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

〆゛丶yo yo31 页 390.688 KB下载文档
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
当前文档共3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22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申请项目信息.pdf

附件: 一、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法提浓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大量低浓度煤层气排空、 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的问题,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 浓度(CH4浓度≤30%)煤层气水合物制备、储运、再气化、集 输等流程工艺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水合物法提浓关键技术 体系,构建水合物法提浓成本数据库,开展低浓度煤层气水合 物储运技术环境资源影响研究,开发本系统工艺流程、专用装 备、工具、添加剂配方、工艺参数模拟及自动调试管理软件系 统,建成低浓度煤层气水合物法提浓示范工程。 技术指标:建成2~3个日处理量≥10000Nm3的水合物法提 浓低浓度煤层气示范工程,提浓后 CH4浓度≥70%。相比现有低 浓度煤层气提浓工艺技术,能耗降低5%以上。 2.超重力高效捕集煤层气中细颗粒物技术开发及工程化 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超重力净化微细粉尘装置及工艺,揭示超 重力环境下沉降、过滤、机械旋转碰撞、捕获及扩散等多种除 尘复合机制;研究超重力捕集器设备结构(错流、逆流)、转 1 子形式、填料对气体中细小颗粒物净化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 超重力装置结构及其专用填料优化超重力设备结构;搭建超重 力捕集微细颗粒物的粉尘净化实验平台,研究超重力因子、细 颗粒物含尘气体浓度、气速、填料润湿性、流体接触方式等参 数对超重力胶除尘总效率、分级效率和气相压降的影响规律, 优化工艺操作参数;建立超重力捕集湿法净化技术中试或工程 化示范装置,开展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评估;开展超重力装备 的智能化控制与监测。 技术指标:建立一套适合煤层气中细颗粒含量的测试方 法;示范工程超重力装置处理规模不小于10万 Nm3/d,装置耐 压力不低于2.0MPa,超重力捕集技术的切割粒径≤0.02μm, 细颗粒物(PM2.5)捕集率≥95%,净化后 PM2.5≤5mg/m3,液气比 ≤0.5L/m3,用水量不高于现有水膜除尘湿法的20%,投资与运 行费用节省≥30%,气相压降≤800Pa,成套装置占用空间≤ 30m3,操作弹性大,不受夏冬季节影响,处理气量负荷30~100% 可调节。 3.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供热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制多孔介质催化氧化制热中试装置设计并加 工可用于小型锅炉的多孔介质催化燃烧器,研究燃烧器燃烧性 能,包括甲烷浓度、单位面积热强度、甲烷摧毁率、燃烧温度、 烟气污染物成分、燃烧器阻力特性等;开展装有上述催化燃烧 器锅炉整机的性能评价,包括制热水/蒸汽能力、燃烧稳定性、 2 热效率、烟气污染物排放、安全控制系统等,建立可控制稳定 燃烧和安全制热的控制系统。研制 MW 级的催化燃烧器或组合 燃烧器;测试 MW 级催化燃烧器的性能,开发其稳定燃烧控制 方案;研究 MW 级催化燃烧器在实际锅炉中的应用性能。 技术指标:催化燃烧反应器能在甲烷浓度≤5%情况下稳定 运行,稳定燃烧负荷≥50kW,单位面积热强度≥200kW/m2、甲 烷摧毁率≥90%、燃烧温度达到600±50℃,热效率达到85%以 上,烟气氮氧化物含量低于20mg/m3,烟气一氧化碳含量低于 1000ppm;建成不低于50kW 的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示范工程; 完成一套 MW 级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系统设计方案。 4.深部煤层气藏大地电磁法和复电阻率法三维探测技术 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深部煤层气藏物性、赋存条件、地质结构 特征,构建电性差异、埋藏深度、厚度、规模大小等因素变化 的一系列煤层气藏地电模型,系统开展联合地震数据的大地电 磁和复电阻率法正反演研究,为科学部署大地电磁和复电阻率 法实际勘探工作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选定的煤层气有利区开 展大地电磁和复电阻率法勘探实践,总结形成煤层气探测的大 地电磁法和复电率法技术规范;研究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反 演技术,建立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及流程;综合解释大地电磁 和复电阻率法结果,研发大地电磁和复电阻率法勘探煤层气的 技术,并进行现场验证。 3 技术指标:完成大地电磁测点的数据采集、处理、反演和 解释工作 500 项;完成复电阻率法测深点的数据采集、处理、 反演工作 500 项;初步形成煤层气探测的大地电磁法和复电阻 率法技术规范;验证符合率≥80%;深度介于 1000~3000m。 5.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焖炉压火调峰关键技术研究与工 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并优化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在燃烧不同煤 种时的压火启动性能、安全保障措施,寿命影响评估,控制理 念和操作方法,包括压火时长、启动时间、压火期间的安全问 题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气体的生成变化和控制、 压火成本等,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上进行研究和示范。 