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

两人的开始222 页 2.895 MB下载文档
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
当前文档共22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美术学专业——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合订版.pd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长江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美术学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2017 年 7 月修订 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录 1.《素描 I(静物、头像写生)》………………………………………………………1 2. 《色彩 I(静物、头像写生)》………………………………………………………7 3.《速写》……………………………………………………………………………12 4.《解剖与透视》……………………………………………………………………17 5.《构图学》…………………………………………………………………………23 6.《教育基本理论综合》……………………………………………………………28 7.《艺术概论》………………………………………………………………………41 8.《素描Ⅱ(胸像、全身像写生)》……………………………………………………47 9.《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51 10.《中国美术史》……………………………………………………………………57 11.《设计基础 I(平面、色彩构成)》………………………………………………64 12.《设计基础Ⅱ(图案、板报设计)》………………………………………………68 13.《油画(基础))》…………………………………………………………………73 14.《外国美术史》……………………………………………………………………78 15.《中国画(基础)》…………………………………………………………………84 16.《水彩画(基础)》…………………………………………………………………89 17.《版画(基础)》……………………………………………………………………94 18.《素描 III(人体写生)》…………………………………………………………99 20.《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综合(理论)》…………………………………………103 21.《油画(材料与技法)》…………………………………………………………107 22.《油画(头像写生)》……………………………………………………………112 23.《油画(半身像)》………………………………………………………………118 24.《油画(全身像、人体)》…………………………………………………………124 25.《油画(创作基础)》……………………………………………………………128 26.《书法篆刻艺术》………………………………………………………………133 27.《中国画(工笔花鸟)》…………………………………………………………138 28.《中国画(写意花鸟)》…………………………………………………………143 29.《中国画(写意人物)》…………………………………………………………149 30.《中国画(工笔人物)》…………………………………………………………154 31.《水彩画(静物)》………………………………………………………………159 32.《水彩画(风景)》………………………………………………………………164 33.《水彩画(材料与技法)》………………………………………………………169 34.《水彩画(人物)》………………………………………………………………173 35.《水彩画(创作基础)》…………………………………………………………177 36.《版画(黑白画)》………………………………………………………………182 37.《版画(黑白木刻创作)》………………………………………………………187 38.《版画(套色木刻临摹)》………………………………………………………192 39.《版画(套色木刻创作)》………………………………………………………197 40.《版画(铜版画)》………………………………………………………………202 41.《简笔画》………………………………………………………………………206 42.《装饰艺术设计》………………………………………………………………211 43.《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扎染》……………………………………………………216 《素描 I》 (静物、头像写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4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素描 I(静物、头像写生) 课程代码:1311244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4 学分 学时:84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7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素描Ⅰ(静物与头像) 》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刚入学学生的 特点,学生可以了解素描静物、人像头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了解素描静物、人像头像 的形体结构,进一步加强结构、比例、空间、透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掌握画面 黑白灰大关系、空间关系、透视关系的处理,并能够深入刻画,尝试探索具体的艺术表现手 段,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先后程序,从简单到复杂,由静到动。画法上,将线、面、 线面结合三种造型方法通过针对性训练,以利于广泛吸取中外历代绘画遗产中的精华,打好 全面的造型基础。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处 理好造型中局部与整体、内在结构与外在表现的关系。 三 课程目标 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引导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静物、人物头像的写生训练,进而加 深对基本形体的认识理解,以正确理解对象的透视、结构、解剖、明暗为目的,要求学生能 够运用基本规律对物体形象进行塑造,并善于把上述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实践中必须 把精力放在对于造型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实际掌握上,达到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静物与头像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比 例、透视、结构;通过素描静物与头像的写生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 通过评点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使学生将这些能融会贯通,培养创造力, 以便在今后的职业中灵活运用。总体目标是,通过素描静物与人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造型 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了解静物与人像写生的一般规律,同时探索自己的造型语言。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素描静物与人像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表现形式与特点等,了解绘画工具的 特性及作画的基本要求,对素描绘画的基本步骤、绘画构图形式、造型的基本方法等要有正 确的认识,同时,对画面的认识上要把握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素描静物与人像的表现能力,包括石膏几何体、静物、衬布、人物头部等基本结构 2 构造,准确的描绘能力,体积和空间的表现能力,大关系与深入刻画能力,头像五官的塑造 能力,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能够独立创作完整的素描静物与人像作品。 素质目标 掌握正确的鉴赏作品能力,具有正确、规范的绘画表现习惯,了解各种素描的风格和优 点的同时,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具有良好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素描静物 的基础知 识与表现 手法 素描石膏 像的基础 知识与表 现技法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1)素描的基本概念; 1.培养认识与理解静物形体的能力,把 (2)素描的材料和工具; 物体的客观认识(理性)和在一定环境 (3)造型的基本要素:三大面五调子、 中视觉感悟(感受)结合起来,处理好 透视、构图等;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4)观察与表现:静物写生中体积感、 2.掌握静物的体积感、光感、质感、空 质感、光感、空间感等。 间感的表现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 3.掌握素描静物画面黑白灰大关系、空 (1)静物组合写生的作画要求和步骤方 间关系、透视关系的处理; 法; 4.能够深入刻画,探索具体的艺术表现 (2)研究与分析画面构图及各种物体质 手段,提高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感的表现; (3)从整体关系角度出发,表现静物的 体积感、光感、质感、空间感。 1.理论教学内容: 1.石膏像的原作都是希腊、罗马时期雕 (1)为什么要画石膏像素描; 刻杰作,是经过艺术大师艺术概括了的 (2)石膏像素描在美术学习中的意义和 形体,比例关系典型、形体结构准确、 作用; 整体具有协调美,在画石膏像素描中, (3)大师石膏像素描分析。 要置于艺术的熏陶与享受之中; 2.实践教学内容: 2.通过描摹大师杰作,培养脑(心) 、眼、 (1)石膏像素描构图原则; 手三者整合的训练。 (2)光线与阴影的表现; (3)石膏像素描写生技法。 4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 学生整体的、立体的、空间的 观察对象,学会将造型的各个 因素置于一个整体的关系中去 比较认识; 2.树立一种观念:画素描就是 将三维空间中的物象形体感觉 在画面上(二维空间)表现出 来。 3 24 1.重点研究人的头部形象,画 头骨和三个角度有俯仰透视变 化的人物头像,头像的形体结 构关系及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 等; 2.通过石膏胸像来研究头、颈、 肩、胸的形体结构在运动、透 视中的关系。 3 24 3 素描真人 头像的基 础知识与 表现技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头部形体结构的塑造; (2)人物头像写生:头部结构、比例、 1.真人头像写生的一般作画步骤方法; 透视的正确理解,面部肌肉、骨骼的学 2.真人头像比例结构和形体结构关系及 习。 特征,注意人物精神、心理、气质的刻 2.实践教学内容: 画与表现; (1)头像写生的一般作画步骤方法; 3.掌握线、面、线面结合三种造型方法。 (2)五官比例的结构特征与刻画方法; (3)画面的节奏处理与画面关系调整; (4)素描造型方法的比较学习。 1.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能较 深入地表现对象形体结构; 2.注意整体感,塑造出可信的 形体在空间中的衔接、走向、 透视关系。 3 24 4 素描作品 欣赏 1.初步掌握素描作品的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重 点 掌 握素 描作 品 的欣赏 方 法。 3 0 1.理论教学内容: 中外大师素描精品赏析 5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由任课老师选定。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设计方 案推荐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素描》.杨贤艺、董顺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2]《素描技法》.王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 [3]《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乔治·伯里曼(美).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4]《素描教程》.邢小刚.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高 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5]《素描》.王华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 [6]《素描》.程丛林.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执笔人:白雪勇 审定人:李晓勇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6 《色彩 I》 (静物、头像写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50)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色彩 I(静物、头像写生) 课程代码:1311245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4 学分 学时学分:84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7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色彩画Ⅰ(静物、头像写生)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水粉静物、头像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水粉画的基本技法为色彩基 础技法训练手段。弄清色彩画的特点;熟悉色彩画的工具和材料的性能,掌握色彩学的一般 基础知识和用色彩表现物体的基本规律等。掌握色彩静物和人物头像写生的基本画法和步骤 及用笔等表现方法,对色彩的研究和分析是美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色彩规律及其运用的 把握也是本专业学生必备的条件。 该课程通常在素描 I(静物、头像写生)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构成基础课 程学习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筑牢基础。为美术学专业其他课程奠定了基础,也起到了推动 与辅助的作用,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师范专业领域的任职要求。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通过色彩理论的讲授和色彩实践的操作使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色彩画 的基本知识。并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色彩临摹和写生训练。本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通 过色彩理论、静物写生、人物头像写生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审美原理、规律及表 现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完整和独立的创造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并 为专业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并为学生今后在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色彩知识技法原理等掌握基本调色配色方法和色 彩绘画规律; 熟练掌握用各种色彩表达技法,掌握水粉画的造型表现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对色彩静物写生、人物头像写生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技 法,掌握形体塑造原理和人物头部色彩分布规律;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学习,尝试新技法运用。 素质目标 学会写生观察方法和色彩表现技法,培养色彩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色彩审美意识, 能够在今后的绘画创作中灵活运用。 8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参考学时 课程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色彩知识概 述 1.掌握色彩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水粉画 1.色彩的分类和在绘画中的变 的出现沿革与变迁,水粉画体系在基础 迁。 色彩教学的发展与演变; 2. 色 彩 画在 中国 的 发展与 演 2.掌握水粉画主要的工具、材料特性以 变; 及水粉画的基本特点,光色变化规律。 3.色彩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 特性; 人文修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4.色彩画的审美特征。 1.学习色彩画要了解水粉画与油 画、水彩画、中国画的区别;了 解色彩画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各 种类型的色彩画传入中国后,各 时期色彩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 品; 2.重点掌握水粉画的工具、材料 特性和水粉画厚重、灵活、覆盖 力强等基本特征。 3 10 色彩画的方 法步骤 1.掌握色彩画作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初步了解色彩画的各种调色配色方 1.整体入手的方法:形体、色 法,掌握色彩画的干湿变化规律及用笔 彩、空间、透视关系正确。 塑造形体等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构图 2.局部入手的方法:形体表现 和表现能力; 与色彩衔接,细节刻画。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了解光色变化规律,运用 整体入手、局部入手的方法进行 水粉静物写生。 3 34 9 3 色彩画基本 表现技法和 特殊技法 1.掌握不同色彩种类的画法和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如丙烯、水彩、油画棒 1.水粉画法; 等。) ,掌握色彩画造型表现的基本规 2.丙烯或水彩画法; 律; 3.干湿结合画法; 2.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画工具材料和基 4.色彩画的调色、用色技巧、 本技法表现对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 用笔技巧; 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5.色彩画的特殊表现技法。 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重点掌握水粉画法、丙烯或油 画棒画法、干湿结合画法; 2.尝试运用水粉画的特殊表现技 法,追求水粉画特殊的肌理以及 各种笔触穿插的画面效果。 4 28 4 色彩画作品 欣赏 1.初步掌握色彩画作品的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重点掌握水粉画作品的欣赏方 法。 2 0 中外优秀色彩画家作品赏析 1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 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 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 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 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 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选择可根据具体情况由任课老师选定。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设计方 案推荐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色彩》.杨贤艺 傅小彪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 [2]《色彩教学》.陈晓林.辽林美术出版社,2010 年 [3]《水粉画教程》.张奇 李军、丁亮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 [4]《色彩基础》.李峰 邓凌虹 邓后平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 执笔人:黄燕云 审定人:李晓勇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速写》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241)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2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速写 课程代码:1311224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1.5 学分 学时:36 学时(理论 4 学时/实践 3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速写》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 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进行艺术构思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表现形式,以研究如何率真的、直 接地表达艺术情感,迅速捕捉物象特征和即时记录创作构思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从造型训练 向造型创作过渡,是学生个性的绘画风格形成,同时也是本专业及时传递设计意图最为直接 的一门课程。 速写通常在素描、色彩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各专业方向专业课程的深入 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正确了解速写的真正含义;拓展速写工具、材料的特性及 使用方法;掌握速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步骤。提升学生对物象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画面整体 的概括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较完整的速写作品,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便捷的造型技能, 以及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作、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审美情 趣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其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正确了解速写的含义;掌握速写工具、材料的特性及使用方 法;掌握速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步骤,提升对物象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画面整体的概括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准确的描绘能力,结构的分析能力与塑造能力,培养眼(观 察)、心(理解)手(表现)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较完整的速写作品。进一步提高学 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 便捷的造型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 持之以恒的品格与创作能力。 1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速写概述 1.掌握速写的概念及其特点;速写的目 的及功能; 2.掌握速写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速写的概念及各种工具的特点; (2)速写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3)阅读国内外速写优秀作品。 速写的表现 方法 1.让学生掌握速写学习方法及表现方 法; 2.掌握速写的画法及步骤; 3.提升学生对物象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 画面整体的概括能力。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学习时注意了解速写优 秀作品; 2.重点掌握速写的表现方 法。 1 0 1.理论教学内容: (1)速写的画法及步骤; 重点使学生掌握对物象敏 (2)速写的表现技法。 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画面整 2.实践教学内容: 体的概括能力。 (1)从整体入手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2)从局部入手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1 10 14 3 4 人物速写 1.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 2. 掌握人物动态比例和结构特征; 3.掌握人物速写的一般方法、人物组合 的作画步骤; 4.提高学生创作、审美、鉴赏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 (1)人物速写的意义及实用性; (2)掌握人物速写的基本画法,把握 构图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1)人物动态速写实践训练; (2)人物组合速写实践训练。 重点掌握人物动态比例和 结构特点。 1 11 景物速写 1.掌握景物速写的特点,认识景物速写 1.理论教学内容: 的重要性; (1)景物速写的特点; 2.掌握怎样取景和构图、透视及其规律、 (2)认识景物速写的重要性. 把握环境特点、常见景物画法及作画步 2.实践教学内容: 骤; (1)取景和构图、透视及其规律; 3.掌握处理好景物的构图关系; (2)把握环境特点、常见景物画法、 4.提高学生创作、审美、鉴赏能力。 景物画法一般作画步骤。 重点掌握景物速写的构图 规律及作画步骤。 1 11 15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速写》.傅小彪.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 主要参考书 [1]《素描》.杨贤艺.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 [2]《速写》.王雷.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 年 [3]《王华祥素描》.王华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4]《速写》.刘刚.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年 执笔人:田 露 审定人:李晓勇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6 《解剖与透视》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05)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史论教学讨论制定,美 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解剖与透视 课程代码:1311250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3 学分 学时:64 学时(理论 32 学时/实践 3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解剖与透视》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法理论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体骨骼、肌肉、形体的结构特点,造型规律,以及绘画的平面、空 间处理的透视办法。与本门课程中,了解人体造型艺术中的结构特征和造型规律,运用透视 原理构建绘画的空间、平面关系,并学会对绘画基本技法语言的同构对应解读,掌握绘画内 容和形式的对应关系。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解剖学、透视学理论知识及表现技能进行有关人 物结构的实践运用、平面空间构建等创作及美术教学活动。 三 课程目标 《解剖与透视》作为美术学专业基本技法理论课。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人体造型规律研 究和学习、掌握人体骨骼、肌肉形状结构以及表现技巧、技法课程。通过透视学基本理论及 透视方法,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面透视、阴影透视、人物透视等的透视规律及表现 方法。能学以致用,服务于现代艺术创作和教学的的实践环节,培养对人体美的审美眼光和 素养,并能适应美术教育工作的应用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人体运动变化规律,掌握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特点及外形特征,并能根据其造型 要点进行造型表现;了解透视变化规律,掌握透视法则、绘制透视图,并能根据透视规律进 行空间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构建人体美的审美眼光,掌握人体韵律之美并能应用人体结构之美创作、鉴赏、 评价及教学;培养学生构建空间美学的审美眼光,掌握透视法则并能应用于艺术创作、鉴赏、 评价及教学中。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8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学时 课程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头、颈结构 1.了解头部、颈部骨骼和肌 1.头部骨骼的名称---面颅和脑颅---肌肉名称 肉结构; --结构转折点--透视表现; 2.熟练掌握骨骼肌肉名称、 2.颈部骨骼和肌肉的组成及名称--表现技巧。 结构及表现方法。 头骨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 系,颈部肌肉和骨骼构成关系。 4 4 躯干结构 1.了解躯干骨骼和肌肉结 1.躯干骨骼的名称---外形结构---肌肉名称-构; 躯干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 结构透视--艺术表达; 2.熟练掌握骨骼肌肉名称、 系。 2.躯干结构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的艺术表现。 结构及表现方法。 4 4 上肢结构 1.了解上肢骨骼和肌肉结 构; 2.熟练掌握骨骼肌肉名称、 结构及表现方法。 3 3 1.上肢骨骼的名称---外形结构---肌肉名称-结构透视--艺术表现; 2.上肢结构的肘关节的表现技巧; 3.上肢结构中肩关节及其表现技巧。 19 上肢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 系。 4 5 6 7 下肢结构 1.了解下肢骨骼和肌肉结 构; 2.熟练掌握骨骼皆肌肉结 构及表现方法。 1.下肢骨骼的名称---外形结构---肌肉名称-结构透视--艺术表现; 2.下肢结构中髋关节及臀部结构与表现; 3.膝关节及其表现技巧; 4.脚部骨骼及肌肉表现。 下肢骨骼和肌肉体块及构成关 系。 3 3 人体、衣纹及 韵律结构 1.了解人体运动变化规律; 1.人体结构特点; 2.熟练掌握人体结构与运 2.人体运动与结构变化; 动变化下的动态及衣纹表 3.衣纹与结构关系。 现。 人体结构与运动变化的关系。 2 2 透视概述 1.透视学发展及应用状态; 2.透视专业术语及在透视 1.术语; 作图中的意义及变线分类 2.透视产生的原理及根据。 状态、消失方向、及绘画空 间关系,透视原理及规律。 透视的含义及透视原理,相应 透视的专业术语。 1 1 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定义、特征及 规律:2.平行透视正立方体 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 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平行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 现。 4 4 成角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 现。 5 5 1.平行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2.平行透视的画法及步骤; 3.平行透视在绘画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及表现。 1.成角透视的定义、特征及 规律; 8 成角透视 1.成角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2.成角透视的画法及步骤; 2.成角透视正立方体画法、 3.成角透视在绘画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及表现。 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 的应用及表现。 20 1.斜面透视的定义、特征及 规律; 9 10 11 斜面透视 1.斜面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2.斜面透视的画法及步骤; 2.斜面透视正立方体画法、 3.斜面透视在绘画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及表现。 步骤及在绘画空间表现中 的应用及表现。 斜面透视的画法及绘画空间表 现。 2 2 曲线及圆形透 视 1.曲线及圆形透视的定义、 特征及规律; 2.曲线及圆形透视正立方 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间 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1.曲线及圆形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2.曲线及圆形透视的画法及步骤; 3.曲线及圆形透视在绘画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及 表现。 曲线及圆形透视的画法及绘画 空间表现。 2 2 阴影和反影及 人物透视 1 阴影和反影透视的定义、 特征及规律; 2. 阴影和反影、人物正立 方体画法、步骤及在绘画空 间表现中的应用及表现。 1.人物、 阴影和反影透视的定义及特征; 2.人物、阴影和反影透视的画法及步骤; 3. 人物、 阴影和反影透视在绘画空间表达中的 应用及表现。 人物、阴影和反影透视的画法 及绘画空间表现。 2 2 21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教学评价侧重对解剖学、透视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创作实践表现、 教学应用为主;解剖学、透视学实践应用在讲授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表达,主要方式以人体 结构表现,创作应用为观察点,透视学以绘画空间建构,人物表达,环境塑造,建筑透视等 为观测点,教学采用讲授加实践和讨论为主,结合图片资料,多媒体、网络图片等进行。人 体解剖教学实践建议教学实践以真实人体为模特、透视学以室外建筑以及美术创作具体实例 进行,其中理论知识占 30%,实践操作占 70%。学生创作实践、实例等为测评之根本依据。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1]《结构人体》.孙韬 叶南 .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6 年 [2]《透视学》.胡亚强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 年 主要参考书 [1]《人体造型解剖学》.张宝财 .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12 年 [2]《人体造型解剖学基础》.王炳耀 .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 年 [3]《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殷金山 魏永利 .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年 执笔人:潘登福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2 《构图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117)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史论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23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构图学 课程代码:1311211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1.5 学分 学时:32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2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构图学》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法理论课程。是研究绘画构图的原理、 规律与技巧的绘画理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绘画构图的基本常识、构 图法则、图示构成,构建系统的专业技法理论。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形式构图的鉴赏与分析, 学会绘画构图的一般性原理,并能结合绘画表达的意图,构建相应的图示结构,并能熟练地 运用所学构图学理论知识及表现技能进行有关人物的创作实践及美术教学活动。 三 课程目标 《构图学》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法理论课程。该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图学 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绘画构图的技巧和方法,对基本的图示结构有明确的体认与解读,应用 于绘画表现的创作实践,同时也能根据绘画构图语言的解读应用于作品的鉴赏品评,并以此 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建构丰富的绘画技法的理论体系,培养对形式美的视觉感知 素养,适应现代艺术创作和教学的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绘画构图规律、法则,掌握绘画构图基本要素在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视觉美感及心 理效应,进行绘画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构建人体美的审美眼光,掌握人体韵律之美并能应用人体结构之美创作、鉴赏、 评价及教学。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综合技法水平,丰富审美情趣,拓宽艺术表达的技能技巧。 