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

再也没有你的消息44 页 1.346 MB下载文档
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4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20年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年度报告.pdf

批准立项年份 2008 通过验收年份 2012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0 年 1 月 1 日——2020 年 12 月 31 日)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孙兴文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孙兴文/021-65643819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sunxingwen@fudan.edu.cn 所在学校名称:复旦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葛天如/021-65642805 2021 年 03 月 15 日填报 1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限 5000 字以内)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始终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 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坚持“国家 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特色,为国家兴旺、 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培养更多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培养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2018 年根据《2020 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学校开始实施新的“2+X” 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化学系以学科发展趋势为导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 牵引,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扎实的化学 专业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能从事化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多元发展的 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夯实个人发展基础上,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 创业等多种路径,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专兼结合、互相贯通的多元发展空间。鼓励 学生在多层次和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参与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发现、提出、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 的地位,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复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始终把培养一流的本科生作 为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 在国家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及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背景下,实验中心在人才 培养过程中,始终牢记三个维度,对于自然科学、医学及生物学大类本科生开设 的实验,重视科学思想传播,经典科学实验的再现等教学开展,而对于化学类学 生的专业培养,除了夯实基础外,还对照复旦大学化学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开展工作,为“培养化学学科发展的领跑者、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化学家及 具有家国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世界情怀,能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 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多元化发展素质的拔尖人才”扎扎实实开展教学及人才培养 工作。 2020 年,实验中心继续发扬化学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以培养 高素质的化学基础学科创新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的培养,在教学中不忘育人,防疫教学两手抓,高质量的完成了全年教学计划内 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中心年开设实验课 16 门,实验项目 113 个,其中新开实 验 7 个。年培养不同专业的在校学生总数 3088 人次,共 159248 人时数。 2 2020 年春季学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实验中心积极响应教育部"停 课不停学"的号召,按学校政策和要求,2 月份开启线上教学,考虑到实验教学 无法只通过线上完成,中心主任制定了多套实验教学应急预案。在此期间实验中 心先后 4 次迎来学校和教务处领导的现场勘察,校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 实验教学提出实施指导意见。见图 1. 由于学生返校时间一直被疫情所迫动态顺延, 据此实验中心主任不断调整制定和修订多套实验教 学方案和防疫方案:进入楼门口登记检测体温,然 后单向路线引导至实验室,确保防疫和实验的双重 安全。实验方案:普通化学实验 I 和有机化学实验 I 近 600 名一年级学生的线下实验教学,在不改变原 选课名单的基础上,利用拓展课时、实验理论部分 采用线上资源、周末加班等多措并举,保证 100%完 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毕业班学生,实验中心 确保为学生全面开设课程,即使只有一人也照常开 课,据统计实验中心为 11 位毕业生开启 4 门实验课 的线下教学,其中两门课程均只为 1 名毕业生开设。春季学期的其余实验课则调 整到秋季学期。5 月 18 日下午顺利开启了线下实验教学。见图 2.在全体教师的 不懈努力、学校和化学系的支持关心下,本学期开启的实验教学课程按照既定方 案圆满完成。图 1 疫情期间中心主任陪同校领导勘察实验室 图 2 疫情期间顺利开启线下实验课教学 2020 年秋季学期,疫情常态化,为保障疫情期间的实验教学工作,根据学 校部署,实验中心主任带领实验课教师合理调整,统筹安排制定了秋季学期的教 学计划,原来秋季学期的各门实验课按课表正常开课,春季学期未开出的课集中 安排到周末时间进行补课,最终实验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及实验技术人员,齐心 3 协力,加班加点,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全年的实验教学任务。详见表 1. 实验课程名称 修读学生(人数) 原开课时间 调整后时间 普通化学实验 I 医科 2019 级(600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春季 有机化学实验 医科 2019 级(590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春季 仪分与物理化学实验 A(下)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6 级(4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春季 仪分与物理化学实验 A(中)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6 级(1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春季 综合化学实验 II 化学系 2016 级(5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春季 化工原理实验 化学系 2015 级(1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春季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8 级(142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秋季 仪分与物理化学实验 A(上)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8 级(139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秋季 仪分与物理化学实验 A(下)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7 级(122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秋季 合成化学实验(上) 综合化学实验 I 化学系 2016、2017 级(77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秋季 化工原理实验 化学系 2017 级(5 人) 2020 年春季 2020 年秋季 普通化学实验 I 自科类 2020 级(501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化学高分子材料 2019 级(116+97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I/II 分析化学实验 生科院 2019 级(100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有机化学实验 生科院 2019 级(108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8 级(152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仪分与物理化学实验 A(中) 化学高分子材料系 2018 级(153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合成化学实验(下) 综合化学实验 II 化学系 2017 级(75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应用化学/科研实验 化学系 2017 级(5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综合化学实验 II(化工部分) 化学系 2017 级(75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生产实习 化学系 2017 级(100 人) 2020 年秋季 2020 年秋季 表 1 2020 年春季和秋季实验中心课程安排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实验中心依托复旦大学化学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开展实验教学和改革,坚 持“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 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领袖人才、各行各业的栋梁及社会英才为目标,始 终将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坚持“精选实验内容、改进训 练方法、加强能力培养、注重创新精神”的原则,广泛吸收国内外化学实验教学 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助力学校的双一流 建设。 通过体验-基础-创新三个维度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扎实, 对高年级学生在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他们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适时将科学研究的 思路和方法渗入到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经过在实验中心实验课程的学习,初步 掌握了进入课题组参加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大二、大三阶段即参加 4 FDUROP 计划,如䇹政、望道,曦源等课题研究,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几乎 每年都有化学系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2020 年的毕业生 2/3 以上选择继续深造,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对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 的。考虑到化学系科研实验室整体搬迁到新江湾校区,未来实验中心在本科生科 研方面将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实验中心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 级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学生赛前辅导培训,做好学生参赛后勤的保障工作。 2020 年 11 月 26 日至 29 日,第十四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在上海海洋 大学临港校区举办,本次竞赛有来自 16 所高校的 48 名学生参加。竞赛旨在检验 近年来上海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推进本科化学教育和探索培养创新型化 学人才的思路、途径和实施办法,至今已成为各高校相互交流化学实验教学的重 要平台。 在孙兴文老师、刘永梅老师和匡云艳老师的带领下,2018 级本科生陈邦彦、 周倜和程昕雨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刘永梅老师荣获优秀指 导教师。见图 3 特殊时期的竞赛给每位选手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通过竞赛,选手 们不仅吸取了宝贵的大赛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图 3 第十四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19 级学生敖灏龙的作品《买口罩》在 2020 年“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期间开 展的题为“同心战疫·大爱同行”的抗疫期间原创短视频拍摄征集活动中,荣获优 秀奖。充分展现了学生面对疫情,积极乐观,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实施创新教 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导力量。实验中心历来重视实验教学梯队的建设,目前的 教师队伍采取以实验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为主体、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的模式。 依托化学系学科的人才优势,通过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引导鼓励教授、学术带头 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投入本科生的教学、教育和培养,加入实验教 学的兼职队伍。促使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 实验中心目前有固定编制人员 25 人,期中专职教师 13 人,实验技术人员 12 人。其中,博导 2 人,高级职称 16 人,占比 64%,具有博士学位 14 人,硕 士学位 8 人,博士学位在读 1 人,45 岁以下 7 人。兼职教师 38 人,博导 12 人, 占比 32%,高级职称 37 人,占比 97%。