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制到分享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pdf
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8卷第2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 0.V01.8,No.2 ·方略· 从复制到分享: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王建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传统上,质量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专利,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理 的模仿。事实上,质量管理虽然源于企业,但绝不意味着只有企业才面临质量管理的危机,才需要实行质量 管理。在质量时代,质量管理同样是大学化解危机、迎接挑战所必需的战略选择。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的 学习与借鉴,与其说是在复制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不如说是在与企业共同分享质量管理的合理内核。在实施 质量管理并努力建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的过程中,大学必须跨越组织边界、超越公私两分的局限,抛弃 质量管理上大学与企业的对立,与企业共同分享质量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理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大学;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0)02—0067—06 From Duplication to Share ———-The orien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ANG Ji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Jiangsu,China) Abstract:Typically,management of qualit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pat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only to be an output of emulation.Despite the fact that quality management originated in enterprises,enterprise is not the only institution that need to crisis.In an era of quality.quality management severs as a conduct quality management when facing quality strategic choice for universities to overcome crisis and challenges.Therefore,it is appropriate to say that university quality management is a process of sharing the esse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enterprises rather than a process of emul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enterprises, In an effort to carry out quality management and develop a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ies to transcend the organization boundarie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 of public-private dichotomy,eliminate the antagonism in quality management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share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field with enterprise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Quality management;University;Enterprise 质量话语源于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自然是也以企 关系将备受关注。长期以来,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十分 业领先。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大学里一度盛行的是 敏感而微妙。大学的改革总是步企业的后尘。给人的 质量评估。目前伴随着质量评估向质量管理的转变, 感觉好像总是大学在模仿企业进行改革,出于对“模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在高等教育质量 仿论”抗拒,大学通常选择另一极端,即凡是源于企业 管理的过程中,以质量管理为纽带大学与企业之间的 的就是不适合大学的。其结果,模仿倒是避免了,但自 ·67· 万方数据 Fudan 复旦教育论强2010年第8卷第2期 Education Forum 201 0.V01.8.No.2 我封闭有时比模仿还要糟糕。事实上,在大学与企业 能只强调差异,而是必须学会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之间绝非只有模仿和封闭两种选择。在一个多元开放 必须学会与其他组织分享成功的经验,而不是自我封 和组织趋同并存的时代,大学与企业的理性选择无疑 闭、孤芳自赏。“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正如医学不等 是跨越组织的边界,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分享彼此 于妇产科一样。”I习1配质量管理虽然源于企业,但也绝 成功的经验。