24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 绘画构图学 的内容 1.绘画构图学的意义及在绘画表现 中的体现; 2.绘画语言的内容及结构关系。 1.构图学的研究对象及价值; 2.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内容及表现。 1 2 2 绘画构图学 的视觉要素 1.绘画构图学的视觉要素及在绘画 表现中的体现; 2.绘画构图学的视觉要素 1.构图学的视觉要素; 2.视觉要素的构图学意义。 绘画视觉要素的内容及表现。 1 2 绘画构图的 形式美法则 1.绘画构图学的形式美法则及在绘 画表现中的体现; 2.绘画构图常见方法及视觉结构关 系及艺术创作中的实践表达。 1.形式美的内容; 2.绘画形式美法则与构成。 绘画形式美法则。 2 3 绘画构图的 语言 1.绘画构图学的视觉形式要素及与 视知觉的对应关; 2.绘画语言的内容形式结构的心理 对应关关系及创作中的应用。 1.点线面的视觉感受; 2.点线面在绘画中的形式构成。 绘画语言的点、线、面与视知 觉关系。 2 3 3 4 25 5 6 7 绘画构图的 图式结构 1.绘画构图学基本的图式结构及文 化意义; 2.绘画基本图式结构语言的规律。 1.构图学常见的图示结构、原理; 2.图示结构与视觉美感的图像学要 求; 3. 构图学案例分析。 中国绘画构 图赏析 1.绘画中国绘画构图的形式美感与 意蕴表达关系; 2.中国绘画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文化 蕴含与实践体会及创作启示。 外国绘画构 图赏析 1.绘画构外国绘画作品构图学的形 式美感与意蕴表达关系; 2.西画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文化蕴含 与形式美感及创作启示。 2 6 1.中国绘画构图的方式和美感; 中国绘画构图的原则、形式与 2.中国绘画构图的形式表达与功用。 意义。 2 2 1.西画构图的方式和美感; 2.西画构图的形式表达与功用。 2 2 26 图式结构的表达方式。 西画的语言特色、内容与形式 表现的视觉关系。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教学评价侧重对构图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创作实践能力、教学讲 解构图学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讨论互动形式展开,主要以学生实践创作为主。考核建议以学 生创作作品为主考核对象、作品实例分析测评为理论考核依据。其中创作实践占 70%,理论 知识占 30%。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构图学》. 林钰源 .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年 主要参考书 [1]《绘画构图学》.常锐伦 .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 年 [2]《绘画构图原理》. 周正 .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 年 [3]《中国画构图法则》.李峰 . 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0 年 执笔人:潘登福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7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04111052)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 程组讨论制定,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 审核批准。 28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基本理论综合 课程代码:0411105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教师教育类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4 学分 学时:64 学时(理论 64 学时/实践 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整合传统的教 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教育管理学 等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师教育课程目标领域及其基本要求,采用“内 容模块化、授课团队化、教学专题化、测评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性、理论性、综合性课程。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居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地位,主要涉及“为什么教” “怎样教”以及“如何更好地教和学”的知识。一般包括有关“教与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 的知识、关于如何认识教育对象——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 及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等方面。《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以理论之光透射教育实践情境, 引导师范生逐渐增强教师角色认同情感,培养教育意识,学会运用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在学 习中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关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问题,逐渐 建立和形成面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自觉怀疑、批判、探究的理论思维能力,使教 育教学活动超越单纯的经验技术层面,增添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厚度和深度。为学生现代教 育观念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为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 学工作、参与教育改革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指导。 《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师职业道德与 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先行课程是《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综合》 ; 后续课程是《班主任工作训练》 《心理教育能力训练》《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 《学科 教学论》等。 三 课程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 教育基本理论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表现为普遍的适用性、 行业性、概括性,重心落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通过课程学习,夯实师范生 的教育认知基础、拓展师范生的教育视域,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素养,使学生具备客观解析教 29 育教学现象,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 2.重点突出现代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 对教育的本质与特点的理解,是建立在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基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与思想的分析,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教育的本质、目的、特点,掌握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的规律、原 则及方法。 3.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 呈现方式和程度。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督促 学生开展自修、自研,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锻炼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 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职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教师示范性精讲与学生深度自学相结合 “以养成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重点。通过教师专题式精讲 示范、学生课后线上线下自学、课内课外相配套、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相互补等措施,共同 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养成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培养学生的专业能 力。 5.课程资源全面开放与高度共享 作为综合化的课程,课堂教学时数是有限的。需要课外延伸阅读、视频资源、试题资源、 案例材料等课程资源,辅助教学与学习。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图书馆、课程中心、考试中心 将共同为本课程提供全面开放、高度共享的课程资源,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使用。 四 课程目标 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课程的学习,把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特征,能运 用教育理论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 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知识目标 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解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把握教育教学的过程 和方法;了解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历史与趋势;掌握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心理和品德心理形 成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能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运用有关理 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30 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 形成探究的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方式;热爱教育事业,钟情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备教师情怀。 31 五 课程内容 序 号 1 课程 模块 中学生 发 展 心 理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了解感觉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了解 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的内涵、 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种类、特性及规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 1.认知过程的有关知识; 2.认知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素。 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了 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影响 问题解决的因素。 2.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规律。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 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标准, 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 节。 4. 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学生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指导中学生进行有 根据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指导中学 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效的情绪调节。 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 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32 建议学时 20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个 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1.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2.良好人格的塑造。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性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理论;激发与培 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 中学生 教 育 心 理 1.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 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迁移的种类和学习迁移理论;促进 2.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 学习迁移的措施。 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认知结构迁移 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3.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 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 主义等学习理论。 33 1.动机理论; 2.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 方法。 1.学习迁移的各种理论; 2.学习迁移理论和有效促进学习 迁移的措施。 1.学习策略的种类; 2.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 管理策略。 1.各种学习理论; 2.行为主义、认知学说等学习理 论如何促进教学。 12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 育思想。 1.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 作; 2.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 育思想。 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 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1.教育的涵义及其发展; 2.教育的基本功能; 3.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的关系。 义务教育的特点;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 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当前的学制。 1. 义务教育的特点; 2. 我国当前的学制。 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 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 3 教育基 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 础知识 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和基本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 原 理 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 12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 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国家当前的教育 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 相互关系。 1.教育目的的概念、层次、价值 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取向和制定依据;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 系。 相互关系。 1.了解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包 4 中 学 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 课 程 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 课程的概念及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 观点;课程开发的概念、层次、课程开 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34 1. 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观 点; 2. 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6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 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选修 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样本课程、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 念,改革目标及基本的状况。 课程目标的概念、来源、与培养目标和 1.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和教学 教学目标的关系、形式取向、及制定要 目标的关系、形式取向、及制定 求;课程内容的概念、特点、取向、组 要求; 织原则;课程评价的概念、对象、功能、 2. 课程内容的取向、组织原则; 种类、模式。 3. 课程评价的种类、模式。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当前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实施状况、发展 趋势。 1.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核心理念; 2.课程改革的目标; 3.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的概念、意义,有关教学过程的各 种本质观。 1.教学的概念、意义; 2.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 5 中 学 各种本质观。 教 学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 35 8 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 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教学常见问 题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中学教学常见的问题; 3.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 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 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中学常用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 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的内容及要求。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2.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 方法; 3. 课堂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 势。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理念的重建。 6 中 学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 德 育 特点;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 品德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皮 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 品德发展的因素,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 品德的方法。 36 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2. 教学理念的重建。 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2.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理论; 3.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 法。 6 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2. 理解德育的原则和内容。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2. 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过程的概念、规律;德育方法,德 育途径。 1. 德育过程的概念、规律; 2. 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3. 中学德育集中实现形式; 3.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 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问题;掌握和运用 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37 六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团队化授课建议 本课程涉及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思 想史、教育管理学等学习领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课程内容模块组织团队成员,并担 任相应的课程板块的主讲教师,实施团队化授课。 2.专题化教学建议 本课程对传统的教育理论系列课程,按照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精简、课程实施协作 化原则进行了重构,设计了若干教学专题。在专题化教学中,倡导精讲、导学原则,鼓励引 入慕课资源,采取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教学专题内容和教学情境需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在注重可操作性基础上, 选用讲授法、案例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讲授过程中注重选择重、难点,进行精讲,并结合教育热点现象、事件进行富有针对性 的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与思考。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紧扣专题,精心选取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标。 分组讨论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境相结合,选取学生普遍关心、在学习生活中普遍 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为讨论话题,促成学生间的思想分享与碰撞,达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4.教学条件 图书馆拥有与本门综合课程各板块内容对应的纸质及电子类教材、著作和期刊;学校课 程中心、教师教育实训中心课程资源平台拥有与本门课程教学相关视频课程、试题库等。 (二)学习建议 1.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内学习时间 课程的高度综合化、授课的团队化、教学的专题化等课程设计,与学生此前的课程及其 他课程的学习完全不同的运行模式,使得学生首先存在着学习的适应性问题。需要学生从一 位老师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学习模式切换到逐渐适应教师团队专题式教学模式。学生要充分 利用好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紧跟教师的点拨与提醒,善于捕捉每一个信息点,就地消化并 积累成为课后反思、延伸阅读和自主学习补充的对象。 2.合理使用好在线资源 由于对传统教育理论相关课程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取舍、整合、精炼,使得专题化的教学 在知识点的排列、关键人物或事件的提点、观点的纵横比较等方面具有一定跨度和跳跃,需 要学生合理使用好图书馆文献资源、课程中心网站的视频等在线资源,对照课程授课提纲和 38 专题教学内容、课前预习任务或作业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坚持刷新常态化测试记录 课程测试的常态化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巩固教育基本常识、强化教育基本理论,训练学 生对教育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分析、应用的基本手段。测试题库的来源为围绕教育基本 理论综合课程各知识点,兼顾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标准和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 学综合课程的考试大纲,形成的教育基本理论综合试题库。试题库面向全体师范生开放,学 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线自测的方式进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强化与巩固,其自测成绩按最 高分计入平时成绩,学生可不断创新、冲刺最高记录。 (三)教材选用建议 该课程是高度综合化课程,目前尚无对应的单行本教材。在行课期间,可以课程组自编 讲义提纲的方式下发学生,同时配发各板块教学大纲,列出对应板块阅读书目清单,给出课 后学习网站或资源链接,使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加大教材开发力度,方便师生教学与学习。在团队授课的基础之上,通过讲义的整合、 材料的补充,尽快完成课程教材编写工作。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网络资源建设 围绕教师教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 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 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 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虚拟教学 环境等,提高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和涪陵区域的中小学合作,分享教学资源,实时把中小 学的教学过程传送到课堂中,满足学生、教师、随时、随地、随需的产学研需求。 2.网络测试中心试题库的开发与利用 试题库以选择题为主,试题库内容要参照教师资格证考核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引 入教师考核标准。围绕重点设计问题;试题库的开发要以教师资格证考核办法为基础,根据 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于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整体结构进行问 题设计。设计时要以突出重点,拓展应用为根本宗旨,即要有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对 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问题的数量应在此前提下,做到少而精,并具有代表性,能够促进 学生举一反三。 (五)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1.考核目标具象化 课程的考核目标紧扣课程开设目的,重点考查学生对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识记、 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运用教育理论解释、分析教育现象及教育问题的能力。 2.考核内容全覆盖 39 本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在具体的课堂教授过程中坚持遴选重难点进行示范性精讲,在考 核内容上坚持教育基本理论、教师资格证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等内容的全覆盖。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完成未详细讲解的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3.考核形式多样化 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在线题库测试、专项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业状况进行全过 程评估与反馈。 4.考核测评常态化 采用随机常态测试与集中现场测评的动态评价机制。学生在校期间,随时可登陆课程题 库进行日常在线练习与自测,系统自动记录成绩,在线自测以最高成绩记入学生该门课程学 业档案。课程的期末考核以现场在线测试为主,现场在线测试成绩与学习期间的日常学业表 现(包括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专项作业等)一并构成课程修读成绩。 5.课程成绩构成及评定方法 课程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的具体比例由 课程团队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建议注重过程评价,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 附录 1.参考阅读书目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柳海民.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皇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刘济良.德育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延伸阅读材料 [美]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智贤 林崇德.思惟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执笔人:曾雪梅 审定人:冉隆峰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40 《艺术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122)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史论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41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艺术概论 课程代码:131121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48 学时/实践 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它概括、简明地讲述艺术的基础 理论,艺术起源、特征和根本性质,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艺术的功能,艺术教育的发 展等。阐述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之间的基本问题。本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的艺术常识、 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建构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认识 艺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呈现和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学习本门课程对学生后续创作、教学及综 合分析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 课程目标 《艺术概论》是美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必修课,它在为学生提供作为未来美术 教师所需要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为艺术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通过对《艺 术概论》的学习,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 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艺术各门类专业的语言、审美特 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社会现象等,并能进 行客观、理性、科学的评价,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及服务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了解艺术的起源、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的社会功用,在文化 中的地位,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未来,了解不同艺术种类的内容、语言特征及审美规律。了解 各门类艺术创作的语言选择和主题表达。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和鉴赏、评价并实施于具体的 教育活动中,解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养成,提高综合素养。 能力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基于创造性思维的思辨能力和应用 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对艺术的一般性理解和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绘画形 式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够结合不同的艺术语言进行创造和表现,提升鉴赏、评价、教学 的能力以及结合美术史知识展开自主表现和创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形成艺术学习的核心素养与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对不同艺术作品展 42 开解读和鉴赏的能力,并通过语言的差异选择美术表达的方式和主题,并养成较高的专业美 术素养。拓宽知识架构,提升文化品位,培养教学的专业素养。 4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学时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艺术的起 源、性质、 特征及艺术 教育的价值 功能 1.艺术作为认知方式的特征、性质和 缘起; 2.认识艺术教育与艺术的社会功能 的关系; 3.掌握艺术教育的社会学意义及艺 术教育的对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4.艺术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论点、内容、代 表人物、主要观点及认识; 2.关于艺术的本质性探讨; 3.艺术的特征及发展规律; 4.艺术的功能及社会价值; 5.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认知与 建构。 理论 实践 1.艺术起源五种学说; 2.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艺术的社会功能、地位和 艺术教育; 4.艺术教育的现代价值和 实施路径。 8 0 艺术种类 (门类论) 1.掌握门类划分的依据; 2.掌握造型艺术的种类、基本语言、 技法和具体的代表作品; 3.学会基本的艺术语言表达和创造; 4.培养艺术语言的鉴别和艺术作品 的解读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教育 素养。 1.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艺术内容、 1.造型艺术的语言特征、形 形式、语言; 式表达、审美倾向、主要代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教育的实 表; 践应用; 2.造型艺术的教育开发和 3.造型艺术的教育开发与实施途径。 应用研究。 12 0 艺术创作论 1.艺术创作的方法; 2.掌握艺术创作中的语言选择及文 化意义; 3.培养创新意识与艺术创作在美术 教学和艺术鉴赏中价值和作用。 1.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过程; 2.艺术创作中的语言选择和主题表达的 关系; 3.关于美术表现的形式技巧; 4.关于美术作品的价值生成; 5.美术创作的形式探索。 8 0 44 1.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 2.艺术表现中的语言和主 题之间的关系; 3.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创造。 4 5 艺术作品 1.艺术作品的定义、内容与形式; 1.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语言识读技巧 2.艺术作品的语言特色与主题研究; 与方法; 3.艺术风格的形成及流派的意义与区 2.