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 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宪法学及行政法学专业的专业 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 完成,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二)学位论文的撰写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 有创意,不违背学术道德。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规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 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 成,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答辩人的 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 决议书上签字。 (四) 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 的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一)基础书目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M]. 吴象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46 房龙. 宽容[M]. 秦立彦,冯士新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斯威布. 希腊的神话与传说[M]. 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M]. 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M]. 韩水法,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康德. 历史理性[M]. 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1. 埃米尔·杜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 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 (二)专业基础书目 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西塞罗. 论共和国论法律[M]. 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伯尔曼. 法律与革命[M]. 贺卫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伯纳德·斯瓦茨. 美国法律史[M]. 王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汉密尔顿. 联邦党人文集[M]. 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罗纳德·德沃金. 认真对待权利[M]. 信春鹰,吴玉章,译.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庞德. 法律史解释[M]. 曹玉堂,杨知,译.华夏出版社,1989. 波斯纳. 法理学问题[M]. 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博顿海默.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K·茨威格特,H·克茨. 比较法总论[M]. 潘汉典,译.法律出版社,2003. 大木雅夫. 比较法[M]. 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 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 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M]. 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 版,2002. 凯尔森.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 沈宗灵,译.法律出版社,1999. 马克斯·韦伯.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谷口安平. 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棚濑孝雄. 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勒内·达维德. 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 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M]. 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 卢梭. 社会契约论[M].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1980.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M].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狄骥. 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M].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亨利·梅因. 古代法[M]. 陈志文,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丹宁勋爵. 法律的正当程序[M]. 杨百揆,刘庸安,丁健,译.法律出版社,1999. 47 洛克. 政府论[M]. 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 哈耶克.自由宪章[M]. 杨玉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浓部达吉. 公法与私法[M]. 黄冯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狄骥. 公法的变迁[M]. 郑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马丁·洛克林. 公法与政治理论[M]. 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 保罗·克雷格. 英国与美国的公法与民主[M]. 毕洪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狄骥. 公法的变迁[M]. 郑戈,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夏勇. 人权概念的起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杨仁寿. 法学方法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瞿同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1981. 沈宗灵. 比较法总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季卫东. 法治秩序的建构[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陈新民. 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三)专业书目之一:宪法 哈耶克. 自由宪章[M]. 杨玉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戴雪. 英宪精义[M]. 雷宾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詹宁斯. 法与宪法[M]. 龚祥瑞,译.三联出版社,1997. 肯尼思 ·W ·汤普森. 宪法的政治理论[M]. 张志铭.三联出版社,1997. 路易斯·亨金等. 宪政与权利[M]. 郑戈译.三联书店,1996. 爱德华·S·考文. 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 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 杰罗姆·巴伦. 美国宪法概论[M]. 刘瑞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狄骥. 公法的变迁. 法律与国家[M]. 郑戈,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狄骥. 宪法学教程[M]. 王文利,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马尔塞文. 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 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 芦部信喜. 宪法[M]. 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龙. 宪法基础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李步云. 宪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 王世杰,钱端升. 比较宪法[M].商务印书局,1999. 龚祥瑞.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 法律出版社,2003. 张庆福. 宪法学基本理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韩大元. 亚洲立宪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林来梵.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法律出版社,2001.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 宪法学专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季卫东. 宪政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8 陈云生. 权利相对论――权利和义务价值模式的建构[M].人民出版社,1994. 张千帆. 西方宪政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马岭. 宪法权利解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蔡定剑.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5. 张翔. 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专业书目之二:行政法 Stephen G. Breyer,Richard B. Stewart,Cass R. Sunstein and Matthew L. Spitzer.2006. 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ory Policy.Beijing: CITIC Publishing House. Lisa Schultz Bressman, Edward L. Rubin & Kevin M. Stack.2010. The Regulatory State.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Susan Rose-Ackerman & Peter L. Lindseth(eds).2010.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 Edward Elgar. 莫里斯•奥里乌. 行政法与公法精要[M]. 龚觅,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韦德. 行政法[M]. 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L·布朗,约翰·贝尔. 法国行政法[M]. 高秦伟,王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安东尼·奥格斯.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M]. 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 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 法律与行政(上、下)[M]. 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伊莉莎白·费雪. 风险规制与行政法[M]. 沈岿,译.法律出版社,2012. 哈特穆特•毛雷尔. 行政法学总论[M]. 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 汉斯·J·沃尔夫,奥拓·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 行政法(三卷):行政法[M]. 高家伟,译. 商务印书馆,2002. 奥托•迈耶. 德国行政法[M]. 刘飞译. 商务印书馆,2002. 罗尔夫•斯特博. 德国经济行政法[M]. 苏颖霞,陈少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罗尔夫•施托贝尔. 经济宪法与经济行政法[M]. 谢立斌,译.商务印书馆,2008. 乌茨•施利斯基. 经济公法[M]. 喻文光,译.法律出版社,2006. 盐野宏. 行政法总论,行政组织法,行政救济法[M]. 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室井力,芝池义一,浜川清. 日本行政程序法逐条注释[M].朱芒,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大桥洋一. 行政法学的机构性变革[M]. 吕艳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米丸恒治. 私人行政:法的统制的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伯纳德•施瓦茨. 行政法[M] 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 肯尼斯·戴维斯. 裁量正义[M]. 毕洪海,译.商务印书馆,2009. 杰里·马肖. 行政国的正当程序[M]. 沈岿,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欧内斯特•盖尔霍恩、罗纳德•M•利文. 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概要[M]. 黄列,译.中国社会 49 科学出版社,1996 年. 理查德·B ·斯图尔特著.沈岿,译.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商务印书馆,2002.(文章: 《二十一 世纪的行政法》 ) 布雷耶. 规制及其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史蒂芬·布雷耶. 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 [M]. 宋华琳,译.法律出版 社,2009. 凯斯•R•桑斯坦. 权力革命之后——重塑规制国[M]. 钟瑞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 朱迪·弗里曼. 合作治理与新行政法[M]. 毕红海,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 凯斯•R•桑斯坦. 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 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E•S•萨瓦斯. 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 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古德诺. 比较行政法[M]. 白作霖,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迈克尔·塔格特. 金自宁,译. 行政法的范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金东熙. 行政法(Ⅰ、Ⅱ)[M]. 赵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王名扬. 英国行政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王名扬. 法国行政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于安. 德国行政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翁岳生. 行政法:2000(上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吴庚. 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增订八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城仲模. 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M].三民书局,1994. 应松年. 当代中国行政法[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杨海坤、章志远. 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江必新、梁凤云. 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叶必丰、周佑勇. 行政规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 叶必丰. 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崔卓兰、于立深. 行政规章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余凌云. 行政法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何海波. 实质法治:寻求行政判决的合法性[M].法律出版社,2009. 高秦伟. 行政法规范解释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周佑勇.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李广宇. 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理念、方法与案例[M].法律出版社,2009. 李广宇. 政府信息公开司法解释读本[M].法律出版社,2011. 50 应松年. 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周汉华. 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周汉华. 政府监管与行政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于安. 降低政府规制: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行政法[M].法律出版社,2003. 杨建顺. 行政规制与权利保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刘恒. 行政许可与政府管制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维达. 以私法完成公共任务[M].百家出版社,2003. 马英娟. 政府监管机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应松年. 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姜明安. 外国行政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3. 关保英. 外国行政法编年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张兴祥,等. 外国行政程序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王贵松. 日本食品安全法研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八、附录: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51 附录: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行政法学 2.宪法学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学 必 位 公 共 课 周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3.教育法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研 √ 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 科学方法论 修 √ 学 法理学专题 3 3 54 √ 蒋传光 考试 位 宪法学原理 3 3 54 √ 石文龙 考试 行政法学原理 3 3 54 马英娟 考试 其他 3 3 54 本院导师 考试 比较宪法 3 3 54 比较行政法 3 3 54 行政诉讼法专题 3 3 54 英语口语 2 2 计算机应用 2 基 课 综合外语 A 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础 课 学 位 程 专 业 课 公 √ 石文龙 √ 王 √ 宏 等 考试 韩思阳等 考试 李冷烨等 考试 36 研究生院 考查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刘 诚 考试 2 2 36 马英娟等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 共 选 修 选 专业外语(限 修 选) 课 专 立法与政府监管 程 业 专题 选 跨一级学科选修 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 √ √ √ 学术讲座与文献 研讨 培养 环节 专业调查 √ √ 实习 √ √ 52 同等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评审 √ √ 答辩 刑法学 考试 民法学 考试 国际法学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53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5)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专业学习要求:可以胜任民商法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胜任各种法 律及其相关实务工作。 (五)本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商法专题、证券法、资本 市场法律问题研究、劳动法专题、比较劳动法。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民法学、商法学、劳动法学等。主要导师有刘诚、环建芬、 高岚、胡志民、王志勤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民法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民法领域内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立足于民法的私法性,开展传统民 法学的研究,其中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侵权责任法、人格权法等法律领域的研究 工作,同时注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民法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力图反映民法 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民法学基本框架、重大理论问题、发展趋 势等,培养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色在于,追求民法学基础的扎实性、视 野的国际性、研究主题的现实性,把民法学法层面上的基础性研究与深度性研究紧密结合, 把民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论性研究与解决司法实践重大问题的现实性、对策性研究紧密结合。 (二) 商法学 该方向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商法总论研究,主要针对商法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诸如商法性质和体系、商事主体、商事行为、商业名称等问题,通过理论抽象和国内外比较 分析展开深入研究。二是商法部门法研究,主要围绕公司法、证券法以及资本市场法律问题, 运用国内外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资本市场法律规制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相应的具体制度进 行法律分析,紧贴商事活动实践和司法实践,对一些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本方向的 54 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把握商法的理论精髓、制度价值和现实问题,学会思考和研究商法理论 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劳动法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劳动法理论与劳动立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劳动法学的基 本框架和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基本理论及法学前沿、劳动立法现状及发展趋势等,培养 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色在于,突出劳动法学基础理论、强调国际视 野、关注立法。本方向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直接进行国际交流。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 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法学研究前沿 Property Law Studies(3 学分) 民法学专题 Civil law subject(3 学分) 商法专题 Commercial Law Topics(3 学分) 国际私法专题 Commercial Law Topics(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劳动法专题 Labor Law Topics(3 学分) 债法专题 Creditor's Rights law(3 学分) 证券法研究 Securities and Futures Act(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社会学方法 Sociology Method(2 学分) 金融法专题 Subject Studies of Banking Law(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55 (四)社会实践(不少于 60 学时) 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法规部门、企业法务部门、律所实习,或高校授课。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方式和环节: (1)适当集中授课; (2)指导认真读书; (3)组织交流研讨; (4)强化科研写作。 2.课程学习考核以撰写论文为主,成绩可以分优(90 分-100 分) 、良(80 分-89 分) 、 中(70 分-79 分) 、及格(60 分-69 分) 、不及格五等评定;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 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开题报告 硕士论文体的选题必须符合民商法的专业方向,鼓励以导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方向为论 文选题范围。论文开题必须于开题论证会前三周向导师组提供开题报考、文献索引和论文写 作计划三份书面材料。开题报告应包括四千字左右的学术史综述,以及课题的目的、意义、 方法、核心观点、创新点、难点和初步的写作提纲。开题报告应在本专业硕士点全体导师参 加的开题论证会上宣讲,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填写《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报研究生院。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 完成。 (二)盲评程序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所有论文都应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参加盲评程序;盲评程序应在正式答辩前完成;提交盲 56 评前二周将论文交指导导师审阅;登陆进入盲评须经指导导师审核同意。 (三)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 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 会无记名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 七、参考书目 (一)基础理论与民法总论 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 李秋零,田薇,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汉密尔顿,等. 联邦党人文集. 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1955. 洛克. 政府论上下篇. 瞿菊农,译. 商务印书馆,2005. 约翰·密尔. 论自由. 程崇华,等,译. 商务印书馆,1996. 霍布豪斯. 自由主义. 朱曾汶,译. 商务印书馆,1996. 科恩. 论民主. 聂祟信,朱秀贤,译. 商务印书馆,1988. 卢梭. 社会的契约.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1980. 孟得思鸠. 论法的精神. 张雁深,译. 商务印书馆,1995. 罗尔斯著.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 姚大志,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 张文显. 法理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张文显.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6. 谢晖.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商务印书馆,2003. 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哈特. 法律的概念. 张文显,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德沃金. 法律帝国. 李常青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凯尔森. 法和国家的一般理论. 沈宗灵,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罗斯科·庞德著.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沈宗灵,译. 商务印书馆,2010. 康德.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沈叔平,译. 商务印书馆,1991.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范扬,张企泰,译. 商务印书馆,1982. 富勒. 法律的道德性. 郑戈,译. 商务印书馆,2005. 考夫曼. 法律哲学第 2 版. 刘幸义,等,译. 法律出版社,2011. 约瑟夫·拉兹. 法律体系的概念. 吴玉章,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57 美浓布达吉. 公法与私法. 黄冯明,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根欧·埃利希. 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 舒国滢,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菲尼斯.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董娇娇,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约翰·哈德森.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刘四新,译. 商务印书馆,2006. 艾伦·沃森. 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 李静冰,姚新华,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卓泽渊. 法的价值论. 法律出版社,2006. 谢晖. 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陈金钊等. 法律方法论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王利明编著. 法学方法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孔祥俊. 法律方法论.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王利明. 法律解释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陈金钊. 法律解释学——权利(权力)的张扬与方法的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1. 卡尔•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 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4. 齐佩利乌斯. 法学方法论. 金振豹,译. 法律出版社,2009. 罗伯特·阿列克西. 法律论证理论:作为法律证立理论的理性论辩理论. 舒国滢,译. 中国 法制出版社,2002. 菲特丽丝. 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 张其山,等,译. 商务印书馆,2005. 沃缪勒. 不确定状态下的裁判:法律解释的制度理论. 梁迎修,孟庆友,译. 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1. 徐国栋. 民法哲学.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赵万一. 民法的伦理分析. 法律出版社,2003. 王轶. 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 法律出版社,2009. 黄茂荣. 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梁慧星. 民法解释学(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2009. 徐国栋. 民法基本原则解释.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刘士国. 科学的自然法观与民法解释.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魏振瀛. 民法(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王利明. 民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史尚宽. 民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梅仲协. 民法要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郑玉波. 民法总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8).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王泽鉴. 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 中国政法大学,2001. 58 周枏. 罗马法原理(上、下). 商务印书馆,1994. 卡 尔 ·拉 伦 茨 . 德国民法通论(上、下册). 王晓晔,等,译. 法律出版社,2003. 迪特尔·梅迪库斯. 德国民法总论. 邵建东,译. 法律出版社,2000. (二)民法分论(物权法、债法、合同法、侵权法) 梁慧星,陈华彬. 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2007. 陈华彬. 民法物权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王利明. 物权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谢在全. 民法物权轮(上) (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王泽鉴. 民法物权 1(通则·所有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王泽鉴. 民法物权 2(用益物权·占有).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史尚宽. 物权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郑玉波. 民法物权. 台北三民书局,1995. 孙宪忠. 德国当代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1997. 尹田. 法国物权法. 法律出版社,1998. 鲍尔、施蒂尔纳. 德国物权法(上). 张双根,译. 法律出版社,2004. 鲍尔、施蒂尔纳. 德国物权法(下). 申卫星,王洪亮,译. 法律出版社,2006. 曼弗雷德·沃尔夫. 物权法. 吴越,李大雪,译. 法律出版社,2002. 黄立. 民法债编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史尚宽. 债法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史尚宽. 债法各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王泽鉴. 债法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泽鉴. 不当得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郑玉波. 民法债编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邱聪智. 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上、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迪特尔·梅迪库斯. 德国债法总论. 杜景林,卢谌译. 法律出版社,2004. 崔建远. 合同法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王利明. 违约责任论(修订版). 法律出版社,2003. 杨桢. 英美契约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韩世远. 违约损害赔偿研究. 法律出版社,1999. 杨立新,袁雪石,陶丽琴. 侵权行为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张新宝. 侵权责任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 欧洲侵权行为法(上、下卷). 张新宝,译. 法律出版社,2001. 文森特·R·约翰逊著. 美国侵权法. 赵秀文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罗伯特 A.希尔曼. 合同法的丰富性:当代合同法理论的分析与批判. 郑云端,译. 京大 59 学出版社,2005. (三)商法 范健. 商法(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叶林,黎建飞. 商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董安生,等. 中国商法总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周林彬,任先行. 比较商法总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王保树. 中国商事法.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赵万一. 商法基本问题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2. 赵中孚. 商法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徐学鹿. 商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高在敏. 商法的理念与理念的商法.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范健. 德国商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王保树. 中国公司法原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施天涛. 公司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5. 周友苏. 新公司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6. 朱慈蕴.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 法律出版社,1998. 冯果. 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刘俊海. 公司的社会责任. 法律出版社,1999. 赵万一. 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4. 王天习. 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李彤. 近代中国公司法中股东权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2010. 毛亚敏. 公司法比较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卞耀武. 当代外国公司法. 法律出版社,1995. 伊夫·居荣. 法国商法. 罗结珍,赵海峰,译. 法律出版社,2004. 叶林. 证券法(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叶林. 证券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2010. 范健,王建文. 证券法(第二版). 法律出版社,2010. 郭锋,等.金融发展中的证券法问题研究—以金融创新中的法律制度构建为路径.法律出 版社 2010. 郭锋总. 全球化时代的金融监管与证券法治—近年来金融与证券法的理论研究与学术 争鸣概览.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陈甦. 证券法专题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周友苏. 新证券法论. 法律出版社,2007. 吴弘. 证券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0 王志华. 中国近代证券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郭锋. 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重大法律问题研究——以投资者权益为中心. 法律出版 社,2008. 刘道远、王艳萍. 中国多重资本市场建设法制创新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邵国华. 我国资本市场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林崇诚. 创业风险投资与中国法律政策.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道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编著.中国 PE 的法律解读.中信出版 社,2010. 陈向聪. 中国私募基金立法问题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9. 张陆洋、傅浩. 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戈西马丁·阿尔弗雷泽. 跨境上市:国际资本市场的法律问题. 刘轶,卢青,译.法律出版 社,2010. (四)劳动法 贾俊玲. 劳动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怀. 劳动法(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王全兴. 劳动法(第三版). 法律出版社,2008. 常凯. 劳动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史探径. 社会法论.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董保华. 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董保华. 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董保华. 劳动合同研究.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董保华等. 社会法原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常凯. 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常凯,张德荣. 工会法通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张荣芳. 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周伟. 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 法律出版社,2006. 范跃如. 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李炳安. 劳动权论.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郑爱青. 法国劳动合同法概要.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杨燕绥. 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王益英. 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叶静漪,Ronie Eklund. 瑞典劳动法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杜晓郁.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工标准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佘云霞. 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1 程延园. 集体谈判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沈琴琴,杨伟国. 全球视野下的产业与劳动关系发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黄越钦. 劳动法基本教程.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罗伯特·A·高尔曼. 劳动法基本教程. 马静,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W.杜茨. 劳动法. 张国文,译. 法律出版社,2005. 曼弗雷德.魏斯,马琳·施米特. 德国劳动法与劳资关系. 倪斐,译. 商务印书馆,2012. 沃尔夫冈·多伊普勒. 德国雇员权益的维护. 谢立斌,唐伦亿,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荒木尚志. 日本劳动法(增补版). 李坤刚,牛志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哈纳米、布兰佩因. 