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意味只有企业才需要质量管理,高等教育同样需要 中最终获胜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质量世纪里任何一 质量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绝不意味着大学对于 个组织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大学不是企 企业质量管理的复制,而只是大学与企业共同分享质 业,但大学同样需要与企业共同分享质量管理的成功 量管理的精华。 经验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之旅:企业对大学的启蒙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大学不同于企业,但二者之 间也绝非没有共同之处。过去总是强调商业领域的管 理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教育领域,但无意之中却忽视 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 了另外一个事实,即“商业领域的管理原则很少有完 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权力中心诞生了,并迅速取得 全不适合于教育领域的,但目前为止,这些原则还没 了与民族国家分庭抗礼的显赫地位,最终在市场化的 有一条得到过仔细的研究。”畎学与企业之间的共同 今天取代政府成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参与 之处就像它们之间的差异一样多,甚至于可以说,大 者和启蒙者。高等教育质量早期主要由学者行会负 学与企业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就有多大的相似性。 责,稍后便由国家的主权信用来加以保证,但无论是 “在过去的20年中,诸如政府、武装部门、大学和医院 国家还是行会在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高等教育质量 这样的非营利组织已开始将企业管理的概念和方法 意识,质量保证只是沿袭传统。质量作为一个概念最 运用于自身。人们认识到,我们所有机构都是‘组织’, 早源于企业,并于近年来迅速漫延到人类社会生活的 从而都有一个共同的管理层面。”闱无论大学还是企 各个领域。大学虽然保守,但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源 业,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管理。“各种不同的管理之间 于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也迅速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 差异在于应用上,原则是一致的,即‘各种组织里,九 的强势话语。“几十年前,将大学与企业相提并论是不 成左右的问题是共通的,不同的只有一成。”’阁坳质量 可思议的。教育和企业分属不同的‘领域’,几乎没有 管理也不例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就是需要大学与企 什么共同点。”(1】4然而,近年大学从企业的运作中已经 业去分享那“九成左右的、共通的”成功经验,而不是 学到很多东西,从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到投资管理。当 百分之百的去简单复制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当然, 然,也包括日趋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 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大学的贡献仅仅 在诸多社会组织中,大学一直以理性和启蒙者的 是启蒙,而绝非提供一个模板那么简单。如果错误地 身份出现。但今天在质量管理问题上,大学却是一个 将企业对大学的质量启蒙当成了万能的管理模板,那 地地道道的被启蒙者,它的启蒙者就是企业。由于在 错误不在企业。而在大学自己。 质量之旅中起步较晚,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大学 目前在质量大堤下,高等教育质量已经陷入危机 必须以企业为师,争取质量管理上的后发优势。当然, 之中。由于规模的膨胀和成本的削减,质量作为高等 以企业为师也绝不意味着要复制企业的质量管理模 教育领域的硬通货正在迅速贬值。国家对于高等教育 式到大学,而是要积极地学习和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的 质量的保证正面临破产。一方面随着就业危机的漫 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探索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出 延,被国家所承认的学历和学位在就业市场上“变现” 路。长期以来,大学与企业的差异被人为夸大,企业对 的难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不但不再有底 于大学改革的积极影响被人为抹杀。在社会其他组织 线保证,甚至还可能会面临着亏损;另一方面在就业 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的特殊性往往成 主义的主导下,大学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注水”已经严 为保守主义者拒绝大学改革时屡试不爽的借口。事实 重威胁大学的声誉,甚至触及道德的底线,社会对于 上,以改革和创新作为参照系,在大学与企业间特殊 大学的信任已经降到历史的低点。为了能够缓解就业 与一般总是相对的。如果刻意强调差异,任何一个组 织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量,大学开始被鼓励向企业学习。企业对于大学的质 树叶一样,更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组织。组织之 量启蒙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 间绝对的差异永远存在。但是这不应成为问题的关 早期,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开始进入许多大学,引起了 键。在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组织要生存与发展,绝对不 人们对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注。