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

Super god77 页 15.548 MB下载文档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
当前文档共7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pdf

复旦大学生科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研究生招生宣传 2022.05 生化系简介 • 1958年, 在中科院生化所、复旦大学生物系和化学 系的共同努力下正式成立生物化学专业。1986年生 命科学学院成立后改为生物化学系。2021年调整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 • 目前有教授/研究员16人,青年研究员5人,副教授 /副研究员4人;其中杰青2人、优青4人、青千6人、 青年女科学家1人、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3 人。 生化系研究方向和课题组简介 (一)蛋白质的修饰、结构与功能 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的鉴定、功能和机制;蛋白质合成机器和 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二)核酸的转录表达调控与功能 基因表达的转录和转录后调控及在发育、疾病和逆境适应中的 功能;非编码RNA的产生、修饰和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学功能。 (三)组学新技术和生物医药学研究 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组 学在代谢疾病中的应用、疾病发生关键因子的药物的研发。 研究特点: 基础性、前沿性及交叉性,为现代生物医药和农业等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生化系研究方向和导师简介 (一)蛋白质的修饰、结构与功能 董爱武、麻锦彪、李继喜、甘建华、林金钟、 市川宗严、张金儒、朱炎、俞瑜、苏伟 (二)核酸的转录表达调控与功能 王纲、郑丙莲、任国栋、常芳、葛晓春、尤辰江、 陈曦子 (三)组学新技术和生物药学研究 唐惠儒、丁琛、杨青、张旭敏、张一婧、白悦辰、 姚红艳 生化系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情况 • 硕士生导师25名,每年录取科学硕士~24名,主要通过推 荐免试(夏令营+推免,~20名)和公开招考(~4名); • 博士生导师20名,每年录取博士~15名,主要通过硕博连 读(~8名)、直博(~4名)和公开招考(~3名); • 研究生培养:硕士3年,硕博连读和直博5-7年,公开招 考博士3-5年;毕业要求参照研究生培养方案; • 在读期间奖学金名额分配:国家奖学金(硕士2个,博士 3个)、冠名奖学金(硕士~2个,博士~6个)。 学院招生政策咨询电话:021-3124-6508 生化系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渠道 • 博士后(~40%):欧美各大名校、国内高水平实验 室……这部分学生将来主要进入科研院所和企业; • 企业(~40%):诺华制药、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等; • 其它(~10%):重点中学教师、公务员……; 课题组简介 董爱武教授课题组 1996起生物化学系任教,教授,现任生化系主任 2007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9年获得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研究方向:植物表观遗传学 利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 方法研究表观遗传调控植物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董爱武 教授 邮箱:aiwudong@fudan.edu.cn 1.染色质组装与重塑调控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的 分子机制 2.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及其识别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及环 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 董爱武课题组副教授/副研究员 2007年起,生物化学系 任教,副教授 2007年起,生物化学系 任教,副教授 研究方向: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研究方向:表观遗传学 核小体组装 俞瑜 副教授 朱炎 副教授 邮箱:zhu_yan@fudan.edu.cn 邮箱:yuy@fudan.edu.cn 2012年起,生物化学系任教,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植物激素的信号传递及代谢途径 的分子机理 苏伟 副教授 邮箱:weisu@fudan.edu.cn 董爱武课题组的研究领域:植物表观遗传学 利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方法研究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Structure ChIP-seq Genetics 近五年(2017-2021)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hen K, Du K, Shi Y, Yin L, Shen WH, Yu Y, Liu B*, Dong A*. (2021) H3K36 methyltransferase SDG708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by promoting abscisic acid biosynthesis in rice. New Phytol. doi: 10.1111/nph.172903. Luo Q, Wang B, Wu Z, Jiang W, Wang Y, Du K, Zhou N, Zheng L, Gan J, Shen WH, Ma J*, Dong A*. (2020) NAP1-Related Protein 1 (NRP1) has multiple interaction modes for chaperoning histones H2A-H2B.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7(48):30391-30399. doi: 10.1073/pnas.20110891174. Du K, Luo Q, Yin L, Wu J, Liu Y, Gan J, Dong A*, Shen WH*. (2020) OsChz1 acts as a histone chaperone in modulating chromatin organization and genome function in rice. Nat Commun. 11(1):5717. doi: 10.1038/s41467-020-19586-z An Z, Yin L, Liu Y, Peng M, Shen WH*, Dong A*. (2020) The histone methylation readers MRG1/MRG2 and the histone chaperones NRP1/NRP2 associate in fine-tuning Arabidopsis flowering time. Plant J. doi: 10.1111/tpj.14780. Guo Z, Li Z, Liu Y, An Z, Peng M, Shen WH, Dong A, Yu Y*. (2020) MRG1/2 histone methylation readers and HD2C histone deacetylase associate in repression of the florigen gene FT to set a proper flowering time in response to day-length changes. New Phytol. doi: 10.1111/nph.16616. Wang B, Luo Q, Li Y, Yin L, Zhou N, Li X, Gan J*, Dong A*. (2020)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arget DNA recognition by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s. Nucleic Acids Res. 48(1):460-471. Liu B, Liu Y, Wang B, Luo Q, Shi J, Gan J, Shen WH, Yu Y*, Dong A*. (2019)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OsSUF4 interacts with SDG725 in promoting H3K36me3 establishment. Nat Commun. 