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使命与学术自律——关于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几点思考.pdf
大学使命与学术自律 ——关于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几点思考 —— 关于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几点思考 肖瑞峰 一、大学: 大学 守望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圣地 二、研究生: 究 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新一代承祧者 与守望者 三 研究生教育: 三、研究生教育: 弘扬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守望科学精神 与学术道德的圣地 1、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贯穿于大学起源、 发展的全过程 ◆ 大学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知识的渴求、真 理的探寻 古代,某个学者发明了一个学说或新技术, 于是他就到大庭广众向人们宣讲和传播 最早 于是他就到大庭广众向人们宣讲和传播。最早 的教师就是这样自由演讲的大学者,最早的学 生就是对演讲感兴趣的人,慢慢演变,大学产 生了…… 生了…… 一般认为,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约公元 476年 476年—公元 公元1453 1453年)晚期的巴黎、博洛尼亚 年)晚期的巴黎、博洛尼亚 和牛津等地的一些重要学院。博洛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ologna),建立于 Bologna),建立于1088 建立于1088 建立于 1088年 1088年,是公认 年 是公认 年,是公认 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欧洲四大文化中心 之首 其他分别为 英国的牛津大学 法国的 之首(其他分别为:英国的牛津大学、法国的 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被誉为欧 洲“大学之母”。 中世纪虽然处于“黑暗时代”,但中世纪 大学在传播知识、探求真理方面却毫不逊色于 其他时代。 中世纪大学在教学上包括“授课”和“辩 论”两个环节,其中辩论又分“问题辩论”和 “自由辩论”两种。这使得中世纪人们的思想 更为敏锐、活跃,演说更加自由、雄辩,逐步 形成了探讨、论证、辩驳、推理的逻辑风气或 辩证法风气。 辩证法风气 而且,中世纪大学积极倡导学术自治,拒 斥教会势力、世俗势力对大学事务的干涉,这 为知识分子进行学术自由探索,尤其是开展科 学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 学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 科学研究活动在中世纪大学的自由发展, 为文艺复兴和16 为文艺复兴和 16世纪左右的宗教改革准备了 世纪左右的宗教改革准备了 条件。科学也因此逐渐走向辉煌,并成为改变 世界的一种力量。 可见,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 篮,而且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分子阶层孕育 发展的温床。在此过程中,大学发挥了造就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及思想家的作用。同时, 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弘扬,最终推动了中 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 ◆ 大学的保守与坚守 大学是人类迄今创造的机构中无与伦比的 机构。 拉克·克尔 拉克· 克尔(二战后美国最杰出的高等教 (二战后美国最杰出的高等教 育思想家兼实践活动家,,被誉为“ 育思想家兼实践活动家 被誉为“当代美国高 等教育系统之父” 等教育系统之父 ”)曾作过计算,“ 曾作过计算,“1520 1520年 年 前建立的85 前建立的85个组织, 85个组织,‘至今还以同样的方式, 个组织,‘至今还以同样的方式, 个组织, 至今还以同样的方式, 使用同样的名字,做着同样的事情’,其中 有70 70个组织是大学 70个组织是大学,其他则是宗教组织。 个组织是大学 其他则是宗教组织 ” 个组织是大学,其他则是宗教组织。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和宗教这 两种组织的存在不作世俗的利益考量,它们各 有着超现实的崇高使命。 有着超现实的崇高使命 宗教是为神而存在,大学是为精神而存在。 而科学精神则是大学精神中最核心的精神之一。 科 精神 精神中 核 精神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指出: 任何大学都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指出:“任何大学都 是遗传环境的产物。” 所谓的“环境”就是促进大学改变的外部 力量,“遗传”则是大学对自身道德与文化的 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保守”实际 上是对科学精神和道德的一种恒久的守望。 是对科学精神 种恒 守 当我们简要回顾大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发 现,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的共同体,科学精神与学 术道德一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它们始终是大 学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只有坚守和弘扬 科学精神、学术道德,大学才能在不脱离现实的 同时,又与世风俗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入乎 其内,又出乎其外”。 2、现代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与 学术道德的支撑 十九世纪,,德国科学史辉煌灿烂、巨人辈出。 十九世纪 德国科学史辉煌灿烂 巨人辈出 基尔迈尔 基尔迈尔提出了个体发展与成长有机体上升系列的平行 提出了个体发展与成长有机体上升系列的平行 理论; 理论 论; 施旺和许莱登建立了严格的细胞理论 施旺和许莱登 建立了严格的细胞理论;; 微耳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微耳 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科赫发现了结核病菌 科赫 发现了结核病菌;;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冯·洪堡 洪堡为生物地理学和气候学奠定了基础 为生物地理学和气候学奠定了基础;; 迈尔确立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迈尔 确立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希尔伯特 希尔伯特提出了决定二十世纪理论数学方向的二十三个 提出了决定二十世纪理论数学方向的二十三个 问题…… 问题 …… 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认为,, 日本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认为 从1810年到 1810年到1920 1920年之间 年之间,,德国当之无愧地 是世 科学的中 是世界科学的中心。 