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

Black box (黑匣子)94 页 5.949 MB下载文档
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
当前文档共9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报告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王晋斌点击下载.pdf

目 录 “大摩擦”与“大调整”的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1 WTO 改革的目标及规则设定………… … … … … … … … … … … … … … ………53 世界技术进步趋势与影响… …………… … … … … … … … … … … ………61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调整……………… ……………7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大摩擦”与“大调整”的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重塑与“大平庸”周期的延展 王晋斌 核心观点 1、“大摩擦”带来“大调整”。 “大摩擦”是逆全球化,“大调整”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重塑。 2、美国发起的经济全球化重塑的本质是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政治化,世界经济存在被割裂成 不同贸易和投资集团的风险,尤其是中美贸易和投资关系走到了十字路口。发展中国家(尤 其是中国)以更高和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是破解美国以“盟友”或者“血缘”关系圈定的以美 国为首的利益集团的唯一方法。发展合作共赢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关系最终将打破“美国优先” 的贸易和投资利益圈。 3、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是未来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为这赋予了特朗 普政府加大“美国优先”的对外政策的底气。 4、为了延长此轮美国经济景气周期的长度,延缓美联储加息是特朗普政府宏观政策的要点。 特朗普政府倾向于采取工资上涨(有利于消费)+低油价(降低通胀)的政策组合来减缓通 胀压力。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将处于中低位运行。 5、2018 年最后一次是否加息存在不确定性。美联储加息速度和幅度的下降,意味着 2019 年新兴市场的境况要好于 2018 年。 6、在美联储处于加息通道时,货币政策的作用将远不如财政政策,“双税收”(企业税负和 关税)竞争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赤字经济成为“时尚”。 7、走经济的内外平衡发展道路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但特朗普靠贸易摩擦不可能从根本 上解决美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问题。 8、人民币是否“破 7”,要看中美贸易摩擦解决的具体情况。中美贸易顺差大幅度缩小,人 民币存在较大的可能性“破 7”。 9、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会导致全球贸易投资限制规则的提高,限制和阻碍了技术贸易和技 术扩散,维持其技术垄断。经济全球化的重塑意味着技术贸易的稀缺性在增加。 10、特朗普采取“先破后立”的策略来重塑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对世界贸易和投资者产生负 面影响,世界贸易增速会继续处于较低增速阶段,“大平庸”周期会延展。 一、导言 2017 年 1 月特朗普上台后至今,其奉行的“美国优先”理念在美国对外政策上表现出来 的霸凌主义行为越演越烈,在 2018 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全球贸易摩擦。特朗普以美国外部经 济不平衡为借口,完全不顾美元体系外部不平衡的内生性和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的客观事实, 以逆差就等于吃亏的荒诞逻辑,悍然对美国主要贸易顺差国发起了严重的贸易摩擦。 2018 年的贸易摩擦具有广泛性。美国与欧洲、中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都 发生了贸易摩擦,这些国家和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球 GDP 的近 70%。这一场贸易摩擦的规模 在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是一场广泛的全球贸易摩擦,是大摩擦。 2018 年的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特朗普发起贸易摩擦荒诞逻辑的背后,揭示 了特朗普及美国整个社会对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担忧,尤其是对中国快速发展与成长 1 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的焦虑。美国希望通过贸易摩擦来实现美国的“再次强大”,通过贸易摩擦来遏制竞争对手中 国,提高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是一场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贸易摩擦。 2018 年的贸易摩擦充满了地缘政治性。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美国对伊朗的经济 制裁、美国国务院宣布对中国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及该部负责人实施制裁等1,使得贸易摩 擦这样一个经济问题和非经济问题相互交织。贸易摩擦一旦和地缘政治联系在一起,贸易摩 擦的形式和内容将更加复杂化,并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及风险。 从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来看,80 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的兴起2,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使 得国际贸易和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特朗普上台后,以经济民族主义和重商主 义的思维和行动试图来逆转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特朗普主动对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国家 和区域发起大规模贸易摩擦,他在下一盘大棋,更确切地说特朗普是在赌一盘大棋,世界经 济中重要的经济体都被迫成为棋手。这盘大棋早已进入布局阶段的博弈,每一位棋手都面临 着下一步的慎重而艰难的选择。 这种慎重而艰难的选择折射出了 2018 年贸易摩擦的广泛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地缘 政治性。本质上,2018 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的背后是全球发展方式的冲突、发展规则的 冲突和经济增长极之间相互竞争的冲突,现有的经济全球化规则将面临重构,全球政治经济 格局面临几十年以来最深刻的变革;贸易摩擦及冲突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 定性,也将必然带来次贷危机以来“大平庸”周期的延展。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大冲突” (一)、竞争的冲突。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使得美国在全球经济相对低位下降,引发了 美国对不同国家发展方式的担忧,主要是对中国发展方式的焦虑。 1、经济总量的竞争:从长时期看,美国经济在全球和发达经济体中的占比是下降的,尽管 次贷危机以来是上升的;而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占比快速稳步提高。 1985 年美国 GDP 占全球和发达经济体 GDP 的比分别为 34.9%和 44.5%,到 2008 年次 贷危机爆发时,两者分别下降至 23.1%和 33.5%。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直线下降。自 2009 年 1 月奥巴马以“改变”的竞选口号就任美国总统后,到 2017 年美国 GDP 占全球和发达经济 自 2011 年起,截至到 2018 年 9 月,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数量达到 60 次。资料来源: http://news.sina.com.cn/o/2018-09-22/doc-ifxeuwwr7111017.shtml。美国对伊朗史上最严厉的制裁从 2018 年 8 月 7 日起生效,美国要求别的国家在 11 月 4 日之前剥离与伊朗的经贸,尤其是石油关系。2018 年 9 月 20 日 ,美 国 国 务 院 宣 布 对 中 国 中 央 军 委 装 备 发 展 部 及 该 部 负 责 人 实 施 制 裁 ,理 由 是 中 国 进 口 了 俄罗斯的军事装备。 2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莱维在 1985 年提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 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之间 的依赖性增强”。 2 1 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体 GDP 的比分别为 24.3%和 40.2%,与 1985 年相比,美国在全球经济和发达经济体中的占 比都下降了大约 10 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在全球和发达经济体中的影响力在下降。但相对于 2008 年,2017 年美国经济在全球和发达经济体中的占比都是上升的(图 1)。与此同时,中 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由 1985 年美日“广场协议”时候 2.5%上升到 2008 年次贷危机时 期的 7.2%,到 2017 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达到 15%,比美国差 9.3 个百分点,大 约是美国经济总量的 62%。而在中国在 2001 年加入 WTO 时,中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经济 总量的 13.6%。2001-2017 年的 17 年间,中美经济总量差距在快速缩小。依据 IMF(2018) 年预测的数据,2023 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约 88%,并在 2030 年左右超越美 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图 1)。 中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经济总量之间差距的快速缩小,带来了全球经济多极化的深度发展, 意味着世界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引发了美国人对世界经济秩序变化的深度焦虑。2017 年 1 月特朗普打着“让美国再次强大”的竞选口号上台后,以“美国优先”的对外政策发动了大 规模的贸易摩擦,根本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减缓中国追赶美 国经济总量的步伐。 图 1、美国 GDP 在全球和发达经济体中的占比和中国 GDP 在全球占比(%)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IMF,WEO(2018)数据库的数据计算。 2、经济贡献率之竞争:从贡献率来看,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的总体贡献率是 下降的,中国成为全球经济贡献率最高的发展中国家。 1945 年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达到顶峰。GDP 超过全球的一半,拥有世界 70%的黄 金储备,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确认了美元国际货币体系。随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 份额呈现出缓慢的下降趋势。自 90 年代以来,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贡献率总体波动,但呈 下降的趋势。2013-14 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接近 48%,美国大约占 31%。到 2017 年 中美两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接近,中国经济高出美国经济大约 0.6 个百分点(图 2)。依据 3 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IMF(2018)的数据,2018 年中国经济对全球新增 GDP 的贡献率达到 27.2%,而美国经济 的贡献率为 13.4%。 图 2、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贡献率(%) 注:贡献率以美国和中国当年新增 GDP 占全球新增 GDP 的比例表示;时间阶段表示的是简单均值。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IMF,WEO(2018)数据库的数据计算。 3、经济增速之争:对美国主要顺差国的增长率大多数好于美国经济增长率,尤其是和次贷 危机爆发以来相比,2017 年美国经济增速比其他顺差国经济增速改善的幅度要小。 2017 至今,特朗普对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的国家或者地区主动发起了贸易摩擦。 只要是对美国有大顺差的国家都成为美国发起贸易摩擦的对象。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德国(欧 盟) 、墨西哥、日本和加拿大。表 1 给出了 2007 年以来美国逆差主要来源国和排名前三的双 边贸易顺差国的顺差占美国逆差的比例。表 1 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一直占 据美国逆差总量很高的比例,2007-2017 年平均比例高达 52.6%,这说明美国贸易逆差的一 半多一点来自中国,在 2015 年这一比例高达 63%。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确实是不平衡的, 但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复杂。此外,德国、墨西哥和日本也是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国,加 拿大只是在 2008 年成为美国贸易逆差来源的第三大经济体。 表 1、美国前三大逆差国的顺差占美国逆差的比例(%)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37.3) (38.1) (55.5) (51.5) (49.7) (52.9) (60.6) (61.3) (63) (58.1) (45.9) 日本 日本 墨西哥 墨西哥 墨西哥 德国 德国 德国 德国 德国 墨西哥 (10) (8.5) (9.6) (9.6) (9.3) (11.4) (14.5) (15) (14.2) (12.4) (8.6) 墨西哥 加拿大 德国 日本 德国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墨西哥 日本 (9.1) (8) (8.2) (8.4) (9.2) (10.4) (12) (10.3) (10.3) (10.6) (8.4) 注:括号中为贸易伙伴国家双边贸易盈余占美国贸易赤字的比例。每年每个报告国的上述比例排名前 三的贸易伙伴。数据来源于 UNComtrade 数据库。 4 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那么这些和美国有贸易顺差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如何?图 3 的数据显示了,自次贷 危机爆发至今,除中国外,2017 年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和 2007-2017 年的年均增速都有比 较好的恢复(墨西哥除外)。加拿大、德国、日本 2017 年经济增速比 2007-2017 的经济增长 均速分别提高 1.3、1.1 和 1.1 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美国经济提高了 0.9 个百分点。中国经 济增速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但 2017 年仍保持在 6.9%的增长速度,刚好是同年美国经济增 速的 3 倍。 图 3、美国和对美国主要顺差国的经济增速(%,2007-2017 为年均增速) 原始数据来源:IMF,WEO(2018) 4、技术进步的竞争:中国快速的技术赶超引发了美国人的焦虑。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重要区别是技术的差异。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技术可以用多种 途径:自身研发、技术转让、进口带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以及通过“干中学”机制来积累技术。 但一个国家根本的技术进步,尤其是核心技术只能靠自身研发来获得。因此,研发费用强度 (R&D/GDP)就成为技术竞争的重要指标。截至 2016 年底的数据,在大的经济体中,研发 费用强度最高的日本,研发费用占 GDP 的 3.1%。美国为 2.7%,OECD 的平均比例为 2.3%, 中国为 2.1%,EU28 为 1.9%(图 4) 。考虑到美国 2016 年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经济总量的 3.76 倍,是中国经济总量的 1.66 倍3,因此,美国的研发总费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3 经济总量来自 IMF,WEO(2018),以美元当前价格计算。 5 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4、主要经济体研发强度(R&D/GDP,%)的变化。 数据来源 OECD,Gross domestic spending on R&D,Data. 从跨国专利注册来看,中国与美国、日本及 OECD 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2015 年 中国的三方同族专利不足美国和日本的 1/3,只有 OECD 国家的不足 6%(图 5)。 图 5、重要经济体三方同族专利(Triadic patent families)的变化。 注:三方同族专利是指来自于欧洲专利局(EPO)、日本专利局(JPO)和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 保护同一发明的一组专利。数据来源:OECD(2018) 但如果我们依据 WIPO(全球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10 年以来,中国 和美国则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申请专利数量的国家。2008 年中国和美国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 专利申请数量的比例分别为 15.02%和 23.65%。2011 年之一指标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此后差 距不断扩大,到 2016 年中国和美国的占比分别为 42.79%和 19.36%,两者相差 23 个多百分 点(图 6) 。 6 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6、中国和美国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专利申请数量的比例(2008-2016,%) 数据来源:WIPO, statistics database. Last updated: May 2018. 2014 年中国经济中的专利授权数量首次超过日本,和美国一起成为全球专利授权数量 最多的两个国家。2008 年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占全球专利的比例分别为 11.98%和 20.17%, 2015 年之一指标中国首次超过美国,2016 年中国和美国的占比分别为 29.91%和 22.42%, 两者相差 7 个多百分点(图 7)。 图 7、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数量占全球专利授权数量的比例(2008-2016,%) 数据来源:WIPO, statistics database. Last updated: May 2018. 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远高于美国,但专利授权数量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反应了中国的专利 授权/专利申请比例比较低(图 8) 。在大经济体中,日本的专利授权/专利申请比例是最高的, 曾经在 2013 年达到 84.4%,这说明了日本研发的高效率。 7 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8、中、美、日、德专利授权数量/专利申请数量(%)(2008-2016) 数据来源:WIPO, statistics database. Last updated: May 2018. 如果从中美技术专利授权的对比来看,美国在电信通讯、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IT 管理方法、半导体上一直领先于中国。在电信通讯上,2016 年美国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比 中国多 4302 个;在 IT 管理方法上比中国多 1800 个。在计算机技术、半导体和数字通讯上 中国离美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2016 年美国在计算机技术上的专利授权数量比中国多 21045 个,而且相比 2008 年这一差距是扩大的;2016 年半导体上美国专利授权的数量比中 国多 5015 个,相对于 2008 年这一差距也是扩大的;2016 年在数字通讯上美国专利授权的 数量比中国多 7153 个,这一差距相比 2008 年也是扩大的。 中国在电子仪器设备和能源在 2012 年首次实现了反超,并在 2016 年中国在该领域的技 术上授权专利的数量超过美国 12454 个;生物技术也在 2012 年实现反超,2016 年中国在生 物技术上授权的专利数量比美国多 782 个;医药领域在样本期内中国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一 直是超过美国的,2016 年超过美国 2711 个;化学工程领域的技术中国在 2009 年首次反超, 到了 2016 年中国该领域技术授权的数量比美国多 8042 个(图 9)。 图 9、中美技术专利授权(Patent grants by technology)的对照分析(美国授权专利数量减去中国授 权的专利数量,2008-2016)。 原始数据来源: WIPO statistics database. Last updated: May 2018 8 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二)、发展方式和发展规则的冲突:美国打破了二战以来自己主导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秩 序。 中国通过加入 WTO 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 2017 年年底,中国 GDP 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约 62%,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 2018 年 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 65%。从历史上看,1992 年中国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经 济总量的 7.6%,2001 加入 WTO 时候也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 12.7%,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 时为美国的 31.3%。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美经济总量差距快速缩小,即使是走和平崛 起之路,还是引发了美国的焦虑。美国自奥巴马时期就想通过 TPP 等一系列国际贸易措施, 来限制中国的发展。到了特朗普上台,就发起了全球性的、大规模的贸易摩擦,从贸易摩擦 的进展来看,主要是针对中国。 2018 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揭示出美国要通过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来抑制中国经济的 中高速增长。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为基本武器发起贸易冲突的种种指责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是对 中国发展方式不满。美国通过贸易摩擦,以商业关系的改变来重塑世界经济贸易投资格局, 将波及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风险。 1、 以单一、机械的标准来定义市场经济,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什么是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认识。以哈耶克和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 对什么是市场经济以及其有效运行的争议至今依然存在。关于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方式的本质 是政府行为的约定和界限。那种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只能扮演“守夜人” 的角色,到了科斯定理的出现,外部性问题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加以解决,政府在公共品领 域发挥作用的空间进一步收窄。尽管如此,现实世界中各国都存在政府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 行为,因为只要有国家税收及其税收调节、只要有公共支出及其支出结构性的变化,都会对 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难以用单一标准来刻画市场经济。换言之,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 的,按照机械标准来划分的市场经济(表 2)。 表 2、美国商务部确认是否是市场经济需要考虑的因素 考虑因素 法律语言的解释 货币 一国货币能否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自由程度 工资 工资在雇员和管理层之间自由讨价还价形成的程度 国外直接投资 以合资或者其他形式的直接投资在该国的允许程度 其他投入 价格控制和产出 其他事项 生产手段的政府所有权或者控制程度 资源、企业产品的价格和产出中政府控制的程度 其他因素,例如管理当局认为合适的政策 资 料 来 源 : 转 载 自 Chad P.Bown,2016,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 China as a Market Economy? 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y Brief, 2016-34. 9 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上述六标准是美国在判定其他国家市场经济地位时的标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 1-5 项标准中都有“程度”一词,问题是何种程度才是?带有很强的主观判断标准。 此外,针对国内某一行业是否是市场导向的行业(MOI) ,美国有专门的三条标准4: (1) 政府不能干预被调查商品的定价或产量; (2)被调查商品所属的行业应以私人企业或集体所 有制企业为主。该行业可以有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将很不利于市场经济地位的 判定; (3)所有主要的投入,不论是实物或非实物(例如劳动力、企业管理费用)以及总投 入中占重要比例的那部分投入,应该是按照市场价格支付的。这些标准直接针对了中国国有 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认为中国发展方式不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达到利 用规则来排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发展。 2、双边贸易协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多边协议,WTO 的正常运作已经被打乱,其运 行面临很大的困难。 全球贸易治理制度的构建是美国主导的,无处不体现美国的国际战略意图。有学者认 为美国遵循的是一种“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self-interested multilateralism)政策, 美国只是将 多边框架作为实现其特定国家利益的手段。有学者认为美国采取的是一种“功利性多边主 义”(utilitarian multilateralism)立场, 即美国将自己视为是重要的行为体,不愿意向其他国家做 出妥协, 特别是当它认为其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以上评价客观反映了美国在多边体系 中的表现。美国既是世界上进行多边合作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此类合作的最大障碍之一。 冷战到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国际战略以遏制苏联和超越遏制接近中国为标志,其全 球贸易治理的思路是:以多边(GATT)为主,使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体制成为冷战的工具。 美国希望建立贸易自由化的体制,以此复兴美国重要盟友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共同遏制苏联。