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Puberty53 页 1.323 MB下载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当前文档共5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pdf

目 录 要 ......................................................................................................................... 3 摘 数据说明........................................................................................................................ 4 一、 数据来源.......................................................................................................... 4 二、 报告数据计算.................................................................................................. 4 (一) 统计范围............................................................................................ 4 (二) 计算公式............................................................................................ 4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 5 毕业生生源情况....................................................................................... 5 一、 (一)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 5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 6 毕业生就业情况....................................................................................... 7 二、 (一)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 7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 9 第二部分 全日制毕业生去向分析 ............................................................................ 10 就业地域分析......................................................................................... 10 一、 (一) 总体情况 ............................................................................................. 10 (二) 主要城市分布 ..................................................................................... 11 (三) 重点区域分布 ..................................................................................... 12 二、 就业行业分析......................................................................................... 15 三、 深造情况分析......................................................................................... 18 (一) 境内升学 ............................................................................................. 18 (二) 境外留学 ............................................................................................. 19 其他去向分析......................................................................................... 20 四、 (一) 项目就业 ............................................................................................. 20 (二) 自主创业 ............................................................................................. 21 (三) 未就业 ................................................................................................. 21 特色去向分析......................................................................................... 21 五、 (一) 教育-学历类行业 ................................................................................ 21 (二) 选调生和选聘招录 ............................................................................. 22 (三) 世界 500 强企业 ................................................................................. 23 第三部分 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分析 .......................................................................... 25 1 / 52 一、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析......................................................................... 25 二、 用人单位地域分析................................................................................. 26 三、 用人单位性质分析................................................................................. 27 四、 用人单位行业分析................................................................................. 27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 .............................................................................. 28 毕业生求职过程..................................................................................... 28 一、 (一)简历投递情况.................................................................................. 28 (二)面试机会获得情况.......................................................................... 28 (三)录用通知获得情况.......................................................................... 28 二、 毕业生择业因素分析............................................................................. 29 三、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30 (一)就业满意度调查.............................................................................. 30 (二)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 30 (三)职位信息精准推送服务满意度调查.............................................. 32 四、 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32 五、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 33 第五部分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35 一、 应对疫情,健全就业工作保障体系..................................................... 35 二、 创新方式,搭建多元信息服务平台..................................................... 35 三、 注重指导,开展“幸福之花”生涯计划 ................................................. 36 四、 价值引领,培养师大学子家国情怀..................................................... 38 五、 一人一策,做好困难学生精准帮扶..................................................... 39 六、 调查研究,深化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39 附录 1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分省统计 ................................................................... 40 附录 2 全日制毕业生分院系(学部、书院)就业率统计 ......................................... 42 附录 3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 44 附录 4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统计 ........................................................................... 47 附录 5 本科毕业生分院系(学部、书院)深造统计 ................................................. 49 附录 6 境外留学全球 200 强高校统计.................................................................... 50 2 / 52 摘 要 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 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A 类高校、国家“985 工程”、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成立于 1951 年 10 月 16 日,作为新中国 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 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 发展规划纲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践行“育人”、 “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 +”“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有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 业。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别由毕业生基本情况、全 日制毕业生去向分析、用人单位招聘分析、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就业工作举措 等五部分组成。