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发展——阿玛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pdf
能力与发展 ——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 王艳萍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 中文摘要: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首先创立了“能力方法”的分析框架,并把发 展定义为人类能力的扩展和自由的增进。森的“能力方法”对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 森的基础上,“能力方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森的“能力方法”对我国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具有一 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能力、能力方法、发展 众所周知,阿马蒂亚·森是由于其福利经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 1998 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1事实上,森更主要的是一位发展经济学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政策以及发展路径等问题的研究。马克·布劳格曾说过:“发展经济学是森(除了福 利经济学以外)的另一个具有持久兴趣的领域”2。森将“能力方法”应用于发展经济学领 域,使其发展理论比福利经济学理论具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 一 、“能力方法” 森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提出了他的“能力方法”的框架。森的能力方法是指用“个人 在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来评价生活质量(Sen, 1993)。这种方法所要 回答的问题不是“某个人是不是满意”,也不是“某个人能够支配多少资源”,而是“某个人 实际能够做什么或处于什么状态”(Nussbaum, 2000)。 森的“能力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功能(functionings)和能力(capabilities)”(Sen, 1995, p266)。“功能”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活动或所处的状态(doings and beings)。它与经济学中 常用的“商品”(commodities)一词涵义不同。一个人拥有某种商品却不能保证他获得相应 1 2 森的福利经济学包括社会选择理论、福利测量、贫困以及不平等程度的度量以及贫困与饥荒形成机制的分析等方面。 马克·布劳格:《20 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第 270 页。 1 的功能。3例如,骑车是一种功能。有自行车的人不一定是为了骑行,或者不一定会骑。4功 能与商品又有一定的联系。功能可以通过一个人使用商品的能力而得到实现。骑车这一功能 需要满足一个人会骑车、有车可骑、路况可供骑行等若干条件才能实现。因此,物质条件只 是实现功能的条件之一。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她)能否“使现有的物品发挥作用”。 “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各种功能的组合。5这些功能组合由人们所能够做到的一 系列活动项目所组成,或由“良好的营养状况,避免疾病带来的死亡,能够阅读、写作和交 流,参与社区生活,公共场合不害羞等所组成”(Sen, 1990, p126)。能力大小反映个人在这 些组合中进行选择的自由度,它代表了“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间做出选择的自由”(Sen, 1992, p40) 。“能力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自由,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够给他带来何种生活的选择 范 围 。”(Dreze and Sen, 1995, p10)。 缪尔鲍尔(Muellbauer)用图表概括了森的能力方法。6笔者在此基础上稍做了修改,得 出了“能力方法”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一个人实现 自由、生活 功能性 物品功能的 水平、福利 活动 能力 物质特性 物品 自然、社会 能力 人的特性 以及政治环 境 图 1 物品-能力-功能 森把“能力方法”应用于他所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就福利 经济学而言,森主张用能力而不是用收入或效用来测量和对比个人福利,并且认为,贫困不 是由于粮食短缺造成的,而是“能力失败”的结果;不平等不仅仅是收入不平等,而是“经 济不平等”或“能力不平等”。 这里探讨的主要是森的能力方法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 二、能力发展观 森批驳了仅仅以 GDP 或人均 GDP 的增长来衡量发展的狭隘观点,并将发展范式由促进 经济增长转变为“扩展人们的能力”(Sen, 1984c, p497)。这项工作是从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 展区分开而开始的。森认为,(1)经济增长只意味着 GDP 数量方面的提高,并不涉及分配 3 A. Sen(1985).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10. 4 A. Sen(1985).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10-11. 5 A. Sen(1985).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Amsterdam,North Holland. p14. 6 Economics of Amartya Sen, Edited by Ajit Kumar Sinha and Raj Kumar Sen, 2000, p199. 2 问题。也就是说,国民收入的提高不能够提高人们的福利,因为较多的收入集中在少数人手 中,大多数人的福利是不能够通过较高的增长率来扩大的。