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生效为代表,美国自由贸易区 战略开始实施,这一侵蚀多边体系的战略转型在 1999 年 WTO 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失败后更 加趋于明显,进而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美国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跃进。美国主导多边体系的 转型源于美国绝对霸权地位的下降,多边不再成为方便易行的治理工具。在美国战略变化的 带动下,全球区域主义流行。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更多是基于双边的,在两国之间寻求降 低贸易壁垒。在双边的框架下,美国采取侵略性单边主义迫使对手做出利益让步,频繁发动 贸易战。据 WTO 统计,1958 年区域贸易协定为 2 个,1973 年增至 12 个;1990 年为 25 个, 经过 90 年代大发展,到 2000 年增至 94 个;2001 年为 106 个,到 2018 年年初,已经增至 4 https://www.51test.net/show/333757_2.html 10 1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455 个。 双边体制的运行无疑冲击了多边体制。WTO 具有三大功能:谈判功能、政策审议和争 端解决机制。目前谈判功能实际上停滞;政策审议就是撰写各种报告,仍在运行;而 WTO 体系中最具有实质意义的就是争端解决机制,但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在 2018 年 8 月 27 日 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例会上,美国再次明确表态,不会批准一位上诉机构大法官的连任申 请,这意味着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上诉机构将从今年 10 月起,面临着仅剩下 3 名大法 官而无法运行的状态,堆积如山的上诉案件只能闲置。 3、即使想通过改革维持多边体制,也主要是几个发达经济体在独立或者组团发声,其中针 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国有企业、技术转让和补贴成为建议 WTO 改革讨论的主要内 容,最近的中美贸易谈判美方依然强调上述问题。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WTO改革问题再次被纳入全球日程。2017年12月12日,在阿 根廷WTO部长会议期间,美国、欧盟与日本三方部长级贸易官员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在产 能过剩以及相关的产业补贴、国企问题,还有技术转让问题等方面加强合作。2018年3月, 三方再次在布鲁塞尔发表类似声明。2018年5月31日,美欧日在巴黎再次发表联合声明,对 强化产业补贴规则、技术转让政策、市场导向经济的条件要点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原则性共识, 同时表示将在2018年底以前完成内部准备步骤,随后发起贸易谈判,并表示要保证“关键贸 易伙伴”参加。联合声明除了要求加强WTO补贴透明度纪律之外,并没有明确声明所说的谈 判是否在WTO框架下举行。2018年9月25日,三方部长在纽约发表第四个联合声明,显示已 经就相关议题的内部协调取得一定进展。 2018年6月28日至29日,欧洲理事会授权欧盟委员会推动WTO现代化,以实现WTO贴 近现实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目标,加强WTO的效力。 2018年7月5日,欧盟小范围发布工作文件,提出了欧盟委员会关于改革WTO的建议。 与此同时,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了重振世贸组织的智库报告。欧盟委员会改革WTO的 建议以“概念文件”的形式于2018年9月18日对外公布。在这次公布中,文件开头加了一小段 话,表示这只是作为讨论的基础,并非欧盟委员会最终立场。 由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并非其最终谈判立场,各欧盟成员目前并不因欧盟“一个声音 说话”的政策受该“概念文件”的约束,各欧盟成员不排除有其他观点。法国将在11月11日到 13日之间组织巴黎和平论坛,期间将计划组织世界各国讨论WTO改革问题。 加拿大于2018年8月30日形成了一个题为《加强与现代化WTO》的讨论文件草稿,该 讨论文件草稿虽未公布,但已经在一定范围流传。加拿大计划于10月24日到25日在渥太华举 11 1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行改革WTO会议,加方邀请了欧盟、日本、瑞士、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 国、巴西、智利、墨西哥与肯尼亚参加,加上东道国加拿大,合计十三方。从加方邀请名单 上看,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等WTO重要成员没有包括在内。 欧盟委员会方案和加拿大方案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均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改革提议。 一是关于实体贸易规则的改革;二是关于WTO日常工作与透明度;三是关于争端解决机制。 相对来说,欧盟委员会方案更加具体。但加拿大方案中也有一些在欧盟方案中没有的提法。 例如,加拿大方案中认为以往谈判中尚未解决的包括多哈回合议题中尚未完成的一些议题, 应该加以讨论。加拿大方案还认为,某些争端不宜通过裁决程序解决,更宜采用调解或其他 方式,甚至可以考虑将某些类型的争端正式排除出裁决程序的管辖。这些要素在欧盟方案中 没有强调。 欧盟对规则改革的具体意见包括:1.关于数字贸易,欧盟认为数字贸易已遍及整个 经济领域,既包括服务贸易,也包括商品贸易,使完全的线上交易和线下实物交易均成为可 能。因此,建立涵盖数字贸易的规则,对于通过电子手段消除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为企业营 造合法经营的环境,确保消费者拥有安全的网络环境,都非常重要。2.关于发展问题,欧 盟的建议是:应该允许发展中国家获得满足其发展目标所需的援助和规则适用的弹性。然而, WTO需要改变规则弹性的制定方式和实施方式,以确保够提供给那些真正需要的成员。具 体说,欧盟建议:(1)“毕业”程序:应积极鼓励成员“毕业”并选择退出特别和差别待遇, 不论是整体的还是单个协议的。(2)特别和差别待遇:在承认需要特别灵活地对待最不发 达国家的同时,其他成员所具有的弹性应从不限成员名额的集体豁免转向以需求为导向和以 证据为基础的办法,以确保其针对最不发达国家。(3)个案评估,当成员要求额外的特别 待遇时,应仅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应基于一系列具体指标。除此之外,在欧盟的 视野里,发展更应该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欧盟建议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并确定 贸易政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3.欧盟建议中还有一些支持中美贸易战中美国论点 的建议,例如,关于强制性技术转让(即外国运营商直接或间接地被迫与国家或国内运营商 分享他们的创新和技术),欧盟认为强制性技术转让已成为一个主要的贸易障碍。在现行的 《关贸总协定》、《总协定》、《贸易和投资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 WTO规则手册中,有一些条款本应该有助于解决强制技术转让问题。但是,这些规定的适 用范围(包括缔约方作出的承诺)是有限的,因此不足以解决某些最重要的问题,例如禁止 或限制外国所有权的规定(例如合资企业规定或外国股权限制)。还需要制定新规则,以解 决基于不明确规则的行政审查和许可程序,以及允许广泛自由裁量权的程序(如市场许可) 12 1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和许可限制(外国投资者在谈判技术许可协议时,在设定基于市场的条款方面受到限制) 。 除了针对强制技术转让的具体规则外,欧盟还应提出新的规则,以补充现有规则。新规则需 引入一些条款,以一种更综合的方式,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服务和非服务部门)的整体 市场准入条件,解决扭曲和歧视性做法,包括法律限制和经营要求(例如在本地采购或生产 货物或服务)。 再如,欧盟建议对补贴规则、国有企业问题做规则改革。建议扩大禁止补贴的名单, 举例而言,可能受到严格规则约束的补贴类型包括:无限制的担保,对没有可靠的重组计划 或双重定价的资不抵债或陷入困境的企业的补贴等。 欧盟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管理和影响经济的工具,常常产生市场扭曲效应。然而,现行 规则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增长和影响力不匹配,无法捕捉到任何扭曲市场的行为。欧盟认为 应该澄清什么是公共机构,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例分析来确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否在履行 政府职能或推进政府政策,以及如何评估成员国是否对相关企业拥有实质性控制权。此外, 欧盟提出以考察政府利用国有企业作为工具以执行政府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其它扭曲市场的 行为,而不是关注国有企业自身的经济表现,包括国家对国有企业控制水平和程度方面的透 明度。 4、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这将不利于经济的全球化。 美国对先行 WTO 的不满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加入 WTO 后发展迅速,美国认为中国利 用 WTO 规则占便宜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自己主导确立的规则,时候一看,发现 自己是遇到的反倾销数量第 2 多的国家。1995-2017 年美国遭遇反倾销诉讼的数量是 427 次, 仅次于印度的 656 次,占这期间所有数量的约 12%(图 10)。因此,美国对 WTO 心怀不满, 甚至威胁要退出 WTO。而中国遭遇了 197 次,排名第 5 位。 图 10、国家和区域遭遇反倾销的数量(数量大于 100 的样本) 数 据 来 源 : WTO, Anti-dumping Sectoral Distribution of Measures: By Reporting Member 01/01/1995 31/12/2017. 13 1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欧盟是遭反倾销诉讼数量第 3 的区域,也希望能够改革 WTO。2018 年 6 月 28-29 日, 欧洲理事会授权欧盟委员会实施世贸组织现代化,以实现两大目标,一是提高世贸组织的相 关性和适应性;二是提高世贸组织的有效性。在该报告重点确认了身份重新认证问题,“现 有规则定义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别,已不再反映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现 实。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现在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它们与这个群体的其他成 员有显著的经济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们的发展水平甚至要超过某些发达国家”。其次, 讨论国有企业及其补贴问题。在“制定平衡系统和公平竞争的规则”部分中,提出了“有些国 家的经济经营者越来越多地受益于有针对性地、严重扭曲市场的政府支持措施,这些政府支 持措施通常通过国有企业来提供”。 《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 (SCM 协议)必须更加完整和 透明,并更好地覆盖国有企业。再次,讨论了技术转让等问题。在“制定新规则解决服务和 投资方面的障碍,包括在强制性转让技术的领域”中,提出需要解决市场准入、外国投资者 的歧视性待遇以及其他广泛存在的扭曲背后的问题。2018 年 8 月 1 日 , 美 国 参 议 院 批 准 了 全 称 为 《 外 国 投 资 风 险 评 估 现 代 化 法 案 》( FIRRMA ) 的 改 革 法 案 , 旨 在 大 规 模 强 化 对 外 国 投 资 的 审 查 ,其 中 科 技 、房 地 产 等 行 业 的 交 易 将 面 临 严 峻 的 障 碍 。 法 案 赋 予 美 国 财 政 部 牵 头 的 外 国 投 资 委 员 会( CFIUS )更 广 泛 权 力 ,以 国 家 安 全 为 由 ,审 查 并 可 能 阻 止 外 国 交 易 ,范 围 包 括 曾 经 未 加 限 制 的 少 数 股 权 投 资 。以 国 家 安 全 为 由 ,存 在 诸 多 模 糊 地 带 ,使 得 投 资 规 则 也 越 来 越 政 治 化 。美 国 经 济 分 析 局 的 数 据 显 示 ,全 球 来 看 今 年 第 一 季 度 的 外 国 直 接 投 资 净 额 降 至 513 亿 美 元 ,这 一 数 字 与 2017 年 同 期 的 897 亿 美 元 相 比 下 降 了 37% , 与 2016 年 一 季 度 的 1465 亿 美 元 相 比 下 降 了 65%。 根 据 Baker McKenzie 律 所 7 月 公 布 的 一 份 报 告 , 今 年 上 半 年 ,中 国 对 北 美 投 资 交 易 降 至 9 年 来 最 低 点 ,仅 有 25 亿 美 元 ,而 2017 年 同 期 为 240 亿 美 元 5。 2018 年 9 月 25 日美日欧签署了“美日欧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在第 三国非市场化政策、国企补贴、强制技术转让和 WTO 改革方面达成了一致。贸易和投资规 则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 5、特朗普采取了“先破后立”的策略,让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有利于“美国优先”。 (1)北美自贸区协议(NAFTA)被美墨加(USMCA)贸易协议取代,并想成为美国对其 他国家谈判的模板。 特朗普以贸易双边赤字为理由,以退出北美自贸区(NAFTA)要挟墨西哥和加拿大重 新谈判。2016 年 10 月 19 日,特朗普就通过自己的推特发文说,“我要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 5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8-03/doc-ihhehtqf9985080.shtml. 14 1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易协定。如果我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协议,我们就把它撕毁。我们会让这个经济重新开始运 行”。经过不断的威胁,2018 年 9 月 30 日,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终于以美墨加(USMCA) 替代了 1994 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 2018 年 10 月 1 日,特朗普还说“我一 直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贸易协定,自该协定生效以来,美国对加 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赤字总计超过 2 万亿美元,甚至远高如此。我们损失了大量的金钱,失 去了 410 万个就业岗位和 1/4 的汽车行业就业岗位”6。在新协议的条款里有一项旨在禁止与 “非市场化”国家达成自贸区的条款。换言之,如果 USMCA 中任一成员与“非市场化”国家达 成自由贸易协议,则其他成员可以在 6 个月后退出,并建立自己的双边贸易协议。这个条款 实际上赋予了特朗普政府能够有效否决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同中国签订任何贸易协议,本质上 是一种中国的“毒丸”条款。同时对于原产地有明确的限制。比如,作为汽车零关税的条件。 来自本地区零部件采购的比例将从 62.5%提高到 75%,体现了对汽车制造业本地化的重视。 特 朗 普 10 月 1 日 对 记 者 说 : “它 将 把 北 美 重 新 变 成 制 造 业 中 心 。 ”特 朗 普 表 示 , 新 协 定 将 “使 我 们 可 以 召 回 因 为 不 公 平 贸 易 而 被 外 包 给 世 界 其 他 地 区 的 供 应 链 环 节 ”。因 此 这 种 贸 易 协 定 是 以 贸 易 的 区 域 化 替 代 全 球 化 。USMCA 还被美国贸易代表 莱特希泽称为所有谈判的模板。 (2)通过不断“退群”或者通过双边协议来给其他经济体制造多边体制改革也必须奉行 “美国优先”的压力,使得国际秩序变得混乱而多变。 特朗普上台后,认为维持全球秩序的很多协议都不符合美国利益,开始了“退群”行动, 而且“退群”上瘾。特朗普上台仅 3 天就退出了 TPP,而且基本上是“逢奥必退”,前任美国总 统奥巴马的政治遗产基本丧失殆尽。表 3 给出了特朗普上台后的“退群”的时间、理由等具体 信息。 表 3、特朗普上台后退出的国际组织或者双边协议 名称 TPP 退出时间 理由 内容简介 2017 年 1 月 不利于美国制造业 TPP 谈判最初由智利、新加坡、新西兰、文莱 4 个环太 平洋国家发起。2009 年年底,奥巴马政府宣布加入谈判。 23 2015 年 10 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12 个国家已成 功结束谈判,达成 TPP 贸易协定。奥巴马曾表示,希望 将 TPP 打造为“一个面向 21 世纪、高标准、全面的多边 自由贸易协议”。特朗普上任 3 天就退出了 TPP。 巴黎气候 2017 年 6 月 不利于美国 《巴黎协定》由各国在 2015 年年底达成,用以取代将于 6 President Donald J.Trump Secures, A Modern, Rebalanced Trade Agreement with Canada and Mexio,Ootober1,2018. 15 1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变化协定 2020 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该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 1日 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 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 1.5 摄氏 度以内。全球 170 多个缔约方签署,20 多个缔约方完成 批准程序。 联合国科 2017 年 10 欠费后不出钱,并认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成立于 1945 年,宗旨是通过教育、 教文组织 月 12 日 为该组织对以色列有 科学和文化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并对世界和平与安 偏见。 全作贡献。 全球移民 2017 年 12 该协议与美国国内政 《全球移民协议》是联合国一项旨在改善移民和难民处 协议 月2日 策相悖。 境的协议。193 个联合国会员国。 伊朗核协 2018 年 5 月 无法阻止伊朗继续发 2015 年 7 月 20 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伊朗核协议,长 议 8日 展弹道导弹项目、支 达 10 年的伊朗制裁将被取消。若伊朗在未来十年内违反 持恐怖主义。 协议,联合国将重新对其进行制裁。伊朗与美国、俄罗 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六国签署的协议。 联合国人 2018 年 6 月 对以色列有“偏见”,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大会的下属机构,总部设在 权理事会 19 日 无法有效保护人权。 瑞士的日内瓦。其目标是致力于维护各国人权免于侵害。 47 个成员国。 维也纳外 2018 年 10 对巴勒斯坦将美国告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是一个国际公约, 1964 年 4 交关系公 月3日 上国际法院的回应。 月 24 日生效,最初的签约国有 60 个。1975 年 11 月 25 约 日,中国加入该公约。截至 2014 年 4 月 2 日,随着巴勒 斯坦的正式加入,该公约已经达到了 190 个缔约国。 万国邮政 2018 年 10 该组织的国际邮政资 万国邮政联盟是协调成员国之间邮务政策的联合国专门 联盟 月 17 日 费规定伤害了美国企 机构,其前身是 1874 年 10 月 9 日成立的“邮政总联盟”, 业。 1878 年改为现名。192 个成员国。 2018 年 10 俄罗斯违反了该条 《中导条约》全称是《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 月 21 日 约。 程导弹条约》,由美国和苏联于 1987 年 12 月 8 号签署。 中导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 500 公里至 5500 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此外, 特朗普以退出《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为威胁,迫使 2018 年 9 月 24 日,在联合 国纽约总部大楼内,特朗普和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签署了《美韩双边贸易修正后协议》 。这 意味着特朗普 1 年来的威胁终有结果,韩国被迫在贸易摩擦中调整自己的姿态。 美国频繁“退群”,完全无视二战以来在美国主导下形成的国际安全、贸易、投资和文化 等领域的共同制度安排。特朗普认为只要目前的这套国际制度跟他自己国内的狭隘的国家利 益有冲突;或者美国认为自己付出了成本,没有达到预期具体的目的,特朗普就“退群”。美 国这种视现行国际制度安排为儿戏的做法,使得整个国际秩序相对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更加 多变的时代。未来应对贸易的不确定性,欧日已经签订了贸易协议。2018 年 7 月 17 日,欧 盟 和 日本 在 东 京签 署 自 由贸 易 协 定 ,名 为 “ 欧 日 经济 伙 伴 协定 ” (EU-Japan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欧日自贸协定谈判始于 2013 年 4 月 19 日,历经 4 年多 18 轮谈判, 在 2017 年 12 月 8 日结束。美欧和美日自贸区协议正在谈判之中,2018 年 10 月 17 日美 国 16 1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商 务 部 长 罗 斯 指 责 欧 盟 在 美 欧 零 关 税 自 贸 协 定 谈 判 进 程 上 蓄 意 拖 延 且 说 谎 ,并 重 新 暗 示 美 国 会 使 用 “汽 车 税 ”对 付 欧 盟 。尽 管 美 欧 各 自 诉 求 存 在 差 异 ,尤 其 是 在 汽 车 和 农 产 品 领 域 分 歧 很 大 ,美 欧 自 贸 区 协 议 谈 判 困 难 重 重 ,一 旦 谈 成 ,世 界 上 最 发 达 的 经 济 体 之 间 就 成 为 一 个 相 对 独 立 的 俱 乐 部 ,世界贸易格局面临被重塑的风险。 更为担忧的是,如果美国在欧盟和日本的谈判中再次出现这个“毒丸”条款,可能导致中国在 全球贸易体系中被发达经济体孤立的风险。 三、走向新的不平衡的“大调整” (一)、美国外部不平衡将持续,世界经济将在不平衡中继续向前。 1、私人储蓄率过低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基本原因。 特朗普以外部不平衡为借口,以关税为主要手段,在 2018 年发起了大规模的全球贸易 摩擦。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开放条件下一国经常账户余额等于一国的储蓄减去投资。 表 4 的数据显示,在几大经济体中,我们发现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四大经济体储蓄减去投资和 经常账户余额之间的差距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且波动性也很小。美国经济中这一恒等式有 不大的误差,2007-2017 年的 11 年间, (S-I-CA)/GDP 的年均误差为 0.281 个百分点。可见, 开放条件下的会计恒等式就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内外部不平衡的基础性框架:外部不平 衡是内部不平衡的镜像。 表 4、2007-2017 年几大经济体开放条件下会计账户的适用性 美国 中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恒等式误差 0.281 0.00055 1.82E-16 -0.00018 -0.00027 标准差 0.74217 0.024635 0.000775 0.000405 0.000467 注: (1)恒等式误差是指 S-I-CA 不等于 0 的情况,以占 GDP 的百分比表示,表中给出的是历年均值。 (2) 标准差是指恒等式误差的标准差。原始数据来源:IMF,WEO(2018) ,Database. 从逻辑上说,如果一国内部和储蓄投资之间不平衡,必然引发外部不平衡;另一方面, 如果存在可以持续的外部不平衡的筹资条件,那么储蓄小于投资的内部不平衡也会被强化。 内外部不平衡存在清晰明确的联动机制:恒等式两边存在同时缩小(内外平衡)或者同时扩 大的趋势(内外不平衡)。 从这一框架来看美国经常账户不平衡,美国经常账户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储蓄和 投资之间的不平衡,即储蓄小于投资导致经常账户逆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位 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国内的消费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外部赤字。换言之, 17 1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增加美国国内储蓄能够减少美国经常账户逆差(Trachtenberg,D.,2012)7。按照 IMF(2018) 的数据,2017 年美国经济总投资和总储蓄之间的缺口占 GDP 的比例为-2.32%,预计 2018 年这一缺口为-3.01%,储蓄无法弥补投资的缺口扩大,就意味着面临更大的经常账户赤字8。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储蓄率,美国经济中的储蓄率一直很低。次贷危机爆发时的 2007 年 11 月美国经济中个人储蓄率达到低点,只有 3.1%,此后基本呈上升趋势,一直达到 2012 年 12 月的 12%;随后在 2013 年 1 月快速下降到 6.3%,之后基本稳定在 6-7%之间。 2018 年 1-8 月的月度储蓄率均值为 6.9%,8 月份为 6.6%(图 11)。 图 11、美国经济中的储蓄率(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U.S.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https://fred.stlouisfed.org. 2、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内生性的产物。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各国货币不再维持一个固定比率,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 国际储备货币开始多元化,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也开始多样化。尽管如此,美元至今在国际 交易、结算和储备中占据近 2/3 的份额,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依然是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为了维持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必须输出美元提供全球流动性。因此,美元国际货 币体系决定了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Dooley, Folkerts-Landau, and Garbe (2003,2004a,2004b,2004c)提出了全球不平衡的 DFG 模型——布雷顿森林体系 II9。其 7 Trachtenberg,D.,2012,“Current Accounts and National Savings: Rebalancing Demand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lectronic copy available at http://ssrn.com/abstract=2180596. 8 数据来源:IMF,WEO(2018),Database. 9 Dooley, Michael P., 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 2003,“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NBER Working Paper 9971 (September).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4a,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 The Effects of Periphery Intervention and Reserve Management on Interest Rates and Exchange Rates Center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10332 (March).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4b, “Direct Investment, Rising Real Wages and the Absorption of Excess Labor in the Periphery.” NBER Working Paper 10626 (July).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4c,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llateral for a Total Return 18 1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基本含义是:新兴发展中外围国家(主要是亚洲国家)采取币值低估并盯住美元实施出 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增长和就业,并通过吸收 FDI 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使 用美元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维持币值低估;中心国家(美国)使用外围国家大量的美元 储备来低成本融资,同时从 FDI 的高回报率中获取收益,并享受来自外围国家价格低廉 的消费品。DFG 模型认为这一体系中资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即存在 Lucas 之谜),并符合美国和亚洲(包括中国)的利益。因此,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这 一体系也将继续运作(Dooley, Folkerts-Landau and Garber,2014)10。