人们期望改革和 ·68· 万方数据 以及其他社会压力,并在成本削减的前提下提高质 复旦教育论坛 2010年第8卷第2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 0.V01.8,N0.2 重新设计大学行政体系,使之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术领导者的意识。”嘲鹅面对这种一切向企业看齐的现 新的行政体系最好能像美国的产业那样,既能提高业 实,我们必须意识到,大学与企业之间虽有共同之处, 绩,又能节约资源。实现这些目标通常都需要准确、透 但也绝非完全相同。二者之间的相互模仿必须有一定 明、及时的反馈,学生服务和行政服务也被列为改革 的限度。大学与企业可以共享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管理 Et程。”151胁"t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虽然有实质性的 理念与技术,但绝对不可以相互简单复制。无论对于 质量,却没有质量的概念和质量组织,更不要说质量 大学还是企业,真正的创新必须源自组织的内部。没 管理。质量对于大学而言,只是一种潜结构。在相当长 有内在的努力,外在的启蒙永远不会给组织的发展带 的时间内,大学没有市场,也不具有经济意义,质量更 来真正的动力。除此之外,企业仍然算不上完美组织 不是一种可以交易的东西,而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一 的典型,企业管理中同样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在知 种身份的象征,一种不言而喻的声誉。目前高等教育 识社会中技术创新逐渐被知识创新所取代,全面质量 领域市场化愈演愈烈,在市场化过程中企业不可避免 管理必须向质最知识管理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大学 地成为大学的质量导师。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质量 对于企业的反哺就成为现代企业在成功实施全面质 话语从企业输入大学,并最终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管 量管理之后实现顺利转型所必需的动力之源。“大学 理与评估的诞生。当福特汽车公司与俄亥俄州立大学 是最卓越的‘信息和学术组织’,是社会主要的系统知 为了“在校园生活的所有领域开展整体质量管理”而 识库,也是未来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主要贡献者,大学 结为“伙伴关系”的时候,这种关系就是基于“大学的 就是为这些使命而设计的。”“在发达国家和转型社会 使命与公司的使命不是那么不同”的假定。也许不是 中,我们将会看到信息和学术组织占主导地位。其他 “那么不同”,但也不是完全相同。虽然俄亥俄州立大 类型企业和机构需要特别重视大学,把大学作为它们 学已经走上转型之路,但大学还没有把整体质量管理 的基本组织原型,因为探索和传播知识是大学存在的 应用于它的各个方面。转型的手段是追求质量,因为 理由,也是大学能够长期令人满意的原因。”鳓芑4在质 “质量”可以适用于“校园生活的所有领域”,并且能够 量方面,企业虽然拥有比大学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相关 以单一的评价标准把它们联系在一起[61 理论,但是在管理之道上,大学也绝非无所作为。1987 20-21。 总之,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之旅中,企业是大学的 年哈佛大学的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就曾 启蒙者。不仅“质量”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企业对于大学 写道:“在外国经济竞争对手似乎在一个接一个的领 的“出口”,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所有的质量话语也都抹 域超过我们的日子里,可以再次确信一点:毫无疑问, 不去企业的影子。没有企业里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实 美国主宰着世界的一个重大的产业,那就是高等教 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过,强调 育。世界上2,3到3/4的最好大学是在美国。这个事实 企业对大学的影响,绝不意味着大学在质量管理方面 是最近对美国高等教育展开批评的许多人所忽略的。 就只能是纯粹的受影响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基业 我们经济中其他哪个部分能做类似的说明呢?有棒 长青的组织,大学绝对不是企业的“寄生虫”,在分享 球、橄榄球和篮球队——但名单也到此为止了。没有 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大学对于企业也会有 人会说今天的美国有2/3的全球最佳钢铁厂、汽车厂、 反哺之功。 芯片厂、银行或政府部门。……在高等教育方面,‘美 二、管理之道:大学对企业的反哺 国制造’仍然是最好的标签。我唯一的忠告是加上‘小 心轻放’,否则我们也会降到美国其他产业状况的水 大学的产生早于现代企业,也早于民族国家。大 平。”翻“·与企业相比“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破产、债务拖 学对整个社会组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的一举 久和高层渎职的情况几乎没有。虽然大学管理水平参 一动往往成为其他社会组织效仿的榜样。德鲁克在 差不齐,但大学财政管理的总体水平足以令很多行业 《创新与企业管理》一书中谈及美国高等教育时就曾 的董事会羡慕不已。”111,“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业像大 写道:“与现代大学,尤其是美国现代大学的诞生相 学~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吸引、保留和激励如此多的 比,人们再也找不到企业管理历史的更好的教材了。”[71 高素质优秀人才。”Ill4作为一个基业长青的组织,大学 在西方国家,目前“一些大学已经开始为校长、教务 身上有许多值得现代企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与企业 长、院长和系主任开办培训计划,向他们传授财政规 中的以契约关系维系的雇员制不同,大学里的所有人 划、战略决策、质量控制、市场营销、通讯交流、数据收 都是主人。