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增长意味着不管人们在生产、消费商品时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生产更多的物品; 发展则包含着“拓展人们的能力”(森,1984)。经济增长提高了人均收入与产出;经济发展 则包括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文化、健康及教育水平,这一切意味着人们在社区或公众场合 有了自尊或尊严。收入对于发展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即经济增长只能作为发展的一个工 具,但经济增长本身不能是 一个 目的 。 (3)人类潜能的开发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发展中 国家应致力于真正的目标,即人类潜能的开发而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 成功应由其日益增长的识字率、预期寿命来评判,而不是由生产或收入水平的增长来评判。 (4)在评价发展的本质时,森特别强调“选择的自由”这一功能性活动(functionings)的 重要性。发展应该是拓展自由的一个过程。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的实质自由,也就是说使人 们具有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比 如,一个人的收入可能很高,但由于患有严重的疾病,他所享受的实质自由就大打折扣。 (5) 实现发展的目的,需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作为媒介。 “个人的可行能力严重依赖于经济的、 社会的、政治的安排。在制定适当的制度安排时,必须超越个人全面自由的基础性意义,去 考虑不同类型自由的工具性作用”。制度设计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繁荣,还要促进民主化,增 强社会透明度和社会保障力度。只有全面的制度设计才有多向度的个人自由,自由视角下的 发展才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森的能力发展观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第一,以“以人为本”为宗旨。正如森所指出的:在经济发展中有两个重要因素: (1) 基本能力、生活质量以及不被剥夺的重要性; (2)伴随着教育、健康、基本自由的促进的经 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Sen, 1995, p184-185)。因此,森研究发展的方法是“以 人为本”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本发展的方法。人力资本发展的方法是资本形成的手段 , 而人类发展是伴随着人们享有他们所期望的生活的权利和自由的拓展去提高生活质量和能 力。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上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 第二,以能力和自由为衡量标准。森坚持不懈地认为:发展的目标是“人类可行能力” 的扩展,即给人们以自由去做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对人类来说,具有本质重要性的是人 们所过的生活而不是他们所消费的物品。根据森的观点,过一个相当好的生活有三点是最基 本的:健康、教育、资源占有。如果不具备这三点,就不可能有很多其它的机会和权利。因 此,经济学关心的不应是商品,而是行为或能力。一方面,能力标志了个人能够做什么或不 3 能做什么;另一方面,能力体现的就是个人过某类生活或实现合理目标的自由,个人有实质 自由去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选择过某种生活的自由度也就越大 。 人类潜能的开发以及自由的相应拓展才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 三 、“能力方法”的应用——人类发展分析路径 森把对“发展”的重新定义用于构建政策框架。这种政策框架已经被包含在自 1990 年 起连续编辑出版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里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中。可以说,森帮助 形成《人类发展报告》的概念框架和测量工具,人类发展指数也成为森的“以人为本”的发 展观的具体体现。 具体来说,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采用了森的“能力方法”(capability approach)作为 分析当代发展的基本概念框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发展理论范式——“人类发展分析路 径”(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从减少贫困、可持续发展、性别平等到全球化运动、政 府 治 理 ,“人类发展分析路径”这一理论范式在许多领域的政策选择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人类发展分析路径的内容和特点,森认为,人类发展分析路径有两个层次:“评估 层面”(the evaluative aspects)和“机制层面”(the agency aspects)。前者把改善人类生活作 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后者指的是实现这些改善的途径,即政策变革和政治变迁。森认为,机 制层面往往被忽视。 1、评估层面。人类发展分析路径强调评估发展的重点是全民能力的拓展与提升。经济 增长本身不是根本目的,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人类发展指数及各项人类发展指标对 国家及国家内各地区各民族进行评估,逐步使得人类的基本能力(如生存与健康能力、学习 知识的能力、享受良好生活的能力)受到关注。 森认为,人类发展分析路径常常被误解为只局限于人类发展指数(HDI)中的三种能力 , 即提高人均寿命、教育水平及生活质量。其实,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有四种重要的基本能力: 生存能力;学习能力;获得一定生活水准的能力;参与社区生活的能力。前三项包括在人类 发展指数中,最后一项因其不可测性没有包括在内。森认为,近年来,其他一些人类能力也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历年的报告中,从可持续发展(1994)、性别平 等(1995)、贫 困 问 题( 1997)、消 费 问 题( 1998)到人权问题(2000)、民 主 问 题( 2002)、发展的不平衡性(2003) 以及多样化世界里的文化多元化以及文化自由(2004),森不断地丰富着人类发展分析路径 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工具,以应对每年报告中发展政策所需面对的新挑战。