2020 届毕业生就业及深造如下: 就业率方面,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毕业生共计 8230 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 7059 人,非全日制毕业生 1171 人。截至 2020 年 10 月 31 日,2020 届毕业生总 体就业率为 96.21%,其中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 95.71%,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 99.23%。就业地域方面,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 行业方面,全日制毕业生共有 2072 人进入教育-学历类1行业,选调生共 88 人, 481 人赴西部地区就业,450 人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深造方面,境内升学的毕 业生有 985 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深造,共有 267 人被 C9 高校录取;境外留 学的毕业生共 164 人进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 50 强高 校,占境外留学毕业生总数的 36.36%。 招聘需求方面,2019-2020 学年共举办各类招聘和宣讲活动 476 场;通过就 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 4150 条,提供约 47 万个岗位,企业微信精准推送职位信 息人次达 70 万余人次。 毕业生求职调研方面,约八成的毕业生对签约工作表示满意,毕业生平均每 人获得 2.72 份录用通知。 1 教育-学历类指学前、初、中、高等教育单位,教育-培训类指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单位。 3 / 52 数据说明 一、 数据来源 本报告中,毕业生深造及就业数据、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就业调研数据均来自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数据库,统计截止时间为 2020 年 10 月 31 日,统计对象 为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毕业生(不含港澳台学生、留学生)。 二、 报告数据计算 (一) 统计范围 本报告所涉及的“毕业生深造”,包括以下情况:①境内升学;②境外留学。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就业”,包括以下情况:①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就业; ②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就业;③项目就业;④自主创业;⑤灵活就业。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待就业”,包括以下情况:①签约中;②求职中;③ 拟参加公招考试;④拟创业;⑤拟应征入伍。 本报告所涉及“毕业生暂不就业”,包括以下情况:①拟升学;②拟出国出 境;③其他暂不就业。 对于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各院系就业率、各学科就业率、各专业就业率的分 析均以相应范围内的毕业生作为基数进行分析。后续就业情况分析中,对于就业 行业和就业地区的分析,本报告只选取毕业生在境内的合同就业与协议就业的情 况(即“毕业生就业”①、②类)。 (二) 计算公式 1. 毕业生就业率 =(深造人数+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2. 院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深造人数+就业人数)/院系(专业)毕业生总人数*100% 3.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深造人数+就业人数)/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人数*100% 4. 毕业生待就业率=(签约中人数+求职中人数+拟参加公招考试人数+拟创业人数+拟 应征入伍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5. 毕业生暂不就业率=(拟升学人数+拟出国出境人数+其他暂不就业人数)/毕业生总 人数*100% 4 / 52 第一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 毕业生生源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毕业生共计 8230 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 7059 人,占 比 85.77%;非全日制毕业生 1171 人,占比 14.23%。 表 1-1 学历层次 毕业生生源情况 全日制 非全日制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科 3327 100.00% - - 硕士 3219 73.58% 1156 26.42% 博士 513 97.16% 15 2.84% 总计 7059 85.77% 1171 14.23% (一)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在全日制毕业生中,本科 3327 人,占 47.13%,硕士 3219 人,占 45.60%, 博士 513 人,占 7.27%。 从性别结构看,男生 2331 人,占比 33.02%,女生 4728 人,占比 66.98%。 分学历层次来看, 本科男生占比 30.57%, 女生占比 69.43%;硕士男生占比 32.56%, 女生占比 67.44%;博士男生占比 51.85%,女生占比 48.15%。 表 1-2 学历层次 全日制毕业生性别情况 男 女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本科 1017 30.57% 2310 69.43% 硕士 1048 32.56% 2171 67.44% 博士 266 51.85% 247 48.15% 总计 2331 33.02% 4728 66.98% 5 / 52 从生源结构看,全日制毕业生来自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源人数 较多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其中,上海生源占 13.44%, 江苏生源占 9.94%,浙江生源占 9.22%。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分省统计详见附录 1。 表 1-3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情况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地区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东部 1570 47.19% 1595 49.55% 258 50.29% 3423 48.49% 中部 701 21.07% 1156 35.91% 170 33.14% 2027 28.72% 西部 826 24.83% 320 9.94% 66 12.87% 1212 17.17% 东北 230 6.91% 148 4.60% 19 3.70% 397 5.62% 总计 3327 100.00% 3219 100.00% 513 100.00% 7059 100.00%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生源情况 我校 2020 届非全日制毕业生共 1171 人。其中,硕士 1156 人,博士 15 人。 在性别比例上,男生 352 人,女生 819 人,男女比例约为 3:7。生源分布在 30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共 709 人,占比 60.55%。 表 1-4 学历层次 非全日制毕业生学历性别情况 男 女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硕士 342 29.58% 814 70.42% 1156 博士 10 66.67% 5 33.33% 15 总计 352 30.06% 819 69.94% 1171 6 / 52 二、 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 2020 年 10 月 31 日,我校 2020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 96.21%,其中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为 95.71%,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为 99.23%。 (一)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全日制毕业生中本科毕业人数 3327 人,分布于 79 个专业,就业率 95.79%; 硕士 3219 人,分布于 162 个专业,就业率 96.09%;博士 513 人,分布于 85 个 专业,就业率 92.79%。2020 届全日制毕业生分院系(学部、书院)就业率统计 详见附录 2。 表 1-5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率 学历层次 毕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就业率 本科 3327 3187 95.79% 硕士 3219 3093 96.09% 博士 513 476 92.79% 我校少数民族毕业生涵盖了回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 等 25 个民族,毕业生总数 482 人,就业率为 95.02%,其中维吾尔族、瑶族、彝 族等 11 个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 100%2。 表 1-6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 民族 毕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就业率 维吾尔族 30 30 100.00% 蒙古族 38 37 97.37% 藏族 29 26 89.66% 2 11 个民族分别为维吾尔族(30 人)、彝族(16 人)、瑶族(13 人)、仡佬族(5 人)、 羌族(4 人)、土族(3 人)、黎族(2 人)、达斡尔族(2 人)、哈尼族(1 人)、纳西 族(1 人)、锡伯族(1 人)。 7 / 52 满族 57 56 98.25% 土家族 52 48 92.31% 壮族 34 33 97.06% 回族 80 77 96.25% 其他少数民族 162 151 93.21%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中,4225 人就业去向为协议就业,占比 59.85%,另外境 内升学 1095 人,占比 15.51%,境外留学 451 人,占比 6.39%。 行业分布方面,毕业生就业行业3主要分布在教育-学历类(45.58%)、信息 技术(16.72%)、金融(8.01%)、公共管理(4.88%)等行业。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境内升学和境外留学合计比例为 47.51%。82.73%的硕 士及 67.84%的博士选择协议就业。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详见 附录 3。 表 1-7 全日制毕业生分类型去向类别情况 本科(公费) 本科(非公费)4 硕士 博士 去向类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协议就业 449 99.78% 765 26.59% 2663 82.73% 348 67.84% 合同就业 1 0.22% 134 4.66% 97 3.01% 89 17.35% 项目就业 - - 63 2.19% 41 1.27% 11 2.14% 境内升学 - - 956 33.23% 139 4.32% - - 境外留学 - - 411 14.29% 36 1.12% 4 0.78% 灵活就业 - - 405 14.08% 107 3.32% 22 4.29% 自主创业 - - 3 0.10% 10 0.31% 2 0.39% 未就业 - - 140 4.87% 126 3.91% 37 7.21% 总计 450 100.00% 2877 100.00% 3219 100.00% 513 100.00% 3 此处就业行业分析包括协议就业和合同就业毕业生。 4 非公费师范生包含:普通师范生 230 人,非师范生 2657 人。 8 / 52 (二) 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情况 非全日制毕业生中硕士毕业人数 1156 人,分布于 5 个学科,26 个专业,就 业人数 1147 人,就业率 99.22%。博士毕业人数 15 人,集中在教育学学科,3 个 专业,就业率为 100%。 