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教结合水平的对策与建议(郑奕).pdf
提升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展教结合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郑 奕 博士 副教授 复旦大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郑奕(1983.12— ) • 现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担任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博物馆事业建设与管理研究基地”(省部 级智库)副主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省 部级智库)副主任; • 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系任访问学者,并于国家文物局实习; • 兼任国家文物局“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定级与评估”专家库成员,上海市文物局 “上海市博物馆定级与评估”专家库成员; • 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民 政博物馆咨询专家等; • 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博物馆学科”之“博物馆职业与伦理”分支副主编; • 主攻博物馆展示教育、博物馆经营性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 独立著有《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一书; • 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 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博物馆公共服务规范 经营性服务>、国家文物局项目<围绕博物 馆展览的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将博物 馆纳入上海青少年教育体系的制度设计研究>、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项目<公益 性文化机构(博物馆)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联动机制研究>等; • 自2012年始的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定级与运行评估 • 自2014年始的上海市博物馆定级与运行评估 • 2014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 • 2015“最美的诠释2015”案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 会主办) • 2016第3届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活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 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 理念上重展轻教,实践中有展少/无教或以展代教、展教分离等 问题1:展教结合缺乏自上而下的道路指引,不明确什么 当做,什么当重点做 对策1:制定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使命、愿景、目 标观众、发展环境等,一切以此为发展宗旨 事实上,欧美博物馆的宗旨或使命(Mission)中,基本都包含了“教育”这 一主要内容,以“教育”为其主要使命。美国是目前博物馆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 之一,几乎每家博物馆的建馆宗旨都包含了“教育”。 史密森博物学院旗下的国立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强调其建立的目的是教育大众及增长知识,并以“了解自然界及我们的 生存环境,探讨自然界的变迁,并呈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其教育使命。 法国发现宫(法文:Palais de la Decouverte)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科技馆 之一,其(教育)使命是:唤起社会大众对科技发展的关心,发扬科学精神,培 养严谨、精密、真实、批评和自由思考的科学态度,引导青少年发展科学能力和 兴趣,协助民众以健全的态度去适应现代科技新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博物馆还将其理想/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 、价值观(Values)等明确张贴于进馆处,一方面让馆内外人员都清楚机构的立 身之本——教育,另一方面这也作为公众对博物馆的监督,时刻考量机构的展示 、教育、公共服务等是否恪守了其理想/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例如,香港太空馆 (Hong Kong Space Museum)就这么实践。 图 :香港太空馆于展厅门口张贴的理想/愿景、使命、价值观铭牌 来源:笔者摄,2014年2月 教育战略规划的制定,能纲领性地阐明博物馆的一系列定义域问题,诸如 关于“教育”的基本含义、目标观众是谁;博物馆教育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外部 环境;博物馆扮演的教育角色如何等。教育战略规划通常都设有年限,需要定期 更新,如5年为一版。那么,对机构而言,具体该如何制定该规划? 第一,制定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需要明确:“教育”对机构而言,究竟是什 么。也即,博物馆得明确自己的教育使命,并注重对使命的描述。以史密森博物 学院(旗下20座直属国立博物馆、1座国立动物园,9大研究中心,168座附属博 物馆)的“教育”工作定义为例,狭义上,它主要指代为学校师生和孩童服务, 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广义上,整个机构所做的一切都围绕教育而展开( Everything we do is education.)(香港科技馆)。 第二,目标观众的界定,也是教育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目标观众 是博物馆工作开展的优先考虑对象。馆内领导层需要和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什 么类型的教育项目最适合这些观众,什么样的教育活动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 需要指出的是,博物馆的目标观众并非只有一类,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博物馆 本身在与时俱进。这也是为什么教育战略规划多为中期的,也即5年为一限,5年 之后需要重新修订。(观众的变化) 第三,博物馆的一系列定义域问题,应在制定教育战略规划时得到探索和明确。 • 教育与展览、藏品、研究领域的联系 展览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博物馆在何种程度上通过展览及展览的相关素材开展教 育?(展教结合) 藏品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博物馆基于藏品的教育比重如何? 研究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博物馆在何种程度上将学者的研究工作(成果)通过教 育项目和素材传输给更广泛的观众? •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是否面对公众的博物馆活动都富教育性?还仅仅是 那些针对学校、青年,致力于知识传播的特定活动? • 正规与非正规之间的关联:博物馆的教育工作理应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正规的 、基于教室的学校教育,以及个体观众的自发激励式探索? • 现场与非现场之间的关联: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主要关注实地参观的观众? 