掌握艺术语言的结构关系和文化 分; 内涵; 4.艺术风格各异的作品的美学解读; 3.艺术作品的美学解读与流派划分。 5.艺术作品的教育价值探究。 1.艺术作品语言解读和主 题与形式关系; 2.艺术作品的文化蕴含与 语言的视觉关系; 3.艺术流派与风格的社会 认知与价值判断; 4.艺术作品的教育方法创 造。 12 0 艺术接受论 1.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 2.学生的艺 术鉴赏能力; 3.美术批评的方法论。 1.美术鉴赏与美术批评的 关系; 2.美术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3.美术批评的教学应用。 8 0 1.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与批评; 2.美术批评的方法、形式、内容; 3.美术鉴赏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实现。 45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艺术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知识性均很强的课程。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探索和揭 示各种艺术活动共有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的科学。教学应将艺术的 原理与具体的艺术相结合、进行多媒体教学。向学生系统的阐述艺术发展之普遍规律,结 合作品、授课内容、适当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辅之以课内外讨论和 外出参观考察,开展高层次的学术讲座及学术讨论等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 能力。教学采用侧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动态评价,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 基础。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实践应用为主,在掌握《艺术概论》的基础知识 的同时,侧重能力培养的动态评价,有效检测评估学生对各种样式和风格的中外美术作品 的分析与鉴赏能力,美术知识的系统化掌握水平,美术现象的识读与研究能力、较强的美 术理论教学能力、为基础美术创作、批评、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建议试卷考核评价 占 70%,能力评价占 30%。综合评价以实践应用为主的考评方式。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年 主要参考书 [1]《美术概论》.王宏建.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年 [2]《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 年 [3]《当代美术批评视野:批评与自我》.贾方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 年 [4]《美术概论》.邓福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 年 [5]《中国古典美学》.曾祖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年 [6] 《美的历程》. 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1 年 [7]《艺术概论》.孙美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 年 [8] 《美学十五讲》.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03 执笔人:潘登福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46 《素描 II》 (胸像、全身像写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49)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 定,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4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素描 II(胸像、全身像写生) 课程代码:13112449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4 学分 学时:84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7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素描Ⅱ(胸像、全身像写生)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针对具有 一定造型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开设,让学生了解素描胸像、全身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画法, 进一步巩固有关解剖、比例、明暗等知识在素描胸像、全身像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强调技 法的拓展,尤其在工具材料上的创新应用,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对作品的审美和 鉴赏能力,为将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实践,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使 学生掌握胸像、全身像素描的正确步骤、方法,培养正确的观察对象、理解对象和表现对 象的方法,学会运用艺术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设计意图,达 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最终使学生将这些能融会贯通,培养创造力,以便在今后 的职业中灵活运用。总体目标是,通过素描胸像、全身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 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了解素描胸像、全身像的一般规律,探索自己的造型语言。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胸像、全身像素描的基本知识,掌握透视、明暗等表现手段,熟悉素描的工 具材料等。 能力目标: 熟悉素描胸像、全身像的造型要求(包括准确的描绘能力,体积和空间的表现能力, 形体和表情的刻画能力,头发、皮肤等质感的塑造能力)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 素质目标: 掌握正确辨别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知识素养,了解中西方名家素描的风格和优点, 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48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1 素描胸 像写生 的方法 与步骤 2 素描全 身像写 生的方 法与步 骤 3 素描人 像写生 的质感 训练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通过素描胸像写生,让学生理解头、颈、 (1)讲解素描胸像的概念及特点; 肩、胸结构的穿插与扭动关系,更好的 (2)素描胸像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捕捉人物的特征。 2.实践教学内容: 素描胸像的写生步骤训练。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重点掌握人物头颈肩胸之间的 形体构造与运动变化规律,同时 熟悉素描胸像写生的一般步骤。 4 24 通过全身像写生,更好的把握人物与空 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在工具材料上 的拓展。 1.理论教学内容: (1)讲授素描全身像的概念及特点; (2)素描全身像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 素描全身像的写生步骤训练。 重点研究人物比例与空间的关 系,同时强调素描造型工具材料 的拓展运用。 4 24 通过对人物手、脚、衣纹的写生训练, 更好提高学生对质感的塑造能力。 1.实践教学内容: (1)手的写生训练; (2)脚的写生训练; (3)衣纹的写生训练。 重点研究特定环境下,对象骨骼 与肌肉的质感表现。 4 24 49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和设计思想,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教材选择 可根据具体情况由任课老师选定。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设计方案推荐学生阅 读相关资料及书籍。 主要参考书 [1]《素描》.程丛林.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 年 [2]《素描》.杨贤艺、董顺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乔治. 伯里曼(美).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 执笔人:李晓勇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50 《色彩Ⅱ》 (胸像、全身像写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51)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51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 课程代码:13112451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3 学分 学时:72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6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水粉肖像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水粉画的基本技法为色彩基础技法 训练手段。通过学习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基本知识,如比例、透视、 色彩冷暖;通过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写生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通 过评点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使学生将这些能融会贯通,培养创造力,以 便在今后的职业中灵活运用。总体目标是,通过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 表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了解水粉胸像与全身像写生的一般规律,如何掌握科学 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同时探索自己的造型语言。 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专业实践(风景写生) 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专业方向,学习油画(基础)、中国画(基础)、 水彩画(基础)、版画(基础)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实践,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 生掌握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正确步骤、方法,培养正确的观察对象、理解对象和表现对象的 方法,学会运用艺术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设计意图,达到教学 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基本知识, 如比例、透视、色彩冷暖;通过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写生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和表现技巧;通过评点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使学生将这些能融会贯通, 培养创造力,以便在今后的职业中灵活运用。总体目标是,通过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了解水粉胸像与全身像写生的一般规律, 同时探索自己的造型语言。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如头部与胸部和人物全身的比例、透视、 明暗关系和色彩的冷暖关系等。 52 能力目标 掌握胸像、全身像色彩要求的表现能力,包括准确的描绘能力,体积和空间的表现能力, 冷暖和表情的刻画能力,头发、皮肤等质感的塑造能力,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能够 独立创作完整的胸像与全身像的作品。 素质目标 掌握正确辨别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知识素养,了解各种色彩的风格和优点,培养自主 创新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5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参考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 理论教学内容: (1)水粉胸像的基本知识; (2)水粉胸像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水粉胸像的审美特征。 2.实践教学内容: (1)进一步掌握各种工具的特点; (2)掌握水粉的各种表现方法; (3)阅读范画,优秀作品,临摹范画。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水粉胸 像与全 身像基 础知识 1.了解水粉胸像与全身像的概 念及其特点;色彩胸像、全身像 的重要性、目的及功能; 2.色彩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3.水粉胸像和全身像的学习方 法。 1.重点掌握水粉画的工具、 材料特性和水粉画轻快、易 修改、易变色等基本特征; 2.水粉肖像画的基本技法 和特殊技法。 2 10 水粉胸 像的技 法与表 现手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粉胸像的构图法则; 1.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 (2)水粉胸像的技法特点; 1.学习胸像写生构图的基 2.掌握水粉胸像的步骤和工具; (3)人物胸像的色彩关系; 本法则; 3.掌握五官比例和手部的结构 (4)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表现方法。 2.重点掌握水粉胸像写生 特征; 2.实践教学内容: 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4.掌握皱纹、肌肉、衣服等不同 (1)掌握水粉胸像的基本画法,把握色彩关系; 3.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表 质感的表现方法; (2)色彩中儿童、青年、老年人物的比例与冷 现手法。 5.掌握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技法。 暖的画法; (3)不同年龄段的头部五官与手部的塑造方法。 4 24 54 3 水粉全 身像的 表现手 法 1.理解造型语言的意义; 2.在掌握全身像结构关系和节 奏基础上,学会概括、描述、分 析色彩的冷暖关系; 3.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表现语言 和方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粉全身像的构图法则和全身像结构关系; (2)水粉全身像的技法特点; (3)人物全身像的色彩关系; (4)全身像创作的法则。 1.全身像构图的基本法则; 2.实践教学内容: 2.色彩与造型的契合; (1)水粉全身像的基本画法与步骤; 3.画面的完整感; (2)掌握色彩中全身像常见的表现手法和造型 4.特殊技法的学习。 语言; (3)掌握全身像的色彩冷暖关系和结构关系; (4)色彩写生,有目的地运用某一特定的技法 语言。 4 26 4 水粉画 人像作 品欣赏 1.初步掌握水粉肖像画作品的 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 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外优秀水粉肖像画家作品赏析; (2)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人像作品赏析。 2 0 55 重点掌握水粉肖像作品的 欣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教学对话 水粉头像》.杨飙.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年 [2]《色彩》.杨贤艺 傅小彪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水粉画》.杜宏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4]《水彩画与水粉画》.梁山.成都时代出版社,2013 年 [5]《水粉人物写生》.徐志坚.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 年 执笔人:梁 洁 审核人:李晓勇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56 《中国美术史》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03)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史论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5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课程代码:13112403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48 学时/实践 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中国美术史》是美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以中国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美术理论著述发展的时代特征为核心线 索,以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为研究依据,全面阐述了中国美术从无到有 的过程,以及时代变化下的美术技法、观念的演变历史,旨在要求学生通过美术发展的一般 过程,掌握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变迁,了解中国美术创作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对美术流派、 美术事像审美特征的认识和评价能力,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美术史观,艺 术、直观的审美思想,辩证、理性的艺术思维,丰富的美术文化内涵和学术核心素养。该课 程主要讲解原始及先秦两汉美术、魏晋六朝美术、隋唐美术、五代两宋美术、元朝美术、明 清美术、近现代美术等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 美术的变迁和发展,掌握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表征,探讨美术同社会 历史以及其他文化现象的辩证、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力,为中国 绘画创作、品鉴提供参照,同时为后续美术理论研究、美术理论教学、美术文化传播,实施 美术批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课程目标 美术学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骨干课程和延伸课程的教学,使 学生较为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基本面貌,识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文化脉络 及其突出成就、地位及影响。把握传统艺术形式语言在美术历史进程中的演进和流变,认识 中国美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使学生以本民族艺术传统为依托,在较高的文化层面和 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进行专业研究和艺术创作。实现高等教育《中国美术史》教学对学生 进行素质培养的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美术的起源及发展概况。了解中国美术门类发展与社会历 史变迁、技法演变、美学观念等的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美术史知识及美术理论研究的一般方 法,掌握中国美术史与中国画创作、美术理论知识与美术作品鉴赏的评价标准及辩证关系, 初步具备实施美术史教学和美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58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学生对中国画鉴赏、评价、 教学的能力以及结合美术史知识展开自主表现和创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专业核心素养。建构始于专业文化认知的知识体系,建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 素养和能力。 59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1 原始及 古代美 术概述 2 奴 隶 制 1.奴隶时代的审美特征; 时代(先 2.青铜工艺的美学内涵; 秦美术) 3.青铜时代的艺术表现与特色。 3 战国秦 汉美术 1.原始美术的起源; 2.原始美术的种类; 3.原始美术的审美。 1.战国时期的人物画及特征; 2.秦汉时期的美术种类、特色与审 美。 学时 实践 理论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原始及古代美术概述 ; 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新石器 时代的陶器艺术; 3.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艺术; 4.雕塑与绘画。 1.陶器 --- 形制、装饰、用途、 审美、文化剖析; 2.石器时代,石、骨、玉器、 岩画的形制及造型特点,审美 特 征 以 及原 始审 美 观念的 形 成。 4 0 1.青铜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原因; 1.青铜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 2.绘画与雕塑的基本内容、形成和观念、 2.青铜雕塑、青铜器具、青铜 分析时代特点; 工艺等所蕴含的文化特征。 3.奴隶时代的建筑特点。 4 0 1.战国绘画(种类、特征、墓室壁画)形 成和发展原因; 2.帛画(战国楚帛画、西汉帛画)基本内 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 容、形式和观念,分析时代特点; 像砖、汉代石刻、青铜工艺。 3.画像石(砖)艺术的特点; 4.壁画(墓室和殿堂)、器物装饰画(筒 壁、漆器装饰)内容和特点;5.雕塑(大 型纪念雕塑、陶俑、铜雕)内容和特点。 4 0 60 4 5 6 1.人性觉醒与艺术的自觉; 2.六朝审美特征及美术种类; 3.六朝艺术的发展对中国艺术产生 的意义。 1.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代 背 景 — — “ 八 王 之 乱” 西晋 (公元 265 年 )东晋(公元 317)南北朝; 2.人物画的新发展——曹不兴、顾恺之、 张僧繇、陆探微; 3.宗教美术的发展及主要内容——石窟 艺术、石窟壁画、石窟造型特征; 4.美术理论的新发展和内容——顾恺之、 王微、宗炳; 5.山水画的起源和影响——玄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意识形态变 化的根本原因,了解该时期战 乱的历史背景; 2.掌握美术理论及内容; 3. 掌 握 佛教 艺术 的 发展及 表 现,审美特征; 4.山水画的发展及其原因; 5.六朝书法艺术的整体特征及 主要代表。 6 0 隋唐美 术 1.唐朝艺术发展现状; 2.唐朝艺术种类及语言; 3.唐朝审美与唐朝社会关系的内在 联系。 1.人物画等画家及作品; 2.青绿山水的发展及水墨山水滥觞; 3.中晚唐花鸟画的兴起; 4.佛教壁画与陵墓壁画、雕塑; 5.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1.人物画及发展状况,代表人 物与作品及影响; 2.山水画的形成及原因、审美 特征; 3.佛教艺术的发展及表现; 4.风俗绘画的发展及状况。 6 0 五代、两 宋时期 的美术 1.五代两宋美术特征; 2.五代两宋山水发展现状及影响; 3.五代艺术审美的特征的内在根 源; 4.五代山水、人物、花鸟画的发展 所放映出来的现实问题。 1.五代山水特征、人物、作品; 2.北宋山水画艺术特征、代表 1.宋代的画院及院画; 人物、审美特征; 2.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的高峰; 3.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代 3.辽金西夏绘画、巴蜀佛教造像的兴盛。 表人物和审美特征; 4.两宋理学对山水画的意义。 8 0 魏晋南 北朝时 期美术 61 7 元代美 术 1.文人画的形式美感与审美特征; 2.元朝绘画的时代特征; 3.元朝绘画的发展对中国绘画的影 响。 1.元初画坛的“复古”思潮和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1.赵孟頫与元四家; 2.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 2.元四家艺术特色及文人画的 3.水墨花鸟画的主要成就; 美学思想 3.元朝写意花鸟画。 4.永乐宫寺观壁画的成就。 4 0 1.“院体画派”和“浙派”的主要人物和 内容——山水、花鸟、人物; 2.吴门画派和明四家的艺术成就——沈 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文人画的明清 状况; 3.松江画派和董其昌“南北宗论”内容— — 南北宗论对中国绘画产生的影响; 4.水墨大写意画派和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陈洪绶、徐渭; 5.固守传统和破格创新的清初画坛 “清 初四僧”“清初四王”; 6.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扬州八 怪”; 7.清代宫廷绘画和仕女人物画、版画艺 术、和西洋绘画的输入——清代仕女画。 1. 掌握该时期吴门画家和“明 四家”的艺术成就; 2.松江画派与董其昌的“南北 宗论”及内容; 3.了解该时期水墨大写意花鸟 画派和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4.掌握固守传统和破格创新的 清初画坛。 8 0 1.了解国画的继承与革新; 2.分析民国初期美术的基本特点; 3.了解抗战前后的中国美术的基本内容; 4.了解建国后期美术的基本内容和代表 作品。 1.近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征及 表现; 2.现代中国美术的变革与文化 继承。 4 0 9 明、清美 术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中国 艺术的影响; 2.明清艺术的种类及审美; 3.明清美术的发展中文人画和宫廷 绘画的发展关系。 10 近、现 代美术 思潮与 流派 1. 近、现代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发 展的关系; 2.中国近现代绘画发展的特征与路 径; 3.近现代绘画审美的演变与表现。 62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向学生 系统的阐述了中国美术的发生发展面貌、过程,揭示美术创作的艺术规律。本课程以课堂教 学为主,辅以课内外讨论和外出参观考察,开展高层次的学术讲座及学术讨论等丰富形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美术的悠久传统和灿烂成就。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在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能力培养的动态 评价,有效检测评估学生对各种样式和风格的中国美术作品的分析与创作能力,美术知识的 系统化掌握水平,美术史的初步研究能力、初步的美术史知识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美术创 作、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建议试卷考核评价占 70%,能力评价占 30%。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美术出 版社出版,2014 年 主要参考书 [1]《中国通史》.吕思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23 年 [2]《中国古典美学》.曾祖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 年 [3]《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4 年 [4]《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 [5]《中国画论》.周积寅.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年 [6]《中国绘画史》.王伯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003 年 [7]《中国绘画赏析》.聂瑞辰.天津美术出版社, 2006 年 执笔人:潘登福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63 《设计基础 I》 (平面、色彩构成)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06)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64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设计基础 I(平面、色彩构成) 课程代码:13112243 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36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面构成知识及其 训练,二是色彩构成及其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 础知识,能以平面化的形式表现各种事物形象,同时从色彩实践入手,把握色彩的心理情感, 使同学们能够在绘画中有驾驭色彩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及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 础。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心理体验特征,了解构成规律 ,同时掌握色彩构 成的表现形式及色彩配置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 理和法则,毕业以后能胜任中小学教学中基础设计教学,同时也能将所学构成知识应用到绘 画创作以及日常生活中,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知识目标 了解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规律,掌握绘画步骤与技法,并能根据造型艺术的形式语言 进行创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审美语言、审美能力、构成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和创新意识,并能应用于艺术创作、鉴赏、评价及教学中。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与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5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心 理体验特征,了解构成规律; 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 法则; 3.培养学生平面构成的审美语 言和审美能力,并能将构成知 识应用于创作和教学。 1.理论教学内容: (1)平面构成的概述; (2)平面构成的法则与形式; (3)平面构成的元素与形象; (4)构成的形式与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 (1)分别做点、线、面以及综合构成训练; (2)设计基本形并做多种组合练习; (3)运用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发射构成、 渐变构成、特异构成、打散构成等训练。 1、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色彩构 成要素、形式语言以及色彩构 成表现形式等相关知识; 2. 掌握色彩构成系统的形象 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 学时 理论 实践 1.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2.平面构成的法则与形式; 3.平面构成在设计与生活中 的应用。 6 18 1.理论教学内容: (1)色彩构成概述; (2)色彩与生理; (3)色彩的混合; (4)色彩对比; 1.色彩与心理理论; (5)色彩调和; 2. 色 彩 基 调 构 成 的 基 本 方 (6)色彩与心理。 法 ; 2.实践教学内容: 3.色彩调和构成的方法。 (1)分别做色彩的对比、调和练习:明度对比、 色相对比等; (2)根据色彩心理知识做色彩联想练习,如春 夏秋冬、酸甜苦辣等。 6 18 66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构成基础》.彭凌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1 年 [2]《色彩构成》.余继平.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年 [2]《平面构成》.高海军.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年 [3]《图形语言与设计》.王雪青 郑美京(韩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 [4]《平面构成教程》.汪芳.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年 [5]《平面构成进行时》.夏洁.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 [6]《色彩美学》.郭廉夫、张继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年 执笔人:吴兴红 审定人:李晓勇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67 《设计基础Ⅱ》 (图案、板报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07)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定, 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68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设计基础Ⅱ(图案、板报设计) 课程代码:13112507 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4 学分 学时:84 学时(理论 16 学时/实践 68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图案基础部分,一 是板报设计部分。图案基础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世界的物象进行研究并提炼出具有装饰性的 图案,然后创意设计出具有一定审美形式的纹样和装饰图案。板报设计是让学生系统学习板 报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板报设计的基本元素、排版要点以及设计步骤,能熟练 进行板报设计,为以后指导中小学生美化校园环境打下基础。 三 课程目标 设计基础Ⅱ(图案、板报设计)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总目标是让学生 掌握图案设计和板报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以适应中小学美 术教学的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图案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图案形式美的原理法则,以及板报设计的基本元素和排 版要点。 能力目标 让学生掌握图案设计的创作流程和设计规律,能发现自然界里各种美的形态,应用到图 案设计中;能熟练运用形式美原理法则进行板报设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设计能力。 69 四 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 号 1 课程 模块 图案基 础部分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1)图案概述; (2)图案形式美的规律; (3)图案写生、变化与手段; (4)图案的表现技法; 1.了解图案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5)图案的色彩; 图案形式美的原理法则; (6)图案的组织形式; 2.通过对自然世界的物象进行研 (7)综合图案的制作技法。 究,学会概括和取舍,提炼出具 2.实践教学内容: 有装饰性的图案; 1、 (1)根据图案形式美的原则及法则,对花头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 行变形练习; 够创意设计出具有一定审美形式 2、 (2)运用点、线、面等元素以图案的变化方法 的纹样和装饰图案。 作花卉或植物变形练习; 3、 (3)任选对称式、均衡式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 习,技法不限; 4、 (4)进行设计适合纹样设计; 5、 (5)根据图案配色知识,结合各类技法进行图 案设计练习。 70 学习重点 1.图案风格、特点; 2.图案形式美的总原则以 及组织规律; 3.图案写生、变化的形式 及手段; 4.图案主要的组织形式及 常用表现方法。 理论 实践 8 40 2 1.理论教学内容: (1)板报设计概述; (2)板报设计的基本原则; (3)板报设计的一般步骤; (4)版面设计的要点; 1、 1.板报的基本要素; 1、 1.了解板报设计的基本元素和排 (5)标题字体; 2、 2.版面设计的要点和步骤; 版要点; 板报设 (6)头的设计要点与画法; 3、 3.报头的设计要点; 2、 2.通过对形式美规律的理解和认 计部分 (7)作品评价与赏析。 4、 4.标题字体的设计与应用; 识,能够设计出富于形式美感的 2.实践教学内容: 5、 5.如何根据不同主题行进 板报。 1、 (1)收集优秀板报案例进行评析; 板报设计。 (2)根据版面设计知识,设计不同的版面的板 报; (3)根据不同主题,进行完整的板报设计与制 作训练。 71 8 28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图案基础》.马爱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年 [2]《图案基础(第 2 版)》.倪峰 周小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3]《基础图案实用教学图典:花卉禽鸟人物篇》 广西美术出版社(编者),2011 年 [4]《中小学板报版式设计艺术》. 汪新 . 金盾出版社,2012 年 [5]《快乐学习优秀板墙报设计指南》.宋学军. 