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版.pdf
2035 乌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TERRITORIAL SPATIAL PL ANNING OF WU HAI CIT Y 2021-2035 [征求意见版] 乌海市自然资源局 2022年8月 前言 PREFACE 《乌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 下简称《规划》)是乌海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制定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 市转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目 标的关键举措;是保障重大战略实施、推动全面振兴的重要 手段;是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空间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乌海市全域国土空间保护、 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是对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落实和深化,是一定时期内 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 制市级相关专项规划、区级、乡镇、村等下位国土空间规划 的基本依据,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统 筹协调作用,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综合性和约束性的特征。 目录 CONTENTS 01 规划总则 05 文化传承与风貌塑造 • 规划目的 •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 规划原则 • 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 规划范围与期限 02 目标定位与总体格局 06 综合交通与韧性安全 • 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构建高效畅达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 承担区域使命,确定战略定位与目标 • 建设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 空间策略引领,优化开发保护格局 • 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 坚持底线思维划定控制线 03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07 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 严格耕地保护,构建高效农业发展格局 • 规划传导 • 水资源优化配置,创建节水型城市 • 实施保障 • 全要素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 近期行动计划 04 城乡统筹与宜居品质 • 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 塑造城市宜居品质 • 完善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体系 摄影 王超 01 总 则 规划目的 规划原则 规划范围与期限 1.1 规划目的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 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乌海市各级各类空间规划的整合和融合,编制一个能用、 好用、管用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促进城市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全市战略 有效实施、促进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基本形成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 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指导乌海市区级、乡镇总体规划、 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指导乌海市未来15年内的各类建设活动,科学编 制了《乌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1.2 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开放统筹,协同发展 科学布局,高效利用 以人为本,品质发展 1.3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 为乌海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 间用地,总面积166866.91公顷。 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21年, 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规划目 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 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摄影 王超 02 目标定位与总体格局 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承担区域使命,确定战略定位与目标 空间策略引领,优化开发保护格局 坚持底线思维划定控制线 2.1 新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以黄河流域视角、探索 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乌海是黄河“几”字弯核心区域重要 的节点城市,统筹好生态保护与高质 量发展的关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乌海将在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型产 业绿色化改造等方面实现新发展。 融入“一带一路”新时期, 抓住升级发展新机遇 乌海是“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 建设的重要节点,同时位于自治区城 镇体系中“甘其毛都—巴彦淖尔—乌 海”轴线。以此为基础推进高水平开 放,与沿线国家城市在能源、贸易、 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取得新突破。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新阶段, 构建持续发展新动力 区域发展战略进入到深入发展新阶段, 乌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聚焦城市群产 业协同合作,打造蒙宁交界区域门户 节点城市,推动乌海及周边区域地区 生态环境治理,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在宏观竞争中构建持续发展的动力。 