技术指标:全程深度调峰在2%到100%范围;2%低负荷运行 时间大于2小时。煤、风全停时,污染物近零排放,汽机不打 闸,发电机不解列。锅炉停炉、恢复时间在40分钟以内,污染 物排放指标满足粉尘低于10mg/Nm3、NOx 低于100mg/Nm3、SO2 低于70mg/Nm3。 6.炼焦煤采洗配销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炼焦煤高回收率精采细采系统理论和关键 技术;研究炼焦煤高效分选技术,构建选煤厂配洗配装工艺的 产品结构预测与优化数学模型;开发炼焦煤资源数据库及配套 软件,研究炼焦煤资源数据库自动收集、学习、分析数据的关 键技术及核心算法;研制炼焦煤配煤专家系统,研究炼焦煤资 4 源特性与焦炭指标的内在规律,建立配煤模型及智能配煤算 法;研究炼焦煤市场周期性供需特性,开发炼焦煤“采洗配销” 一体化调控技术方案;实现基于“采洗配销”一体化关键技术 的应用示范。 技术指标:形成炼焦煤精采细采技术体系,建立炼焦煤资 源数据库1套,形成集资源特性、煤质特性、工业指标、理化 性质、应用特性为一体的炼焦煤全生命周期数据库,且具备自 主采集数据、学习、分析能力;建立炼焦煤配煤专家系统,与 炼焦煤资源数据库联动,实现依据焦炭生产需求形成科学配煤 方案,具备自主学习、优化、分析能力;形成一套“采洗配销” 一体化模拟预测方案;完成定制化炼焦煤产品技术应用示范, 建成年产300万吨规模以上装置,配煤结构中高硫炼焦煤占比 ≥10%,优质炼焦煤资源占比降低5%以上。 7.固体酸催化合成煤基长链烷基苯关键技术研究与中试 研究内容:研究固体酸催化剂的酸性质、织构性质与烷基 化性能的关联关系及其调变机理,突破高活性、高稳定性长链 烷基苯合成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开发煤制油为原料合成 长链烷基苯及煤制油产品反应-分离一体化工艺,研究工艺参 数对反应的影响规律,实现长链烷基苯合成和煤制油产品反应 -分离的高效耦合;进行固定床中试,研究放大过程中传热传 质行为对催化剂性能和产物分离的影响规律,实现中试装置连 续稳定运行。 5 技术指标:完成高效固体酸烷基化催化剂公斤级放大,在 固定床反应器、P=2~3Mpa、T=170℃~220℃、原料苯烯摩尔 比≤16的反应条件下,实现烯烃转化率≥95%,烷基苯选择性 ≥98%(2-烷基苯选择性≥45%,3-烷基苯选择性≥25%,重烷 基苯选择性≤5%),催化剂单程寿命≥1000h,催化剂循环寿 命≥8000h;基于反应-分离一体化工艺,以煤制油不同馏分段 为烷基化原料,采用公斤级放大催化剂开展立升级固体酸催化 合成长链烷基苯中试,催化剂装填量≥100公斤,原料油处理 量≥100公斤/天,烷基苯产量≥20公斤/天。 8.含碳废弃物部分替代化工用煤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揭示污泥等废弃物添加对型煤冷热强度和反应 性影响的机理,开发煤与废弃物型煤制备技术,确定型煤运行 工况的极限条件及含碳废弃物的最优配比;研究煤与含碳废弃 物的反应速率调控规律,开展废弃物对原料转化的综合影响评 价,为气化炉放大和气化速率提升提供依据;设计适合宽排渣 范围煤灰熔渣组成及助剂,研究液态排渣状态、液态渣池性能 指标,优化液态排渣操作参数;研究熔渣组成和结构对熔渣污 染元素迁移的影响规律,阐明熔渣结构和微量元素的构效关 系,为优化熔渣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开展模拟含碳废弃物共气 化过程的能效分析,完成示范验证。 技术指标:针对典型气化用煤的组成,煤与废弃物所制备 型煤中废弃物比例不低于40%,助熔剂适应原料组成波动比例 6 ≥20%;开展不低于10吨/小时的气化示范,碳转化率≥95%, 熔渣中污染元素(Cu、Zn、Pb 等)的固定和释放满足环保要 求。 9.模拟移动床分离煤制α-烯烃含氧化合物及烷烃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分子微小极性差异,研究吸附分离煤制α -烯烃含氧化合物及烷烃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吸附剂和解析剂 选取,优化α-烯烃分离反应条件;开展小型模拟移动床实验; 揭示煤制α-烯烃中含氧化合物和烷烃吸附分离的基础规律; 开展中试实验;建立模拟移动床放大预测模型,形成万吨级生 产工艺包。 技术指标:建立规模2000吨/年的模拟移动床分离煤制α -烯烃含氧化合物及烷烃中试装置,运行时间≥2000小时。C5~ C8 α-烯烃满足聚合级产品要求,α-烯烃纯度≥98.5%,烷烃 <1%,含氧化合物<1ppm,内烯烃<1%;C10~C15 α-烯烃满 足羰基化反应原料要求,纯度≥95%,烷烃<1%,含氧化合物 <1ppm。 10.高品质的环烷烃润滑基础油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发高效萘烷基化催化剂,克服产品选择性低 以及反应过程中烯烃易自聚难题;设计催化剂加氢工艺,解决 多烷基萘深度加氢困难、硫致催化剂中毒以及加氢反应过程中 侧链烷基容易脱落等问题,提高润滑油稳定性并降低产品毒 性;烷基化及催化加氢反应器的放大与工艺流程优化设计;研 7 究合成油品和石油基润滑基础油品性能差异、合成条件调变对 合成产品质量提升的规律,优化润滑基础油配方;完成放大工 艺参数包。 技术指标:烷基化催化剂循环寿命≥5次;多烷基萘产品 中芳环加氢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剂寿命≥6个月;中试放 大实验规模要求单批次合成不低于50升的产品;环烷基润滑油 产品指标要求产品饱和环上的侧链烷基的数目须≥3,可连接 的 alfa-烯烃包括 C2~C8的烯烃,加氢饱和后芳香烃的含量≤ 1%,芳烃的烷基化转化率≥95%,产物选择性(侧链烷基数≥3 的产物)≥60%,环烷基润滑油的粘度5~50mm2/s(40℃)范 围内可控;模式试验规模不低于30吨/年。 11.