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交流小结.pdf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交流感想 2015-05-05 13:43:45 2014年秋季学期,我有幸参加法学院的交流项目,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 这次经历给了我带来了很特别的 体验。在准备阶段,在接到通过面试的通知之后,就在麦吉尔大学的系统中按照要求进行注册、上传资料、等待邀请信。之后的签证材 料的准备、递签、订机票、联系租房等等都是在学期开始前就要做好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经验。 但学期交流的重头还 在于真正在异国他乡体验的那四个月,让我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下面我将就这两部分分开进行阐述。 学习体验 麦 吉尔大学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这座城市也被称为“北美巴黎”。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不仅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欧风, 在法律上它不仅继承了英美法系的传统,更受到了大陆法系的深刻影响。 这一点当然也体现在了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之中。麦吉尔大学的 法学教育兼有大陆与英美法系的传统,这不仅体现在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设计上,即使是层次较高、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的课程,也会 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兼顾两个法系的理论与实践。这使得原本只在外国法制史课程上看到的平面的关于两个法系的介绍突然立体了起来, 不仅能通过法条与案例了解在不同国家中,这两套体系当下是如何运作的,还能追根溯源地了解去过去发展的轨迹和沿袭改革的趋势。 学院交流特别好的一点是专业对口,可以选修对方学校法学院的专业课程。我一共选修了四门课,总计十二学分。由于交流学生只能够 选修400以上的课程和一门研究生课程,不仅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空降去学习这些课程也缺乏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学习的 初始阶段,不仅需要适应全英文的授课环境、接触一个迥异的法律体系,还要克服缺乏相应的学科基础带来的或是实际上的不便,或是 心理上的畏惧。但是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这个情况既是挑战,同时也是一种锻炼。经过了前两周的适应与调整,我在逐渐适应了不同 老师各有特点的授课之后,学习也逐渐踩上了节拍,步入了正轨。 在授课形式上,三学分的课即是每周三小时的课时,大多数课都一周 两次授课,每次一个半小时。在课堂里,大多数学生都携带手提电脑记录笔记,与老师的互动也比较活跃。在课堂气氛方面,麦吉尔大 学的学生确实更乐于与老师交流,也会更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软性作业,因此能够在课堂上提出更有质地的问题,师生间的交流也 更顺畅而有教益。很有趣的一点是出于对法语的保护,麦吉尔大学的学生即使选修的是英文课程,也有权在课堂上用法语提问,在考试 中用法语答卷。因此在此授课的教授们都是精通这两门语言的法学精英,这点也只有在这么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下才可能出现。 在师生 交流上,与复旦的模式比较相似。老师每周会安排一个办公室时间,要去交流的同学可以事先联系;还有就是通过邮件进行沟通。我印 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国外老师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对于值得注意的案例、疑惑较多的知识点、有意义的提问或是上课时间的更改,老师 都直接地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而有问题要联系老师时,也能收到及时的回复。这个手段被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反思 在复旦的时候与老师缺乏沟通,一方面是老师工作量过大,倦于回复邮件或更喜欢通过助教的转达来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学 生提问的心意可能并不诚,只是想刷个印象分,而并不是真心诚意地产生了困惑,并期待一个解答,这也会导致提出过于空泛的问题, 使得老师无从回答。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点不同之处,国外法学学习绕不开的一点就是每门课每周都有大量的阅读任务需要完成。