表 1-8 非全日制毕业生去向情况 硕士 博士 去向类别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协议就业 1143 98.88% 15 100.00% 合同就业 2 0.17% - - 灵活就业 1 0.09% - - 项目就业 1 0.09% - - 未就业 9 0.78% - - 总计 1156 100.00% 15 100.00% 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协议就业,共 1158 人,占非全毕业生总人 数的 98.89%。 行业分布方面,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行业5主要分布在教育(60.69%)、信息 技术(6.90%)、公共管理(5.60%)、金融(5.43%)等行业。 5 此处就业行业分析包括协议就业和合同就业毕业生。 9 / 52 第二部分 全日制毕业生去向分析6 一、 就业地域分析7 (一) 总体情况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境外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 为 83.41%、5.06%、10.58%、0.48%、0.46%。 表 2-1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地区 本科 硕士 博士 合计(比例) 东部 926 2514 352 3792(83.41%) 中部 65 126 39 230(5.06%) 西部 342 106 33 481(10.58%) 东北 7 12 3 22(0.48%) 境外 9 2 10 21(0.46%) 总计 1349 2760 437 4546(100%) 在毕业生前往就业的省份中,上海市共有 2613 人,占全部就业去向统计人 数的 57.48%。毕业生就业数量在 100 人以上的省份还有:浙江(385 人,8.47%)、 广东(285 人,6.27%)、江苏(231 人,5.08%)。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统计详 见附录 4。 东部地区是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地区,从行业上看,有 40.64%的毕业生 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19.22%的毕业生进入信息技术行业。 6 本部分统计对象为全日制毕业生,如涉及毕业生的表述,仅指全日制毕业生。 7 就业地域的分析,本报告只选取毕业生协议就业与合同就业类别(即“毕业生就业” ①、②类),合计 4546 人。 10 / 52 表 2-2 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主要行业 行业 比例(%) 教育-学历类 40.64% 信息技术 19.22% 金融 8.86% 公共管理 4.40% (二) 主要城市分布 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名前 10 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北京、 重庆、成都、宁波、南京、厦门,共计 3519 人,占就业人数的 77.41%。 表 2-3 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 城市 人数 比例(%) 上海 2613 57.48% 深圳 218 4.80% 杭州 203 4.47% 苏州 98 2.15% 北京 95 2.09% 重庆 72 1.58% 成都 63 1.39% 宁波 63 1.39% 南京 52 1.14% 厦门 42 0.92% 其他 1027 22.59% 总计 4546 100% 11 / 52 (三) 重点区域分布 1. 长江三角洲区域8 华东师范大学共有 3266 名毕业生赴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 71.84%。其中,本科 798 人,硕士 2167 人,博士 301 人。从行业上看,有 1211 人选择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就业人数中占 37.08%,673 人进入信息技术行业,占 20.61%,321 人进入金融行业,占 9.83%,153 人进入 公共管理行业,占 4.68%。 表 2-4 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人数 学历层次 人数 比例(%)9 本科 798 59.15% 硕士 2167 78.51% 博士 301 68.88% 总计 3266 71.84% 表 2-5 长江三角洲区域就业主要行业 行业 比例(%) 教育-学历类 37.08% 信息技术 20.61% 金融 9.83% 2. 粤港澳大湾区10 2020 届毕业生中共有 283 人赴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 6.23%。其中,本科 54 人,硕士 212 人,博士 17 人。从行业上看,有 200 人选 择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人数中占 70.67%,31 人选择 8 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9 比例计算公式:学历层次在本区域就业人数/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100%,表 2‐6、表 2‐ 8、表 2‐10 同。 10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 12 / 52 进入信息技术行业,两类就业人数共占赴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人数的 81.63%,是 我校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就业行业。 表 2-6 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人数 学历层次 人数 比例(%) 本科 54 4.00% 硕士 212 7.68% 博士 17 3.89% 总计 283 6.23% 表 2-7 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主要行业 行业 比例(%) 教育-学历类 70.67% 信息技术 10.95% 金融 3.53% 3.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11 赴京津冀地区就业的 2020 届毕业生共有 115 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2.53%。 其中,本科 25 人,硕士 71 人,博士 19 人。从行业上看,有 25 人选择进入信息 技术行业,在赴京津冀地区的就业人数中占 21.74%,23 人选择进入教育-学历类 行业,占 20.00%,15 人选择进入文化体育行业,占 13.04%。 表 2-8 京津冀地区就业人数 学历层次 人数 比例(%) 本科 25 1.85% 硕士 71 2.57% 博士 19 4.35% 总计 115 2.53%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 13 / 52 表 2-9 京津冀地区就业主要行业 行业 比例(%) 信息技术 21.74% 教育-学历类 20.00% 文化体育 13.04% 4. 长江经济带12 我校共有 3587 名 2020 届毕业生赴长江经济带就业, 占就业总人数的 78.90%。 其中,本科 971 人,硕士 2282 人,博士 334 人。从行业上看,有 1434 人选择进 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在赴长江经济带就业人数中占 39.98%,689 人选择进入信 息技术行业,占 19.21%,331 人选择进入金融行业,占 9.23%,176 人选择进入 公共管理行业,占 4.91%,153 人选择进入建筑房地产行业,占 4.27%。 表 2-10 长江经济带就业人数 学历 人数 比例(%) 本科 971 71.98% 硕士 2282 82.68% 博士 334 76.43% 总计 3587 78.90% 表 2-11 长江经济带就业主要行业 行业 比例(%) 教育-学历类 39.98% 信息技术 19.21% 金融 9.23% 12 长江经济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 9 省, 上海、重庆 2 市。 14 / 52 5.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13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共有 3751 名毕业生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 82.51%。其中, 本科 1139 人,硕士 2310 人,博士 302 人。从行业上看,有 1645 人选择进入教 育-学历类行业,在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就业人数中占 43.85%,694 人选择进入 信息技术行业,占 18.50%,322 人选择进入金融行业,占 8.58%,152 人选择进 入公共管理行业,占 4.05%,151 人选择进入建筑房地产行业,占 4.03%。 表 2-12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就业人数 学历层次 人数 比例(%) 本科 1139 84.43% 硕士 2310 83.70% 博士 302 69.11% 总计 3751 82.51% 表 2-13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就业主要行业 行业 比例(%) 教育-学历类 43.85% 信息技术 18.50% 金融 8.58% 二、 就业行业分析14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技术、 金融等十余个行业内。就毕业生总体而言,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所占比重最大, 达 45.58%。 13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 宁、广西、云南、西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重庆。 14 就业行业分析,本报告只选取毕业生合同就业与协议就业的情况(即“毕业生就业” ①、②类),合计 4546 人。 15 / 52 表 2-14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2072 45.58% 信息技术 760 16.72% 金融 364 8.01% 公共管理 222 4.88% 建筑房地产 180 3.96% 教育-培训类 151 3.32% 商务服务15 150 3.30% 生物化工医药 144 3.17% 文化体育 139 3.06% 其他 105 8.00% 总计 4546 100.00% 2020 届本科毕业生(非公费师范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教育-学历类 (27.81%)、信息技术(21.25%)、教育-培训类(9.23%)、金融(7.90%)、文 化体育(6.34%)、商务服务(6.34%)等各占一定比例,体现出本科生就业行业多 元化的特征。 表 2-15 本科(非公费)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250 27.81% 信息技术 191 21.25% 教育-培训类 83 9.23% 金融 71 7.90% 商务服务 57 6.34% 文化体育 57 6.34% 建筑房地产 55 6.12% 15 商务服务包含:咨询、顾问、广告、公关、会展、租赁、法律、会计、审计等。 16 / 52 硕士毕业生从事教育-学历类行业的占比最高,为 37.79%,其他占比较高的 行业依次为信息技术(19.71%)、金融(10.54%)、公共管理(6.59%)等。相 较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在公共管理部门就业人数比例有所提高,从事教育培训类行业人数占比较少。 表 2-16 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043 37.79% 信息技术 544 19.71% 金融 291 10.54% 公共管理 182 6.59% 建筑房地产 124 4.49% 生物化工 100 3.62% 商务服务 93 3.37% 文化体育 81 2.93% 博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相较于本科和硕士而言更加集中,教育-学历类行 业占比达 75.74%,科学研究占比 8.01%,体现出了博士就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 所的特点。同时,部分博士毕业生进入生物化工(5.95%)、信息技术(5.72%) 等行业,职位类别以技术研发为主。 表 2-17 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分布 行业 人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331 75.74% 科学研究 35 8.01% 生物化工 26 5.95% 信息技术 25 5.72% 公共管理 6 1.37% 17 / 52 三、 深造情况分析16 (一) 境内升学 2020 届毕业生中有 1095 人选择境内升学,其中 985 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 校,49 人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4 人进入中国科学院。 