2.2 承担区域使命,确定战略定位与目标 国家新型能源与化工基地 中国西北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区 中国西北科技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区域煤焦及氯碱化工融合发展集聚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节点城市 黄河流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乌海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黄河流域旅游 目的地城市 乌海葡萄有机绿色农业示范区 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自治区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自治区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 摄影 王超 自治区对中东欧能源经贸合 作的先行区 自治区西部大宗商品物流枢纽 2.2 承担区域使命,确定战略定位与目标 2025年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国家新型能源与化工基地、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节点城市、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内蒙古中东欧能 源经贸合作先行区建设初见成效,构建转型发展新格局。 2035年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国 家新型能源与化工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节点城市、自治区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内蒙古中东欧能源经贸合作先行区,基本实现高水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 2050年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优化。全面建成国 家新型能源与化工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节点城市、自治区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内蒙古中东欧能源经贸合作先行区。 把乌海建设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 2.3 空间策略引领,优化开发保护格局 策略一 生态优先策略 以矿山治理和山河廊道建设 为重点,构建全要素生态安 全格局。 以工业用地优化布局与管控 为重点,强化污染物控制。 以分要素治理为重点,建立 行动计划,推动生态文明城 市建设实施。 策略二 以园区发展引导为重点,促 进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和新 兴产业加速崛起。 以物流体系建设为重点,引 领生产性服务能力升级。 以城促产,整合资源,推进 商旅文体养融合、提升生活 性服务能力。 转型升级策略 2.3 空间策略引领,优化开发保护格局 策略三 区域协调策略 完善联通口岸的客货运铁路网 络,做好向北开放战略支点。 盘活存量,做好向东战略资源 及产业的承接地。 区域可再生能源共享共建,联 动小三角区域协同打造国家资 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 策略四 全域统筹策略 科学配置,优化空间资源要素 利用。 综合调控,统筹人口与布局。 新老并重,扩能提质基础设施。 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策略五 聚焦环山环湖生态文明重点发 展区,轴点带动,集约塑造高 质量中心城区。 以品质服务设施供给与文化彰 显为核心,提升城市魅力和宜 居吸引力。 强心提质策略 2.3 空间策略引领,优化开发保护格局 打造“环山环湖、一带一廊、一主两副、多区协同”的总体格局 环山环湖 环乌海湖、甘德尔山生态文明建设核 心区 以乌海湖、甘德尔山作为城市生态极核,积 极引导城市生活及综合服务功能向环山环湖 区集聚,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功能区; 一带一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 绿色动能发展走廊 西侧沿黄河打造生态、经济、文化复合型高 质量发展带,东侧沿西桌子山及连通产业园 区的交通走廊打造绿色生产及生态修复的发 展走廊,与环山环湖区共同构建“一环一带 一廊”的城市发展骨架; 一主两副 以海勃湾为主、以乌达区、海南区为 辅的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发展向环山环湖区集聚,形成以海 勃湾为主城区,乌达、海南为副中心城区的 城市格局,为全市及周边地区提供高品质的 公共服务; 多区协同 五个生态保护功能区、三个农业发展 功能区、四个绿色产城发展功能区 形成黄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矿山修复、 甘德尔山旅游休闲及生物保护、草原恢复生 态功能区等5个生态保护功能区,都市农业、 现代农业、田园乡村发展功能区等3个农业 发展功能区和海勃湾中心城区、乌达副中心 城区、海南副中心城区、巴音陶亥特色镇4 个绿色产城发展区。 2.4 坚持底线思维划定控制线 科学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划定 永久基本农田 紧凑划定 城镇开发边界 系统划定 历史文化保护线 03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严格耕地保护,构建高效农业发展格局 水资源优化配置,创建节水型城市 全要素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3.1 严格耕地保护,构建高效农业发展格局 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全域农业发展格局 一带 黄河农业发展带 海勃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三区 乌达区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海南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多点 多个葡萄酒庄、农业园区、休闲 旅游区等农业发展项目 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 有机葡萄种植 3.2 水资源优化配置,创建节水型城市 强化水资源利用管理 坚持从“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 人、以水定产”,的和谐发展理念出发, 强化用水总量控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 源管理制度。推动工业节水减排、城镇 节水降损和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发展节 水产业。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加强 节水、中水回用及水循环利用措施。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从水资源管理、综合节水、生活节水、 工业节水、环境生态节水等方面创建国 家节水型城市,推进全社会、全行业、 全覆盖、全过程的节水,以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助力乌海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水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 加强黄河、乌海湖等重要江河湖泊保护 与生态综合治理,划定河道管理范围, 编制河道整治专项规划“一河一策”制 定整治策略,建设沿黄生态廊道。 