现已形成一支年龄、职务、学历、结构 合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适应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队伍的发展和强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实验中心在化学系及教务处的支持 下,推进了多项举措,促进实验教学队伍发展壮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 素养。 (1)以培养培训、参赛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020 年 3 月,据教育 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实验中心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的在线教学方法和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视频制作操作技巧、 数据分析思维和处理能力,帮助教师形成信息化思维模式,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方 式,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促进教 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首届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中,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刘永梅老师申 报的课程《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中、下)荣获二等奖。将自己在教学科 研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的方法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潜移默化传给学 生。彰显了其优秀的教学能力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2)积极组建教学研究团队,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目前实验中心围绕二级学 科,结合老师们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四个教学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有一名高级 职称的老师牵头,定期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完善助教制度,发挥好“传帮 带”作用。创造条件,让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教研工作和各类培训,研究议题 围绕实验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和当前热点问题展开。2020 年,在疫情不利情 况下,实验中心教师仍挤出课余时间开展教学研究,共计发表教学论文十篇。 未来中心将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将其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前言引 入课堂,融入教材,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实践,鼓 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3)每周二中午的中心例会,提升团队凝聚力。2020 年虽受疫情影响,但 继续去年的传统,每周二中午举行工作例会和内部学术交流会,大家围绕本职工 作,畅所欲言,提出各自教学研究的设想和最新进展,反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 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每周的例会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而且让使教学支 6 撑队伍的老师发现差距,确立各自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更好地摸准工作的契 合点。 (4)走出去请进来,营造见贤思齐的学习氛围。虽然中心的教学工作有着 极其优秀的传统,但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百花齐放,很多兄 弟院校都涌现出极具特色的工作,需要我们虚心学习,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 资源。实验中心积极创造条件让团队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全国性实验教学研讨会和 业务培训,参与同行交流和学习。走出校门与全国同行交流,是个宝贵的学习机 会,可以让教师队伍快速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 进本职工作发展。 (5)结合金课建设,积极开展“美丽复旦 魅力化学”的主题文化建设。毫无疑 问,化学经常给人留下“危险、有害”等形象,很多诸如“纯天然”等广告收割着大 众的智商税,2020 年实验中心结合线上线下金课建设,继续立足校园、辐射社 区的“美丽复旦魅力化学”的主题文化建设,我们通过拍摄科学实验视频和图片, 展现科学之美,引导青年学子热爱科学,正确认识科学,丰富复旦校园文化。这 部分工作将纳入实验中心日常化工作的一部分,俯下身来,做实做好。 (6)结合科普工作,推进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团队建设。教学是个需要俯 下身子持续投入的工作,除了对在校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外,我们 还鼓励中心老师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向社会奉献知识和爱心,实验中心积极承办 化学嘉年华活动、帮助子长学校的支教活动、复旦附中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为 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小朋友开展爱国教育等。中心成员还积极代表化学系参加学 校运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体现了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1)恪守立德树人根本,开展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坚持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 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 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致力于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实验中心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及课程建设,组织 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实验中心有着扎实的教学研究传统,2019 年《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两门实验课程被列入上海市重 点建设课程,2020 年 7 月,《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中和下在线课程建设已 顺利通过验收,该课程已被列为混合式教学课程开设,促进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的常态化开展,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过程考核,加强学生课程学 7 习的形成性评价,依据学习效果和反馈做好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和进一步提升。 除了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外,《合成化学实验》课程还被立项为复旦大学线 上线下课程。围绕着这门课程的建设,实验中心在紧张的教学空间里,挤出一个 角落,自己动手搭建了“摄影棚”,化学系积极调配资源支持我们的课程建设,中 心团队的老师充当摄影师、视频编辑、脚本编辑……线上精美的科学实验视频正 在紧锣密鼓的制作中,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家级的线上线下的金课。见图 4 图 4 实验中心在建的教学视频资源 《普通化学实验》线下课程,2007 年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2020 年再次入 选复旦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致力于以加强课程思 政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 将原有实验内容的线下讲授拍摄视频,为学生学习线上课程提供课前预习和指 导,一方面积极申报在线课程,后期我们会针对医科和自科类进行课程内容的创 新,融合医学元素,打造面向不同专业有特色的线上线下课程内容及教材建设。 2019 年实验中心教师申报的项目表面催化—银表面甲醇选择氧化及微观反 应通道模拟和高通量功能蛋白质组学,2 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上海市立项资 助。2020 年继续这两个项目的二期建设和新立项的手性高烯丙基胺的高效合成 和表征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在完成上述上海市重点课程《有机化学实验》、 《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 、 校级《合成化学实验》《普通化学实验》的建设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 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实践和探索,对化学类其它二级学科的实验,如分析 化学实验,能源化学实验等课程不断地进行创新性建设和改革。 2021 年我们继续围绕建设一流课程的目标,做好这几门课程的重点建设工 作,目前几门立项重点建设的课程队伍结构合理,资源保证充足,进展顺利。 (2)以点代面形成合力,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2020 年疫情期间,实验中心 各教学团队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挤出时间,围绕当前研究热点和教学中发 现的实际问题,结合各自的教学科研实践,在中心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教学 8 研究,成果喜人,共计发表教学论文十篇。有力推动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 展。 中心主任孙兴文老师将最新科研成果手性高烯丙基胺的合成及表征加以创 新,将其转变为教学时长可控、合成效率高、后处理易操作的不对称合成教学实 验。该实验以立体化学中非对映选择性为知识重点,以无水无氧操作为操作重点, 实验所用试剂易得,反应条件温和,速率快,产率高,可纳入高年级本科生的实 验。学生在学习无水无氧操作的同时,还能够熟悉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如 何通过调节反应溶剂和添加剂实现立体化学结果的逆转,并掌握使用手性 HPLC 和 NMR 确定光学活性物质的 dr 值的方法。将 Schlenk 技术、核磁共振波谱及色 谱技术等多种表征手段、反应机理的研究引入高年级本科生的实验课中,能够激 发学生对不对称合成和相关机理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学实验室体验有机合成的 科研过程。该实验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并对接实际科研的需求。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团队雷杰老师将模拟创业引入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的教 学中,通过引导创新和成本核算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环保意识,增加 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人们 关心的热点问题病毒及其检测方法引入实验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 解,以及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融合,为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刘莎莎老师将学科交叉的科研热点小分子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入基础课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结合科研热点自主设计实验并将其拓展延伸,借此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对光纤光谱仪的 多样化组装及应用进行研究的实验内容,被列为仪器分析实验的可选实验项目。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有一批校友捐赠的 84 消毒液,由于久置超出有效期, 如将其销毁要耗费 10 万元。为了检验其是否有效,中心主任义接下这一任务, 李会香老师采用自动电位滴定和手动滴定两种方法对 84 消毒液中的有效氯含量 进行了测定,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测得的有效氯含量达标 且结果一致。该批 84 消毒液不但可以继续使用,还为学校节省了费用。由于本 实验原料易得,后期我们将尝试取代铜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对全体民众,进行科普,是作为化学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使命。疫情的常态化 使得口罩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常用防护用品。物化实验团队的孙立森老师,以 口罩为研究对象,对常用一次性医用口罩的防护机理和口罩在使用和消毒后微观 结构和过滤效率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帮助提升公众对口罩防护作用的正确认识,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对热点问题,给出科学的解释。 普化实验团队的辜敏老师结合工作多年的科研积累,通过杂多酸和有机配体 的合成、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表征,使学生了解多酸配位聚合物这一无 9 机合成化学前沿领域,在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合成及性质表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 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实验综合了无机、有机 化学知识点以及实验、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可纳入高年级综合化学 实验。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中心依托化学系学科发展的优势,积极鼓励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承担实验课教 学、实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教授的科研优势,以高水平的 科研引领教学,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真正发挥科研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020 年实验中心固定和兼职教师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 10 项,承担在研的 科研项目有 54 项,经费总额近 2900 万元,共计发表科研、教学论文 82 篇,均 为化学领域内权威期刊。 借助双一流建设和学校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的东风,实验中心进一步更新、升 级、完善和补充仪器类实验教学设备,深化实践课程改革,为本科生科学研究和 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提供支撑平台。