因此,美国经济长 期的外部不平衡是一个成功的国际货币体系良性的、稳定的特征。 当然也存在认为目前的外部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观点,比如外部融资假说论。认为美 国无法持续为大规模的经常账户赤字融资,该体系所暴露出来的美元体系与个体国家金融利 益之间存在不一致性,亚洲国家无法长期承受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损失,该体系即将崩溃 (Eichengreen 2004);再比如外围国家维持该体系的高成本论。主要是外围国家美元储备受汇 率变动的损失以及为稳定资本流入、流出带来的汇率体系冲击(Goldstein and Lardy 2005), 等等。这些研究都试图论证美国外部不平衡融资的不可持续性。这也反映了维持目前国际货 币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告诫了美国不能够无限制地从事国际借款,来维持自己的外部 不平衡。 因此,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是提供全球流动性的主要货币,这也为美元 体系的运行和美国经济持续的不平衡增长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美国逆差,美元输出,提供全 球流动性,维持美元国际货币体系;顺差国用获取的美元重新流回美国(借钱给美国人), 使得美国可以持续保持经常账户逆差。换言之,美国国内储蓄小于投资的增长方式得以持续 的关键是美元货币体系带来的国际借贷的可信性和便利性,但特朗普政府无视这种美元体系 内生的外部不平衡性及其带来的铸币税等巨大的好处,反而以不平衡为借口,主动挑起贸易 冲突。 3、贸易层面的美国服务业贸易顺差抵补货物贸易逆差的比例不高,而“技术限售”更是导 致现实中美国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 美国经常账户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是相对平衡的,美国经济服务贸易顺差能在较大程 度上抵补货物贸易逆差,1992 年 2 月美国经济服务贸易顺差能在较大程度上抵补货物贸易 Swap.” NBER Working Paper 10727 (August).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0 Dooley, Michael P., 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M. Garber.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s First Decade. No. w2045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4. 19 1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逆差的 85%。随后不断下降,在 2002 年 11 月进入低于 10%的区间,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 2006 年 9 月。从 2006 年 10 月开始重新返回 10%以上区间,到 2007 年 9 月雷曼兄弟事件爆 发时,这一抵补比例也不足 15%。从 2012 年年底开始,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抵补货物贸易逆 差的比例基本维持在 32%左右,也就是大约 1/3(图 12)。尽管难以完全确定贸易逆差是美 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但经常账户赤字带来的资本账户下的资本流入(贸易盈余国家的资 本返流)无疑是导致流动性充裕以及推高资产价格的重要原因,这也使得研究者认为不平衡 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Fogli,A., and Perri,F.,2015)11。 图 12、美国对外服务贸易顺差抵补货物贸易逆差的比例(%) 数据来源: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https://fred.stlouisfed.org. 从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来看,美国本应出口更多高技术的产品,技术贸易是服务贸易的 重要部分。但从服务业贸易结构上看,依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美国高技术贸易仍然是 逆差。2008 年 1-10 月美国高技术贸易逆差达到 487.44 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435.48 亿 美元增长了约 52 亿美元;从 10 月份数据来看,逆差为 78.72 亿美元,高于 9 月的 77.53 亿 美元。总体上,美国不会采取依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策略来弥补经常账户赤字。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国际贸易中“技术禁售”越来越明显。1999-2007 年美国 经济对外出口贸易中,知识产权类服务业出口占服务业出口的比例为月均 19.14%,而 2008-2017 年降低为月均 18.09%。2015-2017 年这一比例月均只有 16.35%,2018 年 1-7 月为 16.33%,基本为过去三年的平均水平(图 13)。可见,与次贷危机之前的近十年相比,当 前美国知识产品类服务业的出口占服务业出口的比例下降了大约 3 个百分点。 11 Fogli,A., and Perri,F.,2015,“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and External Imbalanc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69,1-15. 20 2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13、美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服务业出口占服务业出口的比例(%) 数据来源: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https://fred.stlouisfed.org. 因此,只要美国国内的储蓄小于投资,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长期中美国经济必然是 外部逆差。再加上美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禁售”,次贷危机之前的不平衡问题不会得到根本 的解决。 (二)、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等逆全球化措施,割裂了现有的全球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存在 被分割成发达与不发达经济体两个贸易圈的风险,区域贸易协定(RTA)在很大程度上替 代了多边贸易协定(WTO)。 美国不断“退群”以及凭借自己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强行把自己说成现有国际贸易和 投资规则的受害者,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对自己的贸易逆差国以及其他国家不断施压,期 望把“美国优先”转化为“利益优先”。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充满了经济民族主义和重商主义的 色彩,破环了运作良好的世界贸易和投资秩序。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2017 年 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自 2008 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累计出台限制贸易和投资的 措施高达 1191 项,在 G20 中名列榜首。 因此,美国政府一系列的对外举措表明了美国必须改变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在贸易和 投资上,美国通过签订双边自贸协议来割裂多边贸易体制。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北美自贸区、 美韩自贸区、欧日自贸区已经签署。美国在不断施压欧洲和日本,达到签订美国满意的双边 自贸协议。因此,世界经济存在被分割成发达与不发达经济体两个贸易圈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之间是否被贸易规则割裂,关键要看欧洲。欧洲是世界第二大 经济区,仅次于北美自贸区。欧洲的政治能否从附美走向自主将是决定重新全球化还是继续 逆全球化的重要因素。美欧自贸区谈判的艰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欧洲面临的“两难”权衡: 军事政治上是否要打破传统的美欧同盟关系而自主;经济上是否要更多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市 21 2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场,主要是中国的大市场。欧洲大概率是一种折衷政策政策,一方面对美国妥协(比如近期 德国答应购买美国的液燃气) ,另一方面需要中国的大市场。 图 14、区域贸易协定(RTAs)数量的变化(1948-2018) 资料来源:WTO. Secretariat. October 28, 2018. 注:声明实行 RTAs 是指:货物、服务以及进入一个 RTA 是分开计算的。实际实施的 RTAs 是指:货物、 服务以及进入一个 RTA 是一起计算的。所以声明的数量大于实际的数量。 1960 年声明实施 RTAs、实际实施 RTAs 和声明实施以及不活跃的 RTAs 的数量分别为 4 个、3 个和 6 个,到 1990 年这三者分别上升到 48 个、42 个和 87 个。在 80 年代后期经济全 球化兴起之后,RTAs 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加。到 2000 年,十年的时间,者三者分别上升 186 个、157 个和 269 个。截止到 2018 年 10 月 28 日,全球声明实施 RTAs、实际实施 RTAs 和声明实施以及不活跃的 RTAs 的数量大幅增长到 463 个、289 个和 677 个(图 14)。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体存在一定的改变,发展内部需求成为所有经济体面临的重 要问题。 贸易摩擦必然导致全球贸易量的缩减,那么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外部市场就会被压缩。 这包括几个具体的方面,一是关税及非关税措施会抬高进口品的价格,减少国际贸易量;二 是限制投资的措施必然导致长期国际资本跨境投资的缩减,打乱市场生产的全球化分工,导 致贸易量的减少;三是通过签订双边自贸区协议,有碍第三方市场进入,导致全球分工体系 的重新配置和供应链的缩短,也会降低国家贸易。尤其是自贸区协议中的原产地法则,规定 自贸区内享有零关税的产品必须满足较高的本地化生产比例,明显阻碍了第三方进入。产业 链的区域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产业链的全球化。 由于美中贸易摩擦,中国对外贸易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贸易顺差存在大幅度降低的风险。 中国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洲,对其他国家大多数是逆差。图显示了 2010 年以来中国 22 2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对外贸易顺差中美国和美欧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除了 2015-2016 年外,其他任何年份中国 对美国和美欧贸易顺差占比都在 50%以上。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油价自 2014 年年底开始到 2017 年年底基本处于中低位运行,中国进口大宗商品(原油)的金额大幅度下降,导致顺 差急剧上升,从而拉低了美国和美欧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如果国际油价超过 80 美元/ 桶,中国对美国和美欧的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就会有明显的上升。比如在 2010 年 9 月 底当布伦特原油价格超过 80 美元/桶,2011 开始到 2014 年 8 月底布伦特原油价格基本维持 在超过 100 美元/桶的状态,此后价格快速下降,并在 2014 年年底跌破 60 美元/桶(2014 年 12 月 30 日为 57.77 美元/桶)。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对美国和欧美的贸易顺差占总顺差会有很 高的比例,甚至对美国和美欧的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达到 130%和 224%(2011 年)。进 入 2018 年,大宗商品价格至今的都有较大的涨幅。与年初 67 美元/桶左右的价格相比,布 伦特原油在今年 10 月份达到了 80 美元/桶,涨幅达到了 20%,美国和欧洲的贸易顺差分别 占到了中国贸易顺差的约 103%和 147%(图 15)。 图 15、中国经济贸易顺差中美国和美欧所占的比例(%) 数据来源:作者依据 WIND 提供的数据计算。 可见,中国在国际贸易顺逆差的结构是对美国、对欧洲是大规模顺差,对其他国家逆差。 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中间方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然后向美欧出口。如 果贸易摩擦导致美国可以找到中国产品的替代供应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就会出现较快速的 下降。事实上,从贸易角度来看,中美贸易紧密关系的变化是美国主动要求改变的,这种中 国对美国大顺差格局的改变是美方长期坚持的目标。但由于中美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分工 体系,美国的进口商与中国的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美中进口商与出口商之间关系 的特点变更率低:45%的进口商在一年到下一年仍与原有的供应商保持关系,1/3 的美国进 口商变更其供应商也是在中国的同一个城市内进行变更。因此,美国要想寻求新的供应难度 23 2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不小,但如果美国进口商能够降低变更供应商的成本,寻求到更匹配的供应商,美国进口商 的进口价格将下降 14.7%,这也是美国主动打破中美贸易紧密关系的经济原因(Ryan,2016) 12 。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导致全球贸易量的下降会逐步显现出来。全球贸易量的下滑显示出 口导向型经济体这一发展方式要进行深度调整。对中国来说这种调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通 过“一带一路”战略来开辟新的市场;二是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利用国内大市场的需求;三是如 果中美贸易顺差大幅度减少,应该考虑人民币“破 7”来矫正对大多数国家的贸易逆差。 (四)、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巨变。美元主导、欧元追随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体系将持 续相当长的时间,但国际货币体系也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 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家独大”的现状及其伴生的各种弊端 深感担忧,新兴经济体也很不满它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与其经济体量匹配的话语权。之 后,一些改革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如 IMF、世界银行中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得到适当的调整, 人民币的“入篮”丰富了国际货币的组成等等。但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绝对主导地位这 一本质特征并没有被改变,排名第二的欧元囿于欧元区本身的制度安排、内部经济等问题, 无法对美元构成实质性的挑战。 图 16、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现状 数据来源:欧央行报告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June 2018。为 2017 年第 4 季度或者最新数据, 数据经刘凯整理。 图 16 显示了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从国际债务、国际贷款、外汇市场交易、 国际支付和外汇储备等重要衡量货币体系的指标来看,美元占据了主导地位。截至 2017 年 年底,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务、国际贷款的占比高达 62.2%和 56.3%;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市 12 Monarch, Ryan,2016,“It’s Not You, It’s Me”: Breakups in U.S.-China Trade Relationship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no1165. 24 2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场交易、国际支付占比也达到 43.8%和 39.9%;而体现国际货币体系关键的指标外汇储备美 元更是高达 62.7%。欧元在国际债务、国际贷款和外汇储备上都占据了 20%以上的份额,且 在国际支付上占比达到 35.7%,接近美元 39.9%的比例,出现了欧元紧追美元的局面。因此, 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主导,欧元追随的格局,其他的货币尚不具备追随的资格。 从最近的货币支付数据来看,在货币支付方面,也同样显示了美元主导、欧元紧追的格 局(表 5) 。2018 年 7-9 月美元支付占全球货币支付的比 39.45%,欧元占 34.50%。 表 5、2018 年 7-9 月全球主要货币支付的比例(%) 货币 7月 8月 9月 美元 39.66 39.69 38.99 欧元 34.65 34.13 34.71 英镑 7.26 6.88 7.35 日元 3.53 3.43 3.44 人民币 1.89 2.12 2.04 加元 1.80 1.70 1.69 澳元 1.60 1.48 1.48 港元 1.51 1.74 1.54 其他货币 8.10 8.83 8.76 数据来源: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在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中,最近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值得关注。首先,我们看到 随着美国政府债务的不断增长,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量在边际上快速递减。 2017 年 8 月到 2017 年 8 月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量仅仅增加了 378 亿美元(图 17) 。其中第一和第二大持有国家的中国和日本在过去一年分别减持了 366 亿美元和 718 亿 美元。因此,相比美国政府债务在过去一年增长了 1.27 万亿美元来说13,外国投资者对吸收 美国政府债务的边际偏好发生了重大转变:美国政府债券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在急剧下降。 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债务的边际增加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边际风险可能是急剧增加的。 13 2017 年 9 月-2018 年 9 月,美国政府发行在外的债务数量从 20.245 万亿美元增加到 21.561 万亿美元,增 加了约 1.27 万亿美元。数据来源: Historical Debt Outstanding.https://www.treasurydirect.gov/govt/reports/pd/histdebt/histdebt_histo5.htm. 25 2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17、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额(单位:十亿美元) 其次,持有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比例在下降。图 18 显示外国和国际投资者持有的比 例最高时达到 1/3(2014 年 2 季度最高达到 34.14%),此后有所下降,到 2018 年 1 季度外 国人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为 29.5%(图 20),下滑了 4.64 个百分点。换言之,当前 21.1 万亿美国政府债务中有 6.22 万亿政府债务是外国人持有的。尽管美国政府债券是美国 提供国际流动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仍然是美国国内和国际投资者青睐的重要投资品种,但外 国和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自 2014 年 2 季度以来出现的趋势性下滑,无疑增 加了外国和国际投资者对美国政府债务高企的担忧,这有利于降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的程度。 图 18、外国和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 数据来源:U.S.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https://fred.stlouisfed.org. 再次,世界各国货币采取各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显著减少, 与欧元“挂钩”的货币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从 2008 年的 65 个减少到 2017 年的 40 个,尤 其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数量大幅度下降。在 2008 年全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达 到 36 个,而到了 2007 年剩下 15 个(表 6)。这说明各国在汇率制度安排上更多选择了更加 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 26 2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表 6 、世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数量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美元化经济体 6 8 8 7 8 8 8 8 7 7 货币局制度 9 9 9 9 9 9 9 9 9 8 盯住制度 15 15 16 15 14 14 14 15 15 36 稳定化安排 5 4 6 7 8 7 12 12 11 0 浮动盯住制度 2 2 2 1 1 1 1 2 4 6 其他制度 3 2 2 4 5 5 5 5 9 8 总计 40 40 43 43 45 44 49 51 55 65 数据来源:IMF 报告 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经刘凯整理。 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除美元 之外另一个“货币锚”,有 30 个左右经济体的货币与欧元“挂钩”(表 7) ,这些国家主要是非 洲国家,它们几乎都曾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与殖民宗主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 表 7 、世界各国货币与欧元“挂钩”的货币数量 欧元化经济体 货币局制度 盯住制度 稳定化安排 浮动盯住制度 其他制度 总计 2017 3 2 19 3 0 0 27 2016 3 2 20 2 0 1 28 2015 3 2 20 1 0 1 27 2014 3 3 20 1 0 2 29 2013 3 3 21 2 0 2 31 2012 3 3 21 1 0 1 29 2011 3 3 21 1 0 1 29 2010 3 4 21 2 0 0 30 2009 2 4 20 2 0 1 29 2008 2 4 20 0 2 0 28 数据来源:IMF 官网,数据经刘凯整理。 特朗普上台后开始强调“美国优先”战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也让位于本国 一己之私利。例如从维护自由贸易转向坚持所谓的“公平贸易”,频繁使用金融制裁这种手段 来解决地缘政治问题。美国战略的转向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2018 年 9 月份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欧盟咨文》中提出要让欧元成为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法 德等国还在酝酿打造一套独立于 SWIFT 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防止欧盟受制于实质上被 美国控制的 SWITF 系统。 美国近年来对委内瑞拉、伊朗、土耳其、俄罗斯等国采取的金融制裁行为,一方面对 制裁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甚至演化成地区性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已 经迫使这些被制裁国家放弃美元支付手段,采取其他一揽子货币来支付。因此,国际货币体 系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 (五)、美国通过“去外国 FDI”和美国企业资金回流来期望达到重振美国制造业和实现制造 业本地化的双重目的。 27 2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1、自奥巴马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后,基本遏制住了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比重下滑的 态势。 依据美国经济研究局(BEA)的数据,1940-1947 年美国国内制造业利润和存货占美国 国内所有产业的利润和存货的年均比例为 55.55%,其中耐用品制造业占比 28.93%。随着工 业化进程的完成,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逐步下降,尤其是经过 80 年代的外包带来的 “去工业化”,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在 2000 时只有 15.12%,其中耐用品制造业增加 值占 GDP 的比例仅为 9.01%。在 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时,制造业和耐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分别为 12.33%和 6.76%。随着奥巴马上台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也没有能够 提高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2017 年制造业和耐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分别 为 11.57%和 6.28%,而 2018 年第 1 季度这两者的比例分别为 11.67%和 6.29%。尽管说奥巴 马没有重振美国的制造业,但基本遏制了美国制造业在 GDP 中占比下滑的态势。特朗普上 台后的 1 年多时间里,从 2018 年第 1 季度的数据看,美国制造业也基本上保持过去 2 年的 态势,有非常轻微的上升(图 19) 。 图 19、制造业和耐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占美国 GDP 的比重(%) 数据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另据 BEA 的数据,2018 第 1 季度,制造业名义总产出为 6.347 万亿美元(季度调整年 率) ,而实际增长 2.4% ;名义增加值达到 2.33 万亿美元(季度调整年率),占 GDP 的 11.7%, 但实际增加值同比增长 3.4%, 贡献了 1 季度实际 GDP2 个百分点增长率中的 0.4 个百分点14。 这就说明制造业对 1 季度 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 20%,其中耐用品制造业和非耐用品制 造业各占一半。 2、美国希望通过收紧外国在美国的 FDI 和资本回流来对冲外国流入资本的下降,期望达到 重振美国制造业和实现制造业本地化的双重目的。 14 https://apps.bea.gov/industry/factsheet/factsheet.cfm. 28 2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2018 第 1 季度流入美国的 FDI 还有 636 亿美元,而到了 2 季度美国出现 4 年以来的首 次净流出,流出了约 82 亿美元(图 20)。在 2014 年 1 季度美国也出现了更大规模的 FDI 净流出,净流出高达 729 亿美元,但在该年 2-4 季度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净流入,2014 年全 年美国还是有 2120 亿美元的 FDI 净流入。FDI 净流出反映了外国投资者对美国收紧对外国 人在美投资环境收紧的担忧。2018 年年中,美国完成了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十 余年来的首次改革,并在 8 月份通过了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为未来 国际投资者对美进行投资增加了更多的限制条款。 图 20、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资产,流量,单位百万美元,季节性调整年率(Seasonally Adjusted Annual Rate))。数据来源: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依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中的 数据,2013 年~2015 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共审查 39 个经济体的 387 起交易,被审查的 中国企业投资交易共 74 起,占 19%,连续三年位居被审查数量国别榜首。从近年来美国否 决和阻止中国企业投资的数据来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华投资审查范围已从半导体、金 融行业扩大至猪饲养等食品加工业。