煤基费托合成废渣蜡分类资源化利用 研究内容:建立费托蜡和催化剂分离新方法;研究固体蜡 与催化剂物化特性差异性的调控及放大规律,开发短流程一步 法固体蜡-催化剂分离新工艺与新装备;基于固体蜡物理化学 性质研究,开发日化品、橡塑加工润滑剂、热熔胶和油墨涂料 等产品;研究催化剂磁性部分性质及下游产业链延伸,拓展催 化剂载体和新型材料等应用途径;研发费托蜡和催化剂的分 离、催化剂磁性部分和非磁性部分分离联合工艺,建设固体蜡 -催化剂短流程高效分离示范工程;分析渣蜡分类产品变化特 征判据,明确工艺参数动态变化的关键节点,构建多特征因素 解耦分析预测模型,形成多特征解耦模型对分类产品工艺的动 8 态变化的响应机制。 技术指标:形成煤基费托合成废渣蜡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技 术1~2项。在达到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催化剂和费托蜡进行有 效分离,固体蜡回收率≥40%,磁性催化剂回收率≥20%,非磁 性部分有效利用率≥30%,资源化利用率≥90%;建设处理能力 ≥1000吨/年的固体蜡-催化剂短流程高效分离示范工程。 12.二氧化碳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长寿命、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优 化反应温度、空速及进料比等工艺参数;研究催化剂本征活性 位和积炭物种随反应时间的演变规律,阐明催化剂构效关系; 研究乙苯和 CO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转化过程中的中间 物种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探明 CO2活化转化机制;模拟分析活 性铟物种最佳落位和 CO2氧化乙苯脱氢反应最优路径,揭示金 属-载体界面协同催化反应机理,为催化剂设计、优化和应用 提供理论依据;开展 CO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放大试验。 技术指标:开展 CO2氧化乙苯脱氢制苯乙烯模式试验,规 模达到立升级,乙苯转化率≥65%,催化剂单程寿命≥200小时; 反应期间苯乙烯选择性≥95%,催化剂重复循环5次后乙苯初始 转化率≥55%。 13.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山西省森林蓄积量及碳汇监测体 系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山西省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蓄积量及碳汇监 9 测体系,得出省市县三级森林蓄积量及碳汇;突破无人机机载 激光雷达森林蓄积量及碳汇模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蓄积 量及碳汇协同监测等关键技术;在省内开展示范监测;开发无 人机机载激光雷达森林蓄积量及碳汇监测因子自动提取信息 系统。编制我省最主要优势树种航空林分材积表;划定全省主 要立地类型、林分类型,判读森林蓄积量变化区域,把握全省 总体蓄积量整体变化。 技术指标:形成山西省省市县三级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蓄积 量及碳汇监测体系的模型、理论与方法;遥感影像分辨率优于 2.5m。完成1个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蓄积量及碳汇示范监测,森 林蓄积量估测精度≥90%;完成不少于900个森林蓄积量样地的 实地调查;构建全省不少于5个主要优势树种的高质量(点云 密度≥4个/平米)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蓄积量测定模型;编制 5种以上全省重要优势树种航空林分材积表;完成1款基于激光 点云自动化提取主要林分因子软件编制。 14.微藻生物转化烟气二氧化碳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微藻固碳存在的问题,通过诱变和基 因编辑技术解析高效固碳机制;基于碳酸酐酶仿生催化和化 学吸附实现 CO2高效捕集;通过光伏发电与微藻培养一体化降 低能耗与提高产量;集成“化学吸附+碳酸酐酶仿生催化+颗 石藻/螺旋藻级联+光伏互补”一体化技术工艺;研制特需型 “藻源”系列高值化产品;建立微藻固碳减排系统监测体系 10 与评价体系,并建成微藻协同固碳减排示范工程。 技术指标:筛选适合本地工业化利用的优良藻株不少于4 株,解析固碳机制,烟气 CO2耐受浓度≥20%,生长速率≥ 20g/m2/d,固碳效率≥200mg/L/d;研制1套碳酸酐酶仿生催化 耦合化学吸附系统,CO2吸附效率(CO2→HCO3-)与现有技术相 比提高50%,实现捕获效率≥40%;研制1套光伏互补的低能耗 与高产率微藻固碳反应装置,实现微藻生物转化效率(HCO3→藻体)≥90%;构建1套“化学吸附+碳酸酐酶仿生催化+颗石 藻/螺旋藻级联+光伏互补”的一体化技术工艺,实现全天候、 高效、稳定的协同固碳,固碳效率(CO2→藻体)≥400mg/L/d; 挖掘1~3个固碳微藻生物质活性成分与精准功能种,研制1~2 种特需型“藻源”系列高值化产品,开辟高值化利用新模式; 建立1个不小于300亩面积的微藻培养与光伏发电耦合协同固 碳减排示范基地,实现年均微藻产量≥600吨,年固碳量≥1000 吨,年处理烟气量≥5万吨。 15.新型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及捕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 CO2捕集吸附材料成本高、再生能耗高的 问题,研究高效、廉价的 MOF(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HOF (氢键超分子有机框架材料)和变湿吸附材料等;研发批量制 备吸附剂的装置;开发大规模吸附 CO2的装置,并进行示范。 技术指标:研发 MOF、HOF 及变湿吸附剂;开发吸附剂制 备装置;MOF 类或 MOF 基复合材料在100kPa 和298K时的 CO2 11 吸附能力≥7mmol/g;HOF-8材料在100kPa 和298K时的 CO2吸 附能力≥2mmol/g;变湿吸附材料吸附 CO2成本降到胺溶液吸附 CO2成 本 的 50%以 下 , 且 吸 附 成 本 ≤ 250元 /tCO2, 能 耗 ≤ 1.2GJ/tCO2,CO2捕集纯度≥99.5%;采用变湿吸附再生材料, 开展千吨级以上 CO2捕集系统示范。 