值得指出的是,将新购置的一台 400 兆核磁共 振波谱仪融入本科实验教学实践,为本科生开设研究型实验,学生在教学中就能 接触到在科研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从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手 段,为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实验中心大楼功能升级改造后,化学楼在基础化学实验室均布局了一套中 控、示教和观摩三合一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该套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 一键式自动录播和实时播放教学的全过程,使平行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一致, 基本操作统一规范,增加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指 导研究生助教,实施规范化的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课 堂和对实践实训有兴趣的师生提供了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楼里还布局了一套实验教学智能管理系统,每个实验室门口有一块可供触摸 操作的电子班牌,屏幕上实时显示当前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教学任务。教师或学生 可通过手机了解实验室的使用和预约情况。实验室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端 下发门禁权限。该系统的投入使用更加便于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预约管理、实现 教务同步、网络管控、可视化管理及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 此外,楼内的信息发布大屏和信息化控制中枢进一步加强对楼内公共空间的利 用,成为中心对外展示教学与科研动态的窗口。 10 2020 年,我们继续丰富完善实验中心网站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对现有的各 个模块内容进行更新,对已有的各门实验课程开展线上教学资源,如文本、图像、 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形象生动、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 实验项目和网络线上课程的建设,目前中心二套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的投 入使用,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未来我们将借助智慧教学系统 和网络学习空间以及数字化教学软件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组织线上讨论、答 疑辅导等教学活动,布置在线作业,进行在线测验等的学习考核。保证教学的质 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2020 年,面对新冠疫情,实验中心积极应对,防疫安全和实验安全两手抓。 疫情期间,实验中心主任制定了实验安全及教学管理细则和应急预案,各实验室 配备了防疫用品,有专人定时对楼内公共空间及各实验室消杀,校外人员出入楼 内必须经过严格的应急报备平台登记备案,确保了全年安全运行无事故。见图 5 借助信息化资源的优势,实验中心对门禁管理、大 型仪器管理、人员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全部信息化。 目前大楼的实验室、大型仪器、以及会议室都是实行信 息化预约的开放式管理,申请人需要提前申请通过即可 获得电子钥匙,楼宇负责人还具备远程开门和视频监控 功能。目前的信息化系统运行平稳。但实验中心的智能 化和信息化建设设备尚未充分利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心 缺乏信息化专业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传统教学习惯所 造成。图 5 疫情期间实验中心安全及教学管理细则 实验中心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楼内的信息发布 大屏循环播放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强化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每个实验室都装 有监控和一块安全信息牌,上面标有进入该实验室的安全准入标准,对所有进入 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安全考试准入制度,签订实验 安全承诺书。要求学生实验时全程佩戴防护眼镜。定期组织专人对实验室进行安 全巡查,安排教师参加实验室安全的各类培训,定期学习安全疏散演习及灭火器 的操练使用,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楼内还统一安装了门禁、特殊气体报警 装置和消防报警系统,且与保卫处联网,安全性大大提升。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 改革等情况。 (1)加强校际互访交流 为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 11 步加强我中心与兄弟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鼓励中心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 类教学研讨会或赴其他高校参观交流学习。2020 年受疫情影响,实验中心教师 全年接待国内高校同行、各类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如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 术大学、岛津公司,复旦附中的教师来访参观交流,复旦附中浦东分校的学生等 共计约 170 人次。来访院校就新时代“双一流”高校建设对全国化学实验教学的新 要求,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楼宇改建和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互相学习各自的特色工作,共享共建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实验中心各项工作不断 发展、进步,提升中心的整体实力。见图 6。 图 6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复旦附中、岛津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学同行来访 2020 年 1 月 11 日至 13 日,实验中心接待了来自复旦附中浦东分校的 120 名 2021 届学生来我中心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心选取了两个取材于日常生活 中的实验项目,“蓝嗮印相法-冲洗照片”和“寻找等电点法-提取牛奶中的酪蛋白”。 蓝嗮法实验是通过照片一样大小的负片(即底片)进行接触转印而得。经过制做底 片、感光纸、曝光、显影,一张独一无二具有蓝色印相的照片呈现在每个同学的 眼前,大家惊叹不已,看着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自豪感与成就感,通过此次实践课 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捕捉实验成功的细节、更进一步了解化学学 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实验能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 见图 7. 图 7 复旦附中浦东分校的同学参加实践课合影 12 (2)推进科普实践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联系生活,激发创新为出发 点,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和教学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实验中心的教师利 用课余时间,从身边就是教育,身边就是科学,为设计思路,根据不同目标群体 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对接互联网,网 课、公众号、线上培训、微视频等新媒体为载体,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普及化 学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投身服务社会。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2020 年 12 月 26 日,实验中心召开了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中心主任孙兴文老师全面回顾了本年度各项工作。受疫情影响,实验中心在有限 的时间内按照预案紧张而有序地展开补课工作,防疫、安全、授课三面抓,将影 响降到最低。中心秉承学校“体验-基础-创新”的理念建设有复旦大学特色的实践 课程体系,不断改进实验课程,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报告同时就新形势下的实 验教学、化学科学普及、拔尖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等方面展望了下一年度的工 作计划和任务。 随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入细致地审议了中心 2020 年度工作报告,充 分肯定了中心本年度的工作成绩和进步,并就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技术 人员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改进、新能源专业建设等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 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朱亚先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分析了当前国内学生培养、一 流专业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开设的现状并给予了细致的建议和意见。见图 8 图 8 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图 9 实验中心年终总结暨迎新交流会合影 2020 年 1 月 9 日,实验中心召开年终总结暨迎新交流会,见图 9,中心主任 孙兴文老师发表新年贺词,对上年度实验中心各项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重 点对 2020 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展望,除筹划即将要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 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我中心承办华东赛区预赛)和“第十五届上海市大学生化学 实验竞赛暨教学研讨会”(我中心承办)两项重大事宜外,对实验教材改编、教 学研究、暑期实践、科普等多项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和安排。并号召大家应更多 13 地去北大、厦大、中科大、浙大等兄弟院校观摩、交流和学习。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化学系科研整体搬迁至江湾后,原来实验教学中与科研共享的仪器也 被搬离,跨校区实验教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及 时补充了新的教学仪器,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升级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投入, 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另外,化学作为一个实验学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 养需要前沿技术的训练和培养,目前的实验中心可以很好地保障基础教学,但仍 然缺少独立的创新性实验室,希望学校能积极扩充教学空间,设立开放性、创新 性化学教学实验室。 (2)另外,实验中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直严格实行小班化教学模式, 而且由于教学空间的限制,事实上每个教学班级最多不超过 12 人,而仪器操作 类实验,由于教学仪器台、套数和实验空间的双重限制,一名教师一次只能带教 4 名本科生,当然,这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无疑是好的,但也带来了一些师资不足 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耗时耗力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参 与到实验教学中,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隐性问题。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1)学校十分重视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以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建设引领国内外一流水准的教学实验室为目标,为实 现本科实验的跨越式发展,对实验中心投入资金进行了楼宇修缮和功能化建设, 现已投入使用二年多,崭新的设施和智能的设计不仅为学生上课和自习提供了更 好的环境,更为生态课堂和智慧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优越的硬件条件将强 化中心在国内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实验中心的整体实力。 (2)除此以外,学校针对一线从事本科教学的教师,每年提供教学研究与 改革实践项目、学科特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混合式教改项目等的资助,获得立 项资助的课程先培育形成示范课程,在对外课程平台上开设运行,后推荐成为教 育部、上海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和奖项。疫情期间,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 在线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 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的经费由复旦学院本科 生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和院系人才培养费列支。将竞赛指导的工作及成效纳入工作 量和年终绩效核算指标。 学校每年有 FDUROP 即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项目,资助学有余力的本 科生开展课外学术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探索精神。目前包括䇹政、望道、 曦源、登辉和卿云项目五类计划项目。 14 (3)化学系为进一步鼓励、激励专业教师投入本科生的教学、教育和培养, 进一步鼓励、激励实验技术人员更好地为科研服务,利用每年捐赠资源中的部分 可用经费,在每年年底用于奖励在本科生教学、教育和培养以及实验技术工作中 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八、下一年的发展思路 化学楼的改造主要围绕展示认知、实训教学和开放创新三大模块进行空间布 局和设计,如今的本科实验教学已具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我们在未来的三至五年 乃至更长的时间将致力于实验中心的内涵化建设。围绕立德树人,依照复旦大学 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 法等进行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对现 有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手段,重新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使之更贴 合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见图 10 图 10 实验教学体系 15 1.