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交流小结.pdf
19秋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交流小结 2020-11-16 13:37:05 一、 前言(不太专业的流水账) 对我来说,交流并不是一项有着明确学术目的的活动,当我报名交流项目的那个瞬间,所想的可能更多 地是从繁忙的学业和社团工作中逃离,趁机拥有半年的近似假期的国外生活,以及辅导员告知的那句话“无人申请没有竞争报名就行”。 现在想来当初做决定的执行力不可谓不高甚至有些鲁莽,提交报名表之后才开始计划托福考试的培训和报名,了解对方学校(一开始并 不知道那是个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两个季节的城市),计划回国之后的专业课补课和安排下学期社团活动的接班人,甚至是带着一丝 愧疚感将社长急急忙忙地换成下一届的小朋友。从提交英语成绩到确定宿舍和选课,每一个环节都是踩着DDL完成,甚至因为托福口语 单项不过关,最终还是靠外事处的老师单独举行面试才通过了对方学校的审核。但是当收到对方学校同意接收的邮件时,一股如释重负 的感觉出现在心里,就像被压力裹挟的生活里突然出现了逃生通道。 不像其他同学,我在交流生活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为以后的学业 生涯做贡献,因此无论是刷GPA还是和教授套推荐信都没有出现在我的计划里,唯一的目的便是体验生活,体验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毫 无约束和监管的生活。由于出国前遭受了些感情上的挫折,学期开始时便以此为借口给自己颓废地开始放假,最后得到的只有因为不自 己做饭而逐渐增大的每月花销和每日超过半天的古希腊虚拟旅游。(以及在美国西部当流寇,最终发现公式化的开放世界是真的无 聊)。 经过一个月的放飞自我,本着来都来了的核心思想,最终生活还是被我变成了中规中矩的留学生活,每天自己烹饪三餐、参加不 同社团结交当地同学、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三个室友交流国际形势分享文化和美食(恕我直言其实只有我这个中国人有美食可以分享)并 且认真学习为数不多的几门专业课。并且开始计划利用假期把加拿大的风景尽可能多地看一看。 除了化学和高分子,厨艺可能也算是交 流学习的一部分。UA在我的活动范围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食堂,学校内仅有的几家餐厅味道一言难尽而且价格偏高,中餐馆的面条让 我想到了小时候自己在家为了多留时间玩电脑而糊弄一口而做出来的寡淡无味的晚饭,麻婆豆腐的味道让人不禁替四川同学们感到担 忧。近半年的厨艺进修,让我掌握了煎炒烹炸等全部的中餐基础烹饪技术,并且开发了需要使用烤箱的新的烹饪技术研究方向,包括五 成熟的牛排、为了减肥而学习的烤什锦蔬菜、各种腌制烤鸡胸肉和减肥克星芝士焗饭。由于UA处于加拿大北方,当地除了玉米和牧草 几乎没有其他作物,水果蔬菜只有各地长途运输而来,因此新鲜自然谈不上,当然好处是能吃到上海小青菜。 作为轻度社恐患者,在社 团方面选择了本人有一定基础的跆拳道社团,为了尽快融入。社团教练是韩国人,社长是一位说只说粤语不说普通话的华裔,核心圈子 里的十来位同学不是华裔就是有中国血统,借着血统和肤色加成,两周后我便顺利地打入内部。虽然在血统和肤色上有亲切感,但是由 于几乎没有像我一样的留学生,相处起来和是能感受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同去交流的复旦同学只有我一位男生,因此我有幸随机获 得的三位异国室友,分别来自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作为唯一的同盟国公民我一度感到有些尴尬,但是当他们很随意地谈起自己被苏 联俘虏送到古拉格的奥地利爷爷、被美国人在北非俘虏并投诚当翻译意大利外公和成功从红军搜捕下逃脱的住在柏林的德国爷爷,我发 觉他们对于这一段历史并没有十分纠结,虽然也没有对在二战中的国家行为感到内疚。不过那三位室友对于中国倒是抱有超出平均水平 的好感,尤其是学EE专业的德国室友,对于能够在天猫上购买到低价电子元器件而十分地激动。而意大利室友对于猪肉包子和葱油饼 的想念甚至超过了我。恰逢香港动乱,他们在本国的新闻媒体上看到的报道并不能让他们熟练地理解事情的缘由,甚至只知道暴动而并 不知道和理解游行示威者的诉求,我本来希望可以借机输出一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三位室友的政治热情着实不高,求知欲也只 限于香港,便只好作罢。除开政治方面,异国室友能够在饮食和文化上带来新的体验和认知,意大利室友每天的主食都是意大利面 (pasta everyday),并且很看不上天天以披萨为主食的意大利南部地区(They have nothing in their head but pizza)。奥地 利室友几乎每天都吃同样的食物,早餐麦片,中餐晚餐是黑面包配速冻火腿,加上生的各种蔬菜和芝士。