16.微藻净化沼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沼液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藻种培育与氨氮 耐受机制解析;优化微藻高效净化沼液的培养工艺;藻源功效 成分挖掘、精准功能鉴定与作用机制解析;研制新型藻源生物 制剂;开展微藻净化沼液关键技术示范工程。 技 术 指 标 : 筛 选 藻 种 1~ 2株 , 氨 氮 耐 受 浓 度 ≥ 2000 mg/L;构建1套微藻高效净化沼液的工艺流程,沼液中氮去除 率≥95%、磷去除率≥75%、COD 去除率≥80%;研制1~2种新 型藻源生物制剂,建立不少于20亩规模的微藻净化沼液示范工 程,年均净化沼液不小于6万吨,年均生产藻粉不小于60吨。 17.山西省地下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区关键技术研 究 研究内容:研究咸水层地质特性与封存能力、封存安全性 的耦合机理,评价山西省地下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 编制山西省咸水层 CO2地质封存适宜性分区图;筛选适宜 CO2 地质封存的场址;评估封存场址的封存能力;确定地下咸水层 CO2封存靶区;开展封存靶区的封存模拟实验和 CO2注入的安全 5 性评价。 技术指标:形成地下咸水层 CO2封存的关键地质评价指标; 编制1:50万山西省咸水层 CO2地质封存适宜性分区图;筛选出 地下咸水层适宜 CO2封存的靶区并估算封存潜力;明确地下咸 水层 CO2封存优先靶区,提供示范试验场址;编制可供决策的 研究报告。 18.废弃煤炭采空区二氧化碳注入增产煤层气与地质储存 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 CO2注入废弃煤炭采空区后的甲烷解吸分 带特征;研究废弃煤炭采空区类型与 CO2注入增产的适配性; 建立适宜 CO2注入增产煤层气的废弃煤层气采空区优选方法; 开展采空区 CO2储存地质与经济评价;形成废弃煤炭采空区 CO2 注入增产煤层气与地质储存技术与示范工程。 技术指标:形成1套涵盖一注一采2口井的废弃煤炭采空区 CO2注入增产煤层气与地质储存技术;建立适宜 CO2注入增产煤 层气的废弃煤层气采空区优选方法;评价废弃封闭煤炭采空区 的地质及经济可行性;煤层气抽采率较常规抽采提高10%,单 井封存 CO2量≥50万 m3。 19.非胺类化学催化捕集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效低能耗 CO2捕集技术,研究具有高吸 收容量的非胺类化学吸收剂;设计 CO2吸收/解析反应路径,搭 建实验流程装置;优化工艺条件;阐明吸收反应过程机理;完 13 成 CO2吸收/解析单管放大试验。 技术指标:脱碳率≥85%;解析率≥75%;化学吸收剂回收 率≥85%;能耗指标比传统醇胺法降低15%以上;完成立升级规 模实验。 20.高安全半固态储能锂离子电池复合电解质材料及电池 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高安全性、宽温域、高离子电导率的复合 固态电解质体系,开发高稳定、低可燃、与正负极兼容性好的 聚合物电解质单体,开发高安全、宽电位窗口、溶剂化能力强 的锂离子电池用阻燃溶剂体系;研究分子结构优化对聚合物骨 架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阻燃溶剂与聚合物骨架的原位复合 技术及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新型电解质及其电极界 面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研究电池结构、化成方式、电池 内部温度/力学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半固态电池综合 评价方法。 技术指标:半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常温离子电导率≥3×10-3 S/cm;电化学窗口 0~4.3V (Vs. Li/Li+);半固态电解质的阻 燃等级达到塑料阻燃 V0 级;实现百公斤级批量制备;采用此 半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磷酸铁锂电池常温质量比能量≥ 150Wh/kg,循环寿命≥1000 次;采用此半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的三元电池常温质量比能量≥280Wh/kg,循环寿命≥800 次; 14 电池破损后无液体泄漏,安全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1.基于碳化硅器件的低压直流电力电子变换器关键技术 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高可靠性 SiC 器件驱动设计技术,基于 SiC 器件的宽增益光伏 DC/DC 变换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 制基于 SiC 器件的高效储能充放电 DC/DC 变换器,SiC 器件的 高低压直流母线高频隔离型 DC/DC 变换器;研究 SiC 器件的多 端口直流电能路由器拓扑结构及能量管控策略研究;研究 SiC 器件的高频电力电子变压器磁集成技术、高功率密度电力电子 装置集成技术。 技术指标:研制基于 SiC 器件的光伏 DC/DC 变换器,输入 电压范围200V~600V,可同时实现 MPPT 和稳压控制,效率≥ 95%,MPPT 追踪精度不低于99%,具有主动防孤岛功能;研制 储能充放电 DC/DC 变换器,实现功率双向流动,可维持直流电 压偏差小于5%的直流额定电压;研制高频隔离型 DC/DC 变换 器,实现两侧电气隔离,单模块功率不低于2kW,功率密度不 低于1kW/dm3;研制不低于3个端口的电能路由器,可实现能量 的灵活管理及自主分配。 22.耐高温高电压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制基于原料筛选和工艺优化的高纯度、高完 整性的电容炭材料,研发高电压、耐高温电容炭;研究通过电 解液中溶剂及添加剂的分子设计,拓宽其电化学窗口,设计高 15 电压、耐高温、耐氧化性电解液;研究改进电容炭电极片的制 备方法,研制高面载量电极及超级电容器,保证器件的高能量 密度和高稳定性。 