优化重构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化一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 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我们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围绕 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内涵建设,继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以物质分离、纯化、性质及表征等化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展开,合理构架实验课程 新体系,围绕金课及双万工程,梳理现有基础课程,线上和线下课程同步建设, 以及新开课程。将体验(通识与科普)-基础(核心教学)-创新(拔尖和强基)” 三阶课程新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长期的目标。 (1)衔接《化学与人类》、《化学与中国文明》通识课程建设 化学与人 类,2005 年即被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20 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 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素质养成为目标。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传承和创新相 结合”为原则,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 文化结合起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 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 (2)科普实践课程建设 围绕化学之趣、化学之美、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 献,选取绿色、安全、有趣、易操作,激发青少年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内容 建设实践课程。立足校园,辐射长三角,提升化学学科科学普及,做好美丽复旦 魅力化学的主题科普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上海市立德树人中学化学基地, 开展形式多样集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深入、广泛参与中学教学, 提升复旦大学的影响力和示范辐射作用。 (3)现有大类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继续完善大类基础和专业核心实 验课程的线下实体教学资源和线上数字资源的协同开发、线上和线下混合式课程 的建设。 (4)科学可视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结合复旦大学化 学实验教学的线下优势和学科特色,开发仪器类的科学可视化线上资源。近年来 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眼于选取不具备真实 实验条件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 等内容,继续推进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项目的开发。进一步完善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实验教务、教学管理、实验前理论学习、实验过程智能指导, 实验结果自动批改,互动交流通知系统、实验教学效果评估系统,为学生创造交 互式体验学习提供保障。 (5)衔接拔尖计划 2.0、荣誉课程及强基计划的学生的需求,推进创新实 验课程建设 在完善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创新性实验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 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课程建设的内容将从体现“两性一度”为出发点,提升高阶 16 性,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 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能 力。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充分发掘科研前沿载体作用, 及时将科技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 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增加挑战度, 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投入,让学生体验 适度增加难度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 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如前所述,化学系现有科研主体在江湾校区,这对我们本研一体的教学提出 了很大的挑战,部分科研资源分散,不利于开展教学,邯郸校区需要加强开放、 综合的实验空间,对于强基及本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化学系也需要支 持一线的教授,打造高质量的开放实验空间,做到软硬结合。 (6)建设系统的能源化学实验课程、补强化学生物学实验课程 能源化学是我校新增的本科专业点,2019 年已招收本科生。该专业是化学 与能源结合的新兴学科,也是我国强基及国培计划的中的学科方向,2021 年, 我们继续结合学科优势,建设有特色的能源化学专业实验,形成新的学科特色优 势。另外,生命健康化学是我校化学学科发展的核心一翼,但是围绕着化学生物 学的本科实验教学非常薄弱,目前北京大学已经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我们亟 需在实验教学中补强这一短板。 2.深化课程改革,酝酿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断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化学实验中心 现有物理化学实验、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 验、普通化学实验五本经典的实验教材,较为完整和系统,但是经过十余年的使 用和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教材已不能满足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亟待丰富、更新, 新的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将着眼于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选取不同层 次不同类别的实验项目,注重学科交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化,在丰富教学 内容的基础上,重新编排设计,立争建设新的具有复旦特色的系列实验教材,扩 大教材的适用受众群体,提升实验中心的影响力和示范优势。 3.结合实验大楼建设成果,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利用新大楼的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媒体的示教系统和实验智能管理系统,加 快实验教学视频资源、教学资料等教学内容,作业测试等学业测评内容,以及相 关辅助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推出实验课程的微课,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 17 率,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把课堂从传授知识的场所变为学生学习的场所,结合疫情期间网上教学经验,对 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方式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应用知识,分析问 题。为学生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与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后的及时自我思考 及他人反馈,提升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环节上,拟提高讨论环节的比例,尤其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积极引 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深入 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增加小组协作环节,锻炼和引导学生协作能力。同时 在教学内容上,在确保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提升综合性训练的比例,锻炼学生统 筹能力。针对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程质 量和形成性评价,制定线上教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今后的课程 教学改革中。 4.开展教学研究,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学内容建设 实验中心与岛津公司双方就有机合成小质谱应用的技术服务签订合作协议, 2021 年,把岛津公司最新研发的新型质谱样机尝试应用于有机合成实验教学和 有机合成监控领域进行探索实践,通过对反应进行测试,将学生和教师对标准测 试步骤做出的反馈给出评价,对有机合成反应监控,对其主要性能指标给出书面 评价,综合两方面的评价,对软硬件及产品设计给出最终评价。目前只是双方的 初步合作,未来将有望在多领域进一步合作,借此各学科将围绕样机做一些有特 色的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5.强化中心在国内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实验中心整体实力 实验中心还将瞄准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的建设,结合专业特长、引导 学生学以致用,着力打造学生科普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拍摄科普视频,编写科普 读物,协助举办复旦大学化学嘉年华,依托上海市玻璃博物馆和普陀区子长学校 实践基地长期开展科普服务活动,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已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2021 年实验中心将筹划承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华 东赛区的预赛和“第十五届上海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暨教学研讨会”两项重大 事宜,届时我们也积极组队参赛,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 研成果设计为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新创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同时邀请国内知 名专家做学术成果的分享和交流,通过举办竞赛和会议,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以赛促进,以赛促发展,提升实验中心的示范辐射和整体实力。 18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文中内容与后面示范中心数据相对应,必须客观真实,避免使 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等词。 2.文中介绍的成果必须有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人员 和流动人员)的署名,且署名本校名称。 3.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 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复旦大学) 所在学校名称 复旦大学 主管部门名称 教育部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http://www.ecce.fudan.edu.cn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 220 号 邮政编码 200433 设备台数 2160 台 固定资产情况 建筑面积 6200 ㎡ 设备总值 2877 万元 经费投入情况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万元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220 万元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 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19 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份 职称 职务 1 孙兴文 男 1980 正高级 主任 2 刘永梅 女 1973 副高级 副主任 3 张晋芬 女 1962 副高级 副主任 管理 学士 4 樊惠芝 女 1962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5 牛国兴 男 1965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6 雷杰 男 197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7 沈建中 男 1961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8 赵滨 女 1968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硕士 9 叶匀分 男 1961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硕士 10 王丛笑 女 196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1 林阳辉 男 1967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2 匡云艳 女 1974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3 石梅 女 1973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4 魏晓芳 女 1973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5 辜敏 男 1982 中级 其它 技术 博士 16 邹洁 女 1972 中级 其它 技术 大专 17 奚伟军 男 1964 中级 其它 技术 大专 18 李有琴 女 1970 副高级 其它 技术 硕士 19 李会香 女 1980 中级 其它 技术 博士 20 王娟 女 1974 中级 其它 技术 硕士 21 孙立森 男 1977 中级 其它 技术 硕士 22 贾丽莉 女 1981 中级 其它 技术 硕士 23 刘莎莎 女 1986 中级 其它 技术 硕士 24 郝永梅 女 1972 中级 其它 技术 硕士 20 工作 性质 教学 管理 教学 管理 学位 备注 获得 时间 博士 博导 2016 博导 2015 博士 25 陈文学 男 1967 副高级 其它 技术 博士 …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 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 具有多种性质的,选填其中主要工作性质即可。