因此,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将会大幅度下降。依据 BEA 最新的数据,2018 年 1 季度中国在对美国的 FDI 流出了 6.07 亿美元,2 季度中国流入 美国的 FDI 为 3.71 亿美元。从总量上看,2008-2018Q2 流入美国的 FDI 总量高达 2.74 万亿 美元,中国流入美国的 FDI 数量为 405.14 亿美元,仅占流入美国 FDI 总数量的 1.48%,同 期美国 FDI 来自欧洲的数量为 1.82 万亿美元,比例高达 66.24%15。 进一步从外国在美国新 FDI 每年的支出类型来看,绝大多数资金都是从事并购活动。 1994-2008 年在美国境内从事并购的 FDI 占美国当年流入 FDI 的年均比例为 87.16%,每年 新的 FDI 在美国新建企业的资金比例仅占流入 FDI 资金的 12.84%。2014-2017 年流入美国 的 FDI 从事并购的资金占当年新流入 FDI 资金的年均比例高达 96.26%,流入的 FDI 资金用 作者依据 BE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ntry and Industry Detail for Financial Transactions(2008-2018)的数据计算。 29 15 2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于新建企业只有的 2.79%,剩下的 0.95%用于已有企业的规模扩张(图 21)。因此,外国进 入美国的 FDI 从事的基本上是并购行为。 图 21、外国流入美国的 FDI 每年支出的类型。 数据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从最近几年美国境内的 FDI 流入总量来看,在经历 2015-2016 年大规模的增长后,出现 了快速回落。2015 年约有 4396 亿美元的 FDI 流入美国,其中约 4258 亿美元在美国境内从 事企业并购活动,这种大规模的并购无疑增加了美国人的心理压力。到了 2017 年在美国境 内从事并购的 FDI 下降到约 2532 亿美元,与 2008 年的 2428 亿美元基本持平。从流入美国 的 FDI 投资产业来看,投资到制造业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2014-2017 年均占比达到了 48.14%, 在 2015 年更是高达 66.07%(图 22) 。 图 22、流入美国当年的 FDI 在制造业投资上的占比(%) 数据来源:作者依据 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提供的数据计算。 那么当国外流入美国的 FDI 大幅度下降,而且 FDI 投资在制造业上的比重接近一半, 如果没有其他的资金流入美国,美国制造业的重振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在 2018 年 2 季度美国出现 94.89 亿美元的 FDI 净流出的同时,制造业吸收了 906.79 亿美元 30 3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的净流入,1 季度为 287.84 亿美元16。为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美国,特朗普进行了大规模的 税制改革,尤其是美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美国所需缴纳的税率大幅度下降,来吸引美国企业 在海外的资金回流。 数据显示,美国确实通过税制改革,尤其是海外资本回流征税的改革等形式吸引美国企 业的资金回流。2017 年底的税改对美国企业累积存留的所有海外利润均一次性收税(流 动资产 15.5%,非流动资产 8%),以后则采用属地税收原则。对于美国公司而言,无论资 金是否回流都要征税,此前单纯因避税考虑留存海外的资金更有可能回流美国。美国商务 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了 2018 年第 2 季度美国企业共从海外汇回 1695 亿美元,而 2018 年 1 季度回流的资金高达 2949 亿美元,是过去几年正常水平的 7-8 倍。另据美国经济分析局 (BEA)提供的美国整体宏观层面累积的 3.7 万亿美元的国际再投资利润(reinvested earnings) 可以作为企业海外存留利润的一个估算参考,可以判断美国海外留存的利润在 3 挖煤亿美元 以上。因此,特朗普的税改中的属地税收原则将使促使在海外的美国企业把部分盈余资金 回流美国。 (六)、所有经济体都将面临公司所得税和关税的内外“双税”竞争局面,降低税率成为各 国政府增加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时尚手段,迫使财政赤字经济成为一种“潮流”,从而 倒逼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度的税制体制改革。 1、大幅度降低公司所得税成为一种吸引外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时尚手段。 全球税制竞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2017 年年底特朗普的税收改革加剧了全球税收体制 的竞争。从 2010 年以来我们可以发现 OECD 整体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几乎所有的 G7(德国 和法国除外)国家的公司所得税率都是下降的(图 23)。与 2010 年相比,OECD 公司所得 税税率下降了 1.41 个百分点。美国是所有发达经济体中税率下降最快的,2018 年美国的公 司所得税税率比 2010 年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下降了 14 个百分百点。目前 21%的公司所得税 税率比 OECD 的平均值低 0.88 个百分点。 这里的数据是没有经过季节调整、没有经过当前成本调整的数据。数据来源: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ntry and Industry Detail for Financial Transactions, 2018。 31 16 3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23、OECD 及 G7 公司所得税率(%)的变化(2010 和 2018) 资料来源:OECD, Stat. 从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定)制定的公司所得税率的综合所得税率来看,与 2010 年相比,OECD 公司综合所得税税率下降了 1.45 个百分点。美国是所有发达经济体中公司 综合所得税税率下降最快的,2018 年美国的公司所得税税率比 2010 年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下 降了 13.28 个百分百点(图 24)。目前 25.84%的公司综合所得税税率高于 OECD 的平均值 2.15 个百分点。 图 24、 OECD 及 G7 公司综合所得税率(%)的变化(2010 和 2018) 注:公司综合所得税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法定)的公司所得税率。资料来源:OECD, Stat. 在 G7 国家中英国的综合公司所得税税率是最低的,2018 年只有 19%,比 2010 年下降 了 9 个百分点。即使如此,英国首相梅姨在 10 月 4 在执政保守党年会上说,英国脱欧后要 成为 G20 国家中企业税最低的国家;如果无协议脱欧,更会大幅度减税,企业所得税要减 半,个人所得税也要大幅度下调来刺激英国的经济增长。 2、大幅度降低双边或者多边关税成为更高层次地开放市场、形成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措施。 2018 年 7 月 17 日,欧盟和日本在东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即“欧日经济伙伴协定” (EU-Japan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欧日自贸协定谈判始于 2013 年 4 月 19 日, 历经四年多 18 轮谈判,在 2017 年 12 月 8 日结束。欧盟方面对于来自日本的产品最终将取 消 99%的关税;日本方面对于来自欧盟的产品,最终将取消 94%的关税,随后几年中也将 32 3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给与欧盟对等的关税待遇。值得关注的是,欧日自贸协定开始实施时,双方对彼此产品零关 税的比重就已经超过 90%,还要在边际上进一步降低税率,最终达成无关税意义上的自贸 区。2018 年 8 月 27 日,美国和墨西哥就自贸谈判达成基本一致,重谈后的《北美自由贸易 协定》(NAFTA)将更名为《美墨贸易协定》(United States-Mexico Trade Agreement)。9 月 30 日午夜前,加拿大和美国两国谈判代表就将墨西哥包括在内的新自由贸易协定达成的协议, 产生了新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简称美墨加自贸协议。2018 年 9 月 24 日,在联合国纽约 总部大楼内,特朗普和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签署了《美韩双边贸易修正后协议》。包括目前 在谈的美欧日自贸协议等等。 从目前的关税来看,发达经济体的关税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中国的关税水 平(2018 年进一步下降到 7.5%)处于中间状态(图 25)。美国、日本、欧盟的关税率保持 在 3-5%的水平,属于最低关税系列。 图 25、主要经济体 2017 年约定(Bound)关税率和 MFN 应用关税率(简单均值,%) 注:简单均值是指从价税(the ad valorem)或者 AVE HS 六位分类关税的均值。数据来源,WTO。 从剔除农产品的关税率来看,发达经济体的关税率进一步下降。日本基本处于样本的 最低水平,约定关税率和 MFN 应用关税率都只有 2.5%;美国的约定关税率和 MFN 应用关 税率分别为 3.1%和 3.2%;欧盟的约定关税率和 MFN 应用关税率分别为 3.9%和 4.2%(图 26) 。 33 3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26、主要经济体 2017 年除农产品外约定(Bound)关税率和 MFN 应用关税率(简单均值,%) 注:简单均值是指从价税(the ad valorem)或者 AVE HS 六位分类关税的均值。数据来源,WTO。 自贸区双边协议或者自贸区的多边关税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甚至是零关税自贸区, 无疑会在协议参与者中形成更大的统一市场,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3、公司所得税负和关税的下降,迫使财政赤字经济成为一种“潮流”,这将倒逼发展中国家 进行深度的税制体制改革。 尽管每个国家的税制结构存在差异,公司所得税和关税在政府收入中的占比存在很大差 异,但降低税收无疑会增加政府赤字规模。2010-2017 年美国经济中公司所得税占政府收入 和税收收入的比例年均约为 7.08%和 10.41%,2017 年底特朗普减税后,2018 年第 1 季度到 第 2 季度,公司所得税占美国政府收入和税收收入比例的均值分别下降到 3.86%和 5.71%。 图 27、美国经济中公司所得税占政府收入和税收收入的比例(%) 数据来源:BEA, Government Current Receipts and Expenditures. 可以看出美国公司所得税占税收收入和美国政府收入的比例不高,这种税制结构有利于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一种有国际竞争力的税制结构。因为即使美国大幅度降低公司所得税, 对政府收入和税收收入影响不大,但对于企业减负却起到了重要的边际改进作用。这有利于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企业盈利能力并吸引外资进入本国市场。 34 3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三、“大调整”背景下的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一)、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速度和力度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 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的速度和力度将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主要是通胀水平的上升 速度。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自私理念下,美联储加息意味着美国 经济继续处于上升通道,而加息对其他有经济下行压力的经济体来说,经济承压的压力更大。 同时,美国经济上行增加了特朗普搞贸易摩擦的“本钱”,这对其他有经济下行压力的经济 体来说,是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因此,美联储的加息速度和力度是决定全球经济 变化的核心因素。 1、从经济基本面重要的宏观指标来看,2018 年美国经济表现不俗。增长相对强劲、通胀处 于温和水平、失业率处于历史新低。 依据美国经济研究局(BEA)的数据,2018 年 1 季度美国经济同比增速 2.2%,2 季度 同比增速 4.2%,创下了自 2014 年第 3 季度以来的新高,3 季度 GDP 同比增速为 3.5%,保 持在高位运行(图 28)。从 2016 年第 1 季度开始,到今年 3 季度,美国经济增速持续了较 好的运行态势。 图 28、美国经济中 GDP 同比增速(季度调整后的年增长率,%) 数据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 。 从物价水平来看,2018 年 10 月份美国经济中 CPI 同比 2.5%,9 月份为 2.3%,8 月份为 的 2.7%。10 月份比今年高点 6-7 月份同比增幅的高点 2.9%下降了 0.4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 是能源价格从今年 7 月份高点同比 12.1%的增幅下降到 9 月份同比 4.8%的增幅,拉低了 CPI 的增幅。食品价格相当稳定,基本维持在同比 1.4%的增幅。 35 3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29、美国经济中的 CPI、食品和能源价格同比涨幅(%,没有经过季节调整) 数据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从失业率来看,2009 年 10 月美国经济中失业率高达 10%,此后基本呈现出下降趋势。 2018 年 1-8 月美国经济中的失业率基本维持在 4%左右,7-8 月失业率均为 3.9%,9-10 月份 进一步降至 3.7%。目前的失业率水平处于 50 年以来的低值(图 30)。 图 30、美国经济中的失业率(%) 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从总需求角度看,2018 年拉动美国经济较强劲增长的边际因素主要是投资的增长和政府 支出的增加。消费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会下降,3 季度净出口对美国经济的负贡 献率显著上升。 从总需求角度看美国经济增长的分解,2018 年美国经济增长体现出了新特点。图 31 给 出了 2000-2018 年第 3 季度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拉动 GDP 增长的贡献率。剔除 2008-2009 年次贷危机时期,2000-2007 年间 GDP 年均同比增长 2.7%,其中消费、投资、净 出口和政府支出对 GDP 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 79.26%、17.52%、-12.25%和 15.23%。2010-2017 年间 GDP 年均增长 2.2%,其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对 GDP 的年均贡献率分别 为 72.18%、45.11%、-11.03%和-6.67%。这两个时期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主要体现 在投资和政府支出两个方面。2010-2017 年投资的贡献率达到 45.11%,比 2000-2007 年高出 27.59 个百分点,而政府支出相比 2000-2007 年下降了 21.9 个百分点。 36 3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31、美国经济中需求(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对 GDP 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BEA,Table 1.1.2. Contributions to Percent Change in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2018 年的 数据来源:BEA,GDP, Current Release: October 26, 2018。作者依据上述数据计算而来。 从 2018 年 1-3 季度来看,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对 GDP 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 56.77%、36.06%、-5.86%和 12.73%。2018 年 1-3 季度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得益于投资依然 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对 GDP36.06%的贡献率仍低于 2010-2017 年的 45.11%。但政府支出 贡献了 12.73%,显著高于 2010-2017 年的-6.67%。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率为-5.86%,但好 于 2010-2017 年的-11.03%。 进一步从 1-3 季度的单季度来看,1 季度主要靠私人投资(贡献率达到 73.18%)和政府 支出(贡献率达到 12.27%),2 季度主要靠消费(61.19%)、净出口(29.05%)和政府支出 (10.24%) ,3 季度主要靠消费(76.86%)、投资(58%)和政府支出(16%)。3 季度净出口 同比-3.5%,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为-50.86%;而 1-2 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 3.6%和 9.3%。 因此,投资和政府支出是边际意义上保证美国经济 2018 年维持较强劲增长的核心因素。 3、消费和投资仍然是维持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政府支出约束和净出口的恶化使得 美国经济难以继续维持当前的高总需求水平。 (1)、消费依然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但边际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资产 性收入,收入来源存在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消费的边际贡献率会逐步下降。 从消费来看,2018 年 1-3 季度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只有 56.77%,低于 2000-2007 年的 79.27%和 2010-2017 年的 72.18%。主要原因是 2018 年 1 季度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只有 16.36%,从而拉低了 2018 年 1-3 季度的消费贡献率。单从 3 季度的情况看,消费对 GDP 的 贡献率仍达到 76.86%,超过了 2010-2017 年的 72.18%。从消费中最重要的私人消费支出来 看,2018 年 1-3 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2.4%、2.6%和 3.0%,其中 3 季度达到了 2015-2017 年的均值 3.0%。 从更长期视角看,2000-2017 年美国经济中个人收入占 GDP 的比例基本维持在 83%-87% 37 3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之间,年度均值为 85.81%,而 2018 年 1-3 季度均值为 85.91%,3 季度为 85.58%。因此, 个人收入在 GDP 中占比基本维持了过去 18 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图 32)。 从 2018 年 1-3 季度来看,个人收入/GDP 的下降使得消费难以在边际上进一步拉动 GDP 的增长。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私人消费支出(PCE)来看,2018 年 3 季度个人 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 4.1%,低于 2 季度的同比增速 4.5%。实际可支配收入 3 季度与 2 季度 持平,均为 2.5%,但低于 2-3 季度实际 GDP(经过 GDP 平减指数调整)2.9%的增长率。从 环比来看,9 月份个人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长 0.2%,增幅低于 5-8 月份的 0.4%、0.4%、0.3% 和 0.4%。因此,消费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会下降。 图 32、美国经济中个人收入在 GDP 中的占比(%) 原始数据来源: BEA。2000-2017 年数据来自: Table 1.7.5. Relation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ss National Product, Net National Product, National Income, and Personal Income, 2018 年 数 据 来 自 : Table 8. Personal Income and Its Disposition. 从个人收入来源来看,2017-2018 年 8 月底,个人收入来源的构成非常稳定。薪酬和资 产收入占比 77.5%,租金占 4.3%,个人转移支付收入约 17%,三项收入约占个人收入的 99% (图 33)。其中薪酬占 61.8%,资本收入(利息和股票红利)占 15.7%。与 2010-2016 年相 比,2018 年个人收入来源结构有一定变化:个人薪酬占比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资产收入占 比增加了 0.6 个百分点,总体带来薪酬和资产收入占比上升了 0.5 个百分点;租金占比上涨 了 0.5 个百分点;个人转移支付下降了 0.5 个百分点,房租收入占比的上涨恰好抵消了政府 对个人转移支付收入占比的下降。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美国股市和房市价格上涨带来的资产 性收入成为个人收入边际增长的重要来源,这种收入来源具有非持久性收入的特征,决定了 消费边际的贡献率会下降。 38 3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33、美国经济中个人收入来源的构成(%) 作者依据 BEA, Table 2.6. Personal Income and Its Disposition(Monthly)的原始数据计算。 从家庭债务偿还能力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家庭的债务偿还比例(家庭总债务支 付/家庭总可支配收入)是逐步下降的。从 2008 年的 12.93%一路下降到 2012 年 10.07%。从 2013 年开始美国家庭的债务偿还比例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基本维持在 10%左右,2017 年为 9.97%。进入 2018 年 2 季度进一步下降到 9.84%(图 34)。这说明美国居民家庭财务状 况有所改善,有利于维持美国居民的消费。 图 34、美国家庭债务偿还比例(DSR,家庭总债务支付/家庭总可支配收入,%) 注:2008-2017 年是季度数据的年均值,2018 年是第 1 和第 2 季度的数据。数据来源: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Household Debt Service and Financial Obligations Ratios. (2) 、税改计划刺激了企业投资的增长,2018 年 3 季度同比高达 12%的高投资增长率不可 持续,但仍具有维持较高增长的业绩支撑。 依据 BEA 的数据,2015-2017 年美国经济中总的私人投资季度平均增长率为 2.7%,2018 年 1-3 季度的平均季度同比增长率达到 7%,其中 3 季度同比高达 12%,投资成为拉动 2018 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 季度如此高的私人投资同比增长率不具备可持续性,但从企业利润率来看,维持比较 高的投资增长率具有业绩支撑。从企业利润率来看,与 2011-2017 年企业利润季度均值相比, 39 3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其中,公司利润同比增幅是 2011-2017 2018 年第 1 季度到第 2 季度企业利润总体上是上升的。 年季度利润同比增幅的 2 倍多,达到 6.61%;非金融部门的利润同比增幅为 5.46%,高于 2011-2017 年的均值 3.60%;但金融部门利润同比增幅下降,2018 年 1-2 季度利润同比增幅 为 2.95%,低于 2011-2017 年利润同比增幅 4.19%(图 35)。非金融部门利润同比较高的增 幅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的稳健性,也有助于维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 图 35、美国经济公司利润同比增幅(%)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提供的数据计算。注:公司利润是考虑了存货估值和 资本消费调整后的公司利润;金融部门是指保险、银行和其他金融控股公司。 (3) 、美国政府财政年度赤字规模进入万亿美元级别,这将限制特朗普政府通过财政刺激 经济计划的实施。 2014-2016 年美国年均财政赤字 8473.2 亿美元。特朗普上台后,2017 年到 2018 年第 2 季度换算的年度平均财政赤字规模高达 10405.2 亿美元。如果按照 2018 年 1 季度的赤字状 况,2018 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高达 12003 亿美元;按照 2018 年 2 季度的赤字状况,2018 年美国财政赤字将高达 12249 亿美元。存量上,2008 年 3 季度美国政府债务突破 10 万亿大 关,为 10.02 万亿美元;2017 年第 3 季度突破 20 万亿美元大关,达到 20.24 万亿美元。2018 年第 2 季度达到了创纪录的 21.2 万亿美元。 图 36、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季度调整的年率,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提供的数据计算。 40 4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国际市场对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膨胀的担忧最近几年充分显现出来。首先是持有美国国债 的外国投资者比例明显下降。外国和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最高时达到 1/3 强 (2014 年 2 季度最高达到 34.14%),到 2018 年 1 季度外国人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下 降为 29.5%(图 37),下滑了 4.64 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当前 21.1 万亿美国政府债务中有 6.22 万亿政府债务是外国人持有的。 图 37、外国和国际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比例(%) 数据来源:U.S.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https://fred.stlouisfed.org. 其次,近期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边际增长量变化很小。2017 年 8 月到 2018 年 8 月国外投资者持有美国政府债券的数量仅仅增加了 378 亿美元,而这期间美国政府债务 增长了 1.27 万亿美元。换言之,这期间美国政府新发行的债券只有不到 3%(2.97%)是外 国投资者持有的,这说明美国政府债券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在急剧下降。这一年期间,第 1 和第 2 大美国政府债券持有国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减持了 366 亿美元和 718 亿美元。这意味 着美国政府债务的边际增加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边际风险是急剧增加的,这将约束美国政府财 政赤字的持续膨胀。 再次,民主党重掌众议院将约束特朗普“放飞自我”的财政赤字政策。11 月 7 号美国 中期选举结束,民主党在 8 年后重新获得众议院多数,这会约束特朗普的财政赤字政策。这 一方面可以减缓美国债务膨胀的速度,另一方面必然影响特朗普增加基建支出计划的实施, 降低特朗普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能力。 4、2018 年美国股市屡创新高、房价也创历史新高。股市过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使得股票市 场的风险在不断聚集,随着加息进程的推进,资产价格的重估效应会显现出来,资产价格 会出现大波动。金融周期的逐步逆转是导致美国经济景气周期逐步结束的关键因素。 (1)、2018 年美国股市屡创新高,提高了美国投资者的财富和企业的净值,也拉升了美国 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 次贷危机之后,按照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定义的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的衰退 41 4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期结束(2009 年 6 月 1 日),美国股市已经走过了 9 年多的长牛市。从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 衰退期结束到 2018 年 10 月 3 日道琼斯工业指数的高点(26828.39 点),道琼斯工业指数在 9 年时间里涨幅高达 207.6%,而标普 500 指数的涨幅(2018 年 9 月 20 日达到 2930.75 点) 则达到了 210.8%。次贷危机结束后,美国股市总体涨幅达到了 2 倍多。 从特朗普上台后的数据来看,2017 年 1 月 20 日到 2018 年 9-10 月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 普 500 的高点,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普 500 指数分别上涨了 35.3%和 29%。事实上,到目前 为止,特朗普时期美国股市的年度最大平均涨幅不及过去 9 年牛市的年度简单平均涨幅。据 特朗普说他上任以来,道琼斯指数 70 次创新高17。