从最初的人类发展 指数,到性别发展指数(GDI,Gender related development Index)、性别赋 权尺 度(GEM,the gender emporment measure)以及 1997 年公布的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 Index),森 在 4 研究人类发展的测量手段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机制层面。1990 年公布的第一期《人类发展报告》的开场白即是: “人民是一个国 家的真正财富”。人民不仅仅是经济进步、社会进步的被动受益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积极 推动者。森认为,除了教育和健康以外,人类发展分析路径在两方面有更深入的探讨:一是 关注人的能动性在政策、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作用,二是强调人权。而以往的基本需求分析路 径仅把人看作是进步的受益者而不是推动者;人力资源分析路径虽然把人看作是变革的动 力,但它强调的是个人在生产中的能动性。人类发展分析路径认为人类既可以通过个人行动 也可以通过集体行动成为变革的动力。教育和健康提高生产潜力,知识增强健康,公民自由 和政治自由促使采取集体行动并促进政治变革。 3、以人为目的、以经济为手段。森认为,在人类发展分析路径中,发展指的是增进人 们福利、拓展人的能力和机能。物质产出的增加被看作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在人力资 本形成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中,人被看作经济增长的手段;人类发展分析路径认为对教 育与健康的投资有利于人类生活本身,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的却是教育和健康如何增进 生产力、如何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价值。 森认为, 《人类发展报告》采用人类发展分析路径,着重突出了两个核心思想:人类福 利是发展的目的,经济增长是发展的手段,这种“目的-手段”关系在确定新的概念、措施 及优先政策中得到体现。例如,连续几年的报告都表明,收入水平相近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 却有很大不同。1996 年的《人类发展报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经 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增长可能是无情的、没有基础的、短视的、缺乏民 主的,可能伴随着高失业率,但是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之间一旦形成密切联系,二者就会相 互促进。 四 、“能力方法”的评价 1、拓展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赋予“发展”以新的含义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程,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经济学的地位得到巩固,但发展问题的特征已经有很大改变,简单地说 , 从 1950 年代发展计划的纯增长导向型转变为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以能力为基础的福利导向 型。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这种变化主要归因于森的贡献。 森坚持不懈地认为:发展的目标是“人类可行能力”的扩展。森的发展观将发展的含义 从只限于经济增长的、以财富为目的的理论,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以人为目标的理论 , 森的发展观的关键变化是:经济学关心的不应是商品,而是行为,即一个人能做什么和处于 5 什么状态,这比他所消费的商品更重要。相比较效用方法与商品方法,森的“能力方法”是 一种更好的比较生活水平的方法。“能力方法”更能突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选择能力,即 一个人不被环境所决定过某种生活,而是自由地选择他真正想要的各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意 义上,森比传统经济学更好地抓住了人类活动的本质。 2、森的发展观复活了古典的人类价值,赋予发展经济学以丰富的哲学含义 森认为:当今的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哲学思想的巨大危机,即所谓的“哲学的贫 困”问题。1982 年,赫胥曼(Albert Hirschman)预言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即将死亡。森反 驳其观点,并证明了发展经济学的存在和日益丰富。森认为,实际上,一个理论是否死亡或 者是否有活力依赖于它试图回答的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分析以及实践意义。发展经济学这一 学科的范围已经从诸如平衡增长、土地改革、完善市场以及政府行为动机等方面逐渐进入到 了福利、生活标准、权利、能力、剥夺、人类发展、生活质量以及最终实现自由这样的主题 。 森在这些领域无疑是一位先驱。森使得发展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政治学、人类学 、 历史以及经济理论、福利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的交叉中,几乎单枪匹马地丰富了发展经济学 (Bagchi,1998)。 3、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学 森的发展经济学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我们可以把“以人为本”概括为以人 为出发点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换 句 话 说 ,“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为对人本身的尊重,包括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正当利益、 尊重人的劳动、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能 力。 