(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 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 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兼职人员情况 序 号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份 职称 职务 工作 性质 学位 备注 获得 时间 1 贺鹤勇 男 1962 正高级 系主任 教学 博士 博导, 杰青, 1999 2 戴维林 男 1969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04 3 乔明华 男 1971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06 4 陈雪莹 女 1980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9 5 黄 镇 男 198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6 谢颂海 男 1974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7 程晓维 男 1981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8 闫世润 男 196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9 李晔飞 男 1984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8 10 张立新 男 1970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9 11 王华东 男 1978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4 12 王 辉 女 1974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3 何秋琴 女 1980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4 周 伟 男 1981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5 储艳秋 男 1965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6 贾 瑜 男 1971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7 刘瑞婷 女 197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18 冯 玮 男 1982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6 19 包慧敏 女 197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20 张 男 1973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松 21 21 刘 芸 女 1978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22 纪 季 女 1983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23 陈 惠 女 1977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24 傅正文 男 1968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07 25 唐 云 男 1980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6 26 李晓明 男 1986 青年研 究员 青年研 究员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8 27 凌 云 男 1980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28 陈末华 女 1973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29 方雪恩 男 1984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0 王冠军 男 1976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1 邓勇辉 男 1977 正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博导 2010 32 邓名莉 女 1974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3 张 道 男 1968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4 任 楠 男 1979 中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5 钱林平 男 1977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6 陈珍霞 女 1980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7 方彩云 女 1977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38 钱 女 1988 副高级 其它 教学 博士 辉 … 注:(1)兼职人员:指在示范中心内承担教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非中心 编制人员。(2)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3)学位:博士、硕士、 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4)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 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三)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职称 1 2 … 22 国别 工作单位 类型 工作期限 注:(1)流动人员:指在中心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行业企业人员、海 内外合作教学人员等。(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 号 姓名 性 别 出生 年份 职称 职务 国别 工作单位 类型 参会 次数 1 朱亚先 女 1963 教授 主任 中国 委员 外校 专家 1 2 朱平平 女 1964 教授 委员 中国 外校 专家 1 3 李维红 女 1968 教授 委员 中国 外校 专家 1 4 马 荔 女 1965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外校 专家 1 5 王国平 男 1969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外校 专家 1 6 高 翔 男 1959 教授 委员 中国 校内 专家 1 7 樊惠芝 女 1962 教授 委员 中国 厦门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 中心 北京大学 化学基础实验 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化 学系 浙江大学 国家级化学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 复旦大学 国家级化学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 复旦大学 国家级化学实验 教学示范中心 校内 专家 1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 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 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面向的专业 序号 1 专业名称 年级 自然科学实验班 2020 23 学生人数 人时数 501 16032 2 医学实验班、临床医学 2019 600 19200 3 医学实验班、临床医学 2019 590 18880 4 生命科学 2019 108 6912 5 生命科学 2019 100 6400 6 化学、应用化学 2019 98 12544 7 化学、应用化学 2019 97 12416 8 高分子、材料化学 2019 18 1152 9 化学、应用化学 2018 90 5760 10 高分子、材料化学 2018 52 3328 11 化学、应用化学 2018 95 6080 12 高分子、材料化学 2018 57 3648 13 化学、应用化学 2018 93 5952 14 高分子、材料化学 2018 46 2944 15 化学、应用化学 2018 100 6400 16 高分子、材料化学 2018 58 3712 17 化学、应用化学 2017 78 4992 18 高分子、材料化学 2017 44 2816 19 化学、应用化学 2017 77 9856 20 化学、应用化学 2017 75 8400 21 化学、应用化学 2017 6 384 22 化学、应用化学 2017 5 560 23 化学、应用化学 2017 55+45 880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24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128 个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113 个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14 门 实验教材总数 5种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0种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 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 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3人 学生发表论文数 篇 学生获得专利数 项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 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 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 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 号 1 2 3 项目/ 课题名称 上海市重点 课程建设 《仪器分析 与物理化学 实验》 上海市重点 课程建设 《有机化学 实验》 手性高烯丙 基胺的高效 负责人 参加 人员 起止时间 经费 (万元) 类 别 刘永梅 刘永梅 孙立森 张晋芬 2019.6 -2021.5 12 a 沪教委高 [2019] 39 号 林阳辉 林阳辉 张立新 储艳秋 匡云艳 刘瑞婷 2019.6 -2021.5 12 a 沪教委高 〔2019〕 孙兴文 孙兴文 2020.112022.11 19.5 文号 沪教委高 [2019] 39 号 25 4 合成与表征 表面催化虚 拟仿真实验 —银表面甲 醇选择氧化 及微观反应 通道模拟 5 高通量功能 蛋白质组学 6 教育部项目 仪器分析实 验课程中实 施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18 号 沪教委高 〔2019〕 18 号 沪教委高 〔2019〕 18 号 刘永梅 刘永梅 孙立森 张晋芬 2019-2020 28 a 樊惠芝 樊惠芝 乔亮 2019-2020 12 a 雷杰 雷杰 2020-2021 3 a 注:(1)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 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 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 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 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 a、b 两类,a 类课题指 以示范中心为主的课题;b 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他单位研究的课题。 序 号 1 2 3 项目/ 课题名称 复旦大学本科 教学研究项目 以提升科学素 养,增强创新 能力的实验课 程设计 复旦大学本科 教学研究项目 以学为中心的 课程设计与实 施:分析化学 复旦大学在线 课程建设和教 学改革项目-仪器分析与物 理化学实验 (中,下) 文号 负责人 参加 人员 起止时间 复旦学院 通字 〔2018〕 23 号 2019S018 刘永梅 刘永梅 2019-2020 2 a 雷杰 雷杰 2019-2020 2 a 刘永梅 贺鹤勇 陈雪莹 程晓维 谢颂海 乔明华 闫世润 2020-2021 4 a 复旦学院 通字 〔2018〕 23 号 2019A011 复旦学院 通字 〔2020〕 17 号 FD2020C 033 26 经费 类别 (万元) 李烨飞 钱林平 任楠 黄镇 4 5 6 复旦大学第三 批课程思政示 范课程建设无 机与化学分析 实验 I、II 复旦大学第三 批课程思政示 范课程建设 合成化学实验 上/下 复旦大学第三 批课程思政示 范课程建设 仪器分析与物 理化学实验 A 上 复旦学院 通字 〔2019〕 31 号 赵滨 雷杰 2019-2020 4 a 复旦学院 通字 〔2019〕 31 号 匡云艳 孙兴文 何秋琴 周伟 2019-2020 4 a 复旦学院 通字 〔2019〕 31 号 雷杰 樊惠芝 雷杰 樊惠芝 2019-2020 2 a 2019-2020 4 a 2020-2021 7 复旦大学第三 批课程思政示 范课程建设 仪器分析与物 理化学中/下 复旦学院 通字 〔2019〕 31 号 刘永梅 戴维林 贺鹤勇 陈雪莹 程晓维 谢颂海 乔明华 闫世润 李烨飞 钱林平 任楠 黄镇 8 复旦大学校级 重点课程建设 项目 普通化学实验 线下课程 复旦 教通字 〔2020〕 23 号 石梅 石梅 a 注:(1)此表填写除国家级、省部级以外的其他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其余 同上。 27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项目/ 课题名称 卵巢癌组织标志 物用于术中导航 的临床前研究 翻 译 后修 饰依 赖 的 蛋 白质 复合 物 分析鉴定方法 蒽 醌 法过 氧化 氢 绿 色 催化 合成 新 技术及产业化 非 聚 醚类 两亲 性 高 分 子模 板剂 导 向 合 成具 有可 控 结 构 的大 孔径 介 孔碳-金属氧化物 复合材料 上 转 换发 光检 测 探 针 的能 量转 移 过程研究 可 控 晶面 纳米 催 化 剂 局域 化设 计 合成 合 成 气催 化转 化 直接制芳烃研究 合 成 气催 化转 化 直 接 制芳 烃研 究 (地配) 可 控 晶面 纳米 催 化 剂 局域 化设 计 合成 非 对 称结 构多 功 能上转换-介孔硅 纳 米 复合 材料 设 计合成 有 机 硼取 代的 卡 宾 化 合物 在受 阻 路 易 斯酸 碱对 化 学中的应用 文号 负责人 参加 人员 起止时间 经费 类 (万元) 别 2016YFC 石梅 1303103-2 石梅 201601-202012 48 a 2016YFA 0501402 雷杰 雷杰 201601-202112 122 a 2016YFB 0301602 乔明华 乔明华 201601-202112 111 a 21673048 邓勇辉 邓勇辉 201701-202012 65 a 21671042 冯玮 冯玮 201701-202012 70 a 21773032 贺鹤勇 贺鹤勇 201701-202012 31.50 a 18ZR1404 600 贺鹤勇 贺鹤勇 201701-202012 56.00 a 17801438 9 贺鹤勇 贺鹤勇 201701-202012 38 a 21673046 贺鹤勇 贺鹤勇 201701-202012 66 a 17YF1401 000 李晓民 李晓民 201701-202012 20 a 21672039 王华冬 王华冬 201701-202012 68 a 28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多 核 稀土 膦宾 化 合 物 的合 成与 反 应性研究 可 变 剪切 和新 生 肽 链 组的 高灵 敏 鉴定技术 高 效 稀土 发光 纳 米 材 料的 控制 合 成与性能优化 高 灵 敏的 糖组 分 离、鉴定和定量新 技术及软件(课题 协作单位)与刘铭 琪合作 上 转 换发 光活 体 成像与检测 近 红 外光 主导 的 诊疗型上转换-介 孔 硅 非对 称纳 米 复合材料的构建 牛 奶 中的 细菌 及 抗 生 素的 快速 高 通量检测 基 于 量子 尺寸 的 金 属 簇催 化创 制 以 反 应物 为导 向 剂 的 催化 剂制 备 路线 手 性 修饰 钯纳 米 晶 体 的原 位设 计 合 成 与多 相不 对 称加氢应用研究 基 于 阴离 子氧 化 还 原 化学 的层 状 嵌入化合物 类 噬 菌体 非对 称 介 孔 硅纳 米复 合 材 料 的制 备与 药 物输运性能研究 氧 化 锰新 材料 的 理论设计 双 金 属簇 基多 孔 21672038 张立新 张立新 201701-202012 65 a 2017YFA 包慧敏 0505001-1 包慧敏 201701-202212 160 a 2017YFA 0205101 石梅 石梅 201701-202212 106 a KFKT201 8013 方彩云 方彩云 201801-202012 6.80 a 21722101 冯玮 冯玮 201801-202012 130 a 21701027 李晓民 李晓民 201801-202012 25 a KFKT201 8013 刘芸 刘芸 201801-202012 10 a 18PJ1401 300 