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18).pdf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2018) 二〇一八年九月八日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8 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8 年全国 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 号)和《江苏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18 年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 工作的通知》(苏教高函〔2018〕18 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学校 实际,对我校 2018 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总体情况进行评估自查, 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主要面向现代服务 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创建 于 1965 年的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2000 年 10 月经江苏省人民政 府批准升格更名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1 年先后以 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 年被确定 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2 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现代职教体系 建设试点项目单位,先后与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盐城 师范学院等合作实行“4+0”“3+2”分段、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 人才。2016 年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影响力全省第一、全国 第四。2017、2018 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 50 强。 2017 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己任,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紧紧抓住“改 革创新”主线,牢牢把握“质量特色”主题,统筹推进内涵建设 “六项推进计划”,大力实施 “八大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过程,人才培养和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生国家职业资格证 2 书通过率达 98.9%以上,近五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 99.8%以上, 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第二部分 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1.生均财政拨款逐年递增 学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优化资源配置。学校近三年办学经费相关指标见表 1。 表 1 近三年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办学经费收入(万元)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2017 年度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17483.11 18055.45 18964.29 社会捐赠经费 80 51 62.18 事业收入 7364.85 7572.58 6955.9 其他收入 2213.2 1938.89 2084.46 合计 27141.16 27617.92 28066.83 近年来,学校生均财政拨款逐年上升,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 正常运行,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为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奠定 了良好基础。学校近三年生均拨款情况见表 2。 表 2 近三年生均财政拨款情况 生均财政拨款(元)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2017 年度 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2510 14261 14560 其中: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 1972 2466 2592 2.教学仪器设备值不断增加 学校注重改善教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置,主动适应 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建设面对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训基 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断增加。截至 2017 年 9 月 1 日,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 108120.32 万元(含土地),其中教学科研仪 3 器设备值总值 10651.49 万元,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 1078.93 万 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 8,079.35 元/生。学校近三年教学科 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见表 3。 表3 近三年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情况 2015 年度 2016 年度 2017 年度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万元) 8674.76 9752.56 10651.49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0.69 0.76 0.81 学校近三年教学仪器设备相关指标逐年增长,整体高于全国 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中位数,但与省内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还有一 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3.校舍及信息化教学条件持续改善 3.1 校舍条件 近年来学校对学生宿舍、实验实训室、教室以及行政用房等 分批进行改造升级, 不断改善校舍条件。2017 年学校占地 1065175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69,378.01 ㎡,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 为 149067.91 ㎡,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为 11.98 ㎡/生,超 过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学校 9 ㎡的合格标准,学校下一步还将继 续加大投入,不断增加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面积。 3.2 信息化教学条件 目前,校园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 2600M,网络信息点 11398 个,涵盖电信网、教育网、联通网等多条出口,实现无线网络全 覆盖,校园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标 准及平台,对学校现有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数字资源总量达到 23394GB,教学用计算机 6434 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达 56 台。学校于 2017 年启动“综合服务平台”和“智慧无锡商 院”微信平台的开发工作,目前两个平台均已正式上线运行。其 4 中“智慧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统一门户入口、统一身份认 证、统一数据管理,对教务系统、学工系统、资产系统、财务系 统、OA 系统、商院 E 学堂、一卡通系统、图书系统、邮箱系统等 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系统集成及单点登录。 二、“双师”队伍建设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保障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工作 来抓,大力推进卓越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多措并举的 方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2017 年学校教职工总数 709 人,专任教师 494 人,其中专业 教师 392 人,双师型教师 450 人,生师比 15.76。