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

非常perfect5 页 200.952 KB下载文档
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20世纪之初“以农立国”论的孕生(1901-1920).pdf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 编者按 如何从历史的合理性 、 实践的可行性 、 思想的科学性角度来诠释百年中国的乡村建设 思想, 不仅是对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一次深度挖掘 , 更为开启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深刻的历史 经验和路径选择 。基于此, 本刊开设“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 专栏, 选用王先明教授承担的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 百年) 史” 一组论文, 力求多维度、 多视角地对近代 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命题与历史进程做出新的诠释 。这组文章既有对乡村建设思想历史起点的论 证, 也有对百年乡村建设思想场域与制度互动的 研 讨 ; 既有对 乡 村 建设 思 想 家理 论、 路径与目标的 也有对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的研究 。同时, 针对近代中国 深入发掘, 乡村史研究缺乏整体史观的学术倾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 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起点 ———20 世纪之初 “以农立国 ”论的孕生 ( 1901—1920) 王先明 摘 要 熊亚平 在近代中国思潮的起伏波动中 , 重商主 义 的 倡 导 与 中 国 传 统 重 农 思 想 的 冲 突 在 所 难 免,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 “工 商 立 国 ”与 “农 业 立 国 ”之 争。 自 1 9 0 1 年 初 《自 强 说 》发 表 至 见诸报刊的讨论日渐增多 , 其观点大致可分为工商为本论、 农 工 商 并 重 论、农 业 为 本 论 三 1 9 1 1 年, 大类。1 农业立国意见书》 的发表, 标志着“ 农业立国论” 在未来的历史选择中开始拥有了独 9 2 0 年《 特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 关键词 乡村建设 2 0 世纪 以农立国 历史起点 2 0世纪初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已经隐含着城 近代中国思潮的 起 伏 波 动 中 ,重 商 主 义 的 倡 导 与 中 乡利益分化所形成的结构性冲突 。中国乡村社会问 国传统重农思想 的 冲 突 在 所 难 免 ,由 此 引 发 了 一 场 题也开始萌生, 尽管它距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还 持续数十年的“ 工商立国” 与“ 农业立国” 之争。虽然 尚需时日, 但我们 仍 可 从 有 限 的 篇 章 中 体 察 到 具 有 论争双方并未有 全 面 系 统 的 理 论 论 著 发 表 ,但 我 们 时代特征的中国乡村建设理论认识的发端和萌动 。 、 《 、 《 却可从散见于《 申报》 大公报》 东方杂志》 等报刊 在西方开埠通 商 政 策 的 有 力 冲 击 和 2 0 世纪初, 上的言论窥见 一 斑 ,略 得 其 要。 在 这 场 持 续 时 间 较 中国的有识之士“以 商 敌 商 ”思 想 的 推 动 下 ,中 国 传 以农业问题为中心的乡村发展理 长的思想争论中 , 统的“ 重农抑商” 政策最终为“ 重商” 政策所替代 。