德国室友并没有整天拿着德国 黑啤,当然也没有体现出德国人据说应该拥有的严谨等品质,不管是不打扫房间、借用炒锅后不洗还是食用黑胡椒炒波罗蜜等黑暗料理 都体现了相反的品质 利用各种假期(包括强行逃课凑出来的)将加拿大西部几乎跑了个遍,Banff国家公园、温哥华、多伦多和黄刀 镇,并且利用reading week 的七天假期去了趟古巴。除了体验了不同文化和自然风景,体验到所谓的多样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收获是 在旅游的过程中越来越能适应孤独。一个人出行能够更充分的感受风景也能够更自由地安排行程,虽然在路上看到成双成对的行人免不 了在心里有些难受,尤其是平安夜那晚我一个人在餐厅吃晚餐,周围都是举家出行的食客,感到孤独又好笑。 以上是不专业的交流流水 账和个人吐槽,干货在下方。 二、 学校氛围 阿尔伯塔大学(下文以UA代替)对于复旦交换生态度友善,校级项目交换生在指定日 期前完成申请即可确保在校内有宿舍。宿舍位于国际生专用宿舍楼,住宿安全和住宿环境有保障。 学校内社团活动丰富,运动场地和学 习场地较多,复旦同学应当能够较好地适应。UA会不定期组织各类体育和文化活动。图书馆上座率虽然不及文图理图但是学校总体学 校学习氛围尚可。 学校位于市区内,距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校区内治安环境较好。步行范围内有大型生活超市和各国风味餐馆,校内 无食堂。校内有公交站室内地铁站,持UA学生卡可在AB省内免费乘坐公共交通。 由于区位原因,AB省为加拿大主要石油产区,UA王 牌专业为石油工程,带动UA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和本市主要的化工企业大多数为石油产业相关,包括石化产品生产、环境修复、产品 检测等。CS和理科专业中,华人或华裔占多数,某些年级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华人和印度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0%。 三、 课程设置 由于UA本硕均无高分子相关专业,故本系交换生都会选择进入化学系学习。 UA同样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新生入校后第一年为理学 院学生,大二选择专业进行分流。化学系培养计划在基础上和复旦相似。化学系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化学基础(Introduction to Universal Chemistry,包含实验课)、物理和生物类的通识课程和一门计算机课 程。 在专业必修课方面,UA化学系学生同样需要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四大化学,但是内容难度和深度上 比复旦要低。我系培养方案中《谱学导论》的内容在有机化学中讲授。UA只有一门高分子相关课程,即高分子概论(Polymer Fundament),由于开设本课程的教授在2019秋季停止开课,故未能确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从课时数来看,内容含量大致相当 于我系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UA开设的课程数目比我系少,粗略计算有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Kinetics、)、光谱化 学(Spectroscopy Chemistry)、电化学、环境化学、大气化学、生物化学、计算化学和化工概论(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Chemistry)等。部分课程为大四年级课程,和研究生一同上课,教学内容相同,研究生需要多写一份综述类课程论文。由授课教授处 得知,此类课程难度大,名额少(本科生院往往只有3个选课名额),但是基本没有本科生选修,部分本科生想本系读研,会在大四提 前选修以抵扣研究生课程。同样,在这些课程中,华人学生占大多数。 实验课方面,有机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无机化学实验是必选, 其中有机化学实验课包含在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中。同时有高阶的有机化学实验课可供选择,相比于基础的有机化学实验 仅包含简单合成(通常半天即可完成的合成实验),进阶版有机化学实验课包括高级合成(但是单次实验时长仍然限制在半天内)谱图 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总体而言,化学系学生课程相较于我系本科生,课程数目少,本科生一学期选修课程数目通常在4门课到 6门课 之间,没有通识选修、外语课、体育课和思政课的硬性学分要求;课程内容精而深,基础课程理论课内容简单,实验课练习基础操作耗 时短,进阶课程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教学。