教职工中具有 正高职称 30 人,副高职称 196 人,中级职称教师 390 人,具有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 451 人,见表 4、5,图 1-2。 表4 2017 年师资队伍建设统计 教师 总数 专任 专任专业 “双师型” “双师型”占专 具有高级 硕士及以上 教师 教师 教师 任教师百分比 职称教师 学位教师 709 494 392 450 表5 226 91.09 451 近三年师资队伍相关指标 指标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生师比 15.49 16.09 15.76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80.74 80.86 91.09 67.83 69.55 71.86 40.16 39.92 39.88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 教师的比例(%)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 教师的比例(%) 5 图 1 2017 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图 2 2017 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图 学校现有国家、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3 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1 个,省教学名师 1 人,入选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省 高校“青蓝工程”等培养对象 40 余人,连续三年获全国教师信 息化大赛一等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 项、省教学成果 奖特等奖等 13 项。2017 年学校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规定》《教职工出国(境)研修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师资队伍建设“1235 计划”, 选派 50 余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项目,累计组织教师培训近 700 人次;积极联系高层次人才,引进 5 名博士,柔性引进 4 名 产业教授和 6 名特聘教授;落实教师继续教育支持政策,全年新 6 增 3 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新增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 带头人 1 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 人、第五期“333 工程”科研 项目 1 项,4 名行业企业专家获评省第五批产业教授。 学校教师数量总体上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但各专业师生比和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分布存在专业之间的不均衡,一些热门专业的 教师短缺;40 岁以上教师占比较大(见图 3) ;博士学历教师、 正高职称教师、行业技能大师等高层次人才数量有待进一步提 高。 图 3 2017 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今后学校将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提升学 历,开展分层分类的高质量培训;深化学校进人用人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教学名师、专业(学术)带头人、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引 进与选拔培养机制,大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2.“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凸显 学校大力推进“卓越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计划”,按照“重在 培养、积极引进、优化结构、整体提升”原则,加大对“双师” 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层次与实践教学 水平。实施“一师一企一项目”制度,鼓励和推动教师下企业锻 炼,提高教师实践锻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现设立 8 个企业工作 站,推行教师分批脱产锻炼,实践锻炼 600 余人次。 7 目前学校有双师型教师 450 人,双师队伍比例为 91.09%,基 本满足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要求,但各专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现 象。学校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 2025” 、 “互联网+” 、 “一带一路”、 “强富美高”新江苏、新无锡建设等国家、省、市经济发展战略, 依托新建的商科示范教师企业工作站、海外培训品牌基地、校企 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名师、大师引领作用, 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3.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增长 学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制度和 兼职教师遴选机制,根据专业需求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技能 名师等优质人才参与教学及教研活动,现有兼职教师 574 名,基 本满足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需求。近三年兼职教师相关指标见 表 6。 表 6 近三年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与课酬情况 指标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企业兼职教师数(人) 567 571 574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课时数(学时) 45977 44167 48590 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万元) 209.48 173.32 188.44 学校将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专兼职教师比例整体达到 1︰1 左右,兼职教师保持在 500 人左右,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 40%。 同时修订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依照管理规定及产业需求,对 资源库进行实时更新、动态调整,规范兼职教师聘任资格,确定 聘用人数和酬金标准,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商科“双师” 队伍。 三、专业人才培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 学校积极推进“23446”现代学徒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 持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 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之试点单位;积极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建 设,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与本科、中职联合开展“4+0” “3+2” “3+3”分段与联合培养项目 56 项,入选首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试点项目单位;积极实行逐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以赛促教、以赛 促学,精准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2.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现已建成校级一期与二期精品课程资源课 131 门,2018 年立项三期精品课程资源 42 门,2017 年立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14 门,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2 门,打造了一系列资源雄厚的“国 家—省—校”三级联动的课程,为下一步课程改革和建设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大力建设、推广应用“商院 e 学堂”网络课程教学 平台,截至 2017 年底,教学平台共建有课程 987 门,总计有 18484 名学生、362 名老师使用“商院 e 学堂”,实现学生的移动、泛在 学习,改进了课堂教学,推动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 快速发展。