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小结.pdf
18秋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小结 2020-06-18 18:15:32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流小结 刚下飞机,内心还满是踏入异国他乡的激动与憧憬,跟家人报完平安之后,便前往接机地点,踏上了为期 四个月的美国之旅。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在我去这个学校之前并不了解这个学校),但这并不妨碍它作 为湾区三大名校(另外两所是斯坦福和伯克利)屹立在旧金山与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之间。 学习篇 中国学生的“威名”,在这所学校已 经存在很久了。毕竟中国学生占据了国际学生总人数的70%(来自银行经理的小道消息),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中国学生的势力。甚至 于江湖传说,有一些课,除了教授是外国人,包括助教、学生基本都是中国人。走进一节课的教室,可以很容易找到“组织”。往往有一 整排都是亚洲模样,上课也不怎么用听的,那就是本节课上的“China Town”了。 这里就要提一下我在此地认识到最好的朋友的经历 了。 在老师通知完‘Extra Credits’的规则之后,我找我左边的朋友确认:“So, we need to finish a 7-page textbook to get the points?” (内心想,要好好找一下题,然后排一下版,尽量多写一些有水平的题来拿到高分。) “No, seventy.” “OK, seventeen, not that much.” (内心:17页!那就只能找一些一般的题目来凑数了) “No, No, No, it’s seventy, not seventeen.” “Seventy !!!???” (Fine,只好一页只写一道题喽。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堕落的。) 在我拿出我的复旦大学校名本记下这个丧心病狂的任务时,左边传来一 句:“中国人?这个本子厉害了”。抬头,相视一笑,这个朋友算是交下了。 在另一门课上,第一次交作业时,遇上了几个中国的学生, 相互交流了一下作业后,发现我的答案误差比较大。在得知我们是复旦来这里交换的之后,说到,复旦也还行。 然而,就在下一周交作 业的时候,又遇上了同一个人,经过一番深入探讨之后,发现他的结果和答案一样,但是都是错的!临走前,又有一声评论,复旦这么 强的么。 同一节课,期末考试时,一个题目有明显的漏洞。举手示意印度助教,讲完我的思路后,对方回答:“Your idea is very nice!” 但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哪里有问题。 只好向另一个中国助教求助。在中国助教看完我的思路之后,欲言又止。最后说,这个是删 节过的题目可能会有不严谨的地方。但是,你要考虑到这个考试的水平,不要想太多,用最简单的思路来想就可以了。 过会儿,印度助 教过来:“You got your answer?” 我:“Yeah,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about the question.” TA:“Where are you from? I think your idea is really nice and very logical.” 我:“China” TA:“Which part of China?” 我:“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you know?” TA:“Shanghai? I only know Shenzhen.” (我心里一惊,被印度人称作东方小孟买的上海都没听说过? 我还想跟他再聊几句,但是,这场谈话必须要停下来了,毕竟正在考试,而且我的题目还没有写完!) 在这里学习的乐趣和国内确实不 一样,有着口音浓厚的老师、助教(对话基本靠猜);也有教授上课只讲段子,最后十分钟再讲一下课本上五六十页的内容;也有平均 分只有三十分的考试;当然也有班上七八个超过一百分的全是中国人的midterm;还有一次作业只有两道题,每道题要做两个小时的 upper level课程,算上画图,有人能交上去三十多页(亚洲教授的授课质量和认真程度还是有保证的);也有考题几年都不带变的 quiz;最后,还有总共十周课程,因为山火放假两周的超级老兵节+感恩节套餐。 加州的山火真的恐怖。一处起火,烟雾蔓延数百公 里,遮天蔽日,俨然一种核冬天的景象。公共活动取消,课程停课,学校关闭,正常的学习生活全部被打乱。非常不巧的是,这次遇到 的Camp Fire是加州目前遭遇过的损失最严重的山火,伤亡数百人,财产损失无数。甚至于受灾严重的地区,比如Paradise小镇整个 被夷为平地。大火不受控制地烧了十天以上,后续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山火来临前的日落) 生活篇 生活上,最大的挑战不是身处异国他乡的不便,而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六个人共处一栋房子, 集体与个人的冲突。在国内可以买到的东西,在附近的超市基本都可以搞到,甚至可以买到咸鸭蛋和松花蛋,只是价格翻了几倍而已。 几个月的生活也告诉我,留学生的好朋友并不只是有老干妈,还有李锦记(调味料还是信任国产大品牌吧)。 六个人,来自不同的院 系,不同地域,从互相几乎不认识到共同生活将近四个月,其中有酸甜,自然也有苦辣。 首要问题便是吃饭问题。刚到美国第一天便 置办了锅碗瓢盆一应物品,第二天做好饭才发现没有餐具。这时候才发现,一双筷子是多么的强大。从开学前的吃大锅饭,到有人提出 开学后“分家”,再到排队轮流做饭,矛盾不断。冰箱里面永远是满满的,六人份的肉类、蔬菜、鸡蛋,不好好归置一下还真的放不下。 