技术指标:研制高电压、耐高温超级电容器器件,容量≥ 120F,充电电压≥3.0V,能量密度≥8Wh/kg;3.0V 条件下浮 充性能可以满足65oC 和1500h 容量保持率≥80%的要求。 23.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近零能耗日光温室构建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发土壤高效蓄放热换热器;研发化霜时间短、 系统运行稳定节能的自融霜空气源热泵制热系统;克服常规逆 循环热气化霜方法存在的冷热量抵消、化霜能耗大、压力工况 剧烈变化及热媒温度下降的问题,克服常规热气旁通融霜方法 化霜热量来源不足的问题;研究太阳能热电利用系统、自融霜 空气源热泵系统和浅层土壤蓄放热系统集成优化运行;研究热 电耦合,以电定热,寻求能效最大化的多种可再生能源耦合利 用方式,研发严寒地区日光温室智慧能源系统,并开展示范。 技术指标:日光室内温度全天候15~30℃、湿度45%~70%、 二氧化碳浓度0.02%~0.04%,以热定电,保持室内同样温湿度, 其能耗比普通温室减少75%以上;自熔霜空气热泵在实际工程 使用中,融霜所需时间总和小于一个连续制热周期的12% 制 热效率提高3%;太阳能光热效率达到65%,光伏效率达到20%, 一体化效率达到75%,土壤源蓄热效率提高5%~10%;建成占地 不少于0.6亩的日光温室示范。 16 24.太阳能喷射与压缩非等容耦合制冷装置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多因素变化时喷射器性能,建立完善喷射 器和太阳能喷射制冷循环模型,研究喷射器喉部面积比与一次 流体压力、二次流体压力或混合流体压力同时变化时喷射器性 能的变化规律,获取喷射器结构参数变化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规律;研究压缩机中间排气制冷循环特性,构建压缩机中间排 气压缩方式,分析中间排气压缩过程的热力学特点,建立模拟 计算模型,探究压缩机结构参数、中间排气参数等对压缩机性 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压缩机转速变化时中间排气参数及压缩机 性能变化规律;研究喷射与中间排气压缩耦合制冷性能,建立 喷射与中间排气压缩一体化制冷方式,考虑太阳辐射变化的间 歇性和随变性特点,分析太阳能喷射、中间排气变速压缩、两 次节流的耦合变化机理,探讨喷射压缩耦合制冷对太阳辐射变 化的适应性及其转换为无太阳辐射时压缩制冷的匹配性,优化 喷射与中间排气压缩耦合制冷循环。 技术指标:研制不低于20kW 的太阳能喷射与压缩非等容 耦合制冷装置,制冷性能系数不低于4.5,与喷射制冷系统相 比能耗减少30%以上。 25.基于数字孪生的风电机组高效运行与智能维护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以风电机组出力理论计算模型为基础,考 虑运行环境、检修方式、设备老化状态等因素,建立面向风电 系统出力预测的数字孪生;研究单台风电机组的具体特性和运 17 行状况,建立面向风电机组控制策略的数字孪生,实现风电机 组的“一机一策”控制;研究各种因素对风电机组健康的影响 机理及其健康评估的理论方法,提取关键设备故障的多层面、 多维度的特征,建立由特征到健康评估的端对端深度学习模 型,并解决深度学习存在的小样本、不均衡、弱特征问题;研 究关键设备健康评估知识的语义建模及其融入深度学习模型 的方法。开发面向风电系统关键设备健康评估的数字孪生,实 现精准故障定位和检修方案的动生成;开展风电场试验验证。 技术指标:数据量达到 TB 级,风功率预测百分比误差≤ 8%,均方根相对误差≤10%;基于数字孪生的风电机组控制策 略“一机一策”,风电机组平均出力提升≥2%;设备健康评价 准确度≥92%,缺陷设备命中率≥92%;建设风电数字孪生实验 中心1个,包含不少于10台风电机组数字孪生平台。 26.太阳能电池制绒及镀膜工艺自动上下料设备研发及应 用 研究内容:研究太阳能电池硅片、电池片两种物料和篮具、 载板两种载体的自动化运行技术,开发自动化上下料设备;研 制电池产线智能化运行辅助工艺技术与自动化设备;研究集成 隐裂、双片、缺角、崩边等多种视觉检测技术,开发集成检测、 分选、剔除等功能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研究 RFID 自动识别、 AGV 自动对接、远程监控对接 MES 技术;开展设备应用示范。 技术指标:研制太阳能电池制绒及镀膜工艺自动上下料设 18 备1套,视觉对位精度≤0.02mm;产能≥4000片/小时;碎片率 ≤0.05%;具备在线隐裂、双片、缺角、崩边视觉检测功能, 检测精度≥95%;具备 RFID 自动识别、AGV 自动对接、远程监 控对接 MES 功能;在太阳能电池制绒及镀膜工序进行示范应 用。 27.高效轻量化风电齿轮箱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高效轻量化风电齿轮箱关键技术;突破风 电齿轮箱滚道行星轮轻量化设计技术、风电齿轮箱机电集成设 计方法、风电齿轮箱动态设计与减振降噪技术、风电齿轮箱的 抗疲劳制造技术、风电齿轮箱密封及润滑技术、风电齿轮箱工 业性试验平台与综合性能评价技术。 技术指标:研制不小于4.XMW 级风电齿轮箱,额定功率≥ 5000kW,极限扭矩≥9300kNm,裸重≤38t(不含润滑和锁紧盘), 效率≥97.5%,扭矩密度≥130kNm/t,振动速度≤3mm/s、噪声 ≤104dB(A),可适应工作环境温度-35℃~+50℃,满足海上盐 雾等环境。 28.氢燃料电池用先进催化剂及载体批量化制备技术与示 范 研究内容:载体上,研究炭载体结构与催化剂活性的内在 关系,优化催化剂的整体活性和耐久性。开展炭载体的低成本 修饰和处理,提高炭载体与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优化催化剂 的整体耐久性。开发多孔炭的化学与高温耦合提纯技术,研究 19 炭载体制备流程中金属杂质富集和演变的机理,实现先进功能 炭载体表面和体相结构的精准调控,提高催化剂整体的活性以 及耐久性。