表 2-18 毕业生升学院校类型分布 华东师范大学 627 其他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 建设高校 建设高校 358 49 中国科学院 24 其他高校 和科研院所 37 其中共有 267 位毕业生进入 C9 高校,占升学毕业生的 24.38%,比去年上升 2.9%,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 六所高校录取我校 2020 届毕业生人数在 20 人以上。 表 2-19 毕业生升学至 C9 高校统计 C9 高校 升学人数 复旦大学 86 上海交通大学 65 浙江大学 34 南京大学 27 北京大学 25 清华大学 2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西安交通大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16本科毕业生分院系(学部、书院)深造统计见附录 4。 18 / 52 (二) 境外留学 2020 届毕业生境外留学共 451 人,人数较多的国家(地区)分别是英国(188 人,41.69%)、美国(124 人,27.49%)、新加坡(22 人,4.88%)、中国香港 (22 人,4.88%)。 表 2-20 境外留学国家(地区)分布 境外留学国家(地区) 人数 英国 188 美国 124 新加坡 22 中国香港 22 澳大利亚 20 日本 16 法国 15 其他国家和地区 44 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共 164 人进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 学排行 50 强高校,占比 36.36%,比去年上升 2.48%,其中本科 157 人,硕士 6 人,博士 1 人;有 344 人进入 200 强高校,占比 76.27%,比去年上升 9.12%。境 外留学全球 200 强高校统计详见附录 6。 表 2-21 毕业生进入全球 50 强高校统计 学校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伦敦大学学院 35 1 - 36 爱丁堡大学 19 - - 19 新加坡国立大学 16 - - 16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12 - - 12 纽约大学 10 - - 10 哥伦比亚大学 8 - - 8 杜克大学 7 - - 7 香港科技大学 6 1 - 7 香港大学 6 - - 6 19 / 52 卡耐基梅隆大学 5 - - 5 墨尔本大学 5 - - 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4 - - 4 南洋理工大学 4 - - 4 鲁汶大学(荷语) - 2 1 3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3 - - 3 帝国理工学院 2 - - 2 东京大学 1 1 - 2 康奈尔大学 2 - - 2 慕尼黑大学 1 1 - 2 西北大学 2 - - 2 耶鲁大学 2 - - 2 哈佛大学 1 - - 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 - - 1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 - - 1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 - - 1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1 - - 1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1 - - 1 芝加哥大学 1 - - 1 四、 其他去向分析 (一) 项目就业 2020 年,我校毕业生项目就业人数呈总体上升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 计划 4 人,应征入伍 4 人,三支一扶 1 人,科研助理岗位 106 人。 表 2-22 项目就业人数统计 项目名称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应征入伍 三支一扶 科研助理 人数 4 4 1 106 20 / 52 (二) 自主创业 2020 届毕业生有 15 人自主创业,其中本科 3 人、硕士 10 人、博士 2 人。 (三) 未就业 2020 届毕业生中共有 303 名同学未就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 4.29%。其中, 3.51%的毕业生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0.78%的毕业生暂不就业。 表 2-23 去向类型 待就业 暂不就业 未就业类别情况统计 未就业类别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求职中 35 61 19 115 拟参加公招考试 43 32 1 76 签约中 13 24 15 52 拟应征入伍 3 - - 3 拟创业 2 - - 2 拟升学 33 4 - 37 拟出国出境 - 1 1 2 其他暂不就业 11 4 1 16 合计比例 3.51% 0.78% 五、 特色去向分析 (一) 教育‐学历类行业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共有 2072 名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从学历上看,本科、 硕士主要在高中、初中就业,博士则集中在高校就业。不少毕业生到全国各地基 础教育领域内重点学校工作,从地域分布看,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浙 江,人数分别达 666 人、184 人、144 人,分别占基础教育单位就业总人数的 41.32%、11.41%、8.93%。 21 / 52 表 2-24 教 育 本科 层 次 人数 比例(%) 毕业生在教育-学历类行业就业情况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高校 4 0.57% 148 14.19% 317 95.77% 469 22.64% 高中 409 58.60% 460 44.10% 8 2.42% 877 42.33% 初中 135 19.34% 267 25.60% 5 1.51% 407 19.64% 中职 7 1.00% 17 1.63% - - 24 1.16% 小学 77 11.03% 117 11.22% 1 0.30% 195 9.41% 幼教 50 7.16% 13 1.25% - - 63 3.04% 特教 16 2.29% 21 2.01% - - 37 1.79% 总计 698 100.00% 1043 100.00% 331 100.00% 2072 100.00% 我校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 2020 届毕业生有 469 人,其中博士 317 人, 占 67.59%。在这些博士毕业生中,有 126 人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就业,占博 士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就业人数的 39.75%。 表 2-25 博士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数统计 类别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人数 88 38 (二) 选调生和选聘招录 2020 年,我校选调生就业人数为 88 人,比去年人数增长近一倍,分布在 2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本科 17 人,硕士 71 人。 22 / 52 图 2-1 选调生地区分布 除各省市选调生外,我校 2020 届毕业生有 39 位同学通过了各地市人才选 聘招录,进入公共管理部门工作。 (三) 世界 500 强企业17 我校 2020 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的共有 2095 人,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的 有 450 人,占企业就职总人数的 21.48%,较上届增加 2.88%,连续 3 年人数上 升。其中,就业人数超过 10 人的企业有华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 建设银行等 17 家企业。 17 500 强企业名录参考“2020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 23 / 52 表 2-26 毕业生在 500 强企业就业情况(10 人及以上) 单位名称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华为 8 48 5 61 中国工商银行 9 22 - 31 中国电信 17 11 1 29 中国建设银行 7 17 - 24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 20 - 22 中国建筑 6 11 - 17 中国移动 5 12 - 17 中国农业银行 1 15 - 16 阿里巴巴 - 14 1 15 京东 1 11 - 12 中国平安 - 12 - 12 中国银行 5 7 - 12 英特尔 - 11 - 11 招商银行 4 7 - 11 中国电子科技 - 10 1 11 中国太平洋保险 1 10 - 11 交通银行 2 7 1 10 24 / 52 第三部分 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分析 一、 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分析 2019-2020 学年,我校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和宣讲活动 440 场。其中, 专场宣讲招聘 426 场,大型招聘会 14 场,期间共吸引了来自全国近 30 个省市约 4299 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岗位 7 万余个。同时,我校通过就业信息网和企业微 信发布招聘信息,其中,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信息 4150 条,提供约 46 万余个岗 位,企业微信精准推送职位信息人次达 70 万余人次。 表 3-1 2019-2020 学年招聘活动(线下) 招聘活动类型 场次 单位数 专场宣讲招聘 320 425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毕业生秋季大型招聘会 3 1297 大型 “与闵行智造同行”华东师范大学专场人才交流会 1 80 招聘会 上海西南五校联合招聘会 1 530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教育专场招聘会 1 40 326 2372 招聘活动类型 场次 单位数 专场宣讲招聘 106 106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 1 620 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春季联合招聘会 1 599 华东师范大学-湖北文理学院联合空中双选会 4 830 2020 年中国教育名企高校双选会·华东师范大学专场 1 428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1 355 114 2938 总计 表 3-2 2019-2020 学年招聘活动(线上) 大型 招聘会 总计 25 / 52 在院系层面,我校积极推行校院两级联动,举办由院系为主体的小型招聘宣 讲活动,如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设计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在 2019-2020 学年举办符合学科专业特色的中小型招聘活动,共吸引用人单位近 300 家。 二、 用人单位地域分析 2019-2020 学年,来我校开展 2020 届毕业生校园招聘的单位主要来自长江 三角洲区域,其中,上海有 2270 家,占 52.80%。来我校开展招聘的用人单位数 量前五的省市分别是上海(2270 家,52.80%)、浙江(278 家,6.47%)、北京 (270 家,6.28%)、广东(243 家,5.65%)、江苏(215 家,5.00%)。 表 3-3 用人单位地域分布 单位地域 单位数 比例(%) 上海 2270 52.80 浙江 278 6.47 北京 270 6.28 广东 243 5.65 江苏 215 5.00 山东 123 2.86 四川 106 2.47 福建 93 2.16 河南 83 1.93 重庆 65 1.51 安徽 55 1.28 河北 49 1.14 湖北 46 1.07 江西 46 1.07 山西 44 1.02 其他 313 7.28 26 / 52 三、 用人单位性质分析 从用人单位的性质来看,来校招聘单位以企业为主,共 2649 家,占比 61.62%, 事业单位位居第二,共 1075 家,占比 25.01%。 