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拥有的是利 集与处理、计算机模式以及环境扫描的诸多方法。这 益相关者的忠诚而不只是顾客的满意。作为一个志愿 些培训项目不仅提供新技术的培训,而且有助于提高学 性组织,大学人的行为方式不是受金钱的驱使,而是 ·69· 万方数据 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8卷第2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 0.V01.8,No.2 为了公共利益。“我们的的确确是把我们的职业看成 造、传播、应用都至关重要。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是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不是雇员,而是大学的股东: 理想的大学能够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在可体会到的与 学校就是一个拥有者们的团体。‘股份的价值’决定于 承诺与正式的权力之间、在创造和生产之间,甚至在 管理的质量和产品的质量。我们会想方设法使这些价 随意和严肃之间、神圣与亵渎之间,保持一种有趣而 值尽可能高。同时不可否认,我fI']3tlE常喜欢这种职业, 灵敏的平衡。其他组织如果也想改善人类环境,将来 并相信我们在从事高社会价值的活动。”【lq在质量哲学 它们也许不得不变得更像大学。”[514目前在企业全面 方面,大学的理念是止于至善,而不是合乎标准。一个 质量管理实践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在某种程度 真正卓越的企业绝不能仅仅为了利润,它的质量理念 上就代表了企业大学化的一种努力。 也绝不能只满足于顾客的满意。传统上,企业一直以 总之,当高等教育领域还在抗拒企业的影响之 营利为目的,营利一度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目 时,企业领域已经开始主动地向大学学习。与大学组 的。营利也许可以使一个企业成为优秀的企业,但远 织的保守不同,企业组织的特点就是创新。与大学的 远称不上卓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于利 被动变革相比,企业总是不断地主动向其他社会组织 润的追逐将不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是瓶颈。对于追 学习以推进自身的不断变革。在大学被动学习企业的 求卓越的企业而言,“商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客 各种管理技术,追求更高的效率,加强量化管理与控 户。利润是结果而不是目的。盈利能力不是企业和企 制,日益企业化的同时,很多企业也正在变得更像大 业经营的目的,而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限 学。“现代公司认识到他们自己类似大学的部分需要 制;利润不是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的理由或根本原 一种不同的管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及 因,而是对其有效性的一种检验。”闭蕊 其工程师、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心理学家、应 大学对于企业的反哺与企业对于大学的启蒙是 用数学家、冶金学家和‘计算机迷’,一直被管理者,但 不同的。企业对于大学的启蒙,某种意义上只是大学 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不同。如果像管理工具和印模公 的被启蒙(大学甚至不承认企业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有 司那样管理它的研究人员的话,那么,贝尔实验室就 启蒙之功)。在整个质量启蒙过程中,大学缺乏主动 不可能自1972年以来出现7个诺贝尔奖得主和连续 性,甚至还会以意识形态的理由抗拒企业的质量启 每年产生500个专利。”[81拍伴随大学与企业的相互学 蒙。通常情况下,大学所做的就是接过“高等教育质 习、不断趋同,未来所有社会组织中将不会再有商业 量”这个概念之后,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就被抛到了 机构与非商业机构的区分,营利、非营利也将不再是 一边。相比之下,大学对于企业的反哺则是直接源于 问题的关键,组织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平凡与卓越。 企业的主动学习,而不是大学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推 无论是大学与企业,追求卓越将是唯一的选择。 广。在企业面前,大学缺乏足够的自信。在大学面前, 企业则自信而又谦卑。相互交流之时,大学看企业容 三、跨越边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选择 易看缺点,企业看大学则喜欢看优点。企业领域“百年 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企业一直是各种社会组织的 老店”已属少见,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历时千年仍 先驱。作为现代性的产物,质量话语或质量科学同样 然可以风采依旧。为什么非营利性的大学而不是营利 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目前在质量管理方面,企 性的企业可以做到基业长青呢?“第一,大学具有最为 业一直走在各种社会组织,包括大学的前面,并深刻 忠诚的客户和品牌;第二,大学有一个持续的核心理 影响着大学。在质量管理问题上,大学往往是说得多 念;第三,大学有着为这种核心理念而奋斗献身的一 做得少,甚至是装装样子只说不做。在公私两分的框 个师资队伍;第四,大学有着宗教式的组织文化;第 架下,大学与企业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拥有不同的 五,大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创新的组织。”llI蜘果 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由于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的影 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那么它也必须变得像大学一 样。近年来企业管理中关于“从优秀到卓越”以及“基 响,源于企业的理论往往被等同于仅适用于企业的理 业长青”等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企业如果要实现从 当作一种负面的行为,质量管理也不例外。