优化水资源配置 联合调配当地水和外调水、地表水和地 下水,坚持量水而行,优化水资源利用 方式与水资源配置,解决乌海市结构型 缺水问题。 3.3 全要素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两屏一带多廊道,一心三区多斑块”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两屏 贺兰山生态防护屏障 桌子山生态防护屏障 一带 黄河生态带 多廊道 黄河支流生态廊道 一心 三区 山湖生态绿心 生态保护区 生态治理治理区 农田整治区 多斑块 黄河、四合木、金沙湾等 四处生态保护斑块 桌子山 3.3 全要素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山 | 矿山生态修复 创建节水型城市 水 | 优化用水结构 水源涵养林 林 | 防风固沙林 构建全域农业格局 田 | 分区引导农业空间 湖| 河道岸线治理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库区清淤工程 南部草地修复治理 草 | 草地生物多样性 沙| 沙漠公园保护与沙 地治理 保护锁边林带 04 城乡统筹与宜居品质 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塑造城市宜居品质 完善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体系 4.1 构建现代城乡体系 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构建“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镇-新型农村社区” 现代城乡体系,实施分类引导转型路径,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中心城区 (一主两副) 海勃湾城区(主) 乌达城区(副) 海南城区(副) 海勃湾产业园 高新技术产业 乌达产业园 开发区 (一区四园) 海南产业园 低碳产业园 特色镇 巴音陶亥镇 千里山镇 乌兰淖尔镇 团结新村 新型农村社区 四新村 (中心村+一般村) 渡口村 赛汗乌素村 …… 4.2 塑造城市宜居品质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海勃湾城区 以北延南展、轴带联系、中部提升、城市更新为发展方向,形成“两带四 轴、三区多核心”的功能布局。打造环山环湖生态文明核心, 区域门户城市服务中心。 两带 沿黄生态宜居带 城市品质提升带 四轴 城市公共服务轴 老城生活区 四区 滨河活力区 北部提升区 产业转型升级区 植物园景观核心 老城商业中心 多点 城北商务商业中心 滨河新区行政文化中心 滨河新区休闲中心 4.2 塑造城市宜居品质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乌达城区 形成“一带三轴、双心多片区”的功能布局。打造城市级现代服 务及旅游服务中心。 一带 城市功能提升带 巴音赛街公共服务轴 三轴 黄河西岸城市景观轴 巴音赛河城市景观轴 两心 老城商业中心 新城现代服务中心 现代能源发展区 生态功能区 特色农业发展区 多区 滨河旅游区 老城生活区 河北提升区 现代物流区 战略预留发展区 4.2 塑造城市宜居品质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海南城区 形成“一带一轴三心”的功能布局。打造南部公共服务中心和物 流枢纽、工业基地。 一带 城市发展带 一轴 城市公共服务轴 行政文化中心 三心 商业中心 海南公园景观核心 4.3 完善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建立健全包括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棚改安置房、公租房等多种类 型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优化住房空间布局与环境 重点推进老城棚户区更新改造,适度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改善居住环 境; 建设完整居住社区 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构建0.5-1.2万 人口规模的完整居住社区。 4.3 完善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体系 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体系 在各街道、乡镇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在各城市社区、村庄 按照5-10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养老院 社区医院 图书馆 运动场馆 综合服务中心 养老 中小学校 托幼 便民服务 家 市政基础 商业设施 医疗健康 综合服务 停车及充电 银行营业网点 垃圾转运站 公交车站 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病有所医 发展托育服务设施,推进托 育设施新、改、扩建,提供 普惠托育服务。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中向城区聚集,强化职业 教育、特殊教育。 提高城乡卫生资源共享度和 综合利用率,形成市-社区(乡 镇)-村医疗保健网络。 老有所养 居有所乐 弱有所扶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 老服务体系。 发掘文化特色,科学合理布 置各类文体设施,增加文化 内涵,延续历史文脉。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提 升康复设施质量,推进城市 无障碍设施改造。 05 文化传承与风貌塑造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5.1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形成“两带、三区、多点”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两带 黄河文化带 桌子山古岩画文化带 城市文化区 三区 四合木保护区 传统文化区 传统文化:满巴拉僧庙 黄河文化:海勃湾水利枢纽 书法文化:乌海书画院 多点 古生物文化:四合木保护区 工业文化:煤炭博物馆 奇石文化:召烧沟岩画博物馆 其他文化:葡萄酒博物馆 加强对黄河文化带及沿黄水利工 程、桌子山古岩画文化带的保护 与管控,适度开发旅游产品。 管控 城市文化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品 规则 质和功能,打造成为广大市民文 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对外宣传乌 海的城市名片。四合木保护区发 展四合木教育观光,开展植物考 察、植物保护等主题教育。 5.1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坚持“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的总体原则。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抢 救发掘,与市场上的文化旅游公司合作,规划游览路线,结合乌海市旅游规划线路的布 局,挖掘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闪光点。通过合理开发全面提升文化遗 产游客体验。