10(1):2999. Liu Y, Liu K, Yin L, Yu Y, Qi J, Shen WH, Zhu J, Zhang Y*, Dong A*. (2019) H3K4me2 functions as a repressive epigenetic mark in plants. Epigenetics Chromatin. 12(1):40.. Jiang W, Li Z, Yao X, Zheng B, Shen WH, Dong A*. (2019) jaw-1D: a gain-of-function mutation responsive to paramutation-like induction of epigenetic silencing. J Exp Bot. 70(2):459-468. Kang H, Zhang C, An Z, Shen WH, Zhu Y*. (2019) AtINO80 and AtARP5 physically interact and play common as well as distinct roles in regulat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ew Phytol. 223(1):336-353. Wang Y, Luo X, Sun F, Hu J, Zha X, Su W*, Yang J*. (2018) Overexpressing lncRNA LAIR increases grain yield and regulates neighbouring gene cluster expression in rice. Nat Commun. 9(1):3516. Wei G, Liu K, Shen T, Shi J, Liu B, Han M, Peng M, Fu H, Song Y, Zhu J*, Dong A*, Ni T*. (2018) Position-specific intron retention is mediated by the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SDG725. BMC Biol. 16(1):44. Ma J, Liu Y, Zhou W, Zhu Y, Dong A*, Shen WH*. (2018) Histone chaperones play crucial roles in maintenance of stem cell niche during plant root development. Plant J. 95(1):86-100. Li C, Liu Y, Shen WH, Yu Y*, Dong A*. (2018) Chromatin-remodeling factor OsINO80 is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 and is crucial for rice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J Integr Plant Biol. 60(2):144-159. Liu K, Yu Y, Dong A*, Shen WH*. (2017) SET DOMAIN GROUP701 encodes a H3K4-methytransferase and regulates multiple key processes of rice plant development. New Phytol. 215(2):609-623. Zhu Y*, Rong L, Luo Q, Wang B, Zhou N, Yang Y, Zhang C, Feng H, Zheng L, Shen WH, Ma J*, Dong A*. (2017) The histone chaperone NRP1 interacts with WEREWOLF to activate GLABRA2 in Arabidopsis root hair development. Plant Cell. 29(2):260-276. 麻锦彪教授课题组 2002-2007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博士后 2007-2011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 助理教授 2011年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 特聘教授 2011年 中组部 “青年千人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 2012年 上海市“浦江计划”“曙光学者” 研究方向:表观遗传学和结构生物学 以蛋白质晶体X射线衍射及冷冻电镜为主要手段,结合多种 麻锦彪 教授 邮箱:majb@fudan.edu.cn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等方法,研究非编码RNA 和表观遗传学领域中蛋白质与核糖核酸(RNA)之间相互作 用的三维结构基础及其分子机制。 麻锦彪课题组的研究领域 小非编码RNA的产生、作用和代谢机制 核糖核酸(RNA)的修饰及其识别机制 hnRNPA2/B1 YBX-1 m5C 1. Huang et al., Nature, 2009 2. Chen et al, Nat Comm, 2018 1. Wu et. al., Nat Comm, 2018 2. Yang et. al., Mol Cell, 2019 甘建华研究员课题组 甘建华 1993-1997 北京医科大学,学士 1997-2002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 2002-2003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2003-2008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8-2009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Research Associate 2009-2012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 Research Scientist 2012-至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邮箱:ganjhh@fudan.edu.cn 研究方向——结构生物学。主要以晶体学为研究手段,结合其他生物化学和 生物物理方法,对与疾病和其他生物学过程相关的蛋白、核酸、蛋白与核酸以及蛋 白与蛋白复合物进行结构和功能机制方面的研究。 近五年在SCI杂志上发表40多篇论文,其中通讯和共通讯论文20余篇,包括 Nature Catalysis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Angewandte Chemie 、 Nucleic Acids Research、Embo Journal、PloS Biology等杂志。 甘建华研究员课题组——研究方向 ASFV病毒DNA修复通路 AsfvPolX AsfvLIG AsfvAP (Cell Discovery, 2020) (Plos Biol, 2017) (Nature Commun, 2019) 甘建华研究员课题组——研究方向 基因沉默、调控与编辑相关通路蛋白 C3PO-ssRNA Nucleic Acids Res (2016) EhRNase III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WER-dsDNA complex Nucleic Acids Res(2019) Cas9-complex PloS Biology (2019) Nature Catalysis (2020) 致病性相关蛋白 铜绿杆菌通路蛋白 TbRND-ssRNA Nucleic Acids Res (2021) MGME1-DNA Complex Nucleic Acids Res (2018) KpKatTA/DNA complex Mol Microbiol (2018) Nucleic Acids Res (2019) Plos Biology (2016) Nucleic Acids Res (2017) Mol Microbiol (2019) Embo Journal (2020) 甘建华课题组——研究生培养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张 静 杨 春 陈屹勍(2次) 李洋洋 邵志伟 陈 茜 国家博新计划获得者: 于 翔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于 翔 张 静 陈屹勍 学术之星获得者: 陈屹勍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获得者: 张 静 上海市结构生物学合作会议“青年学者原 著性科研论文优秀报告奖”获得者 张 静 陈屹勍 欢迎加入: ganjhh@fudan.edu.cn 