加之大学 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就必须抛弃营利性组织的许多惯 天生就是一个喜欢讨论和辩论的地方,在高等教育尝 性思维,必须向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向大学学习,大学 试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 是21世纪各类社会组织实现组织变革的一种理想类 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就不可避免地被不同学科的不同 型。“大学之所以被视为后工业时代的组织原形,部分 学者和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人员反复地讨论。讨论的 原因是它为知识而生,靠知识而活。在这里,知识的创 结果,在理论上自然是质疑多于肯定,而在实践中则 ·70· 万方数据 论。大学改革对企业改革经验的学习通常会被学术界 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第8卷第2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0.V01.8,No.2 又是肯定多于质疑。理论上的“排斥”使得学者们对于 “无论是一个企业、医院或者一所大学,它对社会所要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实践往往不屑一顾,实践中的“肯 承担的责任都会在如下两个领域中发生:其一是机构 定”则又容易急功近利地导致大学行政部门对于企业 对社会的影响;其二是社会本身的问题。第一个领域 质量管理模式直接复制。其结果,在高等教育质量管 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机构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事情,第 理中,由于理论与实践无法达成共识,理论者不关心 二个领域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能够为机构做什么 实践,实践者不承认理论;最终无论是质疑还是肯定, 事情。”阁钳由此观之,对于一个组织质量本身不是目 受限于公私两分法的影响,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应 的,质量管理也只是一种手段,组织存在的最终目的 用于高等教育,目前依然是支持者支持,反对者反对。 是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 必需的妥协很少出现,达成共识更是奢望。支持者认 供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为,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高等教育 长期以来,在质量管理问题上,由于受公私两分 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之,甚至复制之;反对者认为,大学 法的影响,大学与企业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 与企业属于不同组织类型,其产品具有不同的质量属 沟。由于行业意识形态和组织文化的对立,在高等教 性,更何况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质量价 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大学的抵触情绪十分明显。“现在 值观,盲目借鉴或复制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模式), 的大学改革,成为了对大学的‘制裁’和对该压力的 不利于甚至于有害于大学的发展。事实上,由于质量 ‘防卫’这样一种对立图式。”事实上,虽然大学所提供 实践的滞后和对相关理论的陌生,目前人们对于企业 的教育和研究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带有 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适用性的判断,尚缺乏可 一定的公共性。但归根结底,与企业一样“大学从社会 靠的数据与清晰的事实。现有的所有争论主要源于行 获得广泛的‘支援’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我 业意识形态和组织文化的对立,即认为源于企业的就 们必须要创建这样一种‘协作图式’。协作图式创建起 是仅仅适用于企业的,模仿或借鉴企业领域的质量管 来以后,个别部门的努力才会结出果实。”旧狮作为不 理理论或模式就等于放弃了大学组织的独立性。在市 同类型的组织,大学与企业之间虽然可能存在着这样 场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大学内部保守主义者的坚决反 或那样的差异甚至对立,但这些差异和对立无论如何 对和组织文化的排斥,大学对于企业质量管理理论的 都不应导致二者之间的相互否定。道理很简单,大学 任何一点借鉴都很容易地被从行业意识形态和组织 与企业都是人为建构的社会组织,共同服务于人类社 文化的角度先验地判定为不适当的行为。面对此种困 会的健康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二者缺一不 局,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何以可能呢? 可。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一个方面看大 今天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大学为了生存而 学与企业二者是如此不同,但如果从另一个方面二者 疲于奔命。其结果由于过分地重视生存,一些对大学 又是如此的相似。伴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 原本更有价值的东西被忽视或抛弃。大学作为一种组 深入,在理论话语上大学与企业二者之间开始越来越 织存在的目的与手段被倒置或错置。这就好比人吃饭 多地共享同一种逻辑。“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存在于经 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大学的存 济机构中,也存在于非经济机构中。尤其是在现代大 在是为了对于社会有所贡献,而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作 学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那些教育家们就表现出了典型 为一个大学组织制度性地“存在着”。