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先导专项预先研究课题.pdf
“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先导专项 预先研究课题 2018 年度指南征集 (征求意见稿) 临近空间通常指高度 20-100km 左右的地球空间,长期以来缺乏 系统高效的观测手段,客观上成为人类对整个地球空间认知的薄弱点, 对临近空间的科学实验涉及大气物理、空间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 化学、日地科学、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临近空间科学探 索与开发利用对我国实现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预先研究作为 持续开展临近空间科学与应用的创新驱动力,在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 统先导专项中部署预先研究课题,将为临近空间科学探索与科学实验 的持续开展、临近空间科学新现象新规律的持续发现、临近空间载荷 与应用技术的持续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临近空间的 科学探索及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预先研究课题依据“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先导专项总体战略 规划,通过五年的实施,在创新科学实验、新型平台技术、新型载荷 技术以及新型应用技术四个方面征集、遴选并部署与临近空间科学探 索与实验紧密相关的前沿性、创新性子课题,形成一批可以产生重大 影响、实现重大原始突破、有重大应用价值,或可以填补现有科学不 足、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升现有应用能力的技术,为深入开展临近 空间科学探索与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 2018 年度,拟面向中科院内外相关单位,围绕创新科学实验、 新型平台技术、新型载荷技术以及新型应用技术四个方面以及相关软 环境课题征集并形成课题申请指南,经总体批准后,在指南框架内面 向中科院内外相关单位征集遴选预研课题,并部署实施。2018 年度 拟按照科学技术方法论证类不超过 10 万、应用试验类不超过 30 万、 科学技术验证类不超过 50 万部署课题,课题总数不超过 20 项。 课题在立项和部署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评估择优方式,对可以 产生重大影响、实现重大原始突破、有重大应用价值的课题将转为重 点课题进行持续支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拟部署课题应与临近空间科学与验证紧密相关,并可以在现有专 项中开展实施及验证;应明确预期可实现的重大成果,可作为未来持 续开展临近空间科学和验证的科学和技术储备;或有明确的应用出口, 为未来争取国家重大任务奠定基础等。 2018 年度预先研究课题指南征集范围如下: (一)创新科学实验 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先导专项聚焦临近空间环境和生态系统 等科学问题,在青藏高原、低纬度、中纬度等 3 个典型区域开展临近 空间综合探测。创新科学实验瞄准临近空间可能存在的未知物理现象 和已知科学现象的未知科学规律,开展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基础问题 研究。2018 年度拟重点支持开展但不限于临近空间新型科学实验概 念、环境参数演变规律、特有现象产生机理及生存周期演变、相邻圈 层耦合关系、生物溯源等研究。 (二)新型平台技术 平台作为开展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的载体,瞄准科学观测对平台的 长时驻空、超强载重、灵活机动等需求,重点围绕临近空间重载浮空 器、持久驻空超压浮空器、可复用动力浮空器、球载太阳能无人机系 统、中高层科学探测平台等方向,开展新型平台的创新技术研究、关 键技术攻关和实验验证。2018 年度拟重点支持开展但不限于新概念 平台技术、临空飞行关键技术、新型材料/能源/动力等研究。 (三)新型载荷技术 面向临近空间环境参数及其时空演变规律认知,围绕宇宙射线粒 子、空间辐射生物效应、临近空间环境元器件空间辐射源、雷暴、对 流层污染物等原位和遥感探测需求,开展新型载荷技术的研究和验证。 2018 年度拟重点支持开展但不限于新型软 X 射线与极紫外辐射探测、 新型大气成分探测、新型空间电场/磁场探测、新型大气质谱探测、 新型大气风速探测、新型硬 X 射线和软伽玛射线辐射探测、新型粒 子能谱探测等技术的研究和验证。 (四)新型应用技术 临近空间作为航空和航天的中间地带,对其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 是实施临近空间战略先导的目标,也为未来开展覆盖天、临、空、地 立体区域的科学探索和应用验证奠定基础,此外,临近空间作为最接 近航天空间环境的区域,在该区域对拟发射入轨或拟用于航天探测的 新型载荷进行临近空间飞行验证,可以对载荷入轨后的功能和性能进 行有效的评估。2018 年度拟重点支持开展但不限于科学数据的新型 应用探索、区域观测数据的多元一体应用示范、立体组网应用示范、 以及空间环境探测类/对地观测类/空间态势感知类/空间天文观测类/ 空间通讯类等新型载荷的临近空间验证实验。 各相关单位收到《“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先导专项预先研究 课题 2018 年度指南征集(征求意见稿) 》通知后,请填写《临近空间 科学实验系统先导专项 2018 年度预先研究课题指南征集意见汇总表》 (见附件 1) ,并于 2018 年 5 月 20 日前提交指南建议。 各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创新科学实验:朱殷 010-82178046 zhuyin@aoe.ac.cn 新型平台技术:冯慧 010-82178842 fh@aoe.ac.cn 新型载荷技术:孙建颖 010-82178668 sunjianying@aoe.ac.cn 新型应用技术:李琛 010-82178882 lichen@aoe.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