李继喜教授课题组 2006-2014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哈佛 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14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2016年,科技部“蛋白质机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2018年,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附属华山医院双聘教授 2020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2021年,科技部“病原学”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李继喜 教授 邮箱:lijixi@fudan.edu.cn 研究方向:细胞死亡与炎症性疾病 聚焦于细胞死亡(程序性坏死、焦亡)的分子机理和功 能机制研究,以期阐明细胞死亡在恶性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 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发挥功能的作用机理; 系统整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小鼠模型等技术和方 法,开发基于细胞死亡相关疾病的干预策略及治疗性药物。 共发表SCI论文74篇,近5年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24 篇,包括Cell、Immunity、PNAS、CDD等;授权发明专 利10项。 李继喜课题组研究情况  承担科研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2021)、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面上及国际合作项目(2015、2017、2020、2021)、上海市科 委科技创新项目(2018、2020)  毕业学生:4人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匡思运、郑军、李媛媛、谢飞艳) 、2人次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匡思运、李正阳)、15人次获各类研究生冠 名奖学金 代表性论文: 细胞死亡与免疫应答 基因技术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临床样本 动物模型 恶性肿瘤 Gao et al. Cell Death Differ 2022; Gao et al. J Inflamm Res 2022; Mei et al. Cell Death Differ 2021; Hu et al. Nucleic Acid Res 2021; Chen et al. Adv Sci 2020; Chen et al. Nat Commun 2019; Mompean et al. Cell 2018; Yang et al. Nucleic Acid Res 2018; Kleino et al. Immunity 2017; Kuang et al. PNAS 2017; Li et al. Cell 2012; 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lijixi@fudan.edu.cn 联系电话:021-31246539 办 公 室:江湾校区生科大楼B201室 https://life.fudan.edu.cn/de/24/c28177a384548/page.htm 林金钟研究员课题组 林金钟 研究员 linjinzhong@fudan.edu.cn 复制 加工原理 2008-2011 DNA 转录 RNA 翻译 Protein 核糖体 工作原理 2017- 2011-2016 基因表达在翻译水平的调控 林金钟课题组的研究领域 Ribosome Assembly Antibiotics tRNA rRNA modification Nucleic Acid Research, 2020 Working mechanism Mol cell, 2020 ChinXiv, 2020 Cell Research, Under Review 林金钟课题组的研究领域 Ribosome Assembly Antibiotics tRNA rRNA modification 基础研究 mRNA 翻译与调控 Mol cell, 2020 Nucleic Acid Research, 2020 Working mechanism 应用研究 ChinXiv, 2020 mRNA 药物 我国与世界翻译水平调控研究现状 翻译调控研究 论文数 论文数 转录调控研究 mRNA药物研究 国外mRNA药物发展进入爆发期! 论文数指数增长 40个药物处于临床 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 转录关键词: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翻译关键词: mRNA translation; mRNA药物关键词: “mRNA therapeutics” or “mRNA medicine” or “IVT mRNA” or “mRNA delivery” 应用转化研究 -- mRNA药物 翻译 转录 基因疗 法 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 mRNA药物 蛋白质药物 mRNA Proteins 制造蛋白质的图纸 生命活动的执行体 导入的是mRNA, 发挥疗效是其编码的蛋白质 复旦大学mRNA药物研发平台 第三代共转录加帽技术 Co-transcriptional Capping eGFP mRNA Cap1 5’ 7-methyl-Guanosine 帽子 Cap2 5’UTR Protein Coding 3’UTR A A A A A A A 3’ mRNA 在研实例 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 第一代:三种方案,Spike全长、RBD、病毒样颗粒  小鼠免疫原性比较  小鼠中和抗体滴度  小鼠细胞免疫检测  论文 Cell Research 2020 Cell Research 2020 市川宗严课题组 2006-2015 日本,东京大学,学士,修士,博士 2015-2017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后 2017-2019 加拿大,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Overseas Research Fellow 2019-2022 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Assistant Professor 2020-至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 PRESTO (sakigake) researcher 市川 宗严 (ICHIKAWA Muneyoshi) 邮箱:ichikawa_muneyoshi_0829@yahoo.co.jp 20222022-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项目 研究方向——结构生物学。综合运用冷冻电镜和质谱交联等技术, 解析了纤毛的双联管和轴丝动力蛋白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微管内部蛋白稳定双 联管的分子机制以及动力蛋白组装时的激活机制。 在Nature Cell Biology,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eLife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共发表SCI论文13篇。于2020年入选日本JST PRESTO researcher。 市川宗严课题组——研究方向① 纤毛缺陷导致人类纤毛病,表现多种严重症状。 利用结构生物学揭示纤毛形成/运动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医学应用价值。 纤毛的微管的高分辨率结构及其稳定化机制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PNAS, 2019 eLife, 2020 Biophysics and Physicobiology, 2020 Structure, 2021 Bio-protocol, 2021 市川宗严课题组——研究方向② 纤毛微管形成机制的理解,通过对其结构的模拟, 研发在体外人工组装微管结构的研发。 结合动力蛋白的调控机制研究,研发新纳米技术。 