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劳资冲突的对策. 佘云霞,赵炜,王慧,译. 中国方正 出版社,1997. 琳达·狄理斯、聂尔伦. 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构的变迁. 英中协会,译. 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 哈里·C.卡茨、托马斯·A.科钱、亚历山大·J.S.科尔文. 集体谈判与产业关系概论(第 4 版) . 李丽林,吴清军,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托马斯·寇肯,哈瑞·卡兹,罗伯特·麦克西. 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 朱飞,王侃,译. 中国劳动 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Webb, Industrial democracy, 9th ed.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1926. John Common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34. John Commons, Kenneth Parsons, and Selig Perlman, 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John Commons and John Andrews, Principles of Labor Legisl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Bros., 1916. Roger Blanpain, et al. eds., Comparative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ised Market Economies, 9th ed.,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8. Roger Blanpain, ed., Labour Law,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William B. Gould IV, Agenda for Reform: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and the Law, Boston: The MIT Press, January 31, 1996. William B. Gould IV, Bargaining with Baseball: Labor Relations in an Age of Prosperous Turmoil,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Inc Pub, July 5, 2011. Samuel Estreicher and Stewart Schwab, Foundations of Labor and Employment Law, Phoenix: Foundation Press, July 2000. Samuel Estreicher, ed,, Employee Representation in the Emerging Workplace: Alternatives - 62 Supplements to Collective Bargaining, New York: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January 27, 1999. Cynthia Estlund, Regoverning the Workplace: From Self-Regulation to Co-Regul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Katherine Stone, From Widgets to Digits: Employment Regulation for the Changing Workplac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Katherine Stone, Private Justic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nd the Law, Phoenix: Foundation Press, 2000. Janice Bellace and Max Road, eds., Labour Law at the Crossroads: Changing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The Hague, Netherlands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7. Thomas A. Kochan, Harry C. Katz, Robert B. McKersi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lations, Ithaca, New York: ILR Press, January 1994 Thomas Kochan, Restor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Working Families' Agenda for America, Boston: MIT press, September 2005. Thomas Kochan and David B. Lipsky (ed), Negotiations and Change: From the Workplace to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Chris Tilly, Half a Job: Bad and Good Part-Time Jobs in a Changing Labor Marke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rgaret Weir, Politics and Jobs: The Boundaries of Employment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Douglas L. Kruse, Richard B. Freeman & Joseph R. Blasi, eds., Shared Capitalism at Work: Employee Ownership, Profit and Gain Sharing, and Broad-based Stock Op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y 2010. 八、附录: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63 附录: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哲学与法政 所) 学院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1. 民法 2. 商法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学 民商法学 3. 劳动法 周 总 学 学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研究生院 免修 1 1 18 研究生院 免修 法学研究前沿 3 3 54 √ 蒋传光 考试 位 民法学专题 3 3 54 √ 环建芬 考试 基 商法专题 3 3 54 √ 胡志民 考试 础 国际私法专题 3 3 54 √ 本院导师 考试 其他 3 3 54 本院导师 考试 程 学 债法研究 3 3 54 √ 环建芬 考试 位 证券法研究 3 3 54 √ 高 岚 考试 劳动法专题 3 3 54 √ 刘 诚 考试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 刘 诚 考试 2 2 36 √ 王志勤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综合外语 A 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 位 义理论与实践研 公 究(免修) 必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 课 科学方法论(免 √ 修) 修 学 课 课 专 业 课 公 共 选 修 专业外语(限 选 选) 修 金融法专题 课 专 程 业 选 修 (限选) 社会学方法 跨一级学科选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 学术讲座与文献 研讨 64 培养 专业调查 √ √ 环节 实习 √ √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评审 √ √ 答辩 法理学 考试 民法学 考试 刑法学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65 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6) Procedural Law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 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诉讼法学有较深研究,掌 握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富于理论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精神状态。 (四)胜任诉讼法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各种法律及其相关实务工作。 (五)本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中国司法制 度;外国诉讼制度等内容。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等。主要导师有李峰、 陈洪杰、程兰兰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纠纷解决基本理论、程序制度、方法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本 研究方向借鉴国外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经验,同时注重我国民事纠纷解决的法律文化基础和 司法实际情况,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综合,在民事诉讼法哲学、诉讼程序、多元化纠纷解 决机制等关键领域拓展研究空间,既保障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系统性,又形成特定研究领域 的鲜明特色,形成宽视域、多层面、有重点的发展特色和优势。 (二)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对犯罪行为追诉的学科方向,指导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的刑事 司法实践。本研究方向面向中国刑事司法实际,服务于刑事司法改革的需要,在把握刑事法 律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力争使刑事诉讼法与刑法、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与具体程序 制度、各重要程序环节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从而在理论创新和指导刑事司法实践方面都取 得显著成效,突出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特色。 (三)证据法 证据法学是研究司法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规律、方法以及证据规范的学科 方向。作为法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以规范作为研究根基,同时汇通哲学、语言学、心理 66 学、制度史、科技史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等理论,使得证据法学具有良好的学科发展与应用 前景。坚持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并重,面向司法问题,以促进规范、价值、事实自洽 的证据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法理学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Jurisprudence(3 学分)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dure Law(3 学分) 刑事诉讼法 Criminal Procedural Law(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证据法 Law of Evidence(3 学分) 中国司法制度 Justice System of China (3 学分) 外国诉讼制度 Foreign Litigation System(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中国传统法文化专题 Subject Study of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of China(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67 2.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 沙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必须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硕士 学位论文。 4.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 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诉讼法学专业的内涵,有一定的 独创性和前沿性。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的撰写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 有创意,不违背学术道德。学位论文撰写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 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第六学期初将完整的论文打印稿一份交到研 究生院.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 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 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或副研究员)组成,至少一 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 68 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专业参考书目 1.樊崇义.诉讼原理(第2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程序研究[M]. 北京:检察出版社,2004. 6.范愉.民事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廖中洪.民事诉讼体制比较研究[M]. 北京:检察出版社,2008. 8.田平安等.民事诉讼法学改革开放三十年[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江伟等.民事诉权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常怡等.外国民事诉讼法新发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2.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3.[日]谷口安平: 《程序的正义与诉讼》 (增补本)[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日] 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社,2009. 15.[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6.[德]罗森贝格.德国民事诉讼法[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17.徐昕.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8.傅郁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0.赵泽君.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21.齐树洁.民事上诉制度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2.孙邦清.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3.廖永安.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4.严仁群.民事执行权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5.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26.陈光中,[加]丹尼尔·普瑞方廷.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M]. 北京:法律 出版社,1998. 69 27.陈光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M].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5. 28.陈浩铨.刑事诉讼法哲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9.卞建林.刑事正当程序研究:法理与案例[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30.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第 5 版)[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2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2.陈瑞华. 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 [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3.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 2 版) ,[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4.狄小华.多元恢复性刑事解纷机制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35.林劲松.刑事诉讼法与基本人权[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6.林钰雄.刑事诉讼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7.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第 2 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8.万毅.底限正义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9.汪海燕.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40.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第 2 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1.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42.杨宇冠.国际人权法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影响[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43.张建伟.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4.左卫民.刑事诉讼的中国图景[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45.[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岳礼玲等,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 2004. 46.[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M].罗结珍,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1998. 47.[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刑事诉讼法(上下)[M]. 卞建林, 沙丽金,译.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48.[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第 5 版)[M].张凌等,译.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49.[英]约翰·斯普莱克.英国刑事诉讼程序(第 9 版)[M].徐美君,杨立涛,译.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0.戴长林,罗国良,刘静坤.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原理·案例·适用[M]. 北京:法律 出版社,2016. 51.卞建林.刑事证明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52.龙宗智.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3.刘春梅.自由心证制度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70 54.李峰.论心证公开[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55.张永泉.民事诉讼证据原理[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6.张榕.事实认定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7.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8. 黄维智.刑事证明责任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9.杨宇冠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中国的实施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 社,2015. 60.沈志先.刑事证据规则研究(第 2 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61.马跃.美国证据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62.陈瑞华.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63.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4.易延友.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65.毕玉谦.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6.段厚省等.证明评价原理[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67.[英]理查德·梅.刑事证据[M].王丽,李贵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8.[日]松冈义正.民事证据论[M]. 