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小结 (3).pdf
2016秋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小结 2017-05-10 09:41:01 2016年8月8日,飞机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窗外的建筑是如此陌生。坐上从机场到伯克利的BART,看着窗外的风景飞驰,旁边座 位的外国大叔看到我的行李,冲我笑了笑。些许紧张,些许兴奋,就这样开始了我短暂而获益匪浅的交流生活。 绝大多数的中国学校 会用大门和围墙或围栏把校园和周边的建筑间隔开来,而UCB的校园却是隐匿在伯克利这座小镇中。校园的建筑风格多样,却完美地融 合在一起,我最喜欢的东亚图书馆带着几分中国风的古色古香,甚至可以在图书馆里看到很多中文图书,倍感亲切。 我在伯克利修了 4门课,两门专业相关,两门凭兴趣而选。在伯克利学习,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高中,不是指课业压力有多大,而是感受到了一种非常 浓烈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每次老师提问,都会有一大群学生举起手,有时候老师甚至会故意说“someone from the back”,给教 室后方的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所有的课程除了每周3-4小时的Lecture以外,都搭配有1-2小时的Discussion,由助教带领学生 复习课堂内容,并进一步深入地讨论。所有的老师和助教都会设置固定office hour,解答学生的课后疑问,常常是人满为患,如果学 生在固定的office hour没时间,也可以另外发邮件预约。我每周都会去所有课程的office hour,提出自己的疑惑,更加深刻地理解消 化课程内容。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是我花费时间最多,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我虽然不是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却对社 会学非常感兴趣,但是在复旦时社会学的课程常常和专业课冲突,没有机会选课。这门课以inequality为核心主题,从阶级、种族和性 别出发,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了相关现象。我需要每周阅读2-3篇的reading,再加上一周一次的quiz或reading assignments。教 授对课程的安排也花了很多心思,从简单有趣的社会学文章开始,让我们先习惯学习社会学的节奏和了解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再一步步 深入到专业的社会学论文和著作。课程内容也非常丰富,除了剖析阅读材料以外,教授还会给我们播放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甚至还邀 请了一本教材的作者,来和我们面对面近距离交流。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大量的阅读任务,而是缺少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因为很多阅读材料都是以美国历史或文化事件为背景的。即便如此,老师热情的授课风格和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再加上美国学生们踊 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也依然很享受学习社会学。 Microeconomic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to Natural Resources是我选 择的一门与环境相关的专业课。这门课最特别的地方是,所有学生被随机分入学习小组,每组4-5个学生,每次作业和学习小组的人一 起讨论完成,可以得到extra point。因此,我也认识了4位好朋友,和他们讨论作业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我和美国学生思维和技能 上的差异。这门课的内容涉及了很多数学推导和计算,但是对于复旦的学生来说,只是大一高数的基础内容,因此,我常常能轻松地跟 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有时甚至能指出老师的计算错误。做作业时,我们需要把经济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再进行解答,这种思路有点 类似于我们从小做到大的数学应用题,但对于很多美国学生来说,似乎没那么轻松。但美国学生让我最佩服的地方是他们批判性的思维 方式。有些我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他们会花几十分钟反复讨论,提出质疑,分析讨论多种可能的情景。同时,他们也不会局限于题目 本身,常常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 学习之外,交流给了我很多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最早,从各种各 样的网站搜索租房的信息,寻找地理位置好而且价格便宜的房子。再到真正在伯克利开始生活,学着自己去超市购买食材,学着做饭, 甚至会和妈妈微信视频,远程指导。再如,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买到最便宜的电话卡。 此外,我还报名了伯克利Student Learning Center的Language Partner项目,和一位俄罗斯裔的美国女生结成了语伴,每周见面1-2次。每次见面,我们会约定一个主题,互相 分享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这个议题的看法。例如,在谈到医疗行业时,我的语伴告诉我,美国其实并没有public health care,不生病是 最好的省钱方法,但医生这个职业本身是非常受到尊重的。因此,当我告诉语伴,医患关系是中国的一个严肃问题时,她非常惊讶,但 同时她也很羡慕,中国政府能够提供公共的医疗资源给广大的群众。我带着语伴去了伯克利的两家中餐馆,一家是川菜,一家是火锅, 还向她展示了功能强大的支付宝,她也和我分享了她高中时学习中国历史的乐趣。 让我觉得最幸运的一件事,是赶上了美国的大选, 我也因此感受到了美国人的政治热情。选举日当天,老师们会允许学生翘课去投票;公布的结果晚上,学校租了大屏幕放在广场内,黑 压压的一群群学生挤坐在屏幕前看CNN直播;有些老师甚至会发邮件告诉学生推迟交作业的Deadline,理由是“it’s a crazy night for all of us”。加州是深蓝州,每当希拉里赢得一个州的选票,全场就会响起兴奋的尖叫声。川普当选的第二天,统计课的老师让我们 从统计学角度讨论为什么先前的选票预测会和实际结果相差如此之大,环境课的老师只是说了一句“We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climate change anymore.”,社会学的老师甚至直接空出了一堂课和两节discussion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伯克利的学生 甚至自发组织了一场抗议游行。 在学期间和期末考结束后,我也去往了美国的几个著名城市,拜访了几所世界顶级的大学。在去斯坦 福大学的路上,我遇到了两位中国老奶奶,其中一位以前还是复旦的教授,我们环境系的系主任以前还是她的学生。我还参观了哈佛大 学、麻省理工、UCLA、南加州大学等等著名院校,充分感受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在西雅图时,我和同学也碰到了一位在美国已经工作 多年的中国人,非常热情地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 我很感谢学校和外事处能够提供如此珍贵的交流机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交流 经历,拓宽了学术层面的视野,丰富了思维方式,使我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