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2016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pdf

babe 宝贝1 页 134.567 KB下载文档
2016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pdf
当前文档共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2016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小结.pdf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2017-05-15 09:42:52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换生学习小结 2016年8月,我踏上了前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开启了为期四个多月的欧洲学习体验生活。这次 机会对我来说弥足珍贵,从进复旦校园开始,我就对学校给予本科学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一次外出交流的机会十分憧憬,2015年底, 我非常荣幸地获得院系的推荐,前往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换学习。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去看看那些诗和远方。对我而言,对外交流 的意义并不在于我去哪里,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全新的感受不仅是我成长过程中多彩的一笔,与此同时, 也为我之后的学习生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使我更加坚定我的初心,不断前行。 初到阿姆斯特丹大学,首先感受到的是校园中同学 之间友善的氛围,以及对于学习的热情。我上的第一门课是艺术史,这一领域是我在国内的学习生活中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仅仅因为, 小时候有一个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天真的画家的梦想。欧洲以艺术闻名于世,荷兰更是如此,从路上的张贴画、广告,无不诉说着这个民 族对艺术的追求和崇敬之情。想起这些,我觉得我可以在欧洲的课堂里学习艺术史是如此的令人自豪!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班上的同 学来自世界各地,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例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等,老师总是会细心的向我们介绍不同艺术家的生平 和艺术风格,同时也会让我们自由地观察、赏析一些世界名画,并鼓励我们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刚刚开始上课时,我内向犹豫的性 格同时对自己英语水平的不自信,我即便是有所思所想,也不善于表达,往往只能说出几个简单的句子,但是老师和同学往往给我以鼓 励的目光,也使我感受到了友善、温暖。 在上课形式上看,艺术史课程不仅仅是老师单纯的讲述。老师还安排了好几次课程带我们去博 物馆实地考察。站在真实的、可触及的画作之前,聆听老师的讲解,是很好的享受。我在国内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在博物馆开设新展览 时,也会前去观看,而在荷兰上艺术史课程的经历,却令我也和荷兰人有所趋近 了——将在博物馆参观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在荷 兰交流学习期间,我除了去过布鲁塞尔一地,我不曾离开过荷兰的土地,因为这片土地上的博物馆已经令我获益匪浅。为了节省费用, 我办理了博物馆年卡。在此之后,我便多次前往阿姆斯特丹市内的博物馆,有些博物馆如国立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我不止一次前往; 另外的艺术博物馆,如梵高博物馆、摄影博物馆,每一次前往,我的不同的心境,即便是同样的画作也会带给我新的观感。而前往博物 馆的途中,漫步在石砖路上,身边是古老的运河、船只,童话般的房屋,也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呢。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这些土地 上会诞生思想家和艺术家,放慢了脚步,自然就能对生活有更深入、不同以往的理解,也便能以此为镜,看到人的本质,人的不完满而 去追寻,正如荷尔德林所写,“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交流学习期间我所修读的另外一门课程是欧洲的现代秩序,刚开始上课时,和 远在地球另一半交流访问的同学说起这门课时,我戏称自己在这门课上,“好比是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的专业课上混入了一个韩国留学 生”——这门课程本身是阿姆斯特丹大学历史学系欧洲研究方向下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上的同学基本都来自欧洲国家,如荷兰、意 大利、德国、瑞典、斯洛伐克等等。对于我来说,这门课一开始的入门对我来说是辛苦的,尽管在国内对欧洲战后史略有耳闻,但终究 了解的还是不够深入,与此同时,对我来说更严峻的是在探讨欧洲问题时欧洲同学所拥有的文化背景似乎对我来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我从文献中所得,往往很难与他们的实际感受一样深刻,很难与他们的祖辈、父辈口中所诉说的那样生动,这也使我一开始产生了放弃 的念头。 但我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老师的讲课是生动有趣的,与此同时,在我倾吐出我的苦恼后,负责讨论课的教授给我了鼓励,他 鼓励我多看文献,有问题可以及时想他询问或是和同班同学交流。