长江出版传媒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年 执笔人:吴兴红 审定人:李晓勇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72 《油画(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113)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73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油画(基础) 课程代码:13112113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48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油画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 和掌握油画造型艺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培养学生油画方面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并提高学 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认识油画语言的本质规律,了解油画艺术在绘画艺术形式中的重要性 都起着积极作用。 油画(基础)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等先行 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油画专业方向,学习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 (材料与技法)、油画(人物)、油画(创作基础)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油画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油画写生观察方法和构图方法;掌握油画的基本 造型规律和部分油画表现技法;掌握油画色彩语言的运用和油画材料的特性,提高学生审美 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为 以后的油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油画的工具材料特点,了解油画语言的使用,掌 握油画静物基本的作画步骤以及油画基础技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油画的造型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油画工具、材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光色变化 规律,初步掌握通过油画多种技法结合绘画语言实现表达对象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技法和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74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 概述 1.理论教学内容: (1)油画在西方的发展; (2)油画传入中国后的发展与演变; (3)油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4)油画的审美特征。 1.学习时注意了解油画材料 与水彩画、中国画的区别;了 解油画的发展历史;油画传入 中国后,各时期中国油画的主 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2.重点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 特性和油画厚重、造型能力强 等基本特征。 2 0 2 1.理论教学内容: (1)色彩基础知识 1.掌握油画作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油画的 (2)色彩造型的基本规律 2. 初 步 了 解 油 画 语 言 的 使 用 等 基 本 技 方法与 (3)油画写生的基本步骤 法;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 步骤 2.实践教学内容: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整体入手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2)局部入手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重点了解色彩对比关系,运用 整体入手、局部入手的方法进 行油画静物写生。 2 12 油画 1.掌握油画的基本概念;了解中西方油画 技法的发展概况; 2.掌握油画主要的工具、材料特性以及油 画的基本特点,掌握色彩变化规律;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 修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75 1.掌握油画直接画法的基本技能,掌握油 画造型表现的基本规律和色彩规律 ; 2.提高学生运用油画工具材料和基本技 法表现对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 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 鉴赏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油画基 本表现 技法和 特殊技 法 4 油画作 1.初步掌握油画作品的欣赏方法; 品欣赏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油画的调色方法 (2)油画的用笔的规律 和技巧 (3)油画的几种语言特点 2.实践教学内容: (1)直接画法的造型和技法训练; (2)油画结合其它材料的综合技法训练。 1.重点掌握油画直接画法的 基本技法; 2.尝试运用油画的其它表现 技法,追求油画特殊的肌理以 及偶然天成的画面效果。 2 28 1.理论教学内容: 中外优秀油画家作品赏析 重点掌握油画作品的欣赏方 法。 2 0 76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油画》.何军 杨洋 董文通.中青年出版社,2014 年 [2]《油画初步》.卓别林(英).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年; [3]《向莫奈学色彩》.甄巍.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年 [4]《油画基础》.周培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年 执笔人:郑 治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77 《外国美术史》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404)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史论教学讨论制定,美 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78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外国美术史 课程代码:13112404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48 学时/实践 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外国美术史》是美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该课程主要讲解原始及古代、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十七、十八世纪欧洲艺术、 十八、十九世纪英、法、俄罗斯艺术及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等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世界美术(主要是欧洲美术)的变迁和发展,掌握世界美术进程中的 重要知识,探讨美术同社会历史以及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从而提高审美鉴赏力,为美术创 作及后续美术理论教学、传播美术文化、实施美术批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骨干课程和延伸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 统而全面地解中国古代美术的基本面貌,识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文化脉络及其突出成就、 地位及影响。把握传统艺术形式语言在美术历史进程中的演进和流变,认识西方美术发生发 展的历史规律,从而使学生以本民族艺术传统为依托,在较高的文化层面和较为广阔的艺术 视野中进行专业研究和艺术创作。实现高等教育《中国美术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了解外国美术史的起源及发展概况。了解外国美术门类发展与社会 历史变迁、美学观念等的相互关系,掌握西方美术史与油画创作、美术理论知识与美术作品 鉴赏评价标准,具备实施美育教学和科研较扎实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提升学生对中西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西画的鉴赏、评价及 教学能力,通过西方绘画语言的学习,助力油画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同时具有客观认识东、 西绘画差异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理解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和综合素质。 79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课程 模块 原始、古 代美术 学时 学习目标 1.欧洲美术的起源及种类; 2.欧洲美术的美学体系的建立; 3.欧洲美术中希腊、罗马文化所扮演 的角色。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2.古埃及美术; 3.古罗马美术和古希腊美术。 1.古希腊美术和古罗马美 术的艺术特征及形式差 异; 2.古希腊美术和古罗马美 术对西方美术发展的影响 和意义。 4 0 4 0 8 0 欧洲中 世纪美 术 1.中世纪欧洲美术的特征及审美; 2.中世纪欧洲美术的种类及语言特 色; 3.中世纪欧洲美术的历史地位。 1.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2.古埃及美术; 3.古罗马美术和古希腊美术。 1.古希腊美术和古罗马美 术的艺术特征及形式差 异; 2.古希腊美术和古罗马美 术对西方美术发展的影响 和意义。 欧洲文 艺复兴 时期美 术 1.文艺复兴的内涵和意义;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的表现及 审美差异; 3.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发展所 呈现的历史脉络; 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对欧洲 美术发展的影响。 1.意大利文艺复兴发展的几个阶段; 2.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尼德兰文艺复兴的比 较; 3.欧洲文艺复兴的比较,特点及美学差异; 4.文艺复兴的历史嬗变及晚期样式主义。 1. 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欧 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2. 弗洛伦萨画派和威尼 斯画派的特征、美学取向、 发展和演变,相关的代表 人物与作品。 80 4 5 6 17 、 18 世纪欧 洲美术 1. 17、18 世纪欧洲美术的特征及内 容; 2.17、18 世纪欧洲美术的发展几反应 的美学演变; 3.17、18 世纪欧洲美术的发展对欧洲 美术所产生的意义; 4.认识并客观评价 17、18 世纪欧洲 美术的若干流派与思潮。 19 世 纪 欧洲及 美国美 术 1.19 世纪欧洲美术的发展现状及流 1. 19 世纪的欧洲美术比较与归纳,油画种 派; 类、题材的美学演变; 2.19 世纪欧洲美术的重要历史地位; 2. 19 世纪的欧洲美术风格比较与研究,各 3.19 世纪欧洲美术的现代性转变 风格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4.印象派在欧洲美术发展中的历史 3. 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绘 价值; 画风格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 5.美国美术的世界性地位奠定与建 4. 19 世纪的欧洲美术发展在欧洲艺术史中 立。 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20 世 纪 美术 1.20 世纪美术的表现与语言特色; 2.20 世纪西方现代绘画发展的历史 根源; 3.20 世纪西方现代绘画发展的审美 变迁; 4.20 世纪西方绘画认知预评价。 1.17、18 世纪的欧洲美术比较与归纳,油画 种类、题材的文化演变; 1.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2. 17、18 世纪的欧洲美术风格比较与研究,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巴 各风格的相互影响与关联; 比松画派; 2. 美学的历 3. 风俗画、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与绘画 史变迁----从唯美主义到 风格的差异比较; 丑的美学范畴的引入。 4. 17、18 世纪的欧洲美术与法国艺术发展 的关系及世界艺术中心的转移。 10 0 1. 巴比松画派、批判现实 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 主义、后印象主义的关联 性研究与批判 ; 2. 19 世纪西方美术发展 的两大阵营形成。 10 0 1.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定义、美学主张、 代表人物、影像作品; 2.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定义、美学主张、 1.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 代表人物、影像作品; 若干流派的比较研究; 3. 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定义、美学主张、 2. 20 世纪艺术内容与形 代表人物、影像作品; 式的文化解读与思考。 4. 比较分析现代主义、后现主义、现实主义 在美学上的重大差异和特色。 6 0 81 7 亚、非拉 丁美洲 美术 1.认识并了解亚、非拉美洲的美术表 现及特色; 2.比较世界美术史中,亚、非、拉美 美术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1.亚洲美术---印度、日本美术; 2.非洲和拉丁美洲美术。 82 1.日本美术的浮世绘; 2. 非洲黑人木刻。 6 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外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向学生 系统的阐述了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面貌、过程,揭示美术创作的艺术规律。本课程以课堂教 学为主,辅以课内外讨论和高层次学术讲座及学术讨论等形式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 手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美术的悠久传统和文明成就,在掌握《外国美术史》基础知识的 同时,获得对各种样式和风格、流派的外国美术作品的分析与创作能力,为学生的美术创作、 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本课程考核以实践应用为主,在掌握《外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 的同时,侧重能力培养的动态评价,有效检测评估学生对各种样式和风格的外国美术作品的 分析与鉴赏能力,并能根据美术作品的语言解读,美术知识的系统化掌握水平,美术现象的 评判与研究能力、较强的美术理论教学能力、基础美术创作、教学实践作为基本评价指标。 建议试卷考核评价占 70%,能力评价占 30%。综合评价以实践应用为主的考评方式。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2015 年 主要参考书 [1]《西方美术史》 .姚鸿翔.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 年 [2]《美学》.黑格尔.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8 年 [3]《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2011 年 [4]《图像学》.米歇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 年 [5]《符号学》.索绪尔 皮尔斯.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年 执笔人:潘登福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83 《中国画(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10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84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画(基础) 课程代码:13112108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48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画概 况、掌握中国画基本种类与形式、掌握运用技法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基础, 提高综合素质,扩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中国画理论基础上来了解中国画的各类画种、认识绘画形式、熟悉各种 材料的运用、掌握造型规律,关注中国画理论和中国画创作前沿动向,知晓中国画发展的历 史与渊源,形式美感与美学特征,为以后的深入学习中国画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认识中国画基本种类与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基础理论和 基本笔墨技法,熟记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与各种画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方法和 表现技法;初步驾驭中国画工具与材料以及性能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语 言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特点,了解中国画的种类和传 统中国画的审美形式规律;掌握中国画绘画的基本步骤以及用线造型的形式法则,笔法与墨 法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画的造型技法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掌握运用毛 笔以线造型、浓淡变化的表现规律,初步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对象的能力,熟悉中国 画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技法表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绘画的感知能 力、表现能力、接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与艺术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内涵审 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85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理论 实践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中国画 概述 1.了解中国画在我国的渊源流程, 各时代的变迁与作用,在中国绘画 历史上的位置; 2.掌握中国画主要的工具、材料特 性以及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各画种 的介绍与赏析,笔墨规律与文化精 神核心; 3.提高学生的人文审美意识、艺术 修养格调、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国花鸟画的起源与发展; (2)中国花鸟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渊源,在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性; (3)花鸟画主要的种类介绍,审美赏 析,工具、材料及绘画特性; (4)花鸟画的审美法则,文学寓意, 表现特征。 1.学习时注意了解中国画与西方的区 别;了解中国画真正的艺术语言;中国 画的绘画表现形式,中国画各画种在历 史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赏析; 2.重点掌握中国花鸟画的人文思想和表 现形式语言,其次是工具、材料特性和 技法表现、灵魂与形式结合的基本特征。 4 0 1.掌握花鸟画作画的基本方法与 步骤,构图形式法则、浓淡结合画 法等;作品临习; 2.花鸟画人文精神的解析与文化 蕴涵学习。 1.理论教学内容: 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感悟与理解,人文修 养的提升,注重传承与推广,各种表现 形式审美赏析介绍; 2.实践教学内容: 具体的技法讲解训练、构图的练习与临 摹练习,几种常见植物画法的讲解、练 习和示范演示。 1.重点了解花鸟画的形式美学原理,赏 析作品与感悟其艺术语言,提升内涵修 养和文化意蕴; 2.几种常用皴法的技法技能的训练与构 图法则的理解、临摹作品、锤炼笔墨的 练习。 2 14 中国画 的基本 技能训 练方法 学习之 一 86 3 中国画 基本技 能表现 技法学 习之二 4 中国画 基本技 能表现 技法学 习之三 5 笔墨技 能训练 与中国 画作品 赏析 1.了解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构 图形式法则、浓淡结合画法等,提 高学生的构图能力,作品的临习练 笔; 2.山水画的内涵语言感悟。 1.理论教学内容: 山水画形式审美赏析介绍和传统艺术 语言的感悟与理解,传统笔墨的修炼, 重点掌握山水画山石、树木、云水的基 人文修养的提升,文化传承与推广。 本技法练习,山水画构图小品形式的训 2.实践教学内容: 练;山水画笔墨艺术,绘画语言的感悟 (1)山水中主要内容山石的皴擦技法 学习体会,意境语言的提升领悟练习。 讲解、山石、树木的构图练习与临摹练 习,组合练习; (2)云雾的适当点缀辅佐练习. 2 14 1.工笔人物与写意人物的艺术特 点剖析,线条在人物画中的内涵语 言,人物画造型的笔墨精神和构图 关系的解读; 2.结合了历史渊源对人物画的历 史地位的了解。 1.理论教学内容: 人物画形式审美赏析介绍和笔墨精神 的感悟,对传统艺术线条语言的感悟与 理解。 2.实践教学内容: (1)白描线条用笔技法表现讲解、构 图的练习与临摹练笔,工笔勾勒造型晕 染的技法练习; (2)写意笔墨的练习与领悟,写意小 品意境的构图训练等。 重点掌握中国人物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线条的内涵精神,运用线条造型的能力 锻炼;对人物画历史渊源的了解;现代 工笔人物画的形式表现与意义,现代写 意人物画的笔墨精神。 2 10 1.抽选各历史时期画家的代表作 品赏析以及艺术生平; 2.提高学生的审美辨别意识和艺 术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历代各时期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 家作品赏析,结合作业综合评析; 2.实践教学内容: 各类艺术作品临习练笔,作品讲解分析 示范。 重点掌握各历史时期的中国画代表作品 的介绍欣赏和审美评价,练习临习作品 的笔墨内涵和技法。 2 10 87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工笔画技法》.金纳.西南大学出版社,2000 年 [2]《芥子园画谱》.沈心友 王概.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 年 [3]《徐湛花鸟画教程》.徐湛.人民美术出版社 [4]《何加林山水画技法》.何加林.河北美术出版社 [5]《中国美术史》.薄松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6]《21 世纪教育丛书.中国人物画教材》.西南大学出版社 执笔人:罗小波 审定人:董顺伟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水彩画(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0)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89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彩画(基础) 课程代码:13112510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水彩画(基础)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 现,是以水彩静物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水彩画的基本技法为色彩基础技法训练手段。是 研究如何运用水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去塑造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如何掌握科学的 色彩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 水彩画(基础)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等先 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水彩画专业方向,学习水彩画(静物)、水彩画(风景)、 水彩画(材料与技法)、水彩画(人物)、水彩画(创作基础)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熟悉和了解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特点,认识色彩规律,掌 握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色彩感知能力;掌握水彩画的基本特点,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 合等基本表现技法;掌握水彩画的作画方法、步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彩画的 造型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其今后的学 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特点,了解光色变化规律;掌 握水彩画基本的作画步骤以及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彩画的造 型表现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水彩画工具、材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光色变 化规律,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等基本技法去表现对象的能力,掌握 水彩画调色、用水、用笔等技巧以及对画面的控制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 型能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 术视野。 90 四 课程内容 序 课程模块 号 1 2 水彩画概述 水彩画作品 欣赏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水彩画 在西方的沿革与变迁,水彩画在中国后 的发展与演变; 2.掌握水彩画主要的工具、材料特性以 及水彩画的基本特点,光色变化规律。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 文修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1.学习时注意了解水彩画 与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的 1.理论教学内容: 区别;了解水彩画在国外的 (1)水彩画在英国的发展; 发展历史;水彩画传人中国 (2)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后,各时期水彩画的主要代 (3)水彩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表人物和作品; (4)水彩画的审美特征。 2.重点掌握水彩画的工具、 材料特性和水彩画透明、灵 动、轻快等基本特征。 2 0 1.初步掌握水彩画作品的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外优秀水彩画家的作品赏析; (2)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画作 品赏析。 2 0 91 重点掌握水彩画作品的欣 赏方法。 3 4 水彩画的方 法与步骤 1.掌握水彩画作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初步了解水彩画的干画法、湿画法、 干湿结合画法等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 构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光色变化的基本规律; (2)学习水彩画作画的基本方法与步 骤; (3)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 2.实践教学内容: (1)从整体入手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2)从局部入手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1.重点掌握干画法、湿画 法、干湿结合画法; 2.运用整体入手、局部入手 的方法进行水彩静物写生。 2 12 水彩画基本 表现技法和 特殊技法 1.掌握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 1.理论教学内容: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彩画造 (1)水彩画造型表现的基本规律; 型表现的基本规律; (2)水彩画的调色、用色、用笔技巧; 2.提高学生运用水彩画工具材料和基本 (3)水彩画的特殊表现技法。 技法表现对象的能力;掌握水彩画调色、 2.实践教学内容: 用水、用笔等技巧以及对画面的控制能 (1)运用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等 力; 基本技法,掌握水彩画用水、调色、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 笔等技巧的训练; 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2)运用水彩画特殊的表现技法,尝试 4.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行水彩画创新实践训练。 1.重点掌握水彩画调色、用 水、用笔技巧以及对时间的 把握和控制; 2.尝试运用水彩画的特殊 表现技法,追求水彩画特殊 的肌理以及偶然天成的画 面效果。 2 28 92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水彩画基础知识及基本技法运用能 力的考核,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 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 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 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 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 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水彩画》.刘昌明.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2]《色彩》.杨贤艺 傅小彪.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新思维水彩画教程》龙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4]《水彩艺术教程》祝炎春.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 [5]《水彩画写生教程》.杨俊甫.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年 执笔人:董顺伟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93 《版画(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242)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94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版画(基础) 课程代码:13112242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版画(基础)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美术学专业学生了解版画概况、掌握版画基本制作方法,熟悉版画形式的材料运用和造型 规律,以黑白木刻的基本技法为版画基础技法的训练手段。是研究如何运用黑白木刻版画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去塑造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的一门重要课程。 版画(基础)通常在素描Ⅰ(静物、头像写生)、素描Ⅱ(胸像、全身像写生)等先行 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版画专业方向,学习版画(黑白画)、版画(黑白木刻创 作)、版画(套色木刻临摹)、版画(套色木刻创作)、版画(铜版画)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版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了解版画发展的历程 与版画艺术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画面认识方法和表现技法;初步认识版画工具、材料的特 点和性能及其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版画发展的历程与版画艺术的特点;版画工具、 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版画工具、材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黑白 木刻版画造型技法去表现对象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艺术 视野。 95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理论 实践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版画分 类及概 述 1.掌握版画的基本概念;研究与分析国内外版画 的发展流派及其特点; 2.了解版画按照各种质材和特征分类及各种版画 的基本制作原理;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版画的分类及认识; (2)版画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3)版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4)版画的审美特征。 1.学习时注意了解版画与 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的区 别;了解版画在国内外的发 展历程; 2.重点掌握版画的工具、材 料、特性等基本特征。 2 0 木刻艺 术的形 式美 1.理论教学内容: (1)木刻中光线的处理;木刻 的黑白变化; (2)木刻中线的艺术处理; 1.掌握木刻刀法的组织与练习及构图在木刻中的 (3)木刻刀法的情感表达; 应用; (4)木刻的空间与质感。 2.掌握木刻工具材料和刀法表现对象的能力;进 2.实践教学内容: 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1)从明暗入手的方法进行实 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践训练;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从结构入手的方法进行实 践训练; (3)从构成方式入手的方法进 行实践训练。 1.重点掌握黑白木刻的形 式美; 2.掌握刀法的艺术处理方 法及情感表达。 2 12 96 3 4 黑白木 刻版画 制作的 方法与 步骤 版画作 品欣赏 1.掌握黑白木刻版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黑白 木刻版画的基本制作技法及创作方法; 2.掌握黑白木刻刀法及刻制步骤,提高学生的创 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实践教学内容: (1)黑白木刻的制版; (2)黑白木刻各种刀法练习; (3)黑白木刻的印刷与签名; (4)黑白木刻的临摹与创作。 重点了解黑白木刻版画制 作过程;运用黑白木刻各种 刀法进行黑白木刻的临摹 和创作。 2 28 1.初步掌握版画作品的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外优秀版画作品赏析 (2)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 版画作品赏析。 重点掌握版画作品的欣赏 方法。 2 0 97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 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黑白木刻版画基本理论知识、基 本制作技法的考核,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 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 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 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 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 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 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 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版画》.孙犁.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主要参考书 [1]《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纯化的木刻艺术》.闫翀 刘媛.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木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木版家族》.王华祥.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5]《中国版画百图》.