表 3-4 用人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单位数 比例(%) 企业 2649 61.66 事业 1075 25.01 民办非企业 374 8.69 机关 186 4.33 社会团体 15 0.35 四、 用人单位行业分析 从行业来看,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以教育-学历行业占比最高,为 32.38%, 显示出我校鲜明的师范特色;其次为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分别占比 13.98%、 9.14%。来校招聘行业结构占比与我校毕业生去向行业占比呈现正相关。 表 3-5 用人单位行业分布 单位行业 单位数 比例(%) 教育-学历类 1392 32.38 信息技术 601 13.98 金融 393 9.14 教育-培训类 367 8.54 商务服务 248 5.77 建筑房地产 235 5.47 生物化工 205 4.77 文化体育 160 3.72 批发零售 154 3.58 设备制造 129 3.00 其他 415 9.65 27 / 52 第四部分 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18 一、 毕业生求职过程 (一)简历投递情况 通过调查 2020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简历投递的份数,以考察不同学历毕 业生的求职行为。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平均投递 24.21 份简历,与去年相比增加 4.33 份。从学历来看,简历投递平均份数最多的是硕士(30.79 份),其次是本 科(13.95 份),两者比去年投递简历份数均有增加,最后是博士(9.07 份), 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 (二)面试机会获得情况 通过调查 2020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面试机会的情况,以考察不同学 历毕业生的岗位获取机会。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 8.04 次面试机会, 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从学历来看,获得面试机会平均次数最多的是硕士(9.80 次),其次是本科(5.37 次),最后是博士(3.70 次)。 (三)录用通知获得情况 调查 2020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用人单位录用通知的情况,以考察不 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求职结果。从总体来看,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 2.72 份录用 通知。从学历层次来看,硕士获得录用通知数量最多(3.03 份),其次是博士 (2.43 份),最后是本科(2.14 份)。 18 数据来源 1:《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签订就业协议和 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回收有效问卷 2743 份。其中,本科 805 人,硕士 1731 人,博士 207 人。 数据来源 2:《华东师范大学 2020 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反馈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对象为 2019-2020 年来校招聘录用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回收有效问卷 212 份。 28 / 52 表 4-1 2020 届毕业生求职过程统计 学历层次 投递简历份数 面试通知次数 录用次数 本科 13.95 5.37 2.14 硕士 30.79 9.80 3.03 博士 9.07 3.70 2.43 平均值 24.21 8.04 2.72 二、 毕业生择业因素分析 问卷显示,超过八成的毕业生认为“学历水平”、“专业方向”是对择业成 功影响的主要因素,不同学历层次间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实践经历”, 超过 50%的本科及硕士认为对择业成功影响度较高,而博士仅有 13.04%对此项认 可;二是“科研水平”,近 90%的博士认为对择业成功影响度较高,而仅有 17.39% 的本科及 27.27%的硕士对此项认可,三是“特长爱好”,本科、硕士、博士对此 项认可度分别为 23.73%、13%、3.86%。 表 4-2 毕业生择业成功影响因素 学历层次 学历 专业 社会实践 科研水平 特长爱好 本科 81.61% 82.73% 53.42% 17.39% 23.73% 硕士 86.02% 79.49% 63.08% 27.27% 13.00% 博士 86.96% 89.86% 13.04% 86.96% 3.86% 平均值 84.80% 81.22% 56.47% 28.87% 15.46% 毕业生最终签订就业协议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占比 44.44%。社会人才机构占比 18.08%,比去年上升了 10.52%。相较之下,毕业生 通过实习单位获取信息的下降幅度为 5.22%。这一现象与疫情期间毕业生无法外 出实习,求职方式从线下转为线上的实际相吻合。 29 / 52 表 4-3 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 比例 学校 44.44% 社会人才机构 18.08% 院系 16.15% 实习单位 11.34% 其他 9.99% 总计 100.00% 三、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就业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我校有 97.99%的毕业生对签约工作表示满意和认可,相比较去 年有所上升。 表 4-4 毕业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满意度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体 非常满意 20.75% 19.99% 28.50% 20.85% 较满意 55.16% 58.81% 59.90% 57.82% 一般 20.99% 19.53% 11.11% 19.32% 较不满意 2.48% 1.56% 0.48% 1.75% 非常不满意 0.62% 0.12% 0.00% 0.26% 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二)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 在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中,毕业生最为关注的三项依次是“就业实习机会拓 展”、“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和“职业规划指导”。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关注 30 / 52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科毕业生比较关注的是就业实习拓展和职业规划指导,分 别占比 71.80%和 47.20%;硕士毕业生最关注的是“就业实习拓展机会”和“就 业信息精准推送”,分别占比和 74.52%和 53.61%;本科和硕士都最为看中就业 实习拓展机会。博士毕业生更加关注“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和“职业规划指导”, 占比为 57.49%和 51.69%。 表 4-5 毕业生对就业服务工作关注情况 内容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体(%) 就业实习机会拓展 71.80% 74.52% 44.44% 62.85% 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46.46% 53.61% 57.49% 51.80% 职业规划指导 47.20% 50.43% 51.69% 49.58% 求职技巧指导 36.40% 30.44% 32.37% 32.34% 就业形势政策解析 27.08% 21.84% 29.47% 23.95% 行业职位需求分析 21.24% 24.15% 26.09% 23.44% 个性化咨询 21.24% 20.28% 37.68% 21.87% 创业指导及扶持 18.01% 17.91% 15.94% 17.79% 在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方面,96.9%的毕业生表示满意和认可。 表 4-6 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 满意度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体(%) 非常满意 26.83% 31.66% 38.65% 30.77% 较满意 46.34% 46.85% 44.93% 46.55% 一般 23.85% 18.26% 14.01% 19.58% 较不满意 2.36% 2.77% 1.93% 2.59% 非常不满意 0.62% 0.46% 0.48% 0.51% 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31 / 52 (三)职位信息精准推送服务满意度调查 在职位信息精准推送服务方面,有 77.78%的毕业生对该服务表示“非常满 意”或“较满意”,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是 75.90%、78.80%和 88.41%。 表 4-7 职位信息精准推送服务满意度 满意度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体(%) 非常满意 28.46% 32.83% 41.67% 32.37% 较满意 46.64% 45.64% 36.67% 45.41% 一般 20.16% 18.95% 20.00% 19.24% 较不满意 2.77% 2.05% 0.00% 2.09% 非常不满意 1.98% 0.54% 1.67% 0.89% 总计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四、 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在人才培养方面,2020 届毕业生最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水平”占比较去年增加 4.49%。 此外,毕业生认为“表达沟通能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占比 43.16%。 同时,毕业生认为“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占比较去年有所提 升,分别为 40.21%和 37.26%。 表 4-8 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能力类别 比例(%) 专业知识水平 63.36%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53.81% 表达沟通能力 43.16% 动手实践能力 40.21% 32 / 52 学习能力 37.26% 创新意识 23.04% 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13.05% 团队精神 10.35% 科学研究素养 9.11% 五、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了解和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 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建议,我校针对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展开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追 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工作能力持普遍肯定态度。 其中,专业知识水平是我校毕业生比较突出的能力优势。 表 4-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 能力类别 平均得分 专业知识水平 4.81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65 表达沟通能力 4.61 动手实践能力 4.52 学习能力 4.75 创新能力 4.56 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4.65 团队精神 4.63 科学研究素养 4.69 整体工作能力 4.66 注:单项能力类别满分 5 分 33 / 52 教育行业是我校 2020 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凸显了我校师范教育的特 色。