张知本,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八、附录: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71 附录: 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民事诉讼法 2.刑事诉讼法 3.证据法 周 总 开课学期 学 学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时 2 4 72 2 2 36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 课 学方法论 1 1 18 学 法理学专题研究 3 3 54 √ 蒋传光等 考试 位 民事诉讼法 3 3 54 √ 李峰、陈洪杰 考试 基 刑事诉讼法 3 3 54 吴啟铮等 考试 其他 3 3 54 证据法学 3 3 54 √ 李峰等 考试 中国司法制度 3 3 54 √ 陈洪杰等 考试 外国诉讼制度 3 3 54 公 课 二 时 综合外语 A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修 一 诉讼法学 分 学 必 学 法学学科 础 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 本院导师 课 学 程 位 专 业 √ 考试 考试 吴啟铮等 课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选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刘 诚 考试 修 中国传统法文化专 2 2 36 √ 夏邦等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公 共 选 修 课 专 题(限选) 程 业 法律英语 选 跨一级学科选修 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 讨 培养 环节 专业调查 √ √ 实习 √ √ √ 论文开题报告 72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 宪法学 本院导师 考试 学力 刑法学 本院导师 考试 民法学 本院导师 考试 者补 修课 程 73 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9) International Law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五)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商事仲裁法等。主要导师 有邓杰、吴琼、姜立文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国际法 本方向研究内容:国际法原理、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国际刑 法、国际环境法、海洋法、空间法等。 (二)国际私法 本方向研究内容:国际私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冲突法基本理论、国际私法基本制度、 民商事法律适用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 (三)国际经济法 本方向研究内容: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 国际税法、海商法、国际商法、WTO 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 (四)商事仲裁法 本方向研究内容:仲裁法基本理论、仲裁程序、仲裁的法律适用、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 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74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法理学专题 Jurisprudence(3 学分) 国际法学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3 学分) 国际私法学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国际经济法学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3 学分) 商事仲裁法 Commercial Abitration Law(3 学分) 国际贸易与金融法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ial Law(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国际公法名著选读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Law Works(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 沙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一篇;发表专业论文 1-2 篇。 4.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75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 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 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专 业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 完成,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 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曾令良,饶戈平.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5. 詹宁斯·瓦茨. 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年版,1998. 76 邓杰. 国际私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李双元.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陈安.国际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王传丽.国际经济法.法律出版社,2005. 高之国,等.国际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海洋出版社,2006. 高键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4. 邓杰. 商事仲裁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宋连斌.仲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王传丽.国际贸易法(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左海聪.国际贸易法. 法律出版社,2004. 八、附录: 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77 附录: 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国际法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2. 国际私法 学 法学学科 国际法专业 3. 国际经济法 周 总 学 学 4. 商事仲裁法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 课 学方法论 1 1 18 学 法理学专题 3 3 54 √ 蒋传光 考试 位 国际法 3 3 54 √ 吴 琼 考试 基 国际私法学 3 3 54 √ 邓 杰 考试 其他 3 3 54 学 国际经济法 3 3 54 程 位 专 商事仲裁法 3 3 54 业 国际贸易与金融法 课 3 3 54 公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选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刘 诚 考试 修 国际公法名著选读 2 2 36 吴 琼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学 综合外语 A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公 必 修 课 理论与实践研究 √ √ √ 础 课 本院导师 √ 考试 姜立文 考试 √ 邓 考试 √ 姜立文 杰 考试 共 选 修 课 专 (限选) 程 业 法律英语 选 跨一级学科选修 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 √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 讨 培养 环节 专业调查 实习 √ √ √ 论文开题报告 √ 78 评审 √ √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 民法 考试 学力 商法 考试 民事诉讼法 考试 者补 修课 程 注:“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79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1) Political Theor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具有良 好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热爱本学科与专业,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事业心,笃实敬业,身体 健康,心理健康。 政治学理论基础扎实,熟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与方法,有较强理论创新能力和从事研究 与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一般的党政、理论宣传、科研与教学、公共部门管理等岗 位的工作。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学术能力。能够较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政治哲学及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学、政治人类学等。主要导 师有商红日、李明、王礼鑫、陈媛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 章。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政治学理论前沿 Forefront Research on Political Theory(3 学分) 公共政策分析 Public Policy Analysis(3 学分) 政治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Academic Works on Politics(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当代中国政治与公共管理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3 学分) 比较政治学 Comparative Politics(3 学分) 政治人类学 Political anthropology(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80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在本一级学科内自选一门课程(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联合指导,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指导模式。实行阅读、讨论、 教师点评,辅之专题课程讲座的课堂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 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政治学理论专业的专业内涵,有 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81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 有创意,不违背学术道德。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规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份,学 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七、参考书目 1.程虹. 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 2000. 2.道格拉斯·诺斯.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约拉姆·巴泽尔. 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 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 2006. 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5.肖泽晟. 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2004 修订版)[M].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4. 6.杨心宇. 现代国家的宪政理论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7.蒋劲松. 责任政府新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5. 8.阿伦·利普哈特. 民主的模式:36 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M].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06. 9.沃尔特·怀特等. 加拿大政府与政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徐勇等. 地方政府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1.孙柏英. 当代地方治理——面向 21 世纪的挑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2.张静. 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13.徐湘林等. 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八、附录: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82 附录: 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 (系、 所) 哲学与 法政学 院 学 科、 专业 政治学学科 研究 方向 1.政治哲学与中国政治 课程 类别 课程 名称 学 位 公 必 共 课 位 基 础 课 课 学 2.比较政治学 周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政治学名著选读 3 3 54 公共政策分析 3 3 54 3 3 54 其他 3 3 54 当代中国政治与公共管理 3 3 54 比较政治学 3 3 54 政治人类学 3 3 54 英语口语 2 2 计算机应用 2 专业外语(限选) 综合外语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论 学 修 政治理论专业 政治学理论前沿(与中外 制度合上) 学 3.政治人类学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一 二 三 四 √ √ √ √ √ 五 六 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各点负责人 考试 王礼鑫 考试 商红日 √ 考核 陈 媛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商红日 考试 李 明 考试 陶 庆 考试 36 研究生院 考查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刘诚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试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 位 专 程 业 课 公 √ √ 共 选 修 选 修 课 专 在本一级学科内自选课程 程 业 (限选) 选 √ √ 修 其他 系列学术讲座 培养 专业调查 √ √ 环节 实习 √ √ √ 论文开题报告 83 评审 √ 论文写作与答辩 √ 答辩 跨专业考 政治学原理 考试 生补修课 政治思想史 考试 程 行政学 考试 注:“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84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2) Chinese and Foreign Political System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本专业毕业的硕士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国际视野,能 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掌握现代政治、行政管理、政策规划的知识及技能,有较强理论创新 能力和从事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一般的党政、理论宣传、科研与教学、公 共部门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学术能力。 (五)本专业设有比较政治学、比较政府与政治两个研究方向,为此设置的主要课程有 比较政治学、中外政治制度史、政治学理论前沿、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研究、政治制度比 较研究等。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比较政治学、比较政府与政治等。主要导师有李路曲、李建 中、李辛、吕同舟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比较 政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比较政治学的理论,这主要包括理性选择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结 构主义理论以及制度主义理论等。②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主要包括案例研究的方法、集中比较 的方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等。③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在宏观上对各种各样的政治 制度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比较当代不同的政治体系;纵向比较是比较不同 历史阶段的政治体系或同一政治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 (二)比较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府与政治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是:②对西方国家政体架构中的政府外部关系 比较、西方国家非政权架构的政府外部政治关系比较、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比较、西方政府职 能比较、西方政府机构比较、西方政府决策比较、西方政府领导比较、西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85 比较、西方国家电子政府比较和西方政府监督比较。也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立法、行政、司法机 构,以及能够影响政府机构行为的政党、利益集团等组织进行比较。③对其他与政府机构没有 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如对部族、共同体、社团、工会等进行比较,以分析这些组 织形式对于政治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包括对立法机关的产生与内部构成,政府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政府与国家元 首的关系,政府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选举主要环节与过程比 较,政府与选举制度的关系,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单一制国家的中央 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联邦制国家的联邦政府与成员政府间关系,西方政府的基本职能,西 方政府机构的基本类型,西方政府的决策系统,西方政府决策咨询系统比较,西方政府决策程 序比较,西方政府领导权责体系比较分析,西方政府领导权力周期过程分析,西方政府领导绩 效分析等。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政治学理论前沿 Forefront Research on Political Theory(3 学分) 中外政治制度史 The History of China-foreign System(3 学分) 政治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Academic Works on Politics(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System(3 学分) 比较政治学前沿 Forefront Research on Comparative Politics(3 学分) 中日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olitical culture(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86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漫谈生活中的政治 Discussion about Politics in Life(限选,2 学分) 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arty System(2 学分) 科学研究规划与方法 Program and Metho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采用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联合指导,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指导模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可以采用考试或撰写课程论文两种方式,成绩实行百分制,分 5 个等级,59 分以下、 60~69 分、70~79 分、80~89 分、90~100 分分别对应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这几个 等级。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中外政治制度的专业内涵,有 一定的创新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87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 有创意,不违背学术道德。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规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 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七、参考书目 1.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3.曹沛林.比较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马克•I•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储建国译.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阿尔蒙德.