从 2018 年年初截至 2018 年 11 月 16 日, 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相对于其他主要股市股指负增长的表现,美国的股市涨幅是相当抢眼的 (图 38)。 图 38、 2018 年(截至 2018 年 11 月 16 日上午 9:36 分)全球主要股市指数涨幅(%) 数据来源:WIND。 长达 9 年多的牛市也导致了美国股市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的估值是最高的。截至 2018 年 11 月 16 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 500 和纳斯达克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 20.9、20.7 和 40.3 (图 39) 。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的市盈率突破 40 倍,显示出过高的估值,基本进入了风险 调整区域。 图 39、2018 年(截至 2018 年 11 月 16 日上午 9:50 分)全球主要股市市盈率(TTM) 数据来源:WIND。 17 特朗普执政 20 个月成绩单,参加特朗普 2018 年 10 月 12 的特推。 42 4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从另一个重要的估值指标来看,美国股市在全球主要股市中的估值也是最高的。截至 2018 年 11 月 16 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 500 和纳斯达克指数的市净率分别为 4.07、3.17 和 4.17(图 40) ,相对于其他股市来说,存在明显过高估值的风险。 图 40、2018 年(截至 2018 年 11 月 16 日上午 9:50 分)全球主要股市的市净率(P/B) 数据来源:WIND。 (2) 、房价创新高,已经超过次贷危机之前的高点,住房投资收益率下降,高房价调整的 风险显现。 从整体房价指数来看,2007 年 1 季度美国全部交易的房价指数为 378.25(1980Q1=100), 危机爆发后,下跌至 2011 年 1 季度的低点,下跌幅度达到 18.7%。此后房价开始回升,到 2018 年 1 季度房价交易指数达到 414.22,上涨幅度达到 36.7%(图 41) 。目前的房价指数处 于美国历史最高水平。 图 41、美国经济中所有房价的交易指数 据来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随着 2018 年房价的逐步走高,住房投资的收益率在下降。以房价/租金比来衡量的住房 投资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1980-2017 年 38 年的时间里,这一比例为 1.268,2015-2017 年 为 1.270,基本上保持在过去近四十年的平均水平。进入 2018 之后,这一比例有较为明显的 上升,2018 年第 1-2 季度均值为 1.325。这说明 2018 年 1-2 季度的房屋投资收益率比过去近 四十年下降了 4.31%,比 2015-2017 年下降了 4.16%。与 2017 年四个季度的均值相比,2018 43 4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年 1-2 季度房屋投资收益率下降了 2.09%(图 42)。 图 42、美国经济中的房价租金比 注:房价指数数据使用 All-Transactions House Price Index for the United States;租金数据使用 Consumer Price Index for All Urban Consumers: Rent of primary residence。 数据来源: 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2018/09/is-the-housing-price-rent-ratio-a-leading-indicator/?utm_source=serie s_page&utm_medium=related_content&utm_term=related_resources&utm_campaign=fredblog. (3) 、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扁平化显示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未来高增长不可持续的担 忧,而投资者对风险溢价补偿要求的快速缩小说明金融市场进入调整的敏感期。 从 2015 年年底开始,美联储进入货币紧缩阶段,截至目前已经 8 次加息,仅 2018 年至 今加息了 3 次。联邦基金利率几乎从零利率走到了目前的 2-2.25%区间。随着联邦基金利率 的不断走高,美国国债收益率也不断上升。从 2016 年年中开始,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呈 上升趋势,倒 2018 年 10 月初基本维持在 3.1-3.3%的区间。作为美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长期 基准利率,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大幅度上升,无疑会推高长期资本成本,引发资产价格重 估的风险。随着长期利率上扬,短期利率上扬更快。从最重要的 10 年期和 2 年期国债利率 差来看,从 2013 年年底以来不断收窄,从 2013 年年底的 2.56 个百分点收窄至 9 月底的 0.24 个百分点(图 43),存在有利率倒挂的风险,引发了市场关于美国经济未来衰退的判断。 图 43、美国 10 年期和 2 年期国债收益率差(%) 数据来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长短期国债利差收窄或者利率期限结构的平坦化是否是未来经济衰退的信号,存在争议。 44 4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长短利差可以表达为两个部分:中性利率差+期限溢价差。按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观点, 这次长短利差的收窄主要是利率期限溢价差缩小,而中性利率差依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此次利差缩小与以往的利差缩小存在结构性差异,不应过度解读为未来经济衰退的信号。 另一个市场利差收窄也揭示了投资者风险偏好补偿的重要信息。从穆迪 Aaa 债券收益 率和美国 10 年期债券收益率差不断收窄,到 2019 年 9 月底两者收益差只有 0.97 个百分点。 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在上升,且对风险溢价补偿的要求在下降,这也是推动股市、房市资产 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图 44) 。但这种风险偏好补偿的下降极易引发市场情绪的逆转,导致 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出现较大规模的调整。 图 44、穆迪 Aaa 债券收益率和美国 10 年期债券收益率差(%) 数据来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4、国际油价高位回落,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油价将在中低价格区间运行。 依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数据,2016 年 1 月 Brent 原油现货价格 30.7 美元/ 桶,到 2018 年 9 月 24 号 Brent 原油现货价格突破 80 美元/桶,达到 80.89 美元/桶,10 月 1 日达到 84.94 美元/桶。从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0 月的 34 个月的时间里,欧洲 Brent 原油 现货价格的涨幅达到了惊人的 176.7%。但随后油价大幅度调整,截至 2018 年 11 月 13 日, Brent 原油现货价格跌至 65.45 美元/桶。 2016 年 2 月美国 WTI 原油(西德克萨斯轻质油)现货价处于阶段性低点,价格为 30.32 美元/桶。此后美国 WTI 原油现货价也是一路上升,到 2018 年 9 月进入了 70 美元/桶。到 2018 年 10 月 1 日,美国 WTI 原油现货价格达到了 75.37 美元/桶。在 2016 年 2 月至 2018 年 10 月 33 个月的时间里,涨幅高达 148.6%。但随后油价大幅度调整,截至 2018 年 11 月 13 日 WTI 原油价格跌至 55.63 美元/桶。 在长期中,油价将主要取决于原油供给和经济需求。2018 年油价上涨与地缘政治关系 很大,伊朗、沙特与美国的问题是推动 2018 年油价短期快速上涨的重要因素;当然美国经 45 4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济的景气也是拉升油价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从西德克萨斯轻质油价(WTI)的上涨上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由于市场普遍预期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经济增速在 2019 年有不同程度的 放缓,且原油的地缘政治风险来源已久,风险尚可控,影响油价短期快速上涨的因素并不完 全具备。另一方面,美国国内面临一定通胀压力,尽管美国也是能源出口大国,但油价的上 涨会加快结束美国的经济景气周期,特朗普也因此不会让油价大幅度上涨,这一点可以从特 朗普对待沙特的“忍容”态度和对待 OPEC 的“抱怨”态度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进入 2018 年美国原油产量不断提高,平均日产量均在 1000 万桶以上,库存充裕,美国大概率成为原 油出口国(EIA,2018。图 45)。2018 年 12 月 6 日,EIA 的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和成品油净 出口达到 21.1 万桶/天,改变了 75 年以来的美国需要净进口原油的局面,实现了能源的自给 有余。因此,油价不会出现持续性的上涨,未来一段时间油价更大的可能是维持在中低位运 行。 图 45、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将变成能源净出口国 (单位:千兆英热) 资料来源:EIA,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8。 5、美联储加息的速度和进度将决定美国此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扩张长度。为了延长美国经济 的景气周期美联储加息不会超出市场预期。股票价格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在“纠结”中高 位调整,但不会出现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快速经济衰退。 首先,美联储加息的速度、力度将直接取决于美国经济通胀的态势;而加息加到什么 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中性利率水平的判断。 从中性利率水平来看,流行的(最常用的)中性利率水平是通过泰勒规则计算出来的利 率水平。近期依据美联储泰勒规则模型计算出来的可以抵抗通胀的中性利率水平为 3.0-3.5%, 这相当于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的 1.5 倍。对这个数据要谨慎对待,因为反危机之后很长时间里 美国经济一直面临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和高债务的困境。因此,依据泰勒规则测算出来 的中性利率水平会由于经济潜在水平的下滑或者由于反危机后为了应对通缩,提高目标通胀 46 4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率的容忍度而出现系统性的偏高。进一步考虑到美国经济中债务总量急剧增大的问题,可以 合理地推测美联储心目中的中性利率水平要低于这一数值。 其次,从通胀水平来看,目前美国经济面临通胀向上的压力,但压力并没有那么大。 美国的通胀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贸易摩擦(关税等)带来的 价格上涨(目前测算大约增加美国 325 亿美元进口成本)、QE 退出的滞后效应、住房、教 育及医疗成本的上升以及美元汇率的变动等因素。按照美国经济研究局等的研究,2018 年 PCE 核心通胀率 2%,2019-2020 年均为 2.3%(图 46) 。 图 46、美国经济中 PCE 核心通胀率(%) 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Haver Analytics. 由于 PCE 核心通胀率仍处于温和区间,通胀及通胀预期的压力并不足够大,美联储的 加息速度将不会出现超过市场预期的速度。市场普遍预期 2019 年加息 3 次,但考虑到油价 处于中低位运行的概率较大,如果 2018 年年底美联储继续加息 1 次(存在不确定性),那么 2019 年美联储的加息次数将明显少于 3 次;其次,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在 2018 依然保持了相 当健康的状态,虽然大多数观点认为美国经济产出水平已经超过了潜在产出水平 2%,但经 济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过热迹象。 再次,贸易摩擦推高美国通胀,但带来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也会减缓对美国国内通 胀的压力。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未来增长的预期普遍下调(比如 IMF 将 2019 年美国经济增速 下调至 2.5%。2018 年 9 月以来的贸易摩擦使得美国经济下降 0.3%;如果再对另外 2670 亿 美元的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 25%的关税,美国经济将下降 0.5%;如果进一步对汽车/零部 件征收 25%的关税,美国经济将下降 0.9%18)。同时对中国、欧洲、日本等国经济增长的预 期也普遍下调,这将导致美国进口物价水平的下降,但贸易摩擦本身会带来美国进口物价水 平的上升,这两者相互对冲,很难有准确的估算。 总结:从总需求角度看,2018 年拉动美国经济较强劲增长的边际因素是投资的增长和 18 IMF, Oct,2018, WEO. 47 4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政府支出的增加。从总供给角度看,美国经济依然具备维持高位增长的能力。总需求放缓主 要来自: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决定了消费难以在边际意义上进一步拉动美国经济的增长;3 季 度净出口对 GDP 负 50.86%的贡献率显示贸易摩擦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下行压力;11 月民主党 重掌众议院将限制特朗普政府刺激财政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政府支出边际上难以进一步提高。 尽管减税政策带来的投资上升将成为维持美国经济高位运行的关键,但税改的边际效应存在 递减。 美联储加息的速度和幅度将决定美国此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扩张长度。因此,特朗普政府 延长经济景气周期的要点是美联储放缓加息的速度和幅度。劳工市场工资上升在推动物价上 升的同时,也会增加消费,提振总需求,但高油价对于特朗普政府能够延长经济景气周期来 说是必须抛弃的。因此,特朗普会选择工资上涨+油价中低位运行的组合来平滑物价水平的 上升,减缓美联储加息的速度和幅度。 2018 年美国股市屡创新高、房价也创历史新高。股市过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使得股票 市场的风险在不断聚集。随着加息进程的推进和过度政府债务推高的市场利率水平,资产价 格的重估效应会显现出来。金融市场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利差的大幅度缩小可能显示投资者 对长期增长前景的不乐观,而债券市场风险溢价补偿的大幅度缩小表明市场处于风险偏好调 整的敏感时期,这些因素都会带来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因此,实体经济总需求的后动力不充足和金融周期的逐步逆转将决定 2019 年美国经济 增速会出现回落,但实体经济较为健康的基本面决定了资产价格较大幅度的波动不会带来金 融危机。 归纳起来,特朗普政府尽力延长美国经济景气周期的策略是:尽力延续刺激性的财政 政策,维持消费、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边际拉动力。倾向工资上涨+低油价的政策组合来 缓解通胀压力,从而延缓美联储加息的速度和力度,让资产价格维持在高位调整,减缓居 民资产财富和企业净值的向下调整幅度,推迟金融周期的向下调整。特朗普希望通过以上 措施延续美国经济景气周期的长度,增加美国对外实施贸易摩擦的资本。 (二)、美元加息和缩表计划将带来新兴市场外汇市场承压,部分经济基本面不好的国家面 临货币贬值的压力,外汇市场的风险随时可能爆发,但总体要好于 2018 年。 美元是美国的,问题是世界的。美联储的每一次加息阶段都带来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外 汇市场的动荡。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元加息意味着:加息的美元会带来美元的回流,加剧外 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外汇储备不够充足的条件下,过大的资本外流必将导致资本流出国货 币的大幅贬值。美元加息会加重以美元计价的外部债务的负担,当债务国无法偿还美元计价 48 4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的债务时,也会爆发债务危机和外汇市场的剧烈震荡。历史上的美元持续加息导致美国经常 账户逆差的扩大,并带来汇率摩擦和争议,也会带来美国顺差国外汇市场的动荡。 1、 2018 年以来,美元加息带来了新兴市场货币汇率的剧烈动荡。 本轮美元加息从 2015 年开始,经过 8 次加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处于 2.0-2.25%的区间。 按照市场的预期,2018 年还要加息 1 次,2019 年有 3 次加息,2020 年还有 1 次。即使按照 每次 25 个基点来计算,联邦基金利率也会达到 3.5%的水平。从中性利率水平来看,流行的 (最常用的)中性利率水平是通过泰勒规则计算出来的利率水平。依据美联储泰勒规则模型 计算出来的可以抵抗通胀的中性利率水平为 3.0-3.5%, 这相当于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的 1.5 倍。 另一方面,美联储开始了缩表计划。目前已经缩减了大约 5000 亿美元。从资产负债表 的 4.5 万亿美元减至 4.0 万亿美元左右。未来还会继续缩表,按照市场目前的预期会缩减至 2 万亿美元左右(次贷危机之前只有 0.9 万亿美元)。 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进程中,2018 我们看到了什么?新兴市场剧烈的外汇波动。图 列举了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对美元贬值的情况(2018 年年初到 11 月 19 日汇 率贬值超过 5%的国家)。可以看到阿根廷、土耳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 6 个国家 的货币对美元贬值幅度都超过了 10%,其中阿根廷和土耳其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 92.8%和 40.4%(图 47) 。 图 47、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货币对美元贬值的幅度(2018 年年初至 2018 年 11 月 19 日) 数据来源:https://cn.investing.com/currencies/usd-ars-historical-data 这些汇率剧烈动荡的国家,要么具有大规模的外债,要么经常账户存在大规模的逆差或 者经济结构单一。因此,在美元处于加息通道中,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2、 美元信贷在全球依然以较快的速度在膨胀,加大了债务风险。 流向新兴经济体(EMDEs)的美元信贷自 2016 年年中以来持续增长,2018 年 1-6 月同 49 4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比增长率达到了 7.36%,总量达到了 3.7 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证券形式的债务增速最快,同 比增速达到了 14%。到 2018 年 6 月底,流向新兴经济体美元信贷的 44%是以债务证券的形 式发生的,相比 2015 年底 35%的比例增长了 9 个百分点(图 48)。 图 48、流向新兴经济体(EMDEs)的美元信贷同比增速(%)(2000-06-2018-06) 数据来源:Global liquidity indicators (GLI),BIS。 (三)、贸易摩擦将导致经济全球化的重塑,在这样一个“破与立”的进程中,全球增长极 会发生变化,全球贸易增长也会下滑,由此拖累世界经济的增长。 1、经济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不会导致长期的经济逆全球化。特朗普 贸易摩擦的本质是通过逆全球化来实现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全球化重塑。 从美国的 GDP 与 GNP 来看,美国从全球化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2000 年美国 GNP-GDP 只有 351 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人在世界其他国家比外国人在美国多挣了 351 亿美元。2017 年这一数额变为 2437 亿美元,而进入 2018 年 1-2 季度这一数额达到 2670 亿美元(图 49)。 图 49、美国经济中 GNP-GDP 数额的变化(2000-2018Q2)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提供的数据计算。注:季度是年率数据。 因此,美国不会逆转全球化,而是想按照“美国优先”来重塑全球化,一方面来减缓发 展中国家(主要是中国)追赶美国经济的步伐;另一方面用“美国优先”来获取更大的利益。 2、贸易摩擦是导致全球贸易增速维持低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平庸”周期将会延展。 50 5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次贷危机爆发后,相对于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全球贸易增速急剧下降,下降的幅度更 大。相对于次贷危机之前的贸易强度(贸易增长率/GDP 增长率),2010-2014 年有明显的下 降,但全球贸易增速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速的 1.4 倍。2015-2016 年全球贸易增速相对于经济 增速进一步下滑,贸易增速只有经济增速的 83%和 68%。2017 年在全球经济处于恢复,贸 易增速再次超过经济增速,但 2018 年美国发起的全球贸易摩擦再次使得贸易增速相对于经 济增速出现下滑。依据 IMF(2018)年的预测,在 2018-2020 年世界贸易增速大约是经济增 速的 110%,这与次贷危机之前全球贸易增速是经济增速的 158%相比有显著下降。因此, 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将受到约束,“大平庸”周期将会延展。 全球贸易强度(贸易增长率/GDP 增长率)的变化 数据来源:IMF,WEO,2018。 (四)、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会导致全球贸易投资限制规则的提高,限制和阻碍了技术贸易 和技术扩散,维持其技术垄断。经济全球化的重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技术贸易的稀缺性 增加和更为严酷的技术竞争。 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最近修订和出台了涉及 14 个领域的多项技术出口控制,涉及的技术出口都要受到美国商务部的监督和审核。这些技术 包括:1、生物技术;2、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3、定位、导航和定时技术;4、微处理 器技术;5、先进计算机技术;6、数据分析技术;7、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8、物流技术; 9、增材制造;10、机器人;11、脑机接口;12、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13、先进材料;14、 先进监控技术。 上述技术都是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对关键技术出口的限制以及对国外到美国投资的 限制,将极大约束了跨国合作和新技术的扩散,重要的技术进步将更多依靠自己的研发。经 济全球化的重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技术贸易的稀缺性增加和更为严酷的技术竞争。 51 5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简单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1、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改变了过去运行几十年的全球贸易与投资格局。贸易投资规则的政 治化,使得这种“俱乐部式”的自贸区将割裂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更大程度的拥抱全球 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这种“俱乐部式”的自贸区的唯一办法。只有更大的开放,更多地参与形 成和采纳区域或国际标准,才能更好地应对“大冲突与大摩擦”,才能更好参与全球竞争,并 在全球化重塑中分享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走平衡发展之路,是经济全球化重塑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更加重视内需将成为中国等发 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容量的存量和增量给定的情况下,“大平 庸”周期的延展使得扩展外需困难重重,但开拓新市场也是必然的选择。 3、技术将变得更加稀缺,自主创新成为主旋律。增加研发、提高研发水平和强化知识产权 保护是提升技术的关键因素。 4、在贸易摩擦背景下,灵活的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能更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经 济竞争中的竞争力。财政政策将是降低企业负担、补经济短板、刺激新增长点的核心政策手 段;货币政策的要点将放在关注汇率波动和提供市场正常的流动性上。 52 5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WTO改革的目标及规则设定 程大为 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是二战后全球贸易治理的核心, 它既 是一个多边贸易体系的制度框架, 又是一套全球贸易治理的规则集合体,而无论贸易规则怎 样演变,它在内容上始终是处理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矛盾,并应该反映全球生产体系的变 化。本文以WTO体系、规则的变化为研究内容,探讨WTO改革的目标和规则设定。 一、WTO的危机 1.多边体系的危机 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多边主义是某种制度安排下的实践,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工具性多边主义,即多边主义作为一种外交形式或政策工具而存在。二是制度性多边主 义,即多边主义作为一套规则、制度而存在。三是战略性多边主义,即多边主义作为一种外 交理念、指导思想存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多边主义可以作为全球贸易治理的制度构建、多 边协定达成形成的一套规则、同时也是一种治理理念。 美国战后试图建立的自由主义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是有所变化的,大致分为 三个阶段,一是多边为主阶段,二是区域为主阶段,三是特朗普政府的双边为主阶段。这种 阶段性变化呈现出 WTO 的危机,所谓 WTO 改革,应先从体系的恢复着手。 全球贸易治理制度的构建是美国主导的,无处不体现美国的国际战略意图。有学者认 为美国遵循的是一种“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self-interested multilateralism)政策, 美 国只是将多边框架作为实现其特定国家利益的手段。有学者认为美国采取的是一种“功利性 多边主义”(utilitarian multilateralism)立场, 即美国将自己视为是重要的行为体,不愿 意向其他国家做出妥协, 特别是当它认为其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以上评价客观反映了 美国在多边体系中的表现。美国既是世界上进行多边合作的主导力量,同时又是此类合作的 最大障碍之一。 冷战到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国际战略以遏制苏联和超越遏制接近中国为标志,其全 球贸易治理的思路是:以多边(GATT)为主,使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体制成为冷战的工具。 美国希望建立贸易自由化的体制,以此复兴美国重要盟友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共同遏制苏联。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生效为代表,美国自由贸易区 战略开始实施,这一侵蚀多边体系的战略转型在 1999 年 WTO 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失败后更 5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加趋于明显,进而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美国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跃进。美国主导多边体系的 转型源于美国绝对霸权地位的下降,多边不再成为方便易行的治理工具。在美国战略变化的 带动下,全球区域主义流行。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更多是基于双边的,在两国之间寻求降 低贸易壁垒。在双边的框架下,美国采取侵略性单边主义迫使对手做出利益让步,频繁发动 贸易战。据 WTO 统计,1958 年区域贸易协定为 2 个,1973 年增至 12 个;1990 年为 25 个, 经过 90 年代大发展,到 2000 年增至 94 个;2001 年为 106 个,到 2018 年年初,已经增至 455 个。图 1 显示了 WTO 体系的危机。 二战结束 GATT 1990 1995 美加FTA 1999 2017 WTO成立 WTO部长级失败 特朗普 双边主义 多边为主 美国大规模 FTA谈判 图1 WTO体系的危机 2.