钱林平 钱林平 201801-202012 20 a 21773034 陈雪莹 陈雪莹 201801-202112 64 a 21773037 傅正文 傅正文 201801-202112 65 a 18ZR1404 600 李晓民 李晓民 201801-202112 20 a 21773032 李晔飞 李晔飞 201801-202112 64 a 18ZR1402 凌云 凌云 201801-202112 20 a 29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金属-有机框架材 料 的 动态 结构 调 控 及 协同 性质 研 究 低 温 甲烷 化催 化 剂 活 性位 理性 构 造 面 向 联烯 及其 轴 手 性 构建 的偶 联 反应研究 细 胞 新分 泌糖 蛋 白鉴定及 N-糖基 化 位 点定 量新 方 法 新 型 二维 层状 光 催 化 材料 的构 筑 及 光 解水 产氢 反 应研究 介 孔 羟基 磷灰 石 微 球 的设 计合 成 及 其 负载 药物 用 于 骨 髓炎 性治 疗 研究 多 组 分纳 米晶 诱 导 组 装构 筑功 能 介 孔 金属 氧化 物 及 其 气体 传感 性 能研究 介 孔 羟基 磷灰 石 微 球 的设 计合 成 及 其 负载 药物 用 于 骨 髓炎 性治 疗 研究 界 面 共组 装法 合 成 具 有规 整核 壳 结 构 的磁 性有 序 介孔碳微球材料 基于链置换的 FEN1 酶 - 纳 米 分 子 探 针的 基因 检 测 新 技术 建立 及 在 手 足口 病毒 快 900 2018YFB 0604501 乔明华 乔明华 201801-202112 51 a 21801041 钱辉 钱辉 201901-202112 12.81 a 19ZR1403 200 包慧敏 包慧敏 201901-202212 20 a 19ZR1403 500 戴维林 戴维林 201901-202212 20 a 21871052 邓勇辉 邓勇辉 201901-202212 29.00 a 19441903 900 邓勇辉 邓勇辉 201901-202212 23.00 a 21875044 邓勇辉 邓勇辉 201901-202212 82 a 19XD142 0300 邓勇辉 邓勇辉 201901-202212 40 a 19441903 900 方雪恩 方雪恩 201901-202212 25 a 30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速鉴定中的应用 近 红 外光 响应 型 理 化 性质 可调 的 智 能 纳米 药物 载 体的构建 碳 化 铁物 相的 定 向 制 备及 其在 费 托 合 成反 应中 本 征催化性能 红 外 光解 离光 谱 中 “ 标 记” 方法 的 探索及其应用 有 机 硼正 离子 在 烷 烃 硼基 化反 应 中的应用 利 用 构象 动力 学 网 络 模型 研究 内 在 无 序蛋 白质 的 动力学行为 新 型 含胍 基稀 土 烷 基 和次 甲基 化 合 物 的合 成与 反 应性研究 用 于 肝癌 早期 诊 断 的 微流 控单 细 胞 蛋 白分 析传 感 技术的应用研究 上 转 换发 光活 体 成像与检测(地方 配套) 用 于 乳制 品和 水 产 品 中重 金属 含 量 的 现场 快速 检 测技术的研究 与 设备研制 面 向 阵 列 化 MEMS 传 感 器 的 高 性 能介 孔半 导 体气敏材料创制 基于 FEN1 酶-探 针 引 物的 高分 辨 数 字 微流 控芯 片 21875043 李晓民 李晓民 201901-202212 78 a 21872035 乔明华 乔明华 201901-202212 78 a 21873020 王冠军 王冠军 201901-202212 79 a 21871051 王华冬 王华冬 201901-202212 79 a 21877017 翁经纬 翁经纬 201901-202212 78 a 21871052 张立新 张立新 201901-202212 78 a 19ZR1403 300 张松 张松 201901-202212 20 a 18801463 5 冯玮 冯玮 201901-202312 15 a 19ZR1403 500 陈惠 陈惠 202001-202312 40.00 a 19XD142 0300 邓勇辉 邓勇辉 202001-202312 2.00 a 21701027 方雪恩 方雪恩 202001-202312 1.76 a 31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研 究 及在 病原 体 快 速 高敏 测量 中 的应用 基 于 近红 外光 成 像 与 控释 的多 模 式给药 部 分 氧化 催化 体 系 特 殊反 应活 性 的 第 一性 原理 研 究 双 模 T1-T2 磁 成 像 造 影剂 创新 结 构 的 模块 化合 成 及机制研究 酚 酮 高值 联产 绿 色 成 套工 艺的 基 础 科 学及 工程 问 题 多 相 催化 结构 预 测与反应模拟 新 型 两亲 性嵌 段 共 聚 物诱 导超 小 沸 石 纳米 晶共 组 装 理 性设 计墙 壁 晶 化 介孔 沸石 复 合材料 棕 榈 酰化 蛋白 质 组 的 高灵 敏高 特 异定量新方法 金 属 氧化 物氧 空 穴 的 固体 核磁 共 振研究 非 对 称介 孔纳 米 材料纳米-生物交 互作用研究 有 机 硼在 碳碳 键 氢解中的应用 18PJ1401 300 李晓民 李晓民 202001-202312 320.00 a 20392001 900 李晔飞 李晔飞 202001-202312 21.80 a 21773037 凌云 凌云 202001-202312 2.57 a U19B6002 钱辉 钱辉 202001-202312 210.38 a 21872035 李晔飞 李晔飞 202101-202312 21.79 a 21672039 程晓维 程晓维 202101-202412 2.88 a 21873020 方彩云 方彩云 202101-202412 2.43 a 21972023 贺鹤勇 贺鹤勇 202101-202412 2.70 a 18ZR1402 800 李晓民 李晓民 202101-202412 2.87 a 21974028 王华冬 王华冬 202101-202412 2.76 a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项目要求同上。 32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 号 1 2 3 4 专利名称 用于烯烃、芳烃与氧气反应 的金属纳米簇催化剂及其制 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基于核酸和铂纳米材料 的自组装体系检测核酸浓度 的方法 一种近红外光充电上转换长余辉正交荧光编码的防伪 材料 用于合成气直接转化制备轻 质芳烃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 法 专利授权号 获准 国别 完 成 人 钱 林 平 方 雪 恩 李 晓 民 类 型 发 明 CN108654598B 中国 CN106520972B 中国 CN106978181B 中国 CN107486234B 中国 黄 镇 发 明 发 明 发 明 5 一种吲哚类抗癌药物分子的 微反应器串联合成方法 CN110498798B 中国 凌 云 发 明 6 多种抗体标记的 SERS 探针 和基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741416B 中国 陈 惠 发 明 7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磁性介孔 二氧化硅纳米链及其制备方 法 CN108711480B 中国 8 呼气一氧化碳检测仪 CN305894694S 中国 9 一种表面粗糙度可调的核壳 介孔氧化硅微球材料及其制 备方法 CN106823471B 中国 10 一种基于干胶制备的介微孔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CN106629770B 中国 邓 勇 辉 邓 勇 辉 邓 勇 辉 邓 勇 辉 发 明 发 明 发 明 发 明 类别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合作完 成-第二 人 合作完 成-第二 人 合作完 成-第二 人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合作完 成-第一 人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 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必须是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人员和流 动人员),多个中心完成人只需填写靠前的一位,排名在类别中体现。(4)类 型:其他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 33 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 作完成-其他。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 示范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 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 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他。(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 号 论文或 专著名称 作 者 1 Synthesis of orthogonally assembled 3D cross-stack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ing nanowires 邓 勇 辉 邓 勇 辉 2 3 4 5 6 7 8 9 A Universal Lab-on-Salt-Particle Approach to 2D Single-Layer Ordered Mesoporous Materials Engine-Trailer-Structured Nanotrucks for Efficient Nano-Bio Interactions and Bioimaging-Guided Drug Delivery An Efficient Emulsion-Induced Interface Assembly Approach for Rational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Carbon Spheres with Versatile Architectures Engineered Microneedles for Interstitial Fluid Cell-Free DNA Capture and Sensing Using Iontophoretic Dual-Extraction Wearable Patch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Chabazite Zeolite via Interzeolite Transformation of Coke-containing Spent MFI Embedding Pt Nanoparticles at the interface of CdS/NaNbO3 nanorods heterojunction with bridge design for superior Z-Scheme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Interface Coassembly and Polymerization on Magnetic Colloids: Toward Core–Shell Functional Mesoporous Polymer Microspheres and Their Carbon Derivatives Quantitative Mapping of Liver Hypoxia in Living Mice Using Time-Resolved Wide-Field Phosph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刊物、出 版社名称 卷、期 (或章节)、 类型 页 类别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一人 SCI (E) Nature materials 2020, 19, 203-211.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1906653 李 晓 民 Chem 2020, 6, 1097-1112.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程 晓 维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 2002488.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方 雪 恩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2020, 30, 200059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程 晓 维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 tal 2020,270, 11888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戴 维 林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 tal 2020, 278, 119290.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邓 勇 辉 Advanced Science 2020, 7, 2000443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冯 玮 Advanced Science 2020, 7, 190292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34 10 Surface Confined Winding Assembly of Mesoporous Nanorods 李 晓 民 11 An Aqueous Route Synthesis of Transition-Metal-Ions-Doped Quantum Dots by Bimetallic Cluster Building Blocks 唐 云 12 Side-On Bonded Beryllium Dinitrogen Complexes 王 冠 军 13 Beryllium Atom Mediated Dinitrogen Activation via Coupling with Carbon Monoxide 王 冠 军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Homoleptic Beryllium Carbonyl Complex with an End-On and Side-On Bridging Carbonyl Ligand Direct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Clean H2O2 from CO-Assisted Aqueous O2 Reduction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on NiOOH catalysts: Four-Coordinated Ni Cation as Active Site and Hydroperoxide mechanism Iron-Potassium o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Efficient Catalyst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Heavy Olefins Ratiometric upconversion nanothermometry with dual emission at the same wavelength decoded via a time-resolved technique Au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Mesoporous SiO2–WO3 Hybrid Materials with Improved Pore Connectivity for Ultratrace Ethanol Detection at Low Operating Temperature Total hydrogenation of bio-derived furans over supported Ru subnanoclusters prepared via amino acid-assisted deposition Size and charge dual transformable mesoporous nanoassemblies for enhanced drug delivery and tumor penetration Hollow Meso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Loaded with Pt Nanoparticles for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Ascorbic Acid an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of theAmerica 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 e Chemie Internationa l Edition Angewandt e Chemie Internationa l Edition Angewandt e Chemie Internationa l Edition 王 冠 军 2020, 142, 2035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142, 16177-1618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59, 10603-1060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2020, 59, 18201 –18207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2020, 59, 1-6.