动力蛋白的调控机制 EMBO Reports, 2021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5 Nature Cell Biology, 2014 模仿纤毛微管结构的 体外人工微管组装技术的研发 bioRxiv, 2022 新纳米技术的应用 张金儒青年研究员课题组 青年研究员 张金儒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 zhangjinru1126@ sohu.com 研究方向  结构生物学  蛋白质大分子与化学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 近五年,发表SCI学术期刊论文9篇,其中6篇为第一作者,包括3篇 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等; 主持上海市科学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  研究领域:以蛋白质晶体X射线衍射及冷冻电镜为主要手段,结合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等方法,研究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和化学分子 底物,药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王 纲 教授介绍 王纲  博士生导师 先后担任科技部重大科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学计划及重点研发计划  中科院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 首席科学家  “朱李月华”优秀导师奖 复旦大学 特聘教授  中科院“百人计划”  中科院优秀导师奖 生科院 副院长  上海市“浦江人才”  JBC、Transcription编委  作为通讯作者在 Mol Cell 、Dev Cell、 Genes Dev、 研究方向 Nat Immunol、PNAS、 EMBO J、Nat Comm、 •细胞命运决定与发育 PLoS Biol、Cell Res 、Cell Rep 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 •转录与表观遗传调控 ,其中2篇封面文章,多次撰写特邀综述;多次获 Mol •代谢及癌症等疾病机理 Cell、EMBO J 杂志专评、及 Faculty1000 和 Nature Asia等网站评论。 王 纲 教授 研究方向 研究代表作 细胞命运与发育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Dev Cell, 2009 Adipogenesis & Myogenesis Genes & Dev., 2012 T-cell development Nat Communs., 2014 Neural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2015 Osteogenesis Nat Communs., 2016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Front Cell Dev Biol, 2020 Smooth muscle development Cell Discovery, 2021 Angiogenesis Commun Biol, 2022 Cell lineage control Development, 2014 (Invited review) 癌症与代谢病 Oncogene addiction PNAS, 2012 Cancer metastasis JMCB, 2013 Metabolism & diabetes Cell Res., 2014 Oncogenic reprogramming Stem Cells, 2014 DNA repair& Pigmentation Cell Reports, 2017 Inflammation & fibrosis PloS Biol, 2019 Treg plasticity & metabolism Nature Immunol, 2021 郑丙莲教授课题组 郑丙莲 教授 202201实验室合影 2012年-今,生化系任教,教授、博导。 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018年,获得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 2019年,获得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卫志明青年创新奖” 2020年,获得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担任学术期刊JIPB和Front Plant Sci的编委、中国植 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RNA专业委员会、中国植物学 会细胞生物学分会、分子生物学分会、青年科学家分 会、女科学家分会等理事/委员; 近五年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3篇,包括Cell子刊Dev Cell、Nature子刊Nat Commun、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植物学专业期刊Plant Cell等。 郑丙莲课题组的研究领域:植物非编码RNA生物学 研究方向: 1. 植物内含子非编码套索RNA的代谢和功能调控; 2. 植物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非编码RNA介导的表观调控。 磷酸酶 2017, Dev Cell Dicer 套索RNA 2016, PLoS Genet; 2019, Plant Cell 如何产生? 小RNA 如何组装? 细胞周期 2019, PNAS 基因组稳定 套索RNA 代谢 AGO 植物激素 2021, JIPB 环形RNA 有何功能? 精细胞小RNA 起始胚乳分裂 2018, Nat Commun 营养核 花粉小RNA移动机制 2019 New Phytol 2020 New Phytol 精细胞 郑丙莲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基本情况 目前团队:博士后2人、硕博连读4人、直 博3人,统考博士1人 • 研究生在读参加会议情况: 在读期间每人至少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2次 • 研究生获奖情况: 共指导研究生15人,其中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8人获得冠名奖学金 • 已毕业博士研究生情况: 4名博士在国外做博士后、2名博士在本实验室做博士后、 1名博士在上海同济附属医院工作、2名博士在生物公司工作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邮件联系: zhengbl@fudan.edu.cn 招生方向:生物化学专业---表观遗传学方 向 任国栋研究员课题组  2013年起,生物化学系任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2014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 2016年,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 2020年,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  2020年,中国植生学会“卫志明青年创新奖” 任国栋 研究员 邮箱:gdren@fudan.edu.cn  中国植生学会理事;“开花成熟衰老”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植生学会副理事长;Frontiers 系列杂志植物生理方 向reviewer editor.  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通讯论文16篇,包括Nucleic Acid Res、 Mol Plant、PNAS 等。  现有团队成员: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4人 主要研究方向:小RNA代谢的生化途径与调控机制解析 剪接因子调控miRNA生成 小RNA末端修饰 泛素化调控沉默复合体降解 研究方向:表观遗传学、RNA生物学 综合利用生化、分子、遗传、细胞等实验技术以及二、三代高通量测序 技术研究植物小RNA代谢与功能的分子机制。 