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将开放课程建设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突破口。“请进来”—— 引入尔雅在线通识课程,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 已引入通识课程 66 门; “走出去”——从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中遴 选优秀课程,形成优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依托超星公司的学 银在线平台参与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2016-2017 学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805 门,从课程类型来 看,B 类(理论+实践)课程开课最多,达到 574 门,占开课总 数的 71. 3%,A 类(纯理论)课程 89 门,占开课总数的 11.06%, C 类(纯实践课)课程开课达 142 门,占开课总数的 17.64%,见 9 表 7、图 4。 表7 2016-2017 学年课程开设结构情况 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类型 课程属性 数量(门) 比例(%) A类课程 89 11.06 B类课程 574 71.30 C类课程 142 17.64 公共课 61 7.58 专业基础课 170 21.12 专业课 574 71.30 805 —— 合计 图4 专业开设课程情况 全校 47 个专业总课时 142612 学时(见表 8) ,B 类(理论+ 实践)课程和 C 类(纯实践)课程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 54.09% 和 33.82%,课证融通课程总课时为 23715 学时,占总学时的 16.63%,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率达 98.76%, 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10 表8 2016-2017 学年课程类型结构统计 ABC三类课程所占比例 专业数 47 总课时数 (学时) 142,612 A类 课证融通课程 B类 C类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17,234 12.08 77,142 54.09 48,236 33.82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23,715 16.63 3.强化实践教学 按照“集中投入、专业管理、开放共享”的模式,建设完善 公共基础实训平台、专业实训平台、创新实训平台、新商科实训 平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 件,精准培养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一技之长。 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合作建设专业实训室,鼓励引进现代高效的企 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融入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 率。支持教师参与实训室系统开发与设备研发,努力做到实训室 建设水平与教师实践能力同步提升。目前建有 17 个校内实训基 地,实训室 119 个,其中国家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3 个,省财政支 持实训基地 2 个,省产教融合实训基 2 个地,校内实践教学工位 数 7242 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0.59,紧密型校外实习实 训基地 146 个,2016-2017 学年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总时数达 2878312 人时,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226 人时。 4.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全国商贸职教集团和江苏 商贸职教集团为平台,积极推进与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 “无锡商院—新道会计学院”、 “京东·仓配客一体化孵化中心” 、 腾讯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影响和层级进一步提 升。先后与星巴克咖啡、王品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 学徒班,2017 年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增至 1036 名,企业订单学生 占比为 8.71%,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累计高达 456.2 11 万元,见表 9。2017 年获无锡市现代学徒制重点项目 2 项,1 人 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专家库, 获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1 项。 《基于职教集团的商贸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实践与探索》获 2017 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认真总结现代学徒制办学经 验,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抓手,加强与知名企业、 规模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学 徒数量,实现校企学三方共赢。 表9 近三年校企合作相关指标统计 指标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6.66 6.62 8.71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 设备值(万元) 304.5 371.6 456.2 四、学生发展 1.招生态势良好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落实以二级学院(教学部)为主体“地 区负责人”招生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招生录取类型,改进招生 宣传方式,强化招生考核,实现平安招生。近三年,招生计划数 均维持在 4600 人以上,具体招录情况见表 10。 表 10 近三年招生情况 年 2015 2016 2017 计划招生数 3516 3435 3076 实际招生数 2820 2774 2989 计划招生数 1096 1365 1650 实际招生数 1503 1819 1650 人 统招招生 自主招生 学校 2013 年开始实施高职单独招生, 招生计划从 2013 年 200 12 人逐年提升至 2017 年 1650 人,实际报名人数达到 2552 人。学 校 2013 年起与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和盐城师范学院开 展“4+0”“3+2”联合、分段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与无锡立信 中等专科学校等开展“3+3” 中高职衔接项目试点,分类招生项 目高职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录取新生比例超过 50%。学校将进一 步加快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对口 单招等形式录取学生的比重。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现代学徒制” 招生招工的实施办法。 2.双证书制度稳步推进 学校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人才培 养方案中规定获得一张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毕业条件。 目前各专业全部实现了双证书为目标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把 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证融通;把职业资格证书 纳入人才培养规格,作为衡量毕业的条件之一;把职业资格要求 与企业需求对接,实现学生技能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把高技 能人才培养定格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亮点,全面提升了学生的 就业竞争力。2017 年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职业证书 获得数(中、高级)为 2333,行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 格证书获得数(中、高级)为 2440,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种 类数占比达 93.03%,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今后,学校将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毕 业生获高级证书工作作为毕业生技能培养基本目标,并与毕业条 件挂钩,彰显学校以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办学特 征。 3.