地区、国家及国际延伸和拓展活动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内容吗? • 实体与虚拟之间的关联:博物馆该如何达求平衡,处理好需要三维空间和现 场工作人员的教育内容以及通过在线或其他媒体传输的内容? 第四,制定博物馆教育战略规划时,教育活动开展的外部环境也需得到研究 。以美国为例,教育已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和政策问题。美国的教育体系目前正面 临着数十年累计下来的巨大挑战。 • 对于条件不足的社区,其公立学校境遇惨淡。根据教育部长阿恩•邓肯2009年 所言,这可能会导致一个无法享受现代社会福利的美国阶层的产生。 • 土生土长的美国学生不进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经济上至关重要的领 域工作,导致这些领域人力不足,满足不了国家需求,并且只能依靠吸引国 外的人力资源来维持竞争力。(STEM/STEAM,八年级,三倍) • 过去几十年美国的人口问题发生了巨变,带来了诸如如何有效教育“新美国 人”(他们不以英文为第一语言)的问题。如何将他们融入民族结构,如何 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服务,以及如何触及倚赖数字媒体成长的年轻一代?( Experience Economy) • 鉴于学校预算的削减,以及提升学生在核心科目表现的驱动,现在艺术和人 文领域都在慢慢淡出公立学校的课程表。 但与此同时,这些挑战也为美国博物馆带来了发展机遇。比如,美国目前 20至30岁年龄人口数量最多,其中22岁为数量顶峰。而2010年的统计结果是50 至60岁年龄群体最大。又如,根据美国教育部统计,“在家上学”的学生数量达 177万,占学龄人口的3.4%。 • 有主张称,美国的各级教育理应从强调内容的获得向培育21世纪的技能转变 ,包括创造力、批评性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应用于一系列领域。 • 过去几十年社会对教育的态度发生了巨变。教育主要针对年轻人的想法被更 广泛的“终身教育”理念所替代。 • 新技术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技术,正在为各种各样的学习者开辟新的可能 性,供其参与教育延伸活动。 • 科学政策领域的新理念和发展正在进入博物馆世界的内核。例如,在国家科 学基金会的资金支持下,非正规科学教育提升中心(Center for Advancement of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得以成立。它致力于搭建非正规科学教育社 群之间的联系,诸如电影、电视广播媒体,科学中心和博物馆,动物园和水 族馆,植物园和自然中心,青少年及社区项目等。 第五,制定教育战略规划时,博物馆还必须清楚自身在纷繁的教育领域可以 或应该扮演的角色。较之其他活跃在国民教育舞台上的机构,如政府机构和部门 、教育出版社、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协会等,本馆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哪些教 育需要特别适合博物馆去解决? 例如,史密森制定的‘2004-2009年’5年期教育战略规划,名为“探索、 发现、学习”(EXPLORE,DISCOVER,LEARN),其中界定的教育角色包含几 方面内容: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职业培训。对于史密森而言,它需要基于现 今的和潜在的教育优势,明确哪些关键领域可以发挥影响力,同时解决那些特别 的国民教育需求,甚至是世界性的教育需求。 总之,教育战略规划是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总行动纲领,是规划与实施展 教结合项目的良好开端。(上海科技馆) 问题2:展教分离,展览策划时未纳入教育活动策划 对策2:教育活动以展览教育活动为主,展览本身就是最 好的教育载体。策展团队从一开始就纳入教育工作者。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活动都富教育性。但就“博物馆教育活动”而言,特指展 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和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 展览教育活动,是以展览为中心,围绕和配套展览的教育活动,并覆盖了一 系列延伸和拓展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展 览相关,而展览本身亦是最好的教育产品。 另外,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针对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 。而教育是在收藏和科研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藏品和科研 成果展示给社会,体现一个机构的社会价值。而最典型的教育活动——举办展览 则是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其馆藏品及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最直接也最直观的方式。 目前,策展人、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之间常常存在着文化分歧,这份紧张 关系在整个策展团队中尤为明显。策展人员和研究人员常常忽视、低估了教育工 作者的贡献,觉得他们缺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工作者有时甚 至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拉入策展队伍(事实上,教育工作者也应为目前的事态付一 定的责任。不少人有些孤立,并不擅长向非教育部门的同事“营销”自己。)。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觉得研究人员和策展人员不够关心公众准入问题,并且不 够了解观众。 针对此,目前史密森博物学院的教育工作者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展览策划进 程,并且从一开始就参与,全程介入。另外,史密森旗下不少机构现在还要求策 展人员和研究人员花费一定的时间参与到针对普通观众和学校观众的教育活动中 来。(南博) 在美国,由于博物馆强调“教育”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 等各项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因此教育部门普遍与其他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 系,同时发挥各部门专长。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个特别展览策划之初,策 展人就在总体策划书中详细说明了该展览的观众群和总体教育目标。然后,策展 人、展览部人员、教育部人员讨论如何通过藏品选择和展览设计达到上述教育目 标,并在展览策划书中明确每一部分展览内容、每一组展出文物、每一项陈列设 计和现场互动所要达到的分项教育目标。展览部和教育部通过共同商议,确定观 众互动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展览是策展人、展览设计人 员和教育工作者合作的成果。 此外,从广义上讲,博物馆工作人员都负有教育的职责,都是教育工作成员 ,只不过教育工作者是这方面的专家。教育需要与展览、藏品和研究进行更多结 合。尤其是在展览策划进程中,从一开始就纳入教育工作者。 问题3:教育活动开展很多,投入很多,但碎片化、同质 化,形不成社会影响力,观众学习成效也不佳。 对策3:教育活动策划与实施的分众化、一体化、衍生化 ,以系列化发展。 纵观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国家,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值得探 究。它们虽因各自国情、馆情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具备三个共通特点。