与此同时,我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我也逐渐更加明了自己这次来 欧洲交流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是单纯地为了学习成绩而来吗?不是,如果是这样,我就应该努力申请去美国的项目。我只是为了 有机会出来看看国内外其他的学校的上课方式吗?也不是,我并没有选择港台的大学,虽然我不想远离我的家庭,远离我熟悉的校园、 老师和同学。踏上这片遥远的土地,我是想更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里的文化,接触这里的老师、同学,接触这里的思想,所以我来了。那 我为什么要为了这些目的之外的原因而放弃呢。我似乎说服了我自己。但这也意味着我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 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 我更加刻苦努力,没课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度过。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图书馆分布在全市各处,大小不一,有时因为寻 找文献,在一学期中我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图书馆,坚持用手机导航步行前往的方式,一方面将交通费用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带给了我 对这个城市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每次在寻找图书馆的过程中,似乎都是在深入一片可遇而不可求的世外桃源。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 中,几乎每一项任务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对于课堂报告,这是一个我在国内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头疼的一种形式,很 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内向的性格,我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会因为害怕出错而选择沉默。在课堂报告中,面对台下金发蓝眼的一张张面 孔,我好几次都明确感知到说错了句子。短短几分钟的报告对我来说是漫长的。报告结束后,到了学生提问、建议的环节,有一位同学 直接指出了我所运用的一处史料的错误,之后老师的评论中也肯定了这一点,同时老师在肯定了我选择多种视角看问题的方式很好之 余,也肯定了同学所指出的这个史料错误。课后,我还未离开教室时,老师主动和我说,他对这场报告对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表示充分 理解,与此同时,他也给予了我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幻灯片应该呈现多少文字、要不要准备演讲稿、演讲要字体的大小等等,细致入 微。课后也有一些同学私下给了我关于演讲的建议。另一个重大的挑战是论文,在写完论文大纲之后,我马上发送邮件请教老师,老师 则是及时约我面谈论文,在和老师面谈的过程中,老师帮助我进一步理清了写作思路,也推荐给我一些具体的参考书目。在论文进一步 完善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也真诚地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一件何建议,这令我十分感动。在我将完成的论文请教老师指点 时,老师更是细心地将我文中小至语法错误,大至结构上的不完善之处一一指出,在我回国以后,老师也将关于论文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我,在最后,他还用中文写上了“很好”。每次看到这个文稿,便令我回想起在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在教室和图书 馆度过的那一个个几乎是废寝忘食、奋发学习的清晨和夜晚,。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这门课程采取主要是老师的讲授与讨论课并重的 形式,在讨论课上同学们根据每周的主题畅所欲言,有时观点是激烈交锋的,这不仅对我是语言上的考验也是我使我思考问题更进一步 深入。我的课堂演讲得分不高,我在感受到打击的同时,更是分外羡慕同伴同学能够条理清晰、侃侃而谈自己的观点,而当我自己有所 想法时,我总是在组织语句、犹豫之间错失机会。因此在讨论课的过程中,我一开始并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和周围同学的交流 中讲述自己的观点。细心的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后,便在讨论课上主动为我创造机会,让我可以在很多同学的面前表达自己的思考,我在 紧张之余也很激动。 我想,作为一名交换生,我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我也感受到,短短一个学期,我并没有完全适应 那里的生活,但是我感受到我个人的改变是巨大的:现在我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再那么胆怯,对于问题的思考中不断追寻新的可能 性,同时也愿意对生活中美的事物静静欣赏。荷兰的老师给我的感受是在生活上活泼,但是对于学术,却又异乎寻常地严谨,这似乎是 一种矛盾。在学术层面,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治学方法并不令我感到文化的隔膜,而是一种看待相同事物的新视角,艺术的感受力、历 史的理解力都是如此。有一些事情,等我回到国内,开启新的学习生活才慢慢感受到自己的改变。我想,这段经历现在想来还是有缺憾 的吧,如果可以重来,我可能会再多选修一门课程,或者尝试更好的演讲形式,还想去欧洲的其他国家多看看……与此同时也正是留下 的淡淡遗憾,无时不刻地提醒着我继续前行,继续去追求。也许正是远离了这片土地,才会更加想念那里发生的事情、那里的人、曾经 的自己,这也是一种新的成长和前行的动力。

相关文章