在 论探讨逐步成为 一 个 极 其 重 要 的 论 题 ,并 由 此 成 为 120 天津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3 期 整个 2 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理论问题研究的滥觞 。 振兴农村, 不仅要尽 基础性地位的问题 。发展农业, 晚清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使传统中国 地力、 济贫 困,而 且 要 修 农 政 。 早 在 1 9 0 1年罗振玉 加之清末商部的成立 、 重农国策深受冲击 , ,即 “设 农 官 ” 、“考 农 就提出“农 政 要 领 约 为 九 端 ” 商会的兴盛,终 使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心 和 国 策 、 “ 、 “ 、 “兴 林 利 ” 、 “兴 牧 利 ” 、 “兴 奖垦荒” 励 农 学” 事” 偏移于“ 工商” 一途。因此, 重视农业发展, 强调以农 、 “ 、 “ 兴制造” 立 赛 会”⑧ 。 同 年, 张之洞等人亦 海利” 为本, 就成为 2 0 世纪初关注中国乡村问题的有识之 “ ”⑨1 《农 强调: 今 日 欲 图 本 富,首 在 修 农 政。 9 1 2 年, 士“ 不合时宜”的 理 论 思 考。 当 然,思 想 或 理 论 的 价 “粤 稽 史 籍,横 览 环 球, 业促进会缘起》 一 文 亦 认 为: 向来不以入时与否为唯一评判标准 , 它所潜存的 值, 未 有 农 政 不 修,而 工 商 能 臻 发 达,国 族 能 跻 强 盛 长远的学术指向 性 和 理 论 引 导 性 ,才 是 富 有 启 示 意 ” 瑠 瑏 者也。 一 要修农政, 就 需 要 培 养 大 批 农 业 人 才 ,因 此,兴 义的社会财富。 对 此,我 们 需 要 历 史 的 眼 光 和 卓 识 的远见。 农学也就必不 可 少 了 。 张 之 洞 等 人 在 奏 折 中 指 出 : 早在 1 张 之 洞 等 人 即 在 《江 楚 两 制 军 条 9 0 1 年, “ ” 瑡《 瑏 欲修 农 政,必 先 兴 农 学。 兴 农 学 议 》一 文 也 认 “ 中指出: 中国以农立国, 盖以中国土地广 陈农政折》 “ 故今日中国欲行西法, 以通西学为根本, 而兴农 为: 气候温和, 远胜欧洲, 于农最宜, 故汉人有天下大 大, , 学尤为中国根本中之根本” 并将开学堂作为兴农学 利必归农 之 说,夫 富 民 足 国 之 道,以 多 出 土 货 为 要 “凡 百 事 业,悉 本 于 瑢 。 罗 振 玉 则 指 出: 瑏 的要点之 一  ”①1 义。无农以为之本, 则工 无 所 施,商 无 可 运。 9 0 2 学,而 中 国 农 学,失 之 已 久,宜 多 立 学 堂 以 造 “ 年, 湖北巡抚等人分别指出: 农桑为立政之经 , 衣食 ” 瑣 瑏 育之。 ”② “农 桑 为 立 政 之 本,衣 食 乃 养 民 之 乃养民 之 具。 此 外,兴 农 会 也 成 为 有 识 之 士 思 考 问 题 的 一 个 ”③1 申报》刊 载 《广 蚕 桑 以 兴 利 说 》一 文, 具。 9 0 4 年《 举人侯殿英即依据商部的奏折 着眼点。如 1 9 0 4 年, “ 作者亦认为, 中 国 土 地 肥 沃 ,气 候 温 和,自 古 以 来, “ 提出, 国以民为 本 ,民 以 食 为 天,农 会 之 设,固 尤 为 以农立国, 上之取给于民与夫民间之一切日用 , 无不 , 并 拟 具 《山 东 农 会 试 办 章 程 》 第一要务” 3 2 条,“此 。1 仰赖于农”④ , 因此 主 张 “广 蚕 桑 以 兴 利 ” 9 0 6 年, 会宗旨在开民之 智 ,聚 民 之 力,通 民 之 情,以 期 振 兴 《 “夫 中 国 者, 美国之重农主义》一 文 的 译 者 亦 认 为: 农国也, 乃士夫之 议 论,徒 趋 重 于 工 商 ,可 谓 失 其 本 矣, 要而言之, 一国之人当知本国之地理 。中国以大 ① 《江楚两制军条陈农政折》,载《中国早期农学期刊汇编》第 7 册, ②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9 年版,第 673 页。 