周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 执笔人:田 露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98 《素描 III(人体)》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0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讨论制 定,美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99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素描 III(人体) 课程代码:13112508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3 学分 学时:72 学时(理论 12 学时/实践 6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通过人体素描教学来培养高年级 学生独特的造型语言,同时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人体 素描写生应该具备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采取理性与客观辩证的思维方式,结合科学的观 察方法,遵循合理的解剖、透视理论,在写生中表现出个性化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表象 描摹,人体素描在整个基础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 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体解剖的基本构造和在空间中的透视、 比例关系,以及人体在特定光线条件下所呈现出的明暗体积变化。同时要求学生能拓展运 用素描材质去表现人体的美感。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人体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概念,比如:人体的比例、运动透视规律、明暗体 积变化关系和边缘线的深入刻画等等。 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不同素描材质的能力,也包括准确描绘人体结构、体积和空间的表现能力, 更要强调整体理解人体的运动规律与内在结构的完美契合,保证独立、完整的完成素描 人体写生。 素质目标 掌握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了解各种素描工具的特点和表现力,培养积极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 100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素描人 体的基 本概述 1 人体解 剖的基 本知识 2 3 人体素 描写生 的方法 与步骤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实践 理论 通过人体基础知识讲授,让学生 明白素描男人体体块归纳训练的 要领,以及素描女人体动态速写 训练的重要性 1.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人体的基本形,以及在不同透视关系下人体 注重人体的基本形体 基本形的变化规律; 归纳处理,重点掌握人 (2)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体积与姿态的变化规律。 体形体与运动变化规 2.实践教学内容; 律。 男人体体块归纳训练、女人体速写训练各 2 张。 2 10 通过人体解剖的讲授,让学生清 晰理解人体躯干、四肢以及手、 脚的结构关系,从而能更准确的 表现人体的形体及运动规律。 1. 理论教学内容: (1)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与肌肉的基本形状; (2)不同运动状态下,关节转折处的骨点与肌肉的透 视变化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四肢、手脚的细节训练。 重点研究人体各部位 肌肉和骨骼的基本形 状,以及手脚的细节关 系。 4 20 通过讲解和示范素描人体写生的 一般步骤,让学生的实践变得更 为直观和高效。 1.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人体的基本形与动态扭曲关系; (2)运用线造型来表现人体边缘线的虚实变化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示范长期素描的表现形式,强化人体丰富的体积变化 与细节特征表现。 熟练掌握人体素描写 生的一般作画步骤,重 点研究人体与空间的 关系。 4 32 101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 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 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 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 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和设计思想,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教材选择 可根据具体情况由任课老师选定。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设计方案推荐学生阅 读相关资料及书籍。 主要参考书 [1]《素描》.程丛林.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 年 [2]《素描》.杨贤艺、董顺伟.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乔治. 伯里曼(美).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 执笔人:李晓勇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02 《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综合》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09)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03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综合 课程代码:13112509 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 4 学分 学时:72 学时(理论 32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综合》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 学习,使学生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学理论,把我国优秀美术教育传统与国际先进课程 理念、美术教学观念相融合,学会美术教学方法,始终贯穿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学会自主开 发美术课程资源与美术教学研究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与教学能力,为后面的实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综合》主要研究美术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以及与时代相结合的国 际先进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 21 世纪想适应的美术教 学理论,熟悉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掌握美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并进一步掌握美术教 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美术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理解其内涵,掌握美术教学方法, 并学会自主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与美术教学研究的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美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熟悉教案编写的格式,培养驾驭课堂、组织美术教育 活动的能力。 素质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等,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为学生毕业后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打 下基础。 104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美术教 学理论 1.理论教学内容: (1)美术教学的前提; 1.掌握美术理论的发展、美术观念的 (2)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 演变,了解美术教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3)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 2.学会撰写教案; (4)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 3.掌握小学、初中美术教学内容及方 (5)美术教学设计; 法; (6)美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4. 掌握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7)美术教育评价; 5. 熟悉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8)美术课程资源开发; (9)美术教学研究; (10)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 美术教 学实践 1.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学会如何评 价一堂课,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及观 点; 2.通过试讲,学会如何设计并完成课堂 教学。 学习重点 1.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 2.教案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美术教 学内容及方法; 4.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5.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及特征; 6.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2.实践教学内容: 1.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1)撰写教案和说课稿; 2.评课、说课、讲课要点; (2)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3.中小学美术课堂设计方法。 (3)试讲。 105 理论 实践 32 0 0 4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本课程为专业课考试课程,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平时考核,同时,由学生 自选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编写一份教案和说课稿,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期末实行闭卷考试, 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考核,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 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 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 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 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钱初熹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1]《普通中学美术教材》 (初、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中学美术教材》 (初、高中).人民美术出版社 [3]《普通中学美术教师参考用书》(初、高中). 人民美术出版社 [4]《普通中学美术教师教学用书》(初、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美术教育》教育部委托南京师大主办及出版. 杂志 [6]《基础教育科场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 张华. 华东师大出版社 [7]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执笔人:吴兴红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06 《油画(材料与技法》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6)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0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油画综合材料与技法 课程代码:13112516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油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 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材料与技法》是美术学油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 解油画材料的形成历史、发展以及其材料自身的局限性。分析现当代油画创作特点。学和借 鉴优秀艺术家技法,在保持油画语言特性的前提下,努力尝试各种材料与油画创作的可能性, 掌握其材料的特点和综合运用技能技法,为毕业创作大好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传统油画技法上的一门拓展课,在保持油画语言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画 材料制作、厚薄、堆积、干湿,工具制作、用笔的快慢、不同画布、不同平面上的不同肌理 制作、加入其他材料和媒介剂等诸多方式,在主题、无意识、具象或抽象等要求前提下,进 行大量的实验和总结并掌握多样有效的材料处理的技能技法。鼓励学生在大艺术的前提下跨 越专业的局限创作。如设计、舞蹈、影像、雕塑和文学等自由创作。培养学生表达的主动性、 创新性,扬长避短,主动选择发现适合自己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独立创作。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油画及其它材料材料特点,在尊重材料记忆性的 基础上掌握油画颜料的制作、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绘画工具的制作、用笔速度的 思考。以及掌握水粉、色粉、水泥、石膏、现成品等其它材料综合和深入试验与创作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油画工具、颜料的制作原理基础上,追问油画材料本身和大 胆试验各种手法、其它材料来打破对油画的简单认识和二维平面的思考。运用多材料、多手 法的探索丰富对艺术表现维度的思考,从而突破学生自己的局限性找到适合自身材料和艺术 语言进行创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 术视野。 108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材料的 概述 1.掌握油画材料发展历史和油画 语言的发展状况; 2.理解材料的概念、属性和如何分 析材料; 3.理解材料并通过综合材料看中 外现当代艺术。 1.理论教学内容: (1)以油画为例分析中世纪到当代油画材料 的演变; (2)材料的狭义的概念到广义的概念; (3)以架上绘画、行为、现成品、装置、影 像等现当代主流艺术上分析材料的选择与艺 术家生长环境和认知结构的关系。 在限主题和不限主题的前提下,通 过油画颜料的制作、工具制作和布 料和不同平面肌理制作的选择,以 及其他材料加入油画如:颜料、 之、布料、现成品等完成多幅油画 创作作品。 油画材 料试验 阶段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如何理解材料的广度和自身 选择的关系; 2.分析材料语言的与艺术家创 作的关系。 2 0 1.理论教学内容: (1)油画材料的演变历史。 2.实践教学内容: (1)学习油画颜料制作(有色材料、色粉、 重点突出在油画材料的反思和 土壤、其它粉末等等材料与油画调和剂制成 通过各种试验拓展油画在架上 颜料)绘画工具制作(各种大小、形状材料 绘画的思考。 的笔刮刀制作) ; (2)平面的选择制作.(木板、铝板等,各 种肌理)油画的干湿、厚薄技法语言研究; (3)异质材料介入油画创作。 2 20 109 3 4 综合材 料创作 阶段 1.理论教学内容: 综合材料概述。 2.实践教学内容: 在了解材料属性的前提下 ,给定 (1)材料杂糅架上创作; 题目创作做限定性创作和自选感 (2)在限定性题材和材料的范围内进行创作 兴趣的材料创作。 如:纤维、纸张和铁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一人或一组平面、立体或影响多手法多语言 创作。 1.以追问、梳理、探讨和多种 试验的方式进行材料创作; 2.以系列创作方式由易到难和 由小幅到大幅循序渐进方式进 行材料创作试验为宜; 3.由杂糅逐渐到纯粹不可一味 求快; 4.做创作笔记。 2 20 个人材 料语言 创作 1.理论教学内容: (1)材料与艺术家创作关系选择。 2.实践教学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主题创 (1)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主题; 作。 (2)以文案的方式做好材料创作计划和预 算; (3)有步骤是创作意图。 重点放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 自己的创作意图。 2 12 11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油画材料与技法》.姚尔畅 .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年 [2]《欧洲绘画大师技法与材料》.马克思·多奈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画室中的秘密:当代油画材料与技法新探究》.邱磊. 河北美术出版社,2014 年 执笔人:向 强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11 《油画(头像写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7)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12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油画(头像写生) 课程代码:13112517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油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油画(头像写生)》课程是美术学油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针对的是 有一定色彩基础和油画基础的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油画头像的基本概 念和表现手法,更加熟练地掌握油画材质的特性、和运用技巧,进一步巩固有关比例、色调、 冷暖、透视等知识在色彩中的应用,熟悉立体造型和色彩表现的基本规律,尝试探索更为具 体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对色彩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并能够将所学运动到将来的艺术创 作实践及美术教学活动中去。 油画(基础)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等先行 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油画专业方向,油画(头像)、油画(半身像)、油画(材 料与技法)、油画(创作基础)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油画(头像写生)》是通过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实践,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 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掌油画头像的正确步骤、方法,在写生中培养正确的观察方、理解和表 现对象的方法,学会运用艺术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设计意图, 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并能适应美术教育工作的应用需要。油画头像写生是色彩 造型艺术的基础,能很好的反映和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运用能力。一方面需要让学生 在了解色彩的基本规律,了解油画材质的特性的前提下,在写生中学习驾驭这种材质并发挥 出油画在色彩表现中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扩大视野,举一反三, 深入了解和探索各种表现手法,勇于实践,暴露缺点,并加以修正。并根据学生色彩学习目 的和造型基础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教学形 式灵活多样。在确保课程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水平。任课教 师可以通过备课、观摩、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课堂研讨活动,努力追求“短 时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以后的教学课程和创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知识目标 掌握油画头像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肖像油画的发展历史,总结油画肖像的构图规律和造 113 型规律,如头颈肩的造型结构关系,具体到比例、透视,画面色彩的明暗关系、冷暖关系和 纯度关系对比,画面色彩结构的分配,细节的刻画,人物神态的表现,不同技法的运用,色 彩和形体的夸张表达等等。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纠正观察对象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油画的表现特质,在塑造中进 一步锻炼色彩表达能力,体积的塑造能力和空间的表现能力,细节的刻画能力,头发、皮肤 等质感的表现能力,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能够独立完成在构图,色彩,造型,表现 手法上都相对成熟的油画头像作品。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知识素养,了解各种色彩的风格和优点,进一步掌握油画语言在色彩造型中的运用,在 实践中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造型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自我的意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察对 象的方式和角度去理解对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114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油画肖 像画概 述 油画人物写生一般按头像、胸像、半身像、 全身像和人体写生等五个课题循序渐进。油 画头像写生的教学注重人物写生造型能力训 练,掌握基本的绘画方法和步骤,并对点、 线、面、形、色、质在内的绘画基本形式要 素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通过课程训练使 学生掌握油画人物头像写生的传统方法,培 养较高的绘画观察分析能力和熟练的表现技 巧,为今后的油画人物课教学和创作打下坚 实的基础。 1.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油画头像的概念及特点; (2)练习油画头像的重要性、目的及功 能; (3)油画的工具以及使用方法; (3)油画头像写生的步骤以及观察方 法。 1.理论教学内容: 中外优秀油画肖像作品赏析。 油画头 像写生 作品欣 赏 1.初步掌握油画肖像作品的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115 理论 实践 1.学习时注意了解油画材 料的特性,了解油画肖像在 国外的发展历史。 2.重点掌握油画头像的构 图和造型上的基本特征。 2 0 油画头像的色彩表现特点; 掌握油画头像的基本造型 结构,把握其色彩关系;色 彩表现中儿童、青年、老年 人物的比例与冷暖区别;头 部五官细节的塑造方法;讲 解范画,直观地了解色彩中 油画头像常见的表现手法。 2 0 3 4 油画头 像写生 1.掌握油画头像基本方法与步骤; 2.熟悉油画材质和基本技法;提高学生的构 图能力。 3.探索适合自己的油画表现语言,提高学生 的审美意识。 油画头 像写生 整合所学理论和总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 动独立完成一张完整的油画肖像写生,体现 造型能力和审美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油画造型表现的基本规律; (2)油画的调色、用色、用笔技巧; (3)油画的特殊表现技法。 2.实践教学内容: (1)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 (2)掌握油画头像的步骤和工具; (3)掌握五官比例和头部肩颈关系的结 构特征; (4) 掌握表现皱纹、肌肉、衣服等不 同质感的方法; (5)进一步学习概括、描述、分析色彩 的冷暖关系; (6)探索适合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和方 法,提高造型能力。 重点了解光色在形体上的 变化规律,头颈肩的造型规 律,和构图规律,运用整体 观察、局部深入的方法进行 油画头像写生。中途根据学 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探 讨和讲解。 4 40 1.实践教学内容: 油画头像写生实践训练。 灵活运用平时所学,独立完 成油画头像写生,加深对所 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审美能 力。 0 12 116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 生的具体设计方案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书籍。 主要参考书 [1]《色彩》.杨贤艺彭一虹.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油画材料与技法》.姚尔畅.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年 [3]《油画》.钱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4]《依维卡古典油画技法》.刘仁杰.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 年 执笔人:陈静思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17 油画(半身像)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18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油画(半身像) 课程代码:13112518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油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2 学分 学时:36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28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油画(半身像)课程是美术学油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油画半身肖像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油画的技法为基础技法,如何掌 握科学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油画半 身像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画人物的基本理论、基本写生方法和技巧, 能准确表现人物头、颈、胸、手的比例与透视、结构和色彩关系,并通过观看分析大师的名 作提高学生的油画表现技法和艺术修养。 油画(半身像)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油 画(基础)、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头像写生)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 学习油画专业方向,学习油画(全身像、人体)、油画(创作基础)、毕业创作等课程筑牢 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实践,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 生掌握油画(半身像)的正确步骤、方法,培养正确的观察对象、理解对象和表现对象的方 法,学会运用艺术规律和形式美的法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意图,达到教学大纲所 要求的知识水平。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油画(半身像)的基本知识,如 构图、比例、色彩冷暖、造型等;通过写生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巧; 通过评点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使学生将这些能融会贯通,培养创造力, 以便在今后的职业中灵活运用。总体目标是,通过油画(半身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 表现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掌握油画(半身像)写生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探索适合 自己的造型语言。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油画(半身像)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如头部与胸部和人物全身的构图安排、比 例、明暗关系和色彩的冷暖关系等。 119 能力目标 掌握油画肖像要求的表现能力,包括准确的描绘能力,体积和空间的表现能力,冷暖和 表现的刻画能力,五官、头发、年龄等的塑造能力,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能够独立 创作完整的油画半身像作品。 素质目标 掌握正确辨别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知识素养,了解各种油画半身像的风格和优点,培 养自主创新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120 四 课程内容 参考学时 序 号 课程 模块 1 油画半 身像基 础知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油画半身像的概念及其特点; (1)进一步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 油画半身像的重要性、目的及功能; (2)学习油画的各种表现方法; 2.油画半身像的学习方法。 (3)阅读范画,优秀作品,临摹范画。 油画半 身像的 写生的 步骤和 方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油画半身像的技法特点和作画步骤; (2)油画半身像色彩与静物色彩的关系与区 1.掌握构图的基本法则; 别。 2.掌握油画半身像的步骤和工具; 2.实践教学内容: 3.掌握五官比例和手部的结构特征。 (1)掌握油画半身像的基本画法; (2)掌握油画半身像写生的色彩关系和造型 方法; (3)掌握脸和手的画法。 2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21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学习时注意了解油画半身 像与油画静物、油画头像的 区别;了解各时期油画半身 像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2 0 1.学习油画半身像写生构图 的基本法则; 2. 油画半身像写生的 步骤 和方法; 3.脸和手的画法。 2 10 1.理论教学内容: (1)讲解范画,了解油画半身像常见的表现 手法和造型语言; (2)了解色彩中儿童、青年、老年人物的比 例与冷暖区别; (3)学习不同年龄段的头部五官与手部的塑 造方法; (4)创作思维的学习。 2.实践教学内容: (1)不同年龄阶段人物半身像写生的步骤和 方法; (2)有目的地运用某一特定的技法语言来表 现; (3)把创作思维加进写生当中,为毕业创作 做准备。 3 油画半 身像的 表现手 法 1.理解造型语言的意义。2.掌握皱 纹、肌肉、衣服等不同质感的表现方 法; 3.掌握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技法 4 油画半 身像作 品欣赏 1.初步掌握油画半身像作品的欣赏 1.理论教学内容: 方法; (1)中外优秀油画半身像画家作品赏析;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2)历届全国美展油画肖像作品赏析。 122 1.色彩与造型的契合; 2.画面的完整感; 3.特殊技法的学习; 4.重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 不同表现手法。 2 18 重点掌握油画半身像作品的 欣赏方法。 2 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油画肖像经典技法》.克丽丝·萨珀著,路雅琴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年 [2]《色彩》.杨贤艺 傅小彪.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油画教学:第一工作室》.朝戈.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油画人物教学》.袁元.重庆出版社,2014 年 [5]《油画肖像课堂教程》.忻东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 执笔人:彭一虹 梁 洁 审核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油画(全身像、人体) 》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9)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24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油画(全身像、人体) 课程代码:13112519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油画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油画(全身像、人体)》课程是美术学油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美 术学专业油画方向的专业拓展课程。是油画全身像、人体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油画的技 法为基础技法,如何掌握科学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使学 生了解油画全身像、人体写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油画全身、人体写生的基本理论、基 本写生方法和技巧,能准确表现人物头、颈、胸、手、腿等比例与透视、结构和色彩关系, 并通过观看分析大师的名作提高学生的油画表现技法和艺术修养。 三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油画全身像及人体的绘画步骤。建立学生科学的色彩概念,培养学生 敏锐的色彩观察力,迅速捕捉对象的真实感;生动、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形体感、色彩感。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油画材料的特性及相互协调运用;在实践中体验形和色结合 的方式。 知识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掌握艺术规律、强化用色彩造型。 能力目标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不同的情况,要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课堂教学除讲授专业理论 知识外,同时采取作品赏析、直观写生示范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其 色彩审美和思维能力。 素质目标树 立正确的色彩观念,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把握大关系和组织色调,画的过程要 讲究绘画性,主动去寻找形成色彩的一些规律,画后要善于审视画面的整体效果。提 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 创新精神。 125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 1.理论教学内容: 油画全身像人像具有非常明显的肖像特点,是 (1)油画全身像写生规范及要点分 油画人像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训练起着 析; 1.掌握油画全身像的绘画步 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深入研究头、颈、胸、 (2)衣纹的结构处理; 骤; 油画全身 四肢的结构和动态规律,收到巩固、深化全身 (3)四肢的描绘。在全身像绘画中, 2.掌握艺术规律、强化用色 像写生 像写生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躯干与 作者必须通过四肢的造型刻画使观众 彩造型; 四肢,提高色彩造型的综合能力,为油画人体 产生审美联想。 3.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 打好基础。 2.实践教学内容: 油画全身像绘画步骤的训练。 4 26 2 1.油画人体写生具有非常明显的肖像特点,是 油画人像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训练起着 1.理论教学内容: 1.掌握油画人体写生的绘画 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深入研究头、颈、胸、 (1)油画人体写生规范及要点分析; 步骤; 四肢的结构和动态规律,收到巩固、深化人体 (2)四肢的描绘。在人体写生绘画中, 油画人体 2.掌握艺术规律、强化用色 写生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躯干与四 作者必须通过四肢的造型刻画使观众 写生 彩造型; 肢,提高色彩造型的综合能力,为油画创作打 产生审美联想。 3. 重点把握画面的整体关 好基础;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 2.实践教学内容: 系。 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 油画人体绘画步骤的训练。 学生的创新精神。 