“组织并不是为 的企业家精神。如1809年德国外交家、教育改革家威 了自己而存在的(企业是组织的一种形式),而只是一 廉·洪保以高标准构思和创办了柏林大学,第二次世 种工具:每一个组织都是用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社 界大战之后的‘学术企业家’创新和创办的新型大学。 会机构,对于组织而言,光是求生存是不够的,这点与 可见,企业家与否不在于是否盈利而是在于是否创 生物体有很大的不同。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 新,同时这种创新工作应该作为~种‘事业’,而不仅 做某种贡献。因此,对组织功能的考验只能来自外部, 仅是一种‘职能’,所以需要抛开传统的资源配置模 这也是它与生物体不一样的地方。”脚孵大学不是一个 式,按照环境变化的逻辑,把变化当做机遇。”阁蛳一种 生物体,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大学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理论话语或学说最初源自何种领域或学科并不必然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 决定其适用范围。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必然具有相 系统,它的顺利运转需要大学人的耐心与坚持。在质 当的普适性,可以为各种社会组织所共享。因此,质量 量管理实践中,组织对于质量的追求绝不仅仅是为了 管理源于企业并不能证明只有企业才需要质量管理, 生存,质量只是一种手段,组织质量化生存的最终目 才适合于进行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也 的是要对于社会有所贡献,绝不是为了质量而质量。 不意睬着它仅仅适用于企业领域。本质上,企业仅仅 ·71· 万方数据 Fudan Eduction 复旦教育论垤2010年第8卷第2期 Forum 201 0.V01.8,No.2 是质量管理理论得以形成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样本,真 等教育的质量变革。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我们所 正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出现必然要求其研究对象 需要的并不是简单地把商业管理技术迁移到高等教 的多样性。今天在企业之外,政府部门、各种非营利非 育中,而是要将商业组织规划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学 政府组织同样在进行质量管理,在应用源于企业的质 校的工作方式与价值观中去。大学和学院应当利用各 量管理理论。这种应用绝不意味着其他组织对于企业 种培训机会或者在校内建立自己的小规模的‘兰德公 质量管理的简单复制,在质量管理理论面前,其他组 司’(Rand Corporation),研究什么是学校最好的组织 织与企业具有平等的地位,任何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 方式,什么是学术发展的最优途径以及如何管理非营 都只不过是与企业分享质量管理的合理内核和内在 利组织。”嗍228总之,大学与企业之间需要相互借鉴。企 逻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不例外。目前在通过质量 业可以影响大学,大学也可以反哺企业。“大学与工业 管理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浪潮中,跨越大学与企业的 的各部分越来越相像。当大学结合进工厂世界,教 组织边界,共享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大学必 授——至少是自然科学家以及一些社会科学家—— 需的选择。“一流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整体质量管理’ 就具有企业家的特点。工业有了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它不仅仅是把企业的某些 就不自在地领教了一点学术自由以及与知识分子打 东西输入到大学里,试图以管理企业的方式管理大 交道的方式。这两个世界正在从形体上和心理上趋于 学。这种输入毕竟还不认为大学是一个真正的企业, 融合。”191兜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无论是启蒙还是反 只是在某些方面像一个企业。”[61∞实践中,正是因为一 哺,大学与企业在未来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 流大学“在某些方面像一个企业”,因此才可以和企业 要跨越边界,共享知识。 共享质量管理的内在逻辑。 跨越边界,与企业共享质量管理的合理内核需要 大学从根本上转变质量观念,重塑自我。首先,在高等 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大学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大学 必须相信自己绝不会轻易地就被企业所殖民。企业的 东西进入大学,只可能被大学组织所吸收,而不是大 学被企业的因素所改变。其次,在质量管理方面,大学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伦·A·福克斯.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1.第二 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1陈荣平.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M】.保定:河北大学 出版社,2005. 【3]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5. 应向企业学习,所学习的一定应是先进企业的优点而 【4做得·德鲁克.社会的管理阴.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79. 不能是落后企业是缺点。现在问题的关键是,由于受 【5拂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 到行业意识形态和组织文化的困扰,大学在向企业学 习的问题上一直缩手缩脚,既不知道向哪些企业学也 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最近大学被鼓励向企 业经营学习,要求在人事管理上导人企业型的治理以 及给予金钱奖励的‘成果主义’人事管理。