公民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8.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9.布坎南、托里森.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亨廷顿[美] .转变中的社会秩序.北京:黎明文化事业出版社,1983. 12.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八、附录: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88 附录: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 (系 、 所) 学 科、 专业 哲学与法 政学院 研究 方向 1.比较政治学 课程 类别 课程 名称 学 位 公 必 修 政治学学科 2.比较政府与政治 综合外语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研究 共 学 周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 √ √ 五 六 任课教师 考核 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课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 18 学 政治学名著选读 3 3 54 √ 中外政治制度史 3 3 54 √ 李建中 考试 政治学理论前沿 3 3 54 √ 商红日 考试 其他 3 3 54 本院导师 考试 比较政治学前沿 3 3 54 李路曲 考试 3 3 54 各点负责 人 考试 位 基 础 课 课 学 位 民主化与国家治理方式比较 专 程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 研究 √ 吕同周 √ 李辛 考试 业 课 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3 3 54 公 英语口语 2 2 计算机应用 2 专业外语(限选) √ 李建中 考试 36 研究生院 考查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陈媛 考试 政治发展理论研究(限选) 2 2 36 李路曲 考试 共 选 修 选 √ 修 √ 课 专 程 业 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选 科学研究规划与方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修 系列学术讲座 其他 培养 环节 专 实 业 调 查 √ √ 习 √ √ 论文开题报告 √ 89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答辩 跨专业 当代中国政治与公共管理 考试 考生补 公共政策学前沿 考试 公共行政学前沿 考试 修课程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90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案(030203)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要求研究生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共运史学知 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当下国际形势和动向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和清醒的认识,有 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共运与国外社会主义专题研 究、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专题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俄罗斯苏联问题研究等。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研究、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等。主要导 师有倪稼民、朱新光、商红日、温俊萍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 生简章。 (一)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研究 设置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研究方向并不是为了某种“时髦” ,而是由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极其实践本属于 160 多年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而全球化不但是马克思提出自己理 论的主要事实前提,更是当下正在日益被每一个普通人所感知的历史潮流。 (二)国外社会主义研究 本课程主要对 20 世纪以来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和理论思潮的特点、趋势,各国共产党探 索的课题,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情况,西方左翼力量的变化发展,现实社会主义国家 的成果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回首百年历史,展望世界趋势,坚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不会“终结” ,它正在走向未来。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91 1. 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学位基础课程 (不少于 12 学分) 政治学名著选读 Political Science(3 学分) 国际共运与国外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s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Foreign Socialism(3 学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Co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程(不少于 9 学分)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s on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ism (3 学分)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3 学分) 俄罗斯苏联问题研究 Russian Soviet Studies(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俄罗斯文化专题讲座 Subject Studies of Russia Culture(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程。 92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宪法学及行政法学专业的专业 内涵,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 成,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通畅、 有创意,不违背学术道德。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 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2)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 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3)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 成,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 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 书上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93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48 年至 1850 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苏联)伊布拉斯拉夫斯基. 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历史资料[M]. 北京:三联书店,1964. 周尚文,叶书宗. 苏联兴亡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哈贝马斯. 交往与社会进步[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戴维·麦克莱伦.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戴维·赫尔德,等. 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1. 罗兰·罗伯森.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杨雪冬. 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阿兰·格鲁曼. 全球化的终结[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鲁·格·皮霍亚. 苏联政权史[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陆南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弗兰克. 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M] 北京:三联书店,1995. 亚诺什·科尔奈.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7. 冯绍雷. 冷眼向洋(下)[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王云龙. 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沈志华. 中苏关系史纲[M] .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八、附录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94 附录: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学 院 研究方 向 课程类别 学 位 公 共 课 哲学与法政学院 1.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 课 业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二 2 4 72 √ 2 2 36 1 1 18 政治学名著选读 3 3 54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 3 国际共运与国外社会主义 研究 3 其他 课 程 名 称 综合外语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 论 学 位 基 础 课 科、专 2. 国外社会主义 周 总 学 学 学 分 一 时 时 必 修 学 程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考核 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 各点负责人 考试 54 √ 倪稼民等 考试 3 54 √ 温俊萍 商红日 考试 3 3 54 本院导师 考试 三 四 五 六 √ √ 学 位 专 业 课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研究 3 3 54 √ 倪稼民 考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3 3 54 √ 朱新光 考试 俄罗斯苏联问题研究 3 3 54 倪稼民 考试 公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陈媛 考试 俄罗斯专题文化研究(限选) 2 2 36 √ 本院导师 考试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 共 选 √ 修 选 修 课 程 专 业 选 修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专 其他 培养 环节 业 调 实 查 习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学力 者补修课 程 评审 √ √ 答辩 政治学原理 考试 世界近现代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试 考试 注:“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95 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4)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掌握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史、经 济史、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动态、研究 方法和研究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同时,通过参加各 种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事业心和良好 的学术道德,身心健康,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能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 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学术交流。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既能从事中共 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与研 究,或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又能担任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等职务,以 及群众团体、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 教育管理干部,各级党校的教师和行政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党务和政工干部、 理论宣传工作者和行政管理干部。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党史研究、党建研究等。主要导师有贺朝霞、张深远等。每 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党史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阶段的专题史。 (二)党建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96 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中共党史与党建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3 学分)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s(3 学分) 社会科学方法论 Method of Social Scinces Research(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PC(3 学 分)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前沿问题研究 Study on the Theory of the CPC and Chinese politics (3 学分) 中国现代化研究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中国党史史学史与史料学(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 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导师系统讲授与学生研究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自 学、阅读原著和史料,对课外阅读书目、篇目和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 2. 提倡研究生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市级、全国性和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学 术团体的活动,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聆听学术报告,参与学术讨论,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 和训练,提高科研能力。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97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的学 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否与 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型硕 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开题报告 第二学期,在导师指导下酝酿选题;第三学期初应初步确定选题。 第三学期,主要任务是填写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并提交考核 小组答辩审查。如果答辩未获通过,允许换题或者修改,在第四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开题 报告通过,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论文撰写 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前沿性。学位论文撰 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手册》 ) 。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做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注释规范、文字通畅, 遵守学术道德。 (三)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通过预答辩。预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预答辩由学科点自 行组织。 通过预答辩之后的学位论文,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复率检测和双盲评,在规定的时间 内分别将论文主体部分电子版和完整的打印稿一份交到研究生院。 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 家评阅。 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一般安排在每年的 5 月底前后,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 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答辩委员会由 3-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 授(或副研究员)组成,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 校外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 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可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98 七、参考书目 (一)基础书目 1.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版。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年 修订版。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年 版。 4.李新、陈铁健总主编: 《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共 12 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人民出版 社 1983 年版。 6.周一平: 《中共党史史学史》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7.周一平: 《中共党史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8.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 《中共党史 参考资料》 (共 27 卷) ,国防大学自印本,1979-1988 年版。 9.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共 18 卷)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992 年 版。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译: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第 1-21 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7-2012 年版。 1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 版社 1985 年版。 12.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编: 《中国国民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 1-4 卷) ,中国人民大 学党史系 1986 年印。 13.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共 90 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1998 年版。 14.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毛泽东选集》 (第 1-4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 版。 16.《孙中山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17.秦孝仪主编: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共 40 卷) ,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 1984 年 版。 (二)扩展书目 1.中国社科院、中国革命博物馆选编: 《一大前后》(共 3 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1927——193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 年版。 99 3.张先义编:《统一战线文献选编》 ,华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4.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 《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1949-1999) 》 ,华文出 版社 2000 年版。 5.吴雁南等主编: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6.