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 13 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将就业创业 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全程、全员、多样化的就 业服务,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连续几年在全省就业率、就 业质量排名中名列前茅,连续四次被授予“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 作先进集体”荣誉。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9%以上,直接 就业率平均达到 73.67%,直接升学率平均达到 26.26%,其中自主 创业比例平均达 5.25%,当地就业比例平均达 86.1%,中小微企 业就业比例达 93%以上,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见表 11) , 为地区发展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无锡经济社 会发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 量,加强校企合作,加大优质就业基地建设力度,与优质龙头骨 干企业合作扩大毕业生入职就业人数。 表 11 近三年就业情况 年 2015 2016 2017 毕业生数(全日制) 3922 4090 3942 毕业生直接升学数(全日制) 1018 1135 988 2904 2942 2950 自主创业数 145 160 157 当地就业数 2546 2579 2448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 2903 2887 2381 500强企业就业数 1 55 67 人 直接就业数 毕业生 就业 其中 五、社会服务能力 1.专业结构日趋合理 学校以突出需求导向,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主导产业,构建 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评估制度,形成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 动态调整机制,整合形成 13 个专业群,共 37 个专业,构建形成 14 了以服务类专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专业和先进制造业类 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斜街, 较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大力实施“优势专业建设推进计划”,校企联合制订优 势专业建设方案,构建潜力、特色、品牌“三级递进”培育进阶 机制。五年投入近 1 亿元,推进品牌专业、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 所有专业全面实现校企共建,覆盖面达 100%。建有央财重点支持 专业 2 个、省品牌专业 2 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 5 个、省重点专 业(群)3 个、省特色专业 7 个,2017 年学校在校生人数为 12421 人。 2.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技术服务 2.1 技术服务 学校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彰显商科研究特色,积极开展新商 业领域科技社会服务工作,在行业标准制定、专利创新、智库建 设、技能培训等方面获得积极的社会影响,成效显著。2017 年, 积极开展专利研发与转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8 件,实用新型 专利 61 件,实现成果转化 25 件,入选有效专利 500 强高校;建 设区域商科智库,承担《无锡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 “十 三五”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等纵、横向科研项目 51 项,2017 年技术服务到款额 265.49 万元,见表 12。 表 12 2017 年技术服务到款额情况 指标(万元)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纵向科研 23.00 14.20 20.00 横向技术服务 72.08 129.48 233.76 培训服务 821.94 744.77 636.38 技术交易 4.00 2.23 11.73 15 2.2 培训服务 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服务包括社会、企业人员在职培 训,行业、企业和政府组织的各类考试服务,社会企业人员职业 技能鉴定培训等三类。2017 年完成 153 批 19079 人次社会培训任 务,为行业、企业职工提供各类社会考试服务 50977 人次,实施 技能鉴定 127 场次、6222 人次,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 1681 人次, 取证人数达 1168 人。2017 年获评首批“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 示范基地” ,全年培训服务到款额达 636.38 万元,见表 12。培训 服务到款额下降主要原因是国家取消了一批职业资格考证项目, 致使开考项目减少。 今后,学校将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校建 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推动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基地、 产学研合作基地等,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推进 “一专业一企业”合作,打造以新商科专业为原子的技术技能积 累基站,努力建设基本覆盖新商科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库。继续 做好社会培训服务工作,依托学校新商科专业集群的师资与实训 教学资源开展高技能人才和企业员工培训,积极开展海外企业员 工培训和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培训,逐步形成学校社会培训品牌 化、国际化和公益性的办学特色。 3.为政府提供更多购买服务 学校依托办学优势,积极承担无锡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2017 年政府购买到款额 805.58 万元,其中扶贫专项 631.8 万元, 社会人员培训 147.38 万元,其他服务 26.4 万元,见表 13。 16 表 13 2017 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情况 指标(万元) 2015年度 2016年度 2017年度 扶贫专项 626.40 627.15 631.80 社会人员培训 108.88 175.81 147.38 其他服务 — — 26.40 今后,学校将加大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力度,进一步深 化与无锡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拓宽区域科技合作范围,拓展社 区服务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技术交易成交量,更 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水 平。 第三部分 面临挑战 学校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型”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生 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内涵建设水平和综 合办学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认真总结办学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工作 与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还有一定差距,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校企长效合作还面临一些政策上的共性瓶颈制约;按照国际先进 标准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任务依然繁重;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举措需进一步落实。 在学校发展的下一阶段,要牢牢把握高水平高职院创建的发 展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国 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组织变化, 坚持“开放协同、创新卓越”发展理念,以全力培养“技高品端 的创新创业型新商科人才”为根本,以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专业服务能力、教师教科研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国际交流合 作能力”为支点,以“建设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 17 为抓手,以“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海外大学建 设”为突破,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努力 建设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优质高职院。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