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_杨艳.pdf

谁都无法取代3 页 127.782 KB下载文档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_杨艳.pdf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_杨艳.pdf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_杨艳.pdf
当前文档共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_杨艳.pdf

Fe b.2010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2月 第 1期 ( 总第 103期 ) J o u r n a lo fS ha n do n gAd mi n i s t r a t i onI ns t i t u t e& Sh a n do n gEc o n o mi cMa na g e me n tPe r s o n n e lI n s t i t ut e NO.1 S e r . No .10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研究 杨 艳 , 张义之 ( 南阳师范学院 , 河南 南阳 473061) 摘 要: 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 教育中最重 要的战略 目标之一 , 然而受 传统 、制度 、教 学观 和思维方式的束缚 , 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 还亟待提 高 。 通过深度访 谈 , 从 影响大学生 创新思维 培 养的 外部机制出发 , 针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进行了分 析 ,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进行了探索 。 关键词 : 创新 ; 外部机制 ; 问题 ; 优化 中国分类号 :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3154(2010)01 -0133 -03 DOI :10.3969/J .I S SN.1008 -3154.2010.01.043 Ext e ri orCul t i vat i onMe c hani sm t oCol l e geSt ude nt s ' I nnovat i onAbi l i t y YANGYa n, ZHANGYi-z h i (Na n y a n gNo r ma lCo l l e g e , Na n y a n g , He ' n a nPr o v i nc e473061,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Ar mi ngc o l l e g es t u de nt swi t hc e r t a i ni nn o v a t i o nc a p a bi l i t yi so n eo ft h eo b j e c t si nc o n t e mp o r a r yc o l l e g ee d u c a t i o n , h o we v e r , b o u nd e dbyt het r a d i t i o n, s y s t e m, t e a c h i ngi de a sa n dmo d eo ft h i n k i n g , t h ewh o l ei n no v a t i o nc a pa b i l i t y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t sn e e d st ob ee n h a nc e do ne d g e .Th r o ug hpr o f o u ndi n t e r v i e w, t h i spa p e rs t a r tf r o m t h ee x t e r i o ri nn o v a t i o nc u l t i v a t i o nme c h a n i s mi n f l ue nc i n gc o l l e g es t ud e n t s , a n a l y z ea g a i n s td e f i c i e n c i e si nt hei n no v a t i o nc a pa b i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 , a n dd i s c u s sp r o f o u n dl yo nt h ei n no v a t i o nc a pa b i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o fc o l l e g es t ud e n t s . Ke ywor ds :I nn o v a t i o n;Ex t e r i o rme c ha n i s m;I s s ue s ;Op t i mi z i n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国民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 而学生创新能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外部机制设置方面的真实 情况 。 ( 一) 受访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制定情 力的培养 , 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 。因此 , 培养大学生 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一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的访谈 为了进一步地探析在校大学生的现实创新能力 况 和高校 在创新 思维 培养 方面 的真 实 情况 , 笔 者从 2009年 1月到 2009年 3月 , 以全国一类 、二类高校 为总体 , 通过立意抽样的方法 , 对 6所高校共计 118 名大学生和 12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 访谈的形式 创新方面的教育基本上没有 。 集美大学一位大二的 学生陈某说 : “我们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公共课和专 业课为主 , 选修课并不是很重要 , 有些选修课的教学 还流于形式 , 关于创新教育的选修课还从来没有开 以面对面访谈和电子访谈为主 。 这六所高校分别是 南阳师范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集美大学 、福州外语 外贸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和龙岩学院 。 其中南阳师 范学院学生 27人 , 教师 4 人 ;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14 过 。”在问及高校教师 “学校是否有开设专门课程或 培训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教育 ”时 , 他们的回答要 么是没有 , 要么是不清楚 。 作为高校来讲还是主抓 教学 , 要单开 创新能力 培养的课 程是比较 困难的 。 人 , 教师 1人 ; 集美大学学生 21人 , 教师 3人 ; 福州 外语外贸学院学生 17人 , 教师 2 人 ; 漳州师范学院 学生 29人 , 教师 2人 ; 龙岩学院学生 10人 。 笔者对 访谈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和统计 , 通过访谈样本的分 析来推断总体 , 从而较为准确地掌握目前我国在校 一方面 , 这一领域里缺乏相当数量的专职指导教师 , 另一方面是在这一 领域里适合 大学生用 的教材难 找 。” ( 二) 受访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实践情 况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 , 87.3%的学生认为学校并 未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力培养 , 普遍反映在学 校选修课中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 , 在 收稿日期 :2009 -12 -07 — 133 — XUEBAO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2月 第 1期 ( 总第 103期 ) J o u r n a lo fS ha n do n gAd mi n i s t r a t i onI ns t i t u t e& Sh a n do n gEc o n o mi cMa na g e me n tPe r s o n n e lI n s t i t ut e Fe b.2010 NO.1 S e r . No .103 在访谈中 , 针对 “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是否进行创新 ”这一问题上 , 共有 75.4%的学生认 为他们的教师很少或没有在该方面进行创新 。 