所有的矛盾基本都可以认为是对于贡献与分配的不公平感了。总会有人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多,而得到的利益却是平均的。因此,就 会有很多“公共”的工作几乎不会有人去碰。灶台和餐桌总会有人擦不干净,洗碗池里总会有几个碗或者两双筷子留下来。 住房方面就 和在中国是天壤之别了。学校不保障有宿舍住,而且每月房租贵的吓人(相比于在国内住宿)。加之我们又遇上了调皮的中介,不仅 3000美金的公寓交了4800美金,而且签了一年的租期。以至于房间转租问题从开学开始一直贯穿到期末,最后虽然赔进去了一些押 金,但总归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也算是第一次做房产生意了吧,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的。 就交通来说,总的概括一点就是怂。天黑以 后从来没有主动出过门,白天也是结伴出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在唯一一次学期内远门出游到优胜美地回家时,已经晚上十一点多 了,果断叫了两个朋友开车来接回家。 还有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自行车大劫案”,一夜之间,楼下的自行车少了一半,所有用钢缆锁的 自行车全部消失了,不论好坏。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还是U型锁的质量比较好一点。 小事篇 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往往 是那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刚到美国不久去奥特莱斯购物的经历。说是去购物,其实更像是 去参观一下商场,每人最后就买了一两件东西。在进入耐克工厂店的时候,一个黑人madam伸手递给我一张卡说到:“Here’s for you.” 本以为是宣传品,便随手接过之后道了声谢。认真一看,满五十减二十五优惠卡!当天的购物体验一下子就变得十分愉悦。最后 只花了不到四十美元就搞到了一双鞋。 第二件事,发生在一次骑行中。在我们两人骑行归来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大概八九岁的小男 孩,带着一个小di雷一般的头盔,骑着小自行车,一摇一晃地走在我们旁边。一路无言,在岔路口要分手的地方,小男孩忽然扭头说了 一句Goodbye。先是一愣,然后也赶紧笑着回了一句Bye。 第三件事,是在出游优胜美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黑人大叔,和我们几个 谈天说地,从美国政治到自然环境;从总统选举到优胜美地可能会火山爆发(并且表示他永远不会去这个地方);从自己会五种语言到 汉语究竟有多难学。对方讲的是不亦乐乎,让人都不忍心打断。以至于临近下车,旁边一个小伙子笑笑,说到:“It’s a funny journey, right?” 最后一件事,不得不提我们去到美国东部旅游的传奇经历。当天晚上一点左右到达酒店,第二天早上六点爬起 来,带着惺忪的睡眼坐到车上。隐约听到后面竟然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们几个朋友,我坐在最后一排)。阿哈!竟然能在事先没有联系 的情况下,在同一辆车上遇到之前同一个班同在美国交流的复旦同学! 饮食特别篇 所谓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分别来自上海、福建、广东、重庆、陕西、河南的六位朋友聚在一起,厨房俨然就是一个小江湖。 国外 的饮食比较单调。这在之后的旅游途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至,每天菜谱基本一样,面包、牛奶、泡面再加上一点水果,便是一天的饮食 摄入。蔬菜认识的只有那几种,而且四季不换,这就到了考验”厨艺”的时候了。 分歧在第一天便体现出来。来自河南的A表示要买一 袋面粉放在家里,并且表示没有面粉生活基本过不下去。来自福建的B表示,从小到大没听说过在家里放面粉的。A听了之后也是一脸 吃惊,但还是背了十斤面粉回家。 河南人有了面粉,厨房就不再只是一个饱腹场所了。发面、烫面、死面,不同的搭配,幻化出不同 的风味与口感。蒸馒头、烤烧饼、包饺子、蒸包子、zhu烩面,北方人似乎先天便有做面食的天赋。也正是这些千变万化的做法,为饮 食单调的国外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福建、广东,讲究清淡、鲜美、营养。每次做饭放盐的量都要精打细算,除了酱油之外基本不会放 其他的佐料。以至于一锅开水,煮一点青菜和豆腐,最后淋上一点酱油,生菜炒至断生,加入蚝油,配上米饭便是一顿午饭。 重庆人 的江湖菜就要多了很多烟火气息。重油、重辣、爆炒,以至于每次做饭都自带闲人退散的特效。厨房里烟雾缭绕,被其他朋友誉为“生 化武器”。重庆人一出手,基本都是硬菜,烫火锅、煮冒菜、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广东、福建的朋友却是每每望而却步。 上海的朋 友,做菜最讲究效率。早上刷牙前看他去吃饭,刷过牙后,吃完了!抽屉里放着各种罐头,微波炉一热,十分钟解决一顿午饭。但在基 本把罐头的每个口味都试过之后,还是放弃了。也开始尝试新的食谱了。 陕西的朋友做饭则是最讲究的。前一晚准备好食材,自己专 门备有专属小锅、餐具,鸡鸭鱼各种青菜样样俱全。橱柜里各种香料一应俱全,偶尔来煮个肉,烤个蛋糕,生活过的很是有滋有味。 同样的简单食材,加以各地富有特色的做法,在一个小小的厨房里,也能幻化出万千风味。 回过头来看,四个月的学习生活,转瞬 即逝,重在体验。在于感受不同的文化,在于结交新的朋友,在于观世界。最后也十分感谢在复旦大学以及外事处各位老师不断的协助 下能有这样的一个能够走出国门学习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