对于本地学生,在无语言障碍的情况下,应该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专业课的知识。对于交换 生,由于大量专业词汇需要记忆和背诵,涉及有机的命名法更是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往往在交换开始的初期需要一段比较辛苦和痛苦的 适应期,对于白人教授的课程,通过托福考试的学生的听力水平应当足以应付,但是遇到法国裔、印度裔等非本地教授往往难以听懂授 课内容,需要在课后自主学习。 四、 课程内容 上文提到的通选课中,我选修了分子动力学、电化学、光谱化学和化工概论四门课, 我将通过这四门课来简述UA和复旦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分子动力学包含部分复旦《物理化学AIII》中的动力学相关内容,和校内课 件对比发现,在公式推导和应用上更为深入。例如对于复杂反应的推导、对气相和液相反应的推导、对弛豫时间的推导和应用,每节课 会提供对应的文献以供阅读,理解公式和理论的发现过程,理论和模型在实验和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分子动力学课程在学期末提供了一 场讲授如何使用基于python的动力学模拟软件的讲座。 电化学在内容上涵盖了分析化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由此可以得出,UA的分 析化学并未注重公式推导和原理介绍,单纯介绍各种分析方法和应用,UA的分析化学课本内容应当和武汉大学出版的《分析化学上 册》相当。其余内容和复旦《物理化学AIII》中的电化学内容相比,在原理介绍和电化学应用方面更加突出。例如相比《物理化学 AIII》电化学测量内,UA的课程加入了各种电极原理、制备和应用的详细介绍,课上所用课件为文献的截取和讲解。对于伏安法,包 括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在讲解测量原理和实验方案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测绘出给定电化学反应的大致电化学循环图案。总 体来说课程深度和难度大于《物理化学AIII》,考虑到UA电化学课程为研究生课程,而本人未曾接触过我系的研究生课程,因此进行 横向对比得出的结论可能有些偏颇。 光谱化学和电化学由同一名教授授课,对应了分析化学中的光化学分析内容。对于本科生,电化学 和光谱化学为同一门课的前后两部分,每部分各半学期。因此为了将物理化学的学分顺利转换,我系交换生需要学习光谱化学的内容。 相比于光学分析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同样较为深入,难度也较大(克服语言障碍后难度适中)。由于分析化学课程课时紧张,课程内容 多,在光化学分析的部分未能进行深入讲解。UA的光谱化学在光学基础、仪器介绍、原理介绍和现代光化学应用上有一定的扩展 。例 如:在光学原理方面,对于光栅、单色镜、准直镜等光学元件的单个原理进行讲述和测验;在测量仪器方面,对于各类光谱测量中的偏 差(包括原因、如何消除以及计算中如何近似)的要求比我系分析化学中的要求高。上课课件同样为课本截图加文献截取。在最后两三 节课会介绍当下最新的光化学检测技术和原理,例如现代荧光显微镜、受激发射损耗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等,考试会涉及该部分。 化工概论是我在UA所选课程 中最有意义也是最有意思的一门课。首先这门课是P\NP课程,上课以讲座和参观为主,作业为讲座的感想和参观感受。选修这门课的 同学多为化学商科双学位本科生。前半学期讲座为已经参加工作若干年的UA研究生院毕业生主讲,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求值经历, 以及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同学对于化工行业从业者的人生轨迹有大致的了解,初步确定自己日后的工作方 向。余下半学期由讲座、参观和培训组成。讲座为化工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建立者,主要讲述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对应届生的期望,从企 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规划学术道路,建立行业大局观。由于前文提到的区位特点,前来进行讲座的行业多为石油相关,以环境修复和石油 产品废弃物清理为主要职能。参观化工厂同样是负责进行石油冶炼和环境处理。培训为针对化学系本科生的面试培训,包括简历书写和 面试问题准备。课后作业包括提交一份简历由教授修改,课程考核为模拟面试,大约半小时,由本地化工企业的HR亲自面试,面试后 有讲解和指导,同时会给出简历的改进意见和未来学术生涯选择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