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刘 永 梅 ACS Catalysis 2020, 10, 13993−14005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李 晔 飞 ACS Catalysis 2020, 10, 258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乔 明 华 ACS Catalysis 2020, 10, 6389-640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冯 玮 Nature Communica tions 2020, 11, 4.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邓 勇 辉 Small 2020, 16, 2004772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刘 永 梅 Green Chemistry 2020, 22, 850−85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李 晓 民 Chemical Science 2020, 11, 2819-2827.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程 晓 维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3, 4586-4598.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35 Glucose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Near-Infrared Lanthanide-Doped Nanoparticles for a Low Interference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Test Reversible Ratiometric Probe Combined with the Time-Gated Method for Accurate In Vivo Gastrointestinal pH Sensing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the Nanoscale with Luminescent Probes Based o n Lanthanide Nanoparticles and Quantum Dots Synthesis of Podlike Magnetic Mesoporous Silica Nanochains for Use as Enzyme Support and Nanostirrer in Biocatalysis Battery prelithiation enabled by lithium fixation on cathode Hydrophobically Made Ag Nanoclusters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for CO2 Aqueous Electroreduction KOH-Assisted Band Engineering of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 for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Oxygen Reduction to Hydrogen Peroxide Highly dispersed Pt nanoparticles on ultrasmall EMT zeolite: A peroxidase-mimic nanoenzyme for detection of H2O2 or glucose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ample-to-Answer System for Direct Nucleic Acid-Based Detection of Group B Streptococcus in Clinical Vaginal\/Anal Swab Samples Exploiting quasi-one-dimensional confinement for pro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formic aci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synergy of modulated surface polarity and oxygen vacancy for CO2 to methanol over Zn(δ-)-Ti(δ+)Ovacancy Ln3+-doped nanoparticles with enhanced NIR-II luminescence for lighting up blood vessels in mice Engineering of monodisperse core-shell up-conversion dendritic mesoporous silica nanocomposites with a tunable pore siz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冯 玮 冯 玮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冯 玮 傅 正 文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钱 林 平 Journal Power Sources 邓 勇 辉 of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乔 明 华 程 晓 维 2020, 12, 4358.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2020, 12, 25557-25564.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2020, 12, 52393-5240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2020, 12 (15), 17901-17908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480, 22910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476, 228705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8, 594-603.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570, 300-31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方 雪 恩 ACS Sensors 2020, 5, 4, 1132-113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刘 永 梅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20, 49, 205-213.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贺 鹤 勇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20, 56, 449-454.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Nanoscale 2020, 12, 8248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Nanoscale 2020, 12, 5075.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冯 玮 冯 玮 36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Yb-Based Nanoparticles with the Same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Wavelength for Sensitive in Vivo Biodetection Rapid and Easy Enrichment Strategy for Naturally Acetylated N Termini Based on LysN Digestion and Amine-Reactive Resin Capture Facile synthesis of ultra-small Ag decorated g-C3N4 photocatalyst via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Ag+ and cyano group in monocyanamide Facile construction of flower-like 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ZnIn2S4 composite with highly effici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hydrogen production Highly efficient Ag-modified copper phyllosilicate nanotube: Preparation by co-ammonia evaporation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carbonate Electroless-hydrothermal construction of nickel bridged nickel sulfide@mesoporous carbon nitride hybrids for highly efficient noble metal-free photocatalytic H2 production Highly efficient single-crystalline NaNb1-XTaXO3 (X=0.125) wire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antalum-doping and morphology on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Dehydration of sugars to 5-hydroxymethylfurfural and non-stoichiometric formic and levulinic acids over mesoporous Ta and Ta-W oxide solid acid catalysts Synthesis of 4,7-difunctionalized indoles via imino exchange and sulfinyl migration 45 Stabilization of high-valent Cu3+ in a Keggin-type polyoxometalate 46 Copper-catalyzed synthesis of sulfonamides from nitroarenes via the insertion of sulfur dioxide 47 Washing-free centrifugal microchip fluorescence 冯 玮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 2027.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方 彩 云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12), 8315-8322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戴 维 林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20, 503, 14389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戴 维 林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20, 504, 14436.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戴 维 林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7, 29-37.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戴 维 林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5, 176-186.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戴 维 林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54, 20-30.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贺 鹤 勇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0, 41, 1248-1260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Organic Letters 2020, 22, 823–826. SCI (E) Chemical Communica tions 2020, 56, 2324-2327. Chemical Communica tions 2020, 56, 3437-3440. Analytica Chimica 2020, 18-25 何 秋 琴 贺 鹤 勇 匡 云 艳 方 雪 37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一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二人 SCI 合作完 (E) 成-第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immunoassay for rapid and point-of-care detection of protein Tandem Palladium Catalysis for Rapid Construction of 3,​ 4-​ Fused Tricyclic Indoles Black phosphorus quantum dots facilitate carrier separation for enhancing hydrogen production over hierarchical Cu7S4/ZnIn2S4 composites Direct conversion of syngas into light aromatics over Cu-promoted ZSM-5 with ceria–zirconia solid solution The study on acidity of sulfated CuO layers grown by surface reconstruction of Cu2O exposed with specific facets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detection of dibenzothiophene and its Derivatives without π acceptor compound using multilayer Ag NPs modified glass fiber paper All-in-one microfluidic nucleic acid diagnosis system for multiplex detection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pathogens directly from genitourinary secretions Chiral tertiary propargylic alcohols via Pd-catalyzed carboxylative kinetic resolution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desfluoroquinolone-​ aminopyri midine hybrids as potent anti-​ MRSA agents with low hERG activity Stepwise construction of Pt decorated oxygen-deficient mesoporous titania microsphere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separability for efficient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Coordination and space con fined preparation of nickel sub nanoparticles within a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for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 orange Rapid and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twelve virulence factor genes by a microfluidic-CFPA chip for identifying 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Nitrosoarenes as nitrogen source for generation of sulfonamides with the insertion of sulfur dioxide 恩 Acta 何 秋 琴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2020, 362, 1281-1285.