4 26 126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教学评价侧重对排版的创意性和完整性,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 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 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 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 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 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 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 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 《暗箱:西方经典油画技巧探秘》.邸立丰.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3年8月 [2]《色彩》.杨贤艺、彭一虹、李晓勇.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7 月 [3]《色彩》.杨贤艺、傅小彪.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7 月 [4]《色彩》.赵亚华、李卓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7 月 执笔人:杨贤艺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27 《油画(创作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0)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28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油画(创作基础) 课程代码:13112520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油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 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油画(创作基础) 》课程是美术学油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油画创作的历史,国内外现当代油画创作的现状及名家的技法特点。掌 握油画创作从素材收集、构思、小稿、制作过程以及作品成型整个创作流程,从而为毕业创 作提供技法支持。 油画(创作基础)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 、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 、油 画(基础) 、油画(头像写生) 、油画(半身像) 、油画(材料与技法) 、油画(全身像、人体) 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进行的毕业创作及工作实践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其生活中最关注的主题、擅长的技法、 扬长避短,合理借鉴和有效过程把控,首次完成自己的、真实的、哪怕是诸多不足的油画创 作。 知识目标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其生活中最关注的主题、擅长的技法、 扬长避短,合理借鉴和有效过程把控,首次完成自己的、真实的、哪怕是诸多不足的油画创 作。 能力目标 对国内外艺术史中油画语言的梳理的前提下,明确油画材料和语言的发展历史、油画创 作的魅力以及它与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基本油画创作 技法,实现有限的突破,为以后的创作和教学工作服务。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 术视野。 129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油画 概述 1.理论教学内容: (1)以油画为例分析中世纪到当代油画材料的 演变; 1.掌握油画材 料发展历 (2)分析主题(叙事与非叙事)创作特点; 史和油画语言 的发展状 (3)以风景、人物、静物、动物抽象等分类分 况; 析油画语言与主题创作关系,引导学生选择自 2.了解主题与 主体艺术 己喜欢的创作类型思考自己创作; 创作的关系。 (4)从客观写实、主观表现和抽象等表现手法 分析大师作品; (5)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中的深入与简化的关 系。 1.以油画为媒介从图片文本方 面解读中外艺术史; 2.如何在个案分析喜欢艺术家 的前提下接合自身创作进行思 考。 8 0 创作准 备阶段 1.实践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从生活、自然、社会、历史、政 治中等方面接合自身体验上选择创作题材。通 过平时收集、网络、拍摄、走访、采风等多种 方式,广泛收集素材; (2)在主题确定和素材充分的前提下,决定画 框形状、构图(多个)和色调。并反复推敲主 次、黑白灰和色彩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合理分 析创作过程将会遇到的问题 。如:工具、呈现 材料、实施步骤等等。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并在 坚持主体为主前期下引导其多 资料、多角度和多做稿子实现 创作意图。 0 12 1.收集素材确定主题; 2.创作小稿。 130 3 4 创作 实施 这是创作最主要的阶 段。需要将前一步骤的小 稿转化为制作和上升到 作品的阶段。每一步都需 要以饱满的热情程序推 1.实践教学内容: 进,探索、学习和体会并 (1)按比例和创作初衷放稿; 重。选择适合自己主题尺 (2)铺大色调; 幅的起稿方式,明确主 (3)调整黑白灰; 次、色调与画面的情绪, (4)从主题、主次和塑造和表达创作。 远近并济。反复体会笔 触、色彩、空间和情绪几 者之间的关系。不可一味 图快,重形式而轻过程体 会。 1 如何保重创作的步步推进; 2.如何利用网络、书籍和老师 的指引主动解决问题。 0 30 创作 调整 调整并不只是 在创作的 最后阶段,在作画的过程 中也伴随者不 同程度的 调整,只是最后阶段的调 整更注重全局意味。 重点从大师或喜欢的艺术家的 作品中分析如何是“何为一幅 完整的画面”。 0 8 1.实践教学内容: (1)虚实关系调整; (2)局部色彩关系调整; (3)笔法协调; 从而上升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131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并 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暗箱:西方经典油画技巧探秘》.邸立丰. 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年 [2]《当代油画 5:主题性创作专辑》.唐华伟.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3 年 [3]《当代油画(第 2 辑):新写实专辑》.唐华伟. 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 年 [4]《当代油画 4:新表现专辑》.唐华伟.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3 年 [5]《剖析油画的奥秘:写实静物创作》.秦科 . 天津杨柳青画社,2015 年 执笔人:向 强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32 《书法篆刻艺术》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1)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33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书法篆刻艺术 课程代码:1311252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中国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实践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书法篆刻艺术》课程是美术学中国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 的书法篆刻技能与审美能力为核心,兼具文化传承与技法训练特性为一体的专业实践实训课 程。主要包括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简史,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历代经典作品的赏析,毛笔 楷书、毛笔行书、毛笔隶书的基本学习方法与书写技法。主要帮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毛笔 楷书、毛笔行书、毛笔隶书的书写能力,初步具备书法作品的书写及审美能力。也包括篆刻 艺术基本的技能与技法,主要帮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篆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并能将 书法篆刻艺术中涉及的审美与技法能力融汇于美术学专业学习中,提高学生良好的综合素 养。 本课程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美术学专业化教育的目标,体现《美术学课程标准(试行) 》 精神,积极创新美术学专业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和教育能力训练,着力培养美术学专业 学生的书法篆刻艺术修养,为提高学生的书法篆刻技能,塑造良好的技能与素养提供支撑。 本课程在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从教技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美术学专 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作 用。 本门课程所着力培养的综合艺术能力,是美术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三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 眼于美术学专业学生书法篆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知识目标 通过实训教学,学生应基本掌握毛笔楷书、毛笔行书、毛笔隶书和篆刻的基本学习方法 与技能技法,结字的书写技法与审美特性,以及常见书法篆刻作品的章法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训教学,学生应基本掌握书法篆刻的基本的用笔、用刀技巧与结构规律,并能运 用这些技巧与规律比较熟练地进行书法与篆刻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今后的专业发 134 展服务。 素质目标 通过实训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书法篆刻艺术的认同与体会,激发学生对传 统书法篆刻艺术的喜爱,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与文化素质品味。 135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毛笔书 法基础 训练 1.了解中国书法发展概况即历代书法精典作品; 2.了解毛笔楷书行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历代楷书行书经典作 品,了解汉字的形体与书体,理解书法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 意义,学会毛笔楷书行书基本的练习方法; 3. 掌握毛笔楷书行书基本的笔画写法、形体特点及结构规律; 学会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4. 理解楷书行书审美的基本要求,对楷书行书书写中的力感、 节奏、协调性等方面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5.了解毛笔隶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历代隶书经典作品,学会毛 笔隶书基本的练习方法; 6.掌握毛笔隶书基本的笔画写法、形体特点及结构规律;学会 隶书临摹的基本方法与要求。能够借助临摹形成基本的作品章 法; 7.理解隶书审美的基本要求,理解隶书的基本审美方法与技法 概念; 8.能够在书写过程中逐步培养对书写的审美,尝试从不同的角 度去欣赏书写。 篆刻训 练 1.理论教学内容: 1.了解篆刻艺术的发展简史以及历代篆刻经典作品; (1)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2.理解篆刻艺术审美的基本要求、基本的审美方法与技法概念; (2)历代篆刻精典作品赏析。 3.掌握篆刻基本技法; 2.实践教学内容: 4.汉印的临摹方法; (1)篆刻作品的章法与形式; 5.常见的章法。 (2)篆刻创作实践。 学习内容 136 学习重点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国书法简史; (2)历代书法精典作品赏析; (3)毛笔的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 1.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 2.实践教学内容: 史; (1)毛笔楷书行书笔画训练; 2.掌握书法作品心赏的 (2)楷书行书经典作品临摹; 基本理论与方法; (3)常见的楷书行书章法; 3.掌握毛笔书法的基本 (4)楷书行书学习方法; 技法、结构规律及章法 (5)毛笔隶书用笔技巧与笔画训 形式。 练; (6)选帖与临摹技巧; (7)书法作品章法。 1.了解中国篆刻发展简 史; 2.掌握篆刻作品心赏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 及章法形式。 学时 理论 实践 5 34 3 19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六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大学书法训练教程》 (第一版). 张学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2]《书法篆刻-美术卷》 (第一版).王冬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年 [3]《书法基础与欣赏》(第一版). 钟明善.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年 [4]《书法》 (第一版). 邱振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5]《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 [6]《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 (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7]《中国书法史(七卷本) 》 (第一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执笔人:喻志全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37 《中国画(工笔花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2)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38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画(工笔花鸟) 课程代码:13112522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中国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中国画(工笔画)》课程是美术学中国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以工 笔花鸟发展简史、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多媒体展示、示 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训练方法。是研究工笔花鸟线描造型与色彩表现的 一门重要课程。写生和临摹为主要教学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必修课之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了解花鸟画的发展脉络,清楚当前的发展现状;掌握古代工笔花鸟画的作画方法 步骤及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常用技法并熟悉不同材料的应用;掌握工笔花鸟画的写生方 法,并根据写生的素材和已经掌握的绘画技法进行工笔花鸟画创作的训练。 工笔花鸟是在素描、色彩、国画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要求有一定造型基础和色彩 基础,懂得基本美学原理;能够承接后续课程写意花鸟、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山水等,做 好基础铺垫。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研究工笔花鸟画表现的技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工笔花鸟画的 发展概况,认识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征,学会花鸟画的写生方法,掌握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和 步骤,并能根据写生搜集的素材进行创作,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并 能适应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 知识目标 能用线描进行花鸟画写生构图,掌握构图法则和造型方法,学会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和制 作步骤。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线描造型能力,对艺术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以及工笔花鸟画的表达能力, 并能合理运用到教学中来。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39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课程 模块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 掌握工笔花鸟的概念,所用工具材 料; 工笔花鸟2. 熟悉工笔花鸟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和 概述 方法; 3. 花鸟画风格的形成以及发展演变过 程。 1.理论教学内容 (1)工笔花鸟画的概念; (2)独特的表现形式; (3)花鸟画风格形成与演变。 重点掌握工笔花鸟风格形成 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1 0 1. 花卉的结 构与形态2. 3. 掌握花、叶、茎的结构、形态和变 化; 能用线描勾勒花、叶、茎; 能晕染花、叶、茎。 1.理论教学内容 (1)花的结构与形态; (2)叶的结构与形态; (3)茎的形态和变化。 2.实践教学内容 用线描勾勒花、叶、茎。 重点掌握花、叶、茎的不同 形态,能用线描勾勒出花卉 的不同形态。 2 5 熟悉鸟类不同结构形态。 1.理论教学内容: 头部、身子、腿的基本形态。 2.实践教学内容: 用线描勾勒鸟的形态 重点掌握正羽、绒羽、纤羽 的不同形态,能用线描勾勒 出鸟的形态。 2 6 鸟类的结 构与形态 140 4 5 花卉和鸟 类的着色 步骤和基 本技法 几种常见 的特殊肌 理效果的 制作方法 1. 理论教学内容: (1)花卉的着色步骤和基本晕染技法: 学习花卉和鸟类的着色步骤,掌握 (2)鸟类的着色步骤和基本晕染技法: 花卉和鸟类的基本晕染技法。 2 实践教学内容: 练习花卉与鸟类的着色、晕染。 学会几种常见的特殊肌理效果的制 作方法,用于作品丰富的表达和真 实形象的体现。 1.理论教学内容 (1)揉纸法; (2)积墨法、积色法; (3)撒盐法; (4)压印法; (5)拓印法系列设计的设计理念。 2.实践教学内容 练习各种肌理制作方法。 141 1 重点掌握对工笔画厚重、色 彩淡雅的风格基本认识; 2.掌握花卉和鸟类的作色步 骤和基本晕染技法。 2 34 重点掌握几种常见的特殊肌 理效果的制作方法。 1 7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 。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工笔花鸟画技法》.曹福泉.天津杨柳青画社,2009 年 [2]《宋人·花鸟》.贾广健.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年 [3]《喻慧工笔花鸟作品选》.喻慧.天津杨柳青画社,207 年 [4]《中国花鸟精品集》.周彦生.天津杨柳青出版社,2013 年 执笔人:陈 健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42 《中国画(写意花鸟)》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3 )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43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画(写意花鸟) 课程代码:13112523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中国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中国画(写意花鸟)》课程是美术学中国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传 统中国水墨画的鉴赏与实践,在宏观上立足于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体现中国画特 有的意象造型原则与笔墨表达手段的兼容与统一,在基础造型和传统线描及工笔花鸟画课题 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写意花鸟画所能兼容的笔墨造型规律和审美表达形式,拓 展学生对中国画的传统文脉和审美标准的认知和判断。 三 课程目标 课程立足于写意花鸟画的经典杰作中提取、整合和吸收公共技法和核心审美共性,把握 线性语言的意造型原则与笔墨表现技能,要求学生通过临摹明清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大师的 代表作来把握笔墨结构、意象造型和骨法用笔的基本原则及章法布局和画面经营的基本原 理,并把这些共性规律和公共技法规范灵活运用在在写生和创作实践中,从而获得对中国画 传统精神在当下审美语境下转型与创变的初步认知,为后面的毕业创作和日后的专业成长打 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画最基本最核心最实质的概念、审美范畴、技术规范、品评标准及其所依存的 文化背景,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独特魅力,消除对中国艺术的隔膜或误读,并打开文化 的视野。 能力目标 熟悉和发挥中国画的工具特点和材料性能及写意花鸟画的基本规律和技法规范,对笔墨 表现、意象造型和和画面关系方面获得初步的认知,独立完成临摹、写生和创作任务。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传统写意画的审美规律与语言特点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价 值观获得一个基本的认知,对中国画最核心的写意精神和诗意情怀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和审美判断,进而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人文修养和生活理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提升和塑造。 144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写意花鸟 画的观念 与认知 1.掌握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概念、 演进轨迹、艺术特点和审美标 准; 2.了解文房四宝等工具的材料 特性及其对写意语言及笔墨精 神的制约与发挥;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 调和人文修养,并开拓学生的艺 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通过典型化经典杰作来梳理写意花鸟画 的发展与演进轨迹; (2)写意花鸟画的意象造型原则和线性语言 特征; (3)写意花鸟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4)写意花鸟画的“六法”标准和黄宾虹的“五 笔七墨” 。 1.把握传统技法的书写性运笔 原理、笔墨结构和画面关系以及 意境表达; 2.在充分理解吸收和消化经典 语言的基础上运用传统共性技 法规范来组织画面。 写意花鸟 画的鉴赏 与临摹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各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和 作品的师承关系与艺术语 言的发展脉络; 2.写意花鸟画的文化立场、 语言特征与品评标准; 3.写意花鸟画的工具性能 与材料特性所体现的独特 性。 2 0 1.理论教学内容: 1.工具性能的把握和水分 (1)经典的意义和常规技法规范; 的控制,包括中侧锋转换、 (2)取法路径师承传统要解决的问题。 以书入画、泼墨破墨与积 2.实践教学内容: 墨、墨分五色与以墨当色等 (1)梅兰竹菊等代表性题材中的公共技法提 核心技法原理; 炼与准确临摹; 2.重点范本的准确对临和 (2)近现代经典大师杰作(任伯年、吴昌硕、 重点技法的熟练通过默临; 齐白石、潘天寿)的语言归纳与梳理; 3.重点范本和典型语言的 (3)变体临摹中经典语言的变通与解构。 分析和重组。 2 14 145 3 写意花鸟 画的结构 写生与语 言印证 1.了解常见表现题材的生长规 律; 2.发现自然物象中所蕴含的生 机和理趣和画意; 3.寻找能够触发视觉愉悦和审 美反应的兴趣点; 4.印证传统语言并体验自然物 象与笔墨语言的转换,并逐步向 依托性准创作过渡。 1.理论教学内容: (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观解读; (2)写生中对“生气生机生动”的诉求和“人 与物化”的体验。 2.实践教学内容: (1)草本题材的描绘,包括兰竹、杨柳、芦 苇、荷花、桂花等; 1.常见题材的物态、物理和 (2)木本题材的描绘,涉及梅花、迎春花、 物性; 松柏、玉兰、牡丹、芙蓉、紫薇、山茶、桃 2.单个物象物的意象造型 杏等; 和组合物象的组织经营; (3)藤本题材的描绘,有牵牛、丝瓜、紫藤、 3.意象造型与笔墨语言的 葡萄、凌霄; 统一。 (4)蔬果的表现,日常所见各类蔬菜水果所 蕴含的生活趣味; (5)虫鱼鸟兽的表现,限于常见的有飞禽(八 哥、喜鹊麻雀燕子、老鹰) 、家禽(鸡鸭鸽牛 马羊)与水禽(鹭鸶、鸳鸯、鱼鹰、翠鸟、 丹顶鹤)和猛禽(略) ; 6.石头(太湖石、假山) 。 146 2 14 4 写意花鸟 画的过渡 创作 1.从身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中寻 找最佳素材; 2.2.变通运用经典语言进行依托 性小品创作练习; 3.毕业创作的选题与草图级表达 方式的热身练习。 1.理论教学内容: (1)创作思想,包括创作缘起、情感表达与 主题升华的讨论; (2)创作特色,针对共性化技法和审美的基 础上寻找个性化题材和发展个性化语言的可 能性尝试; (3)创作意义,主要在题材与手法、图式与 精神的层面上寻求变通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从生活性、审美性和学术性出发,创造出有 新意有内涵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2.实践教学内容: (1)户外观察记录与选题论证:从身边最熟 悉的日常观察开始,从真切的视觉经验中捕 捉自我生活感受,启发自己对表现对象的直 觉敏感; (2)构图草稿的训练与讨论:从自然物象的 生长组合规律中生发和变通画面各种关系和 组织结构; (3)笔墨语言的提炼与组织;通过大自然的 启发来发现新的笔墨表现,并印证传统经典 笔墨审美诉求,让细节和全局都一画面关系 和格调品味为导向; (4)主体精神与主题升华;通过“画眼”点 题, 通过诗文、书法和印章来配合画面本体 语言来提升画面的精神含蕴。 147 1.题材与内容的生活味; 2.构图把握和画面完整性; 3.笔墨表现力和格调意境; 4.个人想法和学术探索性。 2 12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 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 成绩评价上,首先侧重于学生对写意花鸟画造型规律与基本笔墨技法的把握,其次把握学 生的审美格调与笔墨语言转化及创作表达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 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 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 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 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与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目 [1]《写意花鸟画技法教程》.于光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2]《写意精神》.张立辰,邱振中.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年 [3]《潘天寿 吴佛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朱颖人,何子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年 [4]《中国画艺术专史》.孔六庆.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 [5]《中国花鸟画通鉴》.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年 执笔人:李象松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48 《中国画(写意人物) 》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4)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49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画(写意人物) 课程代码:13112524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中国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中国画(写意人物)》课程是美术学中国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通 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写意人物画特有的意象造型原则与笔墨表达手段,并能通 过学习注重对当下人物生活的造型研究与意趣表达。 中国画写意人物通常在中国画工笔花鸟、中国画写意花鸟、中国画山水等先行课程之 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中国画专业方向和毕业创作课打好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优秀作品的临摹练习,掌握用笔、用线、用墨、用色的技 能技巧,通过人物写生的学习,掌握提炼、概括的笔墨表达方法步骤。从写意人物画的传 统技法体系到当下审美表达的演进中,把握以线条与笔墨为主的意象造型原则与水墨技法 程式。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热情,为后面的毕业创作与艺术实践打 好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审美规律与语言特点。熟悉和了解 水墨人物画的工具材料特点,掌握用笔、用线、用墨、用色的技能技巧,掌握写意人物画 的表现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笔墨语言表现人物造型的能力,研究如何运用中国画特有的意象造 型和笔墨语言进行当下人物画的写意性表现,并能应用于艺术创作。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热情,拓展学生对中国画理解的视野 和思维方式。 150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写意人物画 的发展历史 及艺术特点 写意人物临 摹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了解写意人物画的基本概念,历 史发展与演变; 2.提高审美意识开阔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写意人物画的 历史演变和经典作品; (2)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意象的造型原则、以线为主的形式特征、笔 墨互助的表现手段。 1.把握历史关键时期的人物 画转变与当代人物画的发 展; 2.把握写意性的艺术特点; 3.把握以线立骨、以线造型 的表现特点。 1.研究与分析古代及现代写意人 物画名家作品; 2.理解并掌握写意人物画的基本 审美标准和艺术表现特点。 1.理论教学内容: (1)把握古代写意人物画的意象造型原则和 书写性线条表现的特点 (2)学习现当代写意人物画以素描为基础的 造型特点与笔墨表达。 2.实践教学内容: (1)临摹古代写意人物画作品(陈洪绶、任 伯年); (2)临摹近现代及当代写意人物画作品(蒋 兆和、周思聪、韩国臻、刘国辉) 。 1.把握传统人物画的书写性 线条与意象造型特点; 2.学习现当代人物画中的造 型原则与笔墨意趣表达。 151 学时 理论 实践 2 0 2 12 3 4 写意人物画 写生 写意人物小 品创作 运用基本笔墨技法进行人物画写 生。 1.理论教学内容: 水墨人物画写生的基本原则与一般表现方 法。 (教师示范) 把握写意人物画造型规律与 2.实践教学内容: 基本笔墨技法。 (1)水墨人物半身像写生(老人坐姿) ; (2)水墨人物全身像写生(青年站姿、坐姿) 。 2 18 结合乌江流域特色作写意人物画 小品的创作练习。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墨小品练习的教学意义与表现方法; (2)小品练习的三种类型:印象、即兴、构 创作的构图把握和画面完整 成 性表现。 2.实践教学内容: 乌江民俗特色为背景的人物画小品创作。 2 10 152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上,首先侧重于学生对写意人物画造型规律与基本笔墨技法的把握,其次把握学生的审 美格调与笔墨语言转化及创作表达能力。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 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 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 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 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 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与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水墨人物画教程》.冯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写意人物画技巧》.张望.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3]《中国画造型基础教学》.毕建勋.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 [4]《水墨肖像》.王晓辉.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 [5]《卢沉周思聪画集》.朱乃正、卢悦.广西出版社,2006 执笔人:冯廷祥 审核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53 《中国画(工笔人物)》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5)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54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画(工笔人物) 课程代码:13112525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中国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中国画(工笔人物)》课程是美术学中国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学 习中国画传统人物画技法的重要内容。本课题是传统工笔山水、花鸟、写意人物技法课题学 习和理解基础课程,在传统技法的学习基础上,更注重对当下人物生活的造型研究与意趣表 达,对拓展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理解的视野和提升审美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临摹练习,理解传统人物绘画的审美法则。掌握工笔人物 画的造型、勾线、染墨、染色的技能技巧,通过人物临摹与写生的学习,掌握提炼、概括的 用线表达方法与步骤。从工笔人物画的传统技法体系到当下审美表达的与综合技法应用,掌 握以线条与色彩为主的现代工笔人物画技法程式。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特点,了解中国工笔人物的艺 术特征和发展,掌握基本技法,并能进行工笔人物画技法的基本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的审美眼光,掌握工笔人物画几笔技法 并能应用与艺术创作、鉴赏、评价及教学。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传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 155 四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时 理论 实践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工笔人 物画概 述 1.立足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基 础,学习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特 点和审美认识; 2.了解中国工笔人物画笔墨语 言与线造型的关系; 3.学习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技法 要领,以及技法的变迁与发展 规律。 1.理论教学内容: (1)工笔人物的基本概述、工具与材料的认 识和了解。 (2)工笔人物的种类和形式分析。 (3)传统工笔人物技法和现代工笔人物画技 法和形式。 (4)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展望。 1.掌握基本的工笔人物画发展与艺 术特色; 2.掌握工笔人物画的分类以及风格 流派的特征。 2 0 1. 掌 握工 笔 人物 画的 基本 技 法; 2.临摹学习表现技法与实际人 物写生方法的学习。 1.理论教学内容: (1)工笔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2)工笔人物的传统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 1.以线造型,层层分染的技法形式 2.实践教学内容: 特点; (1)训练掌握工笔人物画写生的方法和造型 2.掌握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特色以及 规律; 作画技巧。 (2)线条基本组织方法,色、墨的分染技巧 的应用与训练; (3)工笔人物画写生的方法和步骤训练。 2 20 工笔人 物画的 方法与 步骤 156 3 工笔人 物画基 本表现 技法和 特殊技 法 1.线的表现技法; 2.分染、统染的方法步骤; 3.工笔画用色的表现方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白描线条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 (2)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3)现代重彩画、壁上绘画的艺术特点。 2.实践教学内容: (1)重彩法、淡彩法、浓淡相间法、没骨法 的实践训练; (2)工笔人物画的综合技法和学习训练; (3)工笔人物画的写生、构图与创作方法训 练。 4 工笔人 物画作 品欣赏 1.