《湖北巡抚端 中 丞 饬 地 方 整 顿 农 务 札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③ 汇编》第 10 册,第 11 页。 《安陆府钟祥县知县徐嘉禾禀》,载《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汇 编》第 始注重实业。然 补 救 稍 迟,路 矿 之 权 利 既 失 而 不 可 ④ 10 册,第 15 页。 《广蚕桑以兴利说》,《申报》 1904 年 8 月 17 日。 工商 又 非 可 猝 致 兴 盛 ,惟 农 业 则 吾 国 固 有 之 复收, ⑤ 《美国之重农主义》,《万国公报》 1906 年第 208 期。 物, 且属内政完全无缺, 依生计学论, 土地则广漠也 , ⑥ 《直隶农会会长增方伯演说稿》,《大公报》 1907 年 5 月 15 日。 《财政部长陈锦涛呈请筹设 兴 农 殖 边 银 行 文》,《申 报》 1912 年 3 宜立国于农,乃 美 国 之 比,非 英 与 日 本 岛 国 之 陆国, ”⑤1 奈何浮 慕 他 人 而 袭 其 皮 毛 乎 ? 比, 9 0 7 年,直 隶 省农会会长在一 篇 演 说 词 中 ,再 次 强 调 了 农 业 在 中 “ 夫吾国自庚子议款 , 骤失巨额, 世人 国的重要地位: ”⑥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伊 始,财 政 部 长 陈 佣值则低减 也。 ⑦ 月 13 日。 锦涛即在一篇呈文中阐述了农林在国家强盛中的重 ⑧ “ 窃维立 国 之 道,以 民 为 本,养 民 之 法,惟 食 要地位: 125~128 页。 ⑨ 《江楚两制军条陈农政折》,载《中国早期农学期刊汇编》第 7 册, 为 天。 旷 观 古 今,纵 览 宇 宙,国 势 之 强 弱,商 业 之 盛 罗振玉:《农政条 陈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汇 编 》第 7 册,第 衰, 恒视乎农业 之 兴 废 以 为 准 。 是 以 古 圣 教 民 首 言 瑠 瑏  第 673 页。 《农业促进会缘起》,《实业杂志》第 2 期, 1912 年 7 月。 ”⑦ 列强富国, 先重农林。 足食, 瑡 瑏  《江楚两制军条陈农政折》,载《中国早期农学期刊汇编》第 7 册, 瑢 瑏  第 673 页。 《兴农学议》,《申报》 1901 年 2 月 10 日。 瑣 瑏  罗振玉:《农政条 陈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汇 编 》第 7 册,第 关注中国农业改良和发展问题的有识之士并没 有将讨论仅仅限制在业缘方面单向度地强调农业的 重要性, 而是进一 步 从 理 论 上 探 讨 了 如 何 发 挥 农 业 126 页。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 1 21 农务, 为致富致强之本”① 。 之处 首 在 商 务,欲 与 为 敌,当 求 商 务 之 大,商 务 之 除 围 绕 农 业 问 题 进 行 理 论 思 考 之 外 ,时 人 对 其 ”⑥《 “今 中 国 之 所 精。 兴商为强国之本说》一 文 指 出: 他乡村问题亦有 一 定 的 思 考 ,如 有 文 章 专 门 讨 论 了 当握要以图者 , 富强而已矣。商务者, 古今中外强国 “ 然则为之奈何?曰惟有仍复古时乡官 设乡官问题: 中古之强在农业 , 之一大关键也 。上古之强在牧业, 之制而已。其法一邑之地宜分城与乡为二 。乡之所 至近世则强在 商 业 。 商 业 之 盈 虚 消 长,国 家 之 安 危 萃者为农。今议专设一明农之官 。凡沟渠之宜疏浚 ”“当 知 商 兴 则 民 富 ,民 系之, 故致强之 道 务 在 兴 商 。 也, 田亩之宜稽查 也,树 木 之 宜 栽 植 也 ,鸡 彘 之 宜 畜 富 则 国 强,富,强 之 基 础。 我 商 人 宜 肩 其 责,盖 商 业 蚕桑之宜推广也, 蔬果之宜讲求也。各随其土 养也, ”⑦ 与 之 相 比, 无 论 巨 细 皆 与 国 家 有 密 切 之 关 系。 性所合, 人情所需, 为之劝导, 为之督责”② 。 