规则危机 WTO前总干事拉米称WTO是驾驭全球化并能为全球治理制度建设作贡献的一个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的重要产出就是规则。随着全球生产体系和贸易范式的演进,国际贸易规则体系 也不断变化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传统贸易为主阶段,其中经历了由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的发发展。传统贸 易的发展得益于交通工具的进步,这个时期最主要国际贸易谈判诉求就是市场准入,从1947 到1962年的关贸总协定谈判前五个回合均以货物贸易关税减让为主要内容。随后,为了解决 日益严重的非关税壁垒问题,1964年到1967年的肯尼迪回合,即第六轮多边贸易谈判开始, 首次关注非关税壁垒问题,如出口补贴、反倾销措施、国内法规的透明度等。1973年到1979 年的多边体系第七个东京回合谈判,非关税壁垒谈判方面取得突破,此时国际贸易规则体系 中的货物贸易规则基本健全。 传统贸易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后,国际服务贸易成为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贸易中的 5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假冒商品问题日益严重。美国主导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议题纳入到多边体系第八个回合(乌 拉圭回合)谈判中。1995年,该回合最终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 产权协定》。 第二阶段,全球价值链为主的任务贸易阶段。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是20世纪80年代后全 球化最重要的趋势,这一趋势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性质,改变了国际贸易方式。在传统最终产 品国际分工模式下,贸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生产专业化、市场一体化的结果。全 球价值链使通过国际直接投资(FDI)构建国际生产网络成为可能,国际贸易日益内嵌在国 际投资行为中。国际贸易从最终产品为主的贸易形态发展为以中间品和服务品为主任务贸易 (trade in task)。任务贸易繁荣的驱动力除了日益便利的交通外,还有减少价值链各环 节成本的技术发展。 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WTO规则重塑必然的,新规则的范围从传统的边境措施向边 境后措施延伸,投资规则是重中之重。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及美国2012年双边投资协定(BIT)模板和诸边服 务贸易谈判(TISA)就是在全球经济贸易范式发生变化后演进而生的。 第三阶段,数字贸易快速发展要求新规则制定。数字贸易是依托有线或无线数字网络, 通过数字交换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数字化电子信息为贸易标准的贸易形式。进入21世纪后 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2017年,美国数字贸易以年均 28%的出口量递增。图2显示了2016年数字经济规模。数字贸易的全球规则尚未制定。美国国 际贸易委员会(USITC)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发布了《美国数字贸易和全球经济》系列报 告,2015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数字经济12条》,2016年发布了修订版的数字经济 报告,扩增了12条建议,形成了《数字贸易24条》,构成了美国数字贸易的规则建议纲领。 5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2 2016年数字经济规模(来源Accenture) 总之,全球生产体系和贸易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WTO规则仍停留在传统贸易 阶段,已经不能约束今天的贸易世界。表1归纳了全球贸易发展及政策需求的变化。 表1 全球贸易发展及政策需求的变化 贸易形式 特点 驱动力 贸易政策 传统贸易 生产地和消费地分离 减少交通成本 市场准入 减少交通和协作的成本 投资政策、贸易便利 最终产品贸易、服务贸易 全球价值链 各国分工、任务贸易 下的贸易 中间品贸易、服务外包 数字贸易 货物和服务捆绑在一起 减少交通、协作和共享 数字流动 服务交易的属性变化 信息的成本 数字链接 化、边境内措施 无形产品贸易 交互操作等000 3.目标危机 二战前的全球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是殖民地宗主国的原材料供应地、投资场 所和商品市场。西方殖民主义者为掠夺农矿原料, 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单一经济体制, 从而加 深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依附程度。独立后, 一些发展中国家尝试用贸易促进发展,大力发展 工业,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整体上,发展中国家仍面临发展问题。 5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至今发展问题并未得到WTO的充分重视。强权在关贸总协定第一轮谈判中就得到体现, 贸易谈判的范围一直是围绕着发达国家的利益展开的。例如,发展中国家拥有最大利益的两 个部门:服装纺织品和农业一直被排挤在关贸总协定的谈判桌外。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 家积极参与了乌拉圭回合谈判,但乌拉圭协定运行的效果与贸易谈判主旨相违背,世界上许 多国家变得更贫困了,全球贸易一度出现退化现象。当发展中国家逐渐清醒过来,要求解决 全球经贸治理的不公问题,开展新一轮谈判时,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产生了。这个回合的谈 判被命名为“多哈发展回合”,似乎要解决发展问题。但是,时至今日,多哈谈判毫无进展, 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为发展问题作出诚心努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 标并没有实现。如何实现发展目标应成为WTO改革的重中之重。 4.争端解决的危机 WTO解决争端机构已经事实上失去了运行的效率,由于美国的干预,上诉机构的大法 官无法任命,这造成了机构的停摆。 另外,争端解决协定也存在法律上的欠缺,有些条款 被WTO成员忽视或者滥用。 二、欧美日等国对WTO改革的建议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WTO改革问题再次被纳入全球日程。2017年12月12日,在阿 根廷WTO部长会议期间,美国、欧盟与日本三方部长级贸易官员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在产能 过剩以及相关的产业补贴、国企问题,还有技术转让问题等方面加强合作。2018年3月,三 方再次在布鲁塞尔发表类似声明。2018年5月31日,美欧日在巴黎再次发表联合声明,对强 化产业补贴规则、技术转让政策、市场导向经济的条件要点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原则性共识, 同时表示将在2018年底以前完成内部准备步骤,随后发起贸易谈判,并表示要保证“关键贸 易伙伴”参加。联合声明除了要求加强WTO补贴透明度纪律之外,并没有明确声明所说的谈 判是否在WTO框架下举行。2018年9月25日,三方部长在纽约发表第四个联合声明,显示已经 就相关议题的内部协调取得一定进展。 2018年6月28日至29日,欧洲理事会授权欧盟委员会推动WTO现代化,以实现WTO贴近 现实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目标,加强WTO的效力。 2018年7月5日,欧盟小范围发布工作文件,提出了欧盟委员会关于改革WTO的建议。 与此同时,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了重振世贸组织的智库报告。欧盟委员会改革WTO的建 议以“概念文件”的形式于2018年9月18日对外公布。在这次公布中,文件开头加了一小段 话,表示这只是作为讨论的基础,并非欧盟委员会最终立场。 由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并非其最终谈判立场,各欧盟成员目前并不因欧盟“一个声音 5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说话”政策受该“概念文件”的约束,各欧盟成员不排除有其他观点。法国将在11月11日到 13日之间组织巴黎和平论坛,期间将计划组织世界各国讨论WTO改革问题。 加拿大于2018年8月30日形成了一个题为《加强与现代化WTO》的讨论文件草稿,该讨 论文件草稿虽未公布,但已经在一定范围流传。加拿大计划于10月24日到25日在渥太华举行 改革WTO会议,加方邀请了欧盟、日本、瑞士、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 巴西、智利、墨西哥与肯尼亚参加,加上东道国加拿大,合计十三方。从加方邀请名单上看, 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等WTO重要成员没有包括在内。 欧盟委员会方案和加拿大方案的主要方向是一致的,均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改革提议。 一是关于实体贸易规则的改革;二是关于WTO日常工作与透明度;三是关于争端解决机制。 相对来说,欧盟委员会方案更加具体。但加拿大方案中也有一些在欧盟方案中没有的提法。 例如,加拿大方案中认为以往谈判中尚未解决的包括多哈回合议题中尚未完成的一些议题, 应该加以讨论。加拿大方案还认为,某些争端不宜通过裁决程序解决,更宜采用调解或其他 方式,甚至可以考虑将某些类型的争端正式排除出裁决程序的管辖。这些要素在欧盟方案中 没有强调。 欧盟对规则改革的具体意见包括: 1.关于数字贸易,欧盟认为数字贸易已遍及整个经济领域,既包括服务贸易,也包 括商品贸易,使完全的线上交易和线下实物交易均成为可能。因此,建立涵盖数字贸易的规 则,对于通过电子手段消除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为企业营造合法经营的环境,确保消费者拥 有安全的网络环境,都非常重要。 2.关于发展问题,欧盟的建议是:应该允许发展中国家获得满足其发展目标所需的 援助和规则适用的弹性。然而,WTO需要改变规则弹性的制定方式和实施方式,以确保够提 供给那些真正需要的成员。具体说,欧盟建议:(1)“毕业”程序:应积极鼓励成员“毕 业”并选择退出特别和差别待遇,不论是整体的还是单个协议的。(2)特别和差别待遇: 在承认需要特别灵活地对待最不发达国家的同时,其他成员所具有的弹性应从不限成员名额 的集体豁免转向以需求为导向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办法,以确保其针对最不发达国家。(3) 个案评估,当成员要求额外的特别待遇时,应仅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应基于一系 列具体指标。除此之外,在欧盟的视野里,发展更应该强调可持续的发展,欧盟建议对可持 续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分析,并确定贸易政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 3.欧盟建议中还有一些支持中美贸易战中美国论点的建议,例如,关于强制性技术 转让(即外国运营商直接或间接地被迫与国家或国内运营商分享他们的创新和技术),欧盟 5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认为强制性技术转让已成为一个主要的贸易障碍。在现行的《关贸总协定》、《总协定》、 《贸易和投资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WTO规则手册中,有一些条款本应 该有助于解决强制技术转让问题。但是,这些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缔约方作出的承诺)是 有限的,因此不足以解决某些最重要的问题,例如禁止或限制外国所有权的规定(例如合资 企业规定或外国股权限制)。还需要制定新规则,以解决基于不明确规则的行政审查和许可 程序,以及允许广泛自由裁量权的程序(如市场许可)和许可限制(外国投资者在谈判技术 许可协议时,在设定基于市场的条款方面受到限制) 。除了针对强制技术转让的具体规则 外,欧盟还应提出新的规则,以补充现有规则。新规则需引入一些条款,以一种更综合的方 式,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服务和非服务部门)的整体市场准入条件,解决扭曲和歧视性 做法,包括法律限制和经营要求(例如在本地采购或生产货物或服务)。 再如,欧盟建议对补贴规则、国有企业问题做规则改革。建议扩大禁止补贴的名单, 举例而言,可能受到严格规则约束的补贴类型包括:无限制的担保,对没有可靠的重组计划 或双重定价的资不抵债或陷入困境的企业的补贴等。 欧盟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管理和影响经济的工具,常常产生市场扭曲效应。然而,现 行规则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增长和影响力不匹配,无法捕捉到任何扭曲市场的行为。欧盟认 为应该澄清什么是公共机构,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例分析,来确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是否在 履行政府职能或推进政府政策,以及如何评估成员国是否对相关企业拥有实质性控制权。此 外,欧盟提出以考察政府利用国有企业作为工具以执行政府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其它扭曲市场 的行为,而不是关注国有企业自身的经济表现,包括国家对国有企业控制水平和程度方面的 透明度。 4. 关于制裁 鉴于侵略性单边保护主义行为的增加,欧盟在WTO改革的框架下首次提出了讨论制裁 问题。要求明确制裁对多边贸易制度的精神和规则的损害,讨论WTO对这类行为的无所作为。 5.关于多边体系 欧盟仍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坚信世贸组织是确保自由和公平贸易不可或缺 的组织。多边体系为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数亿人摆脱贫困提供了基础。在国际局势日 益紧张时,它一直是贸易的保护者,是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支柱。即使在大衰退期间经济状 况最糟糕的时候,它也有助于避免过去导致经济衰退的贸易战。因此,欧盟认为需要维护多 边体系的健康运行和中心地位,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它的边缘化、削弱和衰落倾向。自1995 年以来,世界发生了变化,但世贸组织没有。 5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美国针对中国非市场经济的毒丸条款,请加入) 三、中国的应对 中国应该意识到即将到来的WTO改革对维护多边体系至关重要,但同时,中国也面临 更大的规则挑战。 首先,中国和其他面临着WTO改革中的共同问题,有着共同日程。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维护多边体系的问题,主要包括各国对WTO的政治支持、WTO决策机制、争端解决机制 的改革问题;(2)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补贴规则、国有企业条款 等;(3)如何处理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主要包括如何重新划分国家地位,毕 业条款的谈判、特殊与差别待遇的谈判、提高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效率等;(4)如 何建立适应新生产模式的新规则,主要包括WTO应在市场准入和贸易规则上设立一套基于全 球价值链的新的贸易对话机制、应面对数字贸易建立规则框架。 除以上议题外,中国还面临特殊的挑战,即一些议题的设定可能是针对中国的,如发 展中国家地位的讨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讨论,这两大关键问题的讨论将涉及到中国以什么 样的身份、定位再次参与到多边体系中。 综上所述,中国的战略应该是,一方面积极参与WTO的改革,在共同日程上投入精力, 做细致的经济学基础分析和政策上的建议,并形成中国谈判建议书;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强 对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认真解释中国经济制度,明确中国参与WTO改革的定位,化解针对中 国的不利因素。 6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世界技术进步趋势与影响 刘小鲁 摘要:本文从世界技术进步整体变化趋势和分布领域角度分析了世界技术进步的趋势及 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自 2008 年以来,世界技术进步的整体趋势基本平稳。在技 术创新的分布领域上,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增长速度虽然下降,但仍在整个创新活动中 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技术进步将继续表现为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平稳变化过程。 在此背景下,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世界技术进步趋势下中国技术研发分布领域和贸易结构的基 本情况。 引言 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源泉,是改进经济绩效和社会福利的主要力量。从现 实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而且能够显著改变产业结 构与贸易结构。因此,探讨技术进步的整体趋势及其影响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果的扩散使信息产业和以此为基础的服务业成为 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其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改造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而且使得发 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将传统主导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在此过程中,随 发达国家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某些低端技术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迅速 转移,并由此改变了世界贸易结构。 本文从世界技术进步的整体变化趋势、技术研发活动的主要领域以及世界技术进步趋势 对贸易的技术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活动 的发展方向以及世界技术进步与我国出口结构的联系。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世界主要国家 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代替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技术周期尚未形 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在整体技术创新中仍占有显著地位,而其他高技术领域的研发 活动尚不足以对世界技术进步的基本格局产生关键影响。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表明,主要发 达国家进口结构趋于稳定,这与我国目前出口技术结构的较为稳定的变化趋势存在对应关 系。 一、世界技术进步的一般性描述 (一)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 本文首先通过基于 malmquist 指数所得到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来分析世界技 术进步的总体趋势。为了反映世界主要国家技术进步的整体状况,本文从数据的可得性出发, 选取了 2007-2017 年间部分 OECD 国家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 malmquist 指数计算所需的面板 数据。1 在具体数据的选取上,本文以各国以美元计的实际 GDP 为总产出数据,以相应年 份就业人口和实际资本存量为投入数据。由此求解的各国 malmquist 指数均值结果如表 1 和 表 2 所示。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这里分析所选取的样本国家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 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士、瑞典、英国和美国。 1 1 63 6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2007-2017 年各国 malmquist 指数均值 techch pech sech 国家 表1 effch 澳大利亚 奥地利 比利时 加拿大 丹麦 芬兰 法国 希腊 爱尔兰 意大利 日本 荷兰 新西兰 葡萄牙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英国 美国 0.974 0.967 0.968 0.976 0.972 0.967 0.968 0.948 1.000 0.960 0.970 0.971 0.988 0.972 0.962 0.972 0.968 0.979 0.975 1.035 1.035 1.040 1.057 1.035 1.035 1.037 1.036 1.050 1.036 1.035 1.038 1.033 1.033 1.051 1.035 1.035 1.046 1.036 0.992 0.968 0.975 1.011 0.984 0.997 0.999 0.957 1.000 0.987 0.993 0.990 1.000 0.973 0.989 0.976 0.972 1.008 1.000 0.982 1.000 0.993 0.966 0.988 0.970 0.969 0.990 1.000 0.972 0.976 0.980 0.988 0.998 0.972 0.996 0.995 0.971 0.975 1.008 1.001 1.006 1.032 1.006 1.001 1.004 0.982 1.050 0.995 1.004 1.008 1.021 1.004 1.011 1.006 1.002 1.024 1.010 均值 0.971 1.039 0.988 0.983 1.009 2007-2017 各年 malmquist 指数均值 techch pech sech tfpch 表2 tfpch 年份 effch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0.997 1.003 0.999 0.995 0.991 0.997 0.969 0.825 0.993 0.961 1.001 0.980 1.026 1.009 1.006 1.006 1.044 1.257 1.022 1.060 1.003 0.976 0.994 0.984 0.997 0.997 0.992 0.951 1.002 0.984 0.994 1.028 1.005 1.011 0.994 1.000 0.976 0.868 0.990 0.976 0.998 0.983 1.026 1.004 0.997 1.003 1.011 1.037 1.015 1.019 均值 0.971 1.039 0.988 0.983 1.009 表 1 和表 2 分别体现了按时间和横截面平均所得的各国及各年份 malmquist 指数。其中, effch、techch、pech、sech 和 tfpch 分别对应于生产效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 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 TFP 变化。从表 1 可以看出,在 2008-2017 年之间,各国平均技术 效率变化指数均超过 1。从平均增长率数值上来看,加拿大和西班牙的技术进步幅度显著超 过其他国家。在表 2 中,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标的年度横截面平均值来看,在 2008-2013 年之 间,技术进步的平均速度较为缓慢,但自 2014 年起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2 64 6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但是,在 2008-2017 年间,无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 TFP 的增长极为有限。首先,无论 从国家还是年份层面的平均水平来看,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均值均接近或小于 1。类似的情况 也存在于 TFP 的平均变化中,从表 1 来看,绝大部分国家的 TFP 变化指数都非常接近于 1, 反映出 TFP 增长幅度较小。表 2 的各国平均 TFP 变化趋势也有相似的特征。其中,只有两 年的均值超过 1.02。在其他绝大部分年份中,TFP 变化的均值均接近或小于 1。这说明,世 界技术进步的整体趋势仍较为平缓。 最后,与 2007 年之前相比,世界主要国家技术进步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在附 录的附表 1 和附表 2 里,本文报告了 1997-2007 年部分 OECD 国家的 malmquist 指数均值。 从中可以看出,在该时期内,纯技术效率和 TFP 变化的指数均衡分别为 0.996 和 0.992。而 在 2007-2017 年间,这两个指数的均值分别为 0.988 和 1.009,并未存在较为巨大的差异。 二、国际技术创新的变化趋势 技术创新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增长理论中所描述的推动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 动力上。新技术演变会引起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分析国际技术进 步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讨论技术创新的整体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技术 创新领域的发展方向。 (一)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 R&D 活动是推动一国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衡量国家 R&D 强度中,R&D 总支出(GERD)占 GDP 比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量化指标。为了从投入角度描述国际技术 创新趋势,本文首先选择部分 OECD 国家 GERD 占 GDP 比重数据为基础绘制图 2。 图2 部分 OECD 国家 R&D 总支出占 GDP 比重均值(单位:%) 2.52% 2.50% 2.48% 2.46% 2.44% 2.42% 2.40% 2.38% 2.36% 2.34% 2.32% 2.3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注:1. 本表所选国家样本为奥地利、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葡萄牙、西 班牙、英国和美国。指标数值以各国相应年份 GDP 加权平均而得。 2. 数 据 来 源 : GDP 数 据 来 自 OECD Economic Outlook No.86 , GERD 占 GDP 比 重 数 据 来 自 OECD.Stat 的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数据库。 3 65 6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2 表明,自 2008 年以来,主要 OECD 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基本保持平稳。在图 2 中, 本文呈现了 2007 年以来,部分 OECD 国家 GERD 占 GDP 比重的加权平均值变化趋势。从 图中可以看出, 在 2008 年的危机之后,GERD 占 GDP 比重均值虽略有波动,但基本保持 了较为稳定的变化趋势。在 2009 年之后,尽管研发支出占比不再像 2007-2009 年那样呈现 出总体的上升趋势,但均值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是基本在 2.46%附近波动。 GERD 占 GDP 比重的均值变化趋势可能是造成前文分析中各国纯技术效率和 TFP 指数 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之前的分析中,本文已经发现无论是纯技术进步还是全要素生 产率的变化趋势均总体平稳,这与 R&D 支出强度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从创新的产出角度而言,专利申请活动同样可以反映技术研发的活跃程度。对单一的专 利系统专利申请量变化率的考察可能无法准确揭示实际的技术研发活跃程度,因为并非所有 的专利申请都会同时出现在每个专利系统之中。考虑到这一点,本文选择在欧洲专利局 (EPO)和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两个主要专利系统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量进行分析, 以便通过这些分析结果之间的综合比较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图 3 2000-2015 年 EPO 专利申请量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 OECD.Stat 的专利统计数据计算。 图 3 描述了 2000-2015 年 EPO 专利申请量的环比增长率。从中可以看出,以 2008 年为 分界线,EPO 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呈现出了两个倒“U”型的变化阶段。在 2001-2004 年之间, EPO 专利申请总量呈现出持续加速递增趋势。但在此之后,增长率逐渐下降,并在 2008 年 表现出短暂的负的环比增长。在 2008 年之后,EPO 专利申请总量环比增长率由负转正,但 并未回复到危机之前的最高值。 在相同时期里,USPTO 专利年申请量的环比增长率也呈现出了类似的变化趋势。如图 4 所示,USPTO 年均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在 2000-2015 年之间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在 USPTO 专利申请系统中,存在着三个阶段的专利申请高峰,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 2001 年、 2005 年以及 2010 年至 2012 年。其中,专利申请活动在 2001 年呈现出接近 10%的增长速度。 