一是 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实行“分众化”教育项目管理;二是对观众参观博物 馆的前、中、后三阶段进行“一体化”管理,涉及具体的策划与实施;三是围绕 某个主题,开发一系列衍生活动,也即施行“衍生化”管理。(《博物馆教育活 动研究》一书) • 实行“分众化”教育项目管理 美国博物馆的通常做法是:为了扩大接纳量,通过对其观众的全面了解和分 析,从多种层面将对象做出细致划分,同时对馆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 建设,以配合各种学习项目,加强教育的力度和广度。不少博物馆教育部都根据 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进行项目分工,从而“观众”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 由许多个性鲜明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群体。 例如,建于1968年的劳伦斯科学厅设有4个(教育)项目部:课程和研发部 (重点在教材开发),公众项目部(开发展览、博物馆项目及公众活动),学生 和家庭项目部,教师和领导者项目部(协调若干大型拨款资助活动及职业发展项 目)。另外,科学厅还建立了3个中心:学校改革中心、课程创新中心及公众科 学中心,来协调这4个部,使其教育项目的影响最大化。 事实上,正是通过实施岗位专业化分工,美国博物馆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教育 部内各岗位的职责,对观众的服务更精细化,而且使得教育人员能够通过不断积 累经验更快地提高工作技巧和专业水平。 • 实行“一体化”教育项目管理 欧美博物馆界认为,教育活动不局限于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也包括参观前 和参观后两个阶段。以“观众的实地参观”为分水岭,教育活动可以相对地划分 为参观前的活动、参观时的活动及参观后的活动。参观阶段的活动固然是主体, 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同样包括吸引目标观众、潜在观众及虚拟观众前 来,以及对参观后的实际观众继续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 虽然三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都不同,实施策略、方法也各有侧重,但各阶 段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一以贯之的、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因此必需进行一体 化管理,如此才能达求博物馆教育活动成效的最大化。 • 实行“衍生化”教育项目管理 也即,注重围绕某个主题,开发一系列衍生化项目。 “艺术基金奖”是英国最大型的艺术奖项。2011年,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广 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合作的“一段世界史”项目最 终将桂冠收入囊中。它是双方共同策划的、一项历经5年(由策划到2010年正式 实行)的大型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以BBC4台播出的“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 系列广播节目为核心,另外包括“互动式数字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儿童的 “‘遗产’系列项目”、“BBC‘一段世界史’综合网站平台”等涉及广播、电 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扩展项目。英国国内550家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部门先 后加入。 大英博物馆发起的这一项目辐射面大、受众面广、颇具与媒体及同行合作的 广度和深度,其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博物馆社会服务、学校教育、公众历史文化教 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4:活动仅注重观众的物理体验,带给大家的情感激 励、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育等较少 对策4: 聚焦21世纪的技能等,重点在于激励情感,培育 科学精神与态度等 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几年前推出了“21世纪技能评估工具”,从 中我们能看出“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特别强调博物馆和图书馆 在培养公众信息获取能力、交际能力、科技知识、批判式思维、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性、文化素养、全球意识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所谓批判性思维,基本要求是,你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 己的独立思考,要经过一定的质疑。帮小朋友学会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培养孩子 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科技馆等科普场馆,一方面要给予大家接受事实的机会,也即输出知识点、 信息点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给予大家多思辨、并勇敢表达多元观点 的机会,这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基石。 Fact(事实):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Opinion(观点):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比如,我觉 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在我们的文化里,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 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而事实有可能去 证明真假。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小朋友是怎样去学会区分的,这些虽然主要发生在学校等正规 教育场合,但对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等非正规教育场合,道理是相通的。 • 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做简单区分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这个阶段,会让小朋友区分简单的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比如: 冰淇淋是牛奶和糖做的(事实) 香草冰淇淋最好吃(观点) 还让孩子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例子,比如: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大灰狼是坏蛋,感觉事实就是这样,但其实这仅仅是一 个被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观点,并非事实。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 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good, beautiful, ugly, bad ...),或比较级形容词的 (best, worst, greatest ...),多数是一个观点性陈述。而数字、统计、科学、历 史、非虚构 ... 