催化剂上,研究高效、稳定且经济的超低铂催化剂 制备方法,突破过渡金属纳米合金颗粒合成、电化学刻蚀设计、 铂纳米单层孔隙度覆盖等关键技术;建立低成本氢燃料电池催 化体系,研究电化学界面催化机理,开展膜电极催化剂层结合 离子液体的总体方案,提升氢燃料电池的整体电极性能;研发 燃料电池原位电化学诊断方法,开展膜电极电化学过程表现机 理的分析与探究;实现高效稳定燃料电池能源转化系统和外延 装备的国产化和批量应用,推动氢能应用的产业发展。 技术指标:载体上,实现 Fe3+含量小于 50ppm,Cl-含量小 于 50ppm;炭载铂基催化剂耐久性指标为在 1.0~1.5V 电位下、 大于 5000 次循环后,质量活性(MA)衰减率≤35%、电化学活 性面积(ECSA)衰减率≤40%;实现炭载体百公斤级批量化生 产。催化剂上,燃料电池催化剂铂金属载量≤0.1g/kW;铂基 催化剂质量活性(MA)≥0.44A/mg,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 ≥120m2/g,额定输出功率≥1000mW/cm2;催化剂耐久性指标为 在 0.6~1.0V 电位下、大于 30000 次循环后,质量活性(MA) 衰减率≤30%、电化学活性面积(ECSA)衰减率≤30%。 29.智能网联重卡编队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重载公路路域多源信息智能感知与融合技 术,开展 V2X 信息交互硬件模组与技术攻关;研究多车列队控 20 制技术,实现编队车辆精准定位与行驶路径精准规划;研究重 载公路车路协同试点应用风险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形成面向 智能网联重卡编队的能源环保测试方案及行驶状态下的编队 全要素信息数字孪生综合管控平台;研究干扰条件下高速公路 重载货车编队 V2V 实时通讯与控制技术,提出车路协同技术解 决方案,开展示范应用。 技术指标:车辆编队视距感知能力不低于 160m;研发具 有车道级感知的机器视觉与雷达一体化传感装置,准确率不低 于 85%;制定车路协同试点应用运行风险等级划分原则与标 准,高风险判别准确率不低于 95%;单车(重载车)纵向车速 偏差小于 3km/h,行驶偏差分米级,横向定位精度厘米级;智 能网联重载货车编队在不低于 80km/h 的速度且网络传输良好 的行驶状态下,车车跟驰距离不大于 30 米±20%;示范智能网 联货车编队数量不少于 3 辆,无人驾驶安全测试里程在研发期 内平均每车每年度不低于 800 公里,网联重卡安全测试总里程 不低于 8000 公里。 30.极地环境下零碳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突破极地高寒高海拔环境下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水制氢适应性与稳定性、PEM 燃料电池低温环境重启动、 电力电子器件低温环境失效等关键技术,研发南极极端环境下 电解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和风-光-储-氢耦合模式供 21 电系统综合实验平台,研究极地低温环境下氢燃料电池发电与 风-光-储-荷微电网各部件故障特性,建立“风-光-储-氢”供 能系统的能量管理与运行控制系统,实现南极科考站安全、高 效的零碳综合能源系统测试。 技术指标:建立 1 套南极极端环境下的电解制氢—储氢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和风-光-储-氢耦合模式供电系统,实现 南极科考站的示范应用,连续运行时间不少于 3 个月。设计适 于南极环境的 EMS 系统,实现电、氢、热等运行信息的秒级/ 毫秒级采集和控制能力,多能设备与基地平台之间分钟级/秒 级的协同优化。极地环境(气温-50℃~0℃)下,电解水制氢 装置产氢量不低于 30m3/h,PEM 燃料电池功率不低于 30kW,实 现冷启动最低耐温-40℃,电力电子电路稳定运行度≥95%。 31.混合动力车用高效增程式发动机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研究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阿特金森循环、压缩 比、可变配气正时工艺,涡轮增压中冷与废气再循环高效技术 研究;研究基于博弈控制策略的发动机 ECU 控制系统集成技 术;研究增程式发动机在混合动力车测试技术,开展低能高效 区标定,形成高效节能增程式发动机技术与示范。 技术指标:研制增程式发动机1套,压缩比≥13.5:1,排 量≥1.3L,最大升功率≥46kW/L,有效热效率≥41%,排放满 足国六 B 标准;发电机额定功率≥30kW;温度估计精度<±0.2 ℃;数据传输周期≤1s,延迟时间≤2s;建成混合动力车用增 16 程式发动机生产平台1个;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器1套、混合 动力汽车1辆,完成整车标定与路试。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2.基于赤泥等固废制备地质聚合物关键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氧化铝生产工艺中大量高碱含量赤泥 难以利用的现状,开展赤泥-粉煤灰制备地质聚合物关键技术 研与示范。具体内容包括:探索赤泥-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 各种原料配比,生成及后期养护条件,确定赤泥-粉煤灰基地 质聚合物的配方、制备工艺及技术控制参数。开发“赤泥-粉 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系列产品,制备多种样品砖,完成产品性 能检测分析。完成中试示范线设计和建设,制备路面砖、草坪 砖、透水砖等系列产品,完成“赤泥-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 系列产品的技术经济评价。 技术指标:赤泥-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中,赤泥比例≥35%, 赤泥+粉煤灰比例≥75%,免烧抗压强度≥45MPa,抗折强度≥ 4MPa;放射性核素限量符合 A 类标准,内照射指数(IRa)≤1.0, 外照射指数(Ir)≤1.3;重金属溶出符合环保标准;在抗压 强度下降不超过25%,且重量损失不超过5%时,可承受的最大 冻融循环次数≥35次;完成年产10万平方米中试线建设和中试 试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制造成本低于20元/m2。 