miRNA代谢的生化途径和调控机制 末端修饰小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 非编码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 38 Small RNA,BIG STAGE Ren Lab 期待你的加盟 https://life.fudan.edu.cn/66/0e/c31281a353806/page.htm 联系方式: 任国栋,gdren@fudan.edu.cn, 021-31246776 方宜潇,1771094601@qq.com, 18817787268 植物雄性育性的 常芳课题组: 调控机制和环境响应 2009年起,生物化学系任教,教授 2018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会女科分会委员; 上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 国家及上海市“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 Fronntier Plant Science Review Editor 常芳 教授 邮箱:fangchang@fudan.edu.cn 关注科学问题:植物雄性育性的调控机制和环境响应 01 研究方向 02 03 调控花及花药形态建成的新基因及新途径 花粉发生发育的胞间通讯及信号转导 植物生殖过程的抗逆研究 植物雄性育性的 常芳课题组:调控机制和环境响应 植物的雄性育性,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作物产量 常芳课题组正在开展的工作 雄性生殖过程: 1 花药形态建成 2 3 雄性生殖细胞发生 雄性育性的环境响应 绒毡层发育异常,花粉败育 花粉发育异常,雄性不育 花药早期极性建立、以及细 胞协调分化的反馈调控机制。 花粉母细胞发生及花粉发育 的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 Plant Cell. 2017a ; Plant Cell. 2016 ; New phyt. 2019; Plant J. 2015a; IJMS 2020; Plant Physiol. 2017; Mol. Plant 2013; Curr. Opin. Plant Biol. 2011 温度变化导致减产 响应高温维持育性 的分子机制 Plant Cell. 2017b ; Plant J. 2015b; JGG. 2020; 常芳课题组欢迎你加入 邮箱:fangchang@fudan.edu.cn 联系电话:021-31246534 办公室地址:淞沪路2005号生科楼E401-6 葛晓春教授课题组 葛晓春,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 本科、硕士、博士,美国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 博士后 1991年起于生化系任教至今。 实验室特点:气氛宽松,希望学 联系方式:xcge@fudan.edu.cn 联系电话:021-31246642 办公室地址:江湾生物楼D417 生自己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 招生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 校、政府单位公务员 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 毕业生主要去向:大型药企、高 葛晓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逆境生物学 1. 植物如何抵御逆境胁迫? 植物抗除草剂及抗环境逆境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抗 其它逆境胁迫突变体的研究。 2. 植物如何修复逆境下产生的DNA损伤? 抗基因毒剂相关酶的生理功能研究:抗基因毒剂相 关突变体研究;细胞死亡调控基因的功能研究 研究植物抗逆机理,培养 抗旱及抗除草剂作物 获得专利授权:共4项 • • • • • • Lv et al, 2021, Mol Plant; Yao et al, 2018, Plant Cell; Jin et al, 2018, Plant Mol Biol; Guo et al, 2017, Plant J; Jin et al, 2013, Mol Plant; Guo et al, 2013, Plant Mol Biol 植物的DNA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 Gu et al. BMC Plant Biol,2019 • Liu et al. J Integr Plant Biol,2016; • Zhang et al. Sci Rep,2015; • Wang et al. Plant J,2013 获得授权专利:共3项 欢迎与我们一起来揭开植物“抗压”之谜! 联系方式:xcge@fudan.edu.cn 联系电话:021-31246642 办公室地址:江湾生物楼D417 微信二 维码 尤辰江青年研究员课题组 尤辰江 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20年9月入职)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 cjyou@fudan.edu.cn; 18701989470 研究方向 植物生殖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控 小RNA不同通路间的交叉与平衡  作为第一作者在Nat Commum , Genome Biol , Plant J , Curr Opin Plant Biol , Front Genet 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其它参与发表文章22篇,总被他引次数 为562次,h指数达16。  研究领域为植物表观遗传调控,尤其是生殖发育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表 观遗传修饰的变化,同时关注非编码RNA在植物,特别是非模式、“低等” 植物的抗逆响应中的功能。 研究领域 减数分裂重组 位点决定机制 中的表观调控 因素 植物生长过程中小RNA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 Wang and Copenhaver, 2018 Matzke and Mosher, 2019 植物非典型小RNA,如ctsiRNA、risiRNA等,参与调 控miRNA丰度,影响植物对 环境、生物胁迫的响应。 You et al., 2019 陈曦子青年研究员课题组 2022年起,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青年研究员 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第七届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研究方向:转录调控 结构生物学 • 主要利用生化和结构生物学(冷冻电镜)的方法,研 究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过程中关键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 功能,探索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 陈曦子 青年研究员 chenxz@fudan.edu.cn • 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 (2篇),Cell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等国际核心期刊 发表多篇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 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研究领域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起始的调控机制 转录起始检查点的发现和分子机制 (Cell Reports,2022) Cell Reports, 2022 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PIC-Mediator的组装 (Science,2021b) 转录起始复合物PIC的组装和启动子识别 (Science,2021a) Science, 2021a 染色质调控转录起始复合物组装的分子机制 (拟开展研究) Science, 2021b 张一婧研究员课题组 2011-2013 哈佛医学院 博士后 2013-2021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1至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研究方向:功能表观组与生物信息学(“干”+“湿”) 张一婧 研究员 邮箱: zhangyijing @fudan.edu.cn 主页: http://bioinfo.sibs.ac.cn/zha nglab/index.php 指导博士生毕业8人:  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 4人获得中科院“地奥”一等奖学金等 毕业去向:  哈佛医学院、牛津大学、UCSF等从事博士后研究  医药公司生物信息技术主管 通讯作者论文22篇 Genome Research( 封面文章),Genome Biology( 4篇 ) Plant Cell(亮点文章),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 53 张一婧课题组研究方向 转座子与亚基因组稳定性 高级结构 DNA序列 A B D 亚基因组表观与功能分化 多倍体稳定性 A B D Genome Biology, 2021 转座子介导调控网络演化 多组学解析 小麦多倍体 优势的分子 机制研究 Genome Biololgy, 2019, 2022 Plant Cell, 2021 (亮点) 转座子介导的调控网络演化模型 Genome Research, 2021 (封面) 54 白悦辰青年研究员课题组 白悦辰,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6月入职), 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植物次生代谢和合成生物学。 