教育类用人单位对我校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校 毕业生整体素质高、沟通能力强、富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不少知名学校反映我 校毕业生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 金融和信息技术行业也是我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众多世界 500 强 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强,在专业知识水 平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较高。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2019-2020 学年来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 综合能力、实践经历和团队精神,用人单位反馈我校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是实践经验不足,希望我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4 / 52 第五部分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 应对疫情,健全就业工作保障体系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抗击疫 情,保障 2020 届毕业生顺利就业,我校调整充实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前线指挥,院系领导落 实责任,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发动全校资源,千方百计推动毕业生就业。 在制度建设上,我校及时制定就业工作预案,相继推出《华东师范大学关于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新 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届毕业生实习实践工作方案》、《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助理 聘用与管理暂行办法》,保障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实施上,明 确把实现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院系办学成效的首要指标,明确 就业工作在学校办学资源分配中的优先级。校领导班子亲自带队走访重点地区重 点单位,拓展就业市场;对内调研就业困难院系,排摸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根据 院系专业就业特色提出应对办法;院系落实党政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校学生职 业发展中心执行院系联系人制度,随时对接信息,提供指导;毕业班辅导员分阶 段登记毕业生就业意向,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学校定期在网上公布院系就 业进展排名。将各项工作举措制度化常规化,确保就业工作实施到位。 二、 创新方式,搭建多元信息服务平台 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市场开拓工作。一直以来,通过信息精准推送、就业市场 开拓、招聘宣讲组织、人才合作机制等方式,努力为毕业生提供量多质优的就业 机会。2019 年下半年,我校举办 2020 届毕业生秋季大型招聘会,并与闵行区人 才服务中心等合作举办专场人才交流会,吸引了近 1300 家用人单位,提供了 20000 余个岗位。同时,我校组织毕业生参加杭州高层次人才招聘大会暨长三角 城市人才招聘会、宁波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万名硕博常州行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 社会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就业机会。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校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统一部署,取消线下宣讲招聘 活动,积极适应形势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招聘。2 月起,我校与智联和前程无忧 35 / 52 合作,开展空中宣讲会 100 余场;为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我校先后举办 了华师大交大春季联合招聘会、华师大 2020 春季招聘会、“华东师范大学-湖北 文理学院”联合空中双选会、中国教育名企高校双选会、2020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招聘会等八场线上大型招聘会,累计为毕业生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尽最大可 能保证就业市场规模,引导毕业生迎难而上,主动应聘,适应求职新形势,拓展 就业新渠道。 在校级举办宣讲招聘会的同时,我校各院系也积极主动地调动多方资源推动 毕业生就业工作。10 余个院系根据学科就业特色举办面向本学院的专场或中小 型招聘会,累计吸纳单位近 300 家,成为校级宣讲招聘会的有效补充;一些院系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任企业导师,结合院系就业行业 方向为本院系专业同学搭建实习就业平台。疫情发生后,我校 20 多个院系向社 会发布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发动广大社会资源及校友促进就业工作,推介毕业 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效果。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我校以就业信息网为主体,以学校企业微信和微信公众 号为翼,配合院系就业工作微信群及就业工作联系人制度,持续优化信息精准服 务水平。2019-2020 学年度,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发布需求信息 4000 余条,通过 企业微信精准推送职位信息 70 余万次。根据 2020 届毕业生就业调研反馈结果, 有 44.44%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信息来源于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这说明我 校的信息发布精准度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为提升就业服务效率,减少疫情期间的人员流动,我校推出就业事务线上办 理方式,线下事务办理实行预约制,尽可能简化事务处理流程,方便毕业生办理 就业手续。同时,加大相关办事流程的宣传,先后发布关于防控疫情期间华东师 范大学开展就业事务工作的通知、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就业事务线上办理流程、华 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网上签约流程、关于就业协议鉴证事务集中办理的 通知、2020 届就业派遣须知等公告,累计阅读量达六万余次。2 月底起,学生职 业发展中心及时恢复办公值班,确保每天有人在岗,及时处理学生事务、解答学 生问题,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 三、 注重指导,开展“幸福之花”生涯计划 在我校构建“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 为核心的“幸福之花”建设蓝图背景下,我校的生涯指导工作也围绕测评、咨询、 课程、活动、比赛五大行动计划展开,引导学生走向幸福生涯。 36 / 52 我校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引进了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2019-2020 学年度,有 1300 余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职业测评。我校加大力度提供 职业咨询服务,正式组建校级职业咨询师团队,制定《华东师范大学职业咨询师 管理条例》,开展生涯咨询实用技巧培训及就业管理指导师培训,累计培训 60 余人次。疫情期间,我校适应形势,将职业咨询方式改为线上咨询,并且专门面 向 2020 届毕业生推出职业咨询预约通道,优先为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20192020 年度,我校预约咨询学生人数 150 人,累计咨询时长 200 余小时。 本年度,我校大力探索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我校“龙英堂”生涯工作 室被评为上海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示范工作室。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组建 10 余 人的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并开设核心通识课程。2019 年 9 月至今,我校共开设 5 门课程共计 12 个班级,累计覆盖人数近 500 人。疫情发生后,为给学生提供不 间断的生涯就业指导,我校自主开设课程全部转为线上授课。同时,我校与超星 平台合作,开放 5 门线上就业指导课程,专门面向我校学生开放。我校还依托教 育部官方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新职业网在线就业指导课程。线上线下课 程的结合,保证了生涯和就业指导的连续性与及时性。 在指导活动方面,我校依托两大优势传统活动“求职启航月”和“就业服务 月”,开展了线上线下共计 300 余场生涯和就业指导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生涯 指导、就业经验分享、教师技能大赛、求职技巧指导、模拟面试、线上招聘宣讲 等各类形式,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参与人次上万人。此外, 我校依托校内外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资源,开办选调生/公务员训练营、教师训 练营和求职训练营,累计参与 2000 余人次。疫情发生后,针对求职应聘方式的 变化,我校积极应对,开展“云端第一课”,由校长、书记亲自开讲,鼓励同学 们勇抗疫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担负民族责任;学生职业发展中心 陆续推出“战疫第一线”“学长学姐说”“求职故事汇”“夏导杂谈”等系列就 业指导、经验分享类文章共计 37 篇,阅读量达数万次;同时,学生职业发展中 心组织线上求职面试训练营和无领导小组实训,参与人数达 1000 余人。学校努 力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求职指导,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求职就 业能力。 在比赛方面,我校鼓励“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 生涯求职类比赛。2019 年秋,我校组织全校模拟求职大赛,百余名同学参赛,学 校推荐决赛优秀选手参加上海市模拟求职大赛。最终,我校 2 位同学获得优胜 奖,2 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根据教育行业就业人数居多的特点,我校每 年举办教学技能大赛。2019 年,我校有 600 余位同学报名参加教学技能大赛, 37 / 52 经过赛事训练和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同学们的教师教学技能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 升。 在校级层面的生涯教育举措外,各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就业实际,分层分 类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涯教育活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教师培育项目,化 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发动朋辈互助举办研究生教师教育工作坊,孟宪承书院打造体 验式生涯教育新模式,教育学部提出党建引领的自主生涯探究模式,光华书院建 立校外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基地等等,院系层面的生涯教育探索,推进了我校生涯 指导工作的精准化和精细化。 四、 价值引领,培养师大学子家国情怀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是华东师范大学一直秉承 的办学理念。