在学期 的一开始,每门课的老师都上传了详细的教学大纲,记载了联系方式、评分标准、本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参考教材等等,最后也 最重要的是列了详细的阅读任务:记录了每周讲授的课程主题和需要提前阅读的书页、文章与案例。这样一来,通过了课前的充分准 备,在课上就能更高效地传授知识。而这些阅读材料都能在其与复旦的Elearning很相似的叫做MyCourses 的教学平台上打包下载。 当然,老师的要求与客观条件的完备是一回事,每周需要面对四门课每门课百来页的英文材料,也是相当头痛的一件事。国内的英语考 试,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充分的理解,而只要靠一些技巧就能取得体面的成绩。但是在这样一个全英文的环境中,这种模棱两可是不现实 的,必须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才能应对这些阅读材料。这也是一个痛苦而又锻炼人的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我的英语也不再 是出国交流之前的绣花枕头,而是真的能够读懂、听懂和表达了。 学习生活波澜不惊地持续着,直到期末我才发现了最特别的一点:考 试形式。我选修的四门课因为属于高年级课程,对知识要求掌握与灵活的应用,因而都是开卷考试。而这里的所有考试都是可以选择用 电脑答题的,而根据老师的把握,有的开卷考试甚至可以调阅电脑里的电子版资料。考试也并不是论文与教室中统一答题的二选一。 像 我选修的证据学就是六个小时的Take-home Exam,不需要坐在考场中完成,而可以由学生在考试周开始之后到结束之前,自行选择 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在考试网站上登陆下载试题,根据指示完成题目之后,再在规定时间里上传即可,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另外三门 在考场中进行的,但无一例外地都可以使用电脑。其中,刑事诉讼法虽是开卷,但老师只允许携带纸质的材料,所以只能用自己的电脑 键入答案,另外两门则可以调用电脑中的电子笔记,甚至使用文档检索功能。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几门都是高年级的课程,而不是那些需 要闭卷记诵的基础课,一方面也是因为试题考察的是综合分析能力。使用电脑答卷在很大程度上也让我松了口气。毕竟一个学期的笔记 记下来,打字的速度不慢,但如果只能在试卷上用笔写,那速度毕竟大打折扣。这也让我想到,每逢期末复旦学生中总会流传这样的笑 话,说文科生的考试是手肿,理工科的考试是头大。我想复旦是不是也可以给学生在传统的笔试之外多一种用电脑答题的选择,这不仅 照顾了老师阅卷时不必再费心辨认字迹,也能更充分地考察学习成果:毕竟法学考试不是一场书写比赛,而是需要考察对知识的理解、 掌握与运用。 在技术层面上,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只需要安装一个考试软件即可,如麦吉尔大学使用的SofTest软件, 在登陆之后可以在考试时间下载试卷,自动断开所有网络连接,每隔一分钟自动保存答题内容。而对于电脑崩溃的意外情况,学生只需 要及时示意助教,就能领取一份纸质的答题纸,接着答题即可。而对于那些更习惯用纸笔答题的学生,他们自可以从一开始就领取答题 纸,在此起彼伏的键盘声之中自在落笔。 而在评分方面,虽然复旦的学生总是对30%的A档线怨声载道,但我在麦吉尔大学发现这里的 评分机制只会更加严苛。在教授看来,A档的成绩都是给予最优秀的那些学生,而不是表现平平就可以混一个体面的分数。而在教学楼 底层的公示栏,除了有每周的课表,还有每门课的每位任课老师在上个学期或学年给出的成绩的明细。一眼望去,虽不至于尸横遍野, 但总也是比较严格的一个评分系统。这一定也是出于学术上的严谨。严格的评分系统并不意味着宽松的毕业条件,一位LLM的学生告诉 我,如果一学期平均成绩在B-以下,就不能进入下一个学期的学习之中,而她上一届就有学生不堪压力早早退学的。 撇开一切具体知 识、技能,通过这次交流学习,我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也得到了提升:即提高了学习的韧劲。 既然出来交流,多少抱着种不能给自己 丢脸,也不能给母校丢脸的念头。所以在心里也是给自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的。彻底脱离了在国内的习惯和心理上的舒适区,在一个迥 异的环境之中,面对很多的困难,能做的不是抱怨和逃避,而是必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乎是一种自发的激励机制,而经过了一 个学期的实践,我发现越是这样自己认可、期望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越是充满动力,在收获结果的时候也越是定心和满足。 这个交 流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对知识的追求,并不是大学四年这一段时期里的事情,而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在课堂中,不仅有很多像国内 一样的青春脸庞,还有很多显然是具有了工作经验的青年人、或是看起来三四十岁的壮年人,他们在面对年龄比他们更小的教授的讲课 时候,仍是听得认真。