2019年在Alain Goossens(EMBO)院士/植物次生代谢 与合成生物学领域高引科学家)教授的指导下获比利时 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法兰德斯生物技术研究院 (VIB)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9月 至2022年5月,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研究所与 Ian Baldwin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植物代谢与化学生 态领域高引科学家)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 联系方式: gsbaiyuechen@hotmail.com 欢迎加入植物次生代谢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 微信二 维码 白悦辰近五年代表论文 1. Yuechen Bai*, Caiqiong Yang, Rayko Halitschke, Christian Paetz, Danny Kessler, Konrad Burkard, Emmanuel Gaquerel, Ian T. Baldwin*, Dapeng Li*, Natural history-guided omics reveals plant defensive chemistry against leafhopper pests, Science(封面文章). 2022 Feb 4;375(6580):eabm2948. (影响因子: 47.728, 第 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 2. Yuechen Bai, Patricia Fernández-Calvo,Andrés Ritter,Ancheng C. Huang,Stefania Morales-Herrera,Keylla U. Bicalho,Michal Karady,Laurens Pauwels,Dieter Buyst,Maria Njo,Karen Ljung,José C. Martins,Steffen Vanneste,Tom Beeckman,Anne Osbourn,Alain Goossens,Jacob Pollier, Modulation of Arabidopsis root growth by specialized triterpenes, 2020, New Phytologist, 230.1 (2021): 228243. (影响因子: 10.151,第一作者) 3. Ancheng C. Huang, Ting Jiang, Yongxin Liu, YueChen Bai, James Reed, Baoyuan Qu, Alain Goossens, Hans-Wilhelm Nützmann,Yang Bai, Anne Osbourn. A specialized metabolic network selectively modulates Arabidopsis root microbiota, Science. 2019 May 10;364(6440):eaau6389.(影响因子: 47.728,共同作者) 4. Jacob Pollier, Nathan De Geyter, Tessa Moses, Benoît Boachon,José Manuel Franco Zorrilla, Yuechen Bai, Elia Lacchini, Azra Gholami, Robin Vanden Bossche, Danièle Werck-Reichhart, Sofie Goormachtig and Alain Goossens, 2019, The Plant Journal, 99(4), 637-654. .(影响因子: 6.417,共同作者) 白悦辰课题组研究方向 拟研究以下科学问题: 研究方向1: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学 功能解析及其应用 (1)为何只有茄科类植物会合成特异的乙酰 糖类化合物? (2)玉米黄素是如何在植物体内转运? (3)植物三萜类化合物功能特异性。 (4)植物中结构迥异的独脚金内脂代谢物是 否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 (5)运用合成生物学结合基因组编辑技术, 代谢工程手段来改良作物的代谢性状,培育新 一代的高营养品质,高产量和适应全球气候变 化的绿色作物。 研究方向2:药物活性小分子发掘及其应用 (1)中国中药重要次生代谢通路解析。 (2)药物高效细胞工厂构建。 (3)天然产物药物活性传感器的构建。 唐惠儒教授课题组 1992-2000 英国BBSRC-食品研究所Senior Scientist 2001-2005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Senior Scientist 2005-2014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 研究员 2014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 200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 Metabolomics、Arch Pharm等编委,Nutrition & Metabolism、Phenomics等副主编 唐惠儒 教授 huiru_tang@fudan.edu.cn 研究方向:代谢组学及系统生物学 1. 超灵敏高通量、高覆盖代谢组学新技术 2. 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代谢组规律与机制 3. 宿主代谢和寄生生物的互作机制与健康 4. 应激影响代谢组的动态定量规律与健康 唐惠儒组 2009年上海交大博士 之后,中科院植生所 2019年加盟复旦大学 研究方向: 脂质代谢、胞内转运 姚红艳 副研究员 信号调控、病理生理 hyao@fudan.edu.cn 的分子机制 代谢组学研究平台 团队及研究平台 唐惠儒组 研究领域:代谢组学及系统生物学 发展并应用色谱-质谱-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代谢组学新技术,研究重要疾病发生发展与 有效干预转归的代谢基础。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COVID-19-associated metabolomic changes (J. H. Xue, et al, Nature, 569:581, 2019) (Y.M. Chen, EMBO J, 24: e105896, 2020) 唐惠儒组 近期论文(团队成员为主要作者) ① Y.B. Feng, et al, Anopheline mosquitoes are protected against parasite infection by 2 tryptophan catabolism in gut microbiota, Nat Microbiol, doi: 10.1038/s41564-022-01099-8, 2022 ② M.F. Xia, et al, NAFLD-related gene polymorphisms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n Asian population: the Shanghai Changfeng Study, APT; 55:705–721, 2022 ③ Q. Hu, et 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 for reliable 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in metabolomics using ion-pair RPLC-MS/MS, Talanta, 238:123059, 2022. ④ G. Wei, et al, The thermogenic activity of adjacent adipocytes fuels the progression of ccRCC and compromises anti-tumor therapeutic efficacy, Cell Metab, 33:2021–2039, 2021 ⑤ M. Xia, et al, Insights into contribu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towards