创获智慧、陶熔品性,其终极目标都是要服务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我校在教育实践中,也一直注重价值引领,对接国家战略,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 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从 2017 年起,我校每年定期征集、推送西部和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求职心路 历程和工作感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我校迅速 联系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选调生,对其在一线工作经历等进行了报道,既是弘扬 选调生的坚守与奉献精神,也是引导在校学生勇于担当时代使命。在日常教学中, 我校注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及日常课外活动中,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不忘 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感召下,我校 2020 届毕业生有 481 位同学选择去西部地区 就业,其中,126 名同学荣获“服务西部奖”的表彰和奖励。2020 年,我校有 88 位同学通过各省市选调生招考,进入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就业,考取数量比去年增 长近一倍。毕业于公共艺术专业的湖北籍同学管婧懿更是放弃了国外知名学校的 留学录用通知,毅然选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奔赴西藏基层工作。 为坚定我校师范生积极从教的理想信念,2019-2020 学年,我校与上海教育 人才中心及各省市教育厅、中小学等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 源,开展了一系列师范生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诚信 务实,勤奋学习,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的好老师。 38 / 52 五、 一人一策,做好困难学生精准帮扶 我校历来关心困难群体就业情况。2019 年底至 2020 年 6 月,我校共开展了 六轮全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排摸。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湖北籍毕业生、52 个未 摘帽贫困县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开展专场招聘、专人帮扶、专 人推荐,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进行专项就业指导及资助,落实一人一 策。2019-2020 学年,我校帮助 479 名 2020 届毕业生申请了上海市求职补贴。 疫情发生后,我校第一时间筛查湖北籍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其提供招聘岗位 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帮助 111 位湖北籍毕业生申请了上海市求职补贴。同 时,我校依托国家和上海市招聘平台,开展湖北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4 月,我 校对口湖北文理学院开展“一帮一”行动,共享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举办一帮 一“互联网专场”、“教育文化专场”等一系列网络招聘会。针对 52 个未摘帽 贫困县毕业生,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安排专人对接辅导员及学生本人,每周进行就 业情况跟踪,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就业岗位推、一对一就业咨询等专项服务。针对 少数民族毕业生,开展 2020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分享会,邀请往届少数民族 毕业生分享求职经历、求职技巧和择业方法等,并结合学生个人情况为其推荐就 业方向,提供求职指导。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尽最 大努力保障困难群体就业。 六、 调查研究,深化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为加强我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提升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结合教育部双一流高校就业跟踪调研工作的要求,我校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就业质 量跟踪调研组,全面调研我校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职业发展情况,了解毕 业生的意见和建议。此外,我校每年开展毕业生签约调查,了解应届毕业生的求 职就业情况及就业满意度等信息,为我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反馈。同 时,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生涯就业相关研究,本年度我校有 2 个项目获批上海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研究立项,2 个生涯工作室分别获得上海高校学生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示范点立项和培育点立项;1 个教育实践基地获得 上海市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立项。 39 / 52 附录 1 省份 全日制毕业生生源地分省统计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京 24 0.72% 7 0.22% 3 0.58% 34 0.48% 福建 116 3.49% 88 2.73% 9 1.75% 213 3.02% 广东 54 1.62% 62 1.93% 4 0.78% 120 1.70% 海南 20 0.60% 3 0.09% 3 0.58% 26 0.37% 河北 71 2.13% 92 2.86% 23 4.48% 186 2.63% 江苏 210 6.31% 445 13.82% 47 9.16% 702 9.94% 山东 157 4.72% 276 8.57% 72 14.04% 505 7.15% 上海 647 19.45% 252 7.83% 50 9.75% 949 13.44% 天津 25 0.75% 10 0.31% 2 0.39% 37 0.52% 浙江 246 7.39% 360 11.18% 45 8.77% 651 9.22% 小计 1570 47.19% 1595 49.55% 258 50.29% 3423 48.49% 安徽 206 6.19% 406 12.61% 48 9.36% 660 9.35% 河南 201 6.04% 278 8.64% 61 11.89% 540 7.65% 湖北 24 0.72% 95 2.95% 14 2.73% 133 1.88% 湖南 66 1.98% 83 2.58% 12 2.34% 161 2.28% 江西 135 4.06% 164 5.09% 20 3.90% 319 4.52% 山西 69 2.07% 130 4.04% 15 2.92% 214 3.03% 小计 701 21.07% 1156 35.91% 170 33.14% 2027 28.72% 甘肃 42 1.26% 27 0.84% 7 1.36% 76 1.08% 广西 63 1.89% 19 0.59% 7 1.36% 89 1.26% 贵州 105 3.16% 25 0.78% 8 1.56% 138 1.95% 内蒙古 42 1.26% 30 0.93% 3 0.58% 75 1.06% 宁夏 20 0.60% 10 0.31% 1 0.19% 31 0.44%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40 / 52 青海 8 0.24% 2 0.06% - - 10 0.14% 陕西 38 1.14% 25 0.78% 10 1.95% 73 1.03% 四川 178 5.35% 100 3.11% 15 2.92% 293 4.15% 西藏 26 0.78% 1 0.03% - - 27 0.38% 新疆 96 2.89% 19 0.59% 6 1.17% 121 1.71% 云南 73 2.19% 22 0.68% 3 0.58% 98 1.39% 重庆 135 4.06% 40 1.24% 6 1.17% 181 2.56% 小计 826 24.83% 320 9.94% 66 12.87% 1212 17.17% 黑龙江 46 1.38% 47 1.46% 5 0.97% 98 1.39% 吉林 101 3.04% 44 1.37% 1 0.19% 146 2.07% 辽宁 83 2.49% 57 1.77% 13 2.53% 153 2.17% 小计 230 6.91% 148 4.60% 19 3.70% 397 5.62% 总计 3327 100.00% 3219 100.00% 513 100.00% 7059 100.00% 东北地区 41 / 52 附录 2 全日制毕业生分院系(学部、书院)就业率统计 院系(学部、书院) 院系毕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院系就业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4 204 100.00% 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 47 47 100.00%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24 24 100.00%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134 133 99.25%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212 210 99.06% 孟宪承书院 405 400 98.77% 社会发展学院 142 140 98.59%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69 68 98.55% 生命科学学院 223 218 97.76% 数学科学学院 209 204 97.61% 马克思主义学院 36 35 97.22%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258 250 96.90%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321 311 96.88% 软件工程学院 333 322 96.70% 外语学院 325 314 96.62% 设计学院 175 169 96.57% 教育学部 736 710 96.47% 经济与管理学部 1085 1046 96.41%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68 65 95.59%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162 153 94.44%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51 237 94.42% 传播学院 268 253 94.40% 体育与健康学院 225 211 93.78% 音乐学院 69 64 92.75% 地理科学学院 148 137 92.57% 政治学系 112 103 91.96% 42 / 52 中国语言文学系 246 220 89.43% 法学院 121 108 89.26% 哲学系 91 80 87.91% 历史学系 126 110 87.30% 美术学院 154 133 86.36%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11 8 72.73% 43 / 52 附录 3 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分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 专业毕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专业就业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5 105 100.00% 学前教育 66 66 100.00%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44 44 100.00% 心理学 40 40 100.00% 广告学 38 38 100.00% 日语 33 33 100.0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32 32 100.00% 教育技术学 31 31 100.00% 德语 26 26 100.00% 广播电视编导 26 26 100.00% 公共事业管理 24 24 100.00% 行政管理 22 22 100.00% 翻译 21 21 100.00% 教育康复学 21 21 100.00% 