高军等主编: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 (上、下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版。 7.蔡尚思主编: 《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 (第 1-5 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8.虞和平: 《中国现代化历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9.(美)罗兹曼主编: 《中国的现代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10.罗荣渠主编: 《从“西化”到现代化》 (资料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11.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1993 年版。 12.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 年版。 八、附录: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00 附录: 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哲学与法政 学院 研 究 方 向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学 周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 3.中国现代化研究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学 综合外语 A 2 4 72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 2 2 36 课 马克思主义社会 科学方法论 1 1 18 学 社会科学方法论 3 3 54 √ 位 3 3 54 √ 础 中共党史与党建 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政治 思想史 3 3 54 课 其他 3 3 54 学 党建理论与实践 研究 中国共产党与中 国政治前沿问题 研究 3 3 54 √ 贺朝霞 3 3 54 √ 商红日 张深远 √ 洪小夏 必 公 共 基 课 政治学学科·中共党史专业 1.中共党史与党建研究 课程 修 学 科、 专 业 位 专 程 业 √ √ √ 朱新光 洪小夏 张深远 贺朝霞 √ 考试 考试 蔡志栋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课 中国现代化研究 3 3 54 公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 陈媛 考试 2 2 36 √ 贺朝霞 考试 跨一级学科选修 (一)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2 2 36 共 选 修 选 专业外语(限 修 选) 课 专 程 业 选 修 毛泽东思想研究 (限选) √ √ 本院导师 考查 学术讲座与文献 研讨 其他 培养 专 业 调 实 查 √ √ √ 习 √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评审 环节 学位论文写作和 √ 答辩 101 √ 答辩 同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试 学力 政治经济学 考试 者补 修课 考试 法学 程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102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6)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 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 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以“坚持培养质量,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政治专业应用 型人才。要求研究生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科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国际政治理论和 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 (五)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理论、东亚地区合作与发展、新兴 国家政治和国内政治等方面从事比较研究。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空间不断扩 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政治交流,对于具有国际政治专业的人才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 本学科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力求实现培养方案方向的创新,致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 服务于国际化的需求,为政府外事部门、事业单位和地市党校输送国际政治的管理与教学人 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政治理论、区域一体化研究等。主要导师有朱新光、赵 银亮、沈芳、姜立文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学分) (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 (免 修) 2. 学位基础课 (不少于 12 学分) 103 国际问题研究前沿与动态 Leading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Issues (3 学分) 国际问题研究名著选读 Selected Academic Works on International Issues (3 学分) 社会科学方法论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中国外交周边环境研究 Study on Foreign Policy Enviroment of China (3 学分 区域一体化研究 Study on Regional Integration (3 学分)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Study on Leading Issues of Economics (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国际法前沿问题研究 Leading Subjects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Law(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 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一篇;发表专业论文 1 篇。 4.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104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内涵,有一 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研 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审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 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 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17 世纪中叶~1945 年).法律出版社,1986. 方连庆.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卡伦·明斯特. 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文. 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阮宗泽. 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沈志华. 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张季风. 摆脱萧条:1990~2006 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井崛利宏. 日本政治的经济分析.(日)木澤社 2006. 105 德·谢·利哈乔夫. 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弗兰克. 俄国只是人与精神偶像.学林出版社,1998. 别尔嘉耶夫. 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 冯绍雷. 冷眼向洋(下).三联书店,2001. 王云龙. 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商务印书馆,2004. 八、附录: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06 附录: 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 研 究 方 向 1. 国际政治理论 课程类别 必 修 课 学 科 哲学与法政学院 课 程 名 称 政治学学科·国际政治专业 专 业 2. 区域一体化研究 学 周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社会科学方法论 3 3 54 位 国际问题研究名著选 3 3 54 基 读 础 国际问题研究前沿与 课 动态 3 3 54 3 3 54 3 3 54 学 综合外语 A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公 论与实践研究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课 方法论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 √ √ 四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六 朱新光 √ 洪小夏 考试 学 其他 √ √ 赵银亮 考试 朱新光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朱新光 考试 赵银亮 考试 沈 芳 考试 程 学 中国外交周边环境研 位 究 专 区域一体化研究 3 3 54 课 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3 3 54 公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陈媛 考试 2 2 36 √ 姜立文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 √ 业 √ 共 选 修 选 修 课 专 程 业 选 国际法前沿问题研究 (限选) 跨一级学科选修 (一) 修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专 培养 实 业 调 查 习 107 论文开题报告 √ 评审 环节 论文写作与答辩 √ √ 答辩 同等学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试 者补修课 法学基础理论 考试 程 政治经济学 考试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108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20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硕士应达到的要求:本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 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国际视野,能熟练运用一 门外国语,掌握现代管理、政策规划的知识及技能,以适应相关工作的要求。 (五)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 培养对政治学原理和国际关系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对 其中有关研究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有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能够适应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之 研究和教学,或从事党政管理、社区管理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研究、新兴国家政治与外交等。主 要导师有朱新光、倪稼民、赵银亮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 章。 (一)国际关系理论 本研究方向涉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诸方面。 (二)大国关系研究 本研究方向涉及中国与美国关系研究、中国与欧洲关系研究等方面。 (三)新兴国家政治与外交 本研究方向涉及东南亚国家研究、中亚国家研究等方面。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 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会 主 义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109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1 学分)(免 修) 综合外语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社会科学方法论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3 学分) 国际问题研究名著选读 Selected Academic Work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3 学分)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Theory and reality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s(3 学分) 外交理论与中国外交 Diplomatic theory and Chinese diplomacy(3 学分) 全球化问题研究 A Study On Globalization(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转型国家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ies on Development of Transfomating Nation Politics(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 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一篇。 4.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110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请参阅法政学院《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有关注意事项》 、 《关于研究生担任兼课教师的管理工作》等文件。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内涵,有一 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研 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审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 5 月 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 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梁守德,洪银娴. 国际政治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摩根索. 国家间政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111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罗伯特·吉尔平.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 Thomas D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Wealth, Holt Thomas D. Lairson and David Skidmore. 张季良. 国际关系学概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俞正梁. 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苏珊·斯特兰奇.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 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罗伯特·考克斯. 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曼库尔·奥尔森. 国家兴衰探源[M].商务印书馆,1999. 罗伯特·吉尔平.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道格拉斯·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金雁,秦晖. 经济转轨与社会公正[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米歇尔·阿尔贝尔. 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罗伯特·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詹姆斯·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版. 尼尔·弗格森. 货币崛起[M].中信出版社,2009. 苏珊·斯特兰奇. 疯狂的金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汉斯-彼得·马丁,等. 全球化陷阱[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托马斯·弗里德曼. 直面全球化[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八、附录: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12 附录: 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学院 哲学与法政学院 研 究 方 向 1. 国际关系理论 科、 专 业 政治学学科·国际关系专业 2. 大国关系研究 3. 新兴国家政治与外交 周 总 学 学 时 时 2 4 72 2 2 36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 18 社会科学方法论 3 3 54 国际问题研究名著选读 3 3 54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3 3 54 其他 3 3 54 国际政治经济学 3 3 54 外交理论与中国外交 3 3 全球化问题研究 3 公共选 英语口语 修 课程类别 课 程 名 称 综合外语 A 学位 必 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公共 践研究 学 分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课 修 学位基 课 √ 朱新光 √ 洪小夏 √ 考试 赵银亮 考试 朱新光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 赵银亮 考试 54 √ 朱新光 考试 3 54 √ 倪稼民 考试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陈媛 考试 2 2 36 √ 本院导师 考试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础课 程 学位专 √ 业课 选 修 课 程 转型国家政治发展比较研究 专业选 修 (限选)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其他 专 实 培养 业 调 查 √ 习 √ 论文开题报告 环节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学力者 补修课程 评审 √ √ 答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考试 法学基础理论 考试 政治经济学 考试 注: “其他”学位基础课,研究生可从一级学科其他专业平台课中自行选择。 113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301) Sociolog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释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有关 理论和实际问题,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社会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 能力。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政策等。主要导师有蔡驎、 郝勇、邢海燕、李晓云、倪宁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城市社会学 Urban Sociology 本研究方向聚焦城市化语境下的地域社会演变及社区形成,关注城市社会危机管理、城 市移民、城市生活环境保护、上海城市发展史、中外城市及城市化比较等问题。 (二)政治社会学 Political Sociology 本研究方向以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政府与第三部门的互动关系、公民身份与 公民社会建设等问题为研究重点。 (三)社会政策 Social Policy 本研究方向以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慈善政策、社会组织管理、 社区福利事业为主要研究领域。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能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能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 (免 114 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Sociology Theory(3 学分) 社会调查方法与量化研究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3 学分) 质性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3 学分) 社会学研究演习与论文写作(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地域社会学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Regional Sociology(3 学分) 政治社会学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Political Sociology(3 学分) 社会政策专题研究 Subject Study of Social Policy(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6 学分)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限选,2 学分) 宗教社会学 Religious Sociology(2 学分) 社会学英语 English of Sociology(2 学分) 社会学研究前沿 Sociological Research Frontier(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指导研究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帮助 研究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 文一篇。 