东方杂 志 》转 载 的 《论 中 国 工 业 之 前 途 》和 1 9 0 4 年《 显然, 能够超越具体的农事改良 , 真正从时代高 申报》 发表的《 中 国 宜 求 为 工 业 国》两 文, 则 1 9 0 6 年《 “ 度提出理论问题的论说并不多见 , 因而, 农战时代” 具有更 加 浓 厚 的 工 商 立 国 色 彩 。 其 中,前 文 指 出: 说的出现, 自然显露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 中 “ 今日为实业竞争最剧烈之时代 , 凡国乎大陆者非极 “中 国 即 以 农 战 胜 一文的 作 者 强 调: 国当务农战说》 ”⑧ 后 文 认 为:“然 吾 力发达其 工 业,则 不 可 以 立 国 。 ,认 为 “中 国 维 新 以 为 “至 要 之 图,至 正 之 理 ” 欧西” 谓中国将来之不 能 不 为 工 业 国 ,犹 诸 美 国 今 日 之 不 来, 变法图强, 力求振作, 实为中国前途之转机 , 但各 有谓须广设学堂者 , 有谓 人所主张之政策正不一端 , 能不为工 业 国 。 此 则 事 有 必 至 ,理 有 固 然 者 。 然 则 ”⑨ 振兴实业之方针 , 其必求为工业国而后矣已 。 这一时 期 农 工 商 并 重 说 也 颇 为 流 行 。1 9 0 2年 须多营路矿者, 有谓须讲求军政者 , 有谓须专重工商 者。四 者 之 中,固 以 工 商 为 急 ,而 当 务 之 急,尤 莫 如 惟设立农部, 专事务农。欧西 重农。……为今之计, 中国即以农战胜欧西 , 此至要之 以工商之战胜中国 , 至正之理”③ 。对于洋务 运 动 以 来 已 成 社 会 共 识 图, 的“ 商战时代” 而言, 此论可谓逆势而出, 虽然未能赢 却将“ 农” 的问题提升到时代高度 , 不 得时论的趋附, “养 天 下 人 之 欲,给 天 下 人 岑春煊等人即已 认 识 到 : 之 求 者,农 工 商 也。 四 民 相 需 以 生,相 辅 以 成,非 惟 瑠 。 “农 工 商 为 富 强 之 根 本,自 应 随 时 振 瑏 泰 西 ” 瑡 。1 瑏 兴” 9 0 3 年 《商 务 部 奏 请 振 兴 农 务 折 》明 确 指 “ 出: 农工商三者各有相需为用之理 , 本末兼资, 源流 ” 瑢 瑏 斯畅。 可不谓远识之论 。 综观 2 0 世纪前 2 0 年间中国乡村发展理论问题 ① 《曲阜县举人 侯 殿 英 上 抚 帅 请 广 兴 农 务 禀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② 期刊汇编》第 14 册,第 4~5 页。 《设乡官议》,《申报》 1902 年 1 月 10 日。 展开的, 较少从 时 代 高 度 和 发 展 的 远 见 上 立 论 。 这 ③ 《中国当务农战说》,《大公报》 1905 年 3 月 28 日。 一局面随着此后乡村问题的日渐凸显才有所改观 。 ④ 《自强说》发 表 于 《申 报 》 1901 年 1 月 1 日,作 者 强 调:“欲 求 自 不难发现, 其讨论主要是围绕具体农业问题 的思考, 二 强,必先求富。求富之道,当 以 理 财 为 首 务。 理 财 之 道,首 在 开 有关 乡 村 社 会 发 展 理 论 问 2 0 世纪初, 利源,源远则流自长,否则外 强 者 中 干,未 有 不 立 见 其 败 者。 源 题的探讨是在晚清重商主义思潮和传统重 何在?当以物产为本。中国 物 产 虽 丰,不 知 制 造。”“以 是 言 之, 农 思 潮 相 互 交 织 的 背 景 下 展 开 的。 自 各省广开矿产,广立学堂,尤为 中 国 求 己 之 实 学,今 日 自 强 之 本 务也。” 自强说》④ 发表至 1 见诸报 1 9 0 1 年初《 9 1 1 年十年间, ⑤ 《开矿说》,《申报》 1901 年 1 月 9 日。 ⑥ 《论中国工艺有振兴之机》,《申报》 1901 年 12 月 29 日。 ⑦ 《兴商为强国之本说》,《东方杂志》第 1 卷第 3 期,光绪三十年三 ⑧ 《论中国工业之前途》,《东方 杂 志》第 1 卷 第 10 期,光 绪 三 十 年 “ 矿说》 一文开宗明义: 居今日而策富强, 开矿其先务 ⑨ 《论中国宜求为工业国》,《申报》 1906 年 8 月 3 日。 已将 发 展 矿 业 置 于 重 要 位 置。 