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专项2022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pdf
附件 1 ‰‰〭〮‵㈱⸴‸㜱⸹㤰吠 2022 Ӑ Ӑ (仅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注册用户登录可见) cim kjc 为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念,推动“十四五”期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 学 点专项。 量 大 本专项紧密围绕“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典型区域集成示范, 计 支撑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 中 国 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等)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重大工程生态安全保障,促进生态与生产功 能协同提升,形成整体和系统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 2022 年度定向指南围绕重要生态区保护修复技术、重大工程 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技术示范等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拟支持 3 个 定向择优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 5000 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指南方向申报。申报单 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面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进 行设计。申报项目应整体申报,必须涵盖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 — 9 — 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 3 年。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 过 5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 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本专项 2022 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重要生态区保护修复技术 1.1 高黎贡山生态功能提升与入侵植物物种防控技术 cim kjc 研究内容:评估高黎贡山的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现状及生态系 统功能状况,研制高黎贡山重要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的防控技术体 系并建立治理模式; 创建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体系; 学 研发针对高黎贡山河谷地区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修复技术并 量 大 示范,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建立以评价、防控、恢复、 保护和预警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管理支撑体系,构建多空间尺度、 计 多功能集成的区域性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现植物物种入侵的有 中 国 效防控和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建立支撑区域性生态安全评估的 科学数据库。 考核指标:制定外来植物物种入侵现状和高黎贡山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完成相应的评价报告,构建区域性生 态系统动态的野外监测平台;解析高黎贡山主要入侵植物物种的 入侵机制,研发入侵植物物种防控技术 2~3 项;构建河谷坡面生 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提升技术 2~3 项;建立生态系统恢复实验 示范区 6 个,示范区总面积不小于 6000 亩,示范区内水土保持 率提升 15%、植被覆盖率提升 50%以上;建立中高山地区关键生 — 10 — 态系统保护及恢复示范区 3~4 个,示范区面积不小于 4000 亩; 形成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协同技术方案 2~3 个,研发珍稀濒危保 护植物物种种群恢复技术体系 2~3 套;提交咨询建议 6 份。 有关说明:由云南省科技厅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推荐 1 个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 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 1:1。 cim kjc 2. 重大工程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技术示范 2.1 三北防护林稳定性与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明确三北防护林典型林种、树种衰退程度的分布 学 格局、衰退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研发典型林种衰退林分近自然 量 大 修复与重建技术;阐明防风固沙林防治沙化的多尺度作用机理, 并定量其多尺度效应;创新典型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优化与生 计 态功能提升的近自然管理技术与模式;明确典型工程区地表水、 中 国 土壤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不同组分的高精度时空动态及水资源植 被承载力,创立区域防护林体系生态质量和防沙治沙功能精准提 升的近自然营建技术并开展示范。 考核指标:典型林种衰退林分近自然修复与重建技术,技术 示范区总面积不小于 3000 公顷,修复后衰退程度降低 25%以上, 年生长量提升 15%;研发基于防护程度的防沙治沙功能精准提升 与稳定性维持技术, 风蚀模数下降 25%以上, 体系稳定性提升 15% 以上;研发基于高分辨率多源水资源承载力的防护林体系质量和 防沙治沙功能精准提升近自然营建技术与模式, 成林率提升 15%, — 11 — 植被覆盖率提升 20%,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10%以上;制定衰退 防护林近自然修复等技术标准 3 项以上。 有关说明:由林草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推荐 1 个项目。 2.2 高寒矿区冻土—水文耦合作用与生态调控技术及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开发高寒矿区及其周边水源涵养区冻土层厚度、 热稳定性及降水、径流等水循环要素、水文过程与生态变化及矿 cim kjc 区地表沉降(陷)与覆岩裂隙演化智能监测技术,构建冻土—水 文—植被耦合模型,揭示高寒矿区人为扰动下冻土、水文、生态 要素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发高寒矿区水源涵 学 养功能恢复的新型材料和保水层改性与重构技术;研发高寒矿区 量 大 减流、增渗、隔热、保温、降沉的土壤(地质)剖面与裂隙岩层、 微地形改造技术;研发高寒冻土保护、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生态 中 国 示范。 计 系统稳定性强的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开展试验与集成 考核指标:形成面向冻土和水文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及融合产 品,高寒矿区水循环参数与实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 10%的数据 集,其中气象、水文等数据达到逐日、1 公里精度,典型矿区冻土 热稳定性、活动层厚度、含冰量等的制图精度不低于 1:25 万;提 出高寒矿区冻土—水文—生态耦合模型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 件系统;研究高寒矿区冻土、水文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诊断、评 价方法,提出基于水源涵养能力的高寒矿区生态健康的评价技术体 系;研发矿区岩层移动与采动裂隙演化技术,研发隔热透水新材料 — 12 — 1~2 种,开发隔热透水层重构技术 1~2 项,隔热率达到 50%以上、 入渗率 300 毫米/公顷以上;研发阻水、保水新材料 2~3 种,阻水 保水层重构技术 2~3 项,阻水率达到 90%以上、吸水(去离子水) 倍数 300 倍以上;研发减流增渗微地形改造技术 1~2 项,入渗率提 高 10%以上; 研发保温保水基质层配制技术, 土壤含水率提高 10%, 有机质提高 5%;研发矿区沉降、裂隙岩层改造技术 1~2 项;编制 cim kjc 隔热透水层重构、阻水保水层重构、减流增渗微地形改造等技术标 准或规程 5 项,申报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 1~3 项;建立高寒矿区冻 土—水文—植被耦合调控技术集成示范区 1000 亩,综合成本控制 学 在 5000~7000 元/亩,水源涵养能力提高 5%。 量 大 有关说明:由青海省科技厅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推荐 1 中 国 计 个项目。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