此后,在 2003-2009 年以及 2009 年-2014 年间,专利申请量的增速同样大致呈现出倒“U” 4 66 6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型的变化趋势。但是,在 2009 年之后,无论从增长率的峰值还是均值来看,均未回复到 2008 年之前的水平。 图4 2000-2015 年 USPTO 专利申请量增长率(%) 数据来源:USPTO。 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 EPO 和 USPTO 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表现出较大 差异,但是整体变化趋势上仍有相似之处。与 EPO 专利申请量相比,USPTO 专利申请量的 波动幅度更大,但两者的波动上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与危机发生之前的增速相比,2008 年后,EPO 和 USPTO 的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平均而言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及变化趋势 对技术创新领域的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分布领域以及新技 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仍选取 EPO 和 USPTO 两个世界主要的专 利体系为基准,在国际专利分类标准下讨论专利申请活动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分布及变化趋 势。由于专利申请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因此对专利申请分布领域 的分析可以体现出研发活动对不同技术领域的侧重程度。表 3 首先展示了 2000-2013 年之间 EPO 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特征及增长率。 表 3 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 EPO 年专利申请比重及平均增长率(单位:%) 技术领域 代表性领域 生物技术 网络与电信 纳米技术 制药 应对气候变迁 占总量的比重 (2013 年) 增长率 (2000-2013) 增长率 (2000-2008) 增长率 (2008-2013) 5.13% 24.96% 0.39% 5.51% 9.10% -2.16% 1.53% -4.88% -2.18% 5.32% -2.58% 0.81% -0.26% -2.07% 6.84% -1.44% 3.03% -14.51% -2.98% 2.64% 5 6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IPC 分类 人类生活需要 作业与运输 化学与冶金 纺织与造纸 固定建筑物 机械工程与光热 物理 电学 17.26% 16.22% 11.90% 1.21% 3.08% 10.34% 18.99% 21.00% 1.75% 1.25% -0.01% -0.21% 2.48% 3.27% 1.48% 1.67% 1.68% 0.94% 0.89% -0.60% 3.29% 3.36% 0.19% 1.69% 1.18% 2.33% -0.56% 0.46% 2.12% 3.00% 3.85% 2.23% 数据来源:同图 3。 表 3 第一列数据描述了 2013 年 EPO 专利申请活动的技术领域分布。在代表性的高技术 领域中,网络与电信的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比重达到 24.96%,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排在 第 2 位的为应对气候变迁这一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活动占总量的比重达到 9.10%。与新技术 前沿相对应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内的专利申请比重较低,并未构成当前技术进步的 核心领域。从 IPC 分类来看,专利申请活动最为集中的前三个领域分别为电学、物理和人 类生活需要。 从专利申请量的变化率来看,很多技术领域内的专利申请活动在 2008 年后呈现出下降 或增速放缓的趋势。从代表性高技术领域来看,除网络与电信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速由 2008 年前的 0.81%上升至 3.03%,其余领域的专利活动增速要么为负,要么出现了增长率上 的下滑。从 IPC 分类来看,作业与运输、纺织与造纸、物理和电学的专利申请量平均增速 来 2008 后上升,而从 2013 年来看,这四个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比例为 57.22%;其 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 4 各技术领域 USPTO 年专利申请比重及平均增长率(单位:%) 占总量的比重 (2013 年) 增长率 (2000-2013) 增长率 (2000-2008) 增长率 (2008-2013) 代表性领域 生物技术 网络与电信 纳米技术 制药 应对气候变迁 3.56% 40.30% 0.43% 2.97% 7.67% -2.39% 6.43% -3.55% -3.68% 8.77% -0.08% 9.10% 8.56% 0.42% 12.66% -5.98% 2.31% -20.17% -9.90% 2.84% IPC 分类 人类生活需要 作业与运输 化学与冶金 纺织与造纸 固定建筑物 机械工程与光热 物理 电学 13.81% 11.97% 7.66% 0.49% 2.44% 7.52% 28.98% 27.17% 4.54% 4.76% 0.77% -0.08% 7.83% 7.30% 5.98% 6.50% 7.43% 7.85% 2.01% -2.47% 9.77% 8.93% 9.05% 8.27% 0.07% 0.01% -1.19% 3.85% 4.81% 4.74% 1.25% 3.74% 技术领域 数据来源:同图 3。 6 68 6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与之前的分析结果相类似,USPTO 专利申请活动具有两个相类似的特征。表 4 展示了 USPTO 年专利申请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分布以及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首先,高技术领域内 的专利申请活动在网络与电信领域呈现出更高的集中度。2013 年,该领域专利申请活动占 总量的比重达到 40.30%。其次,从专利申请活动的增长率来看,比较 2008 年前后的专利申 请量的年均增长率,几乎各技术领域内年专利申请量的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尽管这 一变化趋势在纺织与造纸领域内并未出现,但该领域专利申请活动所占比例较小,几乎可以 忽略不计。 (三)小结 本节内容试图从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专利申请的分布领域两个方面进一步讨论世界技术 进步的发展趋势,对比本节分析结果与第一节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本文第一节分析指出,世界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和 TFP 变化指数长期以来保持着 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且平均指数取值在绝大部分年份中较接近于 1。这说明,世界技术进 步总体上较为平缓。主要发达国家 R&D 支出强度的波动,以及多数技术领域内专利申请活 动年均增长率的下降于这一技术进步趋势具有一致性。 (2)网络与电信领域的专利创新活动仍然在整体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专利 申请活动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放缓的迹象。此外,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他高新技术领域较低的专 利申请比重。因此,本节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信息技术革命在技术进步中的推动作用趋于 平缓,但新的技术周期尚不具备来自其他高技术领域的支撑条件,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在未 来的一定时期内仍然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技术力量。 三、世界技术进步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仅是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还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 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以 微电子、网络技术、计算机和通信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逐渐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此基础之上,发达国家的传统主导产业逐渐被信息产业和以此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所取代。 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转移与贸易结构的改变。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世 界技术进步趋势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世界技术进步趋势也反映了未 来世界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也可以 反映我国目前技术研发的主要领域,以及我国科技研发在世界中的相对水平。其次,正如前 文分析中所提到的,技术进步除提高一国生产率外,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演变, 改变贸易结构。由于出口对我国 GDP 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因此有必要考察世界技术进 步趋势对我国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技术研发结构 本文从我国专利申请的分布领域状况讨论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与世界相比所处的水平,并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技术研发活动的重点领域。表 6 反映了各技术领域中,我国专利申请量 在世界同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在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7 69 6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表6 中国 2014-2016 年年均专利申请量的技术结构(单位:%) 2002-2006 平均 2014-2016 平均 技术领域 占世界同领域 总量比重 占中国申请总 量比重 占世界同领域 总量比重 占中国申请总 量比重 电子机械、能源 视听技术 电信 数码通讯 基本通讯过程 电脑技术 IT 管理方法 半导体 4.28 3.54 6.11 9.30 2.78 4.17 2.03 2.88 4.76 3.46 6.51 4.71 0.59 5.49 0.48 2.47 31.38 23.17 28.19 33.90 20.61 29.80 22.52 16.91 6.76 2.10 1.76 5.16 0.40 6.83 1.15 1.64 光学仪器 2.78 2.53 19.18 1.50 测量仪器 生物分析仪器 控制设备 医学设备 有机化学精炼 生物技术 制药技术 5.06 4.06 3.97 7.25 4.40 5.49 9.37 3.98 0.77 1.49 8.78 3.02 2.74 7.63 41.01 23.32 41.57 16.22 28.46 25.64 35.92 6.13 0.43 2.50 2.20 2.15 1.70 4.41 高分子与聚合 4.77 1.88 39.07 2.13 食品化学 基本材料化学 材料与冶金 纺织面料 微观结构、纳米 化学工程 环境技术 操作 机械工具 引擎、泵、涡轮 纺织造纸机械 其他特种机械 热加工仪器 机械原理 运输 其他技术领域 13.47 7.99 9.79 3.77 5.22 5.11 6.42 2.26 4.72 3.09 3.53 4.96 7.64 2.78 2.09 4.66 3.39 4.06 3.78 1.61 0.17 2.5 1.87 1.16 2.02 1.46 1.69 2.94 2.22 1.5 1.6 6.75 61.04 45.85 50.29 33.45 36.75 42.55 46.92 36.57 52.13 19.12 36.71 42.18 40.31 28.09 20.26 30.47 4.62 4.39 3.89 1.73 0.21 3.09 2.43 3.02 4.67 1.50 1.72 4.48 2.05 2.35 2.58 8.33 数据来源:WIPO 统计数据库。 表 6 对比了中国 2014-2016 年和 2002-2006 年年均专利申请量的两项结构指标,用于反 映中国专利研发活动在各技术领域的分布情况,以及各技术领域中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在世界 专利申请中所占的比重。从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我国专利申请活动在世界专利申请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在 2002-2006 年间,我国 8 70 6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专利申请活动占世界同技术领域的比重仅在食品化学方面超过了 10%。但是,在 2014-2016 年间,该比重在各技术领域都明显提高。其中,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的前 5 个技术领域分别为 食品化学、机械工具、材料与冶金、环境技术和基本材料化学。与 2002-2006 年相比,这 5 个领域的变化幅度分别为 47.57%、47.41%、40.5%、40.5%和 37.86% 其次,与世界同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活动相比,我国专利申请的技术构成并未发生根本变 化。从我国专利申请活动占世界同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来看,2014-2016 年我国专 利申请分布最为密集的前 5 大技术领域依次为食品化学、机械工具、材料与冶金、环境技术 和基本材料化学,分别占到世界专利申请量的 61.04%、52.13%、50.29%、46.92%和 45.85%。 在 2002-2006 年间,前 5 大技术领域则分别为食品化学、材料与冶金、制药技术、数码通讯 和基本材料化学。与 2002-2006 年间相比,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除在世界中的比重显著提高外, 在食品化学、材料与冶金以及基本材料化学方面的排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最后,从国内专利申请结构来看,目前我国专利申请所侧重的技术领域虽由所变化,但 仍以高技术领域为主。2014-2016 年,我国国内专利申请比重最高的前 5 个技术领域分别为 电脑技术、电子机械和能源、测量仪器、数码通讯和机械工具。在 2002-2007 年间,前 5 个 专利申请最为集中的领域分别为医学设备、制药技术、电信、电脑技术以及电子机械和能源。 对比可以看到,医学设备、制药以及电信已经不再是目前国内专利申请最为主要的技术方向, 而电脑技术、测量仪器和数码通讯领域这些高技术领域则成为新的重点领域。 (二)贸易结构 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制造业的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及其出口得到了迅猛 的发展,但自 2007 年以来,制造业出口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没有进一步提高的空 间。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出口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趋势不仅反映在出口总量 上,也反映在出口结构上。从图 5 可以看出,2007 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 比重达到 95%,并在此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产品出口的产品和技术 结构将是更有意义的分析指标。 图 5 2000-2016 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 96.00% 95.00% 94.00% 93.00% 92.00% 91.00% 90.00% 89.00% 88.00% 87.00% 86.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数据来源:《2008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制造业出口的技术构成来看,自信息技术革命以来,ICT 产品的出口逐渐成为我国制 造业出口的主要类别之一。首先,从总量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 ICT 产品出口国。 图 6 列举了几个主要国家与经济体在 2000-2016 年之间 ICT 出口的变化情况。在 2000 年, 9 71 6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中国 ICT 出口总额为 509.14 亿美元,而到 2016 年,则增长至 6176.01 亿美元,年平均名义 增速达到 16.88%。相比而言,其他三个国家或经济体的 ICT 产品出口额变化较为平稳。自 2008 年起,中国的 ICT 出口额超过原欧盟 15 国的总和,成为世界最大的 ICT 出口国。 图 6 2000-2016 年主要国家与经济体 ICT 出口情况(单位:10 亿美元,现值) 数据来源:OECD. stat。 图 7 中国 ICT 贸易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同图 6。 其次,从制造业出口结构来看,ICT 出口是我国出口的主要构成之一,也是世界许多发 达国家主要的进口商品类型。根据图 7 呈现的数据,2000 年,我国 ICT 产品出口占制造业 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 21.40%。此后,该比重迅速提高,于 2003 年首次超过 30%,并于 2005 年达到 34.48%。在此之后,该指标虽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在 2016 年仍高达 29.93%。 这说明,ICT 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制造业出口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类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 与世界主要国家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类型结构相一致。图 7 同时还描述了 OECD 国家从中国 进口的 ICT 商品占制造业进口额的比重。2000 年,该比重为 21.98%,而截至 2016 年,则 10 72 7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增加至 34.04%。因此,中国的 ICT 产品也是 OECD 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类型。 在我国制造业出口比重迅速提高的同时,制造业出口内部的技术构成结构也在逐渐调 整。从图 8 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构成结构中中等(中高和中低)技术产品出口始 终保持着较高的比重。虽然在 2000-2005 年之间,该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数值始终保持 在 70%左右。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中等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高技术产 品出口的迅速增长造成的。此外,我国制造业中初级产品出口始终只占很小的比重,并且出 口份额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均说明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水平正在迅速提 高。 图 8 2000-2016 年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构成(%) 数据来源:同图 8。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技术构成在 2008 年以后就基本保持稳定。从图 8 可以看出,2008 年后,几乎各类产品出口占比均保持稳定。2008 年,高技术产品、中高和 中低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 30.70%、69.28%和 5.76%,而在 2016 年,这三个比 重分别为 30.32%、69.68%和 5.27%,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说明,在现有技术进 步平缓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构成也趋于稳定。但是,近期中美贸易战对高 技术产品所施加的冲击可能使我国未来出口技术结构变化存在一定变数。 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构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进口技术构成的变化趋势存在某种程 度上的契合。首先,从图 9 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出,OECD 国家制造业技术构成变化中,高技 术产品进口的比重在 2005 年之前增长迅速,而低技术制造业进口所占比重均呈现出下降趋 势,这与图 8 中的技术变化趋势相一致。与此同时,OECD 各国制造业进口中的中高、中低 和中等产品进口比重在变化趋势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中等和中低技术产品进口比重在 2000 年分别为 18.12%和 36.87%,而在 2016 年则分别下降至 12.54%和 25.87%;中高技术 产品进口比重在 2000 年为 18.84%,截至 2016 年则上升为 25.57%。从三类技术产品的总体 比重来看,在 2008-2016 年内,其数值变化并不大:2008 年,该比重为 65.90%,而 2016 年 为 63.97%,这与图 8 所呈现出的趋势同样一致。但是,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对 OECD 国家 的中等技术产品出口在技术结构上存在着不断提高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中高技术产品出口 比重的持续上升。 图 9 OECD 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的技术构成(单位:%) 11 73 7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数据来源:同图 6。 五、结语 在分析世界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背景下,本文讨论了世界技术进步的主要分布领域, 以及技术进步对各国进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结合中国出口结构的 变化以及中国专利申请活动的分布领域探讨了世界技术进步趋势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以 及我国研发活动在其中所处的地位与发展方向。总结本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总体上,世界技术进步发展较为平缓。形成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一方面,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这一指标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 力量逐渐减弱,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研发进展缓慢。 (2)在高新技术领域中,ICT 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高新 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不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而且占总量比重较小,难以构成新的技术 进步的主导性力量。但是,从我国专利申请状况来看,一方面,我国在各个技术领域内的专 利申请量在世界专利申请活动中的比重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专利申请主要 集中的领域虽然出现了较大变化,但总体的技术构成仍基本稳定。 以上分析表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世界技术进步仍将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平稳 变化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处于创新活动主导领域的信息技术领域内创新活力的下降,另一 方面还表现在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技术成果的薄弱状态。无论是世界技术进步的总体变化趋势 还是技术研发活动的结构变化均表明,新技术周期的实现仍然缺少必要的技术基础。 (3)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起的发达国家传统主导产业向全球范围的转移正在出现新的 结构性变化。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出口结构无论是从制造业占比还是技术构成的角度来看, 自 2008 年以来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目前,主要的出口技术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中等 技术产品内部的变化,即出口的重心逐渐由中低和中等产品转向中高技术产品。 12 74 7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附录 国家 附表 1 effch 1997-2007 年各国 malmquist 指数均值 techch pech sech tfpch 澳大利亚 奥地利 比利时 加拿大 丹麦 芬兰 法国 希腊 爱尔兰 意大利 日本 荷兰 新西兰 葡萄牙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英国 美国 0.978 0.989 1.003 0.969 0.921 0.984 0.988 0.937 0.981 1.013 1.067 0.988 0.971 1.05 1.003 0.977 1.028 0.965 0.995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2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5 1.012 1.008 1.003 1.002 0.991 1.015 0.987 1.019 0.929 1.002 0.983 0.964 1.000 1.013 1.006 1.005 0.961 1.075 1.015 0.983 0.997 0.990 0.992 0.986 0.974 1.017 0.951 0.991 0.982 1.005 0.972 0.981 1.000 1.060 0.983 1.010 0.977 0.988 0.994 1.031 0.974 1.003 0.979 0.99 1.004 0.970 0.922 0.986 0.989 0.939 0.983 1.014 1.068 0.989 0.972 1.051 1.008 0.989 1.036 0.968 0.996 均值 0.989 1.002 0.996 0.993 0.992 年份 附表 2 effch 1997-2007 各年 malmquist 指数均值 techch pech sech tfpch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0.954 0.985 1.022 0.978 0.987 1.023 0.963 0.991 1.025 0.990 0.967 1.052 0.999 1.005 0.998 1.001 1.001 0.991 1.005 0.990 0.990 0.997 1.012 0.923 1.018 0.992 0.987 1.045 0.952 1.031 0.986 1.009 1.005 0.942 1.067 1.004 0.987 1.000 0.979 1.012 0.961 1.040 0.981 0.962 1.003 0.984 1.027 0.977 0.988 1.023 0.954 0.996 1.015 0.980 0.965 均值 0.989 1.002 0.996 0.993 0.992 13 73 7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与调整 刘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系) 1. 引言 2018 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诸多弊端。在过去 的十年中,全球对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弊端进行了反思,很多改革措施被提出并得到执行,国 际货币局面也发生了许多改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变之一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在金融危机之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很少被使用。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 中占比的增大以及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曲折中稳步 推进,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 2016 年将人民币纳入了 SDR。 美元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曾出现了短暂的信任危机,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西方发达 经济体重回增长轨道,再加之货币的使用惯性,当前以美元为主导,辅之以欧元、英镑、日 元的国际货币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段时间内这个局面也将会继续 维持。 