《论 中 国 工 艺 乎”⑤ , 瑠 瑏  《山西巡抚岑 奏 请 振 兴 农 工 商 务 折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汇 瑡 瑏  编》第 9 册,第 495 页。 《胡抚俞奏陈 设 立 农 务 工 艺 学 堂 片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汇 瑢 瑏  编》第 9 册,第 431 页。 《商务部奏请振兴农务折》,《申报》 1903 年 12 月 5 日。 刊的讨论文章日 渐 增 多 ,其 观 点 大 致 可 分 为 工 商 为 本论、 农工商并重论、 农业为本论三大类。 月二十五日。 清 末 重 商 主 义 思 潮 的 惯 性 发 展 ,使 得 工 商 为 本 论在这一时期的 讨 论 中 居 于 十 分 突 出 的 地 位 。 《开 十月二十五日。 有振兴之 机 》一 文 虽 然 认 为 士 农 工 商 应 交 相 为 用 , “ , 不可偏废” 但实际上强调的仍然是工商业的地位 。 “ 该文指出: 今之 稍 通 时 务 者 ,莫 不 知 外 人 与 我 争 利 122 天津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3 期 1 9 1 2 年中华 民 国 的 成 立 推 翻 了 中 国 数 千 年 的 了独特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 封建帝制,为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扫 清 了 道 路 。 吕瑞庭的《 农业立国意见书》 开宗明义 三 在民 国 初 年,工 商 立 国 论 颇 有 声 势。 此 后,《劝 工 “ 地提出: 欲 振 兴 实 业,当 先 立 主 义。 欲 立 、 《 饥馑之根本救济法》 等文对工商立国论有所申 说》 ”⑦ 作 者 列 出 了 农 主义, 当 审 国 情 之 如 何。 “ 论。如《 劝工说》 认为, 工之一事, 介于农商之间 , 农 业立国 的 历 史、地 理、政 治、经 济、财 政、统 计、军 事、 非工无以 成 农 产 之 为 用 ,商 非 工,无 以 见 商 品 之 可 风俗、 卫生、 人口等十大理由。上述十大理由又可大 珍。农也, 商 也,胥 有 赖 于 工 也 必 矣 ”① 。 杨 端 六 则 致归 结 为 历 史 、地 理、政 治、经 济、习 俗 与 卫 生 六 个 “ 一言以结之, 我国欲免除饥馑, 非振兴工商业 断言: 方面。 不可, 苟能使国人致力于工商业 , 吾信一二十年后中 吕 瑞 庭 所 归 纳 的 农 业 立 国 的 政 治 理 由 ,实 际 上 ”② 这 一 时 期,仍 有 论 国不复有如 此 艰 巨 之 饥 馑 矣 。 包含其十大理 由 的 第 三 条 和 第 七 条 。 具 体 言 之,其 者坚持农工商并 重 论 ,其 中 关 于 农 林 工 商 四 部 分 开 一是儒家以民为本 , 以食为天的政治思想 ; 其二是现 的理论颇值得重视 。“ 中国以农立国, 犹泰西各国以 其三是农业与军事关系密切 。 实政治学说和实践 ; 虽注重农事, 然于 商立国也。中国拘守数千年旧制 , 农业立国的经济方面理由 , 实际上包括经济、 财 地土之肥硗, 水旱之补救以及人工机器比较之作用 , 政、 统计和人口 四 个 方 面 ,为 作 者 论 述 重 点 之 所 在 。 均 未 有 所 讲 求。 其 余 森 林 之 富,工 事 之 善,通 商 之 “ 其中, 经济上之理 由 第 四 ”首 先 指 出 一 个 国 家 的 经 利,更 不 甚 注 重,而 视 为 可 有 可 无 者 也。 中 国 贫 且 济政策, 以使其土 地 发 达 为 要 素 ,继 而 以 美 国、丹 麦 其原皆由于此。欲为富强计, 非将农林与工商分 弱, 论证了“ 凡以 因农业立国而日渐富强的事实为依据 , 非将农与林, 工与商分部不可”③ 。 部不可, 工商立国者, 虽富 强 甚 易,而 维 持 较 难,以 农 业 立 国 、 “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及其“ 商纲论” 商本 者, 虽进步较迟, 而基础甚固” 的论点。