森的基本贡献在于从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那里重新复活了人类价值和社会福利的概念, 并且就发展指数的可观察性以及确实性而言,给这些古典经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鲜的内容和 范围。新古典经济学过多考虑和关注增长、资源分配、技术变化以及宏观经济行为的微观理 论基础。当人们思考森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所进行的详细考察时,森的研究重新发现 了作为人类社会科学必要组成部分的以及曾经激励亚当·斯密对人类命运和自由进行充分关 注的发展经济学。 五、关于“能力方法”的批评与拓展 自从森获得诺贝尔奖以来,森的“能力方法”不仅在中外经济学界而且在哲学界都得到 广泛的赞扬和重视。但是,也有人对森的某些理论提出过质疑,并在批评的基础上进行了一 定程度的拓展。就“能力方法”而言,进一步的研究、批评与拓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6 1、“‘ 能力方法’国际会议”对能力方法涵义以及特征的进一步描述 “能力方法”第三次国际会议关于什么是能力方法以及该方法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性描述 。 会议认为:由森构想的能力方法通过森、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以及日益增多的其 他学者的努力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该方法为人类发展以及为作为发展的核心特征的包括 参与、人类福利和自由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该方法蕴含了在伦理哲学、经济学政治理论、 教育、健康、食物安全、生态系统、能力赋予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当多的研究。“能力方法” 的核心思想是: 经济发展的目标: (1)经济发展应该把人类作为最终目标:经济增长、效用以及福利极 大化并不是充分的发展目标。发展应该是改善人类福利的主体性(agency)的手段。人类应 该是经济活动的“目的”而 不 是 手 段 。 ( 2)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扩展能力或扩展有价值的自由 。 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其他社会安排应该从它们是“如何扩展人们的能力”的这一方面来评 价 。( 3)人们的能力是他们真正能够做到什么或成为什么,也就是说,能够使他们享有有价 值的生命和行为(beings and doings)的自由。这种能力包括一系列人们珍视的多种多样的 方面:获得充足的营养、学习、和平相处、旅游、体面地交往、期望实现更高的愿望、从事 有意义的工作…… 能力方法的特征: (1)能力方法集伦理学与经济学于一体,即价值判断在发展和社会安 排和政策中是固有的; (2)能力方法具有多维目标,即人类福利是多方位的,在同一时间应 该增进各种不同的能力; (3)能力方法扩展了信息基础。能力方法并不是教条地认为只有能 力与发展有关,而且承认非能力信息对公正、发展和政策问题通常也是重要的; (4)能力方 法认可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价值差异; (5)能力方法包含人们作为政府政策和选择的参与 者和代理者。能力方法认为人们需要支持他们的政府以及其他一些负有责任的权力机构,并 且细查他们的政策和选择; (6)能力方法不是一个公正理论。能力方法认为,如果公平或者 充足的供给要求在任何空间得以实现(大多数理论要求公正和充分的供给在某些空间得以实 现),它应该在能力空间得到满足。能力方法对公正理论做出了贡献但对作为一个公正理论 并不是充分的(姚洋也认为森并没有提出一个公正理论)。诸如人权、过去的责任、程序和 步骤、副作用等其它方面的信息也应该被要求; (7)能力方法关注群体的不一致性(诸如基 于性别、阶级、种族以及其他划分的群体)以及国家或民族之间的能力不同。 2、努斯鲍姆(Nussbaum)的能力概念以及对能力的划分 由于森并没有指出能力的具体内容,著名女哲学家努斯鲍姆( Nussbaum)在这一方面 发展了森的能力方法。她列出了一个部分的特殊的能力集,这种能力集是指通过扩展现存能 7 力以实现功能性活动的“一系列目标”。 努斯鲍姆首先区分了基本能力(basic capabilities)、内在能力(internal capabilities)和 组合能力(combined capabilities)三个概念:(1) 基本能力是指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发展更高级的能力以及发展一个有道德行为基础的能力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例 如,看和听的能力以及对话、语言、爱、感激、工作、实践能力等等。(Nussbaum,2000a, p84);( 2)内在能力是指就一个人本身而言,这个人自己所发展的各种状态,是实践功能性 活动所要求的充分条件……为实现功能性活动而准备就绪的成熟条件。换句话说,身体的成 熟、性能力的成熟、宗教自由、言论自由。 (Nussbaum,2000a,p84);( 3)组合能力是指内 在能力与实践功能性活动所需的外在条件的合并。如果一个人能够表达他的观点,也能够在 一个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下表达他的观点,那么,这个人就享有组合能力(如果一个人能 够表达一种观点但不能够对他所表达的观点可能引起的反响而担心,那么,这个人只具有言 论自由的内在能力,而没有组合能力)。 努斯鲍姆(Nussbaum)的主要的人类功能性能力“列表”是一种关于组合能力的列表。 这些组合能力是发展活动或者其他活动应该瞄准并加以扩展的能力。她的列表通过给出有关 能力的一些具体例子显示了人们有价值珍视的更广范围的活动。详细来说,努斯鲍姆的人类 功能性能力包括 10 个方面,如下表所示: 表1 1 生存 身体 2 健康 身体 3 完整 努斯鲍姆:主要的人类功能性能力 能够活到正常的生命期限;没有未成年死亡等等。 能够具有健康体魄,包括生殖健康、充足的营养、舒适的居所等。 能够自由地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面临强者的威胁时具有一个人应 该具有的身体上的自我保护能力,如能够安全地对付攻击,包括性骚扰、对 儿童的虐待、家庭暴力;有性满足的机会以及生育的选择机会。 有思想。能够使用判断力、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以及推理——以一个有知识有 判断力、创 造 4 力和思考能 力 文化的“真正的人”的方式去做这些事情。这几个方面通过教育来实现,包 括但绝不局限于读写能力、基本的数学和科学训练、能够使用想象力和思考 能力;能够使用自己的大脑,自由表达与政治、艺术以及宗教有关的选择, 通过言论自由保护自己的活动自由;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生活的最终意义; 能够享有愉快的经历;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能够与外界的人和事保持联系;爱那些爱我们和关心我们的人;对他们的离 5 感情 去感到悲伤。