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交流小结.pdf
2019秋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 2020-10-26 09:20:58 留学期间的二三言:在他乡回望自己 留学在外,跟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交往,我再没有更清晰地去感受一些我之前认为是空谈的东 西。稍稍远离了原本自己所身处的位置之后,观望自己的国家,有许多话想说,其中一个想说的是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身份的回望。 当身在中国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过作为中国人的身份焦虑,也没有想过任何自证身份的必要,很简单,因为这是来自环境的默 认。然而身在国外,对于其他欧洲人来说日本韩国中国在他们眼中根本糊成一团无法分辨,当你自报家门的时候,会发现你不仅仅在诉 说国籍这么一个简单的政治概念,而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名为“中国人”的少数抽样样本,国家成为了我们的标签之一,同时我们也身处 在为国家塑造标签的过程中。也是由此我才开始思考我是谁,谁又是中国人。 在前两年有一个词非常流行叫“刻板印象“,我们谈及这个 词往往充满了鄙视,因为它暗含着否认集体中个人的多样性,选择用简单思维去理解世界。 初来乍到跟欧洲同学交流总喜欢聊聊各个国 家之间的刻板印象,听到大部分同学谈到中国还是会以成龙、李小龙作答,并不算意料之外但总感到分外可惜。毕竟这些形象对我这一 代人来说已经略显陈旧,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探求欲望也往往是仅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这些文化是值得被传播的,但不可避免地 让我有疏离感,因为这些并不是我所接触大多数同学日常生活的语境。我最初将此作为刻板印象的一部分,但渐渐地,我也理解到它存 在的合理性和必要之处。 刻板印象是被塑造的,但是刻板印象的塑造何尝不是多样化形象塑造的第一步?欧洲国家的同学对中国的认知 也许大多只停留在京剧武术等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他们连这个也不了解中国又以什么形象首先被他们记住呢?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也 会下意识地去参与到塑造中国固有形象的过程中去。 非常有趣的一个细节,当我去参加国际志愿者日的活动时,我下意识地选择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服饰(旗袍),而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我一次都没有穿过类似的服装。我运用服饰作为一种身份区分的象征,不可否认的是 我也由此参与到了中国形象的“固化”。 而后我再想到刻板印象,我会发现那其实是一个无比自然的过程。就好像当客人来家里做客,我 们会招待出家里的特色菜,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平时只吃这些菜。我们只是希望以最有民族性最有文化内涵的部分被记住,这会产生矛盾 吗?当然,首先刻板印象很可能脱离现实的语境,就好像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练武术;其次,刻板印象因为两端文化的不同很可能产生误 读,前段时间美国播出一部以中国五行作为背景的玄幻题材电视剧,在国外大受好评而在国内骂声连连,这就是刻板印象与实际文化的 差异所导致的。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连刻板印象都无法建立,那么我们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形象 呢?即便是盲人摸象,如果盲人连象的任一个部分都不进行尝试探索,他将永远无法得知大象究竟为何物。 但是如果止步于此,如果始 终只能留在盲人摸象的阶段,总是让人失望的。中国人的独特性是什么?中国在现代社会能够带给世界的是什么?是传统且沉淀的,但 是是否同样希望能够融合当代的价值和新时代背景呢?这有着很多的问题还留待我去理解。 出国读书的日子里,不仅仅是与他国文化与 社会的直面,其实同样也让我与自己国家的文化与社会直面。 留学期间的二三言:他乡遇故知 除了外国的朋友,在留学期间另一群人 的存在也同样吸引了我的注意,那便是在海外的中国人。 中国作为具有最大人口的国家这句话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国土上,更是体现在整 个世界的土地上。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这几年,连身处异乡的中国人也跟我感叹说这两年留学生群体日渐庞大,出于个人生活选 择留在国外的人也日渐变多了。但相比这些新晋的海外人士,那些在二十年前就选择在语言不通文化不通的国度打拼的人更让我感到好 奇。 最初的问题是,为什么?不难发现我所留学的地方,最初过来的人大部分来自同一片浙江温州地区,他们像是一个族群,先到的人 探路再帮扶着后到的人一点点站稳脚跟,慢慢地人数就扩大起来了。在中国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20年前,仅就出于个人生活的考虑, 再结合中国人勤劳而团结的性格,这确实是一个苦但是在生活水平上更优的选择。 于他们而言,中国已成为一片回不去的故土,一个态 度暧昧难言的家,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他们的日子,从物质上来说,应当是不苦的,欧洲的氛围对于侨民来说也多半算是友善。我 无权评判他们的人生选择,但往往一家中餐厅的老板或老板娘跟我不由自主拉了许久家常的时候,我总是会有一种难言的触动。异乡人 的孤独,大概就是只能留下记忆中的故乡,不再属于那里也难说完全融入身在之处。我模糊地体察到这一点其中原因之一是语言,有些 国人因为留在国外太久,我们说着中文却彼此无法理解,造成彼此的困惑有时候是因为乡音有时候是因为长期时间累积下来的语言不互 通,而他们的外语水平和文化也很难说能够融入对方的文化。这样一群漂泊的人,因为他们无根所依,也因此把自己的团体与集体作为 依托渐渐长出自己的根系脉络,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国外社会中的独特群体。 其实不少文学作品甚至社会科学的作品中都描绘过类似形象 的存在,但当他们真正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即便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异乡人三个词以及它词语背后的气息与语境依旧会立刻出现 在脑海里。 也许有些奇怪,明明身在海外读书,在最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却还是来自于自己故乡的人和事。在外留学所碰到的国外朋友和 生活方式,当然的确扩展了我的见闻也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我,但对于自我的回望可能会更深更隐秘地影响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