the susceptibility of MAFLD revealed by the NMR_based lipoprotein profiling, J Hepatol, 74:974-977, 2021. ⑥ Y. Xu, et al, “Asparagine reinforces mTORC1 signaling to boost thermogenesis and glycolysis in adipose tissues, EMBO J. e108069, 2021. ⑦ M. Wang, et al, Glucose-mediated proliferation of a gut commensal bacterium promotes Plasmodium infection by increasing mosquito midgut pH, Cell Rep, 35:108992, 2021. ⑧ R. Loo, et al, A feasibility study of metabolic phenotyping of dried blood spot specimens in rural Chinese women exposed to household air pollution, JESEE, 31:328-344, 2021. ⑨ Y.M. Chen, et al, Blood molecular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immunopathology and multiorgan damage, EMBO J, e105896, 2020. ⑩ J. Xue, et al, A vitamin-C-derived DNA modification catalysed by an algal TET homologue, Nature, 569:581–585, 2019. 发表Nature及PNAS等SCI论文200余篇 ,被引1万余次。获批发明专利6项。 部分工作被Science,Nature及系列刊物作为“研究亮点”多次正面评述。 所有论文及引用Full Publication List: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F-9849-2011 解析代谢谱,这里靠谱 Tang Lab 期待你的加盟 http://www.metabolome.cn/ 电话:021-31246725 邮箱:huiru_tang@fudan.edu.cn 地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D105室 色 谱 质 谱 光 谱 核磁谱 丁琛研究员课题组简介 PI:丁琛 教授 chend@fudan.edu.cn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 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教授 • 上海市“曙光人才” 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与精准医学 • • • • • 中国蛋白质组领域的核心团队; 建立了国际上最高效的蛋白质组深度覆盖技术体系和首个蛋白质组数据综合分析云平台; 发明了细胞内源性转录因子大规模鉴定与活性定量方法; 迄今共发表研究论文46篇,论文被引用1300余次; 近5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Molecular Cel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Analytical Chemistry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7篇。 微信公众号iProteome 丁琛研究员课题组简介 实验室研究方向 Mol Cell Proteomics, 2013 J Proteome Res, 2011 Proteomics, 2009 Anal Bioanal Chem, 2014 J Lip Res, 2017 • • • • • 国际最高效的蛋白质组深度覆盖平台 內源性PTM的大规模修饰位点鉴定 临床微量组织样品蛋白质检测技术体系 蛋白质组学标准化国际标准的建立 蛋白质功能网络与定量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 • • 蛋白质组数据平台 一站式蛋白质组数据云系统 蛋白质组全局定量数据库SCRIPT-MAP Nat Biotechnol, 2017 Bioinformatics, 2018 全蛋白质组高效检测与数据处理 PNAS 2013, ANAL CHEM, 2016 Sci Rep, 2016 Free Radical Bio Med, 2017 Nat Method, under review • • • • 转录因子深度覆盖方法开发 微量/规模化转录因子检测 药物刺激下转录因子活性分析 染色质蛋白质机器解析 Nat Immunol, under review Nat Commun, 2017 Nat Commun, 2018 Mol Cell Proteomics, 2016 J Exp Med, 2017 Mol Cell, 2013 Mol Cell Proteomics, 2017 JECCR, 2019 J Proteome Res, 2020 • • 小鼠各组织器官转录因子图谱 小鼠肝脏节律相关转录因子的多 维度蛋白质组学研究 免疫细胞器官维度的比较蛋白质 组学研究 免疫通路泛素酶-底物研究 雌激素受体转录调控机器解析 小鼠内源性SUMO位点解析 代谢酶在肝癌中的多维度转录调 控功能解析 • • • • • 转录因子亚蛋白质组研究 蛋白质组高维度关系精细解析 • 疾病系统生物学研究与精准医学 • 高维度肿瘤蛋白质组 学基于蛋白质组学的 癌症患者个体化精准 分析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人 群非侵入性早期疾病 诊断与健康检测 Nat Commun, 2018 丁琛课题组的研究方向:肿瘤蛋白质组精准医学 高通量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 活检/FFPE微量样品 一滴血 动态演化建模 肿瘤预后/治疗判断 肿瘤风险判断 逾百种诊断模型 生理病理模型验证 临床转化应用 基因组 蛋白质组 磷酸化 欢迎你的加入 欢迎你的加入 欢迎你的加入 杨青教授课题组:生物药物学实验室 2003-2005 东京大学药学院 JSPS研究员 2006-2011 复旦大学药学院、生科院 副教授 2012-至今 复旦大学生科院生化系 教授 招生方向:生物化学专业---生物药物学 研究方向:生物药物学 利用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分子药理学等手段,进行疾病发生 杨青 教授 的分子机制研究及相关药物的研发。 重点研究:1. IDO(吲哚胺2,3-双加氧酶)代谢通路失调与疾 病的关系,发现其干预的IDO抑制剂及相应的信号传导网络; 2.Drug Transporter (药物转运蛋白) 在药物代谢中的功能及其 表达、定位的调控机制研究。 杨青课题组-致力于免疫治疗用新机制新靶点药物研发 生物药物学实验室,隶属于生化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 • • • 发现新型高效的IDO1抑制剂 (天然提取、化学合成) IDO1在肿瘤和老年痴呆等重 大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 • 国内首创的IDO1抑制剂筛选体系 • 世界首次报道IDO2抑制剂筛选 体系 • 全面系统的IDO1及其同工酶抑制 剂筛选平台 • IDO1/TDO双靶点抑制剂候选新药 • 拥有①丰富的理论沉淀和实践 经验,②筛选、评价、分析的 体系和方法,③自主知识产权 的新结构高活性化合物 • 专利化合物具有全新骨架,抑 制动力学参数清楚,有良好抑 制效力,靶向性高,特异性强 关键技术 寻找IDO1抑制剂生物标志物 • IDO抑制剂发明专利申请数 曾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 • PCT专利获得中国、美国、 欧洲、日本、澳洲、香港、 南非等授权 专利 创新性 和优势 复旦大学杨青课题组——国内IDO1抑制剂研发领跑者 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科教司“改革开放四十年成果展” (2018年),获得“上海市药学科技奖 (2016年,一等)”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2017、2012年,三等)”、第十届中国技术市 场协会金桥奖(项目,二等)、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银奖。杨青教授入选“2016中国科学年 度新闻人物”候选人名单。 受邀在“2016癌症、 炎症与免疫研讨会”、 “第七届中国医药战略峰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主办“ 2018免疫干预的新策略战略研讨会”、 “2019国际免疫学大会卫星会议--肿瘤免疫治疗的 基础与实践” 等会议上作主题报告。 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医学一区),J. Med. Chem.