总的来说,去爱、去悲伤;经历渴望、感激和愤怒等。通过克 服恐惧和焦虑,使一个人的情感发展不至于被摧毁,或者通过克服被虐待和 被忽视这些损害性事件使一个人的情感健康发展。 6 实践 能够对良好的事情形成概念,并且使得这些事情重点地反映到自己今后的行 动机 动计划之中。 8 (1)能够为其他人而生活,认识到和表现出对其他人的关心,使自己加入各 种社会联系之中。有正义和友谊的能力。能够想象到其他人的境况并具有同 7 与社会建立 情心。 良好关系 (2)具有自我尊重和不被羞辱的社会基础。能够具有与其他人向平等的尊严 。 在最低程度上,使得有能力对种族、性别、宗教、等级地位(社会阶级制度)、 少数民族自尊心、民族起源等方面的歧视提供保护。 其他种类的 8 9 能力 消遣 能够与动物、植物等自然世界和平相处。 能够消遣、玩乐、会享受娱乐活动。 (1)政治方面:能够有效地参与政治选举以控制一个人的生活;有政治参与 权、自由言论保护权以及结盟权。 对个人环境 10 的控制能力 (2)物质方面:能够持有财产(土地和动产),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真实机 会方面;具有与其他人平等基础上的财产权,有与其他人平等基础上的寻找 就业的机会;有避免无根据的搜查以及查封搜捕的权利。在工作中,能够作 为一个人去工作,运用实践动机并且与其他工人建立相互认同的相互合作关 系。 与森不同的是,哲学家努斯鲍姆在哲学领域研究能力方法。尽管两个人的方法紧密相连 , 即它们都反对并且批评诸如功利主义的理论,但是,罗贝尼斯( Ingrid Robeyns)认为,在 很多问题上,两个人存在很大不同。 第一,目标不同。努斯鲍姆是为了发展完善正义论。她坚信,所有政府对应该保证公民 的这些能力。而森开始研究能力方法时并没有清楚的目标。一方面,他对什么的平等感兴趣 , 并且认为用能力代替效用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森,1980);另一方面,森作了大量的关于发 展中国家的贫困和饥饿的经验研究,在这些研究里,他用能力代替收入来衡量贫困。总之, ①森的能力方法接近经济推理,而努斯鲍姆的能力方法更接近人文学科的传统;②森的能力 含义主要是指真实的或有效的机会;而努斯鲍姆的能力含义主要是人的技能以及作为能力的 某些方面的人格特征。(Gasper and van Staveren 2003)。 第二,聚焦于制度的设计,努斯鲍姆提出上表中的 10 项人类能力,然而,森却一直拒 绝对人的能力进行一个详细定义的列表。因此,罗贝尼斯(Ingrid Robeyns)认为:森的“能 力方法”只提供了一个评价性框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精确理论。这也是目前关于能力方法 的文献中较多争议的地方。 3、加斯帕(Gasper)、 卡米隆(Cameron)等人对森的“能力与发展”的批评与拓展 奥凯卡(Alkire)、布 莱 克( Black)、 加斯帕(Gasper)、 卡米隆(Cameron)等人在 1997 年所著的论文里重点研究了森所提出的“福利、公正和人类发展的可行能力手段”。他们试 图扩展森的研究,其拓展主要分三步来完成: (1)针对森的“可行能力”思想,将注意力具 体集中在自我扩展和自我转换的人类可行能力上; (2)在基层的实践方面,开展旨在发展集 9 体可行能力的地方团体的行动; (3)质疑无限性的物质丰富的理想状态,凭借物质丰富本身 的权利,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为可行能力的发展释放资源的活动。 卡米隆(Cameron)和吉里(Giri)则认为,森把他喜爱的术语,如“可行能力”、“权 利”和“自由”挑选出来用在各种场合,分析各种问题。为了表现这些术语的力量去动员和 劝说。但是,这些词语用法中的模棱两可在更深一步的工作中产生出问题。他似乎强调超越 能动性(agency)和个性(personhood)的其它方面的选择(包括那些构成可行能力基础的 有价值的选择)以及强调超越成就和意义之上的自由。森试图关注他从更大范围的生活和更 多类型的信息中得到的能力手段,特别是在联合国的文献里,这种能力手段有时成为一种新 的、涵义广泛且又单一的“发展”概念:把发展仅仅作为可行能力的扩展。从联合国“人类 发展报告”中就可以看出,人类发展是一个增加人类选择的过程,这些选择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 (1)人类能力的形成,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知识水平及各种技 能 ;( 2)使人类充分发挥其潜能,鼓励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若不能协调这两方面的 发展,人类发展就会受阻。 随着加斯帕(Gasper)观点的提出,其它的论文也试图拓展森的研究。他们关注的重点 转向借助森的能力判断标准使社会得到更大发展。吉里(Ananta Giri)依据社会、道德和精 神方面的体验,着眼于这样一种自我,即拥有一种自我发展可行能力的自我,这个自我在原 子论的永恒不变的个体模型里是被忽视的。 卡梅(Raff Carmer)则担心森的抽象的学术倾向会使其偏离“能力分析”并缺乏从事研 究“无可行能力”这一紧迫问题的激励和工具。在此基础上,卡梅(Raff Carmer)提出一个 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卡米隆(Cameron)着重于把更多的实际的实质性东西应用于可行能力 理论,使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人”以及功利主义的批评。 “……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定义, 那些‘不能选择’的人,它们是‘如何’不能选择的?哪些人的贫困‘由发展所导致’?他 们将要如何去选择?……我们要求一个实用的可操作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主要用于认识 论的目的和抽象的概念。”7 卡米隆(Cameron)主张而且概括地列出了真实可行能力,且提出了“可发展之可行能 力”的概念以扩展森的研究。“某些干预经常不会提高(有些时候更是一种降低)被干预人 的可行能力”。当把“可发展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与“赋予能力(capacitating)”并列 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时候,可行能力的发展除了属于静态(非过程状态)术语之外,还是一个 7 John Cameron. Amartya Sen on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need for an explicit critique of opule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ct. 2000, 12, 7, p1031-1045. 