而究其原因 我们还得从柏林大学谈 而究其原因,我们还得从柏林大学谈 起…… ◆ 洪堡精神:大学科学精神的延续和 发展 柏林大学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 1809年,由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家威 廉·冯·洪 洪堡创立,柏林大学对于欧洲乃至于全 创 柏林大学对于欧洲乃 于 世界的影响都相当深远,被誉为“现代大学 之母”。 之母 在洪堡看来,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 在洪堡看来,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 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而 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 而 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 全面发展的结果 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 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 关。 柏林大学的诞生 被认为是德国高等教 柏林大学的诞生,被认为是德国高等教 育振兴的缘起,让原本国家分裂、教育落后 育振兴的缘起 原本国家分裂 教育落后 的德意志一举成为可与英法比肩的欧洲文化 中心。 黑格尔:“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 黑格尔:“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 的德意志文明。” 在柏林大学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 都还是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 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不大重视研究。柏林大 学建立后 它的理念被迅速传递至欧 美各地 学建立后,它的理念被迅速传递至欧、美各地, 其教育模式成为了许多大学纷纷仿效的对象。 洪堡的大学理念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高 等教育的发展进程。 ◆ 蔡元培:“ 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 者也” 者也”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一大批具 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 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 为了开拓现代化的道路纷纷走向世界,留学 国外,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其中,时年 37 37岁、自谓走入“下半生”的蔡元培留学欧 岁、自谓走入“下半生”的蔡元培留学欧 洲的经历则更为传奇。 蔡元培 生在欧洲进行了六年的研 蔡元培一生在欧洲进行了六年的研 修,深受威廉· 修,深受威廉 修 深受威廉·洪 洪堡的大学理念影响,并 大学 影 并 领会和掌握了其思想精髓。回国后,蔡 元培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北京大学的 实际情况,尝试用德国大学教育理念改 造和变革中国高等教育。 1917 1917年,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 年,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 年 蔡元培在就 演说中 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也” 蔡元培理念中的大学是传授 也”。蔡元培理念中的大学是传授 和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是根据国 家的需要来培养硕学闳才的基地, 同时也是社会的服务站。 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蔡 元培对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 其一就是 元培对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其 就是 “砥砺德行”,劝解学生要“以身作则,力 矫颓俗” 克服孜孜求学的寂寞和清苦 修 矫颓俗”,克服孜孜求学的寂寞和清苦,修 炼品德、磨练意志,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等思想 包 等思想,使当时的北京大学群贤毕至、 使当时的北京大学群贤毕至 精英荟萃,成为新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心,五 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 人权、自由等大旗(我们熟知的 德先生 、 赛先生 ),从思 “德先生”、“赛先生”),从思 想、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 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 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 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 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推动了中国 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推动了中国 近代大学教育的变革。 时至今日,那个年代的学术大 师和大学生追求科学精神和学术自 律的故事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他 们做人 做事 做学问的典故脍炙 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典故脍炙 人口,成为当代大学里追求、仰望 的 座座高峰 的一座座高峰。 由此可见,在大学发展变革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大学外在的机构、职 能和规模,始终不变的是大学对科学精 神和学术道德的坚守。