“ 财政之理由 论” 的兴起, 是工业化或现代化取向中形成的适时之 认为国家 财 政 取 于 租 税 ,而 中 国 租 税 之 来 源 , 第五” 商本论” 论。从 1 9 世纪 6 0 年代洋务时期渐次形成“ “今 日 农 政 尚 幼 稚 ,农 业 未 发 达 …… 大半为农产物 , 到2 为时近半个世纪, 虽历经数 0 世纪 2 0 年代之际, 除注重农业, 培养税源 外, 实 无 他 策”⑧ 。“统 计 上 之 十年的社会实践 , 然 其 以 “富 国 强 兵 ”为 指 向 的 目 标 指出中 国 选 择 以 工 商 立 国 还 是 以 农 桑 立 理由第六” 却仍旧遥遥无期 。民国成立后国内局势的变化并未 “ ,为 国, 不仅凭高尚 之 理 想,尚 可 求 诸 普 通 之 事 实 ” 给工商立国论提 供 更 大 的 空 间 ,这 一 时 期 国 内 军 阀 此, 作者从欧洲谷物生产及消费统计 、 中国农产物之 局势动荡, 民 不 聊 生。 现 实 的 困 境 使 得 “立 国 混战, 之争” 开始向有利于农业立国论的方向发展 。 “ 早在 1 直隶总督袁世凯即提出 : 照得商 9 0 4 年, 而 商 之 贸 迁,全 赖 农 之 物 产 ,工 之 制 务为富强要政, 是农 工 也,为 商 务 之 根 本 ”④ ,强 调 了 农 业 的 地 造, 输出 额、中 国 五 大 商 品 (豆 类、棉 花、种 子、茶 叶、生 为世界的必需品 、 中国农产在世界之位置等四个 丝) 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表格 , 论证了农业立国论 方面, 是建立在 大 量 事 实 基 础 上 的 ,是 符 合 中 国 实 际 的 。 、 “ 人口上之理由第 十”论 述 了 “农 业 可 以 增 加 人 口 ” “商 部 以 提 倡 土 货 位。同年, 商部在 奏 折 中 亦 指 出 : 为要义, 而商之本在工, 工之本在农, 非先振兴农务 , ”⑤1 则始基 不 立。 9 1 2 年 陈 锦 涛 提 出:“是 以 古 圣 教 ① 《劝工说》,《大公报》 1916 年 7 月 2 日。 ② 杨端六:《饥 馑 之 根 本 救 济 法 》,《东 方 杂 志 》第 17 卷 第 19 期, ③ 1920 年 10 月 10 日。 《农林工商宜分四部之戏言》,《大公报》 1916 年 8 月 30 日。 ④ 《直督饬属考察土产详报办理 札》,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期 刊 汇 编》 ⑤ 第 13 册,第 251 页。 《曲阜县举人 侯 殿 英 上 抚 帅 请 广 兴 农 务 禀 》,载 《中 国 早 期 农 学 ”⑥ 列强富国, 先重农林。 民首言足食, 总括这一时期关于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理论探 讨, 不难发现, 这一讨论可以清朝覆亡为断限划分为 两个阶段。尽管 每 个 阶 段 均 有 农 业 立 国 论 、工 商 立 期刊汇编》第 14 册,第 3 页。 但其侧重点却大不相同 , 前一 国论和农工商并重论 , 阶段工商立国论 优 势 明 显 ,后 一 阶 段 农 业 立 国 论 稍 ⑥ 《财政部长陈锦涛呈请筹设 兴 农 殖 边 银 行 文》,《申 报》 1912 年 3 月 13 日。 占上风。特别是 1 农业立国意见书》 的发表, 9 2 0 年《 ⑦ 吕瑞庭:《农业立国意见书》,北京日报馆 1920 年版,第 1 页。 标志着“ 农业立国论” 在未来的历史选择中开始拥有 ⑧ 吕瑞庭:《农业立国意见书》,第 6~7 页。 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 1 23 “ 农业可以配置人口” 两个观点。 在中国乡村 建 设 思 想 形 成 和 发 展 过 程 中 具 有 前期, 吕瑞庭对农业立国的在习俗方面的理由论述亦 极为重要的地位 , 因此 2 以农立国” 论的 0 世纪初期“ 颇为周详。他引用 管 仲 “礼 仪 廉 耻,国 之 四 维,四 维 孕生, 无疑对此后乡村建设思想的发展及走向 , 具有 、 “仓 廪 实 而 知 礼 节 ,衣 食 足 而 知 荣 国乃灭亡” 不张, 十分深远的影响 。 