另一 学习风气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是评价一所大学优 劣的指标之一 。 创新氛围浓厚的高校更能激发学生 创新的意识和潜力 , 使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这种氛 项关于 “所在高校的创新氛围如何 ”的调查中 , 仅有 12. 7%的学生认为其所在高校的创新氛围 ( 包括学 术创新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等 ) 较为浓烈 , 具有一定 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王某 认为 , 校园内的创新氛围并不被重视 , 同学们之间讨 论的话题基本上与创新没什么联系 , 也没有太多人 围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 从而激活周围学 生群体的创新细胞 。 当代 , 我们不乏有深厚创新传 统的一流学府和科研院校 , 但更多的学生为学习而 学习 , 为考试而考试 , 不少教师兢兢业业为完成教学 任务而教学 , 为完成科研任务而科研 。虽然校园里 一派井然有序的情景显现着教学管理稳定性的指导 关心过这方面的问题 。笔者在对其它几所高校的学 生进行访谈后 , 发现情况大致相同 。 有高达 85.6% 的学生承认所在高校对学生创新活动持积极肯定或 支持的态度 。但这部分学生也大都谈到了学校对学 生创新活动的 “口惠而实不至 ”, 即许多政策措施只 思想 ,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 这种传统的校园氛围对 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无益处 。 ( 三) 教学体制滞后 1. 人才培养模式不当 。 目前 , 我国大学生教育 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很深 , 传统的大学生培 是停留在制度和文件上 , 实际行动 往往 “不易被察 觉 ”。 ( 三) 受访大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了解 在 “你认为创新是否有迹可循 ”这个问题上 , 有 45. 8%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 有 75%的教师也认为创 新是有迹可循的 , 并认为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养模式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 , 重专业知 识深度而轻基础知识广度 , 重应知而轻应会的弊端 , 忽视创新精神 、创新品质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 [ 2] (p48) 养 , 偏离了高校教育的目标 。 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 当前 , 高校的课程结 构和设置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知识创 是完全可以使他们掌握并应用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 但在问及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时他们的回答却 是千差万别 , 不成体系 。 在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 主创新能力这一问题上 , 漳州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 林静华说 : “就现阶段上看 , 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 新对人才的需求 , 如必修课太多 , 选修课太少 , 选课 自由度不够 ; 专业课的选择强调一致缺乏灵活 , 不能 因材施教 , 不利于发挥特长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 我国相当部分的高校 [ 3] (p173) 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方式 ,即 以 “讲授为主 ”, 教学手段单一 , 新式教学观念远未形 足 , 尤其是在动手能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 二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外部机制运行中 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 当前 ,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教学统得较 死 , 过于刚性化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大 成 。教育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 强调以教师为主导 , 以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 力为重点 , 淡化了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的培养 。 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 接受访谈的高校学生中 共有 72%的人认为 : 学校没有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 学教学管理的集权制 , 也抑制了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的弹性 。例如 , 在学生课程的安排上 、教学形式上 、 考试形式和科目的选择上等方面强调集中管理 , 各 个院系自主选择的权限较小 , 这样集中的教学管理 体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弹性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 , [ 1] (p20) 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显得不够灵活 。 此外 , 我 条件 ;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 学生缺乏进行实践活动 的内容和时间 。 龙岩学院一名大四的学生谢某说 : “实践教学在大学阶段并不是很重要 , 纳入考核的还 是理论课成绩 , 。”此外 , 实践教学的内容未成独立体 系 , 缺乏信息收集 、管理和反馈机制 , 其质量得不到 [ 4] (p124) 保障 。 高校对实践 质量的考核也不 完善 , 使 们在访谈时发现这些高校在课程弹性上也存在着不 足 , 特别是自主学习 、兴趣学习机制不健全 。 另一方 面 , 选修课在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方面也未起到 相应的作用 。访谈中有 58. 5%的学生认为他们不能 从选修课上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 显然 , 选修课所 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 三 、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 综合前文 , 在外部设定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来 确保和引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非常 重要 , 即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机制 。 