10 与个体主义者的思想倾向相对接近的概念,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可发展之可行 能力”是通过(1)人类学习和(2)与他人的合作与团结一致“赋予能力”来完成的。与他 人的团结以及“学习”这样的高尚品德具有自动地创造就业和收入的力量。“可发展之可行 能力”具有更广泛的含义而且能很好地被看作对森哲学上的受限制的可行能力的讨论的一个 必要补充。 六 、“能力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森的能力、自由发展观不仅为中国理论界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的政府官员、发展问题的研究者以及普通 百姓对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 1、“增长”与“发展”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曾经详细叙述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森认为,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 面,增长会促进发展,即收入增长能直接促成个体能力的增长,并最终促进本国的人类发展 (森,2000)。但是,经济增长对发展的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依赖于收入分配,如果能够将经 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多地用在贫困家庭使其增加健康和教育支出的比重,这将对人类发展带 来直接影响。随着教育和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处于低收入水平的人的经济机会也越来越多, 经济增长会越来越快。耶鲁大学教授古斯塔夫·拉尼斯(2004)的研究也发现,传统的“先 增长,然后再考虑人类发展”的观点根本没有得到事实的支持。提高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进 而提高人们的能力,这才是当务之急,对它们的重视至少不应少于对经济增长的重视。同样 , 对我国来讲,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发展,快速的增长进程是不可能持久的。 2、发展指标要体现“以人为本”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还仅仅以 GDP 作为经济发展的标志,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 展的相互协调和互补作用,这将延误整个社会的发展。众所周知,GDP 的增长并不等于增 长的质量与增长的公平。其实,在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判断经济和社会形势不能仅看表面 的繁荣和热闹,不能仅看总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看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文化 结构的变化与协调。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人类发展指数”,建立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 人民生存状况以及各方面能力(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 使得这套科学全面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准确反映我们新发展观的实施情况。 3、制度设计与制度改革应着重拓展人们的“能力”与“自由” 森认为:政府的公共行为应该更多关注个人能力或自由的提高,比如基本教育、社会医 疗保障制度、男女平等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等方面而不应该仅限于收入方面的考虑。机会和能 11 力是减轻贫困的基本而有效的战略。因此,我国发展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提高人们的收入,而 是要提高他们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远比提高那里的 就业水平重要而有效得多;将更多的医疗投入用于保证农村人口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 需要以及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可以更好地保证他们的能力;破除不利于个体发展的桎梏与障 碍、取消人才跨地区流动的限制等可以更好地发展人们的潜能。当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潜能 地追求个人的幸福时,这个国家才得以真正地发展。 4、能力培养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从森的理论中可以看出,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能力,进而促进人类发展。实践中,教育 在提升公民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同。为达到此目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 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断创新。然而,在中国,特别是中小城市以及 农村的初级、中级教育中,还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够扩展学生的能 力,相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某些特殊能力的发展,不利于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只有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选择,我们的教育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成功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以及真正的“素质教育”。 