33.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活化及多固废协同利用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A)和水泥(OPC) 23 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粒径分布及微观结构;探讨 f-CaO 对 CFA-OPC 体系的前期水化放热影响,阐明 f-CaO 对 CFA-OPC 补偿收缩机理。研究 CFA 中 f-CaO 和 SO3的赋存状态及含量, 以及矿渣(BFS)对 f-CaO 和 SO3的影响机理。分析 CFA-BFS 体系中硅和铝的配位结构,建立微结构特征与胶凝活性的关 系,探明不安定组分 f-CaO 和 SO3的利用机理。研究循环流化 床粉煤灰基胶凝体系 f-CaO、SO3和赤泥中 Na+协同的增强作用、 胶 凝 活 性 及 Na+的 利 用 率 变 化 规 律 ; 探 明 水 化 反 应 过 程 中 [SiO4]和[AlO4]四面体结构变化规律、矿物界面演化特性和 Na + 迁移扩散机理;建立三元固废体系胶凝活性与微观结构演变 的关系,获得 CFA 不安定组分协同 Na+的利用机理。探究循环 流化床粉煤灰基胶凝材料的重金属浸出以及抗冻性和抗干湿 循环性变化规律,构建 CFA 基胶凝材料微结构和耐久性、环境 性能关系,揭示 CFA 基多固废胶凝材料重金属固化和耐久机 理。 技术指标: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基多固废胶凝材料中,粉 煤灰掺量≥25wt.%,总固废掺量≥70wt.%,水泥熟料掺量≤30% wt.%,胶凝材料性能指标满足42.5级水泥的国家标准要求;循 环流化床粉煤灰基胶凝材料的钠离子固化率≥95%、重金属固 化率≥95%,浸出毒性符合国家标准;建成万吨级循环流化床 粉煤灰基胶凝材料应用示范工程。 34.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工业示范 24 研究内容:研究成型对催化剂性能和强度的影响、内扩散 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明确催化剂的放大效应;设计开发针对气 液固三相反应的绝热固定床反应器,模拟传质、传热过程,确 定反应器高径比、介质在反应器内的流动方向、物料预热方式 等;研究特定反应条件下工业示范反应器与小试反应器高径 比、介质线速度差异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探明反应工艺放大效 应;研究特定温度、压力、介质空速条件下催化剂床层轴向温 度分布及其对有机物脱除效率的影响,揭示床层温度分布及其 影响规律。 技术指标:形成催化湿式氧化废水催化剂公斤级放大制备 技术,催化剂强度≥150N• cm-1;完成绝热固定床反应器设计、 工艺包开发,确定反应器高径比、介质流动方向、介质预热方 式;获得介质在反应器内线速度、床层温度分布等关键因素对 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规律;工业示范催化剂性能:COD 浓度为 10000~30000mg/L,氨氮浓度1000~3000mg/L 的有机废水, 在液体空速1.0~1.5h-1,温度230~280℃,压力6.0~9.0MPa 反应条件下,出水 COD 去除率≥90%,氨氮去除率≥90%;建成 300吨/年废水处理量的工业示范,连续稳定运行时间≥1000h。 35.高盐废水低温余热高效低成本处理与回收关键技术及 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高盐废水处理与回收工艺流程中能质转换 规律及数学模型,优化煤机组低温热源与废水处理工艺环节匹 25 配方式;构建燃煤机组脱硫废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热源的最优梯 级匹配策略,建立系统在多热源、全工况中的成本控制机制, 开发低成本余热利用闪蒸技术。搭建基于脱硫废水石膏晶种分 析试验装置,研究石膏晶种成核过程中钙镁硬度离子迁移规律 及不同水质条件下晶种浓度对不同加热器结垢情况的影响机 制,构建防垢控制方策略。搭建饱和无机盐溶液气液固三相流 喷射闪蒸试验系统,研究饱和含盐、含固废水气液固三相流喷 射闪蒸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探,形成基于气液固三相高效 传质流的特浓废水低成本蒸发处理工艺。研发低温余热高盐废 水高效低成本处理与回收成套工艺研究,开展工程示范。 技术指标:开发300MW 及以上燃煤机组脱硫废水余热蒸发 零排放示范系统、高浓盐废水气液固多相流干燥蒸发性能试验 系统各一套,第三方检测合格;低温蒸发脱硫废水处理与回收 系统吨水运行成本≤10元(不计余热成本),达到国内领先水 平;低温蒸发脱硫废水处理与回收系统水分回收率≥90%;低 温蒸发脱硫废水处理与回收系统回收水电导率≤200μS/cm, 氯离子浓度≤50mg/L,达到脱硫工艺补水或循环冷却水补水要 求;能耗指标≤300kg 低品质余热蒸汽/吨废水;燃煤机组脱 硫废水处理量≥240吨/天;连续稳定运行时间≥72小时。 36.混凝土制品养护协同固碳耦合新技术 研究内容:建立固废利用产品蒸压轻质混凝土(ALC)板 配方优化方案,研究预养护时间对混凝土制品养护固碳耦合技 26 术的影响,探讨混凝土制品组成原材料的种类及成分对混凝土 制品养护固碳耦合技术的影响,研究水胶比对混凝土制品养护 固碳耦合技术的影响;探究 CO2气体压力、浓度和养护时间对 混凝土制品养护固碳耦合技术的影响;研究混凝土制品养护固 碳耦合技术各因素对其工艺参数指标和养护过程原理;评估单 位体积混凝土制品理论和实际固碳能力。 技术指标:研发混凝土制品养护固碳耦合技术示范装置1 套,混凝土制品封存 CO2量≥1万吨,固碳技术混凝土制品的力 学性能、耐久性能等较未处理制品提高10%以上。 37.