可以说,科学精 神、学术道德既是大学发展演变的内在 动力,更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激 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二、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学术 道德的新 代承祧者与守望者 道德的新一代承祧者与守望者 无论是在大学诞生前那些在大庭广众下 认真聆听学者们自由演说的人们,还是中世 纪大学里为了学得 技之长而孜孜不倦的求 纪大学里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而孜孜不倦的求 学者,或是洪堡大学里沉潜于科学研究的莘 莘学子,正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 探寻以及对学术道德的崇敬和信仰,不断地 推动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完善,促进了大学 使命担当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机结合 终使 使命担当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机结合,终使 大学成为人类知识、真理和道德三者结合的 神圣殿堂。 神圣殿堂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 学的第一任校长吉尔曼1876 学的第一任校长吉尔曼 1876年在就职演说时 年在就职演说时 宣称:“学术研究将是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 宣称:“学术研究将是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 的前进指南和激励器”。“大学的目标是最 自由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 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 献身科学进步的学者们的成长”。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并 不长。1935 不长。 1935年 年4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效 仿英美体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学位授 仿英美体制颁布了我国第 部 学位授 予法”。但是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 些研究生。从1935 些研究生。从 1935年到 年到1949 1949年,仅有 年,仅有 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 研究生教育有了 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从1950 1950年到 年到1965 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 年,共招收研究生2.3 2.3万人。 万人。1966 1966 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 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 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 达12 12年之久。 年之久。 1978 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制度, 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制度,1980 1980年全国 年全国 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 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第一部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位条例 学位条例》 》,1981 1981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研究生,从此,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 的新时期。 从1984 1984年全国招收研究生 年全国招收研究生2.3 2.3万人,到 万人,到2011 2011年 年 招收研究生 招收研究生49.5 49.5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 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 快速上升的态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 展,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价值取向 也日渐多元化,功利主义与拜金主 义思潮随之出现。流风所及,高校 也不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呈现 出因急功近利而导致的浮躁现象。 大学已不再是纯粹的“ 大学已不再是纯粹的 “象牙塔” 象牙塔”。 与今天既定的话题有关,科学精 神迷失、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在高校 屡有发生,高等教育的美誉度和公信 力已受到社会质疑。谈起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这个话题 不免令我们感到沉 育质量这个话题,不免令我们感到沉 重而苦涩。这与大学所担负的使命和 学术自律精神已完全背道而驰。 学术自律精神已完全背道而驰 ◆ 2007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 2007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名 黄姓女博士 被查实其 篇发表在《 黄姓女博士,被查实其一篇发表在《 黄姓女博士,被查实其一篇发表在 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 美国化学会志》 》 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 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行为 ——她居然根据自 她居然根据自 己想到的实验结果编造了所有数据。 己想到的实验结果编造了所有数据 ◆ 2009年 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 月,东北财经大学2005 2005级统计学专 级统计学专 业研究生袁新的硕士学位论文抄袭南京财经大学研 究生曾康宁的硕士学位,为此,东北财经大学学位 评定委员会撤销授予袁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决议, 评定委员会撤销授予袁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决议 并收回已发放的硕士学位证书。 ◆ 2011年 2011年7月,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与 核 夫人何泽慧的幼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 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登一篇长达6500 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登一篇长达 6500多字的名为 多字的名为 “教育界剽窃造假的另一恶劣案例”的文章,还将 打假论文抄袭原稿全部贴出。