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 •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 总结性的词儿(think, believe, always, feel, never ... ),含有这些词,说明这 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老师会让学生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发现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 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专门学习 Persuasive Writing,直接翻译为“劝说性 写作”,比较像我们们的 “议论文写作”,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事实去支 撑他们的观点。下面这种练习纸用的很多。 我的观点是什么(Point of View) 开篇句子 (Lead Sentence) 原因(Reason) 证据(Evidence) • 初中阶段: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也会含有很多偏见 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 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 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你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的说法 可能会很不一样,听众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有一个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随便选了一天的《纽约时报》, 问学生们这些问题: 1、你怎么确定这篇文章是新闻,还是观点? 2、所谓新闻 (news)和新闻分析(news analysis),到底有什么区别? 3、有哪些文章把事实和观点混起来了? 4、你觉得区分事实和观点容易么? 学生们后来发现,其实把什么文章放在什么位置,《纽约时报》可是大有讲 究,并且,一篇文章里的事实成分和观点成分很多时候也并不容易区分。 • 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 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在美国大选时,这是一所高中让学生做的一个练习:请仔细分析那些总统候 选人说的话,看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配合一些相关研究,来判断这些候 选人的可信性。 这时候,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开始对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 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等科普场馆而言,展览也好、教育活动也罢,不能止于 输出知识和信息,更要培养大家的核心技能,并且,终极目标在于激发大家的情 感:探索的热情,批判的欲望,合作的需求等,并真正点燃大家的科学态度与精 神,从小开始,从现在开始,并且,任何时候的改变都不会太晚。 问题5:展览和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脱节,不够与时俱进, 不贴近民众生活 对策5:讲述并讲好当下的自然科学故事,与社会发展、 民众生活结合,阐释自然、科学近在你我身边,科技让生 活更美好。 • 现今博物馆教育的特色与发展趋势之一——反应社会需要、促使社会发展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教育不仅贯连古今、追根溯源,亦可折射时下社会的真貌, 协助解决社会问题,甚或为未来提供一个全新的思索与探索空间。故社会的脉动 及民众所关心的议题,如科技新知、健康问题、生物保育、环境保护、技艺传承、 古迹维护、艺文欣赏、种族情结、宗教信仰等,常是当前博物馆展示教育的主题 方向。(古为今用) 位于东京的松下中心(Panasonic Center, Tokyo)特辟了活动学习营 (Active Learning Camp),供大家深入了解、学习、调查奥运会及残奥会。这 是松下赞同为实现世界和平所举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自1988年以来,始终作 为奥运会最高级别的赞助商,更是日本企业唯一一家签订最高级别的合作伙伴协 议。 • 定向/情况介绍(Orientation)-什么是奥林匹克主义? • 多样化地图(Diversity Map)-看一看世界文化 • 动态学习树(Active Learning Tree)-不同视角的奥林匹克主义 • 工作坊花园(Workshop Garden)-与他人一同学习和创造。 • 走向2020(Go to 2020)-全民挑战 • 动态学习树(Active Learning Tree)-不同视角的奥林匹克主义 学习奥林匹克主义的不同方面,如运动、互相理解、和平等等。 Mutual Understanding-All are different, and all are good. Peace-The Olympics is a festival to prevent war Fair play-More important than winning or losing Environment-Are any sports endangered by global warming?! Omotenashi(译为“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 )-Only now, only you, and only for you Culture-Japanese culture that we are proud of in today’s world Cooperation-We are a member of the Olympic Family Technology-Two seconds shortened in 100 years!(sports science) 综上所述,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虽然时下对展览投 资越来越大,举办教育活动越来越热,但存在展教分离的不争事实,并导致展览、 藏品和研究资源的直接浪费,以及对观众学习成效的直接影响。因此,明确展教 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提升的路径至关重要。 对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而言,展览、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以及展教结合, 不能仅停留在给予大家知识/信息的阶段,至少要提升他们能力(“21世纪技能” 等)。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的情感,点燃大家的态度与精神,从小开始,从现 在开始,并且,任何时候的改变都不会太晚。(知识/信息→技能→态度与精神, “大爱”感动 政治性)。 时下,就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传播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展览与教育活动的有 效结合,反映当下的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甚至对于我们的科普场馆而言,还要 走在需求前列,引领潮流。另一方面,当下的博物馆还需要传递给人们,世界已 经与往昔不同了。环境变化,资源压力,幸福社会远比富裕社会重要得多……这 一切都亟待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使命,并通过展览和教育, 彰显自然、科学之美,以及跨越国界的、人类创造的科技力量,同时以润物细无 声的方式传播自然、科学近在你我身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自然地培育大众的 科学态度与精神。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