在大学里毫 之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f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6. 【8】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 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不设防地引进‘监视性治理’和‘成果主义的人事管 【9】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理’,结果就忘记了向‘优秀企业的经营’学习。最近高 【lO】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 教界所要大力学习的企业经营,不是‘成果主义’的长 处而是其短处。”旧撕这种不当的学习成为了保守主义 者反对大学向企业学习的最好证据。目前在质量管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45. [1l】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 【121矢野真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上大学应向企业学习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是向 哪些企业学习,学习什么。我们不能只记住了大学要 向企业学习,而在学习什么这一点上迷失了方向。在 传统企业经营中“成果主义”、“量化管理”都很重要, 但大学绝对不能这样管理,高等教育质量也绝不能这 收稿日期:2010-0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王建华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 一般课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课题编号:BIA070032) 样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大学必须向那些注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重质量文化、追求卓越的企业组织学习,坚持从大学 作者简介:王建华。1977年生,河南省息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 组织文化的原点出发沿着质量文化的逻辑来推行高 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72· 万方数据 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作者: 王建华, WANG Jian-hua 作者单位: 刊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英文刊名: FUDAN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2010,8(2) 2次 复旦教育论坛 参考文献(12条) 1.菲利普?科特勒;凯伦?A?福克斯 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 2005 2.陈荣平 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 2005 3.大卫?科伯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 2008 4.彼得·德鲁克 社会的管理 2003 5.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 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 2006 6.比尔?雷丁斯 废墟中的大学 2008 7.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 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 2008 8.乔治?凯勒 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 2005 9.克拉克·克尔 大学之用 2008 10.亨利?罗索夫斯基 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 1996 11.张维迎 大学的逻辑 2004 12.矢野真和 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组织的视角[期刊论文]-高教探索2009(5) 2. 王建华.Wang Jianhua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2008(8) 3. 左清.Zuo Qing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中的价值诉求及实现[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10(1) 4. 宋立荣.Song Lirong 科技信息共享建设机构内部信息质量管理自我约束机制的构建[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27(11) 5. 吴文桢.WU WenZhen ISO/TC 176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19(5) 6. 王建华.WANG Jian-hua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知识的视角[期刊论文]-复旦教育论坛2009,7(2) 7. 陈小尘.胡弼成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期刊论文]-高教探索2010(1) 引证文献(4条) 1.周玉容 质量经营:大学质量管理的新方向[期刊论文]-高教探索 2011(4) 2.王全旺.赵兵川 质量生态学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探究[期刊论文]-职教论坛 2012(28) 3.周玉容 引入六西格玛管理:高校质量管理的移植创新[期刊论文]-当代教育科学 2011(3) 4.李敏 浅谈医学高校创新型教育[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fdjylt201002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