初步掌握工笔人物画作品的 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 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名家作品赏析; (2)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欣赏。 157 1.掌握线条的描绘技法和运用; 2. 分染的技法与着色技法灵活运 用。 2 32 重点掌握工笔人物画作品的欣赏方 法。 2 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典工笔人物画临摹教程》.杨德树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 年 [2]《线描人物画教程》.李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3]《线描人物画教程》.徐勇民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 [4]《创作与构图》.张启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中国画》.韩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执笔人:卢晓波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58 《水彩画(静物)》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1)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59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彩画(静物) 课程代码:13112511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水彩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水彩画(静物)》是美术学水彩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水彩画静物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水彩画的基本技法为色彩基础技 法训练手段。是研究如何运用水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去塑造形体、结构、空间、质感等, 如何掌握科学的色彩观察方法和表现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 水彩画(静物)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生)、水 彩画(基础)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水彩画专业方向,学习水彩画(风景)、 水彩画(材料与技法)、水彩画(人物)、水彩画(创作基础)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自然光色变化规律,掌握水彩画及其 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使学生在绘画中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科学化,并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和表现技法,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水彩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水彩画的思维、 表现和创造能力,通过水彩画静物写生将色彩理论知识与水彩实践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审 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自然光色变化规律,掌握水彩画的工具 材料及性能特点,掌握水彩画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的基本表现技法以及水色语言 表现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水彩画基本理论知识和光色变化规律,运用水彩画的 基本技法进行深入刻画和表现水彩静物,学生能在观察能力、构图能力、表现能力、造型能 力、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文化艺术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 的视野。 160 四 课程内容 序 课程模块 号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1 水彩画的工 具材料及性 能特征 1.掌握水彩画主要的工具材料以及性能 特点以及自然光色变化规律; 2.学会运用水彩画的工具材料,掌握水 彩画调色、用水、用笔的技巧;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修养,开阔学 生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 重 点 掌 握 水 彩 画 调 (1)水彩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性能特征, 色、用水、用笔技巧; 色彩基本理论知识和自然光色变化规律; 2.重点掌握水彩画的基 (2)水彩画调色、用水、用笔基本方法; 本特征。 (3)水彩画的基本特征。 2 0 2 水彩画作品 欣赏 1.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拓 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 中外优秀水彩画家水彩静物画作品欣赏。 力,增加感性认识。 2 0 水彩画的基 本表现技法 1.掌握水彩画的干画法、湿画法、干湿 结合画法等基本技法和正确的观察方 法; 2.学会运用水彩画基本技法进行水彩静 物写生深入刻画和表现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重点掌握水彩画干湿 (1)水彩画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 结合画法; 画法; 2.重点掌握水彩画的观 (2)如何正确观察对象和进行画面构图。 察方法和画面的构图能 2.实践教学内容: 力、表现能力。 主题性(陶罐等)水彩静物写生。 2 10 3 161 4 水彩画的作 画步骤和方 法 1.掌握水彩画的作画步骤和方法; 2.提高学生水彩画的基本表现能力、观 察能力、画面的构图能力、创造能力以 及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画的作画步骤与方法。 (2)水彩画常见的弊病。 2.实践教学内容: 主题性(花卉、水果等)水彩静物写生。 162 1.重点掌握水彩画的作 画方法与步骤。 2.重点掌握水彩画常见 弊病的处理方法。 2 42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水彩画》.刘昌明 .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2]《新思维水彩画教程》.龙虎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3]《水彩写生教程》. [美]保罗·拉塞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年 [4]《水彩画教程》.于莹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5]《水彩画》.周刚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6]《水彩画技法》.冯晓阳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执笔人:董顺伟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63 《水彩画(风景)》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2)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64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彩画(风景) 课程代码:13112512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水彩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水彩画(风景)》课程是美术学水彩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在培养学 生良好的色彩塑造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彩画(风景)基本理论和写生 基本技法的学习能使学生独立运用水彩工具材料进行水彩风景表现,有效地提高对水彩画审 美和表达能力。是获得水彩创作、研究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了解现代 水彩的发展趋势和观念;熟悉水彩画及其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掌握水彩风景写生的步骤 和方法,并尝试水彩风景创作的艺术探索。水彩画(风景)通常是在学生选择水彩画专业方向 之后,在水彩画(基础)、水彩画(静物)等先行课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学习水彩画(材 料与技法)、水彩画(人物)、水彩画(创作基础)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通过讲授水彩(风景)理论知识和水彩风景写生的实践操作,使美术学专业水 彩方向的学生掌握水彩风景基本表现技巧。并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进行水彩风景的写 生及创作训练,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水彩画(风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水彩 风景画的色彩理论知识,以及表现技法;探索水彩画(风景)的绘画语言及当代性表达研究。 能力目标 熟悉水彩画(风景)的工具和材料,正确掌握水彩画(风景)的观察方法和构图、光、 色表现技巧;通过水彩画(风景)的学习,培养学生色彩敏锐感受力,学会艺术的表达。掌 握现代水彩画(风景)的观念与内涵。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水彩画(风景)的表达能力,感受自然之美。掌握现代 水彩画的新观念、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和人 文修养等素质。 165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水彩画 (风景) 概述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掌握水彩画(风景)概念, 了解水彩画(风景)在西方的 沿革与变迁及中国水彩画(风 1.理论教学内容: 景)的发展与演变; (1)水彩风景画在西方的发展概述; 2.掌握水彩画(风景)主要的 (2)水彩风景画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工具、材料特性; (3)水彩风景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 (4)水彩风景画的审美特征。 格调、人文修养,开阔学生的 艺术视野。 1.掌握水彩画(风景)作画的 水 彩 画 基本方法与步骤; (风景) 2.掌握水彩画(风景)的构图 的 表 现 技巧;掌握水彩画(风景)的 方 法 与 光色变化规律; 步骤 3.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热爱 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1.学习了解水彩风景画在国外的发展历 史以及水彩画传人中国后,各时期水彩 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2.掌握水彩风景画透明、灵动、轻快的 审美特征; 3.掌握水彩画(风景)的工具、材料特 性。 2 0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画(风景)的构图; (2)水彩画(风景)光色变化的基本规律; 1.重点掌握水彩风景的色彩、空间透视 (3)水彩画(风景)作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正确表达; 2.实践教学内容: 2.掌握光、色变化规律能运用整体入手 (1)课堂实践,水彩画(风景)写生整体观 或局部入手的方法进行水彩画(风景) 察及构图表现技巧的实践训练; 写生。 (2)课堂实践,水彩风景写生用色表达技巧 的实践训练。 2 22 166 3 4 水彩画 (风景) 基本表 现技法 和特殊 技法 水彩风 景画作 品欣赏 1. 掌握水彩画(风景)表现的 基本规律; 2. 掌握水彩画(风景)干、湿 画法,提高学生运用水彩表现 对象的能力 ;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造型表 现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画(风景)用笔及用色的规律; (2)水彩画(风景)的干画法、湿画法和干 湿结合画法的特点及规律。 2.实践教学内容: (1)水彩风景画的基本表现技巧训练; (2)水彩风景画的特殊表现技巧训练。 1.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作 品的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 术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中外优秀水彩画(风景)画家作品鉴赏分 重点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掌握水彩(风 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景画)作品的赏析方法。 (2)水彩画(风景)写生作品的评析总结, 提升学生的创作表达能力。 167 1.重点掌握水彩画(风景)写生画面色彩 的协调与色调控制能力; 2.尝试运用水彩风景画的特殊表现技法, 追求水彩画(风景)特殊肌理及偶然天成 的画面效果表达。 2 30 2 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水彩画(风景)学习过程评价和水彩运用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 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水彩风景写生中去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 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 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 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水彩风景写生》.黄华明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年 主要参考书 [1]《水彩风景写生技法》.王礼 刘遥 张夫也.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2]《水彩画》.刘昌明.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3]《色彩》.杨贤艺 傅小彪.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4]《新思维水彩画教程》.龙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执笔人:邹 璐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68 《水彩画(材料与技法)》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3)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69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彩画(材料与技法) 课程代码:13112513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水彩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必修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水彩材料与技法》是美术学水彩专业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拓展课程。是学生能够系统 的熟练和掌握水彩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基本技法及特殊技法的表现,并同时对水彩画基本 技法以及特殊技法中的工具肌理和材料肌理,在绘画语言、技法技巧上进行对应与解读,掌 握绘画内容和形式的对应关系。更好的选择组织不同的内容、形式采取不同的技法表现,在 实践创作中加以灵活的应用的教学活动,充分的体现其特性和特色。 三 课程目标 《水彩材料与技法》是美术学专业技法艺术表现较强的一门的技术课程。其教学目标通 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水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干画法、湿画法)及特殊表现技 法(工具肌理、材料肌理) ,并加以在理论上及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 理性认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季节变化采取不同的表现技法,增强艺术创作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其培养审美能力,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适应以社会的需求。 知识目标 通过技法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水彩画材料特性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掌握水彩画的 基本技法(干、湿画法)及以特殊技法为重点(材料、工具肌理)的各自特点和性能进行运 用及表现,并根据技法的变化原理及色彩的偶然性,利用肌理的可变因素,丰富作品的视觉 感染力,塑造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空间关系的审美眼 光,把材料与技法的表现灵活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 素质目标 升华学生的审美意识、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展和开阔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 170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水彩画 的材料 与工具 1.特殊技法的材料运用与 工具选择; 2.材料性能和工具结合的 特殊表现。 材料与 技法的 创新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分控制与造型技巧(干、湿画法) ; (2)以水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 (3)以纸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 (4)以颜料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 1. 水彩绘画中的技法选择 (5)以其他材料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 与材料的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2.材料与技法的创新表达。 (1)水分控制与造型技巧(干、湿画法) ; (2)以水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实践练习; (3)以纸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实践练习; (4)以颜料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实践练习; (5)以其他材料为主的特殊表现技法实践练。 水彩画 的情绪 表达 1.新材料、新工具、特殊技 法的综合应用; 2.提高学生发现美、表现 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4 8 不同材料的特殊技法表 现。 4 8 水彩绘画的语言解读与评 价。 0 24 1.理论教学内容: 1.材料工具的性能及特点 (1)材料肌理特殊表现技法运用与创新; 在表现技法上的创新与实 (2)工具肌理特殊表现技法运用与创新。 践; 2.实践教学内容: 2.材料与工具的特殊表现 (1)材料、工具及特殊肌理效果的表现技法实践训练。 作品赏析。 1.实践教学内容: (1)各种特殊技法的综合应用; (2)不同新材料、新工具的创新表达; (3)水彩优秀作品分析。 171 学时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新材料、新工具、特殊技法表现的 考核。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 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 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 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 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 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 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水彩材料与技法实验教程》.汪晓署.济南大学出版社,2012 年 主要参考书 [1]《水彩艺术教程》.祝炎春.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 [2]《美国当代水彩画技法(美).罗伊克拉夫特编著.曲艳娜 常自为译. 辽宁美术出版 社,1998 年 [3]《水彩画技法新探》.何建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执笔人:柳小成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72 《水彩画(人物)》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4)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73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彩画(人物) 课程代码:13112514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水彩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水彩画(人物)》课程是美术学水彩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直接关系 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水彩人物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水彩材料表现人物肖像为训 练手段。是研究水彩材料、人像表现技法的实践性学科。是准确的掌握色彩、空间、结构变 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水彩画水平的一门重要课程。 水彩画(人物)通常在水彩画(静物) 、水彩画(风景)、水彩画(材料与技法)先行课 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学习水彩画(创作基础) 、专业实践(专业竞赛)等课程筑牢基 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熟悉和了解水彩材料特性;把握人物肖像的基本塑造;了 解水彩人物写生的表现要素;理解和掌握水彩人物写生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法;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以及基础的色彩造型和构图能力;能够从不同风格的表现技法中吸取营养,从而使 学生的水彩画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水彩人物写生要素,水彩人物写生的色彩特征, 水彩人物写生的基本表现技法,水彩人物写生的着色程序等方法和规律。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水彩人物写生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察 方法和表现技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水彩修养的创造性和水彩的思维能力。 174 四 课程内容 序 课程模 号 块 水彩人物 头像写生 (男、女) 1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掌握水彩人物肖像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人物肖像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2)水彩人物肖像写生的表现技法。 1.学习时注意了解水彩人物写生的色彩特 征; 2.重点掌握水彩人物写生的着色程序。 2 0 1.理论教学内容: 优秀水彩画作品欣赏 掌握水彩画作品的欣赏方法。 2 0 1.实践教学内容: (1)水彩人物头像(男)写生训练; (2)水彩人物头像(女)写生的表现 技法。 重点通过水彩表现技法运用,熟悉水彩人物 写生的表现技巧。 0 20 1.理论教学内容: (1)场景构图; (2)色彩空间的表现; (3)画面意境呈现。 2.实践教学内容: 带场景水彩人物胸像写生训练。 重点掌握画面色彩空间表现、水彩特殊表现 技法的运用,画面具有创作感。 4 20 写生的方法。 1.初步掌握水彩画作品的 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2 水彩人物 头像作品 欣赏 2 水彩人物 掌握水彩人物头像写生的 胸像写生 方法。 (男、女) 3 水彩人物 全身写生 (带场 景) 学时 实践 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彩人物写生的表 现技法,完成带场景的人 物全身写生;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75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和能力的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 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任课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 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 师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美术卷》水彩画技法与赏析》.李志强.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年 [2]《新思维水彩画教程》.龙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3]《超写实水彩画光影技法-成功水彩画家的秘密》.弗里曼.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年 [4]《水彩画写生与创作》.党天才.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执笔人:甘学明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76 《水彩画(创作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15)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7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水彩画(创作基础) 课程代码:13112515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水彩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水彩画(创作基础)课程是美术学水彩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以水彩 画创作素材的收集、整理、加工以及水彩画创作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探讨水彩艺术语 言与创作实践,如何掌握水彩画创作素材搜集方法和创作表现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 水彩画(创作基础)课程通常在色彩Ⅰ(静物、头像写生)、色彩Ⅱ(胸像、全身像写 生)、水彩画(基础)、水彩画(静物)、水彩画(风景)、水彩画(材料与技法)、水彩 画(人物)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进行的毕业创作及工作实践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和了解水彩画创作素材的搜集方法和创作过程, 掌握水彩画创作的方法和步骤,了解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以及学会运用特殊材料和技法进 行水彩画创造性表现,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为 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水彩画创作素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方法,掌 握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以及运用特殊技法进行综合表 现的技法。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搜集素材的能力,运用水彩画的特殊技法进行综 合创作表现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 造力。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文化艺术修养等素质,拓宽学生 的艺术视野。 178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学习目标 水彩画创作素 材的搜集 1.熟悉和了解水彩画创作在国内外的形成与 发展; 2.了解水彩画创作与习作及生活的关系;掌握 水彩画创作素材的搜集方法,提高学生发现美 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拓宽学生 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画创作的发展脉络; (2)水彩画创作与习作的关系; (3)水彩画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4)水彩画创作素材的搜集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 搜集水彩画(静物创作)的素材。 重点掌握水彩画 创作素材的收集 方法。 2 10 1.掌握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提高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水彩画创作 的表现形式以及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 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画创作方法与步骤; (2)水彩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3)水彩画创作的类型分析; (4)水彩画的形象塑造。 2.实践教学内容: (1)完成素材的加工整理; (2)绘制创作小构图。 重点掌握水彩画 创作的方法与步 骤。 2 10 水彩画创作的 方法与步骤 学习内容 179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课程模块 3 4 水彩画创作的 过程 1.理论教学内容: (1)水彩画创作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2)水彩画创作构图、绘制创作草图; 1.掌握水彩画创作的立意与构思; (3)水彩画创作绘制创作正稿。 重点掌握水彩画 2.掌握水彩画创作运用基本技法和特殊技法 创作过程中各种 2.实践教学内容: 进行综合表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技法的综合运用. (1)绘制草图和正稿;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画面深入细节刻画; (3)画面(色彩关系、黑白灰关系、虚实 关系、透视关系)等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 水色语言的探 索与创新 1.提高学生水彩画创作表现的能力;掌握新材 料、新技法的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拓宽学生 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水彩画水与色的碰撞、浸润,水色语言的表 现以及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2.实践教学内容: 运用水彩画的特殊技法进行创造性表现。 180 重点是提高学生 水色语言表现以 及新材料、新技法 的探索与创新能 力。 2 22 2 1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新思维水彩画教程》龙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2]《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美术 出版社,2010 年 [3]《水彩写生教程》.[美]保罗·拉塞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年 [4]《水彩画技法》.冯晓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5]《水彩画》.周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6]《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集》.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美术 出版社,2014 年 执笔人:董顺伟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81 《版画(黑白画)》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6)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业讨论制定,美术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82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版画(黑白画) 课程代码:13112526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版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版画(黑白画)》是美术学版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黑白画静物、风景、人像写生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黑白画的基本技法 为版画基础技法训练手段。是研究如何运用黑白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去塑造形体、结构、 空间、质感等,是黑白艺术规律在版画艺术形式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版画(黑白画)通常在版画(基础)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后续版画专业方向学生 学习版画(黑白木刻创作)、版画(套色木刻临摹)、版画(套色木刻创作)、版画(铜版 画)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熟悉和了解黑白画造型艺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造型规律; 掌握黑白画艺术概括的基本技法;要求熟悉和了解黑白画的工具、材料特点,掌握正确的版 画观察方法和感知能力;掌握版画(黑白画)的基本特点;掌握黑白画的作画方法、步骤, 进 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黑白画的造型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创作、审美、鉴赏能力,增 强审美情趣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其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和了解黑白画造型艺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造型规律;掌 握黑白画艺术概括的基本技法;掌握黑白画的作画方法、步骤,熟悉和了解黑白画的工具、 材料特点;掌握正确的黑白木刻版画观察方法和感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黑白画工具、材料、性能特点的基础上,掌握黑白画 转换及黑、白、灰构成形式的原理和规律,能运用黑白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塑造对象,在造型 能力、构图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开拓创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 型能力、表现能力、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等素质,开阔学生的艺 术视野。 18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1.学习时注意了解版画在国 内外的发展历程;各时期版 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2.重点掌握黑白画的构图形 式和画面的形式美规律。 1 0 1 黑白画 概述 1.掌握黑白画的基本概念;了解黑白木刻版画 1.理论教学内容: 在国内外的发展流派; 2.掌握黑白画主要的工具、材料特性以及黑白 (1)黑白木刻版画在国内外的 发展历程; 画的基本特点,造型规律; (2)黑白画的主要工具、材料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 特性及造型规律。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2 黑白画 的方法 与步骤 1.掌握黑白画作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初步了解黑、白、灰构成形式的原理和规律 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重点了解黑白灰的归纳概括 黑白画画面的组织与安排。 2.实践教学内容: 方法。 黑白画构图与画面的艺术处理。 1 16 1.掌握黑白画静物造型表现的基本规律; 2.提高学生对画面黑白灰归纳能力;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发 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 (1)黑白艺术概括的基本手法 和原理; (2)黑白画的形式美法则。 (3)黑白画静物造型表现的基 本规律; 2.实践教学内容: 黑白画静物写生的基本理论知 识及造型规律、表现方法。 2 12 3 黑白画 静物 写生 184 重点掌握黑白画静物写生的 造型规律。 4 5 黑白画 风景 写生 黑白画 人像写 生 1.掌握黑白画风景创作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黑白画风景写生的基本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 黑白画风景写生的基本理论知 识及造型规律、表现方法。 重点掌握黑白画风景写生的 造型规律和表现方法。 2 12 1.