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Asia丶少根筋6 页 171.889 KB下载文档
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当前文档共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4.“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附件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 2020 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 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实施“文物保护 利用科技专项行动” ,根据《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 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 (国科发社〔2016〕374 号) ,按照《国务 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 (国发〔2014〕64 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 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 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 题任务实施方案, 列为 2019 年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按照专项行动总体部署,围绕“加强文物保护利 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技需求,聚焦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 价值评估关键技术、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文化遗 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等 4 个 重点方向,针对文物领域亟待突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 以加强文物认知能力为基础,在文物价值认知、文物保护修复、 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综合保 — 1 — 障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专有装备,推动标准 化建设。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 3~4 年。按照分 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本批指南拟启动 4 个定向研究任务, 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 0.71 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 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题任务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 30%。 本专题任务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 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 不超过 4 年。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 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 不低于 1:2。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 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 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 再择优继续支持。除方向 1.2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外,每个项目下 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 10 个。方向 1.2 中华文 明探源研究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10 个,参与单位数不超过 40 家。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 的转化应用。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世界文化遗 产地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 本专题任务 2020 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 2 — 1. 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关键技术 1.1 早期人类起源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华北地区古人类遗存资源状况,及与之相关 的直立人演化、现代人起源及适应的生存模式等问题,获取关键 时段的新材料或新线索;研究以现代分析技术为依托的古人类化 石及相关材料所蕴涵信息的提取和阐释技术,梳理归纳存量古人 类资源信息;研究泥河湾区域考古既有哺乳动物群和旧石器时代 遗存发掘资料,阐明相关区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与序列、古人 类伴生动物群演替及其反映的人类生存背景和生计模式等,构建 中国古人类演化的框架体系,从理论层面探讨人类起源、演化及 农业起源等重大学术问题;以泥河湾遗址群为对象,探索技术应 用与方法创新,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田野工作示范。 考核指标:利用最新遥感和测绘技术成果应用工作范围应至 少覆盖 3 个重点区域,面积≥3 百平方千米;电子信息记录、三维 建模、环境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需实现对发掘地点的全覆盖;确 立泥河湾旧石器文化发展和哺乳动物群演化序列;测年数据≥30 个,形成区域旧石器时代测年数据链;构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框 架体系,及相关古人类资源数据库 1 套;在亚洲人类的来源、中 国现代人类起源与扩散等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新的认识;编制泥 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技术规范;对特定技术应用或 方法实践开展考古示范地点应≥2 处。 有关说明:由国家文物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中科院 — 3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1.2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不同类型遗迹遗址调查和考 古发掘中的应用,精确判断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的年代,解析重 大环境事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阐释生业发展对文明起源的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作用,研究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人类状况、人群迁 移与文化交互;研究长城沿线以石城和大型聚落为核心的区域文 明演进以及与欧亚草原的互动,究明文明起源“北方模式”的内 涵;研究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的区域特征和早 期王朝国家组织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区域 文明的兴衰历程;建立文明起源关键性遗址、重要遗物和检测分 析样品的标本库和数据库,构建文明特质研究的数据分析模式, 开展多学科交叉验证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机制,动态阐释文明多 元一体进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 考核指标:制订高精度测年样品取样规范和制样标准各 1 项; 提出碳十四数据拟合模型,建立文明探源测年数据库和高精度年 表;制订动植物、冶金、制陶、制玉、制骨样品采集和处理规范 1 套;建立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信息数据库;提出古人类食谱分 析和重建模型,以及古 DNA 数据和人群迁徙分析模型;建立体质 人类学数据库、食性数据库和古 DNA 数据库;建构中华文明形成 过程、基本态势和发展流变的时空框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完善多重证据链论证;在牛河梁、焦家、凌家滩、良渚、石家河、 — 4 — 碧村、石峁、芦山峁、宝墩、陶寺、新砦、二里头、双槐树等 13 处以上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及发掘的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有关说明:由国家文物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1.3 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水下浅埋文物遗存探测技术;研究水声学 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测量技术等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形成应用技 术规范;研发智能化水下文物探测与判别技术装置;设计研发 满足深海考古需求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开展水下探测、 考古调查应用实验,在重点海域的水下考古现场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浅埋文物遗存探测技术应在三级海况中稳定运行, 感知距离≥50 米,探测埋藏深度≥海床以下 3 米;可分辨长宽为 2×2 米厚度为 0.5 米的掩埋木质结构;形成水声学测量与地球物理 学测量技术应用规范;水下文物智能化探测与判别技术实现 90% 的操作流程自动化,探测范围≥200 米,埋藏深度≥3 米,满足三 级海况稳定运行要求;深海考古专用 AUV 需满足 1000 米海深范 围内水下自主调查,巡航速度≥2 节,可在四级海况下工作,自持 周期≥15 小时;选择≥2 处现场开展应用示范。 有关说明:由国家文物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国家文 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1.4 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结构与性能检测技术;研 — 5 — 发出水木质文物沉积物脱除技术;研发饱水木质文物新型脱水定 型材料;研究新型海洋饱水木材脱水干燥技术;探索木质文物水 下临时固型提取技术;研究海洋出水大型木质沉船整体保护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存状况评估方法及病害 分级量化指标,形成出水木质文物结构与性能检测技术规范;完 成出水木质文物沉积物脱除技术 1 项;开发出饱水木质文物脱水 定型新材料 1 种,脱水材料与文物稳定结合,且不造成文物变色 和二次变形收缩,收缩率低于 3%;研发出新型海洋饱水木材脱水 干燥技术 1 项并进行应用评价,收缩率低于 3%;形成脆弱木质文 物水下临时固型提取技术 1 项;形成海洋出水大型木质沉船整体 保护技术解决方案。 有关说明:由国家文物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国家文 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申报。 — 6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