大力推动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通过创意转化形成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创 新途径。 满巴拉僧庙 海勃湾水利枢纽 四合木 煤炭博物馆 雀儿沟岩画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 5.2 塑造城乡特色风貌 形成“两带、三区、多点”的全域风貌格局 两带 沿黄景观 风貌带 山前景观 风貌带 人文生活风貌区 体现新、老城区城市发展印记,展现具有地 域特色的市井生活面貌。老城区突出现代宜 居的生活氛围;新城区塑造简洁、新颖的活 力都市形象。 工业生产风貌区 延续工矿城市记忆,打造具有工矿城市特 色的生产和服务片区风貌。新建工业园区 应体现绿色、低碳理念,打造高品质、国 际化现代工业园区风貌。 生态文旅风貌区 北部片区突出田园氛围,打造近郊科技农 业形象。中部片区基于山湖生态本底,以 保护为主,兼顾山地观光功能。东部片区 以绿色矿山建设为主题,展示独特矿山地 质地貌。南部片区突出草地广袤特点,塑 造自然原野风光,沿黄河两岸打造特色景 观带。 摄影 王超 06 综合交通与韧性安全 构建高效畅达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6.1 构建高效畅达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建立与城市空间相协调的城市交通系统,合理利用通道资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合理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高效、畅达、共享”的一 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构建“四横四纵五桥三路”的总体布局 四横 G18 、G109、S33、S318 四纵 G6、G110、S217、 新地至西来峰运煤公路 新地黄河大桥 乌海湖大桥 五桥 三道坎黄河大桥 G110黄河大桥 巴音陶亥黄河大桥 三路 G1816、G244、S37 6.1 构建高效畅达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客运提速、货运无缝、客货分流 完成包银高铁乌海段以及海勃湾、乌海南两座高铁站建设。启动乌 海站(铁路)货场迁建项目,实现货运无缝对接。持续完善区域铁 路网络,加强“公转铁”项目建设,推动形成以铁路为主的运输结 构,重点打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铁路干线之间的联系。 航空:全面提升乌海机场内通外联能力 实施乌海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开通短距离航线,发展景区低空 体验游览。积极推进航线网络建设,根据包银高铁开通后客流需求 变化。努力提升货运能力,大力发展空港物流和临空经济。 构建城乡客货运体系 建立以海勃湾城区为中心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三区之间及与各乡镇之间的公交联系, 以市域内公路网建设为基础,形成覆盖城乡的公交体系,并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网络 相衔接。通过完善货运节点,规划货运廊道,形成与城乡发展规模相适应,布局合理的 货运配套设施,构建城乡货运集疏运通道。 摄影 王超 6.2 建设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水循环系统 城区水源地、供水管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模式,提高 用水安全与供水可靠性; 完善雨污分流体系,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开展城市积 水点、易涝区治理,实现防洪防涝安全和雨水资源综合利用。 能源供应系统 提高网架供电能力,优化供电线路,积极发展风能、光伏等新 能源发电产业、加大新能源就地消纳。 优化全市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形 成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能源体系; 环卫发展系统 构建覆盖全域的现代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 全过程有效管理,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清运服务范围,提高全 域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 6.3 健全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构建以黄河防洪和山洪防治为主的防洪(防凌)体系 提升抗震减灾能力 摄影 王超 07 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规划传导 实施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近期行动计划 7.1 规划传导 构建上下协同传导机制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横向传导 • 体现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管制要求 • 体现战略性、科学性、权威性、操作性 指导约束 纵向传导 专项规划 • 确定目标、指标、空间 布局等方面约束性要求 和技术指引 管控引导 历史文化保护 综合交通体系 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 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管制要求 • 实行全域用途管制 公共服务设施 强制性内容落地 市政公用设施 林地保护规划 纵向传导 …… 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开发边界内) 村庄规划 (开发边界外) 指导落实 7.2 实施保障 1 分级分类的规划体系 2 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3 信息平台建设 4 规划协调机制 5 部门联动机制 6 公众参与机制 7.3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 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 7.4 近期行动计划 建立重大项目台账 产业类重大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类重大工程 基础设施类重大工程 交通类重大工程 民生类重大工程 能源矿产类重大工程 生态修复整治类重大工程 文化旅游类重大工程 摄影 王超 实施十四项行动计划 天蓝水清建设 对外开放 绿色空间建设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城市更新 高铁片区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新能源基地建设 区域物流枢纽建设 社区生活圈建设 乡村振兴行动 黄河流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提心强质行动 2035 公示渠道 乌海市自然资源局网站:http://zrzy.wuhai.gov.cn/ 公众意见提交途径 电子邮箱:whzrzygtkjghj@163.com 邮寄地址:乌海市自然资源局(海勃湾区机场路植物园西门对面) 邮 编:016000 (邮件标题或信封封面请注明“乌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乌海市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