2.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十年发展 在 08 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家独大”的现状及其伴生 的各种弊端深感担忧,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很不满它们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与其 经济体量匹配的话语权。之后,一些改革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如 IMF、世界银行中发展中国 家的投票权得到适当的调整,人民币的“入篮”丰富了国际货币的组成等等。但是,国际货 币体系中美元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本质特征并没有被改变,排名第二的欧元囿于欧元区本身 的制度安排、内部经济等问题,无法对美元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一个典型的表现是未清偿的 以欧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比在 2008-2017 年间持续走低,而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占比走高 (见图 1)。这大致反映了世界对以欧元计价债券的需求相对降低,而对美元的信心程度不 减反增。 7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1 未清偿国际债券的计价货币组成 图表来源:欧央行报告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June 2018 另外一个佐证美元仍然保持了其在各国政府以及投资者心中较高信任度的证据是美国 国债在外国政府、投资者中还是很受欢迎。根据美国财政部在 2018 年 9 月份的数据,外国 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在 2008-2018 年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截止至 2018 年 3 月,外国 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高达 6.2 万亿美元,约占全部美国国债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了美元在各 国投资者眼中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资产。 图 2 美国国债所有者组成 数据来源:US Treasury Bulletin, 2018 年 9 月刊,经本人整理 7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目前,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保持着对欧元的压制,更是远远拉开了和其他货币的差 距(见图 3) 。接下来从各个方面来说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图 3 美元的国际地位 数据来源:欧央行报告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June 2018。为 2017 年第四季度或者最新数据,数据经本人整理。 外汇 在外汇储备这个最能体现国际货币地位的指标上,美元的占比高达 62.7%,几乎达到了 2/3,远远高于第二名欧元的 20.1%。在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占比曾有过一段较长时 间的微微下滑,在 2013 年这一颓势得到逆转,而欧元的占比则进一步下跌(见图三)。 7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4 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货币构成(COFER) (单位:%) 数据来源:IMF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采取各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数量在过去十年间显著 减少,从 2008 年的 65 个减少到 2017 年的 40 个。 表 1 与美元“挂钩”的货币数量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美元化经济体 6 8 8 7 8 8 8 8 7 7 货币局制度 9 9 9 9 9 9 9 9 9 8 盯住制度 15 15 16 15 14 14 14 15 15 36 稳定化安排 5 4 6 7 8 7 12 12 11 0 浮动盯住制度 2 2 2 1 1 1 1 2 4 6 其他制度 3 2 2 4 5 5 5 5 9 8 总计 40 40 43 43 45 44 49 51 55 65 数据来源:IMF 报告 Annual Report on Exchange Arrangements and Exchange Restrictions, 经本人整理 IMF 每年都会发布报告统计成员国家当年实际的汇率制度安排,这份报告会详细分析各 7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个成员国当年的汇率制度,并根据定义将其归入相应门类中。在 08 年金融危机后的一年, 有 10 个成员国放弃了将本国货币以某种形式和美元挂钩的做法,转向更加自由的汇率制度 安排,这是对当时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反应。一方面是避免本国货币受美元牵连,另一 方面也是为了能采取更加自由的货币政策来舒难解困。在此后的九年中,15 个国家渐渐也 解除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挂钩制度”,在 2017 年,仍然有 40 个国家(主要是小型经济体) 采取了以美元为汇率制度锚的做法。 国际支付 在国际支付这一项,欧元的份额为 35.7%,非常接近美元的 39.9%,但是欧元的数据是 包括了欧元区内部国家之间的支付量,所以欧元的数据被高估。如果把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12 年和 2014 年的数据,在国际贸易中美元的支付 比例都达到了近 80%,而欧元占比不到 6%。 图 5 全球地区间的资金流量涨幅及货币使用份额:2012-2014 图片来源: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 7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国际债务 在国际债务这方面,得益于美元在过去 10 年间历史性的低利率环境,以美元计价的债 券发行非常活跃,尤其是吸引了大量新兴市场来美元市场借债,导致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 券发行占比在过去十年间大幅上升,而其他货币的份额大幅萎缩。 图 6 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发行占比 图片来源:欧央行报告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June 2018 总的来看,美元在金融危机之后曾出现过小低潮,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在国际货币中的 主导地位,美元仍然是国际支付、国际金融、国际储备中最重要的货币。 美元新动向 特朗普上台后开始强调“美国优先” (American First)战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的责任也让位于本国一己之私利。例如从维护自由贸易转向坚持所谓的“公平贸易”,频繁 用金融制裁这种手段来解决地缘政治问题。美国战略的转向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元的 国际货币地位。2018 年 9 月份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欧盟咨文》中提出要让欧元成为能 与美元抗衡的货币,法德等国还在酝酿打造一套独立于 SWIFT 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防止 欧盟受制于实质上被美国控制的 SWITF 系统。 美国近年来对委内瑞拉、伊朗、土耳其、俄罗斯等国采取的金融制裁行为,一方面对制 裁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甚至演化成地区性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已经 8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迫使这些被制裁国家放弃美元支付手段,采取其他一揽子货币来支付。 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10 年以前,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此后在官方的推动下,便随 着中国的金融市场自由化、完善度的提升,贸易、跨国投资等跨国业务的发展,香港、伦敦 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人民币国际化得到迅速推进。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研 究团队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在 2010 年,RII 仅为 0.02,到了 2015 年,这一指 数上升到 3.60。RII 指数是由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计价、金融计价与官方外汇储备这三项中所 占比例的加权平均,RII 指数的降低,说明人民币在这三个领域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然而, 经历了 2015 年“8·11”汇改导致的人民币汇率突然大幅调整、股市熔断等为主要特征的一 系列国内金融风波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调整,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所下降,2017 年第一 季度 RII 仅为 1.49。随着中国 GDP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基本面企稳,人民币“入篮” 及贬值预期消失,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得到很大恢复,2017 年第四季度的 RII 重回 3.13, 基本达到 2015 年的高峰水平。 图 7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数据经本人整理。 8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似乎是息息相关的,两者 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图 8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2010 第一季度至 2015 年第三季度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体上呈现出升值趋势,从 6.8 升值至 6.2 左右。于此同时,RII 也一路从 0 增长至 3.9 的最高点。在“8·11”汇改之 后,人民币汇率进入动荡调整期,RII 的调整方向与其相反。 根据央行 2016 年年底的数据,已经有超过 60 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中国已 经同 36 个国家签订了总值超过 3.3 万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CIPS)第二期扩建工程启动等一系列动作和现状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取得了阶段化的成功。 外汇市场 从货币的交易份额来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度的对国际汇率市场的调查数据, 2016 年人民币外汇交易额已经占到全世界的 4%(因为外汇交易涉及两种货币,所以总值应 为 200%),相较于 2010 年的不到 1%,在六年时间里翻了两番,排名从 2007 年的第 20 名上 升到 2016 年的第 8 名,人民币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中汇率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货币。 82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表 2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外汇市场交易份额 2,007 2010 2013 2016 份额 排名 份额 排名 份额 排名 份额 排名 美元 85.6% 1 84.9% 1 87.0% 1 87.6% 1 欧元 37.0% 2 39.0% 2 33.4% 2 31.4% 2 日元 17.2% 3 19.0% 3 23.0% 3 21.6% 3 英镑 14.9% 4 12.9% 4 11.8% 4 12.8% 4 澳元 6.6% 6 7.6% 5 8.6% 5 6.9% 5 加元 4.3% 7 5.3% 7 4.6% 7 5.1% 6 瑞士 6.8% 5 6.3% 6 5.2% 6 4.8% 7 人民币 0.5% 20 0.9% 17 2.2% 9 4.0% 8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数据经本人整理,2016 年为最新可得数据。 国际贸易 图 9 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 83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 报告 2018》 2017 年全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为 4.36 万亿元,创 2012 年以来的最低点。其中货 物贸易占比约 75%,服务贸易占比约为 25%。 在 2018 年 3 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始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这一事件的大背景 是中国在 2017 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家。根据路透社的报道 1,在 2018 年 7 月,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交易量在世界中占比为 14.4%,仅次于英国 Brent 的 28.9%和美国 WTI 的 56.7%,这表明人民币在石油这一全世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的交易中占 据了一席之地。 国际外汇储备 借助人民币加入 SDR 的契机,人民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外汇储备,IMF 在 2018 年 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可识别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占比约为 1.4%,排名第六。从 数值上来看,人民币的占比稍微落后于非 SDR 组成货币的澳元,大幅低于日元和英镑,跟欧 元和美元更是差距巨大,这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还有最大的空间。 表 3 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占比 2016Q3 2016Q4 2017Q1 2017Q2 2017Q3 2017Q4 2018Q1 美元 64.68% 65.34% 64.66% 63.81% 63.51% 62.72% 62.48% 欧元 19.67% 19.13% 19.27% 19.95% 20.06% 20.15% 20.39% 人民币 0.00% 1.08% 1.08% 1.08% 1.12% 1.22% 1.39% 日元 4.19% 3.95% 4.53% 4.62% 4.52% 4.89% 4.81% 英镑 4.41% 4.34% 4.28% 4.42% 4.50% 4.54% 4.68% 澳元 1.80% 1.69% 1.77% 1.75% 1.78% 1.80% 1.70% 1 https://uk.reuters.com/article/china-crude-oil-futures/rpt-analysis-shanghai-crude-futures-e at-into-western-benchmarks-as-china-pushes-yuan-idUKL3N1VM2S1 84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加元 1.91% 1.94% 1.90% 1.93% 2.00% 2.02% 1.86% 其他 3.17% 2.37% 2.36% 2.26% 2.36% 2.49% 2.50% 数据来源:IMF 官网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贸易结算、项目融资与直接投资、货币互 换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重大机遇。2017 年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提出构建“一带一路”投 融资圈,利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行投融资活动。一方面这些国家可以直接利用 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和服务,而随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投资等联系日益紧密, 当他们手中人民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又可以用人民币直接偿还债务,减少了换汇成本 和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形成流动走廊,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4. 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货币发展情况 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除美元之 外另一个“货币锚” ,有 30 个左右经济体的货币与欧元“挂钩”,这些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 它们几乎都曾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与殖民宗主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欧元化经济体 3 3 3 3 3 3 3 3 2 2 货币局制度 2 2 2 3 3 3 3 4 4 4 盯住制度 19 20 20 20 21 21 21 21 20 20 稳定化安排 3 2 1 1 2 1 1 2 2 0 浮动盯住制度 0 0 0 0 0 0 0 0 0 2 其他制度 0 1 1 2 2 1 1 0 1 0 总计 27 28 27 29 31 29 29 30 29 28 85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数据来源:IMF 官网,数据经本人整理 虽然欧元在短时间内难以赶上美元的地位,但其地位与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差距较大, 且短时间内这些货币的地位难以赶上欧元(详细数据见前文所述)。 日元的国际化程度在过去十年间呈现出稳中略有提高的状态,但是日本经济这十年来的 经济增长一直比较乏力,而且日元币值很不稳定。在 2000-2017 年期间,日元对美元汇率年 均变动幅度达 9.11%, 在 2013 年日元对美元升值 20.8%,而在 2008 年日元对美元贬值 17.2%, 日元币值的大起大落势必会影响其在国际货币市场的信誉,进而影响其使用范围。 图 10 日元对美元汇率年跌涨百分比 数据来源: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对于英镑而言,目前悬在英镑的“达摩克利斯剑”就是英国脱欧程序和经济后果的不确 定性。 86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11 英镑/美元汇率 数据来源: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可以看出,脱欧公投结果出来时英镑对美元有大幅贬值,到了 2018 年年初,英镑汇率 曾短暂恢复到公投前水平,之后则又出现贬值。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虽然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具体的脱欧路径和程度还迟迟没有确切的结 果,英国国内不同党派、不同地区对脱欧仍有较大的分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反复是造成 英镑汇率剧烈动荡的重要原因。脱欧对英国经济的长期影响还未知,但是对于英国伦敦金融 中心地位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英国脱离欧盟,英国企业将丧失在欧盟各国自由经营金 融业务的“护照” ,而脱欧后英国与欧盟在金融领域的制度安排未知,导致金融机构被迫部 分搬去欧元区,与伦敦仅有一条海峡之隔的欧元区会攫取伦敦金融业务份额。一旦伦敦国际 金融中心地位削弱,这对于英镑的国际地位会有较大影响。 5. 总结与展望 过去十年,世界经济风云变化。美国经济走出泥潭、其货币政策从量化宽松中逐渐退出;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逆势上扬,2010 年按名义美元计价的 GDP 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尔后步入了“新常态”;欧元区历经欧债危机后也走上了经济增长的轨道(见附录 中的图 13、图 14、图 15)。 国际货币体系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主要围绕着国际储备货币供给不足、国际储备 货币过度需求、流动性救助不利等多个角度展开(李晓, 冯永琦,2012)。SDR 改革是国际 货币体系改革中一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这方面最实质性的进展就是人民币的“入篮”让 SDR 87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组成货币更加多元化,但是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安排,人民币的“入篮”可能在一定 程度上反而增加了美元在 SDR 中的权重(Obstfeld, M. 2011)。 SDR 最初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崩塌时旨在为解决国际储备流动性不足而创立的,但是 浮动汇率制以及迅速增长的国际储备让其作用大打折扣,SDR 占全球储备的份额目前已经不 足 3%,在加上 SDR 自身设计的缺陷,导致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储备市场上供给不足、 过度需求、流动性救助不利等问题(张涛等,2016)。目前 SDR 份额只能通过 IMF 分配(最 近的一次分配还是 2009 年)的形式创造出来,它无法满足经济动态变化中国际储备的内生 性需求。同时,SDR 份额的分配机制也不合理,目前 SDR 份额的分配是按照各国在 IMF 的份 额决定,对于美国、欧洲强国、日本、中国等经济大国而言,SDR 对于他们的国际流动性影 响无足轻重,他们却获得了大部分的份额,对于需要流动性补充的大部分小型经济体而言, 他们只能获得小部分 SDR。此外,SDR 不能用于非官方用途的规定极大的限制了 SDR 在国际 金融市场中的使用,SDR 利率、汇率由组成货币加权决定的决定机制等也让 SDR 对组成货币 中的关键货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 图 12 SDR 占国际储备份额 数据来源:IMF 官网以及本人计算整理 对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当前一些观点认为,减轻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引入 政策来减少国际储备的需求(Farhi, Gourinchas and Rey ,2011),创建多极货币体系增 加国际储备供给国。国际货币霸权国有超发国际货币的激励(Farhi, E., & Maggiori, M. 2017) ,而且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对此类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缺乏有效的约束、协调和监管, 88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所以目前改革的方向可以着力于如何减少国际储备的需求。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国家央行之间 的货币互换协议、区域货币互换协议(如清迈协议)、IMF 作为最后贷款人等。中国人民银 行的数据显示,截止至 2018 年 3 月,中国央行已经和 36 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 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超过 3.3 万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中国对于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贡献。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供给除了能减轻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特里芬 难题”外,还有助于抑制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2(Farhi, E.,et al, 2011)。 当前,全球经济最大的变数在于中美关系的走向。经济体量庞大的中国在保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如何让越来越不安的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式市场经济国家理 解接纳中国的制度、中国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有重要 的影响。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不仅在于自身实力的强大,还需要中国在制度、政策等层 面与世界对接。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例如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汇率改 革、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等。目前中国已实现可兑换、基本可兑换、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共计 37 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 92.5%。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出中国 2017 年资本开 放度为 0.69,比 2016 年增长 27.4%。中国在过去十年间大力培育人民币在岸、离岸的基准 利率体系,如在岸基准利率 Shibor,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香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些 变革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好了基础。 总的来看,尽管特朗普政府在“美国优先”理念指导下的种种做法对美元在国际市场的 信心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不会撼动美元的主导地位。同时,欧元也会继续保持住第二大国 际货币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一条波浪形向前的道路,中间会有起起伏伏,要对此保 持不骄不躁的态度,坚定做好内功,积极迎接外部挑战和机遇。 2 因为价格(汇率、利率、资产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弹性,在短期中货币的供给可 能是非弹性的,那么国际货币之间的替代弹性越大,则单个国际货币需求弹性越大,那么价格波动就会比 较小。 89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6. 部分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2018》[C] IMI 研究动态 2018 年上半年合辑. 2017. 中国人民银行.《2017 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J]. 金融会计, 2017(10):11-11. 李晓, & 冯永琦. (201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 世界经 济与政治, 2, 119-145. European Central Bank.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euro, June 2018 Farhi, E., Gourinchas, P. O., & Rey, H. (2011). Re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CEPR. Farhi, E., & Maggiori, M. (2017). A model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3(1), 295-355. Obstfeld, M. (2011). The SDR as an international reserve asset: what future?.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7. 90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7. 附录 图 13 世界主要经济体 GDP 增速(单位:%) 数据来源:world bank data 图 14 世界主要经济体 GDP 规模(单位:万亿美元;按名义美元计价) 数据来源:world bank data 91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www.foxitsoftware.com For evaluation only. 图 15 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规模(单位:万亿美元) 9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