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波勒分校交流小结.pdf
美国印象 --记录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波勒分校的学习经历 2015-03-12 16:03:13 本人非常荣幸得到学校推荐,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波勒分校进行为时一学期的交流学习。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不仅 在美国这个学术圣地积极地吸取知识养分,并且在这个文化大熔炉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一、 课程与学习 1.专业课 我选修了两 门博士课和一门硕士课,都获得了A的成绩。 这三门课虽然都是经济学专业课,但是他们培养的完全不同的能力。 首先是一门名为经济 学中的数据方法的博士课。这是一门SAS软件的入门课程。SAS是在美国甚至国际上运用广泛数据分析软件。但这个软件的入门绝非容 易,因为它的编程规则和经济学入门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都不大一样,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掌握操作的要领。但比 掌握SAS语言更重要的是理解数据。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分析数据得到的结论比理论更能使人信服。但这都要基于理解数据的基础 上,包括理解数据的含义,数据的结构,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合理性,比如数据前后是否吻合、是否存在异常值等等。理解了这些才 能找到正确的研究的对象并对存在误差的数据进行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每个数据背后都是鲜活的经济现实,而发现这些显示仅仅 把数据一股脑儿放进SAS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上面说的要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行修正外,还要通过原始数据构造出更有现实意义的新变 量,这就需要创造思维了。有的时候,成功地构造出这样一个变量是一个作业成功的一大半。总之这是一门在练中学、从来没有正确答 案的课。老师把我们放在一个数据研究员的角色下,每周布置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分析任务,我在面对任务的巨大挑战和完成任务的成就 感交替中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 另一门博士课是博弈论。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对我来说,博弈论更像是一 个思维体操,老师在课上通过分析不同的例子,让同学如同做脑筋急转弯一样想出最佳策略,从而得到背后的规律。但这也是一门需要 学以致用的课,每个同学要求将一个现实例子抽象成博弈论模型,运用学过的理论得出一定的结论。这对没写过英文论文的我来说不仅 仅是一个语言的挑战,更是一个思维创新的挑战。我想到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和美国相比还是低水平低效益的。背 后的原因是我国的农业的资本投入相当不足,农业信贷不发达。农业信贷不发达是和农业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的,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 和靠天吃饭的巨大不确定性都导致银行不愿意给农民贷款。通过建立相应的模型,我分析得到,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申请费用能降低农 业贷款的违约风险,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信贷怪圈的有效途径。 我还选修了一门计量经济学的硕士课程,这是一门需要扎实数学基本功 的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知识。从这门课程中我也观察到了中美基础数学教育的差异。作为中国学生,应试教育建立 起来的扎实的数学功底是学这门课一个很大的优势。每次考完试,美国同学都感慨:书翻了好几遍,题目还是做不出来。但题目其实是 和书上一模一样的证明题和稍作改动的计算题,他们的问题大概就出在数学基础薄弱,看书的时候只能做到一知半解,等到脱离书本的 时候发现还是没有掌握。但从学习态度来说,美国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就要远远好于国内的学生了。中国大学生没了高考的压力后觉得 进了大学就不用再认真学习了,翘课或者来上课却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比比皆是,就算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不能例外。但美国大学的情况却 截然不同。虽然UNCG在美国算不上顶尖的大学,但我在课上鲜少看到有同学缺课,课上也绝不可能看到玩手机开小差的情况。老师和 助教的office hour都有大量同学去提问,由于他们数学方面薄弱,还自发组成一个个自习小组相互帮助学习。 我课堂上发现了中美教 育的很多差异,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方面。美国研究生课程较大的作业量能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地掌握相关领域的大量信息,并且 能让学生及时赶上老师的进度,不至于期末突击。在课堂上,同学们一起积极地参与讨论,能较快地融入到整个集体学习氛围中。 