(药学一区)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50余篇。系国内最早在IDO1抑制剂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的课题组,并一度囊括该领域国 内发表的所有SCI论文。发表在J Alzheimers Dis (2015)和 J Med Chem (2013)上的文章引用频 次在ESI同年同领域中排名全球前10%。 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PCT专利授权 7项。PCT专利的 海外权力许可给美国公司:“该公司将支付一定额度的首付 款,并以里程碑付款方式支付6500万美元的合同款,以获得 协议内IDO抑制剂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 销售的权利。” 加入我们——你的未来你做主 打好理论基础,练就灵活双手,建立逻辑思维 学术研究职位 专业就职  李洋(芝加哥大学博后)  郭占领(诺华)  杨丹(交大儿科研究所)  何晓婕(国药)  言君凯(新华医院儿研所)  于存静(药明康德)  刘鑫(剑桥医学院博士)  李银龙(中国疾控中心寄  杨若愚(康涅狄格大学) 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朱宇雯&靳桂英&李娟娟 (上海名校生物教师)  李天祺(复旦大学附属肿 非专业就职  祝欣刚(五牛控股高级 瘤医院病理科)  杨云云(长海医院药剂科) 副总裁&首席执行官)  李葳蕤(网易公司) 生科院D313, E-mail: yangqing68@fudan.edu.cn Tel: 021-31246641 张旭敏研究员课题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组 张旭敏 研究员 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 xumin_zhang@fudan.edu.cn 1994-2001,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硕士 2001-2004,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2004-2008,丹麦南丹麦大学,博士 2008-2010,丹麦南丹麦大学,博士后 2010-2012,丹麦奥胡斯大学,博士后 2013年起,生物化学系任教,研究员 蛋白质组学 1.基于生物质谱学的蛋白质组学和修饰组学相关的 定性定量方法学研究 a.蛋白质末端组学 b.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和SUMO修饰 c.高通量定量方法 2.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环境因素对衰老 的影响 张旭敏研究员课题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组 发表文章(独立通讯作者) 1. 2. 3. 4. 5. 6. 7. 8. Li Q, Zhang Y, Huang J, Wu Z, Tang L, Huang L, Zhang X*. Basic Strong Cat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BaSCX, a Highly Efficient Approach for C-Terminomic Studies Using LysargiNase Digestion. Anal Chem. (IF 6.32); 92(7),2020,4742-4748. 化学 1区(Nature Index Journal) Wu Z, Huang J, Huang J, Li Q, Zhang X*. Lys-C/Arg-C, a More Specific and Efficient Digestion Approach for Proteomics Studies. Anal Chem. (IF 6.32);90(16),2018,9700-9707;化学 1区(Nature Index Journal) Wu Z, Huang J, Lu J, Zhang X*. Reversible Lysine Derivatization Enabling Improved Arg-C Digestion, a Highly Specific Arg-C Digestion Using Trypsin. Anal Chem. (IF 6.32);90(3),2018,1554-1559;化学 1 区(Nature Index Journal) Zhang Y, He Q, Ye J, Li Y, Huang L, Li Q, Huang J, Lu J, Zhang X*.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of C-Terminal Amine-Based Isotope Labeling of Substrates Approach for Deep Screening of C-Terminome. Anal Chem. (IF 6.32);87(20),2015,10354-61 ;化学 1区(Nature Index Journal) Huang J, Wang J, Li Q, Zhang Y, Zhang X*. Enzyme and Chemical Assisted N-Terminal Blocked Peptides Analysis, ENCHANT, as a Selective Proteomics Approach Complementary to Conventional Shotgun Approach. J Proteome Res. (IF 4.268);17(1),2018,212-221;生物2区 Zhang Y, Li Q, Huang J, Wu Z, Huang J, Huang L, Li Y, Ye J, Zhang X*. An Approach to Incorporate MultiEnzyme Digestion into C-TAILS for C-Terminomics Studies. Proteomics. (IF 4.041);18(1),2018,doi: 10.1002/pmic.201700034;生物2区 Ye J, Zhang Y, Huang L, Li Q, Huang J, Lu J, Li Y, Zhang X*. An optimized guanidination method for largescale proteomic studies. Proteomics. (IF 4.041)16(13),2016,1837-46;生物2区 Huang J, Wu Z, Wang J, Zhang X*. Quantitative phosphoproteomics reveals GTBP-1 regulating C.elegans lifespan at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IF 2.466);503(3), 2018,1962-1967;生物3区 张旭敏研究员课题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组 学生培养 2013级:张阳 (工程硕士 ,在荷兰攻读博士) 硕士国家奖学金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 2014级:黄竞男 (科学硕士,在德国攻读博士) 硕士国家奖学金 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 李青青 (工程硕士,本课题组读博) 博士国家奖学金 黄继昌(博士) 2015级:王洁 (工程硕士,上交大医学院在编技术员) 硕士国家奖学金 2016级:吴真(科学硕士生,2018年转博) 2017级:唐浪浪(科学硕士生,在读) 2018级:李佳淇(科学硕士生,在读) 张一鸣(工程硕士生,在读) 2019级:沈怡(博士) 博士国家奖学金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张旭敏研究员课题组:蛋白质组学研究组 仪器设施-(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UltrafleXtreme MALDI-TOF/TOF 超高分辨率液质联用仪 LTQ-Orbitrap Elite 超高分辨率三合一液质联用仪 Orbitrap Fusion Lumos Tribrid 超高分辨率液质联用仪 Orbitrap Exploris 480 复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期待你的加入! https://life.fudan.edu.cn/swhxyswwlxx/list1.htm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将秉承动物和植物并 重、集基础和应用为一体,融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方法, 将生化系建成一流的科研、教学与国际交流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