文章称,2007 打假论文抄袭原稿全部贴出。文章称, 2007年 年9月从 四川大学毕业并保送北大就读硕士研究生的胡震, 本科生毕业论文造假。而钱思进为此进行了历时一 年的学术打假。 ◆ 在 在一所高校的校园 在一所高校的校园BBS 所高校的校园BBS上,当 所高校的校园BBS BBS上,当一名同学为实 上,当一名同学为实 上,当 名同学为实 验中总是得不出理想的数据而烦恼时,得到的回答 五花八门 五花八门—— ——“ “自己改 自己改一下就好了”,“就照书上 下就好了 , 就照书上 的算了”,“不用算的吧,不是有软件吗?” 近年来 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加强自主创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颁布不久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颁布不久的 《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02020年)》 》 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最近召开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 的号角。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 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在建设教育强国 人力资源强国和文化强国征程中 在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文化强国征程中 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 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 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其与本科教育或其他阶 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不是纯 粹地传授已有的知识 而是已经步入了学术 粹地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已经步入了学术 研究的殿堂,从事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和活 动方式,它不仅需要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知识 基础和科研能力,更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心理 品质 特别是高尚的科学精神 品质,特别是高尚的科学精神。 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教育结构和 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硕士、博 士既是我国经济建设 科技进步和社 士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 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大学精神的 承载体,理应成为科学精神、学术道 德的新一代承祧者与守望者。 德的新 代承祧者与守望者。 三、研究生教育:弘扬科学 精神、学术道德为当务之急 1、志存高远, 沉潜学术。 自甘寂寞,安贫乐道; “板凳甘坐十年冷”; 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 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 不因眼下的挫折而动摇 不因眼下的挫折而动摇。 “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生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2、博采众长, 夯实基础。 台湾学者许倬云总结唐代精神时用了“包容 之量 消化之功”八个字 “包容之量”是指面 之量、消化之功”八个字,“包容之量”是指面 对八面来风敢于敞开胸怀的度量;“消化之功” 是指对外来文化能够“去粗取精 是指对外来文化能够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去伪存真”加 加 以吸收的能力。 “包容之量 包容之量、消化之功 消化之功”准确而又别致地概括 准确而又别致地概括 了唐朝成为一代盛世的理由。唐代中国称雄世界, 恰恰就体现在 包容 这两个字上面。博采众家 恰恰就体现在“包容”这两个字上面。博采众家 所长,夯实发展基础,通过包容多元文化,内化 为中华本土的精神,最后成就自己的宏伟事业。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此之谓也。 国家的发展如此,个人的发展同样如此。 文理渗透 中外融合 古今贯通 (清华“三会通”) 3、追踪前沿, 锐意创新。 他人未言之,我独言之; 他 未言之 言之 他人已言之,我新言之; 关注科学史、学术史; 转换视角,拓展领域; 与时俱进 与日俱新 与时俱进,与日俱新。 4、独立思考, 勇于挑战。 • 倡导学术自由、学术个性,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学生的角 日为师 终身为父 ”从学生的角 度来理解这句古训,强调的是“尊师”。 从老师的角度来理解,强调的则是“爱 生”。 师生关系本来是最牢不可破的人际关系 之 ,但在市场化趋势由经济领域向整个 之一,但在市场化趋势由经济领域向整个 社会领域蔓延、以致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 强有力的怀疑与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处理 师生关系,这一本来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也摆在了我们面前,迫使我们高度重视。 (师生感情淡漠,已成为普遍现象;师生 反目的事,也时有耳闻。) 5、淡泊名利, 严格自律。 为学之道与为人之道。 踏踏实实为学,堂堂正正为人。 道德文章并重: 道德文章并重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平章”。 • 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学术规 范是技术层面的 学术道德则是思想层面 范是技术层面的,学术道德则是思想层面 的。 王昌龄 《 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片冰心在玉壶。 (冰清玉洁,表里澄澈,纯洁无瑕,通体透明。) 王国维“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 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 境界也。 衣 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 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晏殊《鹊踏枝》;柳永《凤栖梧》;辛弃疾《青玉案》) 肖瑞峰,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