2.中 文口语辅导 除了这三门专业课之外,我还选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中文口语辅导,每周给5个美国学生每人半小时的辅导。在这个过 程中,我切身地感受到在美国掀起的一股中国热,作为文化的桥梁,我积极地向他们介绍方方面面的中国文化,同时也了解到中美文化 的差异。 作为一名校际交流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美国。来之前一直听说这是一个开放热情的国度,但如果没有当中文口语助教这个机 会,我很难生动和真切地体会到美国文化的本质。每周五固定的和五个美国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时光,不仅仅是提高他们中文口语能力的 过程,更是在交流中增进我们对两国文化认识的过程。 我一直坚信,那些融入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中的习惯和意识才能称之为文化。而 和美国小伙伴们面对面的谈谈这周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下个假期又有什么安排诸如此类的话题,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看到美国 人生活的细节,从而体会到美国文化的真谛。 我教的五个学生中有个精灵古怪的女生叫孔怡思,她仿佛有一个自己的童话世界。每周看 到她都穿着不同类型的漂亮衣服,活脱脱从童话书里跳出来似的。我不禁赞叹说你每次的衣服都很独特很漂亮。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赞 美,而且说最厉害还在后头。原来万圣节正好是在周五,那次课上她果然穿了让人惊叹的奇装异服——女巫的大斗篷,脸上化了十足的 烟熏妆而且描了各种不知名的图腾。化妆舞会是美国人过万圣节的传统,像怡思这样充满奇思妙想的小女生,万圣节派对真是一年一度 的狂欢。 相对于怡思,明修完全是个内敛害羞的小男生。但是谈起美国的文化,他却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给我很大启发。同样说到节 日,他觉得现在的庆祝方式已经让人忘了这些节日设立的初衷。比如万圣节,本来应该是纪念先人亡魂的节日,可如今狂欢取代了哀 悼;再比如感恩节,起源是纪念印第安人对美国早期移民的帮助,但现在俨然成了购物季。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 含义,这是进步的表现,但是那些应该被铭记的历史,也不要被轻易冲淡。 二、人际交往 美国人确切的来说是生活在北卡的人给我的 印象是特别的热情、健谈和乐于助人。这些特质都是从日常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说到热情和健谈,在等车和排队时被“搭讪”是见惯不 怪的。素未相识的人常通过一句“我会说一句中文,你听听对么?”或者“你的大衣很好看,是美国买的吗?”作为开场白打开话匣子然后 跟你侃侃而谈;到银行去办事,常被私人银行代表迎进办公室边聊天,无聊的等待时光变成了欢声笑语。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鲜 人”,我在美国从来没觉得自己是这个社会的外来者,大概也是美国人的热情将我融入了他们。 说到乐于助人,我在美国受到的诸多无 私帮助来自老师、同学,更来自很多素昧平生的美国人。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梅西百货的售货员。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晚上,我和同学 在梅西采购完准备坐公交车回学校,由于不知道公交站台在哪,特地向一个售货员姐姐询问,她详细地跟我们说了路线。但由于天黑和 不熟悉地形,我们走到了一个错误的站台,在那等到了10:30都没有看到公交车。正当我们在寒风中束手无策的时候,售货员姐姐突 然出现了,跟我们说找错站台了,并且带我们去了正确的站台。她说她就生怕我们会找错地方,所以下班后特地留意了一下路上,果然 看发现我们找错站台了。 三、城市印象 在假期里,我和同学游览了美国的几个大城市,他们风格各异,各具特色。 1.迈阿密——热情 的海滩 迈阿密是美国陆地最南端也是著名的度假胜地。来到这边,阳光、大海、沙滩、椰林会让人顿时忘了压力,立即进入欢快洒脱的 度假模式。 2.纽约——水泥森林 来到大城市纽约,感觉自己都成为了美剧的一部分。太多影视剧中常见的场景:人来人往的时代广 场,旗舰店林立的第五大道,大树林立的中央公园,台阶上坐满了人的大都会博物馆。这里的人都是行色匆匆,都市生活的节奏可见一 斑。 3.华盛顿——政治中心 跟纽约相比,华盛顿没有熙熙攘攘和高楼林立,白宫、国会山庄等国家心脏使得这座城市增加了几分严 肃。 4.洛杉矶——天使之城 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好莱坞等等地标性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洛杉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娱乐之 城。 5.旧金山——华人大本营 旧金山的唐人街绝对是美国所有唐人街中历史最悠久的,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奇特的建筑,都是不同时 代建筑融合的产物,足见百年间华人在这生活的变迁。 半个学期的交流时光非常短暂,但极大丰富了我对美国人文的理解,它的开 放、包容、互助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研究生,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能通过各种媒体得到到 关于美国的各种资讯,但只有真正的来到美国,融入美国社会,才能明白美国文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