建筑垃圾再生填料道路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垃圾再生填料物理特性,开展建筑垃 圾的杂质高效分离、无害化试剂溶解、再生填料生产成本经济 性分析等工作;评估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力学性能,建立解决砂 石料强度下降导致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应用受限的方法;设计不 同粒径再生填料最佳配比,并开展应用验证实验;开展建筑垃 圾再生填料现场质量试验、沉降观测等技术研究,以满足质量 稳定、变形沉降、承载力等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形成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应用道路路基工程的成 套技术,地基系数 K30试验检测结果满足设计要求;碎石类、 土石方类建筑垃圾,用于路基再生填料填筑利用率≥60%。建 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35%,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 再利用和回收率≥40%;建筑垃圾再生填料应用路基填筑地基 27 系数 K30≥150MPa/m,压实系数 K≥0.95。 38.粉煤灰基高强聚合物预制件及保温材料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固废原料、激发剂的种类及添加量对强度 的影响,探讨 Si/Al 和 Si/Na 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优 化物料组成配比;探究发泡方式、气孔结构、容重变化对基材 强度的影响,制备轻质高强无机地聚物体系保温材料;研究不 同骨料颗粒级配、掺加量与基材的匹配特性,开发无水泥的预 制构件;开展生产线实验,并进行批量生产。 技术指标:建立预制构件生产方法,制备混凝土强度达到 C40,其他指标满足《工厂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管理标准》 (JGT565-2018)标准;开发一种发泡型保温材料(发泡混凝 土),干密度等级为 A03,干密度≤250kg/m3,导热系数≤0.06 [W/(m.K)],强度等级 C1。 39.煤矸石基石油加工催化新材料 研究内容:研究煤矸石的烧结技术、活化高岭土的分散技 术,建立石油催化裂化材料前驱体的合成方法;探究煤矸石的 活化处理对前驱体反应性能的影响、前驱体活性硅铝单元在不 同定向组装条件下转化效率及对催化材料物化特性的影响,研 究活化煤矸石前驱体硅铝四面体定向组装反应化学,以及成核 期和生长期反应动力学,在上述基础上突破催化材料前驱体的 活化和 Y 型分子筛晶化关键技术;探明催化材料酸中心调控机 制及催化材料对烃类裂化反应的构效关系,开展一体法制备石 28 油催化材料的应用研究。 技术指标:研发制备石油催化裂化材料前驱体、Y 型分子 筛催化材料成品,形成一体法制备石油催化材料工艺包。催化 剂前驱体活化率≥90%,前驱体定向合成分子筛合成转化率≥ 60%;石油炼制催化材料比表面积≥600m2/g、结晶度≥50%; 经活化修饰后反应性能在800℃水热处理17小时后,直馏柴油 转化率≥75%。 40.脱硫石膏高端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脱硫石膏反应釜;构建搅拌轴梁数学模型, 研究不同参数影响下搅拌轴的动力学行为及搅拌轴材料参数、 搅拌叶分布、搅拌叶形状及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搅拌轴挠度的影 响规律,以搅拌轴的强度及刚度为约束条件优化各项参数;研 究物料在变压式反应釜的混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优化搅拌叶 片设计,建立形状及倾斜角度设计方法;研究内壁和搅拌叶片 材料选择与材料表面处理方式、叶片表面防粘层材料选择与镶 嵌方式的影响规律。 技术指标:研制脱硫石膏反应釜并开展现场应用示范,设 备内直径≥2500mm,内长度≥8000mm,水固比≤0.15:1;搅拌 轴最大挠度≤5mm,使用寿命≥6万小时;能耗比现有设备和工 艺降低30%以上;生产的高强石膏符合行业标准。 41.煤泥基磁絮凝剂去除矿井水乳化液的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矿井水污染治理难题,研究磁性煤泥基吸 29 附材料,开展磁性煤泥吸附材料处理矿井水乳化液实验,研究 改性煤泥表面特性与疏水性基团对乳化液选择性吸附作用,阐 明磁性煤泥吸附剂净化矿井水乳化液的机制。 技术指标:研发适合工业应用的煤泥基磁絮凝剂关键技术 和应用方案1套;矿井水经过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COD≤20mg/L,氨氮≤ 1.0mg/L,总氮≤1.0mg/L,BOD5≤4mg/L、石油类≤0.05mg/L、 氟化物≤1.0mg/L;日处理废水≥1200m3,煤泥无害化处理率 达到100%。 42.废塑料及废轮胎等有机固废催化降解技术 研究内容:构筑高效长寿命制氢催化剂体系,探讨兼具裂 解和吸附的双功能催化剂以及不同组分对提高氢气产率的协 同作用机理,研究反应器材料的腐蚀、氢脆特性,开展高效制 氢催化反应器的构型设计,建设中试平台并进行系统集成优 化,设计百吨级有机固废气化制氢工艺包。 技术指标:形成百吨级有机固废气化制氢工艺包1套,碳 转化率≥98%,氢气热转化效率≥60%,制氢的转化率≥85%; 建立废塑料及废轮胎等有机固废催化降解技术中试平台,规模 ≥1吨/天。 43.城市污泥制备多功能活性肥料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制备以腐植酸生物刺激素为载体的系列活性水 溶肥,研制以多肽和氨基酸为载体的系列活性水溶肥,研发以 30 剩余干渣为原料的矿区生土熟化专用有机肥,开发剩余干渣和 园林废弃物混配的生物有机肥,开展城市污泥制备多功能活性 肥料的中试研究与试验示范。 技术指标:研制活性污泥制备的腐植酸、多肽水溶肥产品 2~3个;开发污泥专用肥或土壤调理剂产品2~3个,产品达到 肥料安全使用的标准;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3个,生产和使用 研制的污泥肥料或土壤调理剂2吨以上;开展试验示范,创建 污泥制备的系列产品关键施用技术2~3项,作物产量提高5%~ 10%,肥料生产效率提高10%~15%。 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