生物技术 21 21 100.00% 旅游管理 18 18 100.00% 产品设计 17 17 100.00%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3 13 100.00% 俄语 12 12 100.00% 生态学 12 12 100.00% 会展经济与管理 8 8 100.00% 应用化学 5 5 100.00% 艺术教育 2 2 100.00% 数学与应用数学 80 79 98.75% 金融学 79 78 98.73% 英语 74 73 98.65% 汉语国际教育 62 61 98.39% 应用心理学 60 59 98.33% 44 / 52 历史学 52 51 98.08% 生物科学 51 50 98.04% 体育教育 42 41 97.62% 会计学 40 39 97.50% 法语 37 36 97.3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4 33 97.06%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30 29 96.67% 公共艺术 29 28 96.55% 社会学 29 28 96.55% 软件工程 168 162 96.43% 人力资源管理 28 27 96.43% 通信工程 55 53 96.36% 环境设计 27 26 96.30% 编辑出版学 26 25 96.15% 社会工作 24 23 95.83% 化学 66 63 95.45% 政治学与行政学 22 21 95.45% 物理学 101 96 95.05% 工商管理(中法创新实验班) 40 38 95.00% 绘画 20 19 95.00% 视觉传达设计 38 36 94.74% 公共关系学 19 18 94.74% 统计学 70 66 94.29% 电子科学与技术 17 16 94.12% 环境科学 17 16 94.12% 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 17 16 94.12% 新闻学 33 31 93.94% 工商管理 40 37 92.50% 信息与计算科学 38 35 92.11% 音乐学 50 46 92.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33 30 90.91% 环境工程 21 19 90.48% 45 / 52 地理信息科学 40 36 90.0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18 90.00% 汉语言文学 112 100 89.29% 雕塑 18 16 88.89% 环境生态工程 9 8 88.89% 特殊教育 9 8 88.89% 经济学 44 39 88.64% 播音与主持艺术 24 21 87.50% 保险学 23 20 86.96% 哲学 23 20 86.96% 地理科学 38 33 86.8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8 33 86.84% 美术学 22 19 86.36% 西班牙语 14 12 85.71% 金融工程 34 29 85.29% 运动训练 46 39 84.78% 法学 53 42 79.25% 经济统计学 4 3 75.00% 46 / 52 附录 4 全日制毕业生就业地统计 省份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北京 22 1.63% 56 2.03% 17 3.89% 95 2.09% 福建 44 3.26% 32 1.16% 2 0.46% 78 1.72% 广东 54 4.00% 213 7.72% 18 4.12% 285 6.27% 海南 3 0.22% 4 0.14% 2 0.46% 9 0.20% 河北 3 0.22% 9 0.33% 2 0.46% 14 0.31% 江苏 29 2.15% 160 5.80% 42 9.61% 231 5.08% 山东 7 0.52% 53 1.92% 16 3.66% 76 1.67% 上海 680 50.41% 1730 62.68% 203 46.45% 2613 57.48% 天津 0 0.00% 6 0.22% 0 0.00% 6 0.13% 浙江 84 6.23% 251 9.09% 50 11.44% 385 8.47% 小计 926 68.64% 2514 91.09% 352 80.55% 3792 83.41% 安徽 5 0.37% 26 0.94% 6 1.37% 37 0.81% 河南 14 1.04% 30 1.09% 11 2.52% 55 1.21% 湖北 7 0.52% 18 0.65% 4 0.92% 29 0.64% 湖南 7 0.52% 16 0.58% 5 1.14% 28 0.62% 江西 4 0.30% 20 0.72% 10 2.29% 34 0.75% 山西 28 2.08% 16 0.58% 3 0.69% 47 1.03% 小计 65 4.82% 126 4.57% 39 8.92% 230 5.06% 甘肃 21 1.56% 7 0.25% 0 0.00% 28 0.62% 广西 30 2.22% 3 0.11% 5 1.14% 38 0.84% 贵州 36 2.67% 6 0.22% 5 1.14% 47 1.03% 内蒙古 32 2.37% 10 0.36% 2 0.46% 44 0.97% 宁夏 17 1.26% 6 0.22% 1 0.23% 24 0.53% 青海 7 0.52% 2 0.07% 0 0 9 0.20%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47 / 52 陕西 27 2.00% 11 0.40% 7 1.60% 45 0.99% 四川 39 2.89% 32 1.16% 4 0.92% 75 1.65% 西藏 18 1.33% 1 0.04% 0 0 19 0.42% 新疆 35 2.59% 5 0.18% 4 0.92% 44 0.97% 云南 27 2.00% 6 0.22% 3 0.69% 36 0.79% 重庆 53 3.93% 17 0.62% 2 0.46% 72 1.58% 小计 342 25.35% 106 3.84% 33 7.55% 481 10.58% 黑龙江 2 0.15% 5 0.18% 1 0.23% 8 0.18% 吉林 2 0.15% 5 0.18% 0.00% 7 0.15% 辽宁 3 0.22% 2 0.07% 2 0.46% 7 0.15% 小计 7 0.52% 12 0.43% 3 0.69% 22 0.48% 中国香港 1 0.07% 1 0.04% 2 0.46% 4 0.09% 美国 0 0.00% 0 0.00% 5 1.14% 5 0.11% 日本 7 0.52% 1 0.04% 0 0.00% 8 0.18% 法国 1 0.07% 0 0.00% 1 0.23% 2 0.04% 德国 0 0.00% 0 0.00% 1 0.23% 1 0.02% 其他 0 0.00% 0 0.00% 1 0.23% 1 0.02% 小计 9 0.67% 2 0.07% 10 2.29% 21 0.46% 1349 100.00% 2760 100.00% 437 100.00% 4546 100.00% 东北地区 境外 总计 48 / 52 附录 5 本科毕业生分院系(学部、书院)深造统计 院系(学部、书院) 境内升学 境外留学 比例(%)19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11 4 75.00%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57 9 66.67%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31 6 62.71%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69 16 57.43%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39 - 56.52%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20 15 56.45% 地理科学学院 35 9 56.41%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13 5 56.25% 历史学系 25 4 55.77% 生命科学学院 34 4 53.52% 数学科学学院 48 15 53.39% 社会发展学院 13 14 50.94% 中国语言文学系 50 7 50.89% 经济与管理学部 146 130 50.46% 孟宪承书院 16 4 48.7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39 12 48.57%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32 15 47.00% 外语学院 53 42 44.39% 传播学院 38 27 44.22% 哲学系 9 1 43.48% 音乐学院 5 4 39.13% 政治学系 14 2 39.02% 法学院 16 4 37.74% 美术学院 13 9 36.67% 软件工程学院 43 17 35.71% 设计学院 18 20 34.23% 教育学部 45 11 32.94% 体育与健康学院 24 5 28.71% 总计 956 411 47.51% 该比例计算公式:各院系本科(境内升学+境外留学)深造人数/院系本科毕业总人数*100%,公费师范生 不计入。 19 49 / 52 附录 6 境外留学全球 200 强高校统计 大学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阿尔伯塔大学 1 - - 1 阿姆斯特丹大学 3 1 - 4 埃克塞特大学 1 - - 1 爱丁堡大学 19 - - 19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1 1 - 2 波士顿大学 5 1 - 6 伯明翰大学 3 - - 3 布朗大学 1 - - 1 布里斯托大学 10 - - 10 成均馆大学 1 - - 1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1 - 1 帝国理工学院 2 - - 2 东北大学 4 - - 4 东京大学 1 1 - 2 杜克大学 7 - - 7 杜伦大学 5 1 - 6 俄亥俄州立大学 1 - - 1 范德堡大学 2 - - 2 佛罗里达大学 3 - - 3 哥本哈根大学 1 - - 1 哥伦比亚大学 8 - - 8 格拉斯哥大学 11 - - 11 哈佛大学 1 - - 1 华威大学 12 - - 1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 - - 1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2 - - 2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 - - 1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 - - 1 50 / 52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1 - - 1 京都大学 2 - - 2 卡迪夫大学 1 - - 1 卡耐基梅隆大学 5 - - 5 凯斯西储大学 3 - - 3 康奈尔大学 2 - - 2 昆士兰大学 2 - - 2 莱顿大学 1 3 - 4 莱斯大学 2 - - 2 兰卡斯特大学 1 - - 1 利兹大学 4 - - 4 鲁汶大学(荷语) - 2 1 3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12 - - 12 伦敦大学学院 35 1 - 36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4 - - 4 罗格斯大学 - 1 - 1 罗切斯特大学 2 - - 2 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2 - - 2 曼彻斯特大学 11 - - 11 蒙特利尔大学 2 - - 2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1 - - 1 墨尔本大学 5 - - 5 慕尼黑大学 1 1 - 2 奈梅亨大学 1 1 - 2 南安普敦大学 5 - - 5 南加州大学 3 - - 3 南洋理工大学 4 - - 4 纽卡斯尔大学 - 1 - 1 纽约大学 10 - - 10 诺丁汉大学 4 - - 4 匹兹堡大学 1 - - 1 乔治敦大学 3 - - 3 51 / 52 日内瓦大学 1 - - 1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8 - - 8 塔夫斯大学 1 - - 1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11 - - 11 乌得勒支大学 - 1 - 1 西北大学 2 - - 2 悉尼大学 5 - - 5 悉尼科技大学 - 1 - 1 香港城市大学 4 - - 4 香港大学 6 - - 6 香港科技大学 6 1 - 7 香港理工大学 - 1 - 1 香港中文大学 4 - - 4 谢菲尔德大学 9 1 - 10 新加坡国立大学 16 - - 16 新南威尔士大学 1 1 - 2 耶鲁大学 2 - - 2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1 - - 1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1 - - 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3 - - 3 约克大学(英国) 1 - - 1 芝加哥大学 1 - - 1 总计 321 22 1 344 52 / 5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