掌握黑白画人物创作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对画面黑白灰构成的组织、动手能 力。 1.理论教学内容: 黑白画人物写生的基本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 黑白画人像写生的基本理论知 识及造型规律、表现方法。 重点掌握黑白画人像写生的 创作方法。 2 12 185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版画》.孙犁.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2]《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黑白画-专业黑白画技法》.林华.漓江出版社,2000 年 [4]《外国黑白木刻选》.杨可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年 [5]《木版家族》.王华祥.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执笔人:田 露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86 《版画(黑白木刻创作)》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7)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8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版画(黑白木刻创作) 课程代码:13112527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版画(黑白木刻创作)》课程是美术学版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通过对 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黑白木刻创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 专业理论知识及表现技能进行黑白木刻的创作制作及美术教学活动。 黑白木刻创作通常在素描Ⅲ(人体写生)、黑白画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 进行毕业创作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黑白木刻创作》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如何独立思考,收集 素材,整理构图并制作完整黑白木刻作品的课程。本课程重在对作品原创性的独立思考与操 作,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黑白归纳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掌握基本的刀法组织,理解 黑白对比与谐调的规律,在绘画实践中,能有效地观察和分析物体的黑白关系,对黑白木刻 的各种表现语言与技法深入研究,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能 适应美术教育工作的应用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黑白木刻的表现语言与技法,掌握刀法组织法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黑白木刻的审美眼光,掌握运用黑白木刻艺术形式表达情感与观念的规律。 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面知识。 188 四课程内容 序 号 课程 模块 1 黑白木 刻创作 概述 2 黑白木 刻创作 中素材 的收集 与处理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掌握黑白木刻创作的基本概念;了解 1.理论教学内容: 黑白木刻这一画种在东西方的发展演 1.黑白木刻在历史上各个时 (1)黑白木刻在欧洲的发展; 变过程; 期的审美特征; (2)黑白木刻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2.掌握黑白木刻的基本特点 3.提高学 2. 重 点 掌 握 黑 白 木 刻 的 工 (3)黑白木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文修养, 具、材料特性。 (4)黑白木刻的审美特征。 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1.观察生活的方法; 2.题材范围的思考; 3.图片资料的筛选。 1.理论教学内容: (1)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2)主观提炼。 2.实践教学内容: (1)图片收集 (2)素材提炼 189 重点了解黑白木刻创作与生 活的关系。 理论 实践 4 0 2 24 3 黑白木 刻创作 的构图 1.构图与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2.构成关系的多种可能性。 1.理论教学内容: (1)构图原理; (2)构图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1)多种构图形式的尝试; (2)优化完善直至确立方案; (3)草图的细化与放大。 4 黑白木 刻制作 的方法 与程序 1.上稿; 2.刻制; 3.印刷。 1.实践教学内容: 将创作稿转化为黑白木刻作品。 190 1.重点掌握常用构图法则; 2.尝试运用不同的构图表达 主题。 2 24 重点掌握黑白木刻刻制过程 中的刀法运用。 0 4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版画》 孙犁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集》.包俊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年 [2]《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集》.刘继明.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 [3]《纯化的木刻艺术》.闫翀 刘媛.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年 [4]《木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执笔人:熊 林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91 《版画(套色木刻临摹)》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92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版画(套色木刻临摹) 课程代码:13112528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版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版画(套色木刻临摹)》是美术学版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一门专业拓展课。通过对这门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套色木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并能熟练地运用所 学专业理论知识及表现技能进行套色木刻的临摹制作及美术教学活动。 套色木刻通常在素描Ⅰ(静物、头像写生)、素描Ⅱ(胸像、全身像写生)等先行课程 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版画专业方向,学习版画(套色木刻创作)、版画(铜版画) 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套色木刻临摹》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如何将自然色彩进行 归纳概括并运用木刻版画的形式表现的课程。本课程重在临摹版画名作,通过本课程教学, 使学生掌握色彩归纳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掌握基本的刀法组织,理解色彩对比与谐调的规律, 在绘画实践中,能有效地观察和分析物体的色彩,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并能适应美术教 育工作的应用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色彩归纳规律,掌握刀法组织法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套色木刻的审美眼光,掌握套色木刻的基本制作程序与方法。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9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1.套色木刻的概念; 2.套色木刻的发展历史; 3.套色木刻的艺术特色; 4.套色木刻的基本分类。 1.理论教学内容: 1.学习时注意了解套色木刻与油画、水 (1)套色木刻的定义; 彩画、中国画的区别;了解套色木刻在 (2)套色木刻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3)套色木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2.重点掌握套色木刻的工具、材料、特 (4)套色木刻的审美特征。 性等基本特征。 2 0 套色木 刻中的 色彩处 理原理 1.掌握色彩归纳的方法; 2.了解色彩的对比与画面的情绪表 达; 3.色调的形成规律。 1.理论教学内容: (1)色彩的归纳与限制; (2)色彩的对比与统一; (3)色彩的呼应与交叉; (4)色调的控制。 2.实践教学内容: (1)色调训练; (2)分版训练。 1.重点掌握套色木刻的色调控制; 2.掌握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及情感表 达。 2 20 套色木 刻的制 作原理 1.掌握套色木刻版画的基本理论知 识,掌握套色木刻版画的基本制作 方法; 2.掌握套色木刻刀法及刻制步骤,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绝版套色木刻; (2)多版套色木刻。 2.实践教学内容: (1)绝版套色木刻制作训练; (2)绝版套色木刻刀法训练。 重点了解绝版套色木刻版画制作过程。 2 20 套色木 刻的概 述 194 4 套色木 刻版画 作品欣 赏 1.初步掌握套色木刻版画作品的欣 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 养。 1.理论教学内容: 中外优秀套色木刻版画作品赏析。 195 重点掌握套色木刻版画作品的欣赏方 法。 2 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主要参考书 [1]《版画》.孙犁.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2]《纯化的木刻艺术》.闫翀 刘媛.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木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木版家族》.王华祥.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5]《中国版画百图》.周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 [6]《外国黑白木刻选》.杨可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年 执笔人:傅平凡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196 《版画(套色木刻创作)》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29)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197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版画(套色木刻创作) 程代码:13112529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版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2.5 学分 学时:48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40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套色木刻创作》是美术学版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专业拓展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套色木刻的创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 表现技能进行套色木刻的创作制作及美术教学活动。 套色木刻通常在素描Ⅰ(静物、头像写生)、素描Ⅱ(胸像、全身像写生)、套色木刻 临摹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选择版画专业方向进行毕业创作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套色木刻创作》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如何独立思考,收集 素材,整理构图并制作完整的套色木刻作品的课程。本课程重在对作品原创形的独立思考与 操作,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色彩归纳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掌握基本的刀法组织,理 解色彩对比与谐调的规律,在绘画实践中,能有效地观察和分析物体的色彩,对套色木刻的 各种表现语言与技法深入研究,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能适 应美术教育工作的应用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套色木刻的表现语言与技法,掌握刀法组织法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套色木刻的审美眼光,掌握运用套色木刻艺术形式表达情感与观念的规律。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98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课程 模块 套色木 刻创作 的概述 套色木 刻中的 素材收 集处理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1.了解套色木刻的发展历史; 2.了解套色木刻的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 (1)套色木刻创作的概念; (2)套色木刻创作的表现风格; (3)套色木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4)套色木刻的审美特征。 1. 掌握素材收集的方法 2. 了解创作效果与图片的关系 3. 题材的选择。 1.理论教学内容: (1)创作效果分析 (2)图片收集的分类 2.实践教学内容: (1)观察生活的方法; (2)题材范围的思考; (3)资料图片的筛选。 199 理论 实践 1.学习时注意了解套色木刻与油画、 水彩画、中国画的区别;了解套色木 刻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2.重点掌握套色木刻的工具、材料、 特性等基本特征。 2 0 1.重点掌握套色木刻的创作方法; 2.掌握图片的艺术处理方法及情感 表达。 2 20 3 4 套色木 刻创作 的构图 1.掌握套色木刻创作构图的基本 理论知识; 2.提高图片选择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构图原理; (2)图片构图与创造构图的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1)多种构图形式的尝试; (2)优化完善直至确立方案; (3)放大习画草图。 套色木 刻版画 作品欣 赏 1.初步掌握套色木刻版画作品的 欣赏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 养。 1.理论教学内容: 中外优秀套色木刻版画作品赏析 200 重点了解绝版套色木刻草图的制作 过程。 2 20 重点掌握套色木刻版画作品的欣赏 方法。 2 0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主要参考书 [1]《版画》.孙犁.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年 [2]《纯化的木刻艺术》.闫翀刘媛.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木版画》.李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4]《木版家族》.王华祥.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年 [5]《中国版画百图》.周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 [6]《外国黑白木刻选》.杨可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年 执笔人:傅平凡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01 《版画(铜版画)》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12530)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202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版画(铜版画) 课程代码:13112530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版画方向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限选 学分:3 学分 学时:60 学时(理论 8 学时/实践 5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铜版画》是美术学版画专业方向限选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系统地掌握铜版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并能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表 现技能进行铜版画的临摹制作及美术教学活动。 铜版画通常在素描Ⅲ(人体写生)、黑白画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并为学生后续进行毕 业创作等课程筑牢基础。 三 课程目标 《铜版画》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重点研究铜版画的表达技法。本 课程重在临摹欧洲早期铜版画名作,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铜版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和 法则,在绘画实践中,能有效地运用铜版画的技法,准确地表现所临摹的对象,并能适应美 术教育工作的应用需要。 知识目标 了解铜版画发展的历史脉络,熟习铜版画工具材料。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铜版画的审美眼光,掌握铜版画的基本制作程序与方法。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艺术格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03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学时 理论 实践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1 铜版画 概述 1.掌握铜版画的基本概念;了解铜版画 这一画种在东西方的发展演变过程; 2.掌握铜版画的基本特点;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格调、人 文修养,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1.理论教学内容: (1)铜版画在欧洲的发展; (2)铜版画主要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铜版画的审美特征。 1.铜版画在历史上各个时 期的审美特征 2.了解铜版画的工具、材 料特性。 2 0 2 铜版画 中点线 面以及 颜色归 纳处理 1.了解铜版画中点线面的处理规律; 2.分析铜版画颜色归纳处理的方式。 1.理论教学内容: (1)点的出现规律; (2)线的处理方式; (3)面的处理方式; (4)颜色的归纳. 2.实践教学内容: (1)铜版画点线面训练; (2)铜版画颜色归纳训练。 重点了解铜版画颜色的归 纳方式。 3 24 3 铜版画 技法分 析 1.蚀刻铜版画; 2.干刻铜版画。 1.理论教学内容: (1)蚀刻铜版画的腐蚀技巧 重点掌握蚀刻铜版画的腐 (2)干刻铜版画的技法 蚀技巧。 2.实践教学内容: (1)铜版画干刻训练; (2)铜版画蚀刻训练。 3 24 4 铜版画 的制作 方法与 程序 1.上稿 2.刻制 3.印刷 1.实践教学内容: 将临摹稿转化为铜版画。 0 4 学习内容 204 学习重点 重点掌握铜版画刻制过程 中的刀法运用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第十七届全国版画作品集》.包俊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年 [2]《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集》.刘继明.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 [3]《第二十一届全国版画展作品集》.吴长江.重庆出版社,2015 年 [4]《版画》.孙犁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执笔人:熊 林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05 《简笔画》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2231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206 一 课程基本信息 程名称:简笔画 课程代码:13122318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选修 学分:2 学分 学时:36(理论 4 学时/实践 3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简笔画》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是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岗位工作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简笔画的基本技巧,通过练习静物、 植物、景物、动物、人物等简笔画技法,具备手脑眼协调发展的操作能力,达到高度概括对 象的能力。后期创作起稿、造型奠定基础。进一步能胜任学前教育和小学美术教育做好准备。 三 课程目标. 《简笔画》是培养专业的学前美术教师和小学美术教师,通过对静物、植物、景物、动 物、人物等不同素材的大量练习,训练学生对形体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在造型过程中能 运用概括、夸张、拟人等表现方法,把我造型的要点和相互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形体的理 解和掌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胆进行创编和创作。适应美术教育工作的需要。 知识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会画各种动物、植物、景物,感知它们的外形。 能力目标 掌握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景物外形特点的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和造型能力。 素质目标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命。 207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课程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1)简笔画的意义; (2)简笔画的特点; (3)简笔画绘画要素。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重点掌握简笔画的特点:平面化、几何 化、概括化、简略化; 掌握简笔画的绘画要素:点、线、面(三 者之间的关系——平面构成) 。 1 0 简笔画 概述 1.了解简笔画的意义; 2.掌握简笔画的特点; 3.理解简笔画的绘画要素。 简笔画 的造型 原理 1.理论教学内容: (1)方形; (2)三角形; (3)圆形; (4)线形; 1.用方形、三角形、圆形、线形、 (5)组合形。 组合形表现物体形象. 2.实践教学内容: 用方形、三角形、圆形、线形、组合 形进行物象简笔画练习。 重点掌握用几何化的形象简化一切形 象。 0 4 简笔画 写生 1.理论教学内容: (1)选择角度,显示结构特点; 1.能正确选择角度,显示结构特点; (2)抓住细节,突出个性特点; 抓住细节,突出对象的个性特点; (3)运用骨线,把握动态。 运用骨线,把握动态特点。 2、实践教学内容: 进行物象写生练习 重点掌握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综合 活动,提取客观形象的主要特点,以平 面化、程式化的形式概括对象。 1 8 208 1.理论教学内容: (1)删繁就简; (2)夸张变化; (3)一物多形; 重点掌握简笔画造型的简化和变化方 法,发展形象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一形多物。 2.实践教学内容: 练习简笔画改写,进行删繁就简、夸 张变化、一物多形、一形多物的练习。 4 简笔画 改写 简笔画改写,包括把非简笔画改成 简笔画和把一种形式的简笔画改为 另一种或多种形式的简笔画。旨在 掌握简笔画造型的简化和变化方 法,发展形象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同时也是为了提高简笔画的实 用性和时效性。 5 器物、植 物、动 物、人 物、风景 画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确定重要的个性特征; 对器物、植物、动物、人物、风景 (2)提炼基本的符号语言。 进行认真观察,确定重要个性特征, 2.实践教学内容: 提炼基本的符号语言。 对器物、植物、动物、人物、风景进 行符号提炼与概括的简笔画练习。 209 重点掌握各种形象的符号提炼与概括。 1 8 1 12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简笔画手绘 10000 例》.飞鸟工作室.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年 [2]《简笔画技法》.王红云、冯锦、李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3]《不一样的简笔画》.辛迪.王尔德.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年 执笔人:陈 健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10 《装饰艺术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22201)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211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装饰艺术设计 课程代码:13122201 课程类别: 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美术学 课程修读性质:选修 学分:2 学分 学时:36 学时(理论 4 学时/实践 3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装饰艺术设计》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 。相关的图形创意、 设计心理学、材料与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因素和基础,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 学生掌握组织方法与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有一 个全面的了解,为创新出现代的装饰设计汲取营养,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完美和丰富现代装 饰艺术设计。 三 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材料研究、装饰环境研究、文化背景研究等进行深入完整分析与比较。使 学生逐步了解装饰艺术设计的性质及特点,掌握装饰艺术设计与装饰环境的关系,着重训练 学生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与特点,尝试引用与发现新型材料及现成物品去构思,认知各种形 式语言。 知识目标 了解装饰艺术设计类型、装饰艺术设计应用与环境、装饰艺术设计材料与媒介、装饰艺 术设计文化现象。掌握装饰艺术的设计表现形态与设计表现手段,装饰材料的研究与选择, 工艺与制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注重材料与环境相融合的整体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分析研究文化背景、统筹 谋划装饰艺术设计准确能力表达。 素质目标 提升学生宏观创意、设计、表现与执行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和设计的逻辑性。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212 四 课程内容 序 课程 号 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理论 实践 装饰艺 术设计 概论 1.理论教学内容: (1)装饰艺术设计概念; 使学生了解装饰艺术设计概念、 (2)装饰艺术设计的应用; 装饰艺术设计的应用、装饰艺术 (3)装饰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 设计的特征与发展。 实践教学内容: 装饰画系列设计与实践训练。 1.装饰艺术设计的特征与应 用。 1 0 装饰艺 术设计 分类 1.理论教学内容: (1)装饰艺术设计分类; 让学生了解从造型艺术角度、工 1、 (2)艺术性; 艺性质角度、材质及实用角度进 2、 (3)不同工艺性; 行分类,装饰艺术与建筑环境的 3、 (4)不同材质类; 关系。 2.实践教学内容: (1)不同实用范围类装饰艺术设计实践训练。 1.专业方向技能的巩固与学 习。 1 10 3 装饰艺 术设计 方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 (1)装饰艺术设计的表现形态; 让学生了解装饰艺术设计表现 2、 (2)装饰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 形态,装饰艺术设计表现手段, 3、 (3)装饰艺术的构成元素; 装饰艺术构成元素,装饰艺术表 2.实践教学内容: 现方法,装饰色彩。 (1)装饰艺术的设计表现方法训练; (2)装饰色彩应用设计训练; 1.装饰艺术的构成元素设 计; 2.装饰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 与方法。 1 10 4 装饰艺 让学生了解装饰艺术设计的材 1.装饰艺术设计材料运用技 2 12 1 2 1.理论教学内容: 213 术设计 工艺与 制作 料种类和性能,材料运用技法研 究,装饰艺术设计制作工艺流 程。 (1)装饰艺术设计的材料种类和性能; (2)材料运用技法研究。 2.实践教学内容: (1)装饰艺术设计工艺流程与实践训练。 214 法及制作工艺流程。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核的方 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在成绩 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 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任 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按照 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上,连 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六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优 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装饰基础[M]. 宋莉莉.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13 年 [2]装饰绘画[M]. 荆鹏举.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 庞薰.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1982 年 [4]装饰设计表现技法[M]. 刘宣琳、李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年 [5]二维装饰与设计表现[M]. 陈苑、洛齐.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年 执笔人:熊 洁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15 《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扎染》 课程教学大纲 (试行) (课程代码:13122088) 本课程教学大纲由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讨论制定,美术学 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216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扎染 课程代码:13122088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修读性质:选修 学分:2 学分 学时:36 学时(理论 4 学时/实践 32 学时) 二 课程定位 《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扎染》是美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该课程是 我院自研开发的地域性特色课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乌江流域传统艺术的表现 方法和扎染等技艺特点,并能灵活地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前期开设有素描、色彩、油画(基 础)、中国画(基础)等课程,后续有油画、中国画、水彩画、版画、《乌江流域民族民间 美术》等课程。 三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扎染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 征,熟悉民间扎染工艺的特点,正确掌握扎染的制作基本技法,了解扎染的历史及其发展动 向;掌握扎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灵活运 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并与之相结合。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民间美 术欣赏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和使命感。 知识目标 了解扎染的工艺特点、扎染的种类、乌江流域民间手工印染概况、印染的面料与染料, 掌握扎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掌握扎染的基本针法、扎染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和基本技能,提 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素质目标 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拓展艺术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 217 四 课程内容 序 号 1 2 3 学时 课程模块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手工印染概论 1.使学生通过对扎染课程的学 习与了解,扎染的概况及基础知 识。 1.理论教学内容: (1)手工印染概论; (2)手工印染的种类; (3)乌江流域民间手工印染概况。 手工印染的面 料与染料 扎染制作工艺 学习重点 理论 实践 1.了解手工印染的种类及 民间文化。 1 0 1.了解手工印染的面料。 2.掌握手工扎染的染色方法。 1.理论教学内容: (1)认识手工印染的面料和染料种类。 1.手工印染的面料; 2.实践教学内容: 2.常用染料的染色方法。 (1)常用面料的印染练习。 1 10 1.掌握扎染的基本针法及制作 工艺流程和扎染设计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 精神,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 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使命感。 1.理论教学内容: (1)扎染的工具与材料认; (2)扎染制作工艺及流程; (3)扎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实践教学内容: (1)扎染的基本针法练习; (2)扎染设计和制作成品训练。 2 22 218 1.扎染的基本针法; 2.扎染的制作工艺。 五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示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六 课程考核建议 考核方式建议:本课程考试为专业选修课程考试,采取将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综合考 核的方式,实行随堂考试,成绩记载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 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 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现代设计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 励学生策划创新。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平时和期末考试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结束后,由各任课教师 按照美术学院统一制定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评分表,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实填到评分表 上,连同期末考试作品一起拍照,并交到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存档。 七 教材选用及主要参考书建议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议选用“十二五” 、 “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 优质教材。同时将国内、外优秀的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 主要参考书 [1]《扎染与蜡染的艺术》.鲍小龙 刘月蕊.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西方染织纹样史》.孙基亮.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年 [3]《民间染织美术》.钟茂兰.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年 [4]《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与集成》.余继平.重庆出版社,2011 年 执笔人:唐 丽 审定人:罗小波 2015 年 7 月制订 2017 年 7 月修订 21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