笔 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 ( 二) 缺乏创新的校园氛围 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 一) 转变教育价值观 — 134 — XUEBAO 2010年 2月 第 1期 ( 总第 103期 )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S ha n do n gAd mi n i s t r a t i onI ns t i t u t e& Sh a n do n gEc o n o mi cMa na g e me n tPe r s o n n e lI n s t i t ut e Fe b.2010 NO.1 S e r . No .103 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 首先 , 应淡化以 分数为主导的定量教学评价方式 , 增加综合性和过 程性的评价权重 , 科学制定考核学生的办法 ; 其次 , 创新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 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 , 包 括办学理念的创新 、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和科研环 境的改善 、人文教育的渗透 、评价体系的重构 、人才 提倡以自主学习 、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 依据 学生发展特点 , 尊重学生个性 , 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 时引导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 最后 , 营造宽松 的学习氛围 , 大力弘扬创新的求学精神 , 使学生乐于 体制的建立等 , 使学生能耳濡目染地受到周围人群 的启发和激励 , 这对于其创新学风的形成是十分有 利的 。 ( 四) 保护和巩固好学生的创新成果 接受新知识 , 接触新领域 , 努力形成一种 “松过程 、严 考核 ”的新型教育理念 。只有对大学生教育的观念 进行改革和创新 , 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具备 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 ( 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革新 高校应与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单位共同设 立 “大学生科 研创新 基金 ”或 “大学 生创新 创业基 金 ”用来支持和奖励学生们的创新项目 , 避免某些创 新项目因经费问题而难以完成或创新成果得不到体 现 , 使学生们的创新热情得以持续 。 此外 , 为了使学 1. 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在培养全体学生创 新能力的同时 , 应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多样 化的发展需求 , 革新课程设置 , 增加实践类科目在总 科目中的比重 。 此外 , 放宽专业管制 , 在入学后一段 生们的创新成果或 创新项目得 到广泛的 共知和了 解 , 同时也为创新成果的广泛运用提供条件 , 我们还 可以专门建立一个 “创新成果展览厅 ”之类的场所用 于展览创新成果 。这不仅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成 时间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专业爱好 , 选 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到自 己想要学到的知识 , 从而更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同时 , 果给予的尊重和保护 , 同时也是高校证明自身在培 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最好体现 。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为基 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 任何一个忽视自主创新能力 、 支持学生选修第二学位 , 放宽申请和修学分的限制 , 逐步减少或减免修第二学位的费用 。 2. 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 。 创新人才的培养 , 首 要的是引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 教会学生如 忽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家都将在这场竞争中被时 代的浪潮所摒弃 。 当前 ,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 [ 5] (p50) 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 能力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 也是一项 何创新 , 如何思考 。 其次 ,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特 点 , 以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为教学的主方向 , 在此基础 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和学习其它学科的 知识和技能 。 3. 改革教学方式 。 讨论式 、探究式 、启发式 、合 复杂的系统工程 。 在此过程中 , 我们应优化创新能 力培养的外部机制 , 引导学生激发来自于自身的创 新的内部机制 , 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的目的 。 作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是最为有利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 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发言 , 以开放的问答 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 , 鼓励创新型的回答 , 进而实现 教学方式的转变 。 4. 引入网络课堂 。 通过网络课堂 ( 将在某一领 域的一些知名教师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和本校教师所 开设的选修课课程刻录成光盘 , 通过计算机终端来 放映 ) 的引入 , 大量引进 精品课程和扩 充选修课数 量 , 并能节约教师资源 。 ( 三) 在高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人文环境与校园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自主 参考文献 : [ 1] 刘念才 , 赵文华 . 面向 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 新能 力建设研究 [ M]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6. [ 2] 邹腊年 . 大学生创 新能力 培养的 障碍分 析 [ J ]. 交通 高教研究 , 2004, (3). [ 3] 同 济 大学 教 务 处 . 大 学 生 创新 教 育 的 研究 与 实 践 [ M] . 上海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07. [ 4] 刘刚 . 论社会实践 与大学 生创新 能力的 培养 [ J ]. 理 论观察 , 2007, (2). [ 5] 宫丽华 . 高校要着 力营造 大学生 创新 能力 培养的 生 态环境 [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 (3). ( 编辑 : 胥秀芳 ) — 135 — XUEBA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