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戴 维 林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10, 1030-1039.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黄 镇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10, 6562-6572.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贺 鹤 勇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10, 3985-3993.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Talanta 2020, 220, 121357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陈 惠 二人 方 雪 恩 Talanta 2020, 121462 SCI (E) 钱 辉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2020, 7, 3907–391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何 秋 琴 Bioorganic Chemistry 2020, 103, 104176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程 晓 维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20, 31, 1598-1602.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邓 名 莉 Journal of Environmen 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0 ,8(5),10 4363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方 雪 恩 Analyst 2020, 3814-3821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匡 云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0, 38, 1098-1102 SCI 合作完 (E) 成-第 38 under metal-free conditions 60 61 62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or for detecting EpCAM with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quantum dots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Palladium Complexes Bearing Chiral bis(NHC) Chelating Ligands on a Spiro Scaffold: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Oxidative Kinetic Resolution of Secondary Alcohols Fine Tuning of Chiral Bis(N-heterocyclic carbene) Palladium Catalysts for Asymmetric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Exploring the Ligand Modification, 63 Chlorine-doped carbon for electrocatalytic nitrogen reduction 64 Photo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to syngas by a ZnO-CdS-Cu nanocomposite 65 Luminescence thermal quenching of M2SiO4:Eu2þ (M ¼ Sr, Ba) phosphors 66 67 H3PMo12O40 immobilized on amine functionalized SBA-15 as a catalyst for aldose epimerization.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of Monoguanidinate Rare-Earth Metal Aminobenzyl Enolate Complexes 艳 二人 刘 芸 Journal of Electroanal ytical Chemistry 2020, 856, 113655.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张 道 Organometa llics 2020, 39, 605-613.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张 道 Organometa llics 2020, 39, 1269-1280.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Molecular Catalysis 2020, 492, 111029 SCI (E) Molecular Catalysis 2020, 492, 110953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20, 38, 113-123. Materials 2020, 13, 507 钱 林 平 钱 林 平 闫 世 润 贺 鹤 勇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Rapid Communica 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 y 张 立 新 68 Investigation of noncovalent interact ions between peptides with potential intrinsic sequence patterns by mass spectrometry 储 艳 秋 69 The non-covalent complexes of αor γ-cyclodextrin with divalent metal cations determined by mass spectrometry 储 艳 秋 70 固体异质结界面结构预测方法 及 AutoInterface 程序实现 71 NaTiSi2O6/C Composite as a Novel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72 In situ embedding dual-Fe nanoparticles in synchronously 李 晔 飞 王 丛 笑 凌 云 39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一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一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一人 2020, 2153-2164.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2020, 34, e8736.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Carbohydrat e Research 2020, 492, e107987. SCI (E) 合作完 成-第 二人 高等学校化 学学报 2020,41, 2383-2392. SCI (E) Acta Physica Sinica 2020, 36 (11), 1912030 Nanoscale Advances 2020, 11, 2, 5296-5304. 合作完 成-第 一人 合作完 SCI 成-第 (E) 二人 SCI 合作完 (E) 成-第 generated carbon for the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drug delivery 一人 73 手性高烯丙基胺的合成及表征 孙 兴 文 74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引入病毒及 其检测方法的思考 雷 杰 大学化学 2020, 35(12), 13-20. 75 开放式的仪器分析实验:小分子 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刘 莎 莎 化学教育 (中英文) 2020, 41(6): 64-69. 76 多酸化学综合性实验:Dawson 型多酸配位聚合物制备与表征 辜 敏 化学教育 (中英文) 2020, 41(22): 61-67. 77 多酸配位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推荐一个综合化学实验 辜 敏 大学化学 2020, 35(1), 92-97. 78 光纤光谱仪的多样化组装及应 用——介绍一个仪器分析实验 大学化学 2020, 35(2): 64-69. 79 自动电位滴定快速测定 84 消毒 液中的有效氯含量. 80 日常使用方式对一次性医用口 罩微观结构和过滤效率的影响 81 基准物质的性状对标准溶液标 定的影响——以硼砂为例. 82 “核磁共振法定量测定酚氨咖敏 药片中各组分”实验的改进 刘 莎 莎 李 会 香 孙 立 森 刘 莎 莎 陈 文 学 大学化学 2020, 35(4): 27-31 大学化学 2020,35(12): 49-54 大学化学 2020,35(12): 94-100 大学化学 2021,36(2): 大学化学 2021,36(2):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北大 中核 心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独立完 成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期刊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 述、一般教材及会议论文不在此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 人员和流动人员)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 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2)类型:SCI(E)收录论文、SSCI 收录论文、A&HCL 收录论文、EI Compendex 收录论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南 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CSSCI)、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 文数据库期刊收录论文(CSCD)、外文专著、中文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 不予统计,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 同内容的论文重复。(3)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4)中文专著:正 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5)作者:多个作 者只需填写中心成员靠前的一位,排名在类别中体现。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40 仪器设 备名称 序号 1 玻璃仪器 收纳盒 自制或 改装 开发的功能和用途 研究成果 推广和应 (限 100 字以内)(限 100 字以内) 用的高校 自制 多 功 能 玻 璃 仪 器 已经开模,并 收纳盒,通过仪器 制作了 500 形状辨识,提升收 个,用于实验 入空间和安全性 中心的教学 专利申请 中 2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 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 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 1-2 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数量 国内会议论文数 0篇 国际会议论文数 0篇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8篇 省部委奖数 0项 其它奖数 2项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三)2”以外的其他国内刊物,只填汇总数量。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http://www.ecce.fudan.edu.cn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3.6 万人次 信息化资源总量 8000Mb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1500Mb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3项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姓名 孙立森 移动电话 18964932027 电子邮箱 lssun@fudan.edu.cn 41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化学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28 人次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参加人数 时间 类型 1 2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 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大会报告名称 报告人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1 2 …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竞赛名称 竞赛级别 参赛人数 负责人 1 2 … 注:竞赛级别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42 职称 起止 时间 总经费 (万元)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 活动开展 时间 号 1 20200111-0113 参加人数 活动报道网址 120 复旦大学附中浦东分校 https://mp.weixin.qq.com/s? 2 … 6.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培训项目名称 培训人数 负责人 职称 起止时间 总经费 (万元) 1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5500 人次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伤亡人数(人) 伤 未发生 亡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 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 43 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