4.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社会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115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内涵,有一 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研 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审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 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1.古典社会学经典 2.迪尔凯姆《自杀论》 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儒教与道教》 116 6.齐美尔《时尚的哲学》 7.G.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等 8.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9.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10. A.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社会学》 11.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12. 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 13. M.帕西昂《当代城市的困扰和出路》 14. 佛里曼.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15.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16.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注:除在新生入学时交与其本专业统一的基础阅读书目外,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和导师根 据课程学习要求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再另行指定阅读书目。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认真阅读经 典著作,做好读书笔记。 八、附录: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17 附录: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所) 哲学与法政学院 研究方向 1. 城市社会学 课程 课程 类别 名称 学科、专业 2. 政治社会学 社会学 3. 社会政策 学 周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课 方法论 1 1 18 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 3 3 54 √ 修 位 社会调查方法与量化 研究 基 3 3 54 √ 3 3 54 √ 3 3 54 3 3 54 √ 3 3 54 √ 社会政策专题研究 3 3 54 √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专业外语(限选) 2 2 36 √ 陈媛 考试 选 文化人类学(限选) 2 2 36 √ 邢海燕 考试 修 宗教社会学 2 2 36 √ 本院导师 考查 社会学英语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选 社会学研究前沿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修 跨一级学科选修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学 综合外语 A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公 必 论与实践研究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 √ √ 课 课 质性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演习与论 文写作 学 地域社会学专题研究 公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李晓云、倪 宁等 √ 考试 考试 郝勇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邢海燕 等 商红日 王礼鑫等 业 课 任课教师 燕等 位 程 专 政治社会学专题研究 六 蔡驎、邢海 学 础 五 郝勇 沈芳等 考试 考试 考试 共 选 修 课 专 程 业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118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其他 培养 专 业 调 实 查 √ √ √ 习 √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评审 环节 √ 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 同等 √ 答辩 社会学概论 考试 社会学简史 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入门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119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401)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公共管理应用能力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以“坚持培养质量,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 型人才。要求研究生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科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从事行政管理的实践 能力,能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行政学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工 作。 (五)教学内容主要是:公共管理范式研究,政策人类学与地方治理,经济与公共行政, 行政法与监管政策,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变革,公共管理前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专题研 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研究,地方政府管理专题研究,突发事件应 急处置与风险管理研究,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政策人类学与地方治理、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公共部门人 力资源管理等。主要导师有陶庆、李成彦、李建中、王元颖、王晓灵、万玲华、吴文艳、顾 铮铮、张燕娣、倪宁(跨学科招生) 、王礼鑫(跨学科招生)、何云峰(跨学科招生)等教授 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政策人类学与地方治理。 本研究方向涉及公共管理学的跨学科理论范式与理论渊源,着力于探讨政策人类学“五 性统一”等文化整体观(内在问题导向性、参与观察性、互为他者性、公共利益性、政策科 学性) ,以及政策科学“科学-民主-真理”等系统方法论在地方治理中的运用与效果。 (二)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 本研究方向涉及公共政策学的一般理论知识,以及公共服务的内容设计、政策执行、绩 效评估等内容。 120 (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本研究方向涉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主要指东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理论 渊源,一般特征,主要区别和制度设计等内容。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学分) (免修)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s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 (免修) 2.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公共管理范式研究 Paradigm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 学分) 公共政策前沿专题 Public Policy Frontier (3 学分) 人力资源与公共服务 Human Resourses and Public Service (3 学分) 经济与公共行政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3 学分) 3.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政策人类学与地方治理 Anthropolog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Policy-making (APAP) (3 学分) 行政法与宪法 Administrative Law and Constitution (3 学分) 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变革 Cross-straits Four Regions’ Reform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 (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 (2 学分) 2.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限选,2 学分) 组织文化与组织治理 Cultrue and Governance on Organization (限选,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 计入总学分) (三)补修课程(同等学力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公共管理学 政治学原理 121 社会学理论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采用课堂教授、专题讨论、主题写作“田野”研究与实证分析;科研创作与学术创新相 结合等等培养模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生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 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龙 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写作并在月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 第一作者且署名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术论文一篇以上。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具有较高质 量、具有原创价值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篇。 每位学生必须以硕士论文写作作为目标,以亲身参与调查的“田野”研究为基础,以自 己掌握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背景,撰写一份具有原创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专业学习、学位 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三方面有机结合,将专业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可以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计分,分为优(90~100) 、 良(80~89) 、中(70~79)、及格(60~69) 、不及格(59 以下) 。 2.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完成中期考核, 其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内涵,有一 定的创意和前沿性。按照研究生培养细则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论文开题,填写《研究生学位 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的撰写 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要求见( 《上 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第六学期初将完整的论文打印稿一份交到研 究生院。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审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1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 职称的专家评阅。 122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 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至 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副 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 字。 (四)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 。 七、参考书目 (一)基础书目 1.[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2.[美]F。7 经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3.[美]詹姆斯·姆斯威尔逊: 《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 版社 1990 年版。 4.[美]戴维·维。罗森布鲁姆等: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美]R·R。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 《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 6.[美]R.登哈特: 《公共组织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竺亁威等主编: 《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 (英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美]杰伊·伊。沙夫里茨、艾伯特·夫里海德: 《公共行政学经典》 (英文)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二)专业基础书目(中英文著作) 1.竺亁威主编: 《公共行政学》 (第 3 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2.宁骚主编: 《公共政策学》 (第 2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 3.[美]奥斯特罗姆: 《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 11 月版。 4.[美]丹尼尔 A.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5.[美]欧文·文[休斯: 《公共管理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6.[美]V.奥斯特罗姆等编: 《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7.[美]查尔斯·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 ,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8.[英]鲍桑葵: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 ,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 9.[美]斯蒂格利茨: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23 10.[美]詹姆斯·姆斯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11.汪翔、钱南: 《公共选择理论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12.[美]布坎南: 《自由、市场和国家》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13.[英]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14.[英]查尔斯·尔斯福克斯等: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版。 15.李寿初: 《中国政府制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6.[美]弗里德利克森: 《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7.应松年编: 《比较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 18.[美]帕特里夏·基利等: 《公共部门标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2002 年 7 月版。 19.[美]B.盖伊·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版。 20.[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 《摈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 月出版。 21.[美]理查德·查德宾厄姆: 《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 ,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7 年版。 22.[英]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23.王沪宁: 《比较政治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4.[美]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 ,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25.[美]诺思: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26.胡代光: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7.周志忍: 《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8.曾繁正等编译: 《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红旗出版社 1998 年版。 29.[美]F.J.古德诺: 《政治与行政》 ,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30.[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纪的政治——经济制度》 ,上海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31.[美]查尔斯·沃尔夫: 《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 年版。 32.[美]阿尔蒙德: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年版。 33.[美]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 34.[波兰]W.布鲁斯: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政治体制》 ,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35.[美]科斯: 《企业、市场与法律》 ,上海三联书店 1990 年版。 36.[前苏联]费·米·布尔拉茨基等主编: 《当代的政治体制》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124 37.[美]戴维·维.罗森布鲁姆: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 38.吴惕安、俞可平主编: 《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9.[美]布坎南、瓦格纳著: 《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版。 40.[美]理查德·查德波斯纳: 《法律的经济分析》 (上、下)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41.[美]O.C.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出版。 42.[英]A.J.M.米尔恩: 《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 43.孙执中主编: 《当代西方经济分析》 ,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44.陈昕主编: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45.[美/印]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46.[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47.[法]夏尔·德巴什著、葛志强等译: 《行政科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年版。 48.[美]曼瑟尔·奥尔森: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49.[美]曼瑟尔·奥尔森: 《权力与繁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50.[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51.宋世明著: 《美国行政改革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52.傅士成著: 《行政强制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53.方福前著: 《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出 版。 54.[美]戴维·美]罗森布鲁姆: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译,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5.[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56.[美]肯尼思·美]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 3 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7.