所以虽然眼下二十岁出头的时光可以算得上是一生之中的黄金年代,但只要有一颗永远渴求知识的内心,就可以 持续成长,在任何一个年龄节点都能拥有无限多的可能。这已经是比较琐碎的感触了,其实上面提到的很多点都是我意料之外的收获,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都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从心底里感激这次交流的机会,能让我置身于一个全英语的专业学习环境,从 各个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 生活体验 由于是上海本地的学生,因此在复旦就读的时候并未品尝过背井离乡远赴他方求学的滋味,所以 这次交流也给予了我一次新的体验。原本在复旦读书的时候,可以每周回一次家,对家与父母并没有很深刻的眷恋,而在加拿大交流的 这一个学期,地理上一万两千公里的距离与十二个小时的时差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拉得很大,一开始的孤寂与惶惑在所难免,但所幸最 后都成了成长的一部分。 麦吉尔大学位于魁北克,属于加拿大的法语区。而出于对法语的保护,从地铁报站到商品名称,从广告牌到课 堂发言,都充斥着法语。所以虽是说到加拿大交流,在这四个月的生活体验,倒更像是去法国或是哪里读了个英语课程。这也是很新颖 的一种经验。 加拿大一直被戏称为“枫叶国”,秋季学期恰好也赶上了赏枫的最佳时节。走在路上看,爬上山头看,印象最深的是坐长途 汽车去附近的城市玩,随着季节的变幻可以感受到公路旁的树,从葱绿到枝头染上一些余晖的暖色,再从红透了一大片再到冬天的枯枝 落叶,感觉季节的变幻都体现在了这一草一木之中。 除了枫叶,说起加拿大另外一个条件反射可能就是:冷。早在出国之前,我们这批 交流生建的微信群的名字就叫“冰天雪地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雪不再是上海那种软绵绵的雨夹雪,而是大片的雪裹挟着风迎面而来,往 往下一会儿雪,路面就白了,下个几天,积雪就厚了。而在最后一两个月,在上海看见就稀奇的雪花,变成了脚下走着就头疼的雪路。 回来的时候也和父母开玩笑,说这短短的时间里,这些雪看得胃口也要倒了。 上面说的更多是对外界这种变化的环境的直观感受,但除 了这些直接的积极作用,这个交流学期更是给我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时差将我与大多数亲友的交流阻塞。这让我在亲友的缺 位中感知他们重要性的同时,更多地独立思考。逃离了同龄人学习的压力、考证的压力、找实习的压力,反而会反观自身来问自己:你 需要的是什么? 就是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到哲学、小说、诗歌、散文里寻找答案,读了很多名家的作品:加缪的《局外人》、歌德的 《浮士德》、奥古斯汀的《忏悔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 些作品给予我生命无限的养分。我相信,这一切都源于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之下才能感受到的切肤之痛,也只有在二零一四年的蒙特 利尔,才能经历痛苦与迷茫之后迎来的那么清醒的醍醐灌顶。 更沉醉地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也更踏实地生存着:学会自行解决生活最基 本的一些问题。经过这次交流的打磨,我在整理行李的时候也更有条理,也学会做一些家务,掌握了一些非常基本的烹调技巧,也逛了 无数次的超市,提着袋子穿过地铁回到住处。这么一本正经地说这些其实挺好笑的,但如果不是这次交流,我可能还是对自己在生活中 的这些无能木知木觉。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查漏补缺吧。 小结 在出去交流之前,总数着日子:说是一个学期,其实四个月也就回来 了。在加拿大的时候,一开始总觉得日子过得很缓,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一天过得比过去一周还丰富。渐渐地步入正轨,时间过 得也快了。等期末过了,也没时间怅然若失,短途旅游一下就收拾行装回来了。 回到熟悉的复旦与亲人朋友之间,也就回归了那个心理 上的舒适区。日常生活变得驾轻就熟,遇上事情可以轻松地调侃两句,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商量之后再做决定。表面上看,是可以收拾起 全副武装,再次过回之前的生活了。 但是,就像经过一次交流就彻头彻尾改变是不现实的一样,经历过这么丰富的一段经历之后不留下 什么影响也是不可能的。只是,这些影响可能不能像上述报告中分得那么清楚:这个纠正了我的学习习惯、那个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 门……那些更深远的影响需要从一个更长的时间段中观察。 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很确定地说,这次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体 验,不仅对我的专业学习很有帮助,而在二十岁这样一个关键的成长节点上,它带给了我更丰富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