辱” 等名言, 结合 古 今 中 外 的 实 例 ,认 为 农 业 可 以 挽 “ 回孝道, 培养道德, 通中外, 亘古今, 无有乎弗同 , 无 本文系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中 国 有乎或变者也”① 。具体而 言, 农业对风俗的影响主 乡村建设思想( 百年)史”(项 目 号: 1 0&ZD0 7 6)暨 教 、 “ 、 “ 、 “ 奖励孝道” 奖励勤俭” 奖励储蓄” 养成 要包括“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 地 重 大 项 目 “ 2 0世纪前期 、“养 成 温 和 之 性 质 ” 、“养 成 切 实 之 性 保守之 性 质 ” 中国乡 村 社 会 变 迁 研 究 ”( 项 目 号: 0 9 J JD8 4 0 0 0 9)的 、 “ 、 “ 。 养成美术之思想” 养成高尚之人格” 质” 阶段性成果。 在 详 述 农 业 立 国 的 种 种 理 由 之 后 ,吕 瑞 庭 以 日 ( 本 文 作 者:王 先 明 本大阪《 朝日新闻》所 载 德 国 的 救 济 政 策 ,简 短 地 对 “德 国 失 败 之 后 ,尚 欲 以 农 业 为 救 全书进行了总结 : 熊亚平 南 开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教 授;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 岂可天然大农国, 贫而且弱, 不注重农业 , 国之政策, ”② 以为立国之本。今之谈国是者 , 盖于此加意乎? 尽管《 农业立 国 意 见 书 》仅 三 十 余 页 ,难 以 称 为 “ , 巨著” 论证也稍 显 粗 疏,但 该 书 纵 论 古 今 ,其 基 于 理论与“ 国情” 结 合 的 论 证 理 据,对 于 近 代 中 国 立 国 无疑具有典型意义 , 理论的检讨和发展路向的选择 , 从某种意义而言 , 它形成了其后乡村建设思想的历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史起点, 在2 立国之争” 中, 大致 0 世纪初期的“ 四 农工商并重论、 农业为 形成了工商为本论 、 本论三种主 要 观 点 。 到 2 0世纪二三十年 代, 这一争 论 仍 在 继 续 ,并 同 样 形 成 三 种 对 立 的 观 点。其中以 吴 景 超 、陈 序 经 等 为 代 表 的 “都 市 工 业 者, 极力主张通过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 。以梁漱 论” 溟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主张通过发展农村以救济 都市, 以农业与 农 村 为 中 国 社 会 改 造 的 基 础 。 以 常 燕生、 董时进、 许 仕 廉、邓 飞 黄 为 代 表 的 调 和 论 者 则 主张农工 并 重。2 0世纪4 0 年 代 初,“立 国 之 争 ”又 ,形 成 了 农 业 立 被作为“ 一个陈旧 问 题”“ 重新提起” 国派、 工业立国派和农工并重派三个主要派别 , 围绕 着中国可以立国 的 条 件 、中 国 坚 持 抗 战 得 益 于 农 业 中国的前途等具体的问题展开论争 。 还是工业、 以上事实 充 分 说 明 ,自 2 0世纪初到4 0 年 代, “ 立国之争” 在内 容 和 观 点 上 均 有 着 明 显 的 继 承 性 。 尽管各个时期论 争 的 侧 重 点 有 所 不 同 ,但 均 以 如 何 工、 商业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为 核 心 内 容 ,分 别 处理农、 形成了农业立国 、 工 (商)立 国 和 农 工 (商 )并 重 三 种 主要的观点。由于“立 国 之 争 ”贯 穿 于 整 个 2 0世纪 124 天津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3 期 ① 吕瑞庭:《农业立国意见书》,第 25 页。 ② 吕瑞庭:《农业立国意见书》,第 33~34 页。 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