Cap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Amartya Sen’s Capabilities Approach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Wang Yan-ping Abstract: Amartya Sen, the laureate of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998, is the pioneer of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capabilities approach”. Sen defined development as the extension of the capabilit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reedom. His capabilities approa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UNDP. Abased Amartya Sen’s theory, capabilities 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and supplies important references to making development stratagems and plan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capabilities, capabilities approach,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 2. 3. 4. Ajit Kumar Sinha and Raj Kumar Sen (editor) (2000). Economics of Amartya Sen, New Delhi, p1-84; p182-189. Ananta Kumar Giri (2000). Rethinking human well-being: a dialogue with Amartya S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ct 2000; 12, 7; p1003-1018. Biswanath Ray edited (2001). Welfare, Choice and Development: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Amartya Sen. New Delhi. 2001. p47-55; p97-103; p254-259. Charles Gore (1993). Entitlement relations and ‘unruly’ social practices: a comment on the work of Amartya Sen,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3, April 1993, pp.429-460. 1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Des Gasper, John Cameron (2000). Assessing and extending the work of Amartya S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12, Issue 7, Oct 2000; p985-988. Des Gasper (2002). Is Sen’s capability approach an adequate basis for considering human development?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Oct 2002.Vol.14, Iss.4; p435. Des Gasper (2000). Development as freedom: taking economics beyond commodities-the cautious boldness of Amartya Se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12, Issue 7, Oct 2000; p9891001. Frances Stewart and Severine Deneulin (2002). Amartya Sen’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Thinking,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ummer2002, Vol. 37, No. 2, p61-70. Ingrid Robeyns (2003).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This tex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for the Training Course preceding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Pavia, Italy, on 6 September 2003. Revised version 9 December 2003. Meghnad Desai (2001). Amartya Sen’s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Economics.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29, No.3, 2001, p213-223. Sabina Alkire (2003).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as a Development Paradigm. This tex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for the Training Course preceding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Pavia, Italy, on 7 September 2003. Sakiko Fukuda Parr (2002), Operationalising Amartya Sen’s Idea on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the shifting policy focus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2 September 2002. Sen, 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Knopf, 1999. Sen, Amartya. Growth Economics [M], Editor,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60. Sen, Amartya. 