[美]菲利克斯·美.尼格罗:《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年 版。 58.[美]加里·尤克尔: 《组织领导学(第 5 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9.[美]特里·美.库珀: 《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60.[美]杰拉尔德·凯登: 《行政道德文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25 61.[美]海斯·卡尼: 《公共人事行政:问题与前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2.[美]J.史蒂文·奥特: 《公共行政导论:文献选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3.[美]尼古拉斯·亨利: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九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版。 64.[美]斯图尔特、莱斯特: 《公共政策导论》 (第 3 版,英文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65.[美]威廉·廉.邓恩,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第 4 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66.陶庆(主编) : 《政治人类学评论》 (总第 1 辑) 《政治学与人类学的对话与融合》 ,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年 10 月版。 67.陶庆(主编) : 《政治人类学评论》 (总第 2 辑) 《民族志:政治学科学化“手术刀” 》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年 12 月版。 68.陶庆(主编) : 《政治人类学评论》 (总第 3 辑) 《政策人类学:新政治人类学与公共政 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 10 月版。 69.陶庆(主编) : 《政治人类学评论》 (总第 4 辑) 《政策人类学:新政治人类学与公共服 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年 12 月版。 70.Janet V. Denhardt , Robert B.Denhardt , 2007. The New Public service : Serving, Not Steering .M.E.Sharpe, Armonk, New York. 71.H.George Frederickson , 1996. 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Jossey-Bas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ries. Jossey-Bass. 72.Owen E. Hughes, 2003.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 73.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Addison-Wesley Publ.Co. 74.David H. Rosenbloom, Robert S.Kravchuk and Richard M.Clerkin,2008.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75.James N.Rosenau, 1992.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6.Vincent Ostrom,1973/1989. ( 2nd. )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Tuscaloosa:Un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三)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1.[美]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2.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出版。 126 3.[美]迈耶、布鲁德尼: 《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郭志刚主编: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 软件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应国瑞: 《案例学习研究》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 Boas. 1966 . 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7. Clifford and Marcus. 1986. Writing Culture. 8. Geertz,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9. Malinowski,B. 1961/1922. Argonauts of the Westren Pacific. 10.Morgan,L.H. 1963/1877. Ancient Society. 11.Rabinow. 1977.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12.Turner,V.W.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13.Tylor,E.B. 1958/1871, Primitive Culture. 八、附录: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27 附录: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 所) 研 究 方 向 哲学与法政 学 科、 学院 专 业 1. 政策人类学与地方治理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学 位 必 公 综合外语 A 义理论与实践研 马克思主义社会 公共管理 范式研究 学 人力资源与 位 公共服务 基 课 础 公共政策前沿专 题 课 经济与公共行政 学 总 学 学 分 时 时 2 4 72 2 2 36 1 1 18 3 3 54 3 3 54 3 3 54 3 3 54 3 3 54 3 3 54 3 3 54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开课学期 一 二 三 四 √ 五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研究生院 免修 陶庆 考试 六 √ 究 科学方法论 修 周 2. 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 共 课 学 行政管理专业 政策人类学与 程 位 地方治理 √ √ 顾铮铮 √ 吴文艳 王礼鑫 √ 李建中 王元颖 √ 王晓灵 √ √ 考试 考试 考试 陶庆 考试 李泠烨 考试 专 行政法与宪法 业 两岸四地 课 公共管理变革 公 英语口语 2 2 36 研究生院 考查 计算机应用 2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郑一郑 考试 2 2 36 李成彦 考试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 商红日 郑一郑 考试 共 选 选 修 修 专业外语(限 课 选) 程 专 组织文化与组织 业 治理(限选) 选 跨一级学科选修 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 √ 学术讲座与文献 研讨 培养 专 业 调 查 √ 128 √ 环节 实 习 √ 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 评审 √ √ 答辩 公共管理学 本院导师 考试 政治学原理 本院导师 考试 社会学理论 本院导师 考试 学力 者补 修课 程 129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404) Social Security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 (二)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四)熟练掌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了解国内 外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社会保障研究的定性和定量 分析方法,具备独立从事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社会保障事务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主要是: 本专业以关乎国计民生为的社会风险和社会保障为主要研究内 容,紧随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研究方法,针对我 国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重大现实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和教学。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 二、学习年限 学制 3 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 年。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社会救助 与慈善事业等。主要导师有蔡驎、张祖平、李晓云、王元颖、吴君槐、沈芳、温俊萍、韦如 梅等教授和副教授。每年招生导师和研究方向,详见招生简章。 (一)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 本研究方向涉及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政府与社会福利。 (二)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本研究方向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 (三)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本研究方向涉及社会救助理论与政策,志愿服务、慈善理论等。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7 学分)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 23 学分) 1. 学位公共课(不少于 2 学分) 综合外语 A Comprehensive English A(2 学分) 130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2 学分)(免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Marxism and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1 学分)(免 修) 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 12 学分) 公共管理研究前沿 Advanced research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3 学分)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Policy(3 学分) 研究方法论 Research Methodology(3 学分) 公共管理范式研究 Paradigm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 学分)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理论研究前沿 Advanced Research in Social Security and its Reform (3 学分) 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 Mordern Statistics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3 学分)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选一门(3 学分) 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9 学分) 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Employment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 学分)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 Insurance Fund Management(3 学分) 社会保险精算 Social Insurance Actuary(3 学分) (二)选修课程(不少于 4 学分) 1. 公共选修课 英语口语 Spoken English(2 学分)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2 学分) 2.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 专业外语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选,2 学分) 非营利组织管理 Non-profi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限选,2 学分) 商业保险与员工福利 Insurance and Employee Benefits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一) (2 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修(二) (2 学分) (三)补修课程(同等学力者需补修 3 门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一)培养方式 1.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阅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 基础知识,打好专业基础。 2.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访问,举办研究生沙 131 龙和讨论会,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 3. 指导学生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在三年内必须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 一篇。 4. 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把专业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二)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记分,分为优 (90~100 分) 、良(80~89 分)、中(70~79 分) 、及格(60~69 分)、不及格(59 分以下) ; 考查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两类记分。 2. 中期考核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以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其办 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是: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高质量 的学术论文,学校参照教师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给予奖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是 否与学位授予挂钩,学校不作统一规定。各学院和学位点根据自身学科发展要求,可对学术 型硕士研究生提出获得学位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并报研究生院备案,严格遵照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一) 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体现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内涵,有一 定的创意和前沿性。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三学期末,最迟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填写《研 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书》 。 (二)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见《上海 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 (三) 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首先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双盲评。学位论文通过双盲评之后,答辩前须聘请 2 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每年的 5 月份,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 分送答辩委员。 答辩委员会由 3 或 5 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 、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至少一人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一般是外校专家) ,答辩人的导师和 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或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 签字。 (四)学位授予 132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 学位。有关学位论文和学位评定的具体要求请参阅《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七、参考书目 贝弗里奇. 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丹尼斯·E·罗格, 雷德尔. 养老金计划管理[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丁建定.从济贫到社会保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林义.社会保险制度分析引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罗伯特·霍尔茨曼,理查德·欣茨,因德米特·吉尔. 21 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 国际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世界银行. 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M].法律出版社,2003. 汤普森.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3. M. Feldstein.(1974).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5):905-926. Mark Huggetta,Gustavo Ventura.(1999). On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Reform.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3): 498–531. Modigliani, Franco. (2004).Rethinking pension refor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nathan Gruber and David Wise.(1998).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2): 158-163. Jonathan Gruber,David A. Wise.(2008)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around the Worl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八、附录: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133 附录: 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院(系、所) 研 究 方 向 学 哲学与法 科、 政学院 专 公共管理学科 社会保障专业 业 1.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体系 2.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学 开课学期 课程 课 程 类别 名 称 周 总 学 学 一 二 三 四 考核方式 研究生院 考试 研究生院 免修 时 时 2 4 72 2 2 36 共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 课 方法论 1 1 18 √ 研究生院 免修 公共管理前沿专题 3 3 54 √ 何精华 王礼鑫 考试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3 3 54 √ 研究方法论 3 3 54 √ 公共管理范式研究 3 3 54 √ 3 3 54 √ 3 3 54 √ 3 3 54 3 3 54 3 3 54 综合外语 A 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公 论与实践研究 √ √ 必 学 何精华 蔡 础 课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 理论研究前沿 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 程 跨二级学科基础课任 选一门 学 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源 管理研究 位 专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研 姚 华 姚 华 蔡 驎 驎 考试 考试 张祖平 位 基 课 任课教师 六 分 学 修 五 3.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陶 庆 李晓云 韦如梅 苏 √ 沈 考试 萍 考试 本院导师 考试 芳 温俊萍 考试 吴君槐 张祖平 考试 张祖平 韦如梅 考试 36 研究生院 考查 5 90 研究生院 考查 2 2 36 郑一郑 考试 2 2 36 张祖平 考查 2 2 36 本院导师 考查 业 究 课 社会保险精算 3 3 54 公 英语口语 2 2 选 选 修 修 计算机应用 2 课 专 专业外语(限选) 程 业 非营利组织管理 √ 考试 √ 共 选 (限选) 修 商业保险与员工福利 √ √ √ 134 跨一级学科选修 (一) 跨一级学科选修 (二) 其他 2 36 2 2 36 √ 本院导师 考查 本院导师 考查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专 培养 2 业 调 查 √ 习 √ 论文开题报告 √ 实 评审 环节 论文写作与答辩 同等 社会保障学 2 2 40 考试 学力 社会保险 2 2 40 考试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2 2 40 考试 √ √ 答辩 者补 修课 程 1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