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 [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5a; New Delhi: O.U.P., 1987; Italian translation: Giuffre Editore, 1988; Japaneke translation: Iwansmi, 1988. Sen, Amartya. The Quality of Life [M], (jointly edited with Martha Nussbau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Italian translation, Feltrinelli, 1997. Sen, Amartya (1997). What's the Point of a Development Strategy? Papers 3,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Suntory Toyota,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Programme. Sen, Amartya (1997). Development and Think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STICERD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Research Programme Papers 02, Suntory and Toyota International Centres for Econom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LSE Sen, Amartya (1997). What’s the Point of a Development Strategy? STICERD -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Research Programme Papers 03, Suntory and Toyota International Centres for Econom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LSE. Sen, Amartya (1997). Development Think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Papers 2,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Suntory Toyota,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Programme Sen, Amartya (1984). The Living Standard,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 36 (0) pp. 74-90. Sen, Amartya (1983). Development: Which Way Now? Economic Journal, Vol. 93 (372) pp. 742-62. Sen, Amartya (1973b). On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Income Indicators to supplement GDP Measures,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Bulletin for Asia and the Far East, Vol.24. Sen, Amartya (1976a). Real National Incom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i.43; reprinted in Sen (1982a). Sen, Amartya (1987a). The Standard Living, ed. by G.Hawthom, and with comments from K.hart, R.Kanbur, J.Muellbauer, and B.Williams. Sen, Amartya (1993). Capability and Well-Being, the Quality of Life, M. Nussbaum and. A.K. S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ven Pressman, Gale Summerfield (2000).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s of Amartya Se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Jan 2000.Vol.12, Iss. 1; p89, 25. What is Capability Approach, http://www capability approach. [美]萨基凯·福库达·帕尔著,陈雪莲编译. 人类发展分析路径:检阅、反思和前瞻. 马克思主 义和现实[J]. 2002(6). p40-46 [印度]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印度]阿玛蒂亚·森著,尔冬编译. 简论人类发展的分析路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2(6). p3639 [英]马克·布劳格. 20 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M]. 吴雅杰等译.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 姚洋. 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 经济学季刊[J],第 1 卷第 1 期,2001(10). p207-218 张人则,于含英. 发展就是扩展自由.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02(8). p12-17 13 作者简介:王艳萍,1966 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002 级博士,河南财经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经济思想史。 通讯地址:郑州市南阳路 183 号郑州拖拉机厂韩新喜转 (450053) 联系方式:13521016464; E-mail: wangyp1984@126.com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